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_2020年高中语文第2单元3张中丞传后叙教案含解析鲁人版唐宋八大家散文蚜

合集下载

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 书序 张中丞传后叙学案(含解析)苏教版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

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 书序 张中丞传后叙学案(含解析)苏教版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

张中丞传后叙本课话题——责任与正义朗读——课文中的名段霁云慷慨语曰:“云来时,睢阳之人不食月余日矣!云虽欲独食,义不忍;虽食,且不下咽。

”因拔所佩刀,断一指,血淋漓,以示贺兰。

一座大惊,皆感激为云泣下。

云知贺兰终无为云出师意,即驰去,将出城,抽矢射佛寺浮图,矢着其上砖半箭,曰:“吾归破贼,必灭贺兰,此矢所以志也!”愈贞元中过泗州,船上人犹指以相语。

城陷,贼以刃胁降巡,巡不屈,即牵去,将斩之;又降霁云,云未应。

巡呼云曰:“南八,男儿死耳,不可为不义屈!”云笑曰:“欲将以有为也。

公有言,云敢不死!”即不屈。

生命诚可贵,正义价更高。

张巡、南霁云舍生取义的壮举,诠释了人生的意义不在于生命的长短,而在于是否活得有价值,而在于是否能够为国家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链接——生活中的素材新华社内蒙古分社记者汤计在长达9年的时间里,秉持强烈的责任感、正义感,通过锲而不舍的采访和准确权威的报道,推动呼格吉勒图案这一全国关注的重大案件重审,使人民的生命得到尊重,使法治尊严得以彰显,让广大群众感受到公平正义的力量。

勿忘人民、敢说真话、坚持信仰。

这是汤计调研的三大“法宝”,也是他在履行职责过程中的坚守和操守,诠释了记者职业的精神内涵。

背诵——相关名言警句1.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孟子2. 宁可玉碎,不能瓦全。

——李百药3. 宁以义死,不苟幸生,而视死如归。

——欧阳修4.只要提着正义之剑攻击,再柔弱的手臂也会力大无穷。

——韦伯斯特5. 声张正义和扶植自由,是革除时弊的关键。

——享·乔治[知识·梳理]第1步读准字音——千言万语总关音蚍蜉..( )( ) 诟. ( ) 饿羸.( ) 霁. ( ) 泗.州( ) 须髯.( ) 帙.( ) 亳.州( ) 【答案】 pí fú ɡòu léi jì sì rán zhì bó第2步识记通假——奥妙无穷方块字 (1)人之将死,其藏腑必有先受其病者 ( )(2)吾归破贼,必灭贺兰,此矢所以志也( ) (3)及巡起事,嵩常在围中 ( )【答案】 (1)“藏腑”同“脏腑”,即内脏 (2)“志”同“识”,作标记 (3)“常”同“尝”,曾经第3步一词多义——看我七十二变(1)恨⎩⎪⎨⎪⎧然尚恨.有阙者( )公子往而臣不送,以是知公子恨.之复返也(《魏公子列传》)( )(2)诚⎩⎪⎨⎪⎧远诚.畏死,何苦守尺寸之地( )帝感其诚.(《愚公移山》)( )斯.诚后死者之羞也(《黄花岗烈士事略序》)( )(3)比⎩⎪⎨⎪⎧亦见其自比.于逆乱( )比.去,以手阖门(《项脊轩志》)( )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逍遥游》)( )天涯若比.邻(《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 (4)引⎩⎪⎨⎪⎧引.绳而绝之,其绝必有处( )乃引.其匕首提秦王(《刺客列传》)( )乃设九宾礼于廷,引.赵使者蔺相如(《廉颇蔺相如列传》)( )予分当引.决(《指南录后序》)( )恭疏短引.(《滕王阁序》)( )【答案】 (1)名词,遗憾/动词,感到遗憾 (2)连词,如果,表示假设/名词,真心诚意/副词,的确,确实,实在 (3)动词,并/动词,等到/动词,合/形容词,紧靠的 (4)动词,牵,拉/动词,拿,举/动词,召请,召引/动词,自杀/名词,序文第4步词类活用——词性变化含义迥(1)翰以文章自名.( )________(2)屡道.于两府间( )________(3)引绳而绝.之( )________(4)又降.霁云( )________(5)不乐成人之美.( )________(6)食其所爱.之肉( )________(7)虽食,且不下.咽( )________(8)远见救援..不至( )________(9)竟与巡俱守死,成.功名( )________【答案】(1)名词作动词称道(2)名词作动词取道,经过(3)动词使动用法使……断(4)动词使动用法使……投降(5)形容词作名词美名(6)形容词作名词爱的人(7)名词作状语向下(8)动词作名词救援的军队(9)动词使动用法使……成就第5步古今异义——词语的昨天和今天(1)不能通知..二父志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把事项告诉人知道;通知事项的文书或口信。

3.张中丞传后叙-鲁人版《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教案

3.张中丞传后叙-鲁人版《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教案

3.张中丞传后叙-鲁人版《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鲁迅编选《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的背景和意义;2.掌握张中丞的传记散文的写作手法;3.分析张中丞传中所表达的人生哲理和思想情感;4.运用散文的表现手法,理解文章表达的内容和意义;5.锻炼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和分析能力。

二、教学重点1.张中丞传中的写作手法;2.张中丞传中所表达的人生哲理和思想情感。

三、教学难点1.如何理解张中丞传中的人生哲理;2.如何运用散文的表现手法,理解文章表达的内容和意义。

四、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讲解鲁迅编选《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的背景和意义,帮助学生理解散文发展的历史和文化背景;2.分析法:通过分析张中丞传中所使用的写作手法,帮助学生掌握散文的表现手法;3.阅读法:通过阅读张中丞传,让学生加深对人生哲理和思想情感的理解。

五、教学内容与步骤1. 教材分析鲁迅编选的《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是一本集古代文学家散文精华的散文选集,其中包括了唐代的韩愈、柳宗元、白居易、宋代的苏轼、苏东坡、欧阳修、王安石和陈亮。

选集中,每位大家的散文都有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人文情感。

张中丞传是唐代文学家韩愈的代表作之一,堪称中国古代传记散文的典范。

文章以一种平和、客观、真实的方式,全面地介绍了张中丞的生平和事迹,表达了作者对张中丞的崇敬和对人生的思考。

2. 学习步骤步骤一:了解鲁迅编选《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的背景和意义让学生通过阅读教科书或其他材料,了解鲁迅编选《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的背景和意义,帮助学生理解散文在文学史上的重要性和价值。

