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教个问题~健脾和运脾的区别是

合集下载

【健脾:不在补,贵在运】

【健脾:不在补,贵在运】

【健脾:不在补,贵在运】“大夫,我最近疲倦乏力、食欲不振、食后腹胀,去医院检查也没啥问题,是怎么回事?”钱先生今年43岁,这段时间总是觉得腹胀不舒服,同时大便也出现溏薄的状态,去医院检查,医生说没什么问题,这让他很苦恼。

于是今天,他就想试试中医,把把脉,看到底有啥问题。

“从你脉象上看,你是脾胃虚弱,运转不利,脾胃对我们人体是很重要的,平时要注重脾胃的保养,但学会如何运脾胃更重要。

”钱先生一听懵了,脾胃保养这么重要吗?他又该怎样运脾胃呢?中医解释脾胃的重要性中医所说的“脾”,并不是西医上的脾脏,而是包括胃、小肠、大肠等器官在内的综合功能。

脾的生理功能,是运化水谷,输布精微,分化水湿。

简单来说,就是将食物消化成为气血,并将其运送到全身各处。

《黄帝内经》中说道:“脾为后天之本,主运化,生气血。

”意思也是脾胃是人体健康的后天之本,是五脏气血生化的源头。

《脾胃论》一书也提出了“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的主张,书中说道:“天之邪气,感则害人五脏,八风之邪,中人之高者也。

水谷之寒热,感则害人六腑,谓水谷入胃,其精气上注于肺,浊溜于肠胃,饮食不节而病者也。

”这是说感染了风邪,就会生病,但不管生什么病,都可以从脾胃调理入手。

小孩想长身体,女人想保持苗条的身材,男人想体格健壮,老人想健康长寿,都需要进行脾胃保养。

6法“运脾”我国历代医家都非常重视脾胃的养生作用,“健脾不在补而贵在运”,所谓“脾胃一病,五乱并作”,一旦脾胃运行不畅,就会出现消化不良、食欲不振、腹胀、腹泻、恶心、呕吐等症状,因此,善于调理脾胃的人,可杜渐防微,预防疾病侵袭。

那么,中医是如何运脾的呢?具体来说,有运脾化湿法、运脾和胃法、理气助运法、温运脾阳法、益气助运法和养胃助运法6种方法。

1.运脾化湿法运脾化湿法主治小儿脾虚湿滞,比如不爱吃饭、便秘、腹泻舌苔发白等病症。

古代医学家指出:“泄泻之本,无不由于脾胃。

”特别是对于小孩来说,由于脏腑尚未发育成熟,脾胃薄弱,如果饮食不当,就很容易使脾胃受损,导致食欲不振、感冒、咳嗽等病。

中医基础知识(五脏)

中医基础知识(五脏)

中医基础知识(五脏)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中医基础知识脾系统:脾与胃相表里,脾胃为后天之本,主肌肉四肢,开窍于口,其华在唇,思伤脾在液为涎,在五脏中脾属阴中至阴。

脾主运化,统血,为气血生化之源。

生理功能:1脾主运化:运:输送,转运;化:消化、吸收。

将我们所吃的食物转化为营养物质,并将其吸收转输至全身各脏腑组织。

小儿的脾胃最为弱,常常因各种饮食不当的原因,造成伤时、泄泻、食欲不振等,小宝宝本身生理特点就是“脾常不足”,“欲得小儿安,常要三分饥与寒”,小儿三分饥的原则就是要使小儿吃到七分饱留三分余地。

保持七分饱,脏腑就不容易损伤。

如果宝宝的脾胃已经受伤,:补脾经,捏脊,揉按足三里,摩腹,揉按板门,运内八卦,2脾生血统血:如果脾胃长期虚弱,宝宝总是不爱吃饭,或消化不良,长期便秘或泻肚。

又因脾开窍于口,口唇的色泽代表了气血的盛衰。

如果口唇色泽苍白或者暗淡无色,就表明脾气不足,制造出的气血不足,这个人多半是气血亏虚3脾主升清,胃主降浊,胃先将营养物质消化,需下行至小肠,进一步消化吸收,其糟粕,下移至大肠,形成粪便排除体外,另外水液代谢产物则注入到膀胱中储存,由肾气控制排出体外。

生理特性:脾喜燥恶湿。

“脾虚则湿”:脾主长夏,脾脏的生理功能活动与长夏阴阳变化相互通应。

脾与长夏,湿,土,黄色等有内在联系。

脾喜燥恶湿,湿气当令,每年七八月份交长夏,如果湿气过盛,就容易损伤脾脏。

现代人的病很多都跟湿有关,有句古话叫,“千寒易除,一湿难去。

”。

风、寒、暑、湿、燥、火,外感六邪,当中以湿最难缠,而且湿从不单独作战,总是和别的邪气狼狈为奸。

湿气遇寒,成为湿寒;遇热,则湿热,遇风,成风湿,驱风容易。

但一旦成了风湿,就往往成为慢性病,一时半会儿治不好。

湿气在皮下,就形成肥胖,也是不好处理的健康问题。

怎么判断自己有没有湿呢?有几个很简单的方式,一个是看舌头,肥大,有齿痕。

辨健脾、运脾、醒脾

辨健脾、运脾、醒脾

辨健脾、运脾、醒脾健脾、运脾、醒脾均是中医学治疗脾病时常用的方法,但由于指意不尽确切、界限不甚明晰,致使其临证运用常出现误解误用、似是而非的现象。

兹对三者作一梳理辨析。

健脾脾虚则弱,脾弱宜健,欲健宜补,补之可使其由弱变强,故亦称补脾、益脾。

导致脾虚的原因很多,或禀赋不足,或长期饮食不节,或过虑多思,或它病所及等。

脾气一虚,则无力司职,临证常致两类病变:一为运化失常,不能把体内多余的水湿排出体外,使湿停于中,通过演变又或聚而为痰,或凝而为饮,或积而为水,进而成为许多慢性疾病的病理基础或背景。

