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欣赏评述教学设计
七下语文三单元教学设计
七下语文三单元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掌握《古诗十九首》中的诗句和意境,了解诗人骆宾王的创作背景和风格特点。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欣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保护意识,倡导尊重优秀文化遗产的情感态度。
二、教学内容1. 《古诗十九首》中的经典诗句及其意境。
2. 诗人骆宾王的创作背景和风格特点。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学习诗句的理解和欣赏。
2. 难点:理解诗句背后的意境和情感。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几幅与古代诗词相关的图画,引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激发学生对古代文化的好奇心。
2. 学习诗句(20分钟)教师给学生分发《古诗十九首》的诗句手册,指导学生快速浏览诗句,理解其表面意思。
随后,请学生按组为一个诗句选择一个意境,向全班展示并进行解释。
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句的背后意蕴和情感。
3. 学习诗人骆宾王(15分钟)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骆宾王的生平和主要作品,向学生介绍骆宾王的创作背景和风格特点。
鼓励学生提问,激发学生对骆宾王及其作品的进一步兴趣。
4. 欣赏诗词(30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诗句,进行朗诵和解读。
鼓励学生在背诵时加入自己的情感体验,并尝试以表演的形式展示诗词的意境。
教师通过点评和鼓励,提高学生的朗诵和解读水平。
5. 总结(5分钟)教师与学生共同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回顾所学的诗句和诗人骆宾王的信息。
鼓励学生表达对古诗的喜爱和对传统文化的尊重。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观察评价:观察学生对诗句的理解和欣赏程度,掌握学生的学习状态和表现。
2. 诗句解读和朗诵评价:评估学生对诗句的理解和情感表达能力。
3. 小组展示评价:评估学生合作和表演能力。
七、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多媒体展示、小组合作等多种教学手段,旨在培养学生对古代诗词的兴趣和欣赏能力。
通过学习《古诗十九首》中的诗句和了解诗人骆宾王,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尊重有了提升。
初中英语_七年级下 第三单元 讲评课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七年级英语试卷讲评课案例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通过学生自主订正试卷,让学生知道在答题过程中应细心谨慎,并且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
2、通过学习小组的合作订正和讨论,让学生认识到自身与他人的差距,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均有提高。
3、引导全体学生对知识、方法作进一步的归纳,积极主动参与,提高学生语言综合运用能力,构建和谐、有效、生动的课堂。
教学重难点:培养自我反思,自主纠错的好习惯,并且提高做题的能力。
英语unit3测试情况各分数段统计(1)粗心大意,审题不清(2)基础知识掌握不牢(3)知识迁移能力较差,缺乏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能正确把握题中的关键词语。
(4)阅读理解题及写作需要加大力度进行练习。
教学过程:Step1.错题统计教师统计此次考试的整体情况。
学生自己统计自己的错误情况1.单项选择(30分)2、14、17、18 、272.补全对话(10分)3、完形填空(10分)6、94.阅读理解(10分)5.词汇题(20分)7、8 、9 、106.句型转换(10分)2、5 、6 、87.短文填空(20分)3Step2.目标展示:教师针对此次考试的情况明确本次讲评的目标。
Step3.错因分析(一)学生自我分析改错:1、要求学生独立修改测试卷,初步分析错因。
(这一环节主要针对那些由于学生粗心造成的错误性问题)2、小组互助。
(这一环节锻炼学生合作、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展示。
(二)教师进行整体的分析。
1、对本次期中考试的试题得失做一下分析,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矫正重点。
2、抓住共性错误、进行矫正(1)选择题联系平时老师强调的一些细节,在老师的提示下让学生回顾以前强调的知识点,然后改正错题。
(2)词汇(3)句型转换(4)阅读题老师强调从文中寻求答案,让学生在读文,并在文中找出每个小题的答案依据是哪句。
(5)写作A、认真阅读写作要求;B、认真审题;C、注意正确使用表达形式,注意单词的大小写。
Step4.对应训练。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教学设计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教学设计教案一、单元分析1. 内容概述第三单元以记叙文和散文为主,涵盖了不同风格的文学作品。
本单元旨在通过学习课文,使学生了解不同的记叙方法和表达方式,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2. 教学目标- 能够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
- 学会分析不同文体的特点,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写作和口语表达。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 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 学会分析不同文体的特点,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写作和口语表达。
