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筑史名词解释

合集下载

中国建筑史名词解释

中国建筑史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1、升起:宋、辽建筑的檐柱由当心间向两端升高,因此檐口呈一条缓和的曲线。

2、侧角:宋代建筑规定外檐柱在前后檐向内倾斜柱高的千分之十,在两山向内倾斜柱高的千分之八。

3、计心造:跳头上置横拱的。

4、偷心造:跳头上不置横拱的。

5、推山:是庑殿顶(宋称四阿顶)建筑的处理屋顶的一种特殊手法。

由于立面的需要将正脊向两端推出,从而四条垂脊有45斜直线变为柔和曲线,并使屋顶正面和山面的坡度与布架距离都不一致。

6、收山:收山是歇山(宋称九脊殿)屋顶两侧山花自山面檐柱中线向内收进的做法。

其目的是为了使屋顶不过于庞大,但引起了结构上的某些变化。

7、举折(举架):举是屋架的高度,按建筑进深与屋面材料而定。

折是计算屋架举高时,由于各檩升高的幅度不一致,组成屋面横断面坡度的若干折线。

宋称举折,先按照房屋进深,将脊檩“举”到额定的高度,然后从上而下,逐渐“折”下来,求得个脊檩的高度,形成曲线和曲面。

8、举架,从最下一架起,先用比较缓和的坡度,从下逐架增加斜坡的陡峭度,最后脊的高度不是预定的,是由下向上连加得到的。

举架与举折——定屋架坡度的方法。

清式为举架,由檐部逐步架加大坡度。

宋式先定脊的高度,逐步架减小坡度9、叉手:支撑在侏儒柱两侧的木构件。

10、托脚:支撑平檩的构件。

11、平闇(暗):在梁下用天花枋组成木框,框内放置密且小的木方格(见佛光寺大殿和辽独乐寺观音阁)。

12、平棊(棋):在木框间放较大的木板,板下施彩绘或贴以有彩色图案的纸这种形式。

13、砌上露明造:屋内不用平棊、平闇,梁架斗拱结构全部可以显露可见。

14、抱厦:由两个九脊殿丁字相交,插入部分叫抱厦,十字相交的叫十字脊。

15、阙:是我国古代在城门、宫殿、祠庙、陵墓前用以记官爵、功绩的建筑物,用木或者石雕刻而成。

一般是两旁各一,称为“双阙”,也有在一大阙旁建一个小阙,称为“子母阙。

16、垂花门:又称二门,开在内外院之间的隔墙上,位于院落的中轴线上。

垂花门的外檐柱不是从地上立起的,而是悬在中柱的横木上,称为垂柱,垂柱下面有一个垂珠,通常彩绘为花瓣的形式,因此称为垂花门。

中国建筑史名词解释

中国建筑史名词解释

中国建筑史名词解释1. 建筑史:指的是人类在不同历史时期所创造的建筑物的发展过程和演变轨迹。

建筑史研究不仅包括建筑物的形式、结构、材料等方面的变化,还涉及到建筑与社会、文化、艺术、科技等多个领域的关系。

2. 古代建筑:指的是在古代时期所兴建的建筑物,其形式和风格多受到当时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的影响。