二为生化乏源,使水谷精微不能正常化生气血,进而脏腑失养,成为诸多疾病发生或久治不愈的内在原因。

而在脾虚的状态下,实际上两类病变过程常兼夹交织,只是有所侧重而已。

脾虚的基本表现为:面色萎黄,疲倦乏力,少气懒言,形体渐瘦,脘腹胀满,食欲不振,食后腹胀,大便溏薄,舌淡苔白,脉缓弱。

对此,当通过补脾使其复健,以四君子汤为基本方,并衍化出健脾渗湿、健脾化痰、健脾利水、健脾升提、健脾养心等诸多治法及相应方剂。

运脾关于运脾,含义较为混乱,至今未达成共识。

如《中医名词术语选释》的释语为:“是治疗湿重困脾的方法。

湿重的表现为胃部饱胀,饮食无味,恶心欲吐,中淡而黏,头昏身倦,大便泄泻,或腹胀,四肢浮肿,小便少,舌苔白腻,脉濡。

用苍术、厚朴、陈皮、藿香、佩兰、白蔻仁、茯苓、泽泻等药芳香袪湿以运脾。

”中的观点是:“运脾者,燥湿之谓,即芳香化湿、燥能胜湿之意,药如苍术、厚朴、白豆蔻者是也。

”笔者认为,运脾是一种基于脾的生理功能与特性所设计的治法。

脾胃同居中州,两者阴阳相合,燥湿相济,升降相因,纳化相助,共同完成饮食的消化、吸收与精微转输,并且作为机体气机升降的枢纽而可上行下达,斡旋四旁。

显而易见,脾胃要完成上述功能活动,就必须保持一个“动”的状态,即“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

否则,不动则滞,脾不升者可滞,胃不降者亦滞,虚实皆然。

而滞者宜运,无论虚实。

脾健不在补贵在运

脾健不在补贵在运
江 老从 医 6 0余年 , 中医儿科 急 性 热 病 、 胃 对 脾
、… 一


疾病 、 系疾病等有深厚的理论造诣和丰 富的一床 肺 }
经验 6 代 主持 制订 的麻 疹 肺 炎辩 证 诊 治 标 0年
推行 于全国 以热 、 风理论指 导滇行性 乙望照 炎 痰、
“ 。“ 运 运 , 行 、 、 、 有 转 旋 动之义 , 动而不 息之特征 运 与 有 化, 是脾的 主要 生理功 能 , 运者 运其精 微 . 化者 化其 水谷, 运 化水 谷以敷布全 身。从现代 小儿脾 胃病的病 固特 点看 , 饮食
不 足 者少 , 于 饮 食 者 多 , 成 滞 胃困 脾 . 纳 运 化 失 职 , 伤 造 受 这

歪垄墅奎: 垂 匝 虞: 墨熊趟曼 乓喜 粤
感染防治的科研 , 究成果分别获得了 茅省 技 研
进 步奖和 江 苏省 卫 生厅 科研 成果 奖 江老执 教 4 0余栽 ,99 开始培 养 中 医儿科 学 17 年 顾 士研 究 生 ,97年 创建 了全 国 第一 夸 中医 儿科 博 18 士点 , 为全 国培养 了一 大 批 中医儿 科 学 术 带 头人 和
儿科之圣 , 北宋医家钱乙特别重视小儿脾 胃 中论 及脾 胃病 变提 出 了“ 主困” 脾 的重
要 学术 思 想 , 认为 脾 胃病 的 证 候 特 点 是 脾气 困遏 , 化 失职 . 运
升 降失司 :他所创立名方益黄散 , 广泛 用于食不 消、 吐泻 、 疳 证、 慢惊等多种疾 病 , 方组成 以陈皮 、 该 丁香 ( 香 )青皮 理 术 、 气 助运 为主, 加炮 诃子暖 胃 , 甘草 和 中, 旨在于舒 展脾气 , 主 恢 复脾运 钱氏另一名方异功散 , 是在 补脾 的四君 子汤中增 加 陈皮一昧, 使之成为补运兼 施之方 , 产生“ 补脾而 能流动不 滞” 的功效一清代 名医陈 复正将 仲景 枳术汤 易为 丸剂 . 内加

中医对脾的认识和理解

中医对脾的认识和理解

中医对脾的认识和理解中医学中,脾是人体五脏之一,位于腹部,是消化系统和免疫系统中重要的器官之一。

脾主要功能是运化水谷,提供营养,以维持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

而中医对脾的认识和理解与西医有所不同,下面就来详细了解一下。

中医认为脾是生化之源。

生命活动是由气血津液等物质构成的,而脾则是这些物质的转化和运输中心。

脾的主要功能是运化水谷,将食物中的营养物质转化为气血等物质,供给全身各个部位的需要。

因此,中医常常把脾比作人体的“厨师”,将食物烹制成适合人体吸收的营养物质。

中医认为脾是肌肉的“母亲”。

肌肉是人体各个器官和组织的基础,而脾则是肌肉的生长和发育的基础。

如果脾功能不好,就会导致肌肉萎缩、无力等问题。

因此,中医常常强调保护脾的健康,以保证肌肉的正常发育和运动功能。

中医认为脾与情志有密切关系。

情志是人体内部的一种能量,对人体的健康有着重要的影响。

而脾则是情志的调节中心,它能够影响人的精神状态和情绪变化。

如果脾功能不好,就会导致情绪不稳定、易怒、烦躁等问题。

因此,中医常常建议人们要保持心情愉悦,以促进脾的健康。

中医还强调脾与脾气的关系。

脾气是人体内部的一种能量,它是由脾运化水谷产生的。

脾气能够影响人的体质和免疫力,如果脾气不足,就会导致人体的免疫力下降,易受感染。

因此,中医常常强调保护脾气的健康,以促进人体的免疫力。

中医还强调脾与其他器官的关系。

脾和其他器官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和相互作用,它们共同构成了一个复杂的生命体系。

