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精选13篇)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读后感(精选9篇)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读后感(精选9篇)篇1: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读后感我们都要保留一个怀疑求真的态度,要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的真相。
――摘自《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知识是成功的基石,智慧是成功的必要条件,而实践肯定是成功必不可少的重要因素了。
诺奖得主丁肇中在文章中多次提及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也列举了古时名家的事例阐述这一论点,对于我们而言,在如今飞速发展的信息时代,是否也该有一颗积极探索,敢于实践的心呢?拿爱因斯坦的例子来说,他的伟绩无疑是推翻了经典力学,使物理迈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当时的物理学家说过,物理的大楼已基本建成,后人只需添砖加瓦便足矣。
当时的爱因斯坦只是专利局里的一名小职员,但他很喜欢思考,一个偶然间的想法,使他为之付出了大量的时间去证明,实践,从而也铸就了他传奇的一生。
试想,若他只是灵光一现,并未反复推敲。
历史的长河中,可能并没有这个名字。
在信息爆炸的'年代生活的我们,很多时候只是一味接受,但不曾想过究竟是对是错,认为真理完全正确,可往往真理之中会存在很多小的纰漏,作为一名中学生,我们在学习的同时,更应该有“格物致知”的精神,即不断探索追求实践,多问一句为什么,收益肯定多多!篇2:《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读后感“格物,推究事物的原理;致知,获得知识”。
“格物致知”是什么?就是通过探查物体而得到知识。
任何一个新知识的获得,任何一个新事物的发明,都是建立在不断探察新事物之上的。
我国的传统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
《大学》中说格物致知的目的是使人达到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的天地,从而追求如家的最高理想――平天下。
这早已不适应这个飞速发展的时代、这个物质大爆炸的时代。
我们必须不断推敲身边的物体,并学习好文化知识,要从探察物体中求知。
求知的方法有很多,可亲自动手实践,让事物的发展变化直观地呈现在你面前,是获得知识的最好方式。
这便要求我们不能死学书本知识,必须在生活中潜下心来研究事物,从中获取知识。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完整版
你具备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吗?请结合自己的经历
给大家讲一讲。 示例:下雪了,我伸出双手,接过翩翩飞来的小雪花, 在手指温柔的一握中,小雪花不见了,只见手心里泪珠 点点,于是我知道雪融化后是水。
3.既然实验精神如此重要,当今的中国学生是否已经很重 视它了呢?为什么? 中国学生大都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思 维而不愿动手。
误以为埋头读书就可以应付一切,结果对实际毫无帮
助。 以自己的经历为例(事实论证)
4.格物致知精神仅仅应用于自然科学研究吗?
不论是研究自然科学,研究人文科学,还是在个人行
样进行实验? 3.既然实验精神如此重要,当今的中国学生是否已经很 重视它了呢?为什么? 4.格物致知精神仅仅应用于自然科学研究吗? 5.怎样做才是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
1.“格物致知”在《大学》里早已提到,这种精神在中 国传统教育里是否得到了大力传扬?为什么?
传统的中国教育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即不重
视自然科学的实验精神。 原因:传统的中国教育的目的是“并不是寻求新知 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埋没了格物致知 的真正意义。
2.实验精神(“格物致知”精神)为什么很重要?应该怎样 进行实验?
科学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而
得到,不是由自我检讨或哲理的清谈就可求到的。 实验的方法 (1)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的探测。 (2)实验不是毫无选择的测量,它需要有细致具体的计划。
培贡 养献 实人 验类 精社 神会
论证方法
1、第4段运用的是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2、第8段举研究竹子的例子证明了什么?
3、第9段是什么论据?
4、第12段运用什么论证方法?证明了什么?
1、运用了举例论证的论证方法。 列举了王阳明“格”竹的事例, 证明了“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的论点, 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2、竹子的例子证明了:“实验不是消极的袖手旁观的观 察,而是有计划的积极的探测”的论点。 3、道理论据。 讲了“实验是有计划、有目标的探测,需要眼光、勇气和毅力”的道理。 4、举例论证。 证明了“中国传统教育重理论轻实践,重思维轻动手的弊端”的论点。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主要观点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主要观点格物致知是中国古代哲学家孔子提出的重要思想,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精神之一。
它强调通过实践和观察来认识世界,以此为基础来追求真理和智慧。
格物致知的主要观点包括:注重实践,关注细节,追求真理,追求智慧。
格物致知强调注重实践。
在古代,人们认为只有通过实践才能真正了解事物的本质。
在这个观点的引导下,人们开始通过亲身经验来观察和研究事物,而不仅仅是依靠书本上的理论知识。
