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时期主要史书要籍介绍表

合集下载

第一编_先秦时期史籍

第一编_先秦时期史籍
《孟子·滕文公下》:“世道衰微,邪说暴行又 作,臣弑君者有之,子弑其父者有之。孔子惧, 作《春秋》。《春秋》,天子之事也。是故孔子 曰:知我者其惟《春秋》乎!罪我者其惟《春秋
(二)《春秋》笔法
所谓《春秋》笔法( 春秋笔法),是指一种 “寓褒贬于记事”的写作手法。它的主要 特点是回避了明确的褒贬之词,而在“微 言”之中流露出“大义”,让人们自己去 揣摩、体会作者的倾向性。这种写作手法 始于历史著作《春秋》,后来广泛地用于 一切需要表达作者倾向性的文史作品,在 中国的文化史上具有很深远的渊源和影响。
第一章中国古代史籍的雏形
第一节《尚书》介绍
一、内容介绍
《尚书》
《尚书》是我国最古的官方史书,是我国第 一部上古历史文件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迹著作 的汇编,它保存了商周特别是西周初期的一 些重要史料。上古历史文献集。《左传》等 引《尚书》文字,分别称《虞书》、《夏 书》、《商书》、《周书》,战国时总称为 《书》,汉人改称《尚书》,意即“上古帝 王之书”(《论衡·正说篇》)。
(1)《春秋》是我国古代流传下来的 最早的一部编年史,开创了编年体史 书的撰写方法。
(2)为后世研究春秋时期的历史提供 了最早可信的文献资料。
(3)开创了私人修史、讲史与私人办 学的先例。
五、《春秋》的缺陷
(一)记事有许多遗漏,同时极其简略,无 法使人清楚地了解历史发展的具体过程。例 如:“螟”(隐公五年秋九月)、“雨” (僖公三年夏六月)、“宋灾”(襄公九年 春)、“狄伐晋”(僖公八年夏)、“公如 齐”(宣公五年春)等。
(二)《春秋》的内容
《春秋》记事上起鲁隐公元年(前722 年),下讫鲁哀公十四年(前481年), 共242年的历史。
内容也以鲁国为主,兼记周王室和其他诸 侯国,主要记载了春秋时期的政治事件和 人物活动,如诸侯国之间的访聘、会盟、 征伐等。同时也记录了不少自然现象,如 水、旱、霜、雪、地震、日食等,而对经 济、文化方面的记载很少。

《史记》先秦部份使用的其中几部书籍概况《世本》

《史记》先秦部份使用的其中几部书籍概况《世本》

《史記》先秦部份使用的其中幾部書籍概況《漢書》卷六二〈司馬遷傳‧贊〉說:「及孔子因魯史記而作《春秋》,而左丘明論輯其本事,以為之傳,又籑異同為《國語》;又有《世本》,錄黃帝以來至春秋時帝、王、公、侯、卿、大夫祖世所出;春秋之後,七國並爭,秦兼諸侯,有《戰國策》;漢興,伐秦,定天下,有《楚漢春秋》,故司馬遷據《左氏》、《國語》,采《世本》、《戰國策》,述《楚漢春秋》,接其後事,訖於大【天】漢」。

《楚漢春秋》乃西漢初陸賈所撰。

據《漢書》卷三十〈藝文志‧六藝略‧春秋類〉的著錄,共九篇。

宋以後亡佚。

然而一則因為陸賈卒於西漢文帝年間,記載的歷史有限,再則這段時期的歷史狀況有更完備的《史》、《漢》可依據,所以雖然還有少許的殘章散句被古書稱引,但無甚價值,可置不論。

清人茆泮林有輯本。

《世本》「世」相當於後世所說的族譜。

《周禮》卷二六〈春官‧小史〉:「掌邦國之志,奠(改讀為定)繫世,辨昭穆」。

只有正確的「世」,在人際倫輩上才會有序,確立繼承資格先後;在祭祀時,才能使得祭祀對象及相應的祭儀、祭品合乎禮制,不會得罪祖先。

此所以《國語》卷四〈魯語上〉說:「夫祀,昭孝也……故工、史書世;宗、祝書昭穆,猶恐其踰也」。

既然在古人心目中這般重要,所以《國語》卷十七〈楚語上〉申叔時論及太子等貴族教育時,其中一項就是「教之世」。

大小貴族大概都有各自的「世」,而且可推想:這些「世」還會有副本藏在周室,以備一旦出現爭執狀況,可以稽核。

在某國、某家沒徹底敗亡之前,它的「世」勢必要不斷地增修。

大概在漢初,有人將蒐集到的各國、各家累積下來的「世」,彙編成一本書,題名為《世本》。

《漢書》卷三十〈藝文志‧六藝略‧春秋類〉著錄的,共十五篇。

其內容至少包括〈帝系〉、〈王侯譜〉、〈卿大夫譜〉、〈記〉、〈世家〉、〈傳〉、〈氏姓〉、〈居〉(這些國、家的所在地點)、〈作〉(文物的發明者)、〈諡法〉等。

近年清華簡中有篇從未見過的作品,從相傳中殷商時期的楚國祖先季連,一直記載到戰國初楚悼王時的所居之處,因此整理者將之題名為〈楚居〉。

1.1 先秦时期史籍介绍及选文

1.1 先秦时期史籍介绍及选文

• 〔4〕“项”,西周时封国,陈彭年《广韵》卷三《 讲》、郑樵《通志·氏族略》并云姬姓,康熙敕修《 春秋传说汇纂》卷首《姓氏篇》云姞姓。春秋时为鲁 所灭,后楚灭鲁,以项封项燕先人。故地在今河南沈 丘县。
• 〔5〕“姓项氏”,姓与氏原来是有区别的,姓为原 始部落称号,表示血缘所出。氏是姓的支系,为宗族 系统的称号。氏的来源,或氏于号,或氏于谥,或氏 于爵,或氏于国,或氏于官,或氏于字,或氏于居, 或氏于事,或氏于职。项氏是氏于国。秦、汉以后姓 氏混而为一。
• 清代学者对其贡献很大,其中孙星衍的《尚书今古文 注疏》比较好。
五、《逸周书》介绍
• 原名《周书》,《汉书·艺文志》称之为《周史记》。东汉 许慎《说文解字》因其所记内容为《尚书》所无,故称《 逸周书》。
• 今本《逸周书》是古本《逸周书》和《汲冢竹书》相结合 的产物。体裁同《尚书》,多为诰誓号令,相传是利用孔 子删《书》后所余资料汇编而成。
• 2、《尚书》孕育着我国编年史的开端。 • 《尚书》全书编排,是按朝代,先《虞夏书》,然后
《商书》、《周书》。再按帝王顺序排列文献的先后 ,所以《尚书》实际上又是我国编年史的开端。
• 3、《尚书》开创地志体先例。
• 《禹贡》一篇,中国最早的一篇地理志。总结了秦朝 统一以前的地理知识,记载了九州的地理情况,给中 国人民一个中国政治从来就是统一的,疆域从来就是 广大的观念,意义极为重大。
• 史官的出现
• 史官:历代设置专门记录和编撰历 史的官职。“史”的最初义指古代 记事之官吏,即史官。
• 因为要有史籍须先有史官,而中国 古代的史官,在夏代的奴隶制国家 机构中已经出现了。
• 三代时期的史官,其职能如下:
• 1、夏之史官:其职能含有劝谏,主要掌管天时星令 ,或者说是掌管法典的大臣。

