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研究性学习的误区和对策

合集下载

高中历史研究性学习的常见问题分析

高中历史研究性学习的常见问题分析

高中历史研究性学习的常见问题分析摘要:学生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之中,研究性学习法是高效化的教学方法之一,学生在课堂学习的过程之中,通过对历史知识的学习,从而形成历史思维的方式,借助对历史人物的分析,能够对历史人物有着基本的认识与判断,而研究性学习与其他学习方式有着显著性的区别,其关键之处在于研究性的学习是以研究主题以及研究成果作为依托,那么笔者结合高中历史研究性学习的常见问题,对高中历史研究性学习的问题对策展开仔细的分析与深入的研究,为今后高中历史研究性学习等方面提供现实性的依据。

关键词:高中;历史;研究性;学习;问题前言:根据《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等的规定,各个学校都在创新历史教学的方式与方法,那么在本篇文章撰写的过程之中,高中历史教师,结合学生在历史课堂之中的表现,对学生目前存在的问题进行归纳与整理,从而提出这些这些问题的调整方案,为高中历史研究性学习等的问题与对策进行分析,从而为今后高中历史研究性学习的常见问题以及对策研究提供理论性与实践性的借鉴以及建议。

一、历史研究性学习对学生发展的需求随着新课改的不断实施,大多数学科在教学方式有所突破,历史学科当然也要紧随其后,可以看出研究性学习将会成为未来学科发展的一大突破点,对于学生而言,研究性的学习与普通的学习方式相比,重点更为突出,并且能够以学生的实际发展为目的,而且在目的上更为明确,一般来说,高中历史教学是以教学大纲作为的教学的重点与难点,在高中历史教学的过程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对教学大纲进行了解,学生在掌握大纲之后,能够结合现有的材料,对某一历史问题进行仔细的分析与思考,并且在学习结束之后,将自己的想法进行表达,这是历史研究性学习的目的与意义,而且在高中历史教学的过程之中,教师关注对历史案例的选取,对于教师而言,如何在历史案例的选择上,突出教学的目标,这是历史研究性学习对学生发展的需求,也是高中历史教师亟需思考的问题[1]。

二、高中历史研究性学习的常见问题(一)高中历史研究性开放特点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之中,注重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对于学生而言,在遇到自己不懂或者不会的问题,就需要及时向自己身边的其他学生或者教师进行求助,比如说《甲午中日战争与八国联军侵华》这一节内容的讲解时,教师可以向学生展示充满硝烟的战争年代,结合互联网上的突破,教师可以向学生图文并茂向学生们展示这一真实的历史史实。

对历史教学中一些误区教学反思

对历史教学中一些误区教学反思

对历史教学中一些误区教学反思引言历史教学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批判思维能力的重要一环。

然而,在历史教学中,存在一些常见的误区,如纯粹记忆性的教学、过度依赖教科书和忽略学生主体性等。

本文将对这些误区进行反思,探讨如何改进历史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兴趣。

误区一:纯粹记忆性的教学在传统的历史教学中,经常出现纯粹记忆性的教学方式,即教师将大量的历史知识点直接灌输给学生,要求他们背诵并记住。

这种教学方式使得学生的学习变得枯燥乏味,且容易忘记。

解决方法:首先,教师应该转变教学理念,将历史教学的重心从纯粹的知识传授转向启发学生的思考。

教师可以通过引发问题、讨论案例、分析历史事件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让他们主动思考和探索。

其次,教师可以引入跨学科教学的方式,将历史与其他学科进行融合。

通过与文学、艺术、地理等学科的结合,让学生从多个角度去了解和认识历史,增加学习的趣味性和深度。

最后,教师还可以利用各种多媒体技术和教具来丰富教学内容,如展示历史图片、观看历史纪录片、使用模型和地图等。

这样可以更直观地展示历史事件和文化,增强学生的认知和理解。

误区二:过度依赖教科书教科书在历史教学中起到重要的参考和指导作用。

然而,过度依赖教科书会导致学生的思维僵化,无法主动思考和独立探索历史问题。

解决方法:教师应该充分利用教科书之外的资源,如史料、文献、报纸、互联网等。

通过引导学生进行独立查阅和分析,培养他们从多个角度去了解历史事件的能力。

同时,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研究、实地考察等活动,让他们亲自参与到历史的实践中去,提升对历史的理解和把握能力。

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进行历史研究和写作,让他们通过自己的调查和总结,对历史事件进行更深入的挖掘和思考。

这种学生主体的学习方式,能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同时提高学生的信息获取和处理能力。

误区三:忽略学生主体性有些历史教学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过多注重教师的讲解和灌输,导致学生缺乏积极性和参与感。

历史研究性学习的困惑与对策

历史研究性学习的困惑与对策

期 ,通过书信 等不 同方式 让学生初 步 了解学 校 研究 型课程 的构 思 ,提高 思考关于研 究课题 问 题 的能力 ,在少 数 同学 中培养一些从 事研究 型 课程 的骨干力量 ,今后这批 力量将成 为研究小
组 的核心。
2课 时设置不够合理 . 高考升学 的压 力对各 学校开 展研究 性学 习
划 , 体落实 。 具 领导机构 的主要 工作是拟订本 校 研 究性学 习的课程 实施 方案 ,提出本 校开设 研
究性 学习 的思路和计划 。 同时课 程开发 领导小 组 还要 负责 协调课 程实 施带 来 的问题 与 矛盾 , 统一 规划各 科研究 型课 程 的开 设 ,教 研室负 责
馆 、 览室 、 Ⅺ 『 实验室 、 网络教 育 、 体育场 馆必须 全 部向学生开放 , 足学生课题研究 的需要。 满
( ) 二 教师 的知识与技能的准 备与指导
1 师要 全 程 参 与 课 程 的 开 发 。研 究 型课 程 . 教
种 新的学 习方式 ,更是 一场深刻 的教育 观念 的变 革 ,它将成 为历史教 育工作者 探索和实践 的新 任务 ,改造 我们的教学 实践 以及 构建用 以
由学生 自 组织安排 , 行 缺乏必 要的指 导与监督 。 所以许多学 生在课题 研究过程 中普遍感 到不知
从何下手 、 时间不 足或无法深 入展开 , 弄虚作假 必然对研究 性学 习产 生许多负 面的影 响 ,更 不 可能达到预期 的效 果。
3教 育 投 入 不 足 .
的主动探求 , 重视实 际问题解决 的积极 的学 并
理论 研究 、收集课题资 料 ,教务 处负 责课 时 安 排, 总务处负责提 供后勤设施 、 设备 的保证 。
其次, 为了确保课题 研究 的正常进 行 , 除了 国家要加大教 育设施投 入 ,学校 还应 对现有 的 人力 、 物力 、 财力等 教育资 源进 行重新 整合 。添