这种实践的方法使人们能够深入了解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从而获得更多的知识和智慧。
格物致知注重关注细节。
格物致知认为,只有通过对细节的观察和研究,才能真正了解事物的本质和特点。
人们应该仔细观察事物的细微之处,从中发现规律和规律。
只有通过对细节的关注,才能够获得更全面、准确的知识和理解。
格物致知追求真理。
格物致知认为,只有通过对事物本质的观察和研究,才能获得真理。
人们应该摒弃主观偏见和表面现象,去探究事物的真正本质。
只有通过对真理的追求,才能获得真正的智慧和认识。
格物致知追求智慧。
通过实践和观察,人们可以积累知识和经验,从而获得智慧。
只有通过不断地学习和思考,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智慧水平。
格物致知认为,智慧是人类最宝贵的财富,也是人类追求幸福和成功的重要条件。
格物致知精神主张实践观察,关注细节,追求真理和智慧。
它强调人们通过实践和观察来认识世界,以此为基础来追求真理和智慧。
格物致知的精神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当代社会,格物致知的精神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它提醒人们要注重实践,关注细节,追求真理和智慧,以此来不断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和智慧水平,从而更好地应对现实生活中的各种挑战和问题。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简介格物致知是中国古代哲学家孔子提出的一种思辨方法,它强调通过观察现象、研究事物的本质,从而获得认识和知识。
这种精神充分体现了中国古代思想家对智慧和学识的追求,也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核心价值观之一。
格物致知的内涵格,指实际的事物、现象;物,指具体的事物、物体;致知,则是通过观察研究,逐渐获得知识和智慧的过程。
格物致知强调通过学习、实践和思考,用科学的方法去认识世界、理解事物。
它要求人们在追求知识和智慧的过程中,不断挖掘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从而获得深刻的认识。
格物致知的精神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有着深远的影响。
在《论语》中,孔子曾说:“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
”这句话强调了人们要不断追求知识和智慧,通过观察和研究事物的本质,来增长自己的见识和认知能力。
格物是指通过实践和观察,对现象和事物进行研究和探索。
它强调的是个人亲身的经验和体验,通过自己的实践来获取知识和智慧。
在格物的过程中,人们应该保持一种开放的心态,不断质疑和思考。
只有通过观察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才能找到问题的解决方法和答案。
格物的方法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步骤来实践:1.观察:倾听、观察周围的事物、现象,并保持对它们的好奇心。
2.记录:将观察到的事物、现象以及自己的体验和思考记录下来,形成一个笔记本或思维导图。
3.思考:根据观察和记录的内容,进行反思和思考。
思考问题的背后的原因和可能的解决方法。
4.实践:通过实际操作和实践,对自己的思考和理解进行验证和实验。
只有在实践中才能真正理解问题的本质和规律。
致知是指通过学习和思考,来增长知识和智慧。
它强调的是通过学习和参与社会实践,来获得对事物和现象更全面、更深入的了解。
在致知的过程中,人们应该注重阅读和学习,扩大自己的知识面。
通过学习书籍、参加讲座、听取他人的经验和教训等方式,来增加自己的知识储备。
致知的方法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步骤来实践:1.学习:通过阅读书籍、听取讲座、自学等方式,深入学习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并保持持续的学习态度。
应有格物致知的精神
应有格物致知的精神格物致知是古代中国哲学中的重要观念之一,强调通过实际观察和探寻事物的本质来获取真知。
格物致知的核心精神是坚持用心思考并通过亲身实践来积累知识和经验。
下面是我对格物致知精神的思考。
格物致知强调的是对事物本质的探求和理解。
我们在面对一个问题或一个事物时,要能够脱离表面的现象,深入到事物的内部,通过观察和实践来获取更深层次的认识。
只有通过真实的经验和观察,我们才能更好地了解事物的本质和属性。
而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正是告诫我们不能只停留在纸面上的理论知识,而要亲自去实践,去亲身感受。
在学习中,格物致知的精神要求我们不仅要关注书本知识,更要注重实践运用。
通过实践,我们才能将书本知识转化为实际能力,真正把知识运用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上。
这样不仅可以提高我们的学习成果,也能够培养实际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
通过实践,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事物的本质和运行规律,获得切实的体验和知识。
格物致知不仅在学习中很重要,在工作和生活中也同样适用。
在工作中,我们要用心去观察和思考,多动手实践,通过亲身经验来积累更多的知识和技能。
只有不断地去实践和探索,我们才能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并积累更多的经验。
在生活中,格物致知的精神告诉我们要用心去感受和理解事物的本质,而不仅仅是停留在表面的表象上。
通过亲身经历,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自己和他人,增强对人生和世界的认知。
格物致知精神还要求我们要具备提问、探索和思考的能力。
在面对一个问题时,我们要能够提出合理的问题,并通过实际操作和思考来找到问题的答案。
这种思考的过程锻炼了我们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培养了我们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这种能力也会为我们未来的学习和工作提供强大的支持。