步骤二:讲解散文的表现手法和张中丞传的写作手法让学生了解散文的基本表现手法和张中丞传所使用的写作手法,包括描写、叙述和议论等方式。

并请学生根据文中的写作手法,分析文章表达的内容和意义。

步骤三:阅读张中丞传让学生认真阅读张中丞传,分析其中所表达的人生哲理和思想情感。

并请学生自行撰写文章,表达对张中丞人生哲理的理解和感悟。

《张中丞传后叙》教案

《张中丞传后叙》教案

《张中丞传后叙》教案第一章:课程介绍1.1 课程背景本节课将学习唐代文学家韩愈的《张中丞传后叙》,这是一篇赞颂唐朝将领张巡在安史之乱中坚守睢阳城、誓死抵抗叛军的事迹的历史散文。

1.2 教学目标了解作者韩愈的生平和创作背景,把握《张中丞传后叙》的历史背景。

掌握并运用文言文的断句、翻译方法,理解课文内容,领会作者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情感。

通过课文学习,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历史思维能力。

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历史文化的情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第二章:作者及创作背景2.1 作者简介韩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

唐代古文运动的领袖之一,被誉为“文起八代之衰”。

2.2 创作背景《张中丞传后叙》作于唐宪宗元和二年(公元807年)。

这一年,作者韩愈40岁,他因上书谏迎佛骨而贬为阳山令。

在这篇后叙中,作者以极大的热情赞颂了唐玄宗时期的名将张巡在安史之乱中的英雄事迹,以此向世人展示自己的爱国情怀。

第三章:课文内容分析3.1 课文结构《张中丞传后叙》分为三个部分:引言、正传、尾叙。

引言部分,作者提出写作动机,即为张巡辩护,反驳世俗对张巡的贬低之词。

正传部分,详细叙述了张巡在安史之乱中的英勇事迹,以及他在被困睢阳城期间的坚守和抵抗。

尾叙部分,作者表达自己对张巡的敬仰之情,并希望世人能永远记住这位英雄。

3.2 课文内容解析分析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句子,如“誓死不屈”、“坚守节义”等,理解张巡的英雄形象。

通过具体事例,如张巡在城破前的誓师、城破后的坚守等,感受作者对张巡的赞美之情。

第四章:教学方法与手段4.1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问答法、讨论法等,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运用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课文中的具体事例,使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张巡的英雄形象。

4.2 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课文中的关键句子、词语,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模拟课文中的场景,增强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记忆。

2019-2020版高中语文 第二单元 第5课《张中丞传》后叙讲义+精练(含解析)粤教版《唐宋散文选

2019-2020版高中语文 第二单元 第5课《张中丞传》后叙讲义+精练(含解析)粤教版《唐宋散文选

第5课《张中丞传》后叙1.通假字(1)然尚恨有阙.者同“缺”,缺陷,遗漏。

(2)此矢所以志.也同“识”,标志,标识。

(3)嵩常.在围中同“尝”,曾经。

2.古今异义(1)竟与巡俱守死、成功..名。

古义:两个词,成,成就、达成;功,功业。

今义:①获得预期的结果(跟失败相对);②指事情的结果令人满意。

(2)两家子弟材智下,不能通知..二父志。

古义:深知,深入了解。

今义:①把事项告诉人知道。

②通知事项的文书或口信。

(3)虽愚人亦能数日..而知死处矣。

古义:计算着日子,知道死期已近。

今义:几天。

(4)观者见其然,从而..尤之。

古义:从,跟从;而,表顺承的连词。

今义:连词。

上文是原因、方法等,下文是结果、目的等;因此就。

(5)及其无救而且..穷也,将其创残饿羸之余。

古义:而,而且、并且,表递进;且,将要。

今义:递进关系连词。

表示进一步,前面往往有“不但、不仅”等跟它呼应。

(6)愈尝从事..于汴、徐二府。

古义:从,跟从;事,做事。

今义:①动词,投身到(事业中去)。

②(按某种办法)处理。

(7)其老人往往..说巡、远时事。

古义:到处。

今义:表推测,副词。

表示根据以往的经验,某种情况在一定条件下时常存在或经常发生。

(8)一座大惊,皆感激..为云泣下。

古义:感动,激动。

今义:因对方的好意或帮助而感动并产生谢意。

(9)籍时尚..小,粗问巡、远事。

古义:时,当时;尚,还。

今义:①当时的风尚;时兴的风尚。

②合于时尚。

(10)因诵嵩所读书..,尽卷不错一字。

古义:读过的书籍。

今义:①看着书本,出声地或不出声地读。

②指学习功课。

③指上学。

(11)巡就戮时,颜色..不乱。

古义:脸色,面色。

今义:由物体发射、反射或透过的光波通过视觉所产生的印象。

3.一词多义(1)穷⎩⎪⎨⎪⎧及其无救而且穷.也:困顿,绝望欲穷.其林:走到……尽头 (2)虽⎩⎪⎨⎪⎧ 云虽.欲独食:纵然则虽.欲长侍足下:虽然 (3)卒⎩⎪⎨⎪⎧ 宁能知人之卒.不救:副词,最终以千百就尽之卒.:名词,士兵(4)少⎩⎪⎨⎪⎧ 少.依于巡:小时候则其至又加少.矣:少,跟“多”相对(5)于⎩⎪⎨⎪⎧ 月日后于.巡:介词,比有于嵩者,少依于.巡:介词,引出后面的“巡”籍大历中于.和州乌江县见嵩:介词,在(6)以⎩⎪⎨⎪⎧ 必以.其言为信:介词,把以.千百就尽之卒:介词,凭借因乱抽他帙以.试:连词,来4.词类活用 (1)翰以文章自名.:名词作动词,称。

2020高中语文 5.1《张中丞传后叙》教案(苏教版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

2020高中语文 5.1《张中丞传后叙》教案(苏教版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

《张中丞传后叙》教案一、作者简介:韩愈在政治上力主加强统一,反对藩镇割据。

思想上尊儒排佛,以孔孟道统的继承者自居。

他反对六朝以来的形式主义的骈偶文风,大力提倡古文,和柳宗元共同领导了中唐古文运动。

在诗文创作上,他有一整套理论。

他认为道(即仁义)是目的和内容,文是手段和形式,强调文以载道,文道合一,以道为主。

提倡学习先秦两汉古文,并博取兼资庄周、屈原、司马迁、司马相如,扬雄诸家作品。

主张学古要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创新。

坚持“词必己出”、“陈言务去”。

重视作家的道德修养,提出养气论,认为“气盛则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者皆宜”。

提出“不平则鸣’’的论点。

认为作者对现实的不平情绪是深化作品思想的原因。

在作品风格方面,他强调“奇”,以奇诡为善。

韩愈的散文、诗歌创作,实现了自己的理论。

其赋、诗、论、说、传、记、颂、赞、书、序、哀辞、祭文、碑志、状、表、杂文等各种体裁的作品,都有卓越的成就。

叙事文在韩文中比重较大。

其中学习儒家经书的,如《平淮西碑》用《尚书》和《雅》、《颂》体裁,篇幅宏大,语句奇重,酣畅淋漓;《画记》直叙许多人物,写法脱化于《尚书·顾命》、《周礼·考工记·梓人职》。

