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第一大贪污案
清朝大臣
在大清律下仍是贪渎的犯行)、兼并全国千百万顷的土地以及数百处房产。
在他的保护之下,他的家奴刘全也成了日掷千金的暴发户。
和珅所聚敛的财富,约值八亿两至十一亿两白银,所拥有的黄金和白银加上其他古玩、珍宝,超过了清朝政府十五年财政收入的总和。
乾隆帝死后十五天,嘉庆帝以一条白绫赐和珅自尽。
贫困生活乾隆十五年五月二十八日(公元1750年7月1日)和珅出生在福建副都统常保家中。
三岁时母亲因难产而去世临终时产下弟弟和琳,父亲常保在和珅九岁时亦因病去世,幸得一位老家丁和父亲的一位偏房保护和珅、和琳两兄弟才能免于被赶出家门。
他更成功考上咸安官官学,和珅仪表俊雅,精通满、汉、蒙古、西藏四种语言,更精通四书五经。
更得老师吴省钦、吴省兰器重。
十八岁娶直隶总督冯英廉之孙女冯氏,和珅从此一鸣惊人。
和珅曾参加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己丑年科举,但名落孙山。
他以文生员承袭三等轻车都尉。
由于和珅的精明能干,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22岁,十月,被授三等侍卫。
终于在二十三岁的时候,得到一个机会,做了皇上的仪仗队的侍从。
具体的工作是抬轿和举旗杆的。
由于他懂得利用机会,在乾隆面前展示自己的才学,终于在四年后,当上了大臣。
清廉为官李侍尧案乾隆四十五年正月,海宁揭发大学士兼云贵总督李侍尧涉嫌贪污,乾隆下御旨命刑部侍郎喀宁阿、和珅和钱沣远赴云南查办李侍尧。
起初毫无进展,后来和珅拘审李侍尧的管家赵一恒,向赵一恒严刑逼供,赵一恒起初还拼死抗争,拒不招认,后来终于奈不住痛楚,把李侍尧的所作所为一一向和珅作了交待。
和珅有了坚实的证据,心里就有了底,踏实下来。
他把赵一恒交待的事项笔录下来,又命人召来了云南李侍尧属下的大官员,当着他们的面宣告了赵一恒的供述,那些原来忠于李侍尧的官员见和珅已掌握了证据。
于是他们纷纷出面指控李侍尧的种种罪行,就连那些曾向李侍尧行贿的官员,也申明自己是迫于李侍尧的淫威,被迫行贿的。
和珅取得了实据,迫使精明干练的李侍尧不得不低头认罪。
历史上反腐最厉害的三位皇帝 第一名手段最狠辣
历史上反腐最厉害的三位皇帝第一名手段最狠辣本文导读:第三位就是清世宗雍正皇帝,做为清朝时期的皇帝,雍正皇帝被人们所熟知的大概就是九子夺嫡之事了,但是却没有人知道雍正还是一个很能反腐的皇帝。
清朝时期的朝廷是很富有的,这也就难免会有一些朝廷命官会打国库公饷的主意了,对于这样的贪官吏,雍正皇帝只用一招就让当时的贪官后悔起了贪念,那就是一人贪腐,全家遭殃。
对于贪官这样的人,雍正皇帝半点没有手下留情过,如果被皇帝抓到的贪官自杀了,那么他的后代就要永无止境地替他还债,贪污了多少就要还多少,就算他没有儿子,他的亲戚也要跟着还债。
乾隆皇帝还是在用人上面最开明的一个皇帝,对于选官,他不只是要看人家科举的成绩,更要结合这个人的品行来考核。
为了防止贪腐事件,乾隆更是制定了严明的赏罚制度,对于为官清廉的人,有俸禄补贴,对于贪腐的人,那自然就没有好下场了,雍正期间就腰斩过一个贪腐的官员。
第二位就是宋真宗赵恒,宋朝这个朝代然在后人的眼中窝囊了点,但是人家好歹也算得上反腐第一人,那个时候本来人民的生活就已经很困苦了,官员们却还在收刮民脂民膏。
宋真宗在位的时候就对这种现象大加整顿,设立了一个专门监察的机制御史台,并且在任聘官员上也是要内外兼修,在宋真宗时期,如果你一开始只是一个九品芝麻官,但是如果你口碑好,两袖清风的话,当上大官那就指日可待了。
第一位就是也就是手段最高明的一位,就是明太祖朱元璋了,朱元璋的反腐手段高明在一个狠上,他是让当时的官员像贪也不敢贪啊。
大家都知道,朱元璋小时候的日子过得非常困苦,以至于被出家当和尚,最后落到要饭吃的地步,在他当上皇帝之后更是觉得生活之不易,粮食的神圣,所以亲自尝过了百姓疾苦的朱元璋最讨厌的就是贪赃枉法,中饱私囊。
对于这种人,朱元璋就制定了一个非常严格的律法来管制,并且在反贪反腐上他是丝毫不顾及私情的一位皇帝,就算是开国功臣他也不放过。
并且对于那些贪官污吏的惩罚手段也是最狠的,他制定了一个很清晰的处罚手册,在这个手册上面清楚地写明了贪了多少该实行那种惩罚方式,其中最狠毒的就是绞邢,然而被实行绞邢的人不过也就是贪了80两银子而已。
林则徐的反腐
林则徐的反腐林则徐,字鼎丞,江苏吴江人,是清朝末年著名的政治家、地理学家和思想家。
他以其开创性的反腐事业而闻名于世。
本文将以林则徐的反腐为主题,探讨他在清朝末年所做的贡献以及他的影响。
一、林则徐的背景和早年经历林则徐出身于一个书香门第的家庭,自小受到良好的教育。
青年时期,他考取了乡试举人,并开始了他的官僚生涯。
林则徐熟知中央政策,并在地方官职任职期间展现出了卓越的才能和清廉的作风。
二、腐败问题的严重性林则徐在接手地方官职后,深刻认识到清朝末年腐败问题的严重性。
贪污、受贿和权力滥用成为社会的普遍现象,严重阻碍了政府的正常运转,使得百姓无法享受到应有的福利和保障。
林则徐对此深感愤慨,并决心改变这种状况。
三、林则徐的反腐措施林则徐首先进行了深入的调查和研究,对腐败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全面的分析。
他发现腐败问题的主要根源来自于官员的道德败坏和制度漏洞。
基于此,在制定反腐措施时,他采取了一系列强有力的举措。
3.1 推行廉洁从政理念林则徐倡导官员要恪守廉洁从政的理念,要求他们在任职期间必须秉持正直、公正和诚信。
他积极推行廉政教育,加强对官员的道德教育培训,引导他们从根本上树立正确的官场价值观。
