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册数学角的折叠问题
七年级数学尖子生培优竞赛专题辅导专题16 折叠问题
专题16 折叠问题专题解读】折叠问题是近几年来中考出现频率较高的一类题型,同学们往往由于对折叠的本质理解不够透彻,因此难以找到解题的方向.折叠是现实生活常见的操作活动,而初中几何学习中,以折叠为活动载体的问题很多,这类问题一般都要经历操作、观察、比较、概括、交流、猜想、推理等过程.研究折叠问题,可以帮助学生提高观察能力、动手能力、想象能力、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发展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能力.思维索引】例1.数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数学工具,它使数和数轴上的点建立起对应关系,揭示了数与点之间的内在联系,它是“数形结合”的基础.小明在草稿纸上画了一条数轴进行操作研究:操作一:(1)折叠纸面,使1表示的点与-1表示的点重合,则-2表示的点与表示的点重合;操作二:(2)折叠纸面,使1表示的点与-3表示的点重合,若数轴上A、B两点之间的距离为8(A在B的左侧),且A、B两点经折叠重合,则A、B两点表示的数分别是、;操作三:(3)在数轴上剪下9个单位长度(从-1到8)的一条线段,并把这条线段沿某点折叠,然后在重叠部分某处剪一刀得到三条线段(如图所示),若这三条线段的长度之比为1:1:2,求折痕处对应的点所表示的数?例2.如图,ABCD是一张矩形纸片,AD=BC=1,AB=CD=5.在矩形ABCD的边AB上取一点M,在CD上取一点N,将纸片沿MN折叠,使MB与DN交于点K,得到△MNK.(1)若∠1=70°,求∠MKN的度数.(2)△MNK的面积能否小于12?若能,求出此时∠1的度数;若不能,试说明理由.(3)如何折叠能够使△MNK的面积最大?请你利用备用图探究可能出现的情况,画出相应的图形.素养提升1.如图,把△ABC 沿EF 对折,叠合后的图形如图所示.若∠A =60°,∠1=95°,则∠2的度数为( ) A .24° B .25° C .30° D .35°21FE C'B'BA F OD CBA2.如图,将△ABC 沿DE 、EF 翻折,顶点A 、B 均落在点O 处,且EA 与EB 重合于线段EO ,若∠CDO +∠CFO =98°,则∠C 的度数为( )A .40°B .41°C .42°D .43°3.如图,四边形ABCD 中,点M 、N 分别在AB 、BC 上,将△BMN 沿MN 翻折,得△FMN ,若MF /∥AD ,FN //DC ,则∠D 的度数为( )A .115°B .105°C .95°D .85°4.如图,四边形ABCD 纸片中,已知∠A =160°,∠B =30°,∠C =60°,四边形ABCD 纸片分别沿EF ,GH ,OP ,MN 折叠,使A 与A'、B 与B'、C 与C'、D 与D'重合,则∠1+∠2+∠3+∠4+∠5+∠6+∠7-∠8的值是( )A .600°B .700°C .720°D .800°5.如图1是AD ∥BC 的一张纸条,按图1→图2→图3,把这一纸条先沿EF 折叠并压平,再沿BF 折叠并压平,若图3中∠CFE =18°,则图2中∠AEF 的度数为( )A .108°B .114°C .116° D .120°图 1 图 2 图 3DCBA6.一根长30cm 、宽3cm 的长方形纸条,将其按照图示的过程折叠,为了美观,希望折叠完成后纸条两端超出点P 的长度相等,则最初折叠时,MA 的长应为 cm .BM A7.如图,将四边形纸片ABCD 沿MN 折叠,点A 、D 分别落在点A 1、D 1处,若∠1+∠2=140°,则∠B +∠C = .21D 11NM D CBA8.如图1,ABCD 是长方形纸带,∠DEF =23°,将纸带沿EF 折叠成图2,再沿BF 折叠成图3,则图3中的∠CFE 的度数是 .图 a 图 b 图 cCFED CBA9.如图,△ABC 中,∠A =30°,E 是AC 边上的点,先将△ABE 沿着BE 翻折,翻折后△ABE 的AB 边交AC 于点D ,又将△BCD 沿着BD 翻折,C 点恰好落在BE 上,此时∠CDB =82°,则原三角形中的∠B 的度数为 .ED CBAE DACBA10.如图1,在长方形ABCD 中,E 点在AD 上,并且∠ABE =30°,分别以BE 、CE 为折痕进行折叠并压平,如图2.若图3中∠AED=n °,则∠BCE 的度数为 (用含n 的代数式表示).11.如图1,把△ABC纸片沿DE折叠,点A落在四边形BCDE内部,我们知道∠A与∠1、∠2之间有一定的数量关系;(1)如图2,BI平分∠ABC,CI平分∠ACB,把△ABC纸片沿DE折叠,使点A与点I重合,若∠1+∠2=130°,求∠BIC的度数;(2)如图3,在锐角△ABC中,BF⊥AC于点F,CG⊥AB于点G,BF、CG交于点H,把△ABC纸片沿DE折叠,使点A与点H重合,试探究∠BHC与∠1+∠2的关系,并证明你的结论.12.如图1,△ABC中,沿∠BAC的平分线AB1折叠,剪掉重叠部分:将余下部分沿∠B1A1C的平分线A1B2折叠,剪掉重叠部分;…将余下部分沿∠B n A n C的平分线A n B n+1折叠,点B n与点C重合.无论折叠多少次,只要最后一次恰好重合,我们就称∠BAC是△ABC的好角.小丽展示了确定∠BAC是△ABC的好角的两种情形.情形一:如图2,沿等腰三角形ABC顶角∠BAC是平分线AB1折叠,则等腰三角形的两个点B与点C 重合(因为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是相等的);情形二:如图3,沿△ABC的∠BAC的平分线AB1折叠,剪掉重叠部分;将余下的部分沿∠B1A1C的平分线A1B2折叠,此时点B1与点C重合.探究发现(1)△ABC中,∠B=2∠C,经过两次折叠,∠BAC是不是△ABC的好角?(填“是”“不是”)(2)小丽经过三次折叠发现了∠BAC是△ABC的好角,请探究∠B与∠C(不妨设∠B>∠C)之间的等量关系,写出探究过程.根据以上内容猜想:若经过n次折叠∠BAC是△ABC的好角,则∠B与∠C(不妨设∠B>∠C)之间的等量关系是;应用提升(3)在三个角都不相等的三角形中,小丽找到一个三角形,三个角分别为4,16°,160°,发现此三角形的三个角都是好角.你能尝试再构造两组三个角都不相等,并且都是好角的三角形吗?写出具体角度即可.专题16折叠问题.思维索引】例1.(1)2; (2)-5,3 ; (3) 72,198,378; 例2.(1)40°; (2)不能,大于12; (3)略;素养提升】1.B ; 2.B ; 3.C ; 4.A ; 5.B ; 6.10.5; 7.110°; 8.111°; 9.78; 10.30+2n ; 11.(1)∠BIC =122.5°; (2)∠BHC =180°-5(∠1+∠2); 12.(1)是; (2)∠B =3∠C ;∠B =n ∠C ;(3)答案不唯一,只需要满足三点:和为180°,各不相等,以及任意两个角之间都存在整数倍关系;。
七年级数学展开与折叠
在机械制造中,经常需要将零件展开成平面图形进行加工和制造。这样可以提高加工精度 和效率,也可以减少材料浪费和降低成本。同时,在机械装配过程中,也需要将零件按照 一定规律进行折叠和组装。
02
平面图形展开与折叠
正方形和长方形展开
正方形展开
正方形可以沿着对角线或者中垂线展开成一个直线 段或者两个相等的直角三角形。
物理理论的数学化
许多物理理论最终需要转化为数学 模型以便进行更深入的分析和研究, 如量子力学和广义相对论等。
数学在化学中的应用
化学计量学
数学在化学计量学中有着广泛应 用,如化学方程式的配平、摩尔
质量的计算等。
化学反应动力学
数学方法可以帮助研究化学反应 的速率和机理,如反应速率常数
的确定、反应机理的推导等。
圆形和扇形展开后,其各边长度和角 度关系可能会发生变化。同时,圆形 和扇形的面积和周长也会发生变化。
扇形展开
扇形是圆的一部分,可以沿着半径或者圆弧 展开,得到一个平面图形。根据展开方式的 不同,可以得到不同的形状,如三角形、梯 形等。
03
立体图形展开与折叠
正方体和长方体展开
正方体展开
正方体有6个面,12条棱,8个顶 点,可以展开成6个相连的正方形 。展开后,相对的面不相邻。
实现变废为宝
