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族性阿尔茨海默病淀粉样前体蛋白 I716 T基因突变要点

合集下载

关于阿尔兹海默症发病机制的综述

关于阿尔兹海默症发病机制的综述

一、概述阿尔兹海默症是一种进行性神经退行性疾病,主要表现为记忆力和认知能力的丧失。

目前,阿尔兹海默症的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但研究人员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本文将对阿尔兹海默症的发病机制进行综述,希望能够为该疾病的治疗和预防提供一定的参考。

二、β-淀粉样蛋白的异常沉积1. β-淀粉样蛋白的产生β-淀粉样蛋白是阿尔兹海默症患者大脑中的主要病理学特征之一。

它是由β-APP(β-淀粉样蛋白前体蛋白)通过酶的切割而产生的,而β-APP则是由γ-分泌酶切割产生的。

这一过程中,γ-分泌酶和β-分泌酶的功能异常常常导致β-淀粉样蛋白的过度积累。

2. β-淀粉样蛋白的异常沉积过度积累的β-淀粉样蛋白会聚集成斑块或纤维,形成皮层淀粉样斑块。

这些斑块会破坏神经元的正常功能,最终导致神经元的逝去,从而引发阿尔兹海默症。

三、tau蛋白的异常磷酸化1. tau蛋白的生理功能tau蛋白是一种微管相关蛋白,在正常情况下,它帮助维持神经元的结构和功能。

然而,在阿尔兹海默症患者中,tau蛋白常常会异常磷酸化。

2. tau蛋白的异常磷酸化异常磷酸化的tau蛋白会导致它在神经元内部形成纤维缠结,并最终导致神经元的功能障碍和逝去。

tau蛋白的异常磷酸化也是阿尔兹海默症发病机制的重要环节之一。

四、炎症和氧化应激的作用1. 炎症的影响炎症是阿尔兹海默症发病过程中的重要因素,炎症反应可以导致神经元的损伤和逝去,进而加速疾病的进展。

2. 氧化应激的作用氧化应激是指在细胞内外环境中,由于氧自由基和其他活性氧物质的增加而导致的一种紊乱状态。

这种状态会导致细胞内蛋白质、脂质、DNA等分子的氧化损伤,进而加速阿尔兹海默症的发病过程。

五、遗传因素1. APP、PSEN1和PSEN2基因的突变近年的研究发现,一些阿尔兹海默症患者具有APP、PSEN1或PSEN2基因的突变,这些基因突变可能会引起β-淀粉样蛋白的异常沉积和其它异常的代谢过程,从而导致阿尔兹海默症的发生。

阿尔茨海默病 淀粉样蛋白假说

阿尔茨海默病 淀粉样蛋白假说

阿尔茨海默病淀粉样蛋白假说阿尔茨海默病是一种慢性神经退行性疾病,主要影响老年人。

目前,全球有数百万人受到这种疾病的困扰。

为了更好地了解阿尔茨海默病的发病机制,科学家们提出了淀粉样蛋白假说。

淀粉样蛋白假说认为,阿尔茨海默病的病因之一是大脑中的淀粉样蛋白质在无法被正常清除的情况下,聚集成斑块和缠结。

这些斑块和缠结会干扰神经细胞之间的正常通信,导致记忆力下降及其他认知功能的受损。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证实了淀粉样蛋白假说的合理性。

在大脑中形成的淀粉样斑块是阿尔茨海默病的标志性病理改变,并且与症状的严重程度密切相关。

另外,很多阿尔茨海默病的病人体内都存在异常剪接酶,这会导致淀粉样蛋白的异常积累。

集体智慧的力量也为淀粉样蛋白假说提供了更多的支持。

通过对大量的数据进行分析,科学家们能够发现淀粉样斑块在疾病早期即开始形成,并逐渐增加,这一发现有助于推测阿尔茨海默病的发展进程。

那么,我们该如何应对阿尔茨海默病呢?首先,个人应该通过改变生活习惯来降低罹患阿尔茨海默病的风险。

这包括保持健康的饮食,降低心理压力,增加锻炼和控制慢性疾病等。

此外,为了提高意识和早期诊断,定期进行大脑健康检查也是非常重要的。

科学家们也在积极开展研究,以阐明淀粉样蛋白在阿尔茨海默病发生中的准确作用。

他们正在寻找方法来清除脑内的淀粉样斑块,并开发新的治疗策略,以阻止疾病的发展和恶化。

这将为患有阿尔茨海默病的患者带来新的希望。

总的来说,淀粉样蛋白假说为我们提供了了解阿尔茨海默病的窗口。

通过进一步研究和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我们可以更好地预防和治疗这种疾病,为患者带来更好的生活质量。

希望未来科学的突破能够进一步促进阿尔茨海默病的治疗和预防。

阿尔茨海默病 淀粉样蛋白假说

阿尔茨海默病 淀粉样蛋白假说

阿尔茨海默病与淀粉样蛋白假说1. 引言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是一种神经退行性疾病,是老年人最常见的失智症之一。

该病以记忆力丧失、认知功能下降和行为异常为特征,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

虽然阿尔茨海默病的确切病因尚不清楚,但淀粉样蛋白假说(amyloid hypothesis)被广泛接受,并成为该疾病的主要理论。

2. 淀粉样蛋白假说的提出淀粉样蛋白假说最早由Alois Alzheimer在1906年提出。

他在一位患有严重失智的患者大脑中发现了异常堆积的淀粉样物质,称之为“阿尔茨海默斑块”。

随后的研究表明,这些斑块主要由β-淀粉样蛋白(β-amyloid)组成。

根据淀粉样蛋白假说,阿尔茨海默病发生的关键机制是β-淀粉样蛋白的异常沉积。

正常情况下,β-淀粉样蛋白通过酶的作用被清除,而在阿尔茨海默病患者中,这种清除过程发生了障碍,导致蛋白质在大脑中逐渐积累形成斑块。

3. β-淀粉样蛋白的产生β-淀粉样蛋白是由一种叫做β-APP(β-amyloid precursor protein)的前体蛋白产生的。

正常情况下,β-APP会被酶分解为无害的代谢产物。

然而,在某些情况下,这个过程会发生异常。

研究表明,突变或过度表达β-APP基因可能与阿尔茨海默病的发病有关。

此外,环境因素、氧化应激和神经炎症等也可能导致β-APP代谢异常。

4. β-淀粉样蛋白的聚集在正常情况下,β-淀粉样蛋白会被酶及其他清除机制有效地清除,并维持在低水平。

然而,在阿尔茨海默病患者中,这种清除过程发生了障碍,导致蛋白质在大脑中逐渐积累形成斑块。

β-淀粉样蛋白的聚集可以通过多种机制进行,包括磷酸化、氧化、金属离子催化等。

这些聚集形成的斑块会干扰神经元的正常功能,并最终导致神经元死亡。

5. β-淀粉样蛋白对神经元的损害β-淀粉样蛋白对神经元的损害是阿尔茨海默病发展过程中的关键因素之一。

研究表明,β-淀粉样蛋白可以引起神经元突触损伤、线粒体功能障碍和细胞凋亡等。

阿尔茨海默病的病理机制及治疗方法

阿尔茨海默病的病理机制及治疗方法

阿尔茨海默病的病理机制及治疗方法概述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是一种进行性神经退行性疾病,其主要特征是认知功能丧失和记忆障碍。

