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说》复习学案(含答案)
《师说》一轮复习学案
《师说》一轮复习学案一、学习目标1、掌握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句式等文言知识。
2、理解韩愈倡导的从师之道,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
3、学习本文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二、知识梳理(一)文学常识1、韩愈(768—824),字退之,河阳(今河南孟州)人。
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
唐代文学家、思想家、教育家。
2、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被后人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
3、其作品有《昌黎先生集》。
(二)字音字形1、读准字音谀(yú)欤(yú)经传(zhuàn)郯(tán)苌(cháng)弘老聃(dān)蟠(pán)贻(yí)2、辨识字形嘉(jiā)奖佳(jiā)节嗟(jiē)叹贻(yí)之怡(yí)然脾(pí)气裨(bì)益婢(bì)女(三)实词积累1、通假字(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受”通“授”,传授(2)或师焉,或不焉“不”通“否”,指不从师学习2、古今异义(1)古之学者必有师古义:求学的人今义: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2)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古义:用来……的今义:表因果关系的连词(3)吾从而师之古义:跟从并且今义:连词,上文是原因、方法等,下文是结果、目的等(4)小学而大遗古义:小的方面学习今义:对儿童、少年实施初等教育的学校3、一词多义(1)师①古之学者必有师(名词,老师)②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名词,指有专门技艺的人)③吾师道也(动词,学习)④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从师)⑤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动词,从师)(2)传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动词,传授)②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流传)③六艺经传皆通习之(名词,古代解释经书的著作)(3)道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名词,道理)②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名词,风尚)③道相似也(名词,道德学问)④会天大雨,道不通(名词,道路)(4)惑①惑之不解(名词,疑难问题)②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形容词,糊涂)4、词类活用(1)吾师道也师:名词用作动词,学习(2)而耻学于师耻:意动用法,以……为耻(3)孔子师郯子师:意动用法,以……为师(4)小学而大遗小、大:形容词用作名词,小的方面、大的方面(5)位卑则足羞羞:意动用法,感到羞耻(四)虚词归纳1、而(1)人非生而知之者(连词,表承接)(2)惑而不从师(连词,表转折)(3)吾从而师之(连词,表承接)(4)择师而教之(连词,表承接)(5)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连词,表并列)(6)小学而大遗(连词,表转折)(7)则群聚而笑之(连词,表修饰)2、之(1)古之学者必有师(助词,的)(2)人非生而知之者(代词,代指知识和道理)(3)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4)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5)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6)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7)彼童子之师(助词,的)(8)郯子之徒(代词,这)(9)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10)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代词,代指六艺经传)3、其(1)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代词,他的)(2)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代词,他)(3)其为惑也,终不解矣(代词,那些)(4)其皆出于此乎(副词,表揣测语气,大概)(5)其可怪也欤(副词,表反问语气,难道)4、于(1)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介词,比)(2)而耻学于师(介词,向)(3)于其身也(介词,对于)(4)其皆出于此乎(介词,从)(5)不拘于时(介词,被)(五)文言句式1、判断句(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者,……也”表判断)(2)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也”表判断)2、宾语前置句(1)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之”为宾语前置的标志,应为“不知句读,不解惑”)3、状语后置句(1)学于余(应为“于余学”)(2)耻学于师(应为“于师耻学”)4、被动句(1)不拘于时(“于”表被动)三、文本解读(一)文章结构1、第一段:提出中心论点“古之学者必有师”,并从师的作用和择师的标准两个方面进行阐述。
《师说》复习学案
《师说》复习导学案一. 通假字1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受,通“授”,教授)2 或师焉,或不焉(不,通“否”,fǒu)二、古今异义(1)古之学者必有师古义:求学的人(2)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古义:用来……的(3)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古义:不一定(4)今之众人古义:一般人(5)小学而大遗古义:小的方面学习三、一词多义1 师① 古之学者必有师(名词,老师)②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从师求学)③ 吾从而师之(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④ 吾师道也(名词作动词,学习)2.传①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动词,传授)②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流传)③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zhuàn,名词,解释经文的著作)3.道① 传道受业解惑也(名词,道理)②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有“风尚”的意思)③ 道相似也(名词,道德学问)4.惑① 惑之不解(名词,疑难问题)②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形容词,糊涂)③ 惑而不从师(动词,遇到疑难问题)5. 乎(1)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介词,相当于“于”,前一个是“在”的意思;后一个是“比”,表比较) (2)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语气助词,表反问,译为“吗”)(3)其皆出于此乎(语气助词,表揣测,译为“吗”或“吧”)(4)嗟乎!师道之不传了久矣(语气助词,表感叹,与“嗟”连用,译为“唉”)7. 其(1)其为惑也终不解矣(代词,那些,指代疑难问题)(2)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代词,他,指代“生乎吾前”者)(3)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代词,他的)(4)其皆出于此乎(副词,表揣测语气,大概)(5)其可怪也欤(副词,与“也欤”配合表反问语气,相当于“这不是……吗?”)8. 于(1)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介词,比)(2)而耻学于师(介词,向)(3)于其身也(介词,对于)(4)皆出于此乎(介词,从)(5)不拘于时(介词,表被动,被)四、词类活用(一)名词的活用1.