利用废旧纸张、布料等材 料进行展开与折叠的手工 制作,可以实现资源的再 利用,具有环保意义。
05
拓展内容:数学在其他领域的应用
数学在物理中的应用
描述物理现象
数学语言可以精确描述物理现象, 例如牛顿第二定律 F=ma 就用数 学表达式阐明了力和加速度之间
的关系。
解决物理问题
数学方法如微积分、常微分方程等 被广泛应用于解决物理问题,如求 解运动方程、分析电磁场等。
初一数学 角平分线、折叠问题专题
初一数学角平分线、折叠问题专题一.选择题(共30小题)1.如图,∠A=40°,∠C=110°,则∠CDB的度数是()A.70°B.130°C.150°D.160°2.如图,∠1=53°,∠3=108°,则∠2的度数为()A.52°B.53°C.54°D.55°3.如图,∠A=100°,∠B=20°,则∠ACD的度数是()A.100°B.110°C.120°D.140°4.如图,在△ABC中,∠B=∠C,∠BAC=∠B+15°,∠DAC是△ABC的外角,则∠DAC的度数是()A.100°B.105°C.110°D.115°5.如图,在△ABC中,∠A=55°,∠B=45°,那么∠ACD的度数为()A.110B.100C.55D.456.根据图中的数据,可得∠B的度数为()A.40°B.50°C.60°D.70°7.如图,∠ACD是△ABC的外角,CE平分∠ACD,若∠A=70°,∠B=40°,则∠ECD等于()A.40°B.50°C.45°D.55°8.如图,CE是△ABC的外角∠ACD的平分线,若∠B=35°,∠ACE=60°,则∠A=()A.95°B.85°C.75°D.65°9.如图,在△ABC中,∠BAC=50°,∠ABC和∠ACB的平分线交于点P,则∠BPC的度数是()A.115°B.100°C.105°D.125°10.如图,在△ABC中,BF平分∠ABC,CF平分∠ACB,∠A=70°,则∠F=()A.125°B.130°C.135°D.140°11.如图,点O是△ABC内一点,∠A=80°,BO、CO分别是∠ABC和∠ACB的平分线,则∠BOC等于()A.140°B.130°C.131°D.无法确定12.如图,在△ABC中,∠ABC和∠ACB的平分线相交于点P,若∠A=62°,则∠P的度数为()A.121°B.118°C.100°D.98°13.如图,△ABC的两个外角的平分线相交于点O,若∠A=80°,则∠O等于()A.40°B.50°C.60°D.80°14.如图,在△ABC中,∠B=47°,三角形的外角∠DAC和∠ACF的平分线交于点E,则∠AEC=()A.47°B.66.5°C.60°D.无法确定15.如图,在△ABC中,BI,CI分别平分∠ABC,∠ACB,且∠BIC=140°,BM,CM分别平分∠ABC,∠ACB的外角,则∠BMC的度数是()A.25°B.30°C.35°D.40°16.如图,在△ABC中,BD、CD分别平分∠ABC、∠ACB,BG、CG分别平分三角形的两个外角∠EBC、∠FCB,则∠D和∠G的数量关系为()A.B.∠D+∠G=180°C.D.17.如图,∠ACE是△ABC的外角,BD平分∠ABC,CD平分∠ACE,且BD,CD相交于点D.若∠A=80°,则∠D等于()A.30°B.40°C.50°D.55°18.如图,BP是△ABC中∠ABC的平分线,CP是∠ACM的平分线,若∠ABP=20°,∠ACP=60°,则∠A﹣∠P=()A.70°B.60°C.50°D.40°19.如图:①②③中,∠A=42°,∠1=∠2,∠3=∠4,则∠O1+∠O2+∠O3=()度.A.84B.111C.225D.20120.在△ABC中,∠ABC,∠ACB的平分线交于点O,∠ACB的外角平分线所在直线与∠ABC的平分线相交于点D,与∠ABC的外角平分线相交于点E,则下列结论一定正确的是()①∠BOC=90°+∠A;②∠D=∠A;③∠A=∠E;④∠E+∠DCF=90°+∠ABD.A.①②④B.①②③C.①②D.①②③④21.如图,三角形纸片ABC中,∠A=80°,∠B=60°,将纸片的角折叠,使点C落在△ABC内,若∠α=30°,则∠β的度数是()A.30°B.40°C.50°D.60°22.如图,将一张三角形纸片ABC的三角折叠,使点A落在△ABC的A′处折痕为DE,若∠A=α,∠CEA′=β,∠BDA′=γ,那么下列式子中正确的是()A.γ=180°﹣α﹣βB.γ=α+2βC.γ=2α+βD.γ=α+β23.如图,将一个三角形剪去一个角后,∠1+∠2=230°,则∠A等于()A.35°B.50°C.65°D.70°24.如图所示,三角形纸片ABC中,∠A=65°,∠B=75°,将纸片的一角折叠,使点C落在△ABC内,若∠1=20°,则∠2的度数为()A.45°B.50°C.55°D.60°25.如图,三角形纸片ABC中,∠A=70°,∠B=80°,将纸片的一角沿DE折叠,使点C落在△ABC 内,若∠1=20°,则∠2=()A.20°B.30°C.40°D.50°26.如图,将△ABC一角折叠,若∠1+∠2=80°,则∠B+∠C=()A.40°B.100°C.140°D.160°27.如图,在△ABC中,∠C=70°,若沿图中的虚线截去∠C,则∠1+∠2=()A.360°B.250°C.180°D.140°28.如图,将纸片△ABC沿DE折叠使点A落在点A′处,若∠1=80°,∠2=16°,则∠A为()A.25°B.28°C.32°D.36°29.如图,已知∠1=20°,∠2=25°,∠A=55°,则∠BOC的度数是()A.100°B.120°C.80°D.90°30.如图,线段AD,BC相交于点O,连接AB,CD,AP平分∠BAD,CP平分∠BCD,则∠P,∠B,∠D满足的关系式是()A.∠P=∠B+∠D B.∠P=∠D﹣∠BC.D.二.填空题(共10小题)31.如图,在△ABC中,∠ABC、∠ACB的平分线相交于点O,∠A=50°,则∠BOC=.32.如图,在△ABC中,BF平分∠ABC,CF平分∠ACB,∠BFC=125°,则∠A的度数为.33.如图所示,BD、CD分别是△ABC的两个外角∠CBE、∠BCF的平分线,则∠BDC与∠A之间的数量关系为.34.如图,BP是△ABC中∠ABC的平分线,CP是∠ACB的外角的平分线,如果∠ABP=20°,∠ACP=50°,则∠P=°.35.如图,已知△ABC中,∠B的平分线与∠C的外角平分线相交于点P,若∠A=70°,则∠P=.36.如图①②③中,∠A=50°,∠1=∠2,∠3=∠4,则∠O1+∠O2+∠O3=°.37.纸片△ABC中,∠A=65°,∠B=75°,将纸片的一角折叠,使点C落在△ABC内(如图),若∠1=20°,则∠2的度数为.38.如图,在三角形纸片ABC中,∠A=58°,∠B=83°,将纸片的一角折叠,使点C落在△ABC内.若∠1=38°,则∠2=.39.一张△ABC纸片,点M、N分别是AB、AC上的点,若沿直线MN折叠后,点A落在AC边的下面A′的位置,如图所示,则∠1,∠2,∠A之间的数量关系式是.40.如图,∠A=65°,∠BDC=140°,则∠1+∠2=°.。
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上册展开与折叠知识讲解-2022年学习资料
棱锥特点:-1n棱推有n顶点,棱-有n介面,侧面的形状都是三角形-边形-2哪些面的形状与大小一定完全相-同 -不一定存在-3哪些棱的长度一定相等?-注:此题中n为不小于3的正整数.
问题1-你能马上说出十棱柱的顶点数、棱-数、面数吗?-顶点:20-棱:30-面:12-问题2-你能马上说出 棱柱的顶点数、棱数、-顶点:2n-棱:3n-面:n+2
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上册-第一章丰的图形世鳏-层与折叠-第二课时
想一想,做一做-把一个正方体的表面沿某些棱剪开,展成-一个平面图形,你能得到下面的些平面图-形吗?
下图经过折叠能否围成一个正方形?
·将一个正方体的表面沿某些棱剪开,能能-得到哪些平面图形?小组合作探索-正方体的11种不-同的展开图
底面-侧面-◆侧棱-2这个棱柱有几个侧面?侧面的形-状是什么图形?-答:棱柱有5个侧面,每个侧面都是长方形 -棱柱侧面的形状都是长方形,
底面-1-侧面-一侧棱-3侧面的个数与底面图形的边数有-什么关系?-答:侧面的个数与地面图形的边数相等。柱侧面的个数和底面图形的边数相等
底面-侧面-◆侧棱-4这个棱柱有几条侧棱?它们的长-度之间有什么关系?-答:棱柱有5条侧棱,每条侧棱的长度 等。-棱柱所有侧棱长都相等.
