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丰一中高一地理岩石圈物质循环导学案(教师版)

合集下载

高中地理2.1《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导学案湘教版必修1

高中地理2.1《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导学案湘教版必修1

第二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第一节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学习目标] 1.学会对常见矿物和岩石的简易识别。

2.了解三大类岩石的成因、特征及代表岩石。

3.运用示意图,说明地质循环及三类岩石的相互转化过程。

一、地壳的物质组成1.矿物(1)概念:具有确定化学成分、物理属性的单质或化合物,是化学元素在岩石圈中存在的基本单元。

其中有用矿物在自然界富集到有开采价值时,就称为①________。

(2)矿物的基本存在形式:②______、③________和固态。

2.岩石(1)概念:岩石是④____________(地壳)中体积较大的固态矿物集合体,由一种或多种矿物组成。

(2)岩石的分类岩石按成因可分为⑤__________、⑥__________和⑦__________。

二、地壳的物质循环1.地质循环(1)概念:指在漫长的地质历史岁月中,岩石圈和⑲________之间存在着大规模的物质循环。

(2)能量:主要来自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结果:一些地方岩石圈不断诞生,另一些地方岩石圈逐渐消亡,与之相伴的是大地的沧桑巨变和○21______________的持续转化。

2.岩石的转化在地壳物质循环的过程中,组成地壳的矿物和岩石有时也会互相转化。

三类岩石转化示意探究点一地壳的物质组成【探究材料】材料一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材料二右图为某彩石爱好者在攀枝花市金沙江畔购买的一块模树石,购买时卖家说“……这块石头出自形成于4亿年前的远古时代的沉积岩形成的板岩中,上面这些树枝状的黑色物体是古代植物的化石……”1.据材料一(古诗),探究下列问题。

(1)诗中所述岩石是________,按成因属于________岩。

(2)这种岩石中能否找到生物化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01岩石圈物质循环(导学案)-2024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一线老师课件导学案

01岩石圈物质循环(导学案)-2024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一线老师课件导学案

岩石圈物质循环一、学习目标:1、能够结合岩石景观图,区分三大类岩石,能说出三大类岩石的常见类型、根本特征。

2、能依据岩石圈物质循环图,说出三大类岩石与岩浆之间的相互转化。

二、学问梳理1、三大类岩石的形成、特点、代表性岩石及应用2、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的判读3、岩石新老关系的推断方法〔1〕沉积岩:位置越靠下,岩层越老;〔2〕依据海底岩石形成和扩张过程推断:假如是海底岩石,那么离海岭〔生长边界〕越近,其形成的地质年月越晚,离海岭越远,其形成的地质年月越早;或者说离海沟〔消亡边界〕越近,形成的地质年月越早,离海沟越远,形成的地质年月越晚。

(3)看岩浆岩:侵入者新,被侵入者老。

喷出岩的形成晚于其所切穿的岩层。

(4)看变质岩:变质岩受岩浆岩影响而形成,变质岩的形成晚于其相邻的岩浆岩。

(5)依据生物进化规律推断:由于生物进化总是由简洁到简单,由低级到高级,因此保存简单、高级生物化石的岩层总比那些保存简洁、低级生物化石的岩层新。

4、地壳运动性质的推断方法(1)褶皱、断层的存在说明经受了地壳的水平(或垂直)运动,先褶皱后断层。

(2)先地壳下降,后岩层沉积;先地壳上升,后岩层侵蚀。

(3)有几个岩层侵蚀面,一般地壳就上升几次,假设侵蚀面与下面岩层界面平行,那么没有发生褶皱,假设侵蚀面与下面岩层斜交,那么发生了褶皱。

(4)假设侵蚀面上有新的岩层,说明侵蚀后,地壳下降,接受新的沉积。

(5)假设某个年月的岩层缺失,说明该年月该地区地壳上升没有接受沉积,或者说明该年月地壳下沉形成了沉积岩,后来该地地壳上升,形成的岩层又被侵蚀掉。

四、典例训练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以下要求。

赛里木湖〔左图〕海拔约2073米,全年盛行偏西风或西北风,流域年降水量约257.4毫米,湖面年蒸发量约550.0毫米,结冰期长达6个月;湖岸岩性较为单一,多为粘性差、易透水的粉砂层。

