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系列史书一览表
请列举前四史在内的十部史学论著
十部史学论著1.《史记》《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由司马迁撰写,共计十二本。
其中记述了历史事件的“世本”七本,和列举官职等级、礼制、法律等制度的“表”五本。
《史记》在方法上首次提出了“以夷圣贤之事为章,非同类之事不相获”的史书写作原则,开创了我国史学的史传统。
2.《汉书》《汉书》是由东汉史学家班固编纂的一部历史著作,全书共计100篇,叙述了西汉自刘邦建立帝国起,到汉宣帝末年的历史事件。
《汉书》在史料收集整理上远胜于《史记》,并有“风不准则拉之,事不坏则揜之”的演义修辞风格,被誉为东汉以前的最佳史书。
3.《后汉书》《后汉书》是由东汉史学家范曄编写的一部历史著作,共计100卷。
该书主要叙述了东汉自汉献帝灭亡,到东晋建立帝国的历史进程。
《后汉书》在史料的详尽程度和史学方法上,高于《汉书》,成为东汉以后的史传统的代表之作。
4.《三国志》《三国志》是由陈寿编写的三国历史著作,全书共120卷。
该书是继《后汉书》之后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记述了东汉末年黄巾起义、宗室争夺皇权、三国鼎立、魏晋南北朝等历史故事。
《三国志》以其丰富的历史资料和生动的描写手法,成为我国历史上最重要的经典之一。
5.《资治通鉴》《资治通鉴》是南唐史学家司马光创作的一部通史著作,全书共294卷。
该书经过了十次修订,共纪录了自周穆王时期至元丰八年的历史事件。
《资治通鉴》在史料搜集和整理上做到了相对完全,被誉为我国通史的典范之作。
6.《宋史》《宋史》是元代史学家范祖禹撰写的一部我国历史著作,共计496卷。
该书详细叙述了宋朝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的发展与变化,是我国史学中的重要参考文献之一。
7.《明史》《明史》是清代史学家茅元荣主持编写的一部明朝官修正史,共1960卷。
该书记述了明朝的开国建立、国内政治、对外战争等方方面面的历史事件,为大家展现了明朝的繁盛和衰落。
8.《新唐书》《新唐书》是唐代史学家欧阳修等编撰的一部关于唐朝历史的正史,全书共有225卷。
中国古代历史书分类
中国古代历史书分类中国古代历史书一般是以其真实性和体例类进行分类。
按史书的真实性大致可以分为正史,别史和杂史:- 正史:通常是记载帝王政绩、王朝历史,人物传纪和经济、军事、文化、地理等诸方面情况的史书,一般是由官方史官所记录的较为全面且真实度较高的史书,当然也有少部分个人的著述。
通常所说的二十四史都是正史,其中比较著名的司马迁《史记》就是个人著述。
- 别史:一般指杂记历代或一代史实的史书,记录内容相对正史较少,一般是作为正史类史籍的重要补充部分,如《东观汉纪》、《东都事略》、《大金国志》以及《通志》等史书都属于别史。
- 杂史:指记载一事之始末,一时之见闻或一家之私记,是带有逸闻轶事性质的史书。
不同于纪传表志等体例齐全的正史,也不同于关系一朝执政的别史,它不受体例限制,博录所闻,虽则杂荒疏浅,却可弥补官修史书的疏漏与不足,它包括家史,外史,小史,稗史,野史,逸史等类别。
按历史的体例大致可分为纪传体,编年体,纪事本末体和国别体:- 纪传体:指以人物传记为中心,用“本纪”叙述帝王;用“世家”记叙王侯封国和特殊人物;用“表”统系年代、世系及人物;用“书”或“志”记载典章制度;用“列传”记人物、民族及外国的史书,创始于西汉司马迁的《史记》。
正史大部分是纪传体的格式。
- 编年体:指按年、月、日顺序编写的史书,以年月为经,以事实为纬,比较容易反映出同一时期各个历史事件的联系。
以编年体记录历史的方式最早起源于中国。
《春秋》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编年体史书。
- 纪事本末体:指以历史事件为纲,重要史事分别列目,独立成篇,各篇又按年、月、日顺序编写的史书,创始于南宋袁枢的《通鉴纪事本末》。
- 国别体:是一种以国家为单位,分别记叙历史事件的史书体例。
《国语》是中国第一部国别体史书。
此外,还可以按照时间、主题、地域、体裁、研究方法等方式对历史书籍进行分类。
夏商周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国宋元明清
3、源远流长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它的包容性
(三)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 1、近代中华文化的衰微
原因:中国封建统治的日渐没落,西方近代工业文明 的冲击
表现: (1)封建意识浓厚、民族意识薄弱、压抑进步思想 (2)清朝:现代科技水平落后 (3)鸦片战争后,以中国为中心的东亚文化圈渐渐消失 (4)西学大量传入中国
敦煌文化——敦煌幽梦、楼兰古韵
湖湘文化—湖湘戏曲—杂技
(二)一方水土,一方文化
——区域性
1、中华文化具有明显的区域特征: (1)形成的原因 自然条件千差万别,经济社会发展程度不同,历史、地理等因 素的影响. (2)不同区域文化之间的关系 不同区域的文化,长期相互交流、相互借鉴、相互吸收,既渐 趋融合,又保持着各自特色。
辉煌历程 源远 流长 的中 华文 化
是什么?
文字
原因
为什么?
史书 典籍
见 证
包容性
创造中华文化新辉煌 怎么样?