知识技能:-1、一个六棱柱模型如图所示。它的底-面边长都是5厘米,侧棱长4厘米。观-察这个模型,回答下列问 -2这个六棱柱一共有-多少条棱?它们的长度-分别是多少?-解:18条棱,6条侧棱的-长度彼此相等,均为4厘 -围成底面的所有棱长都相-等,均为5厘米-第1题
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学习了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之-间的关系:-展开-折叠
一、观察思考-1.冰淇淋筒-展开
2.长方形纸-折叠-044
交流归纳:-有些立体图形-展开-平面图形-折叠-有些平面图形
七年级数学折叠问题总结
C D G FF 折叠问题1.常见图形① ② ③ ④⑤ ⑥ ⑦ ⑧⑨⑩2.折叠的本质是 ,折叠前后的对就应线段、对应角 。
3.折痕是 ,对应点连线被对称轴 。
练习题1.如图,DE ∥AB ,将此三角形沿DE 折叠,使点C 落在AB 边上的点P 处.若48CDE ∠=°,则APD ∠等于2.如图,Rt △ABC 中,∠ACB =90°,∠A =50°,将其折叠,使点A 落在边CB 上E 处,折痕为CD ,则∠BDE 等于3.在Rt ABC △中,903BAC AB M ∠==°,,为边BC 上的点,联结AM .如果将ABM △沿直线AM 翻折后, 点B 恰好落在边AC 的中点处,那么点M 到AC 的距离是 .4.如图,将矩形ABCD 沿BE 折叠,若∠CBA ′=30°则∠BEA ′=_____5.如图,矩形纸片ABCD 中,AB =4,AD =3,折叠纸片使AD 边与对角线BD 重合,折痕为DG ,则AG 的长为 。
6.如图所示,把一个长方形纸片沿EF 折叠后,点D ,C 分别落在D ′,C ′的位置.若∠EFB =65°,则∠AED ′等于 。
7.矩形纸片ABCD 的边长AB =4,AD =2.将矩形纸片沿EF 折叠,使点A 与点C 重合,折叠后在其一面着色(如图), 则着色部分的面积为8.将矩形纸片ABCD 按如图所示的方式折叠,AE 、EF 为折痕,∠BAE =30°,AB =3,折叠后,点C 落在AD 边上的C 1处,并且点B 落在EC 1边上的B 1处.则BC 的长为 .9.如图,将边长为8㎝的正方形ABCD 折叠,使点D 落在BC 边的中点E 处,点A 落在F 处,折痕为MN ,则线段CN 的长是 F E D C B A N M F E D C B A F E D C B A F E D C B A N M F E D C B A F E D C B A E D C B A N M F E D C B A FE D C B A P E D C B A P E D C B A E D C B A M C B AA B C D E A′A ′ G D B C A E D D ′A NM F D AD A C B A 'F E D C B A10.如图,梯形ABCD 中,AD ∥BC ,DC ⊥BC ,将梯形沿对角线BD 折叠,点A 恰好落在DC 边上的点A ´处,若∠A ´BC =20°,则∠A ´BD 的度数为 .11.如图,有一矩形纸片ABCD,AB=10,AD=6,将纸片折叠,使AD 边落在AB 边上,折痕为AE ,再将△AED 以DE 为折痕向右折叠,AE 与BC 交于点F ,则△CEF 的面积为12.已知边长为5的等边三角形ABC 纸片,点E 在AC 边上,点F 在AB 边上,沿着EF 折叠,使点A 落在BC 边上的点D 的位置,且ED BC ⊥,则CE 的长是 。
苏科版数学七年级上册5.3《展开与折叠》说课稿
苏科版数学七年级上册5.3《展开与折叠》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展开与折叠》是苏科版数学七年级上册第五章第三节的内容。
本节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平面几何图形的基础上,引入立体几何图形的一种表现形式——展开图。
通过展开与折叠,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之间的关系,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平面几何图形的基本知识,具备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
但立体几何图形对于他们来说还是一个新的领域,需要通过具体的活动和操作来建立立体几何图形和平面几何图形之间的联系。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展开与折叠的概念,掌握展开图的基本特点,能将立体几何图形正确地展开成平面图形。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操作、思考,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展开图的概念及其基本特点。
2.教学难点:如何将立体几何图形正确地展开成平面图形,以及展开图与立体图形的相互转化。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合作交流法、实践操作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实体模型、展开图卡片等,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展开与折叠的概念。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一个简单的谜语,引发学生对展开与折叠的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探究:学生分组讨论,观察生活中的展开图,总结展开图的特点。
3.教师讲解:讲解展开图的概念及其基本特点,引导学生理解展开图与立体图形之间的关系。
4.实践操作:学生动手操作,尝试将立体几何图形正确地展开成平面图形。
5.合作交流:学生分组展示自己的展开图作品,互相评价,总结经验。
6.巩固提高:出示一些生活中的展开图,让学生判断其是否正确,并提出改进意见。
7.课堂小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巩固知识点。
数学折叠问题初一
数学折叠问题初一
在初一的数学课程中,折叠问题是一个常见的话题。
这些问题通常涉及到几何形状,特别是多边形和纸张的折叠。
通过解决这些问题,学生可以锻炼他们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几何推理能力。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初一数学折叠问题的类型和解决方法:
1. 角度计算
问题:一张纸被折叠一次,使得一个角与另一个角重合。
计算新形成的角度。
解决方法:首先理解折叠是轴对称的。
如果知道原始角度,可以通过减去或加上相应的角度来找到新角度。
2. 长度计算
问题:一张纸被折叠后,某一部分与另一部分重合。
计算重合部分的长度。
解决方法:利用相似三角形或全等三角形的性质来计算长度。
3. 面积计算
问题:一张纸被折叠后,形成一个新的形状。
计算新形状的面积。
解决方法:根据折叠后的形状,使用相应的面积公式进行计算。
4. 折叠模式识别
问题:描述一个特定的折叠过程,然后要求学生识别出最终的形状或模式。
解决方法:通过逻辑推理和空间想象来预测最终的形状或模式。
5.多步骤折叠
问题:一张纸经过多次折叠后形成一个复杂的形状。
要求学生描述或分析这个过程。
解决方法:分步骤进行,每次只关注一次折叠,然后逐步建立整体的理解。
解决这些问题时,建议学生使用实际的纸张进行模拟,这有助于他们更好地理解折叠过程并锻炼空间想象能力。
同时,也要鼓励学生多练习不同类型的折叠问题,以提高他们的解题技巧和速度。
初中数学中的折叠问题
初中数学中的折叠问题对于折叠问题,我们要明白:1、折叠问题翻折变换实质上就是轴对称变换.2、折叠是一种对称变换,它属于轴对称.对称轴是对应点的连线的垂直平分线,折叠前后图形的形状和大小不变,位置变化,对应边和对应角相等.3、对于折叠较为复杂的问题可以实际操作图形的折叠,在画图时,画出折叠前后的图形,这样便于找到图形之间的数量关系和位置关系.4、在矩形纸片折叠问题中,重合部分一般会是一个以折痕为底边的等腰三角形5、利用折叠所得到的直角和相等的边或角,设要求的线段长为x,然后根据轴对称的性质用含x 的代数式表示其他线段的长度,选择适当的直角三角形,运用勾股定理列出方程求解.一、矩形中的折叠1.将一张长方形纸片按如图的方式折叠,其中BC,BD 为折痕,折叠后BG 和BH 在同一条直线上,∠CBD=度.BC 、BD 是折痕,所以有∠ABC=∠GBC,∠EBD=∠HBD 则∠CBD=90°折叠前后的对应角相等2.如图所示,一张矩形纸片沿BC 折叠,顶点A 落在点A ′处,再过点A ′折叠使折痕DE ∥BC,若AB=4,AC=3,则△ADE 的面积是.沿BC 折叠,顶点落在点A ’处,根据对称的性质得到BC 垂直平分AA ’,即AF=AA ’,又DE ∥BC,得到△ABC ∽△ADE,再根据相似三角形的面积比等于相似比的平方即可求出三角形ADE 的面积=24 对称轴垂直平分对应点的连线3.如图,矩形纸片ABCD 中,AB=4,AD=3,折叠纸片使AD 边与对角线BD 重合,得折痕DG,求AG 的长. 由勾股定理可得BD=5,由对称的性质得△ADG ≌△A ’DG,由A ’D=AD=3,AG ’=AG,则A ’B=5–3=2,在Rt △A ’BG 中根据勾股定理,列方程可以求出AG 的值根据对称的性质得到相等的对应边和对应角,再在直角三角形中根据勾股定理列方程求解即可4.