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3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素材人民版必

合集下载

高中历史专题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3课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教学素材人民版必修

高中历史专题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3课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教学素材人民版必修

第 3 课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加强【资料,达成以下各】1、资料一春秋国期,按“官有能而禄有功”的原,除血世的族制,成立起官僚行政制度。

秦至初,秉着法家理念,功与能官吏升迁任免的主要依照。

武帝此后,儒生身世的官吏地位上涨,官吏个人道德于引、教化百姓的功用日趋遇到重。

,士医生追赶鉴于道德的“名” ,官吏情虚而无才能成广泛象,曹操政,“唯才是” ,功、能者先,“不官无功之臣,不不之士”。

西魏北周任官吏,突出思想道德的重要性:“凡所求材者,其能够治民。

” 官的道德和政查核。

“其志行名者,之;其志行不善者,去之⋯⋯凡求之路,自非一途。

然因此得之者,必由任而之,考而察之。

”——摘自翦伯《中国史要》资料二唐朝将道德与任度方面的“四善”作观察官最重要的内容:“ 一曰德有,二曰清慎明著,三曰公正可称,四曰恪勤匪懈。

”同定各的最正确准,称作“最”。

每年查核,公示果。

查核分九等:“一最四善上上,一最三善上中,一最二善上下⋯⋯居官,存状,下下。

”“善”是得薪酬励与快速提高的关。

——据《新唐》依据资料一、二并合所学知,归纳秦至唐官拔所体的“德” 、“才” 的化并析其原由。

2.中国史上的官制度有一个演的程,西周、代与唐朝是三个重要的展段。

:( 12 分)思示:本观察的是(1)按示例填写表格。

中国古代的三种拔人材的方式,以及后两种制度的正确。

(2)要述、唐的官制度。

思示:注意掌握资料在的关信息――“ 士”,可以破解第一,第二是一种制度的价。

3、制度的革与新直接影响着人史的程,是世界名的重要体。

资料,合所学知回答以下。

(C)资料(商)早孤,家( j ù,寒)困,能以学自。

士、拔萃,皆中。

由校郎佐宣歙、西川幕府。

入朝,累十余迁,至大理卿。

⋯⋯擢中侍郎、同中下平章事。

——摘自《新唐》列第一百七资料反应中国古代官制度生了怎的化?当社会政治有何影响?4、政治文明的演了漫而的程。

资料,回答。

(中国政制)达臻“文明”一途,功于西周的制。

专题一三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

专题一三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
专题一三君主专制政体 的演进与强化
2020/8/28
比较项 察举制
九品中正 制
标准 是一种自下而上 推选人才的制度 ,孝廉成为士大 夫做官的主要途 径
由品评官按门第 高低评定人才优 势,然后授官
影响
为统治阶级笼络了人才 ,加强了中央集权,但 实施过程中容易形成封 建姻亲关系
负责评定等级的人都由 世家大族担任,世家子 弟依靠门第即可步入仕 途,容易导致官员素质 低下
科举制 趋势
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
大官吏人才来源,提高
员文化素质;把选拔人
以分科考试的方 和任命官吏的权力收归
法选拔人才
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
但命题内容呆板,命题
式僵化,不能真正选拔
才成以
识才能为选拔标准;
由地方评论推荐的方式演变成以考试作为
拔的重要依据

高中历史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3课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

高中历史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3课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

〖第3课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之小船创作[课标要求] 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自主学习夯基固本]一、“法令出一”的专制君权1.背景秦始皇确立的“□1皇帝”制度为历代王朝所继承。

2.表现皇帝集□2行政权、司法权和军事指挥权于一身,主宰国家政治。

3.特点带有□3独断性和随意性,以维护□4皇权、服务于皇帝为基本原则。

4.影响成为皇帝实行□5专制独裁的依据,君臣关系实质上是“主子”和“奴才”的关系。

二、君权和相权的演变1.原因□1君主专制制度导致的帝相矛盾,促使帝王限制相权,以独揽行政大权。

2.演变状况(1)汉代①汉初继承秦制,□2丞相作为皇帝的高级助手,实际掌握行政实权。

②□3汉武帝改变丞相位尊权重的传统,设立“□4中朝”,事先决策重要政事。

(2)唐代①中央设□5中书省、门下省和□6尚书省,尚书省下设六部。

唐初,三省的最高长官都是宰相。

②在□7门下省设政事堂,规定凡参加政事堂会议的其他官员,身份也等同于宰相,□8相权实际上有所分散。

(3)宋代①设□9中书门下(习称政事堂),为行政机构,长官称“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职务相当于宰相。