如何引导学生进行历史研究性学习

如何引导学生进行历史研究性学习

如何引导学生进行历史研究性学习历史研究性学习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和思辨能力的重要方式之一。

通过积极参与研究性学习,学生可以深入了解历史事件、思考历史背后的原因和影响,并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本文将探讨如何引导学生进行历史研究性学习,并提出相关的教学策略。

一、培养学生对历史问题的好奇心引导学生进行历史研究性学习的第一步是培养学生对历史问题的好奇心。

教师可以通过提出引人入胜的问题或故事来激发学生的兴趣,例如:“为什么古代中国会出现封建社会?”或者“美国独立战争对世界历史的影响是什么?”这些问题能够引发学生的思考,激发他们对历史的兴趣。

二、提供合适的研究资源和工具为了引导学生进行历史研究性学习,教师需要提供丰富的研究资源和工具。

这包括书籍、文献、影像资料、互联网资源等。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使用这些资源进行研究,学习如何从不同来源获取历史信息,并评估其可靠性。

三、鼓励学生合作学习和讨论历史研究性学习可以通过鼓励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和讨论来丰富。

学生可以组成小组,共同选择一个历史研究课题,并进行研究、讨论和分析。

教师可以提供指导,引导学生在小组中发挥各自的专长,共同完成研究项目。

通过合作学习和讨论,学生可以分享和交流不同的观点和研究成果,促进彼此的成长和学习。

四、引导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和调查历史研究性学习强调实践和实地考察。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和调查,以亲身感受历史遗迹和文化背景。

例如,带领学生参观博物馆、历史遗址或进行实地调查,使学生能够亲身体验历史,深入了解历史事件和文化。

五、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和思考历史研究性学习的关键是培养学生的分析和思考能力。

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学习如何分析历史事件的背景、原因和影响,并组织学生进行相关的思考讨论。

通过分析和思考,学生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历史事件,并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六、评估和反思学习成果在历史研究性学习过程中,教师应该及时进行评估和反思。

教师可以设置适当的评估任务,例如写一篇研究报告、展示研究成果或进行口头答辩。

初中二年级历史学习中的常见误区解析

初中二年级历史学习中的常见误区解析

初中二年级历史学习中的常见误区解析历史学习作为一门重要的学科,帮助学生了解并认识过去的事件和人物,从而对现实世界有更深刻的理解。

然而,在初中二年级的历史学习中,常常存在一些误区,这些误区可能会对学生的学习效果产生负面影响。

本文将对初中二年级历史学习中的常见误区进行解析,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历史知识。

一、片面强调记忆而忽视理解在历史学习中,很多学生往往只注重记忆历史事件、人物和日期等具体内容,而忽视对历史事件的理解和思考。

这种片面强调记忆的学习方式容易导致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程度不深,同时也让学生感到枯燥乏味,缺乏兴趣。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学生需要在记忆的基础上注重对历史事件的思考和理解。

可以通过阅读历史文献、参观博物馆、观看历史纪录片等方式,深入了解历史事件发生的背景、原因和影响。

同时,老师也应该引导学生进行多样化的历史学习活动,如开展历史角色扮演、讨论历史问题等,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培养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

二、单一依赖课本而忽视多元资源在历史学习中,部分学生过于依赖课本,忽视了其他丰富的学习资源。

历史的学习资源非常丰富,包括图书、互联网、电视节目等,通过多元化的资源可以帮助学生更全面地了解历史知识。

为了克服这个误区,学生可以积极利用互联网搜索相关历史资料,了解不同角度的历史事件解读。

同时,学生可以读一些专门的历史书籍,尤其是与当前学习内容相关的书籍,深入了解历史事件的背景和内涵。

此外,教师在授课中也应该引导学生了解多元资源,如观看相关历史纪录片、参观博物馆等,拓宽学生的历史视野。

三、以记住细节为主而忽视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在历史学习中,一些学生过于注重记住历史事件的具体细节,而忽视了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

历史思维能力是指学生对历史事件进行分析、归纳和评价的能力,培养这种能力对于学生综合运用历史知识解决问题至关重要。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学生应该通过开展历史分析与评价的讨论活动,培养自己的历史思维能力。

学生历史学习存在的问题

学生历史学习存在的问题

学生历史学习存在的问题学生历史研究中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我们重视和解决。

本文将探讨一些主要问题,并提出一些建议以改善学生的历史研究。

缺乏兴趣和动力学生在历史研究中常常缺乏兴趣和动力。

历史知识晦涩难懂,缺乏与现实生活的直接联系,往往导致学生对历史研究的兴趣不高。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创造生动有趣的教学环境,例如使用多媒体和互动教学方法,以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

- 将历史与现实生活紧密结合,通过讲述历史故事、解释历史事件的影响等方式,使学生能够理解历史的重要性和实际应用。

缺乏系统性和深入理解学生在历史研究中常常只记住零散的历史事实,缺乏对历史事件的整体性和深入的理解。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强调历史事件的关联性和脉络,帮助学生形成系统性的历史知识体系。

