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际关系理论下分析独生子女人际交往问题
各年龄段孩子与同伴相处出现的问题
一、学前儿童与同伴相处1.出现的问题:当前在儿童同伴交往中普遍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以自我为中心。
以自我为中心的幼儿为人处世总是以自己的兴趣和需要为出发点,从不顾及他人。
他们固执己见,很少关心他人,与他人不能和睦相处;只注重自己利益的得失,从不考虑他人的利益。
我国由于实行计划生育政策,现阶段的儿童大多是独生子女,他们在家庭中享有特殊的地位,在与同伴交往的过程中以自我为中心就成为一个更加严峻的问题。
在与自己的兴趣和需要发生冲突时,他们往往表现得情绪变化过快或过于激烈。
其次,有的孩子在同伴交往中表现得较孤僻、任性,不愿意和小朋友一起游戏,不愿意参加集体活动,常常闷闷不乐,甚至过分敏感。
他们喜欢一个人呆在一边,不愿让别人接近他,更不会主动地与同伴玩合作游戏。
这些幼儿有时还伴有小心眼、爱钻牛角尖的现象。
这些不合群的心理特征严重影响着幼儿身心的健康发展。
除了以上所说的以自我为中心和孤僻、不合群等不良行为的存在外,还存在一种更为严重的问题,即有些幼儿有明显的侵犯他人的行为,如骂人、踢人、推人、对别人吐口水、争抢玩具、叫别人外号、故意刁难小朋友等。
这些行为如不及时矫正,会逐渐使幼儿形成骄横无理、脾气暴躁、冷酷无情等不良情绪2.原因分析:首先,父母是孩子第一任老师,家庭是孩子的第一生活环境,家庭环境跟父母的教养方式应该是出现这些状况的首要原因。
现在的孩子多数为独生子女,接受的是祖父母的溺爱教育和随性教育,跟同伴在一起根本不懂得谦让,不能受半点委屈。
况且,个别家长有“从小就不能吃亏”的思想,促使了孩子与同伴交往时攻击性行为的发生。
其次,教师的品德素养和专业素养对新入园幼儿同伴间交往行为的影响也极为重要。
孩子从家庭走进幼儿园这个集体环境,会产生一种离开家人的不安全感,同时也会对教师有着很大的依赖感。
如果教师的专业水平有限,招生准备工作没有做好,教师对孩子的入园自己都手忙脚乱,还怎么去组织照顾孩子呢?这种情况下,教师拿什么给孩子安全感?又怎么去抚慰和引导孩子?何谈教师与幼儿建立亲密、协调的融洽关系?如果教师不具备崇高的品德素养,对孩子没有爱心和责任心,做不到对每个孩子都充满信心,而是忽视和冷落孩子,也会使幼儿在心理上产生不安全感,让幼儿产生孤僻、冷漠、不合群、攻击性行为等不健康的同伴交往特征。
大学生人际交往中存在哪些问题
大学生人际交往中存在哪些问题(1)自我为中心倾向。
当代大学生多是独生子女,自幼倍受家庭的宠爱与呵护,在人际交往中,更习惯于从自己的立场、观点出发,对待周围的人和事。
对别人期望高,要求严,自我约束松,要求低。
因而,在与同学、朋友、老师相处过程中,时常以“自我为中心”的心态去看待别人,要求别人,很少去体会别人的想法与感受。
交往中缺乏与人合作的意识与行为以及换位思考的能力。
总是以自己的思想、情感和需要为出发点,不体谅他人的感受,致使一些大学生很难真正适应大学的环境和集体生活。
(2)消极闭塞倾向。
有些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存在消极闭塞倾向,主要表现如下。
孤独:一些学生平时沉默寡言、形影孤独,独往独来,性情冷僻,沉稳有余,激情不足,很少与同学交流,不愿参加集体活动,也造成同学不愿与其交往。
自卑:自卑是过低评价自己而造成的消极体验,自卑心理的产生源于多种原因,如家庭条件、容貌长相、学习成绩、才艺特长等。
自卑心理致使一些学生在与人交往中出现不自信、敏感、猜疑等现象。
害怕、担心别人看不起自己,心情抑郁、压抑。
有些学生用自傲来掩饰自卑的心理,喜欢与人争论,具有较强的攻击性,导致关系紧张。
嫉妒:在才能、成绩、荣誉、容貌等不如别人时,由羞愧、愤怒、“既生瑜,何生亮”的怨恨中产生复杂的情绪状态,限制了交往的范围,抑制了交往的热情,甚至造成“视友为敌”。
如培根所言:“嫉妒这恶魔总是在暗地里,悄悄地去毁掉人间的好东西”。
情绪自控能力弱:对人缺少正确对待,对别人的话语缺乏理解,缺少宽容、忍让之心,一旦看不惯别人做的事,听不惯别人说的话,当即反驳,毫不留情。
实际调查发现,男生年轻气盛、血气方刚、好讲“义气”,往往导致说不该说的话,做不该做的事,影响了同学间的和谐关系。
胆小羞惧:有些学生性格恬静,不善张扬,过分在乎别人评价,害怕留下不好印象,好面子,习惯于迁就、忍让,甚至忍气吞声、唯唯诺诺,不善与人评理,不善与人平等、坦诚沟通,总是委屈自己,结果与他人关系也未搞好。
独生子女的人际关系及其社会意义
独生子女的人际关系及其社会意义独生子女指的是在独生子女政策下出生并成长起来的子女,他们在家庭中享有独特的地位和关爱,在日常生活中会面临着与其他家庭成员不同的人际关系。
同时,独生子女在社会中也承担着重要的社会责任和社会角色。
其人际关系及社会意义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话题。
从人际关系的角度来看,独生子女往往由于家庭背景的独特性而表现出与其他家庭成员不同的行为和态度。
作为一家之中唯一的孩子,他们往往被父母格外关注和宠爱,在他们需要与其他家庭成员妥协和协商时,可能会采取不同于其他人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想法和需求。
这种“特殊”的地位和待遇,可能会让独生子女在与他人交往时表现出更强的自我中心和自我保护倾向。
此外,由于独生子女往往缺乏与兄弟姐妹的共同成长经历,也可能较难与他人建立亲密的友谊或情感。
从社会意义的角度来看,独生子女在社会中扮演着多重角色和责任。
首先,独生子女因为其独特的家庭背景和教育背景,往往有较高的接受和消化能力,具备快速适应和学习新知识和技能的能力。
这种特点使得独生子女在学业上、职业发展上等方面可能更具有竞争力。
其次,独生子女应当承担社会责任,尤其是在未来人口老龄化的背景下。
随着中国人口结构的变化,独生子女作为未来社会的主要劳动力和承担家庭养老责任的重要一代,必须尽可能地承担起这种责任。
这既是对家庭、对社会的责任,也是对自己成长、发展的一种锻炼和提升。
最后,独生子女应当在社会中起到积极的示范和引领作用。
独生子女在成长过程中,往往受到家庭和社会的关注和重视,教育和培养得更为优秀。
因此,独生子女应当以自己的行为和态度,为社会树立积极、向上的形象,并以自身的优势来推动社会的发展进步。
总的来说,独生子女作为中国特有的人口群体,在家庭关系和社会角色上都具备独特性和重要性。
我们应当以更为全面、深入的视角去看待独生子女,关注他们的成长和发展,引导他们积极地融入社会中,创造更好的生活和未来。
小学生人际交往问题的分析及对策
小学生人际交往问题的分析及对策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渗透于小学生的日常生活中。
我们都知道,人离开了社会是不能独立存在的。
生活在一个群体之中的个体,总会同他人建立各种各样的联系,发生相互作用,产生人际交往。