3.2 增设监察机构为了有效监督和约束官员的行为,林则徐提议在各级政府内设置监察机构,专门负责监督官员的工作和生活。
这些监察机构不仅可以严密监察官员的日常行为,还可以接受百姓的举报和投诉,提高了监督的力度和效果。
3.3 改革官员选拔制度为了改变官员选拔过程中的不公和腐败现象,林则徐提出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
他主张以能力和品德为选官的标准,取消世袭和贿赂的选拔方式,建立起公正、透明的官员选拔制度。
四、林则徐的反腐成果通过林则徐的努力,清朝末年的腐败问题得到了有效遏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4.1 官员廉洁从政意识增强林则徐宣传和推行的廉洁从政理念深入人心,官员更加重视自身的形象和责任,廉洁作风逐渐在政府内部形成风气。
4.2 监察机构发挥作用林则徐建立的监察机构对官员进行了严密的监督和检查,一些贪污受贿行为得到了及时的制止,并对违法行为进行了严肃处理。
中国历史上的十大贪官
中国历史上的十大贪官1、刘瑾:明代正德朝大宦官《亚洲华尔街日报》列为世界级富翁。
其收受贿赂所得据说合为33万公斤黄金、805万公斤白银,而李自成打进北京时收缴崇祯一年的全国财政收入仅为白银20万公斤,此人不选,是无天理。
2、和珅:清代乾隆时大贪官入选《亚洲华尔街日报》世界级富翁行列。
其事迹不再赘述,仅提一句,嘉庆抄家时所获财产相当于乾隆盛世18年的全国赋税收入,难怪时谚要说“和珅跌倒,嘉庆吃饱”了。
此人不选,此评当废!3、宋子文:《亚洲华尔街日报》列为世界级富翁。
出身、事迹不再赘述,据说在任民国财政部长期间,靠垄断美国对华军援物资业务,其财富在当时早已首屈一指。
“十大”应占一席。
4、伍秉鉴:商名伍浩官。
清代广东十三行怡和行之行主。
凭与英国东印度公司走私鸦片迅成巨富。
1834年已宣称有资产2600万元(一说为2600万两)。
西方学者称其为“世界上最大的商业资财,天下第一大富翁”。
1843年清政府令行商偿还《南京条约》规定的300万元外商债务,他独自承担100万。
同年在广州病逝。
5、邓通:西汉文帝宠臣。
凭借与汉文帝的特殊关系,垄断当时铸钱业,广开铜矿,富甲天下。
景帝即位,旋失宠,被收。
限于名气之大,想不入选都难。
6、梁冀:东汉外戚。
两个妹妹皆为皇后,广敛财富,鸩杀皇帝,时称“跋扈将军”。
汉桓帝时被收,缴得家财30亿多。
曾挤身于《亚洲华尔街日报》评选的中国巨富行列,合当入选。
7、吕不韦:战国时期阳翟大商人史载“往来贩贱卖贵,家累千金”,但一生最得意的一笔大买卖却是:结识秦流亡公子赢异人并资助其回国即位,从而成功实现个人由商从政的历史性转变,据说连秦始皇都是其“掉包”的私生子,应该说,凭此传奇业绩挤身“十大”次席当之无愧!8、石崇:西晋著名富翁。
其财富来源系任荆州刺史时拦劫沿途客商而得。
最经典的故事是与晋武帝的舅舅王恺斗富大获全胜,可谓“富可敌国”也毫不夸张。
盖因不懂“外不露富”的古训,终为一才妓绿珠破财,最后连命也搭上。
论乾隆年间甘肃“捐监”冒赈案
人 。甘肃全 省官吏 无不染 指 。 这次惩 治非 常严厉 、 彻底 。 二、 甘肃 捐监 冒赈 贪污 案发生原 因分 析
( 一) 私 有 制 下 无 官朝 甘肃捐 监 冒赈 众贪 案》 ; 屈春 海《 乾 隆朝 甘 肃 冒赈 案惩 处 官员 一览 表 》 ; 葛 沙沙 《 乾 隆年 间 的甘肃 捐 监 冒赈贪 污案述 论》 等 。笔者从 冒赈案 史实 出发 , 分 析 了甘案 发
是 为 了 得 到 更 好 的 生 活 而 贪 污 受 贿 。 而 不 健 全 的 社 会 体 制 又
、
甘肃 捐监 冒赈贪 污案概 述
( 一) 捐 监 冒赈 案 概 况
所谓 “ 捐监” , 即凡 愿 意取 得 国子监 监 生学 历 资 格 的读 书 人, 按规 定数 目向当地捐 交谷粮 。 遇到灾 荒 即用 这些 粮食 赈 济
( 二) 捐 监 冒赈 贪 污 案 的败 露
为贪官 贪污提 供 了便 利 。 而且 。 中国社 会发展 到清 朝时 已是 矛 盾 重重 。 因此 , “ 甘肃 冒赈 案” 是当时 的官员贪 欲和 追求利益 的
共 同结果 。 ( 二) 升 官 发 财 是 封 建 社 会 官 员 的 怪 癖
犯惩 治严 厉 , 不仅 震慑 了贪 官污吏 , 还对 清朝 中后期政 治制度的修改 完善也 具有促进作 用, 具有很 大的政 治教 化意义。 【 关键词】 乾隆; 甘肃; 捐监 ; 冒赈
【 中图分 类号 】 D 9 2 9
【 文献标 识码 】 A
【 文章编 号 】1 0 0 7 - 4 2 4 4 ( 2 0 1 3) 1 2 - 2 7 9 - 2
灾 民 ,后 被 停 止 。王 直 望 任 甘 肃 布 政 使 后 , 于 乾 隆 三 十 九 年
清代十大奇案内容
清代十大奇案内容清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朝代,这个时期发生了许多令人瞩目的奇案。
以下是清代十大奇案:1. 《红楼梦》案:被誉为中国古代小说巅峰之作的《红楼梦》,在清代初期被禁止出版。
直到乾隆年间,这本小说才被重新发现并广为流传。
2. 青花瓷案:清代的青花瓷以其独特的绘画风格和精美的工艺而闻名。
然而,有一段时间,青花瓷的生产工艺几乎失传,这被认为是一个奇案。
3. 郑成功奇案:郑成功是明末清初的一位著名将领,他成功地收复了台湾。
他的事迹在清代被广泛传颂,成为一个奇案。
4. '铁面无私'案:'铁面无私'是一个形容词,用来形容正直无私的人。
在清代,有一位官员被赞誉为'铁面无私',他处理公务时非常公正,没有受到任何贿赂。