- 鼓励学生主动探索和阅读历史文献,培养深入理解历史事件的能力。

- 制定有针对性的教学计划,确保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和机会去探索历史知识的深度。

缺乏批判性思维能力学生在历史研究中常常缺乏批判性思维能力,只是被动接受历史信息而不具备自主思考和判断的能力。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通过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多种观点和评估历史证据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能力。

- 鼓励学生参与历史辩论和讨论,提高他们的表达和逻辑推理能力。

- 提供适当的历史资源和材料,让学生有机会独立思考和做出判断。

考试重视记忆而非理解当前的历史考试更注重学生的记忆能力而非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这导致学生更关注死记硬背,而忽视了对历史的深入理解和批判性思考。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调整历史考试的评分机制,更加注重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而非仅仅看重记忆。

- 提供更多开放性的历史考试题目,鼓励学生运用历史知识进行分析和解释。

结论通过解决学生历史学习中存在的问题,我们可以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深度理解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历史探究式教学中存在的误区及对策

历史探究式教学中存在的误区及对策

历史探究式教学中存在的误区及对策标签:历史探究式教学;误区;对策《历史课程标准》指出,历史课程改革要以唯物史观和科学的教育理论为指导,通过精选历史课程内容,设计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转变学生被动接受、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拓展学生学习和探究历史问题的空间。

为了适应这一要求,很多历史教师在教学中采用了探究式教学方式,但在教学实践中,却存在着一些误区。

笔者针对历史探究式教学存在的误区及对策谈一些看法,以与同仁共同交流。

一、历史探究式教学中存在的误区1.放任自流。

传统历史教学基本是以接受性为主,即教师讲,学生记。

有一些历史教师简单地认为探究式教学是针对接受性教学提出的,为此,他们放弃了自身主导作用,只是让学生通过网络查询相关内容,然后在课堂上进行交流。

由于网络上对同一问题存在不同的看法甚至谬说,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网上的所得,课堂上貌似热闹,最终的结果却是学生仍然一头雾水,学会辩证地看待历史更无从谈起。

实际上,探究式教学不但强调学生的主动学习,而且对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探究式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灵活处理学生探究的结果,并及时予以点评,和学生一起整理、归纳各种信息,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掌握正确的探究方法。

2.以讨论代替探究。

有的教师简单地认为,探究就是让学生讨论,让他们充分发表观点。

于是,每逢上课必把学生分成小组让其进行讨论,虽然课堂讨论热热闹闹,内容却只是学生观点的简单交流,没有深度和广度,学生探究能力培养也无从谈起。

3.重教材处理,轻探究能力培养。

为了适应课改要求,不少教师也在想方设法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他们认为改变“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历史是最容易的一门学科,于是一上课便直奔主题,告诉学生们本节课的学习目的、学习重难点,然后让学生阅读教材,分小组进行讨论、归纳,最后则让学生进行交流。

诚然这种教学的效果远比“满堂灌”要好,但与学生探究能力培养要求还有很大的差距。

学生在历史研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学生在历史研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学生在历史研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问题一:资料采集不全面在进行历史研究时,学生常常遇到的一个问题是资料采集不全面。

很多学生只依赖于一两本教材或者网上搜索得到的信息,忽视了其他重要的资源。

这样做容易导致研究结果片面或者不准确。

对策一:广泛获取资料学生应该有意识地从多个渠道获取资料,包括但不限于图书馆、档案馆、专业期刊、论文数据库等。

通过多方面的资料收集,学生可以获得更全面、准确的信息,从而更好地进行历史研究。

对策二:筛选和评估资料的可信度在获取大量资料后,学生需要学会筛选和评估其可信度。

不同的资料来源可能存在偏见、错误或者不可信的信息,学生需要有一定的判断能力来分辨真伪。

可以参考专业学者的研究成果、权威性的研究机构以及历史学界公认的著作等,做出正确的选择。

问题二:缺乏深入的思考和分析有时候,学生在历史研究过程中只是简单地收集和整理资料,缺乏深入的思考和分析。

他们可能只是堆砌事实,没有能够将这些事实进行系统的整合,理清其中的关联和逻辑。

对策一:学会提出问题和构建思路在进行历史研究前,学生可以先提出明确的问题或假设,并从中构建研究思路。

这样做有助于学生对资料进行有针对性的搜集和分析,避免盲目地进行研究。

对策二:加强批判性思维和分析能力在研究过程中,学生需要养成批判性思维的惯,对资料进行深入分析和思考。

学生可以采用比较、对比、分类等方法,挖掘出资料中的潜在联系或者规律,从而得出有深度的研究结果。

问题三:文献引用不规范历史研究中,正确引用文献是非常重要的。

然而,学生往往在这一点上存在问题,没有正确标注引用来源,或者直接抄袭他人的研究成果。

这不仅是对他人知识产权的侵犯,也会造成学术腐败。

对策一:研究正确的引用规范学生应该主动研究和了解学术界的引用规范,如何正确引用文献。

可以参考相关学术杂志的投稿要求,或者咨询导师或专业人士的意见。

正确标注引用来源是对他人研究工作的尊重,也是提高自身学术水平的必要要求。

对策二:培养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学生应该避免简单地抄袭他人的研究成果,应该注重培养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

当前中学历史教学研究误区分析

当前中学历史教学研究误区分析

当前中学历史教学研究误区分析第一篇:当前中学历史教学研究误区分析当前中学历史教学研究误区分析改革开放以来中学历史教学取得了明显的成绩和进步,这些都是有目共睹的。

教学改革的轰轰烈烈、教学观念的巨大飞跃、教学模式的潜心挖掘、教学手段的不断开发,都是令所有关注历史教育的人士所欣慰的。

笔者在此谈谈目前中学历史教学研究中出现的三大误区的一些粗浅看法。

不当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误区之一:与历史教学论丰硕的研究成果相比,历史教学界对历史课程论的重视不足,导致研究成果极其匮乏,从而任根本上限制了历史教育研究的视野。