而人与人之间这种相互交往、联系、影响的关系就称为人际关系。
人际关系对人的心理卫生与健康有重要的影响,良好的人际关系是个性形成和发展的影响源。
小学生主要的生活群体是家庭和班集体,学生离开了家庭和班集体无法存在,学生是生活在家庭和班集体中的一份子,要与家庭中的年龄不同的长辈、班级中性格各异的同学相处,形成相互间的交往,这就产生了小学生的人际关系。
人际交往不仅是维护和发展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纽带,而且是形成舆论、时尚、风气等社会现象的前提,同时也是个体心理正常发展的基础和必要条件。
正是由于人们不断地进行人际交往,传播社会思想,吸收有关信息,才使得个体心理由低级向高级发展,人格不断得到完善。
与儿童成长其他年龄段相同,小学儿童的交往对象主要是父母、教师和同伴,但其交往关系和性质却与其他时期有完全不同的特点。
随着小学儿童独立性和批判性的不断增长,小学儿童与父母、教师的关系从依赖开始走向自主,从对成人权威的完全信服到开始表现富有批判性的怀疑和思考,与此同时,具有更加平等关系的同伴交往日益在儿童生活中占据重要地位,并对儿童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通过与班主任老师,以及与部分学生的访谈了解到,班集体生活中,学生间的人际交往时常会出现紧张、冲突、矛盾的现象。
比较典型的几种学生类型有:1、有的学生经不住挫折,他们容不得甚至嫉妒别人超过自己,尤其是自己的好朋友,当别人超过自己时就不理睬这位同学,甚至冷言冷语相待,而自己超过别人时,又热衷与人攀比,由此造成人际关系紧张的现象;2、有的学生或因自己不够出众的外表,或因自己的学业成绩不如人等,表现出自卑心理,沉默少言,郁郁寡欢,缺少克服困难的勇气,不愿和同学老师交往,人际关系淡漠,甚至紧张;3、有的学生表现出自我封闭心理,不敢与人交往,这类学生对他人不信任,存有戒心,不愿与同龄人、老师接触、交往,且在人际交往中,对他人的言行过分敏感,总觉得别人在议论自己,做事小心翼翼,对家长依赖性大,凡事没有主见;4、还有些学生心胸狭小,无容人之心,唯我独尊,常因小事与同学闹矛盾,不懂得如何从自身寻找原因,缺乏责任心,从而造成人际关系紧张……,这些不良现象直接影响着小学生的发展,特别是身心健康的发展。
独生子女大学生人际关系问题研究
摘
心理学 系 , 徽 安
芜湖
2 10 ) 4 00
要: 近年 来 , 生子女 大 学生业 已成为 我 国大学 生 中的主 要群 体 。社 会对 独 生子女 大学生的 关注也 日 独
趋显著, 如何对这一特殊群体进行教育, 引起 了教育界、 心理学界等各方面的普遍 关注。 目前, 关于独生子 女大学生人 际关系的研究 已 取得 了一定成果 , 但研 究片面并且 尚显不足 , 仍有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的问
2 纪 7 代末期 , 国开始 实行计 划 生育 的基本 国策 , 0世 0年 我 随之也 诞 生 了一个 社会 现 象并 日益 受 到 了
人 们 的关 注 , 就是 独生 子女 问题 。近年来 , 着独生 子 女人 口的增 加 , 生 子女 大 学生 业 已成 为 我 国大 那 随 独
学 生 中的主要 群体 。在 大学生 的教育 中, 由于独 生子 女成 长环境 的特殊 性 , 们各方 面 的心理情 况备 受人 他 们 的关 注 , 其 中就 包括对 于独 生子 女大 学生人 际关 系 的关 注 。 目前 , 这 关于独 生子 女大学 生人 际关 系 的研 究较 多 , 且也 取得 了一定 的成 果 , 并 但研 究 片面 尚显不 足 , 有需要 进一 步深入 研究 的 问题 。 仍
维普资讯
第2 2卷第 1 期
张建英 独生子女 大学生人 际关系问题 研究综 述
9 5
u ie st d c t n ,b c u e o e s e i ln t r ft e rg o —u n io me t,t e p y h l g n her l — n v ri e u ai y o e a s ft p ca au e o h i rw h p e vr n n h s c oo a d t ea y t n h p o h s o lg t d n s h v e n b e ad a tn in t i s i ft e e c le e su e t a e b e e n p i te to o.So n i g n t i ra a e h d Va u o me f d n s i h s te th v a l e i
教育孩子如何处理人际关系
教育孩子如何处理人际关系人际关系是每个人在成长过程中都需要面对和处理的重要问题,而对于孩子来说,学会处理人际关系更是至关重要的一课。
家庭是孩子最初接触人际关系的地方,父母是孩子最亲近的人,他们的言行举止会直接影响孩子对待人际关系的态度和方式。
因此,教育孩子如何处理人际关系是每个家长都应该重视和关注的问题。
本文将从培养孩子的人际交往能力、教导孩子尊重他人、引导孩子解决冲突等方面探讨如何教育孩子处理人际关系。
首先,培养孩子的人际交往能力是教育孩子处理人际关系的基础。
人际交往能力包括沟通能力、合作能力、表达能力等多个方面。
家长可以通过日常生活中的点滴细节来培养孩子的人际交往能力。
比如,教导孩子主动与他人打招呼、礼貌用语的运用、分享玩具和食物等,这些看似简单的行为都能培养孩子的合作意识和分享精神。
此外,家长还可以通过角色扮演、游戏互动等方式,让孩子在模拟情境中学会与他人交往,提升孩子的人际交往能力。
其次,教导孩子尊重他人是培养良好人际关系的关键。
尊重是人与人之间相处的基本准则,也是孩子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前提。
家长可以通过自身言传身教,让孩子懂得尊重他人的重要性。
比如,家长在与他人交往时要注意言行举止,不说粗话、不批评他人等,让孩子从身边的榜样中学会尊重。
同时,家长还可以通过故事、漫画等形式,向孩子传递尊重他人的理念,引导孩子从小树立起尊重他人的意识。
再次,引导孩子解决冲突是教育孩子处理人际关系的重要环节。
在人际交往中,冲突是难以避免的,如何正确处理冲突关乎孩子的人际关系和心理健康。
家长可以通过教导孩子学会倾听他人、表达自己的想法、寻求妥协等方式,帮助孩子有效解决冲突。
同时,家长还可以在孩子发生冲突时给予适当的引导和支持,让孩子学会从冲突中成长,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教育孩子如何处理人际关系是每个家长都应该关注的问题。
通过培养孩子的人际交往能力、教导孩子尊重他人、引导孩子解决冲突等方式,可以帮助孩子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提升孩子的社交能力和情商,让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更加自信、独立和健康地面对各种人际关系挑战。
独生子女婆媳关系难相处
