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化学必修二第一章第二节教案(表格型)
高中化学必修二全部教案
高中化学必修二全部教案
第一课:化学反应速率
教学目标:学生了解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掌握计算反应速率的方法,了解影响反应速率的因素及其原因。
教学重点:化学反应速率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影响反应速率的因素及其原因。
教学内容:
1. 化学反应速率的定义及计算方法。
2. 影响反应速率的因素:温度、浓度、催化剂等。
3. 反应速率和反应物质浓度之间的关系。
教学准备:
1. 实验室器材:玻璃烧杯、试管、搅拌棒等。
2. 实验材料:氢氧化钠溶液、硫酸溶液等。
教学过程:
1. 引入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并进行实验观察反应速率的变化。
2. 讲解化学反应速率的计算方法,并进行相关题目训练。
3. 分析影响反应速率的因素及其原因,进行讨论和展示实验数据。
4. 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布置相关作业。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应该能够掌握化学反应速率的计算方法,理解影响反应速率的因素以及其原因,为后续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择性必修二教案: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
第一章原子结构与性质第二节原子结构与元素的性质1.2.1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教材分析】本节内容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在复习原子结构及元素周期表相关知识的基础上,从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特点出发,结合元素周期表进一步探究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与原子结构的关系。
第二部分在复习元素的核外电子排布、元素的主要化合价、元素的金属性与非金属性周期性变化的基础上,进一步从原子半径、电离能以及电负性等方面探究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规律。
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帮助学生根据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特点,以及从原子半径、电离能及电负性等方面加深对元素周期律、元素周期表及元素“位一构一性”三者关系的理解。
【课程目标】课程目标学科素养1.熟知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的关系,进一步熟悉元素周期表的结构。
2.能够从原子结构的角度认识元素周期表中区的划分。
a.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通过对元素周期表发展史的了解,认识科学家对元素周期表经历的探索过程,b.培养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通过对构造原理与元素周期表分区关系的分析,了解元素周期表是微观上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宏观表达方式,【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原子核外电子排布与元素周期表分区的关系教学难点:原子核外电子排布与元素周期表分区的关系【教材过程】【导入新课】化学元素周期表年随着元素数目在十九世纪的增多,每一种元素都具有不同的特性,化学家们开始感到他们像是迷失在一座茂密的丛林中:自然界究竟有多少种元素?它们之间的内在关系怎样?有没有规律?怎样分类?终于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从杂乱无章的元素迷宫中理出了一个头绪。
门捷列夫为了研究元素的分类和规律,把当时已知的几十种元素的主要性质和原子量写在一张张的小卡片上,反复进行排列,比较它们的性质,探索它们之间的联系。
1869年,他正式提出元素周期律,它在周期表中排列了当时已经知道的63种元素。
元素的发现:1650-2017年发现元素的种类数【新课讲授】一、元素周期表的发展三张有重要历史意义的周期表第一张周期表——门捷列夫周期表。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二 1.1.2 碱金属元素的结构与性质 教案(5)
第一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第一节元素周期表第2课时碱金属元素的结构与性质教材分析以元素周期表的纵向结构为线索,以碱金属为代表,通过比较原子结构(电子层数、最外层电子数)的异同,突出最外层电子数的相同,并通过实验和事实来呈现同主族元素性质的相似性和递变性。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初步掌握元素性质与原子结构关系;2.掌握碱金属的相似性和递变性;3.了解金属性强弱比较。
(二)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比较、归纳、抽象能力,通过实验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团结协作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归纳能力,培养不断探索的科学品质。
教学重点碱金属元素与原子结构的关系教学难点碱金属元素与原子结构的关系教学过程预习探究(学生用)1.碱金属包括的元素的名称和符号:锂(Li)、钠(Na)、钾(K)、铷(Rb)、铯(Cs)。
2.根据课本P5完成:相似性:最外层电子数的相同,都为1个;递变性:从上到下,随着核电荷数的递增,电子层数增多,原子半径增大。
3.阅读课本P7第二自然段和表1-1,完成碱金属的物理性质的相似性和递变性,相似性:质软,银白色(铯略带金色光泽);递变性:随着核电荷数递增,密度逐渐增大,熔沸点逐渐降低,密度增大的趋势(K小于Na)。