把矩形纸片ABCD 沿BE 折叠,使得BA 边与BC 重合,然后再沿着BF 折叠,使得折痕BE 也与BC 边重合,展开后如图所示,则∠DFB 等于根据对称的性质得到∠ABE=∠CBE,∠EBF=∠CBF,据此即可求出∠FBC 的度数,又知道∠C=90°,根据三角形外角的定义即可求出∠DFB=°注意折叠前后角的对应关系5.如图,沿矩形ABCD 的对角线BD 折叠,点C 落在点E 的位置,已知BC=8cm,AB=6cm,求折叠后重合部分的面积.∵点C 与点E 关于直线BD 对称,∴∠1=∠2 ∵AD ∥BC,∴∠1=∠3 ∴∠2=∠3 ∴FB=FD设FD=x,则FB=x,FA=8–xGA'CABD在Rt△BAF中,BA2+AF2=BF2∴62+8-x2=x2解得x=所以,阴影部分的面积S△FBD=FD×AB=××6=cm2重合部分是以折痕为底边的等腰三角形6.将一张矩形纸条ABCD按如图所示折叠,若折叠角∠FEC=64°,则∠1=度;△EFG的形状三角形.∵四边形CDFE与四边形C’D’FE关于直线EF对称∴∠2=∠3=64°∴∠4=180°-2×64°=52°∵AD∥BC∴∠1=∠4=52°∠2=∠5又∵∠2=∠3∴∠3=∠5∴GE=GF∴△EFG是等腰三角形对折前后图形的位置变化,但形状、大小不变,注意一般情况下要画出对折前后的图形,便于寻找对折前后图形之间的关系,注意以折痕为底边的等腰△GEF7.如图,将矩形纸片ABCD按如下的顺序进行折叠:对折,展平,得折痕EF如图①;延CG折叠,使点B落在EF上的点B′处,如图②;展平,得折痕GC如图③;沿GH折叠,使点C落在DH上的点C′处,如图④;沿GC′折叠如图⑤;展平,得折痕GC′,GH如图⑥.1求图②中∠BCB′的大小;2图⑥中的△GCC′是正三角形吗请说明理由.1由对称的性质可知:B’C=BC,然后在Rt△B′FC中,求得cos∠B’CF=,利用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的知识即可求得∠BCB’=60°;2首先根据题意得:GC平分∠BCB’,即可求得∠GCC’=60°,然后由对称的性质知:GH是线段CC’的对称轴,可得GC’=GC,即可得△GCC’是正三角形.理清在每一个折叠过程中的变与不变8.如图,正方形纸片ABCD的边长为8,将其沿EF折叠,则图中①②③④四个三角形的周长之和为四边形BCFE与四边形B′C′FE关于直线EF对称,则①②③④这四个三角形的周长之和等于正方形ABCD的周长折叠前后对应边相等9.如图,将边长为4的正方形ABCD沿着折痕EF折叠,使点B落在边AD的中点G处,求四边形BCFE的面积设AE=x,则BE=GE=4-x,在Rt△AEG中,根据勾股定理有:AE2+AG2=GE2即:x2+4=4-x2解得x=,BE=EG=4–=∵∠1+∠2=90°,∠2+∠3=90°∴∠1=∠3又∵∠A=∠D=90°∴△AEG∽△DGP∴=,则=,解得GP=二、纸片中的折叠11.如图,有一条直的宽纸带,按图折叠,则∠α的度数等于∵∠α=∠1,∠2=∠1∴∠α=∠2∴2∠α+∠ABE=180°,即2∠α+30°=180°,解得∠α=75°.题考查的是平行线的性质,同位角相等,及对称的性质,折叠的角与其对应角相等,和平角为180度的性质,注意△EAB是以折痕AB为底的等腰三角形12.如图,将一宽为2cm的纸条,沿BC,使∠CAB=45°,则后重合部分的面积为作CD⊥AB,∵CE∥AB,∴∠1=∠2,根据翻折不变性,∠1=∠BCA,故∠2=∠BCA.∴AB=AC.又∵∠CAB=45°,∴在Rt△ADC中,AC=,AB=S△ABC=AB×CD=在折叠问题中,一般要注意折叠前后图形之间的联系,将图形补充完整,对于矩形纸片折叠,折叠后会形成“平行线+角平分线”的基本结构,即重叠部分是一个以折痕为底边的等腰三角形ABC13.将宽2cm的长方形纸条成如图所示的形状,那么折痕PQ的长是如图,作QH⊥PA,垂足为H,则QH=2cm,由平行线的性质,得∠DPA=∠PAQ=60°由折叠的性质,得∠DPA=∠PAQ,∴∠APQ=60°,又∵∠PAQ=∠APQ=60°,∴△APQ为等边三角形,在Rt△PQH中,sin∠HPQ=∴=,则PQ=注意掌握折叠前后图形的对应关系.在矩形纸片折叠问题中,会出现“平行线+角平分线”的基本结构图形,即有以折痕为底边的等腰三角形APQ14.如图a是长方形纸带,∠DEF=20°,将纸带沿EF折叠成图b,再沿BF折叠成图c,则图c中的∠CFE 的度数是∵AD∥BC,∴∠DEF=∠EFB=20°,在图b中,GE=GF,∠GFC=180°-2∠EFG=140°,在图c中∠CFE=∠GFC-∠EFG=120°,本题考查图形的翻折变换,解题过程中应注意折叠是一种对称变换,它属于轴对称,根据轴对称的性质,折叠前后图形的形状和大小不变.由题意知∠DEF=∠EFB=20°图b∠GFC=140°,图c中的∠CFE=∠GFC-∠EFG15.将一张长为70cm的长方形纸片ABCD,沿对称轴EF折叠成如图的形状,若折叠后,AB与CD间的距离为60cm,则原纸片的宽AB是设AB=xcm.右图中,AF=CE=35,EF=x根据轴对称图形的性质,得AE=CF=35-xcm.则有235-x+x=60,x=10.16.一根30cm、宽3cm的长方形纸条,将其按照图示的过程折叠阴影部分表示纸条的反面,为了美观,希望折叠完成后纸条两端超出点P的长度相等,则最初折叠时,求MA的长将折叠这条展开如图,根据折叠的性质可知,两个梯形的上底等于纸条宽,即3cm,下底等于纸条宽的2倍,即6cm,两个三角形都为等腰直角三角形,斜边为纸条宽的2倍,即6cm,故超出点P的长度为30-15÷2=,AM=+6=三、三角形中的折叠BD∴△AEF是等腰三角形1由折叠可知∠AEB=∠FEB,∠DEG=∠BEG而∠BEG=45°+∠α因为∠AEB+∠BEG+∠DEG=180°所以45°+245°+∠α=180°∠α=°由于角平分线所在的直线是角的对称轴,所以在三角形中的折叠通常都与角平分线有关;要抓住折叠前后图形之间的对应关系2将矩形纸片ABCD按如下步骤操作:将纸片对折得折痕EF,折痕与AD边交于点E,与BC边交于点F;将矩形ABFE与矩形EFCD分别沿折痕MN和PQ折叠,使点A、点D都与点F重合,展开纸片,此时恰好有MP=MN=PQ如图④,求∠MNF的大小.由题意得出:∠NMF=∠AMN=∠MNF,∴MF=NF,由对称性可知,MF=PF,∴NF=PF,而由题意得出:MP=MN,又MF=MF,∴△MNF≌△MPF,∴∠PMF=∠NMF,而∠PMF+∠NMF+∠MNF=180°,即3∠MNF=180°,∴∠MNF=60°,在矩形中的折叠问题,通常会出现“角平分线+平行线”的基本结构,即以折痕为底边的等腰三角形21.直角三角形纸片ABC中,∠ACB=90°,AC≤BC,如图,将纸片沿某条直线折叠,使点A落在直角边BC上,记落点为D,设折痕与AB、AC边分别交于点E、点F.探究:如果折叠后的△CDF与△BDE均为等腰三角形,那么纸片中∠B的度数是多少写出你的计算过程,并画出符合条件的后的图形.∵△CDF中,∠C=90°,且△CDF是等腰三角形,∴CF=CD,∴∠CFD=∠CDF=45°,设∠DAE=x°,由对称性可知,AF=FD,AE=DE,∴∠FDA=∠CFD=°,∠DEB=2x°,分类如下:①当DE=DB时,∠B=∠DEB=2x°,由∠CDE=∠DEB+∠B,得45°+°+x=4x,解得:x=°.此时∠B=2x=45°;见图形1,说明:图中AD应平分∠CAB.②当BD=BE时,则∠B=180°-4x°,由∠CDE=∠DEB+∠B得:45++x=2x+180-4x,解得x=°,此时∠B=180-4x°=30°.图形2说明:∠CAB=60°,∠CAD=°.③DE=BE时,则∠B=由∠CDE=∠DEB+∠B的,45++x=2x+此方程无解.∴DE=BE不成立.综上所述∠B=45°或30°先确定△CDF是等腰三角形,得出∠CFD=∠CDF=45°,因为不确定△BDE是以那两条边为腰的等腰三角形,故需讨论,①DE=DB,②BD=BE,③DE=BE,然后分别利用角的关系得出答案即可22.下列图案给出了折叠一个直角边长为2的等腰直角三角形纸片图1的全过程:首先对折,如图2,折痕CD交AB于点D;打开后,过点D任意折叠,使折痕DE交BC于点E,如图3;打开后,如图4;再沿AE折叠,如图5;打开后,折痕如图6.则折痕DE和AE长度的和的最小值是过D点作DF∥BC,交AC于F,作A点关于BC的对称点A′,连接DA′,则DA′就是DE和AE的最小值.∵D点是AB的中点,∴DF=1,FC=1,∴FA′=3∴DA′==∴折痕DE和AE长度的和的最小值是本题经过了三次折叠,注意理清折叠过程中的对称关系,求两条线段的和的最小值问题可以参见文章23.小华将一条1如图1,沿它对称轴折叠1次后得到如图,再将图沿它对称轴折叠后得到如图3,则图3中一条腰长;同上操作,若小华连续将图1折叠n次后所得到如图n+1一条腰长为多少.解:每次折叠后,腰长为原来的故第2次折叠后得到的等腰直角三角形的一条腰长为2-则小华连续将图1的等腰直角三角形折叠n次后所得到的等腰直角三角形的一条腰长为n本题是一道找规律的题目,这类题型在中考中经常出现.对于找规律的题目首先应找出哪些部分发生了变化,是按照什么规律变化的.24.如图,矩形纸片ABCD中,AB=,BC=.第一次将纸片折叠,使点B与点D重合,折痕与BD交于点O1;O1D的中点为D1,第二次将纸片折叠使点B与点D1重合,折痕与BD交于点O2;设O2D1的中点为D2,第三次将纸片折叠使点B与点D2重合,折痕与BD交于点O3,….按上述方法,第n次折叠后的折痕与BD 交于点O n,则BO1=,BO n=第一次折叠时,点O1是BD的中点,则BO1=DO1第二次折叠时,点O2是BD1的中点,则BO2=D1O2第三次折叠时,点O3是BD2的中点,则BO3=D2O3因为AB=,BC=,所以BD=4第一次折叠后,有BO1=DO1∴BO1=2第二次折叠后,有BO2=D1O2∴BO2===第三次折叠后,有BO3=D2O3∴BO3===即当n=1时,BO1=2==当n=2时,BO2===当n=3时,BO3===则第n次折叠后,BO n=问题中涉及到的折叠从有限到无限,要明白每一次折叠中的变与不变,充分展示运算的详细过程;在找规律时要把最终的结果写成一样的形式,观察其中的变与不变,特别是变化的数据与折叠次数之间的关系25.