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经注疏
十三经注疏目录PDF
十三经注疏目录
01、《周易正義》:魏王弼、韓康伯注,唐孔穎達等正義;
02、《尚書正義》:舊題漢孔安國傳,唐孔穎達等正義;
03、《詩經正義》:漢毛亨傳,漢鄭玄箋,唐孔穎達等正義;
04、《周禮注疏》:漢鄭玄注,唐賈公彥疏;
05、《儀禮注疏》:漢鄭玄注,唐賈公彥疏;
06、《禮記正義》:漢鄭玄注,唐孔穎達等正義;
07、《春秋左氏傳正義》:晉杜預注,唐孔穎達等正義;
08、《春秋公羊傳注疏》:漢何休注,唐徐彥疏;
09、《春秋谷梁傳注疏》:晉范寧注,唐楊士勛疏;
10、《論語注疏》:魏何晏集解,宋邢昺疏;
11、《孝經注疏》:唐玄宗注,宋邢昺疏;
12、《爾雅注疏》:晉郭璞注,宋邢昺疏;
13、《孟子注疏》:漢趙岐注,宋孫奭疏。
台湾艺文馆十三经注疏
台湾艺文馆十三经注疏
台湾艺文印书馆出版的《十三经注疏》是一部非常重要的经典文献合集,对于研究中国传统文化、历史、哲学等领域具有极高的价值。
以下是对该版本的简要介绍:
《十三经注疏》是传统文化中影响最大、发行量最多、最受重视的一部大型儒书。
台湾艺文印书馆邀请国学大师屈万里先生主持标点,屈先生以阮元校刻本为底本,并充分吸收了前人和时贤的校勘成果,校勘记很有价值。
此版本纸质优良,印刷清晰,尤其是它使用的繁体竖排、原文加标点的形式,最大限度地恢复了古籍的原貌,给阅读和研究都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在内容上,《十三经注疏》包括了《周易》、《尚书》、《诗经》、《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论语》、《孝经》、《尔雅》、《孟子》等儒家经典及其注疏。
这些经典和注疏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对于理解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历史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此外,台湾艺文印书馆在出版过程中还注重版本的选择和校勘工作。
他们采用了多个版本进行比对和校勘,力求保证内容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同时,该版本还附有详细的校勘记和注释,为读者提供了更加便捷的阅读体验。
总之,台湾艺文印书馆出版的《十三经注疏》是一部非常优秀的传统文化经典合集,对于研究中国传统文化、历史、哲学等
领域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十三经注疏-礼记-中庸
礼记正义-中庸陆曰:“郑云:‘以其记中和之为用也。
庸,用也。
孔子之孙子思作之,以昭明圣祖之德也。
’”[疏]正义曰:案郑《目录》云:“名曰《中庸》者,以其记中和之为用也。
庸,用也。
孔子之孙子思伋作之,以昭明圣祖之德。
此於《别录》属《通论》。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天命,谓天所命生人者也,是谓性命。
木神则仁,金神则义,火神则礼,水神则信,土神则知。
《孝经说》曰:“性者,生之质命,人所禀受度也。
”率,循也。
循性行之,是谓道。
脩,治也。
治而广之,人放效之,是曰“教”。
○率,所律反。
知音智,下“知者”、“大知”皆同。
放,方往反。
效,胡教反。
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
道,犹道路也,出入动作由之,离之恶乎从也?○离,力智反,下及注同。
恶音乌。
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
小人閒居为不善,无所不至也。
君子则不然,虽视之无人,听之无声,犹戒慎恐惧自脩正,是其不须臾离道。
○睹,丁古反。
恐,匡勇反,注同。
閒音闲,下同。
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慎独者,慎其间居之所为。
小人於隐者,动作言语,自以为不见睹,不见闻,则必肆尽其情也。
若有佔听之者,是为显见,甚於众人之中为之。
○见,贤遍反,注“显见”同,一音如字。
佔,敕廉反。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
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中为大本者,以其含喜怒哀乐,礼之所由生,政教自此出也。
○乐音洛,注同。
中,丁仲反,下注“为之中”同。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致,行之至也。
位,犹正也。
育,生也,长也。
○长,丁丈反。
[疏]“天命”至“育焉”。
○正义曰:此节明中庸之德,必脩道而行;谓子思欲明中庸,先本於道。