总之,格物致知的精神是一种追求真实认知和深入理解的精神。
它要求我们不仅要关注事物的表面现象,更要深入到事物的内部,通过实践来获取真知。
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格物致知的精神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应有格物致知的精神主要观点
应有格物致知的精神主要观点应有格物致知的精神主要观点引言:格物致知是中国古代哲学家孔子提出的一种思维方法和学习态度,强调通过实践和观察事物来获取知识和真理。
这种精神主要包含了以下几个观点。
一、重视实践与经验格物致知的第一个观点是重视实践与经验。
孔子认为,人们应该通过亲身体验和实际操作来获取知识,而不仅仅依靠书本或理论。
只有亲自去感受事物、观察现象,才能真正理解其本质和规律。
通过实践,人们可以积累经验,并从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
二、注重观察与思考格物致知的第二个观点是注重观察与思考。
孔子认为,人们应该用敏锐的目光去观察周围的世界,发现其中的规律和变化。
只有通过深入思考,并将所见所闻进行归纳总结,才能真正领悟到事物背后的本质和道理。
同时,孔子还强调了对细节的关注,认为细节中蕴含着普遍规律,只有通过观察和思考细节,才能真正理解事物的本质。
三、追求真理与知识格物致知的第三个观点是追求真理与知识。
孔子认为,人们应该不断追求真理,通过不懈的努力来获取更多的知识。
他强调了对于知识的渴望和求索,并认为只有通过不断地学习和思考,才能逐渐接近真理。
同时,孔子也提出了“温故而知新”的观点,强调了对于历史经验和传统智慧的重视。
他认为,只有通过对过去的学习和反思,才能够在当下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四、注重实用价值与道德格物致知的第四个观点是注重实用价值与道德。
孔子认为,人们应该将所学所知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并以此来改善自己和社会。
他主张将学问与实践相结合,在实践中检验自己的理论,并将所学应用于社会实践中去。
同时,孔子还强调了道德修养与行为规范的重要性,他认为只有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才能真正理解事物的本质和价值。
结论:格物致知是一种重视实践与经验、注重观察与思考、追求真理与知识以及注重实用价值与道德的学习方法和思维态度。
它强调通过亲身体验和实际操作来获取知识,通过观察和思考来发现事物的本质和规律,通过不断追求真理和学习来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并将所学应用于实际生活中去改善自己和社会。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课堂小结
一、论点: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二、论证结构:
提出论题 谈谈中国学生应该怎样学习自然科学。
(1) 首先,指出传统教育的弊端。
分析 接着,指出当今的中国学生依然轻
视实验精神。
得出结论 必须重视格物致知精神
(13)
本文就中国学生的现状,指
出格物致知的重要性和真正意义, 希望我们这一代要培养实验的精 神。文章用摆事实、讲道理和对 比论证等论证方法论证了中心论 点——应有格物致知的精神。这 是一篇著名科学家对学习自然科 学的经验之谈的议论文。
希望我们这一代对于格物和致知有新的 认识和思考,使得实验精神真正地变成中国 文化的一部分。
拓展延伸
作者说:“科学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新 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而得到,不是由自我 检讨或哲理的清谈就可求到的。”试举出事例 证明实验精神即格物致知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 性。
例如,为了驳倒亚里士多德的下跌速度 和物体的重量成正比的观点,伽利略在意大利 比萨斜塔同时抛下两个物料相同、重量不同的 物体,证明不同重量的物体在空气中自由降落 时,重量与下降速度无关,不同重量的物体以 同样速度落地。
字词学习
丁肇中( zhào ) 瞭望(liào) 缅怀(miǎn)
朱熹( xī ) 格物致知( zhì ) 诺贝尔( nuò )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儒家( rú ) 袖手旁观( xiù ) 状元成才路
埋没( mò ) 不知所措( cuò ) 状元成才路
彷徨( pánɡ huánɡ )
测量(liánɡ)
也就是通过实验得到知识。
2.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 这是为什么呢?
可能是因为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 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格物致 知的目的是使人达到诚意、正心、修身、齐家 、治国、平天下。
应有格物致知的精神赏析作文
应有格物致知的精神赏析作文“格物致知”这四个字,听起来就有种高深莫测的感觉。
但其实啊,当我们仔细琢磨,把它放到日常生活里,那可真是妙趣横生,大有文章。
咱先来说说“格物”。
这可不是让咱们像个书呆子一样,整天对着个物件死磕,而是要带着好奇心,仔仔细细地去观察、去琢磨身边的事物。
比如说,我前段时间迷上了养花。
别小看这小小的一盆花,这里面的门道可多了去了。
我买了一盆娇艳欲滴的月季花,刚开始的时候,它那花朵开得又大又美,我心里那个美呀!可是没过多久,这花就开始打蔫儿,叶子也变黄了。
这可把我急坏了,我就开始“格物”啦!我先是仔细观察它的叶子,发现上面有一些小小的斑点,像是生了病。
然后我又看看土壤,感觉有点板结,浇水的时候水都渗不下去。
接着,我又研究了它的光照情况,发现我把它放在了一个阳光直射时间太长的地方,可能给晒坏了。
为了弄清楚这到底是怎么回事,我可是翻了好多养花的书,还在网上查了大量的资料。
我这才知道,原来月季花对土壤的酸碱度有要求,对光照和水分的控制也得恰到好处。
于是,我按照学到的知识,给它换了合适的土壤,调整了光照的时间,还控制好了浇水的量。
