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尔茨海默病β淀粉样蛋白的研究进展
阿尔茨海默病研究进展及未来展望
阿尔茨海默病研究进展及未来展望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是一种以认知障碍为主要表现的慢性进行性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
目前全球约有5000万人患有该病,而该数字每年都在不断增长。
阿尔茨海默病的发病机制目前仍未完全清楚,但已知β淀粉样蛋白聚集和Tau蛋白异常磷酸化是重要的发病因素。
虽然目前还没有根治阿尔茨海默病的方法,但关于其治疗方面的研究已经取得了很多突破。
一些药物,如乙酰胆碱酯酶抑制剂和NMDA受体拮抗剂,可用于改善症状。
植物性化合物和微量元素也被认为可以对AD有一定的治疗效果。
此外,脑刺激和康复训练也被视为一种非常重要的治疗方式。
基于目前的研究成果,未来治疗阿尔茨海默病的关键是改善β淀粉样蛋白代谢,减少Tau蛋白的磷酸化,促进神经细胞生成,并恢复神经元的代谢稳态。
目前的研究方向主要包括:免疫治疗、抗β淀粉样蛋白治疗、抗Tau治疗和基因治疗等。
近年来国际上也进行了不少与以上研究方向相关的临床试验和药物研发,这些新技术和新药物的不断涌现或许为阿尔茨海默病治疗提供希望。
另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是早期诊断和预防。
因为目前许多治疗方案在疾病晚期使用效果显著较低,因此对于阿尔茨海默病的早期诊断和预防比治疗同样重要。
目前主推的早期预防策略包括保持锻炼、保持社交活动、以及控制食物摄入等。
同时,痴呆症的临床特征和生物学机制的研究也将促进AD的早期诊断。
综上所述,尽管阿尔茨海默病治疗和预防方面仍需更多的研究来获取更好的治疗方式,但当前的研究对于该病的理解已经有所改进。
未来,相信人们会在各种领域取得更多的突破,并对这一疾病的治疗和预防产生更为深远的影响。
β淀粉样蛋白级联假说
β淀粉样蛋白级联假说
β淀粉样蛋白级联假说是关于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的一个理论。
根据该假说,阿尔茨海默病的发展与β淀粉样蛋白(beta-amyloid)在大脑中的异常积聚有关。
据假说,阿尔茨海默病的起因是β淀粉样蛋白的异常聚集形成斑块,这些斑块会积聚在大脑神经元周围,并影响神经细胞之间的正常通信。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斑块会导致神经元的功能受损和死亡,最终导致认知和记忆功能的丧失。
根据β淀粉样蛋白级联假说,β淀粉样蛋白的异常聚集不仅仅是阿尔茨海默病发展的结果,还可能是疾病进一步恶化的催化剂。
这些聚集体可以刺激炎症反应和神经元毒性,从而导致更多的损伤和神经退化。
然而,需要指出的是,虽然目前大量的证据支持β淀粉样蛋白级联假说,但阿尔茨海默病的病因仍然不完全清楚。
其他因素,如神经元连接的损失、tau蛋白的异常聚集以及遗传因素等也被认为与阿尔茨海默病的发展密切相关。
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来验证β淀粉样蛋白级联假说,并寻找更好的治疗方法和预防措施。
阿尔茨海默病淀粉样β蛋白诱导神经元凋亡的研究进展
【JJNersi t18 ,0 8 . J . uoc Me,9 7 2 :3
f1 赵瑛 , 2] 孙忠人 , 王薇 . 御风胶 囊对缺 血再灌 注大 鼠脑组 织 A a TP s e 活性 保护作用的研 究[] 中成药 ,0 2 2 ( ) 6 9 J. 2 0 ,4 8 :0 . [2 刘建新 , 2] 周天达 . 天麻 对大 鼠大脑胶 质细胞影 响的实验研 究 J
作 用 及 其 对 一 氧 化 氮 合 成 酶 活 性 的 影 响 [ ] 北 京 中 医 药 大 学 学 J.
报 ,0 1 2 ( )1 —1 . 2 0 ,4 5 :1 5
[0 Ko Y, h i W . a taiedtr n tno l a t melt 23 hJ C o D Qu i t eemiai f u mae d ae n t v o gt
1 8— 1 . 2 31
mo u t no h a ban J . tn p an cl2 0 7 : 2 d l i ftert ri[ ]JE h o hn ao, 00,3 3 9— ao
3 3. 3
胡建军 , 洪庆涛 . 天麻素 对缺血再 灌注损 伤星形胶 质细胞 的保护
中 国 中 医基 础 医学 杂 志 ,9 73 6 :3 19 ,( )2 .
atr rni t l a i e ai g ri [ ] h tte e, 0 3 f tas n o l ̄h mi n ebl J .P yoh rR s 2 0 , e e g b s
1 9 9—9 2. 7: 0 1
[3 杨万兴, 2] 吕金胜 , 封永 勇 , . 等 天麻醇提 取液对 动物急性 炎症的影
响 [] 中 国药 业 ,0 2 1 (2 :6—2 . J. 2 0 , 1 1 )2 7
阿尔茨海默病靶向Aβ疾病修饰治疗
阿尔茨海默病靶向Aβ疾病修饰治疗阿尔茨海默病(AD)是老年期最常见的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目前临床对其发病机制认识仍较为局限、治疗药物研发滞后。
β-淀粉样蛋白(Aβ)级联瀑布假说仍然是目前AD 发病机制的主流学说,也是AD疾病修饰药物研发的重要理论基础。
近年来,靶向Aβ的免疫治疗药物相继通过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上市或突破性疗法认定,为AD的疾病修饰治疗带来了曙光。
文中评述了近年来靶向Aβ疾病修饰治疗临床试验的研究进展,分析总结了以往靶向Aβ疾病修饰治疗临床试验失败的原因。
虽然目前靶向Aβ疾病修饰疗法不是十分成熟,但其俨然已成为极具前景的AD药物研发策略。
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以经过长期的前驱症状后出现进行性加重的认知和行为障碍为临床特征,以β-淀粉样蛋白(amyloid-β,Aβ)在脑内沉积为特征性病理表现,是临床上最为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
随着AD患病率的升高和日益严重的公共卫生危机,通过治疗手段来实现AD预防、延缓发病、减缓疾病进展和改善症状迫在眉睫。
目前AD的治疗方法有限,以对症治疗为主。
近年来,AD疾病修饰治疗的研发工作取得了可喜的进展。
DMT 是指对导致神经元死亡的潜在病理生理过程进行医疗干预,以期达到改善AD临床进展轨迹的治疗方法。
靶向Aβ的DMT药物阿杜那单抗和仑卡奈单抗相继通过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上市,为患者和家属带来新的希望,也为AD靶向药物开发带来曙光。
一、AD靶向Aβ的DMT种类淀粉样蛋白级联假说认为Aβ在大脑中的沉积是疾病病理发生的始发和核心事件。
靶向Aβ药物根据其作用机制不同可以分为:减少Aβ产生和聚集的生物制剂,以及促进A β清除的抗Aβ生物制剂。
(一)减少Aβ产生和聚集的生物制剂首个靶向Aβ的DMT的主要目的在于通过Aβ酶抑制剂来减少Aβ产生。
β-分泌酶1和γ-分泌酶是Aβ生成的关键酶。
BACE1 抑制剂曾经是治疗或预防AD 的主要研究方向,然而,许多针对症状性AD 或轻度认知障碍的研究产生临床未预料到的不良反应。
阿尔茨海默病β—淀粉样蛋白成像应用
阿尔茨海默病β—淀粉样蛋白成像应用阿尔茨海默病(AD)是一种起病隐匿,以进行性认知功能障碍、记忆损害、智能下降、语言模糊和行为怪异等为特征的中枢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
>65岁的老年人口中AD的发病率为5%~10%,而>80岁的老年人口中其发病率高达50%。
据国际老年痴呆协会统计目前全世界有2400多万人正在遭受AD的折磨,并且以每7 s新增1例患者的速度递增。
预计我国在2015年老年人口将超过2亿,到21世纪40年代后期可能突破4亿。
2011年,美国国立老龄研究所和阿尔茨海默病协会根据疾病进程将AD分为临床前AD、AD所致MCI及AD痴呆,并分别发布了3个阶段的诊断指南,重点关注了AD的早期诊断和治疗,引入了对Aβ检查具有特异性的神经影像学检查,因此Aβ PET成像为早期诊断AD提供了直观的依据[1]。
故本文将对Aβ PET成像在AD目前研究中的应用做简要介绍。
1淀粉样蛋白PET成像用于AD的病理诊断基础AD的特征性病理学改变为大脑皮层神经元细胞外Aβ的沉积和细胞内的纤维原缠结(Neurofibrillary Tangles,NFT)形成。
但是这两种特征性的病理改变不仅仅是出现在AD的患者,在未出现认知障碍的老年人也发现上述病理结构的存在。
对于有明显的Aβ或NFT沉积的老年人,更容易进展为出现临床症状的AD[2]。
另有一种假说阐明,Aβ的沉积在最初迅速达高峰,之后一直处于稳定状态,直到出现认知障碍时才开始再次大量出现[3]。
同样,Christopher等认为Aβ在大脑中的沉积与体内Aβ的超载有关,这个过程会持续到出现认知功能障碍为止,并且会一直持续到AD阶段,只是在疾病的最后阶段变缓慢了[4]。
正因为Aβ的沉积可以发生在AD临床症状出现之前的几十年,并且Aβ PET成像能够在活体动态监测这一过程,这就为从病理学角度早期发现和诊断该病提供了可能性。
2使用淀粉蛋白PET成像的标准AβPET成像是一种新型的诊断测试,各种临床试验已清楚地证明,PET能够评估活体大脑中内的Aβ沉积的分布范围和数量,对于早期诊断AD将非常重要。
