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文学三十年》教案
现代文学三十年纲要
中国现代文学史教学大纲导言教学目的:了解中国现代文学的范围与分期学时分配:2教学环节:讲课一、中国现代文学的范围在时间上,“中国现代文学”始于“五四”文学革命(1917年1月《新青年》发表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以1949年7月第一次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会议在北京召开为终点。
“中国现代文学史”课程主要讲解这30多年出现的作家作品,文学社团、文学思潮、文学流派、文艺论争。
二、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分期大致分为三个时期:1、1917年——1927年,中国现代文学的第一个十年。
“五四”文学革命为新文学发展开创了一个多种思潮、多种文学风格并存的辉煌起点。
2、1927年——1937年,中国现代文学的第二个十年。
随大革命落幕,“革命文学”在文坛兴起,现代文学发生变化和转折。
“左联”成立后,左翼文学逐渐发展为三十年代文坛主潮。
另外还有“京派”、“海派”等文学创作存在。
3、1937年——1949年,中国现代文学的第三个十年。
卢沟桥事变发生后,中华民族进入“一致对外”的抗战时期,现代文学也蒙上浓厚的“救亡”、“抗战”色彩。
因为战争背景,现代文学被分割为“解放区”、“国统区”、“沦陷区”3个文学区域。
到1949年7月,第一次“文代会”召开,“解放区文学”作为“共和国文学的雏形”拓展、覆盖全国。
三、“中国现代文学”和“二十世纪中国文学”这两个不同的概念都被学界承认,“中国现代文学”的概念随现代文学学科的建立而确定,“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概念形成于80年代之后。
我们这门课程讲授过程中,两个概念并行,其目的是让学生在学习“中国现代文学史”知识的基础上,了解、熟悉“二十世纪中国文学”这一“整体观”。
第一至二章从启蒙文学到共和国文学教学目的:了解现代文学的历史过程学时分配:8教学环节:讲课一、“前五四时期”的文学(一)、中国近代社会的变化1、殖民地化2、现代经济3、传播媒介4、教育制度(二)、文学领域的新图景1、启蒙主义文学:梁启超的文学启蒙主义观点;梁启超创办《新小说》以及文学启蒙主义的代表文章《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2、翻译文学:林纾;最著名的“林译小说”有《巴黎茶花女遗事》、《黑奴吁天录》;“林译小说”的影响3、谴责小说与鸳蝴小说:谴责小说的内容;积极意义与消极意义;代表作。
现当代文学三十年课件导言及绪论
五
‚人‛的观念的更新与中国现代 文学的外来影响
在20世纪20、30年代,西方文学进入中国的第一次高
潮中,从古希腊文学到19世纪文学的众多作家被译介 到中国。 其中最具影响的有四位代表性人物。
五四高潮期《新青年》隆重推出易卜生。 当时,戏剧家易卜生(挪威)在中国主要是被作为
思想家接受的。 易卜生的个人主义连同他的《玩偶之家》对于夫权 家庭的批判、对于妇女平等自由权利的呼喊,成为 当时中国文化界倡扬个性主义的旗帜。
呼应的,是西方文学的又一次深刻的影响。
尼采、弗洛伊德、贝克特、萨特是对新时期文学影
响最大的西方思想家。“上帝死了”、“力比多”、 “人的荒诞性”、“他人即地狱”、“存在先于本 质”的思想观念渗透在最近30年的文学创作中。
声 音
不用比较文学和世界文学的眼光, 没法把中国现当代文学识透。脱离了 世界文学的文化背景,孤立研究中国 现当代文学,是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 以然,就难免偏执一词。中国现当代 文学史,必然是比较文学的。当代中 外文学比较史也必然是中国当代文学 史的最具概括性的、最具有理论深度 的形态。
三 ‚人‛的发现与文学史构成
和中国古代文学相关,中国古代主要有三个关于
“人”的观念,这是我们认识现代文学有必要把握 的重要历史和文化背景。
1 中国古代社会的基本观点“天人合一”。 2 中国人的宗法人伦观念。 3 宋明以来思想文化领域的“天理人欲之辩”。
“天理人欲之辩”
朱熹:“人之一心,天理存则人欲亡,人 欲胜则天理灭”、 “私欲全无,天理尽见, 即此便是仁” 王阳明:“心即理也。天下安有心外之事, 心外之理乎?”“心,即是天理” 王艮:“人性之体,即是天性之体”、 “天理者,天然自有之理”、“身与道原是 一体”,“以身为天下国家之法”,“百姓 日用即是道” 李贽:“童心”,“道不离人,人不离 道”,“人道即是天道”、“吃饭穿衣,即 是人伦物理”,“人必有私”
现代文学三十年教案
现代文学三十年教案绪论一、中国历史的分期与中国文学的分期(一)中国的历史分期古代:1840年鸦片战争前,分远古、中古、近古近代:1840年—1919年现代:1919年-1949年当代:1949年后(二)中国文学分期的几个概念中国文学:包含古代、近代、现代、当代文学。
古代(古典)文学:先秦——清朝末期的文学(1840年前)。
近代文学:1840年-1917年的文学,是古典文学向现代文学的过渡时期。
是文学现代性的累积时期。
现代文学:1917年——1949年创作的文学(40年代前称“新文学”)。
也有的将1917年后的文学统称为现代文学,如朱栋霖编教材。
当代文学:1949年7月全国第一次文代会以后创作的文学(5O年代后期提出这一概念,70年代前与新中国文学、“建国以来的文学”、“建国后文学”等名称可互指)。
近现代文学:一般指的是1840年后的文学。
现当代文学:是现代、当代文学的合称。
晚清以来中国文学:一般指1840年后的中国文学近百年来中国文学:一般泛指的是近现代、当代文学。
二十世纪中国文学:黄子平、陈平原、钱理群在80年代后期提出20世纪中国文学的概念,将近代、现代、当代文学整合成一个整体看待,以揭示中国文学发展的内在规律性。
关于现代文学课程:1932年周作人在清华大学讲新文学的源流,是现代文学作为学科研究的开始;1940年代,朱自清把现代文学作为中文系课程开设,一直延续至今。
现为中文及相关专业专业基础课和专业必修课。
二、中国现代文学释义(一)中国:民族性、传统性。
历史的传统文化和文学的承传(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
具有中国的民族性。
丹纳在《艺术哲学》中影响艺术的三因素:种族、时代、环境。
(二)现代:现代性,时间上的不可逆性;文学中精神和思想的现代性;文学价值上的原创性;语言上使用白话文;文体形式具有多样性和开放性。
(现代性是一种社会现象,标志着一种断裂或一个时期的当前性或现在性,它既是一个量的范畴,一个可以界划的时间断,同时又是一个质的概念,即根据某种变化的特质来标识这一时段。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参考教案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参考教案中国现代文学参考教案第一部分第一个十年(1917-1927)第一章文学思想与运动(上)【学习提示与述要】本章介绍文学革命的历史,也就是现代文学的起始。