第二讲:先秦史籍介绍

第二讲:先秦史籍介绍
❖ 2、《逸周书》——易被遗忘的珍 贵史籍
三、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
❖ 1.成书年代与书名 ❖ 2.思想内容与史料价值 ❖ 分类:风、雅、颂 ❖ 注本:西汉毛亨《毛诗正义》;南宋朱熹
《诗集传》
3、《国语》——分国记言
❖ 1.首创国别体 ❖ 2.与《左传》参证补充 ❖ 3.文风、语言不统一
4、《战国策》——策士的策谋和言论汇编
❖ 6.公子成接受改革。
❖ 【臣愚不达于王之议,敢道世俗之闻---臣敢 不听令。】
第二章 编年体
❖ 概述
❖ 优点:1、便于表现历史事件的时间顺序。 ❖ 2、便于表明历史件事之间的关系。 ❖ 3、可以避免叙述的重复。 ❖ 缺点:1、不能连续叙述历史件事的全部情况。 ❖ 2、难以记载年月不明或不能编年的历史现象,如
❖ 《清实录》:自太祖努尔哈赤到光绪帝11朝 及民国初(宣统),共12朝的完整实录。
要籍选读:宋太祖释兵权
❖ 背景
❖ 后周:郭威;柴荣(周世宗)
❖ 禁军{殿前司:都点检-副都点检-都指挥使-副都指挥使-都
虞候
❖ ——1张永德(郭威女婿-都点检) 3赵匡胤(都指挥使)

{侍卫司:都指挥使-副都指挥使-都虞候
❖ 3.赵武灵王让叔父公子成带头易服。
❖ 【王:家听于亲,国听于君
❖ ---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从政有经,而令 行为上。故明德在于论贱,行政在于信贵。 今胡服之意,非以养欲而乐志也。事有所出, 功有所止。事成功立,然后德且见也。】
❖ 4.公子成反对胡服。
❖ 【袭远方之服,变古之教,易古之道,畔学者,离 中国,臣愿大王图之。】
❖ 史官不能易其法,学者不能舍其书”。 ❖ ——宋郑樵《通志-考》
后人对纪传体的评价

先秦史书目

先秦史书目

先秦基本书目
李学勤《中国古代史十论》
金景芳《中国奴隶社会史》
苏秉琦《中国文明起源新探》
徐旭升《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
丁山《中国古代宗教与神话》
张光直《商文明》
张光直《中国青铜时代》
许倬云《西周史》
杨宽《西周史》
杨向奎《宗周社会与礼乐文明》
童书业《春秋史》
杨宽《战国史》
王国维《古史新证》
顾颉刚等《古史辨》(全七册)
徐中舒《先秦史论稿》
吴荣曾《先秦两汉史研究》
裘锡圭《古代文史研究新探》
李学勤《东周与秦代文明》
葛兆光《七世纪前中国的知识、思想与信仰世界》郭沫若《十批判书》
余英时《士与中国文化》
皮锡瑞《经学历史》
李零《简帛故书与学术源流》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上下册)张岱年《中国哲学大纲》
侯外庐《中国思想通史》
柳诒徵《中国文化史》
杨伯峻《春秋左传注》
钱玄《三礼通论》
蒋伯潜《诸子统考》
童书业《春秋左传研究》
李峰《西周的灭亡》。

先秦现存古籍及重要注解版本

先秦现存古籍及重要注解版本

先秦现存古籍及重要注解版本先秦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这个时期的文献和注解对后来的汉朝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这个时期,产生了许多现存古籍,其中包括《尚书》、《诗经》等。

这些古籍不仅具有很高的文献价值,同时也为我们提供了重要的历史资料。

在先秦时期,《尚书》是最为重要的古籍之一。

《尚书》是一部书名,其实际内容是《尚书·伏候》、《尚书·尧典》、《尚书·舜典》、《尚书·大禹谟》、《尚书·君谟》、《尚书·旅獒》等七篇。

这些篇章记录了周朝初到尧、舜、舜、禹、商、汤等先王的事迹和智慧,被誉为中国古代的传世奇书。

《诗经》也是一部非常重要的古籍。

《诗经》共305篇,收录了周代至春秋时期的诗歌,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这些诗歌既有鼓励人民奋斗、反映社会现实的题材,也有神话、传说等。

《诗经》是中国文化史上的瑰宝,其思想、道德、情感等方面的价值,对中国古代文学和后世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除了这两部古籍之外,《老子》、《孔子》、《孟子》等诸子百家著作也是先秦时期的重要文献。

这些著作对中国古代哲学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同时也对后世的世界观、人生观等方面产生了重要影响。

在先秦时期的古籍中,还有一些重要注解版本。

例如,《论语》是儒家学派的重要经典,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对《论语》有注释,是中国古代儒家文化的重要遗产。

《老子》是道家学派的重要经典,有多种版本的注解,如《老子·河上》版本等,它们不仅对道家学派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也对后世的中国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先秦时期的古籍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记录了那个时期的社会、文化、道德等各个方面的信息,是后世汉及文化的重要根源。

同时,先秦时期的古籍也有很多重要注解版本,它们为我们研究古代文化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和财富。

