2014高考一轮复习:必修2第五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课件

合集下载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二《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课件PPT模板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二《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课件PPT模板
【材料二】新文化运动后,许多城市出现了阅报总会或阅读 公报会等组织,旨在面向公众义务组织读报,发挥报刊宣传 教育、启迪民众的作用。
——岳麓版 历史必修二
报刊业的发展有利于传播知识,传播信息,开启民智,成为传播文 明知识的载体;
爷爷说“报纸改变了我的一生,它给了我观看世界的眼 睛”,为何爷爷有此体会?
新民主主义革 《共产党》《红色中华》 同国民党控制的报刊斗争,
命时期
《新华日报》《解放日报》 为夺取革命胜利发挥重要作用。
新中国成立后
繁 荣
改革开放后
《人民日报》《红旗》 《光明日报》《文汇报》
出现欣欣向荣景象
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
介绍学术文化、社会生活。 普遍扩大信息含量,拓宽报道 领域。
一、报刊业的繁荣
为何爷爷有此体会?
【材料一】革命派从开始革命活动时起就十分注意办报。通过这些报 刊,宣传他们的政治主张,动员群众起来革命,对民主革命形势的发 展,起了很大的激励和推动作用。
——人民版 历史必修二
报刊业的发展有利于各个不同团体、党派通过报纸宣传进 步思想;
爷爷说“报纸改变了我的一生,它给了我观看世界的眼 睛”,为何爷爷有此体会?
【材料三】“改革开放后报纸宣传重点转移到对经济建设的 报道中来…必须发挥报纸的舆论监督作用。”
——邓小平
报刊业加强了舆论监督作用,有利于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
(二)影响
报刊业的发展有利于各个不同团体、党派通过报纸宣传进步思 想;
报刊业的发展有利于传播知识,传播信息,开启民智,成为传 播文明知识的载体;
“报纸的故 乡在中国”
“邸报”是世界上
伏尔泰 最早的报纸
阶 段
时间
代表刊物

2014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件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必修二,80张PPT)

2014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件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必修二,80张PPT)

(2)特点 ①网络媒介可以集_____、图像、声音于一体,还能模拟三维 文字 动态效果,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②互联网可以_________,双向传受。 高度互动 ③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也改变着人们的生产、学习、
娱乐方式,与日常生活的关系日益密切。
问题1:近代中国交通工具发展的特征。
提示:(1)动力:人力、自然力→机械力。
自由。
【互动探究】 材料 “门当户对”与“郎才女貌”是中国封建社会中的两个
重要择偶标准。男性对女性的要求,首先注重的是妇德,“贤 妻良母”就是封建礼教中最“标准”的妇女形象。此外,对女 性在家庭婚姻中提出了包括从一而终,嫁鸡随鸡,嫁狗随狗等 的传统道德观念。
请指出中国古代的择偶标准。这对女性的要求合理吗?依据史 实说明理由并谈谈你的认识。 提示:标准:门当户对、郎才女貌。合理:小农经济,男耕女 织,性别分工,家庭稳定。不合理:偏向要求妇女,等级观念,
②社会风尚:_________、无私奉献是社会风尚的主流。
勤俭节约
(2)改革开放后 ①衣:服装颜色从灰蓝色调为主到五彩缤纷,款式_______。 多样化 ②食:1987年温饱问题基本解决,“___________”丰富了餐 菜篮子工程 桌。 ③住:住房状况得到空前改善,“_________”。 安居工程 ④习俗:休闲方式多样化及新风尚的形成。
(4)航空 ①1909年,冯如制成中国___________,标志着中国航空事业 第一架飞机 的开始。 ②1920年,中国首条空中航线——___________航线开通。 北京至天津 ③改革开放后,中国逐步成为世界民航大国。
2.通讯工具的变迁 (1)电报:中国第一条有线电报线设在_____,20世纪初上海开 台湾 始设立___________。 无线电报局 (2)电话 ①19世纪80年代,外国开始在_____设立电话公司。

高三历史第一轮复习人教版必修二 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共20张PPT)