○“天命之谓性傚者,天本无体,亦无言语之命,但人感自然而生,有贤愚吉凶,若天之付命遣使之然,故云“天命”。
老子云:“道本无名,强名之曰道。
”但人自然感生,有刚柔好恶,或仁、或义、或礼、或知、或信,是天性自然,故云“谓之性”。
十三经注疏
⑴:《周易正义》一〇卷,【魏】王弼、韩康伯注,【唐】孔颖达等正义,【清】李锐校。
⑵:《尚书正义》二〇卷,旧题【汉】孔安国传,【唐】孔颖达等正义,【清】徐养原校。
⑶:《毛诗正义》七〇卷,【汉】毛亨传,郑玄笺,【唐】孔颖达等正义,【清】顾广圻校
⑷:《周礼注疏》四二卷,【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清】臧庸校。
⑸:《仪礼注疏》五〇卷,【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清】徐养原校。
⑹:《礼记正义》六三卷,【汉】郑玄注,【唐】孔颖达等正义,【清】洪震煊校。
⑺:《春秋左传正义》六〇卷,【晋】杜预注,【唐】孔颖达等正义,【清】严杰校。
⑻:《春秋公羊传注疏》二八卷,【汉】何休注,【唐】徐彦疏,【清】臧庸校。
⑼:《春秋谷梁传注疏》二〇卷,【晋】范宁注,【唐】杨士勋疏,【清】李锐校。
⑽:《论语注疏》二〇卷,【魏】何晏集解,【宋】邢昺疏,【清】孙同元校。
⑾:《孝经注疏》九卷,【唐】玄宗御注,【宋】邢昺疏,【清】臧庸校。
⑿:《尔雅注疏》一〇卷,【晋】郭璞注,【宋】邢昺疏,【清】臧庸校。
⒀: 《孟子注疏》十四卷,【汉】赵岐注,旧题【宋】孙奭疏,【清】李锐校。
《周易》魏王弼东晋韩康伯注
唐孔颖达疏
《尚书》汉孔安国传
唐孔颖达疏
《诗经》汉毛亨传郑元笺
唐孔颖达疏
《楚辞》王逸(东汉)《楚辞章句》
《春秋左传》左丘明传杜预注
孔颖达疏
《论语》魏何晏《论语注解》
宋邢昺疏
《孟子》汉赵岐注
宋孙奭疏
《老子》韩非子《解老》《喻老》
河上公《老子道德经章句》
严遵《老子指归》
王弼《老子道德经注》
《庄子》郭象《庄子注》。
十三经注疏-礼记-大学
大学陆曰:“郑云:‘《大学》者,以其记博学,可以为政也。
’”[疏]正义曰:案郑《目录》云:“名曰《大学》者,以其记博学,可以为政也。
此於《别录》属《通论》。
”此《大学》之篇,论学成之事,能治其国,章明其德於天下,却本明德所由,先从诚意为始。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於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明明德”,谓显明其至德也。
止,犹自处也。
得,谓得事之宜也。
○大,旧音泰,刘直带反。
近,附近之近。
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国。
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
欲齐其家者,先脩其身。
欲脩其身者,先正其心。
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
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
知,谓知善恶吉凶之所终始也。
○其知如字,徐音智,下“致知”同。
致知在格物。
格,来也。
物,犹事也。
其知於善深则来善物,其知於恶深则来恶物,言事缘人所好来也。
此“致”或为“至”。
○格,古百反。
好,呼报反。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脩,身脩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脩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
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
壹是,专行是也。
○治,国治,并直吏反,下同。
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
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小人閒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揜其不善,而著其善。
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此谓诚於中形於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谦,读为慊,慊之言厌也。
厌,读为黡,黡,闭藏貌也。
○毋音无。
恶恶,上乌路反,下如字。
臭,昌救反。
好好,上呼报反,下如字。
谦,依注读为慊,徐苦簟反。
閒音闲。
厌,读为黡,乌斩反,又乌簟反。
揜,於检反。
著,张虑反,注同。
肺,芳废反。
肝音干。
言厌,於琰反,一音於步反。
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
[整理版]十三经注疏
