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环境法
国际环境法
国际环境法国际环境法一、介绍国际环境法是指在国际上用于保护和管理环境资源的法律框架和规则。
随着全球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国际社会在保护环境方面的需求不断增加,各国之间通过国际协商达成共识,并建立相应的法律制度来应对这些环境挑战。
国际环境法旨在促进环境可持续发展,保护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同时强调各国责任和合作。
二、国际环境法的起源国际环境法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二战后的国际社会对环境保护问题的关注。
1945年,联合国成立,其宪章将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作为其目标之一。
此后,一系列具体的国际条约和公约被制定,为国际环境法奠定了基础。
三、国际环境法的主要原则1. 永续使用及生态平衡国际环境法确立了永续使用资源的原则,并倡导保持生态平衡。
这意味着各国应当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并尽量减少对环境的破坏,以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2. 公约原则国际环境法的另一个重要原则是公约原则。
根据这一原则,各国签订的国际环境公约具有约束力,并应该在国内立法和实施。
国际环境公约如《纽约垃圾处理公约》和《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等,通过国际合作来解决全球环境问题。
3. 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是国际环境法的核心原则之一。
根据这一原则,各国在环境问题上共同承担责任,但又根据其发展水平和能力的差异,承担不同的责任。
这一原则体现了国际环境法的公平和协作的精神。
4. 预防原则国际环境法强调预防原则,即在环境问题出现之前采取适当的措施来防止环境损害的发生。
预防原则的核心是避免环境问题的发生,而不仅仅是处理环境问题。
5. 公众参与原则国际环境法还鼓励公众参与环境保护决策的过程。
这一原则确保公众对环境事务具有知情权、参与权和决策权,从而增加环境决策的透明度和公正性。
四、国际环境法的重要领域1. 气候变化气候变化是全球面临的最严重的环境问题之一。
通过《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以及其下的《京都议定书》和《巴黎协定》,国际社会努力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应对气候变化。
国际环境法
环境问题的成因
(1)工业化和人口增长是客观、直接原因;
(2)人类的发展观念和政策失误是主观原 因,也是最根本的原因
当前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全球气候 全球水资源问题 全球土地和森林资源问题 全球人口问题 全球粮食安全问题 世界城市化问题
国际环境法的特征
调整范围的国际性和全球性 调整方法的综合性和交叉性 法律规范的技术性 法律规范的“软法”性
生物多样性保护
生物多样性是指生物物种、基因和生态系统等 的多样性。生物多样性越丰富,生态系统就越 稳定。联合国在1992年召开的环境和发展大会, 153个国家签署了《生物多样性公约》,中国 也同时签署。公约于1993年12月29日生效,到 2000年有168个缔约国。 公约规定缔约国应当将本国境内的野生生物列 入物种目录,制定保护濒危物种的计划,以及 向发展中国家转让技术和提供援助。发达国家 和发展中国家之间对于公约的实施也存在尖锐 分歧。中国于1994年制定了《中国生物多样性 保护行动计划》,以实施该公约的要求。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二战以后,世界工业化的发展使得环境污染问 题越来越严重,于是国际上制定了多项环保公 约,如1954年的《国际防止海上油污公约》、 1968年的《欧洲控制大气污染原则宣言》、 1969年的《国际油污损害民事责任公约》、 《国际干预公海油污事故公约》、1971年的 《干预特别是水禽生境的国际重要湿地公约》、 1972年的《防止船舶和飞机倾倒废物污染海洋 公约》等
防止来自船舶的污染
1973年《国际防止船舶污染公约》和1978年 《关于1973年防止船舶污染公约的议定书》, 合称为“1973/1978年防污公约”。 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第211条也规定,各国 应制定法律和规章,以防止和控制悬挂其旗帜 或在其国内登记的船只对海洋环境的污染。该 法律和规章应具有与一般的国际规则和标准相 同的效力。 我国的《海洋环境保护法》和1983年的《防止 船舶污染海域管理条例》也有相关规定。
第十章 国际环境法概述
第十章 国际环境法概述
2.经济刺激措施 2.经济刺激措施
概念: 概念:经济刺激措施是指政府利用经济手 段来引导或抑制市场参与者的决策和市场行 以期达到环境保护的目的。 为,以期达到环境保护的目的。 内容: 内容: 保险 弹性许可证和联合履约 标志
第十章 国际环境法概述
3.综合污染防治措施 3.综合污染防治措施
第十章 国际环境法概述
第四节 国际环境责任和争端的解决
一、国际环境损害与国际责任 二、国际环境损害的赔偿 三、国际环境环境争端的解决
第十章 国际环境法概述
一、国际环境损害与国际责任