4.元素金属性强弱的比较依据:单质与水(或酸)反应置换出氢气的的难易程度;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碱性强弱;金属活动顺序表;互动课堂(教师用)【回忆】必修一我们学习了金属钠的性质,同学们回忆一下钠的性质。
【教师强调】本节课的课标是:了解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的关系。
【板书】二、元素性质与原子结构关系【过渡】通过元素周期表的结构,Li、Na、K、Rb、Cs属于同主族,它们的性质有何异同?【问题1】观看钠、钾在空气中燃烧,得出什么结论?【学生思考回答】【教师总结】钠和钾的性质具有相似性,如都显银白色,质地软,都能和氧气反应;不同之处:钾的燃烧比钠更加剧烈,得到产物更加复杂。
【补充】Li和氧气反应只生成氧化锂,钠和氧气反应生成氧化钠和过氧化钠,K、Rb、Cs 和氧气反应产物更加复杂。
第一章 第二节 第1课时 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 课件高二下学期化学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2
第四周期第ⅠB族、ds区 第四周期第ⅠA族、s区
02
构造原理与元素周期表
三、元素周期表的分区
例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C ) A.所有金属元素都分布在d区和ds区 B.最外层电子数为2的元素都分布在s区 C.元素周期表中第ⅢB族到第ⅡB族10个纵列的元素都是金属元素 D.基态原子的p能级上半充满的元素不一定位于p区
第二节 原子结构与元素的性质
第1课时 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
PART 01
01
元素周期律、元素周期系和元素周期表
一、基本概念
1.原子序数
1869年,门捷列夫按相对原子质量从小到大的顺序将元素排列 起来,得到一个序列,并从最轻的元素氢开始编号,称为原子 序数。
现代化学中的原子序数的排列依据由相对原子质量修改为核电 荷数(质子数)。
02
构造原理与元素周期表
二、核外电子排布与族的关系
1.主族元素
主族序数
ⅠA
列数
1
价电子排布式 ns1
价电子数
1
ⅡA ⅢA ⅣA ⅤA ⅥA ⅦA
2
13
14
15
16
17
ns2 ns2np1 ns2np2 ns2np3 ns2np4 ns2np5
2
3
4
5
6
7
主族元素的价层电子就是最外层电子,全部在ns能级或nsnp能级 主族序数=价层电子数=最外层电子数
3d74s2
9
Ni 10
3d84s2 10
Cu 11 ⅠB 3d104s
1
11
Zn 12 ⅡB 3d104s
2
12
①除镧系和锕系元素,副族元素的价层电子都在(n-1)d和ns能级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二 1.3.2 共价键 教案(2)
第2课时共价键三维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共价键的概念;(2)了解极性键和非极性键的概念;(3)能用电子式表示共价化合物的形成过程。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共价键形成过程的学习,培养学生抽象思维和综合概括的能力;(2)通过离子键和共价键的学习,培养学生对微观粒子运动的想象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用对立统一规律认识问题;(2)通过对共价键形成过程的分析,培养学生怀疑、求实、创新的精神;(3)培养学生由个别到一般的研究问题的方法,使学生领会从宏观到微观,从现象到本质的认识事物的科学方法。
教学重点共价键和共价化合物的概念理解;化学反应的本质理解。
教学难点共用电子对的理解;极性键和非极性键的理解。
课前准备多媒体平台:共价键形成的动画。
教学过程知识回顾回顾氯化钠的形成,离子键的概念、实质、形成条件。
复习原子、离子、分子的电子式以及离子化合物的形成过程的书写。
写出下列物质的电子式:Mg3N2、PH3、K2O导入新课我们知道钠在氯气中燃烧生成氯化钠,由于钠原子容易失去1个电子形成阳离子,氯原子容易得到1个电子形成阴离子,然后钠离子和氯离子间通过静电作用形成了氯化钠这种离子化合物。
那我们在初中学习过的共价化合物HCl的形成和NaCl的形成一样吗?H2和Cl2在点燃或光照的情况下,H2和Cl2分子分别被破坏形成氢原子和氯原子,当氢原子和氯原子相遇时是通过什么样的方式结合在一起的呢?是通过阴阳离子间静电作用结合在一起的吗?推进新课[分析]两种非金属元素的原子化合时,原子间并不是一方失去电子形成阳离子,一方得到电子形成阴离子来形成相互作用力的,而是原子间共用最外层上的电子,形成共用电子对以使原子双方均达到稳定的电子层结构。
共用电子对同时受到两个原子核的吸引,从而将两个原子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如同双面胶把两个小球黏在一起。
[投影]氯原子之间通过共价键形成氯气分子的动画。
[分析]我们以氯原子为例来探讨一下氯分子的形成。
人教版高二化学选择性必修2第一章 第二节 第2课时 元素周期律(一)
理解应用
1.下列各组微粒不是按半径逐渐增大的顺序排列的是
A.Na、K、Rb
√C.Mg2+、Al3+、Zn2+
B.F、Cl、Br D.Cl-、Br-、I-
解析 同主族元素,从上到下,原子半径(离子半径)逐渐增大,故A、B、 D三项中的各微粒的半径逐渐增大; 电子层数相同,核电荷数越大半径越小,Mg2+、Al3+能层数相同但铝的 核电荷数大,所以Al3+的半径小,故C项微粒不是按半径逐渐增大的顺 序排列的。
3.电离能的应用 (1)根据电离能数据,确定元素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及元素的化合价。如 Li:I1≪I2<I3,表明Li原子核外的三个电子排布在两个能层上(K、L能层), 且最外层上只有一个电子,易失去 一个电子 形成+1价 阳离子。 (2)判断元素的金属性、非金属性强弱:I1越大,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I1 越小,元素的 金属 性越强。
返回
课时对点练
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下列有关微粒半径的大小比较错误的是
A.K>Na>Li
√C.Mg2+>Na+>F-
