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分析性心理治疗(施琪嘉)

合集下载

精神分析疗法

精神分析疗法

精神分析疗法精神分析疗法是一种心理治疗方法,旨在通过分析患者的潜意识和无意识心理过程,来帮助他们解决心理问题和压力,实现个人的心理健康和发展。

本文将简要介绍精神分析疗法的起源、核心理论和技术,以及其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

精神分析疗法起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维也纳,由弗洛伊德等人创立。

精神分析疗法的核心理论是无意识心理和童年经验对个体发展和心理问题的影响。

弗洛伊德认为,个体的心理问题和冲突主要源于无意识中潜藏的欲望、冲动和经验。

通过与患者的对话和解释,精神分析师可以帮助患者认识并解决这些无意识心理过程的影响。

精神分析疗法的核心技术是自由联想和解释。

自由联想是指患者无限制地表达他们的思想、感觉和幻想,而无需过滤或控制。

患者被鼓励在治疗过程中放松意识的控制,以便能够触及和表达内心深处的内容。

解释是指精神分析师对患者的自由联想进行分析和深入解释,揭示其中的无意识心理过程、抵抗和防御机制。

通过解释,患者能够更好地了解自己的问题,并逐渐接受和处理这些问题。

精神分析疗法注重个体的童年经验和人际关系对个体发展和心理问题的影响。

精神分析师通过分析患者的童年经验,寻找其中的阴影和创伤,并帮助患者解开这些经验对其成年后的心理影响。

此外,精神分析疗法还强调个体与他人的关系对其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精神分析师在治疗中注重与患者的治疗关系,并倾听患者对这种关系的反应和感受,以促进治疗的进展和转化。

精神分析疗法适用于多种心理问题和疾病,如焦虑、抑郁、创伤后应激障碍等。

精神分析疗法被认为是一种深层次的治疗方法,能够帮助患者深入了解自己的内心世界,并解决心理问题的根本原因。

尽管治疗过程可能较长,并且需要患者的付出和投入,但精神分析疗法被广泛应用于心理医学领域,并取得了积极的治疗效果。

与传统精神分析疗法相比,现代精神分析疗法已经发展出一些变种和改进方法,如短期动态心理治疗和认知行为主义导向的精神分析疗法。

这些方法在时间上更为紧凑,并与其他心理治疗方法结合使用,以满足不同患者的治疗需求。

不要将移情当儿戏

不要将移情当儿戏

不要将移情当儿戏武汉同济医科大学附属同济医院神经精神科430030施琪嘉不久前,在《青年文摘》2000年第4期上登出了题为“美丽‘小女巫’的爱情疗法”的文章(后称《美丽》,文中指名道姓地描述了武汉同济医院的一名叫王颖的心理医生利用“爱情疗法”治愈一位不思婚恋的男青年,她在该青年明确地表示爱上了她之后,先是想抽身而退,继而开了一个处方,让那名痴情男“继续追!”(第36-37页)。

原文摘自《少男少女》2000年第1期,作者大概没想到,这篇文章不仅让一些病人着迷,拿着《青年文摘》按图索骥地找上门来(想见王颖其人),而且还在国内从事心理治疗的同行中引起了不良的反响:同济医院的心理医生在搞什么治疗?笔者首先声明:我们武汉同济医院没有王颖这样的心理医生,也从不做类似形式的心理治疗,写这种不负责任的文章的作者是必须为其后果承担责任的!但笔者在此并不准备从《美丽》文章的失实方面来讨论法律上问题,而是想从专业角度出发,解释由于《美丽》对读者的误导而可能加深社会对心理治疗这一方兴未艾的事业发生错误认识的理由。

目前,国内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的社会需求激增,门诊来访的谘客以青少年学习障碍、婚恋失败、家庭不和、工作中的人际关系不良等问题为多见。

好多热心快肠的咨询师和心理治疗师对那些陷入情感黑暗之中绝望无助的人们深表同情,深深地为他们的经历所打动。

用治疗形式较为宽松的、接待态度较为和蔼的方式对付这些“现实性的冲突”的确可以解决很多人心里的“疙瘩”,然而,如果面对的是来自内心深处的不为人所察觉、但又无时不刻不在影响着人们思想和行为模式的冲突,一般的安慰和鼓励性的解释就无效,甚至是有害的。

这时,正规和系统性的心理治疗就显得特别重要。

“正规和系统“是指 对治疗对象诊断情况的甄别,包括需要与来访者的接触一段时间,了解来访者的思维和行为模式,来确定该选择哪一种心理治疗方式; 治疗情景的设置,包括治疗方式的解释、时程及频率的规定和收费的情况等;●治疗师自己的修养背景,包括理论学习经历和督导经历等。

偏执分裂位到抑郁位地移动

偏执分裂位到抑郁位地移动

克莱因理论下偏执分裂位到抑郁位的移动2016-04-13大学糖现场直播时间:周二2016-4-12 10:30-12:15《克莱因理论下的抑郁病人治疗》演讲:Maria Teresa Savio Hooke翻译、主持人:童俊特别说明:文字直播中,出现涉及伦理、案例的部分,我们均会做修改、删除处理,希望大家谅解。

演讲者:Maria Teresa Savio Hooke澳大利亚精神分析协会成员,欧洲精神分析联盟成员,国际精神分析协会会员(IPA),国际著名的Klein专家。

澳大利亚精神分析与精神分析式治疗咨询联合会(PACFA)中精神分析与精神分析心理治疗分会主席,IPA国际新小组主席、IPA董事。

2001年为了表彰对澳大利亚精神分析的贡献,被意大利总统授予意大利团结之星。

一直以来积极参与学会的培训活动,包括对于申请者的分析、督导、教学和拓展。

主持人、翻译:童俊教授,本项目中方负责人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中国心理学会注册督导师(D-06-109),武汉精神卫生中心副院长,武汉市重点学科带头人。

中国女医师协会心身医学与临床心理专委会副主任委员,武汉市黄鹤英才资助医疗卫生专项获得者,国际精神分析协会科学研究基金评定委员会CERP研究基金评定专家。

中国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专业委员会常委;中国精神分析专委会常委;中国睡眠学会心理卫生专委会常委等。

▼主持人:我们开始今天的第二场讲演,这是第二场非常重要的一个演讲。

我先要解释一下,大家手上拿虽然已经拿到了教材,里面有老师写得很好的文章我们也已经翻出来了,包括有今天其它课程的讲稿都已经翻译出来了。

但是Hooke老师她又临时把以前带的一篇文章,就是现在我们要讲的这个题目,我们都觉得这篇文章更好。

于是她给我了文章,我们还没有时间翻译。

这就是为什么我今天来做现场的翻译。

这个的文章的英文版,我们会寄给你们,但是我们不会再翻成中文,主要的核心内容在这个里面,今天这个是一个更聚焦的讲解。

精神分析书籍分享

精神分析书籍分享

精神分析书籍分享精神分析是在弗洛伊德的本能理论和荣格的集体无意识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精神分析在现代最重要的发展是客体关系理论,它是精神分析理论和实践的桥梁。

以下是店铺分享给大家的关于精神分析书籍,希望大家喜欢!精神分析书籍分享:1、督导关系——一种当代心理动力学方法(美)M. G. F-O'Dea等著李芃等译本书为精神分析的督导提供了一种明确的关系取向的方法。

作者为我们介绍了一种不带任何成见的、颇具启发性的精神分析的观点。

她们强调了所有督导者都曾感到过的缺憾或遭遇过的困境,包括督导关系中的移情与反移情、权力共享与权力不对等或依赖关系之间的冲突,以及督导者应忠诚于所在机构、被督导者还是病人的困扰。

2、弗洛伊德与安娜·O——重温精神分析的第一个案例(英)Richard A. Skues 著孙铃等译安娜·O的案例一向被认为是精神分析治疗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式的成就典范。

