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下《课外古诗词诵读 春夜洛城闻笛》优质课教学设计_44
人教七年级语文下册《课外古诗词诵读—春夜洛城闻笛》教案
人教七年级语文下册《课外古诗词诵读—春夜洛城闻笛》教案一、教材背景本文是《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中的一篇课外古诗词,作者为唐代诗人杜甫,题为《春夜洛城闻笛》。
这篇古诗词旨在描绘春夜里的洛城,笛声悠扬,而人远离家乡。
通过现实主义手法,描写了家乡思念和怀念之情,抒发了诗人的感怀之情。
同时,在用词上运用了形象化语言,生动地描绘了洛城的夜景和笛声的音乐效果。
本诗词兼具现实主义和意境化的特点,向读者展示了古人对生活的真切感受。
二、教学目标1.了解杜甫的诗歌艺术,掌握《春夜洛城闻笛》的基本情感意义和文学价值;2.通过反复朗诵诗歌,培养学生的语言感受力和鉴赏力;3.提高学生的写作技巧,通过仿写扩展对古诗词的理解和应用。
三、教学内容1.诗意理解:通过阅读诗歌的了解诗歌的结构和情感特点;2.诗歌欣赏:通过朗诵诗歌的方式,深入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情感;3.诗歌模仿:通过模仿古诗的基本结构和表达手法来扩展学生对诗歌的认识。
四、教学过程1. 诗意理解(1)师生共同阅读《春夜洛城闻笛》;(2)讲解古诗中生僻生词和典故,帮助学生理解诗意;(3)解析古诗歌的结构和情感表达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全诗的结构和内容;(4)通过讨论和提问的方式,深入分析古诗的内涵和寓意。
2. 诗歌欣赏(1)引导学生多次背诵《春夜洛城闻笛》;(2)通过声音朗诵的方式,深入感受吟诵的韵律和情感;(3)通过情感分析的方式,理解和升华诗歌的意境。
3. 诗歌模仿(1)分析《春夜洛城闻笛》的表达结构和表现手法;(2)通过教师指导,引导学生仿写类似的古诗;(3)提醒学生注意诗歌的表达方式和结构,以有效地传达诗歌的情感和意境。
五、课后作业(1)通过网络或其他渠道查找杜甫的其他著作,深入了解杜甫的诗歌艺术和风格;(2)练习朗读或背诵《春夜洛城闻笛》;(3)通过模仿杜甫的创作风格和表现手法,写一篇或多篇类似风格的诗歌作品。
六、教学评价与反思教学评价: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进一步了解古诗词的韵律和表现手法,提高了学生的诗歌鉴赏力和写作能力,同时也进一步加深了对中国文化的认识。
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春夜洛城闻笛》教案
在今天的教学中,我尝试了多种方法来引导学生们深入理解《春夜洛城闻笛》这首诗。从导入新课时的生活化问题,到诗词的逐句解析,再到小组讨论和实践活动,我注意到了学生们的一些反应和表现,这也给我带来了一些思考。
首先,我发现通过提问的方式导入新课很有效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他们能够迅速地将自己的经历与诗歌内容联系起来,这为接下来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情感基础。然而,我也意识到,对于一些学生来说,这首诗的意境可能仍然显得有些抽象,他们可能需要更多的具体情境体验来帮助理解。
2.教学难点
-生僻字词的理解:对于一些生僻字词,学生可能难以掌握,需要教师通过实物展示、图片解释等方法帮助学生理解。
-诗句的朗读技巧:学生可能在朗读节奏、语调上存在困难,需要教师进行示范和指导,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朗读方法。
-诗词意境的深入理解:学生对于古诗词中抽象的意境和情感表达可能感到难以捉摸,教师需采授过程中,我注重了诗句的朗读和节奏划分,希望学生能够通过朗读感受诗词的韵律美。但我也观察到,部分学生在朗读时仍显得不够自信,这可能是由于对生僻字词的不熟悉造成的。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多地关注学生字词基础的巩固。
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环节,我看到了学生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他们能够在小组内部分享自己的观点,并通过讨论深化对诗歌的理解。但同时,我也注意到有的小组在讨论时可能会偏离主题,这需要我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对讨论方向的引导。
-诗词意境及主题思想:分析诗句描绘的春夜洛城景象,理解诗人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体会诗人的情感表达。
-诗词艺术特色的鉴赏:学习诗句的对仗、押韵等修辞手法,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举例:诗句“谁家玉笛暗飞声”中的“玉笛”一词,需解释其象征意义,即美好的乐器,同时强调“暗飞声”表达了诗人对悠扬笛声的隐约感受。
【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语文课外2.《春夜洛城闻笛》优质课教案
【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语文课外2.《春夜洛城闻笛》优质课教案一. 教材分析《春夜洛城闻笛》是唐代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诗。
这首诗描绘了春夜洛城的美丽景色,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全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给人以美的享受和思考。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古诗文阅读基础,对于古诗文的韵律、意境等方面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对于古代文化和历史背景的了解还不够深入,需要通过教学来进一步拓展他们的知识面和思维能力。
三. 教学目标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春夜洛城闻笛》。
2.能够理解诗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领会诗人的情感表达。
3.能够分析诗文的意境和艺术特色,培养审美能力。
4.能够了解李白及其作品的背景知识,提高文化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诗文中的生僻字词的理解和运用。
2.诗文的意境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表达。