神经退行性疾病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神经退行性疾病发病机制研究进展神经退行性疾病是一类以神经元或其周围神经系统萎缩为特征的疾病,包括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病、亨廷顿病等多种疾病。
这些疾病不仅给患者带来了生理和心理上的极大痛苦,同时也给社会造成了严重负担。
因此,研究神经退行性疾病的发病机制成为了医学界的一项重要任务。
1. 阿尔茨海默病的发病机制阿尔茨海默病是神经退行性疾病中最常见的一种。
它的主要病理特征是β淀粉样蛋白斑块和tau蛋白神经原纤维缠结体的大量沉积。
近年来,科学家们主要关注以下三个方面的研究:(1)β淀粉样蛋白的沉积与清除β淀粉样蛋白沉积是阿尔茨海默病的主要病理特征之一。
研究表明,β淀粉样蛋白沉积是由于β淀粉样前体蛋白被不正确酶解而产生的。
β淀粉样蛋白清除通路相对复杂,有多种酶以及自噬和胶质细胞等多种机制参与,科学家们致力于深入研究这些清除机制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
(2)tau蛋白异常聚集tau蛋白是一种存在于神经元轴突的蛋白质,它的异常聚集是阿尔茨海默病的另一个主要病理特征之一。
科学家们发现,tau蛋白聚集与细胞内丝裂素-依赖性蛋白激酶(CDK5)和允许核糖核酸释放的蛋白质(TDP-43)的异常激活有关,但具体机制仍需进一步研究。
(3)炎症反应的作用炎症反应已经被发现可以在阿尔茨海默病的发病中起到一定的作用。
众所周知,罹患各种慢性疾病如自身免疫性疾病、心血管疾病等,也会使炎症反应不断干扰细胞和组织功能的正常运作。
然而,这种疾病与炎症的关系是否具有因果性、如何影响中老年人的认知功能、怎样预防和治疗阿尔茨海默病都是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2. 帕金森病的发病机制帕金森病是一种典型的运动神经元退行性疾病,主要病理特征是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死亡。
关于帕金森病的发病机制,科学家们目前主要探索以下两个方面:(1)自噬的作用帕金森病的病理特征之一是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的线粒体功能受损。
研究表明,线粒体运输受自噬调节,但帕金森病患者的自噬通路存在障碍。
阿尔茨海默病的可能药物靶点和临床治疗研究进展
阿尔茨海默病的可能药物靶点和临床治疗研究进展一、本文概述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是一种慢性神经退行性疾病,主要表现为记忆、思维、行为和日常生活能力的进行性下降。
随着全球老龄化趋势的加剧,AD的发病率逐年上升,已成为严重影响老年人生活质量的重大疾病。
目前,尽管AD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但众多研究表明,该病与多种因素有关,包括遗传、环境、生活方式等。
因此,寻找有效的药物靶点和治疗方法对于AD的防控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旨在综述近年来AD可能的药物靶点和临床治疗研究进展,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梳理和分析,总结当前AD治疗领域的研究热点和前沿进展。
文章首先介绍了AD的流行病学特征和发病机制,然后重点阐述了目前认为具有潜力的药物靶点,包括乙酰胆碱酯酶抑制剂、NMDA受体拮抗剂、β-淀粉样蛋白(Aβ)相关药物靶点、炎症反应相关药物靶点等。
接着,文章对近年来AD的临床治疗研究进展进行了总结,包括已上市药物的疗效评价、新型治疗方法的临床试验结果等。
文章对AD的未来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以期为AD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二、阿尔茨海默病的发病机制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是一种慢性神经退行性疾病,主要影响大脑中的神经元,导致记忆、思维和行为能力逐渐下降。
其发病机制复杂,涉及多种生物学过程和分子机制。
β-淀粉样蛋白(Aβ)沉积:AD的一个关键病理特征是β-淀粉样蛋白在大脑中的异常积累和形成神经毒性斑块。
Aβ是由淀粉样前体蛋白(APP)经过连续酶切产生的,其沉积可能导致神经元死亡和突触功能障碍。
神经元内钙离子稳态失衡:钙离子在神经元功能中起着重要作用,而AD患者的大脑中常出现钙离子稳态失衡。
这种失衡可能导致线粒体功能障碍、氧化应激和神经元死亡。
神经炎症:AD患者的大脑中存在慢性神经炎症,这可能由Aβ沉积和其他病理过程触发。
神经炎症可进一步加剧神经元损伤和死亡。
β淀粉样蛋白免疫治疗阿尔茨海默病的研究进展
中 圈 分 类 号 : 7 9 1 R 4.6
文 献标 识 码 : A
文 章 编 号 :6 18 4 (0 7 0—80 1 7—3 8 20 ) 17—3
老年性痴呆是老 年期 最常见 的一种进行 性认 知功能下 降 的疾病 , 其特征性 的病理表现为神经原纤维缠结和 口 淀粉样 蛋 白( I 沉积。A 在 AD发病 及发展 方面起着 关键性 作用 , A3 ) 8 因 此, 许多治疗 阿尔茨海默病方法主要集 中在减少 AI 生和清 3 产 除 AB 沉积 2 O世纪 9 0年代后期 开始的 A p抗体 在动物试 验 中发现其有减少脑组织中 A 8负荷 和改善 A D认 知的作用 , 这
射 7 5 5 5 月后发现治疗组 小鼠的工作记忆能力改善 , . ~1. 个 脑 组织 中的 B淀粉样 斑块 减少。 13 B . 淀粉样蛋 白基因免疫治疗 基 因免疫是在 动物体 细胞 中特 异表达基 因编码 的蛋 白 , 发机体产生特 异性免疫应答 。 诱 AB 因疫 苗是利用合成 ApD 基 NA制成 。其 作用机 制是 : 该疫 苗 注入 动物细胞 后 , 它所含 有的 D NA指 导细胞 合成 Ap 而机 ,
无毒而且是非 T l 巴细胞 诱导 佐荆 , h 淋 能够 产生 强有 力 的体 液免疫而不会诱 发细胞 免疫 , 验结 果显 示 A _ A 疫 试 Av C
苗 1个月后即产生高滴度 IG抗 A 抗体 , g Bz 2个月后达到 最高
浓度 , 持续至少达 l 2个月 , 疫苗接 种 2个 月后 , 试验组 抗体滴 度是重组腺病毒 组 A 抗体 滴度 的 1 O倍 。Haa等[] A r 】对 p 疫苗进行 了改 良, 并证 实 A c NA 的重组腺 相关 病毒 载体疫  ̄D 苗的安全性 , 阿尔茨 海默病小 鼠模 型在 口服 AAV A] /  ̄疫苗后 , 其肠上皮细胞层表达和分泌 A t A 。 口~。 或 p 血清抗体水平持 续升高时间>6个月 , 鼠大脑 中的 A 小 8负荷显著降低 , 且未 发 现 AB的 T 细 胞 反 应 性 增 生 以 及 炎 性 改 变 。另 外 , 研 究 有 者[ 1 使用 基因枪将 编码 人类 和 鼠单体 AB 基 因质 粒转 染 到 z B Bc AL / 小鼠 , 可检测到体液免疫 , 进一步采用人的 A B基 因质
β淀粉样蛋白在神经系统疾病中的作用及其调控机制研究
β淀粉样蛋白在神经系统疾病中的作用及其调控机制研究β淀粉样蛋白,在神经系统疾病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阿尔茨海默病(AD)和帕金森病(PD)等。
β淀粉样蛋白的聚集形成淀粉样斑块,是AD发展的特征之一。
然而,影响β淀粉样蛋白的聚集和清除机制尚未完全被理解。
本文将探讨β淀粉样蛋白在神经系统疾病中的作用及其调控机制的最新研究进展。
1. β淀粉样蛋白的产生和聚集β淀粉样蛋白是一个主要存在于中枢神经系统中的蛋白质,是神经元突触的组成部分。
β淀粉样蛋白的聚集可以造成亚细胞水平的混乱,进而导致神经元死亡和AD 的发展(Fig. 1)。
虽然β淀粉样蛋白的正常功能还没有完全被证实,但其聚集的机制已经得到了深入的研究。
2. β淀粉样蛋白的清除大部分β淀粉样蛋白由细胞内分泌途径转运到细胞外液中,通过脑脊液和血液被清除。
该清除途径由脑脊液运输系统(glymphatic system)和淋巴系统组成。
前者主要就是脑脊液通过小淋巴管运输到缺乏血球的筛状池中,进而进入淋巴系统。
这种清除机制最近被认为是中枢神经系统废物清除系统的主要途径,也是神经元健康和功能的关键因素之一。
此外,像炎症、酸化等生理状态改变以及脑外伤等均可影响β淀粉样蛋白的清除,进而导致其在神经系统中的堆积。
3. β淀粉样蛋白的调控机制多种内分泌和代谢因素参与调节β淀粉样蛋白代谢。
全身代谢因素如胆固醇、血脂浓度、葡萄糖等,以及神经元内分泌因子如信使RNA(miRNA)和蛋白酶体是β淀粉样蛋白的重要调控因子。
其剪切和合成后的β淀粉样蛋白,可能需要与一些辅助蛋白结合才能成为类淀粉样体(Fig. 2)。
在AD中,蛋白酶体的功能降低,可能导致β淀粉样蛋白的积累。
除此之外,一些增加β淀粉样蛋白清除的药物,也开始被应用于AD的治疗中,如艾琳司特(Elisidepsin)和AΔE3。
4. β淀粉样蛋白调控机制的潜在作用β淀粉样蛋白调控机制的研究是为未来发展全面治疗肠道疾病和神经系统疾病打基础的。
阿尔茨海默病中β-淀粉样蛋白的研究进展