自历史教育学理论框架建立之初,历史课程论与历史教学论就成为历史教育学中的核心研究对象。

探讨二者的关系,简单地说就是,课程论研究的是应该教什么的问题,教学论研究的是如何教的问题。

因而二者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剪不断,理还乱”的关系。

目前关于历史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的研究成果,不可谓不多,发表在各级学术刊物上的论文数量真可用“汗牛充栋”来形容了。

但是我们也必须看到,总体上目前的中学历史教学的基本情况是,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始终处于低迷的状态。

笔者决非想否定目前关于在历史教学论方面的研究成果价值,而是认为,仅仅靠这些“外在的”教学模式和方法的改革,到底在多大程度上可以缓解目前的历史教育危机,在多大程度上对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产生较强的推动,笔者一直持怀疑的心态。

其实历史教学的实践已经证明,我们许多的历史教育工作者对此往往表现出了过于的乐观。

“从本世纪(20世纪)末到下世纪的几十年里,我们的孩子究竟应该学习什么样的历史?这是目前几乎每个国家的历史教育工作者都在认真思索的一个极为严肃的问题。

……回答了这个问题,也就为当前的历史教学改革确定了方向和基本目标”(参见马卫东师编著《国外历史教学现状及发展趋势述评》,海南出版社2000年版)。

这种观点是很有见地的,是很深刻的。

简要他说,这正是历史课程论所要研究和探讨的根本问题。

历史研究性学习的教学反思

历史研究性学习的教学反思

历史研究性学习的教学反思历史是一门重要的学科,通过学习历史我们能够了解过去的故事、理解现在的社会,对未来做出更好的决策。

而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教学方法,可以帮助学生培养批判性思维、创新能力以及自主学习的能力。

在历史课堂上运用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方法,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够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本文将对我教授历史研究性学习的经验进行反思,以期不断改进我的教学实践。

历史研究性学习的教学反思一: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在过去的教学实践中,我发现学生对于历史的学习往往是被动的,他们只是简单地接受老师讲授的知识,而缺乏对历史事件的深入思考和探索。

因此,我决定采用研究性学习的方法来改变这种情况。

我设计了一系列的任务,要求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调查研究,通过阅读历史文献、参观文物馆以及实地考察等方式,深入了解历史事件的背景、原因和影响。

通过这样的学习方式,学生的研究能力得到了提高,他们变得更加主动、积极地参与到历史学习中来。

历史研究性学习的教学反思二:引导学生批判性思维除了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外,历史研究性学习还可以帮助学生培养批判性思维。

在历史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我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启发他们对历史事件进行思考。

同时,我还引导学生分析历史事件的多个角度、不同解释,并进行比较和评价。

通过这样的学习方式,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得到了锻炼,他们能够独立思考并形成自己的观点。

历史研究性学习的教学反思三:突出学生的合作学习历史研究性学习不仅强调学生的主动学习和批判性思维,还非常注重学生之间的合作。

在我的教学实践中,我鼓励学生在小组中进行合作,共同研究一个历史课题。

通过合作学习,学生不仅可以从彼此的研究中获得新的思路和观点,还可以相互交流和讨论,提高自己的学习效果。

同时,我还组织了一些小组活动,例如模拟联合国会议、历史文化展览等,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交流能力。

历史研究性学习的教学反思四:鼓励学生创新思维历史研究性学习的另一个重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历史教研活动存在的问题

历史教研活动存在的问题

一、引言历史教研活动是历史教师提高自身教学水平、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

然而,在实际开展过程中,历史教研活动存在诸多问题,制约了教研活动的质量和效果。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历史教研活动存在的问题。

二、历史教研活动存在的问题1. 教研活动形式单一目前,许多学校的历史教研活动主要以听课、评课、讲座等形式为主,缺乏创新和多样性。

这种单一的形式容易导致教师对教研活动产生厌倦情绪,影响教研活动的效果。

2. 教研内容缺乏针对性部分学校的历史教研活动内容过于宽泛,缺乏针对性和实用性。

教师们往往只能从教研活动中获得一些表面的知识,而无法解决实际教学中遇到的问题。

3. 教研活动时间安排不合理一些学校的历史教研活动时间安排不合理,要么过于集中,导致教师疲于应付;要么过于分散,难以形成有效的教研氛围。

此外,教研活动的时间往往与教师的教学工作冲突,影响了教师的参与积极性。

4. 教研成果转化率低许多学校的历史教研活动结束后,教师们对所学知识难以转化为实际教学能力。

一方面,教师缺乏将教研成果与教学实践相结合的意识;另一方面,学校对教研成果的推广和应用力度不够。

5. 教研团队建设不足部分学校的历史教研团队建设存在不足,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和人才培养机制。

这导致教研团队的整体实力较弱,难以开展高质量的教研活动。

6. 教研评价体系不完善目前,许多学校的历史教研评价体系不够完善,评价标准单一,缺乏科学性和客观性。

这使得教研活动难以发挥应有的激励和导向作用。

7. 教师参与度不高部分教师对历史教研活动缺乏足够的重视,认为教研活动与自己教学工作关系不大,导致参与度不高。

这种情况下,教研活动难以达到预期效果。

三、解决历史教研活动存在问题的对策1. 丰富教研活动形式学校应创新教研活动形式,如开展教学观摩、教学研讨、课题研究等活动,提高教师的参与兴趣和积极性。

2. 提高教研内容针对性学校应根据教师实际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展教研活动,帮助教师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

初中历史教研对策(3篇)

初中历史教研对策(3篇)

第1篇一、引言历史是一门重要的学科,它承载着人类文明的传承和发展。

在我国,初中历史教学一直是教育部门关注的重点。

然而,在当前的教育环境下,初中历史教学仍存在一些问题,如教学内容与实际脱节、教学方法单一、教学效果不佳等。

为了提高初中历史教学质量,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对策。

二、优化教学内容1. 紧跟时代步伐,关注时事政治。

教师应将时事政治融入历史教学中,让学生了解国家的发展状况,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2. 调整教学内容,注重知识体系的构建。