经过我这一番折腾,嘿,你猜怎么着?这月季花慢慢地又恢复了生机,新的花苞一个接一个地冒出来,那花开得比之前还漂亮!通过这件事,我算是真正体会到了“格物”的乐趣和意义。
再来说说“致知”。
“格物”是基础,“致知”就是在“格物”的基础上,得出一些有用的知识和道理。
就像我养花,通过仔细观察和研究,我知道了不同的花有不同的习性,要根据它们的特点来照顾,不能一概而论。
这不仅让我能养好花,还让我明白了做任何事情都要有耐心、细心,要善于观察和总结。
其实啊,这种“格物致知”的精神在我们生活中无处不在。
比如说做饭,为什么同样的食材,有的人做出来的美味可口,有的人做出来却难以下咽?这就得“格物”啦!从食材的选择、处理,到调料的搭配、火候的掌握,每一个环节都需要我们用心去琢磨。
只有这样,才能“致知”,掌握烹饪的技巧,做出美味的饭菜。
应有格物致知的精神
应有格物致知的精神《格物致知》是一种古老的思维方法和智慧的精神,强调通过实事求是的态度来研究和理解世界。
这种精神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学者们,他们注重通过实践和观察来获得真知灼见。
《格物致知》强调的是对现实世界的深入思考和探索,以获得对事物本质的理解和认识。
这种精神在当下依然具有重要意义,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世界、发展智慧和取得进步。
在本文中,将从不同角度来探讨应有《格物致知》的精神。
首先,《格物致知》强调的是对事物的主动观察和实际操作。
在这个碌碌无为和充斥着各种信息的世界中,人们往往容易迷失在虚幻和表面的世界中,遗忘了对真实事物的直接接触和体验。
然而,《格物致知》则鼓励人们以实际行动和观察为基础,去了解和认识事物的本质。
只有通过亲身经历和亲自实践,才能真正获得对事物的深入了解。
这种精神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认识世界,发展自己的智慧。
其次,《格物致知》还注重的是对事物的持续和深入的研究。
对于一个事物来说,我们往往只是看到了它表面的一层,而忽视了其更深层的本质和内涵。
然而,《格物致知》则要求我们通过持续和深入的研究,去揭示事物的真正面貌。
只有通过不断深入的探索和思考,才能逐渐发现隐藏在事物背后的真相和规律。
这种精神可以帮助我们更全面地了解事物、发现新知和取得新的进展。
同时,《格物致知》也强调的是对事物的客观和中立的态度。
在现实世界中,我们往往容易受到个人主观意识和偏见的影响,导致对事物的认识和理解产生偏差。
然而,《格物致知》要求我们以客观和中立的姿态去观察和思考事物,不受任何干扰和偏见的影响。
只有通过客观和中立的态度,才能获得真正准确和全面的认识。
这种精神可以帮助我们更客观地看待事物、消除偏见和错误认知。
此外,《格物致知》还注重的是对事物的整体性思考和综合性分析。
在现实世界中,事物往往是复杂而多样的,具有多层次和多维度的特征。
如果我们只是片面地看待和研究事物,很难获得全面和准确的认识。
然而,《格物致知》要求我们以整体和综合的视角去思考和分析事物,理解其各个方面和相互关系。
应有格物致知的精神作文
应有格物致知的精神作文
《生活需要格物致知》
嘿,大家知道不,我最近可算是深刻体会到了啥叫“应有格物致知的精神”啦!
前几天,我妈买了个新的电热水壶回来。
看着这个新玩意儿,我就开始好奇起来了。
嘿,这东西到底是咋工作的呀?我就坐在那,盯着它看。
我看着妈妈把水灌进去,然后插上电源,不一会儿,那指示灯就亮了。
我心里就琢磨着,这电咋就能把水给烧热呢?于是我开始各种研究,一会儿摸摸这儿,一会儿碰碰那儿。
我还凑近去听,想听听有没有啥特别的声音。
妈妈看我这样,就笑着说我:“你这孩子,瞎捣鼓啥呢!”我才不管呢,我就是想弄明白它的原理呀。
我就这么一直观察着,看着水慢慢开始冒热气,看着壶嘴里开始冒出蒸汽,哇,真的太神奇了!
通过这么细致地观察这个电热水壶,我好像突然就明白了,生活中好多东西都值得我们去好好探究一番呢。
就像这个小小的电热水壶,里面都有那么多我们不知道的奥秘。
只有我们带着格物致知的精神,去认真观察、思考,才能发现更多有趣的事情呀。
所以呀,我们真的得时刻保持这种格物致知的精神,别对啥都不关心,多去瞅瞅,多去想想,生活肯定会变得更加丰富多彩的哟!这就是我从一个电热水壶身上学到的大道理呢!哈哈!。
应有格物致知的精神作文
应有格物致知的精神作文咱先不说啥大道理,就讲讲我自个儿的一段亲身经历,您瞧瞧这里面是不是藏着“格物致知”的影子。
去年夏天,我心血来潮,决定在自家小院儿里种点儿蔬菜。
这想法一冒出来,我那股子热情就跟夏天的太阳似的,挡都挡不住。
说干就干,我立马跑到市场,买了一包黄瓜种子,还有锄头、铲子、肥料啥的,准备大显身手。
回到家,我找了块阳光充足的地儿,挽起袖子,挥起锄头就开始翻地。
这地呀,硬得跟石头似的,没几下我就累得气喘吁吁。
“哎呀,这可比我想象的难多了!”我嘟囔着,但还是咬咬牙继续干。
好不容易把地翻好了,我又按照说明书的指示,小心翼翼地把黄瓜种子撒下去,然后轻轻地盖上土,浇上水。
看着自己的“杰作”,我心里美滋滋的,仿佛已经看到了一根根嫩绿的黄瓜挂满枝头。
接下来的日子,我可算是操碎了心。
每天早上一起床,第一件事就是跑到院子里看看我的黄瓜苗有没有发芽。
一天,两天,三天……过去了,那地儿还是没啥动静,我这心里开始犯嘀咕:“难道是种子有问题?还是我种的方法不对?”我蹲在那块地旁边,左看看右看看,恨不得拿个放大镜把每一寸土都瞧个仔细。
终于,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早晨,我惊喜地发现地上冒出了几棵嫩绿的小芽!那小芽儿嫩绿嫩绿的,上面还挂着几颗晶莹的水珠,在阳光的照耀下闪闪发光,就像一个个小精灵在向我招手。
“哎呀呀,可算发芽啦!”我高兴得差点跳起来。
随着小芽一天天长大,问题也接踵而来。
那些叶子开始变黄,有的还出现了黑斑。
这可把我急坏了,赶紧上网查资料,又跑到书店买了几本种菜的书,像个小学生似的认真研究起来。
原来,是我浇水太多,导致根部腐烂。
找到原因后,我立马调整了浇水的频率和量。
慢慢地,黄瓜苗越长越高,开始爬藤了。
我又找来竹竿,给它们搭架子,让它们能顺着架子往上爬。
这时候,我发现叶子上有一些小虫子在啃食。
“哼,敢欺负我的黄瓜苗,看我怎么收拾你们!”我拿起小刷子,轻轻地把虫子刷掉,又自制了一些环保的杀虫剂,定期给黄瓜苗喷一喷。
在我的精心照料下,黄瓜苗终于开花结果了。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作文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作文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嘿,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格物致知精神吗?这可太重要啦!
