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说引经药摘录
常用的引经药
常用的引经药,按部位来归类:1. 引药达头面:菊花、川芎、蔓荆子、苍耳子、辛夷花、藁本等。
引药达额头:白芷。
引药达头两侧:川芎。
引药达目:菊花。
引药达鼻部:苍耳子、辛夷花。
引药达巅顶:藁本。
引药上行于头:蔓荆子。
2. 引药达上肢:桑枝、桂枝。
其中引药达左上肢的为桂枝;引药达右上肢的为桑枝。
3. 引药达颈部:葛根。
4. 引药达背部:姜黄、防风。
5. 引药达腰背部:杜仲、川断。
6. 引药达胸腹部:木香、砂仁。
7. 引药达少腹部:小茴香、艾叶。
8. 引药达下肢:木瓜、牛膝、鸡血藤、防己。
9. 引药走督脉:狗脊。
10. 引药达皮肤:蝉蜕。
11. 引药入胃:半夏。
12. 引药入肺:桑白皮。
13. 引药入肝:柴胡、当归。
14. 引药入心:丹参、黄连、菖蒲。
15. 引药入脾:苍术、白术。
16. 引药入骨:威灵仙、油松节。
17. 引药上行:柴胡、升麻、桔梗、蔓荆子。
18. 引药下行:牛膝、代赭石、旋覆花。
正是:用药如用兵,引经要分清;立方有法度,四两拨千斤。
川军2018/8/31 11:21:42引经药是指能导引诸药直达病所,增强疗效的药物,亦可理解为对机体某一部位有特殊作用的药物,是引经药的主要作用之一,这也是有别于西医用药的观点。
引经药又称引经报使药,其源远流长,起源于药物的归经理论,民间以形补形理论亦源于此。
清代著名医家尤在泾说:“药无引使,则不通病所”。
病有病所,药有药位,辨证上加入引经药可以提高疗效。
引经药主要有以下作用:一、引药上行《本草求真》曰:“桔梗系开提肺气之品,可为诸药舟楫,载之上浮”。
如参苓白术散,借桔梗载诸药上浮,引归于肺,益肺利气,借肺之布精而养全身,倘若把它当作平喘之品删掉不用,则违背了《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的立法本义,疗效难著。
王清任所创血府逐瘀汤以桔梗载众祛瘀之品上行,以除胸中之瘀;《伤寒论》中三物白散亦用桔梗引巴豆上升,以祛除胸中寒实,有学者通过实验提示了桔梗在该方剂中的“引向”作用,如果去掉桔梗,则仅能涤除腹水而不能荡涤胸水。
老中医说中药处方里面的关键引经药
老中医说中药处方里面的关键引经药一、引经药的功用具体来讲,引经药主要有以下功用:1、引药归经脉:指引经药在方剂中先驱先行,引药入经。
吴茱萸为肝经引药,石膏引诸药入阳明经,细辛引导少阴经寒邪出于太阳之表。
2、引药至病所:升麻、柴胡引清气上升,升举下陷之脏器;柴胡还可开邪热内闭,使邪气从内达外。
川芎引药上行。
牛膝引诸药下行,引血下行,引邪热下行;旋覆花是治疗呃逆上气的“引药下行”之品。
桔梗开提肺气,可为诸药舟楫,载之上浮。
肉桂引火归元,在虚阳上越的戴阳证、阴盛格阳的格阳证中常用之。
砂仁可引气归元。
上肢痛用桂枝、桑枝、羌活,下肢痛用牛膝、独活。
头痛因部位不同而涉经各异,头痛须用川芎,如不愈各加引经药:太阳川芎,阳明白芷,少阳柴胡,太阴苍术,少阴细辛,厥阴吴茱萸,巅顶用藁本。
无论外感内伤,常佐用风药,如羌活、蔓荆子、防风等。
二、引经药分论1、十二经引经药手太阴肺经:桔梗、升麻、葱白、辛夷、白芷;手阳明大肠经:白芷、升麻、石膏;足阳明胃经:白芷、升麻、石膏、葛根;足太阴脾经:升麻、苍术、葛根、白芍;手少阴心经:黄连、细辛;手太阳小肠经:木通、竹叶、藁本、黄柏;足太阳膀胱经:羌活;足少阴肾经:独活、肉桂(桂枝)、知母、细辛;手厥阴心包经:丹皮、柴胡;手少阳三焦经:柴胡、连翘; 足少阳胆经:青皮、柴胡;足厥阴肝经:青皮、吴茱萸、川芎、柴胡。
上焦:地骨皮;中焦:青皮;下焦:附子。
2、六经引经药太阳经用羌活、防风、藁本;阳明经用升麻、葛根、白芷;少阳经用柴胡;太阴经用苍术;少阴经用独活;厥阴经用细辛、青皮、川芎。
3、病症引经药桑白皮是肺经的引经药,在治疗肺病的方剂中加入桑白皮能引药入肺经;香附、柴胡是肝经和引经药,在治疗肝气郁滞,协胁胀痛时加入柴胡香附可引药入肝;桂枝,薤白为心经的引经药,在治疗胸闷、气短、心悸等心阳不通时加入桂枝,薤白等能引药归心经;姜黄和牛膝均有行气活血、通络止痛的功效,但姜黄能引药上行通达上肢,常做为上肢痹症的引经药。
中医的引子药
中医的引子药什么是引子药呢?其实很简单,引子药就是引经药,就是能引领其它药进入某一经。
少阳经的引子药是——柴胡、黄芩阳明经的引经药是——葛根、白芷;太阳经的引经药是——羌活;太阴经的引经药是——苍术;少阴经的引经药是——细辛;厥阴经的引经药是——吴茱萸、藁本。
引药上行的引经药有——桔梗;引药下行的引经药有——牛膝;引药达四肢的有——桑枝;引火归元的有——肉桂;引药入肝降肝火的——旋复花,诸花皆升,唯独旋复花的是下降的;石膏专清阳明经热;羌活引药达上肢,独活引药达下肢;柴胡、升麻能升阳举陷提气;等。
治疗头痛的引经药,偏头痛的引经药——柴胡、川芎;额头痛的引经药——葛根、白芷;颠顶痛的引经药——藁本、吴茱萸;后头颈痛的引经药——桂枝、羌活;少阴经头痛的——细辛;太阴头痛的——苍术。
近几年,西医提出了一个靶向药。
这个靶向药就是这个药可以直达病灶。
这个靶向药和中药的引经药,区别是很大的,不在一个层次。
中药的引经药范围很大,它是一个范围,是一个经的引经药,比如太阳经的引经药,凡是太阳经的病都可以用,都能治疗。
而靶向药它只对准某一个病,除了这个病以外的病是不行的,比如癌症的靶向药。
不是一个档次。
要说有联系的话,只能是对中医的一个小的补充。
中医不信科学,中医只信规律,这是中医在几千年的临床实践中找到的治疗规律,在临床实践中屡试屡验,可以把病治愈。
治愈就是标准。
你说你的东西再科学,不治病都是零,是吧?这就是验证!这就是证明!一个善于学习别人的、前人的经验,就是在积攒自己的智慧、自己的经验。
你谁都不信只信自己,那你只有摔跤,只有撞墙,只有头破血流!另外,在这要说一下引经药“大枣、生姜”,你说它是不是引经药呢?也是,也不是,关键看你怎么用。
对于脾胃虚弱的,用生姜、大枣做引经药是可以的,可以健脾健胃。
但是有些医生不管什么病都用生姜大枣做引,自己看病开的所有处方,都在处方后面写个“姜枣引”,那是错误的,它就不是引经药了。