名词作状语则群聚而笑之(群,表动作的情态,成群)2.名词作动词① 吾师道也(名词作动词,学习)② 其下圣人也亦远矣(名词作动词,低于)3.名词的意动用法① 吾从而师之(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② 孔子师郯子(名词意动用法,以……为师)(二)形容词的活用 1.形容词作名词① 小学而大遗(形容词作名词,小的方面、大的方面)② 吾未见其明也(形容词作名词,高明的地方)③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形容词作名词,圣明的人、愚昧的人)④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形容词作名词,疑惑的问题、糊涂的问题)⑤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形容词作名词,卑:卑贱的人、低下的人盛:势盛位高的人)2.形容词作动词惑而不从师(形容词作动词,遇到疑难问题)3.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而耻学于师(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耻)(三)动词的使动用法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习,使……学习)五、固定格式庸……乎:表反问,难道……吗,哪里……呢例句: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练习检测1.下列加点词语的注音和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传:chuán,流传B.作《师说》以贻之贻:dài,赠送C.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读:dòu,句中的停顿D.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谀:rú,阿谀,奉承2.下列加点词语的含义与现在的用法分析正确的一组是()①古之学者..必有师。
《劝学》《师说》期末复习学案
《劝学》《师说》期末复习学案一、基础知识巩固1.下列词语中加线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参省.(xǐng)靛.青(diàn)跂.望(zhì)驽.马十驾(nú)B.鳝.鱼(shàn)舟楫.(jí)锲.而不舍(qiè)木直中.绳(zhònɡ)C.须臾.(yú)跬.步(guǐ)骐骥.(jì)以为轮(róu)D.槁暴.(pù)老聃.(rǎn)蟹螯.(áo)金石可镂.(lòu)1.【答案】B。
A项,“跂”应读qǐ;C项,“跬”应读kuǐ;D项,“聃”应读dān。
2.下列加点词的活用现象归类正确的—项是()①吾师.道也②耻.学于师③孔子师.郯子④小.学而大.遗⑤非能水.也,而绝江河⑥是故圣.益圣,愚.益愚⑦吾从而师.之⑧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⑨登高.而招⑩其下.圣人也亦远矣A.①⑤⑨/②③⑦⑩/④⑥⑧B.①③⑩/②⑦⑧⑨/④⑥⑤C.①⑤⑩/②③⑦/④⑥⑨/⑧D.①⑤⑩/②⑦/③⑧/④⑥⑨2.【答案】C。
①师:名词用作动词,学习。
翻译:我学习的是道理;②耻: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耻。
翻译:以向老师学习为耻;③师: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
翻译:孔子以郯子为师;④小、大:形容词用作名词,小的方面,大的方面。
翻译:小的方面去学习,大的方面反而放弃不学;⑤水:名词用作动词,游泳。
翻译:并不善于游泳,却可以横渡长江黄河;⑥圣、愚:形容词用作名词,圣人、愚人。
翻译:因此圣人就更加圣明,愚人就更加愚昧;⑦师: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
翻译:我跟从他,以他为师;⑧日:名词作状语,每天。
翻译:君子广泛地学习,并且每天检查反省自己。
⑨高:形容词用作名词,高处;⑩下:名词作动词,低于。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①古之学者..必有师(有学问的人)②君子生.非异也(天性)③其下.圣人也亦远矣(低于)④非能水.也(游水)⑤而闻者彰.(清楚)⑥六艺经传.皆通.习之(古代解释经书的著作。
《师说》复习学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师说》复习学案【复习任务】1、掌握重点字词的意思,掌握重点实、虚的意思,翻译重要的句子;2、重点积累实词“道”的常见义项,并能准确推断其不同语境义;3、积累本文中的古代文化常识;【复习检测】一、给第①段断句,解释文中加点词语,注意通假、古今异义、偏义复词、词类活用等语言现象;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注意文言句式、词类活用等语言现象。
①古之学者..( )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 )能无惑.( )惑而不从师..( )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 )吾前其闻道也固.( )先乎吾吾从而..( )师.( )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 )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 )也夫庸知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②嗟乎!师道..( )之不传.( )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古之圣人,其出.人.( )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 ),其下.( )圣人也亦远矣,而耻.( )学于师。
是故圣.( )益圣.( ),愚.( )益愚.( )。
()圣人之所以..( )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 )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 )其身也,则耻.( )师焉,惑.( )焉。
彼童子之师,授.( )之书而习其句读..( )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 )焉,或不.( )焉,小学....( )而大遗( ),吾未见其明.( )也()巫医、乐师、百工..( )之人不耻.( )相师,士大夫之族.( )曰“师”曰“弟子”之云者,则群聚..( )而笑之。
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③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吾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④圣人无常.( )师。
孔子师.( )郯子、苌子、师襄、老聃。
郯子之徒.( ),其贤.( )不及..( )孔子。
孔子曰:“三人行,必.( )有我师。
高二学考复习之《师说》复习学案及答案
高二学考复习之《师说》复习学案请同学们认真复习课文,完成下面题目。
一、名句填空:1.师者,。
2.吾师道也,?3. ,无长无少,,师之所存也。
4. ,。
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
5. ,官盛则近谀。
6.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其可怪也欤!7. ,师不必贤于弟子,,,如是而已。
8.李氏子蟠,年十七,,,,学于余。
二、(一)文言实词1.师:古之学者必有师.②吾师.道也③吾从而师.之④师.道之不传也久矣⑤巫医乐师.百工之人⑥十年春,齐师.伐我2. 道:①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②师道之不传也久矣③何可胜道也哉④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二)文言虚词1.之:①之二虫,又何知②彼童子之师③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④师说之不传也久矣⑤欲人之无惑也难矣⑥人非生而知之者⑦作师说以贻之⑧巫医乐师百工之人⑨郯子之徒⑩吾欲之南海,何如?2.其:①其闻道也固先乎吾②其皆出于此乎③爱其子,择师而教之④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