第一节讲文学革命发生与发展的过程,第二节讲外来思潮与文学社团,第三节介绍初期文学理论建设,第四节分析“五四”时期文学创作的潮流。
这一章的重点是文学革命发生的原因、过程与性质,以及这场革新运动的意义。
此外,对于新文学如何受外来文学思潮的影响,各种文学社团的兴起如何推进了新文学创作和理论建设,也应有较系统的了解。
对陈独秀、胡适、周作人等在新文学运动中所起的历史作用的评论,则可以作为进一步思考的命题。
一、学习要求1.了解前十年文学发展的轨迹2。
掌握文学革命的起源、性质和主要成就3。
了解文学创作的趋势和趋势2。
内容要点1、新文化运动与文学革命运动2、胡适、陈独秀与周作人在文学革命倡导期的理论要点3、文学研究会、创造社及新月社的理论主张和流派特色4、文化保守主义者的观点述要5、本阶段文学创作特色述要三、学习重点、难点1.要点:“文学革命”的历史必然性。
2.难点:“文学革命”倡导者的理论渊源【知识点】晚清文学创新运动、《新青年》杂志、《新文化运动与文学革命的关系》、陈独秀的文学革命理论、,胡适的文学改良论、钱玄同、刘半农的“双簧戏”对阴暗小说和鸳鸯蝴蝶派的批评、林蔡之争、学衡派、嘉荫派、易卜生主义、五四前后西方思潮的涌入、文学研究会、,创作社、禹思社、钱草营中社、新月社、湖滨诗社、进步论、历史文学观念论、周作人的人类文学。
【必读作品与文献】胡适:《文学改良刍议》陈独秀:《文学革命论》周作人:《人的文学》胡适:《建设的文学革命论》林纾:《致蔡鹤卿太史书》蔡元培:《答林琴南书》、《文学研究会宣言》沈雁冰:《文学与人生》成仿吾:《新文学的使命》梅光迪:《评提倡新文化者》【思考问题】(1)简要描述文学革命发生和发展的一般过程。
(2)为什么我们说文学革命是中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文学创新运动?文学革命的意义是什么?(3)本文概述了五四前后外国文学思潮的进入和文学社团的兴起。
当代文学30年课件详解
第十三章边城人物形象1、老船工——善良的代表:勤劳善良、重义轻利、侠骨柔肠2、翠翠——美好人性的代表:从外表到内心都无比姣好(1)人性的纯洁、天真烂漫的山乡少女(2)对爱情诗意般的感受和磐石般的坚贞3、天保、傩送:出身富有而不骄横跋扈,真心实意爱上了渡船夫的孙女,体现出本于人性自然的爱情观。
4、船总顺顺豪爽慷慨5、杨马兵宽厚善良,(曾经追求翠翠母亲的人,以怨报德。
)艺术特色1、风光风俗描写和人物形象刻画结合得完美和谐。
2、温暖的笔触与无奈的命运感、悲剧感浑然一体。
3、体现出强烈的现代意识,容纳生存和死亡、恒久和变动、天意与人为。
在思索湘西世界常态的一面的同时,又在反思变动的一面。
4、心理描写成功5、语言的抒情性。
沈从文创作的小说文体——诗化小说1、环境描写处于重要位置——造境日常生活的诗意化,就决定了小说必然是注重风俗人情。
日常生活,就是普通的乡土生活,必然是风俗人情的东西。
人物活动的环境,成为重要的表现内容。
在小说的三大要素中,首先,环境描写处于重要位置。
作品中写了大量的特异的风俗人情。
环境由两部分组成:山水和风俗。
山水,一般都是清山绿水,水往往是那种清澈、纯净的山涧小溪。
沈从文缺乏对于崇山峻岭、长江大河的感受性,不是阳刚之美,而是阴柔之美。
具有优美、恬淡的感觉。
风俗,就是湘西的风土人情。
往往不厌其繁地叙述这种地方风土人情。
意境:文学意境早在刘勰的《文心雕龙》和钟荣的《诗品》中已见端倪,盛唐之后开始全面形成。
意境指的是抒情作品中呈现出的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系统及其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
2、情节淡化就是没有复杂、曲折的故事情节。
情节曲折、复杂的关键是有矛盾冲突。
当一切都诗化以后,就消解了一切矛盾冲突。
田园本身是一个和谐美好的伊甸园,其乐融融。
所以必然没有多少冲突。
即使存在也控制在很小的范围里。
作品中的爱情出现了一定的冲突,但是并没有让它继续发展下去。
都是让人物离开,消解了冲突。
故事情节作为一个基本框架而存在。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讲稿
教材:《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导论教学目的:使学生了解中国现代文学课程的性质,概念及任务,使学生一开始接触“现代文学”就能够认识到这门学科(课程)不是孤立的,而是与中国近代文学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它们是一个整体。
重点难点:1、什么是“现代文学”?2、何为“文学的现代化”?3、中国现代文学的历史分期。
1、现代文学的性质所谓“现代文学”,即是“用现代文学语言与文学形式,表达现代中国人的思想、感情、心理的文学”。
2、“文学的现代化”大体上包括如下内容:其一,这样的“文学的现代化”,是与本世纪中国所发生的“政治、经济、科技、军事、教育、思想、文化的全面现代化”的历史进程相适应,并且是其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而在促进“思想的现代化”与“人的现代化”方面,文学更是发挥了特殊的作用。
因此,本世纪中国围绕“现代化”所发生的历史性变动,特别是人的心灵的变动,就自然构成了现代文学所要表现的主要历史内容。
(思想的现代化)其二,“文学的现代化”自然意味着对中国传统文学的历史性变革与改造,同时,作为民族文学的有机组成部分,现代文学也与传统文学存在着深刻的血肉联系。
而中国文学的现代化,受到了西方与东方国家文学的深刻启示与影响,也是一个无须回避的事实,与世界文学的血肉联系正是文学现代性的一个重要表征。
同样重要的是中国现代作家对外来文学资源的利用、改造、变异与融化,这吸取与创造的过程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参与本世纪世界文学的创造,成为其有机组成部分的过程。
“文学的现代化与民族化”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必须解决的历史性课题,在某种意义上,现代文学三十年正是在这二者的矛盾张力中发展的。
(文学的继承、借鉴与创新)其三,“文学现代化”所发生的最深刻并具有根本意义的变革是文学语言与形式的变革,以及与此相联系的美学观念与品格的变革。
(文学语言与形式的更新)3、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历史分期:关于中国现代文学,统一的看法是从1917年开始。
如“中国现代文学,以五四文学革命为标志全面步入文学现代化历程。
现代文学三十年