古代建筑分为宫殿、庙宇、陵墓、城墙等多种类型,展示了古代人类的审美观念和建筑技艺。

3. 仿古建筑:指的是后世人在古代建筑的基础上进行复制和恢复的建筑物。

仿古建筑的目的是为了保护和传承古代文化遗产,让人们更好地了解古代文明和艺术。

4. 木构建筑:指的是以木材为主要结构材料的建筑物。

木构建筑在中国建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其特点是结构灵活、造型多样、工艺精湛。

5. 砖木结构:指的是在建筑中同时使用砖和木材作为结构材料的建筑系统。

砖木结构在中国古代建筑中广泛应用,能够满足建筑物不同部分的需求,并且具备较好的抗震性能。

6. 笔架式建筑:是中国传统建筑的一种特殊类型,其特点是建筑物的出檐部分向四周伸出,形状如同笔架。

笔架式建筑的出现改变了传统建筑以拱券式为主的形式,丰富了建筑风格。

7. 曲尺式建筑:是中国传统建筑的一种特殊类型,其特点是建筑的平面呈曲线形状。

曲尺式建筑有助于形成独特的空间感和景观效果,常用于庭院、园林等场所。

8. 园林建筑:指的是以园林为主题的建筑群体。

中国园林建筑以其独特的布局、精巧的构造和丰富的意象,成为世界园林艺术的瑰宝。

9. 角楼:指的是城墙或城门的两侧建造的突出物,其形状通常为四角形或多角形。

角楼不仅起到城防的作用,还具有一定的装饰性和象征意义。

10. 抱厦:是中国传统建筑中一种特殊的建筑形式,其特点是建筑物的上层伸出并支撑在下层之上,形成了一种抱着的效果,具有很高的建筑技术和造型艺术价值。

中国建筑史名词解释

中国建筑史名词解释

藻井:是一种高级的天花,一般用在殿堂明间的正中,如帝王御座之上,神佛像座之上,形式有方,矩形,八角,圆形,斗四,斗八等。

平棊(棋)在木框间放较大的木板,板下施彩绘或贴以有彩色图案的纸这种形式在宋代成为平棊,后代沿用较多。

一般居民用竹,高梁杆等轻材料作框架,然后糊纸。

平闇(暗)为了部露出建筑的梁架,常再梁下用天花枋组成木框,框内放置密且小的木方格,见佛光寺大殿和辽独乐寺观音阁。

窗支摘窗:支窗是可以支撑的窗,摘窗是可以取下的窗,后来合在一起使用,所以叫支摘窗.漏窗:应用于住宅,园林中的亭,廊,围墙等处。

窗孔形状有方,圆,六角,八角,扇面等多种形式,再以瓦,薄砖,木竹片和泥灰等几何图案或动植物形象的窗棂。

罩多用于室内,是用硬木浮雕或透雕成几何图案或缠交的动植物,神话故事等,在室内起着隔断空间和装饰的作用。

槅扇由边梃和抹头组成,分为花心和群版二部。

版门棋盘版门:先以边梃上下抹头组成边框,框内置横幅若干,后在框的一面钉板,四面平齐不起线脚。

镜面版门:门扇不用木框,完全用厚木板拼合,背面再用横木联系。

抱厦由两个九脊殿丁字相交,插入部分叫抱厦。

十字相交的叫十字脊。

(正定隆兴寺)溜金斗拱多用于宫殿,庙宇,外跳与一般平身科相同,内跳用斜上菊花头,六分头搭在金主内额上,与外跳构件不发生联系,完全不起结构作用。

箚(扎)牵一般用于乳袱之上,仅长一架,布承重,固定桁的位置。

平梁一道梁椽袱,是梁架最上一层的梁。

清代称为太平梁月梁经过艺术加工的梁,凡有平棊的殿堂,月梁都明露在平棊之下,只负荷平棊荷载。

梁高呈弧形,梁底略向上凹,梁侧常做成琴面并饰依雕刻,外观秀巧。

乳袱两椽袱。

梁首放在铺作上,梁尾一端插入内柱柱身,但也有两头斗放在铺作上的。

草袱是在平棊以上,未颈艺术加工的,实际负荷屋盖重量的梁。

明袱露在外面,由下面可以看见的梁袱,与草袱相对。

平坐在阁层(除一层)在其下层梁(或斗拱)上先立较短的柱和梁,额,斗拱,作为各层的基座,以承托各层的屋身。

中国建筑史名词解释

中国建筑史名词解释

一、名词解释1.重檐庑殿:重檐庑殿顶是清代所有殿顶中最高等级。

重檐歇山顶是等级上仅次于它的建筑。

庑殿顶又叫四阿顶,是“四出水”的五脊四坡式,又叫五脊殿。

这种殿顶构成的殿宇平面呈矩形,面宽大于进深,前后两坡相交处是正脊,左右两坡有四条垂脊,分别交于正脊的一端。

重檐庑殿顶,是在庑殿顶之下,又有短檐,四角各有一条短垂脊,共九脊。

2.铺作:P5363.金柱:位于檐柱以内,除了处于建筑纵轴线以外的所有柱子。

4.檐柱:位于建筑物外围的柱子。

5.中柱:6.明间:建筑物居中的开间。

7.鸱尾:屋脊的尖顶饰。

8.平座:宋代建筑构造名称,亦称鼓座。

建筑周围用木柱、梁额、斗拱等构件架设的平台。

依位置不同,有楼阁平座、城头平座、地面平座、水中平座、塔身平座等多种类型。

平座外缘一般设有勾阑以供凭栏远眺。

9.腰檐:10.计心造:跳头上置横栱的11.偷心造:跳头上不置横栱的12.副阶周匝:建筑主体从外到内另外加一圈回廊的,在早商建筑中已经出现,应用与比较隆重的建筑。

13.三朝五门:P53214.一整两破:旋子彩画中藻头部分的图案的一种形式.具体表现为一个整圆和两个半圆,以抽象的牡丹花――旋子为母题.是旋子彩画的基本形式,藻头由短至长形式为①勾丝绕(3份)②喜相逢(4份)③一整两破(6份)④一整两破加一路(7份)⑤一整两破加金道冠(7.5份)⑥一整两破加二路(8份)⑦一整两破加勾丝绕(9份)⑧一整两破加喜相逢(10份)15.蜀柱:即瓜柱,宋代称蜀柱。

瓜柱:用在梁上,承托上一个梁用。

16..侧脚:为了使建筑有较好的稳定性,宋代建筑规定外檐柱在前后檐向内倾斜柱高的10/1000,在两山向内倾斜8/1000,而角柱则两个方向都有倾斜。

这种做法叫侧脚。

元代尚可见到,到明清以不多用。

17.升起:宋,辽建筑的檐柱由当心间向两端升高,因此檐口呈一条缓和的曲线。

18.人字栱:19.步架:相邻两檩间轴线的水平距离。

20.举折(宋):先按照房屋进深,定屋面坡度,将脊傅“举”到额定的高度,然后从上而下,逐架“折”下来,求得各架傅的高度,形成曲线和曲面。

(整理)中国建筑史名词解释300词.

(整理)中国建筑史名词解释300词.