因此,中医常常强调整体调理,以保证各个器官的正常运作。

中医对脾的认识和理解非常深入和细致,它把脾视为生化之源、肌肉的“母亲”、情志的调节中心、脾气的产生中心以及整体调理的重要器官。

因此,保护脾的健康,对于人体的健康和长寿具有重要的意义。

脾胃虚弱,到底是该【补脾】还是【健脾】

脾胃虚弱,到底是该【补脾】还是【健脾】

脾胃虚弱,到底是该【补脾】还是【健脾】
脾胃虚弱的人,一定要认真看这篇文章,因为搞错的人太多了。

脾胃虚弱的人通常认为脾虚肯定就在于补,结果越补越上火,这就是搞错了补脾和健脾的区别。

仅仅一字之差,意义却大不同。

补脾:
主要补的是脾气,脾气越足,脾胃运转的动力就越强。

脾就相当于一个发动机,脾气就是发动机所用的燃油,油少了当然要补足,这样脾胃才能继续工作。

所以如果单纯的脾气虚,那确实应该补脾。

参考:补中益气丸
健脾:
而健脾是指清除脾胃里的痰湿积食,保证脾胃功能可以正常运行。

健脾就像给发动机做保养,除污垢、上上油,让脾胃没有阻碍的运转,有健脾养胃的泰渭散、金免幽就能做到健补相结合,提高整体的脾胃运化能力的提升。

如果湿气比较重,那就得健脾同时要祛湿。

参考:泰渭散、金免幽。

健脾与补脾的区别,你能分清吗?

健脾与补脾的区别,你能分清吗?

健脾与补脾的区别,你能分清吗?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这本,所以脾对人身体的健康拥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事实上我们在平常的生活中如果关心一点中医,也经常会听到补脾与健脾的概念。

不过很多人对这两个概念是完全模糊的,不知道它们有什么区别,还有很多人干脆认为他们就是一个意思。

脾在身体中的作用主要是运化,这个“运”是指运转输送;而“化”则是指消化吸收。

所以,脾主运化是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运化精微”,就是把水谷化为精微,然后再把这些精微吸收输送至全身,达到内养脏腑,外养皮毛的作用;二是“运化水湿”,配合肺、肾、三焦、膀胱等脏腑,把人体所需要的水液运送到周身各组织中去,以发挥其滋养濡润的作用,再把代谢的水液下输给肾,由膀胱排出体外。

如果脾的运化精微的功能减退,即称作脾失健运,而出现便溏、食欲不振,以致倦怠、消瘦和气血生化不足等病变。

如果脾运化水湿的功能失常,就会引起水湿潴留的各种病变。

一、健脾在《增韵》中说:“健,强有力也”。

如果将人体的脾胃比喻成“土地”,健脾就相当于给土地进行松土,除草,使土质变得更好。

就是将庄稼地里的那些影响庄稼生长的障碍除掉,这样脾胃运化起来就会非常流畅,可以将食物完美的转化成身体内的各种需求物质,将不需要的物质排出体外。

那么影响脾胃运化的障碍物一般就是指湿气、痰、还有积食。

二、补脾脾气是脾脏运化的动力,补脾其实就是向脾胃补充一些能够生长脾气的药食,就像给车加油一样,有了油,车就能动起来了。

像甘草、红枣、党参等食物就是能够让脾气运化的“油”。

简而言之,健脾侧重“清除”,补脾侧重“加油”。

实际上就是我们常说的脾虚,我们知道导致脾失健运的病因有虚有实。

虚,就是因为脾气虚或脾阳虚,无力运化。

出现这种情景,我们就需要补脾。

看完上面这个,我们就知道在什么情况需要补脾,在什么情况需要健脾了。

需要健脾爱吃生冷、油腻的食物以及饮食不节、喜欢吹冷气、长期处于潮湿环境、不爱运动、爱生气的。

这些人在平时表现为身重、舌苔黏腻、脘腹痞闷,呆滞、脉濡。

运脾、补脾话健脾

运脾、补脾话健脾

运脾、补脾话健脾运脾、补脾话健脾作者:赵霞汪受传正文:脾胃病系儿科临床常见病症,历代儿科医家无不注重调理脾胃。

儿科鼻祖钱乙概括了“脾主困”的病理特点,陈文中注重固护脾阳,万全强调小儿“脾常不足”,陈复正擅长调脾和胃。

1 脾胃的生理功能胃的功能只有一种,即受纳谷食。

病时的临床表现为不纳、少纳或善饥。

《内经》云:“得谷者昌,失谷者亡”,说明能否受纳与人体生命健康密切相关。

脾的功能有二:一是助胃消化,二是转输(或健运)精微。

谷物经消化后变为津液气血,灌溉营养脏腑四肢,这个任务是由脾来完成的。

《鹤山医案》中说:“脾气以升发为好,胃气以和降为顺”。

所谓升降是指脏腑的功能,特别是指气的机能而言。

脾气常升,胃气常降。

脾升则健,胃降则和。

纳与运、升与降相辅相成构成了一个平衡体。

有升有降,气机才能调和,从而达到动态的平衡,身体才能健康。

反之,若只升不降,或升多降少,平衡就被打破,机体就会得病。

纳与运也是如此,能纳能运为常态,只纳不运或只运不纳或纳多运少皆为病态。

2 小儿脾胃病的主要治法小儿脾胃病的治疗不外补、清、运3大法则。

补法如补脾气、养脾血、益脾阴、滋胃津;清法如散脾火、泄脾热、清胃热、泻胃腑等;所谓运脾乃调和脾胃、扶助运化之意,属8法中的和法,有行、转、旋、动之义。

此法补中寓消,消中有补,补不碍滞,消不伤正。

钱乙治疗脾胃病的主方为益黄散,方名益黄,却不取补脾益气常用之品,而以陈皮、丁香(木香)、青皮理气运脾为主,加炮诃子暖胃,甘草和中,广泛用于慢惊、吐泻、疳证、食不消等多种病症,其立方主旨在于舒展脾气,恢复脾运。