中医引经药汇辑大全
中医引经药汇辑大全中医药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几千年来,中医药经验丰富,疗效显著。
中医引经汇集了许多经典著作中的药方和经验,对中医兴趣和学习中医的人来说,是一本宝贵的参考书。
1. 黄帝内经黄帝内经被誉为中医的经典之首,涵盖了中医学的理论基础和临床实践。
在中医引经汇集中,黄帝内经中的许多药方和调理方法被呈现出来,例如,使用葛根、芍药、甘草等药材治疗不同疾病的方法,以及调理阴阳平衡的药方等。
2. 伤寒论伤寒论是张仲景所著的中医经典,对于治疗伤寒及其他热性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在中医引经药汇集中,我们可以找到很多关于伤寒的药方,例如,使用黄连、葛根、柴胡等药物治疗不同阶段的伤寒,以及针对不同体质的药方选择等。
3. 本草纲目本草纲目是明朝李时中编著的一部草药学专著,记录了大量草药的性味、功效和使用方法。
在中医引经药汇集中,我们可以找到许多来自本草纲目的草药配方,例如,使用石斛、川芎、桃仁等药材来活血化瘀,使用人参、黄精、枸杞等药材来补益气血等。
4. 诸病源候论治准则诸病源候论治准则是明朝张志聪所著的一部中医临床实践经验总结,包括了大量常见疾病的治疗方法和处方。
在中医引经药汇集中,我们可以学习到许多来自诸病源候论治准则的治疗经验,例如,使用黄连、连翘、板蓝根等药物来清热解毒,使用苍术、升麻、陈皮等药物来调理脾胃等。
5. 方剂学方剂学是中医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中药方剂的组方和应用。
在中医引经药汇集中,方剂学的相关内容被广泛收录,我们可以学习到很多来自不同方剂的实践经验,例如四物汤、四逆汤、清热解毒汤等。
总之,中医引经药汇集是一本宝贵的中医学参考书,它汇集了许多经典著作中的药方和经验,对于中医学习和临床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学习其中的内容,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医药的理论和实践,提高中医疗效和治疗水平。
细说引经药(摘录)
细说引经药(摘录)引经药和药引子一、引经药的功用引经药一般解释为“引诸药直达病所”,即将不归该经的药物接引到该经病所的药物。
根据其引使的范围和性质可分为:十二经引经药、六经引经药、病证引经药、局部和穴位引经药。
十二经引经药为临床所常用,多为治疗外感六经病症各方的主药,如桂枝、白芍、细辛、葛根、柴胡、附子、吴茱萸、黄连、黄柏、石膏、知母等,其它如羌活、独活、白芷、藁本、葱白、升麻、苍术、川芎、青皮等,也是医家治疗外感表证常用方剂中的主药。
这些引经药既有引药入经之效,又能在方中发挥其主要治疗作用。
但在内科杂病中应用这些药物时,多为引经报使之用。
在外科疮疡的治疗中,根据发生部位及经络加用局部引经药,如额疽,属阳明胃积热,宜加升麻、桔梗、羌活;太阳疽,属阳明胃经,宜加升麻、桔梗;鼻疽属手太阴肺经风热及上焦郁火所致,宜加栀子、木通、薄荷、桔梗;发颐,属阳明风热所致,宜加玄参、黄芩、黄连等。
内科病证中的引经药,如桔梗为舟楫之剂,牛膝引药下行,桂枝横行肢臂之属,亦属此类。
一、引经药主要有以下功用:1、引药归经脉:指引经药在方剂中先驱先行,引药入经。
吴茱萸为肝经引药,石膏引诸药入阳明经,细辛引导少阴经寒邪出于太阳之表。
2、引药至病所:升麻、柴胡引清气上升,升举下陷之脏器;柴胡还可开邪热内闭,使邪气从内达外。
川芎引药上行。
牛膝引诸药下行,引血下行,引邪热下行;旋覆花是治疗呃逆上气的“引药下行”之品。
桔梗开提肺气,可为诸药舟楫,载之上浮。
肉桂引火归元,在虚阳上越的戴阳证、阴盛格阳的格阳证中常用之。
砂仁可引气归元。
上肢痛用桂枝、桑枝、羌活,下肢痛用牛膝、独活。
头痛因部位不同而涉经各异,头痛须用川芎,如不愈各加引经药:太阳川芎,阳明白芷,少阳柴胡,太阴苍术,少阴细辛,厥阴吴茱萸,巅顶用藁本。
无论外感内伤,常佐用风药,如羌活、蔓荆子、防风等。
二、引经药分论1、十二经引经药手太阴肺经:桔梗、升麻、葱白、辛夷、白芷;手阳明大肠经:白芷、升麻、石膏;足阳明胃经:白芷、升麻、石膏、葛根;足太阴脾经:升麻、苍术、葛根、白芍;手少阴心经:黄连、细辛;手太阳小肠经:木通、竹叶、藁本、黄柏;足太阳膀胱经:羌活;足少阴肾经:独活、肉桂(桂枝)、知母、细辛;手厥阴心包经:丹皮、柴胡;手少阳三焦经:柴胡、连翘; 足少阳胆经:青皮、柴胡;足厥阴肝经:青皮、吴茱萸、川芎、柴胡。
引经药,通达病所至关键
引经药,通达病所至关键卓越不群的临床疗效,与对引经报使药的极端重视有着密切关系。
“万病以通为用”,这一临证开方的要旨源自《黄帝内经》。
《素问・至真要大论》:黄帝曰:“气有多少,病有盛衰,治有缓急,方有大小,愿闻其约奈何?”岐伯曰:“气有高下,病有远近,证有中外,治有轻重,适其至所为故也。
”这里,一方面指出了中医治病的气化原理,“气”之“多少”、“气”之“高下”决定了相关的病机、证候,进而也就决定了相应的立法与方剂构成。
另一方面,中医方剂治疗的要点,也就是黄帝所问的“其约奈何”,岐伯的回答是“适其至所为故也”,这里点明了中医开方治病的奥妙关键。
包括两个步骤,首先是要令药力能够到达病所,即“适其至所”,这就明确点明了一个如何引经报使的问题;下一个内容,则是恢复病所原有的阴阳气机平衡、气血的通畅,所谓“为故也”。
老师临证遣方时专注引经报使,并常讲的“万病以通为用”,恰是在贯彻岐伯所说的“适其至所为故也”的立方要旨。
这是构建中医方剂时必有的两项主要内容,是支撑合格中医方剂不可或缺的两个立脚点。
岐伯在《素问・至真要大论》最后总结道:“调气之方,必别阴阳,定其中外,各守其乡。
内者内治,外者外治……气血正平,长有天命。
帝曰:善。
”可见,老师临证开方,注重引经报使、通利气血,实来源于《内经》宗旨。
平素随师临证,每于诊余,常请老师开示立方中引经报使药味的具体用法,老师每每慷慨赐教、从不保守,在此撷取一二,以飨南阳同道。
一、疼痛引经药与随机变法全头疼痛一一大川芎。