继承《史记》历史散文传统的,如名篇《张中丞传后序》,熔叙事、议论、抒情于一炉。

学习《史记》、《汉书》,描绘人物生动奇特而不用议论的,如《试大理评事王君墓志铭》、《清河张君墓志铭》等。

为友情深厚的文学家而作,能突出不同作家特色的,如《柳子厚墓志铭》、《南阳樊绍述墓志铭》、《贞曜先生墓志铭》等。

他的碑志文“随事赋形,各肖其人”,塑造了一大批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使碑志这种历来枯燥无味的文体增辉生色,其中有的作品已成为优秀的传记文学。

《送孟东野序》、《送董邵南序》等赠序,手法多样,使赠序发展成为一种富有文学性的实用性的文体。

《答崔立之书》等书启,因人陈词,情真意切。

韩文雄奇奔放,汪洋恣肆,“如长江大河,浑浩流转”(苏洵《上欧阳内翰书》)。

《张中丞传后叙》教案

《张中丞传后叙》教案

《张中丞传后叙》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掌握《张中丞传后叙》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式。

(2)能够概括和阐述本文的主要内容及其艺术特色。

(3)能够分析并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和情感倾向。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本。

(2)学会欣赏古代文学作品,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3)运用批判性思维,对文本进行合理的分析与评价。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英雄人物的崇敬之情,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2)学会尊重历史,正确对待历史人物,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3)激发学生对古代文学的热爱,提高文化素养。

二、教学重点1. 重点词汇和句式的理解与运用。

2. 文本内容的概括和阐述。

3. 作者观点态度和情感倾向的分析与评价。

三、教学难点1. 文中较为复杂的句式和修辞手法的运用。

2. 对文本深层含义的理解和解读。

3. 学生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张中丞传后叙》的背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结合注释理解文本。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概括文本内容,分析作者观点态度。

4. 课堂讲解:讲解重点词汇、句式和修辞手法,阐述文本的艺术特色。

5. 情感体验: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英雄人物的崇敬之情,培养爱国主义情怀。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五、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巩固重点词汇和句式。

3. 调查了解有关张中丞的历史资料,下节课分享。

六、教学评价1. 学生对重点词汇和句式的掌握程度。

2. 学生对文本内容、作者观点和艺术特色的理解程度。

3. 学生合作探讨、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的能力。

七、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讨问题。

2. 运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分析具体案例,深入理解文本。

3. 采用情感教学法,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文化素养。

八、教学资源1. 教材:《张中丞传后叙》原文及注释。

张中丞传后叙

张中丞传后叙
01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难点:深入理解《张中丞传后叙》的时代背景,探讨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02
重点:引导学生学会分析文章语言特点,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03
难点:培养学生对历史和文学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04
教学方法
讲授法:介绍《张中丞传后叙》的背景、作者、内容等基本信息
讨论法:组织学生围绕《张中丞传后叙》的主题、人物、情节等进行讨论
03
学生能够结合历史背景,对《张中丞传后叙》进行深入思考,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02
学生能够分析《张中丞传后叙》的写作特点,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04
学生能够通过《张中丞传后叙》的学习,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热爱。
谢谢
02
韩愈的哲学思想:主张“道统”,强调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反对佛教和道教的传播
04
创作背景
作者:韩愈,唐代文学家、哲学家
创作时间:唐德宗贞元十九年(803年)
创作背景:韩愈因反对唐德宗的削藩政策而被贬为阳山县令,在阳山期间创作了《张中丞传后叙》
创作目的:通过赞扬张巡、许远等忠臣义士,表达对国家、民族的热爱和对奸臣的痛恨
02
学习思考:思考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现实意义和启示
04
文化传承
传承历史文化:《张中丞传后叙》作为历史文献,记录了唐代的历史事件,对于研究唐代历史和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弘扬民族精神:《张中丞传后叙》中的人物形象和事迹,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民族精神,对于弘扬民族精神具有积极作用。
增强民族认同感:《张中丞传后叙》中的人物和故事,反映了唐代社会的风貌,对于增强民族认同感和凝聚力具有积极意义。
探讨《张中丞传后叙》的主题和思想内涵

《张中丞传后叙》教案

《张中丞传后叙》教案

《张中丞传后叙》教案第一章:教案简介1.1 课程背景《张中丞传后叙》是唐代著名文学家韩愈创作的一篇传记文学作品,以记叙张中丞的一生为主,着重描绘了他的忠诚、正直、勇敢和仁爱的品质。

本章主要介绍本篇教案的课程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和教学方法。

1.2 课程目标1.2.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张中丞传后叙》的作者、时代背景和文学特点;能够理解并分析文本中的情节、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

1.2.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和写作等途径,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1.2.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学习张中丞的忠诚、正直、勇敢和仁爱精神,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人文素养。

1.3 教学重点1.3.1 文本内容的理解:掌握《张中丞传后叙》的主要情节、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

1.3.2 文学鉴赏能力的培养:分析文本中的修辞手法、表达技巧和文学风格。

1.4 教学难点1.4.1 文本内涵的解读:深入理解文本中的象征意义、隐喻和寓意。

1.4.2 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从不同角度和层面探讨文本的意义和价值。

1.5 教学方法1.5.1 阅读理解:引导学生仔细阅读文本,理解情节,分析人物形象。

1.5.2 讨论交流: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阅读心得和感悟。

第二章:作者与时代背景2.1 作者简介2.1.1 生平经历:使学生了解韩愈的生平事迹,了解他的文学地位和影响。

2.1.2 文学成就:介绍韩愈在其他作品中的成就,如《师说》、《马说》等。

2.2 时代背景2.2.1 历史背景:使学生了解《张中丞传后叙》创作的历史背景,如唐朝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状况。

2.2.2 文学背景:介绍唐代传记文学的发展状况和特点。

第三章:文本内容分析3.1 情节梳理3.1.1 使学生了解文本的基本情节,分析张中丞的形象特点。

3.2 人物形象分析3.2.1 张中丞形象:分析张中丞的忠诚、正直、勇敢和仁爱品质。

3.2.2 其他人物形象:分析文本中其他人物的特征和作用。

张中丞传后叙教案

张中丞传后叙教案

张中丞传后叙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学生能够理解《张中丞传后叙》的基本内容和主旨。

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字词和句式。

提高文言文阅读和理解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朗读、翻译、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文章。

学会分析文章的写作手法和人物形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张中丞的爱国精神和高尚品质。

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正义观念。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掌握文中重点实词、虚词、句式的用法。

理解作者对张中丞形象的塑造及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教学难点分析文中的驳论手法和对比手法。