国际环境损害:是指在国际环境领域, 国际环境损害:是指在国际环境领域,由于人为的 原因造成的有形的跨界损害,包括对别国领土或管 原因造成的有形的跨界损害, 对人、 环境的危害 辖或控制地区明显的对人 财产或环境的危害, 辖或控制地区明显的对人、财产或环境的危害,包 括为遏制或减少此类活动的损害性影响而采取的防 范措施的费用 费用。 范措施的费用。 国际责任: 国际责任:指国家应对其违背其国际义务的行为承 担国际责任。 担国际责任。 国际责任的形式:终止不法行为、赔偿、恢复原状、 国际责任的形式:终止不法行为、赔偿、恢复原状、 补偿、道歉、保证不再重犯和国际求偿。 补偿、道歉、保证不再重犯和国际求偿。
(1)环境要素
•国家管辖内的环境与资源 国家管辖内的环境与资源 •国家管辖外的环境与资源 国家管辖外的环境与资源
(2)行为
第十章 国际环境法概述
四、国际环境法的历史发展
19世纪中叶到1945年联合国的建立 世纪中叶到1945年联合国的建立——萌芽时期 1. 19世纪中叶到1945年联合国的建立 萌芽时期 1945年联合国成立到1972年斯德哥尔摩会议 年联合国成立到1972年斯德哥尔摩会议—— 2. 1945年联合国成立到1972年斯德哥尔摩会议 发展时期 1972年斯德哥尔摩会议到1992年里约会议 年斯德哥尔摩会议到1992年里约会议——发 3. 1972年斯德哥尔摩会议到1992年里约会议 发 展活跃时期, 展活跃时期,框架基本形成 1992年里约会议及其发展 年里约会议及其发展——继续发展时期 4. 1992年里约会议及其发展 继续发展时期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第十五章 国际环境法
第二节 国际环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法的主体与客体
一、国际环境法的主体
国际环境法主体主要包括国家和国际组织。其 中以国家为国际环境法的主体,非政府组织和个人不 是国际环境法的主体。 (一)国家 (二)国际组织 国际组织指的是国家间和政府间组织。国际组织 是一类特殊的国际法主体。
环境保护的国际组织大体上有两大类:一类是政府 间组织 , 包括联合国及其下属组织 ; 另一类即民间性组 织,包括世界绿色和平组织、世界野生动物基金会、国 际自然保护同盟等。具体包括: (1)联合国环境规划署。 (2)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 (3)联合国经济与社会理事会。 (4)联合国人类居住委员会和人类居住中心。 (5)政府间海事协商组织。 (6)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
二、可持续发展原则
可持续发展指的是 :“ 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 ,又不对 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可持续发展原则的内容非常丰富,涉及面广,包 含代际公平、代内公平、可持续利用和环境与发展一 体化四个要素。
(一)代际公平 代际公平由三项基本原则所组成:“保存选择原 则” 、“保存质量原则” 、
(一)国际环境和资源 国际环境和资源指的是作为国际环境法客体的大 气、土地、生物和世界文化遗产等环境组成部分或资 源。 (二)影响国外环境权益的行为 国际环境法的客体还包括各国有关利用、保护和 改善环境的行为。
第三节 国际环境法的基本原则
国际环境法的基本原则 , 是指为各国公认的 , 在国 际环境法领域里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体现国际环境法 的特点并构成国际环境法的基础的基本准则。 构成国际环境法的基本原则需具备三个条件: 第一,该原则不是具体的国际环境法规范 , 而是 对具体的国际环境法规范具有指导意义的基本准则。 第二,该原则必须贯穿整个国际环境法领域 , 而 不是某一方面。 第三,这些原则必须得到各国的普遍承认。
国际环境法的定义和内涵
国际环境法的定义和内涵
国际环境法是调整国际自然环境保护中的国家间相互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是国际法的一个新分支。
国际环境法是由各国为保护环境而缔结的一系列国际条约和协定所组成的法律体系。
国际环境法的内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保护环境的原则:国际环境法强调了保护环境的原则,包括预防原则、污染者付费原则、可持续发展原则等,这些原则为国际环境保护提供了基本的指导。
2. 调整国家间环境关系:国际环境法调整的是国家间在环境保护方面的相互关系,通过国际条约和协定来规范国家的行为,促进国际合作。
3. 国际环境制度的建立:国际环境法推动了一系列国际环境制度的建立,如气候变化制度、生物多样性保护制度、臭氧层保护制度等,这些制度为全球环境保护提供了具体的框架和规则。
4. 国际环境责任:国际环境法明确了国家在环境保护方面的责任和义务,要求国家采取积极措施保护环境,并对环境损害承担责任。
5. 促进可持续发展:国际环境法将可持续发展作为其重要目标之一,强调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环境保护之间的协调与平衡。
总之,国际环境法是一个不断发展和完善的法律领域,它的制定和实施对于保护全球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以及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国际环境法律制度
设立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区等,对 生物多样性重要区域进行保护和管理 ,维护生态系统完整性和稳定性。
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策略
受损生态系统评估与规划
01
对受损生态系统进行科学评估,制定恢复与重建规划,明确目
标、任务和时间表。
生态修复技术与方法
02
采用生态修复技术与方法,如植被恢复、土壤改良、水环境治
理等,促进受损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
