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一轮(二)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和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含解析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02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和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doc
专题02+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和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主干梳理】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一、君权和相权1.调整原因(1)防范宰相擅权。
(2)加强统治,提高行政效率。
(3)弥补政事繁多而宰相才干不足的缺陷。
2.调整措施(1)西汉:汉武帝频繁更换丞相,打击相权。
组成“中朝”参与决策,削减“外朝”势力。
(2)唐代①中央设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唐初三省最高长官都是宰相。
②设政事堂作为三省宰相共同议定军国大政的场所,后来凡参加政事堂会议的其他官员的身份也等同于宰相,相权有所分散。
(3)宋代:增设“参知政事”、枢密院、三司使分散宰相权力。
3.结果:君权逐步加强,相权被分散和削弱。
二、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1、汉初——王国问题⑴根源: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导致汉景帝时期出现“七国之乱”;⑵解决:景帝平定叛乱,武帝实行推恩令,彻底解决了王国问题,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2、隋唐——藩镇问题根源:唐中后期在地方增设许多节度使,后发展为藩镇割据局面。
3、宋朝——解决藩镇问题⑴分割地方军权:第一,兵权收归中央:杯酒释兵权;三衙掌握统兵权,枢密院掌握调兵权,实行调兵权和统兵权分离;第二,扩充中央禁军,守内虚外;第三,派文臣做地方长官;⑵分割地方行政权:设通判对各州郡地方行政长官实行监察;⑶分割地方财政权:派转运使削弱地方财政权。
⑷结果: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分裂局面,中央集权得以强化;但造成了“三冗”问题和积贫积弱局面。
4、趋势:地方权力日益集中到中央,中央形成对地方的绝对控制。
三、中国古代王朝的监察体制1.演变2.(1)积极: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监督官员规范执政,防止贪污腐败。
(2)局限:专制制度决定了监察制度效能有限。
四、选官制度的历史变化1.世官制:官职限定在贵族范围内,由贵胄子弟继承。
2.察举制(1)实施:汉武帝曾下诏策试贤良;魏晋南北朝时期以九品官人法为基础选官。
(2)评价:从考选方式和程序上,都体现出封闭性的特征,其形式都是以官举士,权操于上。
2015高考历史一轮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和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附解析
2015高考历史一轮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和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附解析)课时·考点梯度练基础训练——练熟主干知识1.“汉朝早期,统治者试图在周朝松散的政治联盟和秦朝严格的中央专制间走一条中间路线。
”材料中的“中间路线”是指 ( ) A.郡国并行制度 B.郡县制C.分封制 D.察举制度答案 A解析考查西汉地方行政体制。
西汉统治者吸取秦暴政而亡的经验教训,认为秦之所以很快消亡,就是因为没有分封宗亲,拱卫王室,故实行郡县制的同时,也进行分封,即郡国并行制度。
2.有人认为,唐朝建立的三省六部制,为解决皇权和相权的矛盾提供了一种较为科学的方式。
所谓“科学”,实质上是指 ( ) A.通过分散相权保证皇权独尊,又调动了宰相的积极性B.三省的长官各司其职,分工较为科学合理C.唐中央政府通过三省六部制建立了一个科学的行政体系D.三省六部制消除了皇权与相权之间的矛盾答案 A解析处理矛盾比较科学的结果是“双赢”,即矛盾双方都能取得一定的好处。
三省六部制不但分散相权加强了皇权,而且由于宰相众多也提高了宰相之间的竞争性。
故选A。
3.《元史·百官志》:“国初,有征伐之役,分任军民之事,皆称行省,未有定制。
中统、至元间,始分立行中书省,因事设官,官不必备,皆以省官出领其事。
”据材料可知,元行省 ( ) A.最初是中央派出机构B.长官不再由朝廷任命C.削弱了中央集权D.辖区广阔且权力较大答案 A解析本题考查行省制度。
从材料信息“国初,有征伐之役,分任军民之事,皆称行省,未有定制”可知,最初,行省为中央派出“任军民之事”的机构,故选A。
B、C两项与史实不符;D项材料信息无法体现。
4.“建设服务型政府”和“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成为当前我国科学推进地方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新口号。
纵观历代地方行政机构变迁,下列不属于其变迁规律的是( )A.中央集权是推动地方行政机构变迁的主因B.沿袭为主、变革为辅是历代地方行政机构变迁的主线C.县作为地方行政层级的基层组织,具有相对稳定性D.地方行政机构的权力不断增强,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答案 D解析本题考查历代地方行政机构的变迁规律。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和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考点一 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知 识 点 梳 理:
一、中央集权与中枢权力 体系的演变 二、选官制度
三、监察谏议制度
知识点梳理:
一、中央集权与中枢权力体系的演变 (1)、中央集权的演变 西汉 唐 宋 元 (2)、中枢权力体系的演变
1.秦朝: 2.汉朝: 3.隋唐:
① 封建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相对分散, 需要强有力的中央集权来保护。 ② 地主阶级也需要有一个强有力的政权 2.特点: 维护其阶级利益。 ①以皇权为中心,权力高度集中。 ③ 战国法家思想的影响。 ②宗法关系渗透到政治制度的建设。 ③贵族特权和官僚政治伴随始终,人治高于法治。
④对官吏的控制和监督逐渐强化。 ⑤制度的继承性与创新性相结合。 ⑥政治与伦理相结合,儒家思想是其理论基础。
皇帝从资历较浅,地位不高的心腹近侍或仆从中选拔一些人来承 担政务,逐渐演变为正式的辅政机构。 当这些辅政机构和官员的权力较重时,皇帝又从更为亲宠的近侍 或仆从中另选出一些人承担政务,有意架空原有的辅政机构和官方, 剥夺其实权,仅保留虚衔或使之变为荣誉职称。然后又进行下一轮的 循环…… 每一次循环的结果,都使得中枢机构原权力更分散,皇帝的权力 更加强。 因此在封建社会里,皇帝治国变成了治官,治官变成了集权,而 集权则又导致了冗官冗吏,腐败丛生,国亦难治。这种不断的转移与 分散,是封建国家权力运动的基本规律。
四次循环都使中枢机构原有权力下分散,皇权加强。
问题:指出秦朝以后中枢机构的四次大规模“循环”, 结果是否如其所言?