近60年来,赛里木湖流域气候呈暖湿化趋势;溯岸多处坍塌,东岸尤为严峻。

说明近60年来赛里木湖东岸坍塌严峻的缘由?【分析】东岸坍塌说明受侵蚀严峻,湖岸抗侵蚀力量差、湖岸较陡,侵蚀作用主要是风浪和湖冰作用,东岸位于西风迎风岸,西风经过湖面风力增大,风浪侵蚀作用剧烈,春季湖水化冰,冰凌随风对东岸侵蚀更为严峻;东岸接近山地,湖岸较陡湖泊面积增大,水位上涨,侵蚀加剧。

第二课时导学案

第二课时导学案

第二单元 从地球圈层看地理环境 第一节 岩石圈与地表形态(第二课时)岩石圈的物质循环、内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一、岩石圈的物质循环岩石圈的物质循环是 。

(一)岩石圈三大岩石的相互转化过程:地球内部的 上升冷却 形成 ;地表岩石在一系列 作用下,形成 ;已经生成的岩石在 的条件下,发生 作用;各类岩石在地下深处发生 ,又形成新的 。

课堂练习1:下图是岩石圈物质循环的示意图,请大家读图回答:(1)图中字母代表分别代表的含义:A 、B 、C 、D (2)图中箭头代表的地质作用分别是:① 、②③ 、④(二)岩石圈物质循环意义 ①形成地球上丰富的②改变地表的 ,塑造千姿百态的 ③实现 交换和 传输,改变地表的二、内、外力作用;板块构造学说 (一)内、外力作用引起地表形态变化的作用,按其能量来源可分为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其相对比较如下表所示: 地质作用 能量来源表现形式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内、外力作用的关系内力作用外力作用(二)板块构造学说1. 板块: 。

全球岩石圈分为: 亚欧板块、 、 、 、 、 六大板块。

课堂练习2、在下图中填出各板块的名称。

ABCD②①④③④④③②A 、B 、CD 、E 、F2.板块处于不断运动之中,其特点:内部交界处。

3.板块边界类型板块边界分为和。

前者主要是指板块张裂处,后者主要是指板块碰撞。

课堂练习3、读全球板块分布图,回答下面问题表示边界,板块的运动表示边界,板块的运动4.板块相对运动,彼此碰撞或张裂,形成地球表面的基本面貌,完成下表:边界类型板块相对移动的方向对地球面貌的影响举例生长边界板块张裂消亡边界板块相撞(相对移动)陆陆板块相撞海陆板块相撞EBADCFQ P全球板块分布图课堂练习4、读六大板块示意图.回答:(1)板块构造学说把全球分成六大板块,这些板块“漂浮”在层上,处于不断的运动变化之中。

(2)板块俯冲到板块之下形成了太平洋西部的深海沟和岛弧链(3)板块张裂常形成和。

喜马拉雅山脉是由板块和板块碰撞挤压而形成的。

2.1 岩石圈物质循环(教学设计)-湘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Ⅰ

2.1 岩石圈物质循环(教学设计)-湘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Ⅰ

第二单元岩石圈与地表形态第一节岩石圈物质循环【教材分析】本节内容是选择性必修一第一单元第一节的内容。

开篇第一节,理论性强,内容抽象,是较难的一节内容。

主要从两方面进行分析和讲解。

一是介绍地球自转的基本概况。

这部分内容讲解了地球自转的定义、方向、周期和速度。

二是讲解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也是三个方面,昼夜交替、水平运动物体的偏转和时差的产生。

第二部分是难点也是重点,是着重讲解的部分。

【教学目标】区域认知:了解地壳的物质组成,认识常见的矿物与岩石。

综合思维:掌握三大类岩石的特点。

理解地壳物质循环过程。

形成空间想象能力和自然历史观。

地理实践力:通过野外考察,识别常见矿物和岩石。

人地协调观:掌握地球自转内部圈层物质循环,激发探究自然的兴趣,养成勇于实践的态度和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重点难点】1.了解地壳的物质组成,认识常见的矿物与岩石。