B.Na+>Mg2+>Al3+ D.Cl->F->F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解析 A项,同一主族元素的原子,从上到下原子半径逐渐增大; B项,核外电子排布相同的离子,核电荷数越大,半径越小; C项,半径大小应为Mg2+<Na+<F-; D项,Cl-比F-多一个电子层,故半径:Cl->F-,F-比F多一个电子, 故半径:F->F。
返回
随堂演练 知识落实
1.(2019·扬州高二月考)下列化合物中阴离子半径和阳离子半径之比最大
的是
√A.LiI
C.KCl
B.NaBr D.CsF
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 高二化学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2
B.只有p区 D.s区和p区
2.下列关于原子核外电子排布与元素在周期表中位置关系的叙述中,
正确的是( B )
A.原子价电子排布为ns2np1~6的元素一定是主族元素 B.基态原子最外电子层的p能级上有5个电子的元素一定是第ⅦA族元 素
C.原子的价电子排布为(n-1)d6~8ns2的元素一定位于第ⅢB~ⅦB族 D.基态原子N能层上只有1个电子的元素一定是主族元素
【思考与讨论】P22
①对角线规则是从相关元素及其化合物的许多
性质中总结出来的经验规则,不是定理。
②相似性:例如Li、Mg在空气中燃烧的产物分别 为Li2O和MgO;铍和铝的氢氧化物均为两性氢氧化 物;B和Si的含氧酸都是弱酸。
体现对角线规则的相关元素
元素周期表中,非金属元素存在的区域为( D )
A.只有s区 C.s区、d区和ds区
根据元素最后一个电子填充的能级的不同,将周期表中的元素分为5个区
ⅠA
0
ⅡA
ⅢA
ⅣA
ⅤA
ⅥA
ⅦA
s区
ⅢB
ⅣB
ⅤB
ⅥB
ⅦB
Ⅷ
ns1~2
电子填充的 最后一个能 级是s能级
d区
电子填充的最后 一个能级是d能级
ⅠB
ⅡB
p区
ds区
先填满了 (n-1)d能级 而后填充ns 能级
电子填充的最 后一个能级是 p能级
过渡金属元素)。
⑤f区:包括镧系和锕系元素,价电子排布式为(n-2)f0~14(n-1)d0~2ns2。称为
内过渡元素
⑥各区元素原子的价层电子排布、元素的位置及类别
分 区
元素位置
s区 IA族、ⅡA族
p区 ⅢA~ⅦA族及0族
2020届人教版高一化学必修2讲义:第一章 第二节 第三课时 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的应用含答案
第三课时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的应用——————————————————————————————————————[课标要求]1.了解元素周期表中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的分区。
2.体会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在科学研究和工农业生产中的指导意义。
1.对于主族元素(1)周期序数=电子层数(2)主族序数=最外层电子数=最高正价=8-|最低负价|(其中,F无正价,O无最高正价)。
2.金属与非金属分界线处的元素(1)Al Ge Sb Po; B Si As Te At(2)在金属和非金属分界线附近的元素既有金属性,又有非金属性。
3.金属与非金属分界处半导体材料过渡元素催化剂、合金材料周期表右上角制取农药的元素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的应用)1.金属元素与非金属元素的分区及性质递变规律位于周期表中金属和非金属元素分界线两侧的元素(如Al、Si等)既能表现金属性,又能表现非金属性。
2.元素化合价与其在周期表中位置的关系3.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的应用(1)科学预测:为新元素的发现和预测它们的原子结构和性质提供线索。
(2)指导其他与化学相关的科学技术研究①在金属与非金属分界线附近的元素中寻找半导体材料。
②在周期表中的非金属区域探索研制农药的材料。
③在过渡元素中寻找催化剂和耐高温、耐腐蚀的合金材料。
[特别提醒]元素既具有金属性,又具有非金属性,不能称为元素具有两性,两性指的是酸、碱两性,而不是指金属性和非金属性。
1.结合元素周期律分析,在现有元素中金属性和非金属性最强的分别是什么元素?提示:由元素周期律可知,同一周期从左到右,金属性逐渐减弱,非金属性逐渐增强;同一主族自上而下,金属性逐渐增强,非金属性逐渐减弱。
所以金属性最强的元素位于元素周期表的左下角,非金属性最强的元素位于元素周期表的右上角,即金属性最强的应该为钫元素,但由于钫是放射性元素,在自然界中不能稳定存在,所以一般认为铯的金属性最强,氟的非金属性最强。
2.从第ⅢA族的硼到第ⅦA族的砹连成一条斜线,即为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的分界线,分界线附近元素的性质有何特点?这些元素可制取什么材料?提示:分界线附近的元素既有一定的金属性,又有一定的非金属性,这些元素可以制取半导体材料。
新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二教案(全册)
表示原子组成的一种方法
X 质量数 —— A
核电荷数 —— Z
——元素符号
(核内质子数)
请看下列表示
a——代表质量数; b——代表质子数既核
核外电子
Z个
3、阳离子 aWm+ :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核外电子数=a-m
书
阴离子 bYn-: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核外电子数=b+n
设
二.核素、同位素
计
1、定义:
核素:人们把具有一定数目质子和一定数目中子的一种原子称为核素。
同位素:质子数相同而中子数不同的同一元素的不同核素(原子)互为同位素。
【回答】
1、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2、分子是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中的最小粒子
3、元素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提问】我们已经知道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那么,原子核的内部结构又是怎样的?电子
在核外空间的运动状态又是怎样的呢?