2. 过程与方法- 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 通过分析课文,使学生了解不同的记叙方法和表达方式。
- 通过写作和口语表达的实践,提高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课文,使学生感受到文学的魅力,增强他们对语文的热爱。
-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批判性思维。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同文体的特点。
- 教学难点:写作和口语表达的技巧。
四、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 通过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关联的方式,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 介绍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和内容。
2. 自主学习- 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 学生通过查找资料,了解作者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3. 课堂讲解- 对课文进行详细讲解,分析课文的结构和表达方式。
- 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4. 课堂练习- 学生通过做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
5. 写作与口语表达- 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进行写作练习。
- 学生进行口语表达的练习,提高他们的语文应用能力。
6. 总结与反思- 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总结,巩固记忆。
- 学生对课堂学习进行反思,提出问题和建议。
五、教学评价- 对学生的课堂表现进行评价,包括学习态度、参与程度等。
初中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教案
初中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会本课的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
(3)了解课文中所涉及的文学常识。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方式,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学会通过查找资料、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3)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学会运用课文中的知识进行写作。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
(2)培养学生尊重、理解、包容不同文化的态度。
(3)通过课文学习,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二、教学内容:本单元共有四篇课文,分别是《春》、《济南的冬天》、《夏感》、《秋天的怀念》。
这四篇课文都是写景的文章,通过对不同季节的描绘,展现了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事物的追求。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会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
(3)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掌握写作技巧。
2. 教学难点:(1)生字词的理解与运用。
(2)对课文中所涉及的文学常识的掌握。
(3)写作技巧的运用。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用于讲解课文内容、生字词、文学常识等。
2. 讨论法:用于引导学生深入讨论课文内容,提高理解能力。
3. 实践法:用于指导学生进行写作练习。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引导学生回顾上一单元的学习内容,激发对本单元的学习兴趣。
2. 课文朗读:让学生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3. 生字词学习:讲解生字词的含义,让学生能够正确理解并运用。
4. 课文解析:深入讲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掌握课文的精髓。
5. 文学常识讲解:讲解课文中所涉及的文学常识,让学生了解并掌握。
6. 写作练习:根据课文内容,布置相应的写作任务,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7.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
8. 作业布置: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情况等,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苏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诵读欣赏教案
第三单元诵读欣赏教学目标:
1、理解写景状物要抓住特点。
2、学习、积累优美准确的语言,体悟作者的思想感情课前学习:搜集你认为写得好的写景状物文章
课堂学习:
步骤教师组织学生活动
1布置任务:四人小组内每人负责一篇文章,把这篇文章读给其他同学听。
找出文章中好的词句个人准备
朗读
分析好词好句
2布置任务:分析比较这些文章成功在什么地方。
巡视指导,了解学生学习情况小组讨论
组长作好记录