该疾病在老年人群中非常常见,对患者及其家庭带来重大负担。

虽然目前尚无根治的治疗方法,但了解该疾病的病理机制可以为患者提供更好的支持和护理,并推动新药物和干预策略的发展。

一、病理机制1. 淀粉样β-蛋白斑块形成淀粉样β-蛋白(amyloid-beta protein,Aβ)聚集形成斑块是AD最明显的特征之一。

正常情况下,髓质细胞通过清除代谢产物来控制Aβ水平。

然而,在AD患者中,这种清除过程受到干扰,导致Aβ在大脑中积累并形成斑块。

2. 神经原纤维缠结与Tau蛋白异常另一个关键特征是神经原纤维缠结和Tau蛋白异常。

Tau蛋白在正常情况下维持神经元细胞骨架结构的稳定性。

然而,在AD患者中,磷酸化异常导致Tau蛋白聚集成缠结,并最终损害神经元功能。

3. 氧化应激和炎症反应AD患者大脑中存在氧化应激和炎症反应的迹象。

这些异常生理过程可能进一步加剧Aβ聚集和Tau蛋白异常。

二、治疗方法1. 药物治疗目前已有几种针对阿尔茨海默病的药物可供选择。

乙酰胆碱酯酶抑制剂(acetylcholinesterase inhibitors, AChEI)是常用的一类药物,用于改善认知功能和延缓AD进展。

另外,Glutamate NMDA受体拮抗剂也可用于改善记忆障碍。

2. 干预策略除了药物治疗外,干预策略也被广泛研究作为阿尔茨海默病的治疗方法。

其中包括认知训练,如记忆锻炼和注意力训练,可以帮助患者保持较好的认知功能。

此外,规律的体育锻炼和心理社交互动也被证明有助于延缓AD进展。

3. 免疫治疗近年来,免疫治疗作为AD治疗的新策略取得了一些重要突破。

例如,抗Aβ抗体通过清除大脑中的Aβ积累物而显示出一定的效果。

此外,针对Tau蛋白异常聚集的免疫治疗也在实验室阶段取得了初步成功。

阿尔茨海默症的基因突变和突变载体

阿尔茨海默症的基因突变和突变载体

阿尔茨海默症的基因突变和突变载体阿尔茨海默症(Alzheimer's disease)是一种常见的老年痴呆症,也是导致老年人认知能力逐渐衰退的主要原因之一。

近年来,科学家们对该病的研究取得了一定进展,其中包括与遗传相关的基因突变和突变载体。

阿尔茨海默症的基因突变是指与该病相关的遗传变异。

过去的研究发现,阿尔茨海默症与β-淀粉样蛋白(Aβ)在大脑中的异常沉积密切相关。

而Aβ蛋白的形成与良好功能的α-淀粉样前体蛋白(APP)的异常代谢有关。

基因突变会导致APP代谢异常,从而促进Aβ蛋白的过多产生和聚集,形成脑部的淀粉样斑块,损伤神经元结构和功能。

阿尔茨海默症的突变载体是指携带与该病相关突变的基因。

突变载体可以将基因突变传递给后代,使其患上阿尔茨海默症的风险增加。

其中最为明显的突变载体是位于第21号染色体上的APP基因和第1号染色体上的presenilin 1 (PS1)、presenilin 2 (PS2)基因。

这些基因的突变会导致APP代谢异常,从而加速Aβ蛋白的聚集和斑块形成。

然而,阿尔茨海默症并不完全是由基因突变和突变载体所决定的。

科学家们发现,环境和生活方式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该病的发病风险。

事实上,遗传突变只能解释少数阿尔茨海默症病例,大部分患者并没有明显的基因突变。

因此,阿尔茨海默症往往是基因与环境的交互作用的结果。

为了更好地了解阿尔茨海默症的基因突变和突变载体,科学家们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实验。

他们使用了各种实验手段和技术,包括基因测序、杂交实验和动物模型等。

这些研究的结果为我们深入理解阿尔茨海默症的发病机制提供了重要的线索和证据。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对阿尔茨海默症的基因突变和突变载体的研究将更加深入和精细化。

科学家们希望通过研究阿尔茨海默症相关的基因突变和突变载体,能够找到新的治疗方法和策略,为患者提供更有效的治疗和康复手段。

总之,阿尔茨海默症的基因突变和突变载体在该疾病的发病机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阿尔茨海默综合症的病理生理机制与研究进展

阿尔茨海默综合症的病理生理机制与研究进展

阿尔茨海默综合症的病理生理机制与研究进展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是一种常见的神经退行性疾病,是老年痴呆症最常见的形式。

该病最早由德国神经病学家阿尔茨海默于1906年首次描述。

阿尔茨海默病的发病率逐年增加,给患者及其家人带来了巨大的生理和心理负担。

目前,研究人员在病理生理机制与潜在治疗方向上取得了一些重要的进展。

阿尔茨海默病的病理生理机制是复杂而多样的。

病理学上的主要特征是脑部神经元扭曲纤维和淀粉样斑块的形成。

淀粉样斑块主要由β-淀粉样蛋白(Aβ)聚集而成,Aβ是一种由丙氨酸产生的多肽,其在正常的脑部组织中也存在,但在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的大脑中聚集得更多,形成淀粉样斑块。

此外,还有Tau蛋白磷酸化异常和神经元丢失等其他病理学表现。

对阿尔茨海默病的病理生理机制研究一直是科学家们的热点和难点领域之一。

研究发现,遗传因素在阿尔茨海默病发病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突变的APP(Aβ前体蛋白)基因和相关基因,如PSEN1(编码Aβ42的gamma-酶切酶的亚基之一)和PSEN2(编码gamma-酶切酶亚基之一)突变,与阿尔茨海默病的早发型病例有显著相关性。