知
能
测
试
1、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在人类文明史上独树一帜。 之所以说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是因为( ) ①统一的汉字,为书写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发 挥重大作用 ②中国自华夏以来,留有丰富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 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 ③得益于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本课总结
(一)独树一帜,独领风骚 (二)一方水土,一方文化 (三)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 ——独特性 ——区域性 —-民族性
(四)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原因在于包容性 (五) 中华文化的作用
源远 流长
发展历程 见证 汉字、史书典籍
中华 文化
特征
原因
包容性
原因
含义、意义
独领风骚独树一帜
博大 精深
历史书籍顺序表
以下是历史书籍顺序表,包括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的通史和断代史,以及一些著名的历史人物传记和专题著作:中国历史书籍顺序表:《史记》- 司马迁《汉书》- 班固《后汉书》- 范晔《三国志》- 陈寿《晋书》- 房玄龄等《宋书》- 沈约《南齐书》- 萧子显《梁书》- 姚思廉《陈书》- 姚思廉《魏书》- 魏收《北齐书》- 李百药《周书》- 令狐德棻等《隋书》- 魏征等《旧唐书》- 刘昫等《新唐书》- 欧阳修、宋祁《旧五代史》- 薛居正等《新五代史》- 欧阳修《宋史》- 脱脱等《辽史》- 脱脱等《金史》- 脱脱等《元史》- 宋濂等《明史》- 张廷玉等《清史稿》- 赵尔巽等《中华民国史》- 李新等世界历史书籍顺序表:《世界史》- 威廉·麦克尼尔《全球通史》- 杰弗里·巴勒克拉夫《人类简史》- 尤瓦尔·赫拉利《罗马帝国衰亡史》- 爱德华·吉本《欧洲中世纪史》- 朱迪斯·M·本内特等《西方文明史》- 阿尔弗雷德·克罗斯比《地中海史诗三部曲》- 依迪丝·汉密尔顿《枪炮、病菌与钢铁》- 贾雷德·戴蒙德《人类群星闪耀时》- 斯蒂芬·茨威格《二战全史》- 理查德·奥弗里历史人物传记和专题著作顺序表:《拿破仑传》- 埃米尔·路德维希《林肯传》- 戴尔·卡耐基《甘地自传》- 莫罕达斯·甘地《撒切尔夫人自传》- 玛格丽特·撒切尔《切·格瓦拉传》- 理查德·塞尔迪斯等《俾斯麦传》- 约翰·梅里曼《罗斯福传》- 詹姆斯·麦卡沃伊《毛泽东传》- 埃德加·斯诺等《邓小平时代》- 傅高义《中国古代文化常识》- 王力等。
一生必读的历史书籍有哪些
一生必读的历史书籍有哪些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埋藏了太多的历史文化,我们在学习历史学科之外,还需要多看一些历史相关的书籍。
下面是由店铺给大家带来关于一生必读的历史书籍有哪些,希望对大家有帮助!一生必读的历史书籍有哪些必读的历史书籍1、资治通鉴《资治通鉴》是北宋著名史学家、政治家司马光和他的助手刘攽、刘恕、范祖禹、司马康等人历时十九年编纂的一部规模空前的编年体通史巨著。
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的史实。
是我国编年史中包含时间最长的一部巨著。
《资治通鉴》一部编年体的通史,按时间先后叙次史事,往往用追叙和终言的手法,说明史事的前因后果,容易使人得到系统而明晰的印象。
它的内容以政治、军事的史实为主,借以展示历代君臣治乱、成败、安危之迹,作为历史的借鉴。
但在书中在叙述历代统治阶级活动的同时,也叙述了各族人民的生活与斗争。
必读的历史书籍2、史记《史记》是西汉著名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一部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记载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元狩元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
与后来的《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
《史记》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其首创的纪传体编史方法为后来历代"正史"所传承。
同时,《史记》还被认为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在中国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被鲁迅先生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被刘向等人认为此书"善序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俚"。
它不同于前代史书所采用的以时间为次序的编年体,或以地域为划分的国别体,而是以人物传记为中心来反映历史内容的一种体例。
必读的历史书籍3、汉书《汉书》,又名《前汉书》,中国古代历史著作。
东汉班固所著,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
《汉书》的语言庄严工整,多用排偶、古字古词,遣辞造句典雅远奥,与《史记》平畅的口语化文字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隋唐史书目
隋唐史书目基本古籍1、(唐)魏徵等撰《隋书》,中华书局点校本,1973年;2、(后晋)刘昫等撰《旧唐书》,中华书局点校本,1975年;3、(宋)欧阳修、宋祁撰《新唐书》,中华书局点校本,1975年;4、(宋)薛居正等撰《旧五代史》,中华书局点校本,1976年。