现存先秦两汉古书一览表

现存先秦两汉古书一览表
(二)史书类(12)
赵曄《吴越春秋》
袁康《越绝书》
陆贾《楚汉春秋》
司马迁《史记》
班固《汉书》
荀悦《前汉纪》
刘珍等《东汉观记》
佚名《汉官》
王隆《汉官解詁》
卫宏《汉旧仪》
应劭《汉官仪》
蔡质《汉官典职仪式选用》
(三)子书类(21)
(甲)解老类
河上公《老子道德经河上公章句》
严遵《老子指归》
张陵《老子想尔註》
(戊)名家
邓析子
尹文子
公孙龙子
(己)纵横家
鬼谷子(陶宏景註)
(庚)杂家
尸子
吕氏春秋(高诱註)
(辛)燕丹子
(壬)其他
鬻子
管子(尹知章註)
晏子春秋
(四)诗赋类(1)
楚辞
(五)兵书类(5)
司马法
六韜
孙子
吴子
尉繚子
(六)术数类(4)
甘石星经
连山
归藏
山海经(郭璞註)
(七)方技类(5)
黄帝内经太素
黄帝内经素问
黄帝内经灵枢
汉赋(费振刚等辑校《全汉赋》)
(五)术数类(2)
周髀算经
九章算术(六)方技类(3) Nhomakorabea神农本草经
张仲景《伤寒论》
张仲景《金匱要略》
(七)兵书类(1)
黄石公《三略》
(八)农书类(2)
氾胜之《氾胜之书》
崔寔《四民月令》
(九)道教类(1)
太平经
按,《焦氏易林》未被纳入,不知何故。
黄帝八十一难经
黄帝甲乙经
二秦代古书(1)
李斯《苍頡篇》
三汉代古书(54)
(一)经传小学类(10)
(甲)经传类

中国历史要籍简介

中国历史要籍简介

中国历史要籍简介一、先秦历史相关典籍(一)文献汇编1、尚书《尚书》又称《书》、《书经》,相传由孔子编撰而成。

记载自尧舜到夏商周,跨越两千余年。

它以记言为主,主要有典、谟、训、诰、誓、命六种。

是中国第一部古典文集和最早的历史文献,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史书。

2、逸周书《逸周书》,原名《周书》,隋唐以后亦称《汲冢周书》。

旧说《逸周书》是孔子删定《尚书》后所剩,是为“周书”的逸篇,故得名。

记载了上起周文王,下讫春秋末灵王的历史。

在性质上与《尚书》类似,是我国古代历史文献汇编。

(二)编年体1、春秋鲁国的编年史,孔子修订,记载了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到鲁哀公十四年(前481年)的历史,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编年体史书,开了我国编年体史书的一个先河。

它的出现,标志着我国古代史学的发展从此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2、左传《左传》原名为《左氏春秋》,汉代改称《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

旧时相传是春秋末年左丘明为解释孔子的《春秋》而作。

它记载了自鲁隐公元年(前722年),到鲁悼公十四年(前453年)的历史,命、誓、盟、祷、谏、让、书、对等八种。

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为“春秋三传”。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比较完整的编年体史书,它完成了我国编年体史书的创造。

2、竹书纪年亦称《汲冢纪年》,相传为春秋时期晋国史官和战国时期魏国史官所作,记载自夏商周至战国时期的历史。

编年体史书,记载先秦时期的历史,与传统正史记载多有不同,对研究先秦史有很高的史料价值。

是中国古代唯一留存的未经秦火的编年通史。

(三)国别体1、国语《国语》,又名《春秋外传》或《左氏外传》。

相传为春秋末鲁国左丘明所撰,分周、鲁、齐、晋、郑、楚、吴、越八国记事。

记事时间,起自西周中期,下迄春秋战国之交,前后约五百年。

是中国最早的一部国别体史书。

2、战国策又称《国策》。

国别体史书,西汉末刘向编定。

记载了西周、东周及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各国之事,记事年代起于战国初年,止于秦灭六国,约有240年的历史。

先秦文学史参考资料

先秦文学史参考资料

先秦文学史参考资料:
1. 《诗经》
《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共收录自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诗歌三百零五篇。

其中有些诗篇描述了先秦时期的社会生活、风土人情等,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2. 《论语》
《论语》是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而编成的语录集,其中收录了孔子的许多重要言论。

这些言论反映了春秋时期的社会状况、道德观念、教育思想等。

3. 《左传》
《左传》是《春秋》的一个传记,约成书于战国初期。

其中记载了许多春秋时期的史实,包括战争、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内容。

4. 《春秋》
《春秋》是中国最早的一部编年体史书,记载了自鲁隐公元年(前722年)至鲁哀公十四年(前481年)的历史。

其中包含了许多有关先秦时期的重要史料。

5. 《国语》
《国语》是一部国别体史书,分别记载了周、鲁、晋、齐、楚、吴、越等八个国家的史实。

其中包括了许多有关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内容。

先秦时期

先秦时期
11.良渚文化:(13年北大、13年南师、05年人大、03年南大)江浙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一种文化。因1936年最先发现于浙江余杭良渚阵而得名。距今约四、五千年左右。主要分布于江苏南部、浙江北部和上海市等地。生产工具有石、骨、木等,手工编织发达,陶器以黑陶为主,据研究,良渚文化应是马家浜文化的继续和发展。
20.涂山之会:夏朝建立的标志性事件。为了巩固王权,禹沿颍水南下,在淮水中游的涂山,大会夏、夷诸部众多邦国和部落的首领,这就是“涂山之会”。原来的众多部落首领,到此时大都转化成世袭贵族,分别成为各个邦国的君长。这次大会,是夏王朝正式建立的重要标志。
钧台之享:夏朝初年发生的一个重大历史事件。“钧台”是指为上帝群神修建的台坛。“钧台之享”是夏启剿灭有扈氏后,为废除传统的部落禅让制,巩固王权,确立王位世袭。而在都城阳翟召集各地方国首领,举行了一场盛大的献祭神灵的活动,同时这也是一次重要的方国盟会。这次盟会确立了夏启“共主”地位,开始了我国历史上的“家天下”局面。
13大汶口文化:新石器时代晚期黄河下游的一种文化,年代约为公元前4300—前2400。因1959年首先发现于山东泰安大汶口而得名。主要分布在山东半岛和鲁南,南达苏皖北部,西到河南平顶山、偃师、郑州,北达辽东半岛。根据大汶口文化内涵的不同特点,一般分为早、中、晚三期。生产工具以磨制石器为主,生活用品主要是陶器,有黑陶、红陶、彩陶等。早期为母系氏族社会,晚期出现男女合葬,已确立父系家长制,出现贫富分化。到约公元前2400年发展为山东龙山文化。
15.三星堆文化:四川地区的古文化,1929年发现于四川广汉南兴乡。以三星堆遗址为代表的文化,学者称为“三星堆文化”,自新石器时代晚期延续至商、周之际,分布于成都、新繁、广汉、阆中、汉源一带。陶器以夹沙褐陶为主,多手制,少数轮制,除盉外,不见三足器;纹饰以绳纹为最多,至晚期出现云雷纹。生产工具主要是小型磨制石器。青铜器和玉石器造型夸张,成为三星堆文化的典型特征。