此外,APOEε4等基因的突变也与阿尔茨海默病的晚发型病例有关联。

这些突变导致Aβ的异常积聚,进而引发Tau蛋白磷酸化等病理学变化。

除了遗传因素,研究还发现,环境因素和生活方式也对阿尔茨海默病的发病风险有一定影响。

心血管疾病、高血压、高胆固醇、糖尿病等慢性病与阿尔茨海默病之间存在关联。

此外,长期缺乏认知刺激和脑力活动,饮食不均衡、缺乏锻炼等不良生活方式也与阿尔茨海默病的发病风险增加有关。

为了阐明阿尔茨海默病的病理生理机制,研究人员从不同角度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

近年来,神经影像学技术被广泛应用于阿尔茨海默病的早期诊断。

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PET)和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等技术能够精确检测Aβ堆积和脑功能活动变化。

此外,免疫组织化学、免疫荧光和分子生物学等技术也被用于病理学特征的检测和研究。

阿尔茨海默综合症的遗传突变与相关基因

阿尔茨海默综合症的遗传突变与相关基因

阿尔茨海默综合症的遗传突变与相关基因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 AD)是一种进行性的神经系统退化性疾病,也是老年痴呆症的最常见形式。

尽管该病的确切病因尚不完全清楚,但从研究发现来看,遗传突变和相关基因在AD的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在阿尔茨海默病中,遗传因素被认为是重要的风险因素之一。

除了罕见的早发AD,大多数AD病例属于晚发AD,其起病年龄大多在65岁之后。

这种类型的AD与遗传因素密切相关,基因突变在此类AD的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具体来说,阿尔茨海默病与相关基因APOE(Apolipoprotein E)的突变息息相关。

APOE基因有三种常见的等位基因,分别是ε2、ε3和ε4,其中ε4是最常见的风险等位基因,与AD发生的风险密切相关。

实际上,APOE ε4的各种突变形式与AD的发病率呈正相关。

《自然·遗传学》发表的一项关于APOE与AD关联性的研究表明,APOE ε4与AD的发生密切相关,而APOE ε2则似乎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具体来说,拥有APOE ε4突变的人患AD的风险约为没有此突变的人的2~4倍,而APOE ε2突变则似乎可以降低患病风险。

然而,APOE基因的突变并不是AD的决定性因素,因为许多患有APOE ε4突变的人并没有患AD病的迹象,反之亦然。

此外,其他一些基因突变与AD的发展也有一定关联。

研究发现,该病与PS1(Presenilin 1)和PS2(Presenilin 2)这两个主要与家族性AD相关的基因突变有密切关系。

这些变异导致蛋白质的异常积聚和代谢紊乱,最终导致神经元的死亡和大脑功能的下降。

最近的研究还发现,与染色体19上的基因突变PICALM (Phosphatidylinositol Binding Clathrin Assembly Protein)以及基因CLU(Clusterin)等也与AD的遗传突变有关。

这些基因突变可能会影响神经元的功能和连接,加速AD的进展。

阿尔茨海默病的遗传机制突变基因的表达和蛋白质异常

阿尔茨海默病的遗传机制突变基因的表达和蛋白质异常

阿尔茨海默病的遗传机制突变基因的表达和蛋白质异常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是一种以进行性神经退行性病变为特征的老年性痴呆症。

其临床表现主要包括记忆力减退、认知能力下降、人格及行为的变化等。

长期以来,人们一直对阿尔茨海默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进行研究,有关遗传机制和突变基因的表达以及蛋白质异常是目前研究的热点之一。

一、阿尔茨海默病的遗传机制阿尔茨海默病的遗传机制是多因素引起的,既包括遗传因素,也与环境因素密切相关。

遗传因素在阿尔茨海默病的发生和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

研究发现,阿尔茨海默病与几个遗传相关的基因突变有关,其中包括APP、PSEN1和PSEN2基因等。

1. APP基因突变APP(Amyloid Precursor Protein)基因是编码β-淀粉样蛋白前体的基因,突变可以导致蛋白质的异常积累。

研究表明,APP基因突变通常与早发性阿尔茨海默病有关。

这些突变会引起β-淀粉样蛋白的异常积聚,形成神经纤维缠结和老年斑等病理变化。

2. PSEN1和PSEN2基因突变PSEN1(Presenilin 1)和PSEN2(Presenilin 2)基因编码蛋白质,它们是γ-分泌酶的组成部分。

γ-分泌酶能够切割APP,产生β-淀粉样蛋白。

PSEN1和PSEN2基因的突变会导致γ-分泌酶的异常活性,使β-淀粉样蛋白产生过程增加,从而导致阿尔茨海默病的发生。

二、突变基因的表达异常突变基因的表达异常是阿尔茨海默病发病机制的重要环节之一。

突变基因的异常表达涉及到转录调节、RNA剪接和蛋白质翻译等过程。

1. 转录调节异常突变基因可能导致特定转录因子的异常结合或功能改变,从而影响基因的表达水平。

这些异常调节可能导致和阿尔茨海默病相关的关键蛋白质表达不稳定或蛋白质聚集,进一步诱导细胞发生病理性改变。

2. RNA剪接异常RNA剪接是基因表达调控的重要环节,通过剪接不同的外显子可以得到多种不同的蛋白质编码形式。

阿尔茨海默综合症的神经病理学特征

阿尔茨海默综合症的神经病理学特征

阿尔茨海默综合症的神经病理学特征阿尔茨海默病是一种常见的老年性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其主要特征是进行性智力损害和认知功能减退。

阿尔茨海默病的神经病理学特征包括β-淀粉样蛋白沉积、神经元丢失和神经纤维缠结的形成。

首先,对于阿尔茨海默病的病理学特征之一是β-淀粉样蛋白的沉积。

β-淀粉样蛋白是由β-淀粉样前体蛋白(APP)断裂产生的,它在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的大脑中沉积成斑块和团块。

β-淀粉样蛋白的沉积会导致神经元功能异常,干扰神经传递和细胞信号传导,最终导致认知和记忆功能的下降。

其次,神经元丢失也是阿尔茨海默病的重要特征之一。

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的大脑皮层和海马体等与记忆和认知相关的区域,神经元数量明显减少。