5. 洗砚池案:洗砚池是一个在中国古代文人中非常重要的文化象征。
在清代,有一位文人因为他对洗砚池的痴迷而引起了轰动。
6. 陈庆之案:陈庆之是清代一位著名的腐败官员,他的贪污和贿赂行为引起了公愤。
最终,他被发现并被清廷处死。
7. 《桃花扇》案:《桃花扇》是清代著名作家李时中创作的一部重要戏曲剧本。
然而,由于政治原因,这部剧本在当时遭到了禁演。
8. '状元之死'案:在清代,'状元之死'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事件。
状元是科举考试中的最高分数,然而,有一些状元在考试后突然死亡,这引起了民众的猜测和议论。
9. 乱臣贼子案:在清代,有一些官员因为其反动和不忠诚的行为而被称为'乱臣贼子'。
清廷对待这些人采取严厉的措施,以维护朝廷的稳定。
10. '康熙王朝'案:在清代,有一部以康熙帝为主角的电视剧《康熙王朝》,该剧在播出后迅速走红。
这部剧被认为是清代的一个奇案,因为它展现了清朝宫廷的内幕和康熙帝的英明统治。
中国史上著名的贪官污吏及其罪行与后果
中国史上著名的贪官污吏及其罪行与后果贪官污吏在中国历史上长期存在,其严重的腐朽现象不仅损害了国家的利益,也危害了民生。
在各个朝代的历史上,都出现过许多著名的贪官污吏,他们的罪行深重,影响深远。
下面,我们就来看看中国史上一些著名的贪官污吏及其罪行与后果。
北宋时期杨亿北宋时期,杨亿是一个非常著名的贪官污吏,他占据着重要的官位,刚正廉洁的官员无法与之匹敌。
杨亿利用自己地位的优势,垄断了许多经济资源,并收取高额贿赂。
他的贪腐行为不仅有损国家存亡,而且更直接地危害了民生。
后来,杨亿因贪污被严惩,他的妻子甚至也被处死,这给后来的官员敲响了警钟。
南宋时期赵昀南宋时期,赵昀是一个非常著名的贪官污吏,他在官场上贪赃枉法,任意妄为。
赵昀为了达成自己的政治野心,罔顾人命,许多无辜的百姓都因此遭受了重大的伤害。
后来,由于赵昀所犯下的罪行过重,南宋官方终于下令逮捕了他,将他处死,并严厉打击了其他的贪官污吏,对于当时的社会风气起到了很大的影响。
明朝时期魏忠贤明朝时期,魏忠贤是一位非常著名的贪官污吏,他凭借身为皇帝的亲戚和身居高位的权力,利用各种手段收受贿赂,削弱朝廷的权威,破坏了社会的稳定。
他还擅长诈骗,对于贪官污吏的想象力和执行能力都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最终,魏忠贤被明朝大将军刘良佐削去宠爱,后被满清灭明入侵后将其族灭,并进行华北猫儿山之战。
清朝时期海瑞清朝时期,海瑞是一位伟大的官员,他以公正廉洁而著称,并因为疏导民生、利民等举动,而在当时的民间获得了巨大的声誉。
他对于快速发展的地方经济给予了极大的支持,而在整顿当地行政体系与贪腐问题时,也采取了一系列积极的措施。
在明朝末年已经愈演愈烈的贪污现象得到了极大地压缩和整治。
他的治理观点和思路,对于当时的官场有着非常重大的启示。
总结中国历史上的贪官污吏,其罪行影响深远,危害巨大,社会对于其犯罪行为的清晰认识也有助于拔除贪污现象的根源、更好的推进反腐斗争。
官场的整顿需要良好的政策和措施,同时也需要高素质的干部来进行实践与推行,而这也离不开对于官员道德和职业责任的监察和规范。
清朝中期大贪官:甘肃巡抚王亶望生平简介
清朝中期大贪官:甘肃巡抚王亶望生平简介本文导读:王亶望是清朝乾隆年间的举人,后来拿钱买了个知县。
几年之后步步升迁,官至浙江布政使,并暂代浙江巡抚一职。
王亶望向上爬的秘诀就是用钱开路,行贿送礼,巴结上司。
他被调任甘肃后,搞起了"捐监冒赈"的勾当。
所谓"捐监",就是为解决粮食歉收问题,官府允许一些人通过捐粮换取监生资格。
王亶望把粮食折成银两,进行"监生"资格拍卖。
他向朝廷谎报旱情,编造说把"监粮"用来赈灾了。
实际上,他把捐纳的银两全部私分,从总督到州县官员人人有份。
从此,甘肃省有一多半大小官员,参与了"捐监冒赈"的贪污侵吞活动。
当然王亶望分得最多。
下面官员为了获得更多的好处,拼命给王亶望送银子、送礼物,盖房子。
这一切,乾隆都被蒙在鼓里,还升王亶望为浙江巡抚。
直到有人反映地方官员在浙江海塘工程中弄虚作假,中饱私囊,才引起乾隆的怀疑。
不久,乾隆又从来自甘肃的奏报中得知当地并无旱灾。
乾隆马上派官员去浙江对王亶望进行严审,王亶望只好招认。
乾隆抄了王亶望的家,没收财产折合白银300万两。
此案终结时,共判死刑57人,发配56人,还有不少人受到牵连。
王亶望最终也落到了被斩首的下场。
王亶望传王亶望,山西临汾人,江苏巡抚师子。
自举人捐纳知县,发甘肃,知山丹、皋兰诸县。
选授云南武定知府,引见,命仍往甘肃待缺,除宁夏知府。
累迁浙江布政使,暂署巡抚。
乾隆三十八年,上幸天津,亶望贡方物,范金为如意,饰以珠,上拒弗纳。
三十九年,移甘肃布政使。
甘肃旧例,令民输豆麦,予国子监生,得应试入官,谓之"监粮",上令罢之。
既,复令肃州、安西收捐如旧例。
亶望至,申总督勒尔谨,以内地仓储未实为辞,为疏请诸州县皆得收捐;既,又请於勒尔谨,令民改输银。
岁虚报旱灾,妄言以粟治赈,而私其银,自总督以下皆有分,亶望多取焉。
议初行,方半载,亶望疏报收捐一万九千名,得豆麦八十二万。
历史趣谈:一册账本揭开清朝官员腐败内幕 大清盐商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一册账本揭开清朝官员腐败内幕大清盐商
导语:相比一介武夫阿桂来说,聪明精干的年轻官员和珅无疑是乾隆爷肚里的蛔虫,并且对阿桂直接地说:“金川之战,皇上没打算赢,起码没打算今年赢
相比一介武夫阿桂来说,聪明精干的年轻官员和珅无疑是乾隆爷肚里的蛔虫,并且对阿桂直接地说:“金川之战,皇上没打算赢,起码没打算今年赢。
”意思再明白不过,战事结束了,皇上怎么再向那些盐商要钱呢?