记得有一次,科学课上老师让我们观察种子发芽的过程。
我和小伙伴们都可兴奋啦!我们每个人都领了一些种子,然后就开始了我们的“大工程”。
我把种子放在湿纸巾上,每天都去看看它有没有变化。
哎呀,一开始可真没什么动静,我都有点着急了呢!我就问旁边的小明:“这种子咋还不发芽呀?”小明笑着说:“别着急呀,它得慢慢来。
”嘿,可不是嘛,过了几天,哇,真的冒出小芽来了!那小小的芽儿嫩绿嫩绿的,看着就特别可爱。
这时候我就想到了,这不就是格物致知嘛!我们通过仔细观察、耐心等待,了解了种子发芽的过程,这就是从实实在在的事物中去探索知识呀!
就像我们学习数学,那些公式定理可不是凭空就有的呀,那也是前人们通过不断地研究、实践才得出来的呢!我们做数学题的时候,不也是在格物致知吗?通过一道道题目去理解那些知识,去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再想想那些伟大的科学家们,他们不也是靠着格物致知的精神才有了那么多伟大的发现吗?牛顿被苹果砸了一下,就开始思考为什么苹果会掉下来,这才发现了万有引力。
如果他没有这种格物致知的精神,那说不定这个伟大的发现就被错过了呢!
我们在生活中不也应该这样吗?看到奇怪的现象,多去想想为什么;遇到问题,多去探究怎么解决。
这样我们才能不断地进步,不断地学到新东西呀!
格物致知精神真的太重要啦!我们不能只是死记硬背知识,而要真正地去实践、去探索。
同学们,让我们都拥有格物致知的精神,去发现更多的奥秘吧!我们可不能只做书呆子,要做会思考、会探索的聪明孩子!难道不是吗?。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概括主要内容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概括主要内容《从生活小事看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哎呀呀,说起“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啊,我就想到了我小时候的一件事。
那时候我特别喜欢各种小昆虫,有一次我在院子里发现了一只奇怪的虫子。
它长得有点像毛毛虫,但又不太一样,身上的颜色花花绿绿的,特别显眼。
我一下子就被它吸引住了,我就蹲着那儿,眼睛一眨不眨地盯着它看,心里想着这到底是个啥虫子呢。
我开始观察它的一举一动,看它慢慢地爬,有时候还会停下来,好像在思考着什么。
我就琢磨,它是不是在找吃的呀,还是在找回家的路呢。
我看着看着,手就有点痒痒了,特别想去摸摸它。
但是又有点害怕,怕它咬我或者刺我一下。
纠结了一会儿,我还是没忍住,小心翼翼地伸出一个手指,轻轻地碰了碰它。
它马上就蜷缩起来了,把身体缩成一团。
哎呀,这可把我吓了一跳,我赶紧把手缩回来,心想这虫子还挺机灵的嘛。
然后我又开始观察它蜷缩起来的样子,看它身上的花纹,看它的小脚都缩到哪里去了。
我越看越觉得有趣,完全沉浸在对这只小虫子的研究里了。
那时候我也不知道什么“格物致知精神”,但是现在回想起来,这不就是嘛。
我通过仔细地观察这只小虫子,去了解它的习性,它的模样,去探索一个我以前不知道的小世界。
这不就是在努力追求知识,追求真理嘛。
我们的生活中有太多这样的小事情,只要我们有那份好奇心,有那份想要探究的精神,就能从这些小事中收获很多。
无论是观察一只虫子,还是研究一片叶子,或者是思考一个现象,都是在践行着“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所以啊,让我们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去发现,去探索,去格物致知吧!这就是我对于“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的一点小小的感悟和体会啦。
应有格物致知的精神赏析作文
应有格物致知的精神赏析作文
《谈“应有格物致知的精神”》
哎呀呀,说起“应有格物致知的精神”,我就想起了小时候的一件事儿。
那时候我特别喜欢观察小虫子,有一次我看到一只小蚂蚁在努力地搬着一块比它身体大好多倍的面包屑。
我就蹲在那儿,一动不动地看着它。
它真的太有意思啦,小小的身体却有着那么大的力气。
只见它紧紧咬住面包屑,一步一步艰难地往前挪。
走一会儿,休息一会儿,然后接着走。
我当时就在想啊,这小蚂蚁咋这么执着呢,就一定要把这面包屑弄回它的家吗?然后我就好奇呀,我跟着它,看它到底要把面包屑搬到哪里去。
我就这么一直跟着,一会儿蹲着,一会儿跪着,裤子都弄脏了也不管。
走了好长一段路啊,小蚂蚁终于到了它的窝边,然后好多蚂蚁都跑出来了,一起把面包屑搬进了窝里。
这看似小小的一件事儿呀,却让我深刻体会到了格物致知的精神。
就像那小蚂蚁一样,我们在生活中面对各种事情,也应该有那份执着和探索的精神呀。
不能遇到点困难就退缩,要去仔细观察、认真研究,才能真正了解事情的本质呢。
所以呀,咱不管干啥都得有这种格物致知的精神,这样才能不断进步,不断成长呀。
嘿嘿,我可说得都是大实话哟!。
九年级语文应有格物致知精神4_3653
光能被隐藏,还能被大放;光能直射,也能弯曲。就若青春与光影的依恋,就若青春与光的迸发。在特定的时刻,晨光大地,青春如风,秋阳弄光影,忽吐半林红。
四
风一样的青春里有梦,以梦为马,或许就能梦想成真。
青春就是一场梦追逐,青春就是一生的梦激情。青春就是失枕惊先起的慧觉,青春就是人家半梦中的鸣阳。
追求爱情绝对是心跳的青春梦,这是上天精心的刻意安排,没有爱情的世界是灰色冰冷的,是没有激情和幻想的暗淡时光,在特殊的情况下,更是断子绝孙无可为继的前传。
人这个物种最大的特点就是有青春梦,这是人猿相揖别的重要原因。在未来云雾苍苍的日子里,人们利用同样的青春,璀璨着自己人生的大梦,在梦想中经营着青春里的山高水长。青春梦或许是幼 稚的,它会使青春的岁月目不暇接,眼花缭乱;青春梦或许是执拗的,它会拒绝人间诱惑里的扑朔迷离,春花秋月。青春梦永远不会苏醒,苏醒的是梦想中的精卫填海;青春梦永远不会残破,残破的是 传说里的清风吹麦垄,细雨濯梅林。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原文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原文《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原文大家平时喜欢看书吗?小编想问大家有读过丁肇中先生的《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这篇文章吗?小编在这里为大家整理丁肇中的《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的原文,希望大家收藏与分享。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我非常荣幸地接受《瞭望》周刊授予我的情系中华征文特别荣誉奖。
