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云谷诗卷 是朱熹真迹吗 - 光明数字报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原文、赏析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出自宋代朱熹的《观书有感二首·其一》
原文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那通:哪)
朱熹(1130年9月15日~1200年4月23日),行五十二,小名沋郎,小字季延,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又称紫阳先生、考亭先生、沧州病叟、云谷老人、沧洲病叟、逆翁。
谥文,又称朱文公。
汉族,祖籍南宋江南东路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出生于南剑州尤溪(今属福建三明市)。
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世称朱子,是孔子、孟子以来最杰出的弘扬儒学的大师。
创作背景:公元1196年(庆元二年)朱熹应南城县上塘蛤蟆窝村吴伦、吴常兄弟之邀,到该村讲学,为吴氏厅堂书写“荣木轩”,为读书亭书写“书楼”,并为吴氏兄弟创办的社仓撰写了《社仓记》,还在该村写下了《观书有感二首》。
译文
半亩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镜子一样打开,清澈明净,天光、云影在水
第1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我司不为其真实性及所产生的后果负责,如有异议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朱熹与游酢的缘有多深(游良耀 罗琴)
朱熹与游酢的缘有多深游良耀罗琴朱熹与游酢的缘分之深,令人惊叹。
从朱熹一生行迹、经历上分析,与游酢最为相似,并给人感觉或有雷同的偶然,或有效仿的必然。
在闽学的创立中,游酢与朱熹,首尾相呼应,功绩最大,这已经是载入史册的定论。
“若非载道来伊洛,安得传心到考亭?”如果没有游酢携杨时拜师二程、道南福建,就不可能有朱熹的集理学之大成,成为继孔子之后的伟大思想家。
一、互选对方籍贯地为终老地,同享71寿龄:朱熹为什么选择游酢的出生地为终老地,游酢又为什么那么巧合选择的终老地却是朱熹的祖地徽州,这只能解释为游酢与朱熹于生具来的不解之缘。
朱熹,19岁[绍兴十八年(1148)]时,以建阳籍参加乡试、贡试。
荣登进士榜。
二、都与长坪村结缘:1、2、三、都与武夷山结缘:1、同选武夷山五曲为授徒讲学之地:把武夷山从一座自然的山,打造成为一座文化之山首先是游酢,我想这是一点都不过分的。
如果不是这位被朱熹称为“道南首”开创闽学先河的大儒游酢钟情于此,而后朱熹跟随,留下“水云寮”、“武夷精舍”等这么多理学遗迹的话,今天的武夷山恐怕很难称得上世界文化遗产。
“武夷山是个遗世独立的世界。
南唐先主之弟李良佐摒弃皇家的尊荣,而隐逸武夷山修道独行,是否意味着武夷山足可以与天为徒呢?程门立雪归来之后,游酢同样选择了武夷山作为理学南渡的存放处。
他在山中构筑了水云寮,让理学与武夷山的水云同居一室,看来理学的心生命也只有溶解在自然之中才能得以永久性地保存下来。
武夷山水像孕育层出不穷的绿叶一样,孕育了朱熹、陆游、辛弃疾、柳永们。
”(摘自《柔软的时光》)[文献资料]:游酢:(1053~1123年)北宋理学家。
字定夫、号广平、又号廌山先生。
建阳县人,幼颖慧,八岁能文。
宋熙宁五年(1072年),他年仅19岁即就任县学教谕。
曾与杨时一道师事程颢、程颐。
元丰六年(1083年)中进士,历官越州、萧山知县,齐州、泉州判官,监察御史等官,为官清明。
元符二年(1099年)致仕后,自河南颍川返回家乡,即卜居于武夷山,筑水云寮于云窝接笋峰下方,潜心研究各类经史,聚徒讲学,与杨时合力,开辟八闽理学之先河。
02.《观书有感》朱熹
读书 4.诗人通过具体景物的描写,表达关于_________ 的心得体会。
哲学 家,______ 教育 家。字元晦,婺源(今江西省婺源 5诗人朱熹,南宋______ _________) 人。所著《晦庵先生文集》一百卷,保存至今。
《观书有感》
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作者链接
朱熹,字元晦,又字仲晦,号晦庵, 晚称晦翁,谥文,世称朱文公。祖 籍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 出生于南剑州尤溪(今属福建省尤 溪县)。宋朝著名的理学家、思想 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 派的代表人物,儒学集大成者,世 尊称为朱子。朱熹是唯一非孔子亲 传弟子而享祀孔庙朱熹的理学思想 对元、明、清三朝影响很大,成为 三朝的官方哲学,是中国教育史上 继孔子后的又一人。朱熹著述甚多, 有《四书章句集注》《太极图说解》 《通书解说》《周易读本》《楚辞 集注》,后人辑有《朱子大全》 《朱子集语象》等。其中《四书章 句集注》成为钦定的教科书和科举 考试的标准。
诵读
《观书有感》 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译读
半亩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镜子 一样展现在眼前,天空的光彩和 浮云的影子都在镜子中一起移动。 要问为何那方塘的水会这样清澈 呢?是因为有那永不枯竭的源头 为它源源不断地输送活水啊。
赏读
探究一.诗的题目是《观书有感》,为 什么诗中却没有提到读书呢?它和读书有着怎么 样的联系呢?也就是说诗人看到方塘,为什么联 想到读书呢?