5、(宋)欧阳修撰《新五代史》,中华书局点校本,1974年;6、陈尚君撰《旧五代史新辑会证》,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7、(宋)司马光等撰《资治通鉴》,中华书局点校本,1956年;8、(唐)温大雅撰《大唐创业起居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9、(唐)韩愈撰《顺宗实录》,收入《韩愈文集》;10、(唐)杜佑撰《通典》,王文锦、王永兴等点校,中华书局,1988年;11、(宋)王溥撰《唐会要》,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12、(唐)李林甫等撰《唐六典》,陈仲夫点校,中华书局,1992年;13、(唐)萧嵩等撰《大唐开元礼》,民族出版社,2000年;14、(唐)王泾撰《大唐郊祀录》,民族出版社,2000年;15、(唐)长孙无忌等撰《唐律疏议》,刘俊文点校,中华书局,1983年;16、(宋)宋敏求编《唐大诏令集》,商务印书馆,1959年;17、(日)仁井田陞撰《唐令拾遗》,日本东京大学出版会,1983年;18、(日)池田温等《唐令拾遗补》,日本东京大学出版会,1997年;19、黄正建主编《天一阁藏明钞本天圣令校证》,中华书局,2006年;20、(唐)李吉甫撰《元和郡县图志》,贺次君点校,中华书局,1983年;21、(唐)李泰编、贺次君辑校《括地志辑校》,中华书局,1980年;22、(宋)乐史撰《太平寰宇记》,中华书局,2007年;23、(元)骆天骧撰《类编长安志》,黄永年点校,中华书局,1990年;24、(清)徐松撰《唐两京城坊考》,中华书局,1985年;25、(唐)玄奘、辩机撰、季羡林等校注《大唐西域记校注》,中华书局,1985年;26、(唐)慧立、彦悰撰《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中华书局,1983年;27、(日)元开撰《唐大和上东征传》,中华书局,1979年;28、(日)圆仁撰《入唐求法巡礼行记》,花山文艺出版社,1992年;29、(唐)樊绰撰、向达校注《蛮书校注》,中华书局,1962年;30、(唐)林宝撰《元和姓纂(附四校记)》,中华书局,1994年;31、(清)赵钺、劳格撰《郎官石柱题名考》,中华书局,1992年;32、(清)徐松《登科记考》,中华书局,1984年;33、(唐)吴兢撰、谢保成集校《贞观政要集校》,中华书局,2003年;34、(唐)姚汝能撰《安禄山事迹》,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35、(唐)张鷟著《朝野佥载》,中华书局,1979年;36、(唐)封演撰《封氏闻见记》,中华书局,1958年;37、(唐)李肇撰《唐国史补》,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38、(唐)刘肃撰《大唐新语》,中华书局,1984年;39、(唐)赵璘撰《因话录》,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40、(唐)段成式撰《酉阳杂俎》,中华书局,1981年;41、(五代)王定保《唐摭言》,中华书局,1960年;42、(五代)孙光宪撰《北梦琐言》,中华书局,2006年;43、(宋)李昉等编《太平广记》,中华书局,1982年;44、(宋)王谠撰、周勋初校证《唐语林校证》,中华书局,1987年;45、(宋)李昉等编《文苑英华》,中华书局,1966年;46、(清)曹寅待等编《全唐诗》,中华书局,1960年;47、(清)徐松等编《全唐文》,中华书局,1983年;48、(唐)徐坚等撰《初学记》,中华书局,1980年;49、(唐)白居易《白氏六帖事类集》,文物出版社,1987年;50、(宋)李昉等编《太平御览》,中华书局,1960年;51、(宋)王钦若等《册府元龟》,中华书局,1960年;52、(清)王昶撰《金石萃编》,中国书店,1985年;53、周绍良主编《唐代墓志汇编》、《唐代墓志汇编续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2001年;54、国家文物局古文献研究室、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武汉大学历史系合编《吐鲁番出土文书》(录文本1—10册,图文本1-4册),文物出版社,1981-1991年、1992-1996年;55、(日)池田温撰《中国古代籍帐研究》,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1979年;56、(日)小田义久主编《大谷文书集成》(壹、贰、叁),法藏馆,1984、1990、2003年。
大学生必读历史书籍
大学生必读历史书籍大学生必读历史书籍1. 《史记》:作者是司马迁,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从黄帝到汉武帝时期,记录了大量的历史事件、人物和文化等,是大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历史和文化的重要途径之一。
2. 《汉书》:作者是班固,中国历史上的第一部断代史,通过对西汉历史的详细记载,展现了西汉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情况。
3. 《资治通鉴》:作者是司马光,中国历史上一部重要的编年体史书,从公元前403年到公元959年,详细记录了中国历史上的各个时期的重要事件、人物和文化等,是大学生了解中国历史和文化的重要途径之一。
4. 《中国通史》:作者是吕思勉,一本全面系统地介绍中国历史的书籍,从史前时期到近代,详细介绍了中国历史上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情况。
5. 《欧洲中世纪史》:作者是朱迪丝·布朗,全面介绍了欧洲中世纪的历史,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详细阐述了中世纪欧洲的发展和变革。
6. 《世界通史》:作者是爱德华·霍列特·卡尔,一本经典的世界历史教材,从史前时期到当代,详细介绍了世界历史的发展和演变,是大学生了解世界历史的重要途径之一。