高三历史第一轮复习人教版必修二  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共20张PPT)
促进了社会经济发展,提高了生活的质量; 加快了信息的传递;提高了效率; 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
三、大众传媒的变迁
• 大众传媒的媒介
报纸、 广播、电视、 互联网
(一)报刊业走向繁荣
1.形成:①19世纪中前期外国人在华办报
②l873年,国人最早在中国境内创办的报纸出现
——艾小梅在汉口主办《昭文新报》
材料三:一些闭塞地区的经济因铁路而活跃,一些古老的城镇因铁路 而面目一新 …… 铁路在畅通经济、带动繁荣的同时还意味着信息的 流通、知识的传播,意味着建立“铁路交通日常急需的各种生产过 程”,所有这一切,无疑都有助于打破中国传统社会“自给自足的惰 性”,推动现代化进程。
材料四: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对旧铁路进行改造,重新修建了 许多新铁路,形成了全新的铁路网运格局。如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新建 的宝成、鹰厦、兰新铁路、成昆铁路、湘黔铁路;改革开放以来修筑 的大秦铁路、青藏铁路等。
2、交通工具发展的意义:推动了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
展,促进信息的传播,开阔人们的视野,对人民的社 会生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二)通讯工具的变迁
1.表现: ①有线电报:19世纪70年代,丹麦人~上海~第一个电报机
房,福建巡抚~台湾~中国第一条有线电报线路;
20世纪初上海装置无线电台、设无线电报局
②电话:1875年,上海招商局开通第一部电话。
2.互联网的优势
①集报纸、广播、电影电视的优势于一体; ②可以高度互动,双向传受; ③可以更主动、更便捷和最大限度的获取信息
总结
社会生活变迁的趋势
闭关锁国
面向世界
单一
多元
农业文明
工业文明
沿海快,内地慢;城市快,农村慢

我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ppt 43页)(共42张PPT)

我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ppt 43页)(共42张PPT)

1.中国近代交通运输方式发生变化的原因、特点及影响
(3)影响:
①交通的变化和发展,标志着人类社会文明的进步, 近代中国交通业的发展,有利于中国经济的现代化,它能 够活跃闭塞地区的经济,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推动商业 城镇的兴起与发展;
②交通近代化有利于现代科技知识和先进思想理论 的传播,在一定程度上转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
A.修建铁路受到顽固势力的反对
B.铁路的发展对近代中国有害无利
C.在当时的中国不适宜修建铁路 D.修建铁路只是便于外国人经济侵略
解 A析
。 注
2.报刊、影视、互联网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 影响
人类社会的发展促进了媒介的产生和发展,而媒 介在产生和发展之后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 影响。中国报刊、影视、网络这三个重要媒介的发展 对社会发展产生巨大影响,它们在大众传媒中可以说 各具特色。
雁少,音书万里一时通。”此诗赞扬的是下列哪一项
事业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 D
A.铁路运输
B.航运
C.航空
D.电报通讯
解 从 析
最 后 两
1.(2010•上海卷)学习历史可以用想象的方法来“重
建”历史场景。假如你生活在1913年的中国,可能会 1997年以来全国铁路实现了几次大提速。
辛亥革命前夕,中国已建成多条铁路,奠定中国近代铁路网的基本格局。
子邮件。
(2)通讯工具的变迁和电讯事业的发展,使 信息 的 传递变得快捷和简便,改变着人们的 思想观念 和 生活方式 。
三、报刊业走向繁荣
1.19世纪中期前后,外国人开始在华办报,比较著名
的有《 中国丛报 》和《 万国公报 》等。 2.维新派发表文章,宣传 维新 思想;革命派创