绪论一、历史发展进程:首先,这个进程是现代文学30年在几千年中国文学的历史长河中是如何发展的。
现代文学是几千年中国文学发展进程中的一个根本的转折点,是彻底的,是前所未有的;中国几千年传统旧诗达到了辉煌的顶点,达到无以复加的地步。
所以现代新诗只能破旧立新走一条完全不同的新路。
第二,是指现代文学自身的历史发展阶段。
1、现代文学开始的时间是1917年前后。
“前”,其一指1915年《新青年》创刊,新文化出现萌芽,当时是在上海创刊,称作《青年杂志》,再向前推可推至晚清时期。
近代文学、晚清文学是现代文学的先声。
“五四”文学革命发生的主要背景,晚清文学对“五四”新文学的影响。
“后”,指1919年,《新青年》在文学革命运动过程中的作用——特殊的阵地。
2、现代文学30年发展中的几个主要阶段。
以一系列重要的文学运动、文学理论为标志进行划分。
1917-1927——“五四”文学时期;1928-1937——“左翼”(革命)时期的文学;1938-1949——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时期的文学。
首先,从文学革命到革命文学,即1917年开始的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为口号的文学革命,主要是以语言表现形式的改革为核心的文学革命运动,至于文学内容的改革还比较模糊。
革命文学是1928年前后掀起的又一场文学革命运动,着重探讨文学内容的深入发展,要求文学和社会革命、实际生活相结合,在内容的层次上对文学的变革提出了深层的要求。
第二个阶段“五四”新文学不断走向成熟,出现了内容上比较激进的“左翼”文学思潮,也出现了文学自由化、多元化的文学思潮,即巴金、老舍、曹禺、沈从文等等京派、海派为代表的……(此处未记全)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出现全国规模的抗战文艺运动。
第三个阶段更多由政治形式所规定,文学又出现了一次带有显著特色的变化,出现了全国范围的以抗日救亡为中心的文学热潮,“抗日救亡”是压倒一切的文学主题,一切文学形式都围绕抗战而发展。
3第三章 小说(一) 现代文学三十年 尹康庄教授课堂课件
第三章小说(一)一、“五四”小说取得文学的正宗地位在中国,小说历来是被排斥于主流文学之外的。
1902年梁启超发起“小说界革命”,把小说摆到了“文学之最上乘”的位置,当时著名小说家吴趼人等人的响应、支持,也对提高小说在民众心目中的位置起到了重要作用;同时,小说的篇幅、容量、描写特点等使之能更广阔、细腻地表现生活和人的情感,则是重要的内在原因。
从其它方面说,19世纪末20世纪初,东南沿海城市的印刷、报刊业的长足发展,使小说拥有了前所未有的出版传播手段,稿费制度也成就了中国第一代以写作为生的职业小说家,小说作为一种最重要的文学体裁,自此在中国争得了文坛地位。
但这时的小说过于依附政治,政治一旦陷落,以谴责为特点的小说很快流入“黑幕”;市民社会的发展则使小说又向商业化滑落,媚俗倾向日益明显。
这样,虽然小说争取到了它的文坛地位,但在内容和形式上仍然未脱离旧文学的笼罩。
五四文学革命给小说的转变带来了契机,小说从这时起才真正承担起了思想启蒙的使命,以鲜明彻底的反封建精神和崭新的形式显示了中国小说由古典形态向现代形态的转型,开始汇入世界小说创作的潮流。
这一根本性转变,如鲁迅所说,“一方面是由于社会要求的,一方面则是受了西洋文学的影响”。
就后一点而言,首先应该关注的是“林译小说”的历史性作用。
林纾用文言意译的西欧小说达163种之多,它不仅使中国人看到了世界小说的一些面貌,也对中国人对小说正宗地位的认可产生了巨大推动作用。
其次,周氏兄弟的《域外小说集》也具有开风气的作用。
鲁迅的小说创作开始于他对外国小说的译述,在具体的艺术形式上也如他自言,仰仗“先前看过的百来篇外国作品”。
二、小说创作流派的出现1、从“问题小说”到人生派写实小说“问题小说”受五四初期借鉴易卜生的“社会问题剧”的影响,而且是后来者居上。
最早出现在1919年初北大学生创办的《新潮》杂志上,罗家伦的《是爱情还是痛苦》、俞平伯的《花匠》、叶圣陶的《这也是一个人?》等是端倪。
钱理群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
精彩摘录
《钱理群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是一部具有深刻思想内涵和学术价值的现代文 学史教材。这部作品突破了以往以“新民主主义论”为指导思想的治史方式, 引入了“现代性”的文学史撰写观念,并对众多文学现象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和 评价。
钱理群、温儒敏、吴福辉和王超冰这四位学者的合作撰写,为读者展示了中国 现代文学三十年的发展历程。这部作品的内容丰富多样,不仅涵盖了现代文学 各个时期的代表性作家、作品,还深入探讨了文学思潮、运动以及文学与社会、 政治、经济等领域的互动关系。
《钱理群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的引起了学术界的材,也为现代文学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 和方法。
《钱理群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是一部具有独特学术价值和深远影响力的现代 文学史著。它的为中国的现代文学研究带来了新的气象和新的发展契机。这部 作品的问世不仅是对80年代中国现代文学史编撰反思期的一个巨大贡献,更是 中国现代文学发展史上具有转型意义的代表作之一。
在具体内容上,目录对于每个时期的文学发展进行了全面的概括和总结。例如, 在第一章“清末民初文学”中,作者钱理群对这一时期的社会背景、文学观念、 主要文学流派和代表作家进行了详细的分析。而在每个章节的子标题中,作者 又聚焦于该时期文学发展的核心议题,如“民族国家的想象与叙事”、“大众 传媒与通俗文艺的兴起”等等。
这本书还给我带来了很多启发。钱理群先生通过对中国现代文学的深入剖析, 指出了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规律和内在矛盾。他不仅揭示了中国现代文学的优 点和长处,也指出了其存在的问题和局限性。他还对如何正确评价中国现代文 学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建议,为读者提供了重要的思考方向。
《钱理群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是一本非常值得一读的经典著作。它不仅是一 部全面介绍中国现代文学的著作,更是一部深入剖析中国现代文学内在规律和 发展历程的著作。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对中国现代文学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和 理解,同时也受到了很多启发和思考。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