【中国史学史】第 一章 先秦时期2012

【中国史学史】第 一章  先秦时期2012

王国维——观堂
罗振玉——雪堂
董作宾——彦堂
郭沫若——鼎堂
YH127坑
• 1928年—1937年,史语所对殷墟进行了15次大规 模的考古发掘,其中,1936年第13次发掘出土的 YH127灰坑被视作最重要的发现。由于坑内有体 量巨大的甲骨堆积,发掘者决定将该坑用大木箱 整体套取,运到南京进行室内剥离和整理。1936 年7月12日,YH127灰坑被装入大木箱运抵南京, 安放在史语所办公楼。在此后长达半年的室内发 掘和整理,共出土甲骨17096片,而殷墟15次发 掘总共所得甲骨24918片,YH127一个坑就占了 68.6%,南京发掘的占了一半。
• 伏生曾经担任秦的博士,他的《尚书》是秦王朝的官方定 本。伏生讲授时是采用当时通行的隶书写的,所以叫今文 《尚书》。又因为这个隶书写定本是伏生传授的,也称 “伏生本”。
伏 生 授 经 图
• 《今文尚书》篇目为:尧典、皋陶谟、禹贡、甘 誓、汤誓、盘庚、高宗肜日、西伯戡黎、微子、 牧誓、洪范、金縢、大诰、康诰、酒诰、梓材、 召诰、洛诰、多士、无逸、君奭、多方、立政、 顾命、费誓、吕刑、文侯之命、秦誓,共二十八 篇。
刘鹗 《铁云藏龟》
• 1903年,刘鹗从他所收藏的五千 馀片甲骨中精选1058片,编成 《铁云藏龟》六册。 • 在该书的自序中,刘鹗记述了发 现龟骨兽骨文字以及王懿荣收骨 甲骨的过程,还记述了文字从古 籀到隶书的发展过程,第一个提 出了甲骨文是“殷人刀笔文字”, 这对于甲骨文的认识具有非常重 大的意义。该书将甲骨文由只供 少数学者观赏摩挲的“古董”变 为广大学者研究的资料,在甲骨 学史上具有不可磨灭的开创之功。
郭沫若——鼎堂
• 郭沫若(1892年-1978年),字鼎堂。 四川乐山县人。 • 1928年6月,在日本东京的书店,他拿 到了罗振玉所著《殷墟书契考释》,开 始了他的甲骨文研究。郭沫若几乎访遍 了日本所有的收藏者,掌握了大量的实 物资料。 • 1929年8月1日,他的《甲骨文字研究》 正式完成。在这以前,他出版的《中国 古代社会研究》一书中,就已经收录了 他的《卜辞中之古代社会》一文。从此, 郭沫若的甲骨文研究走上了颠峰时代。 几经周折,他的另一部著作《卜辞通纂》 也问世了。郭沫若从事甲骨文研究主要 是在日本十年流亡时期,以及新中国成 立前后。 • 晚年,主编的大型甲骨文汇编《甲骨文 合集》,收入41956片甲骨,被誉为新 中国古籍整理的最大成就。使甲骨文的 研究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中国先秦史历表

中国先秦史历表

中国先秦史历表中国先秦史历表,目录如下:
1、春秋时代:
•齐桓公(公元前685年-公元前643年)
•宋襄公(公元前650年-公元前637年)
•晋文公(公元前636年-公元前628年)
•楚庄王(公元前613年-公元前591年)
2、战国时代:
•秦穆公(公元前659年-公元前621年)
3、秦朝:
•秦始皇(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10年)
4、西汉:
•刘邦(公元前202年-公元前195年)
5、东汉:
•刘秀(公元25年-公元57年)
6、三国时期:
•曹操(公元196年-公元220年)
7、西晋:
•司马炎(公元265年-公元290年)
8、东晋:
•司马睿(公元317年-公元323年)
9、南北朝时期:
•南朝宋武帝刘裕(公元404年-公元424年)•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公元423年-公元452年)10、隋朝:
•杨坚(公元581年-公元604年)
11、唐朝:
•李渊(公元618年-公元627年)
•李世民(公元627年-公元649年)
12、五代十国时期:
•后周世宗柴荣(公元954年-公元959年)13、北宋:
•赵匡胤(公元960年-公元976年)
14、南宋:
•赵构(公元1127年-公元1162年)。

先秦两汉文学史年表

先秦两汉文学史年表

先秦两汉文学史年表约公元前5000—前3000仰韶文化。

母系氏族公社时期。

西安半坡遗址和临潼恙寨等遗址出土的陶器上刻有简单的刻划符号。

约公元前4500—前2600大汉口文化。

向父系氏族过渡,氏族开始解体。

在山东莒县陵阳河、诸城前寨等遗址出土了若干陶器,上面刻有接近图像文字的符号。

传说时代伏羲氏作八卦。

神农时,有蜡辞:“土反其宅,水归其壑,昆虫毋作,草木归其泽。

”黄帝时,有葛天氏之乐。

尧时,有《击壤歌》、《康衢歌》、《尧戒》。

舜时,有《卿云歌》、《君臣质歌》、《南风歌》、《舜祠田歌》。

禹时,涂山氏之女歌“候人兮猗”,实为南音之始。

公元前21世纪—前17世纪禹死,启杀原定的继承人伯益而嗣位,夏朝建立。

启时,传说有乐舞《九韶》、《九辩》、《九歌》等。

帝孔甲时,传说有《破斧歌》,为东音之始。

帝孔甲时,传说有《盘盂》铭26篇。

公元前16世纪汤败夏帝桀,夏朝灭亡,商朝建立。

传说汤祷于桑林,舞《大濩》,歌《晨露》(已佚)。

公元前14世纪帝盘庚迁殷(今河南安阳小屯村),商复盛。

盘庚迁殷时作《尚书·盘庚》。

自1899年始在殷墟发现甲骨刻辞。

1928年以后经多次发掘,又有大量的甲骨刻辞出土。

《诗经·商颂》5篇为商时作品(依古文经学家之说)。

《周易》卦爻辞传说为殷商后期所作。

公元前11世纪传说周文王被商王纣囚于羑里(今河南汤阴北),演《易》八卦为六十四卦。

周武王率众部族伐纣,商朝灭亡,周朝建立。

箕子向武王陈《尚书·洪范》。

传说武王伐纣后,周公作《大武》舞,有6章歌词与之相应,据说为《诗经·周颂》之《昊天有成命》、《武》、《赉》、《般》、《酌》、《桓》武王时期,著名的青铜器铭文有利簋铭文、天亡簋铭文等。