高三一轮复习人民版必修二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50页PPT文档

高三一轮复习人民版必修二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50页PPT文档
思考:—— 新华文摘 《五四以来中国服饰的演变 》
1、从材料一到材料二,人们穿西服的状况发生了什么 变化? 从不接受西装到接受西装; 2、为何西服会在民国初期流行?
思想解放;民国的剪发易服政策;西服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身的魅力 3、西服传入对我国服饰变化有何影响?
促使中国服饰的改革,出现了中西合璧的特点。
材料一:衣裳时样年来瘦,渐仿洋装显细 腰。 ——观棋道人《京华俗咏》
一轮复习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一、运用知识,深入理解本课内容
第一篇章
穿
长袍马褂
西装
中山装
晚清旗袍
民国旗袍
列宁装
材料一:中国最早赴美留学幼童,因为辫子,受到美国孩 子的嘲笑,纷纷剪辫易服。1881年下令撤回中国,穿西 服成为一大罪状。
——刘志琴《服饰变迁——非文本的社会思潮》 材料二: 西装由于具有适体、潇洒、便于配领带等饰件 的特点,自民国初年便开始在社会上日益流行,并且大有一 发不可收之势。
B.封建等级制度阻碍社会发展
C.清朝天朝大国思想根深蒂固
观念束缚
D.封建迷信阻碍近代科技传播
1876年-2019年中国新增铁路里程数(单位:万公里)
(数据来源:《剑桥中华民国史》与国家统计局权威数据)
思考二:相比1876-1894年,1894年以后的一百多 年铁路发展为什么如此迅速?
3.5
3.1
3
观念转变
兵力“惟铁路一开,虽万里之遥,数日可至,虽百万之 众,一呼而集,无征调仓皇之过,无转输艰阻之虞 ” 。
——《刘壮肃(刘铭传)公奏议》
国防需要
1876年-2019年中国新增铁路里程数(单位:万公里)
清末传统婚礼
民国时期的婚礼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ppt课件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ppt课件
26
2.近代以来交通工具变化发展的特征如何?
(1)动力:人力、自然力——机械力。 (2)技术:引进——自制自研。 (3)地区发展差别:城市显著,乡村缓慢。 (4)对象:逐渐平民化、普及化。 (5)进程:先慢后快。 (6)种类:涉及海陆空三个方面。
27
3.近代中国交通、通讯事业发展的积极影 响分别是什么?
8
1.中国近现代的服饰变化有时具有政治色 彩,结合史实说明原因。
(1)辛亥革命终结了中国传承已久的服饰等级 制度,孙中山设计中西合璧的中山装,意在体现 三民主义和五权宪法。
(2)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奉行“一边倒”的外 交政策,苏式服装成为时尚选择。
(3)文化大革命时期,“左”倾错误发展,与 革命相关的服饰成为主流,蓝、绿、黑、白成为 服装的主要颜色,式样、颜色比较单调。
活和习 引进西餐;中国风俗礼仪的变化,受
近代 俗变迁, 到民主、自由、平等思想的影响,也
化史 观
表明中 国近现 代生活
表明人们思想走向近代化;近代以来 ,中国不断出现轮船、电车、火车、 汽车、飞机、邮社会近代
近代化 化的发展历程,表明了中国逐步由农
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变。
②外因:西方报业产业的发展和文化扩张 。
29
(2)作用
①传播西方文明,促进中国近代的思想解放。鸦片战 争后,外国人在中国创办的报刊和中国人自己创办的报刊 都促进了西方文明在中国的传播,有利于解放人们的思想。
②近代报刊发挥了制造舆论、唤醒民众的重大作用。 戊戌变法时期、辛亥革命时期以及五四运动期间,报刊成 为宣传改良、革命和新文化的思想武器。
“一、二、三、四”
一个趋势:从封闭到开放,逐渐文 明化和走向世界。
两个原因:中国历史的巨变,西方 文明的冲击。

第5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课件(人教版必修2)

第5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课件(人教版必修2)