体会作者在文中所蕴含的复杂情感。

三、教学方法1、诵读法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熟悉文本内容,培养语感。

2、讲解法对文中的文言字词、句式进行详细讲解,帮助学生理解文意。

3、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文中的人物形象、写作手法等问题,促进学生思考和交流。

四、教学过程1、导入介绍作者韩愈及本文的写作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初读课文学生朗读课文,教师正音。

学生结合注释,初步理解文意。

3、文言知识讲解讲解文中重点实词、虚词、句式。

组织学生进行文言知识练习,巩固所学内容。

4、文本分析分析张中丞的人物形象,包括其英勇、忠诚等品质。

探讨作者的写作手法,如驳论、对比等。

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5、课堂讨论组织学生讨论:张中丞的精神在当今社会有何意义?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

6、总结归纳总结本文的主要内容、文言知识、写作手法和思想感情。

7、布置作业要求学生背诵文中重点段落。

让学生写一篇关于张中丞的人物评价。

五、教学反思1、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进度和方法。

2、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3、加强对文言知识的巩固和练习,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六、教学资源1、教材《张中丞传后叙》原文。

2、相关的教学课件和视频资料。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张中丞传后叙》教案

《张中丞传后叙》教案

《张中丞传后叙》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张中丞传后叙》的作者背景、历史背景及文学价值;能够分析并欣赏文中运用的人物描写、事件叙述和语言特色;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古代传记文学的阅读理解能力;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优秀文化,提高民族自豪感,增强传承中华文化的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1. 掌握《张中丞传后叙》的作者背景、历史背景及文学价值;2. 分析并欣赏文中运用的人物描写、事件叙述和语言特色;3. 提高学生对古代传记文学的阅读理解能力。

三、教学难点:1. 文中一些古代文化知识的解释和理解;2. 文中某些难句、生僻字的解读。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2. 运用案例分析法,对文中的典型人物、事件进行深入剖析;3. 利用小组合作学习法,激发学生的合作意识,培养团队精神;4. 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启发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张中丞传后叙》的作者背景、历史背景及文学价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文意,感知人物形象,体会语言特色;3. 合作探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针对课文内容提出问题,共同探讨解决问题;4. 案例分析:选取文中的典型人物、事件进行分析,深入剖析作者的写作手法;6.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作业,巩固课堂所学,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张中丞传后叙》的理解程度,及时发现并解决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2. 小组讨论: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了解他们的合作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 作业批改:通过作业的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七、教学反思八、拓展活动1. 组织学生进行古代传记文学的阅读活动,推荐相关作品,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2. 开展古代文化知识讲座,增加学生对古代文化的了解;3. 举办写作比赛,鼓励学生发挥创意,锻炼写作能力。

《张中丞传后叙》教案

《张中丞传后叙》教案

《张中丞传后叙》教案第一章:教案概述1.1 教学目标1.1.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张中丞传后叙》的背景和作者,掌握文中的重要词汇和句子结构。

1.1.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和分析,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1.1.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和历史的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1.2 教学重点与难点1.2.1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

1.2.2 教学难点:文言文的阅读和理解,以及对文中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的把握。

1.3 教学过程1.3.1 导入:介绍作者张中丞的背景和历史地位,激发学生的兴趣。

1.3.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大意。

1.3.3 课堂讲解:讲解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子,分析课文结构和修辞手法。

1.3.4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课文中的难点问题,促进学生思考和交流。

1.3.5 总结与拓展:总结课文的主要内容和思想,提出相关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第二章:课文解析2.1 课文背景介绍2.1.1 作者张中丞的生平和成就2.1.2 《张中丞传》的成书过程和流传情况2.2 课文逐段解析2.2.1 课文开头部分的含义和作用2.2.2 课文中间部分的具体内容和重点句子2.2.3 课文结尾部分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2.3 课文主题分析2.3.1 张中丞形象的特点和意义2.3.2 课文对历史和现实的思考和启示第三章:教学方法与策略3.1 教学方法3.1.1 阅读理解:通过阅读和解析,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

3.1.2 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3.1.3 案例分析:通过分析课文中的具体案例,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3.2 教学策略3.2.1 问题驱动:提出相关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和思考。

3.2.2 情境创设:通过背景介绍和案例分析,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课文内容。

3.2.3 反馈与评价:及时给予学生反馈和评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

2019-2020版高中语文 第二单元 第5课《张中丞传》后叙文本助读(含解析)

2019-2020版高中语文 第二单元 第5课《张中丞传》后叙文本助读(含解析)

第5课《张中丞传》后叙大唐烽火,遍地狼烟,饿殍遍野,生灵涂炭。

国家遭外敌蹂躏,在乱军中摇摇欲坠;人民遭王朝倾轧,在黑暗中匍匐前行。

在国难当头,哀鸿遍野的时刻,张巡,是你,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死守城池,不逆不降,宁死不屈,大义凛然!你,以百卒抗百万军师,你,以一城捍大唐天下!你,是天下的表率,是民族的脊梁!面对敌人的威逼利诱,你说:“男儿死耳,不可为不义屈!”是的,你做到了,人民感激你,文人感念你,你的名字,流芳百世,熠熠生辉!知识链接一、作者简介韩愈(768—824),唐代文学家、哲学家。

字退之,河南南阳(今孟州)人。

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谥号“文”,后人尊称韩文公。

韩愈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他反对六朝以来的骈文,提倡先秦、两汉的散文,文学上主张“辞必己出”、“惟陈言之务去”。