7. 《罗马帝国兴衰史》:作者是爱德华·吉本,详细介绍了罗马帝国的发展史,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情况,是大学生了解古代西方文明的重要途径之一。
大学生必读历史书籍(最新)1.《人类简史》尤瓦尔·赫拉利:这本书是一部全球通史,以人类历史为主线,从人类的起源到现代社会的形成,深入探讨了人类历史的重要转折点和趋势。
2.《世界通史》恩格斯:这是一部权威的世界历史著作,全面介绍了人类历史的各个时期,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重要事件和人物。
3.《中国近代史纲要》王桧林:这是一本关于中国近代史的经典著作,介绍了中国近代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的变迁和发展。
4.《史记》司马迁:这是一部经典的中国历史著作,讲述了从夏朝到西汉的历史事件,包含了许多有趣的故事和深刻的见解。
中国古代的史书和编年史有哪些重要著作
中国古代的史书和编年史有哪些重要著作知识点:中国古代的史书和编年史重要著作中国古代史书和编年史是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我国从远古时代到近代的历史变迁。
以下是一些重要的史书和编年史著作:1.《史记》:《史记》是中国古代的一部纪传体通史,由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所著。
全书共一百三十篇,包括本纪、表、书、世家、列传等部分,记载了上自黄帝,下至汉武帝元狩年间的历史。
2.《汉书》:《汉书》是中国古代的一部纪传体断代史,由东汉班固所著。
全书共一百篇,主要记载了西汉的历史,是研究西汉时期历史的重要史料。
3.《后汉书》:《后汉书》是中国古代的一部纪传体断代史,由南朝宋范晔所著。
全书共一百二十篇,记载了东汉的历史。
4.《三国志》:《三国志》是中国古代的一部纪传体断代史,由晋朝陈寿所著。
全书共一百四十篇,主要记载了魏、蜀、吴三国的历史。
5.《晋书》:《晋书》是中国古代的一部纪传体断代史,由唐朝房玄龄等所著。
全书共一百三十篇,记载了晋朝的历史。
6.《南北史》:《南北史》是中国古代的一部纪传体通史,由唐朝李延寿所著。
全书共一百二十篇,记载了南朝和北朝的历史。
7.《隋书》:《隋书》是中国古代的一部纪传体断代史,由唐朝魏征等所著。
全书共七十篇,记载了隋朝的历史。
8.《旧唐书》:《旧唐书》是中国古代的一部纪传体断代史,由后晋刘昫等所著。
全书共一百五十篇,记载了唐朝的历史。
9.《新唐书》:《新唐书》是中国古代的一部纪传体断代史,由宋朝欧阳修等所著。
全书共一百五十篇,记载了唐朝的历史。
10.《宋史》:《宋史》是中国古代的一部纪传体断代史,由元朝脱脱等所著。
全书共四百五十篇,记载了宋朝的历史。
11.《元史》:《元史》是中国古代的一部纪传体断代史,由明朝宋濂等所著。
全书共一百五十四篇,记载了元朝的历史。
12.《明史》:《明史》是中国古代的一部纪传体断代史,由清朝纪昀等所著。
全书共三百三十二篇,记载了明朝的历史。
以上这些史书和编年史著作,为中国古代历史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史料,对于了解中国古代的历史变迁、政治制度、经济文化等方面具有重要价值。
史学著作(常识)
一、儒家经典1、《尚书》《尚书》,又称《书》或《书经》,是一部追述上古事迹著作的汇编,它以记言为主,自尧舜到夏商周,跨越两千余年。
2、《春秋》《春秋》,即《春秋经》,是第一部编年史,作为鲁国的编年史,由孔子修订而成。
《春秋》经书中用于记事的语言极为简练,然而几乎每个句子都暗含褒贬之意,被后人称为“春秋笔法”、“微言大义”。
《春秋三传》:《左传》、《公羊传》、《穀梁传》。
3、《左传》《左传》,全称《春秋左氏传》,是中国古代的一部编年体史书,由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根据鲁国国史、儒家经典《春秋》编成。
主要记载了东周前期254 年间各国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文化方面的重要事件和重要人物,是研究中国先秦历史很有价值的文献,也是优秀的散文著作。
二、二十四史1、“三史”三国时期社会上已有“三史”之称,最早的“三史”通常是指《史记》、《汉书》和《东观汉记》。
《后汉书》出现后,取代了《东观汉记》,列为“三史”之一,后加上《三国志》,称为“前四史”。
2、“十史”记载三国、晋朝、南朝宋、南朝齐、南朝梁、南朝陈、北魏、北齐、北周、隋朝十个王朝的史书的合称。
3、“十三代史”“十三代史”包括了《史记》、《汉书》、《后汉书》和“十史”。
4、“十七史”宋代在“十三史”基础上加入《南史》、《北史》、《新唐书》、《新五代史》。
5、“二十一史”明代又在“十七史”基础上增以《宋史》、《辽史》、《金史》、《元史》。
6、“二十四史”清朝隆初年刊行《明史》,又增加了《旧唐书》,后来从《永乐大典》中辑录出来的《旧五代史》也被列入正史,经乾隆皇帝钦定,合称“钦定二十四史”。
三、前四史前四史分别是《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
1、《史记》作者是西汉的司马迁,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司马迁,被后世尊称为“史迁”、“史圣”,与司马光并称“史学两司马”,与司马相如合称“文章西汉两司马”。
司马迁在《报任安书》里评价当时正在编纂的《史记》“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
中国历史基本典籍
中国历史基本典籍1、《尚书》《尚书》起初被称为《书》,相传经过孔子整理,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历史文件汇编。
古代,尚与上通,“尚书”意即上古之书。
汉代以后,《尚书》成为儒家的重要经典之一,所以又叫做《书经》。
记事上起尧舜、下迄秦穆公,可以分为虞夏书、商书、周书,也有部分追述原始社会末期事迹的篇章。