两百多年前,一名因贪污罪被判入狱的清朝官员,面对铁窗,悔恨交加,对自己过去的所作所为进行了一次深刻的反思:
我是个坏人吗?我到底算不算个好人呢?可我小时候也是苦读圣贤书啊。
走到今天,十年寒窗风雨,好不容易才金榜题名。
走到今天,我不容易啊!为了圣上,为了朝廷,我辛辛苦苦当差,我大半辈子都交给了大清。
你说,我这点俸禄,还比不上盐商一趟行盐的银子,凭什么呀……我收过他们的银子吗?没有!我嫌他们的银子脏,嫌他们有铜臭味。
可惜了那些字画啊!放在我这里,总比放在那些不识字、只识阿堵物的土财主手里强得多吧。
清代盐的来源分海盐、井盐、池盐等多种,图为开采井盐所用的凿井碓架
看过《大清盐商》电视剧的人,对这段自白当然不会陌生,它出自剧中的两淮盐运使卢德恭之口。
伴随着卢大人一把鼻涕一把泪的哭诉,可以知道他寒窗苦读数十年,一心想成为圣贤,怎料却变成了人人不耻的贪官污吏。
但卢大人仍然不服,因为相比那些盐商的暴利致富来说,自己这点小贪根本算不了什么。
最重要的是,晚节不保的卢大人仍然傲气十足,对没文化的盐商们狠狠嘲讽了一番。
生活常识分享。
乾隆朝一个巡抚贪腐案 竟然持续了二十年!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乾隆朝一个巡抚贪腐案竟然持续了二十年!
导语:清朝卢焯是个能吏,也是个贪官。
他有过大功,但是也有过错。
乾隆初年,他也是个有抱负的人,因此,他出任浙江巡抚后,着实地做了几件好事,
清朝卢焯是个能吏,也是个贪官。
他有过大功,但是也有过错。
乾隆初年,他也是个有抱负的人,因此,他出任浙江巡抚后,着实地做了几件好事,尤其是修建海塘,惠民甚多,因此,当地百姓对他特别感恩。
在清国百姓眼里,能做好事的就是好官,至于贪几个钱,很正常,谁都不是傻子。
但到了乾隆六年,忽然间天色就变了。
乾隆六年,御使刘吴龙弹劾卢焯私受一富户巨额银两!刘吴龙在其奏折中列举了其所闻卢焯的三条罪状:
一、嘉兴府桐乡县汪姓分家一案,该府知县杨景震收受银三万两,汪姓即托杨景震转送巡抚卢焯银五万两。
事情传开,议论纷纷,闽浙总督德沛即飞札委令嘉湖道吕守曾查访杨景震劣迹,卢焯一听到消息,害怕查出杨景震受贿供出自己受贿,于是就先下手为强,连夜写出题本,将杨景震在该道所作所为的坏事,一一揭发参奏。
二、漕运判官员缺,嘉兴县知县阎沛年亲送卢焯银两千两,卢焯将阎沛年提升。
三、浙江凡委任州县官职,都向卢焯馈送,以官的大小,决定银两的多少。
事实上这事情闹大了,卢焯的上司闽浙总督德沛也上书皇帝,揭发卢焯,认为他贪污不少。
两个大佬一起弹劾,那肯定就不是空穴来风了。
不要说皇帝听了意外,就连百姓都觉得意外,卢大人是个好官,怎么可能会贪这么多?于是乾隆派汪扎尔为钦差查核此事。
汪扎尔本
生活常识分享。
清朝历史故事
清朝历史故事清朝是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
那你知道清朝历史故事有哪些吗?下面是给大家分享的清朝历史故事,欢迎大家阅读。
清朝历史故事:清朝最倒霉的官二代清代乾隆朝出过不少贪官。
除了我们熟知的古今第一贪官和砷,在乾隆四十六年时,还出过一位很厉害的贪官,名叫王亶望。
如果不是和坤后来天天向上,穷追。
猛赶,估计他就要成为清朝最大贪官了,比较好玩的是,负责查抄王亶望的闽浙总督陈辉祖比王宜望还贪,伺机占有了前者的绝大部分家产,后来却主动撞到了乾隆的枪口上,堪称清朝历史上最倒霉、最弱智的贪官,陈辉祖和王亶望一样。
都是官二代,而且是大清官的官二代。
不过他的父亲更牛一些,是宰相陈大受。
陈大受同志历任吏部右侍郎、兵部右侍郎、太子少保、兵部尚书、户部尚书、吏部尚书。
六部的部长做过三个,而且是最肥的三个。
在乾隆十三年(公元1748年)的时候,升任协办大学士(相当于宰相)、军机大臣(相当于宰相),地位显赫一时。
本着老子英雄儿好汉的惯性思维,陈辉祖一出道,就被乾隆招聘进了财政部;;户部,官居户部员外郎,以后历任陈州知府、安徽布政使、广西巡抚、河东河道总督、两江总督等职。
按说做到这么大的官了,也该享享清福,稳稳定定干两年,以求光荣退休了。
不成想世道变了,乾隆朝后期不产清官,专产贪官。
陈辉祖这位仁兄也随波逐流,干起了搜刮民脂民膏的勾当。
在乾隆四十六年的时候,同为官二代的王宜望东窗事发。
这位主儿,事情败露也是自找的。
当时甘肃的一件案子牵扯到了他。
他本来死撑下也是可以糊弄过去的。
谁知到他欣闻乾隆南巡,路过他任职的杭州,有意巴结一番,主动提出捐赠50万两白银,以帮助政府共渡难关,修缮海塘。
这么大的派头一下子就把乾隆震了。
乾隆怀着吃大户的心情住到了他们家,这边看看,那边瞧瞧,哪一样都是真金白银。
好小于,比我还有钱,查!结果一查,王宜望同志在甘肃和浙江的腐败事迹全部暴露,受贿总额超300万两白银。
对付贪官,很重要的一项工作就是抄家。
抄王宜望家的光荣工作就交给陈辉祖同志来办了。
清朝反腐大案
最大贪官也反贪且看和珅怎么玩说起历史上著名的贪官,乾隆朝的和珅首屈一指,“和珅跌倒,嘉庆吃饱”的说法也侧面印证了他的资产之极端丰厚。
就是这个和珅,竟然是靠反贪起家!曾经清廉,何以得权后沦为巨贪?书名:《清朝反贪大案》作者:焦利出版社:人民出版社内容简介:本书根据CCTV-12《法律讲堂》文史版“反贪往事”专题的主讲内容改写,主要讲述了“和珅反贪”、“清朝集体贪腐第一大案”、“铁面御史斗巡抚”、“卖官弹劾案”等清代历史上的一些惊动朝野的监察(反贪)大案,书中选取的都是受众耳熟能详的人物、喜闻乐见的题材。