这种神经元丧失主要发生在胆碱能系统中,胆碱能系统是神经递质乙酰胆碱的产生和释放的主要区域。

神经元丢失进一步加重了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的记忆和认知功能下降。

此外,神经纤维缠结的形成也是阿尔茨海默病神经病理学特征之一。

在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的大脑中,突触蛋白Tau异常聚集形成了纠缠体,进一步形成神经纤维缠结。

神经纤维缠结干扰了神经元的正常功能,导致神经递质的释放异常,影响神经传递的正常运作。

这些缠结主要在大脑皮层和海马体等脑区形成,加剧了神经元损害和认知下降的程度。

最后,阿尔茨海默病的神经病理学特征还包括脑萎缩和神经胶质病变。

随着疾病的进展,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的大脑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萎缩,特别是与记忆和认知相关的脑区。

此外,神经胶质病变也是阿尔茨海默病患者大脑中常见的病理学改变,包括胶质细胞的异常增生和活化,导致神经功能异常。

综上所述,阿尔茨海默病的神经病理学特征包括β-淀粉样蛋白沉积、神经元丢失、神经纤维缠结的形成、脑萎缩和神经胶质病变。

这些病理学改变导致了阿尔茨海默病患者智力和认知功能的下降。

了解阿尔茨海默病的神经病理学特征有助于深入理解该疾病的发病机制,并为阿尔茨海默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科学依据。

阿尔兹海默症相关基因

阿尔兹海默症相关基因

阿尔兹海默症相关基因1.引言1.1 概述阿尔茨海默症是一种神经系统退化性疾病,通常在老年人中发生。

它是最常见的老年性痴呆症状,特征是记忆力、思维能力和行为的进行性下降。

该疾病对患者和他们的家人产生了巨大的负担。

阿尔茨海默症的确切原因尚不清楚,但基因在其发展和进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近年来,许多研究已经揭示了与阿尔茨海默症相关的基因。

阿尔茨海默症相关基因与疾病的发病机制密切相关。

这些基因可能参与蛋白质代谢、炎症反应、细胞信号传导和突触功能等关键生物过程。

通过研究这些基因的突变、表达水平和功能变化,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阿尔茨海默症的病理生理机制。

目前已经发现了多个与阿尔茨海默症相关的基因。

其中最为重要的是APP(β淀粉样前体蛋白)、PSEN1(Presenilin 1)和PSEN2(Presenilin 2)。

这些基因的突变可以导致β淀粉样蛋白的异常积累,形成致病性的阿尔茨海默症斑块。

此外,APOE(载脂蛋白E)基因也是一个与阿尔茨海默症风险密切相关的基因。

具有APOE ε4等突变的人群在晚年患上阿尔茨海默症的风险会明显增加。

APOE基因的不同突变形式影响着脂质代谢和β淀粉样蛋白清除,进而影响了阿尔茨海默症的发病过程。

通过深入研究这些基因及其与阿尔茨海默症之间的关系,我们可以为该疾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提供新的线索。

此外,对阿尔茨海默症相关基因的研究还有助于发现新的治疗靶点,并开发更有效的药物来治疗这种难治性疾病。

总之,阿尔茨海默症相关基因的研究为我们提供了更全面的理解该疾病的病理生理机制。

相信通过对这些基因的深入研究,我们将能够找到更多的治疗手段和预防策略,为阿尔茨海默症患者带来更多的希望。

1.2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为:本文主要围绕阿尔兹海默症相关基因展开探讨,通过对已有研究成果的分析和整理,旨在深入了解阿尔兹海默症的遗传机制,为进一步的研究和治疗提供参考。

首先,我们将在引言部分进行概述,介绍阿尔兹海默症的基本概念和病因,以及该疾病对患者和社会带来的重大影响。

阿尔兹海默症的基因治疗研究进展

阿尔兹海默症的基因治疗研究进展

阿尔兹海默症的基因治疗研究进展阿尔兹海默症(Alzheimer's Disease,AD)是一种进行性神经退行性疾病,主要表现为记忆力减退、认知能力丧失、情绪障碍等症状。

目前,世界各地的科研人员在寻求更有效的治疗方法,其中基因治疗备受关注。

本文将重点介绍阿尔兹海默症的基因治疗研究进展。

1. 基因治疗的原理基因治疗是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将特定基因引入人体,以修复或替换受损基因,改善疾病症状。

在阿尔兹海默症的治疗中,研究人员主要关注两个方面的基因治疗:β-淀粉样蛋白前体(β-amyloid precursor protein,APP)基因和Tau蛋白(Tau protein)基因。

2. β-淀粉样蛋白前体(APP)基因治疗β-淀粉样蛋白前体是阿尔兹海默症中关键的蛋白质,异常积聚的β-淀粉样蛋白(Aβ)堆积形成了老年斑,诱发了疾病的发展。

研究人员通过基因治疗试图减少Aβ的产生,或排除已经积聚的Aβ。

例如,一些研究通过逆转转录病毒将siRNA引入细胞,抑制APP的合成,从而减少Aβ的产生。

3. Tau蛋白基因治疗Tau蛋白在神经元中起着维持细胞结构和功能的重要作用。

在阿尔兹海默症中,Tau蛋白异常磷酸化和聚集,导致神经纤维缠结和细胞功能丧失。

因此,通过基因治疗调控Tau蛋白的磷酸化状态,可能有助于缓解病理过程。

一种可能的治疗方法是利用载体将Tau蛋白的反义RNA引入大脑细胞,减少异常磷酸化的Tau蛋白的合成。

4. 基因编辑技术的应用近年来,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在基因治疗领域取得了重要突破,也被应用于阿尔兹海默症的研究中。

通过CRISPR-Cas9系统,研究人员可以精准编辑和修复基因序列,帮助纠正与阿尔兹海默症相关的突变。

此外,CRISPR-Cas9还可以用于研究特定基因的功能和相互作用机制。

5. 临床前研究进展虽然基因治疗在阿尔兹海默症的治疗中显示出巨大的潜力,但目前大部分研究还处于临床前阶段。

阿尔茨海默病的遗传风险和基因突变

阿尔茨海默病的遗传风险和基因突变

阿尔茨海默病的遗传风险和基因突变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是一种神经退行性疾病,主要影响中老年人,特征是进行性认知损害和记忆障碍。

科学家已经证实,阿尔茨海默病与遗传风险和基因突变密切相关。

遗传风险在阿尔茨海默病发病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研究表明,如果一个人的直系亲属患有阿尔茨海默病,那么他本人患病的风险将会明显增加。