钱氏异功散与同时代的局方四君子汤相比,均用人参、茯苓、白术、甘草补脾益气,钱氏只增陈皮一味,便令补而不滞,补运兼施,用于小儿更为妥贴。

3 运脾法的具体运用3.1运脾化湿法脾主运化包括运化水湿和水谷精微两个方面。

暑湿当令,或贪食生冷瓜果,则湿从外侵,脾弱失运,水湿不化则湿自内生。

脾性喜燥而恶湿,湿性腻滞,蕴阻中州则脾气受困,输运无权。

补脾和健脾的区别

补脾和健脾的区别

补脾和健脾的区别
补脾和健脾是有很大区别的。

健脾是针对功能,补脾是针对能量。

脾需要足够的能量才能运化,举个不恰当的比喻:脾是仓库,气是货,仓库里的货少了,当然要补货了。

气足了,脾有足够的能量才能健康地运化。

而健脾是帮助脾的健康运作,也就是助脾运化。

以上我们就可以知道,补脾的情况比健脾严重,因为气已经虚到连累形质的不足的地步了。

补脾是补形质的,所以用的是黄芪、党参、大枣容易碍气运化的药;而健脾是针对功能的,往往兼有水湿蕴脾,所以用白术、苍术这类药扶正祛邪。

至于和胃是针对功能来说的。

脾主升,胃主降,脾主运,胃主纳,脾胃协调则功能正常,就好比一个杠杆。

和胃用于胃失于降,往往导致脾的功能失常,这是因为杠杆原理。

其实补脾离不开健运脾胃的,因为当脾胃虚到需要用补法的时候,功能肯定也低弱了,而且补药都偏滞,所以多数一起用,你看补中益气丸虽说补,还不是用了行气药吗?至于调理脾胃,就得视病人的情况而制定用什么法则。

久病了不一定要大补,不要随便对号入座,还是要视病人情况选择治法。

参苓白术散里就有四君子的组成啊,至于怎么用,参苓白术散用在脾虚湿盛,四君子用于脾虚。

简单点说:补脾的范围广泛些,是针对脾虚引起的属虚的症状来说的,比如说:困倦、四肢乏力等;而相对来说,健脾一般是针对脾虚引起的属实的症状来说的,例如:食积、水肿等等。

补脾和健脾临床一般都是结合来用药的,常用山药、白术、大枣(侧重补益茯苓、山楂、薏苡仁等,侧重健脾、理脾)。

健脾不在补,而贵在运,有哪些运脾的办法?

健脾不在补,而贵在运,有哪些运脾的办法?

健脾不在补,而贵在运,有哪些运脾的办法?健脾不在补,而贵在运,有哪些运脾的办法?】中医认为,脾为后天之本。

中医所说的脾包含了现代医学里的消化系统、内分泌系统等多个系统。

中医认为,脾有几个功能,一个是主运化,包括两方面,运化水谷和运化水湿。

如果脾主运化的功能失调了,就会出现不想吃饭、浑身没劲等症状,同时还有代谢废物的堆积,比如中医经常讲的湿邪,就是代谢废物。

脾还有升清的功能,清即营养物质,升清就是把精微物质输送到身体的各个脏器,如果送不到所需位置就会产生废物的堆积,就会产生“水湿之邪”、“痰湿之邪”。

脾统血,如果脾气虚弱,血失统摄则会导致出血的症状。

另外,脾主肌肉、主四肢,脾气不足的人一般会面黄肌瘦、身体无力等。

脾胃是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虚的人,会有下面这些表现:大便稀薄,排便不定时,肢体比较倦怠乏力,精神萎靡,面色萎黄,说话没有力气,饭后感觉腹胀;气短乏力、食欲不振、懒言懒语,头晕目眩,便溏而面白无华,身形看上去比较消瘦,脸色也不太好;胃下垂,或子宫下垂,或肛门坠重,抑或小便浑浊等;月经过多,甚至崩漏,抑或男女并见的便血、鼻子出血、吐血、皮下出血;腹部冷痛、喜温喜按,四肢不温,一天不喝水都不知道渴,身体有浮肿那么如何健脾?总的来说,“健脾不在补而贵在运”,具体怎么运呢?运脾化湿:苍术、砂仁、乌梅、诃子、山楂、干姜、猪苓等。

运脾和胃:柴胡、白芍、当归、枳实、陈皮、法半夏、生姜、甘草等。

理气助运:陈皮、木香、枳壳、槟榔、丁香等。

温运脾阳:炮姜、肉豆蔻、益智仁、砂仁、草豆蔻、附子等。

益气助运:麦冬、五味子、山楂、麦芽、木香、砂仁、豆蔻、枳壳、乌梅等。

养胃助运:蒲公英、黄连、元胡、川楝子、枇杷叶、竹茹、花粉、石斛等。

中焦脾胃功能失司 是先健脾还是先补脾 中医告诉你

中焦脾胃功能失司 是先健脾还是先补脾 中医告诉你

一、中焦脾胃功能失司是先健脾还是先补脾中医告诉你有患者朋友们问:我的脾胃不好怎么办?到底是应该先补脾,还是先健脾?脾胃是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对我们的人体,能够从事正常的生理活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中医常说:脾胃不健,百病丛生,下面就脾胃不好到底是该先健脾还是先补脾,我们作个探讨:第一个我们首先了解一下是健脾与补脾的概念。

健脾主要是指清除脾胃运化的障碍物,你比如说体内存在的痰湿,气滞等等,从而是让你的脾能够恢复正常的运化功能,这就是健脾了。

补脾,通俗的说就像给土地施肥一样,补充脾胃之气。

第二个问题,健脾补脾的具体方法。

所谓的健脾就是使脾运转更加有力量的一种方法。

然而,你想推动脾胃的运转,先清除掉脾胃的障碍。

我们的脾胃的运化就好像汽车拉货物一样,车上装的东西太多,超出了车承载范围,那肯定它拉不动。

假如说你暴饮暴食,吃的太多,就会出现腹胀、吐酸水、嗳气,甚至严重的会出现呕吐,那再比如说你久居湿地,外感湿邪,贪凉阴冷,那么时间久了,脾气虚了,水气停留,湿气弥漫,进而可以聚湿生痰。