作者焦利在讲述历史分析案件的同时还提出了很多引人深思的评论,本书是对中国古代法律文化、廉政文化很好的传承。
作者简介:焦利,国家行政学院法学教研部副主任,编审,中国政法大学法学博士。
长期从事中国法律文化史和监察法制史的研究,曾参与国家重点文化工程《清史》纂修之《法律志》部分“典志组”的工作,作为资料组组长,参与古籍整理,组织完成《清代法律史料长编》 100万字和《监察法》部分的起草;参与世界银行第四期技术援助项目(省部级)《监督制度创新》的研究和教育部重点研究项目《中国古代监察法史》的研究;主持国家行政学院2004年院级课题(省部级)《反腐败的国内立法与国际合作问题研究》。
和珅反贪这个对手不一般乾隆皇帝在南巡途中,意外得知了自己一向器重的云贵总督李侍尧居然涉嫌贪腐!左右权衡之下,乾隆皇帝决定派出和珅作为钦差大臣,远赴云贵调查。
一个是皇帝的新宠,一个是朝中的重臣,和珅和李侍尧之间,一场微妙的角力即将展开……乾隆四十五年(1780)正月,七十岁的乾隆皇帝,带着浩浩荡荡的队伍,开始了他第五次下江南的行程。
刚刚三十岁的和珅,近年来因为得到乾隆的宠幸,所以这次也陪同乾隆皇帝南巡。
和珅是鞍前马后忙得不亦乐乎,把老皇帝伺候得舒舒服服、十分满意,乾隆越来越觉得自己是一刻也离不了和珅这个聪明伶俐的小伙子了。
但是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在南巡的队伍走到山东的时候,和珅忽然离开了乾隆,带着一队人马急匆匆地直奔云南、贵州方向而去,怎么回事?他要去哪儿?为什么不陪着皇帝南巡了?原来,南巡路上发生了一件让乾隆皇帝十分恼火的事情,具体情况是这样的,乾隆四十五年正月,有一个曾任云南粮储道和贵州按察使的官员叫做海宁,这个海宁新近解除旧任,被任命为沈阳奉天府尹了。
法史|骨黑心终赤:赈灾弊案中的廉吏之殇
法史|骨黑心终赤:赈灾弊案中的廉吏之殇文/宋伟哲中国古代的贪污腐败案件多如繁星,在贪官面前,几乎没有什么钱财是不能贪污的,人们早已司空见惯。
然而有一些钱还是多数贪官所不敢轻易染指的,比如赈灾款。
不过在浩瀚的法史长河中,还是有一些官员利令智昏,大肆贪污赈灾公款,恶名遗臭万年。
诸多案件之中,清朝嘉庆年间的李毓昌案连见多识广的嘉庆帝都叹之为“江南奇案”“从来未有之事”。
毓昌罹难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自然灾害多发的国家,因此历代政府都十分重视赈灾活动。
清朝嘉庆年间,虽然国势日渐衰微,财政紧张,但是皇帝仍十分体恤百姓,非常重视赈灾事宜。
嘉庆十三年(1808),淮扬一带发生了严重的洪水灾害,百姓流离失所,死伤惨重。
朝廷得到奏报后,立即下令调拨大量钱粮赈灾。
面对严峻灾情,山阳(今淮安)县令王伸汉不思赈济灾民,反而大起贪念,认为这是一个发财的好机会。
他通过虚报户口、克扣数额等方式,将两万多两赈灾款贪为己有。
当然,王伸汉深谙官场陋习,他在贪污的同时花了大量钱财用于上下打点,确保万无一失。
就在这一年,朝廷举行了科举考试,山东举人李毓昌金榜题名,高中进士。
嘉庆帝亲自接见李毓昌,让他赴江苏任候补知县。
李毓昌(1771—1808),字皋言,山东即墨人。
他勤于读书,以孝顺而闻名乡里。
领命之后,李毓昌便南下江苏候任。
到了江苏之后,恰逢淮扬赈灾之事,上司命他前往山阳县检查赈灾情况。
李毓昌遂带着李祥、顾祥、马连升等仆人赶往山阳县巡查。
当时,朝廷法律重惩贪污赈灾款者。
但是在实践中,由于吏治腐朽不堪,这种赈灾检查大多徒有虚名,往往贿赂到位,便能顺利过关。
李毓昌一行到山阳县后,在漕院之东的善缘庵住下。
面对省城派来的检查组,王伸汉并不慌乱,早已备好大笔白银伺候。
过了不久,王伸汉发觉事情不太对劲。
以往上级检查,虽然也会大挑毛病,但是一眼便可看出索贿的端倪。
这个新科进士李毓昌与众不同,他一头扎进乡村基层,挨家挨户地检查赈灾情况,丝毫看不出索贿的迹象。
史上第一大贪官
和珅的二十条罪状
一、当乾隆皇帝册立嘉庆皇帝颙琰为皇太子时,先期呈给颙 琰如意,泄露机密以为拥戴之功 二、在圆明园内骑马,直入左门,过正大光明殿,至寿山 三、乘轿出入神武门,直进宫中。 四、娶出宫女做小老婆。 五、川、楚教匪滋事,各路军营文书报告,延搁不报。 六、乾隆皇帝病重时,毫无忧戚,逢人谈笑自若。 七、乾隆皇帝批阅文件,字写错了,竟然说不如撕掉另拟 八、管理吏、户、刑三部,一手遮天,变更成法,不许手下 的人参议一个字。 九、西宁报贼匪聚众抢劫杀伤,将原摺驳回,隐匿不报。 十、朝廷有旨蒙古王公未出痘者不必来京,却违背谕旨,无 论出没出痘者,俱不令来
半 部 清 代 史
奕訢的府邸
一 座 恭 王 府
世 界 最 大 的 四 合 院
清朝規模最大的王府
銀安殿
曾經是和珅的家
後 罩 樓
和 珅 的 藏 寶 樓
蒼 翠 欲 滴 的 一 座 假 山
滴 翠 岩
排 隊 看 福 字 碑
多 才 多 壽 多 子 多 田
田没有封口表示鴻福無邊
天 下 第 一 福
漢 白 玉 石 拱 門
仿 萬 壽 園 的
西 洋 門
觀 音 送 子 石
獨 樂 峰
兼 点 綴 園 林
影 壁 作 用
祈求吉祥富貴
蝠池
蝠廳
福財滿園
有9999隻蝙蝠
這隻不錯
冰裂窗
斑斕絢麗
满園秀色
方塘水榭
詩畫舫
游廊依山势而建, 蜿蜒盘桓而上