11枢密院管②增设“□10参知政事”,作为副宰相;设□军事,长官为枢密使;设□12三司总理财政,长官为三司使。

(4)元朝:中央政府的组织大都沿用宋制。

三、中国古代王朝的监察体制1.演变历程(1)秦代:在中央政府和郡一级行政机关内,都有专门负责监察的官员。

(2)西汉:御史大夫主管的机关是当时最主要的监察机构;汉武帝时设□1刺史监察地方政治。

(3)唐朝:□2御史台定期到京都各监狱视察执法情况。

(4)宋代:□3提点刑狱司是专职监察刑狱的官员。

(5)元朝:规定人命重案以公文移送御史台,由□4监察御史复按。

[巧点妙拨云开日出][特别提醒] 秦汉时期,皇权还是受到一定制约的,如“朝议”制度,国有大事,皆由朝臣讨论后向皇帝提出意见,最后由皇帝裁决。

这种制度是氏族社会民主制和周代内外朝的遗留,对皇帝权力起到了一些限制作用,具有一定的民主倾向。

2019届高考历史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3讲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含解析)

2019届高考历史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3讲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含解析)

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知考纲·明考情]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第3讲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一、汉朝州刺史的设置1.设置:汉武帝时代,全国划分为十三个监察区域,称十三州部,每州部设刺史一人。

2.作用:监察地方政治,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知识链接]1.汉承秦制(1)承袭了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此基础上,构成了比较完整的皇帝名号、礼仪等制度。

(2)汉初沿袭三公九卿制,为了加强皇权,汉武帝时,改为“中朝”和“外朝”,削弱相权;东汉光武帝时扩大尚书台权力,使三公无实权。

(3)承袭秦朝的监察制,为加强中央集权,控制地方,汉武帝将秦朝的御史台发展为刺史制度;东汉时,刺史地位进一步提高,后成为地方长官,掌军政。

(4)承袭秦朝的郡县制,郡守县令的任免权归皇帝。

(5)在货币使用上,以黄金和铜钱为主币,继续使用圆形方孔钱。

2.关于刺史制度的全面认识西汉设置刺史制度,设置的十三州部为监察区域,而非地方行政区划;刺史也只行使对地方官员的监察职权,地方行政权仍然由地方郡县长官行使,二者不能混淆。

东汉成帝时,刺史改称州牧,职权有所扩大,由监察官变为地方军事行政长官。

二、唐朝三省六部制1.内容:唐代中央设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三省,尚书省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

2.职能:三省职能有别,各司其职。

中书省负责草拟,门下省负责审核,尚书省负责实施。

3.发展:唐初,三省的最高长官都是宰相,门下省设政事堂,作为三省宰相共同议定军国大政的场所。

后来,凡是参加政事堂会议的其他官员,身份也等同于宰相,相权实际上有所分散。

[知识链接]唐朝三省六部制的特点①集体宰相制,相权一分为三。

②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加强皇权。

③分工明确,相互合作,提高行政效率。

三、宋朝分割相权的措施1.宋代设中书门下(习称政事堂)为行政机构,长官称“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简称“同平章事”,职务相当于宰相。

2.为了分散宰相的权力,曾增设“参知政事”,作为副宰相。

2021_2022学年高中历史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三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课后巩固提升含解析人

2021_2022学年高中历史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三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课后巩固提升含解析人

三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课后篇巩固提升学业水平引导一、选择题1.下图是一幅残缺的中国古代“中央机构示意图”,请依据留存信息,判断该图最可能反映的朝代是( )解析仔细观察图片可知,“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始于秦朝的三公九卿制,汉朝沿袭秦朝的这一中央制度,东汉时政务均归尚书台,其主官尚书令实际直接对皇帝负责,南北朝时,尚书台改称尚书省,故B项正确,A、C、D三项均错误。

答案B2.唐初以三省长官为宰相。

高宗时,打破宰相任用资历限制,允许三省中四品以下官员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名义行宰相权,参与朝政。

其目的是( )A.重用人才,推行科举取士B.分割相权,加强君主专制C.分工协作,提高行政效率D.缓和矛盾,抑制权力斗争解析解题时注意题干关键词“目的”。

依据材料可知,皇帝通过增加宰相的数量来分割宰相的权力,最终达到加强皇权的目的,因此B项符合题意。

材料并没有涉及科举制,排除A项;C项是意义不是目的;增设宰相虽使他们相互制约,也会加剧他们之间的矛盾,D项错误。

答案B3.武则天执政时,不经三省长官而自行任命官员,被当时的宰相X祎之批评:“不经凤阁鸾台,何名为敕!”“凤阁鸾台”指的是( )解析三省六部制之下的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分别担负起草、审议、执行的机构职能,政策的推行、官员人事任免等事由需要征得中书省、门下省的同意,才符合当时中央政府运转机制,故A项符合题意。