他的文章,说理透辟,气势充沛,结构严谨,语言精炼,对当时及后代的散文创作都有重大影响。

著有《昌黎先生集》。

二、背景资料本文是韩愈散文代表作之一。

在安史之乱中,张巡与许远齐心协力坚守睢阳,最后城破身死。

当时,有人指责许远怕死,又说张巡、许远不该死守睢阳孤城,致使平民遭殃。

韩愈对此深感愤慨,认为这些人是在诬蔑张巡和许远。

他读了李翰的《张巡传》之后,觉得意犹未尽,便以更炽热的文笔表彰张巡、许远的功绩和气节。

本文采用夹叙夹议的写法,选择最有代表性的事件来突出人物的性格,将张巡和南霁云慷慨激昂、忠勇坚贞的形象生动地表现出来了。

三、文体知识“序”是文章体裁的一种,古人常用它来说明著作写作出版的情况和对作家作品的介绍评论,一般放在书前,变称作“叙”或“引”。

“后序”除具备“序”的作用外,还可对著作进行补充、批语或反驳,一般放在书后。

本文是作者在阅读李翰所写的《张巡传》后,对有关材料作的补充,对有关人物的议论,所以题为“后叙”。

文白对照元和二年四月十三日夜,愈与吴郡张籍阅 家中 旧书,元和二年四月十三日夜,我和吴郡张籍阅读家中的旧书,得 李翰所为《张巡传》。

2019_2020学年高中语文第2单元5《张中丞传》后叙学案(含解析)粤教版选修《唐宋散文选读》

2019_2020学年高中语文第2单元5《张中丞传》后叙学案(含解析)粤教版选修《唐宋散文选读》

5 《张中丞传》后叙一、读准字音阙.(què) 蚍蜉..(pí fú) 愧.耻(kuì) 饿羸.(léi) 霁.云(jì) 须髯.(rán) 帙.(zhì) 睢.阳(Suī) 二、辨识通假(1)然尚恨有阙者(“阙”,同“缺”,空缺,缺失)(2)此矢所以志也(志,通“识”,标志,标识)(3)嵩常在围中(常,同“尝”,曾经)三、一词多义(1)绝⎩⎪⎨⎪⎧引绳而绝.之(动词,使……断)其绝.必有处(名词,断裂的地方)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动词,横渡) (2)比⎩⎪⎨⎪⎧亦见其自比.于逆乱(动词,亲近)天涯若比.邻(形容词,近)比.去,以手阖门(动词,等到) (3)泣⎩⎪⎨⎪⎧皆感激为云泣.下(名词作动词,流下眼泪)其众见巡起,或起或泣.(动词,哭泣) (4)卒⎩⎪⎨⎪⎧宁能知人之卒.不救(副词,最终)以千百就尽之卒.(名词,士兵)五万兵难卒.合(通“猝”,突然,仓促) (5)以⎩⎪⎨⎪⎧必以.其言为信(动词,认为)以.千百就尽之卒(介词,凭借)因乱抽他帙以.试(连词,来) (6)于⎩⎪⎨⎪⎧月日后于.巡(介词,比)有于嵩者,少依于.巡(介词,引出后面的对象)籍大历中于.和州乌江县见嵩(介词,在)(7)之⎩⎪⎨⎪⎧远之.不畏死亦明矣(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 句子独立性)不乐成人之.美(结构助词,的)从而尤之.(代词,他,代许远) (8)其⎩⎪⎨⎪⎧当其.围守时(人称代词,他们)将其.创残饿羸之余(人称代词,他们的)天下之不亡,其.谁之功也(语气副词,加强反 问语气)其.皆出于此乎(副词,表推测,大概) (9)为⎩⎪⎨⎪⎧为.此传颇详密(动词,撰写)不为.许远立传(介词,替,给)必以其言为.信(动词,表判断,是)而谓远之贤而为.之邪(动词,做) 四、词类活用(1)引绳而绝.之(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断) (2)不乐成人之美.(形容词用作名词,美名) (3)屡道.于两府间(名词作动词,来往) (4)贼以刃胁降.巡(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归降) (5)战百万日.滋之师(名词作状语,一天天地) 五、古今异义(1)又不载雷万春事首尾..古义:始末,事迹详情。

2019-2020年高中语文 第2单元 3 张中丞传后叙教案(含解析)鲁人版《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

2019-2020年高中语文 第2单元 3 张中丞传后叙教案(含解析)鲁人版《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

3 张中丞传后叙晚春韩愈草树知春不久归①,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②榆荚③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注】①不久归:将结束。

②杨花:柳絮。

③榆荚:榆钱,榆未生叶时,先在枝间生荚,荚小如钱,荚老呈白色,随风飘落。

【赏析】此诗之寓意,见仁见智,不同的人生阅历和心绪会有不同的领悟。

通常的理解为:花草树木知道春天将会消逝,所以万紫千红展尽光彩;柳絮和榆钱缺少才华和远见,只好随风飘散。

站在这个角度,花草树木是颇具灵性慧根的,感悟岁月不饶人,懂得发奋图强,一展人生价值。

花草尚且如此,何况人乎?岂能仿效柳絮榆钱,虚度大好年华!我们是否还可以换一个揶揄嘲讽的角度去思考呢?我们将此诗理解为“花草树木知道属于它们的日子已经不多了,所以费尽心思只为最后的一抹浮华;柳絮榆钱不屑这些伎俩,飘逸逍遥,俯看芸芸纷争”如何?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县)人,自谓郡望昌黎(今辽宁义县),世称“韩昌黎”。

曾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

唐代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

中唐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贞元八年中进士,历任监察御史、阳山令、潮州刺史、兵部侍郎、吏部侍郎等职。

韩愈在政治上主张天下一统,反对藩镇割据。

在思想上推尊儒家之道,极力排抑佛、老。

在文学创作上,主张文道合一,提倡古文,反对骈文,认为文章须“唯陈言之务去”,强调“词必己出”。

他创作各体散文,风格变化多端,既有“文从字顺”的一面,有时又不免“怪怪奇奇”。

就总体来说,他的散文广泛吸收了先秦以来散文与骈文创作的有益经验,气势雄浑,纵横恣肆,善用修辞,推陈出新,标志着中国古代散文的又一座高峰,对古文的繁荣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他的诗歌开创了“以文为诗”的风格,在后世也颇有影响。

有《昌黎先生集》。

唐肃宗至德二年(公元757),安庆绪(安禄山之子)部将尹子奇率领12万大军攻睢阳。

唐朝廷军队的给养主要依赖江淮地区,而睢阳是江淮的屏障,因此,坚守睢阳,对制止叛军南犯,保障给养,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张中丞传》后叙教学设计教案教学设计

《张中丞传》后叙教学设计教案教学设计

•••••••••••••••••《张中丞传》后叙教学设计教案教学设计《张中丞传》后叙教学设计教案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掌握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二、学习写作技巧:叙议结合、细节描写、运用衬笔、曲笔三、感受人物精神教学时数:三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要点:一、了解相关背景二、学习1-3段(一)了解本文的缘起(二)理解作者对诬蔑张巡、许远的无耻之徒、无耻之言的驳斥(三)掌握重要词语:恨、为、不及、数、尤、卒、将、比、教学过程:一、了解传记相关知识(见单元导语、教学全解)二、了解韩愈及其文学成就四、了解本文缘起(第1段)(一)学生试着翻译本段(二)学生质疑(三) 明确本文缘起五、了解许远为人,驳斥“许远畏死而辞服于贼” (第2段)(一)许远“开门纳巡,位本在巡之上,授之柄而处其下,无所疑忌……与巡死先后异耳”落实词语:不及、竟特殊句式:疑畏死而辞服于贼(二)许远之不畏死明矣1.“苦守尺寸之地,食其所爱之肉”(与贼抗而不降)2.“当其围时,外无蚍蜉蚁子之援”3.“而贼语以国亡主灭”,“救援不至,而贼来日众,必以其言为信”4.“外无待而死守,人相食且尽,虽愚人亦能数日而知死处矣”落实词语:数(三)小结许远形象及其刻画的用意1.许远形象:宽厚长者、有容人雅量,大事为重,忠贞不畏死。