教师应根据课程标准,合理调整教学内容,注重知识体系的构建,使学生掌握历史发展的脉络。

3. 加强学科交叉,拓宽知识面。

历史教学应与其他学科相结合,如地理、政治、语文等,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4. 丰富教学资源,提高教学效果。

教师应充分利用图书馆、网络等资源,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历史资料,提高教学效果。

三、创新教学方法1. 采用多媒体教学,提高课堂趣味性。

利用多媒体技术,将图片、视频、音频等元素融入课堂,提高课堂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开展探究式教学,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教师应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历史问题,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加强互动教学,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增强他们的历史素养。

4. 开展实践教学,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组织学生参观历史遗迹、博物馆等,让学生亲身感受历史,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1. 提高教师专业素养。

加强教师培训,提高他们的历史专业知识和教学技能,使教师成为具有专业素养的历史教师。

2. 建立教师交流机制。

定期组织教师开展教学研讨、学术交流等活动,促进教师之间的相互学习与提高。

3. 完善教师评价体系。

建立科学合理的教师评价体系,激发教师的工作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

五、关注学生个体差异1. 分层次教学,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兴趣爱好等差异,实施分层次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在适合自己的学习环境中得到提高。

初二年级历史学习中的常见错误及避免方法

初二年级历史学习中的常见错误及避免方法

初二年级历史学习中的常见错误及避免方法在初二年级的历史学习过程中,学生们常常会面临各种各样的挑战。

这些挑战往往源于对历史事件的理解偏差、记忆方法的不当以及学习策略的缺乏。

了解这些常见的错误,并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避免,是提高历史学习成绩的关键。

首先,许多学生在学习历史时容易忽略历史事件的背景和影响,他们往往将注意力仅集中在事件本身,而忽视了事件发生的环境和其后果。

例如,学生可能会背诵一场战役的具体时间和参与者,但却对这场战役的社会和政治背景知之甚少。

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学生们应当注重事件的全面理解。

在学习一个重要的历史事件时,应该不仅了解事件的基本事实,还要探讨该事件对当时社会及后续历史发展的影响。

通过阅读相关的背景材料和分析事件的长远影响,学生能够更全面地掌握历史知识,避免片面记忆。

其次,记忆方法的不当也是初二历史学习中的一个常见错误。

许多学生在记忆历史事实时,采取的是单纯的死记硬背,这种方法往往容易导致记忆的遗忘和混淆。

例如,学生可能将不同的朝代、重要人物或者事件混淆在一起。

为了提高记忆效果,可以采用联想记忆法,将相关的历史事件和人物结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完整的历史脉络。

通过制作思维导图、时间轴等工具,帮助自己理清历史事件的时间顺序和因果关系,这种方法比单纯的背诵更能帮助记忆和理解。

另外,学生在学习历史时常常忽视对史料的分析和评估。

许多教材和参考书中的历史资料并非完全准确,学生需要学会从多个角度分析史料的真实性和可信度。

例如,对于同一个历史事件,不同的史料可能存在不同的记载,学生应当学会对这些史料进行比较和分析,理解其背后的立场和可能的偏见。

通过培养批判性思维,学生不仅能够更好地理解历史事件,还能够提高自身的历史研究能力。

再者,时间管理不当也是初二历史学习中的一个常见问题。

许多学生在面对历史学习任务时,往往会感到无从下手,导致临时抱佛脚,效率低下。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学生需要制定合理的学习计划,将历史学习任务分解成小块,逐步完成。

历史学习中的常见误区与解决

历史学习中的常见误区与解决

历史学习中的常见误区与解决在历史学习的旅程中,有一些常见的误区可能阻碍了对历史的深入理解与全面掌握。

这些误区如同历史迷雾中的暗礁,使得学生们在探索过去的道路上遭遇困难。

认识到这些误区,并找到解决办法,将有助于更好地把握历史的精髓。

首先,一个显著的误区是将历史视为一连串孤立的事件,而不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历史事件往往被看作孤立的片段,未能将这些事件放入更广泛的历史背景中进行分析。

例如,学生可能会将某次战争、某位历史人物的行为看作单独发生的事件,而忽视了其背后更深层次的社会、政治、经济原因。

这种片段化的理解容易导致对历史的片面认识。

解决这一误区的办法是培养将事件与背景相结合的能力。

学习历史时,除了记住事件的基本事实外,更应关注事件发生的社会背景、经济条件、文化环境以及它们之间的互动关系。

使用时间线、因果关系图等工具可以帮助将事件与其背景关联起来,从而建立起一个更为完整的历史框架。

另一个常见的误区是历史的单一视角。

在历史学习中,常常存在将历史事件只从一种视角进行解读的倾向。

这种单一视角可能来源于某种特定的历史叙述、教材或者个人偏见。

例如,一些历史教材可能会过度强调某一国家或民族的贡献和视角,而忽略了其他国家或民族的参与和影响。

这种做法使得历史呈现出片面性,影响学生对全面历史的理解。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学生应当主动寻求多元视角的历史资料。

在阅读历史书籍、参考文献时,选择不同作者、不同背景的资料进行对比分析,有助于获得更为全面的历史观。

此外,参与历史讨论、听取不同观点也是开阔视野的重要途径。

历史学习中另一个误区是将历史与现在的价值观混为一谈。

在评价历史人物或事件时,将当代的道德标准和价值观直接应用于过去的历史环境中,这种做法不仅不公正,也容易导致误解。

例如,今天的道德观可能会对古代的某些行为产生强烈的负面评价,但这些评价往往忽略了历史背景下的文化和社会习惯。

为避免这一误区,学习历史时应尽量将自己置身于历史情境中,理解历史人物和事件所处的社会背景和当时的价值观。

历史主题教研活动的困惑(3篇)

历史主题教研活动的困惑(3篇)

第1篇一、引言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历史教育作为一门重要的学科,在我国教育体系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为了提高历史教学质量,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各地纷纷开展了历史主题教研活动。