独生子女婆媳关系难相处独生子女婆媳关系难相处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
这种状况主要有以下几个缘由:1. 代沟:由于年龄和成长环境的差异,独生子女和婆婆之间存在肯定的代沟。
他们可能有不同的价值观、生活习惯和沟通方式,导致相处上的不适应和冲突。
2. 角色冲突:独生子女通常在家庭中处于被宠爱的地位,而婆婆作为长辈可能有更多的期望和要求。
这种角色转变对于独生子女来说可能是一个挑战,他们需要适应新的家庭成员和角色,并且需要在婆婆的期望和要求之间找到平衡。
3. 价值观差异:独生子女和婆婆在价值观上可能存在差异。
他们可能有不同的生活态度、人际关系观念和家庭责任观念,导致相处上的冲突。
4. 婆媳角力:传统社会中,婆婆和媳妇之间存在一种权力关系,而独生子女更加和自主。
这种权力关系可能导致冲突和冲突,婆媳之间的相处更加困难。
为了改善独生子女和婆媳关系的相处,可以尝试以下方法:1. 沟通和理解:双方需要通过沟通来了解彼此的期望和需求,敬重对方的意见和感受。
建立一个开放和相互理解的沟通渠道,可以关心双方更好地相处。
2. 敬重和包涵:双方需要敬重彼此的差异和个人空间,相互包涵对方的行为和习惯。
不要试图转变对方,而是学会接受和适应。
3. 寻求共同点:找到双方的共同爱好和话题,建立共同的话题和活动,增加彼此之间的沟通和亲近感。
4. 寻求妥协:在冲突和冲突消失时,双方需要学会妥协和寻求解决方案。
通过公平和协商的方式解决问题,避开争吵和冲突的升级。
5. 寻求外部关心:假如双方无法独自解决问题,可以考虑寻求家庭询问或者专业关心,以帮助双方更好地相处和解决问题。
总之,独生子女和婆媳之间的相处的确存在肯定的困难,但通过沟通、理解、敬重和寻求共同点,双方可以改善关系并建立和谐的家庭氛围。
独生子女与婆媳关系摩擦频频:独生子女与婆媳关系摩擦频频的缘由有许多,以下是一些可能的因素:1. 代沟:由于年龄、成长环境等差异,独生子女与婆媳之间可能存在代沟,难以理解对方的观念和行为。
【案例分析】孩子人际交往出现问题的原因分析及对策
【案例分析】孩子人际交往出现问题的原因分析及对策问题原因:1、孩子受父母的暗示和影响有些父母本身就不擅于与人交往,平时很少与外界接触,亲戚之间几乎不走动,朋友也不多,对门邻居住了许多年没打过几次招呼,见了陌生人常常不知所措,有人来家里串门通常也就是几句寒暄了事。
家长在人际交往中的这些做法无疑会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孩子会拿家长做为模仿的对象,孩子会从父母身上渐渐地习得这些行为习惯,养成内向、孤僻的性格;有些父母喜欢给孩子贴标签,当孩子在外人面前表现得不如人愿时,家长就会说孩子“没出息”、“上不了台面”、“不会与人交往”,“孩子怕生”等,孩子经常听到这样的评价,他就会当真认为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很差很差,从而更加不会与人交往;有些父母经常告诫孩子不要随便跟陌生人讲话,他们会使你受到欺骗,孩子接受了这种观念,在他的脑子里就会形成陌生人就是坏人的想法,他就会增加在人际交往方面的不安全感,总是对别人处处设防,从而影响和阻碍了他与别人的正常来往。
有的父母本身敏感多疑,对人缺乏信任感和安全感,结果孩子也具有敏感多疑的不良个性,造成孩子的人际交往困难。
案例1:一位妈妈事先约好了带13岁的女儿来找我咨询。
这是位经常看山东商报教育版的读者,她说她看了我大量的文章,认为我还是可以信任的,所以,想让我和她的女儿谈谈,帮她找找孩子敏感、多疑的原因。
可是,到约定时间的时候,走进我办公室的只有这位妈妈。
我问她:“您的女儿没有来吗?”这位妈妈回答我说:“孩子来了,就在楼下。
我先上来看看。
”我问她先上来看什么,她一边扫视着办公室的每一个角落,一边回答我说:“我不放心啊!我是第一次来您这里。
”一个小小的举动,一句简单的话语,我就意识到她的女儿为什么敏感、多疑,是这位妈妈本身把敏感多疑的不良个性传染给了女儿!案例2:周末,经常有家长把孩子送到我这里,让我和孩子生活两天,以便发现孩子的问题,为他们寻找出下一步的教育策略。
一位爸爸经过当老师的同学推荐,一个星期六的大清早带着孩子走进了我的办公室。
培养孩子正确处理人际友好与人际关系
培养孩子正确处理人际友好与人际关系在当今社会,人际关系的重要性愈发凸显。
而对于孩子来说,正确处理人际友好与人际关系更是至关重要的一课。
家庭、学校、社会都是孩子成长过程中重要的环境,如何在这些环境中培养孩子正确处理人际关系,成为了每个家长和教育者都需要认真思考和努力实践的课题。
首先,家庭是孩子人生的第一课堂,父母是孩子最亲近的人。
在家庭中,父母应该做到言传身教,用自己的行为影响孩子。
父母要以身作则,展现给孩子良好的人际交往方式,比如尊重他人、关心他人、理解他人等。
父母之间的相互尊重、理解和支持也是孩子学习人际交往的榜样。
只有在这样的家庭氛围中,孩子才能感受到人与人之间的温暖和信任,才能学会正确处理人际关系。
其次,学校是孩子成长的另一个重要场所。
在学校里,老师和同学是孩子的重要社交对象。
老师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引导学生学会尊重他人、团结合作、友善待人。
老师可以通过课堂教育、班会活动、校园文化建设等多种途径,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际友好观念。
同时,学校也是孩子结交朋友、建立人际关系的重要平台。
家长和老师都应该鼓励孩子多参加集体活动,培养孩子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让孩子学会与他人和谐相处。
此外,社会也是孩子认识世界、拓展人际关系的重要场所。
家长和老师要引导孩子正确看待社会,教育他们如何在社会中与人交往。
孩子要学会尊重他人的不同,包容他人的缺点,学会换位思考,站在对方的角度看问题。
在社会交往中,孩子还要学会拒绝不良诱惑,保护自己的人格尊严,避免受到伤害。
只有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孩子才能健康成长,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总的来说,培养孩子正确处理人际友好与人际关系,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共同努力。
家长要做孩子的引路人,为孩子树立正确的人际交往观念;学校要做孩子的引导者,为孩子提供良好的学习和交往环境;社会要做孩子的支持者,为孩子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只有家庭、学校和社会共同合作,才能让孩子在人际关系中茁壮成长,成为有担当、有情怀的新时代青年。
重塑独生子女缺失的人际交往能力
重塑独生子女缺失的人际交往能力一个人的成功,有80%的因素决定于他的社交能力,可见,学会和人相处,这个看似简单实则复杂的能力是多么重要。