病 理 因子 . 由于 Ap 生和 清 除 之 间 的平 衡 逐 渐 改 变 , 集 态 的 A 累 积 引 发连 串 的复 杂 反应 , 产 聚 B 最终 出现 神 经 元 功 能 失 调 , 亡 , 块形 成 , 死 斑 神经 原 纤 维 缠 结 等病 理 现 象 . A 但 口究 竟是 通 过 什 么 样 的 分 子 途 径 引 发 AD 的 , B作 用 的部 位 在 A 哪 里 , p 性 与 其 聚集 状 的关 系 等 等 问题 还 未 能 完 全揭 示 . 合 近 年 来 实 验 和 模 拟 的 结 果 , 述 了 A 最 新 的研 究进 A 毒 结 综 B
在疾 病进程 之后 , 分子 的可 溶性 A 小 B寡聚 体才 是 原 发病 的病理 因子 , 但究竟 其作用原理 如何仍然 未知. 虽 然很多 研 究 人 员认 为 A B产 生后 立 刻 被 分 泌
到细胞外起作 用 , 但近来 通过对越 来越 多 的转 基 因 鼠 的研究发 现 , 细胞 内 A B聚集早于细 胞外 , 而且 细胞 内 外的 A3 质上有一 定 的差异 , I 性 提示 在 细胞 膜两 侧 可 溶性 的 AI 3 可能 由于 内外环境 不同形成 不同结构 的聚
阿尔 茨海 默病 ( z e r i ae A 是一 种神 At i s s, D) h me d e 经退行 性疾病 , 这种 疾病 的临床特点 是逐 渐 出现 记忆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于 AD斑块 中 , 但不清 楚这种斑 块究 竟是 否是诱 发疾 病 的早期原 因. 在很 多研 究 人 员认 为 , 现 斑块 的形成
罗秀 萍h , 海彦h , 李 窦相 华
( . 东师 范 大 学物 电学 院 ,济 南 2 0 1 ; . 州 学 院物 理 系 ,山 东德 州 2 3 2 ) 1山 50 4 2 德 5 0 3
Aβ受体在阿尔茨海默病中的研究进展
•综述•A(受体在阿尔茨海默病中的研究进展"王昊,李博,李哲综述,劳可静△审校(陕西省脑疾病防治重点实验室/西安医学院基础与转化医学研究所,陕西西安710021) [摘要]阿尔茨海默病(A D)是一种进行性神经退行性疾病,(淀粉样蛋白(A()沉积是A D主要病因之一%A(引发神经元损伤的最主要原因可能是通过与细胞膜上的A(受体结合进而引起下游信号通路改变,直接损伤神经元或增加神经元的易感性%目前,A p受体和转运体主要包括:PirB、F c7E^C、P rP c、N gR1、EphB2、p75N T R、L R P1和R A G E%该文对这些A p受体和转运体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A D创新药物开发提供可能线索和依据%[关键词]阿尔茨海默病#淀粉样蛋白#受体#综述D O I:10. 3969". issn. 1009-5519. 2021. 04. 013 中图法分类号:R964文章编号$009-5519(2021)04-0588-04 文献标识码:A阿尔茨海默病(A D)是一种多发于65岁以上人群的神经退行性疾病,A D临床表现为进行性的记忆损伤、认知障碍、精神症状及日常生活能力的丧失[1]。
2019年,国际A D协会估计全球有超过5 000万例患 有痴呆症,到2050年将增加3倍,至1. 52亿例。
而 A D占痴呆人群50%以上。
目前,每年花费在痴呆治 疗方面的费用估计为1万亿美元,到2030年这一数字将翻一番。
A D不仅影响个人健康和其生活质量,更为家庭和社会带来了沉重的看护和经济负担,已经 成为社会公共健康问题。
A D的病因和发病机制目前尚未明确,除衰老外,(淀粉样蛋白(A|3)聚集、a m过度磷酸化、慢性炎症及 神经元死亡都被认为是A D的主要病因之一[2]。
而 随着A D研究的深人,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A(在A D 的发病中起到主导作用。
因此,探索A(及其受体的 功能对阐明A D的发病机制及药物研发有重要意义。
β淀粉样蛋白的研究进展
β淀粉样蛋白的研究进展王芳【摘要】Alzheimer disease is the most common form of dementia in aged population. The major pathological findings of Alzheimer disease include senile plaques , n euro fib rillary tangles , and apoptosis-related regional synaptic and neuronal degeneration. The brain senile plaques are mainly produced by amyloid-β, a peptide with neurotoxicity and vasculotoxicity. Amyloid-β can be produced by sorts of cells, therefore it's assumed that if amyloid-β can be an index to diagnose other diseases rela ted to angiogenesis except AD,which still remains to be reported up to now.%阿尔茨海默病是老年人中最常见的一种痴呆症,其组织病理学表现主要为老年斑、神经元纤维缠结以及由凋亡引起的区域性神经细胞死亡等.患者脑内老年斑主要是由具有神经毒性和血管毒性的β淀粉样蛋白生成.β淀粉样蛋白可由多种细胞产生,因此β淀粉样蛋白是否可以作为除阿尔茨海默病以外的以血管增生为特点的疾病诊断指标目前尚无报道.【期刊名称】《医学综述》【年(卷),期】2012(018)020【总页数】3页(P3377-3379)【关键词】β淀粉样蛋白;神经毒性;血管毒性【作者】王芳【作者单位】天津市长征医院皮肤科,天津,30012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49.1β淀粉样蛋白(amyloid-β,Aβ)是由淀粉样前体蛋白(amyloid precursor protein,APP)经β-和γ-分泌酶的蛋白水解作用而产生的含有39~43个氨基酸的多肽,相对分子质量为4.5×103。
aβ-淀粉样蛋白代谢通路
aβ-淀粉样蛋白代谢通路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aβ-淀粉样蛋白是一种在阿尔茨海默病中发现的蛋白质,它在大脑中的沉积被认为是该疾病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
研究人员一直在努力探索aβ-淀粉样蛋白代谢通路,以便更好地了解阿尔茨海默病的发病机制,并寻找可能的治疗方法。
aβ-淀粉样蛋白是一种由42到43个氨基酸组成的多肽(peptide),它是在正常蛋白质代谢过程中产生的产物。
在健康人体中,aβ-淀粉样蛋白通过清除系统被有效地排出体外,不会在大脑中积聚。
在阿尔茨海默病患者中,这种清除过程似乎受到了干扰,导致了aβ-淀粉样蛋白在大脑中的过度积聚。
aβ-淀粉样蛋白代谢通路是一个相当复杂的过程,涉及到多个细胞器和酶的参与。
研究表明,aβ-淀粉样蛋白的产生主要是由β和γ分泌酶的介导,它们会将一种称为APP(淀粉样前体蛋白)的蛋白切割成aβ-淀粉样蛋白。
这个切割过程发生在胞浆中,并引起aβ-淀粉样蛋白的产生。
一旦产生,aβ-淀粉样蛋白会积聚在细胞外,并形成沉积物,称为淀粉样斑块(amyloid plaques)。
这些斑块对神经元的功能产生了负面影响,干扰了神经递质的正常传递,导致了神经元的损伤和死亡。
aβ-淀粉样蛋白还可以在胞内形成小团聚体,被称为aβ-淀粉样蛋白样胶束(amyloid fibrils),这也会造成细胞内功能失调。
为了阻断aβ-淀粉样蛋白的过度积聚,研究人员目前正在探索若干治疗方法。
其中一种方法是通过抑制β和γ分泌酶的活性来减少aβ-淀粉样蛋白的产生。
另一种方法是通过促进aβ-淀粉样蛋白的清除来加快其排出体外。
目前,这些方法仍处于实验室研究阶段,需要经过临床试验才能确定其疗效和安全性。
除了药物治疗外,一些研究还表明,一些生活方式因素如健康饮食、适量运动、良好的睡眠习惯等也可能有助于减缓aβ-淀粉样蛋白在大脑中的积聚。
一些认知训练和物理治疗方法也可以帮助提高患者的认知功能和生活质量。
aβ-淀粉样蛋白代谢通路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其异常会导致许多神经退行性疾病的发生,尤其是阿尔茨海默病。
阿尔茨海默症的研究进展
阿尔茨海默症的研究进展阿尔茨海默症(AD)即老年痴呆症,是以老年斑和神经元纤维缠结为主要病理特征的神经退行性疾病。
针对病因、发病机理、诊断及治疗等方面,对AD 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标签:阿尔茨海默症;诊断方式;治疗手段阿尔茨海默症(alzheimer’s disease,AD)是一种多发生在老年期的、多病因的大脑皮质经系统变性病变[1],其病理特征主要为大面积大脑皮质萎缩,大脑及海马区出现β淀粉样蛋白(Aβ),并在细胞外积累形成老年斑(SP),脑神经细胞内tau蛋白异常聚集,出现由成对螺旋丝(PHF)组成的神经纤维缠结(NTF)、脑皮质神经细胞减少等[2]。
其临床表现为进行性记忆障碍、运动障碍、认知障碍等。
阿尔茨海默症的病因、发病机理至今不明,给临床的预防及治疗带来了很多困难。
笔者从其病因、发病机理、诊断及治疗等方面,对阿尔茨海默症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1 病因及各种发病学说1.1 基因学说通过分子生物学技术,已经为AD的深入研究提供了较好的试验基础。
研究表明,有4种基因与AD有关,涵盖了大约50%AD患者的病因[3]。