武夷山成就朱子理学_翁燕斌
中国邮政报/2010年/8月/17日/第008版邮务·集邮武夷山成就朱子理学——谈“朱熹”邮票最佳原地应为福建武夷山翁燕斌朱熹(公元1130年~公元1200年)祖籍徽州婺源(今属江西),生于尤溪(今属福建省三明市),求学侨寓于延平、建州、建阳、崇安一带(今福建省南平市到武夷山市建溪一脉),安葬于建阳黄坑大林谷。
武夷山是朱熹一生中主要生活和治学的地方。
他14岁到武夷山落籍,在武夷山从学、著述、传教、生活了50多年,树立了令后人敬仰的理学高峰,使武夷山成为朱子理学萌芽、成熟,直到传播、发展的地方,成为朱子理学的发祥地。
因此,笔者认为,武夷山才应是《朱熹诞生八百八十周年》邮票的最佳原地。
朱熹14岁时,其父病故,临终前将朱熹母子托付给他的好友、抗金名将刘子羽。
随后,朱熹遵亡父遗愿,随母从闽北建瓯桥南迁往崇安五夫里(今武夷山五夫镇)。
刘子羽等长辈对朱熹倾心教诲,使他打下了坚实的学术功底。
24岁时,朱熹首踏仕途,赴泉州任同安主簿,历4年后回到崇安,筑室武夷山中,讲学著述。
宋淳熙四年(公元1177年),朱熹在武夷山冲佑观任提举间,完成了他集理学之大成的代表作———《论语集注》、《孟子集注》。
宋淳熙十年(公元1183年),朱熹由浙江任上返福建,于武夷山隐屏峰下亲自擘划、营建了一所书院———武夷精舍,广收门徒,聚众讲学,历时5年之久,四方学子接踵而来,武夷山因而被称为“道南理窟”。
构筑武夷精舍的缘起应追溯到宋淳熙五年(公元1178年)。
这一年初秋,朱熹与妹夫刘彦集、隐士刘甫共游武夷山时,只见九曲溪旋绕曲折,隐屏峰下云气流动,顿时萌发出“眷焉此家山”和“仙人久相招,授我黄素书,赠我双琼瑶,茅茨几时建,自此遣纷嚣”的建屋念头。
经过数年苦心的筹措、经营,精舍终于在宋淳熙十年(公元1183年)动工,当年就初具规模。
按朱熹《武夷精舍杂咏诗》所记,其布局大致是这样的:在隐屏峰下,两麓相抱之中,有三间房屋,名为仁智堂。
朱子文化
前言朱熹是我国古代继孔子之后伟大的哲学家、教育家、思想家和成就卓著的文学家及诗人。
他集孔孟思想之大成而创见的理学思想体系,不仅对我国过去近800年的历史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还广泛传播到整个东亚地区,并占据着主导地位。
朱熹博大精深的理学思想在当今社会仍然有着许多启迪、借鉴和积极的教育意义。
尤溪县是朱熹的诞生地及童年生活的地方,作为朱熹故里的青少年应当对朱熹的生平事迹及其丰富的思想有所认识,有所了解。
为此,我们缉选了一些有关朱熹的传说及其生平的部分事迹,以帮助同学们较详细地认识朱熹,了解朱熹的为人处事的思想品质。
目录第一章关于朱熹的故事1.地灵人杰话朱熹2.文山公山毓贤哲3.四岁麟儿惊问天4.六龄孩童胜棋王5.小沈郎坐沙画卦6.仰圣聚首三龟头第二章朱熹的治学之道7.贤伉俪赋诗自勉8.争道统鹅湖论辩9.赴湖湘南岳唱酬10.白鹿教规传千古11.师事武夷三先生12.叩李侗逃禅归儒第三章朱熹诗词赏析13.劝学14.春日15.示四弟16.玉溪桥17.《观书有感》(一)18.《观书有感》(二)第四章尤溪名胜 (含视频)一、自然景观19.半亩方塘20.源头活水21.沈樟别苑22.开山书院23.韦斋旧治二、人文景观24.韦斋祠25.白鹤楼26.城关文明桥27.溪藏石印28.文庙大成殿29.文山毓哲30.莲花峰天湖寺第一章关于朱熹的故事1.地灵人杰话朱熹朱熹,字元晦,是中国古代最负盛名的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成就卓著的诗人和文学家。
他集孔孟思想之大成,创见了一个博大精深的理学思想体系,对南宋之后七百多年的中国与东亚社会,产生了极其重大的影响。
他学识渊博,人格高尚,是继孔子之后,又一位对人类思想史作出巨大贡献的东方文化圣哲。
宋高宗建炎四年(公元1130年)的农历九月十五日中午,朱熹出生在尤溪县城关水南的郑义斋别墅,使这里成为闻名海内外的朱熹诞生地。
朱熹在这里度过了美丽的童年,并留下了许多富有传奇色彩的故事。
七岁以后,朱熹随父朱松迁居建州(现建瓯)。
文徵明《行书杂咏诗卷》
文徵明《行书杂咏诗卷》《行书杂咏诗卷》,明代,文徵明,纸本墨笔,手卷,纵25厘米,横258厘米,2015保利秋拍8165万元成交明文徵明《溪山深秀图卷》3996x374像素高清大图《杂咏诗卷》为文徵明五十七岁致仕后所书,录自作诗十首,计670字。
