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说》复习学案(含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师说》复习学案

2.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3.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4.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5、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四、文化常识

1、句读:古人指文辞休止和停顿之处。文辞语意已尽处为句,未尽而需停顿处为读。

2、六艺:指《诗》《书》《礼》《易》《乐》《春秋》六部经书,又称作“六经” 。另也指礼、乐、射、御、书、数六种技能。

3、传:①古代解释经书的著作。②人物传记。

【归纳•提升】

一、结合例句,梳理宾语前置的常见形式

(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恐年岁之不吾与。译:

2、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译:

3、古之人不余欺也。译:

(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大王来何操?译:

2、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译:

3、彼且恶乎待哉?译:

(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译:

B.会座病/魏惠王亲往问病/公叔曰/公孙鞅年虽少/有奇才/愿王举国而听之/王即不听用鞅/必杀之/ 无令出境/

C.会座病/魏惠王亲往问病/公叔曰/公孙鞅年虽少/有奇才/愿王举国而听之/王即不听/用鞅必杀之/ 无令出境/

D.会座病/魏惠王亲往问病/公叔曰/公孙鞅年虽少/有奇才/愿王举国/而听之/王即不听用鞅/必杀之/无令出境/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一项是

A.缪公即秦穆公,春秋时秦国国君,在位期间任用贤臣,使国力趋强,称霸西戎。

B.汤武即商汤与孙武的并称,他们二人均以善于用人用计,战功赫赫,留名于青史。

C.变法是指对国家的法令制度作出重大变革,商鞅变法为秦国富强奠定了基础。

D.黥是古代的一种刑罚,在犯人脸上刺上记号或文字并涂上墨,在刑罚之中较轻。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商鞅投奔秦国,受到孝公赏识。他本是卫国公子,恰遇秦孝公招揽贤才,于是通过景监见到孝公,说之以强国之术,孝公与他交谈,数日不觉厌烦。

B.商鞅旁征博引,说服孝公变法。他初步站稳脚跟后,又借历史兴亡来证明改革必要,劝说孝公变法,最终孝公赐予他官职,又下达了变法的命令。

C.商鞅厉行法治,秦国太平富强。他铁面无私,不徇私情,无论何人犯法均施以刑罚,国人受此震

慑,全都遵守法令,治安状况改善,民众家给人足。

D.魏国被迫迁都,惠王深表懊悔。魏国战事失利,无奈割让河西之地献给秦国以求和,并迁都至大

梁,惠王感慨说,遗憾的是没有听从公叔座的劝告。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

(2)令行于民期年,秦民之国都言初令之不便者以干数。

必修一《师说》学案答案

【梳理•巩固】

一、名句默写:

1、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2、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3、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4、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5、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

6、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二、文本夯实:

古之学者(求学的人)必有师。师者,所以(用来……的,或者……的凭借)传道受(通“授”,传授)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却)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本来)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出生在我后面的人,如果他懂得道理也在我的前头,我也应该跟从他而且把他当做老师)吾师(以……为师,学习)道也,夫庸(岂,哪里)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无论)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道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在的地方)。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古代从师学习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

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圣人)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成为圣人),愚人之所以为愚,其(或许,大概)皆出于此乎!爱

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对于)其身也,则(却)耻(以……为耻)师焉,惑(糊涂)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不

理解书本上的字句,就向老师学习,不能解决的道、业方面的疑难问题,却不向老师学习),小学(小的方面学到了)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以……为耻)相师。士大夫之族

(族,类。这些人),曰师曰弟子云者(云者:对前面起总括的作用,有“如此如此”的意味),则群

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似。相若,差不多)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如果拜比自己地位低下的人做老师,就足够羞惭,如果拜比自己官职高的人做老师,就近似阿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不屑与之同列),今其智乃(竟)

反不能及,其(难道)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固定)师。孔子师(以……为师,向……学习)郯子、苌弘、师襄、老聃。炎E子之徒

(这些人),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一定)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专门研究),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种经书)经传(经文和解释六经的著作)皆通习之,不拘于(被,受)时,学于(向)余。余嘉(赞许)其能行古道,作

《师说》以贻(赠送)之。

三、句子翻译

1、因此,无论(地位)高贵低贱,无论年长年少,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

2、圣人成为圣人的原因,愚人成为愚人的原因,大概都是出于这个(缘故)吧。

3、不明白句读,不能解决疑难问题,有的从师学习,有的不从师学习,小的方面学习了,大的方面却丢弃了,

我没有看出他们的明智之处。

4、他和他年纪相似,道德学问也相似。以地位低的人为师,就足以感到羞耻,以官大的人为师,就被认为近于谄媚。

5、因此弟子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不一定比弟子贤能,懂得道理有先有后,学问、技艺各有各的专门研究,如

此罢了。

【归纳•提升】

一、宾语前置常见类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