⑤其若是,孰能御之?⑥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⑦其孰能讥之乎三、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并翻译: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句式:翻译:2.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句式:翻译:3.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句式:翻译:4.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句式:翻译:5.而耻学于师句式:翻译:6.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句式:翻译:7.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句式:翻译:8.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句式:翻译:四、翻译句子1.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翻译:2.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翻译:3.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翻译:4.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翻译:5.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翻译:五、拓展:给下面的文言断句或谓郊岛谁贫曰岛为甚也曰何以知之以其诗知之郊曰种稻耕白水负薪斫青山岛曰市中有樵山客舍寒无烟井底有甘泉釜中尝苦干孟氏薪米自足而岛家俱无以是知之耳六、【延伸阅读】闻识大道历史不会让任何人缺席它的宴会,只要你来过,就必然要留下。
《师说》复习学案
7.翻译下列文中的句子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译文: (2)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译文: (3)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译文: 8.课外名句 (1)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进学解》 (2)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韩愈《调张籍》 (3)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韩愈《马说》 9、文学常识
(2)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古义:
(3)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古义: (4)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古义: (5)吾从.而.师之 古义: 4.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义 (1)惑师于者 其, 身所也以 ,传则道耻受师业焉解,惑 惑. .也 矣: :
(2)贤其师贤 不.不 必贤及.于孔弟子子::
说 “说”是古代的一种用议论、说明等方式来阐述事理的文体。 “说”的语言简洁明了,寓意深刻;写法较灵活,跟现代的杂文大 体相似,通常采用以小见大的方法,借讲寓言故事、状写事物等来 说明事理。“说”可以先叙后议,也可以夹叙夹议。《马说》《爱莲 说》等都属于“说”这类文体。
唐宋古文运动 “唐宋古文运动”指唐代中叶及北宋时期以提倡古文、反对骈 文为特点的文体改革运动。因同时涉及文学的思想内容,所以兼有 思想运动和社会运动的性质。“古文”这一概念由韩愈最先提出。 他把六朝以来讲求声律、辞藻及对偶的骈文视为俗下文字,认为自 己的散文继承了先秦两汉文章的传统,所以称“古文”。韩愈提倡 古文,目的在于恢复古代的儒学道统,将改革文风与复兴儒学变为 相辅相成的运动。他在提倡古文时,进一步强调要以文明道。除唐 代的韩愈、柳宗元外,宋代的欧阳修、王安石、曾巩、苏洵、苏轼、 苏辙等也是古文运动的代表人物。
文本 11 师 说
一、识记文中基础知识 1.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含义 (1)闻.道: (2)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3)出.人.: (4)句.读.: (5)官盛则近谀.: (6)不.齿.: (7)圣人无常.师.: (8)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9)术.业.有专攻.: (10)六.艺.经.传.: (11)不拘于时.: (12)余嘉.其能行古道: (13)作《师说》以贻.之: 2.写出下列通假字及意义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2)或师焉,或不.焉: 3.写出下列加点词的古义 (1)古之学.者.必有师 古义:
《师说》复习学案
《师说》复习学案【复习目标】熟练地背诵课文注重积累文言基础知识学习本文事例论证与对比论证的手法【复习重点】注重积累文言基础知识背诵并默写课文【复习过程】一、检查预习效果1、课文默写(1)古之学者必有师。
,。
(2)吾师道也,?是故,,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3),,或师焉,或不焉,,吾未见其明也。
(4)孔子曰:“三人行,。
”(《师说》)孔子曰:“三人行,。
,。
”(《论语》)(5),。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2、句子翻译(1)课文默写(1)(2)课文默写(3)(3)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4)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一词多义(1)师(2)道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孔子师郯子: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古之学者必有师: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余嘉其能行古道师道之不传:于是废先王之道出师不利:道之以政师夷长技以制夷:(3)之(4)其古之学者必有师: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人非生而知之者:其为惑也,终不解矣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其皆出于此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吾未见其明也圣人之所以为圣:其可怪也欤择师而教之:吾其还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其信然耶?其梦耶?君将哀而生之乎: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蚓无爪牙之利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吾欲之南海兰槐之根是为芷,其渐之潃,君子不近,庶人不服之二虫又何知北风其凉,雨雪其雱(5)乎生乎吾前: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其皆出于此乎: 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壮士,能复饮乎:三、文本探讨本文主要运用了哪种论证手法?试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解缙,字大绅,吉水人。
缙幼颖敏,洪武二十一年举进士。
授中书庶吉士,甚见爱重,常侍帝前。
成祖入京师,擢侍读。
命与黄淮、杨士奇、胡广、金幼孜、杨荣、胡俨并直文渊阁,预机务。
内阁预机务自此始。
寻进侍读学士,奉命总裁《太祖实录》及《列女传》。
书成,赐银币。
永乐二年,皇太子立,进缙翰林学士兼右春坊大学士。
《师说》复习学案(含答案)
曲中规”)吾君?吾君之欢甚也。
”鞅曰:“吾以强国之术说(shuì,说服。
)君,君大说(yu è,通“悦”,对……感到高兴)之耳。
”孝公既用卫鞅,鞅欲变法,恐天下议(非议)己。
卫鞅曰:“疑(犹豫不定)行无名,疑事无功。
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
”孝公曰:“善(好,表示应答之词。
)。
”“治(治理)世不一道(方法,途径。
见《过秦论》“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便国不法古。
故(所以。
见《劝学》“故木受绳则直”)汤武不循古而王(wàng,名词用作动词,称王),夏殷不易(改变)礼而亡(灭亡。
)。
反古者不可非(责难),而循礼者不足多(赞扬)。
”孝公曰:“善。
”以(让)卫鞅为左庶长(秦国的爵位共二十等。
由下而上,左庶长列第十一。
),卒(终于。
见《廉颇蔺相如列传》“卒相与欢”)定变法之令。
令行于民期年,秦民之国都言初令之不便者以千数。
于是(在这个时候。
)太子(秦始皇之前的太子不称皇太子,而是太子或公子)犯法。
卫鞅曰:“法之不行(实行。
见《师说》“余嘉其能行古道”),自上犯之。
”将法(依法惩办)太子。