第一次:汉武帝时设立“中朝”决策机构,限制“三公”权力。 第二次:宋代以枢密使分割宰相军权,增设参知政事分割宰相 的行政权,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财政权。 第三次:明朝废丞相,以六部分理全国政事,内阁制形成。 第四次:清朝雍正帝增设军机处。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课后限时集训2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和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新人教版高三全册历史试
课后限时集训(二)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和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时间:40分钟分值:85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9·某某质检)汉初,X邦以春秋战国以来的各国为基础分封诸王,九个同姓王和某某王吴芮的封地,约相当于关东六国故地,中央管辖的十五个郡主要在关中地区,大致相当于秦国X围。
这反映了汉初郡国并行制( )A.迅速形成地方割据B.阻碍社会经济发展C.实现中央垂直管理D.尊重各地原有传统D[根据材料“X邦以春秋战国以来的各国为基础分封诸王”可知,郡国并行制尊重各地原有传统,故选D项;材料的主旨强调尊重各地原有传统,而不是形成地方割据,且尊重原有传统与地方割据关系不大,排除A项;汉初郡国并行制促进了各郡国经济的发展,排除B 项;被分封的诸侯王在封国内独揽大权,郡县制才是中央垂直管理,排除C项。
] 2.(2019·某某适应性考试)唐宋以来,宰相出任藩镇节度使或藩帅带宰相官衔者,称为使相。
A.藩镇割据导致使相出现B.地方的独立性逐渐加强C.使相分割了宰相的权力D.使相致使唐代战争不断B[从出身、所在和结果的逐步变化可以看出地方独立性增强,故选B项;唐玄宗时期已出现使相,但其只是代天子巡边,并未形成藩镇割据,排除A项;代天子巡边只是使相的一项职责,并不能说明其分割了宰相的权力,排除C项;藩镇割据致使唐代战争不断,排除D 项。
]3.(2019·德阳一模)宋太祖时期中央所辖州县数量统计表根据上表中的信息,可以确认的历史结论是,宋初( )A.科举改革成效显著B.地方治理得到强化C.经济重心南移加快D.地方机构日渐臃肿B[题干中979年与960年相比,中央所辖州、县数量增多,表明地方被分化,中央权力增大,故选B项;题干州县数量变化与科举制关系不大,排除A项;题干反映的是州县的分化,未涉及经济问题,也反映不出地方机构情况,排除C、D两项。
]4.汉武帝时,在置十三州部刺史的同时,在郡一级设置督邮,“掌监属县”。
2014高考历史复习之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和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和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知识诠释思维发散知识梳理一、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1.中央集权的发展(1)西汉:地方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是郡县、封国并存;汉武帝颁布“①推恩令”,中央集权得到加强。
(2)唐朝:唐朝中期在地方设置了节度使,安史之乱后形成了“②藩镇割据”局面,严重削弱了中央集权。
(3)北宋:军事上,宋太祖把主要将领的兵权收归中央;行政上,由中央派③文官担任地方长官,同时设④通判负责监督;财政上,地方赋税一小部分作为地方开支,其余全部由中央掌控。
这些措施加强了中央集权。
(4)元朝:地方实行行省制,行省长官由朝廷任命;行省之下,分设路、府、州、县,边远民族地区设⑤宣慰司进行管理。
2.君主专制的演进(1)西汉:汉初,丞相位高权重;汉武帝重用身边做⑥侍从、秘书等工作的人,让他们担任尚书令、侍中等。
(2)魏晋南北朝:形成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三省体制(3)唐朝:隋朝时门下、中书、尚书三省为中央政府最高统治机构;唐朝实行⑦三省六部制,三省相互牵制和制约,削弱了相权,保证了皇权的独尊,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
(4)北宋:设立中书门下作为最高行政机构,后又增设参知政事、⑧枢密使和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
(5)元朝:设⑨中书省替代前代的三省。
中书省是最高行政机关,其长官行使宰相职权。
3.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1)汉朝的察举制:⑩孝廉成为士大夫做官的主要途径。
(2)魏晋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世家大族子弟依靠门第即可步入仕途。
(3)隋唐科举制:A.形成:隋炀帝时。
B.完善:唐宋元时期。
C.影响:是封建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有利于打破 特权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为历朝沿用,影响深远。
【易错扫描】(1)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过程中,存在着两对主要矛盾:中央与地方的矛盾、皇权与相权的矛盾,正是这两对矛盾推动了政治制度的不断变革。
(2)解决中央与地方的矛盾主要是通过改革地方官制,分割、削弱地方权力。
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2讲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和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教学案含解析