【板书】一、原子结构
1、 原子核的构成
【投影】原子结构示意图
一.原子结构
1. 原子核的构成 核电荷数(Z) == 核内质子数 == 核外电子数 == 原子序数 2、质量数
将原子核内所有的质子和中子的相对质量取近似整数值加起来,所得的数值,叫质量数。
知
质量数(A)= 质子数(Z)+ 中子数(N)==近似原子量
识
原子核
质子 Z 个
结
构
中子 (A-Z)个
与 板
பைடு நூலகம்
原子 AZX
教案
课题:第一章 物质结构 元素周期律
第 1 页 共 127 页
授课班级
新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二教案(全册)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择性必修二教案:构造原理与电子排布式 电子云与原子轨
第一章原子结构与性质第一节原子结构1.1.2构造原理与电子排布式电子云与原子轨道【教材分析】本节从介绍原子的诞生,原子结构的发现历程入手,首先介绍能层、能级的概念,在原子的基态与激发态概念的基础上介绍电子的跃迁和光谱分析;然后给出构造原理并根据构造原理书写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根据电子云与原子轨道等概念,进一步介绍核外电子的运动状态,并介绍了泡利原理、洪特规则、能量最低原理。
本节内容比较抽象,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分析推理能力及抽象概括能力。
【课程目标】课程目标学科素养1.了解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构造原理。
2.能应用电子排布式表示常见元素(1~36号)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3.了解原子核外电子的运动状态,知道电子云和原子轨道1.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通过认识原子结构及核外电子排布,知道原子核外电子的能层、能级及电子排布规律2.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结合原子模型的演变过程,掌握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构造原理【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构造原理与电子排布式电子云与原子轨道教学难点:电子排布式原子轨道【教学过程】[复习回顾]上节课,我们研究了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核外电子分层排布,同一能层有不同的能级,同时研究基态与激发态、原子光谱,这节课研究以原子光谱事实为依据的构造原理。
[思考交流](1)核外电子在能级中依据什么规律排布?(2)核外电子在能级中的排布又可以如何表示?[学生活动一]请画出1~18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结合已有的能级知识,分析核外电子在能级中的排布规律。
[学生活动二]根据核外电子在能层中的排布规律,画出K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分析K中电子填入的能量最高的能级,并说明判断的依据。
[归纳小结]电子在能级中的排布规律--能级交错核外电子在能级中的排布顺序:3p→4s→3d随核电荷数增大,电子并不总是填满一个能层后再填入下一个能层,这种现象称为能级交错。
K、Ca的光谱学实验均表明,二者最外层填充的电子均在4s能级。
1.2.1《原子核外电子排布》教学设计(含解析)2020-2021学年人教版高一化学必修二
(人教版必修2)第一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教学设计第二节元素周期律(第一课时原子核外电子排布)【情景导入】我们已学习了元素周期表的结构,那么这张表又有何意义呢?我们能否从其中总结出元素的某些性质规律,以方便我们应用,解决新的问题呢?这就是我们本节课所要研究的内容。
【板书】活动一、电子的能量及电子层【思考】阅读教材P13页内容,思考在多电子原子中的电子的能量与运动区域有何关系?【交流投影】【讨论】阅读教材P13页第二自然段内容,回答电子层及其与能量有何关系?【交流1】(1)科学研究证明,电子的能量是不相同的,它们分别在能量不同区域内运动。
我们把不同的区域简化为不连续的壳层,也称作电子层,分别用n=1、2、3、4、5、6、7来表示从内到外的电子层,并分别用符号K、L、M、N、O、P、Q来表示。
【交流2投影】(2)能量高的电子在离核较远的区域运动,能量低的电子在离核较近的区域运动。
这就相当于物理学中的万有引力,离引力中心越近,能量越低;越远,能量越高。
如下表:各电子层(由内到外)序号(n) 1 2 3 4 5 6 7 符号K L M N O P Q 与原子核的距离近→远能量低→高【交流3投影】(3)电子层模型示意图【问题探究】在理解核外电子排布时要注意哪些问题?【交流1】(1)核外电子排布的规律是相互联系的,不能孤立地理解,如当M层不是最外层时,最多可以排18个电子,而当它是最外层时,最多可以排8个电子。
【交流2】(2)电子不一定排满M层才排N层,如K和Ca的核外电子排布情况分别为。
【典例1】某短周期元素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是次外层电子数的3倍,那么该原子()A.有3个电子层B.有2个电子层C.最外层电子数是8 D.核电荷数是10【答案】 B【解析】第一层排满为2个电子,第二层排满为8个电子,第三层为最外层时,最多排8个电子,若该原子有3个电子层,依题意可知最外层(第3层)要排到24个电子,这不可能,则该原子只有2个电子层,第一层为2个电子,第二层为6个电子。