答案A4.“此法实我先民千年前之一大发明也。

自此法行,而我国贵族、寒门之阶级永消灭;自此法行,我国民不待劝而竞于学。

”“此法”应为( )解析世官制下政权被贵族垄断,与材料中“贵族、寒门之阶级永消灭”不符,故A项错误;察举制的主要标准是孝廉,并不会导致“不待劝而竞于学”的情况,故B项错误;九品中正制下世家大族垄断了官职,与材料不符,故C项错误;科举制将读书、考试与做官紧密联系起来,有利于打破垄断特权,促成了普遍持久的读书风尚,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故D项正确。

高中历史 专题一 3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课件 人民版必修1

高中历史 专题一 3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课件 人民版必修1

(2)军功制:战国时期,商鞅变法实行的按军功授爵的制 接
度,替代贵族世袭的世卿世禄制。
(3)察举制:汉朝时一种自下而上推选人才为官的制度,
主要依据是个人在地方上的声望。
(4)九品中正制: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起初家世、才能并
重;后注重门第和家世。
(5)科举制:隋朝创立,唐朝完善,宋元明清沿用,影响深
④分封制和郡县制没有职能分化,而行省制有职
能分化;分封制和行省制在初期加强中央集权而
在后期削弱中央集权,郡县制自始至终加强中央
栏 目

集权。

三大制度反映了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历经多次
变革,呈现出中央对地方控制不断加强的趋势。
导学三 认识唐朝三省六部制
史料 唐制: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做定将上,得
机构,同时设宣政院作为统领宗教事务和管辖西藏和
栏 目
四川、青海部分地区的中Leabharlann 机关,但元代相权没有削链 接
弱,与其前、后的朝代相比,具有特殊性。
(2)从汉至元地方行政制度的变化,体现了中央集权不
断加强的趋势。
①汉初,实行郡国两制并行,景帝至武帝逐步削弱王


国的势力,诸侯王被解除军政大权,只衣食租税。




——《史记·秦始皇本纪》
问题:史料反映秦始皇建立的制度的特点是什么?
提示:反映了皇帝地位的独尊和专制独裁。
导学二 西周至元地方行政制度的沿革
问题:图片①图片②图片③分别反映我国的哪三大地方行政制 度?这三大制度有何不同。三大制度反映了什么趋势? 提示:图①西周分封制;图②秦郡县制;图③元行省制。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三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

高中历史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三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课件人民版必修

高中历史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三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课件人民版必修

①中书门下为行政机构,长官职务相当于宰相,为了分散宰相的权力,增 宋 设“参__知__政__事___”,作为副宰相 代 ②设_枢__密__院__掌管军事,长官为枢密使
③设_三__司__总理财政,长官为三司使
元 代
中央政府的组织大都沿用宋制
(3)调整相权的影响。 ①有利于_防__范__宰__相__擅__权__。 ②有利于_加__强__统__治__,提__高__行__政__效__率__。 ③有利于弥补宰相才干不足的缺陷。
2.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趋势: (1)一直存在中央与地方的矛盾,但地方权力不断削弱,中央集权不断加强,最终在 北宋解决了地方分权的问题。 (2)分权是加强中央权力的有效手段,北宋以后尤为突出。
【素养探究】 史料一 宰相者,上佐天子理阴阳,顺四时,下育万物之宜,外镇抚四夷诸侯,内亲 附百姓,使卿大夫各得任其职焉。
·【图解识记】
唐朝三省六部制
·【情境思考】
依据图,概括秦汉至元君主专制制度演进的主要趋势。(时空观念) 提示: 相权不断削弱,君权不断加强。
二、中国古代王朝的监察体制 1.沿革:
秦朝
西汉
唐代 宋朝 元朝
中央政府和郡一级行政机关内都有专门负责监察的官员 汉武帝将全国划分为十三个监察区域,设刺史以监察地方政治。 中央行政机构的监察主要由_御__史__大__夫__属下的官员承担 御史台定期到京都各监狱视察执法情况 _提__点__刑__狱__司__是专职监察刑狱的官员 御史台负责复按人命重案,可以先斩后奏
4.影响:三省六部制使宰相的权力一分为三,实现了中央部门之间决策权与执行 权的分离,发挥了群臣在国家管理上的作用。既减少了决策失误,又有利于中央 各部门之间相互牵制;既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又能避免宰相专权。

高中历史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3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课件人民版必修1

高中历史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3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课件人民版必修1