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幼儿不可能脱离社会而独立存在,他也要适应社会,与周围的人进行交往。
对幼儿的社会交往,父母应有充分的认识,这对培养幼儿是非常重要的。
人际交往关系,从广义上看,是指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关系,以及人和人之间关系的一方面。
狭义上看,是人与人之间通过交往与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直接的心理关系,它反映了个人或群体满足其他社会需要的心理状态,它的发展变化决定了双方社会需要满足的程度。
例一:中班下学期的孩子,能说出所有幼儿名字的幼儿占百分之八十,有百分之十左右的幼儿对于大部分幼儿名字较为熟悉,但仍有2—3名幼儿对相处了一年半的伙伴叫什么名字都很难说出,能说出的仅有坐在附近的几个幼儿或者班上的一些“明星人物”。
例二:一天在讲故事《大家一起玩》时,老师问:“玩具应该怎样玩?”幼儿回答:“轮着玩。
”老师问:“怎样轮着玩?”幼儿答:“先让别人玩,玩好了我再玩。
”可是等玩具出现时,95%以上的幼儿都抢着先玩,根本控制不了自己。
有的孩子为了抢玩具还动了手。
在争抢中,强者得到了玩具,而一些交往能力较差的幼儿永远可能在游戏中占优势,有的甚至都不愿意争抢。
一、独生子女的交往中存在的问题1.独生子女缺乏交往的机会。
有些家庭以孩子为中心,对孩子的各种需要几乎无条件满足,而且总有人陪儿童游戏,当幼儿总有人陪伴时,他们难以产生找同伴游戏的动机。
还有些幼儿只愿意与成人交往,是因为成人总让着他,与同伴交往,他就需要协调、商量,甚至还要想办法解决冲突,为了“省事”,他宁可与成人交往。
2.在以往的交往中,产生过挫败感。
有些幼儿由于有过负面的交往经历,不愿意再与同伴交往,他们采取回避的方法。
3.自身性格原因。
有些幼儿由于受遗传或自身个性特点影响,比较内向,不愿与人打交道。
由此可见,即使有的孩子有了初步的人际交往的意识,但是很多这样的观念都是通过灌输得到的,因此在真正的人际交往时,往往意识落实不到行动。
浅析原生家庭对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影响研究
浅析原生家庭对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影响研究发布时间:2022-09-26T09:04:06.619Z 来源:《教育学》2022年4月总第282期作者:孙中惠[导读] 当前,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国民生活水平持续提升。
在三胎政策开放的背景下,我国人口结构发生了变化。
但是如今,独生子女在大学生中的比重依旧非常高。
烟台理工学院山东烟台264003摘要:当前,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国民生活水平持续提升。
在三胎政策开放的背景下,我国人口结构发生了变化。
但是如今,独生子女在大学生中的比重依旧非常高。
独生子女在成长过程中,家庭环境优渥、照料无微不至,长此以往,不仅影响着其独立能力,还会在遭遇困难时产生躲避心理,产生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
进入大学后,容易产生心理障碍,影响其正常开展人际交往活动。
原生家庭和大学生人际交往之间的关系非常密切,因此,本文通过设计调查问卷,分析原生家庭对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影响,提出解决策略,为帮助大学生融入社会、提高独立自主能力提供相应建议。
关键词:原生家庭大学生人际关系大学校园既是学生学习的物质载体,也是小型社会,能为大学生提供自我成长、自我完善、人际交往的场所。
由此可知,人际交往是大学生不可规避的重要问题。
其既展现着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与基本素质,也决定着大学校园是否能塑造和谐、友善的交往氛围。
影响人际交往的因素非常多,其中原生家庭占据重要地位。
父母的行为、教育方式潜移默化的影响孩子,决定着孩子的心理状态与交往水平。
一、原生家庭概述萨提亚曾认为,一个人的一生与其原生家庭之间存在千丝万缕的关系。
每个人都会拥有两个家,一个是贯穿着出生、成长的家,以父母、兄弟姐妹为主要构成要素,这就是原生家庭。
一个是贯穿着结婚、生子的家庭,以伴侣、孩子为主要构成要素,这就是再生家庭。
原生家庭具有根源性与基础性,生活氛围、生活方式、生活习惯与互动形式都会形成既定模式,影响着一个人的言行举止与思维方式。
所以每个人都会在无意之间发现,自己的言行举止与原生家庭成员非常相似,非形似,而是神似。
浅谈人际关系心理的发展——以小学、初中、高中为例
浅谈人际关系心理的发展——以小学、初中、高中为例人际交往是一种社会学,是一种心理学,于是就有了人际关系心理学这门课。
人际交往是人与人的双向交流,所以必将产生心灵与心灵的交流碰撞,具有一定的心理互动,他是无处不在的伴随着你的一生。
现代社会的发展要求学生重视社会交往,学会文明交往,这其实也是一个人的社会适应能力高低的表现。
从目前的实际情况看,许多学生都存在人际关系方面的种种问题,而人际关系的障碍反过来又影响了个体的发展。
我将从小学、初中、大学三个阶段来论述人际心理学的发展。
由于我不是独生子女,所有我很有幸能以我妹妹作为研究对象,观察9-12岁儿童在人际关系上的变化。
妹妹在家是十分受宠的,不光长得可爱而且嘴也很甜,所以街坊邻居都很喜欢,但是从小学开始,从小学开始,她的行为有了转变,随着年龄的增长,与父母关系好像越来越差,四年级时才稍有好转。
追其原因,我发现随着年龄的增长,她与父母的关系呈现如下特点:(l)与父母在一起的时间和被父母关注的时间在逐渐减少。
(2)与父母发生冲突的次数逐渐减少。
(3)父母对儿童的教养和所处理的日常问题的类型也在变化。
如:父母会要求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鼓励她与特殊个体交往,监控她在家庭之外的活动。
(4)父母对儿童的纪律约束和控制过程也在发生变化。
随着年龄的增长,她越来越多地自己作出决策,12岁以上的孩子,自己将作出更多更重要的决策。
随着儿童独立性与批判性的不断增长,儿童与父母的关系从依赖开始走向独立,从对成人权威的完全信服性到开始表现富有批判性的怀疑和思考。
与此同时,具有更平等关系的同伴交往在儿童生活中占据重要地位,并对儿童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初中阶段是人一生发展中非常重要的时期,研究表明亲子交往、师生交往及同伴交往会对个体成长产生动态的系统影响。
在我上初中时,我发现我初三和老师的关系有很大幅度的变化,我不像以前那样愿意和老师交流,上课也不会再积极回答问题。
根据后续的研究才知道原来初三人际关系处于初中人际关系发展的最低点。
大学生人际交往常见问题以及应对策略