4、思考:影响中国社会习俗变化的重大事件 思考: 有哪些? 有哪些? 洋务运动 维新变法 辛亥革命 新中国成立 改革开放
四、及时训练: 及时训练: 1.人与人之间的称呼看似平常,其实称呼反映 人与人之间的称呼看似平常, 了社会的变迁以及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变化。 了社会的变迁以及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变化。阅读 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1789年法国制宪会议宣布 年法国制宪会议宣布: 材料一 1789年法国制宪会议宣布:“任 何人不得再保留亲王、公爵、侯爵、伯爵、子爵、 何人不得再保留亲王、公爵、侯爵、伯爵、子爵、 男爵、骑士等贵族头衔。 男爵、骑士等贵族头衔。” 提倡“自由平等博爱为纲” 材料二 提倡“自由平等博爱为纲”的公 废除“大人”“老爷”等称呼, ”“老爷 民道 德.废除“大人”“老爷”等称呼,禁止 蓄辫、缠足和赌博等陋习。 蓄辫、缠足和赌博等陋习。(南京临时政府的措 施)
2.
旧式婚姻情况 父母之命, 1.父母之命,媒约之言 问名(互问庚贴卜之) 2.问名(互问庚贴卜之) 会亲(即订婚) 3.会亲(即订婚) 请假(男家备糕点、 4.请假(男家备糕点、请 柬、说明迎娶日期及各种注 意事项) 意事项) 纳采( 5.纳采(男家备礼纳之女 俗称“过大礼” 家,俗称“过大礼”恭迎娶 ) 过妆(送嫁妆) 6.过妆(送嫁妆) 7.娶亲 8.回门 新式婚姻情况 1.自由恋爱 2.订婚 婚礼:证婚人、 3.婚礼:证婚人、介绍人 主婚人依次入席; 、主婚人依次入席;证婚人 宣读婚书;证婚人、 宣读婚书;证婚人、介绍人 与新人各盖印章,新郎、 与新人各盖印章,新郎、新 娘交换饰物;行三鞠躬礼; 娘交换饰物;行三鞠躬礼; 来宾贺词,各种答谢。 来宾贺词,各种答谢。
二、了解中圉人民四次大的社会生活变迁

高中历史 必修二 第五单元 近代中国社会变迁 复习课件(38页)

高中历史 必修二 第五单元 近代中国社会变迁 复习课件(38页)

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迁的原因、特点及影响 (1)外界因素: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在 中国通商口岸开设商店、银行等,在入侵的同时也带来了近代 西方文明,促进了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 (2)政治因素(政府政策):为适应变化,中国政府(清政府、 民国政府)不断推行各种改革,从而推动中国社会生活习俗的 变化;资产阶级维新变法运动、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冲击了 封建制度和旧的生活方式,促进了社会生活的变迁; (3)经济因素:中国近代资本主义经济的产生和发展,城市基础 设施的逐步建立和完善,也推动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4)内在动因:人们的愿望与追求; (5)科技因素:自然科学的发展,火车、电报、电话等传入中国, 改变并丰富了人民的生活; (6)教育因素:新式学堂增加,接受新式教育人员的扩大,加快了 新式生活的推广; (7)思想因素: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传播了近代思想,促进了 人民的思想解放,提高了接受新生活的能力。
▲影响中国社会生活和习俗变化的重大事件 有哪些呢? ▲鸦片战争 西方侵略、西方文明和生活方式传入 ▲洋务运动: 兴办洋务、近代工业、教育等 ▲维新变法: 向西方学习,发展工商业,为实现 强国目标,要求改良社会风俗 ▲辛亥革命: 推翻帝制,建立民国,民主共和 观念深入人心
▲新文化运动: 民主科学思想传播,思想解放
(2)特点 ①从地域看:由通商口岸城市、沿海城市向内地推进,存在着严重 的不平衡性。 ②从过程看:受西方文明影响深刻,有较强的殖民地色彩,且中西 合璧、新旧并存。 ③从程度上看:地域之间存在着严重的不平衡,沿海地区(通商口 岸)和大城市变化大,内地和广大农村变化小。 ④从动力看:每一次服饰、习俗等方面的变化都与当时社会运动的 推动有关,都随着近代社会经济、思想的变化而不断加深。 ⑤实质上是中西文化的激烈碰撞,结果是中西文化逐渐融合,并且保 留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特色。 (3)影响:客观上促进了近代社会的文明与进步。 ①政治上,有利于中国反封建斗争的展开,促进了资产阶级民主革 命的发展。 ②经济上,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工业化进程的发展。 ③思想文化上,有利于冲破封建文化的束缚。革除弊端,既保留传 统中国文化的精髓,又日趋科学合理。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4《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课件 人民版必修2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4《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课件 人民版必修2