但同时,从弗洛伊德生前直至现在,对弗洛伊德的批判和指责也从未停息过。

本书作者将安娜的案例完整展示于世人面前,通过深入而透彻的评述和分析,有力地反击了弗洛伊德的反对派,真实地重现了这个尘封了半个多世纪之久的案例应有的辉煌。

3、101个心理治疗难题(美)Jerome S. Blackman 著赵丞智曹晓鸥译《101种心理防御》作者Blackman医生新著,他为浩瀚的精神分析治疗之海带来了清晰和次序。

Blackman医生的最特别之处在于,他能将非常复杂的情境问题用清晰和有条理的方式讲述出来,给接受他督导的治疗师以有效的回应,帮助其迅速理清和解决治疗中的疑惑和困难。

本书凝结了作者40多年的心理治疗和督导经验,把最常见的棘手问题的分析和解决之道呈现给了读者。

4、精神分析案例解析(精装)(美)N. McWilliams主编钟慧等译李鸣审校南希博士深厚的教学功底和扎实的临床实践经验使此书能深入浅出、循序渐进地将精神分析理论的动力学诊断思想,通过不同的临床视角,融入咨询师的日常工作实践中。

智慧校园行且渐至——基于平台应用的翻转课堂探索

智慧校园行且渐至——基于平台应用的翻转课堂探索

如何在班级授课制的体制中关注到每个个体?教育信息化背景下兴起的翻转课堂为这一问题提供了解决方案。

一、翻转之念行则将至1.采他山之石,创本土翻转我们购买各种书籍推荐教师提前学习,带着问题走上学习之路。

我们对比了各个翻转名校的成功做法,学到了昌乐的决心和气势,聚奎的变通方式,G20的分组多样性,洛阳实验的课程重排。

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作为全日制公立学校,我们的翻转课堂必须是基于校情、生情的教与学的翻转。

2.翻转课堂1.0:从“幸福三导四步”到“翻转二段三导四步”在高效课堂期间,我们建立了“幸福三导四步”课堂教学模式,将教师灌输式的教转变为学生自主性的学。

随着翻转课堂推进工作的启动,我们积极推进“翻转课堂、信息技术和幸福课堂模式”的融合。

我们发现高效课堂与翻转课堂的价值取向和终极目标是统一的,但是翻转课堂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手段,改变学习的时空顺序,改变教师的课堂教学习惯和学生的学习习惯,认可并发展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使得教和学的时间得到更合理的分配,翻转课堂正式列入学校主流教学形式。

在翻转课堂的实施过程中,教师要着力帮助学生实现高效有序的自学过程。

教师的课堂容量变大,原本的幸福课堂教学模式,拓宽成具有课前导学质疑和课堂导练展示的二段模式,导学和导练的形式和意义得到了延展,形成“翻转二段三导四步”,以及配套的翻转课堂评价表。

这个阶段主要调整教师的“教与学”的顺序,并让教师感受翻转课堂的优势。

3.翻转课堂1.5:发展“二段三导四步”在课题组的引领下,我们引入布卢姆学习的六个维度理论,拓展“微课助学”为“资源助学”,形成了翻转课堂“二段三导四步”1.5版。

课前纸质的导学质疑册也在逐渐淡化,取而代之的是平台上发布的自学任务说明和自测题。

随着课堂模式的进步,翻转课堂评价标准也进行了新的调整。

这个模式的推广,促使教师通过具体的关键步骤及操作环节把控翻转课堂,在行动中理解翻转课堂的意义,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实效。

《精神分析导论》-Julia Fabricius等著, 主译 施琪嘉 曾奇峰

《精神分析导论》-Julia Fabricius等著, 主译 施琪嘉 曾奇峰

《精神分析导论》-Julia Fabricius等著,主译施琪嘉曾奇峰精神分析导论JuliaFabricius等著主译施琪嘉曾奇峰内容提要第一章前言第二章精神分析理论的基础第三章精神分析简史第四章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精神分析第五章对精神分析的批评第六章精神分析与研究第七章咨询室外的精神分析第八章精神分析和心理治疗第九章职业化序言我们很高兴中文译本将成为本书的第一个外文版本。

感谢我们的译者施琪嘉、曾奇峰、李晓驷、吴和鸣、李孟潮及其小组卓有成效的翻译工作。

2003年,作为本书的作者之一,我来到中国进行教学访问,对精神分析领域感兴趣的心理治疗师们进行督导。

当时,在北京举行的为期一周的培训班上有应邀来自其他国家的精神分析师,这是北京安定医院的杨蕴萍教授近年来组织、领导的连续性精神分析培训项目的一个缩影。

在培训班上,许多来自中国各城市精神卫生中心、投身于心理治疗行业的医生及心理学家们显示出他们对精神分析的极大兴趣,通过培训,我们展示了动力性心理治疗是如何减轻临床病人痛苦的技巧虽然本书主要从英国的视角来写,不过,绝大部分内容都适用于任何国家那些对阅读精神分析介绍性内容的人们。

虽然,目前在中国精神分析的临床应用只吸引了少数人的兴趣,但是正是他们在致力于建立动力性治疗的培训体系。

我们相信--正如来参加北京研讨会的心理治疗师们所坚信的——致力于“理解”的精神分析性心理治疗能够服务于更多的人群。

因此,培训的资源不仅属于现有的中国同事们,也将属于如他们一样想进一步进修和学习的人们。

我们谨将本书的中国版献给杨蕴萍博士以及参加北京研讨会的心理治疗师们。

我们希望心理治疗师、精神科医师及从事心理学、教育学及任何其他领域均能分享之,同时,也希望那些能够影响到政策和公共传播的人士能够读到本书。

我们希望,本书能够引起人们对阐明人类功能许多方面的兴趣、好奇心,并通过精神分析的思维方法促进人类潜能的进一步开发。

朱莉娅·法布里丘斯(JuliaFabricius)2004,4英国伦敦钹关于精神分析的论著很难翻译。

中挪高级精神分析治疗师连续培训项目

中挪高级精神分析治疗师连续培训项目

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commercial use中挪高级精神分析治疗师连续培训项目第四期第一轮通知学员:您好!中挪高级精神分析治疗师连续培训项目第四期将于2009年9月12日至17日在武汉举办。

现将具体事宜通知如下:培训师资:外方教师:Sverre Varvin:挪威精神分析协会培训督导师,挪威奥斯陆大学附属的暴力和创伤研究中心教授,中挪卫生部合作项目创伤与心理援助合作项目挪威方负责人,中挪合作项目精神分析项目挪威方负责人。

Siri Gullestad:挪威奥斯陆大学心理系教授。

Soren Kristiansen:挪威奥斯陆大学心理系副教授。

Herrmann Schultz:德国法兰克福心身医院心理科主任,法兰克福弗洛伊德研究院督导师,擅长精神分析督导和各类神经症的治疗。

Inge Refnin:挪威精神分析研究所的培训和督导精神分析师,奥斯陆国家医院神经精神和心身疾病科精神分析理论和心理治疗督导师并精神科专家。

Inger Anita Brynestad:注册IPA分析师,前挪威精神疗法协会主席,精神疗法协会导师和培训分析师,同时任该协会高等研究生组教师。

奥斯陆大学心理系导师。

Anders Zachrisson:兰德大学哲学博士(心理学方向),东欧精神分析研究所儿童和青少年精神分析组教师。

此次培训也组建了强大的中方教师阵容,除了例行的给学员的自我体验外,他们将在晚间贡献高质量的讲演。

中方教师:施琪嘉:本项目中方负责人,医学博士,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同济医学院教授,主任医师,中国注册心理督导师(D-06-066),中德精神分析连续培训项目一期班成员,武汉市心理医院副院长,武汉精神卫生研究所所长。

中国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精神分析学组华中地区组长,中国肿瘤心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湖北省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反 移 情