大学生人际交往常见问题以及应对策略个人的成长和发展在很大程度上都依赖于人际关系,人际关系处理得好坏通常是衡量一个人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能力的综合指标。
大学阶段是每个人社会化的一个重要节点,也是他们认识人生、了解社会、掌握知识的重要阶段。
在这个时期。
大学生通过正确的交往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这是他们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内容和基础条件。
对其生涯发展也产生一定的促进作用。
本文就大学生人际关系所存在的问题及相应的应对策略进行简要分析。
标签:大学生人际关系问题应对策略人是社会性的动物,总是生活在群体中的,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一个人寻求更好的生存空间的关键所在。
对于每个人来说,良好的人际关系不仅可以有利于学业顺利完成,更有利于人格的完善和灵魂的升华。
然而,被视为“天之骄子”的当代大学生人际交往状况并不理想。
人际交往的不如意已然成为困扰大学生心理和行为的主要原因之一。
在现代社会这个复杂生活环境里,研究人际交往中存在的缺陷,分析困扰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原因,并寻求克服这些困境的途径对大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尤为重要。
一、大学生人际交往中存在的问题1.大学新生之间人际关系不和谐1.1理想与现实之间的落差,导致学生心理失衡。
有人会发现现实中的大学并非如自己想象的那么完美;有的学生上了并非自己所愿的大学。
导致他们对学校一切的不满。
1.2对新环境不适应。
新生离开了熟悉的家乡,面对从未接触过的校园环境,难免会产生孤独感和寂寞感;另一方面,同学大多来自全国各地,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和生活习惯,处世风格。
特长爱好也千差万别,因此在交住中,难免会产生些许矛盾和冲突。
2.独生子女大学生人际关系不和谐由于父母对独生子女的关心体贴过度,导致子女对父母、家庭的依赖性大。
长辈的娇生惯养使得他们中的一部分人以自我为中心。
一旦进入异地高校,远离父母,他们的各种缺陷就会暴露出来,心理健康问题也随之而来。
3.贫困大学生人际关系不和谐每个大学里都存在贫困生,他们往往因自己家境贫困而自卑、在人际交往中表现为心理上缺乏信心,行为上采取逃避、退缩的应对方式。
如何在家庭教育中帮助孩子培养良好的人际关系
如何在家庭教育中帮助孩子培养良好的人际关系在家庭教育中帮助孩子培养良好的人际关系是每位家长都应该重视的重要任务。
一个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所建立的人际关系,将直接影响其未来的生活和事业发展。
因此,家长们应该付出更多的努力和关注,帮助孩子学会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首先,家长们应该从自身做起,成为孩子的榜样。
孩子是模仿的天才,他们会通过观察家长之间的互动方式来学习人际交往的技巧。
因此,家长们应该做一个积极乐观、善于沟通、尊重他人的榜样,用自己的言行来影响孩子,并指导他们如何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其次,家长们要给予孩子充分的关爱和支持。
孩子需要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和包容,只有在一个安全、和谐的家庭氛围下,孩子才能够建立起健康的人际关系。
家长要倾听孩子的心声,尊重他们的选择,鼓励他们表达真实的感受,让孩子感到自己在家庭中是被理解和珍惜的。
此外,家长们还应该教导孩子如何正确处理人际关系中的矛盾和冲突。
生活中不可避免会出现各种人际关系问题,家长们应该引导孩子学会妥善处理冲突,表达自己的需求和情感,同时尊重对方的感受,寻求双赢的解决方案。
通过这样的方式,孩子将建立起与他人良好沟通和合作的能力,提升人际关系的质量。
最后,家长们还可以通过培养孩子的社交技能来帮助他们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可以组织一些社交活动,让孩子与不同年龄段、不同背景的人接触,培养他们的交往能力和合作精神。
此外,还可以给孩子提供一些书籍、视频等资源,帮助他们了解人际关系的重要性,学习如何成为一个优秀的沟通者和团队合作者。
在家庭教育中帮助孩子培养良好的人际关系虽然是一项不容易的任务,但只要家长们用心去做,给予孩子足够的关爱和支持,培养他们的社交技能和解决问题能力,相信孩子一定能够建立起稳固而健康的人际关系,走向美好的未来。
愿每个家庭都能够成为孩子人生道路上坚实的支撑,帮助他们成就精彩的人际关系。
家庭教育心得体会注重孩子的人际关系
家庭教育心得体会注重孩子的人际关系在家庭教育中,注重孩子的人际关系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
通过培养良好的人际关系,孩子可以更好地与他人相处,增强社交能力,提高沟通能力,为其未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我长期的家庭教育实践中,我总结了一些关键心得与体会。
首先,我发现亲子沟通是培养孩子良好人际关系的基础。
与孩子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让孩子感受到家庭成员的关心与尊重,可以有效促进孩子的情感发展和交流能力的提升。
在与孩子进行交流时,我会倾听他们的想法和感受,给予积极的回应和肯定,并鼓励他们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意见。
同时,我也会适时给予指导和建议,帮助他们解决问题和处理情感。
其次,家庭中的角色模范也对孩子的人际关系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作为父母,我们应该成为孩子最好的榜样,以身作则,展示一个积极、友善、善于与他人合作的形象。
通过自身的言行举止,我们可以引导孩子学会尊重他人、关心他人,并在与他人相处中注重礼貌和互助。
我会经常与孩子分享一些与人相处的经验和技巧,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际交往价值观。
此外,培养孩子的团队合作意识也是重要的一环。
在家庭教育中,我鼓励孩子参与家务、家庭活动以及一些集体项目,让他们了解和体验到团队合作的重要性。
通过参与团队活动,孩子可以学会与他人分享、倾听他人的意见和需要、发挥自己的特长,同时也培养了他们的忍耐力和协调能力。