第2讲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和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考点1| 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从汉至元官僚政治的成熟[知识整合·厘清史实]一、汉代政治1.地方管理(1)问题:汉初郡县、封国并存,出现王国问题。
(2)措施: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汉武帝颁布“推恩令”,中央集权得到加强。
2.加强君权(1)汉初丞相集决策、司法、行政大权于一身,位高权重。
(2)汉武帝时让身边做侍从、秘书等工作的人担任尚书令、侍中等,削弱相权。
3.选官制度 实行察举制,令天下郡国每年举荐人才,孝廉成为士大夫做官的主要途径。
4.政治特点“汉承秦制”,汉朝基本继承了秦朝的政治制度,但是,也有自己独特一面,形成一些独特的政治制度或者政治环境。
1.中央官制:出现三省体制握有实权的先是尚书省,后有中书省和门下省,逐步形成三省体制。
2.门阀政治采用九品中正制,世家大族依靠门第步入仕途,朝廷要职多由世家大族担任。
三、隋唐政治1.地方制度:唐朝中期设节度使,“安史之乱”后形成藩镇割据局面,严重削弱了中央集权。
2.中央官制:三省六部制(1)措施:推行三省六部制,中央设置中书、门下、尚书三省,尚书省下设六部,负责具体事务。
(2)特点①三省六部制是一套较为完备严密的封建官僚体系,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减少决策失误,防止个人权力过分膨胀,加强了中央统治力量。
②三省的分工,使宰相的权力一分为三,这就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
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和完备,使封建中央集权制度更加完善,为此后历代王朝沿用。
③随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恶性发展和朝政腐败,权力失去制约和平衡,三省六部制也就失去了维护封建统治的积极作用。
3.选官制度:科举制(1)内容:隋文帝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隋炀帝时设进士科,科举制形成。
(2)影响: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了官吏的来源,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
将选官权力集中到中央,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
四、宋朝政治1.中央(1)二府三司制形成①宋初设立中书门下作为最高行政机构,最高长官行使宰相职权。
全国统考2022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2讲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及明清君主专制
第2讲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及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课时作业一、选择题1.汉代的监察机关人员少而且官阶低,御史台的主管御史中丞官阶尚不及九卿,实行“位卑权重”的原则。
这种做法 ( )A.有利于皇帝对官员的控制B.阻碍了监察职能的发挥C.有效杜绝官僚机构的腐败D.防止了地方割据势力膨胀解析:据材料中“监察机关人员少而且官阶低” “位卑权重”等信息可得出以监察机关、御史中丞的低官位,但具有重权,利于皇帝对官员的控制,故A项正确;虽然位低,但是权重,不存在阻碍监察职能的发挥,故B项排除;材料中没有对“腐败”问题进行阐释,故C项排除;材料中没有对地方势力膨胀的情况进行阐释,故D项排除。
答案:A2.秦末“有叛人而无叛吏”,汉初“有叛国而无叛郡”,中唐“有叛将而无叛州”。
这说明( )A.秦朝郡县制削弱了中央集权B.中央集权制有利于国家统一C.唐朝安史之乱导致藩镇林立D.西汉郡国并行制达到了目的解析:秦朝实行郡县制,地方官由皇帝任免,“有叛人而无叛吏”,避免了地方割据的局面重演;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王国势力威胁中央集权,出现“有叛国而无叛郡”;唐玄宗时期设立节度使,出现藩镇割据,出现“有叛将而无叛州”的局面,上述反叛中,地方各郡县、各州以及地方官员都没有参与,反映了中央集权制有利于国家统一,故B项正确。
答案:B3.唐太宗贞观三年“凡军国大事,则中书舍人各执所见,杂署其名,谓之五花判事。
”这一做法 ( )A.削弱了门下省审议权B.有利于决策的合理性C.一定程度上削弱皇权D.加强了尚书省执行权解析:材料体现了唐朝三省六部制的集体决策,有利于减少决策失误,故选B项;门下省的审议权并没有削弱,排除A项;三省分工体现相权一分为三,强化了皇权,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尚书省执行权,排除D项。
答案:B4.北宋时期的官制有一些重要特点,如重复设官(三司使、通判等)、官职分离(官员实际担任的职务与官名不符)。
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 ( )A.加强中央集权 B.提高行政效率C.分散官员权力D.加强君主专制解析:依据题干材料“重复设官”“官职分离”,结合所学可知,官职重复和分离,使各层权力机构的权力趋于分散,有利于加强专制君权,故D项正确。
高考历史总复习 第2讲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和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信息提取:隋唐三省的分工,使宰相的权力一分为三,这就削弱了 相权,加强了皇权。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和完备,使封建中央集权制度 更加完善,为此后历代王朝沿用。