反  移  情

• 弗洛依德反复强调由于分析师心理上的 盲点所导致的分析上的局限。他最初倡 导分析师的持久的自我分析,但很快他 就认为,这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因为 分析师在自我理解上存在着阻抗。他推 荐分析师自己接受分析(训练性分析), 以便获得领悟,弥补由未解决的潜意识 冲突所导致的心理上的缺陷。后来,他 相信这还不够,又建议分析师每五年都 要接受一次再分析。
有用的反移情的观点
1、 分析师有反移情反应,这些反移情反 应在分析过程中始终存在; • 2、 在分析中反移情可以导致出现困难 或不恰当行为----发生这种情况是因为, 分析师没有注意到他对病人的反移情反 应,或者他注意到了但无法应对; • 3、 分析师对自己针对病人的各种情感 和态度的持续的、精细的考察,有助于 增强病人的领悟。
治疗师的情感世界
• 为了将反移情与分析师的其它反应区分开来,Chediak (1979)指出,分析师对病人的反应----他称之为反反 应(counter-reactions)----有很多种,反移情只是其中 一种。他提出,这些反反应是由分析师-病人关系中不 同的资源引起的,他认为区分它们具有临床意义。他 将分析师的反应分为以下几种(第一种不被认为是反 反应): • 1、 基于病人给与的材料以及分析师的智识所作出理 性理解; • 2、 将病人作为个体的一般性反应,施脱普(Strupp, 1960)强调是其反面,即病人对分析师人格的反应; • 3、 分析师对病人的移情,即对由病人特定的特征所 唤起的早年部分客体关系的再体验; • 4、 分析师的反移情,即分析师对由病人的移情要求 他所扮演角色的反应; • 5、 对病人的共情性认同。
• 在精神分析文献对反移情的论述中,反 移情被视为能够帮助分析师理解病人的 资料后面所隐藏意义,这一重要现象被 视为一重大发展。最基本的看法是,分 析师具备理解和评判发生在病人内心过 程的能力,这些能力不会立即上升到意 识层面,在分析师动用自己的情感和联 想倾听的时候,就会发现它们。

奥克夫人的案例-- 卡尔·罗杰斯 著

奥克夫人的案例-- 卡尔·罗杰斯 著

治疗师:至少有一种感觉,那就是你达到了一个距离最近的目标,这个目标是“在”那里的东西,而不是因为你在这么做所以你看到了一个画面,但真正熟悉了每一个片段的确是一件,一件令人感到满意的事。那是——
咨 客:就是那样的。就是那样的。它还变得有几分美感,让人触动。这太有趣了。我相信,有时并不完全都是愉快的,但是——
我们可以断定,这一部份表明,治疗过程中所采取的一个基本倾向是,没有任何约束地去体验各种真实的感官和内在的反应,而不是把这些感觉与对自我的体验关联起来。之所以这么做,通常是基于这样一种看法,即这类材料通常并不属于自我(self),也不可能在自我(self)当中把这些材料条理化。通过这一过程,咨客最终会发现,他能够作为他所体验到的东西而存在,并能够在这种存在中包容各种各样表面上的矛盾;他能够越过他的体验来表达他自身,而不是根据他的体验来强加上一个自我(self)的公式,从而否认对那些不符合的要素的意知。
几乎可以肯定地说,这种现象并不是移情和反移情。一些有经验的心理学家使用过精神分析,他们有机会在其它的案例中对治疗关系的发展做了观察。首先就是他们反对用移情和反移情的术语来描述这种现象。他们的主要观点是,这是处在治疗中的双方共同具有的、与治疗相适宜的现象,而移情或反移情的特征是单向的,是与治疗场景的真实情形不相适的。
在第五次治疗开始不久出现了一些材料,这些材料描述了我们已经讨论过的体验意知。
咨 客:所有东西都显得很模糊。你知道,我脑子里一直有一个观念,那就 是,整个过程对我来说就象是在做一个字谜游戏。我现在好象是在检视自己身上的一些东西,这些东西实际上并没有太大的意义。大概是因为应付这些东西,我现在甚至开始想到一种模式。这个模式总是摆在我的面前。这对我来说是很有趣的事,因为我实际上并不喜欢做字谜游戏。这些东西总是在刺激我。但那只是我的感受。我的意思是说,我抓取很少的一些片段(整个谈话过程中她都在做手势来说明她所说的话的意思),我是想说,除非感觉到不把这些东西看成某种模式就能轻而易举地对付它们,否则这种做法是毫无意 义的,但从治疗接触中我大概感觉到,这种情形将会与治疗中的某些方面相符合。