我父亲是受中国传统教育长大的,我受的教育的一部分是传统教育,一部分是西方教育。
缅怀我的父亲,我写了《怀念》这篇文章。
多年来,我在学校里接触到不少中国学生,因此,我想借这个机会向大家谈谈学习自然科学的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
在中国传统教育里,最重要的书是四书。
四书之一的《大学》里这样说:一个人教育的出发点是格物和致知。
就是说,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
用这个名词描写现代学术发展是再恰当没有了。
现代学术的基础就是实地的探察,就是我们现在所谓的实验。
但是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
这可能是因为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
《大学》本身就说,格物致知的目的,是使人能达到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的田地,从而追求儒家的最高理想平天下。
因为这样,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被埋没了。
大家都知道明朝的大理论家王阳明,他的思想可以代表传统儒家对实验的态度。
有一天王阳明要依照《大学》的指示,先从格物做起。
他决定要格院子里的竹子。
于是他搬了一条凳子坐在院子里,面对着竹子硬想了七天,结果因为头痛而宣告失败。
这位先生明明是把探察外界误认为探讨自己。
王阳明的观点,在当时的社会环境里是可以理解的。
因为儒家传统的看法认为天下有不变的真理,而真理是圣人从内心领悟的。
圣人知道真理以后,就传给一般人。
所以经书上的道理是可推之于四海,传之于万世的。
这种观点,经验告诉我们是不能适用于现在的世界的。
我是研究科学的人,所以先让我谈谈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
科学进展的历史告诉我们,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而得到,不是由自我检讨或哲理的清谈就可求到的。
我读《应有格物致知的精神》
我读《应有格物致知的精神》新一代的“格物致知”精神才是最实在的,也是我们应有的精神。
----题记在明朝,曾有一位大名鼎鼎的哲学家,教育家。
他的思想----“格物致知”(出自《四书·大学》),可以代表传统儒家对实验的态。
而他就是王阳明。
一代英雄朱元璋就曾学他“格”过竹子。
可惜最后一无所成,放弃了这条路。
可见王阳明的格物早已落后了。
他的“格物”其实是“格己”。
那么,“格物”就真的不对了吗?《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这篇文章就为我们重新解读了“格物”。
还记得小学有一篇课文中,一位老师问他的学生们,如果把一条金鱼放进一个装满水的水缸里,水为什么不会溢出来?孩子们七嘴八舌的说出自己的答案。
答案五花八门,令人发笑。
直到有一名小女孩依照老师的做法做了一次试验后才知道,原来水缸里的水是会溢出来的,而不是被金鱼吃掉或者藏在鱼鳞里。
这个答案虽出乎意料,但却告诉我们,正确答案并不是依靠抽象思维想出来的,而是大胆的动手多试验而得来的。
无数的先人都证实了这一点。
如果我们要“格”竹子就要有计划地,积极地去栽种竹子,观察记录他的生长发育,解剖竹子,了解它的内部结构,把它放到显微镜下观察,而不是搬张凳子坐在凳子上死死地瞪上一天。
如今,许多学生仍被这种思想所洗脑,不会通过实验汲取知识,才会出现“高分低能”“会读书不会研究”缺乏创新精神和实践动手能力的学生,俗称“书呆子”。
所以我们既要学会读书,又要学会动手实验。
“格物致知”的精神中还有怀疑求真的态度。
另一个故事则是这样的。
一位老师拿了一个马的头骨,对学生谎称这是一个新物种,并传授一些子虚乌有的知识给他的学生。
结果学生们无一有怀疑之心,都信以为真,认真地做下笔记。
可其实这些都是他编出来的。
可见,我们要有自己的判断能力,而不是盲目的相信“学术权威”,不要有“老师就是对的”的思想。
如果没有人质疑《天圆地方说》,就不会有人环球旅游,从而发现地球是一个球体;如果没有人质疑“女娲造人”,也不会有《达尔文进化论》。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2]
身体健康,学习进步! 能说不能做,不是真智慧。
对于儿童,做父母,做教师的责任,便是如何教导他们,使之成为健康活泼,有丰富知识,有政治觉悟和良好体现的现代中国儿童,现代中国 人。——陈鹤琴 肯承认错误则错已改了一半。 勇于接受别人的批评,正好可以调整自己的缺点。 在不幸中,有用的朋友更为必要;在幸运中,高尚的朋友更为必要。在不幸中,寻找朋友出于必需;在幸运中,寻找朋友出于高尚。 你的丑和你的脸没有关系。 要克服生活的焦虑和沮丧,得先学会做自己的主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精选13篇)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精选13篇)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篇1.《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备课指要.《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学习要点.《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学参考.《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案2.《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案1.《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材分析.教学建议.《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案.《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学实录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自学评估.《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综合能力测试.《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自学阶梯评估测试题.《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同步训练.《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基础训练.《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练习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篇2课文分析:是著名科学家对学习自然科学的经验之谈。