目录分析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这本书的目录分析具有全面性、系统性和深入性的 特点。通过采用时间顺序和分类相结合的方式,该书目录不仅清晰地呈现了中国 现代文学发展的脉络和各个阶段的特点,还详细介绍了各类文学作品的重要作家、 作品及文学流派。目录中重点突出的内容也使得读者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各个时 期的重要事件和代表性作家。
内容摘要
第二十五章到第二十八章,主要介绍了“文革”时期的文学。这一时期,中国的政治环境异常严 峻,对文学造成了极大的冲击。这些章节详细介绍了这一时期文学的特点、影响以及重要作家和 作品。 第二十九章到第三十章,主要介绍了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现代文学。这一时期,中国的政治环境 逐渐宽松,经济迅速发展,对文学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这些章节详细介绍了这一时期 文学的特点、影响以及重要作家和作品。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是一部全面、系统地介绍中国现代文学发展历程的著作,具有很高的学 术价值和社会意义。这本书不仅能够帮助我们了解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历程和各个时期的重要作 家和作品,还能够让我们更好地理解中国社会的历史变迁和发展轨迹。
阅读感受
阅读感受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是一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文学史著作。这部由钱理 群、温儒敏、吴福辉和王超冰等人合作撰写的现代文学史教材,突破了80年代前 “新民主主义论”作为指导思想的治史方式,成功地引入了“现代性”的文学史 撰写观念。其体例新颖,内容涵盖全面,一经便获得学界极高评价,并成为众多 高校首选的现代文学史教材。
精彩摘录
精彩摘录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是中国现代文学研究领域的经典著作,作者钱理群 以其深厚的学术功底和敏锐的文学洞察力,对现代文学发展历程进行了全面梳理 和深入剖析。书中精彩摘录如下:
精彩摘录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钱理群)教案1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钱理群)教案1第一讲第一个十年(1917――1927年)第一章文学思潮与运动(一)新文化运动的标志与内容:1915年9月《青年杂志》在上海创刊(第二卷起易鸣为《新青年》),主编陈独秀,提倡民主与科学。
在《新青年》阵地上集结的激进的知识分子主要从良两方面推进思想启蒙运动:其一是重新评判孔子,抨击文化专制主义,倡导思想自由。
其二是广泛引进和吸收西方文化。
新文化运动直接促成了文学革命,文学革命又成为新文化运动最有实绩的一部分。
(四)、文学革命的标志和主要内容● 1917年1月,胡适在《新青年》上发表《文学改良刍议》,2月陈独秀发表了措辞强烈的《文学革命论》,这是文学革命的标志。
● 内容: 1、胡适提出文学改良应从八事入手,即须言之有物,不模仿古人,须讲求文法,不作无病之呻吟,务去滥调套语,不用典,不讲对仗,不避俗字俗语。
陈独秀提出“三大主义”作为文学革命的征战目标;:“曰推倒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平民文学;曰推倒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建立新鲜的立诚的写实文学;曰推倒迂晦的艰涩的山林文学,建设明了的通俗的社会文学”。
2、钱玄同与刘半农的“双簧信”3、1918年4曰胡适发表《建设的文学革命论》,以“国语的文学,文学的国语”来概括文学革命的宗旨。
4、同年12月,周作人发表《人的文学》提出以人道主义为文学之本。
5、1918年冬天,陈独秀、李大钊又创办了《每周评论》,北京大学的傅斯年、罗家仑等创办了《新潮》月刊。
6、批判“黑幕派”和“鸳鸯蝴蝶派”以及旧戏曲。
7、与旧文学势力的较量:①批判林纾致蔡元培的公开信。
②1922年与“学衡派”论争。
③1925年与“甲寅派”论争。
(五)、文学革命的重大实效1、白话文的全面推广。
2、外国文学思潮的广泛涌入和新文学社团的蜂起,呈现出我国历史上空前未有的思想大解放的局面。
3。
文学理论建设取得了初步的成果。
4、创作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绩。
1(六)、总结在文学观念上,将“文以载道”、游戏消遣等种种传统的文学思想作为封建制度及其思想体系的产物加以否定,表现人生、反映时代的积极的文学思想,成为一般新文学作家的共同倾向。
中国现当代文学三十年PPT学习教案
第三编 第三个十年 (1937年7月——1949年9月)
第二十一章 文学思潮与运动(三)
第二十二章 赵树理
第二十三章 小说(三)
第二十五章 艾青
第二十六章 诗歌(三)
第二十七章 散文(三)
第二十八章 戏剧(三)
第3页/共20页
现代文学重要作家
鲁迅 郭沫若 茅盾 巴金 老舍 曹禺 沈从文 赵树理 艾青
第有强烈的主观性、抒情性, 与茅盾、老舍的客观性、写实性的中、长篇一起, 构成了现代文学第二个十年中、长篇小说的艺术高 峰。 第二个十年: 小说:内容:“青年世界”
艺术:主观性、抒情性,情感汪洋恣肆,语言 行云流水。
第三个十年: 小说:内容:1旧家庭的没落
2抗战时期现实生活 艺术:单纯、朴素、流畅中表现鲜明的感情,以 情动人是其一贯的风格。
男女》《升官图》等。
明朗素朴的基调,歌颂新社会新制度,描写农民士兵干部,描写解放了的新人。小说有赵树理《小二黑 结婚》《李有才板话》孙犁《荷花淀》,丁玲《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周立波《暴风骤雨》等;诗歌有 李季《王贵与李香香》,阮章竞《漳河水》等,戏剧出现了秧歌剧和新歌剧,新歌剧《白毛女》《赤叶 河》等。
芜靳以、钱钟书
4通俗与先锋张爱玲苏青梅 娘徐吁、无名氏
4七月诗派 5冯至等校园诗人群
3小品散文萧红、何其 芳巴金、李广田冯至、 丰子恺梁实秋沈从文张 爱玲
二剧场戏剧 一)大后方、孤岛
5现实与民间赵树理孙犁康 濯孔厥刘白羽丁玲周立波欧 阳山柳青
6讽刺诗臧克家、袁水 拍
1历史剧:郭沫若、阳 翰笙、欧阳予倩、阿英
沦陷 区