分别是什么? 提示:(1)旧中国由于政治腐败、民生凋敝,加上汽车和油料几乎全部依 赖进口,因此公路发展受到限制。 (2)新中国成立后,党和人民政府非常重视公路交通的发展 。有力地推动 了中国公路交通的发展。
探究:大众报业有什么作用?今天发展报刊业应注意什么问题? 提示:(1)作用:①报道新闻,时效性强,是人们了解国内外大事的重要
复习本专题时,可以结合教材的相关内容和对周围事物的观察,进一步
了解我国近现代社会生活变迁的历史轨迹,找出变迁的主线及其呈现的特 征,并从深层次思考发生变迁的原因。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同世 界形势的变化密切相关,建议在复习本专题的过程中,联想当时的社会形 势,并总结世界形势的变化与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变化之间的内在联系。



重难点 1.中国近代交通的特点、成因及影响 (1)特点:①近代中国交通业逐渐开始近代化的进程,铁路、水运和 航空都获得了一定程度的发展。②近代中国交通业受到西方列强的控制 和操纵。③地域之间的发展不平衡。 (2)成因:①先进的中国人为救国救民,积极兴办近代交通,促进中 国社会的发展。②列强为了扩大在华的经济利益,加强对中国的控制, 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始终凭借强大的经济实力控制和操纵中国的交通。 ③中国各地经济发展严重不平衡。这就决定了各地交通发展的不平衡。
提示:(1)综合了西式服装与中式服装的特点,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2)适应了中华民国及新中国成立后的政治需要。

探究3:中国近代居室建筑的演进有什么特点?
提示:(1)城市比较显著,农村比较迟缓。
(2)西化趋向明显,中西合璧成为典型特征。
(3)居室建筑的变化带动了家具陈设的变化。
探究:近代公路交通发展缓慢和新中国成立后公路交通发展迅速的原因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高考一轮复习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课件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高考一轮复习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课件

【导语】
1、近现代社会的剧变是促使人们社会生活方式变化 的根本原因。
2、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方式变化的主要阶段特点: ①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中期,中西合璧,土洋并存 是这一阶段社会生活方式最突出特点; ②20世纪50年代后(新中国成立后),面貌焕然一新, 但受到政治生活的明显影响; ③20世纪80年代后(改革开放后),变化迅速,科技 在民众生活中的影响不断增加。
⑴轮船、汽车、电灯、摩天大楼、旗袍
⑵西式婚礼、西餐、西装、点头鞠躬、握手、电话、电影等等
⑶①中国近代社会处于剧变的历史时期,人们的社会生活方式发生了显著变化,衣食 往行、习俗风尚等,都出现了新特征。 ②以吴老太爷为代表一部分社会守旧群体,在社会进步面前,己远远落后于时代,表 现为封建保守、愚昧落后。 ③虽然时代变了,但某些落后的思想观念却根深蒂固,很难一下子完全根除。
3、近现代社会生活方式变迁反映了中国社会近现代 化的进程和社会的进步。
矛盾先生在他著名的长篇小说《子夜》中,曾有这样一段描写:“吴老 太爷从乡下乘轮船来到上海,怀中紧抱着《太上感应篇》,坐进30年代的汽 车里,像一具刚从棺材里爬出来的僵尸……南京路上,到处是光怪陆离的灯 光和高耸的摩天大楼。最让吴老太爷大受刺激的,是一位身穿高开叉旗袍、 连肌肤都能看得分明的时髦少妇。那少妇高坐在一辆黄包车上,翘起了赤裸 裸的一双白腿,简直好像没有穿裤子。这情形,不禁让吴老太爷全身发抖。 终于,吴老太爷大叫一声,昏死过去……” 请回答: ⑴在材料中,有哪些东西吴老太爷是以前生活中所没有的? ⑵吴老太爷醒过来之后,还有哪些东西会让他再次“僵尸”一样?结合书本 知识列举。 ⑶材料中吴老太爷的反应,说明了什么问题?
欢迎来到历史课堂
社会的符号
《起名字》
1、张解放、李胜利 2、 “黑蛋”,“大孬”,“狗剩”,“大妮”, “憨妞”