这一点可以解释为,阿尔茨海默病的遗传风险与家族史密切相关。

研究人员通过研究大量患者和正常人群的基因数据,发现患有阿尔茨海默病的人,其细胞核内质量与细胞外液中的孤儿基因表达不平衡,而这种表达不平衡与基因突变紧密相关。

基因突变也是导致阿尔茨海默病发病的重要原因之一。

早期的基因突变研究主要集中在几个特定的基因上,如AMYLOID-BETA PRECURSOR PROTEIN(APP)、PRESENILIN 1和PRESENILIN 2。

这些基因突变会导致脑内Aβ蛋白的沉积和积聚,最终导致神经元损害和记忆障碍。

然而,随着遗传学技术的进步,科学家们发现了更多与疾病发生密切相关的基因突变。

例如,tau蛋白基因(MAPT)的突变在患有阿尔茨海默病的患者中有较高的产生率。

此外,一些其他基因,如CLU、CR1、PICALM等,也与阿尔茨海默病的发生密切相关。

这些发现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阿尔茨海默病的病理生理机制,还为患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提供了新的指导。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虽然遗传风险和基因突变对阿尔茨海默病的发病起到重要的作用,但它们并不是决定性因素。

阿尔茨海默病的发病机制极为复杂,受到多种环境和生活方式因素的影响。

例如,高血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与阿尔茨海默病的发病风险密切相关。

此外,生活方式因素,如饮食习惯、运动、社交活动等,也可能影响阿尔茨海默病的发病风险。

因此,预防和治疗阿尔茨海默病需要综合考虑遗传风险、基因突变以及环境和生活方式因素。

虽然目前还没有找到完全治愈阿尔茨海默病的方法,但早期诊断和有效的干预措施可以显著改善患者的病情和生活质量。

了解阿尔茨海默病的遗传风险与治疗进展

了解阿尔茨海默病的遗传风险与治疗进展

了解阿尔茨海默病的遗传风险与治疗进展一、阿尔茨海默病的遗传风险:家族因素与APOE基因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是一种慢性进行性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也是老年痴呆最常见的形式。

近年来,人们对于AD的遗传风险和发病机制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遗传学研究表明,AD具有家族聚集性,在亲属中的患病率相较于非亲属会显著增加。

1. 家族因素与遗传风险AD通常可分为两种形式:早发型(early-onset AD, EOAD)和晚发型(late-onset AD, LOAD)。

早发型AD又称家族性AD,其起病年龄在40~65岁之间;而晚发型AD则起病年龄超过65岁。

家族史在AD的遗传风险中起着重要作用。

如果一个人有一位或多位直系亲属(如父母、兄弟姐妹)患有AD,那么该人罹患AD的风险将显著增加。

据估计,如果一个家庭成员患有EOAD,则其子女罹患AD的风险约为50%,这意味着其发病几率高于一般人口的普遍水平。

2. APOE基因和遗传风险除家族史外,APOE(apolipoprotein E)基因也与AD的遗传风险密切相关。

APOE基因位于人类染色体19上,有三种常见等位基因:ε2、ε3和ε4。

每个人都会从父母那里继承一个APOE等位基因。

研究发现,APOE ε4等位基因是增加AD风险的主要遗传标记。

人们发现携带ε4等位基因的个体,尤其是具有一个或两个ε4等位基因的个体,在晚发型AD的风险中明显升高。

携带一个ε4等位基因与AD的风险大致增加3倍;而携带两个ε4等位基因则可能使患病几率增加至15~30倍。

二、阿尔茨海默病治疗进展:针对β-淀粉样蛋白聚集和神经递质失衡目前,还没有能够完全治愈或逆转 AD 的药物。

然而,随着对 AD 发病机制的深入了解,研究者们正不断努力寻找新的治疗方法和药物以改善患者的症状和生活质量。

1. β-淀粉样蛋白聚集的阻断AD的主要病理特征之一是β-淀粉样蛋白(β-amyloid)在大脑中形成斑块。

家族性阿尔茨海默病家系淀粉样前体蛋白基因突变检测

家族性阿尔茨海默病家系淀粉样前体蛋白基因突变检测

D 1 m R N A 的表 达 及 意 义 [ J ] .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 2 0 1 3 ,
4 8 ( 4): 3 9 8
关性研究 [ J ] . 华 西 口腔 医学 杂 志 , 2 0 1 4, 3 2 ( 2 ) : l 1 9
[ 2 ]张逸凡 , 关忠 民, 陈笑艳 , 等. 抗 肿 瘤 新 药 埃 克 替 尼 在 动 物 体 内的 药 动 学 和 组 织 分 布 研 究 [ J ] . 中国新 药杂 志 ,
药, 2 0 0 8 , 3 9 ( 1 ) : 4 6 [ 7 ]黄涛 , 张令达 . 口腔 鳞 状 细 胞 癌 组 织 中 p 5 7 “ 和 C y e l i n
[ 1 ]张超贤 , 郭 李柯 , 史 淑敏. 饮 酒 和 细 胞 外 超 氧 化 物 岐 化 酶、 乙 醛 脱 氢 酶 2基 因 多 态 性 与 口腔 鳞 状 细 胞 癌 的 相
[ 8 ]Y u n l a n L , J u a n Z , Q i n g s h a n L . A n t i t u mo r a c t i v i t y o f d i — n —
b u t y l 一 ( 2, 6 - d i l f u o r o b e n z o h y d r o x a ma t o ) t i n( Ⅳ )a g a i n s t h u —
责任编辑徐春燕 )
瘤 裸 鼠异 种 移 植 模 型 的 抗
d o i : 1 0. 1 3 7 0 5 / j . i s s n . 1 6 71 - 6 8 2 5 . 2 0 1 5 . 0 3 . 0 2 9
家 族 性 阿尔 茨 海 默 病 家 系淀 粉 样 前体 蛋 白基 因突 变 检 测

阿尔茨海默病的脑内淀粉样斑块积聚机制

阿尔茨海默病的脑内淀粉样斑块积聚机制

阿尔茨海默病的脑内淀粉样斑块积聚机制引言: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简称AD)是一种神经退行性疾病,是导致老年人智力和记忆功能严重下降的主要原因之一。