(1)APP基因与早发性家族性AD:APP蛋白是一种跨膜糖蛋白,存在于全身组织细胞膜上,APP降解生成Aβ,Aβ自聚形成极难溶解的沉淀,不断沉积导致老年斑及tau样蛋白,诱导慢性炎性反应,最终导致神经元功能减退,出现阿尔茨海默症。
(2)载脂蛋白E(ApoE)基因与迟发AD及散发AD。
(3)早老素-1(PS-)和早老素-2(PS-2)基因与AD的关系。
1.2 碱能学说近事记忆障碍是早期AD的主要临床症状,而大脑内乙酰胆碱(Ach)浓度被认为与近事记忆相关[4]。
胆碱能神经元能合成大量Ach,经投射纤维输送至大脑皮质和海马。
研究表明,在AD患者的脑脊液和脑组织中,胆碱能神经元部位的严重缺失、变性以及功能缺陷,损坏了乙酰胆碱能神经,导致学习记忆减退和认知障碍,产生阿尔茨海默症症状。
神经退行性疾病的研究进展
神经退行性疾病的研究进展在当今医学领域,神经退行性疾病一直是备受关注且具有挑战性的研究课题。
这类疾病通常会导致神经元的结构和功能逐渐丧失,进而影响神经系统的正常运作,给患者的生活质量带来严重影响。
常见的神经退行性疾病包括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病、亨廷顿舞蹈症以及肌萎缩侧索硬化症等。
阿尔茨海默病是最常见的神经退行性疾病之一,其主要症状为记忆力逐渐衰退、认知功能障碍以及日常生活能力下降。
多年来,研究人员一直在努力探索其发病机制。
目前认为,β淀粉样蛋白的异常聚集和tau 蛋白的过度磷酸化是导致阿尔茨海默病的关键因素。
β淀粉样蛋白在大脑中形成斑块,破坏神经元之间的连接,而 tau 蛋白则在神经元内部形成缠结,影响神经元的正常功能。
此外,遗传因素、慢性炎症、氧化应激等也在阿尔茨海默病的发生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在帕金森病的研究方面,其主要特征是运动障碍,如震颤、肌肉僵硬和动作迟缓等。
研究发现,帕金森病与多巴胺能神经元的丢失密切相关。
α突触核蛋白的错误折叠和聚集被认为是帕金森病发病的重要原因之一。
这种异常聚集的蛋白会在神经元内形成路易小体,损害神经元的功能。
环境因素,如接触某些农药和重金属,以及遗传因素也会增加帕金森病的发病风险。
亨廷顿舞蹈症是一种遗传性神经退行性疾病,由亨廷顿基因中的CAG 重复序列扩增引起。
这导致亨廷顿蛋白发生突变,在神经元内形成聚集体,最终导致神经元死亡。
患者会出现不自主的舞蹈样动作、认知障碍和精神问题。
肌萎缩侧索硬化症则会导致运动神经元的逐渐退化和死亡,从而引起肌肉无力、萎缩和瘫痪。
目前认为,基因突变、氧化应激、蛋白质稳态失衡以及神经炎症等多种因素共同参与了其发病过程。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神经退行性疾病的诊断方法也在不断改进。
传统的诊断方法主要依赖于临床症状和神经心理学测试,但这些方法往往在疾病的中晚期才能做出明确诊断。
如今,影像学技术如磁共振成像(MRI)、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PET)和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SPECT)等的应用,为早期诊断提供了可能。
阿尔茨海默病中β淀粉样蛋白神经毒性机制的研究新进展
第2 4卷 第 1 0期
20 06年 1 0月
中
医
药
学 刊
、o | 4 N . O ’ l2 o 1
Oc . 2 O 0 6 t
NESE MEDI NE CI CHl NESE ARCHl S OF TRADl ONAL CHI VE TI
索有效防治措 施等具有重要 意义。
关键词 : 尔茨海默病 ; 阿 B淀粉样蛋 白; 神经毒性
中图 分 类 号 : 7 9 1 R 4 .6 文献 标 识 码 : A 文 章 编 号 :0 9— 2 6 20 ) 0—15 0 10 57 (0 6 1 82— 4
阿尔茨海默病 ( l e e ’ i a , D) 一种在 老 Az i r 8ds s A 是 hm ee 年期发生 的以进行性 痴呆 为主要特 征 的神经退行 性疾病 ,
阿尔 茨 海 默 病 中 1 粉 样 蛋 白神 经 毒 性 机 制 的 研 究 新 进 展 3淀
陈红淑 , 李昌煜
( 浙江中医药大学 , 浙江 杭州 3 0 5 ) 10 3
摘
要 : 尔茨海默病 ( l e e’ i ae, D 是 老年 期痴 呆最主要和 最常见的 类型 ; 阿 Az i r S s s A ) hm de B淀粉样 蛋 白( B—
一
聚合成纤维形式 的 A1对神经 元有 毒性 作用 , 3 表现 在破 坏
细胞膜的完整性 、 扰乱细 胞 内环 境的稳 定及诱 导细胞发 生
个新 的片 段一A B的前 体 C p 6 5 ap e一6可直 接 ap . 。C sa s
凋亡等方面 。本综述从 以下八 大主要 方面将近年来的研究
a y i , 1 在其发 生、 m ldA ) o 3 发展 过程 中起 关键作 用 , 并通过 多种 途径 和机 制 触发和诱 导 了神经 元 的变性 。近年 来 。
β淀粉样蛋白清除的研究进展
综㊀述β淀粉样蛋白清除的研究进展杜娟1ꎬ2㊀黄昶荃2ꎬ3㊀何馥倩4(1川北医学院老年医学ꎬ四川㊀南充㊀637000ꎻ2绵阳市第三人民医院 四川精神卫生中心老年医学科ꎻ3绵阳市老年学学会ꎻ4四川大学华西医老年医学科)关键词 ㊀阿尔茨海默病ꎻβ淀粉样蛋白ꎻ清除机制中图分类号 ㊀R749 1+6㊀ 文献标识码 ㊀A㊀ 文章编号 ㊀1005 ̄9202(2021)02 ̄0411 ̄05ꎻdoi:10 3969/j issn 1005 ̄9202 2021 02 052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1170752ꎬ81601213)ꎻ科技部重大专项(2018YFC2002100)通信作者:黄昶荃(1974 ̄)ꎬ男ꎬ博士ꎬ研究员ꎬ硕士生导师ꎬ主要从事老年医学㊁神经精神方向研究ꎮ第一作者:杜娟(1993 ̄)ꎬ女ꎬ硕士在读ꎬ主要从事老年医学㊁神经精神研究ꎮ㊀㊀阿尔茨海默病(AD)是常见的痴呆形式ꎬ占老年痴呆病人的60%~80% 1 ꎬ主要表现为进行性记忆力和认知功能下降ꎬ死亡常常发生在诊断后几年内ꎬAD的不可逆神经元功能障碍和致残将会造成巨大的社会经济负担ꎬ将成为全球最大的公共卫生挑战之一ꎬ迫切需要新的治疗方法ꎮ针对β淀粉样蛋白(Aβ)产生ꎬ聚集或其从脑中清除已成为预防或治疗AD的活跃研究领域ꎮAβ是由淀粉样前体蛋白(APP)代谢产生ꎬAPP可被α ̄分泌酶的神经外蛋白酶切割ꎬ产生可溶性细胞外片段(sAPPα)ꎬ被β ̄分泌酶(BACE1)切割ꎬ产生可溶性细胞外片段(sAPP+)和细胞膜结合片段(C99)ꎬ细胞膜结合片段在细胞内被γ ̄分泌酶裂解ꎬ释放淀粉样蛋白细胞内结构域和AβꎬAβ聚集形成寡聚体ꎬ原纤维和斑块ꎮ在AD中ꎬAβ浓度的变化出现在脑脊液(CSF)中ꎬ依次是脑Aβ积聚ꎬCSF增加ꎬ海马和灰质体积减少ꎬ葡萄糖代谢减少ꎬ记忆障碍和痴呆 2ꎬ3 ꎮAβ不仅在脑细胞中表达ꎬ也在神经元ꎬ星形胶质细胞和小胶质细胞中表达ꎬ还在外周器官和组织ꎬ例如肝肾胰脾等脏器及各种血液和内皮细胞中表达ꎮ本文对近年有关Aβ清除及针对该机制的治疗策略进展进行综述ꎮ1㊀细胞的清除作用1 1㊀神经胶质细胞㊀神经胶质细胞通过产生脑啡肽酶ꎬ胰岛素降解酶㊁内皮素转换酶等切割水解Aβꎬ释放细胞外伴侣蛋白 载脂蛋白(Apo)ꎬα2巨球蛋白和α1 ̄抗胰凝乳蛋白酶 ꎬ参与单独清除Aβ并促进其与进入血液循环的受体或(和)转运蛋白结合ꎬ可促进大部分生理性Aβ清除ꎮ小胶质细胞可通过摄取或吞噬作用来清除Aβꎬ并且能够在斑块中捕获较大的Aβ沉积物ꎬ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少对邻近神经的损伤ꎮ可溶性Aβ可以通过液相胞饮作用及小胶质细胞上的自分泌三磷酸腺苷结合盒转运蛋白(ABC)1信号刺激G蛋白藕联受体(P2Y)4和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或丝氨酸 ̄苏氨酸蛋白激酶(Akt)级联来诱导其细胞自我摄取 4 ꎮ星形胶质细胞可以通过肌动蛋白调节来内吞单体和寡聚Aβꎬ此外ꎬ有证据表明星形胶质细胞能够吞噬含有Aβ的神经元ꎮ通过研究证实M2c型小胶质细胞免疫反应分泌的白细胞介素可辅助Aβ细胞合成免疫球蛋白(Ig)G1㊁IgG3及IgE等抗体ꎬ同时清除细胞外Aβ沉积ꎬ且对周围其他脑组织和神经细胞不造成伤害 5 ꎮ小胶质细胞可被Aβ激活ꎬ导致炎性细胞因子的分泌ꎬ可损害神经元并引起毒性ꎬ因此ꎬ小胶质细胞激活对疾病进展有益或有害不能定论ꎮ低密度脂蛋白受体相关蛋白(LRP)1是一种多配体单一跨膜受体ꎬ已被证明可调节脑Aβ代谢ꎬ而其拮抗剂ꎬ受体相关蛋白(RAP)显著抑制星形胶质细胞的Aβ降解ꎬLRP1调节星形胶质细胞中Aβ的摄取和降解ꎬ星形胶质细胞中低密度脂蛋白受体相关蛋白的缺失减少了Aβ的清除ꎬ并增加了小鼠脑中可溶性Aβ和不溶性Aβ的水平 6 ꎮ虽然需要进一步研究ꎬ但星形胶质细胞中的LRP1可能在清除可溶性和不溶性Aβ中起关键作用ꎮ1 2㊀间充质干细胞(MSC)衍生的周细胞㊀周细胞是神经血管单元中具有多种功能的关键组分ꎬ在AD患者中已经证实微血管上的周细胞覆盖减少ꎬ一些实验证明周细胞植入减少了海马中的Aβ沉积ꎬ周细胞可通过多种途径直接或间接地促成Aβ清除ꎮMSC移植可增加Aβ降解并激活小胶质细114 杜娟等㊀β淀粉样蛋白清除的研究进展㊀第2期胞ꎬ从而改善小鼠模型中的Aβ病理学ꎬ离体和体外实验表明C3H/10T1/2细胞衍生的周细胞可能通过吞噬作用促成Aβ清除ꎮC3H/10T1/2细胞衍生的周细胞能有效地从小鼠脑切片中去除Aβ沉积ꎬ但在没有LRP1的情况下功能减弱ꎮMSC衍生的周细胞具有通过吞噬作用或蛋白酶介导的降解消除脑Aβ的能力 7 