教案高中化学人教版必修二
教案高中化学人教版必修二
科目:化学
年级:高中,必修二
教材版本:人教版
课时:第一课时
主题:化学反应速率与影响因素
教学目标:
1. 了解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能够描述化学反应的速率如何计算。
2. 掌握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能够阐述影响速率的因素如温度、浓度、表面积等。
3. 能够运用速率方程式和实验数据分析化学反应速率。
教学内容:
1. 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
2. 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
3. 化学反应速率的计算方法
教学过程:
引入:通过实验现象引入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并讨论为什么有些反应速率快,有些反应速率慢。
探究: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不同条件下反应速率的变化,讨论影响速率的因素。
总结:总结影响速率的因素,并介绍如何计算反应速率。
练习:让学生通过练习题加深对速率的理解。
评价:通过小组讨论或个人答题评价学生对速率的掌握程度。
拓展:引导学生探究其他影响反应速率的因素,并分析其原因。
板书设计:
化学反应速率
1. 定义
2. 影响因素
- 温度
- 浓度
- 表面积
作业:完成课后习题,并自主研究其他影响反应速率的因素。
教学反思:
本节课主要介绍了化学反应速率及影响因素,通过实验让学生亲自操作,提升了学生的实验技能和观察能力。
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兴趣,让他们能够主动学习和探索。
第一章 第二节 第2课时 元素周期律-高二化学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2课件
03
电负性
二、电负性的应用
3.判断化合物中元素化合价的正负
电负性数值大的元素原子吸引电子的能力强,元素的化合价 通常为负价;
电负性数值小的元素原子吸引电子的能力若,元素的化合价 通常为正价。
例3.电负性:H为2.1,C为2.5,Si为1.8, 则CH4中碳元素化合价为_-__4_价_,氢元素化合价为_+__1_价_; SiH4中硅元素化合价为_+__4_价_,氢元素化合价为-__1_价__
02
电离能
三、逐级电离能
1.逐渐电离能的变化趋势
同一元素原子的逐级电离能 越来越大。
首先失去的是能量最高的电 子,故第一电离能最小;失 去电子后形成阳离子,所带 正电荷对电子的吸引力更强, 从而逐级电离能越来越大。
02
电离能
三、逐级电离能
2.逐渐电离能与主族元素的价电子数及化合价的关系
主族元素的逐级电离能在逐 渐增大的过程中会发生一次 突变,因为电子是分层排布 的,相较于外层电子,内层 电子很难失去。
Y
原子核外s能级上的电子总数与p能级上的电子总数相等,但 第一电离能都高于同周期相邻元素
Z 其价电子中,在不同形状的原子轨道中运动的电子数相等
N 只有一个不成对电子
请完成下列空白(请填元素符号) : (1)写出各元素的元素符号:W:__H__ 、X:__O__、Y:_M__g_、Z:__S_i _、N:__C_l_。 (2)X、Y和Z三种元素的原子半径由大到小的顺序:_M__g_>_S_i_>_O__。
注意:不能将电负性1.8作为划分金属和非金属的绝对标准, 如锑、铅、铋等金属元素的电负性均为1.9。
03
电负性
二、电负性的应用
2.判断化学键的类型
1.2.3《元素周期表和周期律的应用》教学设计(含解析)2020-2021学年人教版高一化学必修二
(人教版必修2)第一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教学设计第二节元素周期律(第三课时元素周期表和周期律的应用)【解析】构成催化剂的元素大多为过渡金属元素,在元素周期表的中间部分。
【典例2】元素周期表中的金属和非金属元素的分界线处用虚线表示。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事物的性质总在不断的发生明显的变化B.紧靠虚线两侧的元素都是两性金属元素C.可在虚线附近寻找半导体材料(如Ge、Si等)D.可在虚线的右上方寻找耐高温材料【答案】 C【解析】同族元素的性质是相似的,同周期元素的性质是递变的,A项错误;紧靠虚线两侧的元素既表现金属性又表现非金属性,但没有两性金属元素这一说法,B项错误;耐高温材料应该在过渡元素中寻找,D项错误。
【板书】活动三、元素位置、原子结构、元素性质之间的关系【问题探究1】(1)推测原子结构示意图为的原子,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及最高正化合价是什么?【交流】该元素位于周期表中第四周期ⅥA族,根据其在周期表中的位置推测,该元素的最高正价是+6,其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化学式为H2XO4(该元素用X代替),其酸性比硫酸弱。
【问题探究2】(2)如何比较氢氧化钙和氢氧化铝的碱性强弱?【交流】钙与铝既不在同一周期也不在同一主族,可借助镁来比较,三种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如图,金属性:Ca>Mg>Al,故碱性:Ca(OH)2>Mg(OH)2>Al(OH)3。
【讨论】利用元素“位—构—性”间的关系进行推导的基本思维模型是什么?【交流板书】【问题探究】利用元素“位、构、性”关系解题时应注意哪些问题?【交流1】(1)掌握四个关系式:①电子层数=周期数;②质子数=原子序数;③最外层电子数=主族序数;④主族元素的最高正价=主族序数(O、F除外);负价=主族序数-8 。