然而,在实际开展过程中,我们遇到了诸多困惑,这些问题不仅影响了教研活动的效果,也制约了历史教育的进一步发展。

本文将针对历史主题教研活动中存在的困惑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二、历史主题教研活动的困惑1. 教研内容与教学实际脱节在历史主题教研活动中,部分教研内容与教师实际教学需求存在较大差距。

一方面,教研内容过于理论化,缺乏实践指导;另一方面,教研内容与教材版本、教学进度不匹配,导致教师难以将教研成果应用于教学实践。

2. 教研方式单一,缺乏创新目前,历史主题教研活动主要以讲座、观摩课、说课、评课等形式展开,这些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教师提升教学水平,但过于单一,缺乏创新。

同时,教研活动组织者往往忽视教师个性化需求,导致教研效果不尽如人意。

3. 教研成果转化率低在历史主题教研活动中,部分教师参与热情不高,对教研成果的转化应用不够重视。

此外,教研成果的评价体系不完善,使得教研成果难以得到有效推广和应用。

4. 教研团队建设不足历史主题教研活动需要一支具有丰富教学经验、专业素养和团队协作精神的教研团队。

然而,在实际工作中,部分教研团队存在人员结构不合理、专业能力不足等问题,导致教研活动难以深入开展。

5. 教研评价体系不完善当前,历史主题教研活动的评价体系主要以教师参与度、教研成果数量和质量为依据,忽视了教研活动对教师专业发展、学生综合素质提升等方面的综合评价。

这种评价方式不利于激发教师参与教研活动的积极性,也难以全面反映教研活动的实际效果。

三、应对策略1. 优化教研内容,提高针对性教研活动组织者应根据教师实际需求,结合教材版本、教学进度,精心设计教研内容。

同时,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提高教研内容的实用性和针对性。

2. 创新教研方式,丰富活动形式教研活动组织者应积极探索创新,丰富教研活动形式,如开展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研活动、组织教师开展课题研究、开展历史教学竞赛等,激发教师参与教研活动的热情。

初中历史教研对策分析(3篇)

初中历史教研对策分析(3篇)

第1篇一、引言初中历史教学在我国教育体系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对于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传承民族文化、激发爱国情怀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初中历史教研仍存在诸多问题,如教学内容与实际脱节、教学方法单一、教师专业素养不足等。

为了提高初中历史教学质量,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初中历史教研对策进行分析。

二、初中历史教研存在的问题1. 教学内容与实际脱节当前初中历史教学内容较多地强调历史知识点的传授,忽视了历史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这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难以将历史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降低了学习兴趣。

2. 教学方法单一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过于依赖传统的讲授法,缺乏互动性和趣味性。

这种单一的教学方法容易导致学生被动接受知识,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

3. 教师专业素养不足部分初中历史教师缺乏深厚的专业知识储备,对历史教学的理解和把握不够。

此外,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育理念也需要进一步提高。

4. 教学评价体系不完善当前初中历史教学评价体系主要以考试成绩为主,忽视了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

这种评价方式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三、初中历史教研对策分析1. 优化教学内容,加强历史与现实生活的联系(1)结合时事热点,将历史知识与现实生活相结合。

教师可以根据时事热点,引导学生思考历史事件对现代社会的影响,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

(2)引入案例教学,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教师可以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深入了解历史事件,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1)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如情景模拟、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加强课堂互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3)利用多媒体技术,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果。

3. 提高教师专业素养,加强教师队伍建设(1)加强教师培训,提高教师的历史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

(2)鼓励教师参加学术交流,拓宽教师视野,提高教师的教育理念。

初中历史教学论文 历史研究性学习应避免的几种不良倾向

初中历史教学论文 历史研究性学习应避免的几种不良倾向

历史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围绕特定的历史课题,利用多种途径获取资料,以类似历史科研的方式主动地获取知识,探讨和解决特定的历史课题的学习活动。

历史研究性学习给学生提供了思考历史、探究历史的空间,有利于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有利于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掌握和综合理解,有利于学生对历史的阐述和表述,有利于学生历史学习能力的发展,有利于学生掌握认识历史的方法,有利于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发展。

对历史学科开展开研究性学习的意义,教师和学生都有较高的认识。

在研究性学习的实践中,教师按照研究性学习的要求,组织学生进行课题探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但是,我们在肯定历史研究性学习取得成绩的同时,也不能忽视在研究性学习中存在着某些不良倾向。

一、强调学生自主,不要教师指导的不良倾向研究性学习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求学生在学习中自主地探究问题。

强调学生自主,不是不要教师的指导,不是说教师可以撒手不管,对学生的课题探究不闻不问。

学生在学习上的自主不是天赋的,而是在后天的教育活动中,在教师的培养下通过自己不断地学习逐步形成的。

学生的自主能力的发挥取决于他是否学会了学习。

基础教育阶段的学生年纪较小,无论是掌握知识,形成人生观和价值观,还是学会学习,打下终身发展的基础能力,他们都离不开教师的培养和教育。

教师指导不是为了限制学生的自主,学生通过充分地利用教师的指导,则可以获得更大的自主。

二、忽视问题意识和提供问题知识的不良倾向研究性学习非常注重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并认定它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切入口。

围绕这一能力的培养,教师会给学生提供一些相关的知识。

但这不等于教师的任务全部结束。

介绍和选题相关的各种知识,只是为学生选题提供了进入选题阶段的基础和背景,其目的不是为了让学生懂得一些有关发现问题的抽象知识和原则,而是给学生一种引导,让学生由此开始进入自己发现问题的和提出问题的实践。

教师更多的工作还在后面:他要在和学生互动的过程中教会学生分析、概括、提练,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帮助学生归纳成课题,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以这个课题为基础进行深入的学习。

浅析历史研究性学习的误区和对策 (2)

浅析历史研究性学习的误区和对策 (2)