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即太子傅,古代又称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为“东宫三师”,都是太子的老师)公子虔,黥其师公孙贾。
明日,秦人皆趋(尊奉)令。
行之十年,秦民大说(通“悦”),道不拾遗(遗失的东西),山无盗贼,家给(供)人足。
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
于是以鞅为大良造(秦国的第十六等爵位)。
居(度过一段时间)五年,秦人富强。
孝公使(派遣)卫鞅将(率领。
见《过秦论》“将数百之众”)而伐魏。
卫鞅伏甲士而袭虏魏公子卬,因(趁机。
见《鸿门宴》“因击沛公于坐”)攻其军,尽破之以归秦。
魏惠王兵数(shuò,多次。
见《鸿门宴》“范增数目项王”)破于(介词,被。
见《师说》“不拘于时”)齐秦,国内空,日以削,恐,乃使使(派遣使者,前一个“使”是动词,派遣;后一个“使”是名词,使者。
高二学考复习之《师说》复习学案及答案
高二学考复习之《师说》复习学案请同学们认真复习课文,完成下面题目。
一、名句填空:1.师者,。
2.吾师道也,?3. ,无长无少,,师之所存也。
4. ,。
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
5. ,官盛则近谀。
6.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其可怪也欤!7. ,师不必贤于弟子,,,如是而已。
8.李氏子蟠,年十七,,,,学于余。
二、(一)文言实词1.师:① 古之学者必有师.②吾师.道也③吾从而师.之④师.道之不传也久矣⑤巫医乐师.百工之人⑥十年春,齐师.伐我2. 道:①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②师道之不传也久矣③何可胜道也哉④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二)文言虚词1.之:①之二虫,又何知②彼童子之师③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④师说之不传也久矣⑤欲人之无惑也难矣⑥人非生而知之者⑦作师说以贻之⑧巫医乐师百工之人⑨郯子之徒⑩吾欲之南海,何如?2.其:①其闻道也固先乎吾②其皆出于此乎③爱其子,择师而教之④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
⑤其若是,孰能御之?⑥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⑦其孰能讥之乎三、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并翻译: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句式:翻译:2.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句式:翻译:3.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句式:翻译:4.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句式:翻译:5.而耻学于师句式:翻译:6.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句式:翻译:7.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句式:翻译:8.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句式:翻译:四、翻译句子1.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翻译:2.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翻译:3.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翻译:4.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翻译:5.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翻译:五、拓展:给下面的文言断句或谓郊岛谁贫曰岛为甚也曰何以知之以其诗知之郊曰种稻耕白水负薪斫青山岛曰市中有樵山客舍寒无烟井底有甘泉釜中尝苦干孟氏薪米自足而岛家俱无以是知之耳六、【延伸阅读】闻识大道历史不会让任何人缺席它的宴会,只要你来过,就必然要留下。
《师说》高三复习学案
《师说》复习学案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诗书勤乃有,不勤腹空虚。
——韩愈一、字音句读()或不()焉经传()聃( ) 李蟠( )苌弘( ) 近谀( ) 须臾( ) 贻( )二、名句默写1.是故无贵无贱,,,。
2.位卑则足羞,。
3.孔子曰:“三人行,。
”4.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如是而已。
5、_________ ,_________,或师焉,或不焉,,。
6、爱其子,,,。
7、师者,。
三.实词1.通假字(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2)或师焉,或不焉。
(3)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2、古今异义(1)古之学者必有师古义:(2)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古义:(3)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古义:(4)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古义:(5)吾从而师之古义:(6)今之众人古义:(7)小学而大遗古义:3. 一词多义(1)师a古之学者必有师()b师道之不传也久矣()c吾从而师之()d吾师道也()(2)传a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b师道之不传也久矣()c六艺经传皆通习之()(3)道a传道受业解惑也()b师道之不传也久矣()c道相似也()(4)惑a惑之不解()b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c惑而不从师()4. 词类活用(1)吾师道也()(2)吾从而师之()(3)而耻学于师()(4)孔子师郯子()(5)其下圣人也亦远矣()(6)小学而大遗()(7)吾未见其明也()(8)惑而不从师()(9)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四、文言句式1. 判断句(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2)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2.介词结构后置(1)而耻学于师(2)师不必贤于弟子3.宾语前置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4. 被动句不拘于时(介词“于”表被动)五、翻译句子1.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2.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3. 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4、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师说学案并附参考答案
《师说》学案参考答案高一语文组任鹏教师寄语:才须学也。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孔明【学习目标】1.积累文言知识,掌握实词“传、师、道、惑”,虚词“乎、而、也、之、于、其、等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区别古今异义词语以及词类活用等2.学习借鉴本文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3.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
【学习重点】积累文言知识,掌握实词、虚词以及词类活用等。
【学习难点】学习借鉴本文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学法导学】1、反复朗读课文,要求背诵。
2、小组合作、探究、交流。
魏晋以来,门第制度十分严格,分为高门和寒门,门第观念严重破坏了从师学习的风气。
到唐代,魏晋以来形成的门阀制度仍有沿袭,关于韩愈写此文的背景,从柳宗元的《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一段可见一斑。
柳宗元说:“由魏晋以下,人益不事师。
今之世不闻有师。
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
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
愈以是得狂名。
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东,如是者数矣。