答案
易混易错
三省六部制下的制衡不同于现代西方国家的三权分立。三省虽互相制
约,但必须听命于皇帝,是专制皇权不断加强的产物。这与西方资产
阶级代议制有着本质区别。
归纳总结
汉、唐、宋三朝加强皇权、削弱相权有什么特点? (1)分散宰相权力。 (2)增加宰相的人数。 (3)在权力上相互牵制。 (4)增设相当于宰相的职位。
深化探究
探究点 科举制 材料一 唐太宗在金殿端门看见新科进士鱼贯而出,得意地说:“天 下英雄尽入吾彀中矣。” 材料二 见下图 ——王定保《唐摭言》
思考 答案
举子看榜图 (1)两则材料反映的是何种选官制度?
科举制度。
答案
(2)在汉代与魏晋时期,我国的用人制度又是怎样的?其选官依据是什
么? 答案 制度:汉代选官主要实行察举制,孝廉成为士大夫做官的主要 途径;魏晋南北朝时期,朝廷要职多由世家大族担任,选用官吏采取 九品中正制。依据:察举制:德才;九品中正制:门第。 (3)从古代的用人制度中你能得出怎样的认识? 答案 用人制度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国家的兴衰;必须根据社会的需
魏晋南北朝时期发展 制度,明清时期发展为八股取士 为 九品中正制 百姓不得参与,民意
隋唐以后, 科举制 成为主要的选官
将官职限定 评价 在贵族范围 内
保证了专制政府行政人员的来源,提 高了官员的文化素养,但被选拔的多 是缺乏进取精神和创新意识的人
答案
无从体现
概念辨析
“世官制”“察举制”和“科举制”:世官制是官职世袭的制度,这一 制度决定了公门有公、卿门有卿的现象,官职被限定在贵族范围内,这 一制度主要在战国之前实行。 察举制是选官要先经官吏察访,然后推荐给中央予以任用,举荐的标准 主要看德行和才能。这一制度自汉代实行,隋唐时期被科举制所取代。 科举制是通过考试选官的制度。这一制度产生于隋,确立于唐,发展于 北宋,成熟、衰亡于明清,是一种较察举制更完备、更合理的选官制度。

高中历史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三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学生用) 人民版必修1

高中历史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三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学生用) 人民版必修1

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3)三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测试要求:了解唐朝三省六部制;理解元朝的行省制度;了解我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变化重点难点:汉到元政治制度的特点知识梳理:一、地方行政体制的演变1.西汉:汉初在地方上继承秦朝的郡县制,同时又分封诸侯王国,。

2.元代:行省制度。

1)设立:元朝在地方上设,简称,共设行省。

行省长官由朝廷任命,行省之下,分设。

江苏在元朝时,苏北、苏南。

大都及周围地区(河北、山东、山西)直辖中书省,称之为;宣政院管理地区。

2)行省权限:行省拥有经济、军事大权,但。

如重大民政事务必须呈报中央的中书省,军政要务要呈报中央的枢密院,不得更改赋税制度和调动军队。

3)意义:A.行省制度便利了。

B.它的创立,是。

二、中央行政体制的演变1.唐代:完善三省六部制1)内容:唐朝中央的、和三省,分别负责、和。

三省的长官都是,相权分散。

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削弱了,保证了的独尊。

隋唐时期在尚书省下设六部,确立并完善了三省六部的管理体制。

2)意义:三省六部制度,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此后历朝基本沿袭这种制度。

三、我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变化1.先秦时期:依据:2.汉朝选官主要实行,孝廉成为士大夫做官的主要途径。

3.魏晋南北朝时,选官采取,世家大族子弟依靠即可步入仕途,寒门子弟即使有才学也难以担任高官。

4.隋文帝废除九品中正制,始用分科考试方式选官。

时设进士科,标志科举制形成,唐宋元时完善。

意义:1)积极:A.提高官员,促进封建社会的发展。

B.为参政提供了机会,扩大统治基础。

C.促成了普遍持久的读书风尚。

D.考试体现了一定的。

2)消极:八股取士,选拔的人多是缺乏进取精神和创造意识,阻碍社会进步。

探究活动:汉到元政治制度的特点中央政治制度演变:特点:史实:①汉武帝设立“中朝”,实际削弱了丞相权力。

②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最高长官都是宰相,后凡参加政事堂会议的其他官员也等同于宰相,实际上分散了相权。

金识源专版高中历史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3课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教案人民版必修1

金识源专版高中历史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3课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教案人民版必修1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掌握有关中国古代君主专制体制的基本知识,了解中国古代从秦王朝到清王朝政治制度演变和史实,认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基本特点和发展脉络,初步培养汲取历史经验和应用于现代政治建设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联系时代背景分析各项措施,理解历史概念,并逐步总结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引导学生重视图示、引文等材料,在对历史材料的研读和分析中,初步掌握处理历史资料的一般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是它的发展轨迹。