绿色转型的必要性和路径
绿色转型是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途径,包括发展清洁能源、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推广低 碳交通和建筑等。
国际合作在低碳发展和绿色转型中的作用
国际社会应加强合作,共同推动低碳发展和绿色转型,通过技术转让、资金支持等方式 ,帮助发展中国家实现绿色发展。
06 国际环境法实施、评价与改革方向
CHAPTER
可持续发展要求在经济、社会和环境三个方面实现平衡和协调。
代内公平与代际公平
当代人应公平地享有发展机会和资源,同时不损害后代人的发展权 益。
可持续利用自然资源
以可持续的方式利用自然资源,保护生物多样性,维护生态系统的 完整性。
风险防范与应对原则
预防原则
采取预防措施,防止环境 损害的发生,降低环境风 险。
发展历程
国际环境法的发展经历了从国内 环境法到国际环境法、从区域性 环境法到全球性环境法、从软法 到硬法的发展历程。
国际环境法体系构成
01
02
03
04
国际环境条约
国际环境条约是国际环境法的 主要渊源,包括全球性、区域
性和双边环境条约。
国际习惯法
国际习惯法是指各国在长期的 国际交往中形成的具有法律约
固体废物越境转移管控政策
固体废物越境转移的危害
第11章国际环境法
4、防止倾倒污染 1972年《防止倾倒废物及其他物质污染海洋的公约》 (简称《伦敦倾倒公约》)给倾倒的定义是从船舶或航 空器或从其他海上人工结构有意地向海上倾倒废物或其 他物质的行为,但不包括在正常操作中的处置废物。
它把废物分为三类:
第一类是毒害最大的废物(“黑名单”),应禁止 倾倒;
第二类是毒害较大的废物(“灰名单”),应事先 获得特别许可证才可倾倒;
2、特点
(1)调整范围的全球性
(2)调整方法的综合性
(3)法律理念的生态性
(4)法律规范的技术性
4
3、国际环境法的渊源(国际环境条约+国际习惯) (1)框架公约:是指只对有关目标原则作出规定、
而对具体的权利义务事项则留待事后通过议定书或 附件等形式来明确的公约。这种方式通常被称为 “框架公约+议定书+附件”模式。 (2)国际习惯:污染者负担原则、环境影响评价、 不得损害其他国家或国家管辖范围以外地区的环境 的原则 (3)软法:它是在严格意义上不具有法律拘束力, 但又具有一定法律效果的国际文件。像国际组织和 国际会议的决议、决定、宣言和建议标准等绝大多 数都属于这一范畴。
制订和执行国家计划和区域计划; (二)促进合作发展与应用各种用来控制、减少或防止温室气体人 为排放的技术; (三)向缔约方会议提供有关履行的信息。
19
在防止气候变化方面,目前采取的主要措施是限制 和控制温室气体排放,《京都议定书》规定发达国家温室 气体净排放量具体减排目标,此外它还允许三种减排折算 方式: (1)集团方式,即只要有关国家集团达到减排总额,可 不管集团内部成员国的排量增减; (2)排放权交易,排量超过其额度的发达国家可以向排 量低于其额度的发达国家购买其低于限额部分的排放量, 使总量仍然达标; (3)绿色交易,发达国家可以通过资助在发展中国家营 造森 林或转让有关绿色技术,相应地抵消其部分排放量。
国际环境法
国际环境法国际环境法,是调整国际自然环境保护中的国家间相互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是当代国际法中的一个新领域。
国际环境法是由各国为了保护自然环境而缔结的一系列条约组成。
斯德哥尔摩会议:系统的国际环境保护法,1972年在瑞典斯备哥尔摩举行的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以后,才真正形成的,因此斯德哥尔摩会议被认为是国际环境法。
提出的要求1982年10月28日,在人类环境会议召开十周年之际,联合国大会通过一个《世界自然宪章》,《宪章》重申了《斯德哥尔摩宣言》的原则并提出几点进一步的要求:1、不得损害地球上的遗传活力,要保障必要的生态环境让各种生命必须维持其中以生存繁衍的数量;2、要求各国把养护自然作为其规划和进行社会经济发展活动的组成部分;3、要求各国把宪章的原则载入其法律中予以执行并提供必要资金,计划和行政机构以实现保护大自然的目的。
国际环境法的特点:1、法律体系尚不够完善从1972年斯德哥尔摩会议被认为是国际环境法发展史上的转折点,虽然在此以后通过一些文件,但它们来自尚未成为现行的文件,未具有真正的法律拘束力。
2、保护环境措施适用差别待遇原则由于环境保护要求世界各国普遍参与,但各国的情况又不一样,因此,采取这种原则是必须适用的一种合理的安排。
3、国际环境法应通过非强制的协商程序来实施由于环境损害不只有一个来源,很难确定归因于某个国家,环境条约通常又不包含国家责任条款,而主张通过缔约国定期会议,相互审查,通过非强制的协商程序保证对环境条约的实施。
海洋环境的保护:1、防止陆地来源和来自大气层的污染2、防止来自船舶的污染3、防止船舶事故的污染4、防止海底开发造成的污染5、防止倾倒污染:黑名单(毒害最大)禁止倾倒;灰名单(毒害较大)事先获得特别许可证才可倾倒;其他废物,应事先获得一般许可证才可倾倒。
空间环境的保护1、防止大气层受污染2、保护臭氧层3、保护气候系统保护大气层的原则1、缔约国承担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2、考虑发展中国家的具体要求特殊情况3、采取预防措施4、促进可持续发展5、开放国际经济体系处置废弃物制度《控制危险废物越境转移及其处置公约》(马塞尔公约)1、各国应昼减少危险废物的生产并尽可能以对环境无害的方式处理,2、缔约国有权禁止此危险废物的进口3、只有在取得进口国和过境国局面同意后才可以允许有害废物越境转移4、缔约国不得向非缔约国出口或从非缔约国进口有害废物5、缔约国应制定法律和规章以防止和惩办此种非法转移海洋生物和野生动植物的保护1、鲸鱼的保护2、水禽的保护3、濒危野生动植物的保护4、生物多样性的保护环境影响评价:就是在对一项开发或建设项目作出最后决定之前,首先对该项目可能对环境造成的影响的程度和范围,进行调查,预测和评估,供决策者作出最后决定。
第七章 国际环境法.