诗作分别是:春日同诸友人游西山、二月望与次明道复泛舟出江村桥抵上沙遵陆邂、郭西闲泛、郭西闲泛、春日游支硎天平诸山、春日舟行、游洞庭将归赋此、宿王氏别业、夏日饮以可池亭、停云馆燕坐有怀、停云馆燕坐有怀、习隐。
《杂咏诗卷》曾于清内府《石渠宝笈初编》着录,贮于养心殿鉴藏。
按石渠“凡例”规定,上等书画加钤“乾隆鉴赏”,钤六玺且记载详明。
可见乾隆对其展玩摩挲,宝爱有加。
2015年12月7日,北京保利十周年秋拍“中国古代书画夜场”中,文徵明《杂咏诗卷》以2800万起拍后竞争激烈,经过激烈竞拍,最终以7100万的价格落槌,含佣金成交价为8165万。
文徵明行书《杂咏诗卷》之《春日同诸友人游西山》:不教尘负踏青游,出郭聊为一笑谋。
新水已堪浮艇子,好山无赖上眉头。
风撩鬓影春衫薄,树罨溪阴翠幄稠。
一坞桃花偏入意,江村桥畔小连留。
文徵明行书《杂咏诗卷》之《二月望与次明道复泛舟出江村桥抵上沙遵陆邂》:舟行欲尽有人家,记得横桥自上沙。
南望风烟随鸟没,西来墟落带山斜。
暖催新绿初归柳,水映酣红忽见花。
残酒未醒春困剧,汲溪聊试雨前茶。
文徵明行书《杂咏诗卷》之《郭西闲泛》:雨足新蒲长碧芽,野塘十里抱村斜。
青春语燕窥游舫,白日流云漾浅沙。
湖上修眉远山色,风前薄面小桃花。
老翁负汲归何处,深树鸡鸣有隐家。
文徵明行书《杂咏诗卷》之《春日游支硎天平诸山》:麦陇风微燕子斜,雨晴云日丽江沙。
遥寻支遁烟中寺,初见天平道上花。
过眼溪山劳应接;方春草树发光华。
夕阳半岭归舆急,惭愧城中自有家。
文徵明行书《杂咏诗卷》之《春日舟行》:日出吴山敛雾苍,平桡十里下横塘。
弄春草色偏宜远,绕竹溪流不觉长。
一坞人烟自花柳,千畦麦菜间青黄。
朱熹家训1
修诚笃学,厚德博学, 自信有恒,敬业奉献
朱熹的孝: 朱熹对父母的孝,感人至深。他少年失父, 与 母亲相依为命, 他四十岁时母亲不幸病故, 为守 孝道, 他筑寒泉精舍(又名云谷书院) 于墓旁, 在此 著书立说,讲学授徒,直到守墓追孝三年期满。
武夷山一中 叶鹿
修诚笃学,厚德博学, 自信有恒,敬业奉献
朱熹教子: 朱熹长子朱塾顽皮贪玩, 朱熹唯恐朱塾在家不得专意, 耽误学业, 便送他远离膝下千里从师, 赴婺州金华县(今浙 江金华市) 拜吕祖谦为师。临别前, 朱熹还写下《训子从 学贴》交付朱塾, 贴中从日常生活小事到具体待人接物无 不悉数训诫。可谓爱而有教, 慈而施爱。 有一次, 朱熹到女婿黄干家中, 黄干在外任职, 其女 儿朱兑因家贫只能准备葱汤麦饭招待久而不见的老父, 心 中实感内疚。朱熹知道女儿的心思, 笑着对女儿说:“我儿 切莫介意, 这菜肴不同一般, 可称美味可口。”吃罢饭, 朱熹走进书房,铺开宣纸, 饱蘸浓墨, 挥笔写下一首 诗:“葱汤麦饭两相宜, 葱补丹田麦疗饥。莫道此中滋味薄, 前村还有未炊时。”女儿朱兑看过慈父这首诗, 脸上顿露 宽慰的笑容。后来这首诗成为黄氏家训, 流芳于世。
武夷山一中 叶鹿
修诚笃学,厚德博学, 自信有恒,敬业奉献
朱熹在五夫镇的故居 -----“紫阳楼”
武夷山一中 叶鹿
修诚笃学,厚德博学, 自信有恒,敬业奉献
朱熹在五夫镇的故居 -----“紫阳楼”
武夷山一中 叶鹿
修诚笃学,厚德博学, 自信有恒,敬业奉献
五夫镇的兴 贤古街有一座 “兴贤书院”, 为纪念理学先贤 胡宪而 建。朱熹 学有所成后,曾 在这里讲学授徒。 之所以名为“兴 贤”,民间传说 有“兴贤有秀”、 继往开来之意。
朱熹对妻子的感情: 朱熹对妻子的情感可谓感人至深。就在他临终前还 抱着病体, 咬紧牙关,握笔为亡妻刘清四写下一篇表达他 至死不忘夫妻情的《墓祭文》:“岁序流易, 雨露既濡, 念 尔音容, 永隔泉壤。一觞之酹, 病不能亲, 谅尔有知, 尚 识予意”。
朱熹诗词书法作品
朱熹诗词书法作品
朱熹(1130年-1200年),字元晦,号昭君,汉族,福建永
春人,宋代文学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和书法家。
朱熹的诗词书法作品影响深远,被后人称为“朱文公”。
朱熹的诗词作品以清新、明朗、正直、淡雅著称,主题多以自然山水、感怀离别、仕途得失等,语言简练明了、含蓄隽永、富于感情。
代表作有《观瀑吟》、《春日溪头》、《村居》等。
朱熹的书法作品以“清瘦秀润”著称,行书尤其精湛。
其书法秉承颜真卿、柳公权的技法,兼收并蓄,力求创新,达到了“章
法端正、结体平滑、笔势雄健、气韵流畅”的境地。
代表作有《山居帖》、《观鱼帖》、《观瀑帖》等。
朱熹的诗词书法作品影响深远,被后人誉为“朱文公”,对中国文化和书法艺术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理学家朱熹的另一面:为茶山写下动情诗句