知识点三 选官与用官——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 1.汉朝的察举制:孝廉成为士大夫做官的主要途径。 2.魏晋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世家大族子弟依靠___门_第____即可步入
2.藩镇割据 安史之乱期间和以后,唐朝陆续在内地增设藩镇。藩镇管辖地区, 大者十余州,小者三四州,有些藩镇独立性很强,形成藩镇割据的局 面。这种局面在唐朝后期持续了100多年,严重削弱了唐朝的统治力 量。 3.科举制 (1)科举制使出身社会中下层的读书人通过相对公平的考试参与政权, 扩大了统治的基础,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加强了中央集权。 (2)科举制使官员选拔变得更加公开和公平,中国古代选官制度逐渐 走向成熟与完善。
[归纳比较] 元朝的行省制与郡县制的不同
(1)郡县是地方机构,郡县长官是地方官员,中央政令直达郡县,有 利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形象地表示:中央—郡—县,直线行政。
(2)行省是中央政府的派出机构,行省长官是中央官员。行省行使权 力时受中央的节制,是分区统治,不是直线统治。
[构图解史]
三省六部制的运转机制
命题研析·考题演练 真题体验 1.命题点:北宋实行募兵制的影响 [全国卷Ⅲ]北宋实行募兵制,兵士待遇较为优厚,应募者以此养家 糊口,兵员最多时达120多万人。这一制度( ) A.加重了政府财政负担 B.提升了军队的战斗力 C.弱化了对地方的控制 D.加剧了社会贫富分化
答案:A
关键点拨:北宋实行的募兵制,使北宋政府掌握了大量军队,而且 士兵待遇较为优厚,分析这一制度带来的影响。
__三__省__六_部__制___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此后历朝基本沿袭这
2020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和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应考能力提升(含解析)
第2讲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和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2018·高考全国卷Ⅰ,T25)据学者研究,唐朝“安史之乱”后百余年间的藩镇基本情况如下表所示。
“安史之乱”后百余年间唐朝藩镇基本情况表藩镇类型数量(个) 官员任免赋税供纳兵额与功能河朔型7 藩镇自擅不上供拥重兵以自立中原型8 朝廷任命少上供驻重兵防骄藩边疆型17 朝廷任命少上供驻重兵守边疆东南型9 朝廷任命上供驻兵少防盗贼A.控制了朝廷财政收入B.彼此之间攻伐不已C.注重维护中央的权威D.延续了唐朝的统治【知识定位】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至元中央集权的加强·唐末藩镇割据 【素养解读】 全国卷高考命题以素养考查为主,本题主要考查“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三个方面,考查考生全面准确解读材料和审题的能力,具体解读如下:赋税,藩镇的功能多为防骄藩、守边疆、防盗贼,这些都有利于唐朝统治的维持,故D 项正确。
仅由材料信息无法得出藩镇控制了朝廷财政收入,故排除A 项;材料反映的是唐朝后期藩镇的基本情况,无法得出藩镇之间攻伐不已的结论,故排除B 项;四种不同的藩镇类型中,河朔型自己任免官员、赋税不上供、拥重兵以自立,并不注重维护中央的权威,故排除C 项。
【答案】 D(2017·高考全国卷Ⅱ,T27)明初朱元璋严禁宦官读书识字,但中后期宦官读书识字逐渐制度化,士大夫甚至有针对性地编纂适合宦官学习的读本。
由此可以推知,明代中后期( )A .中枢决策过程发生异变B .皇帝权力日趋衰落C .内阁议政功能已经丧失D .宦官掌握决策权力【知识定位】 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素养解读】 高考命题注重运用学科素养考查对历史现象的认识。
本题运用“历史解释”和“唯物史观”,考查影响君主专制统治的因素。
具体解读如下:以牵制内阁,这使得识字成为宦官的必要素质,这是中枢决策程序发生异变的结果,A项正确。
材料体现的是皇权专制的强化,而不是皇权衰落,B项错误;材料不涉及内阁,排除C 项;中国古代决策权力掌握在皇帝手中,D项错误。
2019届高考历史一轮检测二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和
检测(二)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和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汉武帝即位后,改变了以前专用功臣列侯及其子弟为相的传统,开始擢用没有政治背景的一般士人为相,拜相后始封侯。
汉武帝此举()A.加强了丞相对皇帝的依赖性B.强化了相权对中央集权的控制C.削弱了刘氏同姓诸侯王势力D.化解了相权与君主集权的冲突解析:选A汉武帝改变以前专用功臣列侯及其子弟为相的传统,开始擢用没有政治背景的一般士人为相,意在削弱贵族政治,丞相由皇帝亲自擢选也能加强丞相对皇帝的依赖性,故A项正确;B、C两项与材料无关;汉武帝改变丞相任用的方式,一定程度上能缓解皇权与相权的矛盾,但不可能化解相权与君主集权的冲突,故D项错误。
2.(2018·安徽十校联盟联考)汉初诸吕叛乱时,郡县官吏消极观望,未闻有讨伐诸吕者。
是齐王刘襄、琅琊王刘泽等刘氏子弟发兵讨伐,一举诛灭了诸吕,维护了刘氏统一政权。
这表明汉初封国制度有利于()A.加强君主专制B.稳定政治局势C.削弱中央集权D.解决王国问题解析:选B汉初封国制度是地方政治制度,不能起到加强君主专制的作用,故A项错误;材料表明汉初封国制度有利于稳定政治局势,故B项正确;汉初封国制度削弱了中央集权,不利于解决王国问题,故C、D两项错误。
3.“太子年幼继位,年轻的太后临朝,不得不重用她娘家父兄来协助处理政事,外戚骄横擅权,无视幼主。
及至皇帝成年,结纳在自己身边的心腹宦官,发动政变,除掉外戚。
皇帝亲政后,自然重用夺权有功的宦官,于是又演成宦官专权的局面。
这种外戚、宦官的交替专权,成为东汉后期封建政权的一个特点。