它大致有四种体式:一是“典”,即典章制度;二是“训诰”,即君臣或大臣之间的谈话和祭神的祷告辞;三是“誓”,即各种誓辞;四是“命”,即任命官员、赏赐诸侯的册命。
尚书有今古文之分,西汉初年,原秦博士伏生(伏胜)传出《尚书》二十八篇,因用当时通行的字体隶书写成,故名“今文尚书”。
经考订,大致可靠。
汉武帝时,鲁恭王刘余拆毁孔子旧宅,从墙壁中发现许多竹简,经过孔安国整理,比《今文尚书》多出十六篇,引文用汉以前的蝌蚪文写成,故名《古文尚书》。
至西晋时,今古文《尚书》均已佚散失传。
东晋时,豫章内史梅赜献出《古文尚书》一部,自称是孔安国所传,较伏生所传多出二十五篇。
后经考证,二十五篇为魏晋人伪造,故其中的“二十五篇”被称为伪《尚书》。
清《十三经注疏》本《尚书》是“今文尚书”和伪“古文尚书”的合编本。
《尚书》(即“今文尚书”)史料价值极高,在很多方面具有开创性的历史地位,如《尧典》记尧舜的事迹,《皋陶谟》记舜、禹、皋陶商讨治国之事,均为记事体。
全书按朝代编排,朝代之下安帝王顺序编排,因此,从史书编写体例看,《尚书》不但是古代史籍的雏形,也是纪事本末体的萌芽、编年史的开端。
而《禹贡》总结了秦统一以前的地理知识,是我国最早的地理志。
关于注本有唐孔颖达《尚书正义》(十三经注疏本)、清孙星衍《尚书今古文注疏》(万有文库本)、今人曾运乾《尚书正读》、杨筠如《尚书覈诂》等。
2、《春秋》《春秋》是孔子根据《鲁春秋》修改而成。
记事上起鲁隐公元年(前722年),下迄鲁哀公十四年(前481年),共242年。
记事方法“以事系日,以日系月,以月系时,以时系年”,故其体例属于编年体,而编年以鲁君在位的时间为准。
国学:59部经典历史古籍介绍(1-25)
国学:59部经典历史古籍介绍(1-25)1、《尚书》“尚”即“上”,《尚书》即是上古之书,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上古历史文件的汇编。
战国时期总称《书》,汉代改称《尚书》,即“上古之书”。
因是儒家五经之一,又称《书经》。
其内容分为《虞书》、《夏书》、《商书》、《周书》。
现存版本中真伪参半。
一般认为《今文尚书》中《周书》的《牧誓》到《吕刑》十六篇是西周真实史料,《文侯之命》、《费誓》和《秦誓》为春秋史料,所述内容较早的《尧典》、《皋陶谟》、《禹贡》反而是战国编写的古史资料。
今本《古文尚书》总体认为是晋代梅赜伪造,但也存在争议。
“尚”即“上”,《尚书》意即上古之书。
相传由孔丘编选而成,传本有些篇是后人追述补充进去的,如《尧典》、《皋陶谟》、《禹贡》等。
西汉初存二十八篇,用当时通行文字书写,即《今文尚书》。
另有相传汉武帝时在孔丘住屋壁中发现的《古文尚书》,已佚。
东晋梅赜(一作梅颐、枚颐)又伪造《古文尚书》。
后来《十三经》中的通行本,即《今文尚书》与梅氏伪书的合编,宋人开始怀疑梅氏伪书,至清渐成定论。
今文各篇内容包含商周等代的一些重要史料,如《盘庚》反映商代奴隶社会的情况、《禹贡》记述战国时黄河、长江两流域的地理等。
《尚书》的目录如下●虞书·尧典·舜典·大禹谟·皋陶谟·益稷●夏书·禹贡·甘誓·五子之歌·胤征●商书·汤誓·仲虺之诰·汤诰·伊训·太甲上·太甲中·太甲下·咸有一德·盘庚上·盘庚中·盘庚下·说命上·说命中·说命下·高宗肜日·西伯戡黎·微子●周书·泰誓上周书·牧誓·武成·洪范·旅獒周书·金滕·大诰·微子之命·康诰·酒诰·梓材·召诰·洛诰·多士·无逸·君奭·蔡仲之命·多方·立政·周官·君陈·顾命·康王之诰·毕命周书·君牙·冏命·吕刑·文侯之命·费誓·秦誓2、《逸周书》班固认为是周代的史书,刘向则认为是周代的“诰誓号令”文献集。
历史书籍推荐——中国史(全国史)
历史书籍推荐——中国史(全国史)今日书单:(详情请向下阅读)全国史:一、《盛世的疼痛》二、《细说中国史》三、《中国简史》★ 四、《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豆瓣:9.3分五、《讲给孩子的中国历史》六、《上下五千年》★ 七、《中国通史》豆瓣:9.1分八、《中国史纲要》★ 九、《白话本国史》豆瓣:9.0分十、《吕著中国通史》★ 十一、《史记》豆瓣:9.1分★ 十二、《资治通鉴》豆瓣:9.7十三、《一读就上瘾的中国史》★ 十四、《万古江河》豆瓣:8.6分十五、《半小时漫画中国史》★ 十六、《中国大历史》豆瓣:8.2分十七、《开明中国历史讲义》十八、《帝国的惆怅》★ 十九、《潜规则》豆瓣:8.2分★ 二十、《舍不得看完的中国史》豆瓣:8.7分二十一、《历史的温度》二十二、《中国史学名著》二十三、《史籍举要》★ 二十四、《统一与分裂》豆瓣:8.1分★ 二十五、《说中国》豆瓣:8.4分二十六、《神州》★★★★★★★全国史:一、《盛世的疼痛》作品讲述了自商鞅变法到清朝末年的变革史。
商鞅变法强盛了秦国,奏响了中华民族大一统的前奏。
至此之后,汉武帝刘彻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宋朝的崇文抑武,明代郑和的七次出海、兼容并蓄、明成祖朱棣之后的闭关锁国、夜郎自大,至清末李鸿章的洋务运动,每一次变革都影响甚至主导了中国历史乃至世界历史的走向。
作者以清晰的笔调,抓住历史的拐点,将盛世遮掩下的疼痛揭开来,将千年历史娓娓道来,毫无晦涩之感。
二、《细说中国史》历史是一面镜子,可以参照过去,了解当代,透视未来。
基于此,编者以历史朝代的先后顺序为基点,以重大历史事件为主线,精选了吕思勉、张荫麟、傅斯年、缪凤林、金毓黻、吴晗等名家的文章,优中选优,提炼出阅读价值极高的篇章编成《跟大师悟历史:细说中国史》一书,原滋原味、简单明了地叙述了从夏商到清末的中国历史。
三、《中国简史》《中国简史》是吕思勉写作的一本中国史入门读物,用通俗简洁的语言讲述了中国五千年历史脉络。
“二十四史”中的书、史、记、志
“二十四史”中的书、史、记、志在浩如烟海的历史文献中,最著名的就是“二十四史”。
“二十四史”是对所谓“正史”的一个概称,虽然都是“正史”,但它们的名称却有“书、史、记、志”的区别。
一.“二十四史”的产生和得名所谓“二十四史”,指的是得到官方认定的“正史”。
按《四库全书》的规定,正史类“凡未经宸断者,则悉不滥登。
盖正史体尊,义与经配,非悬诸令典,莫敢私增”,即未经皇帝批准,不得列入正史。
三国时期社会上已有“三史”之称。
“三史”通常是指《史记》、《汉书》和东汉刘珍等写的《东观汉记》。
《后汉书》出现后,取代了《东观汉记》,列为“三史”之一。
《三国志》面市后,与《史记》《汉书》《后汉书》被称作“前四史”。