倡导乡土文学、转向“日常生活”与“永久的人性”的描写、出现了雅俗接近的趋向。小说有张爱玲 《倾城之恋》等,苏青《结婚十年》,梅娘《蚌》《鱼》《蟹》等;诗歌有时代的抗战之歌,乡土之歌, 青春与爱之歌等;也有杂文和小品散文的创作;沦陷区的戏剧创作出现了职业化、商业化的“剧场戏剧” 的繁荣,职业性剧团大量出现、商业性演出空前繁荣;剧作中有相当部分是所谓“通俗话剧”,杨绛的 《称心如意》和《弄假成真》被称为“喜剧双璧”。“改编”取得了更为瞩目的成绩。
钱理群《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修订本)教材精讲-第3章 小说(一)【圣才出品】
第3章小说(一)本章重点:1.乡土小说的定义、特色、作家及其代表作2.重点作家作品其他知识点:1.五四小说如何取得正宗地位。
2.问题小说的特色及成因。
3.主观型抒情小说(自叙传小说)的特色及成因。
一、“五四”小说取得文学的正宗地位1.清末民初:小说向中心位移。
梁启超:小说是“文学之最上乘”,“欲新一国之民,不可不先新一国之小说”,“今日欲改良群治,必自小说界革命始,欲新民,必自新小说始”。
小说的文化生存环境2.“五四”文学革命:小说的现代化新思想、新读者、新作者3.西洋小说的引入,推动小说现代化“林译小说”的历史性作用:准备了作者和读者周译小说:影响“五四”小说的内容、形式以至风格开辟多样的潮头二、从“问题小说”到人生派写实小说1.问题小说和问题小说家(1)问题小说的端倪:《新潮》——罗家伦《是爱情还是苦痛》、俞平伯的《花匠》、叶圣陶的《这也是一个人?》(2)正式开创“问题小说”的风气:冰心《斯人独憔悴》(3)文学研究会倡导问题小说:“表现并且讨论一些有关人生一般的问题”题材热2.问题小说的成因(1)“五四”思想启蒙运动造就了“思考的一代”罗家伦的《是爱情还是苦痛》王统照的《沉思》家族礼教、婚恋家庭、妇女贞操、劳工、战争、知识者(2)受到欧洲、俄国表现社会人生为主的作品的直接刺激1918年《新青年》的“易卜生专号”使社会问题剧风行一时,推动“问题小说”。
周作人:《日本近三十年小说之发达》《中国小说里的男女问题》沈雁冰:《文学与人生》、《自然主义与中国现代小说》3.从问题小说到人生写实派人生写实派与问题小说有着内在的联系,但问题小说家则多向发展。
有的发展为写实主义,如冰心、王统照等。
有的发展为感伤的自叙传小说,如庐隐。
许地山的小说充满了宗教哲理和隐喻的气氛,越是早期离写实主义越远。
4.代表人物及其代表作(1)冰心《斯人独憔悴》:青年走出家庭参加社会运动受到父亲禁锢这样的父与子冲突《超人》:人生究竟是什么?支配人生的,是“爱”呢,还是“憎”?《超人》的“五四”性质:不事情节的铺张,而着力于揭示人物的内心,或侧重抒发作者对生活的主观感受。
温儒敏现代文学三十年学习指导
第十三章 小说(二)一、“左联”和左翼小说(1)对“左翼”小说的产生与发展可作大致的了解。
其中“左联”成立(1930)之前以“太阳社”为代表的小说大都为革命的呐喊,尽了时代的责任,但思想大于艺术,有概念化通病,并受当时共产党内左倾路线的影响。
而“革命加恋爱”曾一时成为流行主题。
1931年丁玲《水》的发表,标志着对“普罗文学”的突破。
1932年瞿秋白等五人为华汉的《地泉》作序,开始批判“革命的浪漫蒂克”倾向。
对这些文学史现象的评价,不能脱离特定的时代氛围。
(2)应了解的左翼小说家有:蒋光慈、柔石、丁玲、张天翼、沙汀、吴组缃、叶紫、艾芜和萧红。
其中蒋光慈影响最大,是革命文学的兀老,1925年五卅运动中就写出《少年漂泊者》,1927年又完成反映上海工人起义的《短裤党》。
其作品及时反映时代斗争与重大历史事件,强调宣传鼓动,体现“革命浪漫蒂克”文学的特点,观察与表现比较浮泛。
后期创作《咆哮的土地》反映农村革命,则转为写实,有新突破。
可将蒋光慈作为左翼作家的早期代表,不必拘泥于对其作品的细读,而应从他的创作经历透视左翼文学思潮的流变。
柔石和胡也频也属于早期左翼作家。
柔石的中篇《二月》和《为奴隶的母亲》都超离了当时概念化的风尚,有较高的艺术水准,同学们阅读会有较大兴趣。
(3)后起的左翼青年作家改变了“左联”前期浮泛的写作风气,取得殷实的业绩,既显示各自的艺术个性,又共同趋向“社会剖析”的目标。
应注重把握各位青年作家小说艺术探求上的特色与贡献。
张天翼是几次率先突破左翼创作僵局的一位,抗战时期也开了国统区暴露讽刺文学的先河。
在本时期,应注重他的《包氏父子》等小说,其劲捷、豪放和夸张的风格,以及片段性速写体的短篇形式,明显区别于同时代其他讽刺型作家。
沙汀就不同于张天翼。
他最能刻写旧中国农村(主要是四川西北部)黑暗生活,有农民的幽默气质。
可以举《代理县长》等作品为析例,观察体会其小说中常有的阴暗沉闷的黑色基调,不露声色的细密凝重的笔致,以及从世态人情复杂的描写中体现的浓重的地方色彩。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整理教案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整理教案戏剧第一个十年一、文明新戏:中国现代话剧的萌芽和诞生1、话剧的传入1866年,上海西人业余剧团和上海兰心剧院。
约1899年后,教会学校学生业余演出和“文友会”。
2、春柳社和“文明新戏”1907年2月,留日学生(李叔同、曾孝谷、陆镜若、欧阳予倩)于东京演出《茶花女》第三幕。
后又公演五幕剧《黑奴吁天录》。
中国现代话剧艺术的自觉探讨与创造之始。
《演艺部专章》:本社以研究新派(演艺)为主。
注重表演的“写实性”,翻译改编外国的剧作。
3、进化团和“天知派新剧”1910年底,第一个职业性的新剧团体。
任天知、汪仲贤、欧阳予倩、陈大悲。
“天知派新剧”创造了中国现代话剧的早期创作与演出模式,重教化功能,开“广场戏剧”先河。
追求现场宣传鼓动效果,强调即兴表演,角色类型化。
《血蓑衣》《东亚风云》《新茶花》4、新剧公会和“甲寅中兴”1914年,新民社、民鸣社、开明社、文明社、春柳社等组成。
职业化和商业化。
“家庭戏”为主,突出娱乐性和表现性,题材倾向和审美情趣世俗化,但艺术粗糙。
《恶家庭》。
5、学生业余演剧南开学校和清华学校学生对话剧艺术的探讨注重剧本创作,较健全的演剧体制。
《新村正》《贫民惨剧》。
二、“五四”新文化运动与“建设西洋式新剧”的战略选择1、“旧剧评议”对传统旧戏的猛烈攻击。
主要指向儒道封建性内容,同时批判传统戏剧观念、非写实的艺术表现形式,要求建立新的戏剧观,建设“西洋式的新戏”。
传统戏曲(小说)文学史地位的提高“中国戏曲”课程。
2、翻译改编和“易卜生专号”①战略部署胡适、傅斯年。
宋春舫的“欧洲戏剧”课程(1916,北大)②易卜生专号1918《新青年》4卷6期,《傀儡家庭》《国民公敌》《小爱友夫》,胡适《易卜生主义》,袁振英《易卜生传》。
个性解放思想、现实主义精神,“制造现实的幻觉”的戏剧美学观,散文体戏剧形式。
(剧场话剧)③译介热潮多元的戏剧观念、戏剧美学、戏剧形式与技巧的涌入。
3、“国剧运动”1926年6至9月,《晨报》副刊《剧刊》,赵太侔、余上沅。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