前额头痛一一香白芷、藁本。
两侧头痛一一蔓荆子。
后头痛一一川羌活。
瘀血跳痛一一三七面、制水蛭。
肝阳胀痛——明天麻、双钩藤、生石决明、草决明。
痛处发凉一一炙麻黄。
痛处发热一一生石膏。
一般头痛一一全蝎、蜈蚣、茶叶(清茶或花茶)。
剧烈头痛一一白花蛇。
后背疼痛——香白芷、鹿角镑。
骶骨疼痛一一菟丝子。
尾骨疼痛一一金毛狗脊。
足跟疼痛一一桑寄生。
胁少腹痛一一炒川楝。
少腹抽痛——杭白芍、炙甘草、宣木瓜、细青皮。
五脏六腑十二经主要引经药
五脏六腑十二经主要引经药引经药是指能导引诸药直达病所,增强疗效的药物,亦可理解为对机体某一部位有特殊作用的药物,是引经药的主要作用之一,这也是有别于西医用药的观点。
引经药又称引经报使药,其源远流长,起源于药物的归经理论,民间以形补形理论亦源于此。
清代著名医家尤在泾说:“药无引使,则不通病所”。
病有病所,药有药位,辨证上加入引经药可以提高疗效。
引经药主要有以下作用:一、引药上行《本草求真》曰:“桔梗系开提肺气之品,可为诸药舟楫,载之上浮”。
如参苓白术散,借桔梗载诸药上浮,引归于肺,益肺利气,借肺之布精而养全身,倘若把它当作平喘之品删掉不用,则违背了《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的立法本义,疗效难著。
王清任所创血府逐瘀汤以桔梗载众祛瘀之品上行,以除胸中之瘀;《伤寒论》中三物白散亦用桔梗引巴豆上升,以祛除胸中寒实,有学者通过实验提示了桔梗在该方剂中的“引向”作用,如果去掉桔梗,则仅能涤除腹水而不能荡涤胸水。
临床亦有“诸根多降,桔梗能升”之说。
二、引药下行《本经逢原》曰:“丹溪言牛膝能引诸药下行,筋骨痛风在下者宜加用之”,从历代医家的推崇至现今的高校教材均明确提到牛膝的“引药下行”之功,故牛膝可作为身体下部疾病的引经药使用,临床上治疗多发性神经根炎、坐骨神经痛、半身不遂、下肢肌痿无力等症,常随方加用,疗效颇著。
旋覆花是治疗呃逆上气的一味“引药下行”之品,临床有“诸花皆升,旋覆独降”之说。
三、引药入病所引药达病所的药物,临床使用十分广泛,如桑枝引诸药达臂与手指,羌活引诸药达上肢,独活引诸药达下肢,少阳头痛专柴胡,巅顶头痛用藁本,太阴头痛选苍术等。
四、引火归元金匮肾气丸中的肉桂即是一味引火归元之品,在虚阳上越的戴阳证、阴盛格阳的格阳证中常用之。
五、引气归元焦树德教授认为,砂仁可“引气归元”。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心衰反复发作,表现为肺肾气虚或虚多实少者,平时服用七味都气丸加砂仁,对改善肺肾功能、增强免疫机能、减少复发有显著疗效。
十二经引经药和泻火药(建议收藏,熟记)
十二经引经药和泻火药(建议收藏,熟记)
展开全文
十二经引经药
1 手少阴心经:热证黄连,寒证细辛
2 手太阳小肠:热藁本,寒黄柏
3 足少阴肾经:热知母,寒桂枝、肉桂、细辛,偏寒证独活
4 足太阳膀胱:寒羌活
5 手太阴肺经:寒热证:桔梗,升麻,寒证:葱白,白芷
6 手阳明大肠:寒白芷,寒热升麻,热石膏,葛根
7 足阳明胃经:寒白芷,寒热升麻,热石膏,偏寒葛根
8 足太阴脾经:寒热升麻,寒苍术,偏寒葛根,偏热白芍
9 手厥阴心包络:偏热柴胡、牡丹皮;
10 手少阳三焦:偏热连翘、柴胡;上焦热地骨皮;中焦偏寒青皮,下焦喊附子。
11 足厥阴肝经:偏寒青皮,偏热柴胡;寒吴萸,川芎。
12 足少阳胆经:偏热柴胡,偏寒青皮。
附:第10条说“上地骨皮,中青皮,下附子”的上中下,系指,上焦,中焦,下焦而言。
十二经泻火药
黄连——泻心火
栀子——黄芩,泻肺火
白芍——泻脾火
柴胡——黄连,泻肝,胆火
知母——泻肾火
木通——泻小肠火
黄芩——泻大肠火
柴胡——黄芩,泻三焦火
黄柏——泻膀胱火
石膏——泻胃火
柴胡——黄连,黄芩,泻心包络火。
十二经引经药细说
十二经引经药细说心经:热证:黄连;寒证:细辛小肠经:热证:黄柏;寒证:藁本膀胱经:寒证:羌活肾经:热证:知母;寒证:桂枝、肉桂、细辛;偏寒证:独活肺经:寒证:葱白、白芷;寒热证:升麻、桔梗大肠经:热证:石膏;寒证:白芷;寒热证:升麻脾经:偏热证:白芍;寒证:苍术;偏寒证:葛根;寒热证:升麻胃经:热证:石膏;寒证:白芷;偏寒证:葛根;寒热证:升麻心包经:偏热证:柴胡、牡丹皮三焦经:热证:地骨皮;偏热证:柴胡、连翘;寒证:附子;偏寒证:青皮;肝经:寒证:吴萸、川芎;偏热证:柴胡;偏寒证:青皮;胆经:偏热证:柴胡;偏寒证:青皮;。
十二经引经药1、手少阴心经:黄连、细辛。
2、手太阳小肠经:藁本、黄柏。
3、足少阴肾经:独活、桂枝、肉桂、细辛、知母。
4、足太阳膀肮经:羌活。
5、手太阴肺经:桔梗、升麻、葱白、白芷。
6、手阳明大肠经:白芷、升麻、石膏。
7、足太阴脾经:升麻、苍术、葛根、白芍。
8、足阳明胃经:白芷、葛根、升麻、石膏。
9、手厥阴心包经:柴胡、牡丹皮。
10、手少阳三焦经:连翘、柴胡、地骨皮(上焦)、青皮(中焦)、附子(下焦)。
11、足厥阴肝经:青皮、吴萸、川芎、柴胡。
12、足少阳胆经:柴胡、青皮。
歌诀:十二引经心连辛,心包柴胡丹皮亲,肝经川芎青萸柴,脾经葛芍升苍荫,肺经升麻桔葱芷,肾经桂肉独知辛,胃经葛芷升麻膏,胆经柴胡青皮滨,大肠升膏与白芷,小肠藁本黄柏乒,三焦柴翘骨青附,太阳膀胱羌活津。
十二经泻火药1、手少阴心经:黄连。
3、手太阳小肠经:木通。
3、足少阴肾经:知母。
4、足太阳膀胱经:黄柏。
5、手太阴肺经:桅子、黄芩。
6、手阳明大肠经:黄芩。
7、足太阴脾经:白芍。
8、足阳明胃经:石膏。
9、手照明心包经:黄连、黄芩。
10、手少阴三焦经:柴胡、黄芩。
11、足厥阴肝经:柴胡、黄连。
12、足少阳胆经;柴胡、黄连。
歌诀:十二经药泻火煮,少阴心经黄连苦,肝胆连柴脾白芍,肺经桅芩肾知母,心包黄芩与黄连,胃经石膏膀柏补,小肠木通大肠芩,三焦柴芩病家舞。
巧记引经药
巧记引经药
引经药作为药物向导,能把其它药物带到该去的地方,临床意义非凡。
掌握好引经药,是用药的基本功。
下面的自谱原创《引经药歌》,希望能帮助需要的人巧记引经药。
《引经药歌》说明:
生(升)葱梗心(辛)肺:升麻、葱白、桔梗、辛夷入手太阴肺经。
趾(芷)高(膏)踢大肠:白芷、石膏入手阳明大肠经。