”这种现象的根源是() A.外戚、宦官权力过大B.君主的权力受到制约C.君权至上的结果D.中央集权所致解析:选C虽有外戚、宦官专权,但他们的权力并不是来自于制度和职位,而是来自皇帝的支持和信任,是皇权的延伸,之所以能交替专权,关键在于他们代表的是皇帝的权威,是君权至上的结果,故C项正确。
2020届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第2讲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和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主题二 封建制度的重要保障——选官制度 史料一 与分封制相适应,商周的官员选拔采用“世卿世禄 制”……①从诸侯到士,根据出身的高低贵贱来兼任政府职务, 世代为官。
答案:D
4.元世祖忽必烈诏,“诸路管民官理民事,管军官掌兵戎, 各有所司,不相统摄”。诸侯如真定史氏、保定张氏等,都一度 被削去军权,保留的都是文职。忽必烈此诏旨在( )
A.保障中央政府集中控制军事大权 B.实行兵民分治以便削减军事力量 C.有效地抑制汉地世侯的割据势力 D.实现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的结合 解析:本题考查元代中央集权的加强。A、D项材料均不能体 现。材料表明,忽必烈在各地实行兵民分治的制度,避免地方长 官集军、民之权于一身,从而较为有效地抑制了汉地世侯的割据 势力,B项错误,故C项正确。 答案:C
(3)沿袭变革是历代地方行政层级变迁的主线。中国历代地方 行政层级变迁的一条主要线路是对前代地方行政制度的基本沿袭 和改进,沿袭为主,变革为辅。
(4)下稳上动是地方行政层级结构变化的特征。纵观中国2 000 多年的封建史,县作为地方行政层级的基层政区,是相对稳定 的,而县之上的州、府、省则变化很大。
决议最后交由皇帝批准,档案制度规范
[学会用史] (1)据史料一,概括汉、魏晋、唐三个时期中枢权力机构的演 变,归纳中国古代封建皇帝“独揽事权”的方式。
[提示] 演变:汉武帝设内朝以夺相权,魏晋时期出现了三 省,隋唐时期三省正式成为宰相。
方式:(另设机构)转移相权;分割相权(相互牵制)。
(2)据史料二,指出唐朝中央行政体制有何特点,并指出这些 特点对唐代政治的影响。
第2讲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和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一轮复习)
分割相权、加强皇权 行政权上的分权 封建君主专制的体现
防止个人专制独裁 司法、行政、立法分权 资本主义代议制民主的体现
例1. “分封制—郡县制—郡国并行制—行省制”,这种演变说明了( ) A. 封建中央集权制度的地方建制逐渐完善 B. 中国古代一直在着力解决君权与相权的矛盾 C. 高度集权的政治制度逐渐瓦解 D. 古代中国的地方行政制度逐渐完善 解析:本题考查我国古代地方制度的演变。分封制不是封建社会的制度,故A项 错误;B项地方制度解决的是地方与中央的矛盾;C项不是瓦解,而是完善;答 案: D 例2(2009· 扬州模拟)隋唐的三省六部制完善了自秦以来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制度,突出反映在( ) ①中央决策的民主化②任人唯贤的原则得以贯彻③三省六部既有分工又相互制 约,提高了行政效率④使相权一分为三,加强了皇权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③④ 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理解三省六部制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组成部分, 其本质是专制制度,所以①②错误。答案:D
考点2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课程标准
考点要求
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 明朝宰相制度的废除与内阁的 置等史实,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 出现;清朝军机处的设置。 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自主学习
泛读课文识记以下知识点: 1. 明朝废除宰相制度的原因和影响 2.内阁出现的经过及地位 3. 清朝君主专制加强的背景和措施;军机处设置的影响
自主学习
泛读课文识记以下知识点: 1. 从汉至元中央集权发展的表现及作用 2.从汉至元君主专制演进的表现 3. 中国古代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科举制的作用
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2讲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及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课件
[辨析比较] 唐朝中书省与元朝中书省的区别 唐朝的中书省是中央三省中的一省, 是决策机构, 负 责草拟政令; 元代的中书省是最高行政机构, 唐代的中央 行政机构是尚书省。
6.明朝。 (1)废除宰相。 ①原因:宰相权势过重妨碍了皇权的高度集中。 ②废除:1380 年明太祖裁撤中书省和丞相,以六部 负责政务,对皇帝负责。 ③影响: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
(2)内阁制度。 ①内阁的出现:明太祖废除丞相后,政务繁忙,设 置殿阁大学士为侍从顾问;明成祖时,出现“内阁”, 后来大学士有了票拟权。 ②地位:内阁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 策机构,只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
7.清朝。 (1)背景:议政王大臣会议的权力凌驾于内阁、六部 之上,皇权受到很大限制。 (2)措施。 ①康熙帝设南书房,参与机要事务。 ②雍正帝设置军机处,机构简单,有官无吏,军机 大臣跪受笔录。 (3)影响:行政效率提高,君主专制加强,中央集权