心理学书籍推荐

心理学书籍推荐

心理学书籍推荐心理学书籍,你可以寻找轻工业出版社出版的万千心理系列,心理学专业主干课教材1 心理学导论(第11版•07年新版) Dennis Coon等著郑钢等译2 生理心理学(第六版) Neil R. Carlson著苏彦捷等译3 人格心理学(第六版) Jerry M. Burger著陈会昌等译4 社会心理学(第五版•中文第二版) Elliot Aronson等著侯玉波等译5 发展心理学(第六版) D. R. Shaffer著邹泓等译6 教育心理学(第十版) Anita Woolfolk著何先友等译莫雷审校7 异常心理学(第四版) David H. Barlow等著杨霞等译 8 认知心理学(第三版) R. J. Sternberg著杨炳钧等译黄希庭校9 工业与组织心理学(第八版) D.P.Schultz等著时勘等译10 实验心理学教程——勘破心理世界的侦探 R. A. Smith,S. F. Davis著郭秀艳等译11 心理学研究手册 F. T. L. Leong等编周晓林等译 12 行为科学统计(第七版) F. J. Gravetter等著王爱民等译心理学专业主干课教辅及工具书1 改变心理学的40项研究 Roger R. Hock著白学军等译2 与“众”不同的心理学 K. E. Stanovich著范照等译3 三种心理学--弗洛伊德.斯金纳和罗杰斯的心理学理论 Robert D. Nye著石林等译4 实验心理学——通过实例入门 Solso, R.L.等著张奇等译5 实用心理评估张厚粲编著6 质性研究设计 Joseph A. Maxwell著陈浪译7 人的意识 Susan Blackmore著耿海燕李奇等译校8 群体过程 Rupert Brown著胡鑫等译方文审校 9 态度与行为——理论、测量与研究 l. R. Aiken著何清华等译10 学会提问——批判性思维指南 M. Neil Browne等著赵玉芳等译11 心理学批判性思维 D. Alan Bensley著李小平等译 12 问题解决心理学 S.I. Robertson著张奇等译 15 现代英汉-汉英心理学词汇(修订版) 张厚粲等编13 弗兰克尔:意义与人生 W. B. Gould著常晓玲等译 14 互联网心理学Patricia Wallace著谢影等译心理学专业选修课教材1 调查研究手册 Pamela L. Alreck等著王彦译2 媒介心理学 Richard Jackson Harris著相德宝译3 积极心理学 AlanCarr 著郑雪等译校4 性与生活——走近人类性科学 Spencer A. Rathus等著甄宏丽等译5 情绪心理学(第五版) K. T. Strongman著王力主译张厚粲校心理影印版教材1 发展心理学(影印版) David R. Shaffer著2 改变心理学的40项研究(影印版) Roger R. Hock著3 心理学批判思维(影印版) D. Alan Bensley著4 人格心理学(影印版) Jerry M. Burger著5 社会心理学(影印版) Elliot Aronson等著侯玉波导读 6 教育心理学(影印版) A. Woolfolk著莫雷导读心理咨询与治疗心理咨询与治疗导论1 心理咨询师的问诊策略(第五版) Cormier, S.等著张建新等译2 心理诊断和治疗手册——给心理治疗师的指南 Sharon L.Johnson著卢宁等译校3 心理咨询面谈技术 Rita Sommers F.著陈祉妍等译4 实用心理咨询与助人技术 R. Nelson-Jones著作江光荣等译5 心理治疗师培训教程 Bernard D. Beitman等著刘盈等译6 心理障碍临床手册(第三版) Barlow, D.H.主编刘兴华等译7 临床心理督导纲要(第三版) Janine M. Bernard等著王择青等译8 心理咨询与治疗的理论及实践(第七版) Corey, G.著石林等译9 心理咨询与治疗经典案例(第六版) Corey, G.著石林等译10 心理治疗个案研究(第四版) D. Wedding等著王旭梅等译11 突破心理治疗中的“不可能”案例 B. L. Duncan等著张怡玲译12 心理热线实用手册贾晓明主编45 心理咨询与治疗的理论及案例(上下) Richard S. Sharf著胡佩诚等译精选读物1 日益亲近 Irvin D. Yalom等著童慧琦译2 生活分析的心理咨询:理论与技法松原达哉著樊富珉吉沅洪译3 给心理治疗师的礼物 Yalom, I. D.著张怡玲译4 罗杰斯心理治疗——经典个案及专家点评 Barry A. Farber等编郑钢等译5 心理治疗师之路 Jeffrey A. Kottler著林石南等译6 短程心理治疗实践Sol L. Garfield著章晓云译7 《道德经》与心理治疗 G. J. Johanson等著张新立译8 格式塔咨询与治疗技术 Phil Joyce等著叶红萍等译精神分析专题1 思想等待思想者 Joan & N. Symington等著苏晓波译2 精神分析导论 J. Milton等著施琪嘉曾奇峰主译3 精神分析案例解析 N. McWilliams主编钟慧等译4 现代精神分析“圣经”---客体关系与自体心理学 M. S. Clair 著贾晓明等译认知行为治疗专题1 脑锁——如何摆脱强迫症 J. M. Schwartz等著谢际春等译2 压力咨询 Albert Ellis等著孙菲菲译3 行为矫正——原理与方法(第三版) R. G. Miltenberger著石林等译4 人格障碍的认知治疗 A. T. Beck等著翟书涛等译5 认知治疗技术——从业者指南 R. L. Leahy著张黎黎等译6 认知疗法:基础与应用 Judith S. Beck著翟书涛等译团体治疗专题1 团体心理治疗——理论与实践 I. D. Yalom著李鸣等译2 团体咨询的策略与方法 Ed E.Jacobs等著洪炜等译婚姻与家庭治疗专题1 婚姻与家庭治疗案例 Larry B. Golden著吴波译2 家庭治疗技术Patterson, J等著方晓义等译3 家庭治疗基础 M. P. Nichols等著林丹华等译危机干预专题1 解读自杀心理 Shawn Christopher Shea著聂晶译2 自杀:一种不必要的死亡 D. Wasserman著李鸣等译3 危机干预与创伤治疗方案 Kolski, T.D.等著梁军译4 危机干预策略(上下) B.E.Gilliland等著肖水源等译5 哀伤心理咨询——理论与实务陈维梁钟莠筠著儿童心理治疗专题1 儿童评价 J. M. Sattler等著陈会昌等译校2 儿童绘画心理学 Claire Golomb 著李苏译3 儿童心理测验——更好地理解孩子 Ellen Braaten著,傅莉郑铮译4 儿童游戏——在游戏中成长 W. George Scarlett等著谭晨译5 儿童青少年临床访谈技术 S.H.McConaughy著徐洁译6 儿童绘画与心理治疗 C. A. Malchiodi著李苏李晓庆译7 直言相告:儿童精神健康与调节 T. E. Wilens著汤宜朗等译8 儿童青少年心理咨询与治疗 H.Thompson Prout等著林丹华等译沟通分析专题1 人间游戏——人际关系心理学 Eric Berne, M. D.著田国秀曾静译2 我好—你好——改善我们的人际关系 Thomas A. Harris著林丹华周司丽译3 咨询和治疗中的沟通分析技术 Christine Lister-Ford著黄峥译催眠专题1 自我催眠 Dirk Revenstorf等著方新译2 催眠入门 Willian w. Hewitt著方新译心理治疗指导计划系列1 团体治疗指导计划 Kim Paleg等著王海芳等译2 雇员心理支持指导计划James M. Oher等著袁荣亲译3 青少年司法与收容治疗指导计划 Arthur E. Jongsma, Jr.等著汤臻李鸣译4 人格障碍治疗指导计划 Arthur E. Jongsma, Jr.等著张宁等译5 特殊教育指导计划 Julie A. Winkelstern等著刘昊译6 社会工作与人类服务治疗指导计划 John S. Wodarski等著侯静译7 夫妻治疗指导计划 K. Daniel O'Leary等著张锦涛译 8 家庭治疗指导计划Frank M. Dattilio等著孙莉译 9 儿童心理治疗指导计划(第三版) Arthur E. Jongsma, Jr.等著田璐等译10 学校咨询与学校社会工作指导计划 Sarah Edison Knapp等著周司丽等译11 自杀与凶杀的危险性评估及预防治疗指导计划 Jack Klott等著周亮等译12 严重持续性精神障碍治疗指导计划 Arthur E. Jongsma,Jr.等著李占江等译13 养育技能指导计划 Sarah Edison Knapp等著梁慧娟等译14 成瘾者治疗指导计划 Robert R. Perkinson等著洪炜等译15 大学生心理咨询指导计划 Arthur E. Jongsma, Jr.等著肖水源等译心理自助读物1 心理学与个人成长 Gerald Corey等著胡佩诚等译2 抑郁情绪调节手册——十天改善你的自尊 David D. Burns著汤臻等译李鸣审校3 追寻记忆的痕迹 Eric R. Kandel著罗跃嘉主译校4 悦食悦己——“正常”饭食心理 Karen R. Koenig著陈菲译5 我抑郁,(绘本) 四四绘著6 走出婚姻暴力的阴影 Paul Lockley著刘稚颖译7 老年心理与精神保健指南 G. J. Kennedy著李君等译8 精神创伤之后的生活 D. Rosenbloom著田成华等译9 战胜焦虑 H. Kennerley著施承孙等译 10 走出抑郁 Paul Gilbert著宫宇轩等译 11 克服恐慌 Verrick Silove等著迟立忠等译 12 抚平创伤 Claudia Herber等著周晓林等译 13 克服羞怯 Gillian Butlar著周晓林等译 14 战胜自卑 Melanie J.V.Fennell著周晓林等译 15 快乐处方 P. Pearsall著董利晓等译 16 战胜疼痛 Margaret A. Caudill著朱克顺等译 17 请理解我 D. Keirsey 著王晓静译管理心理学职业健康专题1 压力管理策略 B. L. Seaward著许燕等译2 心理资本——打造人的竞争优势 Fred Luthans等著李超平译3 职业心理学——平衡你的工作与生活(第七版) A.J Dubrin著姚翔等译4 工作压力 Lorne Sulsky等著马剑虹等译校5 产业心理咨询入门杉溪一言等编著樊富珉等译计人才测评专题1 人格测试 Mark Parkinson著邹智敏译2 潜能评估 Jim Barrett著唐云付丹丹等译3 深度评价——用“评价中心”测评人的综合才能 Harry Tolley等著唐云梁志祥等译4 情商测试 Robert Wood等著李小青译生涯规划专题1 把握你的职业发展方向 Robert D. Lock著时勘等译2 结构化面试方法Paul J. Taylor著时勘等译3 职业咨询心理学——工作在人们生活中的作用 N. Peterson等著时勘等译4 求职指导 Robert D. Lock 著时勘曾垂凯等译团队专题1 创建有效的团队 Susan A. Wheelan著蒋玉娜译2 集合起来——群体理论与团队技巧(第9版) D. W. Johnson等著谢晓非等译3 团队培训手册——团队培训方案的设计与实施 David Leigh著石孟磊等译4 创造力拓展训练——团体培训手册 Robert Epstein著周丽清等译5 卓越领导力——十种经典领导模式 P. G. Northouse著王力行等译6 人的行为与组织管理 P. R.Timm等著钟谷兰译7 工作评价——组织诊断与研究实用量表 Dall L. Fields著阳志平等译8 变革的绩效评估——员工安置、激励与发展 Daniel R. Llgen等著张宏等译学校心理学7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计吴增强、蒋薇美著 2 学校心理咨询实用规划(第四版) John J. Schmidt著沈湘秦译4 校本功能性行为评价——教育工作者指南 T. S.Watson等著孙瑾译5 学生行为管理——教师应用指南 T.J.Zirpoli著关丹丹等译3 大脑研究与儿童教育 Doris Bergen等著王爱民译 1 学校心理咨询李正云主编6 天才和资质优异儿童的心理咨询 Roberta M. Milgram主编曲晓艳等译医学心理学1 健康心理学(第四版) Edward P. Sarafino著胡佩诚等译2 临床心理学(第六版) Timothy J. Trull等著丛中等译3 临床心理护理指南 Keith Nichols著刘晓虹吴菁主译4 实用医疗心理学 Peter Salmon 著陈建国蔡厚德译司法心理学1 司法心理学 L.S.Wrightsman著吴宗宪等译2 罪犯心理咨询(第二版) RuthE. Masters著杨波等译 3 审讯和供述心理学手册 Gisli H. Gudjonsson著乐国安李安等译4 警察工作中的心理学 Peter B. Ainsworth著安福元等译5 警察的压力管理 W. Anderson等著付有志等译6 犯罪人特征剖析 Peter B. Ainsworth 著赵桂芬译7 国外罪犯心理矫治吴宗宪著8 说谎心理学 Aldert Vrij著郑红丽译9 自白的心理学浜田寿美男著片成男译10 罪犯评估和治疗必备手册 Clive R. Hollin主编郑红丽译11 犯罪行为心理学 Ronald Blackburn著吴宗宪等译运动心理学1 足球心理训练 Bill Beswick著张忠秋等译2 篮球心理训练 K. L. Burke等著张忠秋等译3 网球心理训练 Robert Weinberg著张忠秋等译4 运动心理咨询理论 Karen Lee Hill著张忠秋等译5 运动技能学习与控制 Richard A. Magill著张忠秋等译军事心理学1 军事心理学手册(精装) A.D.Mangelsdorff等主编苗丹民等译2 军事心理学导论 Christopher Cronin主编王京生主译校3 战斗与冲突心理学 Ben Shalit著王京生等译4 战斗指挥员野战指导手册 M. B.A.Stoneberger著王京生等译大众心理图书中学生健康教育系列专题1 中学生成长导航(初一•上册) 北师大发展心理所申继亮、方晓义主编2 中学生成长导航(初一•下册) 北师大发展心理所申继亮、方晓义主编3 中学生成长导航(初二•上册) 北师大发展心理所申继亮、方晓义主编4 中学生成长导航(初二•下册) 北师大发展心理所申继亮、方晓义主编5 中学生成长导航(初三•上册) 北师大发展心理所申继亮、方晓义主编6 中学生成长导航(初三•下册) 北师大发展心理所申继亮、方晓义主编7 中学生成长导航教案(教师用书) 北师大发展心理所申继亮、方晓义主编大众心理系列1 征服你的第一份工作 A. J. Sutcliffe著曹迎馨等译2 掌控自我的职业女性 Anne Dickson著徐文艳译3 过你热爱的生活 Barbara Sher著秦子冰译4 割断脐带做大人 Howard M. Halpern著廖立文等译5 说服人的秘诀 Roger Dawson著张树池等译6 找到适合你的职业 Clarke G. Carney著曹书乐等译7 广告的心理原理杨中芳著8 关爱•治疗•奇迹 B. S. Siegel著邵虞译9 21天让你学会御人术 J. K. V. Fleet著宋韵声等译 10 如何做个成功者Michael W. Mercer著史静寰译 11 脑力倍增法 Jean Marie Stine著方晓义等译 12 重塑男人的生活 T. A. Kupers著杨子江等译 13 美国诙谐与幽默宝典 J. M. Braude著曾添桂等译14 “消极”思维的力量 T. Humphreys著金慧莉译15 为了永恒的爱 A. Christensen著付艳霞译 16 释放单飞的心灵S.W.Cruse著纪伟译17 日常心理趣味小百科涩谷昌三著唐海霞译 18 趣味心理游戏ABC---性格游戏之由表及里浅野八郎著翻译组译19 趣味心理游戏ABC---性格游戏之透视误区浅野八郎著翻译组译20 犯罪的影子 D. Canter著吴宗宪译21 爱情职业人格心理测试秦子冰等编著下面是赠送的中秋节演讲辞,不需要的朋友可以下载后编辑删除~~~谢谢中秋佳节演讲词推荐中秋,怀一颗感恩之心》老师们,同学们:秋浓了,月圆了,又一个中秋要到了!本周日,农历的八月十五,我国的传统节日——中秋节。