如图,直角三角形纸片ABC中,AB=3,AC=4,D为斜边BC中点,第1次将纸片折叠,使点A与点D重合,折痕与AD交于点P1;设P1D的中点为D1,第2次将纸片折叠,使点A与点D1重合,折痕与AD交于点P2;设P2D1的中点为D2,第3次将纸片折叠,使点A与点D2重合,折痕与AD交于点P3;…;设P n-1D n-2的中点为D n-1,第n次纸片折叠,使A与点D n-1重合,折痕与AD交于点P n n>2,则AP6长AD=第一次折叠后,AP1=P1D,P1D1=D1D∴AP1==第二次折叠后,AP2=P2D1,P2D2=D2D1∴AP2====第三次折叠后,AP3=P3D2∴AP3=====即当n=1时,AP1==当n=2时,AP2==当n=3时,AP3==则第n次折叠后,AP n=故AP6=此题考查了翻折变换的知识,解答本题关键是写出前面几个有关线段长度的表达式,从而得出一般规律,注意培养自己的归纳总结能力26.阅读理解如图1,△ABC中,沿∠BAC的平分线AB1折叠,剪掉重复部分;将余下部分沿∠B1A1C的平分线A1B2折叠,剪掉重复部分;…;将余下部分沿∠B n A n C的平分线A n B n+1折叠,点B n与点C重合,无论折叠多少次,只要最后一次恰好重合,∠BAC是△ABC的好角.小丽展示了确定∠BAC是△ABC的好角的两种情形.情形一:如图2,沿等腰三角形ABC顶角∠BAC的平分线AB1折叠,点B与点C重合;情形二:如图3,沿∠BAC的平分线AB1折叠,剪掉重复部分;将余下部分沿∠B1A1C的平分线A1B2折叠,此时点B1与点C重合.探究发现1△ABC中,∠B=2∠C,经过两次,∠BAC是不是△ABC的好角填“是”或“不是”.2小丽经过三次折叠发现了∠BAC是△ABC的好角,请探究∠B与∠C不妨设∠B>∠C之间的等量关系.根据以上内容猜想:若经过n次折叠∠BAC是△ABC的好角,则∠B与∠C不妨设∠B>∠C之间的等量关系为.∠B=n∠C应用提升3小丽找到一个三角形,三个角分别为15°、60°、105°,发现60°和105°的两个角都是此三角形的好角.∴BC ×4=×,BC= ∴OC=OB –BC=4-=,则C0, 2如右图,BC=B'C B'C=BC=OB –OC=4–y 在Rt △OB'C 中根据勾股定理有:y 2+x 2=4-y 2所以y=-+2∵当0≤x ≤2时,抛物线的值随x 的增大而减小 当x=0时,y=2 当x=2时,y= ∴≤y ≤2 3如右图由DB''∥OB 得,∠2=∠3 由对称性质得,∠1=∠2 ∴∠2=∠3,则CB''∥BA ∴△OB''C ∽△OAB ∴OC=2OB'' 设OB''=m,则OC=2m 所以2m=-+2解得m=-8±,∵m >0,∴m=-8+ 则点C 的坐标为0,-16折痕是对应点连线的垂直平分线四、圆中的折叠30.如图,正方形ABCD 的边长为2,⊙O 的直径为AD,将正方形的BC 边沿EC 折叠,点B 落在圆上的F 点,求BE 的长连接OC 、OF,则△OCF ≌△OCDSSS,∴∠OFC=∠ODC=90°, 所以∠OFE=180°,即点O 、F 、E 在一条直线上 设BE=x,则EF=x,AE=2–x,OE=1+x 在Rt △AEO 中,AE 2+AO 2=OE 2所以2-x 2+1=1+x 2 解得:x=用对称关系构造勾股定理,再用勾股定理列方程求解是在折叠问题中求线段长度的常用方法31.如图,将半径为8的⊙O 沿AB 折叠,弧AB 恰好经过与AB 垂直的半径OC 的中点D,则折痕AB 长为解:延长CO 交AB 于E 点,连接OB, ∵CE ⊥AB, ∴E 为AB 的中点,由题意可得CD=4,OD=4,OB=8, DE=8×2-4=6 OE=6-4=2,在Rt △OEB 中,根据勾股定理可得:AB=注意折叠过程中形成的对应边,利用勾股定理求解32.如图,将弧BC 沿弦BC 折叠交直径AB 于点D,若AD=5,DB=7,则BC 的长是多少连接CA、CD;根据对称的性质,得:弧CB=弧BDC∴∠CAB=∠CBD+∠BCD;∵∠CDA=∠CBD+∠BCD,∴∠CAD=∠CDA,即△CAD是等腰三角形;过C作CE⊥AB于E,则AE=DE=;∴BE=BD+DE=;在Rt△ACB中,CE⊥AB,△ABC∽△CBE,得:BC2=BEAB=×12=114;故BC=此题考查的是对称的性质、圆周角定理、以及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能够根据圆周角定理来判断出△CAD是等腰三角形,是解答此题的关键33.已知如图:⊙O的半径为8cm,把弧AmB沿AB折叠使弧AmB经过圆心O,再把弧AOB沿CD折叠,使弧COD经过AB的中点E,则折线CD的长为作CD关于C’D’的对称线段C’D’,连接OE并延长交CD于点F,交C′D′于点F′,交弧AmB于点G,根据对称的性质得出OF′=6,再由勾股定理得出C’F’=.。
七年级折叠问题知识点梳理
七年级折叠问题知识点梳理折叠问题是数学中的一种经典问题,也是考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实际应用能力的重要领域。
在初中数学中,折叠问题也是一个重要的知识点,需要深入理解和掌握。
本文将对七年级折叠问题知识点进行梳理和整理,以帮助同学们更好地掌握这一知识点,从而在考试中取得更好的成绩。
一、基本概念折叠问题是指在平面图形上切割一条或数条线,然后将剩余部分按照指定的顺序进行折叠,并寻求可能出现的图形形态。
常出现的几何图形包括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等。
二、折叠的基本操作1. 折叠轴:指在平面图形上折叠的参考线,通常为直线。
2. 对称轴:指原图形和折叠后图形的对称轴,它们的交点处是折叠轴。
3. 折线:指从折叠轴起到图形边缘的折叠线段。
4. 折叠方向:指折叠时图形所向的方向,可以是向上、向下、向左或向右。
5. 折痕:指在图形上产生的折叠痕迹。
三、折叠问题的解题方法在解决折叠问题时,首先要对给定图形和折叠过程进行分析,然后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求解,一般有以下几种方法:1. 利用对称性:可以利用图形对称性进行折叠,其中对称轴可以作为折叠轴,而对称轴两侧的部分可以通过折叠得到图形的其他部分。
2. 利用折线的特性:根据折线的特性可以确定图形的边长和角度,从而得到图形的面积和形状。
3. 综合使用多种方法:在解决较为复杂的折叠问题时,可以综合使用多种方法,包括对称性、折线特性、面积等多个方面,灵活应用不同的方法。
四、折叠问题的实际应用折叠问题在实际生活中也有广泛的应用,例如在制作纸质建筑模型时,需要根据图纸进行折叠,从而得到复杂的建筑结构;在设计3D打印模型时,需要将平面图形折叠成三维立体模型,从而进行后续加工等。
总之,折叠问题是数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知识点,需要同学们用心理解和掌握,善于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在实际应用中也能够得心应手。
希望本文对七年级学生们的学习有所帮助,祝愿大家在数学学习中取得更好的成绩。
七年级数学 轴对称之—翻折问题
轴对称之——翻折问题1.直角三角形纸片的两直角边长分别为6,8,现将△ABC如图那样折叠,使点A与点B 重合,折痕为DE,则AE的长为.2.已知一张三角形纸片ABC(如图甲),其中AB=AC.将纸片沿过点B的直线折叠,使点C落到AB边上的E点处,折痕为BD(如图乙).再将纸片沿过点E的直线折叠,点A 恰好与点D重合,折痕为EF(如图丙).原三角形纸片ABC中,∠ABC的大小为°.3.如图,将四边形纸片ABCD沿MN折叠,点A、D分别落在点A1、D1处.若∠1+∠2=140°,则∠B+∠C=°.4.如图,将矩形ABCD沿AE向上折叠,使点B落在DC边上的F处,若△AFD的周长为9,△ECF的周长为3,则矩形ABCD的周长为.5.如图,矩形ABCD沿着直线BD折叠,使点C落在C′处,BC′交AD于点E,AD=8,AB=6,求AE的长.6.在△ABC中,∠C=90°,AC=6,BC=8,D、E分别是斜边AB和直角边CB上的点,把△ABC沿着直线DE折叠,顶点B的对应点是B′.(1)如图(1),如果点B′和顶点A重合,求CE的长;(2)如图(2),如果点B′和落在AC的中点上,求CE的长.7.如图,将Rt△ABC沿某条直线折叠,使斜边的两个端点A与B重合,折痕为DE.(1)如果AC=6cm,BC=8cm,试求△ACD的周长;(2)如果∠CAD:∠BAD=1:2,求∠B的度数.8.如图,长方形ABCD中AD∥BC,边AB=4,BC=8.将此长方形沿EF折叠,使点D 与点B重合,点C落在点G处.(1)试判断△BEF的形状,并说明理由;(2)求△BEF的面积.9.如图,正方形ABCD中,CD=6,点E在边CD上,且CD=3DE.将△ADE沿AE对折至△AFE,延长EF交边BC于点G,连结AG、CF.(1)求证:①△ABG≌△AFG;②求GC的长;(2)求△FGC的面积.。
折叠求角度的数学题
折叠求角度的数学题折叠后角度的计算锐角:大于0°小于90°的角。
直角:等于90°的角。
钝角:大于90°小于180°的角。
平角:等于180°的角。
周角:等于360°的角。
锐角<直角<钝角<平角<周角1周角=2平角=4直角1、如图是一张长方形纸折起来以后形成的图形,已知:∠1=32°,∠2是多少度?∠2=90°-32°×2=90°-64°=26°2、把一张长方形的纸如图折叠,其中1+22+23=210°,求∠1、∠2、∠3的度数。