必修二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上课版

必修二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上课版
视台实验播出,标志着中国电视 年北京电视台实验播出, . 年北京电视台实验播出 事业的诞生。 事业的诞生。 2.90年代以来电视得到的普及;出现了许多优秀的 . 年代以来电视得到的普及; 年代以来电视得到的普及 节目;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报 节目;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报 广播、电视和网络并称为四大媒介) 纸、广播、电视和网络并称为四大媒介) (三)互联网 1. 上世纪60年代末诞生,90年代以后风靡全球。 上世纪 年代末诞生, 年代以后风靡全球。 年代末诞生 年代以后风靡全球 2. 1994年中国正式接入互联网。 年中国正式接入互联网。 年中国正式接入互联网 3. 被称为“第四媒介”。 被称为“第四媒介”
是宣传维新变法思想的主要报刊; 民报》 是宣传维新变法思想的主要报刊;《民报》是宣传资产阶级革命思想 的报刊; 新青年》是宣传新文化的武器。) 的报刊;《新青年》是宣传新文化的武器。)
5. 中共创办了《红色中华》报、《新华日报》、《解放日报》 中共创办了《红色中华》 新华日报》 解放日报》 为夺取革命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国民党的《 等,为夺取革命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国民党的《中央日 报》; 6. 新中国的《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文汇报》等。 新中国的《人民日报》 光明日报》 文汇报》 7. 改革开放后:党报党刊、专业性报刊、娱乐性报刊等。 改革开放后:党报党刊、专业性报刊、娱乐性报刊等。
2、改革开放以后 、 原因:改革开放后, ① 原因:改革开放后,党和政府把实现小康作为经 济建设的奋斗目标。 济建设的奋斗目标。 衣着:服装颜色从灰蓝色调为主变为五彩缤纷, ② 衣着:服装颜色从灰蓝色调为主变为五彩缤纷, 从单一款式走向多样化。 从单一款式走向多样化。 饮食: ③ 饮食:到1987年,中国已基本解决了过去几千年 年 没有解决的温饱问题,政府还倡导“ 没有解决的温饱问题,政府还倡导“菜篮子工 程”。 住房:城市高楼鳞次栉比,农村纷纷兴建新房。 ④ 住房:城市高楼鳞次栉比,农村纷纷兴建新房。 1995年,国家在城镇启动了“安居工程”。 年 国家在城镇启动了“安居工程” 休闲:改革开放后, ⑤ 休闲:改革开放后,休闲娱乐成为人们日常生活 的一部分。 的一部分。 习俗:注重环保,讲究卫生, ⑥ 习俗:注重环保,讲究卫生,赈济灾区的社会风 在逐步形成。 尚,在逐步形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知识点 2
社会习俗变化
1.背景: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新中国的成立以及改 革开放等对社会习俗变革产生的影响。 2.表现 (1) 婚丧礼俗:①清末民初,新青年男女开始反对包办婚 婚姻自主 姻,主张 ________ ,仿效西式婚礼。②新中国成立后,开始 火葬 代替土葬。 用________ (2) 社交礼仪:民国初,采用西方的握手和鞠躬,取代跪 拜礼;在称呼上,用先生和同志,取代老爷和大人。
2.广播影视普及 (1) 广播:①产生于20世纪 20年代初。② 1926 年 6月 1 日, 哈尔滨 中国人自办的第一座广播电台 ——________ 广播无线电台正式 开播。③1927年3月,上海新新公司开办了中国第一座私营广 播电台。④ 1928 年,第一座全国性的广播电台 —— 中央广播电 台在南京开播。 (2)电影:①1896年8月,在上海,中国首次放映电影。② 国产 电影获得了快速发展。 民国时期,________ 北京 (3)电视:①1958年5月1日,________ 电视台试播,标志 着中国电视事业的诞生。②1978年5月1日,北京电视台正式更 名为中央电视台。
2.饮食文化变化 (1)中餐:四大菜系,即鲁菜、粤菜、川菜、淮扬菜。 西餐 传入中国,出现了中 (2) 西餐:鸦片战争后, ________ 西餐并行的局面。 3.居室建筑变化 (1)传统居室:四合院是北方地区的典型民居。 租界 ,西式住房开 (2) 西式住房:鸦片战争后,在 ________ 始大量出现;20世纪30年代前后,出现欧化的新式住宅。