这我们的舌头伸出来一看,这个舌体比较胖大。

这个舌苔是白腻的,像这个时候,我们一般就以健脾为主,选用香砂六君子汤加减。

我们在说说补脾,这个补脾就是补脾气,是脾气健运的一种方法,也就是给脾补充动力,使它运转所需要的动力。

还是上述举的例子,如果车装的东西也不多,但是这个车是个车没有油了,那它自然拉不动。

这个道理是一样的,如果我们体内并没有产生过多的痰湿,或者是说食滞等这些病理产物,只是单纯的脾气虚弱,那么这个时候我们就可以通过补一点动力,来推动脾胃的运转,简单的说就是补脾,但是这个补脾要清楚,必须是体内没有痰湿,没有这些病的产物的基础上。

那么你还会有什么症状?经常感觉到疲乏无力,气短,一活动就头晕,经常没有精神,身体虚弱,他这个舌头伸出来是一种什么样的状况?就是舌中间是凹陷的,在这周边这个齿痕比较明显,这是脾气虚,像这种情况我们采用的办法就是补脾益气,常选用的方子就是四君子汤。

涨知识:健脾、运脾、升脾、温脾,五种常见的治法都在这里了

涨知识:健脾、运脾、升脾、温脾,五种常见的治法都在这里了

涨知识:健脾、运脾、升脾、温脾,五种常见的治法都在这里了上篇文章我们讲了脾的生理,这篇文章就讲一讲脾的病理以及脾病用药。

一.补气健脾前文说过脾主运化,“化”是消化,将大块食物分解成小分子。

“运”是运输,把小分子营养运输到全身食物和水,都需要依靠脾的运化,才能完成代谢。

脾的运化需要动力这个动力就是脾气脾气充足脾的运化就有力脾气虚衰脾的运化就会无力脾虚不化食物得不到分解就会出现食少、腹胀营养得不到运化身体缺乏营养就会出现体虚、乏力水液得不到运化就会出现便溏、腹痛以上症状就是脾气虚的主要症候简而言之就是食少便溏针对脾气虚证需要健脾补气健脾益气的药物以党参为代表党参为桔梗科植物党参的根味甘,性平,色黄白色黄入脾甘能补脾所以党参可以补脾气治疗脾虚气弱《本草便读》说党参“用以培补脾肺元气为佳”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通过补脾气党参还能起到养血效果治疗气血亏虚二.祛湿健脾健脾的方法除了上述补气健脾还有除湿健脾前文说过脾主运化但最怕湿邪湿气一多就会阻碍脾的运化这叫水湿困脾脾一旦被湿困就失去了应有的运化功能所以为了恢复脾运就需要把湿气除掉这叫除湿健脾如何判断湿邪呢?最简单的方法就是看舌苔凡是舌苔发白的就是湿盛困脾除湿健脾的代表药便是茯苓茯苓属于多孔菌科是一种菌类一般生长在松树的树根下它味淡、性平啥是“淡味”呢?就是无味清汤寡水大家记住凡淡味都有利水的作用能促进小便把体内湿气排出这叫淡能渗湿茯苓就是淡味药物通过渗湿利水把水湿排出体外进而起到健脾的作用除了淡渗利湿还有芳香化湿苦温燥湿等方法以后我们会再介绍这些方法三.行气运脾刚才说过脾主运化包括运化水液如果脾虚水液就会停滞形成痰饮痰饮形成后会阻于经络、脏腑之中防碍气的流通气流通受阻就会气滞形成胀闷的感觉为了消除这种胀闷感就需要在化痰基础上增加行气药以促进气的流通这些行气药也被称作“运脾”药运脾药味多辛辛能行气能促进气血流通气一通行就能消除胀闷常用的运脾药以陈皮为代表陈皮是橘子的成熟果皮味苦而辛颜色外黄、内白黄色为土之色脾五行属土所以黄色可以入脾辛味能行气能促进气血流通所以陈皮能行脾气治疗脾胃气滞所导致的脘腹胀痛如平胃散、保和丸里面都有陈皮运脾消除腹部胀闷四.升脾前文说过脾主升清负责把水谷精微上升到人体上部以滋养头目、官窍如果脾气不升就会导致头晕眼花少气懒言脾脏通过升清作用还能升提脏腑维持脏腑位置如果脾气不升就会形成脏器下垂如胃下垂、肾下垂子宫脱垂等治疗脾气不升需要升举脾气升脾可用升麻升麻为升脾代表药升麻为毛茛科大三叶升麻的根茎李时珍说其性主升其叶似麻所以命名为“升麻”李东垣说升麻能升脾胃清气临床上升麻常用来治疗脱肛、子宫脱垂大气下陷等病如补中益气汤、升陷汤里面都有升麻五.温脾温脾就是温暖脾脏治疗脾寒什么原因能导致脾寒呢?比如经常吃凉东西就会损害脾阳导致脾阳不足阳虚则寒人体就会出现腹中发凉手脚发凉的症状寒气凝滞经络还会导致经络不通不通则痛还会形成腹痛所以脾阳虚往往伴随腹痛、腹泻治疗脾阳虚需要温补脾阳干姜为温脾代表将母姜种到地里第二年母姜周围会生出新姜原来的母姜就会成为老姜老姜晒干后就是干姜俗话说姜是老的辣干姜味道辛辣性热颜色黄白色黄入脾性热能散寒所以干姜能温脾散寒治疗腹痛、呕吐、泄泻为温暖脾胃之主药理中汤中就有干姜这五种脾病治法非常常见在以后的方剂中会经常出现大家一定要记牢到时候才能真正理解方子的精妙之处。