• 1968年,联合国国际法委员会认为英国的行为符 合“情势必需”原则。事后在英、法两国的要求 下,船主和租赁人分别向两国各赔偿了150万英 镑。 • 该事故导致国际海事组织制定了1969年《国际干 预公海油污事故公约》和《国际油污损害民事责 任公约》。
3. 1972年——1992年里约会议
联合国1972年在斯德哥尔摩召开联合国人类环境 会议,通过了著名的《斯德哥尔摩人类环境宣言》 (26条原则)
(二)国际环境法的发展简史
1. 19世纪中叶——1945年联合国成立
• 界河和国际河流的渔业管理和水污染防治 1909年《美加水条约》 • 野生动物的保护 1900年《保护非洲的野生动物、鸟类和鱼类的伦 敦公约》 1902年《保护对农业有益鸟类的公约》 1940年《西半球自然保护和野生动物保全的华盛 顿公约》等。
1893年美国和英国太平洋海豹仲裁案
• 美国主张其有权在3海里领海线以外采取行动保护经常光 顾美国岛屿的海豹。英国则以传统的“公海自由”原则反 对美国的主张。由美、英各两人,法国、意大利和瑞典各 一人组成的仲裁庭依据传统的“公海自由”原则作出裁决, 认为美国对于那些虽经常光顾其岛屿但处于其领海以外的 海豹不享有保护权和财产权,不得以此为借口将其自然资 源管辖权扩大到其管辖范围以外的地区。仲裁决定同时规 定了一些保护处于3海里领海线以外的公海海豹的措施。 如禁猎季节和对捕猎方法和捕猎工具的规定。
2. 1945年——1972年斯德哥尔摩会议
• 20世纪50年代:海洋环境问题突出,1954 年《国际防止海上油污公约》和1958年联 合国海洋法会议通过四项海洋法公约
• 20世纪60年代:1968年《欧洲关于控制空 气污染的原则宣言》和《欧洲水宪章》、 1969年《国际干预公海油污事件仲裁案
国际环境法
一是通过了《21世纪议程》——涉及环境与发展行动 的各个环节;
二是通过了《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确立了27项 原则; 三是签署了《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生物多样性公 约》以及《关于森林问题的原则声明》。
《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里约宣言)
第一,重申了《斯德哥尔摩宣言》的各项重要原 则,确认和发展了国际环境法的一些基本原则,如预 防原则、污染者负担原则等; 第二,对于执行国际环境标准的程序措施及公众 参与的权利也作出了明确的规定。 此外,该宣言在处理消除贫困、谋求发展与环境 的关系,环境保护与自由贸易的关系以及有关环境损 害赔偿方面都有较大的突破和发展。
含义:指地球是一个整体,地球上各环境要素是相互依 存和牵制的;地球环境的任何部分也都相互联系和制约 ;人和地区、国家或国家集团都不可能脱离地球或地球 其他部分而独享其舒适的环境;只有全球联合起来,才 能保护与人类祸福与共的地球。
(二)尊重国家主权和不损害国外环境原则
1、在1972年联合国《斯德哥尔摩宣言》中的第21条规定: “依照《联合国宪章》和国际法原则,各国具有按照其环境政 策开发其资源的主权权利,同时亦负有责任,确保在它管辖或 控制范围内的活动,不致对其他国家的环境或其本国管辖范围 以外地区的环境引起损害。” 2、在1992年6月14日《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中的第2条原 则规定:“根据《联合国宪章》和国际法原则,各国拥有按照 其本国的环境与发展政策开发本国自然资源的主权权利,并负 有确保在其管辖范围内或在其控制下的活动不致损害其他国家 或在各国管辖范围以外地区的环境的责任” 3、1992年《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生物多样性公约》
(三)国际环境法的产生与发展
19世纪中期 199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年里约会议
第13章 国际环境法课件
❖ 二、国际环境法的历史发展 ❖ (一)国际环境法的雏形阶段 ❖ 1900年《保存非洲野生动物、候鸟和鱼类公约》 ❖ 1902年《保护农业益鸟公约》
❖ (二)国际环境法的产生阶段
❖ 1954年《国际防止海上油污公约》
❖ 1968年《欧洲控制大气污染原则宣言》
❖ 1969年《国际油污损害民事责任公约》
量必须小于1/10 000
❖ (2)1969年《国际干预公海油污事故公约》
❖
宗旨:保护沿岸国家利益,避免由于海上事故引起海上和沿
岸油污危险的严重后果。
❖ 主要内容:
❖ ①沿海国有采取必要措施的权利
❖ ②公约适用于商船
❖ ③协商与通报
❖ ④干预措施不超过限度
❖ ⑤协商、调解或仲裁
❖ ⑥处理油污费用由肇事船国家负责
❖ 三、损害预防原则
❖ (一)损害预防原则的提出 ❖1.1980年 《世界自然资源保护大纲》 ❖ 2.1982年《联合国海洋法公约》 ❖ 3.1992年《生物多样性公约》 ❖ (二)损害预防原则的内涵 ❖ 国家在行使其资源开发主权权利时为了不损害国外环境,有责
任在环境损害发生之前尽早采取措施以制止、限制或控制在其管辖 范围内或控制下的可能引起环境损害的活动或行为。
❖ 2.船舶源污染的种类
污染
正当 排放
排放性
污染
不正 当排 放
❖ (二)船舶源污染的国际法规制 ❖ 1.有关防止船舶海上污染的公约 ❖ (1)1954年《防止海洋油污国际公约》 ❖ 船旗国管辖权 ❖ 油轮只能在航行途中,在距领海基线50海里以外的地点排放,
排放总量不超过载油总容积的1/13 000 ❖ 非油轮只能在航行途中尽量远离陆地的地点排放,排放物的含
国际环境法
内容
两项原则相同之处在于它们都属于预防原则的范畴,都强调防患 于未然,
它们的区别在于风险预防原则所针对的是具有科学不确定性的环 境风险,因此基于风险预防原则的环境措施,不要求以科学上存 在确实,充分的证据为理由,而损害预防原则所针对的是具有科 学确定性的环境损害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以后,国际环境法的发展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最成功领域是关于臭氧层的国际保护
1992年6月3日至14日,联合国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了联合国环 境与发展大会,通过了《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宣言》
第二节 国际环境法的基本原则
一、共同关心及为全人类利益保护环
境原则
概念
在国际环境领域,所有国际社会成员或国际环境法主体都应该从 人类共同利益出发,共同关心人类环境问题,共同保护人类环境