【交流2】(2)熟练周期表中一些特殊规律:①各周期元素种数;②稀有气体元素的原子序数及其在周期表中的位置;③同主族上下相邻元素原子序数的关系【交流3】(3)性质与位置互推是解题的关键:熟悉元素周期表中同周期及同主族元素性质的递变。
人教版高中必修二化学教案
人教版高中必修二化学教案
**第一课时:化学与生活**
教学目标:
1. 了解化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和意义。
2. 了解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3. 学习如何安全正确地进行实验操作。
教学重点:
1. 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2. 化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难点:
1. 化学与生活的联系。
2. 实验操作的安全性。
教学过程:
一、导入(3分钟)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我们的生活中哪些事物是与化学密切相关的?有哪些化学现象是我们每天都会遇到的?
二、讲解(10分钟)
1. 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概念。
2. 化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3. 实验操作的安全注意事项。
三、实验操作(15分钟)
教师进行示范实验,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操作,注意安全操作。
四、讨论(5分钟)
学生交流实验结果,讨论观察到的化学现象,并总结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五、作业布置(2分钟)
预习下一课内容,复习本节课所学内容。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认识到化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对化学的兴趣和学习动力。
同时,通过实验操作,学生可以培养实验技能和安全意识。
新教材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择性必修2 第一章 原子结构与性质 学案(知识点考点精讲及配套习题)
第一章原子结构与性质第一节原子结构 .................................................................................................................. - 1 - 第1课时能层与能级构造原理 .............................................................................. - 1 - 第2课时基态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原子轨道 ........................................................ - 13 - 第二节原子结构与元素的性质 ........................................................................................ - 27 - 第1课时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 ............................................................................ - 27 - 第2课时元素周期律 ................................................................................................ - 41 -第一节原子结构第1课时能层与能级构造原理一、能层与能级1.能层(1)意义:根据多电子原子的核外电子的________差异,将核外电子分成不同的能层。
(2)符号:能层序数一、二、三、四、五、六、七分别用________________表示。
2.能级(1)意义:根据多电子原子中同一能层电子________不同,将它们分成不同的能级。
(2)符号:在每一能层中,能级符号分别为n s、n p、n d、n f……,其中n代表________。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生交流,讨论、回答 学生阅读、交流、讨论、总结: 1、1—2 号元素原子核外只有一层电子,电 子数 1—2。 2、3—10 号元素原子核外有两层电子,外 层电子 1—8。 3、11—18 号元素原子核外有三层电子,外 层电子 1—8。
【投影练习】Ra(镭)是原子序数最大的第ⅡA 族元 素,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原子半径是第ⅡA 族中最大的 B、遇冷水能剧烈反应 C、位于第七周期 D、Ra(OH)2 是两性氢氧化物
【合作交流】请根据前面所学的内容,完成课本 P14 —15 页的表 1,2。
【沟通交流】请 1-2 位同学阐述自己表 2 的结论,其 他同学适当根据自己书写进行补充、辩论。最后老师 引导得到较完善的结论。 【引导】元素的化合价的周期性变化能不能完全反映 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更总要的应该从哪些方面分 析?