3.李白及其作品的背景知识的介绍和理解。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对诗文进行逐句解析,引导学生理解诗文的意义和情感。
2.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其他李白的诗作,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春夜洛城闻笛》。
3.小组讨论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思维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诗文的朗读和背诵材料。
2.准备相关的背景知识和历史资料。
3.准备其他李白的诗作作为参考材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习的古诗文,为新课的学习营造氛围。
2.呈现(10分钟)展示《春夜洛城闻笛》的全文,让学生初步感知诗文的意境。
3.操练(15分钟)对诗文进行逐句解析,引导学生理解诗文的意义和情感。
在此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运用已学的古诗文知识,如韵律、意境等。
4.巩固(10分钟)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析诗文的意境和艺术特色,并分享自己的感受。
5.拓展(10分钟)介绍李白及其作品的背景知识,引导学生了解古代文化和历史。
同时,可以让学生欣赏其他李白的诗作,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春夜洛城闻笛》。
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春夜洛城闻笛》教案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春夜洛城闻笛》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春天的夜晚是否曾经被某种声音触动过心灵?”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诗歌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李白如何通过诗歌表达思乡之情。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1)古诗词的基本知识:掌握《春夜洛城闻笛》的作者、背景、韵律、节奏等基本内容,理解古诗词的文学特点。
举例:《春夜洛城闻笛》是唐代诗人李白的作品,描绘了春夜洛城的宁静与美好。学生需了解李白的生平及其创作风格,掌握诗的平仄、押韵等基本知识。
(2)诗词内容的理解:深入解读诗词所表达的意境和情感,如描绘洛城春夜、闻笛引发的乡思等。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创作诗句。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春夜洛城闻笛》的背景、内容、情感表达和诗歌结构。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我们加深了对思乡情感的理解,并尝试了自己创作诗词。我希望大家能够将这些知识点内化为自己的文学素养,并在日常生活中体会古诗词的魅力。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其次,在新课讲授环节,我注重对重点难点的解析,通过逐句分析诗歌内容,帮助学生理解李白如何运用诗歌表达思乡之情。但在实际操作中,我发现部分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仍存在困难。因此,在接下来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加注重对学生的个性化指导,针对不同学生的需求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
实践活动环节,学生分组讨论和诗词创作得到了较好的反馈。他们积极参与,展示了自己的思考和创作成果。我认为这个环节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创新能力。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继续增加这类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古诗词的魅力。
七年级下册 第三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春夜洛城闻笛》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春夜洛城闻笛》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春夜洛城闻笛》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感受诗歌的声韵美。
2.品味诗歌语言,想象诗中情景,体会诗人情感。
3.在同题材联读中,学会结合背景理解诗歌主题的方法,从而提升对诗歌的欣赏能力。
教学内容教学重点:1.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感受诗歌的声韵美。
2.品味诗歌语言,想象诗中情景,体会诗人情感。
教学难点:在同题材诗歌的联读中,学会结合背景理解主题的方法,从而提升对诗歌的欣赏能力。
教学过程一、听曲・导入笛声,是一种悲凉凄切,清远悠扬的音乐。
漂泊游子闻笛思家,边关将士闻笛兴感,宦海迁客闻笛伤怀。
于是我们在古诗词中读到了“吹笛秋山风月清,谁家巧作断肠声”,读到了“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读到了“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当一阵笛声飞入大诗人李白的耳里,他有感而发,会写下怎样的诗作呢?二、初读•感知解诗题:大声读一遍诗题,诗题告诉我们:诗人是何时何地听到笛声?(洛阳可不是李白的定居之地,他只是洛阳城里的一位游子。
)明诗意:首先划分节奏,标注易读错的字音,自由地大声地读一读诗歌吧。
接着请同学们结合注解,理解诗意。
读诗歌: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齐声朗读诗歌,注意节奏和停顿,读出诗歌的音韵美。
三、诵读•品味把握“重音”也是朗读的必要技巧之一。
你觉得诗中哪些词要重读?为什么?“暗”:这里“暗”字有多重意蕴。
笛声暗暗地送来,是特意飞来给客居在外的人听,以打动他的离愁别恨?还是吹笛人只管自吹自听,却不期然地打动了许多听众,引起他们无限的情思?”暗”也有断续、隐约之意,刚好跟“夜”相吻合;正因为是暗送,所以不知道是谁家,呼应得特别巧妙。
“散”:这个“散”字,用的真是妙极了!“散”是均匀、遍布的意思。
笛声“散入春风",随着春风传到各处,无东无西,无南无北,就为“满洛城”的“满”字,做了铺垫。