营造法式类:1.须弥座:由佛座演变而来,指上下皆有枭混的台基,形体与装饰比较复杂,一般用于高级建筑。

2.叠涩:古建中利用砖、石层层向外出挑的做法,多用于塔身、台基、出桅等。

3.圭角:清式须弥座的最下层部分,整个高度分51份,圭角高度为10份.4.踏跺:呈阶级形的踏步,高宽比一般为1:2,特殊情况下可1:1。

5.垂带石:在踏跺两旁并隨踏跺的方向倾斜而下的副子,其尺寸同阶条石,与明间两侧檐柱中线对齐。

6.象眼:位于台阶两侧的三角形部分,在宋、元时砌成逐层内凹的形式,明代以后则用平砌。

7.如意踏步:不用垂带石只用踏跺的做法,一般用于住宅或园林。

形式自由,有的将踏面自下而上逐层缩小,或用天然石堆砌成规则形状。

8.礓嚓:以砖石露棱侧砌的斜坡道,可以防滑,一般用于室外。

9.慢道:长坡道。

《营》规定:城门慢道高与长之比为1:5,厅堂慢道为1:4。

10.撵道/御路:坡度较平缓的一种慢道,用以行车,常与踏跺组合在一起。

后主要起装饰作用,在其上雕刻云龙水浪。

11.阑杆/勾阑:即栏杆,由望柱、寻杖、阑版构成。

一层阑版为“单勾阑”,二层为“重台勾阑”。

12.望柱:在栏杆中位于阑版尽端,起分隔作用的高立柱,上多有柱头雕刻。

13.寻杖:在栏杆中的长条形扶手。

宋以前多为为通长,仅转角处或结束处立望柱;后被望柱分为若干段,位于位于望柱之间。

14.阑版:在栏杆中位于望柱之间,起装饰作用的面板,多有雕刻。

一层阑版为“单勾阑”,二层为“重台勾阑”。

15.寻杖绞角造:宋以前多为为通长,仅转角处或结束处立望柱,寻杖在转角望柱上相互搭交而又伸出的作法,称为寻杖绞角造。

16.寻杖合角造:宋以前多为为通长,仅转角处或结束处立望柱。

寻杖在转角望柱上相互搭交而不伸出的作法,称为寻杖合角造。

17.抱鼓石:于石栏结束处,阻住栏杆不使它掉下来。

另为优美形象,作为栏杆尽端处理,多刻去纹。

18.坐槛:园林建筑中的石栏杆,形体低而宽,沿桥侧或月台边布置,可兼作坐凳。

中国建筑史名词解释

中国建筑史名词解释

中国建筑史名词解释名词解释1、升起:宋、辽建筑的檐柱由当心间向两端升高,因此檐口呈一条缓和的曲线。

2、侧角:宋代建筑规定外檐柱在前后檐向内倾斜柱高的千分之十,在两山向内倾斜柱高的千分之八。

3、计心造:跳头上置横拱的。

4、偷心造:跳头上不置横拱的。

5、推山:是庑殿顶(宋称四阿顶)建筑的处理屋顶的一种特殊手法。

由于立面的需要将正脊向两端推出,从而四条垂脊有45斜直线变为柔和曲线,并使屋顶正面和山面的坡度与布架距离都不一致。

6、收山:收山是歇山(宋称九脊殿)屋顶两侧山花自山面檐柱中线向内收进的做法。

其目的是为了使屋顶不过于庞大,但引起了结构上的某些变化。

7、举折(举架):举是屋架的高度,按建筑进深与屋面材料而定。

折是计算屋架举高时,由于各檩升高的幅度不一致,组成屋面横断面坡度的若干折线。

宋称举折,先按照房屋进深,将脊檩“举”到额定的高度,然后从上而下,逐渐“折”下来,求得个脊檩的高度,形成曲线和曲面。

8、举架,从最下一架起,先用比较缓和的坡度,从下逐架增加斜坡的陡峭度,最后脊的高度不是预定的,是由下向上连加得到的。

举架与举折——定屋架坡度的方法。

清式为举架,由檐部逐步架加大坡度。

宋式先定脊的高度,逐步架减小坡度9、叉手:支撑在侏儒柱两侧的木构件。

10、托脚:支撑平檩的构件。

11、平闇(暗):在梁下用天花枋组成木框,框内放置密且小的木方格(见佛光寺大殿和辽独乐寺观音阁)。

12、平棊(棋):在木框间放较大的木板,板下施彩绘或贴以有彩色图案的纸这种形式。

13、砌上露明造:屋内不用平棊、平闇,梁架斗拱结构全部可以显露可见。

14、抱厦:由两个九脊殿丁字相交,插入部分叫抱厦,十字相交的叫十字脊。

15、阙:是我国古代在城门、宫殿、祠庙、陵墓前用以记官爵、功绩的建筑物,用木或者石雕刻而成。

一般是两旁各一,称为“双阙”,也有在一大阙旁建一个小阙,称为“子母阙。

16、垂花门:又称二门,开在内外院之间的隔墙上,位于院落的中轴线上。

中国建筑史名词解释

中国建筑史名词解释

中国建筑史名词解释中国建筑史源远流长,有着丰富的设计理念和建筑风格,其中涌现了许多独特的名词。

本文将对这些名词进行解释,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中国建筑史的悠久历史和精湛技艺。