心理治疗的十六种方法

心理治疗的十六种方法

心理治疗的十六种方法心理治疗是一种通过心理学知识和技术来帮助个体解决心理问题、改善心理健康的专业活动。

在心理治疗中,有许多种方法可以被应用,每一种方法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适用范围。

下面将介绍十六种常见的心理治疗方法,希望能给您带来一些启发和帮助。

1. 认知行为治疗(CBT)。

认知行为治疗是一种广泛应用于心理治疗领域的方法,它通过帮助个体理解和改变其不良的思维和行为模式,从而达到改善心理健康的目的。

CBT通常包括认知重建和行为调整两个方面,能够有效应对焦虑、抑郁、恐惧症等心理问题。

2. 精神分析治疗。

精神分析治疗是由弗洛伊德创建的一种心理治疗方法,它注重潜意识的作用,通过分析个体的梦境、自由联想等手段,揭示潜意识中的冲突和动机,从而帮助个体解决心理问题。

3. 人本主义治疗。

人本主义治疗强调个体的自我实现和自我认知,注重个体的内在潜力和成长。

在治疗过程中,治疗师会尊重个体的自主性,提供支持和指导,帮助个体找到内在的动力和资源,从而实现心理健康的改善。

4. 解决矛盾治疗。

解决矛盾治疗是一种通过帮助个体解决内心矛盾和冲突来改善心理健康的方法。

在治疗过程中,治疗师会帮助个体认识到内心的矛盾,并通过沟通和协调来解决这些矛盾,从而减轻心理压力和焦虑。

5. 儿童游戏治疗。

儿童游戏治疗是一种专门针对儿童的心理治疗方法,通过游戏和玩耍的方式来促进儿童的情感表达和情绪释放,帮助他们解决心理问题,改善心理健康。

6. 情绪焦点治疗。

情绪焦点治疗是一种通过帮助个体认识和表达情绪来改善心理健康的方法。

在治疗过程中,治疗师会引导个体关注自己的情绪体验,并帮助他们表达和释放情绪,从而减轻情绪压力和焦虑。

7. 心理教育。

心理教育是一种通过传授心理知识和技能来帮助个体解决心理问题的方法。

在治疗过程中,治疗师会向个体介绍相关的心理知识,教授应对心理问题的技能,帮助他们理解和应对心理问题。

8. 社交技能训练。

社交技能训练是一种通过训练个体的社交技能来改善心理健康的方法。

中国面临的伦理问题

中国面临的伦理问题

专业的发展与社会发展变化有联系,专业发展与大众思想、伦理价值观发展变化也有联系。专业的发展与从业者自身的进步与完善关系更大。心理治疗是一种伦理的实践,而伦理存在于生活之中。心理治疗中西方有关的伦理规范,从源头上表达了西方对人的理解、认识的世界观。现代心理治疗在中国引入与发展时,有关的伦理规范在中国本土上,怎样被从业人员所认识、所掌握,怎样与现代中国人的价值观与人际交往法则所纳入,怎样在我国内地的心理治疗界建立起明确的原则和工作指引等等,需要认真研究。
从理论与形而上的层面来看,从人治到法治,现代中国社会对于程序性公义的认识和必要性也越来越认可,所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现代西方伦理学的发展变化也是:从以人为中心转到以行为为中心。从以德性、人格、价值、理想为主要的关注,转到以行为、准则、义务为其主要的关注。现代伦理学的这种转向已经和必然会影响到我国的社会生活中来。
中国心理治疗的规范化中面临的问题
在中国内地,对现代专业规范的重视开始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随着“改革开放”的进展,各项政策和法规都重新建立健全起来。从可见的有关规范中,有1988年卫生部公布的《医务人员医德规范及实施办法》,2001年中共中央提出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等。
在心理谘询和心理治疗方面,因为从事心理治疗的人员较多与较近的专业是精神医学,目前在国内进行心理治疗的人员中,精神科医生仍然占的比例较大(施琪嘉,2004; Chang, 2005)。有关心理治疗人员讨论伦理问题时,大家认为确实需要一个规范,但是希望符合中国国情,而且是具体的有实地研究的、切实可行的规范(钱铭怡,2005)。
心理谘询与治疗在中国内地从20世纪60到70年代,因为社会政治因素的影响,此项工作几乎销声匿迹。从80年代起开始恢复和加速发展(钱铭怡,1998)。在此之前的相关工作主要由精神科医生承担,虽然近年来该专业的发展较快,但是从内部情况来看,多数从业者仍然认为心理治疗专业还处于初级化的专业成型阶段,有经验的专家太少,受过正规培训的人少,从业人员来源多样,基础教育起点低等(郭念锋,2003)。