3教师组织评价全班交流
步骤教师组织学生活动
1同学们课前已经搜集了许多好的写景
状物的文章,现在请你们再读一下这些
文章。
看看这些文章是有刚才我们分析
的成功之处。
学生重读自己准备的文章,思考
2你认为一篇好的写景状物的文章还应
具有哪些特点?
学生思考
3组织评价全班交流
课后学习
反复诵读《文笔精华(二)》,力求熟读成诵。
口语交际
步骤教师组织学生活动
1组织学生自学《话须形象才动人》
布置:文中的两段话为什么生动?
阅读
2评价思考回答
3提供某物或某景的视频学生仔细看视频
4组织评价学生尝试生动地介绍它。
人教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一课欣赏二泉映月教学设计
教学资源
1.软硬件资源:多媒体投影仪、音响设备、二胡乐器、电脑、打印机等。
2.课程平台:音乐教学软件、视频教学资源、音乐教学网站等。
-学生可以参加相关的音乐欣赏课程和讲座,拓宽自己的音乐视野,增加对音乐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学生可以欣赏与《二泉映月》相关的文学作品和绘画作品,了解音乐与文学、绘画等艺术形式的相互影响和交融。
内容逻辑关系
①知识点:二胡曲《二泉映月》的背景与创作。
板书设计:
1.背景介绍:《二泉映月》的创作背景和作者阿炳的生平。
2.优化小组合作活动,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在小组中发挥自己的作用,提高团队合作能力和交流技巧。
3.提供更多实践机会,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和体验来加深对音乐的理解和感受。
4.注重情感趣,培养他们对音乐的情感体验和表达能力。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二泉映月》是一首我国著名的二胡曲,它描绘了无锡惠山泉水的美丽景色和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首曲子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和分析它。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个具体的案例。这个案例展示了《二泉映月》在实际中的应用,以及它如何帮助我们理解和欣赏传统音乐。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实验操作的结果。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二泉映月》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2024年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教案
2024年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掌握本单元课文中的生字词,并能正确书写。
理解本单元课文的主要内容,能够概括每篇课文的中心思想。
学会运用所学知识和技巧进行简单的文本分析。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理解、分析文本的能力。
鼓励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合作学习的方式,提高交流与合作能力。
引导学生学会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文本的学习,激发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提高文学素养。
强化学生的文化自信,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生字词的掌握与运用。
文学作品的鉴赏与评价。
教学难点:深入理解课文中隐含的深层含义和文化内涵。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意识。
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兴趣,通过相关背景知识的介绍,引入本单元主题。
引导学生对单元标题进行解读,预测本单元学习内容。
2. 自主预习要求学生提前预习课文,掌握生字词。
鼓励学生利用词典、网络资源等辅助工具,自主学习。
3. 课堂学习教师详细讲解课文,解释重点词汇和句型。
通过小组合作,讨论课文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
开展课堂互动,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表达能力。
4. 深入探究组织学生进行文本分析,挖掘课文中的深层含义。
引导学生进行文学鉴赏,评价课文的艺术特色。
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和疑问,培养批判性思维。
5. 总结反馈教师总结课堂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学生分享学习心得,进行课堂反馈。
教师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采用讲授法、讨论法、合作学习法等多种教学方法。
利用多媒体课件、网络资源等辅助教学手段。
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积极探索。
五、课堂练习、作业与评价方式课堂练习:设计针对生字词和课文理解的课堂练习题。
通过小组活动,让学生进行口头表达和实践操作。
作业布置:要求学生完成课后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七年级语文教案下册第三单元教学设计——巧妙组织教学过程
七年级语文教案下册第三单元教学设计——巧妙组织教学过程:一、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对故事中人物形象的理解和认知能力。
2.增强学生的阅读速度和理解能力。
3.学生能够通过阅读理解文本内容,得出正确的答案。
二、教学步骤1.导入环节教师可以通过“寓言故事接龙”的形式让学生先回忆一下之前学习的寓言故事,再引入本次故事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后续的教学打下基础。
2.讲授故事教师应该讲解故事的背景和主人公,以便学生更好地理解故事情节。