四、危险废物的国际法律控制和越境
转移
国际保护
1989年3月,105个国家加上欧洲经济共同体在瑞士巴塞尔签署 《控制危险废物越境转移及其处置的巴塞尔公约》
非洲国家于1991年1月通过了《禁止向非洲进口危险废物和在非洲 内控制危险废物的越境转移和管理的巴马科公约》
国际原子能机构1990年通过的《放射性废物国际越境转移的业务 守则》
作用。
学习重点:
国际环境保护的条约体系 环境保护的对象和内容 国际环境保护的原则 国际环境保护的法律制度
第第第 三二一
第 十
节节节
三
国国国
章
际际际
环环环
国
境境境 保法法 护的概
国际环境法
国际环境法正文:一、引言在当今全球化时代,环境保护问题变得愈发重要。
国际环境法作为解决全球环境问题的一种手段,发挥着重要作用。
二、国际环境法的定义和原则2.1 定义国际环境法是一套规范和法律原则,旨在保护和促进全球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2.2 原则2.2.1 公约原则:各国签署的国际环境公约是国际环境法的基础,各国应遵守并执行这些公约。
2.2.2 原则责任:各国有责任保护自身环境,并采取适当措施预防跨国环境污染。
2.2.3 受益者付费原则:按照此原则,那些从环境资源中受益的个人或组织应对环境损害承担相应责任。
三、国际环境公约3.1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3.1.1 目的:应对气候变化和其不良影响,并推动减缓气候变化的政策和行动。
3.1.2 主要原则: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与各自能力原则,公平与公正原则,协定和承认原则。
3.2 《生物多样性公约》3.2.1 目的:保护地球上的生物多样性,并确保使用、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生物资源的公正和公平。
3.2.2 主要原则:生物多样性的合理和公正分享,生物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护生态系统的完整性。
四、国际环境争端解决机制4.1 国际法院国际法院是联合国的主要司法机构,负责解决国际争端,并提供有关国际法律问题的意见。
4.2 其他解决机制除国际法院外,还有其他国际组织或仲裁机构可用于解决国际环境争端,如世界贸易组织争端解决机构等。
五、附件说明本文档附有以下附件:1.《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全文2.《生物多样性公约》全文注释:1.公约:指各国签署的国际法律文件,用于保护和促进全球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2.跨国环境污染:指环境污染跨越国家界限,对多个国家产生影响的污染活动。
环境资源法教程第13章 国际环境法
2020/2/12
第二节 国际环境法的历 史发展
• 国际环境资源法的产生可上溯到19世纪下半叶 ,但其主要是20世纪60年代后发展起来的。
• 考察国际环境法的发展历程,可将其大致分为 三个发展时期:
1972年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以前 1972年斯德哥尔摩会议到1992年里约会议 1992年里约会议以后
,它们各自成为一个独立的法律体系
2020/2/12
四、国际环境法的主体
• 国际法主体是指能独立参加国际关系并直 接在国际法上享受权利和承担义务,并且 有独立进行国际求偿能力者。
• 在国际环境法领域中,国家是能够独立参 加国际环境法的制定和实施、直接在国际 环境法上享受权利和承担义务、具有独立 国际责任能力的完全主体、基本主体。
• 国际公约 • 双边或多边条约 • 议定书
二、国际环境法的渊源
(二)国际习惯
• 在国际环境法中,国际习惯与条约相比 处于次要地位,主要原因是国际环境法 的历史较短,尚未积累起充足的国家实 践,相关的习惯法规则较少。
• 然而,就跨界环境损害而言,国际习惯 法就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例:1941年“ 特雷尔”冶炼厂案、1949年“科孚海峡 案”、1956年“拉努湖”案。
1.国际环境保护法具有特定的调整对象,适用特 定的领域。
2.公益性国际环境法强调只有一个地球,人类环 境整体性和生态性,以及共同关心等理念。
传统国际法以国家利益为本位,以国家主权原 则和国家互惠原则作为国际关系的基本原则, 依赖和强调国家意志主义。
一、国际环境法的概念 和特点
3.综合性。国际环境法具有综合性、交叉性。 它调整国际环境关系的方法和措施,已经涉及到 国际法和国内法的各个领域,既与国际公法、国 际经济法、国际私法等互相渗透、互相交叉,又 与国内环境资源法形成互动关系,从它们那里借 鉴大量的法律规范。
第八章国际环境法
三、 国际环境法的产生和发展
? (一) 19世纪中叶——1945年联合国成立 是国际环境法的萌芽时期
? 界河和国际河流的渔业管理和水污染防治 1909年《美加水条约》
? 野生动物的保护 1900年的《保护非洲的野生动物、鸟类和鱼类 的伦敦公约》、 1902年《保护对农业有益鸟类 的公约》、 1940 年的《西半球自然保护和野生 动物保全的华盛顿公约》等。
?斯德哥尔摩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大大推动 了国际环境保护的发展。为纪念这次会议, 联合国大会决定以每年6月5日作为“世界
环境日”
☆ 历届环境日主题
? ◆ 1990-儿童与环境 ◆ 1989-警惕,全球变暖 ◆ 1988-保护环境、持续发展、公众参与 ◆ 1987-环境与居住 ◆ 1986-环境与和平 ◆ 1985-青年、人口、环境 ◆ 1984-沙漠化 ◆ 1983-管理和处理有害废弃物,防止酸雨和提高能源利用率 ◆ 1982-纪念斯特哥尔摩人类环境会议十周年-提高环境意识 ◆ 1981-保护地下水和人类食物链,防止有毒化学品污染 ◆ 1980-新的十年,新的挑战-没有破坏的发展 ◆ 1979-为了儿童-没有破坏的发展 ◆ 1978-没有破坏的发展 ◆ 1977-关注臭氧层破坏、水土流失、土壤退化和滥伐森林 ◆ 1976-水,生命的重要源泉 ◆ 1975-人类居住 ◆ 1974-只有一个地球
1941 年美国和加拿大特雷尔冶炼厂仲裁案