在AD患者大脑中,存在着特殊的异常结构——淀粉样斑块,它们由β-淀粉样蛋白(amyloid-beta protein)组成。

本文将探讨阿尔茨海默病的脑内淀粉样斑块积聚机制。

I. β-淀粉样蛋白生成和代谢A. β-淀粉样蛋白介绍1. 结构及生理功能2. 指向常见位置B. β-淀粉样蛋白生成过程1. APP的剪切2. γ-分泌酶和γ-分泌调节因子的作用C. β-淀粉样蛋白代谢途径1. α-分泌途径2. β/γ-分泌途径II. 脑内β-淀粉样斑块形成机制A. 斑块形成的起始阶段1. β-淀粉样蛋白的异常聚集2. 原代核基质组装B. 斑块形成的终止阶段1. 斑块的生长和成熟2. 结构稳定与分解过程III. β-淀粉样斑块对神经元的影响与毒性机制A. 神经元损伤的过程1. 氧化应激和炎症因子释放2. 线粒体功能障碍B. 过度兴奋和突触损失1. 钙离子调节失衡2. 突触可塑性丧失IV. β-淀粉样斑块形成的影响因素及相关研究进展A. 遗传因素在斑块积聚中的作用1. APP、PSEN1、PSEN2等基因突变影响β-淀粉样斑块生成机制B. 外部环境和生活方式对斑块形成的影响1. 营养摄入和生活习惯与β-淀粉样斑块积聚的关系2. 慢性炎症和心血管健康与斑块形成的关联C. 目前的治疗方法和新的研究方向1. 抗淀粉样药物的开发和临床试验2. 遗传基因编辑技术在AD治疗中的应用前景结论:阿尔茨海默病的脑内淀粉样斑块积聚是一种复杂而多因素共同作用的过程。

β-淀粉样蛋白生成和代谢障碍是淀粉样斑块形成的起始因素,而一旦斑块形成,并对神经元产生毒性影响时,神经退行性损伤将进一步加剧。

遗传因素、环境影响以及生活方式等因素也可能对斑块形成起到重要作用。

阿尔茨海默病的遗传因素与家族性发病

阿尔茨海默病的遗传因素与家族性发病

阿尔茨海默病的遗传因素与家族性发病阿尔茨海默病是一种常见的神经退行性疾病,主要表现为记忆力减退、认知障碍和行为变化。

许多学者和专家研究发现,遗传因素在阿尔茨海默病的发病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家族性阿尔茨海默病。

家族性阿尔茨海默病是一种罕见的遗传性神经变性疾病,其发病风险比一般人口高得多。

根据研究,家族性阿尔茨海默病的发病率约占所有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的5%至10%。

而家族性阿尔茨海默病的遗传模式主要有三种:显性遗传、隐性遗传和染色体异常。

首先,显性遗传是指当一个患有阿尔茨海默病的家庭成员将基因突变传递给下一代时,这种遗传方式的发病风险非常高。

常见的显性遗传突变基因有APP、PSEN1和PSEN2等。

这些基因突变会导致β淀粉样蛋白过度聚集,形成脑内淀粉样斑块和神经纤维缠结,损害神经细胞正常功能,最终引发阿尔茨海默病的发生。

其次,隐性遗传是指阿尔茨海默病基因的突变必须由双亲传递给子女,但自身并不发病。

这种遗传方式可能在一些家系中存在多代携带性,然而症状会在晚年才显现出来。

虽然隐性遗传的发病风险较低,但一旦携带这些突变基因,后代患病风险会明显上升。

最后,染色体异常也是导致家族性阿尔茨海默病的重要遗传因素之一。

例如,具有三个21号染色体的患者会患上唐氏综合征和早发性老年性痴呆。

与此同时,21号染色体上的蛋白质编码基因APP也与阿尔茨海默病的发病相关。

除了这些家族性阿尔茨海默病的明确遗传因素外,研究还显示一些致病基因的变异可能增加非家族性阿尔茨海默病的患病风险。

这些基因变异可能是与代谢、炎症和大脑功能有关的基因。

此外,一些环境因素,如教育水平、职业和生活方式等,也可能对阿尔茨海默病的发生起到一定的影响。

针对家族性阿尔茨海默病的遗传因素,研究人员和临床医生提出了一系列预防和干预的措施。

首先,了解自己的家族病史,特别是是否有家族性阿尔茨海默病的患者是非常重要的。

如果家族中有患者,可以考虑进行遗传咨询和基因检测,以了解自己的患病风险。

神经退行性疾病研究寻找治愈阿尔茨海默病的突破

神经退行性疾病研究寻找治愈阿尔茨海默病的突破

神经退行性疾病研究寻找治愈阿尔茨海默病的突破阿尔茨海默病是一种影响中老年人认知能力的神经退行性疾病,它会导致记忆力、思维能力和行为丧失。

虽然已有许多研究致力于理解和治疗这一疾病的方法,但至今仍没有找到根本性的解决方案。

然而,最近的研究突破表明,我们或许正迈向治愈阿尔茨海默病的关键一步。

一、基因突变与阿尔茨海默病关系的发现近年来,科学家发现有三种基因引发阿尔茨海默病:甲型淀粉样蛋白前体基因(APP)突变、早老性家族性阿尔茨海默病相关亚型基因(PSEN1)突变和PSEN2基因突变。