作者毫不客气地指出传统教育的弊病,并提出今后努力的方向,有振聋发聩的作用。
开头从中国学生应该怎样学习自然科学说起;接着先解释“格物致知”的含义,再讲道理、摆事实说明传统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致知,而现代科学进展的历史、实验的过程、自己亲身的经验都在显示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即具格物致知精神的必要性),结尾部分再次强调格物致知精神的重要性,表达了对中国年轻一代的期望。
水到渠成,令人信服。
课堂设计(简案):一、导入:经常看到媒体上长篇大论地说中国学生是典型地“高分低能”,你怎么看?为什么?……引出课文学习。
二、读课文,思考:什么叫“格物致知”?为什么应该有“格物致知”精神?三、整理分析本文中用到的事实论据:①王阳明:格竹失败——原因:是中国传统教育的弊端,埋没了古人说“格物致知”的真意义。
②作者本人:只顾埋头读书,研究时吃尽了苦头——原因:受中国传统教育的影响,不重实验。
四、问题探究。
五、梳理结构,明确论点、论据、结论。
六、总结下课。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篇3教学目标:1.理解真正的格物致知的精神。
2.理解文章的论证方法。
3.学习编写阅读提纲。
重点难点1.重点:(l)理解真正的格物致知的精神。
(2)学习编写阅读提纲。
2.难点:理解文章的论证方法。
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预习1.查工具书,解释下列词语。
格物:推究事物的道理。
致知:求知,得到知识。
诚意:真心。
使自己的思想诚恳。
正心:端正心思。
修身:旧时指努力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
齐家:整齐家政。
抽象:不能具体经验到的,笼统的;空洞的。
袖手旁观:比喻置身事外或不协助别人。
一帆风顺:比喻非常顺利,毫无挫折。
2阅读课文,思考课后练习的问题。
二、导入1.作者简介。
丁肇中(1936-)美籍华裔物理学家。
1936年1月27日出生于美国密执安州的安阿伯,当时他的父亲在密执安大学念书,后来到中国台湾大学任教。
青少年时期,丁肇中是在祖国大陆和中国台湾度过的,在国内念完小学和中学后,到美国密执安大学学习,1959年获得工程学士学位,1960年获得科学硕士学位,1962年获得(物理学)哲学博士学位。
1963年以福特基金研究生的身分到瑞士日内瓦欧州核研究中心从事原子弹的研究工作,1964年回到美国,担任纽约哥伦比亚大学讲师,第二年提升为助理教授。
1969年提升为物理学教授。
1977年被委任为《核仪器与方法》编辑委员会委员,也是美国、意大利等地物理学会会员,美国艺术与科学学院院士。
美国密执安等大学授予荣誉科学博士学位。
1976年因在电磁力探索上发现j/4 粒子获诺贝尔物理学奖金。
目前,丁肇中教授仍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任职。
他曾多次回国探亲,对祖国的科学事业极为关心。
在他领导的实验小组里,中国派去的同志约占半数,这些科学工作者在他精心指导下正从事基本粒子的研究工作。
2导语。
有人说中国的孩子“高分低能”“会读书不会研究”缺乏创新精神和实践动手能力。
问题出在哪里呢?丁肇中教授的文章会给我们极大的启发。
三、整体感知1.默读课文,讨论编写阅读提纲。
讨论并归纳:可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三个部分来列提纲。
第一部分(l~2段):提出问题。
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要格物致知。
第二部分(3~12段):分析问题。
第一层(3~5段):分析中国教育不重视格物致知的社会根源。
举例王阳明的格物是格已,这种观点不能适用于现在的世界。
第二层(6~10段):分析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
第三层(11~12段):分析在这种文化背景下中国学生的现状c以“我”举例。
第三部分:解决问题。
强调我们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的意义并对我们这一代提出希望。
2提问:丁肇中教授在文章中指出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讨论并归纳:要有格物致知精神。
3.提问:“格物致知”出至哪里,它的意思是什么?讨论并归纳:“格物致知”出至《四书#8226;大学》原文:“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齐家,齐家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丁教授引用“格物致知”的意思是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
也就是通过实验得到知识。
4.提问: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却的原因是什么?讨论并归纳:可能是因为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
5.提问:〈大学〉里讲的格物致知的目的是什么?讨论并归纳:目的是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6提问:这个目的与丁教授讲的格物致知的目的一样不一样?讨论并归纳:不一样。
丁教授讲的目的是通过实验得到新知识。
这才是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
7.提问:第4段举王阳明“格物”失败的例子证明了什么?讨论并归纳:王阳明的“格物”实是“格已”,而不是研究万物的道理,这是无用的,不能适用于现在的世界的。
证明传统的中国教育的目的是不正确。