浅析历史研究性学习的误区和对策摘要历史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基于问题的学习方法,旨在帮助学生通过研究历史事件和问题,培养其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然而,当前在历史研究性学习中存在一些误区,如缺乏深入研究、重视表层现象等。

本文将对历史研究性学习的误区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以期改善学生的历史研究能力和深度思考能力。

关键词历史研究性学习、误区、对策、独立思考、批判性思维引言历史研究性学习是一种以问题为导向的学习方法,通过让学生主动参与历史事件和问题的研究,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然而,当前在历史研究性学习中存在一些误区,如缺乏深入研究、过分强调表层现象等问题。

本文将对这些误区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以期改善学生的历史研究能力和深度思考能力。

误区一:缺乏深入研究在历史研究性学习中,很多学生容易陷入浅尝辄止的情况,只停留在对历史事件的表层认识,缺乏对事件的深入研究。

这种现象主要是因为学生对历史事件的研究兴趣不高或缺乏系统性的学习方法。

没有深入研究的学习,难以培养学生的历史研究能力和深度思考能力。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运用多种研究方法,如文献查阅、实地考察、采访访谈等,帮助学生深入研究历史事件。

同时,教师还可以提供一些优质的历史资源,如历史文献、图片、视频等,为学生的研究提供支持和引导。

此外,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研究,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激发学生对历史研究的兴趣。

误区二:过分强调表层现象在历史研究性学习中,一些学生倾向于过分关注历史事件的表层现象,而忽视历史事件背后的深层次原因和影响。

这种现象可能是因为学生对历史事件缺乏整体性的认识,以及缺乏深度思考的能力。

为了纠正这个问题,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提出更深入的问题,探究历史事件的深层次原因和影响。

同时,教师还可以帮助学生分析历史事件的多个方面,如政治、经济、社会等,从而帮助学生建立对历史事件的整体认识。

此外,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进行跨学科的思考,将历史与其他学科进行结合,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事件的背后含义。

学生历史学习存在的问题

学生历史学习存在的问题

学生历史学习存在的问题---1. 缺乏真实体验学生在历史研究中往往侧重于书本知识的消化,而缺少对历史事件的真实体验。

他们只是通过课堂讲解或教科书的描述来理解历史事件,无法深入感受历史的复杂性和变化。

这种静态的研究方式使学生对历史事件的理解停留在表面层次,缺乏对历史人物、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的全面了解。

2. 缺乏主动探究学生在历史研究中往往被动接受教师的知识灌输,缺乏主动探究的动力和能力。

他们缺乏对历史问题的思考和质疑,只顾追求答案而忽略了历史思维的培养。

历史研究应该激发学生主动参与、自主探究的热情,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学史与实际脱节学生把历史研究与实际生活脱节,将历史只看作是一种知识的积累,而忽略了历史与现实的联系。

他们无法将历史知识运用到现实生活中,无法发现历史与当下社会、政治和文化的相互影响。

学生需要认识到历史研究的重要性,理解历史对于了解过去、解读现在和展望未来的意义。

4. 缺乏多元视角学生在历史研究中往往只了解到一个单一的视角,缺乏多元、全面的历史观。

历史学科的本质是记录和研究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过程,而这个过程是复杂多样的。

学生需要通过不同的文化、思想和政治视角来理解历史事件,这样才能真正体会到历史的多元性和丰富性。

5. 忽略历史的价值观教育历史研究对于学生的价值观教育具有重要意义,但在现实中往往被忽视。

历史中的道德、伦理、人性等问题应该成为学生思考和讨论的内容。

学生需要在历史研究中培养正确的历史观和价值观,以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和综合素质。

---以上是学生历史学习存在的一些问题,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教育部门、教师和学生本身共同努力。

教育部门可以制定更加灵活的历史课程,增加历史实践和体验的机会。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自主研究和思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学生本身应该主动参与、深入思考历史问题,积极运用历史知识参与社会实践,提高历史学习的质量和效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历史研究性学习的误区和对策
摘要:研究性学习就是创设一种学生主动发展的空间和氛围,使学生在无数的生活道路中,找到一条最能鲜明地发挥他个人的创造性和个性特长的生活道路,在这条道路上,让学生去体验、去探索、去创造、去发展。

然而,我们在开展历史研究性学习中,由于思想认识上的诸多偏差,致使在具体实践过程中走进了种种误区。

关键词:历史教学;研究性学习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1)-08-00-02
一、偏离教材和课堂主渠道
既是在历史教学中实施研究性学习,那就必须依托历史学科课程载体,立足于历史教材和课堂,从学科特点出发,去有效地指导学生掌握历史基础知识和技能,去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探究的意识和能力。

目前,历史教学中的研究性学习采用“两条腿走路”的方式,把研究性学习的实施和历史课堂教学分离开来。

课堂教学灌输知识,“培养能力”,课外时间完成若干问题,“实施研究性学习”;或把正常的课堂教学作为主业,把研究性学习进行课外补充。

历史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在课堂,历史教学中实施研究性学习的主渠道自然也在课堂,二者不是并行或补充关系,而应是有机地融为一体。

实践证明,在历史教学中实施研究性学习,若能立足课堂主渠道,从课文出发进行深入挖掘研究,一则有利于学生对课文历史知识的理解,二是有利于从研究中培养了思维能力。

当然,实施研究性学
习的历史教学,既非传统意义上的历史教学,又有别于研究性学习综合课程的教学。

这就要求教师应特别注意既要指导学生掌握好历史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又要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探究的意识和能力,做到既打好学科基础,又培养创新精神。

二、注重优等生,舍弃后进生
目前不少教师认为研究性学习是一种要求很高的学习形式,只有具备扎实的历史基础知识、宽广的知识面、很高的阅读分析能力和表达能力的学生才能适应,而中等生和后进生能完成基本的学习任务就可以了。

这种认识上的偏差,直接导致的结果有二:一是教师在历史教学中实施研究性学习,其范围、对象仅限于少数优秀学生;二是目标直接定位在出“研究成果”上,以发表文章和获奖情况作为评价研究性学习效果的唯一标准。