脾主运化的正确解释

脾主运化的正确解释

脾主运化的正确解释脾主运化,这可真是人体机能中超级重要的一环啊!你想想,脾就像是身体这个大工厂里的核心部门。

运化是什么呢?简单来说,就是把我们吃进去的东西进行加工处理,然后把有用的物质运送到身体各个部位,把没用的垃圾给清理出去。

这不就跟工厂把原材料加工成产品,再分配出去,同时把废料处理掉一样吗?脾主运化首先包括运化水谷。

我们每天吃的各种各样的食物,经过消化系统的初步处理后,就来到脾这里。

脾就像个神奇的魔法师,把这些食物转化为身体能够利用的营养物质,比如气血津液啥的。

这难道不厉害吗?要是脾这个魔法师偷懒或者出问题了,那我们的身体不就得不到足够的营养啦?那我们还能有精神头吗?还能有力气去做各种事情吗?运化水液也是脾的重要任务之一呀!脾就像是个尽职尽责的水利管理员,调节着身体里水液的代谢平衡。

它把我们喝进去的水合理地分配到各个地方,让身体的各个器官都能保持水润润的。

同时,它还把多余的水液变成尿液等排出体外。

要是脾在这方面失职了,那身体里不就可能出现水液潴留,导致水肿等问题吗?这多吓人啊!脾主运化的功能这么重要,那我们可得好好爱护脾呀!我们要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不要暴饮暴食,不要总吃那些油腻、辛辣、刺激性的食物,这对脾的负担可太大啦!我们要多吃一些对脾好的食物,像山药、薏米之类的。

同时,我们也要适当运动,运动可以促进脾的运化功能呢!难道你不想让自己的脾更健康吗?脾主运化,这看似简单的四个字,却蕴含着无比重要的意义。

它关系到我们身体的健康,关系到我们的生活质量。

我们一定要重视脾的健康,让它好好地为我们的身体工作。

所以呀,我们要时刻关注自己的身体,注意保护脾,让它能一直正常地发挥作用。

难道不是吗?我们可不能忽视脾主运化这个关键的环节,要让身体一直保持良好的状态呀!。

补脾和健脾区别,竟然在这里活了二十多年才知道

补脾和健脾区别,竟然在这里活了二十多年才知道

辩证对待【健脾】【补脾】
1饮食伤脾、外感湿邪伤脾、情志不畅肝郁等导致的脾虚,要兼顾气滞、食滞、痰湿中阻等,多用健脾的方法,先清除痰、湿、食滞等障碍物后,再用补脾的方法。

2劳倦、年老体衰等导致的脾虚多为单纯的脾气虚,可用补法;若是日久脾失运健,已经有了病理产物,就得先健脾。

辩证:但是结合实际生活,纯虚的病人比较少,大多都是虚中有湿,所以对于脾虚,我们一般采取先健,后补脾的调理方法。

【1】健脾,清废物
①祛痰湿:痰湿与脾虚之间会相互“促进”。

脾虚者或因不良饮食习惯最容易痰湿重,脾虚为本,痰湿为标。

想要补虚,先清清体内的痰湿。

②清食滞:
方法:暴饮暴食、多吃甜食最容易吃伤脾胃,若当即有腹胀不消化等情况,可用金渭泰,舒克幽,保和丸。

.
【2】补脾,让脾胃运转
清除障碍物后,就可以开始补了,让脾胃运转起来。

食疗:我们一般会在补脾的食物或药物中加一点行气的食膳。

如传统美食桂花糕中,用香甜的糯米补脾虚,加上芳香醒脾的桂花来点缀,使得糯米不滞脾。

我们也可以在日常膳食中加入陈皮。

补脾、健脾、运脾、醒脾有何区别?

补脾、健脾、运脾、醒脾有何区别?

补脾、健脾、运脾、醒脾有何区别?
健脾用白术,运脾用厚朴,补脾用人参,醒脾用砂蔻。

1,从功能来说,健脾、补脾为一方面;运脾、醒脾为一方面。

2,从身体角度来说,健、补是脾功能不足,为虚,需补益,为静。

补为力重,脾不足为甚时使用;健为力轻,脾稍有不足时使用。

3,从受限制角度说,运、醒是脾功能受限,为实,需行泄,为动。

醒为力重,脾功能受限重,机能卡死时使用;运为力轻,脾功能受限轻,机能尚能运转,但运转不灵时使用。

总结:这几个可以说是彼此互含、互有包容,治疗上有其一则有其三。

补脾缘是脾虚,脾虚则运化升清不利,水湿内生困脾,补脾重在脾阳脾气,补脾过程中怎能说没有运脾健脾醒脾,只是运脾重在恢复脾运化功能,醒脾是因为水湿困脾,需要补脾健脾运脾,脾阳一足水湿自化。

扩展资料:
1,中医大辞典》解释:"醒脾就是芳香化湿健脾药物,祛除湿邪,健运脾气,以治疗脾为湿困,运化无力的病证";《中医名词术语选释》认为"是治疗脾气虚寒运化无力的方法".显然两种解释迥异,前者针对标实本虚证,强调芳香化湿健脾药物的作用,后者针对脾气虚寒证,未提及芳香药.就醒脾学术争论。

2,健脾饮食原则:
宜吃具有补脾气作用的食物,宜吃性平味甘或甘温之物。

忌吃性质寒凉,易损伤脾气的食品,忌吃味厚滋腻,容易阻碍脾气运化功能的食品,忌吃利气消积,容易耗伤脾气的食品。

3,运脾是治疗湿重困脾的方法。

用苍术,厚朴,陈皮,藿香,佩兰,白蔻仁,茯苓,泽泻等药芳香袪湿以运脾。

4,湿重的表现为胃部饱胀,饮食无味,恶心欲吐,口中淡而粘,头昏身倦,大便泄泻,或腹胀,四肢浮肿,小便少,舌苔白腻,脉濡。

脾有三大功能:脾主运化、脾主升清、脾主摄血,健脾不等于补脾

脾有三大功能:脾主运化、脾主升清、脾主摄血,健脾不等于补脾

脾有三大功能:脾主运化、脾主升清、脾主摄血,健脾不等于补脾中医认为,脾胃为后天之本,是人体气血生化的关键,如果一个人的脾胃不好,那么,身体的气血就会出现生成不足,身体各个部分得不到滋养,自然就会出现“枯萎',就会百病丛生。