在团队协作中,我会给予孩子适当的支持和鼓励,并引导他们学会互相帮助和理解,使他们感受到团队合作的力量和乐趣。
最后,我认为要注重培养孩子自信心和内外修养。
自信的孩子更容易与他人相处,更能够在人际交往中保持平衡心态。
在家庭教育中,我尽量为孩子创造积极、安全的成长环境,给予他们必要的自主权和决策权,鼓励他们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
同时,我也注重培养孩子的修养素质,让他们具备良好的礼仪、尊重他人和关爱他人的品质。
这样一来,孩子不仅能够主动与他人建立联系,还能在交往中展示自己的个性与价值。
影响孩子人际交往能力的原因
影响孩子人际交往能力的原因对于孩子来说,人际交往能力是重要的,而影响孩子的人际交往能力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搜集整理的影响孩子人际交往能力的原因文章内容。
影响孩子人际交往能力的原因:环境1、独生子女。
城里的孩子几乎都是独生子女,他们从小容易被娇生惯养,缺少兄弟姐妹,没有生活伙伴,身上普遍存在着高度自我、任性的特点。
2、封闭世界。
长期生活在钢筋水泥的世界里,缺乏与大自然交流的机会,尤其缺少和伙伴们在大自然中奔跑的感觉,感受不到来自大自然的信息和快乐。
他们集体感和团队精神弱些,会比农村的孩子对家庭的依赖性更强,加上因为家庭条件比较好,很多事情不用自己去操心,父母全都包办代替,这样一来将使许多孩子失去与人交往的机会。
3、宅男宅女。
有了电视DVD、计算机等现代设备,孩子可以不出家门,就能消磨时间。
电视看得越多,就越缺乏人际交往技能。
因为在看电视时,人总是被动地接受信息,人的想像力和主动性都受到很大限制。
而在人的发展过程中,儿童则需要与他人的视线接触,需要与他人的身体接触和语言交流,需要主动地在头脑中形成独特的形象,需要体验自己行动的效果。
但是电视却把这些机会都给剥夺了。
也就是说:体验触觉、行动、对话等的机会就减少了。
4、心理因素。
孩子的性格和心理疾病也会影响孩子的交往能力,情况严重的,可能出现社交恐怖症,这些就需要心理咨询了。
有些孩子比较害羞,胆量也比较小,与人交往经常感到难为情,甚至有一些恐惧心理,他们在别人面前总感到有一种无形的压力,心里非常紧张,感到浑身都不自在;与人交谈时一说话就脸红,而且是结结巴巴的;在社交场合不太爱表现自己,不敢发表自己的意见和想法,显得十分拘谨;看到别的孩子在一起玩的很开心,自己很想加入其中,可总也鼓不起勇气。
有些孩子对自己缺乏信心,认为自己这也不好那也不行,经常沉浸在己不如人的消极体验中,他们在与他人交往时总觉得自己低人一截,害怕自己会在别人面前出洋相,担心自己会受到别人的非议,于是为了避免难堪的局面出现,就选择了在众人面前少开口、少表现来掩饰自己,时间一久就养成了不善言谈、不爱交往的习惯。
大学生人际关系数据分析结果
性格频率百分比有效百分比累积百分比有效内向13其他5外向12合计301你是否是独生子女在你看来,这对你学习处理人际关系是否有影响统计量N 有效30缺失0均值标准差.860方差.740极小值1极大值4你是否是独生子女在你看来,这对你学习处理人际关系是否有影响频率百分比有效百分比累积百分比有效13 317 410合计302,你是通过什么方式认识新朋友的统计量N 有效30缺失0均值标准差方差极小值1极大值6你是通过什么方式认识新朋友的频率百分比有效百分比累积百分比有效15 26 310 45 52 62合计303、你和朋友联系的主要方式有?统计量你和朋友联系的主要方有?N 有效30缺失0均值标准差.900方差.810极小值2极大值5你和朋友联系的主要方式有?频率百分比有效百分比累积百分比有效222 32 45 51合计306、你觉得在校园生活中人际关系重要吗7、你觉得自己平时注意处理人际关系了吗统计量N 有效3030缺失00均值标准差.747.691方差.557.478极小值11极大值43你觉得在校园生活中人际关系重要吗频率百分比有效百分比累积百分比有效19 219 42合计30你觉得自己平时注意处理人际关系了吗频率百分比有效百分比累积百分比有效18 216 36合计308、你觉得人际关系会对你的生活和学习产生影响吗统计量N 有效30缺失0均值标准差.403方差.162极小值1极大值3你觉得人际关系会对你的生活和学习产生影响吗频率百分比有效百分比累积百分比有效128 21 31合计309、在你现在的人际交往中,你觉得你的人际关系如何统计量N 有效30缺失0均值标准差.661方差.437极小值1极大值4在你现在的人际交往中,你觉得你的人际关系如何频率百分比有效百分比累积百分比有效112 217 41合计3010、你认为,什么样的场所能让你敞开心扉统计量N 有效30缺失0均值标准差方差极小值1极大值1245你认为,什么样的场所能让你敞开心扉频率百分比有效百分比累积百分比有效1 1 3 1 4 9 52 12 2 14 234 1 45 5 135 2 145 2 1234 1 1245 2合计 3011、网友与现实中的朋友相比,您觉得统计量N有效 30 缺失 0均值标准差 .997 方差 .993极小值 1 极大值3有效118 312合计3012、在与异性交谈的过程中,你的感觉是统计量N 有效30缺失0均值标准差.837方差.700极小值1极大值4在与异性交谈的过程中,你的感觉是频率百分比有效百分比累积百分比有效11 24 310 415合计3013、和异性相处出现矛盾时,你会统计量N 有效30缺失0均值标准差方差极小值1极大值4和异性相处出现矛盾时,你会频率百分比有效百分比累积百分比有效11 214 31 414合计3014、你选择朋友一般是因为统计量N 有效30缺失0均值标准差方差极小值1极大值123你选择朋友一般是因为频率百分比有效百分比累积百分比有效120 28 121 1231合计3015、你觉得朋友对你来说是统计量N 有效30缺失0均值标准差方差极小值1极大值13你觉得朋友对你来说是频率百分比有效百分比累积百分比有效125 21 33 131合计3016、你会因为朋友的某些方面比你出众而产生自卑心理吗统计量N有效30缺失0均值标准差.711方差.506极小值2极大值4你会因为朋友的某些方面比你出众而产生自卑心理吗频率百分比有效百分比累积百分比有效21431244合计3017、你会因为心情不好而向朋友发火吗统计量N 有效30缺失0均值标准差.785方差.616极小值1极大值4你会因为心情不好而向朋友发火吗频率百分比有效百分比累积百分比有效11 27 315 47合计3018、当您和您的好友因为一些矛盾而闹得不愉快,您又不想失去这个朋友,不想失去这段纯真美好的友谊时,您会统计量N 有效30缺失0均值标准差.479方差.230极小值2极大值3当您和您的好友因为一些矛盾而闹得不愉快,您又不想失去这个朋友,不想失去这段纯真美好的友谊时,您会频率百分比有效百分比累积百分比有效210 320合计3019、当你感到寂寞失落的时候,您首先会向谁倾诉自己的感情统计量N有效30缺失0均值标准差方差极小值1极大值12当你感到寂寞失落的时候,您首先会向谁倾诉自己的感情频率百分比有效百分比累积百分比有效13218129合计3020、大学里室友来自不同地方,当您和室友产生矛盾时,您通常会统计量N 有效30缺失0均值标准差方差极小值2极大值1267大学里室友来自不同地方,当您和室友产生矛盾时,您通常会频率百分比有效百分比累积百分比有效26 31 6175121162171234374671147136711237112671合计3021、在对身边的朋友和同学某些行为作风或生活习惯作风看不惯时,您通常会统计量N 有效30缺失0均值标准差方差极小值1极大值23在对身边的朋友和同学某些行为作风或生活习惯作风看不惯时,您通常会频率百分比有效百分比累积百分比有效11 223 45 231合计304题和5题几乎没人选,我没统计了。