中挪高级精神分析治疗师连续培训项目

中挪高级精神分析治疗师连续培训项目

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commercial use中挪高级精神分析治疗师连续培训项目第四期第一轮通知学员:您好!中挪高级精神分析治疗师连续培训项目第四期将于2009年9月12日至17日在武汉举办。

现将具体事宜通知如下:培训师资:外方教师:Sverre Varvin:挪威精神分析协会培训督导师,挪威奥斯陆大学附属的暴力和创伤研究中心教授,中挪卫生部合作项目创伤与心理援助合作项目挪威方负责人,中挪合作项目精神分析项目挪威方负责人。

Siri Gullestad:挪威奥斯陆大学心理系教授。

Soren Kristiansen:挪威奥斯陆大学心理系副教授。

Herrmann Schultz:德国法兰克福心身医院心理科主任,法兰克福弗洛伊德研究院督导师,擅长精神分析督导和各类神经症的治疗。

Inge Refnin:挪威精神分析研究所的培训和督导精神分析师,奥斯陆国家医院神经精神和心身疾病科精神分析理论和心理治疗督导师并精神科专家。

Inger Anita Brynestad:注册IPA分析师,前挪威精神疗法协会主席,精神疗法协会导师和培训分析师,同时任该协会高等研究生组教师。

奥斯陆大学心理系导师。

Anders Zachrisson:兰德大学哲学博士(心理学方向),东欧精神分析研究所儿童和青少年精神分析组教师。

此次培训也组建了强大的中方教师阵容,除了例行的给学员的自我体验外,他们将在晚间贡献高质量的讲演。

中方教师:施琪嘉:本项目中方负责人,医学博士,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同济医学院教授,主任医师,中国注册心理督导师(D-06-066),中德精神分析连续培训项目一期班成员,武汉市心理医院副院长,武汉精神卫生研究所所长。

中国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精神分析学组华中地区组长,中国肿瘤心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湖北省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万千总书目无重叠

万千总书目无重叠

4 4 5 4 15 9
书少 书少
高等学校心理学专业应用课程教材(共包括两个系列丛书)
1 2 3 4 5 6 7 8 X820 X734 X725 X715 X792 X814 X713 X791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系列 978-7-5019-7588-4 978-7-5019-6972-2 978-7-5019-6942-5 978-7-5019-6772-8 978-7-5019-7297-5 978-7-5019-7331-6 978-7-5019-6774-2 978-7-5019-7288-3 管理心理学系列 978-7-5019-7314-9 978-7-5019-7367-5 978-7-5019-6773-5 978-7-5019-7300-2 978-7-5019-7426-9 儿童心理学 学校心理学(2009年) 学校心理咨询(2009年) 学习心理学 教师心理学 青少年心理学 行为矫正技术 家庭治疗
气质天性 改变心理学的40项研究 与“众”不同的心理学 三种心理学(2009年版) 追寻记忆的痕迹 人的意识 思维与决策(第四版) 态度与行为——理论、测量与研究 实验心理学——通过实例入门 质性研究设计 学会提问——批判性思维指南 心理学批判性思维 问题解决心理学 现代英汉-汉英心理学词汇(修订版)
7 5 9 8 7 9 7 5 5 8 4
Spencer A. Rathus等著 甄宏丽等译
心理学专业选修课教材合计
万千图书 010-65595090,65595091
第 1 页,共 6 页
数 代号 目
1 X594
书号
978-7-5019-5986-0/B· 123 心理学与个人成长


著、译者

疗愈你的内在小孩:心理学家施琪嘉的30堂深度成长课

疗愈你的内在小孩:心理学家施琪嘉的30堂深度成长课
疗愈你的内在小孩:心理学家 施琪嘉的30堂深度成长课
读书笔记模板
01 思维导图
03 读书笔记 05 目录分析
目录
02 内容摘要 04 精彩摘录 06 作者介绍
思维导图
本书关键字分析思维导图
需要
委屈
施琪嘉
信念

生命
安全感
小孩
小孩
情绪 小孩
意义
心理学家
学会
眼泪
夸奖
时刻
职场

内容摘要
内容摘要
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住着一个长不大的小孩。当我们遭遇伤害我们的事情,我们的自我就会停留在当下的 年龄,变成一个“内在小孩”。内在小孩会记录下当时的感受,渴望爱的,不甘心的,愤怒的,或者是悲伤的。 当我们的内在小孩得不到关心、爱护与疗愈时,内在小孩就会变成一个阴晴不定的孩子,变成失控的情绪,变成 那根敏感脆弱的神经,还会变成你极度想去压抑的性格部分。只有我们学会不断地去看见他,疗愈他,让内在小 孩与我们一起健康快乐地成长,我们的自我才会完整,才能真实地感到快乐。本书针对内在小孩的5大需要、5种 情绪、5个价值信念,提供了系统性的解决方案,从回应内在小孩的需要开始,释放被压抑的情绪,重塑被摧毁的 价值信念,做自己的内在父母,补足内在小孩缺失的所有,同时发现生命中的独特资源,找到自我固有的内在能 量,重新整合自己,成为一个有能力觉知自己、疗愈自己,有价值感,可以自我接纳,并发展出自己潜能的全新 自我,创造全新的生命经验。
第一节探寻·内在 小孩是如何受伤的
第三节陪伴·缺乏 陪伴的孤独感
第五节玩耍·缺乏 玩耍的紧张感
第四节夸奖·缺乏 夸奖的自卑感
第六节道歉·缺乏 道歉的委屈感
第七节共情·亲爱的, 我在这里

精神分析的实施步骤

精神分析的实施步骤

精神分析的实施步骤概述精神分析是一种心理治疗方法,旨在通过分析患者的潜意识来解决心理问题。

它是由维也纳神经症研究所的西格蒙德·弗洛伊德所发展的。

精神分析通常通过会谈和自由联想等技术来揭示潜意识中的冲突和欲望。

下面将介绍精神分析的实施步骤。

步骤一:建立良好的治疗关系在开始精神分析治疗之前,建立良好的治疗关系至关重要。

治疗师应该创建一个安全、保密和支持的环境,使患者能够自由地表达他们的想法和情感。

治疗师还应该根据患者的需求和性格特点,制定个性化的治疗计划。

步骤二:患者自由联想在精神分析中,患者被鼓励自由联想,即无目的地表达他们的思维和感受。

治疗师会要求患者关闭了逻辑和道德约束,尽量不加自我审查地讲述他们的故事、回忆和梦境等。

这种自由联想有助于揭示患者潜意识中的冲突和欲望。

步骤三:解释和分析治疗师会对患者的自由联想进行解释和分析。

他们将尝试找出患者言语中的隐含含义和不一致之处,并与患者一起解读这些心理冲突。

分析的目的是帮助患者理解他们内心的冲突以及这些冲突对他们行为和情感的影响。

步骤四:梦境解析梦境在精神分析中占据重要的地位。

治疗师将与患者一起分析和解释梦境中的象征和隐喻。

梦境被认为是潜意识的窗户,通过解析梦境,可以揭示患者内心深处的欲望和冲突。

步骤五:转移分析转移是指患者将他们对早期关系的感情和期望投射到治疗师身上的心理过程。

治疗师会观察和分析这种转移,并试图帮助患者认识到这种情感转移的存在及其对他们的现实生活产生的影响。

步骤六:抵抗的分析抵抗是患者抵制或阻碍治疗过程的心理防御机制。

治疗师会观察和分析这些抵抗,并与患者一起探索这些抵抗的根源。

通过分析抵抗,治疗师和患者可以更深入地理解患者的内心冲突。

步骤七:结束治疗当患者达到主要治疗目标或治疗过程即将结束时,治疗师将与患者一起进行结束治疗的过程。

这个阶段涉及到回顾治疗的成果,总结患者的治疗经历,并提供适当的支持和建议,以帮助患者在结束治疗后继续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转:施琪嘉《客体关系》听课笔记——73整理