(重点)2.掌握三大类岩石的特点。

(重点)3.理解地壳物质循环过程。

(难点)【教学过程】(1)写出并讲解ABCD是什么作用?(2)写出并甲乙丙丁是什么岩石?【学生】回答【老师】点评【老师】归纳总结:岩石百转千回。

岩浆只能经过冷凝作用形成岩浆岩;岩浆岩只能由岩浆形成。

三类岩石都可以经过变质作用形成变质岩;经过外力作用形成沉积岩。

三类岩石都可以经过重熔再生作用形成新的岩浆。

【老师】讲解,展示动画【学生】看PPt展示、听讲、记笔记【学生】活动,P30(1)将①和田山料②白云岩③和田玉籽料④白云质大理岩⑤和田玉石按形成时间进行排序。

(2)按成因分类和田玉石属于哪类岩石?和田玉石与白云质大理岩的矿物成分相同吗?为什么?(3)设计一个示意图,说明和田籽料的形成过程。

(4)说出化学元素、矿物、岩石、岩石圈四者之间的关系。

【学生】回答【老师】点评【老师】2、岩石圈物质循环(板书)岩石圈和其下的软流层之间存在着大规模的物质循环。

能量来源于地球内部放。

2.1.3岩石圈的物质循环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1

2.1.3岩石圈的物质循环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1
2.学会运用地质年代表、地层剖面图等工具,分析岩石圈物质循环的证据,并能够解释不同的地质现象。
-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和分析地层剖面图,识别不同类型的岩石及其形成过程。
-学生能够运用地质年代表,对岩石的形成和变化进行时间序列的描述。
3.能够运用岩石圈物质循环的理论,分析人类活动对岩石圈的影响,并探讨可持续发展的相关策略。
(二)讲授新知
1.教学活动设计:
-使用PPT和板书,详细讲解岩石圈物质循环的基本过程,包括岩浆形成、岩石变质、岩石风化等。
-通过实物模型和动态演示,让学生直观地理解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过程。
2.教学目的:
-帮助学生掌握岩石圈物质循环的基本概念和过程,理解其在地球表层系统中的作用。
-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和地质现象的解读能力。
-利用网络平台,分享岩石圈物质循环相关的最新科研动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开展在线问答和小组讨论,促进学生对知识点的深入探讨和交流。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自然界的敬畏之情,激发他们探索地球科学奥秘的热情。
-通过学习岩石圈物质循环,使学生认识到地球历史的悠久和自然界的神奇。
-鼓励学生尊重自然规律,培养其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学生分享学习心得,提出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困惑。
2.教学目的:
-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为下一节课的学习做好准备。
3.教学内容:
-岩石圈物质循环的基本概念、过程和工具使用。
-人类活动对岩石圈的影响及可持续发展策略。
-学生学习心得和困惑的分享。
五、作业布置
-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探讨特定地区的岩石圈物质循环特点及其生态环境影响。
2.利用图表、模型等教学辅助工具,提高学生对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的理解和空间思维能力。

《岩石圈的物质循环》学案

《岩石圈的物质循环》学案

《岩石圈的物质循环》学案【课程标准】运用示意图说明岩石圈物质的循环过程。

【教学目标】[知识]1、了解岩石圈的三大类岩石及其形成过程。

2、理解各类岩石之间及其与岩浆间的相互转化过程。

[能力]通过微课导入让学生对岩石圈的物质循环有初步的认识,对照岩石圈的物质循环示意图探寻各种物质之间的相互关系,完成各种变式关系图。

[价值观]1、通过介绍各种常见的岩石,培养学生热爱自然,探索自然的兴趣。

2、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动机并养成求真务实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与难点】1、岩石圈物质循环的过程及其相互转化关系。

【教学方法】视频导入法、演绎推理法、总结归纳法等【教学过程】一、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过程活动1:结合所学知识和视频,请以小组为单位,把这块石头的生命过程用关联图的形式描绘在下面的方框内。

活动2:二、认识常见的三大类岩石岩石类型岩石代表岩石特点侵入型岩结晶颗粒较大。

岩浆岩喷出型岩常有构造。

沉积岩变质岩岩、砾岩、页岩岩、板岩常含有。

有结晶结构,定向构造。

三、学习检测(2017·山东日照一模)著名的长白山浮石:遍身气孔,看上去满目疮痍,入水不沉。

下图为某旅游爱好者拍摄的天池自然风光及其周边“浮石”图片,据此完成下题:1.长白山天池形成源于A.火山活动B.溶洞塌陷C.地壳下陷D.岩石崩塌2.关于“浮石”的说法正确的是:A.“浮石”中能找到动植物化石B.“浮石”孔隙源于外力侵蚀C.“浮石”与大理石岩性相同D.“浮石”源于岩浆喷发(2017·山东省实验中学测试)澳大利亚“魔鬼大理石保护区”是世界著名的岩球地质公园,但其岩石并不是大理岩(碳酸盐),而是花岗岩。

图2为澳大利亚“魔鬼大理岩”石球景观图,图3为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

读图,完成3、4题。

3.图2中的岩石类型属于图3中A.甲B.乙C.丙D.丁4.形成该景观的地质作用是:A.①B.②C.③D.④(2016·江苏高考改编)下图为地球系统物质循环示意图。