这一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有助于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但也对中国社会的发展进步形成了阻碍。

【重点、难点】重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

难点:从汉至元政治制度演变的过程及对重要历史概念的理解。

【教学过程】导入:从汉到元朝是我国政治制度发展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我国的政治制度逐渐走向成熟,影响非常深远。

那么这一时期究竟有哪些制度?他们都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一起去学习本课。

教学(一)法令出一:1.皇帝制度的创立:秦始皇自以为功德超过传说中的“三皇五帝”,便使用“皇帝”称号,确立了“皇帝”制度。

2.皇权至上的君主专制政体:(1)特征:皇帝有天下独尊的地位,集行政权、司法权和军事指挥权于一身。

国家的法律、政策,都决定于皇帝一人的意志。

(2)弊端:君主专制政体下,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的理念,深深影响着政治决策,影响着立法、行政和司法。

(3)影响:秦朝以后,历代官僚体制都以维护皇权、服务于皇帝为基本原则。

群臣关系,实质上是“主公”与“奴才”的关系。

史料链接:司马迁在《史记·秦始皇本纪》中曾经用这样的话形容秦代的皇帝制度:“法令出一”、“别黑白而定一尊”、“天下之事无论大小皆决于上”。

历朝皇帝制度是否继承了这一特点?为什么?【提示】继承了,而且日益加强。

满足统治者的私欲和权力欲,巩固“家天下”局面。

2019秋高中历史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三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课件人民版必修1

2019秋高中历史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三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课件人民版必修1

(5)元朝:人命重案以公文移送御史台,由监察御史 复按。
(6)清代:都察院成为集行政监察、司法检察和财政 审计等职能为一体的国家最高监察机关。
2.监察体制的局限 (1)原因:由专制制度的本质所决定。 (2)局限:监察体制的实际效能有限。监察官员并不 代表社会履行职能,而只是帝王耳目和工具。监察官员、 监察机构贪赃枉法情形司空见惯。
二、君权和相权 1.君权与相权的矛盾 (1)“相”,是帝王政治助手。在执政过程中,帝相 间难免发生矛盾。 (2)帝王往往采取限制相权的方式以独揽行政大权。
2.限制相权的措施 (1)汉武帝:频繁更换丞相,建立“中外朝”。 (2)唐代:中央设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三省,尚 书省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 (3)宋代:设中书门下,其长官职务相当于宰相。为 分散宰相权力,曾增设“参知政事”为副宰相。
(3)中央常设机构直接听命于皇帝;由于掌管各种政 务的官员职级相同,部门之间如有冲突或合作,需要君 主介入和仲裁,这就抬高了君主在日常决策上的地位。
要点二 中国古代各个时期的选官制度
比较项 察举制
九品中 正制
标准
是一种自下而上推 选人才的制度,孝 廉成为士大夫做官 的主要途径
由品评官按门第高 低评定人才优势, 然后授官
[思维点拨] 中国封建社会的监察制度,它加强了政 府对官吏的监督,调整了统治阶级内部的关系。加强了中 央对地方的控制,成为强化皇权、巩固封建统治的重要手 段。
四、选官制度的历史变化 1.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进 (1)分期:大体经过“世官制”、“察举制”和“科 举制”三个阶段。 (2)含义:“世官制”将官职限定在贵族范围内,由 贵胄子弟世代继承祖上的权位;“察举制”则是由官吏察 访合适的人才向中央推荐,最后由中央予以任用的选官制 度;“科举制”是考试选官的制度。

专题一 3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

专题一  3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
史料四 就官僚政治而言,科举制度通过“学而优则仕”使文
化知识阶层与官僚阶层有机结合,提高了官僚阶层的文化构 成,维护了封建统治。——《科举制的文化意义谈论》 实质:是一种将“天下英雄”诱入最高掌权者能够控制的范 围之中的制度。 积极作用:(1)改变了世族门阀把持朝政的局面,扩大官 吏来源,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 (2)有利于形成高素质的文官队伍,提高行政效率。 (3)促进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4)促进了文学的繁荣。 (5)以考试成绩为录取标准,相对公平公正。
──[唐]房玄龄等《晋书·刘毅传》
第三课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
1、选官制度的演变 时期 隋朝
(隋唐以后)
概况
选官制度 科举制 科举制
隋文帝开始采用 分科考试 的办法选 拔官员;隋炀帝时,政府开设进士科 ,科举制形成。 继承并完善了 科举制 。
唐宋元
史料三 (唐代)太平君子,唯门调户选,征文射策,以取禄
第三课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
古代主要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及特点?
比较 分封制 典型时代 周代 显 特点 隐 分封
\
郡县制 秦代
显 隐 \
郡国并存制 汉代
显 隐
行省制 元代
显 隐
郡县
郡国
行省
中央派出机构;长官由皇帝任免,管理辖区内军 郡守、县令皇帝直接任免,绝对服从中央;只有 以土地和义务为纽带,服从周天子;诸侯具有一 兼有封国制与郡县制的特点,封国可以世袭 政事务;不可世袭 管理权 定独立性,可世袭。
第三课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
四、地方行政管理体制的演变趋势和认识:
考点 1 秦朝
郡 郡国并行制