特雷尔是位于加拿大的大不列颠哥伦比亚省的一 家冶炼厂,排放的二氧化硫烟雾对美国华盛顿州造 成财产损害。 1935年,美加两国将此纠纷交由一个 比利时人任主席和美、加各一人任仲裁员的仲裁庭 裁决。仲裁庭分两次裁决。在 1938年的第一次裁决 中,仲裁庭判定冶炼厂的烟雾对华盛顿州造成了损 害并裁决加拿大对美国赔偿 7.8万美元。在 1941年的 第二次裁决中,仲裁庭作出了一项有名的声明: “根据国际法以及美国法律原则,任何国家也没有 权利这样地利用或允许利用它的领土,以致其烟雾 在他国领土或对他国领土上的财产和生命造成损 害。”此案是国际法史上第一起跨国界环境赔偿案 例。它宣布一国应对其危害他国环境的行为承担国 家责任的原则为许多的国际法文件采用。
知识点一国际环境法概念体系和渊源
知识点一 国际环境法的概念、 体系和渊源
国际法在几个层面上处理环境问题。
首先是跨界问题,诸如空气或水污染,迁徙动物的保护, 这是最早的利用国际法调整环境问题的领域。在很多情况 下,这些问题在范围上是区域性的,由区域组织和区域协 定来管理,特别是在欧洲和北美,或在地中海或加勒比海 等区域性海域。
知识点一 国际环境法的概念、 体系和渊源
国际环境法比一般国际法调整范围的扩大与加深: 环境方面的国际法作为一个规则体系,起初主要限于
处理跨境损害责任、资源配置和解决共同空间的冲突使用 问题。发生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美国vs加拿大的特雷 尔冶炼厂案,被认为是通过法律处理跨境环境问题的第一 案,也是国际环境法肇始的重要标志。
三、国际环境法的渊源 1、公约 2、双边或多边的条约 3、国际会议与国际组织的重要宣言、决议、大纲 4、国际习惯法 5、重要的国际环境标准、准则、建议
知识点一 国际环境法的概念、 体系和渊源
四、国际环境法的主体和客体 (一)国际法的主体
国际环境法的主体指的是独立参加有关利用、保护和改善 环境的国际关系、直接享有国际环境法权利并承担国际环 境法义务者。 1、国家 2、国际组织 3、环境保护的国际民间组织 (二)国际环境法的客体及其法律地位 1、国际环境和资源 2、影响国外环境权益的行为
知识点一 国际环境法的概念、 体系和渊源
(二)可持续发展原则 可持续发展指的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 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包括: 1、代际公平 2、代内公平 3、可持续利用 (三)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 是指由于地球生态系统的整体性和导致全球环境退化的各 种不同因素,各国对保护全球环境负有共同的但是又有区别 的责任。 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包括两个互相关联的内容,即共同 的责任和有区别的责任。
国际环境法
国际环境法国际环境法1. 简介国际环境法是指为了保护和改善全球环境而订立的国际法律规则和原则的总称。
随着全球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国际环境法在国际社会中的重要性也日益凸显。
2. 发展历程国际环境法的发展可以追溯到20世纪70年代。
在这个时期,人们对环境保护的意识开始增强,并认识到环境问题具有全球性和跨国性的特点。
国际社会开始意识到需要通过共同努力来解决环境问题,并加强了国际合作。
于是,一系列国际环境法律文书相继产生,如《斯德哥尔摩环境宣言》(1972年)、《里约宣言》(1992年)以及《巴黎协定》(2015年)等。
这些国际法律文件对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和目标。
3. 主要原则和规则国际环境法的主要原则和规则包括:3.1 环境保护原则环境保护原则是国际环境法的核心原则之一。
根据这一原则,国际社会应该采取一切必要措施来预防环境污染和保护生态系统的完整性。
3.2 持续发展原则持续发展原则要求在满足当前世代的需求的,也要保护和提升世代的生活质量。
这一原则强调了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之间的平衡。
3.3 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意味着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有不同的责任和义务来应对环境问题。
发达国家在环境保护方面应承担更多的责任,而发展中国家则有权利发展。
4. 国际环境法的实施和监督为确保国际环境法的有效执行,建立了一系列机构和程序来监督其执行情况。
例如,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是一个专门负责环境保护的联合国机构。
国际间可以通过调解、仲裁和国际法院等方式解决环境争端。
5. 国际环境法的挑战和前景尽管国际环境法在全球范围内发挥了积极作用,但仍面临许多挑战。
例如,环境问题的复杂性和全球性使得环境法律的制定和执行变得困难。
不同国家和利益集团之间的利益冲突也可能阻碍环境法律的有效实施。
,随着全球环境问题的不断加剧,国际社会对环境保护的重视也在不断增强。
国际环境法有望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为全球环境治理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持。
国际环境法
国际环境法国际环境法1. 简介国际环境法是国际社会为了保护全球环境而制定的法律和法规的集合体。
它是通过国际合作来解决环境问题的一种重要手段,旨在保护并促进可持续发展,维护生态平衡,保护人类健康。
2. 国际环境法的背景随着工业化和全球化的发展,环境问题日益突出。
全球气候变化、大气、水土污染等环境问题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威胁。
为了应对这些挑战,各国意识到单纯的国内环境保护是远远不够的,需要进行国际合作,共同应对全球性环境问题。
3. 国际环境法的原则国际环境法的制定遵循以下基本原则:3.1. 公平与公正原则国际环境法要求各国在解决环境问题时,应坚持公平与公正原则。
这意味着各国应共同承担环境保护的责任,而不是由少数国家承担全部责任。
各国应根据自身情况,按照公平的原则作出贡献。
3.2. 优先原则国际环境法将保护环境的优先性放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之上。
这意味着当环境与经济利益发生冲突时,应优先考虑环境保护。
这为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法律基础。