十三经注疏: 即指后人为了便于查阅《易》、《诗》、《书》、《周礼》、《礼记》、《仪礼》、《公羊传》、《谷梁传》、《左传》、《孝经》、《尔雅》、《孟子》的注和疏加上唐陆德明《经典释文》的注音合刊成的一部书.这就是现在通行的《十三经注疏》。
拼音文字:是表音文字的一种,是以多个单音字母合并而成,拥有单音或多音节的语音文字。
例如英文和法文。
交际法:又称“意念法”、“功能法”或“意念-功能法”。
它是以语言功能项目为纲,培养在特定的社会语境中运用语言进行交际能力的一种教学法体系。
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初期欧洲经济共同体国家,中心在英国。
语言学理论基础是20世纪60年代兴起70年代形成高潮的社会语言学。
尤其是社会语言学家海姆斯的交际能力理论和功能主义语言学家韩礼德的功能语言理论和话语分析理论,以及威多森的语言交际观。
交际法的语言观认为,语言悬表达意义的系统,其基本功能是社会交际,语言学不应仅仅研究语言的形式,更要关注语言要完成的社会功能以及语言在人们社会交往中受到的制约因素,因此,第二语言教学的目的不仅是让学习者掌握语言规则、能正确地运用语言,更要掌握语言的使用规则,得体地运用语言。
心理学基础是人本主义心理学和20世纪60年代后期兴起的心理语言学。
交际法强调以学生为中心,首先要分析学习者对第二语言的需要,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确定都必须从学习者的需要出发。
组合的递归性:因为语法的组合结构一层套一层,所以同样的结构规则尽可以重复使用而不致造成结构上的混乱叫组合的递归性孤立语:又叫词根语,缺乏词形变化;特点是词序严格、虚词重要、复合词多、派生词少以汉语为代表。
粘着语:有丰富的词形变化,通过词本身形式的变化表示各种语法关系的语言;日语、为其代表。
屈折语:以词形变化作为表示语法关系的主要手段的语言;特点是有丰富的词形变化来表示词与词之间的关系;以俄语、英语为代表。
复综语:又叫编插语,突出特点是分不出词和句子。
词和句子合二为一,一个词的构成部分同时又是另一个词的组成部分,许多个成分互相编插组合在一起,难分你我。
十三经注疏-礼记-学记
学记陆曰:“郑云:《学记》者,以其记人学教之义。
”[疏]正义曰:按郑《目录》云:“名曰《学记》者,以其记人学教之义,此於《别录》属《通论》。
”发虑宪,求善良,足以謏闻,不足以动众。
宪,法也,言发计虑当拟度於法式也。
求,谓招来也。
謏之言小也。
动众,谓师役之事。
○宪音献。
謏,思了反,徐所穆反。
闻音问,声闻。
度,大各反。
就贤体远,足以动众,未足以化民。
就,谓躬下之。
体,犹亲也。
○下,户嫁反。
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所学者,圣人之道在方策。
○策,初革反。
[疏]“发虑”至“学乎”。
○正义曰:此一节明虽有馀善,欲化民成俗,不如学之为重。
○“发虑宪”者,发,谓起发。
虑,谓谋虑。
宪,谓法式也。
言有人不学,而起发谋虑,终不动众,举动必能拟度於法式,故云“发虑宪”。
○“求善良”者,良亦善也,又能招求善良之士。
○“足以謏闻”者,謏之言小。
闻,声闻也。
言不学之人,能有片识谋虑法式,求善以自辅。
此是人身上小善,故小有声闻也。
○“不足以动众”者,众,谓师役也。
虽有以小善,恩未被物,若御军动众则不能,故云“不足以动众”也。
○“就贤体远”者,贤,谓德行贤良,屈下从就之。
远,谓才艺广远,心意能亲爱之也。
○“足以动众”者,以恩被於外,故足以动众也。
“未足以化民”者,虽复恩能动众,识见犹浅,仁义未备,故未足以化民也。
○“君子如欲化民成俗”者,君,谓君於上位。
子,谓子爱下民。
谓天子诸侯及卿大夫欲教化其民,成其美俗,非学不可,故云“其必由学乎”。
学则博识多闻,知古知今,既身有善行,示民轨仪,故可以化民成俗也。
○注“宪,法也,言发计虑当拟度於法式也。
求,谓招来也。
謏之言小也。
动众,谓师役之事。
○正义曰:“宪,法”,《释诂》文。
“謏之言小也”,言謏音近小,故云“謏之言小也”。
云“动众,谓师役之事”者,动众以与化民相对,化民事难,动众稍易,故知是师役之事。
○注“所学者,圣人之道在方策”。
○正义曰:郑恐所学惟小小才艺之事,故云“所学者,圣人之道”。
十三经注疏汇校缘起
⼗三经注疏汇校缘起⼀《⼗三经注疏》包括⼗三部儒家经典的经⽂、古注、⾳义、疏⽂。
这⼗三部经典是:《周易》《尚书》《⽑诗》《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传》《春秋公⽺传》《春秋穀梁传》《论语》《孝经》《尔雅》《孟⼦》。
儒家的主要经典已包括在内了。
这⼗三部经典在传授过程中曾经产⽣过多家注释解说,其中⼤部分失传。
保存下来的古注有:《周易》魏王弼、晋韩康伯注,《尚书》汉孔安国注(据考是魏晋时⼈的伪作,却有较⾼的⽔平),《⽑诗》汉⽑亨传、汉郑⽞笺,《周礼》汉郑⽞注,《仪礼》汉郑⽞注,《礼记》汉郑⽞注,《春秋左传》晋杜预注,《春秋公⽺传》汉何休注,《春秋穀梁传》晋范宁集解,《论语》魏何晏集解,《孟⼦》汉赵岐注,《孝经》唐⽞宗注,《尔雅》晋郭璞注。