分段讲解故事内容,让学生逐步理解整个故事情节,对故事中的人物形象有更深入的认知。
3.问题促思在学生听完故事后,教师可以准备一些关于故事情节的问题,让学生思考并回答。
这不仅以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还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故事的理解和记忆,提高学生的阅读和思考能力。
4.课后作业在课堂结束时,教师可以布置相关的作业,例如要求学生总结一下本次课程的重点内容,或者写一篇关于故事内容的读后感。
这样,不仅可以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也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记忆和理解下一节课的内容。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在教授故事情节时,可以采用讲授的方式,让学生深入理解故事内容。
2.提问法通过提问让学生思考故事情节,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3.写作法在课后作业中,可以要求学生写一篇读后感,帮助学生更好地总结和记忆故事内容。
四、教学评价1.观察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及时观察学生的学习情况,如果有不理解的地方应及时进行解释。
2.测试法可以在教学之后进行一定的测试,检查学生对故事情节的理解程度。
通过以上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本次教学设计将会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故事中的知识点,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和理解能力,同时也提高学生的文字表达和思考能力,为学生的日后成长和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深度解读七年级语文第三单元教学内容与教案
本文将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评价方式四个方面深度解读七年级语文第三单元教学内容与教案,希望能够为教学工作者提供一定的参考。
一、教学目标第三单元的主要内容为“赏析实用文”,旨在让学生能够熟练运用实用文的写作方法和技巧,掌握实用文的写作技巧,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教学目标主要包括以下方面:1.了解实用文的定义和特点,可以分辨实用文和其它文体的不同之处。
2.学会运用实用文的写作方法和技巧,能够独立完成实用文的写作任务。
3.通过对实用文的赏析和分析,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增强学生的写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第三单元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实用文的分类和特点实用文是指为实现某种特定目的而写的文体,例如说明文、应用文、议论文等等。
在本单元教学中,学生将学会分辨不同种类的实用文,掌握实用文的特点和常用写作技巧。
2.实用文的写作方法和技巧本单元将着重讲解实用文的写作方法和技巧,例如如何选题、如何组织文章结构、如何表达清晰等等。
学生将通过练习和实践,逐渐掌握实用文的写作技巧。
3.实用文的赏析和分析学生将通过阅读范文,对实用文的结构、写作手法和表达方式进行分析和赏析,从而了解实用文的精髓和要领,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写作训练和实践。
三、教学方法为了达到教学目标,本单元的教学方法主要采用“师生互动、启发式教学、多样化评价”等方法。
1.师生互动本单元的课堂将以师生互动为主要形式,通过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回答、教师引导讨论等方式,使学生积极参与课堂互动,加深对课堂内容的印象,提高课程效果。
2.启发式教学在本单元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将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思考、提出问题、探讨解决方法等自我发现的过程,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从而更好地掌握实用文的写作技巧。
3.多样化评价在教学中,除传统的笔试、口试等外,教师还将采用多种方式对学生进行评价,如小组讨论、实践写作、仿写练习等多种评价方式,全面评价学生的语文水平。
初中美术“欣赏评述”领域教学策略的实践探索以七年级《营造艺术的情趣和意境》为例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Fra bibliotek在课程开始时,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情境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例如,教师 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展示一些与课程相关的艺术作品,让学生感受到艺术作 品的魅力,从而产生学习的兴趣。
2、引导欣赏,自主探究
在引导学生欣赏艺术作品时,教师可以选择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作品,让学生自 主探究其中的情趣和意境。例如,在欣赏中国画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观察画中 的山水、花鸟、人物等元素,感受其中的意境和情趣。同时,教师还可以引导 学生自主探究艺术作品的创作背景、艺术风格等方面的知识,加深学生对作品 的理解。
3、互动交流,分享感受
在欣赏艺术作品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互动交流,分享各自的感受和见解。 例如,教师可以让学生分组讨论,每组选择一个艺术作品进行深入分析,然后 派代表上台进行分享。通过互动交流,可以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让他们学会 倾听他人的观点,取长补短。