(2)作用。 ①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高 官员文化素质。 ②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从世家大族手中集 中到中央政府,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
[图解历史] 古代重要选官制度
要点一
从汉至元Hale Waihona Puke 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演变史料一
(汉代)汉哀帝语:“丞相者,朕之股肱,所
与共承宗庙,统理海内,辅朕之不逮以治天下也。”
史料解读 史料一中“朕之不逮”指皇帝所不及之处,揭示出 汉代丞相的职责是辅佐皇帝,处理政务,有利于避免皇 帝决策失误。这也进一步说明秦汉时期,君主的权力还 受到了相权一定程度的制约。
史料二说明中书省负责草拟颁发皇帝诏令,门下省 负责审核,尚书省负责执行。这体现了三省之间互相牵 制,互为补充和明确的分工。
高中历史一轮复习-第2讲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和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目录 CONTENTS
必修1 政治文明历程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2讲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 演变和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1 再读教材 考点整合 2 主题探究 多维讲练 3 题点冲关 提能演练 4 课时训练 规范提升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再读教材 考点整合
考点一 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一、中央集权的发展 1.汉代 (1)背景:郡县、封国并存,封国有时与朝廷对抗。 (2)措施:汉武帝在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的基础上,颁布“ 推恩令 ”。 (3)结果:中央集权得到加强。
主题探究 多维讲练
二、唐代三省六部制的特点及评价 1.特点 (1)相权三分:中书省制定政令,门下省审核政令,尚书省执行政令,这样既能 互相制衡,也能分工合作,从而提高行政效率。 (2)职权分明:三省职权按行政程序划分,一切政令从起草(中书省)、审核(门下 省)至执行(尚书省),都经由三省处理。
主题探究 多维讲练
主题探究 多维讲练 四、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加强的特点及影响 1.特点 (1)既有继承又有发展。明清时期加强君主专制制度,既继承了前朝的一些制度 和做法,又在此基础上实行了新的举措。 (2)内容详尽而全面。其制度和措施涉及政治、经济、军事、监察、司法、思想 文化和暴力手段等各个方面。 (3)以强化君权为核心,程度空前。主要体现在废除丞相、军机处的设置和文字 狱的严酷等方面。 (4)体现了时代特征。君主专制逐渐达到顶峰,并且走向反动,反映了我国封建 专制制度渐趋衰落的时代特征。
再读教材 考点整合
学以致用 1.《朱子语类》记载:“本朝(宋)……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刑政一切收 了,州郡遂日久困弱……靖康之役,虏骑所过,莫不溃败。”宋代为何“收 权”?如何认识朱熹“州郡遂日久困弱”的论断? 试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2课时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和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15页,含解析)
第2课时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和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考纲要求】 1.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2.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课标提示】 1.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2.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等史实,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一、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1.中央集权的发展(1)判断:中央与地方的矛盾,在北宋时期基本得到解决,地方失去了独立性,完全服从中央。
(√)(2)判断:(2010·山东文综,10,改编)宋朝形成了“中书主民,枢密院主兵,三司主财,各不相知”的局面,这实际上反映出宰相职权范围扩大的现状。
(×)(3)选择:下列制度中最能体现“皇权下的民主”的是(C)A.秦朝三公九卿制B.西汉中朝制度C.唐朝三省六部制D.清朝军机处(4)思考:我国古代选官制度的选官标准和方式有何变化?答案:选官标准由家世门第逐渐发展到才学,选拔方式由推选逐渐发展到公开考试。
,1.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可归纳为“一、二、三”一个核心:皇权至高无上。
两条主线:中央: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
地方: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不断加强。
三个创新:三省六部制(中央行政制度)、行省制(地方行政制度)、科举制(人才选拔制度)。
2.三省六部制的运行机制1.唐代中书省与元代中书省的区别唐代中书省的职权是负责起草政令,元代中书省则是全国最高行政机构,两者名称相同,但职权差别较大。