第一个十年(1917-1927年)第一章第一个十年的文学运动和文学思潮第一节文学革命的兴起一、文学革命的起因①是适应当时以民主和科学为旗帜的思想启蒙运动的要求而兴起的,是“五四”新文化运动发展的必然结果。
②是适应中国文学前进发展的要求而兴起的,是晚清文学改良运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发展。
③外国文学的启蒙和影响。
二、文学革命的兴起及胡适、陈独秀文学革命主张的评价1、文学革命的兴起1917年1月1日,胡适发表了《文学改良刍议》一文。
同年2月1日,陈独秀发表了《文学革命论》一文,正式举起了文学革命大旗。
在胡、陈旗帜下,钱玄同、刘半农等也纷纷撰文表示支持和赞同,并不断补充和丰富文学革命的内容,一场破旧立新的文学革命,在中国文坛上逐步兴起。
2、胡适、陈独秀文学革命主张的评价①胡适的文学主张对中国现代文学的诞生有着开创性的作用。
关于文学内容、社会作用的重视与提倡,所持的“历史进化的文学观”,对控制当时文坛的陈腐的封建旧文学,形成了很大冲击。
特别是白话文学的主张,有力地促进了语言的现代化变迁。
但主张多为形式上的点滴改良,且有较大的妥协性。
②陈独秀的文学主张从彻底的反封建的民主主义立场出发,不仅反对旧文学的语言形式,更反对旧文学的反动思想内容,从而鲜明地举起了文学革命大旗。
主张文学革命的态度较之胡适,也要坚决和激进的多。
但在否定了封建旧文学后,建立什么样的新文学,回答却欠具体。
从西方汲取来的文学观念,本身也存在着某些矛盾和混乱。
三、文学革命的意义1、宣告了有几千年历史的中国古典文学的终结与新文学的诞生。
2、为当时正在进行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立下了不朽功劳,以从理论主张到创作,从文学内容到形式的全面革新,揭开了人民大众反帝反封建文学的光辉的第一页。
3、使中国文学打破封闭走向世界,世界文学也开始走向中国,开启了中国文学现代化的新进程。
第二节新文学社团的涌现和多元的文学思潮一、文学研究会的文学主张及其对中国现代文学史的贡献1、文学主张认为文学是与人生有密切关系的一种工作。
现代文学三十年课件
第三节-抗战爆发后小品散文的 第三节 抗战爆发后小品散文的 多样风致
萧红和何其芳
萧红《回忆鲁迅先生》 拾取一个个生活 萧红《回忆鲁迅先生》-拾取一个个生活 的片段, 的片段,以敏锐的女性感觉捕捉日常的生 活化细节, 活化细节,让人们看到一个伟大作家的诸 多侧面。 多侧面。 • 何其芳从沉醉幻美转向关注现实。其作品 何其芳从沉醉幻美转向关注现实。 星火集》表达了他的深情抒发、 《星火集》表达了他的深情抒发、沉思和 想象交织的特点。 想象交织的特点。 •
巴金、 巴金、李广田和冯至
• 巴金作品在抗战后更加严谨坚实,其散文 巴金作品在抗战后更加严谨坚实, 梦与醉》《黑土》 》《黑土 集《梦与醉》《黑土》等表达了他的爱和 以及强烈的名族意思。 憎,以及强烈的名族意思。 • 李广田的作品在此期间表现了乡土意识、 李广田的作品在此期间表现了乡土意识、 传统风致,透漏着诗的静美。其中《 传统风致,透漏着诗的静美。其中《灌木 最具艺术水准。 集》最具艺术水准。 • 冯至的散文集在此期间只有一本《山水》, 冯至的散文集在此期间只有一本《山水》 其中所写的并不是名声而是战时西南艰苦 生活中的山乡风物。 生活中的• “长日无哩,写作自遣,随想随写,不拘篇 长日无哩,写作自遣,随想随写, 长日无哩 雅舍》写作者战时的住所, 章。”《雅舍》写作者战时的住所,虽然 太过简陋却“有个性就可爱” 太过简陋却“有个性就可爱” • 钱钟书在此时的作品同样以遣趣为主。其 钱钟书在此时的作品同样以遣趣为主。 写在人生边上》议论人生百态, 《写在人生边上》议论人生百态,措辞入 微透骨,但有时过于尖刻。 微透骨,但有时过于尖刻。
沈从文、 沈从文、张爱玲
• 沈从文抗战以后主要的散文集是《湘西》。 沈从文抗战以后主要的散文集是《湘西》 写尽了湘西的风土人情, 写尽了湘西的风土人情,表现了下层人民 的实际生活状况。 的实际生活状况。 • 张爱玲的艺术个性在散文中也得到了发挥。 张爱玲的艺术个性在散文中也得到了发挥。 这一时期散文主要在《留言》一集中。 这一时期散文主要在《留言》一集中。写 城市生活种种凡庸琐事,语调略带调侃, 城市生活种种凡庸琐事,语调略带调侃, 不是融入作者的体验与感觉。 不是融入作者的体验与感觉。
钱理群《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修订本)教材精讲-第一章至第十二章【圣才出品】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圣才电子书 第一部分教材精讲[视频讲解]第一编第一个十年(1917~1927年)[视频讲解]第1章文学思潮与运动(一)[视频讲解]关于现代文学的几个结论:1.现代文学三十年,大约每十年,文学发生较为显著的变化。
2.现代文学往往先有理论倡导,随后创作跟进,所以文学思潮与运动在先。
3.文体排列顺序基本显示了人们的文学观念和现代文学各种文体成就的大小。
总的来说,小说成就最高,最受重视,其次是诗歌、散文和戏剧。
4.著名作家是理解现代文学成就的关键。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圣才电子书本章重点:1.文学革命的发生与发展过程。
2.新文学社团的蜂起。
其他知识点:1.文学革命的发生的背景及动因。
2.外国文艺思潮的影响是文学革命发生与发展的重要外因。
3.胡适、周作人与新文学初期理论建设。
4.文学发展的趋向及特色。
一、文学革命的发生与发展1917年,文学革命发生,中国文学有了古典与现代、新与旧的区分。
1.晚清的文学革新运动诗界革命(我手写我口,古岂能拘牵)文界革命(新文体)小说界革命(改良群治、新民)白话文2.新文化运动辛亥革命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新兴的社会力量增长,为新的文化与文学提供了基础。
在此基础上,发生了企求中国现代化的思想启蒙运动。
核心观点是认为只有国民精神的解放才会有社会的革新进化,当务之急是要打破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专制文化的束缚。
3.《新青年》1915年《青年杂志》创刊。
旗帜:民主(德先生)科学:(赛先生)4.思想启蒙重新评判孔子,抨击文化专制主义,倡导思想自由。
(重新估定一切价值)广泛引进和吸收运用西方文化。
5.文学革命的发生和发展1917年1月,胡适发表《文学改良刍议》,倡导废文言倡白话。
文学改良应从“八事”入手:须言之有物;不模仿古人;须讲求文法;不做无病呻吟;务去烂调套语;不用典。
不讲对仗;不避俗字俗语。
1917年2月,陈独秀发表《文学革命论》6.三大主义推到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平民文学;推到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建设新鲜的立诚的写实文学;推到迂晦的艰涩的山林文学,建设明了的通俗的社会文学。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教案
