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第八单元教材分析

合集下载

苏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单元教材分析 全册

苏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单元教材分析 全册

苏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教材分析全册教材安排本册教材一共安排了9个单元。

“数与代数”领域一共安排了5个单元,包括“有余数的除法”“认数”“加法”“减法”和“乘法”。

“图形与几何”领域一共安排了3个单元,包括“分米和毫米”“认识方向”和“认识角”。

“统计与概率”领域安排了1个单元,即第九单元“统计”。

“综合与实践”领域一共安排了2次活动,包括“测定方向”和“你能跳多远”。

各单元教材分析第一单元有余数的除法[知识梳理]苏教版教材从二年级(上册)开始教学除法。

本册教材相关内容编排体系如下:二年级(上册)认识除法,口算表内除法及解决相应的实际问题.二年级(下册)商是一位数的有余数除法及解决相应的实际问题。

三年级(上册)笔算两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是两位数的除法,并验算除法。

口算比较容易的两位数除以一位数,估计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商是几十多。

把“和”或“剩余数”平均分的实际问题。

三年级(下册)笔算三位数除以一位数。

口算比较容易的几百几十除以一位数,估计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商是几位数、商是几百多还是几十多。

用除法解决的两步计算实际问题。

四年级(上册)除数是两位数的笔算以及简单的两位数除以两位数的口算。

之后的小数、分数除法就不再独立成章,而是与加、减、乘合在一起了。

本单元主要教学有余数除法的认识以及初步的求商方法。

我们知道在除数和商是一位数的除法中,能够整除的是少数,大量的是有余数的。

因此,在除法试商时,要大量用到有余数的除法。

把这部分内容学好,能够比较熟练地计算有余数的除法,为以后学习多位数除法乃至小数除法的试商和计算打下扎实的基础。

教材分三段安排教学内容:第一段,第1~2页的例题、“试一试”和“想想做做”,认识余数的意义和有余数的除法;第二段,第3~4页的例题、“试一试”和“想想做做”,主要引导学生探索有余数除法的求商方法,发现计算有余数除法时,余数要比除数小.第三段,第5~7页的练习一。

重点帮助学生进一步掌握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八单元说课稿

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八单元说课稿

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八单元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的内容主要包括了两位数减法的运算方法,以及解决实际问题。

这一单元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能够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两位数减法的运算方法,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教材中,通过生动的图片和具体的例子,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两位数减法的运算方法。

同时,教材还提供了丰富的练习题,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运算速度和准确性。

二. 学情分析在二年级下册的学生中,他们对数学已有一定的基础,能够理解和掌握基本的运算方法。

但是,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他们在运算速度和准确性上还存在一定的差异。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提高全体学生的运算能力。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两位数减法的运算方法,能够正确地进行两位数减法的计算。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积极思考、勇于探索的学习态度。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两位数减法的运算方法,能够正确地进行两位数减法的计算。

2.教学难点:学生能够解决实际问题,灵活运用两位数减法的运算方法。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在教学过程中,我将采用启发式教学法、情境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

同时,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提高教学效果。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新课导入:引导学生观察教材中的例子,引导学生发现两位数减法的运算方法。

3.教学讲解:通过讲解和示范,让学生理解和掌握两位数减法的运算方法。

4.练习巩固:让学生进行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5.解决问题: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运用所学知识。

6.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苏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单元教材分析 全册

苏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单元教材分析 全册

第一单元《有余数的除法》教材分析这单元是紧接着二年级(上册)表内除法安排的,教学内容由四部分组成。

第1~2页初步体会余数的含义,初步认识有余数的除法;第3~4页初步教学有余数除法的竖式计算,懂得余数一定比除数小的道理;第5~7页结合计算教学有余数的平均分问题,商和余数的实际意义;第8~9页实践活动《我们去植树》。

1.让学生在分东西的活动中先形成有“剩余”的表象,在此基础上逐步建立余数、有余数除法的概念。

平均分东西的时候,可能刚好全部分完,可能剩下一些不够再继续分。

学生在二年级(上册)表内除法里已经接触过许多正好全部分完的事例,本单元教学有余数除法,分四步帮助学生逐步认识余数和有余数除法。

首先是操作活动。

把10枝铅笔分给小朋友,要求每人分得的同样多。

每人分几枝?例题没有规定,让学生自主选择,每人可以分得2枝、3枝、4枝或更多枝。

由于问题具有开放性、容量大,所以学生需要合作学习。

教材创设了合作学习的情境,并让学生把分的各种情况记录在一张表格里。

组织他们通过操作、填表、观察、分类、交流等活动,发现平均分东西时,不是都能正好全部分完的,经常可能还剩下一些不够继续分,从而初步形成“剩余”的表象。

接着以10枝铅笔,每人分得3枝,还剩1枝这种情况为例,讲述怎样写成除法算式,使学生知道剩余的1枝在除法算式里叫“余数”,这样的除法是“有余数的除法”。

然后让学生“试一试”,把分铅笔有剩余的其他几种情况也分别用除法表示,在模仿中继续体会有余数除法中的商和余数的具体含义。

最后是充实感性材料,形成概括性的认识。

学生初步建立概念的时候,往往需要大量的事实来支持。

“想想做做”让学生继续进行分圆片、分三角形等活动,观察、想像把花插入花瓶的现象,比较概括地知道平均分东西的时候,如果没有正好全部分完,都可以用有余数的除法来计算。