其主体部分是汉晋间⼈注。
这些注有的不是汉⼈的旧注,但也吸收了汉⼈的旧说。
相对于宋元⼈的注,这⼀批旧注被称为“古注”。
经⽂古奥,后⼈理解困难,往往⾸先求助于这些古注,原因是前⼈认为这些古注“去古未远”,有较⼤的可靠性。
随着历史的发展和学术研究的进步,对于经⽂和古注⼜逐步产⽣了更为详尽的疏解,这些对经⽂和古注的疏解称为“义疏”,在南北朝时期⽐较发达。
到了唐代,孔颖达等奉敕撰定了“五经义疏”,由于是朝廷主持,所以称“五经正义”。
这五部书是《周易正义》《尚书正义》《⽑诗正义》《礼记正义》《春秋左传正义》。
另有唐代贾公彦撰《周礼疏》、《仪礼疏》、徐彦《春秋公⽺传疏》、杨⼠勋《春秋穀梁传疏》。
北宋邢昺⼜奉敕撰定《论语疏》《尔雅疏》《孝经疏》,另有托名孙奭撰的《孟⼦疏》。
总的看来,唐⼈的疏是总结南北朝⾄隋的疏⽽成的,⽽宋⼈邢昺的疏⼜是总结唐⼈的疏⽽成的,都有更早的来源和依据。
《孟⼦》原来不在“经书”⾏列,⾄北宋末才由王安⽯推动正式加⼊经书⾏列,北宋徽宗时成都的⽯经加⼊《孟⼦》,第⼀次出现了成套的“⼗三经”。
唐宋⼈的疏最初的⽂本形式是经⽂、古注不全列,只在每条疏⽂开头冠以起讫语“某某⾄某某”,如《关雎》⾸节疏,先说“关关⾄好逑”,然后再作疏,《关雎》的正⽂省略。
上海古籍 《十三经注疏》好吗
上海古籍出版社的《十三经注疏》是一套非常经典的古籍整理丛书,该套书收录了《周易正义》、《尚书正义》、《毛诗正义》、《周礼注疏》、《仪礼注疏》、《春秋左传正义》、《春秋公羊传注疏》、《春秋谷梁传注疏》、《论语注疏》、《孟子注疏》、《孝经正义》、《尔雅注疏》等十三部经典的注疏,对研究中国古代哲学、历史、文学、语言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价值。
这套书的校勘和整理都非常严谨,对各种版本进行了详细的比较和鉴别,以确保版本的准确性和权威性。
同时,该套书还附有详细的校勘记和注释,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经典的内容和背景。
总的来说,上海古籍出版社的《十三经注疏》是一套非常优秀的古籍整理丛书,对于研究中国古代文化和历史的人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参考书籍。
十三经注疏
十三经注疏《十三经注疏》“十三经”包括:《易》、《诗》、《书》、《周礼》、《礼记》、《仪礼》、《公羊传》、《榖梁传》、《左传》、《孝经》、《论语》、《尔雅》、《孟子》等十三部儒家经典,内容博大,在悠久的中华文明进程中,对我国的传统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长期根植于人们的思想意识和社会生活观念中。
“十三经”各注释版本中,以清代学者阮元主持校刻的《十三经注疏》最为完善,是研究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参考资料。
“十三经”注者:周易正义——魏?王弼、晋?韩康伯注,唐?孔颖达等正义;尚书正义——汉?孔安国传、唐?孔颖达等正义;毛诗正义——汉?毛亨传、郑玄笺、唐.孔颖达等正义;周礼注疏——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仪礼注疏——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礼记正义——汉?郑玄注、唐?孔颖达等正义;春秋左传正义——杜预注、唐?孔颖达等正义;春秋公羊传注疏——何休解诂、唐?徐彦疏;春秋谷梁传注疏——晋?范宁注、唐?杨士勋疏;孝经注疏——唐玄宗注、宋?邢昺疏;尔雅注疏——晋?郭璞注、宋?邢昺疏;论语注疏——魏?何晏注、宋?邢昺疏;孟子注疏——汉?赵岐注、宋?孙奭疏。
《孝经》简介:《孝经》中国古代儒家的伦理学着作。
有人说是孔子自作,但南宋时已有人怀疑是出于后人附会。
清代纪昀在《四库全书总目》中指出,该书是孔子“七十子之徒之遗言”,成书于秦汉之际。
自西汉至魏晋南北朝,注解者及百家。
现在流行的版本是唐玄宗李隆基注,宋代邢昺疏。
全书共分一十八章。
内容:该书以孝为中心,比较集中地阐发了儒家的伦理思想。
它肯定“孝”是上天所定的规范,“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人之行也。
”书中指出,孝是诸德之本,“人之行,莫大于孝”,国君可以用孝治理国家,臣民能够用孝立身理家,保持爵禄。
《孝经》在中国伦理思想中,首次将孝亲与忠君联系起来,认为“忠”是“孝”的发展和扩大,并把“孝”的社会作用绝对化神秘化,认为“孝悌之至”就能够“通于神明,光于四海,无所不通”。
十三经注疏.春秋公羊传注疏
十三经注疏.春秋公羊传注疏【十三经注疏.春秋公羊传注疏】是中国古代著名的经学著作之一,深入解读了春秋时期的历史事件和人物故事。
本文将以其中的【中括号内的内容】为主题展开论述,一步一步回答,以便更好地理解这部著作。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十三经注疏.春秋公羊传注疏】的背景和内容。