郡 县
西汉初 汉末
隋朝

高中历史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3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素材人民版必修1

高中历史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3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素材人民版必修1

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材料一九品之制,初因后汉建安中,天下兴兵,衣冠士族多离于本土,欲征源流,遽难委悉。

魏氏革命,州郡县俱置大小中正,各以本处人任诸府公卿及台省郎吏,有德充才盛者为之,区别所管人物,定为九等。

其有言行修著,则升进之,或以五升四,以六升五,傥或道义亏阙,则降下之,或自五退六,自六退七矣。

是以吏部不能审定核天下人才士庶,故委中正铨第等级,凭之授受,谓免乖戾,及法弊也,唯能知其阀阅,非复辨其贤愚。

所以刘毅云: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

南朝至于梁、陈,北朝至于周、隋,选举之法虽互相损益,而九品及中正至开皇中方罢。

──[唐]杜佑《通典》卷一四《选举典》材料二汉末丧乱,魏武①始基,军中仓卒,权立九品,盖以论人才优劣,非为世族高卑。

因此相沿,遂为成法。

自魏至晋,莫之能改,州都郡正,以才品人,而举世人才,升降盖寡。

徒以冯藉世资②,用相陵驾,都正俗士,斟酌时宜,品目少多,随事俯仰,刘毅所云“下品无高门,上品无贱族”者也。

岁月迁讹,斯风渐笃,凡厥衣冠,莫非二品,自此以还,遂成卑庶。

──[南朝·梁]沈约《宋书》卷九四《恩幸传序》材料三毅③以魏立九品,权时之制,未见得人,而有“八损”,乃上疏曰:“臣闻:立政者,以官才为本,官才有‘三难’,而兴替之所由也。

人物难知,一也;爱憎难防,二也;情伪难明,三也。

今立中正,定九品,高下任意,荣辱在手。

操人主之威福,夺天朝之权势。

爱憎决于心,情伪由于己。

……所欲与者,获虚以成誉;所欲下者,吹毛以求疵。

高下逐强弱,是非由爱憎。

随世兴衰,不顾才实,衰则削下,兴则扶上,一人之身,旬日异状。

或以货赂自通,或以计协④登进;附托者必达,守道者困悴。

无报于身,必见割夺;有私于己,必得其欲。

是以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

……愚臣以为宜罢中正,除九品,弃魏氏之弊法,立一代之美制。

”疏奏,优诏答之。

后司空卫等亦共表宜省九品,复古乡议里选。

竟不施行。

──[唐]房玄龄等《晋书》卷四五《刘毅传》材料四⑤以魏立九品,且权时之制,非经通之道,宜复古乡举里选。

高中历史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3节《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参考学案1 人民版必修1

高中历史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3节《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参考学案1 人民版必修1

三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第1课时[课程标准]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一、法令出一1.创立:秦始皇确立了________制度。