”由此可见韩愈敢于反抗流俗,倡言师道,勇气可贵,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1、解题“说”是一种文体,偏重于议论,可先叙后议,也可夹叙夹议。
2、作家作品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县)人,唐代著名的文字家,哲学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祖籍河北昌黎,也称“韩昌黎”。
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郎”。
死后谥“文”,故又称“韩文公”,作品收录于《昌黎先生集》。
韩愈和柳宗元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提出了“文以载道”,“文道结合”的观点。
他的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语言质朴,主张学习先秦、两汉的优秀散文传统、倡导古文运动,把当时的文体从矫揉造作的骈体文中解放出来,奠定了唐宋古文的基础,因此后世尊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一、自读课文,看书下注释,查字典,初步理解文章含义,不清楚的地方作出标记。
二、注音:愚()句读()谀()经传()郯()苌()聃()蟠()巫()一、虚词1.乎(1)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介词,相当于“于”,前一个是“在”的意思;后一个是“比”,表比较)(2)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语气助词,表反问,译为“吗”)(3)其皆出于此乎(语气助词,表揣测,译为“吗”或“吧”)(4)嗟乎!师道之不传了久矣(语气助词,表感叹,与“嗟”连用,译为“唉”)2.而(1)人非生而知之者(连词,表承接)(2)惑而不从师(连词,表转折)(3)吾从而师之(连词,表承接)(4) 择师而教之(连词,表承接)(5)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连词,表并列)(6)小学而大遗(连词,表转折)(7)则群聚而笑之(连词,表修饰)(8)如是而已(与“已”连用,表陈述语气)3.之(25)(1)古之学者必有师(助词,的)(2)人非生而知之者(代词,指代知识、道理等)(3)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4)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5)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6)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7)圣人之所以为圣(助词,之所以构成固定句式)(8)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助词,的;代词,指代童子)(9)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10)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代词,这,这一类)(11)郯子之徒(代词,这,这一类)(12)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代词,这,这一类)(13)作师说以贻之(代词,他,指代李蟠)4.其(17)(1)其为惑也终不解矣(代词,那些,指代疑难问题)(2)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代词,他,指代“生乎吾前”者)(3)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代词,他的)(4)其皆出于此乎(副词,表揣测语气,大概)(5)其可怪也欤(副词,与“也欤”配合表反问语气,相当于“这不是……吗?”)5.于(1)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介词,比)(2)而耻学于师(介词,向)(3)于其身也(介词,对于)(4)皆出于此乎(介词,从)(5)不拘于时(介词,表被动,被)6.也(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句末语气助词,与“者”连用,表判断)(2)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句中语气助词,表停顿)(3)其为惑也终不解矣(句中语气助词,表停顿)(4)其可怪也欤(句末语气助词,与“欤”连用,加强语气)二、实词1.通假字(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2)或师焉,或不焉2.古今异义(1)古之学者必有师古义:求学的人今义:指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2)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古义:用来……的今义:表因果关系的连词(3)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古义:不一定今义:用不着(4)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古义:无论今义:没有,常为否定副词(5)吾从而师之古义:跟随、而且今义:表目的或结果的连词(6)今之众人古义:一般人今义:众多的人,大家(7)小学而大遗古义:小的方面学习今义:指教育的一个阶段,也指实施这种教育的机构3.一词多义(1)师古之学者必有师(名词,老师)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从师求学)吾从而师之(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吾师道也(名词作动词,学习)(2)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动词,传授)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流传)六艺经传皆通习之(zhuàn,名词,解释经文的著作)(3)道传道受业解惑也(名词,道理)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有“风尚”的意思)道相似也(名词,道德学问)(4)惑惑之不解(名词,疑难问题)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形容词,糊涂)惑而不从师(动词,遇到疑难问题)4.词类活用(1)吾师道也(名词作动词,学习)(2)吾从而师之(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3)而耻学于师(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耻)(4)孔子师郯子(名词意动用法,以……为师)(5)其下圣人也亦远矣(名词作动词,低于)(6)小学而大遗(形容词作名词,小的方面、大的方面)(7)吾未见其明也(形容词作名词,高明的地方)(8)惑而不从师(形容词作动词,遇到疑难问题)(9)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形容词作名词,圣明的人、愚昧的人)(10)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动词使动用法,使……学习)三、文言句式1.判断句(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2)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2.省略句(1)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之)(2)吾从(之)而师之3.变式句(1)而耻学于师(于师学,介宾短语后置)(2)师不必贤于弟子(于弟子贤,介宾短语后置)(3)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不知句读,不解惑,宾语前置)4. 被动句不拘于时(介词“于”表被动)四、重点句子翻译1.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译文:老师是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释疑难的人。
必修一文言文复习《师说》学案 -答案
必修一文言文复习《师说》学习目标:(1)掌握名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2)掌握“师”、“传”、“从”等文言实词和“之”、“其”等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3)准确翻译文句,提高翻译能力。
学习方法:朗读练习质疑讨论学习过程:一、学生自学(A)学生梳理文本,落实重点文言实词、虚词的意义用法及文句翻译。