【十三经】是指儒家经典中的13部书籍,其中包括《诗经》、《尚书》、《易经》等。
而【春秋公羊传注疏】则是对《春秋》这一经典的注释和解读,其中注疏的作者是公羊高和曾子高。
在整部【春秋公羊传注疏】中,【中括号内的内容】无疑是其中重要的一部分。
这些内容通常是对《春秋》中特定事件、人物的解读和评价。
它们包含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对我们理解春秋时期的政治、军事、道义等方面有着重要意义。
接下来,我们来具体解读【中括号内的内容】。
在《春秋》中,有许多重要的历史事件,其中涉及了众多的权臣、国君和诸侯。
【中括号内的内容】通过对这些事件的注释,尤其是对其中主要人物的评价,为我们提供了更加深入的理解和思考。
例如,【中括号内的内容】可能涉及到春秋时期的一次战争。
我们可以看到,作者对这场战争的背景、起因、过程和结果都进行了详细的解读。
这样的解读不仅有助于我们了解当时的战争制度和策略,还能够反映出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状况。
同时,【中括号内的内容】还会对当时的各类人物进行评价。
无论是国君、诸侯还是权臣,他们的行为和决策往往影响着整个国家的命运。
注疏中的评价对于我们理解这些人物的思想、性格和为政之道有着重要的帮助。
通过对这些人物评价的分析,我们不仅能够认识到春秋时期不同的政治派别和思想流派,还能够思考他们的优劣和对历史的影响。
此外,【中括号内的内容】在于对《春秋》中蕴含的道德和伦常观念的解读。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道德和伦常一直被视为人们处世行事的准则。
而春秋时期正是中国传统思想兴起的阶段,其道义观念正是中国古人道德伦常观念的重要来源。
通过对【中括号内的内容】的研究,我们可以理解当时的社会道义观念,思考其中的价值与意义。
十三经注疏
周易正义魏·王弼、晋·韩康伯注,唐·孔颖达等正义尚书正义魏·王肃伪孔安国传、唐.孔颖达等正义毛诗正义汉·毛亨传、郑玄笺、唐·孔颖达等正义周礼注疏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仪礼注疏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礼记正义汉·郑玄注、唐·孔颖达等正义春秋左氏传正义晋·杜预注、唐·孔颖达等正义春秋公羊传注疏何休解诂、唐·徐彦疏春秋谷梁传注疏晋·范宁注、唐·杨士勋疏孝经注疏唐玄宗注、宋·邢昺疏尔雅注疏晋·郭璞注、宋·邢昺疏论语注疏魏·何晏集解、宋·邢昺疏孟子注疏东汉·赵岐注、宋·孙奭疏经名注名注者疏名疏者合称周易周易注【曹魏】王弼(226-249,卦爻辞、彖、象、文言)【东晋】韩康伯(335一385左右[8],系辞、说卦、序卦、杂挂)周易正义【唐】孔颖达(574-648,领衔)周易注疏尚书古文尚书传【西汉】孔安国(题名)[5]尚书正义【唐】孔颖达(领衔)尚书注疏毛诗毛诗传笺【西汉】毛公(毛诗故训传)【东汉】郑玄(127-200,毛诗笺[2])毛诗正义【唐】孔颖达(领衔)毛诗注疏周礼周礼注【东汉】郑玄周礼疏【唐】贾公彦周礼注疏仪礼仪礼注【东汉】郑玄仪礼疏【唐】贾公彦仪礼注疏礼记礼记注【东汉】郑玄礼记正义【唐】孔颖达(领衔)礼记注疏左传(附《春秋》)春秋经传集解【西晋】杜预(222-285)春秋正义【唐】孔颖达(领衔)春秋左传注疏公羊传春秋经传解诂【东汉】何休(129-182)春秋公羊疏不明[6]春秋公羊传注疏穀梁传春秋穀梁传集解【东晋】范宁(339-401)春秋穀梁疏【唐】杨士勋春秋穀梁传注疏孝经孝经注【唐】玄宗(685-762)孝经正义【北宋】邢昺(932-1010,领衔)孝经注疏论语论语集解【曹魏】何晏(约195-249,领衔)论语正义【北宋】邢昺(领衔)论语注疏尔雅尔雅注【晋】郭璞(276-324)尔雅疏【北宋】邢昺(领衔)尔雅注疏孟子孟子章句【东汉】赵岐(108-201)孟子正义【北宋】孙奭(题名)[7]孟子注疏⑴:《周易正义》一〇卷,【魏】王弼、韩康伯注,【唐】孔颖达等正义,【清】李锐校。
十三经注疏-礼记-中庸
礼记正义-中庸陆曰:“郑云:‘以其记中和之为用也。
庸,用也。
孔子之孙子思作之,以昭明圣祖之德也。
’”[疏]正义曰:案郑《目录》云:“名曰《中庸》者,以其记中和之为用也。
庸,用也。
孔子之孙子思伋作之,以昭明圣祖之德。
此於《别录》属《通论》。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天命,谓天所命生人者也,是谓性命。
木神则仁,金神则义,火神则礼,水神则信,土神则知。
《孝经说》曰:“性者,生之质命,人所禀受度也。
”率,循也。
循性行之,是谓道。
脩,治也。
治而广之,人放效之,是曰“教”。
○率,所律反。
知音智,下“知者”、“大知”皆同。
放,方往反。
效,胡教反。
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
道,犹道路也,出入动作由之,离之恶乎从也?○离,力智反,下及注同。
恶音乌。