只(芷)搞(膏)哥根(葛根)喂(胃):白芷、石膏、葛根入足阳明胃经。
皮(脾)麻(升麻)尝柱(苍术)香:升麻、苍术入足太阴脾经。
心(辛)连心难睡:细辛、黄连入手少阴心经。
竹木通小肠:竹叶、木通入手太阳小肠经。
枪(羌)在膀胱活:羌活入足太阳膀胱经。
肉细肾精飞:肉桂、细辛入足少阴肾经。
心包踩(柴)蛋(丹)碎:柴胡、丹皮入手厥阴心包经。
连踩(柴)三脚(三焦)归:连翘、柴胡入手少阳三焦经。
皮青踩(柴)破胆:青皮、柴胡入足少阳胆经。
踩(柴)穿(川)皮无(吴)干(肝):柴胡、川芎、青皮、吴茱萸入足厥阴肝经。
《引经药歌》
生葱梗心肺,趾高踢大肠。
只搞哥根喂,皮麻尝柱香。
心连心难睡,竹木通小肠。
枪在膀胱活,肉细肾精飞。
心包踩蛋碎,连踩三脚归。
皮青踩破胆,踩穿皮无干。
引经药小议
引经药小议《医鉴》所称引经,《珍珠囊》称"通经以为使";《汤液本草》称“报使”;《医学启源》、《本草发挥》称“各经引用”;《本草纲目》称“引经报使";《本草洞诠》则以引经作为“引经报使”之简称并用。
其义,沈石匏谓:“引经之药,剂中用为向导,则能接引众药,直入本经,用力寡而获效捷也。
"申斗垣称:“引者,导引也,引领也。
如将之用兵,不识其路,纵其兵强将勇,不能取胜,如贼人无抵御,不能入其巢穴,叩其箱箦箦,此理也。
”(《外科启玄》卷三)引经是归经与配伍理论结合的发展,通过配伍,有些药物可改变其他药物的作用方向或部位,或使其作用侧重或集中于特定的方向或部位。
这些方向或部位主要指经络的流布分野。
从意义来讲,部分古代文献中的向导、引使也应属于引经。
《神农本草经》称菌桂:“为诸药先聘通使”;《名医别录》称桂:“宜导百药”;五代后唐陈士良称:服石“不可长久以酒下,——遂引石药气入四肢,滞血化为痈疽”;北宋寇宗爽称泽泻:“张仲景八味丸用之者,亦不过引接桂、附等归就肾经”。
就其概念而言,与现代所说引经并无区别,但并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
金人张元素首先列举十二经的引经药,称为“通经以为使”,原为治疗疮疡而设,经李杲、王好古师弟把这些引经药的应用泛化,形成理论。
并编为歌诀。
这就是目前流传最广的引经药。
然而引经理论并没有停止发展。
进入明代,许多学者把引经药分作气、血、寒、热四类,各有各经的引经药,而不是一经只有固定的一、两种引经药;《本草蒙筌》则以寒、热、劳瘥热、风、湿、燥为纲,以十二经或更分气、血为目,分列引经药,趋向于引经药也要辨证。
明、清间,部分专科著作中,出现专属的引经药,如:内科的气、血、营、卫、三焦、命门都有人提出引经药;外科也有人提出不同穴位、局部的引经药,超出传统的经络概念。
这些发展在现代教科书中较少反映。
事实自明、清以来,归经的经有两种趋向:一是概念上的扩延,《要药分剂》、《本草分经》等,归经与归脏腑并不区分,实际重心反而移向脏腑而不是经脉;一是方位分划趋于细微,卫、气、营、血、肌表、命门、募原、上、中、下焦(不是三焦经的三焦,单独存在),乃至头面、肢体,都作为药物归经的方向或部位。
指哪打哪,引经药帮你带路!常用的引经药都在这里了
指哪打哪,引经药帮你带路!常用的引经药都在这里了第787篇,医路漫漫青竹相伴。
来源|青竹医社导读引经理论是中药药性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历代医家在长期医疗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宝贵经验,是指导临床辨证用药的重要依据。
什么是引经药?引经药对于中医人来说再熟悉不过了。
引经药,又称“引药”,是指在处方中可以起到向导作用,能引领其他药物到达病所或者对机体某经络或脏腑有特殊作用的药物。
中医引经药的运用是中医学的特色之一,其实质是宏观的靶向思维。
引经药与药物归经理论有一定的区别。
药物归经主要体现的是药物自身对某些脏腑或经络的亲和作用,但是引经药在此基础上还能够引导它药作用于某一脏腑或经络。
因此引经药不仅本身对某些脏腑经络有比较强的选择性,也能够影响它药的选择性,使本身不归属该脏腑经络的药物也能够产生一定的亲和作用。
引经药的起源引经之说萌芽于《神农本草经》,发展成熟于金元时期。
金代医家张元素尤其重视引经药,张氏将引经药称为“的药”,其在《医学启源·各经引用》有: “太阳经,羌活; 在下者黄柏,小肠、膀胱也。
少阳经,柴胡; 在下者青皮,胆、三焦也。
阳明经,升麻、白芷;在下者,石膏,胃、大肠也。
太阴经,白芍药,脾、肺也。
少阴经,知母,心、肾也。
厥阴经,青皮; 在下者,柴胡,肝、包络也。
以上十二经之的药也。
”张元素不仅明确了十二经报使药,而且有上、下之分,这也是后世引经理论的雏形。
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序例》中首次提出“引经报使”一词,云: “升麻引阳明清气上行,柴胡引少阳清气上行。
”引经理论在清代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其临床应用也更为普遍深入。
引经药的作用●引药上行《本草求真》曰:“桔梗系开提肺气之品,可为诸药舟楫,载之上浮”。
如参苓白术散,借桔梗载诸药上浮,引归于肺,益肺利气,借肺之布精而养全身。
●引药下行《本经逢原》曰:“丹溪言牛膝能引诸药下行,筋骨痛风在下者宜加用之”。
从历代医家均推崇牛膝的“引药下行”之功,故牛膝可作为身体下部疾病的引经药使用,临床上治疗多发性神经根炎、坐骨神经痛、半身不遂、下肢肌痿无力等症,常随方加用,疗效颇著。
常用的引经药之欧阳家百创编
常用的引经药,按部位来归类:1. 引药达头面:菊花、川芎、蔓荆子、苍耳子、辛夷花、藁本等。
引药达额头:白芷。
引药达头两侧:川芎。
引药达目:菊花。
引药达鼻部:苍耳子、辛夷花。
引药达巅顶:藁本。
引药上行于头:蔓荆子。
2. 引药达上肢:桑枝、桂枝。
其中引药达左上肢的为桂枝;引药达右上肢的为桑枝。
3. 引药达颈部:葛根。
4. 引药达背部:姜黄、防风。
5. 引药达腰背部:杜仲、川断。
6. 引药达胸腹部:木香、砂仁。
7. 引药达少腹部:小茴香、艾叶。
8. 引药达下肢:木瓜、牛膝、鸡血藤、防己。