1. 四合院(Siheyuan):四合院是中国传统建筑的典型形式,指由四面围合而成的中空建筑群。

其主要构成部分包括正房、厢房、配房和院落,并以院落为核心。

四合院追求内敛、简约的设计风格,注重与自然环境的融合,形成了独特的中国传统建筑风貌。

2. 木结构(Mujiegou):中国古代建筑中广泛使用的一种结构形式。

木结构以木材为主要材料,采用榫卯结构和丝绳索系等传统技艺,兼具牢固性和美观性。

木结构建筑主要体现在宫殿、寺庙、桥梁等重要建筑上,代表了中国古代建筑的精华技艺。

3. 垂花门(Chuihua Gate):垂花门是中国古代宫殿建筑中常见的门型,多用于连接各个院落或建筑物之间。

其特点是门顶呈弧形,上挑下垂,内外檐都悬挂有彩画或雕刻的花鸟图案。

垂花门的设计充满了艺术感和装饰性,展现了中国传统建筑的独特魅力。

4. 斗拱(Dou Gong):斗拱是中国古代建筑中的一种特殊结构形式,常用于宫殿、寺庙等重要建筑的屋檐和屋顶。

其特点是由相互咬合的木构件组成,形成稳定的支撑框架。

斗拱的设计考究了力学原理和美学效果,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师的智慧和技艺。

5. 黛瓦(Daiwa):黛瓦是中国古代建筑中使用的一种特殊瓦片,以其青绿色的颜色而得名。

黛瓦富有光泽,耐久性强,并能有效防水防火。

黛瓦常用于屋顶覆盖和檐口装饰,赋予建筑以独特的色彩和特殊的气质。

6. 仿木结构(Fangmu Jiegou):仿木结构是中国古代建筑中一种特殊的施工技法,用砖代替木材来构建木结构的效果。

仿木结构能够弥补木结构可能出现的腐朽和虫蛀等问题,同时保持了木结构的美观和传统风格。

7. 衔接(Xianjie):衔接是中国古代建筑中一种重要的技法,用于连接不同构件或部分。

衔接承担着增加稳定性、传递力量和美化外观等功能。

中国建筑史名词解释大全

中国建筑史名词解释大全

中国建筑史名词解释大全1. 中国古代建筑:指中国古代时期所建立的建筑物,包括宫殿、神庙、城墙、寺庙、园林等。

2. 木结构:指建筑物的结构主体采用木材构造,如中国古代的传统建筑。

木结构建筑物通常采用榫卯结构,具有轻巧、灵活、透气性好的特点。

3. 石结构:指建筑物的结构主体采用石材构造,如中国的城墙、古代寺庙等。

石结构建筑物通常具有耐久、坚固的特点。

4. 青砖黄瓦:指中国古代建筑中常用的建筑材料,其中青砖指用黏土烧制而成的砖瓦,颜色呈青灰色;黄瓦指用黄土制成的瓦片,颜色呈黄色。

5. 斗拱:指中国古代建筑中经常使用的一种拱形结构,由一组石块或木片构成,形状呈斗或V形。

斗拱常用于建筑物的门户、门洞等处,具有美观、坚固的特点。

6. 筒瓦:指中国古代建筑中使用的一种瓦片,形状呈筒状,通常用于建筑物的屋面覆盖。

筒瓦常用于寺庙、宫殿等建筑中,具有防水、隔热、密封等功能。

7. 石槽木构:指中国古代建筑中一种特殊的结构形式,就是利用尺寸吻合的槽和凸榫连接木构件,而木构件与石构件的接触面上滴有树脂。

这种结构形式在中国古代建筑中广泛应用。

8. 斗拱砖券:指中国古代建筑中使用的装饰性砖石构件,呈斗形或拱形,常用于门窗的上方或屋檐下。

斗拱砖券常用于寺庙、宫殿等建筑的立面装饰,具有美观、富有装饰性的特点。

9. 园林:指中国古代建筑中一种以自然山水为基础,融入人工建筑物、植物、水景等元素的园艺景观。

园林在中国古代建筑中占有重要地位,融合了自然与人文的精华,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和文化内涵。

10. 南方水乡建筑:指中国南方地区特有的建筑风格,以水乡的地理环境和生活方式为基础,建筑多采用木结构、水泥墙体,屋顶多用瓦片覆盖。

南方水乡建筑以其独特的风貌和生活方式而闻名,如苏州园林、杭州湾的民居等。

11. 北方民居:指中国北方地区传统的农村民居建筑。

北方民居常采用砖木结构,建筑形式严谨,屋顶多采用筒瓦覆盖,具有抗寒、保暖的特点。

12. 角楼:指中国古代城墙或寺庙建筑物的一种特殊形式,位于建筑物的角落,用于加强建筑物的稳固性和美观性。

中国建筑史名词解释大全

中国建筑史名词解释大全

中国建筑史名词解释大全十三天 —— 构成佛塔顶端相轮的层状结构。

三角尖顶 —— 两弧间形成的突起,特别指石造的哥德式窗花。

大乘佛教 —— 相对于小乘佛教,得道度化层面较宽广的佛教。

女儿墙 —— 矮墙,通常用于防御。

小乘佛教 —— 在得道度化层面较狭隘的佛教。

与大乘佛教相对。

山墙 —— 斜屋顶的倾斜平面端构成的垂直三角部分。

升 —— 小方块,多为木造,用在栱上来支撑梁。

反回文 —— 波浪状装饰线条,上凸下凹。

天花 —— 天花板或穹窿顶的装饰,为凹下的方格或多边形木片构成。

支柱 —— 木制构件,通常用于支撑椽。

支架 —— 突出的建筑构件,用于支撑。

支提 —— 佛龛或是其他圣地、圣物。

支提窟 —— 一种佛教佛龛,从会议厅演变而来。

斗 —— 通常为木造方块,于柱子顶端,支撑上部构件。

斗栱 —— 柱子顶端的斗与栱合称,支撑主梁。

火焰纹 —— 由两个反回文线条顶端相接所构成的形状。

半圆壁龛 —— 半圆或穹窿状空间,特别指位于庙宇一端的部分。

古典柱式结构 — — 建筑部分正面直接位于柱头上,通常由支撑的阑额、装饰的壁缘以及突出的檐口构成。

台基 —— 建筑下突出的平台。

平坐;廊台 —— 出于建筑主空间 (通常为内部 )的上层构造。

光塔 — — 清真寺中的塔楼,用于呼唤回教徒做礼拜。

列柱 —— 一整排间隔规律的柱子。

多柱式建筑 — — 由多根间隔约略均等的柱子支撑屋顶的厅堂。

寺 —— 佛教庙宇。

尖顶饰 —— 山墙或是屋顶顶端的饰物。

曲面屋顶 —— 由尾端弯曲的平面接合成的斜截头屋顶。

考工记 ——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著述。

佛塔 (STUPA) —— 佛教纪念物,原意为坟冢。

佛塔 (PAGODA) —— 楼阁形的塔,各层大小由下而上递减,每层都有装饰精美的屋檐。

材 —— 依斗的宽度而定的测量单位。

赤陶土 —— 一种用于塑像的建筑或装饰用陶土。

里—— 长度单位,一里约 500 米。

昂 —— 斜出的梁桁。

中国建筑史名词解释

中国建筑史名词解释

中建史名词解释台基、踏道、栏杆、铺地P2632.叠涩:以砖石层层向外出跳之法,用于砖石建筑的出檐,或须弥座束腰上下枋的出跳,多用于塔身、台基、出桅等。

P18217.寻杖绞角造:宋以前多为通长,仅转角处或结束处立望柱。

寻杖在转角望柱上相互搭交而又伸出的作法,称为寻杖绞角造。

18.寻杖合角造:宋以前多为通长,仅转角处或结束处立望柱。

寻杖止于转角望柱而不伸出的作法,称为寻杖合角造。

◆大木式P2661.大木作:是我国木构架建筑的主要结构部分,主要包括柱、梁、枋、檩等。

同时又是木建筑比例尺度和形体外观的重要决定因素。

清式大木作分大木大式、大木小式两类。

小木作:宋代对室内装修的称法。

2.开间:我国木构架建筑正面相邻两檐柱间的水平距离,又称面阔。

各开间宽度的总和称通面阔。

建筑中各开间的名称又因位置不同而异,正中一间称明间(宋称当心间)、左右侧的称次间、再外的称梢间、最外的称尽间,九间以上的建筑增加次间数。

3.间:中国古代木架建筑把相邻两榀屋架之间的空间称为“间”,房屋的进深则以“架”数或椽数来表示。

宋《营造法式》则以椽数计进深。

4.步架:古建筑木构架中,相邻两檩中心线的水平投影距离,也简称步(进深);清代建筑木构架中,相邻两条桁(檩)之间的水平距离,称为“歩”。

宋《营造法式》称架,或椽架。

根据檩的布置和数量,常将木构架划分为若干个步架。

其中,正脊两侧的步架称脊步,檐檩内侧的步架称檐步,脊步与檐步之间的步架称金步。

木构架如有金柱,则檐柱与金柱之间的檐步,有时也称步。

5.进深/通进深:各步距离的总和或侧面各开间宽度的总和称为“通进深”,有时则用建筑侧面间数或以屋架上的椽数来表示“通进深”的,简称为“进深”。

6.缝:凡中心线均称缝,如柱列的中心线称为柱缝,槫(檩条)断面的垂直方向中心线称为槫缝,转角铺作上的斜栱斜昂称之为“斜出跳一缝”等。

7.馒头榫:柱子上端与梁结合之榫,位于柱头中线位置,榫呈方形,宽高均为柱直径的1/4~3/10,其榫根部略大,头部略小,呈方形馒头状,多见于小式做法。

中国建筑史名词解释

中国建筑史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里访制:把全城分割为若干封闭的“里”作为居住区,商业与手工业则限制在一些定时开闭的“市”中,统治者们的宫殿、衙署占有全城最有利的地位,并用城墙保护起来。