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
小人閒居为不善,无所不至也。
君子则不然,虽视之无人,听之无声,犹戒慎恐惧自脩正,是其不须臾离道。
○睹,丁古反。
恐,匡勇反,注同。
閒音闲,下同。
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慎独者,慎其间居之所为。
小人於隐者,动作言语,自以为不见睹,不见闻,则必肆尽其情也。
若有佔听之者,是为显见,甚於众人之中为之。
○见,贤遍反,注“显见”同,一音如字。
佔,敕廉反。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
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中为大本者,以其含喜怒哀乐,礼之所由生,政教自此出也。
○乐音洛,注同。
中,丁仲反,下注“为之中”同。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致,行之至也。
位,犹正也。
育,生也,长也。
○长,丁丈反。
[疏]“天命”至“育焉”。
○正义曰:此节明中庸之德,必脩道而行;谓子思欲明中庸,先本於道。
○“天命之谓性傚者,天本无体,亦无言语之命,但人感自然而生,有贤愚吉凶,若天之付命遣使之然,故云“天命”。
老子云:“道本无名,强名之曰道。
”但人自然感生,有刚柔好恶,或仁、或义、或礼、或知、或信,是天性自然,故云“谓之性”。
十三经注疏详细资料大全
十三经注疏详细资料大全《十三经注疏》是文史研究工作者经常要查检的书。
中国文籍,浩如烟海,目前存世约十多万种,《四库全书》是这些文籍的精华,其经史子集四部之中,经部又是其精华,而《十三经注疏》则冠列于其经部之首。
清代由阮元主持校刻的《十三经注疏》,号称善本。
目前通行本为上海古籍出版社、中华书局、浙江古籍出版社的缩印本(精装16开本上下册)。
其阮元校勘之处,均用▲号表示。
详见各家出版社之出版说明。
基本介绍•中文名称:十三经注疏•出版社:中华书局•出版日期:1980年•ISBN:9787101002652基本信息,注疏释义,注疏版本,“十三经”,来历,注疏者,历史价值,图书,第一册,第二册,第三册,第四册,基本信息·页码:2784 页·版本:1版·装帧:精装·开本:16 ·中文:中文·套装数量:2 十三经简介“十三经”包括《易》、《诗》、《书》、《周礼》、《礼记》、《仪礼》、《公羊传》、《穀梁传》、《左传》、《孝经》、《论语》、《尔雅》、《孟子》十三部儒家经典,内容博大,在悠久的中华文明进程中,对我国的传统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长期根植于人们的思想意识和社会生活观念中。
注疏释义注疏:注和疏的并称。
注,对经书字句的注解,又称传、笺、解、章句等;疏,对注的注解,又称义疏、正义、疏义等。
注、疏内容关乎经籍中文字正假、语词意义、音读正讹、语法修辞,以及名物、典制、史实等。
宋人将十三经宋及宋以前之注疏合刊,"注疏"之称始流行。
十三经注疏:即指后人为了便于查阅《易》、《诗》、《书》、《周礼》、《礼记》、《仪礼》、《左传》、《公羊传》、《穀梁传》、《孝经》、《论语》、《尔雅》、《孟子》的注和疏加上唐陆德明《经典释文》的注音合刊成的一部书.这就是现在通行的《十三经注疏》。
注疏版本以清代学者阮元主持校刻的《十三经注疏》在“十三经”的注释版本中最为完善,是研究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参考资料。
阮元十三经注疏
阮元十三经注疏
阮元十三经注疏是中国古代的文学名著,亦为古代国学宗师——阮元时期的文学成就。
阮
元注疏,原是阮元以及他所在诸子百家之行列亡宗朋友陆羽所作,经阮元完善而成,是完
善儒家道德秩序和法制文化精华的宝贵文学财富。
阮元以十三经为入门,对每篇原文注明几句文字,并将释义与理解放在一起,精到之处,
深刻有洞见,以至于此间文字,在学者眼中,更显得耐人寻味,通俗易懂。
其篇幅,亦不
无制义,某些字句之辨析,乃阮元所作,由此可见,阮元所注的,与所录的,实有其共同
之处,使人以为,手稿更显出其古色古香。
阮元十三经注疏,不仅仅是儒家学说和理论思想的一部宝库,它更是一部文学瑰宝,阮元
以文字和抒情,配合了道家与墨家的思想,他用诗文和论著完美地表达了自己的朴实思想,经注文字乃阮元之手笔,别具魅力,使人能够从中学习到墨家和道家的哲理思想,进而领悟大道之至理。
阮元是中国历史上出类拔萃的文学家、教育家和哲学家,他以十三经注疏标志着他创作艰
苦卓绝的文学成就,他的作品承载着古老文明的文化底蕴,其所注疏则又以精妙文字,折
射出古代祖先人们洞见大道秘旨的能力和聪光生机,因而得到古代学者们的钦佩和跟随,
今天也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广泛的肯定与推崇。
十三经注疏的成书与意义
十三经注疏的成书与意义十三经注疏是中国古代经典的注疏体系,从南北朝时期到唐代逐渐形成。