这一发现引起了人们对基因突变与该疾病关系的深入研究。

二、淀粉样蛋白在阿尔茨海默病中的作用淀粉样蛋白聚集是阿尔茨海默病的主要特征之一。

科学家发现,这些聚集的淀粉样蛋白会损害神经细胞的功能,导致脑细胞死亡和退化。

因此,深入研究淀粉样蛋白在疾病发展中的作用对于治愈阿尔茨海默病具有重要意义。

三、药物治疗的新突破多种药物被用于治疗阿尔茨海默病,但迄今为止,没有一种药物能够在根本上逆转疾病的进展。

然而,最新的研究表明,一种名为“基因编辑”的新技术可能会带来重大突破。

基因编辑技术通过修改基因序列,有望减少淀粉样蛋白的产生,从而达到治疗阿尔茨海默病的效果。

四、细胞治疗的前景细胞治疗是近年来备受关注的治疗方法。

科学家尝试使用干细胞或其他特定类型的细胞来替代受损的神经细胞,以改善病人的认知能力和生活质量。

尽管这项技术仍处于实验阶段,但它为治愈阿尔茨海默病提供了新的希望。

五、生活方式干预的重要性除了药物治疗和细胞治疗外,生活方式的改变也被发现对阿尔茨海默病具有积极影响。

均衡饮食、适量运动、充足睡眠和认知训练等活动都可以帮助减缓疾病的发展。

因此,人们应该时刻关注自己的生活方式,以预防和控制阿尔茨海默病的发生。

结论尽管治愈阿尔茨海默病仍然具有挑战性,但最新的研究进展为我们带来了新的希望。

对基因突变、淀粉样蛋白的作用、药物治疗和细胞治疗等方面的研究揭示了该疾病的更多特征和治疗突破口。

家族性阿尔茨海默病家系淀粉样前体蛋白基因突变检测

家族性阿尔茨海默病家系淀粉样前体蛋白基因突变检测

家族性阿尔茨海默病家系淀粉样前体蛋白基因突变检测商丹丹;田杰;季燕;史长河;吴军;杨靖;秦洁;宋波;王莉梅【摘要】目的:研究1个中国汉族早发型家族性阿尔茨海默病(EOFAD)家系的临床症状及其致病基因的突变形式.方法:收集1个EOFAD家系,分析2例患者及其他家系成员的临床表现及辅助检查结果.采集患者及部分家系成员外周血,提取基因组DNA,应用PCR联合直接测序法依次行早老素1(PS-1)基因、早老素2(PS-2)基因及淀粉样前体蛋白(APP)基因第16、17号外显子基因检测.结果:该家系2例患者发病年龄较早,均以记忆力下降为首发症状,病情呈进行性加重,均出现癫痫大发作及肌张力增高等其他痴呆类型少见的临床症状.在该家系2例患者中发现APP基因第17号外显子2 149位碱基发生G→A突变,使APP第717号氨基酸由缬氨酸变为异亮氨酸,发生V717I突变;未发现PS-1、PS-2基因突变.结论:在中国汉族EOFAD 家系中发现了APP基因的V717I突变,进一步证明了APP基因突变是EOFAD的重要致病原因.【期刊名称】《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年(卷),期】2015(050)003【总页数】4页(P416-419)【关键词】阿尔茨海默病;淀粉样前体蛋白基因;突变【作者】商丹丹;田杰;季燕;史长河;吴军;杨靖;秦洁;宋波;王莉梅【作者单位】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郑州450052;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护理学院郑州450052;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郑州450052;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郑州450052;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郑州450052;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郑州450052;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郑州450052;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郑州450052;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郑州45005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49.16#通信作者,女,1969年9月生,博士,教授,研究方向:神经遗传变性病,E-mail:***********************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 disease,AD)是一种进行性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主要表现为认知功能、日常生活能力下降及精神行为异常等。

阿尔兹海默症有关的突变基因

阿尔兹海默症有关的突变基因

阿尔兹海默症有关的突变基因
阿尔茨海默症是一种神经退行性疾病,是老年人中最常见的痴呆症之一。

该疾病的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但已经发现了一些与阿尔茨海默症有关的突变基因。

1. APP基因
APP基因是编码β淀粉样蛋白的基因,是阿尔茨海默症的主要遗传因素之一。

在正常情况下,β淀粉样蛋白是由APP基因编码的,但在阿尔茨海默症患者中,β淀粉样蛋白会在大脑中形成斑块,导致神经元死亡和认知功能下降。

2. PSEN1和PSEN2基因
PSEN1和PSEN2基因编码γ-分泌酶复合物的组成部分,这是一种参与β淀粉样蛋白的代谢和降解的酶。

突变的PSEN1和PSEN2基因会导致γ-分泌酶复合物功能异常,进而导致β淀粉样蛋白的异常积累和斑块的形成。

3. APOE基因
APOE基因编码载脂蛋白E,是一种与脂质代谢有关的蛋白质。

APOE基因的ε4等位基因与阿尔茨海默症的风险增加有关。

ε4等位基因的携带者在老年时更容易患上阿尔茨海默症,而且病情进展更快。

以上是与阿尔茨海默症有关的突变基因的简要介绍。

虽然这些基因的突变会增加患上阿尔茨海默症的风险,但并不是所有携带这些突变基因的人都会患上该病。

此外,阿尔茨海默症的发病机制还有很多未知之处,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来揭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DOI:10.3760/cma.j.issn.1006-7876.2017.01.006作者单位:100053北京,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内科,北京脑重大疾病研究院阿尔茨海默病研究所,老年认知障碍疾病北京市重点实验室,教育部神经变性病重点实验室通信作者:贾建平,Email:jiajp@vip.126.com・神经变性病・家族性阿尔茨海默病淀粉样前体蛋白I716T基因突变王琪秦伟董静厉含之李颖李芳玉吴巧琪贾建平【摘要】 目的探讨1个中国早发型家族性阿尔茨海默病家系的基因筛查方法及其突变情况。

方法收集1个早发型家族性阿尔茨海默病家系,分析其临床表现及辅助检查结果,对这个家系中的8位成员、20例散发性阿尔茨海默病(SAD)患者和50名家系外非患病个体进行血样采集,提取基因组DNA,对其PSEN1基因的第3~12外显子、PSEN2基因的第1~12外显子、淀粉样前体蛋白(APP)基因的第16~17外显子进行测序。

结果该家系中有6位成员筛查出APP基因第17外显子发生g.275339T>C碱基突变,使编码APP的第716个密码子由ATC变为ACC,即由异亮氨酸变为苏氨酸,发生了Ile716Thr(I716T)突变。