3.3. 合作原则国际环境法要求各国通过合作来解决环境问题。
环境是全球共同的财富,各国应共同合作,分享知识、技术和资源。
只有通过合作,才能有效应对全球环境问题。
3.4. 预防原则国际环境法强调预防环境污染和破坏的重要性。
各国应采取有效的措施,预防环境问题的发生。
这包括采取控制措施、环境评估和监测等手段,早期发现和解决环境问题。
4. 国际环境法的主要合约国际环境法的核心是各种国际合约和协议。
以下是国际环境法中一些重要的合约:4.1.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该公约于1992年达成,并于1994年生效。
它旨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并通过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来降低全球气温上升。
4.2. 《巴塞尔公约》该公约于1989年通过,旨在控制和减少有毒废物和危险废物的跨境转移和处置,以减少对环境和人类健康的威胁。
4.3. 《生物多样性公约》该公约于1992年通过,旨在保护和可持续利用全球生物多样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际环境法的主体
国际法主体概念的变化 :
独立性?
国家
非政府
国际组
国际环境法的主体
国家: 环境规范的制定、实施与承受者 政府间国际组织:协商与合作的磋商场所;收 集和发布环境信息;召开国际会议或通过决议、 宣言等方式推动和促进国际环境法原则和规则 的发展;制定、实施和执行国际环境法和环境 标准;争端解决机制和场所 非政府组织和个人: 科学界、非营利性的环保 组织、私营工商界、法律社团、学术界和公众: 国际文件肯定了非政府行为者的“伙伴作用”, 并呼吁“扩大这样的作用”;积极参与
国际环境法的实施
信息报告 和 监督
国际环境法实施的特点:
国家实施为主、国际监督为辅
国家政治、经济、社会、法律、文化能力的差异 意识形态差异、偏见与互信 国际监督、核查的困难
33
环境损害概述
损害(damage):
民法:指行为人的不法行为侵害了他人的财产权利 或人身权利所产生的债权与债务关系。 特点:不法行为;侵害他人的合法权利
作用:逊于环境条约 – 历史短、实践积累不足;
例子:
• 1938年和1941年―特雷尔冶炼厂仲裁案‖ (Trail Smelter Case): • ―任何国家都没有权利使用或允许使用其领土释放烟 雾对他国的领土、财产或个人造成损害‖ • 《斯德哥尔摩宣言》和《里约宣言》的贡献
注意:联合国国际法委员会的编纂进展
环境损害赔偿的范围:
恢复原状的支出 预防措施的支出
36
国际环境损害责任
进展:
2001年国际法委员会(ILC)的―关于预防危险活动 引起跨界损害的条款草案‖
草案:重申了国家对其领土内或在其管辖或控制下的 其它地方的自然资源具有永久主权的原则;但是国家 在其领土内或在其管辖或控制下进行或许可进行活动 的自由并非是无限制
特点及作用:
正在形成中、不确定 相对零散 作用有限 - 填补具体规范的空隙和缺失
有的已经被接受为习惯法规则
26
1. 国家主权与不损害管辖范围以外环境 的原则
主权原则与国际法 – ―主权‖与―主权权利‖ 国家的管辖范围与跨界损害 国际文件与条约 1972年《斯德哥尔摩人类环境宣言》原则21 1992年《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原则2 1992年《生物多样性公约》(第3条) 1992年《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3条)
环境容量和资源的有限与人的发展需求与欲望 的无限的矛盾
环境管制与经济竞争:资源、成本与价格
全球性的环境与资源问题对传统国际法提出了 许多挑战……
10
国际环境法历史发展
一、人类环境会议 1972 年 6 月 5 日~12 日联合国人类环境大 会在斯德哥尔摩召开,通过了许多重要的 文件,尤其是《联合国人类环境大会宣言 》、《环境行动计划》具有重大的意义。
提 示
国际环境保护问题 - 国际法的
热点和难点问题 国际环境法律 – 规范的制定、 规范的内容、规范的实施都具有 明显区别与传统国际法的特点
1
主要内容
国际环境法概要 大气的法律管制
水的法律管制
2
国际环境法概要
世界人口 (1992~2012,GEO 5)
4
主要食品供给
(meat, fish & Seafood)
20
国际环境法的渊源 :一般法律原则
来源 - 国内环境法
例子:
谨慎的原则(precautionary principle) 环境影响评价 (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 EIA)
善意的原则 (good faith)
• 1893 Pacific Fur Seal Case • 1938~1941 Trail Smelter Case • 1974 Nuclear Test Case
(1992~2007, GEO 5)
5
人类发展指数
(Human Development Index)
(1990~2010, GEO 5)
人类发展指数包含3 项: 生命;入学;国民收入 (life expectancy; school enrollment; gross national income ) 6
国际公域(global commons)的损害:
概念正在形成、发展之中 损害的识别、标准的问题 责任主体的认定问题 索赔主体的问题
35
国际环境损害
国际环境损害四个要素:
损害行为与损害结果之间存在物质/有形的联系 (physical relationship); 损害必须是人类的行为所致(human causation); 损害必须达到一定严重(significant)的程度; 出现了跨界的损害。
31
国内环境法的实施
环境管制(environmental regulation)
―直接管制‖(direct regulation): 命令与控制‖ (commandand-control);理论基础:由于―外部不经济性‖和―市场失 灵‖,所以需要―政府干预‖ 包括:环境标准;环评;许可证等
水资源 – 水污染、淡水资源短缺、海洋盐 碱化 生物多样性 – 基因、物种和生态系统多样 性降低、外来物种入侵
可持续发展的挑战 – 人口与贫困、冲突
等等…
——《全球环境展望》
9
环境问题与国际法
环境的整体性与主权国家的个体性之间的矛盾
环境整体性:环境污染无国界;―外部不经济性‖ externality 主权国家:领土的界限;国际法:调整主权国家之 间的法律关系
以减少或防止环境损害为目标
合理、善意地规范公和私的行为 管理、控制向任何环境要素排放可能造成损害的物质
2005年11月的―松花江污染事件‖?