2.特征:皇帝地位独尊,拥有行政权、司法权和军事指挥权,国家的法律、政策,都决定于皇帝一人的意志。

3.弊端:具有________和随意性的君主理念,影响着政治决策,影响着立法、行政和司法。

二、君权和相权1.君权与相权的矛盾(1)矛盾:中国古代王朝的宰相、丞相是帝王的政治助手,在执政过程中,帝相之间难免发生矛盾。

(2)解决的措施:帝王采取__________的方式独揽行政大权。

2.汉武帝限制相权(1)频繁更换丞相,使相权受到打击。

(2)汉武帝建立“________”,在宫廷内对重要政事做出决策;丞相、御史大夫为首的官僚机构则称为“外朝”。

3.唐朝分割相权:唐代中央设________、门下省和尚书省,________下设六部。

唐初,三省的最高长官都是宰相;在门下省设________,作为三省宰相共同议政的场所,凡参加政事堂会议的其他官员,身份也等同于________,相权进一步分散。

4.宋代分散相权:宋代有中书门下的设置,职务相当于宰相。

为分散宰相权力,又增设“________”,作为副宰相。

设________,管军事,长官为枢密使。

设________以总理财政,长官为三司使。

5.影响:历代帝王调整相权,有效地防范了宰相擅权;加强统治,提高了行政效率;弥补了宰相才干不足的缺陷。

三、中国古代王朝的监察体制1.监察机构的沿革(1)秦代:在中央政府和____一级行政机关内,都有专门负责监察的官员。

(2)西汉:①汉武帝将全国分为十三个监察区域,设________以监察地方政治,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②中央行政机构的监察主要由御史大夫属下的官员承担,御史大夫的地位仅次于丞相,__________主管的机关是当时最主要的监察机构。

(3)唐至清:历朝都有监察机构的设置,如__________、都察院等。

高中历史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1.3君主专制整体的演进和强化课件人民版必修1

高中历史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1.3君主专制整体的演进和强化课件人民版必修1

选官制度的历史变化
历史档案
(一) 先秦:“世卿世禄制” 将官职限定在贵族范围内,由贵胄子弟世代继承祖上的权位。 (二)汉:“察举制” 由官吏察访合适的人才,向中央推荐予以任用的选官制度。 察举制(汉武帝) a. 察举 各郡国岁举孝廉各一人
b. 征辟 征召才能之士 (三)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 地方行政部门设置“中正”,对当地人物德才进行评定,分为
集基2)行本历政原朝权则皇、帝。司制法度权是和否军继事承指了挥这权一于特一点身?。
为什么?
选官制度 地方制度
皇好帝了的烦歌恼
人人说做皇帝好,
其实皇帝也苦恼; 君权与相权
忠忠奸奸难辩难睡不辨好, 后宫争宠吃不消;
要官是吏官吏难选不选好, 贪腐污腐败败治难不了治;
最地怕地方方难造反管了, 监察制度
身家性命也难保。
二、丞相制度 1、演变:
秦朝、汉朝、唐朝、宋朝、明朝。 2、趋势:皇权不断加强;
相权不断削弱,直至废除。 3、影响:君主专制制度走向极端;
——封建社会日益走向衰落。
■中国古代监察制度■
孟德斯鸠在其《论法的精神》中写道: “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这是 万古不变的经验,防止滥用权力的办法, 就是以权力制约权力”。
世界影响
很多西方学者对中国的科举制度都有着极高的赞赏和评 价。美国学者柯睿格在《哈佛亚洲研究学报》上发表论 文说:“以科举考试为核心的中国文官行政制度的创立, 是中国对世界的最重要的贡献之一”。美国汉学家卜德 说:“科举制无疑是中国赠予西方的最珍贵的知识礼 物”。《剑桥中国隋唐史》的编者崔瑞德认为,科举制 度“为所有西方国家以考试录用人员的文官考试制度提 供了一个遥远的榜样”。科举制被称为中国古代的“第 五大发明”。

高中历史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3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 两汉的察举制文本素材 人民版必修

高中历史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3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 两汉的察举制文本素材 人民版必修

高中历史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3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两汉的察举制文本素材人民版必修1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高中历史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3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两汉的察举制文本素材人民版必修1)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高中历史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3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两汉的察举制文本素材人民版必修1的全部内容。

两汉的察举制材料一(高祖)十一年(公元前196)二月诏:“御史大夫昌①下相国,相国侯②下诸侯王,御史中执法③下郡守,其有意称明德者,必身劝,为之驾④,遣诣相国府,署行、义、年⑤。

有而弗言,觉,免。

年老癃病,勿遣。

”──[东汉]班固《汉书》卷一下《高祖纪》材料二(汉文帝前元二年,公元前179,十一月诏):及举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者,以匡朕之不逮。

……(前元十二年三月诏):孝悌,天下之大顺也.力田,为生之本也.三老,众民之师也.廉吏,民之表也。

朕甚嘉此二三大夫之行。

今万家之县,云无应令⑥,岂实人情?是吏举贤之道未备也。

──[东汉]班固《汉书》卷四《文帝纪》材料三建元元年(公元前141)冬十月,诏丞相、御史、列侯、中二千石、二千石、诸侯相举贤良方正直言极谏之士。

……元光元年(公元前136)冬十一月,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东汉]班固《汉书》卷六《武帝纪》材料四武帝即位,举贤良文学之士前后百数,而仲舒以贤良对策焉:“……夫长吏多出于郎中、中郎,吏二千石子弟选郎吏,又以富訾⑦,未必贤也。