2.用意:①衬托张巡②颂扬许远六、理解作者如何驳斥小人指诟“城之陷自远所分始”、“以死守”(第3段)(一)驳斥小人指诟“城之陷自远所分始”1.“此与儿童之见无异”2.用“人之将死”、“引绳而绝之”两种日常事理,说明“不达于理”(类比)3.“小人之好议论,不乐成人之美”落实词语:诟、尤(二)驳斥“ 责二公以死守”1.事理说明守城符合实际情况2.指明守城意义,明二人功劳3.对比“弃城而图存者”、“擅强兵坐而观者” 斥责其“自比于逆乱,设淫词而助之攻”4.落实词语:卒、比、将、讲、擅七、小结(一)第2、3段的表达方式(侧重于议论,议中有叙)及论证方法(类比、对比)(二)张巡的形象:忠贞不畏死、(才德)使人信服八、作业1.翻译2、3段2.检测:《中华一题》1-10题第二课时教学要点:一、掌握重要词语:从事、具、延、所以(表所用、表依据)、然、诣二、学习本文的写作技巧:细节描写、运用衬笔、曲笔教学过程:一、进一步归纳张巡的形象(一)以部属南霁云衬托(第4段)1.了解南霁云其人其事(1)落实词语:从事、具、延、所以(表所用、表依据)(2)品读细节描写:①霁云慷慨语曰:“云来时,睢阳之人不食月余日矣.云虽欲独食,义不忍;虽食,且不下咽!” ②拔所佩刀断一指,血淋漓,以示贺兰.③将出城,抽矢射佛寺浮图,矢著其上砖半箭,曰:“吾归破贼,必灭贺兰,此矢所以志也!” ④巡呼云曰:“南八,男儿死耳,不可为不义屈!”云笑曰:“欲将以有为也.公有言,云敢不死!”即不屈.(3)归纳南霁云形象:有义气,能患难与共;英勇刚烈;服从领导,从容就义不畏死2.丰满张巡的形象:英勇不屈、服众(二)借于嵩之口突出张巡的形象(曲笔)1.落实词语:然、旋长者诣落实特殊句式:①何为久读此:宾语前置句,疑问代词“何”作介词“为”的宾语前置,应该是“为何久读此”。

《张中丞传后叙》教案

《张中丞传后叙》教案

《张中丞传后叙》教案第一章:教案概述1.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张中丞传后叙》的文学背景和历史文化价值。

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阅读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文中表达的思想和价值观。

1.2 教学内容简介作者韩愈及其文学地位。

简介《张中丞传》的背景和内容。

分析《张中丞传后叙》的艺术特色和文学价值。

1.3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讨论、阅读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和发现文言文的阅读技巧。

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和思考。

第二章:作者和文学背景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张中丞传后叙》的作者韩愈的生平和文学成就。

培养学生对文学背景的理解能力。

2.2 教学内容介绍韩愈的生平事迹和文学贡献。

分析《张中丞传后叙》的文学背景和历史背景。

2.3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和讨论的教学方法。

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和分析,理解作者的生平和文学成就。

第三章:文本分析和解读3.1 教学目标让学生深入理解《张中丞传后叙》的文意和内涵。

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阅读和理解能力。

3.2 教学内容分析《张中丞传后叙》的文意和内涵。

解读文中的重要词句和修辞手法。

3.3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和讨论的教学方法。

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和分析,深入理解文意和内涵。

第四章:文学鉴赏和价值观探讨4.1 教学目标让学生欣赏《张中丞传后叙》的文学美。

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文中的思想和价值观。

4.2 教学内容分析《张中丞传后叙》的文学特色和艺术魅力。

探讨文中的思想和价值观。

4.3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和讨论的教学方法。

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和分析,欣赏文学美和思考价值观。

5.1 教学目标引导学生进行拓展思考和阅读。

5.2 教学内容教师提供相关的拓展阅读材料和思考题目。

5.3 教学方法采用讨论和问答的教学方法。

第六章:教学活动设计6.1 教学目标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加深对《张中丞传后叙》的理解。

培养学生运用文言文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6.2 教学内容设计填空、选择、问答题等形式的练习题。

组织小组讨论和报告,让学生深入探讨文中的主题和思想。

张中丞传后叙 教案

张中丞传后叙 教案

张中丞传后叙教案教案标题:张中丞传后叙教案目标:1. 了解《张中丞传》的故事背景和主要情节。

2. 学习并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和情感表达。

3.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

教案步骤:引入活动:1. 引导学生回顾《张中丞传》的故事背景,让学生简要叙述故事梗概。

2. 提问学生对于小说中的主要人物有什么印象,以及他们的性格特点和情感表达。

主体活动:3.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主要人物进行深入分析。

要求学生通过阅读小说中的相关章节,了解人物的性格特点、外貌描写以及与其他人物的关系等方面,并进行讨论。

4. 小组展示:每个小组派代表进行人物分析的展示,其他小组进行点评和补充。

5. 阅读理解: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学生个人完成一份关于《张中丞传》中某个人物的阅读理解练习,包括人物的情感表达和对故事发展的影响等方面。

6. 作文练习:要求学生根据自己选择的人物,撰写一篇关于该人物传后叙的作文。

作文要求包括对人物的情感变化、事业发展以及对其他人物的影响等方面的描述。

鼓励学生运用丰富的词汇和句式,展示自己的写作能力。

总结活动:7. 学生作文展示:学生互相交换作文,进行互评和点评。

8. 教师总结:教师对学生的作文进行点评和总结,提供进一步的指导和建议。

拓展活动:9. 鼓励学生自主阅读其他相关文学作品,比较不同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和情感表达。

10. 邀请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不同文学作品中人物形象的共性和差异。

教案评估:1. 学生的小组讨论和展示表现。

2. 学生的阅读理解练习和作文质量。

3. 学生对于人物形象和情感表达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教案延伸: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更深入的文学研究,比如对比《张中丞传》与其他历史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和情感表达,或者探究小说中的叙事技巧和主题等。

同时,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进行创作,写作自己的历史小说或者对《张中丞传》中的人物进行改编。

《张中丞传后叙》教案

《张中丞传后叙》教案

《张中丞传后叙》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张中丞传后叙》的背景和作者颜真卿的历史地位,能够分析并欣赏文中的人物描写和议论手法。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中的主题思想,提高学生对古代散文的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1. 掌握《张中丞传后叙》的作者颜真卿及其历史地位。

2. 分析并欣赏文中的人物描写和议论手法。

3. 深入理解文中的主题思想。

三、教学难点1. 文中涉及的古代历史事件和人物。

2. 文中艰涩难懂的文言文词汇和句式。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作者背景、历史事件和人物关系等。