理学家朱熹的另一面:为茶山写下动情诗句作者:杨多杰来源:《月读》2022年第11期武夷山上有仙灵,山下寒流曲曲清。
欲识个中奇绝处,棹歌闲听两三声。
一曲溪边上钓船,幔亭峰影蘸晴川。
虹桥一断无消息,万壑千岩锁翠烟。
二曲亭亭玉女峰,插花临水为谁容?道人不复阳台梦,兴入前山翠几重。
三曲君看架壑船,不知停棹几何年?桑田海水今如许,泡沫风灯敢自怜。
四曲东西两石岩,岩花垂落碧毵。
金鸡叫罢无人见,月满空山水满潭。
五曲山高云气深,长时烟雨暗平林。
林间有客无人识,欸乃声中万古心。
六曲苍屏绕碧湾,茆茨终日掩柴关。
客来倚棹岩花落,猿鸟不惊春意闲。
七曲移船上碧滩,隐屏仙掌更回看。
却怜昨夜峰头雨,添得飞泉几道寒。
八曲风烟势欲开,鼓楼岩下水潆洄。
莫言此地无佳景,自是游人不上来。
九曲将穷眼豁然,桑麻雨露见平川。
渔郎更觅桃源路,除是人间别有天。
——〔宋〕朱熹《九曲棹歌》武夷山,既是了不起的茶区,也是不得了的景区。
早在1979年,武夷山就被列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到了1982年,这里又被评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
1999年12月1日,联合国世界遗产委员会第23届大会上,与会成员国代表一致通过将武夷山列入《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名录》。
可以这样讲,武夷山水与武夷茗茶在世界舞台上同样有名。
某种意义上说,武夷茗茶又因武夷美景而增香三分。
可能是因为常到武夷做茶的缘故吧,身边不少朋友学生都请我帮忙规划游览武夷山的线路。
其实武夷美景虽多,但用两个词即可概括,即唐代孙樵《送茶与焦刑部书》中所总结的“丹山”与“碧水”。
所谓“丹山”线路,即是从母树大红袍出发,经鹰嘴岩、流香涧,然后峰回路转,过慧苑寺到达慧苑坑,再沿溪而行20分钟,到达水帘洞三贤祠为止。
这一路看的是武夷坑涧,观的是各色名丛,简直是为爱茶人量身打造。
这条路线的缺点就是山路崎岖,腿脚不好的就不建议选择了。
至于“碧水”路线,那就老少皆宜了。
游人在武夷山市星村镇码头登上竹筏,一路漂流穿过九曲,最终在一曲溪畔的武夷宫登岸。
朱熹在同安的诗
朱熹在同安的诗
嘿,你知道吗?朱熹曾经在同安待过一段时间呢!他在那儿留下了
不少精彩的诗。
朱熹啊,那可是个超级厉害的人物!就好像一颗璀璨的星星在历史
的天空中闪耀。
他在同安的时候,看着那山山水水,心中涌起了好多
感慨,然后就化成了一首首动人的诗。
比如说,他写过一首关于同安某个地方的诗,哎呀,具体是哪里呢?那诗里描述的景色简直太美啦!就好像一幅画卷在你眼前徐徐展开。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你想想,那是怎样的一种画面呀!就跟咱现在看到美丽的风景会忍不住惊叹一样,朱熹看到了那些
美景,也按捺不住心中的诗意了呀!
还有呢,他和当地的人们也有交流呀。
有一次,他和一个老农聊天,老农给他讲了好多同安的故事,朱熹听了特别有感触,回去就写了一
首诗。
这就跟咱平时和朋友聊天,听到有意思的事儿也会想要记录下
来一样。
朱熹在同安的诗,不只是文字,更是他对那片土地的热爱和感悟。
这些诗就像一把钥匙,能打开我们对那个时代同安的了解之门。
它们
让我们仿佛能穿越时空,看到朱熹眼中的同安。
你说,朱熹的这些诗是不是特别神奇?它们就像宝藏一样,等待着
我们去发掘,去感受。
我觉得啊,朱熹在同安的诗真的是非常珍贵的
文化遗产,值得我们好好去品味,去欣赏,去传承!让我们一起走进朱熹的诗世界,感受那份独特的魅力吧!。
朱熹城行草南唱和诗卷书法欣赏(二)
朱熹城行草南唱和诗卷书法欣赏(二)
《城南唱和诗》卷,南宋,朱熹书,纸本,手卷,纵31.5厘米,横275.5厘米,行书,65行,464字。
唱和诗是朱熹“奉同敬夫兄城南之作”。
本诗创作年代为“乾道三年(1167年)朱熹38岁。
”
此卷为朱熹早年书法,笔势迅疾,无意求工,而点画波磔无一不合书家规矩,韵度润逸,苍逸可喜,是朱熹书法代表作。
为清宫旧藏。
@书法欣赏@行书爱好者@行书@草书@书法爱好者@书法@朱熹城行草南唱和诗卷
我是书法有云,一名书法爱好者,从事软、硬笔书法基础教学,偶尔有点疯,喜欢,就关注我吧。
描写武夷山著名古诗
描写武夷山著名古诗
嘿,朋友!你知道武夷山有多美吗?那可是诗人笔下的仙境啊!