思考、总结
倾听、纪录
准备新课
【合作讨论】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简称“位”) 思考、讨论、交流填写图表。 反映了元素的原子结构(简称“构”),而元素的原 位 子结构,则决定、影响元素的性质(简称“性”)。 因此,我们只要知道三种量(“位、构、性”)中的 一种,即可推出另外 2 种量。 请同学们阅读课文 P17 第一、 二段和图 1—9 的有关内 容,完成对“位”、“构”、“性”之间关系的框图: 构 性 老师依据学生填写情况进行适当总结。 【投影练习】X、Y 是元素周期表中的两种元素。下列 叙述中能说明 X 的非金属性比 Y 强的是( ) A、X 原子的电子层比 Y 原子的电子层数多 B、X 的单质能将 Y 从 NaY 的溶液中置换出来 C、X 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比 Y 原子的最外层电子多 学生回答:B 说明:A、C 选项只能从一方面说明原子结 构,不能作为比较依据。
课
题 三课时
第一章
第二节 授课时间
元素周期律
课时安排 整体设计
教学目标
重点及理由分析
难点及突破方法 教学方法
知识目标 1、初步了解原子组成、结构及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 2、掌握元素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随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呈现周期性变化规律 3、掌握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的应用,了解周期表中金属元素、非金属 元素分区,掌握元素化合价与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关系 能力目标 1、培养观察实验能力、归纳思维能力及分析思维能力,信息搜索和网络学 习的能力 情感价值观目标 1、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勇于探究的科学品质 2、培养学生辨证唯物主义观点 3、通过分组进行采集信息资料、展示作品,相互交流、评价,激发学习化 学的兴趣,增强团结互助的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是元素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随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呈现周期性变化 的规律,探究能力的培养和“位、构、性”的推导元素周期律属于化学基础 理论知识,基础理论教学应具有严密的逻辑性,从课堂教学的结构上,应当 体现出教材本身逻辑系统的要求。 教学难点是元素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随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呈现周期性变化 的规律和周期表、 周期律的应用。 根据教材的安排以及高一学生的实际情况, 关于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只要求学生熟悉 1~18 号元素原子核外电子的排 布,并会应用即可。 讨论、实验、讲解 学生在初三学习时,由于初中教师对初中教材大纲的把握不同,处理方法也 不一样,导致了高一学生对这部分内容的掌握也深浅不一。元素周期律是对 元素性质呈现周期性变化实质的揭示,通过本节的学习,可以使学生对以前 学过的知识进行概括、综合,实现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同时,也会 以此理论来指导后续学习,所以,学好元素周期律是十分重要的。 多媒体 第二节 元素周期律 一、原子核外的电子排布 1、 排布原则:电子按照能量由低到高的顺序由内层向外层排起。
【阐述】我们认为元素失电子的能力越强,即其金属 性就越强,同样,元素得电子的能力越强其非金属性 就越强。 【实验】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课本 P15 页实验,并且利 用为大家准备的钠完成对金属性递变的讨论。 请注意使用钠时要规范操作。同时老师巡视。
倾听、思考 按实验方案进行实验。 观察实验现象, 得出结论: 随着最外层电子 数递增金属元素的金属性逐渐降低。排布规律: 二、元素周期表、元素周期律的应用 位”、 “构”“性”之间关系 、 元素周期律的应用 1、预测未知物的位置与性质 2、寻找所需物质
教 学 过 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第一课时 【引入】上一节我们学习了元素周期表的相关知识, 我们知道元素周期表中元素的排序依据是什么呀?原 子序数和组成原子的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之间具有怎 思考、讨论回答: 样的关系?那么就像我们全班 46 位同学排座位一样, 原子序数 很多原子的核外都有许多电子,这些电子是不是也有 相等 自己的“座位”呢?我们今天就给原子核外电子排一 排“座位”好吗? 【板书】元素周期律 原子核外的电子排布 【合作讨论】我们知道我们中国教室结构不像有些国 家那样可以学生围成一圈坐在老师的周围,而我们是 一排排的座位,有人把“电子的座位”——电子层比 喻成洋葱结构,我感觉到它还像你们的座位,请同学 们阅读课文 P13 第一段结合图 1—7 体会一下什么是电 子层。 【引导】我们班主任以按照什么依据排列你们的座 位?你们心目中有没有好座位和不好的座位之分? 【引导】如果你是 11 个电子的班主任,有些电子的能 量低,“身体素质”差,有些电子的能量高,“身体 素质”好,而离你最近的座位有限,比如:最近的有 2 个,次近的有 8 个„„你愿意怎么办呢? (感觉有点像野牛群对付狼群的攻击的办法) 【指导阅读】 阅读课文 P13 第二自然段, 结合图 1—8 体会电子排布 的特点。 思考、讨论、回答交流: 1、电子层是某些电子运动的区域。2、不同 的电子层对允许活动的电子有能量要求。 3、 电子层分内层和外层, 而且每一层有自己相 对的独立性,即可以用数字或符号标示。 学生回答:身高、分数„„