4、评价总结,提升认识
在互动交流后,教师可以进行总结评价,对学生的表现给予肯定和鼓励,同时 指出不足之处。例如,教师可以点评学生在欣赏艺术作品时的观察力、分析能 力和表达能力等方面的情况,让学生了解自己的优势和不足之处。此外,教师 还可以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方法,让他们学会总结经验教训。
2、注重学生的自主探究和互动 交流
在“欣赏评述”领域的教学中,学生的自主探究和互动交流是关键。因此,教 师应该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进行自主探究和互动交流,并积极参与到学 生的探究过程中去。同时,教师还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分析能力和表 达能力等方面的能力。
3、强化评价总结的作用
评价总结在“欣赏评述”领域教学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需要注重评 价总结的作用,及时给予学生肯定和鼓励的同时指出不足之处。此外,教师还 需要引导学生进行反思和总结经验教训不断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
语文版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教案
语文版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教案一、教学目标本单元主要教授古文课文《孟子-梁惠王上》。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应能够: 1. 了解《孟子》这部中国古代文化名著的背景和作者; 2. 理解《孟子-梁惠王上》的故事情节,分析其中的道理和思想; 3. 掌握一些古代汉字的读音和解释; 4.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点1.理解《孟子-梁惠王上》的故事情节;2.分析《孟子-梁惠王上》中的道理和思想;3.掌握古代汉字的读音和解释。
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目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思维。
•利用图片或文字简单介绍《孟子》这部古代文化名著,引发学生对《孟子-梁惠王上》的好奇心。
•提问学生对《孟子》有哪些了解,以及对孟子这位古代史学家和思想家的印象。
2. 阅读课文《孟子-梁惠王上》(20分钟)目的:帮助学生理解故事情节,分析其中的道理和思想。
•分段阅读课文,理解每个段落的故事情节。
•分组讨论,分析故事中的道理和思想。
•小组发言,总结讨论结果。
3. 学习古代汉字(30分钟)目的:掌握古代汉字的读音和解释。
•选择一些课文中出现的古代汉字,给学生讲解其读音和解释。
•分组活动,学生利用课堂提供的资料,互相测试古代汉字的读音和解释。
4. 阅读理解练习(20分钟)目的: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分发阅读理解题目,让学生独自完成。
•学生互相批改答案,讲解答案思路。
5. 总结归纳(10分钟)目的:复习本课内容,进行知识总结。
•学生回答导入问题,总结《孟子》的背景和作者。
•学生展示汉字学习成果,分享学到的知识和体会。
四、作业布置1.阅读孟子其他篇章,了解更多古代文化知识。
2.整理本节课学习到的古代汉字,写成笔记。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以《孟子-梁惠王上》为主要教材,通过分析故事情节和道理思想,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学生在小组讨论和阅读理解练习中表现积极,对于古代汉字的学习也展现出浓厚的兴趣。
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注重拓宽教材的选择,丰富学生的知识面。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教案第二课时一、情境引入:让我们随着作者饱含深情的笔触,去感悟这位不平凡的科学家崇高的献身精神。
二、展示目标:1.品味文中平实而感情充沛的语言。
2.体会并学习邓稼先的思想品格和奉献精神。
自学指导1:请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文,用小圆圈标示出你认为比较精美的词语来,然后按照“我发现……词语用得好,它好在……”的句式组织好语言,5分钟后发言讨论,比一比谁说得好。
交流研讨:学生发言:例如:我发现“任人宰割”这个成语用得好,它好在写出了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时代中国遭受列强的侵略、压迫而不图反抗的现状,读来让人悲痛、伤心。
我发现“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个成语用得好,它好在作者用相当凝练的.语言,对邓稼先兢兢业业、不辞辛劳,为中国的核武器事业作出巨大贡献的光辉一生作了概括性总结,让我们在敬佩中受到了教育。
……质疑答疑:学生找到好的词语,教师通过提问把它析透。
补充完善,归纳出词语的妙处。
自学指导2:请同学们跳读课文,用波浪线标示出你认为美妙的句子或段落来,然后按照“我发现……句子或段落写得美妙,它的美妙在于……”的句式组织语言,并体会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6分钟后交流,比一比谁说得好。
交流研讨:学生发言,其它同学补充。
例如:我发现“事后我追想自己为什么会有那样大的感情动荡,……”这一句写得美妙。
它的美妙在于这一句作者运用两个表选择关系的设问句,充分表达了自己内心深处引起的感情震荡,它含蓄地告诉读者,作者既为中华民族感到自豪,更为稼先领导国内学者和技术人员独立地设计出中国的原子弹而感到骄傲,语言简练,蕴含丰富。
我发现“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邓稼先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这两段写得美妙,它的美妙在于这两句话分两段陈述,起突出、强调作用,高度赞扬了邓稼先的崇高品质和精神境界。
读完这两段,不由得使人在内心深处升起一股敬仰之情。
……质疑答疑: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七年级下册语文全一册集体备课教案第三单元教学设计