高中地理《岩石圈的结构与物质循环》的教案

高中地理《岩石圈的结构与物质循环》的教案

一、教案基本信息教案名称:高中地理《岩石圈的结构与物质循环》的教案章节:第一章岩石圈的结构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岩石圈的概念及其在地球系统中的地位。

2. 使学生掌握岩石圈的组成和结构特征。

3. 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1. 岩石圈的概念及其组成。

2. 岩石圈的结构特征。

教学难点:1. 岩石圈与地球其他圈层的关系。

2. 岩石圈的结构模型构建。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岩石圈的概念、组成和结构特征。

2. 模型展示法:展示岩石圈结构模型,帮助学生直观理解。

3. 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案例,让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1. 岩石圈结构模型。

2. 相关案例资料。

二、教学过程环节一:导入新课1. 复习地球的圈层结构,引导学生思考岩石圈在地球系统中的地位。

2. 提问:什么是岩石圈?它由哪些部分组成?环节二:讲授新课1. 讲解岩石圈的概念及其组成。

2. 讲解岩石圈的结构特征,包括地壳、地幔和地核。

3. 分析岩石圈与地球其他圈层的关系。

环节三:模型展示1. 展示岩石圈结构模型,让学生直观理解。

2. 引导学生观察模型,总结岩石圈的层次结构。

环节四:案例分析1. 呈现案例,让学生分析案例中涉及的岩石圈结构特征。

2. 引导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决问题,如分析案例中的地质现象。

环节五:课堂小结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岩石圈的概念、组成和结构特征。

2. 强调岩石圈在地球系统中的重要性。

环节六:作业布置1. 绘制岩石圈结构图,巩固所学内容。

2. 搜集相关资料,了解岩石圈物质循环的过程。

三、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为后续章节的教学做好铺垫。

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思维发展,提高教学质量。

四、课堂练习1. 岩石圈主要包括哪三个部分?2. 岩石圈与地球其他圈层的关系是什么?3. 请简述岩石圈的层次结构。

五、课后作业1. 绘制岩石圈结构图,并标注各部分的名称。

2.1.3岩石圈的物质循环优秀教学案例人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1

2.1.3岩石圈的物质循环优秀教学案例人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1
2.分配小组任务,如调查岩石圈物质循环在当地的应用情况,让学生亲身参与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3.小组成员互评、自评,培养学生的自我评价和反思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四)反思与评价
1.教师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总结,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提高学生的知识整合能力。
2.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反思,发现自身不足,明确改进方向,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1.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岩石圈物质循环的实例,如火山喷发、泥石流等,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岩石圈物质循环的实际情况。
2.创设问题情境,如“为什么地震后会出现堰塞湖?”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
3.结合地域特色,让学生举例说明当地岩石圈物质循环的实例,提高学生运用知识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
3.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关注学生的成长与发展,充分发挥评价的诊断和反馈作用。
(五)作业小结
1.教师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结合实际情况,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岩石圈物质循环在当地的应用。
2.学生完成作业,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知识运用能力。
3.教师对作业进行批改和反馈,引导学生进一步提高对岩石圈物质循环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尊重和保护意识,使学生认识到岩石圈物质循环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2.培养学生热爱科学、追求真理的学科情感,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和好奇心。
3.培养学生关注社会热点问题,提高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参与社会决策的能力。
4.培养学生具备国际合作与交流的意识,提高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方式,让学生主动探究岩石圈物质循环的特点、过程及其地理意义。

高中地理《岩石圈的结构与物质循环》的教案

高中地理《岩石圈的结构与物质循环》的教案

高中地理《岩石圈的结构与物质循环》的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岩石圈的组成和结构;(2)掌握岩石圈物质循环的过程及特点;(3)了解岩石圈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岩石圈示意图,分析岩石圈的组成和结构;(2)运用实例说明岩石圈物质循环的过程及特点;(3)探讨岩石圈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影响。

3. 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对地球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2)增强环境保护意识,关注岩石圈可持续发展。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岩石圈的组成和结构;(2)岩石圈物质循环的过程及特点;(3)岩石圈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2. 教学难点:(1)岩石圈物质循环的动态过程;(2)岩石圈可持续发展策略。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复习上一节课内容,回顾地球外部圈层的作用;(2)提问:岩石圈在地球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什么?2. 自主学习:(1)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岩石圈的组成和结构;(2)学生结合示意图,分析岩石圈的层次划分。

3. 课堂讲解:(1)讲解岩石圈的组成和结构,如地壳、上地幔、下地幔等;(2)阐述岩石圈物质循环的过程及特点,如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等;(3)分析岩石圈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如资源开发、环境保护等。