这四种史书是“二十四史”最早的,写作质量比较高,是“二十四史”中的精华。
历史上还有“十史”之称,它是记载三国、晋朝、宋、齐、梁、陈、北魏、北齐、北周、隋朝十个王朝的史书的合称。
后来又出现了“十三代史”。
“十三代史”包括了《史记》、《汉书》、《后汉书》和“十史”。
到了宋代,在“十三史”的基础上,加入《南史》、《北史》、《新唐书》、《新五代史》,形成了“十七史”。
明代又增以《宋史》、《辽史》、《金史》、《元史》,合称“二十一史”。
清朝乾隆初年,刊行《明史》,加先前各史,总名“二十二史”。
清代著名史学家赵翼的《二十二史札记》就是据此命名的。
后来又增加了《旧唐书》,成为“二十三史”。
《旧五代史》佚失后,在《四库全书》编撰过程中,馆臣邵晋涵等自《永乐大典》中辑出五代史料,用数十种典籍作为考异附注,大体按原书篇目编排而成《旧五代史》。
重新编完的《旧五代史》虽然还是150卷,但已被清朝史官篡改,肯定不是《旧五代史》的原貌。
不过,经乾隆皇帝钦定,列为正史,于是合称“钦定二十四史”。
乾隆四年至四十九年武英殿刻印的《钦定二十四史》,是中国古代正史最完整的一次大规模汇刻。
“二十四史”总共3249卷,约有4200万字。
它记叙的时间,从《史记》记叙传说中的黄帝起,到《明史》记叙明崇祯17年(公元1644年)止,前后历时4000多年,用统一的本纪、列传的纪传体编写。
古代史参考书目
秦汉史文献书目一、古籍类[汉]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1996年版。
y[宋]范晔:《后汉书》,中华书局1996年版。
y[晋]陈寿:《三国志》,中华书局1998年版。
y[汉]荀悦:《汉纪》,商务印书馆,《四部丛刊》本。
[晋]袁宏:《后汉纪》,商务印书馆,《四部丛刊》本。
[晋]刘珍等:《东观汉记》,吴树平校注,中州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
[吴]谢承、薛莹、袁山松等著,周天游辑注:《八家后汉书辑注》,《四部丛刊》本[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1982年。
(“十三经”包括《周易》、《诗经》、《尚书》、《周礼》、《礼记》、《仪礼》、《公羊传》、《榖梁传》、《春秋左传》、《孝经》、《论语》、《尔雅》、《孟子》等十三部儒家经典)[春秋]孔丘:《论语》,《诸子集成》本。
y[春秋]墨翟:《墨子》,《诸子集成》本。
y[春秋]管仲:《管子》,《诸子集成》本。
y[春秋]晏婴:《晏子春秋》,《诸子集成》本。
y[春秋]申不害:《申子》,《四部丛刊》本。
y[春秋]慎到:《慎子》,《四部丛刊》本。
y[春秋]尹文:《尹文子》,《四库全书》本。
y[战国]庄周:《庄子》,《诸子集成》本。
y[战国]孟苛:《孟子》,《诸子集成》本。
y[战国]荀况:《荀子》,《诸子集成》本。
y[战国]韩非:《韩非子》,《诸子集成》本。
y[战国]商鞅:《商君书》,《新编诸子集成》本。
y[战国]吕不韦:《吕氏春秋》,《诸子集成》本。
y[汉]韩婴《韩诗外传》,《四部丛刊》本。
y佚名:《毛诗》,《四部丛刊》本。
y[汉]陆贾:《新语》,《新编诸子集成》本。
Y[汉]贾谊:《新书》,《新编诸子集成》本。
y[汉]董仲舒:《春秋繁露》,《新编诸子集成》本。
y[汉]桓宽:《盐铁论》,《新编诸子集成》本。
y[汉]刘安:《淮南子》,《新编诸子集成》本。
y[汉]扬雄:《法言》,《新编诸子集成》本。
y[汉]扬雄:《太玄经》,《四部丛刊》本。
y[汉]仲长统:《昌言》,《新编诸子集成》本。
系统了解中国历史的必读书目
第一阶段——1·《史记》(含《史记人名索引》)2·《汉书》(含《汉书人名索引》)3·《后汉书》(含《后汉书人名索引》)4·《三国志》(含《三国志人名索引》)5·《资治通鉴》(参读王夫之《读通鉴论》)6·《左传》(参读清高士奇《左传纪事本末》和童书业《春秋左传研究》)7·《国语》(参读李学勤《东周与秦代文明》)8·《战国策》(参读1973年马王堆出土《战国策释文》)9·《尚书》(参读周民撰《尚书词典》)10·顾頡刚主编《古史辨》1-7册11·钱穆《国史大纲》12·黄仁宇《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13·塔西佗《编年史》14·伯特兰·罗素《西方的智慧》15·都尔教会主教格雷戈里《法兰克人史》16·卡尔·波普尔《历史决定论的贫困》17·杰弗里·巴勒克拉夫《当代史学主要趋势》18·《现代西方历史哲学译文集》必备工具书——1·《辞源》2·《中华大字典》3·《中外历史年表》4·《中国历史地图集》5·《新编万年历》6·《历代职官表》第二阶段——1·1957年商务印书馆辑本汇刻《世本八种》2·四部丛刊本《资治通鉴外纪》3·范祥雍《古本竹书纪年辑校订补》(参读朱希祖《汲冢书考》)4·毕沅《续资治通鉴》5·唐杜佑《通典》6·宋郑樵《通志》(重点读“二十略”)7·元马端临《文献通考》8·汉刘向《列女传》9·南朝梁释慧皎《高僧传》10·清阮元《畴人传》(参读宋沈括《梦溪笔谈》和科学出版社1982年《中国科学技术史稿》以及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11·袁珂《山海经校注》12·唐玄奘《大唐西域记》13·冯承钧《诸番志校注》14·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15·1956年商务印书馆《越绝书校注》16·东汉赵晔《吴越春秋》17·元李志常《长春真人西游记》18·章学诚《文史通义》19·王国维《古史新证》20·罗振玉《殷墟书契考释》21·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22·陈垣《史讳举例》23·顾炎武《日知录》24·钱大昕《十驾斋养新录》25·顾頡刚汇编《崔东壁遗书》(重点读《考信录》)26·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27·顾頡刚标点姚际恒《古今伪书考》28·吕振羽《中国民族简史》29·曼库尔·奥尔森《国家兴衰探源——经济增长、滞胀与社会僵化》30·J·S·弥尔顿《代议制政府》31·吴献书译柏拉图《理想国》(参读郭斌和、景昌极译《柏拉图五大对话集》)32·哈耶克《致命的自负——社会主义的谬误》(参读《通往奴役之路》)33·艾瑞克·霍布斯鲍姆《革命的年代》34·卡尔·波普尔《开放社会及其敌人》35·孔多塞《人类精神进步史表纲要》36·梅因《古代法》37·罗伯特·诺齐克《无政府、国家与乌托邦》38·阿兰·佩雷菲特《停滞的帝国》39·托克维尔《旧制度与大革命》(参读《论美国的民主》)40·雅克·勒戈夫《中世纪的知识分子》41·汤因比《历史研究》42·以赛亚·伯林《历史的必然性》43·柯林伍德《历史哲学论文集》44·克罗齐《历史的理论和实践》45·黄仁宇《中国大历史》,《放宽历史的视界》,《资本主义与二十一世纪》,《万历十五年》,《从大历史的角度读蒋介石日记》等。