其实,无论是素质教育的客观要求,还是研究性学习的本质特性,都决定了历史教学中的研究性学习决不是也不应该是优等生的专利,历史学科成绩相对落后的学生同样有权利,或许更有必要开展研究性学习。

素质教育要求面向全体,尊重个性,发展个性,研究性学习同样要求面向全体,尊重个性,发展个性。

尽管学生层次不同,水平各异,但不能因此就使研究性学习成为优等生的专利,而把多数学生拒之门外。

如果仅限于少数历史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那么,研究性学习实质上就走向了“精英化”,而大部分学生就只能成为“陪读”,这与研究性学习的教学理念就不相吻合了,与国家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更是背道而驰。

三、选题难度高,操作中随意性突出
不少学校和教师热衷于让学生从历史学科学术领域和社会热点、焦点问题中选择课题,学术化、高难度倾向十分明显。

如有的教师选择《国有企业的利与弊》、《禁毒在中国》、《西部开发与生态保护》、《义和团运动的功过》等研究性学习课题,就是十分典型。

这样的课题又大又难,无论从资料,要求的知识水平和研究能力等来看,均不是高中生所能完成的。

然而,我们在进行历史研究性学习时,操作中的随意性突出,缺乏周密的计划和明确的目标,随心所欲。

课题的选择,不是教师指导学生自主发现和选择,而是教师包办代替,列出一个或几个课题要求学生实施研究,这样就没有顾及学生的个性特点和水同层次。

如此下去,研究性学习不仅不能发展学生的个性,反而将窒息学生的个性。

四、片面追求结果,使研究走向异端
历史教学中研究性学习的结果评价的标准,在我们历史教师眼中无非有两种:一是以教师、学生发章的数量和获奖情况来衡量研究的结果。

其实历史教学中研究性学习,不论是作为一种教学理念,还是作为一种具体方式,都不能着眼于直接的“研究成果”,而是重在通过全新学习方式的运用,使学生在探究中激发学习兴趣,培养问题意识,提高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片面追求“研究成果”势必使历史教学中的研究性学习走向异端。

二是重视知识获得功能,忽视研究性学习推动学习方式变革的功能,出现灌输式教学方法和研究方法的现象。

这种脱离实际的探究活动,仅仅将学习方法和研
究技能抽取出来进行“指导”的做法,实际上仍是知识的传授,只不过是关于方法的知识。

面对当前历史研究性学习的种种误区,我们如何深入开展研究性学习呢?
(一)立足课堂,精心提炼课题开展研究性学习
选择课题是历史研究性学习的首要环节,也是研究性学习起步阶段的难点之一,我们应该特别注意选择那些既有研究价值,又具备研究条件,切合学生实际水平的课题。

实际上,历史教材就给我们提供了很多值得研究的课题。

就目前大多数学生的实际情况而言,特别是起步阶段,从课文和课堂教学中选择和提炼课题,一则贴近学生实际,有利于学生实施研究;二则把研究性学习融入课堂,与历史课堂教学有机结合起来,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

因此,我认为我们在提炼课题时可以从这三个方面考虑:一是把课后练习转化为课题;二是对课文中的历史人物进行研究;三是由研究的课题引出新的课题。

例如:从《洋务运动》一文中,我们可以从原因、过程和失败原因推出以下几个课题:1、评“中体西用”;2、如何理解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的先导?3、如何理解“只布新而不除旧”?这样选择课题,切合学生实际水平,又与历史教材和课堂教学融为一体,何乐而不为?
(二)面向全体学生,加强指导提高学生研究水平
研究性学习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个性化差异,强调全体学
生学习的自主性,但并不是说不要老师的指导,相反对老师的指导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老师不仅要指导学生确立研究课题,还要提高学生有效地搜集相关信息、分类处理信息、提炼观点和学生磋商成果反映形式。

老师的指导应该贯穿学生研究性学习的全过程,老师应积极参与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活动。

把握学生研究性学习的方向,及时发现并指导他们解决学习中遇到难题。

在研究性学习活动中,老师的指导作用主要体现在帮助学生提高理论水平、梳理研究思路、指引研究方向、推荐研究方法、避免误区。

老师的指导应点到为止,切忌越俎代庖,要留给学生充分思考和想象的空间。

老师指导学生发扬“团结精神”,培养学生的意识品质和社会责任感,促进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发展。

(三)重视体验,发展学生个性
历史研究性学习的关键在“研究”二字上,研究本身就是一种躬身实践,亲历探究的体验过程。

这个体验过程就要求我们应克服急功近利的思想,克服盲目随意的态度。

从学习目标上看,历史研究性学习特别注重让学生在宽松的学习环境中,以真正意义上的学习主人姿态,放开手脚独立地从事研究学习活动,全程参与、亲历亲为,加强和促进实践活动的内化,扩大和加深学生的认知结构,激发和巩固学生的探索热情和情感体验。

从学习内容上看,要求学生处身于文本之中,从体验入手,通过类似于科学家研究的学习活动,从认识、情感和意志三维心理去分析和反思,去理解和感悟生活的乐趣和生命的价值,从而与历史对象产生思想的撞击和情感的共
鸣。

从学习方式上看,历史研究性学习将“质疑—直觉—领悟”作为体验过程的三个环节,引导学生以质疑为思之始、学之端,刺激学习情绪,振奋学习精神,诱发积极求新知的欲望。

接着由疑而问,借助显意识和潜意识的相互作用,促成知情合一、身心合一、理解和观点合一,得出正确的判断。

最后让学生在研究中感知,在研究中领悟,当然这“悟”不仅是理解,更重要的是“长期耐心的研究之后突然诞生的概括,使我茅塞顿开”的大彻大悟。

实践告诉我们,在历史研究性学习中,历史老师应在思想认识上增强新理念,避免走进各种误区,在实践中反思,总结出切实可行的科学方法,为进一步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打下基础,全面地提高学生的素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