2.宋代“中书门下”不同于唐代“中书省”宋朝设“中书门下”为宰相办公机构,其职能等于隋唐时中书省和门下省之和。
宋朝宰相受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的牵制,不可能集决策、审议权于一身。
备课札记二、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1.明朝(1)宰相制度的废除⎩⎪⎨⎪⎧①原因:宰相权势过重,妨碍了皇权的高度集中,导致社会动荡。
②废除:1380年明太祖裁撤中书省和丞相,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对皇帝负责。
③影响: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时检测(二)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和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5分)1.(2018·扬州调研)下图是《西汉时期诸侯控制户数变化示意图》,其中最能反映这一时期中央集权趋势的是()A.①至②B.①至③C.②至③D.②至④解析:选D西汉时期诸侯控制户数多少反映出诸侯实力的强弱,数轴②至④反映出诸侯控制户数减少,说明诸侯的势力逐渐减弱,这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故D项正确。
2.(2018·兴化期中)马克斯·韦伯说:“此一制度导致候补者互相竞争官职与俸禄,因而使得他们无法联合起来形成封建官吏贵族。
获取官职的机会对任何人开放,只要他们能证明自己有足够的学养。
”下列诗句与此制度有关的是()A.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B.举秀才,不知书。
察孝廉,父别居C.天下为家……大人世及以为礼D.皇榜尽处是孙山,贤郎更在孙山外解析:选D据材料“获取官职的机会对任何人开放,只要他们能证明自己有足够的学养”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科举制的特点,即以科举考试为选官的依据。
A项内容反映了九品中正制的特点;B 项内容反映了察举制的特点;C项内容反映了世袭制的特点;“皇榜尽处是孙山,贤郎更在孙山外”,体现了科举制的影响,故D项正确。
3.察举制、九品中正制大体可归于荐举之列。
从理论上说,荐举制是一种合理的官僚选拔制度,但是,察举制与九品中正制不约而同地走向了其初衷的反面。
其中的原因是它们()A.都将选官范围定为世家子弟B.都把选官标准定为考试成绩C.都把才德具体化,难以操作D.都对荐举者缺乏有效的约束解析:选D察举制、九品中正制都属于推荐制,主观随意性较大,对荐举者更是没有明确的要求和规范,故D项正确。
4.中国近代学者罗振玉在评价某制度时说:“度才而使之,程能而任之,朝不道则夕斥之矣,夕不道则朝罢之矣。
……其操纵由一己,其呼吸若一气,其简练教训如亲父兄之于子弟也。
”这一制度() A.最早开创于夏商时期B.以父系的血缘关系为基础C.有利于实现中央集权D.最突出的特点是等级森严解析:选C依据材料信息“度才而使之,程能而任之”可知,该制度为人才选拔制度科举制。
科举制最早开创于隋唐时期,以才学作为选官的标准,体现了公平、公正,将选拔人才的权力收归中央,有利于实现中央集权,故C项正确。
5.(2018·泰州期中)两汉和魏晋时期,士子必须获得地方官员及世族豪门的推荐,才能参加考试。
而唐代规定,士子可以自带一种叫做“牒”的身份证明即可直接报名参加考试,地方政府不能压制。
这一变化反映了唐代()A.选官没有身份限制B.宗法关系仍受重视C.人才选拔渐趋开放D.官僚政治逐步形成解析:选C材料表明士子考试“须获得地方官员及世族豪门的推荐”到“可直接报名参加考试”,资格限制放宽了,说明人才选拔渐趋开放,故C项正确。
6.(2018·常熟调研)《新唐书·百官志二》载:“给事中四人,正五品……凡百司奏抄,侍中既审,则驳正违失。
诏敕不便者,涂窜而奏还,谓之涂归。
”赋予给事中“涂归”权利的主要目的是() A.制衡行政运作程序B.保障君主独断之权C.提高政府办事效率D.剥夺丞相行政权力解析:选A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的“诏敕不便者,涂窜而奏还”意在强调这是在平衡、制衡行政运作程序,A项符合题意。
7.(2018·南京调研)《旧唐书·穆宗纪》:“(唐穆宗想破格提拔)前检校大理少卿、驸马都尉刘士泾为太仆卿。
给事中韦弘景、薛存庆封还诏书,上谕之曰:‘士泾父昌有边功,久为少列十余年,又以尚云安公主,朕欲加恩,制官敕下。
’制命始行。
”下列表述正确的是()A.唐代给事中具有封驳权B.给事中应隶属于中书省C.给事中可否决皇帝诏令D.相权可与皇权相互制衡解析:选A“给事中韦弘景、薛存庆封还诏书”表明唐代给事中有封驳权,故A项正确。
8.下图是南宋理宗宝祐四年录取的进士出身统计数据表。
其中父辈有官职者,低等级的又占了半数以上。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科举制度结束贵族体制B.科举推动社会阶层流动C.南宋时科举制走向成熟D.考试成为做官必经之路解析:选B题目中进士出身的官员中父辈有官职者(含宗室)有100多人,说明贵族体制依然存在,科举制有待完善,故A项错误;由材料可知,三代不士者有300多人,“父辈有官职者,低等级的又占了半数以上”,说明科举制度推动了社会阶层的流动,故B项正确;C项在材料中并未体现,故C项错误;宋代做官除了通过科举考试之外还有恩荫制度,故D项错误。
9.(2018·苏州调研)“军国重事,无不领之。
此由中央政府常派重臣镇压地方之上,实为一种变相之封建。
而汉、唐州郡地方政府之地位,渺不再得。
此制大体上为明、清所承袭,于地方政事之推进,有莫大损害。
自此遂只有中央临制地方,而中央、地方共同推行国政之意义遂失。
”这说明该制度() A.是中央派出机构,非地方行政机构B.地方缺乏自主性,不利于地方政事推进C.所辖地区广阔,并且拥有较大权力D.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为后世所沿用解析:选B据材料信息可知该制度为行省制,材料主要阐释了其弊端所在,故选B项。