28
3. 谨慎原则
产生的基础:
科学不确定性 环境损害的不可逆转或补救性
来源:
德国国内法,后出现在国际条约与文件中
含义(Precautionary Principle):
经济刺激(economic instrument)
税收、贷款、保险、储蓄、补贴、弹性许可证、标志、联 合履约等。
综合措施(integrated approach)
―从摇篮到坟墓‖:生态管理、生态审计等 —— 打破条块 分割
32
国际环境法的实施 国Fra bibliotek环境法的特点:
渊源 - 自愿承担约束力;法律原则、规则笼统性、 模糊性
环境损害(environmental damage):
问题:不一定是不法行为;通常是合法行为但存在 侵害后果,而且有时后果非常严重,例如:前苏联 切尔诺贝利核电厂和日本福岛核电厂泄漏事件
34
国际环境损害
国际环境损害概念:
由于人为的原因造成的有形的跨界损害,包括对他 国领土、管辖或控制地区明显的对人、财产或环境 的危害(harm),还包括为遏制或减少此类活动的 损害性影响而采取的防范措施的费用。
24
国际环境法的客体
客体
环境要素
• 国家管辖内的环 境与资源 • 国家管辖外的环 境与资源 - 共有物 (res communis)
行为
主体在利用、保 护和改善国际环 境与资源时所从 事的行为 - 主权 与限制
国际环境法的一般原则
概念:
被国际社会大多数成员公认的、普遍适用于国际环 境法的各个领域、构成国际环境法基础的法律原则
14
15
国际环境法历史发展
12月8日,在多哈举行的联合国气候 变化大会闭幕会上,大会主席、卡塔 尔副首相兼能源工业大臣阿卜杜拉· 阿提亚以“迅雷不及掩耳盗铃儿响叮 当仁不让”之势强制通过了所有决议 。在全场掌声中,俄罗斯代表用摔桌 牌的方式表达不满。
16
17
国际环境法的渊源 ——条约
发展与演变:19世纪 - 数量少、双边、生物资 源保护;20世纪 - 数量多、多边、范围广
11
国际环境法历史发展
二、内罗毕人类环境特别会议及《世界自然宪 章》
(一)1982年国际社会召开了内罗毕人类环境特 别会议,通过了《内罗毕宣言》。在肯定《人 类环境宣言》各原则的基础上,在加强解决跨 国界污染的国内和国际立法、寻求对环境无害 的自然资源利用和管理方法等方面发展了《人 类环境宣言》。 (二)1982年联合国大会通过了《世界自然宪章 》,阐述人类是自然的一部分,大自然应受到 尊重,应将自然养护和社会发展统一起来。
29
4. 污染者负担原则
含义(polluter-pays):
污染的成本应该有造成污染的人来负担
目的:使―外部不经济性‖(externality)内部化
出现:
1972年由经合组织(OECD)在其《理事会关于环境政
策的国际经济指导原则的建议》里第一次在国际文件中提 出。
问题:
如何防止将成本转嫁到消费者头上? 能否真正起到减轻污染的作用? 其他积极措施的效果?例如:补贴;政策优惠?
宽泛意义:国家对于环境问题应该谨慎从事,在对那些可能给环境 带来不利影响的行为做出决定时要有预见性 相对严格意义:国家对于那些可能对环境造成损害的行为或物质, 要进行管制,如果可能的话,甚至要禁止,即使目前尚无确定和压 倒一切的证据证明那些行为或物质已经或可能给环境造成损害 更加严格意义:要求举证责任倒置
30
5. 共同但有区别责任原则
含义(CBDR):
共同责任:各国应该采取措施保护和改善其管辖范围 内的环境,并防止对管辖范围以外环境造成损害;各 国应该广泛参与双边和多边环境合作等 区别责任:由于各国经济发展和工业化的水平不同、 发展需求不同,废弃物和污染物的排放数量也不同, 对现有环境问题的贡献也不同,以及采取环境保护措 施的能力也不同,所以不应该要求所有的国家承担完 全相同的责任 国际法公平原则(equity)在环境领域的适用 始于―共同‖,发展到―区别‖ 问题:与谁区别?怎样区别?谁来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