携带该突变的6位成员,其中1例已发病,5位尚未达到发病阶段。

20例SAD患者和50名家系外非患病个体经筛查均未发现该突变。

结论我们在中国人群中发现了家族性阿尔茨海默病的1个突变位点,即APP基因第17外显子I716T突变,此突变很可能与该家系的发病相关。

【关键词】 阿尔茨海默病; 淀粉样β蛋白前体; 基因; 突变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与加拿大卫生研究院老年痴呆症及相关病症合作研究项目(8126112057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81530036);北京市医管局扬帆计划(ZY201301)AI716TmutationofamyloidprecursorproteingeneinfamilialAlzheimer′sdiseaseWangQi,QinWei,DongJing,LiHanzhi,LiYing,LiFangyu,WuQiaoqi,JiaJianping.DepartmentofNeurology,XuanwuHospital,CapitalMedicalUniversity;CenterofAlzheimer′sDisease,BeijingInstituteforBrainDisorders;BeijingKeyLaboratoryofGeriatricCognitiveDisorders;NeurodegenerativeLaboratoryofMinistryofEducationofthePeople′sRepublicofChina,Beijing100053,ChinaCorrespondingauthor:JiaJianping,Email:jiajp@vip.126.com【Abstract】ObjectiveToanalyzetheclinicalpresentationandexplorepotentialmutationofpathogenicgenesinaChinesefamilywithearly-onsetfamilialAlzheimer′sdisease(EOFAD).MethodsTheclinicalfeaturesandtheresultsofauxiliaryexaminationwerecollectedandanalyzed.DNAwasextractedfromperipheralbloodsamplesfrom8membersoftheEOFADfamilyaswellas20patientswithsporadicAlzheimer′sdisease(SAD)and50healthycontrols.BypolymerasechainreactionanddirectDNAsequencing,mutationalanalysisofpresenilin1(exons3-12),presenilin2(exons1-12),andamyloidprecursorprotein(APP)genes(exons16-17)wasperformed.ResultsMoleculargeneticanalysisrevealedthat6patientshadamutationofg.275339T>Cinexon17ofAPPgene,whichcausedATCconversiontoACC,resultedintheaminoacidsubstitutionasIle716Thr(I716T).Amongthemonewaspatientwithdementia,theotherfivewereclinicallynormalbutunderonsetage.ThesamemutationwasnotfoundintheSADpatientsandhealthycontrols.ConclusionsWereportedanovelI716Tmutationinexon17oftheAPPgeneinaChineseEOFADpedigree.ThismutationprobablypromotedthepathogenesisofEOFADinthisChinesepedigree,eventuallyresultingindementia.【Keywords】 Alzheimerdisease; Amyloidbeta-proteinprecursor; Gene; MutationFundprogram:China-CanadaJointInitiativeonAlzheimer′sDiseaseandRelatedDisorders(81261120571);KeyProjectoftheNationalNaturalScienceFoundationofChina(81530036);KeyMedicalProfessionalDevelopmentPlanofBeijingMunicipalAdministrationofHospitals(ZY201301)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disease,AD)是最常见的神经系统变性疾病之一,是造成痴呆的第一位原因。

该病分为散发性AD(SAD)和家族性AD(FAD),其中FAD约占5%。

以65岁为界,AD又可分为早发型和晚发型。

FAD患者一般在65岁之万方数据前起病,即早发型家族性AD(early-onsetfamilialAlzheimer′sdisease,EOFAD),临床表现为显著的情景记忆障碍,进而出现全面认知功能减退、日常生活能力受损,一般病情进展迅速。

FAD患者集中体现了AD的病理生理和临床特征,是研究AD病因、发病机制和治疗方法的理想人群。

FAD目前已知主要有3个相关致病基因,包括淀粉样前体蛋白(amyloidprecursorprotein,APP)基因、PSEN1基因和PSEN2基因,其中PSEN1是最常见的致病基因,占75%~80%;其次是APP,占15%~20%;PSEN2最少,占5%以下[1]。

而散发性AD的遗传危险因素中,只有载脂蛋白Eε4(ApoEε4)被明确,众多的易患基因仍在研究之中。

我们采集了1个EOFAD家系,收集临床资料,对家系成员进行痴呆量表筛查,并检测其相关的致病基因位点,以探讨中国EOFAD的基因筛查方法及其突变类型。

资料和方法一、家系资料该家系共15名成员,均为汉族,居住地为山东省日照市五莲县。

我们对该家系成员均询问了病史,并进行了体格检查,应用MMSE和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进行痴呆筛查,采用美国神经病学、语言机能障碍和卒中研究及AD和相关疾病学会(NINCDS-ADRDA)修订后标准[2]进行AD的诊断。

该家系的家系图见图1。

图1 早发型家族性阿尔茨海默病患者家系图1.先证者:为家系图中Ⅱ10,男性,48岁,大专文化,右利手,于2014年8月就诊于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内科。

患者40岁左右发病,病程约10年。

最初表现为记忆力下降,以近记忆下降为主,随病程进展,远记忆力逐渐丧失。

发病2年后出现精神行为异常及明显性格改变,表现为捡垃圾、脱抑制、激越、攻击行为及被偷妄想等。

上述症状进行性加重,继而出现发作性双上肢强直伴舌咬伤、意识丧失或肌阵挛样动作。

目前全面认知功能下降,不语,不能独立行走,长期卧床。

病程中无幻视、幻听。

MMSE评分25分,MoCA评分21分。

入院辅助检查:血常规检测正常,血糖、肝功能和肾功能正常,甲状腺功能正常,肿瘤标志物和副肿瘤综合征抗体检测正常,梅毒和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检测阴性;胸、腹和盆腔CT无异常发现,脑脊液正常,脑电图正常,颅脑MRI见脑萎缩以双侧颞叶为主。

根据国际上目前通用的痴呆诊断标准,美国精神疾患诊断与统计指南第四版推荐的NINCDS-ADRDA标准,入院诊断为AD。

2.家系中其他成员的痴呆筛查和简单临床资料:Ⅱ1目前重度痴呆,已经卧床,依靠鼻饲和中心静脉置管维持,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ctivitiesofDailyLiving,ADL)评分为80分。

Ⅱ7目前已重度痴呆,不能言语,无法进行认知检查,其ADL评分为79分。

Ⅱ3、Ⅱ5已去世,去世前均已发病。

Ⅲ1、Ⅲ3~8年龄均在35岁以下,结合MMSE评分及MoCA评分目前临床诊断为正常。

3.对照:选取20例SAD患者(均于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内科门诊诊断)和50名家系外非患病个体(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体检中心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

SAD对照选择标准为:①年龄65岁以上;②NINCDS-ADRDA标准诊断为“很可能AD”;③无任何家族史。

家系外非患病对照选择标准为:①年龄65岁以上;②无认知障碍主诉,临床认知筛查正常;③无家族史;④无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病史、无帕金森病史;⑤无淀粉样脑血管病病史。

本研究获得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批号为临研审[2014]018号。

二、方法在知情同意的情况下,对该家系中采集到的8位成员、20例SAD患者和50名家系外非患病个体进行血样采集,提取基因组DNA,并根据家族性AD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的特点,对其PSEN1基因的第3~12外显子、PSEN2基因的第1~12外显子、APP基因的第16~17外显子进行基因测序检测,并同样用测序法对所有样本进行ApoE基因分型。

1.外周血白细胞基因组DNA的提取:签署知情同意书后,采集该家系中同意配合的8位成员(Ⅱ10、Ⅲ1、Ⅲ3~8)、20例SAD对照和50名健康对照的血样,放置于枸橼酸钠抗凝管中,静置分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