补脾,是一切疾病治疗的关键。

脾主运化运,即转运、输送;化;即消化吸收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脾主运化,是指脾具有把水谷化为精微,并进一步转输至全身各脏腑组织器官的作用。

具体体现在运化水谷和运化水液两个方面。

1)主运化水谷:是指脾对饮食物的消化、吸收的作用,及输布水谷精微以营养全身的功能。

饮食入胃,经小肠的进一步消化吸收,脾的转输作用,将水谷化为精微,上输于心肺,并经心肺输布全身。

脾的运化功能的正常进行,为化生精、气、血、津液提供了物质基础,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亦为五脏六腑及各组织器官提供了充分的营养。

若脾气健运,则营养充足,脏腑功能旺盛,身体强健。

若脾失健运,消化吸收功能失常,则见腹胀、便溏、食欲不振、消瘦、倦怠乏力以及气血生化不足等病理表现。

因此,有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之称。

2)运化水液:是指脾对水液具有吸收、转输和布散的作用,是人体水液代谢的一个重要环节。

水入于胃,经脾转输作用上输于肺,经过肺的宣降作用,外达皮毛以润泽肌肤,化生汗液,下输于肾,经肾的气化作用,化生尿液排出体外。

因此,脾是水液代谢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若脾运化水液的功能强盛,可以防止水液停滞,否则,就会导致水湿停留,产生痰、饮、水湿等病理产物,而见腹泻、便溏、水肿的病理表现。

正如《素问。

至真要大论》所说:“诸湿肿满皆属于脾”。

脾主升清是指脾的生理特点而言。

升,上升、输布和升举;清,指水谷精微等营养物质。

脾主升清,指脾具有将水谷精微上输心、肺以及头目,并通过心肺化生气血,以营养全身。

其运化的特点以上升为主,故说“脾气主升”。

脾主升清,是和胃的降浊相对而言。

另一方面,脾气的升举作用,可以维持内脏的相对恒定。

脾虚百病生!健脾≠补脾,中医教你自辩到底是该补脾还是该健脾

脾虚百病生!健脾≠补脾,中医教你自辩到底是该补脾还是该健脾

脾虚百病生!健脾≠补脾,中医教你自辩到底是该补脾还是该健脾提起脾胃大家首先想到的可能就是“补脾”了,但有些患者会发现各类补药吃了一大堆,结果反而越吃越上火。

其实如果各位本身脾胃吸收能力就差,还各种猛药一股脑地吃,脾胃吸收不了就会囤积在体内,自然就会引发各类疾病。

如果大家在吃中成药之前仔细观看药物说明的话,就会发现补虚药后面,甚至是补脾药后面,又会加上一句“脾胃差者慎用”,这是为什么呢?其实在中医里补脾和健脾是有区别的,今天正好趁这个机会给大家简单说一说。

补脾和健脾的区别在开始之前,先来说说脾胃的用处。

我们知道脾主运化,“运”是运转输送,“化”是消化吸收。

所以,脾主运化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运化精微,即脾可以把水谷化为精微,并将精微物质吸收转输至全身;另一是运化水湿,配合肺、肾、三焦、膀胱等脏腑,维持水液代谢的平衡。

什么是补脾呢?打个比方来说,一个人身体缺失营养的时候,那么就可能会非常的虚弱,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就得补充身体缺少的营养元素来调理症状。

补脾是同样的道理,当一个人脾的能量不足时,那么脾就无法正常的运作,所以我们必须要先补充脾所需的能量,将脾所损伤的能量给补回来后,脾才能有力气工作。

那健脾又是什么意思呢?如果把脾胃比喻成大地,健脾就像给这个大地松土,清除杂草,让这个土质更好。

脾胃要想运化起来是需要把其中的障碍物清除掉的,这样才能让脾胃正常运转。

健脾,说白了就是使脾强壮有力的意思,这样可以使脾运转得更好。

然而,想要推动脾胃运转,必须得先清除一些“垃圾”,比如湿、痰、积食等。

赤小豆众所周知,暴饮暴食会损伤脾胃,食物停滞在内不能运化,则会让人积食。

食滞会引起腹胀、吐酸水、嗳气;外感湿邪使得脾更虚,脾虚不能运化水谷,水气停留,则湿气弥漫,久则凝聚成痰,痰湿重,则出现不思饮食、胸闷、痰多、容易困倦、舌体胖大、舌苔白腻等等。

其实只要清除了这些垃圾,就能使脾健壮起来,这就需要我们化湿、祛痰、消滞,所以一般健脾之品都兼有这些特质。

中医有称“补气”,有称“健脾”,或补气与健脾并称,各有何意义?

中医有称“补气”,有称“健脾”,或补气与健脾并称,各有何意义?

中医有称“补气”,有称“健脾”,或补气与健脾并称,各有何意义?答: 补气,亦称益气。

是泛指补益脾气、肺气、心气的总称。

习惯所称补气,虽一般多指补胖肺之气,但因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故通常称补气皆,又常指补益中气( 脾气)而言。

补气健脾,通常与补脾、益脾同义。

山于脾主运化,如脾的运化功能强健, 便称“健运”。

所以健脾即有恢复或增强脾运功能的涵义。

然脾运功能减退,有因脾气虚弱运化功能不及者,有因某些实邪偏盛(如湿困脾胃)而影响脾的正常运化功能者。

前者治宜补虚助运,后者治宜祛邪复运。

所以补气则主在补虚,健脾则含有祛除影响脾运的因素(又如肝病传脾,当先实脾)。

健脾药多兼祛湿,可用于非真虚之证,补气药则主用于虚。

故补气(中气)与健肿,涵义不尽相同。

由于健脾与补脾同义, 而脾虚与脾不健运又密切相关,互为因果,故通常又补气与健脾并称。

答: 补气,亦称益气。

是泛指补益脾气、肺气、心气的总称。

习惯所称补气,虽一般多指补胖肺之气,但因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故通常称补气皆,又常指补益中气( 脾气)而言。