4. 实例分析:(1)分析典型实例,如板块构造学说、岩浆岩形成过程等;(2)学生分组讨论,总结岩石圈物质循环的特点;(3)教师点评,总结学生观点。

5. 课堂小结:(1)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2)教师补充和完善总结。

四、课后作业1. 复习本节课所学内容,绘制岩石圈结构示意图;2. 收集相关资料,了解岩石圈物质循环在人类活动中的应用;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质量。

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兴趣,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热爱。

六、教学策略1. 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具体的地质现象和地质过程案例,让学生深刻理解岩石圈的结构与物质循环。

岩石圈的物质循环教案

岩石圈的物质循环教案

岩石圈的物质循环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岩石圈的概念及组成。

2. 掌握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过程。

3. 培养学生对地球内部结构的认识,提高其地理素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岩石圈的组成,物质循环的过程。

2. 教学难点: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过程中各环节的相互作用。

三、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岩石圈的概念、组成和物质循环过程。

2. 利用示意图、模型等直观教具,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3. 开展小组讨论,引导学生探讨岩石圈物质循环的意义和影响。

四、教学内容1. 岩石圈的概念及组成1.1 岩石圈的定义1.2 岩石圈的组成:地壳、上地幔、下地幔2. 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过程2.1 岩浆:地幔物质上升形成岩浆2.2 岩浆侵入与喷发:岩浆上升至地表或侵入地壳2.3 岩浆冷却凝固:岩浆释放热量,逐渐冷却凝固形成岩浆岩2.4 外力作用:风化、侵蚀、沉积、固结成岩2.5 变质作用:岩石受地下高温高压作用发生变质五、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岩石圈概念、组成和物质循环过程的理解。

2.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探讨岩石圈物质循环意义和影响时的表现。

3.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学生对岩石圈物质循环的知识。

六、教学时间与课时1. 教学时间:45分钟2. 课时:1课时七、教学资源1. 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2. 岩石圈组成模型3. 相关练习题及答案八、教学步骤1. 导入:简要介绍岩石圈的概念,引发学生兴趣。

2. 讲解岩石圈的组成:地壳、上地幔、下地幔。

3. 讲解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过程:岩浆、侵入与喷发、冷却凝固、外力作用、变质作用。

4. 利用示意图、模型等直观教具,帮助学生理解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过程。

5. 开展小组讨论:探讨岩石圈物质循环的意义和影响。

6.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岩石圈物质循环的理解。

7. 课后作业布置。

九、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高中地理《岩石圈的组成与物质循环》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高中地理《岩石圈的组成与物质循环》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高中地理《岩石圈的组成与物质循环》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岩石圈的物质循环》教学设计【知识与技能】1. 了解岩石圈三大类岩石的形成过程及其特点。

2. 清楚各类岩石之间及其与岩浆间的相互转化过程。

3. 绘制出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的示意图。

【过程与方法】1.通过读图和课文内容,培养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

1.分析每种岩石形成原因,并举例常见的岩石类型。

3.通过绘制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过程示意图,清楚各类岩石之间及其与岩浆间的相互转化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通过分析三大类岩石的形成过程与特点,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2. 学习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树立事物之间是普遍联系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点】1、三大类岩石的特征及其成因。

2、岩石圈物质的循环过程。

【教学难点】岩石圈物质的循环过程。

【教学方法】讲授法(三大类岩石及其形成过程)、合作学习法(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过程)【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燕子石——这是临沂市当地盛产的一种化石,它是如何形成的?如果让它暴露在阳光雨露之下,它又会变成什么?换句话说,它会有着怎样的前世、今生以及未来呢?预习交流:通过预习检查,自主预习部分“三大岩石成因、特征和常见岩石”表格填写不够完整准确。

预习自测第6 题错误较集中。

二、讲授新课1、岩石圈的组成岩石圈,顾名思义是由岩石组成的,岩石按照成因不同可以分为三类: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

课件显示:岩浆岩的形成动画师:岩浆岩是岩浆形成的。

岩浆喷出地表(火山活动)冷却凝固形成喷出岩。

如玄武岩有气孔构造。

岩浆侵入地壳内部冷却凝固形成花岗岩,其晶体颗粒比较明显,质地坚硬,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建筑材料。