怪石林立
榆關
城牆二十多公尺
妙香亭
升官路
和珅的二十条罪状
十一、任人唯亲,与自己关系密切的人吴省兰、李潢等人, 俱保举提升。 十二、军机处在册人员随意撤去。 十三、私盖楠木房屋,奢侈豪华,超标准、超规格。 十四、其坟茔设立享殿,开置隧道,致使老百姓称之为“和 陵”。 十五、所藏珍珠手串二百余串,比宫中多好几倍,其中的大 珠,比皇帝帽子上戴的还大。 十六、真宝石顶,不是他应该戴的,却藏数十余颗,还有整 块大宝石,为宫里所没有的,不计其数。 十七、家中银两衣饰等物,数逾千万。 十八、夹墙内藏赤金二万六千余两,私库赤金六千余两,地 窖埋银百余万两。 十九、当铺钱铺资本十余万,与民争利。 二十、家人刘全资产亦二十余万,且有大珠及珍珠手串。
清代高官贪污腐败犯罪及其惩治
一
这个数 字都 仅是 有案 可查 的清代 高官腐 败犯罪 的一 部分 , 其是 在 清代后 期 , 治黑 暗 , 治废 弛 , 吏 尤 政 吏 官
腐 败 无 孔 不 入 , 廷 高 官 大 员 利 用 职 权 的 经 济 犯 罪 朝 行 为 日益 猖 獗 , 际 当 中 的 犯 罪 数 量 要 远 远 超 出 这 实
第 4期
孙季萍, : 等 清代 高 官贪 污腐 败犯 罪及 其 惩 治
2 7
扣 、 守 自盗 , 所 不 用 。 不 仅 手 段 多 样 , 官 侵 贪 监 无 高
犯 罪 的 渠 道 更 是 繁 多 , 现 有 的记 录 来 看 , 代 高 官 从 清
行 , 犯 长 期 潜 伏 , 犯 罪 事 实 被 举 发 之 时 , 是 恶 案 到 已
贯 满 盈 , 大 恶 极 , 成 国家 财 政 和 官 场 形 象 严 重 损 罪 造 失 。尤 其需 要 注意 的是 , 官 经 济 犯 罪 普 遍具 有 一 高
个 统计 。 清 代 的高 官 贪 污 腐 败 犯 罪 呈 现 以 下 特 点 : ( ) 罪 手 段 多 样 , 道 繁 多 , 败 无 处 不 在 一 犯 渠 腐
身 居 要 职 的 高 官 大 员 利 用 朝 廷 所 授 予 的 特 殊 权 力 , 其 所 掌 管 的兵 刑 钱 谷 及 官 吏 的 升 迁 降 免 等 经 在
“ 官 , 常 意 味 着 财 富 。 在 封 建 官 僚 政 治 体 高 通 ”
制 之 下 , 力 蕴 含 着 丰 富 的 能 量 , 于 权 力 金 字 塔 上 权 处
清代前中期四川的贪案透视
中 之 一 乾 隆 朝 四 川 贪 案 的 显 著 之 点 是 贪 案 数 量 极 多 , 案 、 案 就 大 要 达十数起 . .其 中 影 响 较 大 的 有 雯
部 贪官 污 吏 的历 史 , 姓 深 受其 百 害 与 其 它 皇 天 厚 土 所 及 之 处 无
异 ,清 代 四 川 的 官 场 极 其 黑 暗 , 贪
污 成 风 , 案 、 案 迭 起 , 川 百 姓 大 要 四 深 为 所 累 , 怨 不 断 , 很 大 程 度 民 在 上 延 缓 了 社 会 、 济 的 发 展 , 削 经 也 弱 了 清 王 朝 在 四 川 的 统 治
一
基 、 敏 侵蚀 税 银 案 , 督 阿 尔 泰 、 书 总 布 政使 刘 益 串 通欺 饰 派 官 扰 商 案 , 富 德 、 泰 通 同 舞 弊 , 扣 军 粮 案 英 克 等 。 雯 基 、 敏 侵 蚀 税 银 案 发 于 乾 书
康雍 时代 的盛世 ,
但 乾 隆 后 期 已 显 颓 势 , 衰 败 迹 象 处 处
-" , 吏 治 也 是 其 n见 q
为 封 疆 大 吏 , 帝 任 其 治 理 一 方 土 皇 地 , 应 清 廉 , 润 一 方 百 姓 而 流 本 泽
芳 后 世 而 四 川 多 任 巡 抚 竞 贪 酷 如
谟 馈 金 五 十 两 , 隆 御 批 , 德 著 乾 富
即 处 斩 , 泰 发 配 伊 犁 英
二 、 案 的 主 要 特 征 贪
通 过 对 清 前 中 期 四 川 贪 案 的
基 本 考 察 , 们 可 以 概 要 归 纳 出 这 我一乾 隆 朝 延 续 了
历 史 时期 四川 贪 案 的 主要特 征 : ( ) 污 的 主 体 层 级 高 。 巡 抚 一 贪
乾隆如何处理贪污窝案 竟一口气斩首56人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乾隆如何处理贪污窝案竟一口气斩首56人
导语:清朝的监察制度是比较细密的,然而好多大案要案露出丑恶面目来,则与监督机构没有什么关系。
最明显的是“王望案”。
王望的案子引起乾隆...
清朝的监察制度是比较细密的,然而好多大案要案露出丑恶面目来,则与监督机构没有什么关系。
最明显的是“王望案”。
王望的案子引起乾隆的注意,并不是各路御史奏报、弹劾的结果,而是与阿桂、和糰在甘肃平定苏四十三作乱有关。
“穷藩司”拿出4万两
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三月,甘肃省河州爆发了苏四十三领导的回民起义。
经过几次交战,官兵损兵败北不能速胜。
乾隆很生气,撤了陕甘总督勒尔谨的职。
时任甘肃布政使的王廷赞,主动向乾隆上奏,说现在正是用兵之际,军费紧张,自己乐意把平时积攒的4万两廉俸银贡献出来,“以资兵饷”。
乾隆皇帝见王廷赞一出手就是4万两银子,觉得奇怪:仅仅一个藩司(布政使),家计怎么那么充裕?是不是和当地实行的“捐监”有关?