家庭成员的人际关系
家庭成员的人际关系回顾数千年的历史与传统,中国社会长期以来以农业和手工业为经济主体,因此,中华民族历来崇尚多子女的大家庭。
但是,从上世纪70年代后期开始,随着我国政府制定并实施了"一对夫妻只生一个孩子"的计划生育国策,家庭的结构类型也逐渐从联合家庭、主干家庭向核心家庭转化。
21世纪的前10年里,第二代独生子女将至少在城市家庭中普遍出现,中国家庭将出现人类历史上仅有的"4-2-1"结构,即四个老人(祖父母)加两个中年人(父母)和一个青年(独生子女)。
(一)家庭规模缩小,家庭结构趋向单一化,成员间人际关系趋向简单化家庭规模与结构的变化将直接影响家庭中人际关系的变化。
美国家庭问题专家沙波特引用"(n2-n)/2"的公式计算家庭关系的次数,并指出家庭中人际关系的复杂程度取决于家庭成员的数目。
家庭成员数目的相对减少,使独生子女家庭的人际关系简单化,传统大家庭中复杂的网络化的人际关系(如连襟、妯娌)逐渐消失,因此无法体验较为全面的家庭生活的社会经验。
(二)家庭成员减少,角色扮演趋向专一化,成员角色失调趋向普遍化随着家庭规模和结构的变化,成员数量相对减少,家庭成员所扮演的一些社会角色(如兄弟姐妹)将逐渐消失。
独生子女家庭作为一种典型的社会初级群体,成员间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补充的角色关系依然存在。
"4-2-1"结构的现代家庭中,夫妻、祖孙、父母、子女等将成为家庭角色集中的主要社会角色,成员对于在家庭中各自所扮演的角色及其行为规范和行为模式将有更加明确的认识。
但是在社会转型过程中,生活节奏不断加快,生活方式不断变化,人们对家庭生活中各种角色的期望、领悟和实践也会出现不同层次的差异,家庭生活中成员对角色的扮演也会产生矛盾、遇到障碍甚至遭到失败。
近年来,离婚率升高、单亲家庭增多等现象也突出反映了因角色失调现象趋于普遍而导致的家庭问题增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际关系理论下分析独生子女人际交往问题摘要:随着改革开放以来,国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1980 年实施的独生子女政策使得越来越多的夫妇只生一个孩子,尤其是在城市,很大一部分的家庭都只有一个孩子。
独生子女由于生活环境以及社会发展等方面的原因,使得其本身性格特点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出现各种问题,而“自私” “唯我独尊”的一些刻板印象也让非独生子女对独生子女产生不良的印象。
在人际交往中表现出的性格特征影响着人际关系的建立。
本文基于舒茨人际关系三维理论,通过文献法、访谈法以及问卷调查法等三种方法对独生子女在人际交往方面存在进行收集和分析并加以总结,得出独生子女在人际交往方面存在的问题。
关键字:人际关系理论,独生子女,人际交往一、研究背景独生子女群体是当今社会发展的一个产物,在国外,独生子女翻译为“ The only child ”或者是“ Only child ”。
独生子女人际交往方面存在的问题已经不容小觑。
人际交往即是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也称人际沟通,指个体通过一定的语言、文字或肢体动作、表情等表达手段将某种信息传递给其他个体的过程。
对于独生子女人际交往问题的解决,在心理学和社会学等各个领域都有不同的方法。
1980 年实施的独生子女政策使得越来越多的夫妇只生一个孩子,尤其是在城市,很大一部分的家庭都只有一个孩子。
独生子女生长在改革开放、物质与精神文化丰富、现代科技迅猛发展的时代,他们表现出头脑灵活、见识广博、智商较高等优点。
但是特殊的生活环境也让独生子女越来越表现出两面性,独生子女在人际交往方面存在着众多的问题。
对于独生子女,无论在国内还是国外,都是一个不小的群体,而在日常生活中,随着生活环境的变化,独生子女遇到的问题也越来越多。
人际交往需要一定的环境,独生子女之所以人际交往存在缺陷,很大一部分因为没有兄弟姐妹共同生活的经验。
单一化的家庭结构以及封闭式的家庭交往使得独生子女在日常生活中与人交流的机会很少,在没有兄弟姐妹的环境下,他们往往只能和自己的父母以及其他同辈群体进行沟通和交流,这些因素对独生子女的人际交往都会产生相应的影响。
独生子女的生活、学习等各方面的社会化是否健全也越来越吸引众多学者的眼球。
在众多的研究中表明,独生子女在生活方面仍存在不少问题,而人际交往问题则相对突出。
因此人际交往问题的解决已经成为独生子女生活的一大重要任务。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舒茨认为,每个人都有人际交往的愿望和需求,并且每个人的需求都会不同,因此他提出人际关系三维理论。
基于舒茨的人际关系三维理论的角度出发,从包容需要、控制需要以及情感需要三个方面来研究独生子女人际交往方面存在的问题,并基于社工的视角提出解决独生子女人际交往问题的方法建议。
二、研究方法本次研究主要采用三种研究方法,即文献法、访谈法和实验研究法。
1、文献法文献法又称作为历史法,文献法即是用一种科学的态度去对已有的文献进行考察,并从众多文献中取得资料以判定事实真相并发现事物之间联系的一种方法。
对于独生子女人际交往问题,已经有很多的学者对此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因此,在本课题中,我将基于已有的大量文献和研究成果,广泛地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深入地研究众多的理论成果,为本课题打下良好的理论基础。
2、访谈法访谈法是调查者依据调查提纲与调查对象进行直接面对面交谈来收集语言资料的一种研究方法。
在本课题的研究过程中,将会针对人际交往对独生子女进行交流,来收集有关独生子女人际交往方面的愿望和需求,以及其自身对待自己人际交往方面的问题的态度和相应解决问题的方法。
此次访谈是以南京师范大学在校学生中的独生子女为访谈对象,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对20名独生子女进行访谈,并在访谈之后对访谈资料进行整理,为分析独生子女在人际交往方面的问题做准备。
3、问卷调查法问卷调查法也称“书面调查法”,或称“填表法”。
用书面形式间接搜集研究材料的一种调查手段。