2. 自主学习法:让学生自主翻译和理解文中的内容。

3. 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难点问题。

4. 案例分析法:分析文中的精彩描写和议论手法。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颜真卿的历史地位和《张中丞传后叙》的背景。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翻译和理解文中的内容,注意文中涉及的古代历史事件和人物。

3. 讲解分析:讲解文中的人物描写和议论手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中的主题思想。

4.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文中的难点问题,共同解决。

5. 案例分析:分析并欣赏文中的精彩描写和议论手法。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7.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学生的积极参与程度。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估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3. 知识测试:通过书面测试或口头提问,评估学生对《张中丞传后叙》的内容、人物描写和议论手法的理解程度。

七、教学资源1. 教材:《张中丞传后叙》文本及相关注释版本。

2. 参考资料:有关颜真卿和《张中丞传后叙》的学术论文、评论及相关历史资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 张中丞传后叙晚春韩愈草树知春不久归①,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②榆荚③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注】①不久归:将结束。

②杨花:柳絮。

③榆荚:榆钱,榆未生叶时,先在枝间生荚,荚小如钱,荚老呈白色,随风飘落。

【赏析】此诗之寓意,见仁见智,不同的人生阅历和心绪会有不同的领悟。

通常的理解为:花草树木知道春天将会消逝,所以万紫千红展尽光彩;柳絮和榆钱缺少才华和远见,只好随风飘散。

站在这个角度,花草树木是颇具灵性慧根的,感悟岁月不饶人,懂得发奋图强,一展人生价值。

花草尚且如此,何况人乎?岂能仿效柳絮榆钱,虚度大好年华!我们是否还可以换一个揶揄嘲讽的角度去思考呢?我们将此诗理解为“花草树木知道属于它们的日子已经不多了,所以费尽心思只为最后的一抹浮华;柳絮榆钱不屑这些伎俩,飘逸逍遥,俯看芸芸纷争”如何?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县)人,自谓郡望昌黎(今辽宁义县),世称“韩昌黎”。

曾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

唐代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

中唐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贞元八年中进士,历任监察御史、阳山令、潮州刺史、兵部侍郎、吏部侍郎等职。

韩愈在政治上主张天下一统,反对藩镇割据。

在思想上推尊儒家之道,极力排抑佛、老。

在文学创作上,主张文道合一,提倡古文,反对骈文,认为文章须“唯陈言之务去”,强调“词必己出”。

他创作各体散文,风格变化多端,既有“文从字顺”的一面,有时又不免“怪怪奇奇”。

就总体来说,他的散文广泛吸收了先秦以来散文与骈文创作的有益经验,气势雄浑,纵横恣肆,善用修辞,推陈出新,标志着中国古代散文的又一座高峰,对古文的繁荣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他的诗歌开创了“以文为诗”的风格,在后世也颇有影响。

有《昌黎先生集》。

唐肃宗至德二年(公元757),安庆绪(安禄山之子)部将尹子奇率领12万大军攻睢阳。

唐朝廷军队的给养主要依赖江淮地区,而睢阳是江淮的屏障,因此,坚守睢阳,对制止叛军南犯,保障给养,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题中的张中丞即张巡,本是真源县令,叛军进入河南后,张巡领兵在雍丘(今河南杞县)等地抗战。

至德二年正月,睢阳太守许远向张巡告急,张巡领兵进睢阳与许远共同守城。

张巡、许远率兵七千人坚守数月,终因兵尽粮绝,睢阳陷落,张巡及部将五十余人牺牲,许远被叛军掳至洛阳,不屈而死。

睢阳保卫战遏制了叛军的攻势,捍卫了江淮地区人民的生命与财产,为唐军积蓄力量、准备反攻赢得了宝贵的时间,因而张巡、许远等人受到了人民的赞扬与传颂。

但当时一些坐观睢阳陷落而不增援的武官为自己的可耻行为辩解,同某些嫉妒张、许功绩的文人一起散布流言,诋毁张、许等抗敌英雄。

为此,张巡的友人李翰写了《张巡传》以辩诬。

元和元年(806年),宪宗开始制裁藩镇。

在这样的政治背景之下,韩愈从反对藩镇割据、维护中央集权的立场出发,以更炽热的文笔写了《张中丞传后叙》,在文中表彰张巡、许远抗击安史叛军的功绩,驳斥对张、许的诬蔑、中伤,以此来歌颂抗击藩镇作乱的英雄。

叙“叙”是文章体裁的一种,古人常用它来说明写作出版的情况和对作家作品的介绍评论,一般放在书前,称作“叙”或“引”。

“后叙”除具备“叙”的作用外,还可对著作进行补充,批语或反驳,一般放在书后。

本文是作者在阅读李翰所写的《张巡传》后,对有关材料做的补充,对有关人物的议论,所以题为“后叙”。

第1步‖读准字音——千言万语总关音李翰.(hàn)有阙.(què)疑忌.(jì)蚍蜉..(pí)(fú) 诟.(ɡòu) 饿羸.(léi)沮遏..(jǔ)(è) 淫.辞(yín) 南霁.云(jì)于嵩.(sōnɡ) 他帙.(zhì) 须髯.(rán)睢.阳(suī) 就戮.(lù)亳.州(bó)讼.理(sònɡ)第2步识记通假——奥妙无穷方块字(1)城陷而虏(“虏”同“掳”)(2)其藏腑必有先受其病者(“藏”通“脏”)(3)嵩常在围中(“常”通“尝”,曾经)第3步‖一词多义——看我七十二变(1)卒⎩⎪⎨⎪⎧宁能知人之卒.不救(副词,终于,最终)以千百就尽之卒.(名词,士兵,步兵)圣俞以疾卒.于京师(动词,死) (2)比⎩⎪⎨⎪⎧其两膝相比.者(动词,并列,紧靠)亦见其自比.于逆乱(动词,等同)每自比.于管仲、乐毅(动词,比拟,认为和……一样)比.至南郡,而琮已降(介词,等到)朋比.为奸(动词,勾结) (3)恨⎩⎪⎨⎪⎧然尚恨.有阙者(动词,遗憾)商女不知亡国恨.(名词,仇恨)纤云弄巧,飞星传恨.(名词,憾事) (4)引⎩⎪⎨⎪⎧引.绳而绝之(动词,拉)君子引.而不发(动词,拉开弓)公子引.侯生坐上坐(动词,引导)操军不利,引.次江北(动词,退却)李凭箜篌引.(名词,乐府诗体的一种) (5)之⎩⎪⎨⎪⎧远之.不畏死亦明矣(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 立性,不译)不乐成人之.美(结构助词,的)从而尤之.(代词,他) (6)以⎩⎪⎨⎪⎧必以.其言为信(介词,把)以.千百就尽之卒(介词,凭借,用)因乱抽他帙以.试(连词,表目的,来) (7)于⎩⎪⎨⎪⎧月日后于.巡(介词,比)有于嵩者,少依于.巡(介词,引出后面的对象)籍大历中于.和州乌江县见嵩(介词,在)(8)且⎩⎪⎨⎪⎧人相食且.尽(副词,将近,将要)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副词,尚且)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副词,暂且,姑且)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连词,并且) 第4步‖词类活用——词性变异含义迥(1)屡道.于两府间(名词用作动词,经过) (2)战百万日.滋之师(名词作状语,一天天) (3)云虽欲独食,义.不忍(名词作状语,在道义上) (4)贼以刃胁降.巡(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归降) (5)不乐成人之美.(形容词用作名词,美事,美名) (6)将其创残饿羸之余.(形容词用作名词,残余部队) 第5步‖古今异义——词语的昨天和今天(1)又不载雷万春事首尾..古义:始末,事迹详情。