它是由经典、注、疏三部分组成,注是对原著文义的解释,疏则是对注的注解,因此十三经注疏包含了当时儒家学说的核心思想和文化内涵,其成书与意义值得我们深入探究。
一、十三经注疏的成书十三经注疏传承了中国古代经典文化的精髓,是文化的珍宝。
这种注疏体系的形成过程十分漫长。
早期的注疏主要以单篇注为主,如《毛诗》注、《左传》注等。
而到了北齐时期,儒家经学开始进入到注疏体系时代。
北齐经学家孔颖达编写了《孔氏三传》、《孔氏四书集传》等著作,形成注疏体系的雏形。
唐代是十三经注疏的全盛时期,期间出现了经学家如杜预、石崇等人编写的《毛诗传》、《左传》传等十三经注疏,奠定了十三经注疏的规范体系。
虽然十三经注疏经过多次修改和增添,但经典本质上没有改变,经典的精髓在十三经注疏中得到了更为细致的阐释,使得整个注疏体系更加完善。
二、十三经注疏的意义1. 继承文化传统十三经注疏是中国古代经典文化的重要遗产,其传承和发展是中国文化的一个缩影。
十三经注疏的形成过程源于古代经典文化的传统,他们十分尊重古代经典,同时在对经典进行注解、解释的同时,一定程度上也保留了古代经典文化的思想精髓和价值观。
2. 深化对儒家思想的理解十三经注疏的作用在于加深人们对儒家思想的理解。
儒家思想是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代表之一,其核心之一便是以“中庸之道”为中心的价值体系。
十三经注疏中不仅能够反映出儒家学说的重要思想,还能够表达出一些儒家学说的外延,为准确掌握儒家学说提供了有力的工具。
3. 推广经典文化十三经注疏的出现推广了经典文化的普及,让更多的人能够了解和掌握经典,从而更好地传承下去。
注疏体系不仅增加了经典的学习难度,还丰富了人们对经典的理解和认识。
此外,注疏也逐步向周边国家和地区扩散,对于促进古代文化的交流和传播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4. 引领思想潮流十三经注疏的思想不仅影响了中国古代的文化和历史进程,同时其对于今天的思想和文化也不可忽视。
《十三经注疏》的作者及主要内容
《十三经注疏》的作者及主要内容之蔡仲巾千创作1 《尚书》:现存中国最早的历史文献集。
《尚书正义》汉.孔安国传、唐.孔颖达等正义2 《周易》:现存中国最早的一部哲学著作,相传为周文王在监狱所作。
《周易正义》魏.王弼、晋.韩康伯注,唐.孔颖达等正义3 《诗经》:现存中国最早的一部诗集,感谢孔子,给我们留下了最早的一部文学作品集。
《毛诗正义》汉.毛亨传、郑玄笺、唐.孔颖达等正义4 《仪礼》:研究中国古代礼仪的著作。
《仪礼注疏》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5《周礼》(该书原名《周官》,西汉时在民间发现,创作年代大多数学者认为可能在战国时期。
)《周礼》主要汇集周王室官制和战国时期各国制度。
《周礼注疏》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6 《礼记》(西汉的两位学者礼学家戴德和他的侄子戴圣编辑的战国至秦汉年间儒家学者解释说明经书《仪礼》的文章选集。
)《礼记正义》汉.郑玄注、唐.孔颖达等正义。
7《左传》(可能是春秋末左丘明所作,但也有人认为是战国初的作品。
)《春秋左传正义》杜预注、唐.孔颖达等正义8《公羊传》(作者旧题是战国时齐人公羊高,他受学于孔子弟子子夏,后来成为传《春秋》的三大家之一。
)《春秋公羊传注疏》何休解诂、唐.徐彦疏9《谷梁传》(其作者相传是子夏的弟子,战国时鲁人谷梁赤。
起初也为口头传授,至西汉时才成书传)《春秋榖梁传注疏》晋.范宁注、唐.杨士勋疏(注:《春秋》三传中,《左传》偏重在用史实注释《春秋》,属史学范畴;《公羊传》和《谷梁传》偏重在义理辞章方面注释《春秋》,属于训诂学。
所以熟悉《左传》的人多,而了解《公羊传》和《谷梁传》的人就比较少。
)10 《论语》(春秋时孔子弟子对于孔子的语录笔记),《论语注疏》魏.何晏注、宋.邢昺疏(昺,音丙,bing,3声)11 《孝经》(西汉在孔壁中发现的藏书,可能为春秋时孔子或其弟子曾子所作。
)《孝经注疏》唐玄宗注、宋.邢昺疏12 《孟子》(战国时儒家学者孟子的著作。
)《孟子注疏》汉.赵岐注、宋.孙奭疏(奭,音是,shi4声)13《尔雅》战国到西汉的学者编写的一本可以用来学习儒家经典的词典,《尔雅》全书收词语4300多个。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十三经注疏》
十三经注疏,是文史研究工作者经常要查检的书。
中国文籍,浩如烟海,目前存世约十
十三经注疏:即指后人为了便于查阅《易》、《诗》、《书》、《周礼》、《礼记》、《仪礼》、《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孝经》、《论语》、《尔雅》、《孟子》的注和疏加上唐陆德明《经典释文》的注音合刊成的一部书.这就是现在通行的《十三经注疏》。
十三经即《周易》、《尚书》、《毛诗》、《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论语》、《孝经》、《尔雅》、《孟子》等十三种,因为历代将它们尊为儒家经典,故称为“经”。