清代的藩司是总督、巡抚的辅助官员,俸银、养廉银合在一起每年不足万两。
尤其甘肃,偏远贫瘠,所得与富庶之地的布政使有差距。
因此说,王廷赞无论如何也捐不出4万两私银。
于是,乾隆皇帝传谕大学士阿桂和署理陕甘总督李侍尧,严密访查王廷赞,看他是否染指捐监一事。
集体贪赃枉法
所谓“捐监”,就是允许一些有钱有粮的人通过捐粮换取“监生”资格,并可以应试入官,称“监粮”。
捐交的谷粮,遇到灾荒用来赈济灾民。
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当时的陕甘总督勒尔谨奏请,甘肃地瘠民贫,
生活常识分享。
被中纪委跨代批判的“铁帽子王”
被中纪委跨代批判的“铁帽子王”作者:来源:《新传奇》2015年第10期直到大清帝国即将灭亡之际,奕劻还近乎病态地聚敛着个人财富。
据记载,武昌起义后,原四川总督锡良曾自告奋勇率兵督陕,奕劻竟仍向其索贿8万两。
庆亲王是谁?春节刚过,中纪委监察部网站上一篇《大清“裸官”庆亲王的作风问题》,将这个名字瞬间炒成了网络热词。
那么,他到底是谁?这只大老虎究竟有多贪?他贪来的钱最终去了哪儿?卖官鬻爵,疯狂受贿在晚清众臣中,庆亲王并不算是一个被后世牢牢记取的人物,可在当时,作为四朝元老、大清权臣,庆亲王奕劻在国内和国际都享有极高的知名度。
他是乾隆帝第十七子永磷之孙,是清末新政时期的领班军机大臣,废军机处后,又是首任内阁总理大臣。
同时,他还是清朝最后一位“铁帽子王”(“铁帽子王”是清朝对世袭罔替王爵的俗称,共有12位,享有的特权之一是无论承袭多少代,爵位永远不降)。
在那个时代的西方报纸上,庆亲王的曝光度仅次于李鸿章、袁世凯和慈禧太后。
“国务活动者”之外,奕劻还以贪腐闻名全球。
著名的《泰晤士报》、《纽约时报》,都提到他家就是中国官场“集市”,连门房都设了“收费站”。
贪腐问题,也是中纪委网站那篇文章批判的主要标靶,文中那个每天“不是在主办宴会,就是在出席宴会的路上”,让自己的小老婆进宫陪老佛爷打麻将,因卖官鬻爵获封“庆氏公司总经理”,将自己的巨额财产全部存入外资银行的“裸官先行者”,就此成為一只前朝大老虎的典型样本。
庆亲王府邸当时被称为“老庆记公司”,专门卖官鬻爵。
凡是到奕劻门下求官者,都要献上大笔银两。
比如杨士骧的山东巡抚一职,就出了十万两银子,而袁世凯、徐世昌等人也都是花了重金才买得更大的乌纱帽。
1911年,邮传部尚书一职空缺,奕劻便放出口风,售银三十万两。
盛宣怀提出要买,奕劻知道他身家丰厚,“别人三十万可以,你就非六十万两不可”。
后来盛宣怀托人说情砍价,才以三十万买下这顶乌纱,但奕劻要求只能交现金,不收别的物品。
清朝历史人物简介
清朝历史人物简介唐太宗曾说:"以人为鉴,可知得失;以古为鉴,可知兴替."这就阐明了历史的最高层次的社会功能,即历史的揭示社会发展奥秘、预示社会前进方向的独特功能.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整理了清朝历史人物简介,接下来随着小编一起来看看吧!清朝历史人物简介(一)林则徐个人简介林则徐(1785年8月30日-1850年11月22日),福建省侯官(今福州市区)人,字元抚,又字少穆、石麟,晚号俟村老人、俟村退叟、七十二峰退叟、瓶泉居士、栎社散人等,是清朝时期的政治家、思想家和诗人,官至一品,曾任湖广总督、陕甘总督和云贵总督,两次受命钦差大臣;因其主张严禁鸦片,在中国有“民族英雄”之誉。
1839年,林则徐于广东禁烟时,派人明察暗访,强迫外国鸦片商人交出鸦片,并将没收鸦片于1839年6月3日在虎门销毁。
虎门销烟使中英关系陷入极度紧张状态,成为第一次鸦片战争,英国入侵中国的借口。
尽管林则徐一生力抗西方入侵,但对于西方的文化、科技和贸易则持开放态度,主张学其优而用之。
根据文献记载,他至少略通英、葡两种外语,且着力翻译西方报刊和书籍。
晚清思想家魏源将林则徐及幕僚翻译的文书合编为《海国图志》,此书对晚清的洋务运动乃至日本的明治维新都具有启发作用。
1850年11月22日,林则徐在普宁老县城病逝。
广州禁烟道光十八年(1838年)9月,林则徐在两湖总督任内向道光皇帝上书言事,痛陈西方国家对我国大量倾销鸦片的危害,道光读后深为所动,即于同年12 月31 日任命林则徐为钦差大臣,使粤查禁鸦片。
在广州禁止鸦片的过程中,林则徐意识到英国殖民者不肯放弃罪恶的鸦片贸易,而且蓄谋要用武力侵略中国。
为抗击鸦片侵略,战胜敌人,他进行了大量的“师夷之长技以制敌”的军事变革实践。
林则徐在广东一边禁烟,一边积极备战,修建炮台,拉拦江木排铁链,相信“民心可用”,招募五千多渔民编成水勇,屡败英军的挑衅。
在1839年下半年,取得九龙之役、川鼻官涌之役等反击战的胜利。
清代乾隆年间两淮盐引案
作者: 朱宗宙
出版物刊名: 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页码: 123-129页
主题词: 乾隆年间;十三年;两淮盐业;盐政;两淮盐商;盐引;预提;侵蚀;南巡;贪污案
摘要: <正> 乾隆年间两淮盐引案,发生在乾隆三十三年(1768)。
这是一起特大经济贪污案,为乾隆年间大案之一。
本文就此案的起因、内容、乾隆的态度以及最后处理结果,作一些论述,以求教于大家。
一、从“提引”谈起乾隆三十三年两淮盐引案,实为预行提引案,几任盐政、盐运使勾结两淮盐商营私侵蚀预提纲引余息银两,数额在一千余万两。
这年六月,新任两淮盐政尤拔世发其弊。
尤拔世芷任两淮盐政后,“风闻盐商积弊,居奇索贿,未遂”,乃上奏乾隆:“上年普福奏请预提戊子纲(乾隆三十三年)引目,仍令各商每引交银三两,以备公用,共交貯运库银二十七万八千两有零。
普福任内共动支过银八万五千余两,其余现存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清代第一大贪污案