七年级下册语文全一册集体备课教案第三单元教学设计一、概括本单元教学设计针对七年级下册语文全一册的第三单元,旨在通过集体备课的形式,整合教学资源,优化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果。
本单元的教学设计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强调学生的参与和体验,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在教学内容方面,本单元将围绕经典文学作品展开,包括古诗文和现代文。
通过深入解读文本,引导学生领略文学作品的魅力,感受作者的情感和思想。
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
在教学目标方面,本单元旨在通过集体备课的方式,实现以下目标:一是让学生掌握本单元的重点知识和能力点;二是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文学鉴赏能力;三是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四是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自主阅读能力。
在教学过程方面,本单元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讲授、讨论、阅读、写作等。
通过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合作探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同时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个性化教学,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发展。
本单元的教学设计旨在通过集体备课的形式,整合教学资源,优化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
1. 介绍本学期语文教学背景和目标随着新学期的到来,七年级下册的语文教学承载着深化知识理解、提升综合素养的重要任务。
本学期语文教学背景是在巩固学生语文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文学鉴赏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学生经过上半年的学习,已经掌握了一定的语文知识,本学期的教学设计旨在帮助学生巩固已有知识,同时拓展新的领域,提升语文综合素养。
知识目标:通过系统的教学安排,让学生熟练掌握语文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运用,包括但不限于字词识别、句子构造、篇章理解等。
能力目标: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包括文学作品的深度解读和思辨性文本的逻辑分析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能够欣赏和评价不同类型的文学作品;强化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包括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能力。
统编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大单元教学设计
统编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大单元教学设计原创作者李想一、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内容分析本单元由“阅读”“写作”“名著导读”“课外古诗词诵读”四部分构成。
“阅读”部分的4篇课文记述了几个普通人的故事。
这些平凡且有弱点的普通人身上也常常闪现优秀品格的光辉,可以用来引导学生向善、务实、求美,并学习、借鉴课文的写法,运用细节刻画自己身边平凡又特别的人物和事件。
如叙事散文《阿长与〈山海经〉》运用对比的手法叙写了保姆长妈妈的可敬与可爱(她虽是个粗人,却质朴、随性、善良、善解童心),表达了对这位劳动妇女的感激和怀念。
叙事散文《老王》通过叙写人力车夫老王穷苦、不幸的生活,突显他忠厚、善良的品格,表达了作者对不幸者的悲悯以及自我反省。
小说《台阶》通过父亲将三级台阶的老屋改建成9级台阶新屋的故事,描写了父亲勤劳、淳朴、拼搏的精神以及为台阶苦干的一生,反映了农民物质追求与精神追求错位的失落感。
文言小说《卖油翁》通过记述陈尧咨射箭和卖油翁酌油的故事,表现了普通百姓的技艺与感悟,形象地阐明了“熟能生巧”“人外有人”的道理。
“写作”部分的主题是“抓住细节”,即抓住最能反映人物性格特征的细节,聚焦、放大,加工创造具体可感的画面。
“名著导读”明确的书籍是《骆驼祥子》,自主阅读推荐《红岩》和《创业史》。
“课外古诗词诵读”编排了4首古诗,学生通过诵读,可以理解古诗的内容,体验作者寄寓的情感,体会情景交融的意蕴,拓宽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二、对照“课标”之一一一第四学段要求识字与写字:①能熟练地使用字典、词典独立识字,会用多种检字方法。
累计认识常用汉字3500个左右。
②写字姿势正确,保持良好的书写习惯。
在使用硬笔熟练地书写正楷字的基础上,学写规范、通行的行楷字,提高书写的速度。
本册书需要识记注音汉字114个,读写字词259个;本单元需要识记注音汉字21个,读写字、词47个。
阅读与鉴赏:①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养成默读习惯,有一定的速度,阅读一般的现代文,每分钟不少于500字。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3单元教案与反思
第三单元教学设计原创不容易,为有更多动力,请【关注、关注、关注】,谢谢!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为扶持。
出自郑燮的《新竹》教材分析本单元所选的四篇文章都是叙事性作品,写的都是普通人。
这些人物虽平凡,却都闪现出优秀的品格光辉,引导人们向善、务实、求美。
《阿长与〈山海经〉》记叙了“我”与长妈妈相处的一些生活片段,重点写了她给“我”买《山海经》的事,勾勒出一个善良、朴实、真诚而又迷信的普通劳动妇女的形象。