“里”和“市”都环以高墙,设里门和市门,有吏卒和市令管理,全城实行宵禁。

营造法式:我国古代最完整的建筑技术书籍,著书人是将作监李诫,书中资料主要采自历来工匠相传经久可行之法。

榫卯:是在两个木构件上所采用的一种凹凸结合的连接方式。

凸出部分叫榫;凹进部分叫卯。

这是我国古代建筑、家具及其它木制器械的主要结构方式。

前朝后寝:是宫室(或称宫殿)自身的布局。

大体上有前后两部分,一墙之隔。

所谓“前朝”,即为帝王上朝治政、举行大典之处。

所谓“后寝”,即帝王与后妃们生活居住的地方。

在“前朝”中央靠墙处,设有御座,这是帝王上朝坐的地方;在“后寝”,则设有床具,供休憩之用。

聚落:新石器时期随着从事农业生产并开始定居生活而出现的群体聚居之处,是村镇和城市的雏形。

现在泛指一切形式的聚居点。

广亮大门:又称广梁大门,是四合院宅门的一种,属于屋宇式大门,在等级上仅次于王府大门,高于金柱大门,是具有相当品级的官宦人家采用的宅门形式。

梳式布局:或者称平面网格布局,也就是指整个村落的形式,是以一个巷子为中轴,民宅在巷子两侧,一个院落套一个院落,与北方的四合院相比,即三合院。

侧脚:柱头位置不动,柱脚按一定尺度向外侧移出,造成柱头略向内侧斜,称为侧脚。

柱侧脚有利于建筑物稳定。

草袱:是在天花板上的梁,做法较自由,加工较粗糙,是实际负荷屋盖重量的梁;明袱:是在天花板下的梁。

宋代明袱常作月梁式,以增加美感。

殿堂式:厅堂式:抬梁式:柱上搁置梁头,梁头上搁置檀条,梁上再用矮柱支起较短的梁,如此层叠而上,梁的总数可达3-5根。

当柱上采用斗拱时,则梁头搁置于斗拱上;穿斗式:用穿枋把柱子串联起来,形成一榀榀房架;檩条直接搁置在柱头上;在沿檩条方向,再用斗枋把柱子串联起来。

从而形成了一个整体框架。

中国建筑史名词解释大全解读

中国建筑史名词解释大全解读

一、十三天构成佛塔顶端相轮的层状结构。

三角尖顶两弧间形成的突起,特别指石造的哥德式窗花。

大乘佛教相对于小乘佛教,得道度化层面较宽广的佛教。

女儿墙矮墙,通常用于防御。

小乘佛教在得道度化层面较狭隘的佛教。

与大乘佛教相对。

山墙斜屋顶的倾斜平面端构成的垂直三角部分。

升小方块,多为木造,用在栱上来支撑梁。

反回文波浪状装饰线条,上凸下凹。

天花天花板或穹窿顶的装饰,为凹下的方格或多边形木片构成。

支柱木制构件,通常用于支撑椽。

支架突出的建筑构件,用于支撑。

支提佛龛或是其他圣地、圣物。

支提窟一种佛教佛龛,从会议厅演变而来。

斗通常为木造方块,于柱子顶端,支撑上部构件。

斗栱柱子顶端的斗与栱合称,支撑主梁。

火焰纹由两个反回文线条顶端相接所构成的形状。

半圆壁龛半圆或穹窿状空间,特别指位于庙宇一端的部分。

古典柱式结构建筑部分正面直接位于柱头上,通常由支撑的阑额、装饰的壁缘以及突出的檐口构成。

台基建筑下突出的平台。

平坐;廊台出于建筑主空间(通常为内部)的上层构造。

光塔清真寺中的塔楼,用于呼唤回教徒做礼拜。

列柱一整排间隔规律的柱子。

多柱式建筑由多根间隔约略均等的柱子支撑屋顶的厅堂。

寺佛教庙宇。

尖顶饰山墙或是屋顶顶端的饰物。

曲面屋顶由尾端弯曲的平面接合成的斜截头屋顶。

考工记中国古代城市规划著述。

佛塔(STUPA)佛教纪念物,原意为坟冢。

佛塔(PAGODA)楼阁形的塔,各层大小由下而上递减,每层都有装饰精美的屋檐。

材依斗的宽度而定的测量单位。

赤陶土一种用于塑像的建筑或装饰用陶土。

里长度单位,一里约500米。

昂斜出的梁桁。

枋水平构件,位于如窗户或走道之上,或是连接两柱或两框架的构件。

泥笆墙以竹或木条编墙,然后涂以草泥。

门厅房屋入门前的院落;通往建筑的门廊;大堂邻接的空间。

亭构造简单的建筑,通常形似帐篷,位于园林中。

城墙土造防御工事,通常见于碉堡及要塞四周,多半附有石造女儿墙。

屋脊斜面屋顶两面相接所形成的角度。

屋檐屋顶的一部分,突出于外墙之外。

中国建筑史名词解释

中国建筑史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1、升起:宋、辽建筑的檐柱由当心间向两端升高,因此檐口呈一条缓和的曲线。