2.引导学生探索有余数除法的求商方法。

怎样求商是计算有余数除法最关键的一步,教材通过实例引导学生体验求商的方法。

(教案)第八单元 简单数据的收集和整理-二年级数学下册 (苏教版)

(教案)第八单元 简单数据的收集和整理-二年级数学下册 (苏教版)

教案第八单元简单数据的收集和整理-二年级数学下册(苏教版)一、教学背景本单元是二年级数学下册的第八单元,主要内容是简单数据的收集和整理。

通过本课的学习,可以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收集和整理数据的方法,为以后更复杂的数据处理打下基础。

二、教学目标•了解什么是数据;•掌握常见的收集数据的方法;•掌握数据的整理方法;•能够使用直方图和折线图等工具对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和展示。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掌握常见的收集数据的方法,并能够对这些数据进行简单的整理和分析。

2.教学难点:学生能够掌握数据的整理方法,应用直方图和折线图对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和展示。

四、教学准备•教师准备的物品:黑板、白板、粉笔、教材、作业本、学生桌椅;•学生应该准备的物品:文具、作业本。

五、教学内容和流程(一)数据的概念1.解释数据的含义和重要性。

2.分类介绍数据。

(二)数据的收集1.了解常见的数据收集方式。

2.掌握随机抽样的方法。

(三)数据的整理1.介绍如何将数据整理成表格。

2.给出一些整理数据的例子,并让学生在课堂上完成相关操作。

(四)数据的分析1.介绍绘制直方图和折线图的方法。

2.通过实例让学生练习如何绘制直方图和折线图。

3.让学生使用直方图和折线图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

(五)课堂练习六、教学方法•课堂教学为主,注重实际操作。

七、教学评估1.考试:期末考试时主要考察学生是否掌握了本课的内容。

2.课堂作业:作业中包括一些收集和整理数据的任务。

八、教学反思本单元主要以实例为基础进行教学。

在课堂上需要重点强调方法和技巧,并充分展示实例。

同时,教师还应该鼓励学生自己动手实践,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八单元《按不同标准分类》教学设计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八单元《按不同标准分类》教学设计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八单元《按不同标准分类》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八单元《按不同标准分类》的内容主要包括利用不同标准对物体进行分类的方法。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分类的概念,了解不同标准对分类的影响,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动手操作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分类经验,他们能够根据生活经验对物体进行简单的分类。

但学生在分类时往往只关注外部特征,忽视内在规律,对不同标准分类的理解和运用还不够熟练。

因此,在教学中需要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和思考问题,提高他们的分类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利用不同标准对物体进行分类的方法,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动手操作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使学生学会用不同标准分类,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积极参与分类活动的兴趣,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使学生掌握利用不同标准对物体进行分类的方法。

2.难点:培养学生用不同标准分类,并理解不同标准对分类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游戏教学法、分组讨论法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分类活动,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动手操作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分类卡片、实物、多媒体课件等。

2.学具准备:每人一份分类卡片、实物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生活中分类的场景,引导学生关注分类现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出示分类卡片和实物,让学生观察并尝试用不同标准进行分类。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分类方法。

3.操练(10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分类实践活动,让学生动手操作,实际体验不同标准分类的过程。

4.巩固(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分类方法,提问学生不同标准分类的意义,巩固所学知识。

5.拓展(10分钟)教师出示一些生活中的分类实例,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第八单元 数据的收集和整理(一) 教材分析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第八单元 数据的收集和整理(一) 教材分析

第八单元数据的收集和整理(一)的教材分析在前几册教科书里,结合“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两个领域的知识教学,学生经常进行比较、分类、计数等学习活动,经常通过画图、操作等活动来解决问题,积累了一些数学活动经验,为学习统计的知识与方法作了必要的准备。

数学课程标准对第一学段的统计教学提出三点要求:①能根据给定的标准或者自己选定的标准,对事物或数据进行分类,感受分类与分类标准的关系。

②经历简单的数据收集和整理过程,了解调查、测量等收集数据的简单方法,并能用自己的方式(文字、图画、表格等)呈现整理数据的结果。

③通过对数据的简单分析,体会运用数据进行表达与交流的作用,感受数据蕴涵信息。

本单元的主要内容与要求是:教学一些简单而常用的统计方法,使学生初步学会根据适当的标准,选用适宜的方式进行简单的分类调查,收集并随时记录、整理信息,用自己能够使用的方式呈现得到的数据;初步利用数据进行描述、交流,体会数据能够反映或说明情况,体验统计活动能够获得需要的数据,是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有效方法。

全单元编排两道例题,组织学生开展统计活动。

具体安排如下:例题教学内容练习编排例1根据需要解决的问题,分类整理教材呈现的情境图里的信息,用自己的方法记录信息,获得数据,在交流中回答问题。

例2根据需要解决的问题,在小组内分类调查,及时记录信息、获得数据,并通过分析数据,回答问题。

练习十运用两道例题里收集、整理数据的方法,为解决简单的问题而开展统计活动,初步积累统计活动经验,感受统计的现实意义。

本单元教学内容的设计,基于统计教学观念的变化。

过去很长一段时期里,小学数学着重制作统计图、表的教学。

因为那个时期,统计图表确实是数据的主要载体,而且统计图表的制作大量地依靠手工劳动,这必然导致统计教学以教会学生看懂图表、制作图表为主要内容和重要任务。

随着人类社会向信息化快速发展,以及计算机技术的普及,数据逐渐成为统计的核心。

人们的统计活动围绕数据的收集与整理、分析与利用而展开,信息呈现方式的多样化和计算机代替手工,精致地做出各种各样的统计图表,促使统计教学重心发生转移。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八单元第2课《数据的调查收集和整理》说课稿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八单元第2课《数据的调查收集和整理》说课稿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八单元第2课《数据的收集和整理》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数据的收集和整理》是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八单元第2课的内容。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通过收集数据,并对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