学生回答: 让身体素质差的离得最近, 好一些较近, 最 好的最远,就排成 2,8,1 的座法。 学生阅读、交流,讨论、总结: 1、电子按照能量由低到高的顺序由内层向 外层排起。 2、K 层最多容纳 2 个电子,L 层最多容纳 8 个电子 学生阅读、交流、讨论、总结: 1、1—2 号元素原子核外只有一层电子,电 子数 1—2。 2、3—10 号元素原子核外有两层电子,外 层电子 1—8。 3、11—18 号元素原子核外有三层电子,外 层电子 1—8。
D、Y 的单质能将 X 从 NaX 的溶液中置换出来 【引导】1、标出下列有下划线元素的化合价:NaCl MgCl2 AlCl3 H2SiO3 H3PO4 H2SO4 HClO4 2、总结最高正化合价与什么有直接关系? 【引导】写出下列化合物中有下划线元素的化合价: Na2CO3 与 CH4、 2SO4 与 H2S、 H HCl 与 HClO4 分析最高正化 合价与最低负化合价之间的关系,并解释其原因。 【交流讨论】 请几位学生将上节课收集的资料朗读,讨论,交流, 总结: 1、预测未知物的位置与性质 2、寻找所需物质 学生回答
学生回答:D
作业及预习 教 学 后 记 检查者及时间
倾听、讨论 思考、书写、回答: 8 号和 16 号元素具有相同的最外层电子数, 但电子层数不同。 11 号和 17 号元素具有相同的电子层数, 但 最外层电子数不同。 思考、回答: 8 号和 16 号元素属于同一主族的两种元素。 11 号和 17 号元素属于同一周期的元素。 思考、交流、归纳、总结: 写出 1—18 号元素的符号。 画出 1~18 号元素的核外电子排布示意图 (直接画在书上)。归纳总结 3—10 号、11 —18 号元素的最外层电子的周期性变化。 半径的周期性变化,化合价的周期性变化。 写出自己的结论(可以是小组讨论的结果, 也可以是自己的结论)。 结论: 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 元素原子最外 层电子排布呈现周期性变化, 原子半径也随 之呈现周期性变化, 元素的性质也随之呈现 周期性变化(体现为化合价的周期性变化) 思考、回答: 不能 应该从电子得失的难易程度。
【指导阅读】认真阅读课文表 1—2,讨论归纳 1—20 号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
【引导】我们知道学习数学时有一种进位制的说法, 学生理解、体会 满十进一, 从这些外层电子的排布规律我们可以看出,
电子排布在二、三周期类似八进制。 【引导】我们知道在自然界中物质的能量越高就越不 稳定,那么在电子排布过程中,能量最高的电子排在 了最外层,所以元素的性质应该主要取决于它最外层 电子,它们都希望自己的最外层电子满足稳定结构。
学生体会、思考
【引导】请同学们在白纸上横排写出 1—18,18 个数 字,其中 2、10、18 三个数字用红笔写,其余的用黑 学生体会、讨论: 笔写, 请同学们揣测红字周围的数字会有怎样的想法。 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 2 号、10 号、18 号元素周围的元 向往减去或加上些数字达到红数字。 素会通过失去或得到一些电子达到 2 号、10 号、18 号元素的原子结构。 【小结】这一节课的内容先到此结束,请同学们,根据这一节课的知识,预习本节第二部分内容— —元素周期律。 第二课时 检查上节课留下的作业,评比原子结构图,视具体情 况订正作业。 【板书】元素周期律 【引入】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已经初步了解到元素的 化学性质和它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有密切的关系,请两 位同学在黑板上画出 8 号和 16 号、 号和 17 号元素。 11 【继续引导】请一位同学指出两组元素原子结构的异 同点。 【继续引导】在元素周期表中找出这几种元素,它们 之间具有怎样的关系?根据所学的 Na、Al、Si、S、 Cl 等几种元素的相关知识初步体验元素的性质和元 素最外层电子多少的关系。
【多媒体】投影:投影展示 Na、Mg、Al、Si、P、S、 思考、总结:由 Na 到 Cl 金属性逐渐降低, Cl 七种元素的单质照片,结合课本 P16 页表格内容完 非金属性逐渐升高。 成对第三周期元素性质的讨论。 【总结板书】从 1—18 号元素的性质变化来看, 原子结构的周期性变化 ↓ 原子半径的周期性变化和最外层电子数的周期性变化 ↓ 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 【引导】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包含同族元素的性质 递变规律和同周期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纵横两个方 向。请同学们结合元素周期表的有关知识和本节课的 内容课后完成以下事情: 1、 根据 As 在周期表中的位置推断其性质。 2、 收集有关工业生产利用周期表的事实。 3、 收集有关门捷列夫利用周期表和周期律推断新元 素和预测新元素的故事。 第三课时 【引入】元素周期表、元素周期律是一种重要的结构 理论,它的重要性体现在什么地方呢?这就是我们这 节课要学习的内容。 【板书】元素周期表、元素周期律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