朱熹曾写过“武夷洞里生毛竹,老尽曾孙更不来”,你想想,这武夷
洞得有多神秘,就好像藏着无数不为人知的故事,难道不让人好奇吗?
柳永也有“六六真游洞,三三物外天。
九班麟稳破非烟。
何处按云轩。
昨夜麻姑陪宴。
又话蓬莱清浅。
几回山脚弄云涛。
仿佛见金鳌。
”
就仿佛把武夷山的奇妙之处都摆在你眼前,这景色难道不诱人吗?
还有白玉蟾的“闲将西蜀团窠锦,自背南唐落墨花。
”这诗句里的武
夷山,就像一幅精美的画卷,绚丽多彩,怎能不让人陶醉其中?
这些古诗,把武夷山的美描绘得淋漓尽致。
它们就像是一把把钥匙,打开了我们对武夷山的想象之门。
难道你不想通过这些古诗,去感受
那美丽的武夷山吗?
在我看来,这些古诗就是武夷山的灵魂之声,让这座山不仅有了秀
丽的外表,更有了深厚的文化底蕴,让人对它充满了向往和敬意!。
描写云谷寺的古诗
描写云谷寺的古诗
1.《云谷寺》
云谷寺中春意浓,花香四溢满山丘。
青松翠柏参天立,流水潺潺绕寺流。
钟声悠扬传远近,香烟缭绕上高楼。
佛光普照三千念,禅意萦回九重秋。
(注:此诗为描写云谷寺的景象和氛围,其中“三千念”和“九重秋”均为佛教用语,表示佛教思想的深远和广大。
)
2.《游云谷寺》
古寺深藏云谷间,清幽宁静远尘寰。
宝殿庄严佛自在,香炉鼎盛香满天。
钟声远去余音绕,经卷翻开智慧全。
此间胜景何处有,唯有云谷寺最贤。
3.《云谷寺晚景》
夕阳斜照云谷寺,山色空蒙云雾滋。
钟声悠悠传远近,清风徐徐拂松枝。
僧归古寺关门晚,月上高峰照佛池。
此景此情何处有,云谷寺中别有诗。
历代碑帖|朱熹《大桂驿中帖》
历代碑帖|朱熹《大桂驿中帖》
《大桂驿中帖》,宋,朱熹书,纸本,册页,纵33.4厘米,横57.3厘米,行草书,17行,240字。
本幅鉴藏印钤“张鏐”、“吴桢”、“周生”。
此帖是《宋贤遗翰册》中一页。
按朱熹《年谱》,宋绍熙五年五月知潭州,《宁宗本纪》言:“七月庚午,召秘阁修撰知潭州朱熹诣行在。
”文中“辛苦三月,已不胜郡事”,即五月至八月,在任正好三个月。
“告归未获”,指朱熹在六月曾“申乞放归田里”。
文中所提及诸事多为绍熙五年事,故推算此帖为绍熙五年作品,朱熹时年65岁。
《大桂驿中帖》书法纵逸不拘,醇古自然,意态畅达,如烟云舒卷,意在行文,有自得之趣。
如詹景凤所言:“不以书名,固以学掩之。
”
《石渠宝笈·续编》著录。
《游云谷诗卷》的前世今生——对古今几种有关朱熹伪帖的辨析
作者: 方彦寿[1,2]
作者机构: [1]福州海峡职业技术学院朱子文化研究所;[2]《朱子文化》期刊
出版物刊名: 中国典籍与文化
页码: 61-69页
年卷期: 2013年 第1期
主题词: 昼寒书卷 游云谷诗卷 伪跋 伪帖 传承有序
摘要:本文运用文献考察的方法,对从晚明到当代,先后出现的几个不同版本的朱熹伪帖进行了辨析。
提出有一个从“昼寒书卷”到“游云谷诗卷”的发展过程,其前世今生,一脉相承。
而伪造古今名人的跋文,是这些伪帖的共同特点。
剥去其伪装,这些原本企图用来“证实”的跋文,却成了“证伪”的铁证。
朱熹真牛啊,40个名号,可以申请吉尼斯纪录了司马俊飞
朱熹,字元晦,后改字仲晦。
初名沋郎、沈郎、沈溪;小字季延、五二、五二郎。
自号晦翁、洞主晦翁、晦庵、仲晦父、仲晦甫、晦庵通叟、白鹿洞主、云壑老人、仁智堂主、牧斋、拙斋、茶仙、云谷壑吏、云台真逸、云谷老人、紫阳云谷老人、云谷晦庵老人、晦庵病叟、云台外史、云台子、乙己云台子、云台隐吏、嵩高隐吏、鸿台外史、鸿庆外史、沧洲病叟、沧洲钓叟、 翁、 翁云台隐吏、空同道仕邹 等。
(一)沋郎据《福建通志》列传卷十二记载:“熹以建炎四年九月十五日午时于尤溪之寓舍,故幼名沋郎。
”沈郎朱熹小名(乳名)沈郎,本名沈溪。
民国《建瓯县志》卷七《名胜》记载?quot;按文公生于尤溪郑氏义斋,尤溪本名沈溪,为避王审知讳,更名尤溪,故文公小名沈郎。
"季延朱熹又小字季延,因南剑又名延平,而尤溪隶属延平。
清人毛念恃在《紫阳朱先生年谱》中曰:"文公名沈郎,小字季延,皆志其地也。
"季延之"季"为在兄弟辈中排行居四或最幼者的称谓。
五二、五二郎朱熹在同辈中排行五十二,故又乳名五二、五二郎。
民国《崇安县志》卷二十二《儒林》记载:"江永《朱子世家注》:小名沈郎,字季延,行五二。
"民国《尤溪县志》记载:"五二郎,文公乳名。
"(二)元晦朱熹原字元晦,是其老师刘屏山所命。
朱熹在《跋家藏刘病翁遗帖》中曰:"熹字元晦,亦先生所命,其祝词具在,以非临终手笔,别附他卷。
"仲晦明人戴铣在《朱子实纪》卷十《赞述》中说:"其后,以元为四德之首,不敢当,遂更名仲晦。
"仲晦父、仲晦甫朱熹在其序跋和论著中数次署称"仲晦父"、"仲晦甫"。
(三)晦庵孝宗乾道貌岸然六年(1170年),朱熹41岁,在福建建阳芦峰山的云谷筑有寒泉精舍,自题为晦庵。