《老王》回忆了老王的几个生活片段,刻画了一个穷苦卑微但心地善良、老实厚道的“老王”形象。
《台阶》写父亲用一辈子的时间来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的故事。
《卖油翁》通过陈尧咨善射和卖油翁酌油的故事,告诉人们“熟能生巧”的道理。
“写作”的主题是“抓住细节”,旨在让学生养成观察的习惯,发现生活中的细节之美,学会运用细节描写刻画鲜活的人物,提高写作水平。
“名著导读”以《骆驼祥子》为例,讲解了阅读中圈点与批注的方法,旨在培养学生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课外古诗词诵读”提供了四首古诗,旨在进一步增强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掌握本单元重点字词和重点语句的含义。
2.掌握鲁迅、杨绛、李森祥、欧阳修的相关文学常识。
3.学习选取典型事例和细节描写刻画人物的手法,学习围绕中心选材的写法,分析并理解文中人物的形象。
4.学会重点文言实词、常用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过程与方法1.探究文中精练的语言描写,找出文中的关键语句,感受本单元文章的主题。
2.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从标题、详略安排、角度选择等方面整体把握文章的重点。
3.通过分析典型事例和人物形象,探究记叙、描写等表达方式在文中的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鲁迅先生对一位普通劳动妇女的尊敬、感激和怀念之情。
2.理解人与人之间应该互相关爱的思想。
3.感受《台阶》中父亲艰苦创业的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毅力。
4.感悟“熟能生巧”的道理,明白一个人应如何看待自己的长处和他人的长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美术集体备课教学设计课题:艺术—生命与自然而然和谐交融时间:2015/1/21地点:乌审旗第一中学美术组参加人:高向阳、傲尼苏、张媛、白丽美主持人:白丽美第一单元艺术—生命与自然而然和谐交融(欣赏·评述)单元总目标:1.了解绘画和生命之间的关系;2.了解物种的生命活动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关系能力;3.培养学生对美术作品函育美感育陶冶情操的功能育价值的初步体验和认识情感;4.感受到艺术表现的是对生命价值的追求与肯定,懂得艺术家对自然的欣赏与表现包含着人的精神世界与大自然的和谐交融。
课时计划:2课时课型:欣赏评述学习方法:认知、启发、探究第一课题:格尔尼卡学习目标: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格尔尼卡》这幅著名作品的艺术特色和创作方法。
能力目标:1、学生在积极参与讨论、探究、体验的过程中,了解美术鉴赏的方法和程序,理解作品的意蕴。
2、在欣赏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收集资料的能力,以及表述思想和交流成果的能力,学习毕加索反对战争、热爱和平的美好品质。
重点:作品通过什么样的艺术语言,具体的表达了作者对法西斯暴行的愤怒之情。
难点:理解象征性和立体派的艺术手法。
学习过程及内容:一、检查用具,安定秩序,组织教学。
二、导入新课2、欣赏分析毕加索的《格尔尼卡》首先我们来认识这位画家——毕加索。
(PPT显示毕加索肖像)毕加索出生于西班牙,1904年定居巴黎。
他从19世纪末从事绘画,一直持续到20世纪70年代,据统计共画了近37000幅作品,也是立体派的先驱代表, 当代西方最有创造性和影响最深远的艺术家,他和他的画在世界艺术史上占据了不朽的地位。
2、代表作有《梦》、《亚威农少女》,还有今天我们要赏析的《格尔尼卡》。
3、画面内容分析(分组比赛法、表演法、问题引导法)4、学生对画面的最初印象师:请同学们观察这幅画,给你们的最初印象是什么?生1:乱。
生2:丑。
生3、灰。
师:对于画面来说,同学们能够直观感受到这些情感,那具体画面中表现了哪些形象呢?生1:人。
生2:动物. 生3、灯5、分组比赛,回答问题。
师:画家表现的这些形象有什么特点?各代表什么含义?接下来我们来分组完成这两个问题。
每两列为一组,共分为四组。
给你们一分钟时间迅速阅读书本第二、三页上对画面内容的介绍,并思考这两个问题。
然后再随老师一起赏析画面内容,我会给出一些问题让你们回答,比比看哪组同学回答的既多又准确,不够积极的小组要集体模仿画面中动物或人物的形象,现在开始看书。
6、师生共同分析画面内容师:好,同学们停下来我们一起来赏析,这幅画看上去很杂乱,实际上是经过画家精细推敲、布局,画了六张草图才完成的。
那我们怎么很清晰的解读这幅画呢?首先我们把这幅画分为四段。
(ppt展示)第一段:牛、抱着已死孩子的女人、躺在地上的战士师:在第一段中最突出的形象是这只的公牛,它代表什么?生:代表着法西斯的暴行和黑暗。
师:为什么?生:它面目冷漠、凶恶、无情。
师:非常准确!牛的下面是抱着已死孩子的母亲,她的眼睛已经化为两滴眼泪,是人类受苦受难的普遍象征。
她的左边是躺在地上的战士手握一把断剑的剑柄,在断剑的周围你们发现了什么?仔细看看。
生:小花师:为什么要画花呢?有什么象征意义?生:纪念死去战士。
师:对。
是画家抒发对死去战士的悼念之情。
或者生:不知道。
师:我们清明扫墓时为什么要送花?生:纪念死去的人师:对!所以这小花是对死去战士的悼念。
师:士兵左手上你发现了什么?生:有许多线条。
师:那表示什么?生:手纹师:那是在战场上被敌人划下的伤口,可以看出士兵抗战时奋不顾身、伤痕累累。
第二段:马、灯师、接着我们再看第二段,(PPT展示草图对比)这是一张草图局部,、这两张有什么区别呢?请同学们比较不同点。
生:草图上没有马。
生2、草图上没有灯只有太阳。
师:没有马吗?同学们把书本倒过来看。
有没有马?生:有(生发现了马。
)师:草图和目前这张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区别呢?生:(可能不知道)师:草图上的人物位置已经确立,马的形象是倒置,而这张这样安排使受伤马的形象非常突出,并且面朝最左边冷漠的公牛发出嘶吼,形成鲜明对比,寓意着受难人民对法西斯的痛恨。
用那盏耀眼的电灯取代太阳比似一只惊恐、孤独的眼睛可以强化扭曲的痛苦和悲剧的气氛。
第三段:举灯的女人、奔跑的人师:第三段,最显眼的是那个举着灯火从窗子里伸出头来的女人,画家为什么会表现这个形象?生1:象征光明与希望。
生2:画家小时候遭遇过一场地震,这是地震中母亲的形象。