转:施琪嘉《客体关系》听课笔记——73整理

转:施琪嘉《客体关系》听课笔记——73整理施琪嘉《客体关系》听课笔记——73整理声明:本文内容系七十三根据施其嘉老师讲课内容整理而成,文章内容版权系施其嘉老师与相关辅导机构所有。

七十三整理成文字,仅供个人学习、欣赏之用。

任何人不得用于任何商业目的,不得以任何方式修改本作品,基于此产生的法律责任本人不承担连带责任。

一、精神分析与客体关系二、有关“创伤”的观点三、一个个案的分享四、亲附理论(依恋理论)五、对汇报的个案的理论思考六、移情与反移情七、过渡性客体八、个案督导九、与学员的交流施琪嘉《客体关系》听课笔记73整理一、精神分析与客体关系在儿童早期,母亲是一种象征。

所以,是爷爷和奶奶还是保姆,关系不是很大。

虽然孩子在三岁前智力在发展,但是与象征的母亲的智力、学问关系也不大。

因为三岁的孩子主要的内容是处理关系的焦虑。

即使是学一些特长——钢琴等,也是一种游戏的方式。

学员提问:孩子从小受到创伤(如同种子未发展就受到损害)如何来弥补?回答:创伤这个词含义,很重要。

我们课程中会涉及。

客体关系需要精神分析的一定知识做背景。

精神分析的可以从以下三个角度来理解:第一,精神分析是一种理论。

分为经典精神分析和现代精神分析理论,现代精神分析理论一般是指客体关系。

第二,精神分析是一门技术。

精神分析取向或动力性取向的精神分析,将精神分析理论应用到咨询中,利用移情或反移情。

第三,精神分析是人生的态度。

遇到自己的问题自己不了解,但是我们有开放的态度。

如何认为才能是做精神分析:第一,从潜意识入手来观察问题,是精神分析取向的特点。

两个方式——一是从梦、自由联想入手;二是听弦外之音,理解躯体、症状的内在心理学含义。

在症状和含义之间是内心的客体把其二者联系。

第二,过去决定现在,过去决定将来。

三岁看大,七岁看老。

犯罪心理学——人为什么总是对同样的人、在同样的地点来进行?这其中涉及到移情。

精神分析从一定意义上讲,是“决定论”。

第三,现代精神分析认为,人际关系互动的心理是可塑的,不是不可改变的。

考试恐惧症的心理动力学和分析性的心理治疗

考试恐惧症的心理动力学和分析性的心理治疗

考试恐惧症的心理动力学和分析性的心理治疗
曾奇峰;施琪嘉
【期刊名称】《中德临床肿瘤学杂志(英文版)》
【年(卷),期】2000(017)004
【摘要】考试的发展历史和社会功能当我今天准备就考试恐惧症的问题谈一谈心理动力学派的观点时,我的中国同行告诉我,据他们所知,很多中国学生也患有考试恐惧症。

根据我在法兰克福大学学生心理治疗咨询中心12年的工作经历,我可以证明,在德国学生中,考试恐惧也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很多学生到咨询中心,以便在或长或短的治疗中解决与考试恐惧相关的冲突。

我们还可以发现,在完全不同的社会系统中。

【总页数】1页(P199)
【关键词】考试恐惧症;心理动力学;心理疗法
【作者】曾奇峰;施琪嘉
【作者单位】武汉中德心理医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49.99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精神分析性心理治疗(施琪嘉)精神分析性心理治疗--初始访谈——《精神分析案例解析》读书笔记初始访谈发展简史初始访谈是一个历史概念。

在精神分析发展的早期,并没有初始访谈这一说。

从弗洛伊德的案例来看,他本人是很少在分析开始的4-5次中进行详细病史收集的,如1909年的鼠人的案例中,直到治疗的第一阶段结束,病史也还是不更全面的。

(Freud ,1909d, p. 158)。

这在现代的初始访谈中是不可思议的。

精神分析早期采用过一种方法是试验分析(trial analysis)。

试验分析的主要目的是评定病人是否具有足够的条件接受精神分析的方法。

这种精神分析的条件可以总结为“四有”——有钱、有时间、有心理学头脑,有病又没有病到精神分析的方法治疗不好的程度。

可以想象,大量的病人在接受了试验分析后是被判断为不适合精神分析的,而当时精神分析又是唯一的一种心理治疗方法,所以这些病人得不到任何的帮助。

(Fenichel 1930, p. 14)试验分析的冷酷性使分析家们最终放弃了它。

试验分析的意义在于它是初始访谈的前身,这主要体现在试验分析的主要目的——评估——现在仍然是初始访谈的主要目的。

1950年代以后,很多动力精神病学家开始尝试把精神分析的方法和精神病学的方法结合,逐渐有一些结构化或半结构化的访谈方法出现。

一位对精神分析的初始访谈有重要影响的人物是Balint。

Balint 认为,分析式心理治疗的任务在于,激发“病人发展和维持人际关系的潜能。

” (Balint and Balint 1961, p. 183),他提出,成功的访谈的必要条件有:(1)对访谈者适当而充分的介绍;(2)创造和维持一种合适的氛围,让病人在这种氛围中能足够地开放,以便于医生理解她。

(3)关于病人的陈述要总是包含访谈者创造的环境因素。

(4)分析师要对治疗关系有未来指向的观念。

具体的治疗计划取决于分析师是否能够预见到访谈关系的发展,并把这种关系转化为治疗关系。

(5)对心理治疗的新手来说,保持访谈的结构化程度是很重要的,这可以避免分析师因为自身的问题而影响治疗流程。

(6)对不同的病人要采取不同的访谈方法。

反移情可以作为一种较好的诊断工具。

而根据Balint的理论建立起来的Tavistock模型至今仍然是很多从业者(特别是心身医学)进行初始访谈的理论框架。

Tavistock模型提出,初始访谈中要注意三大方面的问题。

第一,医患关系的发展1病人是怎么对待医生的?病人的这种态度在访谈中有什么变化?这种变化或态度是否指出了其行为习惯或其与疾病的关系?2.医生是如何对待病人的?这种态度在访谈的过程中是否有什么变化?a)医生对病人的问题关注吗?b)医生是否感觉到她可以为病人做些什么?c) 虽然病人有各种各样的缺点,医生是否感觉到病人有些人性特点是他喜欢的?第二,访谈中的重要时刻1.病人令人吃惊的表述或情感流露,比如说口误,特别是对她生命中特殊时期或特别人物的排斥。

2. 在访谈过程中提供了什么样的解释,病人对这些解释的反应如何?第三,结果和评估1障碍在病人的生活中是如何表现的?(列出访谈中发现的症状,已经治疗师感到暧昧不明的地方)2假定的症状的意义,用精神动力学的术语表达。

3选择治疗a)短程治疗(焦点治疗)的适应性,原因b)潜在的反对上述治疗的论点c) 精神分析的适应性,原因d)任何心理治疗形式都不适合,原因e)其他可能适合的治疗形式4.下一步目标:医生认为主要的症状是什么,哪一个症状是首先要处理的?对此症状的治疗会如何影响到其他症状?考虑治疗的频度和疗程。