其成书年代各不相同,上自上古,下迄秦汉;其内容极其广泛,包括哲学、文学、历史、政治、经济、语言文字、伦理、民俗、地理、科技、典章制度等,是研究中国古代社会不可缺少的最重要的历史文献。
“十三经”的确立有一个渐进的过程。
最初儒家的经典为“六经”,就是孔子所说的“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
其中的《乐》早在战国后期即已失传,所以汉武帝时只立了《诗》《书》《礼》、《易》、《春秋》等五经。
由于汉朝统治者标榜“以孝治天下”,至东汉时,又在“五经”之外把《论语》、《孝经》定为读书人必读之书,这样儒家的经典便扩大为“七经”了。
到了唐朝,在国家官办学校的学习科目中以及科举考试项目中,又有“九经”之说。
这就是《诗》、《书》、《易》、《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春秋左氏传》等九部经书。
显然在“七经”、“九经”中,已经把古代阐述经义的一些《传》、《记》也包括到经的范围之内了。
在唐代,《论语》和《孝经》是要求所有读书人都要研读的,称之为“兼经”。
唐文宗年间(827—840年),朝廷下令把九经以及《论语》、《孝经》、《尔雅》都刻在石碑上.,总共十二部书,称为“十二经”。
这些经书刻石至今保存下来,就是有名的“开成石经”。
在宋朝,理学家们把《孟子》也提高到经书的地位。
北宋哲宗元佑年间的科举考试中就包括《孟子》了。
从此儒家的经典便成了“十三经”。
从此,“十三经”的名称就稳定下来,直到封建社会终结,再也没有变化。
注疏版本
以清代学者阮元主持校刻的《十三经注疏》在“十三经”的注释版本中最为完善,是研究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参考资料。
1.⑴:《周易正义》一〇卷,【魏】王弼、韩康伯注,【唐】孔颖达等正义,【清】
李锐校。
2.⑵:《尚书正义》二〇卷,旧题【汉】孔安国传,【唐】孔颖达等正义,【清】徐
养原校。
3.⑶:《毛诗正义》七〇卷,【汉】毛亨传,郑玄笺,【唐】孔颖达等正义,【清】
顾广圻校
4.⑷:《周礼注疏》四二卷,【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清】臧庸校。
5.⑸:《仪礼注疏》五〇卷,【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清】徐养原校。
6.⑹:《礼记正义》六三卷,【汉】郑玄注,【唐】孔颖达等正义,【清】洪震煊校。
7.⑺:《春秋左传正义》六〇卷,【晋】杜预注,【唐】孔颖达等正义,【清】严杰
校。
8.⑻:《春秋公羊传注疏》二八卷,【汉】何休注,【唐】徐彦疏,【清】臧庸校。
9.⑼:《春秋谷梁传注疏》二〇卷,【晋】范宁注,【唐】杨士勋疏,【清】李锐校。
10.⑽:《论语注疏》二〇卷,【魏】何晏集解,【宋】邢昺疏,【清】孙同元校。
11.⑾:《孝经注疏》九卷,【唐】玄宗御注,【宋】邢昺疏,【清】臧庸校。
12.⑿:《尔雅注疏》一〇卷,【晋】郭璞注,【宋】邢昺疏,【清】臧庸校。
13.⒀: 《孟子注疏》十四卷,【汉】赵岐注,旧题【宋】孙奭疏,【清】李锐校。
《十三经注疏》:华夏文明的核心典籍
在现代社会中,华夏文明是绵延数千年的一大文明体系,拥有难以数计的古代典籍。
但不可否认的是,“十三经”是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资料库,是其中的核心部分。
如果我们将浩瀚的中华典籍比作一朵朵璀璨夺目的花儿,那么,可以说,“十三经”就是它们最重要的母树。
在悠久的中华文明进程中,“十三经”对我国的传统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长期根植于人们的思想意识和社会生活观念中。
“十三经”在中国思想文化史上的重要价值是不言而喻的。
概括来说,它们是研究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重要史料,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又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百科全书,从古代经书中也可以看到不同学派的相互影响,而且,经学作为中国思想文化的主干对于民族凝聚和文化认同,始终发挥着不可取代的主导作用。
当然,“十三经”虽然阅历千古,凝结着无数前人的经验和智慧,但并不是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也不能为解决现代社会的各种问题提供现成答案。
今天正是中华民族昂首阔步地迈向现代化的康庄大道的伟大时刻,它可以成为我们
民族的精神柱,激发起民族精神;也可以成为我们的智慧向导,启发我们解决现实问题的睿智。
但这一切都需要我们结合现代社会的发展,对传统经典作出新的诠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