中国现代文学教案第一编第一个十年(1917—1927年)(36学时)第一章文学思潮与文学运动(一)(6学时)一教学目的:了解五四文学革命爆发的原因,掌握五四文学革命发生发展的过程及其精神实质。
掌握文学研究会和创造社各自的形成及创作特点。
二教学重点:五四文学革命的过程及意义,两大社团的理论主张。
三教学难点:“人的文学”与五四启蒙精神四教学方法:讲授五教学步骤:1、“五四”文学革命的发生与发展2、主要的新文学社团3、胡适的文学理论第一节绪论(3学时)一、中国现代文学的起讫、对象、意义(一)中国现代文学的起讫从1917年初文学革命发端,到1949年7月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一次代表大会召开,这段文学史,习称中国现代文学史。
它上承中国近代文学,下启中国当代文学。
(二)研究对象中国现代文学是对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文学现象及其发生发展历史进行研究总结的一门学科。
所谓文学现象,包括:作家、作品,文学运动,文学思潮,文学流派。
(三)意义中国现代文学结束了长达几千年的中国旧文学,完成了中国文学史上一场空前伟大的转变,为一个新的文学世纪拉开了序幕。
由于中国现代文学在内容和形式上都与过去的文学有着迥然不同的风貌。
所以人们最初也把它称作中国新文学。
二、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脉络中国现代文学的时间跨度为32年,这32年在现代文学研究中被划分为三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1917—1927)是中国现代文学的第一个十年,也被称为二十年代文学、“五四”时期文学。
这个阶段可以分为两个时期,一是文学革命倡导时期(1917—1921),二是新文学发展时期(1921—1927)第二阶段(1928—1937)是中国现代文学的第二个十年,也被称为三十年代文学、“左联”时期文学。
第三阶段(1937—1949)是中国现代文学的第三个十年,也被称为四十年代文学。
这个时期的文学按政治文化地域划分,可分为国统区文学、解放区文学、沦陷区文学等。
按时间可分为抗战前期文学、抗战中期文学、抗战后期及解放战争时期文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现代文学教案第一编新文学的第一个十年(1917—1927年)(40学时)第一章文学思潮与文学运动(一)(6学时)教学要点:1、“五四”文学革命的发生与发展2、主要的新文学社团3、胡适的文学理论教学内容:第一节绪论(1学时)一、中国文学现代化的起点1、现代文学的命名比较明晰但也较为简单的界说是指单纯的时间概念,即通常指从五四运动前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的三十余年间的文学历史。
较为复杂一些的,认为“现代”这一概念标志着中国古典文学时代的终结,和一个文学新时代的开始与发展。
“所谓‘现代文学’,既是‘用现代文学语言与文学形式,表达现代中国人的思想、感情、心理的文学’”。
新文学的概念及使用情况。
2、文学的现代化问题“文学的现代化”,是与本世纪中国所发生的政治、经济、科技、军事、教育、思想、文化的全面现代化的历史进程相适应,是其不可缺少的有机组成部分,而在促进“思想的现代化”与“人的现代化”方面,文学更是发挥了特殊的作用。
“文学的现代化”意味着对中国传统文学的历史性变革与改造。
“文学的现代化”所发生的最深刻并具有根本意义的变革是文学语言与形式的变革,以及与此相联系的美学观念与品格的变革二、文学观念改革许多观念性的变革发生在十九世纪末和20世纪初。
在中国古代,诗文为正宗,小说、戏剧是“小道”,没有与诗文并立的资格。
而在西方,斜事性文学发展较早,地位很高,文艺复兴以后,由小说、戏剧、诗歌、散文四大体裁构成的文学格局就已形成。
维新派人士出于启蒙主义宣传的目的,很快注意到东西方文学格局的不同,开始为小说和戏剧争取应有的地位。
文界革命、诗界革命、小说界革命、话剧的萌芽等。
三、中国现代文学的特点1.中国现代文学虽然只有30多年,但其收获之丰富,进步之迅速,成就之卓越,历史上很少有哪个阶段能够比拟。
这30年,足足抵得上一两个世纪,大大缩短了近代中国与西方在文学上的距离。
2.中国现代文学诞生在民族危机深重的年代,是一种有强烈使命感的文学。
文学革命本身,就体现着民族觉醒、个体觉醒和文学觉醒的多重要求。
“五四”先驱者视启蒙、改变国民性为新文学的使命,表现了对国运民生的无比关切。
鲁迅直到30年代还这样说:“说到‘为什么’做小说罢,我仍抱着十多年前的‘启蒙主义’,以为必须是‘为人生’而且要改良这人生。
……所以我的取材,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中,意思是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我怎么做起小说来》)。
闻一多在《静夜》诗中也说:“最好是让这万里塞满了沙泥,如其它只会唱着个人的休戚!”连高唱“艺术无目的”论的早期创造社作家,同样也十分重视文学的时代使命和社会使命。
他们都以文学来推动民族觉醒和人的觉醒,探索着“理想的人性’。
稍后的革命文学家更进而以文学推动工农和被压迫阶级的觉醒,塑造无产阶级新人。
中国现代文学,就其主体来说,正是改造民族灵魂的文学,是服务于民族民主革命的真正的人民的文学。
3.不同于梁启超过于急功近利而多少忽视文学特征的主张,“五四”先驱者在坚持文学社会使命的同时,又十分重视文学本身的独特性能。
陈独秀突出地强调了文学“自身独立存在之价值”(答曾毅信);李大钊针对当时盛行的文学载封建之道和商业化的倾向提出:“我们所要求的新文学”,“是为文学而创作的文学,不是为文学本身以外的什么东西而创作的文学”(《什么是新文学》)。
鲁迅更坚决排斥那种只把文学当做宣传、当做政治留声机的主张,认为文学必须是艺术品,“使观听之人,为之兴感怡悦”(《摩罗诗力说》),还说;“革命之所以于口号,标语,布告,电报,教科书……之外,要用文艺者,就因为它是文艺”(《文艺与革命》)。
中国现代文学从一开始就注意使文学的社会使命和艺术的独特性相统一,正是具有高度的文学自觉的标志,也是它能够迅速走向成熟的重要原因。
4.现代文学是在中国社会内部发生历史性变化的条件下,广泛接受外国文学影响而形成的新的文学。
现代作家同时吮吸着西方近代文学和中国古代文学双重的历史营养。
“五四”和其后的一段时间内,文学界着重介绍、学习西方近代以来的文学,这是一个前进的运动,十分切合于新文学建设的需要。
它使中国新文学从思想到艺术都成为一种真正现代化的文学。
文学革命的先驱者,首先介绍和倡导写实主义文学,以及自然主义文学,接着又对罗曼·罗兰为代表的新浪漫主义和梅特林克为代表的象征主义表现出极大的兴趣。
而随后的创造社,又进一步倡导了浪漫主义、表现主义和另一种新浪漫主义的文学。