《尚书》之《君奭》、《康诰》、《召诰》、《洛诰》、《多士》、《无逸》、《立政》、《大诰》诸篇记周公之言论。

周康王即位时,作《康王之诰》。

康王时,大盂鼎、小盂鼎刻有记事铭文。

周共和元年庚申(前841)国人起义,厉王出奔。

先秦史籍概述

先秦史籍概述


春秋后期,随着社会的变 革,出现了“礼崩乐坏” 的现象,有些史书逐渐散 佚或残缺。在这种情况下, 孔子以他的博学,对古代 文献进行了一次大整理, 他编订六经:《诗》、 《书》、《易》、《礼》、 《乐》、《春秋》。对我 国古代珍贵历史资料的保 存,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孔子并非史官,但作了 先秦史籍,开始只有以 《春秋》,主要是由于 《春秋》为代表的编年 王官失守,学术下逮于 记事体和以《尚书》为 庶民的缘故。自孔子作 代表的记言体两种形式。 《春秋》后,私家修史 春秋战国以后,史学发 蔚然成风。所以,先秦 展,产生了内容更加丰 史籍,大多数是春秋末 富的编年体史书。其中、 和战国时期发展起来的。 成书于春秋战国之交的 《左传》,是我国古代 编年体史书最早的代表。

先秦时期具有史料价值的 典籍有:《周易》、《诗 经》、《论语》、《孟 子》、《仪礼》、《周 礼》、《礼记》、《荀 子》、《管子》、《墨 子》、《孙子兵法》、 《老子》、《庄子》、 《韩非子》、《吕氏春 秋》、《楚辞》等。这些 书,对史家写史,特别是 写文化史、思想史、哲学 史、经济史、军事史、文 学史等具有很高的史料价 值。
我国最古老的历史文献, 传说有《三坟》、《五典》 之书,但这些古籍皆难稽 考。周王室和一些文化发 达的诸侯国的《梼杌》,宋、鲁、齐、 燕通称《春秋》。史载, 孔子得见百二十国宝书, 墨子见百国春秋。 可见, 先秦史籍编纂之盛。先秦 时期的编年史、国别史、 地方史、制度史等,对后 世史籍的发展起了奠基作 用。
第一章

早期史料与国别体

一、先秦史籍概述 先秦史籍留存到现在的 虽然不多,只有《尚书》、 《春秋》、《左传》、 《国语》、《战国策》、 《竹书纪年》、《世本》、 《山海经》、《穆天子传》 等十余种。但没有流传下 来的,为各方面学者所引 用的著名史籍却很多。据 今人刘节统计,先秦史籍, 其书已佚,其名还存在的 约得60余种。

先秦史史料

先秦史史料

第一章先秦史史料中国先秦史,从200万年前开始到公元前221年为止,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时期,其时间跨度之长居中国断代史之冠.大约以公元前2071年夏禹组建夏王朝为界,可以大分为远古史,夏商周三代史.文献资料有:传世文献、出土文献、考古文献。

出土文献包括:甲骨文、金文、简牍、帛书、石刻、古玺文、古币文等。

考古文献,主要指考古发掘报告及其综合汇编资料。

一基本史料一览表(一)远古资料中国远古史料,主要有两个来源:一是,考古资料;二是,文献传说资料。

文献传说资料,又包括传世文献资料和出土文献资料。

除此之外,还要借助于民族学和民俗学,方能从事复原远古先民社会和生活的研究工作。

【唐】司马贞:《三皇本纪》,【汉】司马迁撰、[日]泷川资言考证、水泽利忠校补:《史记会注考证附校补》,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

【汉】司马迁:《史记·五帝本纪》,中华书局,1959年版。

【清】孙星衍:《尚书今古文注疏》(《尧典》)、《皋陶谟》、《禹贡》),中华书局,1986年版。

徐旭生:《中国古代的传说时代》(增订本),文物出版社,1985年版。

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远古时代》,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

裴文中:《中国猿人石器研究》,科学出版社,1985年。

贾兰坡:《贾兰坡旧石器时代考古论文选》,文物出版社,1984年。

吴汝康、吴新智、张森水:《中国远古人类》,科学出版社,1989年。

安志敏:《中国新石器时代论文集》,文物出版社,1982年。

佟柱臣:《中国新石器研究》,巴蜀书社,1998年。

佟柱臣:《中国东北地区和新时期时代考古论集》,文物出版社,1989年。

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西安半坡》,文物出版社,1963年。

半坡博物馆等:《姜寨》,文物出版社,1988年。

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研究所:《元君庙仰韶墓地》,文物出版社,1983年。

严文明:《仰韶文化研究》,文物出版社,1989年。

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庙底沟与三里桥》,科学出版社,1959年。

中国历史要籍介绍及选读(超大量)

中国历史要籍介绍及选读(超大量)
殷周甲骨文、金文里,已经有标明年月日的记事方法了,但 时间顺序排列不得当,一般是日、月在前,年在后,如武丁 卜辞:已巳卜 贞……十一月;大盂鼎铭:唯九月,……唯王 二十又三祀。到春秋时代,《春秋》等史书,才确定了“以 事系日,以日系月,以月系时,以时系年,”即按年、时、 月、日顺序记事的方法,时间顺序的排列才完全适当。后世 《左传》、《前汉纪》、《资治通鉴》等均采用该种是方法 记事,形成了中国古代四大史书体例之一。
• 其次,《尚书》虽是古代历史文献汇编,但全书编排,是按
朝代,先《虞夏书》,然后是《商书》、《周书》。在每一 个朝代,又按帝王顺序排列文献的先后,使人读后,能大致 了解一个王朝兴衰的历史过程。《尚书》又是我国编年史的 开端。
• 最后,《禹贡》一篇,总结了秦统一以前的地理知识,记载
了九州的地理情况,给中国人民一个中国政治从来就是统一 的、疆域从来就是广大的观念。意义极为重大。它作为中国 最早的一篇地理志,又为后世书志体开其先例。
• 记事起止时间与《春秋》大致相同,但全书字数达到十八万,是《春
秋》的十倍。不仅较为系统完整地记录了春秋时代的历史,而且还辑 录了不少春秋以前的史料。有关于当时人民起义的记载(如庄公三十 二年,襄公十年、二十三年,昭公十二年、二十三年、三十一年,哀 公十一年等);有关于战争的记载(如僖公十五年秦晋韩之战、僖公二 十二年宋楚泓之战、僖公二十八年晋楚城濮之战等);有关于诸侯争 霸的记载(如郑庄公图霸、齐桓公称霸、宋襄公争霸、晋楚争霸等) 有关于田制、军制改革的记载(如晋做三军、做六军,鲁国初税亩、 作丘甲、作三军、用田赋等);有关于著名历史人物的事迹记载等。
作,其共同特点是“附经立传,经所不书,传不妄发。” 采用问答体式,逐字逐句解释“微言大义”,极少叙事, 史料价值不高。但有利于理解《春秋》字词含义及当时名 物、礼仪制度。《春秋左氏传》则重在用史实疏证《春 秋》,补充了大量史料,史料价值极高。