师:非常准确,画家创作的灵感就来自小时候遭遇地震时,母亲举灯照路的情景,象征光明与希望。
师:其下面是奔跑的人,我们发现他的后腿拉得很远似乎跟不上前腿的脚步,这不就是在战争时逃命的场景吗。
第四段:从楼上跳下来的人师:而在第四段,那个双臂伸向天空的惊恐男子形象,一下子就吸引我们的视线,他的前后是熊熊烈火,其求生绝望的姿态使人过目难忘。
师:好,我们全分析完。
通过前一段同学们的课堂表现,老师发现。
模仿。
师总结:画家用这些或压抑,或恐惧、或痛不欲生的形象,来传达着人类对战争的痛斥,对和平、美好的向往,是不是一种美呢?生:是!师:而这种美的传达,画家用了什么样的艺术语言来表现的呢?接着我们深入学习这幅画的艺术特色。
三、艺术特色分析1、色彩:黑、白、灰师:这幅画中主要有哪几种颜色?生:黑白灰师:对!色彩带给你什么感觉?(板书:色彩:黑、白、灰)生:很压抑生:恐怖师:回答的很好,整幅画是用错宗复杂的黑、白、灰色块造成画面阴郁、恐怖的效果。
2、构图:饱满、均衡师:画面中心,用许多不同的亮色相互交叠,构成等腰三角形。
三角形的中抽线恰好将这幅画分为两个正方形。
画面左右两端的形象,如果缺失其一,会发生什么现象?失去平衡(PPT展示)。
只有这样才能平衡(PPT展示)。
请同学们用个词概括这幅画的构图特征?生:平衡。
生:饱满。
师:非常准确!(板书:构图:饱满均衡)3、造型:夸张、变形师:请同学们伸出你们的左手,和画面左下角士兵的手作对比,发现有什么不同?生:他的手变形了。
生:他的手画的很夸张。
师:对!画面中主要用变形、夸张的方法来表现对象。
请大家看这张图片,这是毕加索创作这幅画时的一张习作。
这幅画上的人物和最后完成的有何不同?生:师:我们发现习作上的人物形象复杂,有亮面暗面之分,使得人物具有体积感。
而这一张仅仅是用线条勾勒。
这有什么优点呢?生:师:概括性的线条简单明了夸张变形,不规则的线条形成角和弧的交错,这似乎与轰炸时居民四散逃命、惊恐万状的混乱气息相一致。
请同学们用个词概括这幅画的造型?生:夸张、变形等(板书:造型:夸张、变形)4、表现手法:象征、立体主义师:画面中的形象夸张、生动,表现画家对法西斯暴行的抗议和对受难民众的同情,这种借物传情的表现手法叫什么?生:象征。
师:对!(板书:表现手法:象征)请看我这里,正面你们时,你们能看见我有几只眼睛?生:两只。
师:侧对你们时呢?生:一只。
师:但是毕加索画画时,却不是这样表现对象的。
请看这里,侧面的牛却画了两只眼睛,两个鼻孔,人物身体的刻画师一些亮度不同的几何形体重叠、堆砌而成,这就是立体主义的风格特征,在一个平面上多角度表现对象,并重新组合在一起,构成新的画面,最终改变物体原有的面貌。
师:请看这几幅画,哪一张是立体主义风格的绘画?生: B师:非常正确!大家学习能力很强。
师:通过前面我们从创作背景、画家简介、画面内容和艺术特色四个方面对《格尔尼卡》赏析后,相信现在已经改变了同学们对它的最初印象。
那以后再遇见大师画作的时候是不是也要从这几方面去欣赏呢?生齐答:是!四、作业:以象征和平的事物为题材(和平鸽、橄榄枝、吉祥物、大熊猫、),创作一幅简笔画。
要求:用立体主义风格去表现。
(五分钟时间)师:前面我们共同见证了战争的残酷和受难人民的痛苦,老师为了表达对和平的祝福,用立体主义风格来画画我心中的和平鸽。
(示范)师边讲边画:首先画和平鸽的头部,侧面的头部老师画了两只眼睛,用橄榄枝的叶子来代替眼睛,这是和平鸽的身体,用简单的几何形体来表现,接着老师还要把自己也画进去。
(演示完毕)师:接下来请同学们完成作业:以象征和平的事物为题材(和平鸽、橄榄枝、吉祥物、大熊猫、),创作一幅简笔画。
要求:用立体主义风格去完成。
五、总结:这节课我们主要对《格尔尼卡》的画面内容和艺术特色作了主要赏析,明白了立体主义描绘的对象并非如我们所见一般。
同学们,真正的艺术,都是为了表达自己强烈的情感。
最后让我们共同祝愿世界和平、祖国和平。
美术集体备课教学设计课题: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时间:2015/1/21地点:乌审旗第一中学美术组参加人:高向阳、傲尼苏、张媛、白丽美主持人:白丽美课时计划:一课时课型:欣赏评述学习方法:认知、启发、探究学习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美术的基础理论,为欣赏评述美术作品奠定理论基础。
能力目标:1、通过思考和讨论,培养学生参与意识,合作互动解决问题和分析评述的能力。
2、通过画家的创作故事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艺术的思想情感。
重点: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难点:表现性艺术是否符合这一观点。
学习过程及内容:一、检查用具,安定秩序,组织教学。
二、导入新课1、艺术——美术、音乐、语言、文学等。
2、回忆上节课学习的美术作品《捣练图》,分析说明这是一幅什么形式的美术作品?3、作品描绘了些什么?4、作品表现的内容是不是作者凭空想象出来的?5、它来源于什么?书写部分课题——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二、新课:播放长臂虾的照片,我国有一位画家画虾堪称一绝,你们知道他是谁吗?(齐白石)1、请同学们用两分钟来画一画这个“长臂虾”2、师讲述齐白石少年生活及其对虾的特殊情感,播放齐白石的作品《虾》,请同学们对比自己画的虾及照片中真实的虾,说说齐白石的《虾》有什么艺术特点3、思考讨论回答教材第五页的三个问题,并再次分析齐白石的作品《虾》,看看画家笔下的虾和现实生活中的真虾是否完全一样?从而,引出本课课题的后一部分——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㈡欣赏董希文的油画作品《开国大典》,对照开国大典史实照片,引导学生体会艺术是怎样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
思考讨论:1、作品的题材内容是怎么来的?如果现实生活中没有发生这一事件,艺术家能创作出这样的作品吗?2、油画中的天安门和真实的天安门有什么不同?3、油画作品和史实照片相比,哪个图中的毛主席形象更突出?作者用什么手法来突出毛主席形象的?4、油画中有菊花,旨在说明什么?两张作品哪一张更明确地表现出季节的时间性?5、在对人物的表现上,油画《开国大典》与史实照片相比较,哪个更集中、更典型地表现了开国大典这一历史事件?可见,艺术是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的。
㈢通过再现艺术作品和表现艺术作品的对照,进一步说明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这一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