因为∠1+∠2=180°∠1+∠2+∠3=210°所以∠3=210°-180°=30°所以∠1=∠3=30°∠2=180°-∠1=180°-30°=150°3、下图是用一张长方形纸折起来以后得到的图形,已知∠1=36°,∠2=是多少度?∠2=(180°-36°)÷2=144°÷2=72°4、下面两个图中的∠1和∠2相等吗?为什么?①由分析知:∠1+∠3=90°,∠2+∠3=90°则∠1=90°-∠3,∠2=90°-∠3所以∠1=∠2②由分析知:∠1+∠3=180°,∠2+∠3=180°则∠1=180°-∠3,∠2=180°-∠3所以∠1=∠2所以两个图中∠1和∠2都相等。
4.1.1折叠、展开与从不同方向观察立体图形(教案)-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
一、教学内容
本节课选自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数学第4章《几何图形初步》中的4.1.1节“折叠、展开与从不同方向观察立体图形”。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折叠: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掌握正方体、长方体等简单立体图形的折叠方法,并理解其展开图形的特征。
此外,在小组讨论环节,学生们表现出了很高的积极性。他们围绕立体图形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并提出了一些有趣的观点。这表明,学生们能够将所学知识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这对于他们理解抽象的几何概念具有重要意义。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1.对于教学难点,要设计更多的实例和练习,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如“你们认为这些立体图形的折叠和展开在哪些场合下最有用?”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3)解决实际问题时,难以将所学知识灵活运用。
举例:在计算立体图形的表面积和体积时,部分学生可能会忘记使用正确的公式或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针对教学难点进行有效指导,通过实际操作、示例讲解、讨论交流等方式,帮助学生突破难点,确保学生能够理解透彻本节课的核心知识。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2)从不同方向观察立体图形,学会用简单的几何语言描述观察到的形状。
举例:从正面、侧面、上面等不同方向观察正方体和长方体,让学生能够用“有几个面、面的形状和大小”等几何语言进行描述。
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上册第一章第二节《展开与折叠》教案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展开与折叠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如“你们认为展开与折叠在建筑或艺术设计中有哪些应用?”
a.能够识别并绘制常见几何体的展开图。
b.能够根据展开图折叠出相应的立体图形。
2.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在折叠纸盒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发现并掌握折叠过程中的对应关系,培养逻辑思维和推理能力。
3.提高学生的几何直观能力:通过观察和动手操作,使学生能够直观地感知几何体的特征,提高几何直观能力。
4.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将展开与折叠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如制作纸盒、纸箱等,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突破方法:通过提供实物模型、动态演示或VR技术,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立体图形与其展开图之间的关系。
b.折叠过程中的逻辑推理:学生可能难以理解展开图中的边和角如何准确地对应到立体图形的各个面上。
-突破方法:设计逐步引导的折叠活动,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实际操作来理解折叠过程中的逻辑推理,如使用不同颜色的笔标记对应边和角。
在课程总结时,我发现部分学生对展开与折叠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还不够了解。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这些知识点,我打算在课后布置一些实践作业,如让学生自己设计并制作一个纸盒,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中。
5.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在小组合作完成折叠任务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相互沟通、协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七年级数学上册第1章《展开与折叠(2课时)》名师教案(北师大版)
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上册1.2折叠与展开教学设计课题 1.2折叠与展开单元第一单元学科数学年级七年级上教材分析折叠与展开是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二课时重要内容,该课时主要围绕立体图形的展开、平面图形的折叠等知识展开深入的讲解和探讨,主要培养学生的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之间的转换能力。
学情分析折叠与展开这一课时的内容,不光需要学生对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有一定的感性认识,而且需要学生对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之间的联系有一个更加清晰的理性认识,通过实际操作,深入探讨折叠与展开之间的联系。
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认识到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关系,了解一些立体图形可由平面图形围成,一些立体图形可展开成平面图形,发展空间观念;(2)由观察、折叠等数学活动认识棱柱的某些特征;(3)了解直棱柱的侧面展开图,能由侧面展开图想象出棱柱。
过程与方法:通过数学活动经历和体验图形的变化过程,培养学生动手实践和解决问题能力及语言归纳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主动探索,勇于发现,敢于表达,合作交流感受数学活动的生动魅力,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重点重点:通过数学活动认识棱柱的特征,能感受到研究空间问题的思维方法。
难点正确判断哪些图形可以折叠成棱柱。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观察几个立体图形,都能展开成平面图形吗教师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几个立体图形,思考这些立体图形都能展开成平面图形吗?并且让学生积极地和同学们展开交流与合作,一起发现数学乐趣。
教师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几个立体图形,,通过数学活动经历和体验图形的变化过程,培养学生动手实践和解决问题能力及语言归纳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讲授新课1、下图中的那些图形可以沿虚线折叠成长方体包装盒,先想一想,再折一折。
2、(1)这个愣住的上下底面一样吗?(2)这个棱柱有几个侧面?侧面的形状是什么图形?(3)侧面的个数与底面图形的边数有什么关系?(4)这个棱柱有几条侧棱?它们的长度之间有什么关系?答:1.棱柱有上下两个底面,它们的形状相同.2.侧面的形状都是长方形.3.侧面的个数和底面图形的边数相等.4. 所有侧棱长都相等.3 、4、课堂练习部分1、(2018.桂平一模)下列图形是正方形的表面展开图的是( C )教师引导学生学习的同时回顾相关知识点,然后再进入新知识的学习,由观察、折叠等数学活动认识棱柱的某些特征,以及棱柱的展开图。
(完整版)初中数学中的折叠问题