先秦现存古籍及重要注解版本梳理

先秦现存古籍及重要注解版本梳理

一、概述古籍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容涵盖着先秦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方面面。

在先秦时期,由于文字记录的不完善和时间的长久流逝,许多古籍已经失传,而仍然能够保存至今的古籍也更显得珍贵。

在这些现存的古籍中,有一些注解版本更是对我们了解古代文化和思想有着重要意义。

对先秦现存的古籍及重要注解版本进行梳理,有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先秦文化、思想和历史。

二、先秦现存古籍的主要内容先秦时期的古籍内容丰富多样,包含了大量关于哲学思想、历史记载、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内容。

其中,《尚书》、《诗经》、《礼记》、《易经》等古籍都是先秦时期的重要文献,它们对于了解当时社会制度、文化风俗等都具有重要价值。

三、先秦现存古籍的保存状况由于时代久远,先秦时期的古籍保存状况并不十分乐观。

一些古籍在长期的历史变迁中已经失传,只能通过后世的记录和引用来了解其内容。

而对于一些现存的古籍来说,也存在着保存不完整、残缺不全的情况,这给我们对古籍的解读和理解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四、重要注解版本的意义在研究古籍时,重要的注解版本是我们理解古籍内容和内涵的重要工具之一。

先秦时期的文献往往内容深奥,语言繁复,很多内容需要通过注解才能够得以理解。

一些重要的注解版本对于我们理解古籍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们为我们研究古籍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解释。

五、先秦现存古籍及重要注解版本的梳理1.《尚书》《尚书》是先秦时期的重要文献之一,包含了周代各种冠方文献。

在其注解版本中,最重要的要数《毛诗》了。

《毛诗》是《诗经》的一种注解版本,相对而言更加易于理解,《毛诗》的注解内容对于我们理解《尚书》具有重要意义。

2.《诗经》《诗经》是我国古代诗歌的集大成者,也是先秦时期的重要文献之一。

在其注解版本中,最具代表性的当属《毛诗》和《鸟虫草木书》。

《鸟虫草木书》对《诗经》的解释有着独特的贡献,其对古代诗歌中所提及的鸟虫草木进行了详尽的解释和注解。

3.《礼记》《礼记》是关于礼制与礼仪的古典文献,其注解版本中,最重要的是《礼记注疏》。

中国史-先秦史整理

中国史-先秦史整理

中国史-先秦史整理●史前时代●旧石器时代(选择)(名称、时期、地域、文明程度)●旧石器早期(晚期直立人(猿人))●元谋人(云南、我国最早猿人化石)●蓝田人(陕西)●北京人(北京周口店、使用火)●旧石器中期(早期智人)●大荔人(陕西)●丁村人(山西)●许家窑人(山西、许家窑遗址、最大最丰富的遗址)●旧石器晚期(晚期智人、新人)●山顶洞人(弓箭、兽皮缝制、人工取火)●新石器时代(选择)●新石器早期●裴李岗文化(河南、房基、红陶陶器)●新石器中期●仰韶文化(河南、黄河中上游;仰韶遗址、半坡遗址、姜寨遗址;母系氏族)●红山文化(内蒙古、辽西;彩陶、细石器)●大汶口文化(山东)●河姆渡文化(江浙、长江下游;干栏式建筑)●新石器晚期●马家窑文化(甘、青,黄河上游;彩陶;仰韶文化向西发展)●龙山文化(山东、华北平原;父系氏族)●良渚文化(江浙;轮制黑皮陶)●氏族社会(了解,看书)●原始群(以血缘为纽带,原始社会初级阶段,猿人到智人,婚姻杂交)●母系氏族(农业、定居,族外婚,民主选举首领,母权制(对偶婚))●父系氏族(社会生产力发展(铜器、畜牧业分工、手工业分工)、一夫一妻制、部落首领禅让制)●氏族制的瓦解私有制的出现(墓葬)阶级的出现国家的形成●传说时代●华夏与蛮夷(选择)●部落●华夏(黄河中上游)黄帝(姬)炎帝(姜)●夷人(黄河下游)太昊部落(风姓、龙)、少昊部落(嬴姓、鸟)、九黎(蚩尤)●诸戎(陇西)●诸翟(北方)●三苗(南方)●战争●涿鹿之战:黄帝VS蚩尤(夷人)●阪泉之战:黄帝VS炎帝●三皇五帝(选择)●三皇:伏羲、神农、燧人●五帝:黄帝、颛顼、帝啻、尧、舜●绝地天通:颛顼。