云谷老人清康熙《武夷山志》卷十六《名贤》记载:"(朱熹)尝建庐于建阳芦峰山之云谷,曰'晦庵',因以自号,遂称云谷老人。
朱熹墨宝“鼎山堂”拍摄记
朱熹墨宝“鼎山堂”拍摄记
鲁非
【期刊名称】《浙江档案》
【年(卷),期】1998(0)1
【总页数】1页(P41-41)
【关键词】朱熹;江书院;墨宝;明清时期;村支书;知识分子;抗战初期;理学思想;儒家经典;中国封建社会
【作者】鲁非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7.5
【相关文献】
1.吴地墨宝——《晴山堂石刻》 [J], 吕锡生
2.武夷山邂逅朱熹记 [J], 紫燕游梁;刘达友(摄影)
3."山娃娃"登上大雅之堂——记昆明市五华区青少年宫山娃娃艺术团 [J], 彭琪萍
4.墨宝堂记 [J], 苏轼
5.墨宝堂中留墨记 [J], 钱江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江苏盱眙第一山上的两处题刻
盱眙第一山古称“南山”,这座在宋代便闻名遐迩的淮上名山,遗留下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
宋代以降,游历第一山者不计其数,仅仅有题刻可睹、有姓名可考者,便不下数百人,著名者有苏轼、米芾、杨万里、赵孟頫、王邦瑞、张鹏翮、陶澍等。
除此之外,还有两处鲜为人知而又颇具历史文化价值的题刻。
南宋张釜的《行香子》宋人习词,苏东坡更是一代词宗。
之前在文 图/罗志江苏盱眙第一山上的两处题刻黄州游黄州赤壁,一首《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已是大境界。
元丰七年至八年(1084—1085),苏东坡登临第一山,信笔挥毫,留下一首《行香子》为此地添彩,词云:北望平川,野水荒湾。
共寻春,飞步孱颜。
和风弄袖,香雾萦鬟。
正酒酣时,人语笑,白云间。
孤鸿落照,相将归去。
澹娟娟,玉宇清闲。
何人无事,宴坐空山?望长桥上,灯火乱,使君还。
苏轼创作《行香子》后,意犹未尽,将此词作以最擅长的行书勒石上书,镌刻于第一山。
从第一山北眺淮河世事沧桑,到了明清时期,《行香子》题刻已经掩埋在苔泥碎石之中,不为人所知。
20世纪80年代初全国文物普查期间,盱眙县文物工作者对第一山题刻进行调查时,在宋代题刻最为密集的秀岩摩崖上方发现了一方行书词作。
经过摹拓、整理,惊讶地发现这方摩崖正是苏轼的那首《行香子》。
鲜为人知的是,盱眙第一山上还曾镌刻过另一首《行香子》,作者是南宋著名文臣张釜。
张釜,出生于润州丹阳(今江苏丹阳),南宋政坛的风云人物,南宋淳熙年间(1174—1189)进士,先后在广安军(今四川广安)、池州(今安徽池州)、广州等地做官。
庆元二年(1196),升任右谏议大夫的张釜在权臣韩侂胄的授意下奏请皇帝下诏禁朱熹伪学,掀起了打击朱熹等理学政敌的“庆元党禁”。
嘉泰元年(1201)七月,张釜签书枢密院事,旋八月即罢,这一个月的宰相生涯是张釜仕途的顶点。
作为政治家,史书上对张釜的评价并不高,然而张釜喜游山水,多有题名、吟咏,因此一时博得不少文坛声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阳楼,他怎么可能距此 26 年之前的乾道元年(1165)夏四
月,就自称“考亭熹”?
《游云谷诗卷》是朱熹真迹吗?
■方彦寿
据 6 月 19 日《江 南 时 报 》报 道, 北京海士德 2011 年春拍 古 代书画亮点迭出,其中,朱熹《游 云谷诗卷》尤为难得。 该报道称:
朱熹,字符(按,应为“元”) 晦,一字仲晦,号晦庵、晦翁、考 亭先生、云谷老人、沧洲病叟、逆 (按,应为“■”)翁。 曾任荆湖南 路安抚使,仕至宝文阁待制。 为 政期间,申敕令,惩奸吏,治绩显 赫,是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思想 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 派的代表人物。 此卷下笔点画圆 润,中锋用笔,笔势运转沉着顺 畅,入笔藏锋隐芒,绝无狂躁之 迹;结构稳健典雅,行气连贯,不 刻意工整,风格洒脱自然,卷末 历代名家题跋并给予高度赞赏。 (曹辰 《海士德春拍珍品云集》, 文载第 16 版)
误,根本就无从解释。
疑点二:
问题最多的还是落款所题“乾道元年夏四月既望,同 敬夫诸子游茂林,分韵得福字之什”。 敬夫是朱熹友人张
■。 张敬夫的父亲张浚,于隆兴二年 八 (1164) 月病逝。 乾
道元年 四 (1165) 月,张敬夫理应在家居父丧,怎么有可能
千里迢迢到福建崇安五夫来,与朱熹相聚而“游茂林”?