2、侧角:宋代建筑规定外檐柱在前后檐向倾斜柱高的千分之十,在两山向倾斜柱高的千分之八。

3、计心造:跳头上置横拱的。

4、偷心造:跳头上不置横拱的。

5、推山:是庑殿顶(宋称四阿顶)建筑的处理屋顶的一种特殊手法。

由于立面的需要将正脊向两端推出,从而四条垂脊有45斜直线变为柔和曲线,并使屋顶正面和山面的坡度与布架距离都不一致。

6、收山:收山是歇山(宋称九脊殿)屋顶两侧山花自山面檐柱中线向收进的做法。

其目的是为了使屋顶不过于庞大,但引起了结构上的某些变化。

7、举折(举架):举是屋架的高度,按建筑进深与屋面材料而定。

折是计算屋架举高时,由于各檩升高的幅度不一致,组成屋面横断面坡度的若干折线。

宋称举折,先按照房屋进深,将脊檩“举”到额定的高度,然后从上而下,逐渐“折”下来,求得个脊檩的高度,形成曲线和曲面。

8、举架,从最下一架起,先用比较缓和的坡度,从下逐架增加斜坡的陡峭度,最后脊的高度不是预定的,是由下向上连加得到的。

举架与举折——定屋架坡度的方法。

清式为举架,由檐部逐步架加大坡度。

宋式先定脊的高度,逐步架减小坡度9、叉手:支撑在侏儒柱两侧的木构件。

10、托脚:支撑平檩的构件。

11、平闇(暗):在梁下用天花枋组成木框,框放置密且小的木方格(见佛光寺大殿和辽独乐寺观音阁)。

12、平棊(棋):在木框间放较大的木板,板下施彩绘或贴以有彩色图案的纸这种形式。

13、砌上露明造:屋不用平棊、平闇,梁架斗拱结构全部可以显露可见。

14、抱厦:由两个九脊殿丁字相交,插入部分叫抱厦,十字相交的叫十字脊。

15、阙:是我国古代在城门、宫殿、祠庙、陵墓前用以记官爵、功绩的建筑物,用木或者石雕刻而成。

一般是两旁各一,称为“双阙”,也有在一大阙旁建一个小阙,称为“子母阙。

16、垂花门:又称二门,开在外院之间的隔墙上,位于院落的中轴线上。

垂花门的外檐柱不是从地上立起的,而是悬在中柱的横木上,称为垂柱,垂柱下面有一个垂珠,通常彩绘为花瓣的形式,因此称为垂花门。

中国建筑史名词解释

中国建筑史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1、升起:宋、辽建筑的檐柱由当心间向两端升高,因此檐口呈一条缓和的曲线。