3. 互联网 (1)1993年,中国第一条互联网专线正式开 通。 (2)至2003年上半年,国内互联网用户已居 世界第二次。
学而时习之
1.(2013年高考山东基本能力28题)人们的穿 着反映了社会生活的变化。新中国成立以来, 西装开始成为社会时尚是在 A.新中国成立初期 B.“大跃进”时期 C.“文革时期” D.改革开放时期
选D
2.(2013· 江西红色六校联考)民国时期,皖南徽州地区 “书报之传递不易也,而新闻绝少……货物之输运不便也, 出者停滞,入者价贵”。江南铁路通车后,“一般民众往日 之穿土布者,今日多改为洋布:往日之用自制器具者,今日 多改为舶来品……徽州,已变成了都市,徽州人一向守旧的 思想,也因而起了划时代的变化。”上述材料说明铁路使徽 州( )①商品运输成本提高 ②市场上洋货流行 ③思想观 念逐步解放 ④生活习惯日趋文明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
(5) 火车: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 ________ 建设进入快速发展时期。 (6)飞机:20世纪20年代初,民航事业起步, 30年代中期已形成航空网。
铁路
知识点 4
邮电通信设施的完善
1.邮电事业 海关 (1)1866年,________开始试办邮政。 (2) 辛亥革命后,大清邮政改称中华邮政,邮局邮路进一 步展。 (3)1949年11月,中华人民共和国邮电部成立。 2.电信事业发展 (1) 电报:①1877年,丁日昌在台湾架设电报线,是中国 无线电报 人自办有线电报的开端。②1906年,创办了________ 。 (2)电话:①1882年电话传入中国。②20世纪80年代之后, 通信技术和通信网络发展迅速。
知识点 3
交通工具更新
1 .特点:更迭速度快,在城市比较显著,在乡 村则迟缓得多。 2.概况 (1)人力车:是近代城镇中重要的交通工具。 (2)自行车:在19世纪中后期传入中国,20世纪初 普及。 天津 (3) 公共交通: 1906 年, ________ 创办了有轨电 车交通系统;1924年上海开始有公共汽车。 (4) 轮船: 1865 年,中国建造成了自行设计的第 一艘轮船,中国近代造船业得以发端。
4.(2013年浙江高考18题)据《中国近代报刊 史》,《时务报》初创时,每期只销多 时销达17000份,创造了当时国内报纸发行量的 【答案】C 最高记录。这一现象说明 A.通俗性报刊广受普通民众欢迎 B.《时务报》开创了国人办报的先例 C.维新派有效利用新式媒介开启民智 D.国人所办的报纸市场需求极大
【答案】D 【解析】 从材料信息看,江南铁路通车后,“舶来 品”日益增加,故②正确;人们的思想观念得以改变, 故③正确。江南铁路通车后,运输成本下降,故①不 正确。材料信息无法反映生活习惯日趋文明。据此可 知D项符合题意。
3.(2013年四川高考7题)图2是一幅 民国时期的商品广告。据此可知 【答案】C A.民国时期的广告都借助了明星代言 B.当时影视明星具有崇高的社会地位 C.这一广告突出了对产品功效的宣传 D.明星代言得到普通民众的广泛认同
2014高考一轮复习必修二
第五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 的变迁
1、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 2、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
3、大众传媒的发展
单元知识网络
知识点 1
物质生活变迁
1.服饰变化
(1) 趋势:由拘谨、保守、呆板、等级森严逐渐向美观、 适体、方便、平民化转变。
(2) 表现:①近代: a. 男性服饰:鸦片战争前后,分别是 中山装 大为流行。b.女性服 长袍马褂和西装;辛亥革命后,________ 旗袍 是最受女性欢迎的服装。②现代. a.20 世纪 50 饰: ________ 列宁装 和连衣裙为特征的苏式服装 年代至 60 年代中期:以 ________ 一度受青睐。b.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末:军装和“干部服”盛 行,式样和颜色趋于单调。c.改革开放后:中国服饰从封闭走 向开放。
知识点 5
大众传媒的发展
1.大众报业发展 (1) 西人办报:从 19 世纪40 年代到 90 年代,在华传教 士兴起了一股办报的热潮。 (2)国人办报: 昭文新报 》开创了国人办报的先例。 ①1873年,《________ 强学报 》等影响 ②维新运动中,《中外纪闻》《________ 较大。 ③民国成立后,通俗性报刊更加活跃,实现了专门分 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