9. 引药走督脉:狗脊。
10. 引药达皮肤:蝉蜕。
11. 引药入胃:半夏。
12. 引药入肺:桑白皮。
13. 引药入肝:柴胡、当归。
14. 引药入心:丹参、黄连、菖蒲。
15. 引药入脾:苍术、白术。
16. 引药入骨:威灵仙、油松节。
17. 引药上行:柴胡、升麻、桔梗、蔓荆子。
18. 引药下行:牛膝、代赭石、旋覆花。
正是:用药如用兵,引经要分清;立方有法度,四两拨千斤。
川军 2018/8/31 11:21:42引经药是指能导引诸药直达病所,增强疗效的药物,亦可理解为对机体某一部位有特殊作用的药物,是引经药的主要作用之一,这也是有别于西医用药的观点。
引经药又称引经报使药,其源远流长,起源于药物的归经理论,民间以形补形理论亦源于此。
清代著名医家尤在泾说:“药无引使,则不通病所”。
病有病所,药有药位,辨证上加入引经药可以提高疗效。
引经药主要有以下作用:一、引药上行《本草求真》曰:“桔梗系开提肺气之品,可为诸药舟楫,载之上浮”。
如参苓白术散,借桔梗载诸药上浮,引归于肺,益肺利气,借肺之布精而养全身,倘若把它当作平喘之品删掉不用,则违背了《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的立法本义,疗效难著。
王清任所创血府逐瘀汤以桔梗载众祛瘀之品上行,以除胸中之瘀;《伤寒论》中三物白散亦用桔梗引巴豆上升,以祛除胸中寒实,有学者通过实验提示了桔梗在该方剂中的“引向”作用,如果去掉桔梗,则仅能涤除腹水而不能荡涤胸水。
常用的引经药之欧阳引擎创编
常用的引经药,按部位来归类:1. 引药达头面:菊花、川芎、蔓荆子、苍耳子、辛夷花、藁本等。
引药达额头:白芷。
引药达头两侧:川芎。
引药达目:菊花。
引药达鼻部:苍耳子、辛夷花。
引药达巅顶:藁本。
引药上行于头:蔓荆子。
2. 引药达上肢:桑枝、桂枝。
其中引药达左上肢的为桂枝;引药达右上肢的为桑枝。
3. 引药达颈部:葛根。
4. 引药达背部:姜黄、防风。
5. 引药达腰背部:杜仲、川断。
6. 引药达胸腹部:木香、砂仁。
7. 引药达少腹部:小茴香、艾叶。
8. 引药达下肢:木瓜、牛膝、鸡血藤、防己。
9. 引药走督脉:狗脊。
10. 引药达皮肤:蝉蜕。
11. 引药入胃:半夏。
12. 引药入肺:桑白皮。
13. 引药入肝:柴胡、当归。
14. 引药入心:丹参、黄连、菖蒲。
15. 引药入脾:苍术、白术。
16. 引药入骨:威灵仙、油松节。
17. 引药上行:柴胡、升麻、桔梗、蔓荆子。
18. 引药下行:牛膝、代赭石、旋覆花。
正是:用药如用兵,引经要分清;立方有法度,四两拨千斤。
川军 2018/8/31 11:21:42引经药是指能导引诸药直达病所,增强疗效的药物,亦可理解为对机体某一部位有特殊作用的药物,是引经药的主要作用之一,这也是有别于西医用药的观点。
引经药又称引经报使药,其源远流长,起源于药物的归经理论,民间以形补形理论亦源于此。
清代著名医家尤在泾说:“药无引使,则不通病所”。
病有病所,药有药位,辨证上加入引经药可以提高疗效。
引经药主要有以下作用:一、引药上行《本草求真》曰:“桔梗系开提肺气之品,可为诸药舟楫,载之上浮”。
如参苓白术散,借桔梗载诸药上浮,引归于肺,益肺利气,借肺之布精而养全身,倘若把它当作平喘之品删掉不用,则违背了《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的立法本义,疗效难著。
王清任所创血府逐瘀汤以桔梗载众祛瘀之品上行,以除胸中之瘀;《伤寒论》中三物白散亦用桔梗引巴豆上升,以祛除胸中寒实,有学者通过实验提示了桔梗在该方剂中的“引向”作用,如果去掉桔梗,则仅能涤除腹水而不能荡涤胸水。
【引经药全集】
【引经药全集】清·尤在泾所云“兵无向导则不达贼境,药无引使则不通病所”。
将引经药分为四大类:脏腑引经药、十二经引经药、三焦引药药、局部引经药。
擅长在杂乱的症候中捕捉疾病的病位,并在辨清病位的前提下,加入引经药,药物直达病所,可事半功倍。
以下列举部分临床常用的引经药:脏腑引经药肝:柴胡、郁金;胆:青皮;心:菖蒲、灯心草;小肠:黄柏;脾:茯苓;胃:石膏;肺:桔梗、杏仁;大肠:白芷;肾:蒺藜、鬼见羽;膀胱:滑石;心包:钩藤。
经络引经药太阳经:羌活;阳明经:白芷、葛根;少阳经:柴胡;太阴经:苍术;少阴经:独活;厥阴经:吴茱萸、蒿本;督脉:鹿角胶;任脉:龟板、王不留行;冲脉:木香;带脉:川断。
三焦引经药上焦:连翘、白芷、地骨皮;中焦:苍术、栀子;下焦:牛膝、滑石。
局部引经药头:川芎;目:菊花;鼻:苍耳子、辛夷花;腰:桑寄生;命门:补骨脂;丹田:砂仁;上肢:干桑枝;下肢:牛膝;胞宫:童便;尿道:甘草梢;胸前:瓜蒌皮;胸后:薤白头;下肢外侧:细辛、川木通;下肢内侧:怀牛膝、川芎。
强调,应尽可能结合病机选用引经药,以发挥引经药的协同治疗作用,例如上焦病变若为肺火,引经药可选地骨皮清肺降火,若为上焦寒湿,则宜选白芷温化寒湿。
再如肝脏病变若为肝郁,引经药宜用柴胡疏肝解郁,若为肝瘀,宜用郁金活血化瘀。
中医的“引经报使”是什么?8种“直达病所”的引经药,了解一下。
中药,在我国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从《黄帝内经》和《神农本草经》开始,就对中药的运用、有了非常详尽的论述。
关于中药的使用特点,大致分为“性味”和“归经”两个大的部分。
所谓“性味”,指的就是中药的“四气五味”,或者说,这是中药的“本质特性”;而“归经”,指的就是中药的“外部倾向”,和哪个脏腑、哪条经络更容易沟通。
随着时代的进步,到了宋金两朝时,张元素根据中药四气五味的厚薄、升降浮沉的缓急,创造性地提出“引经报使”之说。
所谓引经报使,听起来似乎很神秘,其实,我们可以简单地理解为“向导”即可。
转摘:中药引经药
转摘:中药引经药股市中什么时侯赚钱,当然是上涨趋势牛市了,在牛市中聪明人,傻子都能赚钱。
股市中什么时候赔钱,当然是下跌趋势熊市了。
在熊市中,聪明人空仓了,拿着在牛市中赚的钱游山玩水去了,剩下一帮傻子,天天忙的不亦乐乎,把本金亏完还不醒悟,真是中毒太深了。
在上涨趋势中,投资十次,也许有7次盈利,3次亏损7次盈利减3次亏损等于4次盈利,所以盈利。