如天安门前的长安街专门为国庆阅兵铺设的花岗岩,再如学校的花岗岩路面。

总结:课件显示:沉积岩的形成过程。

学生回答:(1)沉积岩有两个突出的特征,具有层理构造,并常含有化石。

师(强调)沉积岩是在外力作用下形成的,具有层理构造,并常含有化石。

2.1岩石圈物质循环教学设计湘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Ⅰ

2.1岩石圈物质循环教学设计湘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Ⅰ
教学语言:同学们,我们生活在这个美丽的地球上,你们知道地球内部是什么样子吗?今天我们将一起探索地球内部的岩石圈物质循环奥秘。
2.提问环节:请学生分享他们对地球内部结构的了解,以及对岩石圈物质循环的初步认识。
3.导入新课:根据学生的回答,总结并导入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岩石圈物质循环。
(二)讲授新知
1.教学内容:介绍岩石圈物质循环的基本概念、过程和主要环节,包括岩浆形成、岩浆侵入、岩浆喷发、沉积作用、变质作用等。
2.1岩石圈物质循环教学设计湘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Ⅰ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岩石圈物质循环的概念,掌握岩石圈物质循环的基本过程和主要环节,如岩浆形成、岩浆侵入、岩浆喷发、沉积作用、变质作用等。
2.掌握三大类岩石(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的特征、形成过程及相互转化关系。
3.了解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理解岩石圈与地球其他圈层(如大气圈、水圈、生物圈)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
(四)课堂练习
1.教学内容:设计具有针对性的练习题,检验学生对岩石圈物质循环知识的掌握。
教学语言:下面我们来做一些练习题,看看大家对岩石圈物质循环的理解如何。
2.教学手段:采用抢答、小组竞赛等形式,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提高课堂氛围。
3.教学反馈:根据学生的答题情况,及时给予评价和指导,帮助他们巩固知识点。
-引导学生运用地理信息系统(GIS),结合实际案例,进行数据分析,提高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
2.教学方法: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通过自主探究、小组合作、课堂讨论等形式解决问题。
-利用案例教学法,结合实际地质现象,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
-实施分层教学,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提供个性化的教学指导,促进全体学生的共同进步。

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二章岩石圈与地表形态第1节岩石圈物质循环学案湘教版选择性必修1

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二章岩石圈与地表形态第1节岩石圈物质循环学案湘教版选择性必修1

第一节岩石圈物质循环课程标准素养目标任务设定运用示意图,说明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过程1.观察、识别、描述常见矿物和岩石。

(地理实践力)2.说出三大类岩石的成因、特征及代表岩石。

(综合思维)3.绘制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说明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过程。

(地理实践力)1.什么是岩石?2.岩浆岩是怎样形成的?有何分布特点?最主要的成分及常见岩石是什么?3.沉积岩是怎样形成的?有何分布特点?具有怎样的突出特点?4.变质岩是怎样形成的?有何分布特点?具有怎样的特点?5.存在岩石圈物质循环的范围是什么?一、岩石圈的物质组成1.矿物(1)概念:是由地质作用形成的、一般为结晶态的天然化合物或单质。

(2)特征:具有相对固定的化学成分和确定的晶体结构,在一定的物理化学条件下保持稳定,是组成岩石的基本单元。

(3)存在形式:绝大多数矿物以固态形式存在。

2.岩石(1)概念:是在自然作用下,按一定方式结合而成的矿物集合体,是构成岩石圈的主要物质。

(2)分类:按照成因,可分为岩浆岩(火成岩)、沉积岩和变质岩三大类。

类型形成常见岩石分布及特点岩浆岩岩浆冷凝而形成侵入岩:如花岗岩;喷出岩:如玄武岩和安山岩约占地壳总体积的65%,最主要的成分是SiO2沉积岩裸露在地表的各种岩石被破坏,破坏产物经沉积、成岩作用而形成砾岩、砂岩、页岩、石灰岩(由化学或生物化学作用形成)仅占地壳质量的5%,但分布十分广泛;有层理构造,许多沉积岩中含有化石变质岩受地壳运动、岩浆活动,或者陨石冲击的影响,使原来岩石的矿物成分、结构等发生改变而形成片麻岩、大理岩、石英岩分布广泛,多含有丰富的金属矿和非金属矿[微思考] 怎样区分砾岩、砂岩、页岩?提示:主要从组成物质颗粒大小判断。

砾岩由直径在1毫米以上的碎屑组成,肉眼可辨。

砂岩由直径0.05~2毫米的碎屑组成,一般肉眼可辨。

组成页岩的颗粒物细小(由直径小于0.005毫米的微细颗粒组成),一般肉眼不可辨。

[特别提醒] 沉积岩中不一定含有化石,但含有化石的岩石一定是沉积岩。

2.1岩石圈物质循环学案2021-2022学年湘教版(2019)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1