作者:姜洪源
来源:《传奇故事(下半月)》2008年第08期
起义引出大案
发生在清朝乾隆年间的一桩贪污要案,前后牵涉两任布政使(清代省级官职名,又称藩司或藩台,主管一省的民政、田赋与户籍等)及数十名地方官员,涉案资金达白银2915600两,堪称清代第一大贪污案。
这桩贪污案在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就开始了,其隐匿事实真相达七年之久,最终由循化厅(今青海循化县)撒拉族人苏四十三的反清起义,导致这桩大案的彻底败露。
乾隆四十六年三月,属甘肃河州管辖的循化厅撒拉族人苏四十三,因不满清朝政府的民族歧视和压迫,率撒拉人、回民起事反清,进逼兰州。
乾隆皇帝唯恐兰州不保,急调连城、凉州、陕西等地援军进剿。
数万官军会聚省城,军费兵饷成了大问题。
由于官军不能速胜,乾隆震怒,撤了陕甘总督勒尔谨的职,一时间甘肃地方官员惶惶不可终日。
时任甘肃布政使的王廷赞,为了摆脱困境,主动向乾隆帝上奏,奏折说:“臣甘愿将历年积存廉俸银四万两,缴贮甘肃藩库,以资兵饷。
”
王廷赞万万没想到,他的这一道奏折,被精明的乾隆皇帝看出了破绽。
乾隆责问:“王廷赞仅任甘肃藩司(即布政使),何以家计充裕?”于是当即传谕已经在甘肃的大学士阿桂和署理陕甘总督李侍尧,严密访查王廷赞因何家道充裕,是否与甘肃捐监一事有染指情弊。
谷粮变银子
清代一省的布政使是总督、巡抚的辅助官员。
甘肃地瘠民贫,官场清苦,王廷赞作为一省之布政使,无论如何也应该捐不出四万两私银。
恰在此时,已远调浙江升任巡抚的前甘肃布政使王望借乾隆四十五年乾隆南巡之际贪污的事情败露。
事情如此巧合,为什么甘肃两任布政使均拥有如此巨资,他们是否在甘肃捐监办理过程中牟取私利?于是,乾隆一面集重兵于兰州,镇压起义;一面又在甘肃拉开了追查地方官员冒赈侵贪的内幕。
甘肃地处西北,灾情经常发生。
清初,曾经施行过凡愿意取得国子监监生资格的读书人,须按规定数目向当地官仓捐交豆麦谷粮;取得资格的可以应试入官,时称“捐监”。
遇到灾荒,即用这些粮食赈济灾民。
但在施行过程中,由于弊端丛生而一度停止。
乾隆三十九年四月,王
望任甘肃布政使后,以甘肃灾荒连年、仓储不足、可恢复旧例用捐监粮米赈灾为由,说服了陕甘总督勒尔谨,于是开始在甘肃各地开捐。
其实,所谓仓储不足只是个幌子,捐监是为了取得一个假公济私的“名目”。
王望采取了与以往捐监不同的办法,让监生把应捐的谷粮折为银子,改“原令只收本色粮米”为“私收折色银两”。
清廷在批准复开捐监时,规定每名监生捐粮43石,王望把这43石粮食改为收银子47两,另外加收办公银、杂费银8两,合计向每名监生收银55两。
这样,捐监的谷粮一下子变成了白花花的银子。
干出这样大的出格事,得有个得力助手,于是王望调亲信蒋全迪为兰州知府,公开授意各州县将收来的银子总交蒋全迪办理。
蒋全迪任职后,将监粮折成白银,并将收取的白银借赈灾的名义任意开销。
仅从乾隆三十九年四月至乾隆四十二年初,开捐还不到三年,就开销监粮600余万石。
而这些销去的粮食,实际上折成了银子,落到贪官手中。
清官变贪官
王望调任后,王廷赞接任甘肃布政使。
王廷赞起初发现监粮折银不符合捐监的规定,也曾与总督勒尔谨商议,欲请停捐。
但他后来实在经不住利益的诱惑,也开始违规折收白银。
从乾隆四十二年六月至乾隆四十六年初,在王廷赞的任上,又办理监粮500多万石,与王望如出一辙,复蹈泥潭。
王廷赞任甘肃布政使之前,曾做过安定县知县,也曾廉洁奉公,还曾为安定县百姓做过不少好事。
至今在甘肃定西地区还有一座残留的“王公桥”,这是当地老百姓对其架桥修路、造福一方的赞誉。
但他在接任甘肃布政使后,便利欲熏心,与勒尔谨在办理捐监时沆瀣一气。
乾隆派员查办甘肃贪案,和珅也在其中,而王廷赞与和珅私交甚好。
和珅到兰州后,王廷赞如同抓住了一根救命稻草,请其出谋划策。
和珅让他交出一些银子,资兵饷,赈贫民,以掩人耳目,减轻罪责,这才有了前文王廷赞给乾隆皇帝的捐银奏折。
王廷赞上奏后,便急与省内上下官员通风报信,藏匿金银,所以当办案官员奉旨对其家财查抄时,所获无几。
早在甘肃复开捐监之日起,乾隆皇帝就始终关注监粮的办理情况。
乾隆四十二年初,乾隆派刑部尚书袁守侗前往甘肃开仓查粮。
甘肃各州县官员串通作弊,在粮仓的下面铺架木板,木板上面撒上谷物,给袁守侗以“粮仓满囤”的假象。
袁守侗回京复命,奏称“仓粮系属实贮”,乾隆信以为真。
东窗事发
乾隆四十二年五月,被蒙在鼓里的乾隆因王望办理监粮“有功”,一道谕旨将其调往浙江升任巡抚。
苏四十三起事反清,围困兰州。
和珅、阿桂一行到达兰州后,在奏折中多次提到甘肃地方经常阴雨,往往延滞用兵,特别是官军将苏四十三义军逼到兰州城外华林山上,由于大雨不断,华林山久攻不克。
乾隆联想到当年王望在甘肃任职期间,连年奏报地方干旱,唯独今年雨多,这其中必有虚报情形。
恰巧此时王廷赞、王望做贼心虚,并有自愿捐银、认罚的举动,这才真正引起乾隆的警觉。
经查,至乾隆四十六年初,甘肃省共有274450名报捐监生,收银15094750两,而王廷赞等人合计侵贪赈银2915600两,所谓监粮有名无实。
署理陕甘总督李侍尧奉旨清查各地监粮,发现不仅没有贮存监粮,而且平时国库应贮存的正项存粮也有亏空。
乾隆闻知情形,下旨道:“甘肃此案,上下勾通,侵帑剥民,盈千累万,为从来未有之奇贪异事。
案内各犯,俱属法无可贷。
”乾隆四十六年秋七月,乾隆降旨:总督勒尔谨赐令自尽,两任布政使王望和王廷赞、兰州知府蒋全迪依法正法。
八月谕令:甘肃捐监一事立即禁止。
紧接着,陆续降旨,将侵贪赈银1000两以上的程栋、陈严祖等56名贪官正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