在下跌趋势中,投资十次,也许有7次亏损,3次盈利,7次亏损减3次盈利等于4次亏损,所以亏损。
投资股市,就是投资大概率盈亏比。
犯了几个错误:1、如果当成投资,无需盯盘 2太在乎涨跌 3患得患失4金钱观不对 5动的越多输的越多。
通常来讲,股市暴跌,大多数股票都会下跌,只有为数不多的股票抗跌。
因此,大盘暴跌时,一般采取的措施是清仓出来,空仓休息避险。
正确的做法是先看持股的位置和趋势,再决定清仓还是持股。
如果股票在上升趋势中,股价也在相对低位,大盘暴跌时股价抗跌或者不跌反升,那么就没必要急急忙忙卖出。
这种股票因为趋势没走坏,大盘暴跌时主力资金也不为所动,股价仍会上升。
假如持股弱势或趋势走坏,大盘暴跌时股价也是放量大跌,那就没必要死撑,反正没有行情,还不如卖了空仓休息!大盘暴跌,要么是大盘趋势走坏,要么是受外围因素影响,大部分股票都会跟随大盘走弱,卖出避险是上策。
经历过15年股灾。
大盘不好空仓是最正确的选择。
没涨多少,也跌不了多少,如果地位还跑,就要真的做韭菜了. 回头高位又冲进来。
大盘见顶时老想着买,大盘见底是却老想着卖。
这种思维,同属轻率。
躺平是最好的选择。
那根大阴棒(后面进入下跌趋势,需要立即清仓),一两天看不出来;必须要逃顶的信号,再次上升都是诱多,也是牛市的结束信号,如果不清仓等来的一定是几年的套牢。
正骨是有毛病去正。
没毛病,正什么。
这样破坏结构。
时间长了就磨损了。
时间久了就松动了,和弹簧狗一样。
正骨不可以老做。
会骨缝松动的。
万一错骨就玩完了,有因为腰间盘突出,去给人家按摩回到宾馆不到一个小时人就死了,他老婆在他旁边以为他睡觉了,之前一点征兆都没有,人就这样没了。
引经药、补泻
引经药、补泻引经药是什么呢?就是有一些药物,对人体某些部位,对人体有特殊的作用。
它的选择性非常的强,也就是归经的现象非常的显著。
它可以引导一起用的药,到达一定的地方,提高治疗的效果。
这叫做「引经药」。
这样的引经药,其实说起来,还是归经。
因为它有所归,才能够引;无所归的话,便无所引。
所以,引经药只是借用某些药物,特别显著的归经性质,来带动其他的药物,到达我们所要治疗的部位。
在此,我们就去看所有的五脏六腑,看看有哪些引经药。
系统引经药:肝:青皮、吴茱萸、川芎、柴胡;胆:柴胡、青皮;心:黄连、细辛;小肠:黄柏、蒿本;脾:升麻、苍术、葛根、白芍;胃:白芷、升麻、石膏、葛根;肺:桔梗、葱白、升麻、白芷;大肠:白芷、升麻、石膏;肾:独活、肉桂、知母、细辛;膀胱:羌活;心包:柴胡、丹皮;三焦:连翘、柴胡、地骨皮(上)、青皮(中)、附子(下)像肝经的引经药是青皮、吴茱萸、川芎、柴胡。
吴茱萸看过吗?一粒一粒的。
川芎、柴胡大家很熟悉,这两味药至少要知道。
青皮也不难认。
各人拿一些,看一看柴胡是什么长相,川芎虽然大家比较熟,但有时会和别的东西搞混。
通常川芎都是切成薄片,较好辨认。
吴茱萸就比较陌生了。
胆经的引经药也是柴胡、青皮。
青皮是绿色的。
这些要晓得。
因为你要用这些药物的时候,一定要特别用归类经的药,不归类经的药,通常很少去用它。
比如说肝胆经不舒服的时候,一定要用柴胡。
所以,柴胡是很常用的药。
但它的属性是「升」的作用,如果跑到头顶,也会有不舒服的感觉。
所以如果碰到血压高的人,还同时需要用一个......来带动它。
问:什么东西不好?答:当有些人属于高血压的体质的时候,又用到疏肝胆的药。
疏肝胆的药通常都会使得气往上冲,冲到头顶。
头顶的身体机能会变成一个hyperfunction,反而会使血压更高。
为了避免过度的往上冲,最好是有循环。
通常会用到前胡,有升有降,就不会堵在一个地方。
这是用药的一个法则,换句话说,你把身体看做是一个系统来调整,而非局部区域的组合而已。
十二经引经药
十二经引经药(2018-09-05 17:22:32)中药的药引子中医学认为:人体的经络是气血运行的通道,它内联脏腑,外络肢节,使上下,左右,内外,表里行成统一整体。
药引子就是把各味中药引向有病的脏腑经络,使各味中药具有靶向性。
这几味中药只对某一经或某几经发生明显的作用用,对其它经无作用,或作用很小。
古人称药引子为“引经报使”。
在一般情况下十二经的药引子为:1、手太阴肺经:桔梗、升麻、白芷、生姜、葱白。
2、手阳明大肠经:白芷、升麻、石膏。
3、手厥阴心包经:柴胡、牡丹皮。
4、手少阳三焦经:连翘、柴胡、上焦用地骨皮、中焦用青皮、下焦用附子。
5、手少阴心经:黄连、细辛。
6、手太阳小肠经:蒿本、黄柏。
7、足太阴脾经:升麻、苍术、葛根、白芍。
8、足阳明胃经:升麻、白芷、葛根、石膏。
9、足少阴肾经:独活、知母、桂枝、细辛。
10、足太阳膀胱经:羌活。
11、足厥阴肝经:柴胡、青皮、川芎、吴茱萸.12、足少阳胆经:柴胡、青皮。
药引子不仅能起到领军者的作用,而且还能加强各味中药的疗效。
在治疗燥咳的药中可加入枇杷叶、生梨汁、以加强润肺、止咳的效果;在治疗风寒感冒的辛温解表药中可加入葱白、生姜、以加强驱风散寒的效果;在治疗肝血不足、肝阴不足的滋阴养血的药中可加入4-5个胡萝卜头、可加强养肝血的效果;在清热利尿的药中可加入鲜茅根、鲜竹叶、会很快的消除尿急、尿频、尿痛。
十二经用药王好古《汤液本草》载有李东垣关于各经用药的“响导图”这可看成是药物归经的简表。
如下:1、手太阴肺经南星、款冬花、升麻、桔梗、檀香、山药、粳米、白茯苓、五味子、天门冬、阿胶、麦门冬、桑白皮、杏仁、葱白、麻黄、丁香、益智、白豆蔻、知母、缩砂(檀香、豆蔻为使)、栀子、黄芩、石膏。
附记:升麻、芍药、木瓜、藿香(按:附记下药名,原列在表格下,与以上药物有的重出,有属增添,区分意义不详。
附记中的药名又有自相重复,现略去)。
2、足太阴脾经代赭石、赤茯苓、麻仁、甘草、半夏、益智、黄芪、苍术、白术、胶饴、草豆蔻、茱萸、缩砂(人参、益智为使)、防风、当归。
常用的引经药
常用的引经药,按部位来归类:1. 引药达头面:菊花、川芎、蔓荆子、苍耳子、辛夷花、藁本等。
引药达额头:白芷。
引药达头两侧:川芎。
引药达目:菊花。
引药达鼻部:苍耳子、辛夷花。
引药达巅顶:藁本。
引药上行于头:蔓荆子。
2. 引药达上肢:桑枝、桂枝。
其中引药达左上肢的为桂枝;引药达右上肢的为桑枝。
3. 引药达颈部:葛根。
4. 引药达背部:姜黄、防风。
5. 引药达腰背部:杜仲、川断。