ꎮ因此ꎬ移植的MSC可能通过分化成血管壁细胞谱系来促进Aβ清除ꎮ周细胞和平滑肌细胞可通过LRP1介导内化Aβꎬ他们还能把Aβ从脑组织转运至脑血管ꎬ但是当内化作用达到饱和时ꎬ随着疾病的发展ꎬAβ沉积于大脑血管壁ꎬ也可能造成脑血管功能退化和淀粉样脑血管病的发展ꎮ因此ꎬ通过周细胞移植的基于细胞的疗法可能是预防或治疗AD的有希望的方法ꎮ1 3㊀外周和单核细胞㊀研究证明输入源自外周人脐带血的单核细胞降低了Aβ负荷ꎬ改善了AD46小鼠模型中的认知缺陷ꎬ这意味着外周单核吞噬细胞在Aβ清除中具有重要作用 8 ꎮ由于单核细胞对Aβ的吞噬作用增强了Aβ清除率并减弱了AD的发病机制ꎬ因此ꎬ促进外周血单核细胞的吞噬功能或促进外周巨噬细胞向脑中的转运可能会改善大脑中的Aβ清除ꎮ2㊀靶向清除Aβ2 1㊀抗β免疫疗法㊀近年来ꎬ许多针对Aβ候选药物已进入临床试验阶段ꎻ然而ꎬ由于安全问题或缺乏疗效ꎬ大多数都失败了ꎬ主动免疫包括可引发针对Aβ免疫应答的Aβ抗原ꎬ过去10余年来研究了包括AN ̄1792疫苗ꎬVanutide(与灭活的白喉毒素载体连接的多个短Aβ片段的缀合物)等方法ꎬ均因药物副反应及无明显临床效果已停止研究ꎬ目前只有一种活性抗Aβ疫苗CAD106正在进行一项5年ꎬ双盲ꎬ安慰剂对照Ⅱ/Ⅲ期研究ꎬ该研究预计将于2024年5月完成 9 ꎮ2 2㊀单克隆抗体㊀Solanezumab是一种人源化单克隆抗体ꎬ可识别Aβ的中间区域并结合肽的可溶性单体形式ꎬ可逆转记忆缺陷而不影响脑淀粉样蛋白斑ꎬ提高了靶向可溶性Aβ44的可能性ꎮ2017年6月ꎬSolanezumab的静脉注射剂量从400mg增加到1600mgꎬ每4w一次ꎬ研究持续时间为4~5年ꎬ该试验预计将于2022年完成ꎮGantenerumab是一种完全人重组单克隆IgG1抗体ꎬ可与Aβ的氨基末端和中心区域结合ꎬGantenerumab也正在DIAN ̄TUⅡ/Ⅲ期试验中进行研究ꎮCrenezumab是一种人源化抗Aβ单克隆IgG4抗体ꎬ可与多种Aβ结合ꎬ对聚集的Aβ的寡聚体具有特别的亲和力ꎮCrenezumab正在一项双盲ꎬ安慰剂对照研究(APIADAD)中作为预防性治疗进行测试ꎬ该试验应于2022年3月完成ꎮAducanumab是重组人IgG1抗体ꎬ其与可溶性Aβ聚集体和不溶性原纤维结合ꎬ选择性比单体高10000倍ꎮ它能识别Aβ序列的氨基末端残基ꎬ两项为期18个月ꎬ双盲ꎬ安慰剂对照的III期研究(ENGAGE和EMERGE)ꎬ预计将于2022年12月完成 10 ꎮ2 3㊀β及γ ̄分泌酶抑制剂㊀β ̄分泌酶抑制剂介导的APP裂解是产生Aβ的第一步ꎬβ ̄分泌酶抑制剂代表上游对Aβ级联的干扰ꎬ影响神经系统内外的许多生理基质和功能ꎮ目前很少有β ̄分泌酶抑制剂处于Ⅲ期临床开发阶段ꎬ有几种因人类毒性而被遗弃ꎮVerubecestat是一种口服β ̄分泌酶抑制剂ꎬ对β ̄分泌酶抑制剂显示出纳亲和力ꎬ但因为无确切效果该试验已经提前终止ꎮLanabecestat是一种口服㊁长效β ̄分泌酶抑制剂ꎬ目前已停产ꎮElenbecestat是一种β ̄分泌酶抑制剂ꎬ已被证明可降低大鼠ꎬ豚鼠和非人类灵长类动物的脑和脑脊液中的Aβ浓度ꎬ目前在研究中ꎬ预计完成在2021年3月ꎮAtabeces ̄tat是一种非选择性口服β ̄分泌酶抑制剂ꎬ剂量依赖性地降低大鼠和猴子的脑脊液Aβ水平ꎬ一项类似的5年ꎬ双盲ꎬ安慰剂对照ꎬⅡ/Ⅲ期研究ꎬ研究人员招募了2000名年龄60~75岁的认知健康ꎬ纯合或杂合的ApoE4携带者ꎬ将以每天15mg和50mg的剂量进行测试ꎬ该研究应于2024年8月完成 11 ꎮγ ̄分泌酶的活性由早老素(PS)㊁Aph1㊁Pen2和Nicastrin蛋白(NCT)组成的多蛋白复合体介导ꎬ它的亚基被认为是调节Aβ产生及清除的潜在治疗剂 11ꎬ12 ꎮ2 4㊀炎症小体㊀大脑中炎症对神经元可产生直接和间接影响ꎬ直接作用是免疫细胞参与的神经毒性活动ꎬ例如消化酶的产生及健康神经元的吞噬作用ꎮ间接作用是由星形胶质细胞和小胶质细胞引起的ꎬ这些星形胶质细胞和小胶质细胞通过细胞内和细胞外环境的作用导致神经元死亡ꎬ目前研究支持慢性炎症可加速淀粉样蛋白沉积和记忆缺陷ꎬ目前已发现NOD样受体热蛋白结构域(NLRP)3和NLRP1炎性体在AD动物模型中的病原性神经炎症中是不可或缺的ꎮ炎症小体是非常有前途的新型药理学靶点ꎬ是值得进一步研究AD的有效治疗方法 13 ꎮ2 5㊀纳米颗粒㊀目前ꎬ成功开发了一种多功能的基于肽聚合物的纳米扫描仪(M3)ꎬ能通过被动或主动214 中国老年学杂志2021年1月第41卷机制穿透血脑屏障ꎬ通过水解裂解或氧化调节Aβ聚集而表现出对AD的潜在治疗活性ꎮ体外和体内实验的结果证实了纳米扫描仪对Aβ清除率的高效率ꎮ在Aβ处理的细胞中ꎬ纳米受体使细胞活力增加ꎬ在用纳米受体处理的AD转基因小鼠的脑中ꎬ不溶性和可溶性Aβ均降低 14 ꎮ纳米黏附剂具有临床实用性并为Aβ的清除提供有效的治疗系统ꎬ这个研究结果支持这种新的多功能肽聚合物纳米污染物作为治疗AD的有希望的治疗剂的潜力ꎬ为治疗应用开辟了新的途径ꎮ2 6㊀金属螯合剂㊀金属螯合剂已被提议作为AD的潜在治疗剂ꎬ它们可以通过从金属 ̄Aβ聚集体中捕获金属离子来抑制或解聚金属诱导的Aβ聚集ꎬAβ含有金属结合位点ꎬ可以与几种金属离子相互作用以影响Aβ聚集和毒性ꎮ由于His残基的咪唑侧链与Pt(Ⅱ)的天然亲和力ꎬ铂络合物可通过与His残基配位占据Aβ的金属结合位点来调节Aβ聚集及其毒性ꎬ此外ꎬ金属复合物还可以拯救小鼠海马切片中Aβ诱导的突触毒性 15 ꎮ用于AD治疗的Aβ靶向金属复合物治疗是一种新兴的策略ꎬ目前已经开发了一些金属配合物作为抗击AD的潜在治疗剂ꎬ但仍存在一些挑战ꎬ例如较差的血脑屏障渗透性ꎬ体内毒性及不明的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学特征ꎮ3㊀血脑屏障清除Aβ㊀㊀血脑屏障是由脑微血管内皮细胞(BMECs)㊁周细胞㊁星形胶质细胞的终足及基底膜构成 16 ꎮ是脑组织与血液之间将中枢神经系统与外周隔离的物理性屏障ꎬ具有限制分子跨血脑屏障转运及维持中枢神经系统稳态的重要作用ꎮ3 1㊀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受体(RAGE)㊀介导Aβ流出的主要ABC是ABCA1ꎬ位于脑内皮的近腔侧ꎬ它直接将Aβ输出到血液循环中ꎬ以ApoE依赖性方式介导Aβ清除ꎬ游离Aβ可以通过RAGE转运ꎬ可溶性转运蛋白(如可溶形式的RAGEꎬ抗AβIgGꎬ血清淀粉样蛋白P成分(SAP)ꎬ可溶形式的LRPꎬ结合血浆Aβ并抑制RAGE的结合ꎬ从而阻止Aβ进入间质ꎬ阻断Aβ清除ꎮAβ清除受转运蛋白表达和活性配体亲和力的影响ꎮ首先ꎬ血液流出转运蛋白LRP1123和ABCB1147的表达降低ꎬ而血液流入转运蛋白RAGE的表达上调ꎮ第二ꎬ阿尔茨海默病中的氧化变化与可溶形式的LRP的变化相关ꎬ降低其对Aβ的亲和力ꎬ可能促进Aβ流入可溶性转运蛋白的间质 17 ꎮ血脑屏障提供了大的表面积ꎬ并且已被证明是去除脑可溶性转运蛋白的重要介质ꎮ3 2㊀LRP1㊀是低密度脂蛋白受体家族的成员ꎬ在全身多个器官遍布及表达ꎬ高度集中在肝㊁肺和脑中ꎬLRP1通过小胶质细胞ꎬ神经元和星形胶质细胞介导Aβ清除ꎮ细胞膜结合的LRP1ꎬ集中在近腔内侧有助于转胞吞作用ꎮ在肝脏中ꎬ可溶性 ̄LRP1(sL ̄RP1)合成并分泌到外周循环中ꎮsLRP1结合的Aβ在正常人中可以隔离70%~90%的血浆Aβꎬ使Aβ的全身浓度保持足够低ꎬ从而驱动跨越血脑屏障的Aβ转胞吞作用 18 ꎮ都被认为在脑的Aβ流出中起关键作用ꎬ两种蛋白质在功能上相互连接ꎬ通过内皮细胞介导Aβ的协同转胞吞作用ꎮ研究发现胰岛淀粉样多肽可通过诱导受体LRP1亚细胞易位到血脑屏障内皮的质膜诱导Aβ通过胰岛淀粉样多肽受体进行血液清除 19 ꎮ周细胞位于血脑屏障的近腔侧ꎬ覆盖其周长约25%ꎮ周细胞表达受体LRP1和AB ̄CB1ꎬ它们都显示在Aβ清除中起作用 20 ꎮ作为神经血管单元(NVU)的一部分ꎬ周细胞对于血脑屏障的发育和稳定性至关重要ꎬ并通过控制细胞收缩/松弛来调节通过毛细血管的血流ꎮ3 3㊀脉络丛(CP)清除Aβ㊀CP是由大脑四个脑室内的毛细血管和立方上皮细胞组成的网络ꎮ上皮细胞产生CSF并主动过滤血液和血浆ꎮ重金属积累和毒性是AD发病机制和破坏Aβ清除机制的主要变量ꎬ活性氧(ROS)水平ꎬ胰岛素抵抗受损和胆固醇酯升高在血脑屏障功能障碍中起重要作用ꎮROS介导的基质金属蛋白酶(MMP) ̄2和MMP9的活化已经证明了基底膜蛋白的降解和随后的血脑屏障完整性的丧失ꎮ此外ꎬROS诱导的紧密连接蛋白的磷酸化通过蛋白酪氨酸激酶(PTK)的上调(蛋白酪氨酸磷酸酶减少)引发渗漏的血脑屏障 21 ꎮ3 4㊀CSF吸收清除㊀Aβ在循环的CSF中可被蛛网膜颗粒及血脑屏障吸收进入血循环ꎬ也可通过血管周围间隙或神经周围间隙(包括脑膜淋巴管)进入淋巴系统ꎮ磷脂酰肌醇结合网格蛋白装配(PICLAM)蛋白由PICLAM基因编码ꎬ参与膜受体的内化和内吞作用 22 ꎮ它在脑毛细血管内皮中大量表达ꎬ并且已经显示出影响Aβ代谢和通过血脑屏障的转运ꎮ4㊀外周清除途径㊀㊀研究表明ꎬ中枢和外周途径可以相互作用并协同清除脑中的Aβꎬ大约60%的脑Aβ运输到外周清除ꎮ几种外周组织或器官参与Aβ分解代谢并构成潜在的Aβ清除途径ꎬ包括单核细胞㊁巨噬细胞㊁中性粒细胞㊁淋巴细胞及肝细胞的摄取㊁吞噬㊁内吞作314杜娟等㊀β淀粉样蛋白清除的研究进展㊀第2期用ꎬ或通过胆汁或尿液排泄ꎬ由Aβ结合蛋白和细胞介导的血液清除ꎬ如红细胞ꎬ白蛋白ꎬ抗凝血酶Ⅲ和脂蛋白(包括载脂蛋白E和载脂蛋白J)ꎮ肝脏介导Aβ外周清除是维持Aβ稳态所必需的ꎬ循环中的Aβ主要通过肝细胞降解或胆汁直接排泄来清除ꎬ肝脏也可能通过调节白蛋白水平和Aβ相关脂质代谢间接影响Aβ清除ꎬLRP1介导的肝脏Aβ摄取的治疗减轻了大脑中Aβ的负担和认知障碍ꎮ因此ꎬ改善肝脏的Aβ清除能力是AD的潜在全身治疗方法ꎮ肾功能不全可溶性Aβ是人尿的正常成分ꎮ动物实验表明ꎬ在颅内或静脉内输注125I标记的Aβ后ꎬ随后在肾脏和尿液中检测到放射性ꎬ这些发现表明肾脏可能通过将Aβ从血液过滤到尿液而参与Aβ的生理清除ꎬ相反ꎬ肾功能不全可能导致外周Aβ清除受损ꎮ此外ꎬ人肾捐献者肾小球滤过率降低并且Aβ的循环水平增加ꎬ这表明与单个肾相关的肾功能储备的减少也减弱了外周Aβ清除率ꎮ肾功能不全会增加认知障碍和痴呆症的风险ꎬ这种关联可能涉及AD途径ꎮ因此ꎬ肾移植可降低血浆Aβ水平ꎬ血液透析可缓解慢性肾脏病患者脑内Aβ沉积 