教材通过生动的实例和具体的问题,引导学生了解收集数据的方法,学会整理数据的方法,并能够对数据进行分析。

教材还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让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对数据有一定的认识。

但是,学生对数据的收集和整理的方法和技巧还不够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将会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掌握收集数据的方法,学会整理和分析数据。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了解收集数据的方法,学会整理和分析数据。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掌握收集数据的方法,学会整理和分析数据。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体验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了解收集数据的方法,学会整理和分析数据。

2.教学难点:学生能够独立完成数据的收集和整理,并对数据进行分析。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在本节课中,我将采用问题驱动法、实践操作法和小组合作法进行教学。

问题驱动法能够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究欲望,实践操作法能够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掌握收集数据的方法,小组合作法能够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一个生活中的实例,引出本节课的内容,激发学生的兴趣。

2.探究: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进行数据的收集和整理,并对数据进行分析。

3.展示:学生展示自己的结果,分享自己的收获和感受。

4.总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知识和方法,并进行点评和鼓励。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将主要包括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步骤,以及数据的收集和整理的方法和技巧。

板书设计将简洁明了,突出重点,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

苏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八单元《数据的收集和整理》说课稿

苏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八单元《数据的收集和整理》说课稿

苏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八单元《数据的收集和整理》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八单元《数据的收集和整理》,这部分内容主要是让学生初步了解数据的收集和整理的过程,掌握简单的数据收集和整理的方法,通过实例感受统计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材通过简单的实例,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掌握数据收集和整理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统计思维。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他们对于生活中的事物充满了好奇心和探索欲望。

但是,他们对数据的收集和整理还比较陌生,需要通过实例和操作来理解和掌握。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将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培养他们的动手操作能力和统计思维。

三. 说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数据收集和整理的基本方法。

2.培养学生运用统计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让学生感受统计在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统计思维。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数据收集和整理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运用统计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教学难点: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理解数据的收集和整理的过程,感受统计在生活中的应用。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在教学过程中,我将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实例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

通过启发式教学法,激发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主动探索;通过实例教学法,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掌握数据收集和整理的方法;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一个简单的生活实例,引出数据的收集和整理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新课导入:介绍数据的收集和整理的基本方法,让学生初步了解。

3.实例讲解:通过一个具体的实例,让学生动手操作,掌握数据收集和整理的方法。

4.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运用统计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5.总结提升:总结本节课的知识点,让学生感受统计在生活中的应用。

6.课后作业:布置一道实际操作的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主要包括数据的收集和整理的基本方法、实例讲解和小组讨论。

苏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八单元》单元教材分析及教案

苏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八单元》单元教材分析及教案
1.分组活动:调查一下你们小组中8岁和9岁的人数各有几个?交流结果,并说说你们是怎样记录的。
2、师:老师还想了解我们同学有无蛀牙情况。
(出示图片)蛀牙是什么样的呢?老师给大家看一些图片。
现在把你看到的情况告诉给同桌,各人要记住自己的蛀牙情况。
3、分组活动:小组内调查并做好记录。
4、提问:你们小组是怎样调查和记录的。
2.完成“练习十”第2题。
师:(出示场景某停车场)现在看完动物比赛,我们要回学校了,停车场里的车真多呀!你知道有多少辆吗?
老师已经帮大家作了一个记录,看看它们各有多少辆?
出示教材的记录表。
提问:老师是用什么方法记录的?
追问:一个正字表示几辆车?
现在请大家独立思考,小汽车、面包车和大客车各有几辆?
组织交流。
现在独立整理数据,然后填表。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跳高
跑步
(5)只
(8)只



(5)只
(2)只
(6)只
提问:哪种小动物只数最多,哪种最少?你是根据第几个表格来回答的?
提问:跳高的比跑步的少几只?你是怎么知道的?
追问:你还能提出哪些问题?
指出:不同的分类标准就会有不同的结果。(板书:不同的分类标准,结果不同)
3、使学生积极参与收集、整理数据的活动,获得一些成功的经验,体会用数据进行表达和交流的作用,初步形成尊重事实的态度,培养参与统计活动的兴趣。
教学
重点
1、经历收集、整理和分析数据的过程,能按不同标准对简单数据进行分类。
2、能用自己的方式描述数据。
教学
难点
体会数据中蕴含的信息或简单规律。;
教具
准备
教学光盘
将几种不同的记录放在一起比较一下:你喜欢哪种记录方法?它好在哪里?