初中数学中的折叠问题一、矩形中的折叠1.将一张长方形纸片按如图的方式折叠,其中BC ,BD 为折痕,折叠后BG 和BH 在同一条直线上,∠CBD= 度.2.如图所示,一张矩形纸片沿BC 折叠,顶点A 落在点A ′处,再过点A ′折叠使折痕DE ∥BC ,若AB=4,AC=3,则△ADE 的面积是 .3.如图,矩形纸片ABCD 中,AB=4,AD=3,折叠纸片使AD 边与对角线BD 重合,得折痕DG ,求AG 的长.根据对称的性质得到相等的对应边和对应角,再在直角三角形中根据勾股定理列方程求解即可4.把矩形纸片ABCD 沿BE 折叠,使得BA 边与BC 重合,然后再沿着BF 折叠,使得折痕BE 也与BC 边重合,展开后如图所示,则∠DFB 等于( )注意折叠前后角的对应关系5.如图,沿矩形ABCD 的对角线BD 折叠,点C 落在点E 的位置,已知BC=8cm ,AB=6cm ,求折叠后重合部分的面积.重合部分是以折痕为底边的等腰三角形321FEDCBAGA'C A B D6.将一张矩形纸条ABCD 按如图所示折叠,若折叠角∠FEC=64°,则∠1= 度;△EFG 的形状 三角形.对折前后图形的位置变化,但形状、大小不变,注意一般情况下要画出对折前后的图形,便于寻找对折前后图形之间的关系,注意以折痕为底边的等腰△GEF7.如图,将矩形纸片ABCD 按如下的顺序进行折叠:对折,展平,得折痕EF (如图①);延CG 折叠,使点B 落在EF 上的点B ′处,(如图②);展平,得折痕GC (如图③);沿GH 折叠,使点C 落在DH 上的点C ′处,(如图④);沿GC ′折叠(如图⑤);展平,得折痕GC ′,GH (如图 ⑥).(1)求图 ②中∠BCB ′的大小;(2)图⑥中的△GCC ′是正三角形吗?请说明理由.理清在每一个折叠过程中的变与不变8.如图,正方形纸片ABCD 的边长为8,将其沿EF 折叠,则图中①②③④四个三角形的周长之和为折叠前后对应边相等9.如图,将边长为4的正方形ABCD 沿着折痕EF 折叠,使点B 落在边AD 的中点G 处,求四边形BCFE 的面积注意折叠过程中的变与不变,图形的形状和大小不变,对应边与对应角相等 10.如图,将一个边长为1的正方形纸片ABCD 折叠,使点B 落在边AD 上 不与A 、D 重合.MN 为折痕,折叠后B ’C ’与DN 交于P .(1)连接BB ’,那么BB ’与MN 的长度相等吗?为什么? (2)设BM =y ,AB ’=x ,求y 与x 的函数关系式; (3)猜想当B 点落在什么位置上时,折叠起来的梯形MNC ’B ’面积最小?并验证你的猜想.54132G D‘F C‘DB CA E二、纸片中的折叠11.如图,有一条直的宽纸带,按图折叠,则∠α的度数等于( )题考查的是平行线的性质,同位角相等,及对称的性质,折叠的角与其对应角相等,和平角为180度的性质,注意△EAB 是以折痕AB 为底的等腰三角形12.如图,将一宽为2cm 的纸条,沿BC ,使∠CAB=45°,则后重合部分的面积为在折叠问题中,一般要注意折叠前后图形之间的联系,将图形补充完整,对于矩形(纸片)折叠,折叠后会形成“平行线+角平分线”的基本结构,即重叠部分是一个以折痕为底边的等腰三角形ABC13.将宽2cm 的长方形纸条成如图所示的形状,那么折痕PQ 的长是注意掌握折叠前后图形的对应关系.在矩形(纸片)折叠问题中,会出现“平行线+角平分线”的基本结构图形,即有以折痕为底边的等腰三角形APQ14.如图a 是长方形纸带,∠DEF=20°,将纸带沿EF 折叠成图b ,再沿BF 折叠成图c ,则图c 中的∠CFE 的度数是( )图c 图b图aCDGFEAC GDFEAFDBCAEB Ba 2130°B EF AC D本题考查图形的翻折变换,解题过程中应注意折叠是一种对称变换,它属于轴对称,根据轴对称的性质,折叠前后图形的形状和大小不变.由题意知∠DEF=∠EFB=20°图b ∠GFC=140°,图c 中的∠CFE=∠GFC-∠EFG15.将一张长为70 cm 的长方形纸片ABCD ,沿对称轴EF 折叠成如图的形状,若折叠后,AB 与CD 间的距离为60cm ,则原纸片的宽AB 是( )16.一根30cm 、宽3cm 的长方形纸条,将其按照图示的过程折叠(阴影部分表示纸条的反面),为了美观,希望折叠完成后纸条两端超出点P 的长度相等,则最初折叠时,求MA 的长三、三角形中的折叠17.如图,把Rt △ABC (∠C=90°),使A ,B 两点重合,得到折痕ED ,再沿BE 折叠,C 点恰好与D 点重合,则CE :AE=18.在△ABC 中,已知AB=2a ,∠A=30°,CD 是AB 边的中线,若将△ABC 沿CD 对折起来,折叠后两个小△ACD 与△BCD 重叠部分的面积恰好等于折叠前△ABC 的面积的14.(1)当中线CD 等于a 时,重叠部分的面积等于 ;GEFD AEF DBC A B C 60cm(2)有如下结论(不在“CD 等于a ”的限制条件下):①AC 边的长可以等于a ;②折叠前的△ABC 的面积可以等于32a 2;③折叠后,以A 、B 为端点的线段AB 与中线CD 平行且相等.其中, 结论正确(把你认为正确结论的代号都填上,若认为都不正确填“无”).注意“角平分线+等腰三角形”的基本构图,折叠前后图形之间的对比,找出相等的对应角和对应边19.在△ABC 中,已知∠A=80°,∠C=30°,现把△CDE 沿DE 进行不同的折叠得△C ′DE ,对折叠后产生的夹角进行探究:(1)如图(1)把△CDE 沿DE 折叠在四边形ADEB 内,则求∠1+∠2的和; (2)如图(2)把△CDE 沿DE 折叠覆盖∠A ,则求∠1+∠2的和;(3)如图(3)把△CDE 沿DE 斜向上折叠,探求∠1、∠2、∠C 的关系.(1)根据折叠前后的图象全等可知,∠1=180°-2∠CDE ,∠2=180°-2∠CED ,再根据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比可求出答案;(2)连接DG ,将∠ADG+∠AGD 作为一个整体,根据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来求;(3)将∠2看作180°-2∠CED ,∠1看作2∠CDE-180°,再根据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来求.B'C DA B 231E B'CDB A 21图(1)C'ACBDE12C'ABCDE21GC'A BC DE由于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所以在折叠三角形时常常会出现等腰三角形20.观察与发现:将三角形纸片ABC(AB>AC)沿过点A的直线折叠,使得AC落在AB边上,折痕为AD,展开纸片(如图①);在第一次折叠的基础上第二次折叠该三角形纸片,使点A和点D重合,折痕为EF,展平纸片后得到△AEF(如图②).小明认为△AEF是等腰三角形,你同意吗?请说明理由.实践与运用:(1)将矩形纸片ABCD沿过点B的直线折叠,使点A落在BC边上的点F处,折痕为BE(如图③);再沿过点E的直线折叠,使点D落在BE上的点D’处,折痕为EG(如图④);再展平纸片(如图⑤).求图⑤中∠α的大小.由于角平分线所在的直线是角的对称轴,所以在三角形中的折叠通常都与角平分线有关。
初中数学几何图形中的折叠问题解题思路
初中数学几何图形中的折叠问题解题思路折叠问题中的背景图形通常有,三角形、正方形、矩形、梯形等,解决这类问题的关键是一定要灵活运用轴对称和背景图形的性质。
轴对称性质:折线是对称轴、折线两边图形全等、对应点连线垂直对称轴、对应边平行或交点在对称轴上。
典型例题:例题1、如图,在 Rt△ABC 中,∠ACB=90°,AB=10,AC=8,E、F 分别为 AB、BC 上的点,沿线段 EF 将∠B 折叠,使点 B 恰好落在AC 上的点 D 处,试问当△ADE 恰好为直角三角形时,此时 BE 的长度为多少?解题思路:△ADE 为直角三角形分两种情况:①∠ADE = 90°,②∠AED = 90°,此题需要分类讨论,结合三角形的相似、折叠的性质,来求折叠中线段的长度,关键是能画出折叠后的图形。
解答过程:当∠ADE = 90°时,如下图所示:证明:先来证明四边形 DEBF 为棱形:∵在 Rt△ABC 中,∠ACB=90°,∠ADE = 90°,∴ DE∥BC ,∴∠DEF = ∠EFB ,又∵沿线段 EF 将∠B 折叠,∴ DE = BE ,DF = BF ,∠DFE = ∠BFE ,∴∠DEF = ∠DFE ,DE = DF = BF ,∴四边形 DEBF 为棱形。
(一组对边平行且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邻边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棱形)。
再来证明Rt△ADE ∽Rt△ACB (相似三角形判断图形中的“A”字型)∵在三角形 ACB 中,DE∥BC ,∴ Rt△ADE ∽ Rt△ACB ,设棱形 DEBF 的边长为 x , 则有 DE = x , AE = 10 - x ,在 Rt△ACB 中,AB = 10 , AC = 8 ,由勾股定理得:BC = 6 。
∴ DE : BC = AE : AB , 即 x : 6 = (10-x) : 10 ,解得 x = 15/4 ,∴ BE = 15/4 ;当∠AED = 90°时,如下图所示:易证 Rt△AED ∽ Rt△ACB ,由折叠的性质可得 DE = BE ,设 DE = BE = x ,则 AE = 10 - x ,由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可得:DE : BC = AE : AC , 即 x : 6 = ( 10 -x ) : 8 ,解得 x = 30/7,∴ BE = 30/7 。
七年级折叠问题知识点
七年级折叠问题知识点折叠问题是数学中的一个经典问题。
在数学竞赛和考试中,被认为是一种基本函数,是考察数学运算能力和思维逻辑的基本题型之一。
而在七年级的数学课中,也会接触到一些折叠问题。
本文将介绍七年级折叠问题的知识点,供大家参考。
一、折纸图形的平移、旋转和对称在折叠问题中,图形的平移、旋转和对称是常见的变换方式。
因此,掌握这些变换的基本概念及性质是十分重要的。
1.平移变换平移变换指的是保持图形形状不变的情况下,将整个图形沿着某一方向移动一定距离后得到的新图形。
平移变换的性质是:对于平面上任意两点A和B,其平移后的位置A'和B'可以由向量AB和A'B'相等得到。