22 ꎮ这些观察结果表明肾功能的改善是AD预防和治疗的有希望的方法ꎮ血浆白蛋白交换既可改善认知ꎬ又可降低AD患者的Aβ负担ꎬ腹膜透析可降低人体血液Aβ水平ꎬ并减弱AD小鼠模型中的病理学ꎻ接受血液透析的患者表现出脑内Aβ沉积减少ꎮ因此ꎬ主动去除过量的外周Aβ是特别有前景的治疗策略ꎮ5㊀脑膜淋巴管㊀㊀脑膜淋巴管可能是Aβ清除的新途径ꎮ例如ꎬ在衰老的哺乳动物中ꎬ脑膜淋巴的功能受损ꎬ可导致脑实质中毒性Aβ的加速积聚ꎬ加重AD相关病理 16 ꎮ脑实质没有自己的淋巴系统ꎬ主要依赖于血管(glymphatic)途径和最近发现的脑膜淋巴管去除代谢废物和毒性代谢物ꎬ两种排泄途径都通过CSF代谢废物ꎬ glymphatic 系统代表全脑实质内的实质途径ꎬ其通过间质液 ̄CSF交换介导脑代谢物的清除ꎮ发表在Nature上ꎬ弗吉尼亚大学的Kipnis小组通过注射能够选择性破坏淋巴管内皮细胞的光动力药物ꎬ在药理学上消除了小鼠的脑膜淋巴管ꎬ包括手术破坏淋巴引流至深颈部淋巴结ꎬ使用遗传改变/受损淋巴管的工程小鼠及利用多种示踪剂评估引流ꎮ在缺乏脑膜淋巴管的小鼠中ꎬ鞘内和实质内注射荧光示踪剂未能到达深颈部淋巴结ꎮ正常脑膜淋巴引流的中断损害了CSF和间质溶质的淋巴交换ꎬ表明间质液 ̄CSF交换和CSF淋巴引流的过程之间存在功能联系ꎮ在AD的转基因小鼠模型中ꎬ作者观察到淋巴引流受损促使大脑和脑膜中的Aβ沉积达到与人类病理相似的程度ꎬ年轻成年小鼠导致CSF脑灌注受损和伴随的神经认知缺陷ꎮ特别是老年小鼠的脑膜淋巴功能降低ꎬ作者假设这可能导致年龄相关的认知能力下降ꎮ最后ꎬ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治疗老年小鼠增强了脑膜淋巴引流和CSF ̄大脑间质液清除ꎬ改善脑灌注和认知表现ꎮ调节脑膜淋巴管代表了一种有前景的新型治疗途径ꎬ未来的研究对于确定其在神经认知疾病和脑蛋白病中的作用至关重要 23 ꎮ6㊀小结与展望㊀㊀目前AD尚无有效的治疗方式ꎬ胆碱酯酶抑制剂和N ̄甲基 ̄D ̄天冬氨酸拮抗剂的药物主要作用为改善记忆和警觉性ꎬ而不改变AD的预期寿命和总体进展ꎮ多年来已经进行了大量的努力来了解AD的发病机制并开发有效的抗AD的策略ꎬAβ级联假说仍然是AD病因学中最广泛接受的解释ꎮ目前尽管一些Aβ靶向治疗及外周㊁脑膜淋巴管代谢等方式正作为抗AD进行研究ꎬ但它们仍处于发展的早期阶段ꎬ并且在临床试验之前还有很长的路要走ꎬ仍存在一些挑战ꎬ目前AD患者Aβ清除缺陷的机制尚不完全清楚ꎬ有待进一步研究ꎮ7㊀参考文献1㊀WellerJꎬBudsonA CurrentunderstandingofAlzheimerᶄsdiseasedi ̄agnosisandtreatment J .F1000Resꎬ2018ꎻ7:1161.2㊀LannfeltLꎬRelkinNRꎬSiemersER Amyloid ̄β ̄directedimmunother ̄apyforAlzheimerᶄsdisease J .InternMedꎬ2014ꎻ275(3):284 ̄95.3㊀DuYꎬZhaoYꎬLiCꎬetal.InhibitionofPKCδreducesamyloid ̄βlev ̄elsandreversesAlzheimerdiseasephenotypes J .ExpMedꎬ2018ꎻ215(6):1655 ̄77.4㊀RiesMꎬSastreM.MechanismsofAβclearanceanddegradationbyglialcells J .FrontAgingNeurosciꎬ2016ꎻ8:160.5㊀NirzhorSSRꎬKhanRIꎬNeelotpolSꎬetal.ThebiologyofglialcellsandtheircomplexrolesinAlzheimerᶄsdisease:newopportunitiesinthera ̄py J .Biomoleculesꎬ2018ꎻ8(3):93.6㊀LiuCCꎬHuJꎬZhaoNꎬetal.AstrocyticLRP1MediatesBrainAβClearanceandImpactsAmyloidDeposition2017 J .Neurosciꎬ2017ꎻ37(15):4023 ̄31.7㊀TachibanaMꎬYamazakiYꎬLiuCCꎬetal.Pericyteimplantationinthebrainenhancescerebralbloodflowandreducesamyloid ̄βpathologyinamyloidmodelmice J .Neurolꎬ2018ꎻ300:13 ̄21.8㊀WangJꎬGuBJꎬMastersCLꎬetal.AsystemicviewofAlzheimerdis ̄ease ̄insightsfromamyloid ̄βmetabolismbeyondthebrain J .NatRevNeurolꎬ2017ꎻ13(11):703 ̄3414 中国老年学杂志2021年1月第41卷9㊀PanzaFꎬLozuponeMꎬLogroscinoGꎬetal.Acriticalappraisalofamy ̄loid ̄β ̄targetingtherapiesforAlzheimerdiseas J .NatRevNeurolꎬ2019ꎻ15(2):73 ̄8810㊀PanzaFꎬLozuponeMꎬSeripaDꎬetal.Amyloid ̄βimmunotherapyforAlzheimerᶄsdisease ̄isitnowalongshot J ?AnnNeurolꎬ2019ꎻ85:303 ̄15.11㊀VoytyukIꎬDeStrooperBꎬChávez ̄GutiérrezLꎬetal.Modulationofγ ̄andβ ̄secretasesasearlypreventionagainstAlzheimerᶄsdisease J .BiolPsychiatryꎬ2018ꎻ83(4):320 ̄712㊀MadavYꎬWairkarSꎬPrabhakarBꎬetal.Recenttherapeuticstrate ̄giestargetingbetaamyloidandtauopathiesinAlzheimerᶄsdisease J .BrainResBullꎬ2019ꎻ146:171 ̄84.13㊀WhiteCSꎬLawrenceCBꎬBroughDꎬetal.Inflammasomesasthera ̄peutictargetsforAlzheimerᶄsdisease J .BrainPatholꎬ2017ꎻ27(2):223 ̄3414㊀LuoQꎬLinYXꎬYangPPꎬetal.Aself ̄destructivenanosweeperthatcapturesandclearsamyloidβ ̄peptides J .NatCommunꎬ2018ꎻ9:180215㊀LiuHꎬQuYꎬWangXꎬetal.Amyloidβ ̄targetedmetalcomplexesforpotentialapplicationsinAlzheimerᶄsdisease J .FutureMedChemꎬ2018ꎻ10(6):679 ̄70116㊀ZuroffLꎬDaleyDꎬBlackKLꎬetal.ClearanceofcerebralAβinAlzheimerᶄsdisease:reassessingtheroleofmicrogliaandmonocytesJ .CellMolLifeSciꎬ2017ꎻ74(12):2167 ̄20117㊀Jarosz ̄GriffithsHHꎬNobleEꎬRushworthJVetal.Amyloid ̄βrecep ̄tors:thegoodꎬthebadꎬandtheprionprotein J .BiolChemꎬ2016ꎻ291(7):3174 ̄83.18㊀PatelPꎬShahJ.RoleofVitaminDinAmyloidclearanceviaLRP ̄1upregulationinAlzheimerᶄsdisease:apotentialtherapeutictarget J ?ChemNeuroanatꎬ2017ꎻ85:36 ̄42.19㊀张海静ꎬ赵春晖ꎬ张文生 β淀粉样蛋白跨血脑屏障转运机制研究进展 J .