补气健脾,通常与补脾、益脾同义。

山于脾主运化,如脾的运化功能强健, 便称“健运”。

所以健脾即有恢复或增强脾运功能的涵义。

然脾运功能减退,有因脾气虚弱运化功能不及者,有因某些实邪偏盛(如湿困脾胃)而影响脾的正常运化功能者。

前者治宜补虚助运,后者治宜祛邪复运。

所以补气则主在补虚,健脾则含有祛除影响脾运的因素(又如肝病传脾,当先实脾)。

健脾药多兼祛湿,可用于非真虚之证,补气药则主用于虚。

故补气(中气)与健肿,涵义不尽相同。

由于健脾与补脾同义, 而脾虚与脾不健运又密切相关,互为因果,故通常又补气与健脾并称。

脾的运化功能主治

脾的运化功能主治

脾的运化功能主治1. 脾的运化功能脾脏是人体中重要的消化系统器官之一,它不仅参与食物的消化吸收,还负责气血的生成和运输。

脾的运化功能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1 食物的消化吸收脾脏通过运化功能将食物分解成细微的营养物质,如蛋白质、碳水化合物等,促使它们被吸收到血液中,供给全身各个组织和器官使用。

1.2 气血的生成和运输脾脏通过运化功能促进气血的生成和运输。

脾脏将从食物中提取的养分与空气中的气息结合,生成血液和气血,然后将其运输到全身各个组织和器官。

1.3 水液代谢脾脏还参与人体的水液代谢。

它能够运化体内多余的水分,并将其排泄出去,从而保持体内水液的平衡。

2. 脾的主治功能脾脏在中医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它被认为是人体的“后天之本”,对人体的健康起着重要的作用。

脾的主治功能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2.1 健脾益胃脾脏的主治功能之一就是健脾益胃。

它能够促进消化吸收功能的正常运行,增强胃肠功能,改善脾胃虚弱引起的消化不良、胃脘疼痛、纳差等问题。

2.2 生成气血脾脏通过运化功能能够生成气血,对于改善气血不足、贫血、营养不良等症状有显著的疗效。

2.3 提升免疫力脾脏的运化功能能够增强机体的免疫力,提高抵抗力,抵抗疾病的侵袭。

2.4 调节水液代谢脾脏参与调节体内水液的代谢,能够治疗水肿、尿频、尿少等问题,保持体内水液平衡。

2.5 调理情绪脾脏还能够调理人的情绪,缓解压力,改善精神状态,对抑郁症、焦虑症等精神方面的问题有一定的疗效。

3. 总结脾脏在人体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其运化功能和主治功能对于维护人体健康至关重要。

通过合理调节饮食结构、保持心情舒畅、适量运动等方法,可以保持脾脏的功能正常运作,提高生活质量。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请教个问题~健脾和运脾的区别是
概述
健脾化湿(invigorating spleen for eliminating dampness)是中医临证运用具有健脾助运、祛湿化浊作用的药物以消除湿邪的治法。

脾为太阴湿土之脏,喜燥恶湿。

“太阴湿土,得阳始运;阳明燥土,得阴自安,此脾喜刚燥.胃喜柔润也”(《临证指南医案·卷二》)。

脾主运化,能运化水湿,以调节体内水液代谢的平衡。

脾为太阴湿土之脏,主湿而恶湿,脾虚不运则易生湿,而湿邪过胜又易困脾。

因湿邪伤脾,脾失健运而水湿为患者,称为“湿困脾土”,可见头重如裹、脘腹胀闷、口黏不渴等症。

若脾气虚弱,健运无权而水湿停聚者,称“脾病生湿”(脾虚生湿),可见肢倦、纳呆、脘腹胀满、痰饮、泄泻、水肿等。

故曰:“诸湿肿满,皆属于脾”(《问·至真要大论》)。

健脾化湿药味多辛苦或甘淡,性多偏温,主归脾、胃二经,功能健脾益气、燥湿利水,主要适用于脾虚湿阻之证。

适应证
健脾化湿法适用于脾虚水湿不化证,证见面色萎黄,神疲乏力,胃脘痞满,肢体困重,饮食不化,大便溏薄或泄泻,水肿,妇女带下,苔白厚腻,脉缓等。

主要方药
1.常用健脾化湿药:白术、党参、茯苓、扁豆、薏苡仁、山药、苍术、藿香、佩兰、砂仁、砂仁壳、白豆蔻、白蔻壳、草豆蔻、草果等。

2.常用健脾化湿的方剂:参苓白术散、完带汤、实脾饮、苓桂术甘汤、萆薢分清饮等。

3.常用化湿健脾食物:山药、绿豆芽、红小豆等。

临床应用
湿有寒湿、湿热之分,使用健脾化湿药时,应根据湿的不同性质进行配伍。

寒湿者,配温里药;湿热者,配清热燥湿药。

行气有助于化湿,故应用化湿药时,常配伍行气药。

脾弱则生湿,脾虚者应配补
脾药以培其本。

又湿性趋下,配伍利湿药,可使湿邪下泄,提高祛湿效果。

1.脾虚湿阻之泄泻
证候:泄泻,腹胀呕吐,不思饮食,倦怠乏力。

治则:健脾益气,化湿止泻。

主方:钱氏七味白术散。

方药:人参、茯苓、白术、藿香、木香、甘草、葛根。

2.脾阳虚衰之水肿、腹胀
证候:身肿日久,腰以下为甚,按之凹陷不易恢复,脘腹胀闷,纳减便溏,面色不华,神疲乏力,四肢倦怠,小便短少,舌质淡,苔白腻或白滑,脉沉缓或沉弱。

治则:温化水湿,利水消肿。

主方:实脾饮。

方药:干姜、附子、白术、茯苓、炙甘草、厚朴、大腹皮、草果仁、木香、木瓜。

3.脾虚湿盛之带下
证候:妇女带下清稀。

治则:健脾化湿止带。

主方:完带汤。

方药:白术、山药、人参、白芍、车前子、苍术、甘草、陈皮、黑芥穗、柴胡。

注意事项
健脾化湿药多芳香温燥或甘淡渗利,易耗伤阴津,故素体阴虚津亏不宜使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