6. 引药达胸腹部:木香、砂仁。
7. 引药达少腹部:小茴香、艾叶。
8. 引药达下肢:木瓜、牛膝、鸡血藤、防己。
9. 引药走督脉:狗脊。
10. 引药达皮肤:蝉蜕。
11. 引药入胃:半夏。
12. 引药入肺:桑白皮。
13. 引药入肝:柴胡、当归。
14. 引药入心:丹参、黄连、菖蒲。
15. 引药入脾:苍术、白术。
16. 引药入骨:威灵仙、油松节。
17. 引药上行:柴胡、升麻、桔梗、蔓荆子。
18. 引药下行:牛膝、代赭石、旋覆花。
正是:用药如用兵,引经要分清;立方有法度,四两拨千斤。
川军2018/8/31 11:21:42引经药是指能导引诸药直达病所,增强疗效的药物,亦可理解为对机体某一部位有特殊作用的药物,是引经药的主要作用之一,这也是有别于西医用药的观点。
引经药又称引经报使药,其源远流长,起源于药物的归经理论,民间以形补形理论亦源于此。
清代著名医家尤在泾说:“药无引使,则不通病所”。
病有病所,药有药位,辨证上加入引经药可以提高疗效。
引经药主要有以下作用:一、引药上行《本草求真》曰:“桔梗系开提肺气之品,可为诸药舟楫,载之上浮”。
如参苓白术散,借桔梗载诸药上浮,引归于肺,益肺利气,借肺之布精而养全身,倘若把它当作平喘之品删掉不用,则违背了《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的立法本义,疗效难著。
王清任所创血府逐瘀汤以桔梗载众祛瘀之品上行,以除胸中之瘀;《伤寒论》中三物白散亦用桔梗引巴豆上升,以祛除胸中寒实,有学者通过实验提示了桔梗在该方剂中的“引向”作用,如果去掉桔梗,则仅能涤除腹水而不能荡涤胸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细说引经药(摘录)引经药和药引子一、引经药的功用引经药一般解释为“引诸药直达病所”,即将不归该经的药物接引到该经病所的药物。
根据其引使的范围和性质可分为:十二经引经药、六经引经药、病证引经药、局部和穴位引经药。
十二经引经药为临床所常用,多为治疗外感六经病症各方的主药,如桂枝、白芍、细辛、葛根、柴胡、附子、吴茱萸、黄连、黄柏、石膏、知母等,其它如羌活、独活、白芷、藁本、葱白、升麻、苍术、川芎、青皮等,也是医家治疗外感表证常用方剂中的主药。
这些引经药既有引药入经之效,又能在方中发挥其主要治疗作用。
但在内科杂病中应用这些药物时,多为引经报使之用。
在外科疮疡的治疗中,根据发生部位及经络加用局部引经药,如额疽,属阳明胃积热,宜加升麻、桔梗、羌活;太阳疽,属阳明胃经,宜加升麻、桔梗;鼻疽属手太阴肺经风热及上焦郁火所致,宜加栀子、木通、薄荷、桔梗;发颐,属阳明风热所致,宜加玄参、黄芩、黄连等。
内科病证中的引经药,如桔梗为舟楫之剂,牛膝引药下行,桂枝横行肢臂之属,亦属此类。
一、引经药主要有以下功用:1、引药归经脉:指引经药在方剂中先驱先行,引药入经。
吴茱萸为肝经引药,石膏引诸药入阳明经,细辛引导少阴经寒邪出于太阳之表。
2、引药至病所:升麻、柴胡引清气上升,升举下陷之脏器;柴胡还可开邪热内闭,使邪气从内达外。
川芎引药上行。
牛膝引诸药下行,引血下行,引邪热下行;旋覆花是治疗呃逆上气的“引药下行”之品。
桔梗开提肺气,可为诸药舟楫,载之上浮。
肉桂引火归元,在虚阳上越的戴阳证、阴盛格阳的格阳证中常用之。
砂仁可引气归元。
上肢痛用桂枝、桑枝、羌活,下肢痛用牛膝、独活。
头痛因部位不同而涉经各异,头痛须用川芎,如不愈各加引经药:太阳川芎,阳明白芷,少阳柴胡,太阴苍术,少阴细辛,厥阴吴茱萸,巅顶用藁本。
无论外感内伤,常佐用风药,如羌活、蔓荆子、防风等。
二、引经药分论1、十二经引经药手太阴肺经:桔梗、升麻、葱白、辛夷、白芷;手阳明大肠经:白芷、升麻、石膏;足阳明胃经:白芷、升麻、石膏、葛根;足太阴脾经:升麻、苍术、葛根、白芍;手少阴心经:黄连、细辛;手太阳小肠经:木通、竹叶、藁本、黄柏;足太阳膀胱经:羌活;足少阴肾经:独活、肉桂(桂枝)、知母、细辛;手厥阴心包经:丹皮、柴胡;手少阳三焦经:柴胡、连翘; 足少阳胆经:青皮、柴胡;足厥阴肝经:青皮、吴茱萸、川芎、柴胡。
上焦:地骨皮;中焦:青皮;下焦:附子。
2、六经引经药太阳经用羌活、防风、藁本;阳明经用升麻、葛根、白芷;少阳经用柴胡;太阴经用苍术;少阴经用独活;厥阴经用细辛、青皮、川芎。
3、病症引经药桑白皮是肺经的引经药,在治疗肺病的方剂中加入桑白皮能引药入肺经;香附、柴胡是肝经和引经药,在治疗肝气郁滞,协胁胀痛时加入柴胡香附可引药入肝;桂枝,薤白为心经的引经药,在治疗胸闷、气短、心悸等心阳不通时加入桂枝,薤白等能引药归心经;姜黄和牛膝均有行气活血、通络止痛的功效,但姜黄能引药上行通达上肢,常做为上肢痹症的引经药。
而牛膝则性喜下行而通达下肢,因此在治疗下肢痹症肘,常加入牛膝做为下肢的引经药。
4、病位引经药: 病位,即疾病发生的部位或场所,是正邪相争的具体位置。
病位既包括了脏腑、组织等疾病的具体部位,又包括太阳、少阳等抽象的功能单位。
明确病位后再恰当的选择引经药物,常能增强方药的作用疗效,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上焦:上焦位于三焦的上部,从咽喉至胸膈部分。
其中包括了胸胁,还有心肺两个重要脏器。
胸胁是厥阴、少阴分布之所,其中柴胡,香附为引经药,以此为引经药,运用于临床,能开郁散滞而通达上下,使肝经气血畅行。
手太阴肺经引经药用桔梗、升麻、葱白、白芷;手少阴心经引经药用黄连、细辛。
中焦:中焦位于三焦的中部,指上腹部分。
其主要功用是助脾胃,主腐熟水谷,泌糟粕,蒸津液,化精微,是血液营养生化的来源。
足太阴脾经引经药有苍术、升麻、白芍,苍术苦温,湿邪困脾者用之,升麻辛凉,脾气下陷者用之,白芍苦酸,肝脾失调者用之。
足阳明胃经引经药有升麻、石膏等。
下焦:下焦位于三焦的下部,指下腹腔自胃下口至二阴部分。
能分别清浊,渗入膀胱,排泄废料,主要是肝肾和腰府之所在。
足少阴肾经引经药用肉桂、知母。
足厥阴肝经引经药用青皮、吴茱萸、川芎、柴胡。
足太阳膀胱经和督脉的引经药用仙茅、狗脊、杜仲。
头部:头为诸阳之会,手足三阳经均循行头面部,厥阴经亦上会于巅顶。