……臣愚以为使诸列侯、郡守、二千石各择其吏民之贤者,岁贡各二人以给宿卫,且以观大臣之能;所贡贤者有赏,所贡不肖者有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
材料一
九品之制,初因后汉建安中,天下兴兵,衣冠士族多离于本土,欲征源流,遽难委悉。

魏氏革命,州郡县俱置大小中正,各以本处人任诸府公卿及台省郎吏,有德充才盛者为之,区别所管人物,定为九等。

其有言行修著,则升进之,或以五升四,以六升五,傥或道义亏阙,则降下之,或自五退六,自六退七矣。

是以吏部不能审定核天下人才士庶,故委中正铨第等级,凭之授受,谓免乖戾,及法弊也,唯能知其阀阅,非复辨其贤愚。

所以刘毅云: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

南朝至于梁、陈,北朝至于周、隋,选举之法虽互相损益,而九品及中正至开皇中方罢。

──[唐]杜佑《通典》卷一四《选举典》材料二
汉末丧乱,魏武①始基,军中仓卒,权立九品,盖以论人才优劣,非为世族高卑。

因此相沿,遂为成法。

自魏至晋,莫之能改,州都郡正,以才品人,而举世人才,升降盖寡。

徒以冯藉世资②,用相陵驾,都正俗士,斟酌时宜,品目少多,随事俯仰,刘毅所云“下品无高门,上品无贱族”者也。

岁月迁讹,斯风渐笃,凡厥衣冠,莫非二品,自此以还,遂成卑庶。

──[南朝·梁]沈约《宋书》卷九四《恩幸传序》材料三
毅③以魏立九品,权时之制,未见得人,而有“八损”,乃上疏曰:“臣闻:立政者,以官才为本,官才有‘三难’,而兴替之所由也。

人物难知,一也;爱憎难防,二也;情伪难明,三也。

今立中正,定九品,高下任意,荣辱在手。

操人主之威福,夺天朝之权势。

爱憎决于心,情伪由于己。

……所欲与者,获虚以成誉;所欲下者,吹毛以求疵。

高下逐强弱,是非由爱憎。

随世兴衰,不顾才实,衰则削下,兴则扶上,一人之身,旬日异状。

或以货赂自通,或以计协④登进;附托者必达,守道者困悴。

无报于身,必见割夺;有私于己,必得其欲。

是以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

……愚臣以为宜罢中正,除九品,弃魏氏之弊法,立一代之美制。

”疏奏,优诏答之。

后司空卫等亦共表宜省九品,复古乡议里选。

竟不施行。

──[唐]房玄龄等《晋书》卷四五《刘毅传》材料四
⑤以魏立九品,且权时之制,非经通之道,宜复古乡举里选。

与太尉亮等上疏曰:“魏氏承颠覆之运,起丧乱之后,人士流移,考详无地,故立九品之制,粗具一时选用之本耳。

其始造也,乡邑清议,不拘爵位,褒贬所加,足为劝励,犹有乡论余风。

中间渐染,遂计资定品,使天下观望,唯以居位为贵,人弃德而忽道业,争多少于锥刀之末,伤损风俗,其弊不细。

今九域同规,大化方始,臣等以为宜皆荡除下法,一拟古制,以土断定,自公卿以下,皆以所居为正,无复悬客远属异土者。

……”武帝善之,而卒不能改。

──[唐]房玄龄等《晋书》卷三六《卫瓘传》【解读】《宋书》是南朝梁沈约编的纪传体断代史,是研究东晋南朝历史的重要参考资料。

《晋书》是唐初房玄龄领衔官修的纪传体断代史,是研究魏晋历史的重要参考资料。

以上四条资料说明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九品中正制的变化及其弊端。

曹魏初期,立九品中正制只是因应东汉末年战乱,人口大量流动,原先的乡举里选制度难以进行这一特殊情况的权宜之计,后来遂成定制。

初立九品中正制时,仍贯彻曹操的唯才是举方针,不看门第,对人物的评品随其言行道义而升降。

到后来,大小中正多为士族所把持,变成不论贤愚,专凭门第(亦即本人及其先做官的官位)结品。

衣冠士族,除非门第破落,照例是高品(二品);庶族寒门,即使德才兼备,照例只能是下品。

品评的凝固化,也就完全失去对士人的劝励作
用,变成世家大族把持朝政的工具。

刘毅、卫瓘都是西晋的当权人物,他们对九品中正制做如此激烈的抨击,说明九品中正制之弊非常明显。

【注释】①魏武:指曹操。

②冯藉世资:冯通凭,世资指门第。

③毅:刘毅,晋武帝时任尚书左仆射。

④计协:意见相同。

⑤瓘(guàn):卫瓘,亦晋武帝时人,时任司空、侍中、尚书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