10.朱元璋认为元朝灭亡原因是“主荒臣专,威服下移”,为此,他采取的措施是()A.分相权,中书门下同相B.废丞相,权归六部分掌C.裁中书,实现权力集中D.设内阁,亲理国家大事解析:选B根据材料元朝所面临的“主荒臣专,威服下移”,朱元璋直接废丞相,权归六部,皇帝直接统领,故B项正确。
11.《国史大纲》载:“张居正为相(内阁首辅)……太仓粟支十年,太仆积贮至四百万。
及其籍没,家资不及严嵩二十之一。
然能治国,不能服人。
法度虽严,非议四起。
”“非议四起”主要是由于() A.自身不正贪污腐化B.不善理财入不敷出C.世俗日下嫉贤妒能D.阁臣弄权不合制章解析:选D根据题目中“能治国”“家资不及严嵩二十之一”,故A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内阁并非国家法定的一级行政机构,仅是皇帝的内侍机构,无决策权,权力来源于皇帝的个人意愿,故B、C 两项均错误;D项正确。
12.永乐年间,内阁只是一个辅佐皇帝办理机务的处所,六部等部院的政事都直接呈送皇帝。
但到宣德年间,明宣宗让阁臣兼任六部尚书并“票拟”皇帝谕旨,经由皇帝“批红”后再经内阁下达部院。
材料表明宣德年间()A.内阁成为法定的行政机构B.君主权力受到内阁的制约C.六部权力较明初大为下降D.六部不再直接听命于皇帝解析:选D材料由永乐年间,六部的政事都直接呈送皇帝到宣德年间,内阁兼任六部尚书,皇帝批红后再经内阁下达部院,据此可以判断“六部从直接听命于皇帝到经内阁听命于皇帝”。
明宣宗时形成了皇帝、内阁、六部这样的政务处理机制,内阁成为皇帝和六部之间的中介,故D项正确。
13.(2018·南师附中质检)康熙皇帝曾发出感慨:“臣下可仕则仕,可止则止,年老致仕而归,抱子弄孙,犹得优游自适;为君者勤劬一生,了无休息。
”这一现象本质上反映了()A.皇权集中B.皇位世袭C.皇帝独尊D.皇帝勤政解析:选A材料中是康熙帝奉劝大臣不要争权、知足而乐的思想,实质上是加强君主专制的需要,故A项正确。
14.王昶《军机处题名记》云:“本朝谕旨诰命……惟军机处恭拟上谕为至要。
上谕亦有二……明发,交内阁,以次交于部、科;寄信,密封交兵部,用马递。
其内外臣工所奏事,经军机大臣定议取旨、密封递送亦如之。
……内阁、翰林院撰拟有弗当,又下军机处审定。
”材料说明军机处() A.成为内阁的办理机构B.提高了中央政府行政效率C.掌握军政要务决策权D.与其他中枢机构分权制衡解析:选B材料表明军机处拟定的上谕有两种:第一种是明发,交给内阁,再交于各部科;第二种是寄信,交给兵部,用马传递。
内外臣子们所请奏的事情,经过军机处讨论、处理的也采用以上处理方法。
内阁和翰林院如果有不对的地方,要交到军机处审定。
军机处高于内阁,故A项错误;军机处能协助皇帝快速处理内政外交,故B项正确;军政要务决策权在皇帝手上,故C项错误;其他机构制衡不了军机处,故D项错误。
15.(2018·徐州质检)“(清代)军机处值日章京……凡本日所奉谕旨,所递片单,均钞钉成册,按日递添,月一换。
凡发交之折片,由内阁等处交还及汇存本处者,每日为一束,每半月为一包……均责成章京检覆无讹,按季清档,月折及各种存贮要件,收入柜中,值日者亲手题封,谓之‘封柜’也。
”这说明军机处实质上()A.防止了大臣专权B.强化了君主专制C.取代了内阁权力D.扩大了统治基础解析:选B材料信息反映了清代军机处实行严格的保密制度。
这种保密制度实质上反映了君主专制的加强,故选B项。
二、非选择题(15分)16.(2018·泰州期中)地方行政制度作为中国古代政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伴随着历史发展而不断变革完善。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
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甚足易制。
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
——《史记·秦始皇本纪》材料二西周的封建是层层分封,而汉代封建只有一层分封,诸侯王国以下依然是郡县制,每个王国领有三四郡、五六郡不等。
除了诸侯王以外,刘邦又分封萧何、张良等一百多位功臣为列侯,建立侯国,这些侯国的地位与县相当,但直属中央。
因此,汉代封建只是郡县制的变形,并没有完全回到西周封建的道路上去。
——摘自周振鹤《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材料三元朝同宋一样,把地方分成路、府、州、县,而实际上元代的地方政权不交在地方,乃由中央派行中书省管理。
行省长官是中央官而亲自降临到地方。
……所以行中书省正名定义,并不是地方政府,而只是流动的中央政府。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完成下列要求:(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战国时期“诸侯更相诛伐”的原因,并指出秦朝是如何破解的?(4分)(2)据材料二,指出汉初实行的地方行政制度,并说明“汉代封建只是郡县制的变形”的理由。
(3分)(3)材料三反映了元朝地方行政制度有哪些创新?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历史作用。
(4分)(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从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演变中得到的基本认识。
(4分)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一“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的信息并结合所学从宗法制被破坏的角度回答;第二小问,结合所学从秦朝统一以及所实施的地方制度角度回答。
第(2)问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二“诸侯王国以下依然是郡县制”的信息归纳回答;第二小问,依据材料二“建立侯国,这些侯国的地位与县相当,但直属中央”分析回答。
第(3)问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三“元代的地方政权……由中央派行中书省管理”“行省长官是中央官而亲自降临到地方”的信息归纳回答;第二小问,结合所学从行省制度设立意义来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