2、侧角:宋代建筑规定外檐柱在前后檐向内倾斜柱高的千分之十,在两山向内倾斜柱高的千分之八。

3、计心造:跳头上置横拱的。

4、偷心造:跳头上不置横拱的。

5、推山:是庑殿顶(宋称四阿顶)建筑的处理屋顶的一种特殊手法。

由于立面的需要将正脊向两端推出,从而四条垂脊有45斜直线变为柔和曲线,并使屋顶正面和山面的坡度与布架距离都不一致。

6、收山:收山是歇山(宋称九脊殿)屋顶两侧山花自山面檐柱中线向内收进的做法。

其目的是为了使屋顶不过于庞大,但引起了结构上的某些变化。

7、举折(举架):举是屋架的高度,按建筑进深与屋面材料而定。

折是计算屋架举高时,由于各檩升高的幅度不一致,组成屋面横断面坡度的若干折线。

宋称举折,先按照房屋进深,将脊檩“举”到额定的高度,然后从上而下,逐渐“折”下来,求得个脊檩的高度,形成曲线和曲面。

8、举架,从最下一架起,先用比较缓和的坡度,从下逐架增加斜坡的陡峭度,最后脊的高度不是预定的,是由下向上连加得到的。

举架与举折——定屋架坡度的方法。

清式为举架,由檐部逐步架加大坡度。

宋式先定脊的高度,逐步架减小坡度9、叉手:支撑在侏儒柱两侧的木构件。

10、托脚:支撑平檩的构件。

11、平闇(暗):在梁下用天花枋组成木框,框内放置密且小的木方格(见佛光寺大殿和辽独乐寺观音阁)。

12、平棊(棋):在木框间放较大的木板,板下施彩绘或贴以有彩色图案的纸这种形式。

13、砌上露明造:屋内不用平棊、平闇,梁架斗拱结构全部可以显露可见。

14、抱厦:由两个九脊殿丁字相交,插入部分叫抱厦,十字相交的叫十字脊。

15、阙:是我国古代在城门、宫殿、祠庙、陵墓前用以记官爵、功绩的建筑物,用木或者石雕刻而成。

一般是两旁各一,称为“双阙”,也有在一大阙旁建一个小阙,称为“子母阙。

16、垂花门:又称二门,开在内外院之间的隔墙上,位于院落的中轴线上。

垂花门的外檐柱不是从地上立起的,而是悬在中柱的横木上,称为垂柱,垂柱下面有一个垂珠,通常彩绘为花瓣的形式,因此称为垂花门。

中国建筑史名词解释

中国建筑史名词解释

中国建筑史名词解释名词解释1副阶周匝:建筑主体从外到内另外加一圈回廊的,在宋《营造法式》中称为“副阶周匝”,这在早商建筑中已经出现,一般应用于比较隆重的建筑。

3.生起:宋,辽建筑的檐柱由当心间向两端升高,因此檐口呈一条缓和的曲线,这在宋《营造法式》中称为“生起”。

4.侧脚:宋代建筑规定外檐柱在前后檐向内倾斜住高的千分之十,在两山向内倾斜柱高的千分之八,而角柱在两个方向都倾斜。

5.雀替:是置于梁枋下与柱子相交的短木,可以缩短梁枋的净跨距离。

可以用于柱间的挂落下,称为花牙子雀替,在建筑末端,由于开间较窄自两侧柱挑出的雀替常联为一体叫骑马雀替。

6. 抱厦:由两个九脊殿丁字相交,插入部分叫抱厦。

十字相交的叫十字脊。

(正定隆兴寺)7.小木作:中国古代建筑中的小木作指的是建筑中的装饰构件的处理。

8.大木作:中国古代建筑中的大木作指的是建筑中的主要结构承重构件的处理。

9.推山:廡殿(四阿)建筑屋顶处理的一种特殊方法。

由于立面需要将正脊向两端推出,从而四条垂脊由45度斜直线变为柔和的曲线,并使屋顶正面和山面的坡度步架距离都不一致。

10.收山:是指歇山屋顶两侧山花自山面檐柱中线向内收进的处理。

其目的是为了使屋顶不过于庞大,但引起结构上的变化11. 偷心造与计心造:跳头上不置横栱的称为偷心造,常用于唐宋建筑。

跳头上置横栱的称为计心造,金、元以后常用。

12移柱法、减柱法:宋辽元金,常将若干内柱移位,或减少部分内柱的处理,以获取较大的室内空间。

13.草袱:是在天花板(平棊)以上,未经艺术加工或处理比较粗糙的,实际负荷屋盖重量的梁。

14.明袱指天花以下的梁,露在外面,由下面可以看见的梁袱,与草袱相对。

15.藻井:是一种高级的天花,一般用在殿堂明间的正中,如帝王御座之上,神佛像座之上,形式有方,矩形,八角,圆形等。

一.名词解释1工官制度:中国封建社会中,把建筑管理工作集中在国家手里,由封建统治集中掌握的制度。

2僭越:西周时期,在城市规模上,诸侯的城大的不超过王都的1/3,中等的1/5,小的1/9,城墙的高度、道路的宽度以及各种重要建筑物都必须按照等级制造,否则就是“僭越”。

中国建筑史名词解释

中国建筑史名词解释

中国建筑史名词解释1.中国木构架体系形成于汉代,成熟于唐代,宋代在成熟化的基础上精致化,明清则达到高度成熟阶段。

2.副阶:宋称,殿阁等个体建筑周围环绕的廊子(形成重檐屋顶),称为副阶。

3.间:四柱之间的空间或两榀梁架之间的空间(一般指第二种), 若两排柱子很近,则其中间部分称之为出廊(周围廊,前后廊,前出廊,不出廊四种)。

4.卷杀:对木构件曲线轮廓的一种加工方法。

5.大木大式建筑和大木小式建筑:在官式建筑的构筑形制上,区分为大木大式建筑和大木小式建筑。

大式建筑主要用于坛庙、宫殿、苑囿、陵墓、城楼、府第、衙署和官修寺庙等组群的主要、次要殿屋,属于高等级建筑。

小式建筑主要用于民宅、店肆等民间建筑和重要组群中的辅助用房,属于低等次建筑.其区别为:①间架:大式建筑开间可到九间,特例用到11间,通进深可到11架,特例到13架。

小式建筑开间只能做到三五间,通进深不多于7架,一般以3,4,5架居多。

②出廊:大式建筑可用各种出廊方式,而小式建筑只能用到前后廊,不许做周围廊。

③屋顶:大式建筑可以用各种屋顶形式和琉璃瓦件.小式建筑只能用硬山,悬山及其卷棚做法,不许用庑殿,歇山,不许做重檐,不许用筒瓦和琉璃瓦件。

④大木构件:大式建筑可以用斗拱,也可以不用。

小式建筑不许用斗拱。

在梁架构件中,大式建筑增添了飞椽,随梁枋,角脊,伏脊木等构件。

6.脊木:被脊固定于脊桁上,截面为六角形,在伏脊木两侧朝下的斜面上开椽窝以插脑椽. 伏脊木仅在明清才出现的(唐宋时期没有),且仅用于大式建筑中。

7.角吻:重檐建筑的下檐槫(音团tuan)脊或屋顶转角处的装饰兽。

8.螭首: ①传说中的怪兽,用于建筑屋顶的装饰,是套兽采用的主要形式。

②古代彝器,碑额,庭柱,殿阶上及印章上的螭龙头像。

9.<<考工记>>(战国):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

一般解释为:都城九里见方,每边辟三门,纵横各九条道路,南北道路宽九条车轨,东面为祖庙,西面为社稷坛,前面是朝廷宫室,后面是市场和居民区。

中国建筑史名词解释

中国建筑史名词解释

十三天构成佛塔顶端相轮的层状结构。

三角尖顶两弧间形成的突起,特别指石造的哥德式窗花。

大乘佛教相对于小乘佛教,得道度化层面较宽广的佛教。

女儿墙矮墙,通常用于防御。

小乘佛教在得道度化层面较狭隘的佛教。

与大乘佛教相对。

山墙斜屋顶的倾斜平面端构成的垂直三角部分。

升小方块,多为木造,用在栱上来支撑梁。

反回文波浪状装饰线条,上凸下凹。

天花天花板或穹窿顶的装饰,为凹下的方格或多边形木片构成。

支柱木制构件,通常用于支撑椽。

支架突出的建筑构件,用于支撑。

支提佛龛或是其他圣地、圣物。

支提窟一种佛教佛龛,从会议厅演变而来。

斗通常为木造方块,于柱子顶端,支撑上部构件。

斗栱柱子顶端的斗与栱合称,支撑主梁。

火焰纹由两个反回文线条顶端相接所构成的形状。

半圆壁龛半圆或穹窿状空间,特别指位于庙宇一端的部分。

古典柱式结构建筑部分正面直接位于柱头上,通常由支撑的阑额、装饰的壁缘以及突出的檐口构成。

台基建筑下突出的平台。

出于建筑主空间(通常为内部)的上层构造。

平坐;廊台光塔清真寺中的塔楼,用于呼唤回教徒做礼拜。

列柱一整排间隔规律的柱子。

多柱式建筑由多根间隔约略均等的柱子支撑屋顶的厅堂。

寺佛教庙宇。

尖顶饰山墙或是屋顶顶端的饰物。

曲面屋顶由尾端弯曲的平面接合成的斜截头屋顶。

考工记中国古代城市规划著述。

佛塔(STUPA) 佛教纪念物,原意为坟冢。

佛塔(PAGODA) 楼阁形的塔,各层大小由下而上递减,每层都有装饰精美的屋檐。

材依斗的宽度而定的测量单位。

赤陶土一种用于塑像的建筑或装饰用陶土。

里长度单位,一里约500 米。

昂斜出的梁桁。

枋水平构件,位于如窗户或走道之上,或是连接两柱或两框架的构件。

泥笆墙以竹或木条编墙,然后涂以草泥。

门厅房屋入门前的院落;通往建筑的门廊;大堂邻接的空间。

亭构造简单的建筑,通常形似帐篷,位于园林中。

城墙土造防御工事,通常见于碉堡及要塞四周,多半附有石造女儿墙。

屋脊斜面屋顶两面相接所形成的角度。

屋檐屋顶的一部分,突出于外墙之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分”为其厚。

斗拱的两层拱之间的高度定为10“分”,而以1、材分制(宋);
“材”的高度分为15 大木做的一切构件均以“材”、“分”、“栔”来确定。

,为“栔”,6“分”取平身科大斗所开口的尺寸为一斗口,相当于材的九分,斗口分十一等,
最大斗口;2、斗口制(清)用六寸,每一等级差半寸,十一等斗口则为一寸,
如柱径为六斗口,柱高为六十斗口。