这样,在欧洲历时一个半世纪的众多的文学思潮,到中国却共时地展现在文学大众面前。
这虽然不可避免地会带来煮夹生饭的历史缺陷,却也造成了中国新文学多样化发展的良好局面,便于人们对各种思潮、各种创作方法作出比较、选择、吸取和融汇。
从鲁迅到曹禺、艾青等一批现代作家,就是在这样宽广多彩的文学海洋里,练就了一副弄潮儿的好身手,获得了辉煌的成就,有的更成为世界性的大作家。
现代作家获取文学营养的另一源泉是中国几千年来丰富的文学遗产。
说起来,这似乎同“五四”文学革命要推倒旧文学的宗旨相矛盾,但却是千真万确的事实。
“五四”一代作家从小受的大抵是传统教育,许多人具有深厚的古典文学修养,新文化运动兴起前后又曾以启蒙主义态度重新研究、整理古代文学遗产。
作家本身所受的中国古典文学的深厚滋养,通过语言艺术、审美习性、意境情趣,无不渗透到他们自己的创作中。
尤其是中国丰厚的诗文传统,作为一种强大的历史存在,深深哺育了许多代作家,直接推动和影响着散文、抒情小说等门类获得高度的成就。
需要说明的是,传统的继承在“五四”一代作家中,主要以自发接受、自然流露的形态呈现出来,不同于外来影响的自觉追求。
这是一种潜在的并非特意的接受,连作家本人有时也未必意识到,因而使鲁迅也说了这样的话:“新文学是在外国文学潮流的推动下发生的,从中国古代文学方面,几乎一点遗产也没摄取。
”(《〈中国杰作小说〉小引》)但所谓与传统的“断裂’,当然只是一种错觉。
在鲁迅生前,作家姚克就曾经当面表示《呐喊》、《彷徨》“描写人物的手腕有许多处还保留着旧小说的风格”,鲁迅承认“你所说的是对的”,并且说:“以前我看过不少旧小说,所受的影响很深。
但我却不是有意模仿那种风格。
”(姚克:《最初和最后的一面》)如果说,“五四”作家吸取外国文学营养出于自觉,接受中国文学传统出于自发的话.那么,到30年代以后,情况有了很大改变。
许多作家在吸取民族传统营养方面同样增进了自觉。
大众文艺的讨论和提倡,民族形式问题的争论,创作上由反映生活的深度、实感的增强而具有更多的民族色彩,特别是延安文艺座谈会以后解放区作家和群众的结合,都使文学在民族化道路上不断进展。
赵树理就是这方面的代表。
与此同时,问题似乎又多少偏到了另一方面:外国文学的借鉴吸收,在一部分作家中有所忽视创作中的现代意识也有所削弱,小生产思想或其他非现代意识有所抬头。
虽然如此,从现代文学发展的总体来看,外国文学的创造性吸收和传统艺术的批判性继承,二者毕竟已不是互相排斥,而是互相结合,形成了较好的风气。
以新的现实为基础,继承古典文学传统而使之适合于现代需要,吸收外国文学营养而使之具有民族特点,由此达到有高度成就的综合性创造,这已是为现代文学发展的历史所证明了的一条正确的道路。
第二节文学革命的发生与发展(2学时)一、“五四”文学革命五四,这个划时代的历史符号,标志着传统中国与现代中国的分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与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中国现代史与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文学与中国近代文学都以此为界,无不是因为在这个符号里涵盖了一场足以动摇传统中国思想文化根基的精神风暴。
反思了“洋务运动”的夭折,回味过“戊戌维新”的短命,目睹“辛亥革命”血的教训,中国先觉的知识分子终于悟出了一个真理:“立国”的前提是“立人”。
于是,他们逐渐将变革中国的目光聚焦于唤起国人心灵普遍觉醒的文化事业。
人的觉醒、精神的改造便成为他们首要的历史使命,而要完成国民精神改造的历史使命,只能依赖一场全方位的思想——文化的整体变革。
“五四”文学革命不仅仅是一次中国文学的革命运动,同时也是中国历史上一次伟大的文化革命运动。
“五四”新文化运动主要是以文学革命的形式出现的,或者说,“五四”文学革命实际上担当了“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要任务。
因此,我们在考察“五四”文学革命时,就不能仅仅从中国文学自身的发展演变来探讨它的发生背景,而应从更广阔的中国文化的背景上来说明它赖以产生的历史背景。
1、思想文化基础1840年至1842年的鸦片战争,在中国历史上造成了两个相互联系的后果:一是在政治和经济上,中国越来越深得陷入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悲惨境地,中国人民与封建主义、帝国主义的矛盾日益尖锐化和激烈化;二是帝国主义用大炮轰开了中国闭关锁国的大门,外国文化,当然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文化开始输入中国。
中外文化在碰撞中进行融合,推动了近现代文化的发展。
在日益急迫的民族危机的推动下,以中外文化撞击与融合的形式实现的中国文化自身的发展和演变,可说是鸦片战争以后中国文化发展的基本特点,也是中国近现代文学发展的基本特点。
严重的民族危机感决定了他们发展的急剧性,中外文化和文学的撞击与融合所产生的第三种形态的文化与文学则决定了它们的基本面貌特征。
从鸦片战争到“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国知识界的文化思想经历了四个历史阶段的三种文化思想的演变发展过程。
这四个历史阶段是洋务运动、维新运动、辛亥革命、“五四”新文化运动;三种文化思想是①洋务派以经济改革为中心的“中体西用”的思想。
发展现代军事工业,实现船坚炮利的自强新政,并且围绕军事工业发展其他企业,学习外国的先进科学技术,是当时的有识之士的主要追求目标。
显而易见,在实现这一目标的过程中,能够发挥主要作用的还主要是清政府内握有一定军政大权的官僚知识分子。
他们的民族危机感是与维护清朝封建政治统治、维护中国社会的封建统治秩序紧密结合在一起,这决定了他们改革思想的有限性。
忽视乃至反对政治制度和伦理道德的改革、主张单纯的改变物质技术上的落后状况,构成了他们文化思想的主要特点,由张之洞提出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即“中体西用”)的口号便集中体现了他们的文化思想。
②以政治维新为中心的改良派与革命派的文化思想。
洋务派主要是一些已经握有实际政治权利的官僚知识分子;维新派则主要是一些没有实际政治权利的在野知识分子,他们在中国文化史上的贡献较洋务派要巨大的多,但在政治上却是极端无力的。
他们更重视文学艺术的宣传作用,在外国文学的启发下把小说和戏剧的地位提高到与诗文并重的地步,倡导了“新文体”、“诗界革命”和“小说界革命”,大大促进了中国文学的革新。
但他们对传统封建主义的批判,始终主要停留在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的范围内,而没有进入到更深层次的精神文化中,他们所倡导的文学界的革命也就不能不是皮毛的、零碎的,不能进入到新的审美追求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