春秋战国秦汉史料
一、春秋史料一、文献史料:(一)《春秋》以及其三部解经之作,《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二)《史记》(三)《国语》《国语》是中国最早的一部国别体著作。
记录了周朝王室和鲁国、齐国、晋国、郑国、楚国、吴国、越国等诸侯国的历史。
上起周穆王十二年(前990)西征犬戎(约前947年),下至智伯被灭(前453年)。
包括各国贵族间朝聘、宴飨、讽谏、辩说、应对之辞以及部分历史事件与传说。
(四)《论语》《论语》成书于战国初期。
《论语》乃是记载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语录,一共二十卷,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写,是我国古代儒家经典著作之一,是语录体,是流传下来的语录体的汇编。
(五)《诗经》《诗经》是中国汉族文学史上最早的诗歌总集,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多年的诗歌(前11世纪至前6世纪)。
(六)《礼记》《礼记》是战国至秦汉年间儒家学者解释说明经书《仪礼》的文章选集。
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
又叫《小戴礼记》。
与《周礼》《仪礼》合称“三礼”。
《礼记》的作者不止一人,写作时间也有先有后,其中多数篇章可能是孔子的七十二名高徒弟子及其学生们的作品,还兼收先秦的其它典籍。
(七)《尚书》《尚书》又称《书》、《书经》,为一部多体裁文献汇编,长期被认为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史书,但是清华简证明传世的《尚书》为伪书。
该书分为《虞书》、《夏书》、《商书》、《周书》,成书于战国时期。
(八)《易经》(九)《吕氏春秋》这是秦始皇的相国吕不韦会集宾客综合各家学说汇编而成,准备作为完成统一和新创王朝的指导思想的。
书中保存有阴阳五行家、法家、农家、道家、兵家等各派学说的资料,(十)《晏子春秋》(十一)《管子》中国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前476)齐国政治家﹑思想家管仲及管仲学派的言行事迹。
《管子》是战国时各学派的言论汇编,内容很庞杂,包括法家、儒家、道家、阴阳家、名家、兵家和农家的观点。
[1]大约成书于战国(前475~前221)时代至秦汉时期。
史书典籍大全
史书典籍大全四大名著中国的四大名著是《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
这四部著作历久不衰,是汉语文学史中不可多得的经典作品。
其中的故事、场景、人物已经深深地影响了中国人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
四部著作都有很高的文学水平和艺术成就。
细致的刻画和所蕴含的深刻思想都为历代读者所称道。
是中国文学史上的四座伟大丰碑。
•《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二十四史二十四史,中国古代各朝撰写的二十四部史书的总称,是被历来的朝代纳为正统的史书,故又称“正史”。
它上起传说中的黄帝(约前2550年),止于明朝崇祯十七年(1644年),计3213卷,约4000万字,用统一的有本纪、列传的纪传体编写。
1921年,中华民国大总统徐世昌下令将《新元史》列入正史,与“二十四史”合称为“二十五史”,而多数地方不将新元史列入,而改将《清史稿》列为二十五史之一,或者将两书都列入正史,则形成了“二十六史”。
•《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晋书》•《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魏书》•《北齐书》•《周书》•《隋书》•《南史》•《北史》•《旧唐书》•《新唐书》•《旧五代史》•《新五代史》•《宋史》•《辽史》•《金史》•《元史》•《明史》四书四书又称四子书,是《论语》《孟子》《大学》《中庸》的合称。
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取《礼记》中的《中庸》《大学》两篇文章单独成书,与记录孔子言行的《论语》、记录孟轲言行的《孟子》合为“四书”。
四书的作者包括孔子、子思、孟子、程子、朱熹等,其编撰时间间隔达一千八百年。
宋元以后,《大学》《中庸》成为学校官定教科书和科举考试必读书,对古代汉族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五经“五经”指的是《诗》《书》《易》《礼》《春秋》,这五部书是我国保存至今的最古的文献,也是我国古代儒家的主要经典。
《诗》又称《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集,现存305篇,由风、雅、颂三部分组成。
中国主要历史书籍
中国主要历史书籍一、尚书《尚书》是中国最古老的皇室文集,是中国第一部上古历史文件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迹著作的汇编,它保存了商周特别是西周初期的一些重要史料。
《尚书》相传由孔子编撰而成,但有些篇目是后来儒家补充进去的托古作品。
西汉初存29篇,因用汉代通行的文字隶书抄写,称《今文尚书》。
另有相传在汉武帝时从孔子住宅壁中发现的《古文尚书》(现只存篇目和少量佚文,较《今文尚书》多16篇)和东晋梅赜所献的伪《古文尚书》(较《今文尚书》多25篇)。