2.1岩石圈物质循环学案2021-2022学年湘教版(2019)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1

2.1 岩石圈物质循环 学习目标: 1.能够说出三大类岩石的成因、特征及代表岩石。

2.绘制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说明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过程。

【自主案】自主学习、识记要点,夯实基础!1.矿物:是由 作用形成的、一般为结晶态的天然化合物或单质,具有相对固定的 和确定的 ,是组成岩石的基本单元;绝大多数矿物以 形式存在。

2.岩石:是在自然作用下,按一定方式结合而成的 集合体,是构成 的主要物质。

按照成因,可分为岩浆岩(火成岩)、沉积岩和变质岩三大类。

类型 形成 常见岩石特点 岩浆岩约占地壳总体积的65%,最主要的成分是SiO 2 沉积岩 裸露在地表的 被破坏,破坏产物经沉积、成岩作用而形成变质岩 受的影响,使原来岩石的矿 物成分、结构等发生改变而形成分布广泛,多含有丰富的金属矿和非金属矿3.岩石的转化:沉积岩是 ,经过成岩作用变成的;(2)岩浆岩风化后的碎屑物质成为 的“原料”;变质岩的“前身”是岩浆岩、沉积岩、 。

4.岩石圈物质循环:是地球上规模最大、历时最长、影响最为深远的 运动,使 的物质处于不断的循环转化之中;能量来源: →热能→机械能。

【训练案】巩固训练,查漏补缺,加深理解!1.在野外鉴别常见矿物的简易方法主要是通过肉眼和简单工具识别矿物的下列哪些特征 ( ) ①透明度 ②化学成分 ③光泽 ④颜色 ⑤晶体形状A.①②③④ B .②③④⑤ C.①③④⑤ D .①②④⑤做题技巧: 1.岩浆是“岩石之本”,是岩石圈物质循环中各类岩石的起点和归宿点,因此找准岩浆是基础。

2.三进一出为岩浆,一进三出为岩浆岩——岩浆只能形成岩浆岩(有侵入岩和喷出岩),不能形成别的岩石;岩浆岩只能由岩浆而来,不能由别的岩石转化而来;任何岩石都可以回到岩浆; 3.两进两出为沉积岩或变质岩,只有沉积岩才可能含有化石 注意:沉积物指向的一定是沉积岩读物质大循环示意图下左图(图中序号表示地质作用),回答2~3题。

2.图示各种地质作用中,相同的是( )A.①③⑤ B.④⑥⑧ C.①②⑤⑥ D.⑤⑥⑦⑧3.从物质大循环的完整性看,图中缺失的过程包括( )A.沉积物到变质岩的过程 B.变质岩到火成岩的过程C.沉积岩到岩浆的过程 D.火成岩到沉积岩的过程读岩石圈物质循环图(上右图),回答4~5题。

高中地理《岩石圈的结构与物质循环》的教案

高中地理《岩石圈的结构与物质循环》的教案

高中地理《岩石圈的结构与物质循环》的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岩石圈的概念和结构,掌握岩石圈的组成及特点。

2. 使学生理解岩石圈物质循环的过程,掌握其地理意义。

3. 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岩石圈的概念和结构2. 岩石圈的组成及特点3. 岩石圈物质循环的过程4. 岩石圈物质循环的地理意义5. 岩石圈研究的方法和手段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岩石圈的概念、结构、组成、特点、物质循环过程及地理意义。

2. 教学难点:岩石圈物质循环的地理意义及研究方法。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岩石圈的结构与物质循环。

2. 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岩石圈的图像和实例,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3. 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4. 结合实例分析,使学生能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地球的内部结构图像,引导学生思考岩石圈的概念和位置。

2. 岩石圈的概念和结构:讲解岩石圈的概念,阐述其结构特点,引导学生了解岩石圈的组成。

3. 岩石圈的组成及特点:分析岩石圈的组成,讲解各种岩石的特性,使学生掌握岩石圈的特点。

4. 岩石圈物质循环的过程:介绍岩石圈物质循环的基本过程,引导学生理解物质循环的意义。

5. 岩石圈物质循环的地理意义:分析岩石圈物质循环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使学生认识到其在地理研究中的重要性。

6. 岩石圈研究的方法和手段:介绍岩石圈研究的方法和手段,激发学生的学术兴趣。

8.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思考题和练习题,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

9. 课后反思: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为今后的教学提供参考。

10. 教学评价: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了解学生对岩石圈结构与物质循环的掌握程度。