斗口制是单向模数,等分十一级,计算简化。

我国木构架建筑特有的结构,主要由水平放置的斗、升和矩形的栱以及斜置的昂组成。

在;、斗栱3结构上挑出以承重,将屋面的大面积荷载经斗栱传递到立柱上。

斗栱又有一定的装饰作用,是建筑屋顶和屋身立面上的过渡。

此外,还作为封建社会中森严等级制度的象征和重要建筑的尺度衡量标准。

(四阿)建筑处理屋顶的一种特殊方法。

由于立面需要将正脊向两端推出一个雷公柱的庑殿推山;4、度斜直线变为平滑的折线产生曲线感,从而影响屋顶正面坡度步架距离45柱径,从而使四条垂脊由都不一样长。

(九脊殿)屋顶两侧山花自山面檐柱中线向内收进的做法,其目的是为了使屋顶不过于歇山收山;5、具体做法:山面向内收进一檩径定作山花庞大,但引起结构上的变化(增加顺梁扒梁和踩步金梁)板的外皮为了使建筑有较好的稳定性,宋代建筑规定外檐柱在前后檐向内倾斜柱高的千分之十,在侧脚;6、两山向内倾斜柱高的千分之八,而角柱在两个方向都倾斜。

;建筑物的檐柱(即最外圈柱)由当心间向两端依次升高,使檐口呈一缓和优美的曲线7、生起叉柱造是宋式大木作构造术语。

楼阁式建筑中.上层檐柱柱脚十字或一字开口,叉落在叉柱造;8、下层平坐铺作中心,柱底置于铺作栌斗斗面之上.这种结构方法称叉柱造或插柱造。

叉柱造可以增强上下层之间的联系,加强整个构架的稳定性。

叉柱造:上层柱插在底下华拱中,收半个柱径。

椽等构件组成。

同时它又是木建筑比例.懔枋. 9、大木作;我国木构架建筑的主要结构部分,柱,梁.尺度和形体的重要决定因素有大式(有斗拱)和小式(无斗拱)之分。

大木作:木结构古建筑中,承重的木构件及由这些构件组成的木构架,总称为大木。

宋代以来,手工行业多以“作”为名,遂称设计、制作、安装大木的行业为大木作。

大木是指木构架建筑中的主要承重部分,如柱·梁·枋·檩·斗拱等。

大;10、大木大式与大木小式主要用于坛庙、宫殿、苑囿、陵墓、城楼、府第、衙署和官修寺庙等组群的主要(使用斗拱)式建筑主要用于民宅、店肆等民间建筑和重要组群中的辅(不使用斗拱)殿屋,属于高等级建筑。

小式建筑. ,属于低等次建筑助用房而南方柱础高约在一个「柱顶见方按柱径加倍,厚同柱径,古镜高按柱顶厚十分之二。

」古镜;11、到一个半柱径之间,鼓形下可置方座或须弥座等。

;形如骆驼之背,一般在彻上明造梁架中配合斗栱承载梁栿。

有全驼峰和半驼峰之别,前12、驼峰者形式较多,后者少见。

13、月梁;在北方的木结构建筑中,多做平直的梁,而南方的做法则将梁稍加弯曲,形如月亮,故称之为月梁。

14、鸱尾;中国古代建筑屋脊正脊两端的一种饰物
15、梭柱;柱子上下两端(或仅上端)收小,如梭形
16、卷杀;宋代栱、梁、柱等构件端部作弧形(其轮廓由折线组成),形成柔美而有弹性的外观,称为卷杀。

17、副阶周匝;主体建筑周围环绕一圈回廊。

一般应用于较隆的建筑,如殿、阁、塔等。

18、间;四柱之间的空间或两榀梁架之间的空间, 若两排柱子很近则其中间部分
称之为出廊。

19、抬梁式木构架;梁柱结构体系,多用于官式建筑和北方民间建筑,用材较大,可以取得较大的空间跨度,空间相对灵活,但是对材料要求比较高,耗材较多。

重要建筑则用斗拱承载出挑。

20、穿斗式木构架;柱距较密,柱径较细的落地柱与短柱直接承檩,柱间不施梁而用若干穿枋联系,并以挑枋承托出檐。

在我国南方使用普遍,优点是用料较小,山面抗风性能好;缺点是室内柱密而空间不开阔
21、铺首:门扉上的环形饰物,大多冶兽首衔环之状。

绘图
举,是屋架的高度,常按建筑的进深与屋面材料而定。

折,是计算屋架举高时,由于各檩升高的幅度不一致,求得的屋面横断面的坡度不是一根直线,而是若干折线组成。

1、宋代屋顶举折做法
先按照房屋进深,定屋面坡度,将脊傅“举”到额定的高度,然后从上而下,逐架“折”下来,求得各架傅的高度,形成曲线和曲面。

2、清代屋顶举架做法
从最下一架起,先用比较缓和的坡度,向上逐架增加斜坡的陡峭度。

因此,最后“举”到多高,仿佛是“偶然”的结果。

、清代“七架前后廊”屋架剖面示意图3.
殿堂构架:内外柱同高,柱头承受斗栱系统,上承水平构件,分为柱额层、铺作
层、屋架层。

厅堂则内柱升高。

宋式有做卷杀者,清式则无。

墙:
若依墙的使用位置,可分为城墙、院墙、屋墙等层次。

万里长城是最着名的城墙。

依材料与做法可区分为土墙、石墙、砖墙,另有编竹夹泥墙、木墙,为非主要承重构件。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