到1970年代,精神分析取向的精神病学初始访谈的第二代代表人物Kernberg提出了结构性访谈(structural interview)(1977, 1981) 。

他提出精神分析的初始访谈目的在于澄清自我同一性的整合性(the integration of ego identity)或同一性混乱(identity diffusion),评定防御机制的质量,和现实检验能力。

同时值得注意的是,他强调了初始访谈中“此时此地”的重要性。

在对结构性访谈的研究中,Kernberg把人格结构分成了4类,其中一类是边缘性人格(borderline personalities),这是他后期的主要理论成就。

在整个精神分析初始访发展的过程中,其访谈技术既影响了精神病学、现象学、人本主义、行为疗法等各个相关领域,又吸收了来自这些领域的成就。

总的来看,从精神分析早期到现代,在从实验分析到初始访谈的过程中,有以下变化:一,访谈的目的由医生单向的评估病人是否适合精神分析变成了评估病人状态、建立治疗关系、强化治疗动机。

二,访谈的结构化程度逐渐增加。

三,访谈技术中开始注重医生使用反移情。

也就是说,访谈由单纯的判断病人的适应性和预后变为适应病人人格列出个体化的治疗方案,由以治疗方法为中心变成了以病人为中心。

14.6.2初始访谈的任务初始访谈有三大任务:评估病人状态、建立治疗关系、强化治疗动机。

评估病人状态主要是建立在收集病史的基础上。

一般来说,初始访谈要收集的病史内容有:1一般信息:姓名、地址、住所、电话、紧急情况下可联系的另一个人的名字、年龄、性别、文化、民族、婚姻、职业。

2外观:身高、体重、衣着、修饰、举止3主诉及现病史:症状初次发生的时间,同时伴随的事件、发生的频率、发生症状时的想法、感受、行为是什么、何种情况下最容易发生(缓解),有什么事件促进问题发生、对工作和生活有什么影响、以前如何解决、结果如何、本次如何来就诊。

4既往史:既往精神病史和心理治疗史,治疗类型、治疗疗程、治疗者、治疗场所、当时结果、为何结束治疗。

住院经历、时间、地点、药物(剂型、剂量)、药物服用情况。

既往医疗史包括出生情况——顺产、难产?是否有宫内窘迫、窒息?童年发育情况、哺乳期状况、分床时间,重大疾病史、手术史、过敏史。

5 躯体健康状态:目前与健康有关的疾病、所接受的治疗,上一次体检结果,家族中重大健康问题,目前睡眠、饮食状况,典型日常饮食,锻炼情况。

6个人史和成长史:最早记忆,0-6岁,6-13岁,13-21岁,21-30岁,30岁以后的记忆、梦、幻想、学习、职业变迁、家庭变故等。

现在生活状况、居住条件、职业和经济状况,与他人关系,爱好,信仰。

7 家族、婚姻史:家庭人口、年龄、职业。

父母:与(父)母亲关系,(父)母亲奖励和惩罚的方式,对自己的期望等。

是否受到虐待。

与母(父)亲相处是典型活动。

父母之间的关系。

家庭中人口、住址的变迁。

兄弟姐妹的排行、哪一个和咨询者最相似、哪一个最不相似?哪个最受宠,哪个最不受宠,和哪个相处最融洽,哪个最不融洽。

两系三代内精神病史。

恋爱次数及过程,婚姻状况(何时结婚、夫妻关系等),孩子的年龄、与孩子关系。

经常交往者的情况。

其他8性史:第一次性经历,现在性生活,手淫,性交情况,对性的态度,月经史(女性),与家庭成员性接触、性虐待。

以上信息可以分散在访谈中有侧重点地收集。

但是基本上很少有能够在初始访谈内把所有信息都收集全的。

信息收集完成后,要对收集到的信息做出评估。

首先要做出的是诊断学的评估,一般使用的评估体系有DSM, ICD, CCMD等。

如果是心理动力学倾向的治疗师的话,还要做出心理动力学的评估,可以使用的评估体系较标准的有OPD(见本书其他章节),也可以进行简单的评估,如资料不够的话,可就自我功能、防御机制、个体资源进行评估,资料足够的情况下,可以形成工作假设,包括自我功能,人格结构状况,发育分期各阶段问题,可能有的创伤,常用防御机制,移情-反移情类型、阻抗类型、治疗同盟、客体关系模式等等。

建立治疗关系的技术和方法现在各大流派趋同性很高,Carl E . Scheidt 提出,动力学治疗中建立治疗关系的方法有:(1)透明性(Transparency):解释你要做的事情和为什么要做;(2)参与感:(Participation):让病人参与讨论。

(3)中立(Neutrality): 不要卷入病人的内在冲突和人际冲突。

(4)容忍(Tolerance):接受病人的个人价值。

(5)约定(Engagement):约定治疗是为了病人的个人成长。

强化治疗动机在动力学治疗中体现为:(1)探索和评估访谈相关的病人的期望和意图,特别是转诊的背景,卷入的其他人等;(2)探索病人对他们自身问题的观念;(3)不要过早地对潜在的冲突进行解释;(4)建立良好的治疗同盟。

14.6.3 访谈过程一般来说,初始访谈会持续1-4次,每次50分钟,每次访谈可分为4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介绍阶段。

在治疗师和病人相互简短介绍后,治疗师会告诉病人将要问他一些问题。

这个阶段治疗师需要澄清病人就诊的背景(探索治疗动机)和可能卷入的第三方(主要是家庭)。

此阶段的透明性体现在治疗师要介绍治疗的目的和设置。

如治疗师可以说:“我们这次访谈会持续一小时,如果时间不够的话,我们可以再安排一次访谈。

我们要试图理解是什么样的问题把你带来这里。

这一次不是治疗的开始,但是我们会努力发现那一种治疗可以帮助你。

”(Scheidt,2003)。

第二个阶段是探索阶段,又称为病人阶段。

探索完治疗动机后,治疗师应该允许病人自由地谈论发生了什么事情。

很少进行干扰,除非是偶尔地点头以表示理解。

有时候可以鼓励病人复述他说过的话。

治疗师在此阶段主要使用的技术是倾听。

对动力学倾向的治疗师而言,倾听的时候除了注意病人的原话以外,还要注意病人是如何表达的,有什么样的情绪,发生的事件及后续事件,病人认为这些事件的意义如何,现实感的精确性和被歪曲的程度,病人的沟通能力,客体的丧失,爱的丧失,阉割焦虑、超我状况等。

治疗师要注意观察病人的主要防御机制,同时要注意言语和非言语的表达。

这是一个病人为主导的阶段。

(Yuan,2002)第三阶段,分析师阶段。

在这个阶段,分析师会问一些问题,有些问题会涉及到可能隐藏着冲突的领域。

这个阶段可以扩展病人的视野,获得更多的症状的信息,以及有关家庭史、工作状况、人际关系、精神病史等信息。

在此过程中,分析师形成治疗假设和初步的诊断。

(Yuan,2002)第四阶段,访谈结束阶段。

访谈结束要准备足够的时间。

在结束阶段治疗师要总结本次访谈的主题和内容,适当表达对咨询者问题的感受和看法,安排续约等。

从整个初始访谈的过程来看,初始访谈的早期要达到的目的是曾经就诊背景和可能卷入的第三方。

中期的主要任务是解释治疗的设置(收费、疗程、频度、保密性和限制性等)、治疗过程、评估的目的。

后期的任务主要是总结、反馈治疗师的理解,安排下次访谈,或讨论其他的治疗计划。

(Scheidt,2003)对分析式心理治疗初学者来说,要注意一点,就是自由联想可以看作是一种治疗技术,但是却要以交待设置的方式告诉咨询者(实际上,自由联想既是技术也是设置),治疗师可以这么说:“在治疗中你还需要做到的一件事情是,任何在你头脑中出现想法、情感、幻想,不要加思考、不要加判断,立即说出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