设立官吏使各司其职,社会结构发生改变,国家权力和国家机构处于萌芽●禅让制(名解)●夏朝(BC2070-BC1600)●夏王朝的历史(选择)●禹大禹治水、征伐三苗、阳城为都、涂山之会、划为九州、任土作贡●涂山之会(名解)建立标志●任土作贡(名解)根据被征服地区土地肥沃程度交纳贡赋●启●钧台之享(名解)确立夏启共主地位,开启家天下●太康失国(名解)●少康中兴(名解)●孔甲乱夏逐渐走向崩溃●夏桀亡国●鸣条之战●夏朝的制度(了解)●政治制度●经济文化●禹都阳城(王城岗遗址)河南登封●二里头文化(河南偃师)1)地域:豫西、晋南 2)时间:晚于河南龙山文化,早于早商文化 3)发展情况:①宫殿遗址(王权);②陶器、骨器、铜器(青铜时代);③玉器、酒器(粮食产量增加)●夏小正(名解)《大戴礼记》中记载,内容叙述从正月到十二月一年时令气候,适宜的农业生产活动中国现存最古老的月令书●禹贡(名解)《尚书》中的一篇,一般认为战国所作记录大禹将全国分为九州●商朝●商朝历史●1天生玄鸟,降而生商(简狄、契)●2BC1600,商汤灭夏(鸣条之战),建都于亳●3伊尹放太甲●4九世之乱(名解)(多次迁都原因)●4盘庚迁殷(名解)(转折点:为什么成功)殷都河南安阳●5武丁中兴(名解)(措施)广泛收集民间意见、提拔傅说、改革政治、对外征战●6纣王亡商●商朝制度●王权的发展●最高首领商王●继承方式:兄终弟及、父死子继●统治机构●内外服制(名解)内为商王直接统治的地区外为方国部落首领管辖地区●职事官体系越在外服:侯、甸、男、卫越在内服:百僚庶尹●班爵制明确方国地位根据方国大小或他们已有称呼,称之为侯、甸、男、卫●刑罚:肉刑为主、监狱(羑里、園土)●社会结构●奴隶主贵族:百姓●平民:小人●奴隶●商朝文化和考古●甲骨文●金文铭文最长:毛公鼎铭497字●甲骨四堂(名解)罗振玉(雪)、王国维(观)、董作宾(彦)、郭沫若(鼎)●夏商周断代工程1996●安阳殷墟●西周●周的历史●周的兴起●姜嫄生弃渭水、农业●古公亶父迁于岐山●季历发展,被商王文丁杀●姬昌(周文王)有亡荒阅:大规模清查逃亡奴隶●周武王伐纣:牧野之战盟津大会誓师●周的发展●周公辅佐武王克商、辅佐成王,平定三监之乱,营建东都成周,制乐作礼●三监之乱(名解)管叔、蔡叔、霍叔+武庚●周公东征(名解)●成康之治●周的衰落●周昭王南征而不复●周穆王时徐偃王叛乱●国人暴动(名解)周厉王:任用荣夷公、专利政策、卫巫监谤、道路以目●共和行政(名解)bc841共和元年●宣王中兴:料民于太原+不籍千亩●平王东迁●西周的制度●西周的国家统治机构●王权加强:周王周王的权力:1)巡视列国,天子巡视诸侯“巡狩”,诸侯定期觐见“述职” 2)监督废立诸侯,灭国和处死诸侯;3)有任命诸侯之卿和征召诸侯兼任王室卿士的权力●三公六卿三公:太师太保太傅世卿世禄制度●军队周六师+东八师军队最高指挥权在周天子●刑罚五种:墨、劓、刖、宫、大辟●政治制度●分封制(论述)●宗法制(论述)●国野制(名解)●班爵制五等爵制:公侯伯子男规定贵族等级,明确方国地位,是国家组织形式日趋完善的方式●经济●井田制(论述)●工商食官制度(名解)官府统一经营和管理手工业和商业●青铜器大盂鼎:认为酗酒是商朝亡国的重要原因毛公鼎:周宣王告诫,最长铭文何尊:周成王营建洛邑,“宅兹中国” 利簋:武王时期,记述武王伐纣,时代最早的西周青铜器㫚鼎:记载西周奴隶价格●社会文化●思想●敬民保天思想(名解)在重视天的前提下,强调保民的重要性●周礼(名解)维护等级社会的政治准则、道德规范和典章制度乐:与礼配套的音乐、舞蹈等是区分等级贵贱、规范贵族行为,加强周王室的统治●文学●《尚书》●《诗经》●科技●二十八星宿竹书纪年●地图●中医●春秋战国●春秋《春秋》鲁隐公元年(BC722)—鲁哀公十六年(BC479)《左传》鲁隐公元年(BC722)—鲁哀公二十七年(BC468)郭沫若:平王东迁BC770-BC476田氏代齐●争霸战争●春秋初年政治形势(简答)BC770平王东迁,王权削弱,经济收入减少1)周王室衰弱:①周王朝直辖领土缩小;②王权衰弱:周郑交质;③各诸侯国不再向周王室定期述职和纳贡,导致王室财政拮据;④周王室不能再对各诸侯发号施令,反而在政治经济上依附于诸侯;⑤诸侯争霸,不受王室约束2)社会动荡:①周边少数民族入居中原;②边邑地区发展(齐、楚、秦、晋) 3)各国变法巩固势力●齐桓公始霸(简答)●齐国管仲改革(论述)●九合诸侯,尊王攘夷伐山戎救燕、存邢救卫、召陵会盟(打败楚国)、葵丘之会●北杏之会齐桓公四年682诸侯主持天下会盟之始●葵丘之会(名解)齐桓公三十五年BC651●宋襄公图霸●平定齐国之乱●盂地之盟遭到楚成王攻击●宋楚泓之战(名解)BC638●晋文公称霸中原(简答)政治改革、平定周王室内乱获得南阳八邑●晋楚城濮之战(名解)BC632●践土之盟(名解)BC632●秦穆公独霸西戎(名解)●崤之战BC627攻晋国败,回师途中遭晋攻击,东进受阻转向全力经营西部●楚庄王问鼎中原(简答)●一鸣惊人●北上征伐陆浑之戎,问鼎中原BC606●晋楚邲之战公元前597年,楚国成就霸业●鄢陵之战BC576晋败楚●弭兵之会BC579华元 BC546向戎,晋楚共为霸主,秦齐为对等大国●吴王阖闾、夫差(名解)●阖闾破楚●夫差夫椒之战破越●黄池会盟●越王勾践(名解)●徐州会盟BC473灭吴国,大会诸侯●大国争霸的意义(简述)实质:大国对小国的掠夺意义:有利于历史前进①加快统一②新旧制度更替(奴隶主→封建主)③民族融合●过渡●田氏代齐(名解)BC476齐国政归田氏 BC386周安王承认田氏为齐侯●三家分晋(名解)BC403周威烈王成为三家为诸侯●战国(田氏代齐BC476—BC221统一六国)●兼并战争●魏国独霸中原(简述)(魏VS齐)BC413-BC341●魏文侯李悝变法(论述)●魏惠王顶峰迁都大梁、兴修水利、筑长城●桂陵之战(名解)BC354魏攻赵,齐国围魏救赵●逢泽之会(名解)BC344●魏惠王衰落原因:①三晋关系破裂②对人才摒弃③迁都大梁无险可守④齐楚秦改革●马陵之战(名解)BC342魏攻韩,齐国伐魏救韩魏国元气大伤,齐国兴起●徐州相王(名解)BC334●齐、秦并强(简述)(徐州相王(BC333)——齐灭宋(BC286 ))●齐的强大●破燕●败楚BC301●灭宋BC286●秦的强大●秦孝公商鞅变法(论述)●BC328秦击败魏,向东发展●合纵连横(名解)合纵:合众弱以攻一强连横:事一强以攻众弱●张仪相秦(连横)●五国攻秦齐楚赵魏韩●齐、赵削弱(齐灭宋BC285-长平之战BC260)●齐的削弱●齐秦称帝BC288●五国伐齐(名解)BC284秦魏韩赵燕,乐毅伐齐,齐国毁灭性打击●秦赵大战●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名解)●长平之战(名解)BC262白起VS廉颇赵王中范睢反间计,用赵括●窃符救赵●秦的统一(简述)●六国合纵失败●远交近攻(名解)●秦王政肃清内部●秦的统一战争(简述)●韩●赵●魏●楚●百越●燕●齐●战国变法与改革●李悝变法(简述)魏●吴起变法(简述)楚●秦孝公商鞅变法(论述)秦●其他国家变法●齐威王邹忌改革●韩国申不害改革●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名解)●燕国●春秋战国制度变化(简述)中央集权的形成●官僚制度●选拔方式世官制——军功、荐举、自荐●俸禄制世禄制——俸禄制●考核制度:上计制度(名解)●郡县制郡:春秋晚期边地巩固边防→战国中原边境强国边界处→战国后期由军区向政区过渡县:地方设县(灭国置县、旧贵族封地设县)●军事制度●征兵方式国野制→郡县征兵制、常备兵制度●战争形式车战→步兵、骑兵●武器铜→铁●法律制度礼乐——法律●社会等级●春秋●阶级内(礼崩乐坏):诸侯→天子、卿大夫→诸侯●阶级间:庶人→士,工商业者地位提高●新阶级:地主、农民(佃农、自耕农)●战国●贵族阶级没落、地主阶级产生贵族阶级→地主、游士贵族、军功官僚地主、豪民→地主●自耕农的出现●奴隶的减少●士的自由流动来源复杂化去向复杂化推动文化发展●春秋战国的经济文化●社会经济●春秋时期●经济制度●鲁宣公初税亩(名解)●齐国“相地而衰征”●晋国“作爰田”●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铁犁牛耕●水利灌溉桔槔芍陂吴国邗沟●井田制的破坏(简述),私有土地发展●封建关系的产生,自耕农和新兴地主阶级产生●个体手工业者出现●商业贸易繁荣,金属货币流行●战国时期●水利工程西门豹治邺治理黄河李冰都江堰秦国郑国渠●农业●铁具普遍使用●牛耕●施肥技术●五谷●手工业●商业●商人:陶朱公、吕不韦●城市:定陶●思想:春秋战国百家争鸣(名解)●轻天重民和朴素唯物主义●墨家(简述)●儒家●孔子(简述)●孟子(简述)●荀子(简述)●道家●老子●庄子●法家●阴阳家●兵家●农家●杂家●纵横家●文学●五经《诗经》第一部诗歌总集《尚书》最早的历史文献汇编《仪礼》春秋战国礼仪制度汇编《易经》最早的占卜用书《春秋》最早的编年体史书●楚辞楚国方言诗歌体裁●史学●《春秋》最早的编年体史书,从鲁隐公元年到鲁哀公十四年BC722-BC481●三传:《左传》《公羊传》《毂梁传》《左传》相传为左丘明所撰,以《春秋》为纲,博采各国史事《公羊传》相传为战国公羊高所撰,唐人考证为西汉前期人所作《毂梁传》相传为战国毂梁所撰●《国语》第一部国别史史书,战国时期作品,相传为左丘明所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世本》
断限之说有四种
1)黄帝-
2)黄帝-春秋
3)古-秦末
4)黄帝-“今之迁”
最早校订是刘向
“六篇”
帝系、王侯、大夫谱
分类记事
分类记事
具有史学价值,是《史记》的雏形
《诗经》
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
作者多不可考。其中民歌为劳动人民口头创作
包括风、雅、颂三类,主要记载劳动人民的生活
按风、雅、颂分为三类
先秦时期主要史书要籍介绍表
书名
时期
作者
内容
体例
编纂特点
价值
版本
《尚书》
约战国时期
不详,但成书由孔子编纂
记录了我国上古时代虞、夏、商、周四代君臣的言论和事迹和国家政令文书
典谟训诰誓命
记言体
具有史学和史料价值,为司马迁编写史记提供了大量的史料和借鉴价值
《十三经注疏》本《尚书》
《国语》
西周末年至春秋时期
成之者非一人,录之者非一事
全书分《周语》《鲁语》《齐语》《晋语》《郑语》《楚语》《吴语》《越语》八个部分