(质疑交流讨论)二、自学检测(B)(一)字音积累(注音)郯子(tán)六艺经传(zhuàn)贻(yí)句读(dòu)苌弘(cháng)聃(dān)阿谀(yú)授之书(shòu)蟠(pán)或不焉(fǒu)谄媚(chǎn)嗟乎(jiē)(二)解释下列加横线字的意思1.孰能无惑谁2.其出人也远矣超出一般人3.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难道4.师道之不传也久矣(道理,名词)5.或师焉,或不焉有的人6.小学而大遗丢失7.君子不齿鄙视8.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这些人9.作《师说》以贻之赠送10.余嘉其能行古道赞赏(三)文言虚词其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他)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那些)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他们的)表猜测圣人之所以为圣……其皆出于此乎(语气副词,大概)表感叹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欲(多么)(四)找出下列通假字并释义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受:通“授”,教授2、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读:通“逗”3、或师焉,或不焉不:通“否”(五)找出词类活用的词,并解释。
1、吾从而师之;孔子师郯子。
师,以……为师(名词的意动用法)2、而耻学于师意动用法,以……为耻(形容词的意动用法)3、位卑则足羞意动用法,以……为羞(形容词的意动用法)4、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惑,形容词作名词,疑惑的问题。
5、小学而大遗。
小、大,形容词作名词:小的方面、大的方面。
6、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圣、愚,形容词作名词:圣人、愚人7、其下圣人也亦远矣下,方位名词作动词,低于(六)古今异义词(1)古之学者必有师古义:求学的人。
《师说》复习学案答案
其
于
而耻学于师 业精于勤荒于嬉 于其身也 燕王欲结于君 皆出于此乎 不拘于时 古之学者必有师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吾从而师之 吾师道也
介词,向 介词,由于
介词,对于 介词,跟
介词,在
介词,被 名词,老师 动词,从师
动词,以…为师 动词,学习
师
道
传道受业解惑也 名词,道理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名词,风尚 道相似也 名词,道德,学问 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动词,说
2、“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中的“六艺”是 指 、 、 礼 、乐 、 射 、 御 数 经书。“六艺”还 指 、 、 、 、 、 六种技能。
《诗》 《书》 《礼》 《易》 《乐》 《春秋》 书 六部
二、指出下列词语的古今意义 1、古之学者必有师
古:求学的人 今: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2、小学而大遗 古:小的方面学习 今:教育的一个阶段 3、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古:不一定 今:用不着 4、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 古:无论 今:没有,常为否定副词 5、吾从而师之 古:跟随、而且 今:表目的的或结果的连词 今:众多的人,大家 6、今之众人 古:一般人
三、指出下列句子中实词或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人非生而知之者 连词,表承接,就 惑而不从师 连词,表假设,如果 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连词,表并列,并且 而 连词,表修饰,不译 则群聚而笑之 如是而已 句末语气词,罢了
代词,那些 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代词,他(她)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代词,他的 其皆出于此乎 副词,表揣测语气,大概 其可怪也欤 副词,加强感叹语气
荀况著《劝学》述学无止境; 韩愈作《师说》论师、文学常识填空
1、韩愈,字 退之 ,自谓郡望昌黎,所以世称 古文运动 “韩昌黎 ”。他是唐代“ ”的倡导者, 宋代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道济天下之溺”, 唐宋八大家 明人列他为“ ”之首,其中另外七个 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 人是 。
师说复习总结导学案打印版(带答案)
萃英中学高三语文学科导学案课题师说编写人朱晓莉审核人高三语文班级姓名编号 2【学习目标】1、自主复习、储备文言知识。
(包括文言实词“师”等、虚词“其”等、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特殊句式(被动句、宾语前置)等)(作家作品及文体知识等也可简单了解)2、背诵、默写、翻译文中的重点句子。
3、探究文本,挖掘文意,储备作文素材。
(理清文本的层次、主旨、论证结构等。
)【复习检测案】一、读准下列字的读音:句读.()经传.()老聃.( ) 作师说以贻.(.)之读.书()传.道()冉.(.) 心旷神怡.(.)蟠.( ) 苌.弘( ) 近谀.(.) 须臾.( ) 或不.焉()二、通假字1、传道受业解惑2、或不焉,或师焉三、古今异义词1、古之学者必有师2、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3、今之众人4、小学而大遗四、词类活用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小学而大遗位卑则足羞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五、一词多义1、师古之学者必有师吾师道也吾从而师之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十年春,齐师伐我2、传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六艺经传皆通习之朔气传金柝舍相如广成传舍3、道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师道也道相似也师道之不传也久矣余嘉其能行古道六、常见文言虚词1、其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圣人之所以为圣——其皆出于此乎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2、之爱其子,择师而教之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句读之不知六艺经传,皆通习之君将哀而生之乎蚓无爪牙之利吾欲之南海3、乎生乎吾前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4、于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师不必贤于弟子不拘于时七、特殊句式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
不拘于时,学于余。
宾语前置翻译下列句子,归纳句式特点①大王来何操?②沛公安在?③客何为者?结论一:①忌不自信。
②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师说专题复习学案及答案.doc
徒1.却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2•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3徒以吾两人在也()文言文专题复习学案02——《师说》 主备人:梁桂萍王伟审核人:赵宗生【教学目标】1. 积累“师、道、传、惑”等实词,“其”等虚词。
2. 熟练背写,准确翻译全文。