今义:起头的部分和末尾的部分。

(2)不能通知..二父志 古义:通晓,全部理解。

今义:①把事项告诉人知道;②通知事项的文书或口信。

(3)皆感激..为云泣下 古义:感动。

今义:因对方的好意或帮助而对其产生好感。

(4)颜色..不乱 古义:脸色。

今义:颜料或染料。

(5)远宽厚长者..古义:忠厚的人。

今义:年长的人。

(6)月日..后于巡 古义:文中指出生月份。

今义:月亮和太阳。

第6步‖文言句式——特殊句式多留意(1)此矢所以志也!(判断句) 译文:这支箭就是标记。

(2)死,命也。

(判断句)译文:死,这是命。

(3)南霁云之乞救于贺兰也。

(状语后置)译文:南霁云(奉命)去向驻守临淮一带的御史大夫贺兰进明求救。

(4)月日后于巡。

(状语后置)译文:(出生)月份比张巡晚。

(5)何为久读此?(宾语前置) 译文:为什么老读这本书?(6)城陷而虏。

(被动句) 译文:城池遭攻陷以后被俘虏。

(7)不可为不义屈。

(被动句) 译文:不能被无义叛贼屈服。

(8)疑畏死而辞服于贼。

(省略句状语后置)译文:怀疑(他们)因怕死而向叛贼屈服。

第7步‖名句积累——经典名句君须记(1)小人之好议论,不乐成人之美,如是哉!(2)守一城捍天下,以千百就尽之卒,战百万日滋之师,蔽遮江淮,沮遏其势,天下之不亡,其谁之功也!预习完成后,请把你认为难以解决的问题记录在下面的表格中:元和 二年四月十三日夜,愈 与 吴郡 张籍 阅元和二年四月十三日夜里,我和吴郡的张籍一起翻阅家中旧书,得 李翰所为《张巡传》。

家中旧书,找到李翰所写的《张巡传》。

⎣⎢⎡元和二年:公元807年。

元和,唐⎦⎥⎤宪宗李纯(806~820在位)的年号。

张籍:字文昌,吴郡(今江苏苏州)人,唐代著名诗人。

翰 李翰自以文章自名,为 此传颇 详密,然 尚 恨 有称长于写作,这篇传记写得很详尽细致。

但是我还是阙 者:不为许远立传,又不 载 雷万春事首尾。

感到有不足:不给许远作传,又没记载雷万春事迹的始末。

⎣⎢⎡自名:自许、自负的意思。

然:转折连词,译为“不过”“但是”。

恨:遗憾,不满意。

阙(quē):缺少、空缺,引申为“不足”。

许远:字令⎦⎥⎤威,杭州盐官(今浙江海宁)人。

安史之乱时任睢阳太守,与张巡同守孤城,城陷被掳往洛阳,在偃师被害。

雷万春:张巡部下勇将。

远 虽 材 若 不及 巡者,开 门 纳许远虽然才能好像赶不上张巡,但是主动开了城门接 巡,位 本 在巡 上,授 之 柄纳张巡,职位本来在张巡之上,却自愿交出军事指挥大权,而 处 其 下,无所 疑忌,竟 与 巡 俱 守并且情愿退居下位,没有丝毫疑虑,最终跟张巡共同坚守睢死,成 功 名。

阳,壮烈殉难,成就了功业和名声。

⎣⎢⎡不及:赶不上。

开门纳巡:打开城门,接纳张巡。

唐肃宗至德二年(757)正月,叛军安庆绪部将尹子奇带兵十二万围睢阳,睢阳太守许远向张巡告急,张巡自宁陵率军入睢阳。

纳,使进入。

授:授给,给予。

之:代词,他,指张巡。

柄:权柄,指兵权。

无所:没有……的(人、事、物)。

竟:完毕,终了。

俱:副词,一⎦⎥⎤起。

成功名:成就了功业和名声。

城 陷 而 虏,与 巡城池遭攻陷以后被俘虏,和张巡的就 死 先 后 异 耳。

义相比,只是时间先后不同罢了。

⎣⎢⎡陷、虏:攻陷,俘虏。

在句中有被动意。

与:介⎦⎥⎤词,和、同、跟。

耳:语气词,罢了、而已。

两家子弟材智 下,不能 通知张巡和许远的后人才智低下,不能二 父 志,以为 巡死而 远 就虏, 疑完全了解他们父辈的气节,认为张巡被杀而许远被俘,怀疑畏死 而辞服于贼。

怕死而向叛贼屈服。

⎣⎢⎡两家子弟:指张巡之子张去疾和许远之子许岘。

通知:通晓,全部理解。

⎦⎥⎤志:志向。

以为:认为。

辞服:请降。

于:介词,向。

远 诚 畏死, 何如果许远真的怕死,为什么 苦 守 尺寸 之地,食 其 所 爱艰苦地守卫这一块小地方,让饿到极点的部下吃他心爱的之肉,以 与贼抗而不降乎?人的肉,来跟敌人对抗却不投降呢?⎣⎢⎡诚:表示假设关系,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果真”。

食其所爱之肉:尹子奇围睢阳时,城中粮尽,军民最后只得以妇女和老弱充饥。

当时,张巡曾杀爱妾、许远曾杀奴仆⎦⎥⎤以充军粮。

(这样做虽是迫不得已,但不合人伦道德。

)而:表转折,却。

当其围当他被叛军围困 守 时,外无蚍蜉蚁子之援,所欲 忠者,国 与而坚守之时,城外没有一点援兵,所要尽忠的,是国家和主 耳;而 贼语 以 国亡 主 灭,远君主罢了;但是叛贼告诉他国家已经灭亡,皇帝死了,许见 救援 不 至,而 贼来 益 众,必 以 其远看到救援的军队不来,而叛军却越来越多,一定会把叛言 为 信。

军所说的当作真的了。

⎣⎢⎡蚍蜉蚁子之援:形容极微小的援助。

蚍蜉,大蚂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