中国药理学通报ꎬ2016ꎻ32(10):1348 ̄52.20㊀CaiZꎬQiaoPFꎬWanCQꎬetal.Roleofblood ̄brainbarrierinAlzhei ̄merᶄsdisease J .AlzheimersDisꎬ2018ꎻ63(4):1223 ̄34.21㊀CockerillIꎬOliverJAꎬXuHꎬetal.Blood ̄brainbarrierintegrityandclearanceofamyloid ̄βfromtheBBB J .AdvExpMedBiolꎬ2018ꎻ1097:261 ̄78.22㊀LiuYHꎬWangYRꎬXiangYꎬetal.Clearanceofamyloid ̄betainAlzheimerᶄsdisease:shiftingtheactionsitefromcentertoperiphery J .MolNeurobiolꎬ2015ꎻ51(1):3174 ̄8323㊀SpinazziEFꎬBoyettDMꎬMcKhannGMꎬetal.Theimportanceofkeepingyourbrainᶄspipesclean:theroleofmeningeallymphaticsinageingandAlzheimerᶄsdiseas J .Neurosurgeryꎬ2019ꎻ84(1):E5 ̄6.2019 ̄12 ̄26修回(编辑㊀杜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肺康复诊治进展王艳军1㊀孟广平2㊀曲丹华2㊀韩梅3(吉林大学第二医院㊀1护理部ꎬ吉林㊀长春㊀130022ꎻ2呼吸内科ꎻ3小眼病与斜视科)关键词 ㊀慢性阻塞性肺疾病ꎻ肺康复中图分类号 ㊀R536 9㊀ 文献标识码 ㊀A㊀ 文章编号 ㊀1005 ̄9202(2021)02 ̄0415 ̄06ꎻdoi:10 3969/j issn 1005 ̄9202 2021 02 053基金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联合参与)(2016YFC1304600)ꎻ科技部国家重点基础研究计划资助(973项目)(2015CB553402)通信作者:韩梅(1972 ̄)ꎬ女ꎬ硕士ꎬ主管护师ꎬ主要从事护理管理与临床评价研究ꎮ第一作者:王艳军(1972 ̄)ꎬ女ꎬ硕士ꎬ副主任护师ꎬ主要从事呼吸系统疾病临床评价和护理管理研究ꎮ㊀㊀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是目前普遍存在的以长期性呼吸道症状及气流受阻为特点的可避免和诊治的病症ꎬ气流受阻主要是有毒元素导致的气道及(或)肺泡不正常造成的 1 ꎮCOPD是当前在全世界范围内最常见且高发的非传染性慢性疾病ꎮ其患病率和病死率均较高ꎬ危害重大ꎬ是一个全球性亟待解决的公共卫生问题ꎮ有调查显示:中国COPD患者过去1年平均急性加重次数2次(1~3次) 2 ꎮ因此ꎬ除了明确诊断及精准治疗外ꎬ科学认识及早期预防COPD已经成为临床上面临的重大挑战ꎮ肺部康复治疗的目的是通过综合康复措施改善患者呼吸困难ꎬ使其活动耐力增强ꎬ生活质量㊁心理状态得到改善ꎬ患者社会适应能力得到提高 3 ꎮ2011年世界COPD控制策略(GOLD)中开始把肺康复诊治当做中重度COPD患者诊治的关键方式 4 ꎬ此后指南多次更新均强调了肺康复在治疗中的地位ꎮ近年来ꎬ肺康复在我国虽然有了一定的发展ꎬ但很多医务人员及COPD患者仍对其缺乏认识ꎬ导致COPD患者不能有效利用肺康复进行自我管理ꎮ本文就肺康复的相关内容进行综述ꎬ为COPD患者的肺康复提供理论依据ꎬ进一步促进肺康复在我国的发展ꎮ1㊀肺康复的概念㊀㊀2013年美国胸科协会(ATS)/欧洲呼吸学会(ERS)对肺康复概念更加完善ꎬ强调在患者整体评514 王艳军等㊀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肺康复诊治进展㊀第2期。
阿尔茨海默病中β淀粉样蛋白清除的研究进展
可 溶 的 A1能经 细胞 间 隙缓 慢 流 至 血 液 中 。然 3 而, 此仅 能 清除脑 中总 A B的 1% ~1% , 0 5 而循 环 中 A1也 能从 血液 进入 脑 中 , 体 介导 的转 运 主要 通过 3 受 血 脑屏 障 ( B 的 A1转 运 。 B B) 3
1 受体 介 导 的通过 血脑 屏 障 的转运
因而 使 A 在 小 鼠脑 中沉 积增 加 。流行 病 学 研究 已 3 1 显 示 L P与 A R D有 遗传 学上 的联 系 。在 A D病人 脑 中 内皮 的 L P表 达 降低 与 血 管 A 染 色 阳性 有 关 。 R 3 1 A1水平 可 以负 调 节 L P 的表 达 , 可 以解 释 以前 3 R 这 观察到的 A D病 人 和 A P突变 小 鼠脑微 血 管 中相对 P
运 。R G A E的下 调 能 抑 制 A1 的 内流 。R G 3 A E的特
点是 维 持与 组织 中配体 的并 置 。与 富含 A 环 境 中 3 1 观 察 到 的 L P受 体 抑 制 相 反 , D 病 人 脑 中过 度 的 R A A1数量 通 过 阳性 负 反 馈 机 制 上 调 R E的 表 达 。 3 AG 在 老 年人 和 A D病 人 中 , 1外 流 似 乎 趋 缓 , 机 制 A 3 此 加 重 了细胞 功能 障碍 , 由于 R GE与 A1相 互作 用 , A 3
维普资讯
国外 医学药学分册
20 0 7年 6月 第 3 4卷 第 3期
・1 2 1・
阿尔 茨 海 默病 中 1淀 粉 样 蛋 白清 除 的研 究 进展 3
黄世 杰
( 军事 医学科学 院毒物药物研究所 , 北京 10 5 ) 0 8 0
APP蛋白的研究进展
2 AD 的简介
AD 病因不明,目前认为是一种系统性疾病,以高级认知功能低下为特点, 病 理上以脑 细胞内神 经纤维 缠结(neurofibrillar tangles, NFT) 及细胞 外老年斑 (senile plaque, SP)为特征[1]。阿尔茨海默病(AD)是中枢神经系统一种常见的退 行性疾病,临床上以记忆减退、认知障碍、人格改变为特征。其病理特征是神经 元内的神经纤维缠结和细胞外的老年斑(或称神经斑),皮层动脉和小动脉的血 管淀粉样变性以及神经元数量的减少。至今,AD 确切的形成和发病机理仍不清 楚,世界各国的科研工作者对此进行了积极的探索,提出了不同的假说
2 APP 及其功能
如前所述βA 是由其前体蛋白 APP 剪切生成的,APP 为一跨膜糖蛋白,结构 类似于细胞表面受体.APP 基因定位于 21q21.2,与遗传学连锁分析定位的 EOAD 基因位点相重叠.APP 基因至少由 18 个外显子组成,其转录产物的剪接方式不 同可以生成若干种 APP 的亚型.其中最主要的三种为 APP695,APP751,APP770 (数字表示氨基酸残基数目).
除了上述 APP 自身基因外,某些基因的突变也可影响其剪切过程及βA 的 生成.早衰蛋白(或早衰素,pre senilin,PS)1 及 PS2 均为跨膜蛋白,其基 因分别定位于 14q24.3 及 1 号染色体上,结构高度同源(67%).同 APP 一样, PS 在人体的多种组织也有广泛的表达,但其功能亦尚未确定.究其原因,可能 在于:PS 在 APP 的正确折叠和细胞中的分拣(sorting)、定位中起着重要作用 [9],其结构或功能的缺陷影响了 APP 的转运和酶切加工,从而导致βA42 的生成 增加;或者,PS 作为一种可能的离子通道(Ca2+)其突变导致通道的开放异常[10], 从而导致细胞的功能异常,甚至凋亡.
β淀粉样蛋白级联假说
β淀粉样蛋白级联假说β淀粉样蛋白级联假说是指在神经退行性疾病如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病和亨廷顿舞蹈病等中,β淀粉样蛋白的异常积聚引发一系列反应,导致神经元功能障碍和细胞毒性。
这一假说提供了解释这些疾病发病机制的重要线索,对于疾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提供了指导。
β淀粉样蛋白级联假说最早由地奥罗(George G. Glenner)和科罗纳(C. R. Wisniewski)在1984年提出。
他们发现在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的大脑组织中存在大量的β淀粉样蛋白沉积,这些沉积形成了称为淀粉样斑块的病理特征。
进一步的研究发现,这些β淀粉样斑块周围常常伴随有神经纤维缠结和神经元丢失等病变特征。
根据这些观察,研究者提出了β淀粉样蛋白级联假说。
根据这一假说,β淀粉样蛋白的聚集是疾病的起点,这些聚集可能是由于β淀粉样蛋白的异常折叠和堆积所致。
这些异常聚集的β淀粉样蛋白具有一定的毒性,可以引发炎症反应和细胞死亡。
同时,β淀粉样蛋白的聚集还会导致其他蛋白质的异常聚集,形成所谓的“种子”,进一步加速病变过程。
β淀粉样蛋白级联假说还提出了一种被称为“扩散”的机制。
根据这一机制,异常聚集的β淀粉样蛋白可以通过神经突触传播至其他神经元,并进一步诱导更多的β淀粉样蛋白聚集。
这种扩散过程可以解释病变在神经系统中的进行方式,从而导致疾病的进展。
虽然β淀粉样蛋白级联假说提供了重要的疾病发病机制解释,但目前仍然存在一些未解之谜。
例如,为什么只有一部分β淀粉样蛋白会发生异常聚集,并引发疾病?又为什么β淀粉样蛋白的聚集仅在特定的脑区域发生?此外,目前还没有明确的证据证明β淀粉样蛋白的异常聚集是疾病的根本原因,还是仅仅是其旁系效应之一。
尽管存在这些问题,β淀粉样蛋白级联假说仍然对阿尔茨海默病等神经退行性疾病的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一假说推动了阿尔茨海默病的早期诊断,通过检测血液和脑脊液中的β淀粉样蛋白的水平以及相关标志物来判断疾病风险和发展程度。
此外,针对β淀粉样蛋白聚集的药物开发也成为治疗阿尔茨海默病等疾病的重要方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阿尔茨海默病(AD)即老年痴呆症,是痴呆的最常见类型之一,是一种以记忆能力减退、认知功能障碍、行为异常为特征的脑退行性疾病,AD已成为继心脏病、癌症和中风之后的第4号杀手。
近年来,研究发现AD患者大脑中老年斑的主要成分——Aβ可能是该病发病机制中的起始因素和关键环节〔1~3〕。
Aβ在大脑中的过量生成和聚集、沉积可引起神经元钙稳态失衡,自由基大量产生,激活炎性因子,引起脑组织局部炎症等一系列反应,导致突触减少,神经元缺损,神经网络破坏,继而出现中枢整合功能异常。
在AD患者脑内,包括胆碱能系统在内的多种神经递质系统发生改变。
进一步研究发现,胆碱能系统的紊乱源于Aβ的过度生成和聚集〔4〕。
近年来,AD的研究者也开始在寻找以Aβ为靶点的AD治疗药物。
本文就AD研究领域中最热门的内容——Aβ做一综述。
1 Aβ的历史性发现1930年,Divry用刚果红对AD病人脑中的损害区域进行染色,成功地使沉积在细胞外的老年斑着色,进而发现了老年斑的主要成分是一种嗜刚果红的淀粉样蛋白。