8.提问: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在哪里?讨论并归纳:只有通过实地实验才能得到新的知识。
9.提问:实验的过程应该是怎样的?讨论并归纳:实验的过程应该是积极的、有计划的探测。
10.提问:第8段举研究竹子的例子证明了什么?讨论并归纳:举研究竹子证明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的动手栽种、研究生长过程、科学的观察。
11.提问:第9段讲的是什么道理?讨论并归纳:实验的过程不是毫无选择的测量,而是需要小心具体的计划,要有一个适当的目标。
12.提问: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中国学生的现状是什么样的?讨论并归纳。
中国学生大都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功课成绩很好不会做研究。
13.提问:第12段举我个人的经验证明了什么?这是什么论证?讨论并归纳:举我个人的经验证明光“用功”埋头读书,对于实际的需要毫无帮助。
属于举例论证。
14.提问:为什么说当今社会需要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讨论并归纳: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不但在研究学术中不可缺少,而且在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中也是不可少的。
15.提问:丁教授认为〈四书〉中格物致知真正的意义是什么?讨论并归纳:第一,寻求真理的堆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第二,探索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袖手旁观,而是有想像力的有计划的探索。
16提问:讨论练习二。
课后记:本文就中国学生的现状,指出格物致知的重要性和真正意义,希望我们这一代要培养实验的精神。
文章用举事例讲道理论证了中心论点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篇4教学目标(1)学习正面论证与反面论证相结合的方法,分析本文从反而论证儒家格物的观点不能滥用于当今世界;从正面论证格物致知是科学的实验的写作方法。
(2)掌握本文以首段提出论题“怎样了解自然科学”来展开论述并归结出论点:在研究学术中、在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中,应有真正的格物致知的精神。
教学建议“格物致知”注释补充格:推究。
致:获得。
《礼记·大学》:“致知在格物,格物而后知至。
”意谓推究事物,方能获得事物的知识。
宋·洪迈《容斋随笔旧序》:“因命纹梓,播之方舆,以弘博雅之君子,而凡志于格物致知者,资之亦可以穷天下之理云。
”严复《原强》:“顾彼西洋以格物致知为学问本始,中国非不尔云也,独何以民智之相越乃如此耶?”(《中国成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6年)写作特点本文是一篇漫谈式的议论文,在各方面都体现了这类议论文的特色。
这篇文章一开始并没有直接提出全文的论点,而是紧扣文题,先引用《大学》中的句子,扼要说明“格物致知”的意思,强调探察物体即实验在现代化学术中的重要性。
然后从大处落笔向中心靠拢,先说明“中国传统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埋没了其真正意义”。
接着从实验过程的两个特点,中国学生存在的问题和作者自己的亲身经验,分析了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最后指出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的两个意义,提出全文的中心论点。
说理方法这篇文章简短精要,写得朴实通俗,深入浅出,读来亲切有味,没有说教气息,这种风格也是漫谈式论说文的一个特点。
这种风格的形成除了语言的明白通俗外,与行文的灵活和说理方法的多种多样也是分不开的。
具体说来,本文采用的说理方法有以下几种:(1)引用古语:如,开头引用《大学》中的格物致知,指出它的基本意思。
3段中引用《大学》中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八条目。
(2)摆事实与讲道理有机结合:列举事例时,采用正面事例与反面事例相结合说理的方法。
如:反面事例:列举明朝大理论家王阳明“格,竹子,苦思头痛而失败的事例,阐述了传统儒家对实验的态度是把探察外界误认为探讨自己的道理。
正面事例:通过作者在大学念物理时,因事先没有准备,做研究发现需要自己作主张出主意而恐慌的亲身经历。
阐述了以埋头读书应付一切,对于实际的需要毫无帮助的道理。
事例论证的好处:用典型事例作为论据进行论证,它的好处是说理充分,令人信服。
(3)运用对比:如,中国传统教育埋没了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强调知识的获得是通过内心体悟和自我检讨,与科学进展的历史说明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得到形成鲜明对比。
教学设计示例应有格物致知的精神教学目的:(1)分析本文从反面论证儒家格物的观点不能滥用于当今的世界;从正面分析格物致知是科学的实验的写作方法。
(2)联系自己学习生活折实际,体会文章对自己的启示。
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自古以来,人们都在探求事物,科学的认识世界,获得新知,追求新生活。
无论是大大小小的事例,还是大大小小的人物,都在体现着“格物致知”的精神。
美籍物理学家丁肇中先生,就是如此体现的典范。
今天,我们学习的新课文,就是他对“格物致知精神”的阐述。
(2)阅读课文,掌握基础知识先让学生各自在课上诵读全文,标记出读不准的字音和不理解的词义,书上注释中没有的,从工具书上查找,然后老师检查。
(3)研读课文,理清思路,归纳段落层次。
先让学生齐读全文,对生疏的字音、词义进行复习;然后分组讨论回答问题;最后老师引导修正,投影显示。
明确:论点:应该有格物致知的精神(课文题目)第一部分:话题:怎样了解自然科学(第1自然段)第二部分:反面论证儒家格物的观点不能适应当今世界(第2—5自然段)第三部分:正面论证真正的格物致知是科学的实验(第6—12自然段)(4)归纳小结,明确要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