【教学流程】 .解释加点的词语(15分) (1)古之嘗當必有师( )(2) 师者,两纠传道授业解惑也( (3)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4) 耻学于师()(5) 是故圣強圣愚益愚( ) (6) 取师焉,或不焉( )(7) 小学而大還( )(8) 君子令齿( ) (9) 术业有专理( ) (10) 不拘于时( ) (11) 圣人无筝师( ) (12) 郷子之徒()(13) 余壽其能行古道( ) (14) 作师说以贝.台之()(15) 牙贵无贱,无长无少(二、一词多义(每空1分,28分)师1齐师伐我()2古之学者必有师( ) 3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4孔了师鄰了 ( ) 5吾师道也 ()5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道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1.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2.师道之不传也久矣()2.师道之不传也久矣(3.六艺经传皆通习之()3.年相若也,道相似也()4.策之不以其道()5.不足为外人道也()其①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②其皆出于此乎?()③其孰能讥之乎?()④则或咎其欲出者()⑤其闻道也固先乎吾()⑥其若是,孰能御之?()⑦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⑧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⑨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三、翻译句了(每句3分,18分)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2.吾师道也,夫庫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3.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4.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
5.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6.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了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四.拓展阅读,翻译划线句了(6分)石奢者,楚昭王相也。
必修一文言文《劝学》《师说》复习学案(含答案).docx
必修一第一单元文言文复习学案《劝学》《师说》制作人:宋福盛 审核人:王方丽一、 找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一) 《劝学》4个(1) 木直中绳,棘以为轮。
(棘:通“煤”,用火烘木使弯曲。
)(2) 虽有其槁暴,不复挺者。
(有:通“又”。
) (3)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知:通“智”,智慧) (4) 君子生非异也。
(生:通“性”,天赋,资质。
) (二) 《师说》2个(5)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受:通“授”,教授。
) (6) 或师焉,或不焉。
(不:同“否”。
)二. 找出下列各句中的词类活用现象,并解释。
(一) 《劝学》6个(1) 舟楫者,非能水也。
(水,名词作动词,游泳) (2)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日,名词作状语,每天)(3) 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名词作状语。
上,向上。
下,向下) (4) 其曲中规。
(曲,形容词作名词,弯曲的弧度) (5) 用心一也。
(一,数词作动词,专一) (二) 《师说》个(1) 吾从而师之。
(师,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 (2) 吾师道也。
(师,名词作动词,学习)(3) 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下,名词作动词,低于)(4)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形容词作名词。
第一个圣,圣人。
第一个愚,愚人) (5) 小学而大遗。
(形容词作名词。
小,小的方面。
大,大的方面) (6) 而耻学于师。
不耻相师。
(意动用法,以……为耻。
) (7) 孔子师鄰子。
(意动用法,以……为师。
) (8) 未见其明也。
(形容词作名词,高明的地方)三、找出各句中的古今异义词,并解释。
(一)《劝学》7个(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君子:古义, 博学: 古义, (2) 软以为轮。
(3) 金就砺则利。
(4) 蚓无爪牙Z 利。
(5) 下饮黄泉。
(6)非蛇鳞之穴无可寄托者。
(二)《师说》7个 今义:指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今义:表示因果的连词。
今义:表目的或结果的连词。
今义:没有,常为否定副词。
今义:许多人 今义:指小学教育的阶段 今义:不需要 古义:把……做成 认为古义:文中指金屈制成的刀剑等 黄金古义:爪子和牙齿坏人的党羽 古义:地下的泉水指阴间有学问有修养的人。
10-2《师说》学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师说》学案(附练习+答案)作者介绍韩愈(768—824),字退之,河阳(今河南孟州)人,自称“郡望昌黎”,故称昌黎韩愈,唐代著名文学家。
唐德宗贞元八年(792)中进士,先后任节度使判官、监察御史。
因上书言免徭役赋税,被贬为阳山令。
宪宗时,随裴度平定淮西藩镇叛乱,升刑部侍郎。
因劝阻迎佛骨,被贬为潮州刺史,量移袁州。
穆宗时,任国子监祭酒,历京兆尹及兵部、吏部侍郎等职。
谥号“文”,世称韩文公。
韩愈以复儒学为己任。
在文学上,韩愈反对骈俪文风,提倡散体,领导了古文运动,为“唐宋八大家”之首,是我国古代语言巨匠之一,对古代散文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韩愈要求文章写作要语言独创和“文从字顺”。
他的诗歌有以文为诗的特点,亦能自成一派。
有《韩昌黎集》。
文章解读《师说》这篇论说文,是针对当时以从师为耻的不良社会风气而发的。
柳宗元在《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谈此文的写作背景时说:“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
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
”可见,韩愈写这篇文章体现了极大的反抗错误潮流的勇气。
文章开篇立论,第一段正面提出从师之重要、师之作用以及从师之道等论题。
“学者必有师”“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论述了从师的重要性。
“传道、受业、解惑”阐明了师之作用。
不以贵贱少长为准,而以闻道之先后和“道之所存”为本,是从师之道的基本原则。
作者以干脆利索的语言,提出了这些论点,句句言之有理,语带感情,体现了极强的逻辑力量和感情力量。
又间以有力的反问句式,显示了咄咄逼人的气势,使文章具有不可反驳的特点和巨大的说服力。
第二段以破论为主,先慨叹师道之不传,再逐层批驳当时流俗耻于从师的错误风气。
在驳论时,主要使用了对比的方法,一是将古之圣人与今之众人进行对比,论证了从师或耻于从师,是造成“圣益圣”与“愚益愚”的原因所在。
通过对比,使耻于从师之谬不言自明。
二是将为子择师与自己耻于从师进行对比,使耻于从师者的昏聩糊涂昭然若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师说》复习学案2.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3.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4.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5、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四、文化常识1、句读:古人指文辞休止和停顿之处。
文辞语意已尽处为句,未尽而需停顿处为读。
2、六艺:指《诗》《书》《礼》《易》《乐》《春秋》六部经书,又称作“六经” 。
另也指礼、乐、射、御、书、数六种技能。
3、传:①古代解释经书的著作。
②人物传记。
【归纳•提升】一、结合例句,梳理宾语前置的常见形式(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恐年岁之不吾与。
译:2、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
译:3、古之人不余欺也。
译:(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大王来何操?译:2、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译:3、彼且恶乎待哉?译:(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译:B.会座病/魏惠王亲往问病/公叔曰/公孙鞅年虽少/有奇才/愿王举国而听之/王即不听用鞅/必杀之/ 无令出境/C.会座病/魏惠王亲往问病/公叔曰/公孙鞅年虽少/有奇才/愿王举国而听之/王即不听/用鞅必杀之/ 无令出境/D.会座病/魏惠王亲往问病/公叔曰/公孙鞅年虽少/有奇才/愿王举国/而听之/王即不听用鞅/必杀之/无令出境/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一项是A.缪公即秦穆公,春秋时秦国国君,在位期间任用贤臣,使国力趋强,称霸西戎。