1984年Glenner 等〔5〕分别成功地完成了对这种蛋白的分离和测序工作,发现此蛋白是由39~43个氨基酸残基组成,分子量约为4 24 kD,因其具有一个β片层的二级结构,遂命名为β淀粉样蛋白,简称Aβ,以刚果红染色,偏振光下呈苹果绿双折射性〔6~8〕。
此后,人们克隆了编码Aβ的基因,并在一类较大的跨膜蛋白中发现了Aβ的全部序列,从而阐明Aβ是由该跨膜蛋白分解而来,故称之为β淀粉样前体蛋白(amyloid precursor protein,APP)。
2 Aβ的前体蛋白——APPAβ来源于一个大的前体蛋白质,即APP。
APP基因定位于21q21,含19个外显子,具有基因多态性。
由基因转录后,根据剪接位点的不同,所得的mRNA可翻译生成数种亚型(如APP695,751,770),总称为APP,皆为跨膜糖蛋白。
前两种蛋白在大脑中含量较高,AD患者老年斑的核心成分Aβ是APP 的一个肽段,由APP 水解产生的。
Aβ在正常情况下产生和降解保持平衡〔9〕。
脑内APP有两条代谢途径,一条是非Aβ生成途径,这是一条正常的代谢途径,APP 主要由α分泌酶水解,生成αAPPs和C83,后者在γ分泌酶作用下,进一步降解为P342或P340,该途径是APP代谢的主要途径;另一条是Aβ生成途径,APP首先经β分泌酶水解生成βAPPs和C99,后者再在γ分泌酶作用下,产生Aβ42或Aβ40。
Aβ从可溶状态到不溶状态的转变是AD发病机制中的关键环节〔10〕,这一过程涉及许多因素,主要与分子的疏水性、电荷数等特点有关,也受pH值、温度、金属离子等因素影响。
Aβ的分子构型、状态与Aβ神经毒性关系密切,β片层结构可促进Aβ聚集成不溶性纤维,形成极难溶的沉淀,并由此生成老年斑,导致AD发生。
3 Aβ的组成成分以往研究发现Aβ是由39~43个氨基酸组成的肽,是一个含N端与C端异质的小分子疏水肽,Aβ40和Aβ42是其两种基本类型。
2004年美国田纳西州立大学的徐学敏博士和他所领导的科研组在《生物化学杂志》(JBC)上报道了他们检测到一种更长的Aβ——Aβ46,即具有46个氨基酸组成的肽链〔11〕。
这一新的长Aβ是由APP在一个先前未知的δ裂解点裂解而形成的。
值得注意的是,这个新的裂解点恰好和一个与家族性AD早期发病相关的APP突变点(APP717突变,也称伦敦突变)处于同一位点。
这一新发现无疑为解答为什么该突变会导致产生相对较长的新的Aβ提供了答案。
由于实验已证明Aβ越长越易凝聚沉淀、致病性越强,故这一新发现的长Aβ可能为诊治AD提供新线索。
该研究中的另一重要发现是,一直被用来抑制分泌性Aβ产生的一些化合物实际上却导致了这种更长Aβ在细胞内的聚集。
研究者认为,这一发现对于特殊抑制剂的设计和开发极为重要,可能成为AD治疗的“利器”。
4 Aβ的构象变化2005年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在AD形成相关Aβ构象变化机制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12〕。
他们的研究表明Aβ在聚集状态下以β 折叠为主,而非聚集时则根据不同的环境采用不同构象,如在生物膜和有机溶剂中以α 螺旋为主,在水溶液中则以卷曲为主。
由于Aβ非常容易聚集,且构象转变所需时间非常短,因此,到目前为止仍无法检测Aβ从α 螺旋到β 折叠或者从卷曲到β 折叠的构象转变过程,而仅仅是通过理论计算进行模拟。
该研究所通过对Aβ在水溶液和磷脂双层中的多次长时间分子动力学模拟(模拟时间接近1 s),第1次在原子水平上捕捉到Aβ在水溶液中从α 螺旋到β 折叠的构象转变;通过残基突变找到导致这种构象转变的原因是疏水C端4个甘氨酸的有序排列,从而提出了Aβ的构象变化具有序列依赖性。
他们还模拟了Aβ在磷脂层中的构象变化分子动力学行为,发现Aβ从其前体蛋白水解后趋向生物膜表面运动,而且与水溶液中的构象变化不同,在磷脂双层中Aβ没有形成β 折叠结构。
Aβ在不同环境中的不同构象变化以及对导致其向β 折叠结构转变的关键因素进行分析所得结果为阐明Aβ在AD致病过程中的作用机制和设计阻止Aβ聚集的药物方面奠定了基础。
5 Aβ降解的新发现美国Texas大学西南医疗中心Miller等人的最新研究结果显示,一种被称为insulysin 的酶类能够降低AD小鼠大脑内相关蛋白质的水平,从而降低AD发病的危险〔13〕。
insulysin 在大脑内对Aβ的降解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亦即其活性下降,将会增加AD的发病危险。
Miller利用转基因小鼠进行了研究,这种小鼠体内缺乏相关基因,而不能产生insulysin。
他们研究发现,即使小鼠体内的insulysin活性稍有下降,其大脑内的Aβ水平都会明显增加。
该酶也是降解胰岛素的几种酶之一。
这提示insulysin在人体内有多种作用。
Miller认为,AD患者和具有某些基因变异的人大脑内的insulysin水平只有正常人的一半。
她推测在AD 患者中insulysin活性降低可能与该病发病有关。
6 Aβ的转运Aβ在内质网产生后,早期少量的Aβ会停留在细胞内进行代谢,而不运至胞膜进行分泌。
然而,对于大部分Aβ来说,必须运往胞膜,分泌至胞外。
在人脑脊液中不规则卷曲A β的水平范围在3~8 nmol/L之间,而血浆中Aβ的水平极低,普遍在500 pmol/L以下。
A β40和Aβ42都能在细胞外液中检测到。
美国圣路易斯大学的研究人员指出〔14〕,在运送一种蛋白穿过血 脑脊液屏障和运出脑外方面出现问题是AD的直接原因。
他们分析了Aβ在AD小鼠模型脑内聚集的现象,发现这种蛋白被堵在脑内且不能穿过血 脑脊液屏障。
这种蛋白聚集得越多,就越难透过血 脑脊液屏障移出脑外,病人的致病程度也就越严重。
由于这是一种转运方面的问题,因此寻找用酶破坏这种蛋白的方法或者设法将其推过血 脑脊液屏障并送出脑外就显得十分重要。
美国罗斯特医学中心研究人员发现,Aβ分子并不能独立通过血 脑脊液屏障,要借助一种被称为RAGE无毒大分子携带穿过血 脑脊液屏障。
但是形成血 脑脊液屏障的细胞所产生的RAGE的数量很少。
当RAGE分子失去功能时,Aβ穿过血 脑脊液屏障的转运就停止了。
此外,为阻止Aβ进入脑内,研究人员找到一种与RAGE相似的可溶性RAGE 分子。
当RAGE携带大量的Aβ进入脑内时,脑内的血流量就会减少一半。
而在输注可溶性RAGE阻断此过程后,血流量可恢复正常。
脑血流量的降低可以解释AD患者意识模糊和痴呆的形成〔15〕。
7 针对Aβ相关药物的研究目前国际研究热点集中在减少致病物质Aβ,通过抑制Aβ产生、聚集,甚至制造针对Aβ的抗体等手段来对抗其对大脑的损伤,如Vit E、刚果红、烟酸等〔16〕,它们均处于动物实验阶段。
这些基础性研究已成为药物开发的源泉〔17〕,这类药物也已成为国际上研究AD治疗的最热门、发展最快的一类药物,按作用机制主要分为以下几类:7 1 疫苗用人工合成的Aβ1~42免疫接种可产生抗Aβ1~42抗体,它可激活单核细胞和小胶质细胞,从而清除Aβ1~42。
Schenk等〔18〕首次实验证明用Aβ疫苗免疫转基因AD模型鼠(PDAPP)后,基本上可以阻止幼年鼠(6周龄)淀粉样沉积的形成以及神经性营养不良和星形胶质细胞增生,同时对老年鼠(11月龄)可以明显缩小AD样病变的范围和缓解其类似AD的病理进程。
Dodart等〔19〕用抗Aβ的抗体治疗PDAPP后能迅速逆转其记忆缺失,并且发现PDAPP的血浆和脑脊液中均有抗原/抗体复合物的出现。
利用这一原理设计的Aβ免疫疗法有望成为AD的一种新的治疗方法。
近年来,美国、英国、爱尔兰等国家的科学家分别研制出针对Aβ的特异性疫苗,但是在进行Ⅱ期临床试验时都出现了始料不及的严重脑炎,导致试验被迫终止。
不过,瑞士苏黎世大学的研究人员对参与疫苗临床试验的患者进行分析时发现,接受AD疫苗治疗后,患者体内确实形成了针对Aβ的抗体,说明这种方法的确有效。
瑞典科学家正在研制一种名为“CAD 106”的疫苗,这种疫苗效果更为显著,应该可以在不导致发炎的情况下成功地诱导抗体产生〔20〕。
最近,日本专家也宣布他们新开发了一种脱氧核糖核酸(DNA)疫苗〔20〕。
这种疫苗注入肌肉后,所含有的DNA指导肌肉细胞合成Aβ。
机体免疫反应会促使针对Aβ的抗体生成。
抗体进入大脑攻击脑内Aβ,使之减少,起到治疗作用。
目前,研制还处于动物试验阶段,有望减轻现有疫苗疗法的副作用。
另外,一种可以防止或减少实验鼠大脑中斑块形成的试验性疫苗也许可以用于防止甚至治疗AD。
爱尔兰埃兰制药集团公司的科学家称AN 1792疫苗也是以人工合成的Aβ为基础,引起免疫反应,以防止或清除大脑中的斑块。
在对通过基因改造诱发出这种症状的实验鼠所做的两项研究表明,每月接种AN 1792疫苗可防止幼鼠形成斑块,或者防止老年实验鼠长出更多的斑块。
目前疫苗只是在鼠类身上进行了试验,但该公司负责神经生物学研究的戴尔·申克说,随着年龄的增长在动物大脑中会产生淀粉样斑块,其过程与人类相似,期望可以成功地过渡到人体的应用〔21〕。
7 2 抗Aβ纤维化、聚集及沉积的药物Aβ在一定条件下可与细胞内糖类物质醛基氧化形成Schiff 碱,产生难溶的、不可逆性纤维凝聚物高度糖基化终产物(AGEs)〔22〕。
另外,合成的Aβ尤其是含40个氨基酸的Aβ1~40,在体外培养时可形成β 折叠结构,进而沉淀形成Aβ纤维丝。
促使Aβ聚集、沉淀的因素可能有自由基增加,pH值下降,铝、锌浓度增加等。
这些因素可能使Aβ的构象发生变化,疏水区域显露(疏水性增加),促使A β形成β 折叠,进而启动淀粉样纤维丝形成和沉淀。
Soto等〔23〕设计了一个含11个氨基酸的抗β 折叠肽链(anti β sheet peptide,iAβ11),能与Aβ高亲和性地结合,降低Aβ的疏水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