苏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6、7、8、9单元教材分析

苏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6、7、8、9单元教材分析

第六单元《减法》——在“迁移”中主动构建知识。

一、教学内容本单元的教学内容包括计算和解决实际问题两个方面。

在计算方面以三位数的减法为重点,有笔算、估算、口算及减法的验算。

解决的实际问题方面有已经教学的一步计算问题,还有少量连续两问的问题。

由于三位数的减法比加法复杂,学生需要较多时间才能掌握和巩固,所以本单元教材把计算教学分三部分编排。

1、第52~57页教学过程较简单的三位数减法笔算,减法的验算,口算一百几十减几十。

2、第58~61页教学过程较复杂的三位数减法笔算,减法的估算。

3、第62~63页整理全单元的知识。

二、知识体系:本单元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两位数减两位数以及和在1000以内的三位数加三位数的计算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可以使学生基本掌握整数减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进行相关的口算、笔算和估算,从而为进一步学习小数、分数的减法打好基础。

三、备课提示:1、教学比较简单的三位数减法笔算,让学生在“迁移”中主动构建知识。

2、在拨算珠的活动中体会隔位退位的原理和方法。

四、教材解读:(一)笔算减法的教学分三个层次安排:首先是不退位的减法,着重解决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后再减的问题;然后是减的过程中退位方法,从具体的退位操作到对退位原理和方法的概括认识;最后是总结减法的计算方法。

1、第52页例题列出减法算式335-123后,让学生想办法计算。

预计学生的算法是多样的,可能在计数器上拨珠计算,可能列竖式计算,还可能用其他方法。

让学生交流算法的目的是体会各种方法存在共同点,都是3个百减1个百、3个十减2个十、5个一减3个一,从而体会把数位对齐列出的竖式最清楚地代表了各种算法的共同思路,所以都选用竖式计算。

2、第54页例题教学退位减法,仍然让学生在独立计算时体验退位。

例题和“试一试”安排的两个竖式中,前一个着重解决被减数十位上不够减,要从百位退1;后一个着重于连续退位,即个位上不够减要从十位退1,十位上不够减要从百位退1。

苏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八单元《数据的收集和整理(一)》教案

苏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八单元《数据的收集和整理(一)》教案

苏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八单元《数据的收集和整理(一)》教案一. 教材分析《数据的收集和整理(一)》是苏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的一节课。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感受数据的收集和整理过程,学会用简单的图表来表示数据,从而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

教材中提供了多种情境素材,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的过程。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据分析意识,能够运用简单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但他们在数据的收集和整理方面,可能还存在着一些困难,如对数据的敏感度不高,收集和整理数据的方法不够规范等。

因此,在教学中,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掌握数据的收集和整理方法,培养他们的数据意识。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数据的收集和整理过程,学会用简单的图表表示数据。

2.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意识,提高数据分析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数据的收集和整理方法,会用图表表示数据。

2.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对数据的敏感度,提高数据分析能力。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数据的收集和整理过程。

2.合作学习法: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讨论、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3.引导发现法:教师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探索数据的收集和整理方法。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教学课件、统计图模板、学生用书等。

2.学具准备:学生自带数据收集工具(如铅笔、纸张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一个生活情境,如调查班级同学最喜欢的季节,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数据的收集和整理。

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几种统计图,如条形图、折线图等,让学生观察并说出它们的特点。

3.操练(10分钟)教师给出一个数据收集的任务,如调查班级同学最喜欢的学科。

学生分组进行数据收集,并选择合适的统计图来表示数据。

4.巩固(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通过统计图来分析数据,如找出最受欢迎的学科。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8单元《乘法》教学计划及教案(共16个课时)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8单元《乘法》教学计划及教案(共16个课时)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8单元《乘法》教学计划及教案(共16个课时)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8单元《乘法》主要介绍了乘法的概念和简单的乘法运算。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乘法的意义,掌握乘法的基本运算方法,并能运用乘法解决实际问题。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加减法的基本运算,对于新的运算方法乘法,他们可能会感到陌生和困惑。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生动的实例和实际操作,让学生感受乘法的意义和作用,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乘法。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乘法的意义,掌握乘法的基本运算方法,并能运用乘法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学生能够培养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体验成功的喜悦,培养自信心。

四. 教学重难点1.乘法的意义和作用2.乘法的基本运算方法3.运用乘法解决实际问题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动的实例和实际操作,让学生感受乘法的意义和作用。

2.动手操作法: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乘法运算,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3.交流分享法:鼓励学生之间进行交流分享,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合作意识。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乘法的相关课件,包括图片、动画等,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2.教学素材:准备一些实际的物品,如水果、玩具等,用于引导学生进行乘法运算。

3.练习题:准备一些乘法的练习题,用于巩固学生的学习效果。

七. 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一个实际例子,如“小明的妈妈买了3个苹果,每个苹果有2个籽,一共有多少个籽?”引导学生思考,引发学生对乘法的兴趣。

2. 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课件呈现乘法的定义和基本运算方法,让学生初步了解乘法。

3. 操练(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进行乘法运算,如2×3、3×4等,学生亲自动手进行计算,教师巡回指导。

4. 巩固(10分钟)教师给出一些乘法的练习题,学生独立完成,教师进行讲解和解答。

苏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第八单元《数据的收集和整理》单元说课稿

苏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第八单元《数据的收集和整理》单元说课稿

苏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第八单元《数据的收集和整理》单元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第八单元《数据的收集和整理》是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下册数学的一个重要单元,主要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掌握收集和整理数据的基本方法,学会简单的数据分析,从而培养学生的数据处理能力。

本单元的内容包括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通过一系列有趣的活动,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学会如何收集数据,如何用图表来整理和描述数据,并能够对数据进行分析,从而得出有用的信息。

二. 学情分析在二年级下学期,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感和逻辑思维能力,他们能够理解简单的数学概念,并能够进行一些简单的数学运算。

但是,他们对数据的收集和整理还比较陌生,不知道如何去收集数据,也不知道如何整理和描述数据。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将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基础,设计一些有趣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学会数据的收集和整理。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掌握收集和整理数据的基本方法,学会用图表来整理和描述数据,并能够对数据进行分析。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参与实践活动,培养数据处理能力,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认识到数据的重要性,学会用数据来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数据意识。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掌握收集和整理数据的基本方法,学会用图表来整理和描述数据,并能够对数据进行分析。