以上所列举的资料表明, “考亭”作为朱熹的号出现,全部 来自他的门人弟子或后学,而无 一条是他的本人。 那么,对《游云 谷诗卷》 的落款居然是 “考亭 熹”,又该怎么解释?
众所周知,朱熹定居建阳考 亭,在此建考亭沧洲精舍,是在 绍 熙 二 年 (1191) 四 月 朱 熹 离 漳 州知府任之后。 而在此前,包括 “乾道元年”在内,他一直居住在 崇安五夫紫阳楼,他怎么可能距 此 26 年 之 前 的 乾 道 元 年 (1165) 夏四月,就自称“考亭熹”?
而据拍卖方对拍品的描述:
引首:照古腾今。 钤印:洪武 御书题识:仙洲几千仞,下有云 一谷。 道人何年来,借地结茅屋。 想应学长生,寄此乐幽福。 架亭 俯清流,开径玩飞□。 游得名胜 还,往往有篇牍。 枝履或□来,共 此岩下宿。 夜灯照奇语,晓策散 游目。 新凉有佳期,群游几追逐。 从容出门去,急雨遍原陆。 云泉 增旧观,怒响震寒不。 深寻得新 赏,一篑今再覆。 同来况才彦,俊 语非碌碌。 所恨老无奇,千毫真 浪秃。 乾道元年夏四月既望,同 敬夫诸子游茂林,分韵得福字之 什,考亭熹。钤印:熹 题跋:(一) 考亭夫子书宗魏晋, 雄秀独出, 自非国朝四家所可企及,此自书 诗正其中年精进之作, 超乎变 灭,神妙莫测,其颠旭狂素之□亚 欤 。 …… (http://auction.
(朱熹)门人以考亭号先生, 世少知其然者。 亭为陈氏所造, 本以置其父之榇,葬毕,因以为 祀茔之所,故曰“考亭”。 ……而 门人称“考亭”之号已久,终不能 遽易。
文中明确提出“考亭”作为 朱熹的号,源自他的门人,这与 朱熹号晦庵、紫阳、云谷老人、沧 洲病叟等诸多“自号”有所不同, 故在前辈学者如陈荣捷撰《朱子 自 称 》(《朱 子 新 探 索 》第 20—26 页 , 华 东 师 大 出 版 社 2007 年 版 )、高 令 印 撰 《朱 熹 事 迹 考·号 谥》(《朱熹事 迹 考 》 第 317—326 页,上海人民出 版 社 1987 年 版 ) 等考证朱熹自号的相关文章中, 尽管都收录了朱熹数十个自号,
■E-mail:dushubao@
文化周刊
15 ■本版编辑:红 娟 电话 ■ :010-67078084 2011 年 7 月 27 日
书法《游云谷诗》 手卷,图片来源:博宝拍卖网
疑点一: 如果此《游云谷诗卷》真的是“宋代著名理学家朱熹
自作诗并书写的作品” 的话,诗句有如此多的改动、舛
却唯独不提朱熹号“考亭”,就是 因为“考亭”本来就不是朱熹的 自号,而是他人所“号”。 借用网 络的时髦用语,即朱熹是“被考 亭 ”— — — 被 他 的 门 人 弟 子 加 上 了 这么一个从地名演化为 “人名” 的“号”。 但《游云谷诗卷》的落款 是 “ 乾 道 元 年 (1165) 夏 四 月 既 望,同敬夫诸子游茂林,分韵得 福字之什,考亭熹”,是说早在乾 道元年,朱熹就自号“考亭”了。 这就提出了“考亭”作为朱熹的 号,究竟是“被考亭”,还是朱熹 的自号? 这么一个不得不面对的 问题。
从现有文献考察,没有史料 证明,朱熹本人曾使用过“考亭” 之号。 在《朱文公文集》中,“考 亭”一词共出现过 5 次:
一是 《跋陈徽猷墓志铭》 中说:“顷年, 公再罢番阳,熹 见公考亭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第。 公为熹言此甚 详……” (《朱文公文集》卷八 十一)
二是 《跋李勉仲诗卷》“晚 岁来居考亭,往茶坂,得江文卿 而与之游。 ……庆元乙卯三月 晦日,新安朱熹书。 ”(同上,卷 八十三)
三是《跋李参仲行状》,末署 “庆元元年十一月癸巳冬至,吴 郡朱熹书于考亭所居清邃阁”。 (同上,卷八十三)
四是 《跋东坡祭范蜀公 文》,末署“庆元丁巳十月己卯, 朱熹观于考亭溪居”。 (同上,卷 八十四)
五是《聚星亭画屏赞并序》: “考亭陈氏故有离榭, 名以 ‘聚 星’,盖取《续阳秋语》。 ”(同上, 卷八十五)
疑点三: “考亭”作为朱熹的号出现,全部来自他的门人弟子
或后学,而无一条是他的本人。 那么,对《游云谷诗卷》的
落款居然是“考亭熹”,又该怎么解释?