故头部疾病的治疗要分清经别,如太阳经头痛,多在后头部,下连于颈;阳明经头痛,多在前额部及眉棱等处;少阳经头痛,多在头之两侧,并连及耳部;厥阴经头痛,痛在巅顶,连于目系。
头痛须用川芎,如不愈,加各引经药:太阳羌活,阳明白芷,少阳柴胡,太阴苍术,厥阴吴茱萸,少阴细辛也。
特别是川芎善行血中之风,祛血中之风,上达巅顶,下行血海,走而不守,并能散少阳之风,内行肝胆,外散风邪,辛香走窜,为治上要药。
头部损伤如伤在巅顶加藁本、细辛,两眉棱伤加白芷,后枕部损伤加羌活;肩部损伤加姜黄;胸部损伤加柴胡、郁金、制香附、苏子;两胁肋部损伤加青皮、陈皮、延胡;腰部损伤,加杜仲、补骨脂、川断、狗脊或枸杞子、桑寄生、山萸肉;腹部损伤加炒枳壳、槟榔、川厚朴、木香;小腹部损伤加小茴香、乌药。
四肢:四肢为手足之经的主要循行通路。
羌活、桂枝、姜黄、桑枝为上半身疾病的引经药,可引诸药达上肢及头项部;独活、牛膝、木瓜为下半身病的引经药,可引诸药达腰膝、下肢。
头面部:黄芩、菊花、荷顶、口芪;上肢:姜黄、桂枝、威灵仙;腰背部:杜仲、川断、构杞;胸腹部:木香、砂仁、黄莲、肉桂;少腹部:小茴、桔核、荔枝、五灵脂、黄柏;下肢:木瓜、牛膝、鸡血藤、防已;耳口周:龙胆草、黄连;二阴:黄柏、防已、龙胆草。
5、络病引经药应用络病理论治疗风湿免疫类疾患中亦重视引经药的应用,往往以经之所过部位为主,结合脏腑经络辨证,选用适当的引经药物增强疗效。
头部:头部为清阳之舍,一旦头部受损,轻者震激脑海,重者伤及颅脑,导致颅内血脉损伤或瘀血内蓄,出现头晕、头痛、嗜卧、泛恶、昏迷、肢厥等症状。
其病在足厥阴肝经,兼及督脉。
脑为“灵明”之府,若脑部受震,必伤及“灵明”,而瘀阻清窍,出现清阳浊阴升降失调之病机。
故在论治上,分初、中、末三期调治。
初期以柴胡细辛汤为主,升清降浊,化瘀宁神,药有柴胡、细辛、薄荷、归尾、土鳖虫、川芎等;中期用天麻钩藤汤参川芎茶调散加减,平肝息风,活血养血,药有天麻、钩藤、丹参、酸枣仁、柴胡、川芎等;末期则视其体质强弱,予调中保元汤合补中益气汤加减,健脾益气,调养补肾,药有黄芪、党参、白术、补骨脂、生地黄、升麻、柴胡、川芎等。
可见其引经之药均为柴胡、川芎。
以柴胡、川芎作为头部引经之药,既能够起到行气化散血滞的作用,更能促使全方药力随经气循行而通达病所。
颈部:颈背为诸脉会通之处,若颈部外伤、姿势不正、长期低头伏案、劳损等原因,使颈部气血通道闭折,出现头痛、头晕、项背强直、活动牵掣、手指麻木、耳鸣、恶心等症,即形成颈椎病。
六经理论认为太阳膀胱经与少阴肾经互为表里,如果少阴精血亏虚,肾气化生之源匮乏,则无力起启督脉气血,以致不能濡润太阳之表,难以推动周身脉气;同时少阴肾气乏力,使太阳膀胱气化不利,气不化津,水津不布,水液不能滋养经脉,从而导致阳气不利、经血不畅、气血瘀滞之病机。
故论治上,一方面补其肾、助气化,另一方面行气道、化瘀滞,因果并论,标本兼治。
方拟椎脉回春汤加减治之,药有羌活、葛根、牛蒡子、僵蚕、桂枝、天麻、黄芪、狗脊等,其中引经药为羌活。
羌活能助膀胱气化,行太阳之表,能经脉气血,畅督脉经气,故以其作为颈部伤疾的引经要药。
胸部:胸为清旷之在,胁为肝之分野,胸胁是厥少阴分布之所,若因跌仆磕撞闪挫,而致气血、经络和脏腑等损伤,引起气机不畅、疏泄失常,出现胸胁骨膜之间疼痛拒按、呼吸转侧活动牵掣,或有肿胀、咳呛加剧等症,即所谓胸胁内伤之疾。
“内伤之疾,不论其旧伤宿损,或虚实之证,总与肝经相系。
”故施治时往往选用肝经引经之药,强调肝经的气血条达,以石氏胸胁合剂加减治之,药有柴胡、香附、延胡索、郁金、当归、蒲黄、三七等,其中引经药为柴胡、香附药对。
以此为引经药,运用于临床,在脏主血,在经主气,以之治脏,是血中之气药,以之治经,是气分之药。
只要配伍得当,自能开郁散滞而通达上下,使肝经气血畅行。
腰部:腰部是足太阳膀胱和督脉循行的通道。
若腰部用力过猛、或失当,或腰部屈伸动作不相协调,或咳嗽喷嚏,卒然迸闪,或长期姿势不正,劳损等因,均易使腰络受损,经脉阻塞,气血运行失畅,而产生腰痛。
论治上要着重辨证分型,一般将其分为4型。
气滞血瘀型以理气固腰汤加减治之,药有香附、川楝子、延胡索、当归、桃仁、桑寄生、狗脊等;风寒闭塞型以温经强腰汤加减调治,药有麻黄、桂枝、细辛、制川乌、威灵仙、地龙、狗脊等;痰湿互阻型以豁痰宁腰汤加减疗之,药有牛蒡子、僵蚕、半夏、陈皮、茯苓、独活、桑寄生、杜仲、狗脊等;肾督亏虚型以益肾健腰汤理之,药有生熟地黄、杜仲、菟丝子、淫羊藿、补骨脂、山茱萸、桑寄生、狗脊等,其引经药均为狗脊。
正如《本草正义》所言:狗脊“能温养肝肾,通调百脉,强腰膝,坚脊骨,又能固摄冲带,坚强督任,引经向导,”故腰痛方中每使用狗脊。
四肢:四肢为手足之经的主要循行通路。
一旦其肢节受损,轻者扭捩挫蹉,重者伤筋折骨,均能内动经络,使血行之道不得宣通,瘀血内停,气血凝滞,从而瘀积为肿为痛。
常以三期辨证为原则,早期活血化瘀消肿为主,药有生地黄、当归、赤芍、桃仁、泽兰、王不留行、桂枝或牛膝等;中期接骨续筋和络为主,药有当归、丹参、独活、续断、狗脊、川芎、泽兰、红花、桂枝或牛膝等;后期健筋壮骨温经为主,药有黄芪、炒党参、焦白术、当归、续断、狗脊、白芍、伸筋草、红花、桂枝或牛膝等;若骨折者加煅自然铜、骨碎补等,痛甚者投乳香、没药等,青肿甚者添紫荆皮、黄金子等,其引经药上肢选用桂枝、下肢运用牛膝。
认为“桂枝味辛微甘,芬芳馥郁,其枝柔嫩,其气轻扬,善走上肢,具有宣通经络之功。
”牛膝正如《医学衷中参西录》所言:“牛膝,原为补益之品,而善引气血下注,是以用药欲其下行者,恒以之为引经。
故善治肾虚腰疼腿疼,或膝疼不能屈伸,或腿痿不能任地”之疾。
所以,在治疗四肢筋骨损伤时,常选用桂枝或牛膝引药循经,增强疗效。
6、泻火引经药黄连偏泻心火,黄芩偏泻肺火,知母偏泻肝火,木通偏泻小肠火,石膏偏泻胃火等。
用柴胡泻下焦之火,必佐以黄芩;用柴胡泻肝火,必佐以黄连。
太阳、小肠、膀胱经病,在上用羌活,在下用黄柏;阳明胃与大肠经病,在上用升麻、白芷,在下用石膏;太阴脾和厥阴肝经病用白芍,少阴心和肾经病用知母。
三、诸如此类症,药引最为先治伤寒,大葱一把煮水煎。
治吐衄,茅根一握煮水煎。
治腹疼,黑豆一碗(炒焦)煮水煎。
治尿血,蓟根一束煮水煎。
治疮肿,忍冬一掐煮水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