以国分类语为主,同为记言别《尚书》
《左传》之论证,《史记》之材料
三国时吴国韦昭的《国语解》
《战国策》
战国时期
刘向编定
主要记述了战国时期的纵横家的政治主张和策略
纵横家书
分国记言铺陈,文辞生动字感染
具有史学、文学价值,史料价值丰富,保存战国史,纵横秦国事
写作手法运用赋、比、兴的三种表现手法
《诗经》具有一定的史学价值和非常丰富的文学价值
中华书局的周振甫《诗经译注》诗经注析,程俊英,中华书局1991,
诗经今注,高亨,上海古籍1980
《论语》
战国初期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来自子编撰而成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本书,共二十篇,是我国古代儒家经典
语录体散文
以记言为主,文辞言简意赅含蓄隽永记载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
上海古籍出版社范祥涌《战国策笺证》
《春秋》
春秋时期鲁国史
孔子修《春秋》
记载了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到鲁哀公十四年(前481年)的历史,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编年体史书
以鲁国国君在位所记
1)编年记事2)春秋笔法-属事比辞3)言辞过简
具有史学和史料价值,史学从此来到了人间,是编年体史书的雏形
《左传》又名《左氏春秋》,《春秋左氏传》
自夏商周至战国时期的历史
相传为战国时魏国史官所作
《竹书纪年》共十三篇,叙述夏、商、西周和春秋、战国的历史,按年编定次序
体裁为编年体史书
具有史学和史料价值,对研究先秦史有很高的史料价值
分今古本《竹书纪年》
朱右曾辑录竹书纪年的佚文,加以考证,编成《汲冢纪年存真》 ,是为古本竹书纪年;王国维《今本竹书纪年疏证》是为今本竹书纪年
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和文学价值
清-刘宝楠《论语正义》
春秋时期
相传为左丘明所著
解释孔子的《春秋》而作,通过记述春秋时期的具体史实来说明《春秋》的纲目
断限起自鲁隐公元年(前722年),迄于鲁悼公十四年(前453年),为编年体史书
言事兼备,编年体史书
史学文学价值高,确立了编年体,实现中国完备史书的创作
《左传补注》·六卷 清惠栋撰(桂林府同知李文藻刊本)
《竹书纪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