通过向调查者发出简明扼要的征询单(表),请示填写对有关问题的意见和建议来间接获得材料和信息的一种方法。
此次研究通过发放一定的问卷来收集独生子女在人际交往方面的态度、表现和特点,以此分析出独生子女在人际交往中存在的问题,并基于此提出相应的解决问题的对策和建议。
此次调查也是以南京师范大学在校学生为调查对象,通过问卷的设计、发放与收回,并做简单的统计之后,得出独生子女在人际交往方面存在的问题。
三、研究综述随着改革开放以来,国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1980 年实施的独生子女政策使得越来越多的夫妇只生一个孩子,尤其是在城市,很大一部分的家庭都只有一个孩子。
独生子女生长在改革开放、物质与精神文化丰富、现代科技迅猛发展的时代,他们表现出头脑灵活、见识广博、智商较高等优点。
但是特殊的生活环境也让独生子女越来越表现出两面性。
在众多的研究中表明,独生子女在生活方面仍存在不少问题。
而独生子女的人际交往问题也引起了国内外众多学者的关注。
直接关于独生子女的文献并不是很多,但是能够看出越来越多的学者对此方面的关注度明显提高。
国外研究状况国外关于独生子女的研究并不是太多,并且研究角度跟国内也有很多不同。
国外虽然也存在着独生子女, 但是情况与我国却有很大的不同。
中国大多数独生子女的出现都是政策化的结果, 而国外则是因女性自我意识觉醒和社会接受度提高自觉选择生育一个孩。
但是对于独生子女人际交往方面,国外学者也做出了相应的研究。
在国外,独生子女翻译为“The only child”或者是“Only child”。
Schachter (1948)认为,独生子女作为家中唯一的一个孩子,会对父母产生很大的依赖性,从而不愿意与他人交往。
Wadde、Ball (1934)也认为独生子女的父母缺少育儿经验,所以总是对家中唯一的孩子表现出过度呵护,使得他们缺乏集体相处机会和交往能力。
Flbo、Cooper( 1945)认为独生子女依赖性和自私程度比非独生子女要高,交往时会有困难。
Hilton ( 1952)认为独生子女的交往欲望比较强烈,但是交往过程中的表现和非独生子女表现出差异。
国外学者注重从家庭中的父母的角度出发来思考独生子女的人际交往问题的存在以及国外学者重从家庭中的父母的角度出发来思考独生子女的人际交往问题的存在以及影响因素。
不同的学者对独生子女的人际交往的研究成果不同,但是总体来说独生子女的人际交往能力是可以通过方法得到提升和改善的。
国内研究状况国内自然也有非常多的学者对独生子女人际交往问题以及小组工作介入的方法进行了研究。
独生子女人际交往能力如何,需要从多个视角去看待和研究。
认为独生子女因其“独”而被认为是特殊群体口。
因为没有兄弟姐妹,什么东西都是他的,无需和别人商量,这让独生子女们不知道什么叫做“恳求”。
和别人交往过程中,当别人质问时,他们会说“我就是要这样!”肖富群、风笑天(2010)认为我国的独生子女是计划生育政策的直接结果,并非人们生育意愿的真实体现。
他们从独生子女人际交往问题的影响因素方面做出研究,认为其人际交往能力明显存在不足。
李慧(2014)认为独生子女往往会受到家长的过度保护而限制他们活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影响他们和别人的交往。
赵微(2014)则认为在同伴交往中,虽然独生子女交往需要和交往意愿强烈,但是交往成果不是很乐观,在同伴中不受欢迎的独生子女占相当大的比例,独生子女的交往技巧相对薄弱,包括倾听、欣赏和理解同伴,同伴分享,主动关爱同伴。
王月(2014)认为在独生子女中尤其是幼儿之中,即使有的孩子有了初步的人际交往的意识,但是很多这样的观念都是通过灌输得到的,因此在真正的人际交往时往往意识落实不到行动。
陈科文(1997)则也从独生子和非独生子女的角度来分析他们的人际交往能力。
在他的研究成果中表明,市区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在合群性上不存在显著差别,郊区独生女与非独生女也不存在显著差别,只是郊区独生子不如非独生子女。
他们研究的角度不同,自然可能会有不同的结论,但是从他们的研究中可以总结出,独生子女的人际交往的确存在问题,但是并非处于特别消极的状态。
学者们在对独生子女人际交往问题研究时,将之与非独生子女作比较,得出相应的结论。
独生子女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总是表现出有主见,思想开放,但是确实交往存在困难。
但是从众多研究中可以看出,并不是没有解决的方法和建议。
四、理论介绍美国社会心理学家舒茨认为,每个人都有人际交往的愿望和需求,并且每个人的需求都会不同,因此他提出人际关系三维理论。
1、包容需要包容需要指个体想要与人接触、交往、隶属于某个群体,与他人建立并维持一种满意的相互关系的需要。
在个体的成长过程中,若是社会交往的经历过少,父母与孩子之间缺乏正常的交往,儿童与同龄伙伴也缺乏适量的交往,那么,儿童的包容需要就没有得到满足,他们就会与他人形成否定的相互关系,产生焦虑,于是就倾向于形成低社会行为,加郭丽英.城市独生子女问题观察与教育思考.[J]中国电力教育,2009(139):17~19在行为表现上倾向于内部言语,倾向于摆脱相互作用而与人保持距离,拒绝参加群体活动。
如果个体在早期的成长经历中社会交往过多,包容需要得到了过分的满足的话,他们又会形成超社会行为,在人际交往中,会过分地寻求与人接触、寻求他人的注意,过分地热衷于参加群体活动。
相反,如果个体在早期能够与父母或他人进行有效的适当的交往,他们就不会产生焦虑,他们就会形成理想的社会行为,这样的个体会依照具体的情境来决定自己的行为,决定自己是否应该参加或参与群体活动,形成适当的社会行为。
独生子女由于是家中的唯一一个孩子,父母或是其他家里长辈都对其格外溺爱,受到过分的保护,和非独生子女相比,缺乏缺乏兄弟姐妹以及同辈群体的交往。
因此包容需要得不到满足的情况下,便会出现低社会行为,2 、支配需要支配需要指个体控制别人或被别人控制的需要,是个体在权力关系上与他人建立或维持满意人际关系的需要。
个体在早期生活经历中,若是成长于既有要求又有自由度的民主气氛环境里,个体就会形成既乐于顺从又可以支配的民主型行为倾向,他们能够顺利解决人际关系中与控制有关的问题,能够根据实际情况适当地确定自己的地位和权力范围。
而如果个体早期生活在高度控制或控制不充分的情境里,他们就倾向于形成专制型的或是服从型的行为方式。
专制型行为方式的个体,表现为倾向于控制别人,但却绝对反对别人控制自己,他们喜欢拥有最高统治地位,喜欢为别人做出决定。
服从型行为方式的个体,表现为过分顺从、依赖别人,完全拒绝支配别人,不愿意对任何事情或他人负责任,在与他人进行交往时,这种人甘愿当配角。
独生子女在家中集万千宠爱于一身,家里总是会尽最大可能去满足他们的需求,久而久之让他们养成了自私自利的性格,在与他人交往的过程中总是希望能够通过控制别人而获得自己心里上的满足,更不允许别人对自己的控制或是反抗,人际关系受到消极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