六、教学活动设计1. 活动1:岩石圈结构模型制作目标:让学生通过制作岩石圈结构模型,加深对岩石圈结构的理解。

过程:学生分组,每组根据所学知识制作岩石圈的结构模型,包括地壳、上地幔的软流层、下地幔、外核和内核。

岩石圈的物质循环教案

岩石圈的物质循环教案

岩石圈的物质循环教案岩石圈的物质循环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岩石圈物质循环的概念和过程。

2、掌握岩石圈物质循环的地球化学反应原理。

3、能够解释不同地质循环过程中对地球环境的影响。

4、通过小组讨论和实验操作,提高学生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岩石圈物质循环的基本概念。

2、地球化学反应的类型和过程。

3、岩石圈物质循环与地球圈层结构的关系。

4、岩石圈物质循环对地球环境的影响。

三、实验设计1、观察和记录岩石的主要成分和结构。

2、通过化学实验,了解岩石在高温、高压下的变化和反应。

3、模拟地质循环过程,观察和记录实验结果。

四、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讲解岩石圈物质循环的基本概念和地球化学反应原理,使学生掌握相关知识。

2、实验法:通过实验操作,让学生深入理解岩石圈物质循环的过程和影响。

3、小组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提高学生的交流和合作能力,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

五、教学步骤1、导入新课,介绍岩石圈物质循环的重要性和基本概念。

2、讲解地球化学反应原理和过程,引导学生理解岩石圈物质循环的过程。

3、结合地球圈层结构,分析岩石圈物质循环对地球环境的影响。

4、进行实验操作,观察和记录岩石的主要成分、结构和变化过程。

5、分组进行讨论,引导学生深入探讨岩石圈物质循环与地球环境的关系。

6、总结课堂内容和知识点,布置作业和思考题。

六、教学评估1、课堂提问: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岩石圈物质循环相关概念的掌握情况。

2、实验报告:根据实验操作和报告撰写情况,评估学生对岩石圈物质循环的理解程度。

3、小组讨论: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评估其交流和合作能力。

4、作业和思考题:根据作业和思考题的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岩石圈物质循环相关知识的掌握和应用能力。

七、教学资源1、实验教学器材:烧杯、试管、试剂等实验所需器材。

2、多媒体教学资源:PPT、视频等多媒体教学资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相关概念和过程。

3、参考资料:相关教材、参考文献和网络资源,供学生深入学习和探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丰一中高一级科第周导学案(教师版)编号:主编人:余尚战协编人:陈志峰审稿人:潘小锋
一、课题: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
二、课型:新课
三、课时:1
四、教学目标:1.理解三大类岩石的成因即主要特征。

2.分析三大岩石的转化及地壳物质循环过程。

3.明确三大类岩石与岩浆的相互关系。

4.通过绘制三大类岩石和岩浆的相互转化变式图,提高读图能力和多端思维能力。

五、教与学的方法:图表分析归纳总结讲练结合
六、教学过程:……
课前预习
一、地壳的物质组成
(一)矿物
1、概念:
2、矿产:
:如
3、矿物的存在形式::如
:如,是自然界中最多的矿物。

金属矿:常见的有
3、矿物分类:
非金属矿:常见的有等,其中以矿物和矿物最为重要。

4、识别常见矿物的依据:。

(二)岩石
1、概念:
2、岩石按成因分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地壳的物质组成关系
预习自测
1、岩石是( )
A 矿产组成的集合体
B 矿床组成的集合体
C 矿物组成的集合体
D 矿藏组成的集合体 2、下列岩石中,都属于岩浆岩的是( )
A 花岗岩、石灰岩、片麻岩
B 安山岩、玄武岩、砂岩
C 流纹岩、花岗岩、板岩
D 玄武岩、安山岩、花岗岩
课内探究
一、回答问题,完成下表
1. 岩浆岩是如何形成的?按形成过程可以分为哪几类?代表性的岩石分别有哪些?
2. 沉积物沉积下来后,要经过那些过程,才能变成沉积岩?特点是什么?代表性岩石有哪些?
3. 变质岩形成的条件是什么?代表性的岩石有哪些? 针对训练
1、下列岩石中,可能含有化石的 是( )
A 花岗岩和页岩
B 大理岩和砂岩
C 砾岩和砂岩
D 玄武岩和板岩
2、印度著名的古代建筑泰姬陵全部由白色大理石筑成,关于大理石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因变质作用而形成 B 按成因属于岩浆岩 C 因外力作用而形成 D 产于岩石圈以下的软流层
元素
1
,原因是什么?
七、教学反思
(初备时不写)教师建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