B.汤武即商汤与孙武的并称,他们二人均以善于用人用计,战功赫赫,留名于青史。
C.变法是指对国家的法令制度作出重大变革,商鞅变法为秦国富强奠定了基础。
D.黥是古代的一种刑罚,在犯人脸上刺上记号或文字并涂上墨,在刑罚之中较轻。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商鞅投奔秦国,受到孝公赏识。
他本是卫国公子,恰遇秦孝公招揽贤才,于是通过景监见到孝公,说之以强国之术,孝公与他交谈,数日不觉厌烦。
B.商鞅旁征博引,说服孝公变法。
他初步站稳脚跟后,又借历史兴亡来证明改革必要,劝说孝公变法,最终孝公赐予他官职,又下达了变法的命令。
C.商鞅厉行法治,秦国太平富强。
他铁面无私,不徇私情,无论何人犯法均施以刑罚,国人受此震慑,全都遵守法令,治安状况改善,民众家给人足。
D.魏国被迫迁都,惠王深表懊悔。
魏国战事失利,无奈割让河西之地献给秦国以求和,并迁都至大梁,惠王感慨说,遗憾的是没有听从公叔座的劝告。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
(2)令行于民期年,秦民之国都言初令之不便者以干数。
必修一《师说》学案答案【梳理•巩固】一、名句默写:1、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2、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3、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4、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5、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
6、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二、文本夯实:古之学者(求学的人)必有师。
师者,所以(用来……的,或者……的凭借)传道受(通“授”,传授)业解惑也。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却)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本来)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出生在我后面的人,如果他懂得道理也在我的前头,我也应该跟从他而且把他当做老师)吾师(以……为师,学习)道也,夫庸(岂,哪里)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无论)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道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在的地方)。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古代从师学习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是故圣(圣人)益圣,愚益愚。
圣人之所以为圣(成为圣人),愚人之所以为愚,其(或许,大概)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对于)其身也,则(却)耻(以……为耻)师焉,惑(糊涂)矣。
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不理解书本上的字句,就向老师学习,不能解决的道、业方面的疑难问题,却不向老师学习),小学(小的方面学到了)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以……为耻)相师。
士大夫之族(族,类。
这些人),曰师曰弟子云者(云者:对前面起总括的作用,有“如此如此”的意味),则群聚而笑之。
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似。
相若,差不多)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如果拜比自己地位低下的人做老师,就足够羞惭,如果拜比自己官职高的人做老师,就近似阿谀)。
”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不屑与之同列),今其智乃(竟)反不能及,其(难道)可怪也欤!圣人无常(固定)师。
孔子师(以……为师,向……学习)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炎E子之徒(这些人),其贤不及孔子。
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是故弟子不必(不一定)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专门研究),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种经书)经传(经文和解释六经的著作)皆通习之,不拘于(被,受)时,学于(向)余。
余嘉(赞许)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赠送)之。
三、句子翻译1、因此,无论(地位)高贵低贱,无论年长年少,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
2、圣人成为圣人的原因,愚人成为愚人的原因,大概都是出于这个(缘故)吧。
3、不明白句读,不能解决疑难问题,有的从师学习,有的不从师学习,小的方面学习了,大的方面却丢弃了,我没有看出他们的明智之处。
4、他和他年纪相似,道德学问也相似。
以地位低的人为师,就足以感到羞耻,以官大的人为师,就被认为近于谄媚。
5、因此弟子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不一定比弟子贤能,懂得道理有先有后,学问、技艺各有各的专门研究,如此罢了。
【归纳•提升】一、宾语前置常见类型:(一)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
否定句中动词的宾语如果是代词,这个代词宾语一般要放在动词的前面,这是古汉语特有的用法。
动词前面有“不”“未”“弗”“无”等否定副词的否定句。
在这种否定句里,动词的宾语如果是代词,一般放在动词的前面。
以否定性无定代词“莫”作主语的否定句。
在这类否定句中,动词的宾语如果是代词一般也要放在动词的前面。
(二)疑问句中,代词作宾语,放在动词谓语前。
在古代汉语里,使用频率大的疑问代词是“何”字,其他的还有“谁、孰、恶、安、焉、胡、奚、曷”等,它们作宾语时,也放在动词谓语前面。
(三)用“之”“是”把宾语提到动词前,以加重语气。
像成语“唯利是图”,“惟命是从”,“惟你是问” “唯才是举” “惟马首是瞻”等等,就是这种格式,其中“惟”译成“只”“只是”或“专”“一定”等,而“是”是提宾的标志,不译。
(四)特殊情况:1、“相”字解释为“动作偏指一方”时,可译为“我,你、他(她)”,这时“相”用在动词谓语之前。
2、“见”解释为“动作偏指一方”时,可译为“我”,这时“见”字也常常放在动词谓语前,表示“对自己怎么样”。
除此之外,还有现在常用的“诚请见教”“望见谅” “请勿见笑”,都属此用法。
“见”可译为“我”,即“诚挚地请求教导我”“希望原谅我” “请不要讥笑我”。
3、“自”字解释为“自己”时,也常常放在动词谓语前,如现代汉语的“自制、自杀、紫纹、自救、自信、自焚、自律”等词语,可以说都是古代汉语结构遗留在现代汉语里的合成词。
(五)介词宾语前置文言文中,常见的介词有“于、以、为、与、从、自、向”等,它们往往与后面的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结合,组成介词结构。
这些在介词后的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叫介词宾语。
介词宾语一般放在介词之后,文言文中在以下情况下放在介词之前:㈠疑问代词作宾语,一般放在介词之前。
㈡介词宾语不是疑问代词,但是为了强调它,也放在介词的前面,这种情况最常见的是“以”的宾语前置。
㈢介词宾语是方位词,也放在介词的前面。
【拓展•提升】2019全国卷210. B 11. B 本题考查文化常识的理解识记能力。
文化常识的积累有助于解读文言文,文化常识一般包括官职、宗教礼仪、服饰、年龄称谓、有特殊意义的专有名词等,学习过程中注意准确积累。
B项解说错误,“汤武”指的是商汤与周武王的并称。
故选B。
12.C C项“无论何人犯法均施以刑罚”说法错误,文中“太子犯法,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师公孙贾。
”并未对其本人施以刑罚。
故选Co13.(1)圣人如果可以使国家强盛,不必效法陈规;如果可以使百姓获利,不必遵循旧制。
(苟, 如果;法,效法;固,陈规;循,遵守。
“可以(之)强国” “可以(之)利民”都是省略句。
)(2)法令在民间实行一年,秦人到国都诉说新法不便利的数以千计。
(期年,满一年;之,至叽“令行于民”是介词短语后置句。
)参考译文:商君是卫国公室的庶出公子,名鞅,姓公孙,他的祖先原本姓姬。
商鞅年少时喜好刑名之学,事奉魏国相国公叔座。
公叔座知道他有才干,还没有来得及向魏王进荐。
适遇公叔座病重,魏惠王亲自前往探望病情,说:“您的病倘若有三长两短,国家将怎么办?”公叔座说:“我的中庶子公孙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