疑点四: 众所周知,朱熹定居建阳考亭,在此建考亭沧洲精
舍,是在绍熙二年(1191)四月朱熹离漳州知府任之后。而
在此前,包括“乾道元年”在内,他一直居住在崇安五夫紫
/paimai
-
56265-281321145.shtml)
以下还有由宋到清,分别由 真德秀、刘克庄、张伯英、李戡、 黄■、袁桷、存仁、干文传、吴廷、 宋荦、鲍桂生、李鸿章、鲍源深共 13 位名人所撰的众多题跋。
愚以为,以上报道和对拍品 的描述, 从文献的角度来说,是 不准确的,这可从以下两点来加 以辨析。
即便是《游云谷诗卷》中的 26 句,与朱熹 原 诗 相 比 ,也 有 太 多不同,如原诗的“想应厌尘网,
寄此媚幽独”被改成了“想应学 长生, 寄此乐幽福”;“新凉有佳 期,几日戒征轴”被改了“新凉有 佳期, 群游几追逐”;“宵兴出门 去,急雨遍原陆”被改成了“从容 出门去,急雨遍原陆”。 此外,诗 中一字之误还有许多,如“清湍” 误为“清流”;“寒木”被误为“寒 不”。 我想, 如果此 《游云谷诗 卷》真的是“宋代著名理学家朱 熹自作诗并书写的作品” 的话, 以上这诸多的失误,根本就无从 解释。
再说, 张敬夫的父亲张浚, 于隆兴二年(1164)八月病逝。 乾 道元年(1165)四月,张 敬 夫 理 应 在家居父丧,怎么有可能千里迢 迢到福建崇安五夫来,与朱熹相 聚而“游茂林”?
二、对“考亭熹”的辨析
十几年前,我开始撰写《朱 熹考亭书院源流考》(中国文史 出 版 社 2005 年 版 ) 一 书 时 , 开 篇所作的第一篇文字, 就是 《“考亭”考》。 文中主要对历史 上曾有过的“考亭”究竟是五代 南唐侍御史黄子■所建, 还是 唐 咸 通 间 (860 -873) 广 寒 先 生 陈盛长子陈望所建, 进行了详 密的考证, 而对考亭是否是朱 熹的“号”,则基本没有涉及。 其 原因, 是由于前人对此早已有 定论, 南宋叶绍翁 《四朝闻见 录》甲集《考亭》条下载:
《游昼寒以茂林修竹清流急 湍分韵赋诗分韵得竹字》原诗共 句 50 , 而不是 《游云谷诗卷》的 26 句。 与原诗 相 比 ,《游 云 谷 诗 卷》竟然少了 24 句。 现将全诗移 录如下,下划线者为《游云谷诗 卷》所丢失的 24 句。
仙洲几千仞, 下有云一谷。 道人何年来? 借地结茅屋。 想应 厌尘网,寄此媚幽独。 架亭俯清 湍,开径玩飞瀑;交游得名胜,还 往有篇牍。 杖■或鼎来,共此岩 下宿。 夜灯照奇语,晓策散游目。 名■共甘寒,兰皋荐清馥;至今 壁间字,来者必三读。 再拜仰高 山,■然心神肃。 我生虽已后,久 此寄斋粥。 孤兴屡呻吟,群游几 追逐。 十年落尘土,尚幸不远复。 新凉有佳期,几日戒征轴;宵兴 出门去,急雨遍原陆。 入谷尚轻 埃,解装已银竹。 虚空一瞻望,远 思翻蹙恧。 袒跣亟跻攀,冠巾如 膏沐。 云泉增旧观,怒响震寒木。 深寻得新赏,一篑今再覆。 同来 况才彦,行酒屡更仆。 从容出妙 句,珠贝烂盈■。 后生更■■,俊 语非碌碌。 吾缨不复洗,已失尘 万斛。 所恨老无奇,千毫真浪秃!
此诗的首句“仙洲几千仞”, 仙洲是山名,在崇安县(今福建 武夷山市)五夫,“昼寒”是亭名。 乾道五年(1169)前后,朱 熹 经 常 率门人蔡元定(季通)等到此登 山,赋诗唱和。 在《朱文公文集》 中,描写“昼寒”的诗有七、八首。 如 《仙洲昼寒亭次刘判院韵二 首》、《次韵昼寒》、《次判院丈昼 寒亭韵有怀平父》、《游昼寒以茂 林修竹清流急湍分韵赋诗分韵 得竹字》、《次季通昼寒韵》、《次 季通昼寒亭韵二首》、《饮清湍亭 石上小醉再登昼寒》等,都见载 于《朱文公文集》 卷六。 在本卷 中,与“昼寒”有关的诗,且排在 最前面的一首,是题为《仙洲新 亭熹名以“昼寒”,紫微张公为书 其额,判院刘丈乃出新句辄次高 韵二首》, 诗末有小注曰:“时已 闻安国之讣。 ”诗题中的“紫微张 公”与小注中的“安国”均指南宋 著 名 词 人 张 孝 祥 (1132 -1169 年,字安国,别号于湖居士,又号 紫微), 束景南先生据此考证出 此诗写于乾道五年 (1169)六 月 。 (《 朱 熹 年 谱 长 编 》 卷 上 第 411 页,华东师大出 版 社 2001 年 版 ) 也就是说, 昼寒新亭作为一个 “人造景观”,出现在仙洲山是在 乾道五年六月, 也可以认为:以 上这些有关“昼寒”的诗全都写 于乾道五年六月之后。 那么,由 “考亭熹”手书的《游云谷诗卷》, 而实即《游昼寒以茂林修竹清流 急湍分韵赋诗得竹字》, 毫无疑 问, 同样也应该在这个时间之 后,但是,由“考亭熹”所署的却 是“乾道元年夏四月”,这该如何 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