2.教学难点:学生如何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的方法,对实际问题进行数据的收集和整理,并能够对数据进行分析。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在教学过程中,我将采用情境教学法、任务驱动法和小组合作法等教学方法,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基础,设计一些有趣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学会数据的收集和整理。

同时,我将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如课件、视频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一个有趣的生活情境,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淮安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八单元《了解你的好朋友》教案

淮安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八单元《了解你的好朋友》教案

淮安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八单元《了解你的好朋友》教案一. 教材分析淮安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八单元《了解你的好朋友》主要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进一步了解和掌握加减法运算。

本节课的内容包括加减法的运算规则,以及如何通过实际例子来运用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材通过生动的插图和有趣的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能够在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数学。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基本的加减法运算,但对一些复杂的问题解决能力还不够强。

他们在学习过程中需要大量的实践和操作,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此外,学生之间的学习差异较大,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因材施教,尽量让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加减法的运算规则,能够熟练地进行加减法运算。

2.培养学生运用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提高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加减法的运算规则,以及如何运用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运用加减法解决一些复杂的问题。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有趣的情境,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学习加减法。

2.游戏教学法:通过数学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3.合作学习法: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合作,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投影仪,黑板,粉笔。

2.学具:练习本,笔,算盘。

3.教学素材:与本节课相关的故事,实例,习题。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一些与本节课相关的故事或实例,引导学生思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例如,展示两个小朋友分水果的故事,让他们思考如何分配才能使两个小朋友都满意。

2.呈现(10分钟)通过投影仪展示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包括加减法的运算规则,以及如何运用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

在呈现过程中,注意用生动的语言和形象的比喻,让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进行实际的计算操作,巩固他们对加减法的理解。

二年级下册数学第八单元教材分析

二年级下册数学第八单元教材分析

二年级下册数学第八单元《调查与记录》单元教材分析
一、单元教材分析:本单元通过学生感兴趣的活动,经历数据调查的过程,
帮助学生体会数据调查的作用,初步发展数据分析观念,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式呈现数据,多样化的数据记录,丰富学生对数据分析的经验积累。

二、单元学情分析:在一年级学习了物体分类基础,第一次接触数据调查的
内容,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式呈现、整理数据结果,突出学生对数据分析的体验。

通过经验积累,为以后学习统计图表和统计量奠定基础。

三、单元教学目标:
1、经历简单的数据收集和整理过程,体会运用数据进行表达和交流的作用,感受数据蕴含的信息。

2、了解调查的基本方法,能看懂他人对调查数据及结果的记录,会运用自己的方式呈现整理数据的结果,在解决熟悉的问题中,体会调查和收集、整理数据的必要性、
3、在调查活动中,通过交流,养成接纳、鉴赏他人意见的良好习惯,在表达自己意见过程中,增强自信心和创造力,以及对数据调查活动的兴趣。

四、单元教学重难点:
重点:会进行简单的统计。

难点:数据的分析与交流。

五、单元教学内容及课时安排:
单元教学内容课时安排
1、《评选吉祥物》 1课时
2、《最喜欢的水果》 1课时。

二年级下册第八单元教材解读

二年级下册第八单元教材解读

【网络教研】
二年级数学下册第八单元单元教材简析
一、教材地位:
本单元是在学生已经掌握加、减、乘、除四种数量关系,并会运用这些数量关系解决一步计算的应用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学生解决稍复杂实际问题的开始。

为以后解决更复杂的实际问题打下基础。

本单元主要是让学生学会分析数量关系并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思路和基本策略。

二、教学内容及重难点:
信息窗一:共有两个红点问题,第一个分步解决乘加问题,体会两步计算就是在以前学过的“一步计算”的基础上“拐了个弯”,需用乘法和加法两个“一步计算”来解决。

第二个红点问题是分步解决乘减问题。

关键是要找准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初步体会用分析法或综合法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

信息窗二:共有1个红点和1个绿点,第1个红点分步解决除加问题,体会和前面学过的乘加减解题思路和思考方法同样适用。

绿点问题,是分步解决除减问题,丰富体验,进一步形成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和方法。

本单元的重难点是理解两步计算问题的数量关系,掌握分步解决两步计算问题的一般思路和解题策略(包括从信息入手的综合法和从问题入手的分析法)。

三、本单元课时安排:(计划6课时)
窗一:2课时窗二:2课时练习:2课时。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8单元《乘法》教学计划及教案(共16个课时)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8单元《乘法》教学计划及教案(共16个课时)

第八单元《乘法》教学计划及教案(共16个课时)一、教学内容整十数乘一位数、两位数乘一位数以及相应的估算和简单的数学实际问题。

二、重点、难点和关健1 .重点。

掌握两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以及相应的估算,会解决简单的数学实际问题。

2 .难点。

两位数乘一位数连续进位的乘法。

3 .关键。

( 1 )鼓励学生自己探索计算方法,提倡算法多样化,注意创设既生动活泼又有利于学生探索算法的问题情境,鼓励学生应用已有经验探索新的计算问题,常组织学生把自己的算法在小组里交流,帮助学生养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习惯。

( 2 )重视计算与解决问题的有机结合,教学中通过创设情境来提出新的计算问题,引导出新的算法,将算法与问题的解决融合在一起,将以往相对独立的应用题教学寓于计算教学之中。

( 3 )重视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将估算和精确计算有机结合在一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估算能力。