通行的《十三经注疏》本《尚书》,就是《今文尚书》和伪《古文尚书》的合编本。
上古历史文献集。
《左传》等引《尚书》文字,分别称《虞书》《夏书》《商书》《周书》,战国时总称为《书》,汉人改称《尚书》,意即"上古帝王之书"(《论衡·正说篇》)。
《尚书》的真伪、聚散,极其复杂曲折。
2009年清华简中发现了部分早期版本的《尚书》。
汉人传说先秦时《书》有100篇,其中《虞夏书》20篇,《商书》《周书》各40篇,每篇有序,题孔子所编。
《史记·孔子世家》也说到孔子修《书》。
但近代学者多以为《尚书》编定于战国或两汉时期。
汉初,《尚书》存29篇,为秦博士伏生所传,用汉时隶书抄写,被称为《今文尚书》。
又,西汉前期,相传鲁恭王拆孔子故宅一段墙壁,发现另一部《尚书》,是用先秦六国时字体书写的,所以称《古文尚书》,它比《今文尚书》多16篇,孔安国读后献于皇家。
因未列于学官,《古文尚书》未能流布。
东晋元帝时,梅赜献伪《古文尚书》及孔安国《尚书传》。
这部《古文尚书》比《今文尚书》多出25篇,又从《今文尚书》中多分出4篇,而当时今文本中的《秦誓》篇已佚,所以伪古文与今文合共58篇。
二、春秋左传《春秋》是我国最早的编年体史书,传为春秋末年鲁国的史官左丘明所作。
"春秋"一词,本是东周列国史官所撰编年史的通称。
古人之所以重视写史,是因为历史不仅是祖先的生活记录,还可以从中学习各种知识,指导现世人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毕沅、冯集梧《续资治通鉴》
1798
章学诚《文史通义》
1818
《嘉庆会典》
1838
《宋元学案》
1862
夏燮《明通鉴》
1871
陈鹤、陈克家《明纪》
王先谦《东华录》
1887
龙文彬《明会要》
1893
李有棠《辽史纪事本末》《金史纪事本末》
1899
《光绪会典》
1900
杨晨《三国会要》
1902
梁启超《新史学》
徐乾学《资治通鉴后编》
1707
《御批资治通鉴纲目》
1711
吴乘权《纲鉴易知录》
1733
《雍正会典》
1739
张廷玉《明史》
1763
《乾隆会典》
1765
蒋良骐《东华录》
1767
《续文献通考》
《御批通鉴辑览》
1775
《御批通鉴纲目三编》
1784
《续通典》、《续通志》
1786
《清朝通典》《清朝通志》《清朝文献通考》
1904
孙楷《秦会要》
1905
张鉴《西夏纪事本末》
徐松《宋会要辑稿》
姚彦渠《春秋会要》
李铭汉、李于楷《续资治通鉴纪事本末》
1911
朱铭盘《晋会要》《宋齐梁陈会要》
《清实录》
民国
1922
柯劭忞《新元史》
1928
赵尔巽《清史稿》
王国维《古本竹书纪年辑校》
范祥雍《古本竹书纪年辑校订补》
共和国
1981
方诗铭、王修龄《古本竹书纪年辑证》
南北朝
440
[宋]范晔《后汉书》
488
[南齐]沈约《宋书》
514
[梁]萧子显《南齐书》
554
[北齐]魏收《魏书》
唐朝
温大雅《大唐创业起居注》
636
姚思廉《梁书》《陈书》
令狐德棻《周书》
魏征《隋书》
李百药《北齐书》
648
房玄龄《晋书》
659
李延寿《南史》《北史》
708
刘知几《史通》
801
杜佑《通典》
803
三大系列史书一览表
年代
纪传系列
典志系列
编年系列
朝代
公元
(二十五史)
(含会要、会典、史学评论、学术史)
(含纲目、纪事本末、起居注、实录)
周朝
孔子《春秋》
左丘明《左传》
汉朝
前91
司马迁《史记》
侯瑾《汉皇德纪》
92
班固《汉书》
200
荀悦《汉纪》
晋朝
285
陈寿《三国志》
袁宏《后汉纪》
《竹书纪年》(《汲冢纪年》)
1529
杨一清《大明会典(续修)》
1566
薛应旂《宋元资治通鉴》
1567
王宗沐《宋元资治通鉴》
1576
申时行《大明会典(重修)》
1587
张居正《大明会典(重修)》
1595
南轩《资治通鉴纲目前编》
1600
黄光升《昭代典则》
1602
王圻《续文献通考》
1605
陈邦瞻《宋史纪事本末》
1606
陈邦瞻《元史纪事本末》
苏冕《会要》
853
崔铉《续会要》
韩愈《顺宗实录》
五代
945
[后晋]刘昫《旧唐书》
宋朝
961
王溥《唐会要》
963
王溥《五代会要》
974
薛居正《旧五代史》
996
钱若水《太宗实录》
1001
宋白《续通典》
1053
欧阳修《新五代史》
1060
欧阳修、宋祁《新唐书》
吕夏卿《唐书直笔》
1078
刘恕《资治通鉴外纪》
1084
1216
李心传《建炎以来朝野杂记》乙集
1226
徐天麟《东汉会要》
1229
陈均《皇朝编年举要》《皇朝编年备要》
1236
李心传《国朝会要总类》
1253
杨仲良《续资治通鉴长编纪年本末》
1263
刘时举《续宋编年资治通鉴》
1264
金履祥《通鉴前编》
元朝
1279
佚名《宋史全文续资治通鉴长编》
1285
胡三省《资治通鉴音注》
1608
沈朝阳《通鉴纪事本末前编》
《明实录》
1638
孙范《左传分国纪事本末》
严衍《资治通鉴补正》
徐学聚《国朝会典》
1644
董说《七国考》
清朝
1651
谈迁《国榷》
黄鹏扬《史评辩正》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1658
谷应泰《明史纪事本末》
1678
黄宗羲《明儒学案》
王夫之《读通鉴论》
1690
《康熙会典》
高士奇《左传纪事本末》
1694
司马光《资治通鉴》
1161
郑樵《通志》
1172
朱熹《资治通鉴纲目》
1173
袁枢《通鉴纪事本末》
1183
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
1185
章冲《春秋左氏传事类始末》
1194
徐梦莘《三朝北盟会编》
1195
[金]张暐《大金集礼》
1202
李心传《建炎以来朝野杂记》甲集
1210
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
1211
徐天麟《西汉会要》
1307
马端临《文献通考》
1322
《元典章》
1331
虞集《经世大典》
1344
脱脱《辽史》《金史》
1345
脱脱《宋史》
1350
陈桱《通鉴续编》
明朝
1370
宋廉《元史》
1473
《资治通鉴纲目(考订)》
1476
商辂《续资治通鉴纲目》
1502
徐溥《大明会典》
1507
李东阳《历代通鉴纂要》
1524
许诰《通鉴纲目前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