2.旋转变换旋转变换指的是保持图形形状不变的情况下,将整个图形绕给定的点(旋转中心)顺时针或逆时针旋转一定角度后得到的新图形。
旋转变换的性质是:任何平面上的图形旋转一周后均回到原来的位置。
3.对称变换对称变换指的是保持图形形状不变的情况下,将整个图形绕某条直线对称后得到的新图形。
对称变换的性质是:对称变换前后的图形具有相等的形状和大小。
二、折纸图形的叠合和重合折叠问题中,叠合和重合是两个核心概念。
只有掌握了这些概念,才能更好地解决折叠问题。
1.叠合叠合指的是将两个相同的图形重叠在一起,使它们完全重合的过程。
叠合要求两个图形的形状和大小完全相同。
2.重合重合指的是将两个不完全相同但有一定相似之处的图形重合在一起,使它们重合的程度最大。
重合要求两个图形的形状和大小不需要完全相同。
三、折纸图形的解析与构造折叠问题通常需要进行图形的解析和构造。
下面介绍两个基本的解析和构造方法。
1.解析方法解析方法指的是通过观察图形特征,确定图形各个部分的位置、大小和形状的方法。
解析方法的关键在于观察,要将图形各个部分的位置、大小和形状仔细观察、分析和比较,找出它们之间的关系,以便在后续的折叠中更好地处理图形。
2.构造方法构造方法指的是通过折叠纸张的方式,得到所需的图形的方法。
七年级数学折叠问题(北师版)(专题)(含答案)
折叠问题(北师版)(专题)一、单选题(共8道,每道12分)1.把一张矩形纸片ABCD按如图方式折叠,使顶点B和顶点D重合,折痕为EF.若∠CDF=38°,则∠EFD的度数是( )A.72°B.64°C.48°D.52°答案:B解题思路:在轴对称图形或两个成轴对称的图形中,对应点所连的线段被对称轴垂直平分,对应线段相等,对应角相等.由题意知,折痕是EF,即EF是对称轴,由轴对称图形的性质,可得∠EFB=∠EFD.因为∠CDF=38°,∠C=90°,所以∠DFC=90°-38°=52°.所以∠EFB=∠EFD=.故选B.试题难度:三颗星知识点:略2.如图,将四边形ABCD沿AE向上折叠,使点B落在DC边上的点F处.若△AFD的周长为18,△ECF的周长为6,四边形纸片ABCD的周长为( )A.20B.24C.32D.48答案:B解题思路:由折叠的性质知,AF=AB,EF=BE.所以四边形纸片ABCD的周长等于△AFD和△ECF的周长和为18+6=24.故四边形纸片ABCD的周长为24.故选B.试题难度:三颗星知识点:略3.将正方形纸片ABCD折叠,使得点A落在CD边上的点E处,折痕为MN.则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AE⊥MNB.AM=EMC.∠BNO=∠FNOD.∠OEF=90°答案:D解题思路:在轴对称图形或两个成轴对称的图形中,对应点所连的线段被对称轴垂直平分,对应线段相等,对应角相等.正方形纸片ABCD折叠,折痕MN就是对称轴,点A与E是对应点,连接AE,则AE被MN垂直平分,所以AE⊥MN,AM=EM.∠BNO和∠FNO是对应角,∠BAM和∠FEM是对应角,所以∠BNO=∠FNO,∠BAM=∠FEM=90°,∠OEF=∠OAB<90°,所以D错误.故选D.试题难度:三颗星知识点:略4.如图,先将正方形ABCD对折,折痕为EF,将这个正方形展平后,再分别将A,B折叠到折痕EF,使点A,B都与折痕EF上的点G重合,则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MGD=90°B.∠DGF=∠MGEC.DG=CGD.∠BCN=∠GCN答案:B解题思路:将A,B折叠到折痕EF,使点A,B都与折痕EF上的点G重合,则直线MD,NC分别是对称轴,根据轴对称图形中,对应线段相等,对应角相等,可得AD=BC=GD=GC,∠MAD=∠MGD=90°,∠BCN=∠GCN,但不能判定∠DGF=∠MGE,所以B错误.故选B.试题难度:三颗星知识点:略5.图1的长方形ABCD中,点E在AD边上,AD∥BC,∠A=∠D=90°,∠BEA=60°.现分别以BE,CE为折线,将A,D向BC的方向折过去,图2为对折后A,B,C,D,E五点在同一平面上的位置图.若,则∠BCE的度数为( )A.30°B.32.5°C.35°D.37.5°答案:D解题思路:分别以BE,CE为折线,将A,D向BC的方向翻折,则直线BE,CE分别是对称轴,根据轴对称的性质可知∠BEA′=∠BEA=60°,∠DEC=∠D′EC=∠D′ED,结合∠A′ED′=15°,可以得到∠BED′=∠BEA′-∠A′ED′=45°,因此∠AED′的度数为105°,进而得到∠D′ED的度数为75°,所以∠DEC=37.5°,由AD∥BC可得∠BCE=∠DEC=37.5°.故选D.试题难度:三颗星知识点:略6.如图,△ABC的周长为30cm,把△ABC的边AC对折,使顶点C和点A重合,折痕交BC 于D,交AC于E,连接AD,若AE=4cm,则△ABD的周长是( )cm.A.26B.16C.18D.22答案:D解题思路:由题意知折痕是DE,即DE是对称轴,可得△ADE≌△CDE.由轴对称图形的性质,得AD=CD,AE=CE.△ABC的周长为30cm,即AB+BC+AC=30cm.因为AE=4cm,所以AC=8cm,AB+BC=22cm.所以△ABD的周长为AB+BD+AD=AB+BD+CD=AB+BC=22cm.故选D.试题难度:三颗星知识点:略7.如图,在△ABC中,AB=AC=20cm,将△ABC对折,使A与B重合,折痕为DE,若△BCD 的周长为27cm,则BC的长为( )cm.A.10B.9C.7D.13答案:C解题思路:由题意知折痕是DE,即DE是对称轴.可得△ADE≌△BDE,所以AD=BD.△BCD的周长为BC+BD+CD=BC+AD+CD=BC+AC=27cm,而AC=20cm,所以BC=7cm.故选C.试题难度:三颗星知识点:略8.在Rt△ABC中,CD=3cm,现将直角边BC沿直线BD折叠,使它落在斜边AB上,且与BE 重合,△ABD的面积是12cm2,则AB的长是( )cm.A.8B.4C.9D.3答案:A解题思路:由题意知折痕是BD,即BD是对称轴,可得△BCD≌△BED,所以CD=ED=3cm,∠C=∠BED=90°.又因为△ABD的面积是12cm2,所以,所以AB=8cm.故选A.试题难度:三颗星知识点: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简介
七年级上册数学角折叠是一种数学技巧,它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概念。
七年级上册数学角折叠通过将数学概念组织成一个有结构的折叠图,使学生更容易理解数学概念。
这种折叠图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记住数学概念,并且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分析和解决数学问题。
二、七年级上册数学角折叠的原理
七年级上册数学角折叠是一种数学技巧,它
是基于一种叫做“角折叠”的数学原理。
角折叠原理是指,当一个多边形被折叠时,其内部的角会根据折叠的方式发生变化。
这种变化可以使多边形的角变成更小的角,也可以使多边形的角变成更大的角。
因此,通过七年级上册数学角折叠,学生可以更容易地理解数学概念,并且可以更容易地记住数学概念。
三、七年级上册数学角折叠的基本步骤
1. 理解数学概念:首先,学生需要理解数学概念,包括多边形的边和角,以及多边形的性质,如对称性、平行性等。
2. 把多边形折叠成角:其次,学生需要把多边形折叠成角,这样就可以更容易地观察多边形的角。
3. 观察多边形的角:然后,学生可以观察多边形的角,并记录下多边形的角的大小。
4. 分析多边形的性质:最后,学生可以分析多边形的性质,如对称性、平行性等,以便更好地理解数学概念。
四、七年级上册数学角折叠的优点
1. 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概念:七年级上册数学角折叠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
数学概念,因为它可以使学生更容易地理解
多边形的角和多边形的性质。
2. 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记住数学概念:七年
级上册数学角折叠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记住
数学概念,因为它可以使学生更容易地记住
多边形的角和多边形的性质。
3. 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分析和解决数学问题:七年级上册数学角折叠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
分析和解决数学问题,因为它可以使学生更
容易地分析多边形的角和多边形的性质,从
而更容易地解决数学问题。
五、七年级上册数学角折叠的练习
1. 多边形练习:学生可以练习画多边形,并观察多边形的角的大小,以便更好地理解数学概念。
2. 角折叠练习:学生可以练习把多边形折叠成角,以便更好地理解数学概念。
3. 性质分析练习:学生可以练习分析多边形的性质,如对称性、平行性等,以便更好地理解数学概念。
4. 问题解决练习:学生可以练习解决数学问题,以便更好地理解数学概念。
六、结论
七年级上册数学角折叠是一种有效的数学技巧,它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概念,
并且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记住数学概念,以
及更好地分析和解决数学问题。
通过练习,
学生可以更好地掌握七年级上册数学角折叠,从而更好地理解数学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