三、教学要求1.使学生经历探索两位数乘一位数算法的过程,理解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算理,并掌握计算方法。

2.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进行估算,体验估算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

3.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掌握一些初步的思考方法和解题策略,培养应用的意识。

4.使学生经历与他人交流算法的过程,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良好学习习惯。

四、课时划分:两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 2课时练习九 2课时倍的认识 2课时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练习) 2课时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实际问题 2课时练习十 2课时两位数乘一位数(进位) 2课时乘加、乘减的实际问题 2课时练习十一 2课时解决实际问题 2课时练习十二(一) 2课时练习十二(二) 2课时复习(一) 2课时复习(二) 2课时苏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第八单元备课1.教学例题。

(1)出示情境图提问:小猴在干什么?它们摘的情况怎样?2只小猴一共采了多少个桃?着重评讲:在计算14X 2时,先把10和4分别和2相乘,再把两次乘得的积20和8合起来就得到28。

新苏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八单元 数据的收集和整理(一)教材分析

新苏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八单元 数据的收集和整理(一)教材分析

第八单元数据的收集和整理(一)的教材分析在前几册教科书里,结合“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两个领域的知识教学,学生经常进行比较、分类、计数等学习活动,经常通过画图、操作等活动来解决问题,积累了一些数学活动经验,为学习统计的知识与方法作了必要的准备。

数学课程标准对第一学段的统计教学提出三点要求:①能根据给定的标准或者自己选定的标准,对事物或数据进行分类,感受分类与分类标准的关系。

②经历简单的数据收集和整理过程,了解调查、测量等收集数据的简单方法,并能用自己的方式(文字、图画、表格等)呈现整理数据的结果。

③通过对数据的简单分析,体会运用数据进行表达与交流的作用,感受数据蕴涵信息。

本单元的主要内容与要求是:教学一些简单而常用的统计方法,使学生初步学会根据适当的标准,选用适宜的方式进行简单的分类调查,收集并随时记录、整理信息,用自己能够使用的方式呈现得到的数据;初步利用数据进行描述、交流,体会数据能够反映或说明情况,体验统计活动能够获得需要的数据,是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有效方法。

全单元编排两道例题,组织学生开展统计活动。

具体安排如下:例题教学内容练习编排例1根据需要解决的问题,分类整理教材呈现的情境图里的信息,用自己的方法记录信息,获得数据,在交流中回答问题。

例2根据需要解决的问题,在小组内分类调查,及时记录信息、获得数据,并通过分析数据,回答问题。

练习十1运用两道例题里收集、整理数据的方法,为解决简单的问题而开展统计活动,初步积累统计活动经验,感受统计的现实意义。

本单元教学内容的设计,基于统计教学观念的变化。

过去很长一段时期里,小学数学着重制作统计图、表的教学。

因为那个时期,统计图表确实是数据的主要载体,而且统计图表的制作大量地依靠手工劳动,这必然导致统计教学以教会学生看懂图表、制作图表为主要内容和重要任务。

随着人类社会向信息化快速发展,以及计算机技术的普及,数据逐渐成为统计的核心。

人们的统计活动围绕数据的收集与整理、分析与利用而展开,信息呈现方式的多样化和计算机代替手工,精致地做出各种各样的统计图表,促使统计教学重心发生转移。

标题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八单元《乘法》教学分析

标题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八单元《乘法》教学分析

标题: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八单元《乘法》教学分析主讲人:金坛市河滨小学田丽华一、单元教材基本分析《乘法》是在学生熟练掌握表内乘法,会用竖式计算表内乘法以及千以内加、减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本学期教学的重点内容之一。

本单元主要教学两位数乘一位数,包括口算、笔算、估算和解决实际问题这四方面内容。

口算:整十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的两位数乘一位数。

笔算:非整十数的两位数乘一位数。

估算: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积大约是多少。

解决实际问题:与“倍”有关的实际问题;用乘法和加(减)法解决的两步计算实际问题。

这部分内容大体分五段编排:第一段,第69~72页的例题、“试一试”、“想想做做”和练习九,教学整十数乘一位数的口算,不进位的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和口算;第二段,第73~80页的例题、“想想做做”和练习十,教学倍的认识以及“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和“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简单实际问题;第三段,第81~85页的例题、“试一试”、“想想做做”和练习十一,教学需要进位的两位数乘一位数,以及用乘法和加(减)法两步计算解决的实际问题;第四段,第86~90页的例题、“试一试”、“想想做做”和练习十二,教学需要连续进位的两位数乘一位数,以及用乘法和加(减)法两步计算解决的另外一些实际问题;第五段,第91~93页的复习,是本单元内容的整理与练习。

二、教学重难点的认识及处理意见本单元的教学重难点:理解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方法,并比较熟练地进行计算,提高计算能力和估算能力;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有条理地思考问题,体验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1.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探索整十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

教学时,可以先让学生独立计算,再通过交流引导学生用已有的知识解释自己的算法,从而理解算理,掌握算法。

2.引导学生利用现实情境中的数量关系,理解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基本笔算方法。

借助现实情境中的数量关系,引导学生在直观水平上应用乘法分配律来解决新的计算问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第八单元教材分析在前几册教科书里,结合“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两个领域的知识教学,学生经常进行比较、分类、计数等学习活动,经常通过画图、操作等活动来解决问题,积累了一些数学活动经验,为学习统计的知识与方法作了必要的准备。

数学课程标准对第一学段的统计教学提出三点要求:①能根据给定的标准或者自己选定的标准,对事物或数据进行分类,感受分类与分类标准的关系。

②经历简单的数据收集和整理过程,了解调查、测量等收集数据的简单方法,并能用自己的方式(文字、图画、表格等)呈现整理数据的结果。

③通过对数据的简单分析,体会运用数据进行表达与交流的作用,感受数据蕴涵信息。

本单元的主要内容与要求是:教学一些简单而常用的统计方法,使学生初步学会根据适当的标准,选用适宜的方式进行简单的分类调查,收集并随时记录、整理信息,用自己能够使用的方式呈现得到的数据;初步利用数据进行描述、交流,体会数据能够反映或说明情况,体验统计活动能够获得需要的数据,是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有效方法。

全单元编排两道例题,组织学生开展统计活动。

具体安排如下:例题教学内容练习编排例1根据需要解决的问题,分类整理教材呈现的情境图里的信息,用自己的方法记录信息,获得数据,在交流中回答问题。

例2根据需要解决的问题,在小组内分类调查,及时记录信息、获得数据,并通过分析数据,回答问题。

练习十运用两道例题里收集、整理数据的方法,为解决简单的问题而开展统计活动,初步积累统计活动经验,感受统计的现实意义。

本单元教学内容的设计,基于统计教学观念的变化。

过去很长一段时期里,小学数学着重制作统计图、表的教学。

因为那个时期,统计图表确实是数据的主要载体,而且统计图表的制作大量地依靠手工劳动,这必然导致统计教学以教会学生看懂图表、制作图表为主要内容和重要任务。

随着人类社会向信息化快速发展,以及计算机技术的普及,数据逐渐成为统计的核心。

人们的统计活动围绕数据的收集与整理、分析与利用而展开,信息呈现方式的多样化和计算机代替手工,精致地做出各种各样的统计图表,促使统计教学重心发生转移。

本单元教学内容的设计,还基于统计教学的开放性。

在小学数学的教学内容中,“统计与概率”可以作为一个领域,但决不是完全独立、与其他数学内容相割裂的。

尤其是一些统计活动,它们和其他领域的学习活动也是相通的。

正如统计需要分类、比较、计数,而这些活动在“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领域的教学中早已应用。

所以,统计的教学资源是十分丰富的,大量的统计活动也是学生曾经经历过的,是他们能够想到、能够实施的活动,未必都需要“新授”。

本单元编排的两个例题是有层次的。

从数据信息的来源看,例1的数据存在于教材的情境图里,是已经确定的,学生可以从教科书里获取;例2的数据存在于学生身上,是不确定的,需要通过调查才能获取。

从记录信息的方法看,例1的分类简单,符号也简单;例2则比较多样,分的类多,记录方式多,可用的符号也多。

从回答问题看,例1只要说出数据就够了,例2还要对数据作些简单分析才能说清楚。

1. 把学生带进熟悉的情境,鼓励他们提出问题,指导学生合理分类,放手让他们独立进行统计活动,经历统计全过程。

例1是小学数学第一道教学统计的例题。

教材适当把起点放低一些,便于全体学生都进入统计学习。

例题呈现一幅校园情境图,里面有学生、有教师;有人在看书、有人在下棋、有人在做游戏。

教材安排以下步骤进行教学。

(1)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引发统计动机。

人们为什么统计?是为了解决问题。

统计是解决问题的一种有效手段,统计活动应该由问题引发。

例1在学生初步看过情境图,浅层次了解图画内容以后,问他们“你还想知道些什么?”鼓励学生就情境图里的事情,继续提出一些问题。

从大的方面说,培养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的意识与能力是数学课程的教育目标之一,数学教学应该这样做。

从小的方面说,学生产生进一步了解图画内容的愿望,才会开展统计活动,学习统计知识。

情境图里的内容比较丰富,学生能提出的问题也多。

经过交流,大致可以归纳成两种:一种是关于校园活动的问题,即有哪些活动?各有几人参加?哪种活动的人数最多……另一种是关于校园里有哪些人的问题,即有几位教师?几名学生?教师和学生相差几人……为了回答这些问题,学生需要进一步观察情境图,仔细收集其中的信息,统计活动由此而引发。

(2)指导学生合理分类,设想如何在情境图里收集信息。

“分类”是最基本、最常用的统计方法,稍复杂些的统计,都需要分类。

所谓“分类”,是把一个整体,按某一种确定的标准,分成若干部分。

分类以后,就能对各个部分分别进行细致、深入的研究,从而实现对整体的全面把握。

学生在学习其他数学知识时,早已进行过分类活动。

他们对分类不是很陌生,而且能够进行简单的分类。

所以,教材问学生“要弄清这些问题,可以先把图中的人分类整理,你打算怎样分类?”以此激活学生已有的经验,让他们自己分类。

怎样分类?一要符合所解决的问题,二是有明确且不变的标准,三要不遗漏、不重复地涵盖所有对象。

为了知道参加各项校园活动的人数,应该按活动的形式分类。

情境图里有看书、下棋、做游戏这三项活动,就应该把校园里的教师和学生按参加的活动分成三类。

为了知道教师、学生各有多少人,就应该把校园里的人物按教师和学生分成两类。

(3)放手让学生独立进行收集、整理数据的活动,鼓励他们用自己的方式记录和呈现数据。

每一名学生为解决一个问题,选择一种标准进行分类,并表示出分类的结果,与同伴交流记录的形式和得到的数据。

上面的教学,已经从情境图里提出了两类不同的问题,教材接着要求学生解决其中的一个问题。

这是从学生实际出发的安排。

如果让每人都解决两个问题,两种分类很可能相互干扰,导致分类混乱,信息重复或遗漏,数据错误。

教学时应该帮助学生确定自己想要解决的问题,并把握住相应的分类。

分类整理得到的信息,需要及时记录。

学生作记录应该做到两点:一是分类记,既然是分成两类或三类进行统计的,那么就要分两类或三类记录。

二是利用符号记录,即用一个符号表示一个人。

至于用什么符号,不必统一规定。

一个圆圈、一个方块、一个“”等都可以。

在学生作记录前,应该提醒他们“分几类记录”“用什么符号记录”。

有了思想准备,记录才不会混乱。

在学生记录以后,应交流各种记录,在突出“分类记录”“用符号记录”的同时,交流所用符号的多样性,以发扬个性、激发兴趣。

(4)利用数据回答问题,实现统计的目的。

围绕情境图的内容所提出的问题,都与数据有关,都需要用数据回答。

学生通过分类统计,获得了有关的数据,教材要求他们“根据分类的结果,回答同学们提出的问题”。

教学时应该引领学生感悟如下三点:第一,提出的问题是通过统计解决的,所以说,统计是解决问题的一种方法。

第二,数据能够说明问题,不同的数据能说明不同的问题,不同的问题需要用不同的数据来回答。

第三,利用统计得到的数据,还能产生新的数据。

例如,从老师3人、学生12人,可以想到一共15人,学生比老师多9人。

从5人看书、4人下棋、6人做游戏,可以知道做游戏的比下棋的多2人,做游戏和下棋一共10人……(5)回顾分类整理的过程,获得对统计活动的体会。

数据虽然回答了问题,但统计教学还没有结束。

因为统计教学的目的不仅在于问题的答案,更是通过问题解决让学生开展统计活动,逐步学会统计,掌握一些常用的统计方法,以及对统计产生积极的情感态度,愿意参与统计活动,增强解决问题的自信心。

学生对统计的情感体验,是无法从外部输入的,只能发自个体内部,而且各个人的体验不会完全相同。

回顾所进行的统计活动,反思其做法、效果、要领以及收获与教训,是获得体验、积累经验的重要渠道。

例题把“回顾分类整理的过程”作为一个教学环节,让学生谈体会,激发积极情感,积累有效经验。

教学时不能向学生“索要”体会,而应该引导他们产生并总结体会。

例如,在情境图里提出并解决了哪些问题?这些问题是怎样解决的?两个问题各分成几类统计的?不同分类得到的数据怎样?对分类还有什么想法?……学生围绕这些话题展开议论,说出来的就是他们的体会。

(6)“想想做做”对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配合例1的“想想做做”编排3道练习题,教学要求比例题更加高些,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每一道题都要求每一名学生用不同标准进行分类活动,获得不同的数据。

例1提出不同问题,选择不同标准对校园里的信息进行分类统计,获得了较多的数据,比较深入、全面地了解情境图中的教师和学生的校园活动。

但是,每一名学生只为解决一个问题,按一个确定的标准进行分类统计,获得一个问题的有关数据。

而另一个问题以及按另一个分类标准进行的统计,只是在交流中有所了解。

学生只能初步感受分类标准影响分类方法和分类结果。

事实上,这部分内容还要求学生按不同标准分类统计,要让每一名学生都在亲身实践中体会分类标准与结果的相关性。

即:相同的分类标准,获得相同的数据,能解决相同的问题;不同的分类标准,得到不同的数据,能回答不同的问题。

为了防止两种分类的相互干扰,教学时要提醒学生先按一种标准进行分类统计,把得到的数据表示出来;再按另一种标准进行分类统计,并表示出得到的数据。

第二,要求学生自己确定分类的标准。

例1的两种分类标准是学生集体讨论决定的,“想想做做”第1题的两种分类是题目规定的,但第2、3题只是提出“按不同标准分一分”,至于按什么标准,要学生自主确定。

第2题呈现的邮票,面值不同,根据面值可以按80分、100分、200分三类统计;图画的内容不同,根据图案可以按人物、器皿、建筑、花卉分四类统计。

学生还可能想到别的分类标准,只要能做到不遗漏、不重复,都可以采用。

第3题按不同标准把小组里的同学分一分,比例题和前面两道习题更加开放。

学生会想到一些分类标准,如按性别分类、按年龄分类、按爱好分类……他们通过这些分类统计,能够了解到一些原来并不知道的情况,这就是统计活动的价值。

第三,统计结果的呈现多样化。

例1的数据,是学生回答问题时说出来的。

“想想做做”第1题的数据,填写在教材的表格里。

第2、3题的数据,则要学生想办法表示。

他们可以采用表格形式,也可以采用其它形式,如××有多少、××有多少……逐点陈述等。

2. 通过调查获得数据,通过分析利用数据。

例2在例1的基础上教学。

一方面像例1那样仍然按不同标准分类统计,另一方面要通过调查获得信息,还要对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想到并不回答更多的问题。

(1)统计的内容具有现实意义,数据具有随机性。

许多幼儿园和小学都有为儿童检查龋齿,进行牙齿健康教育的制度。

所以,很多学生都知道“蛀牙”,也知道自己有没有蛀牙,有几颗蛀牙。

例2问学生“你有蛀牙吗?有几颗?其他同学呢?”与之相配合的插图,创设了学生交流蛀牙情况的情境,能引起学生的兴趣,产生相互交流、了解他人蛀牙情况的愿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