“满”:这个“满”字耐人寻味!笛声借助风让大家都听到了,这春风是多情还是无情呢?“满”字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感觉整个洛城仅飘溢着笛声而无其他声响,可想夜之宁静,笛之悠扬。
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春夜洛城闻笛》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春夜洛城闻笛》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春夜洛城闻笛》的基本词义,能够自己独立理解诗文。
2. 通过对诗歌的解读,培养学生诗词欣赏的能力,提升其对诗词美的领悟。
3. 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乡愁的深厚和思乡之情的真实感人。
二、教学重点1. 掌握诗中“思乡之情”的抒发以及其意义。
2. 学习诗人如何通过景与情的结合,展现出深邃的情感。
三、教学难点1. 理解“折柳”和“夜”在诗中的含义。
2. 让学生体会并描述诗人所要表达的思乡之情的深刻含义。
四、教学方法1. 讲解法:对诗的基本词义、意思、意向进行讲解,使学生对诗歌有一个初步的理解。
2. 讨论法:让学生分组讨论,提出问题,相互交流,深入理解诗中的意境和情感。
3. 提问法:针对教学重点和难点,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增强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4. 情境法:通过音乐、图片等方式,营造出诗歌的氛围,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意境五、教学过程(1)激趣导入,揭示课题1. 教师播放一段优美的笛子独奏,将学生带入悠扬的情境中。
2. 学生交流听后的感受,引出课题《春夜洛城闻笛》。
3. 引导学生释题,简介作者及创作背景。
(1)释题:春夜:春天的夜晚。
春天的晚上。
洛城:现在河南洛阳,是唐代的东都,“东都”就是国都、京城的意思。
诗中的“洛阳”就是指唐代的国都长安。
诗题的意思是:春天的夜晚在洛阳城中听到有人吹笛子。
闻:听。
听到。
(2)简介作者及创作背景: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
他的诗作具有“行云流水”的艺术风格,善于运用夸张、比喻等手法,语言优美,意境深远。
这首诗是李白在洛阳城中听到有人吹笛子时所写,表达了他对故乡亲人和美好时光的怀念之情。
4. 教师配乐范读,学生自由朗读。
(1)自由朗读:学生轻声自由朗读,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顺课文。
(2)指名朗读:请两名学生分别朗读课文,教师点评指导。
(3)配乐范读:教师播放笛子曲《春江花月夜》,声情并茂地范读课文。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春夜洛城闻笛》教案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春夜洛城闻笛》教案一. 教材分析《春夜洛城闻笛》是唐代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诗。
这首诗以生动的语言描绘了春夜洛城的美好景色,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本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给人以美的享受。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诗词基础,对唐代诗人李白也有一定的了解。
但他们对这首诗的背景和意境可能还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需要引导学生理解诗中的意境,感受诗人的情感。
三. 教学目标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春夜洛城闻笛》。
2.理解诗中的词语和意境,翻译诗句。
3.能够分析诗人的情感,体会诗中的美好景色。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朗读和背诵诗文,理解诗中的意境。
2.难点:分析诗人的情感,体会诗中的美好景色。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景教学法、情感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
通过创设情景,引导学生感受诗中的美好景色;运用情感教学法,激发学生的共鸣;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鼓励学生互相学习和讨论。
六. 教学准备1.准备诗文的朗读和背诵录音。
2.准备诗文的翻译和解析。
3.准备相关背景资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洛阳夜景的图片,引导学生感受夜晚的美好。
然后播放诗文的朗读录音,让学生初步感受诗文的韵律和意境。
2.呈现(10分钟)将诗文呈现在屏幕上,让学生自由朗读,感受诗文的节奏和韵律。
然后引导学生关注诗中的关键词语,如“洛城”、“春夜”、“笛声”等,并解释词语的含义。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个诗句进行分析和讨论,理解诗句的意境和诗人的情感。
最后,各组汇报自己的成果,师生共同总结。
4.巩固(5分钟)让学生进行诗文翻译练习,巩固对诗文内容的理解。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5.拓展(5分钟)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教师引导学生表达自己的情感,并与诗人的情感进行对比。
6.小结(3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文的意境和诗人的情感。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下课外古诗词诵读《春夜洛城闻笛》教案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诗词中的一个难点或意象。
2.诗词朗读:为了更好地感受诗词的韵律和情感,我们将进行诗词朗读活动,每组选择一名代表进行朗读。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朗读效果。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诗词中的家国情怀”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举例:阐述李白作为唐代著名诗人的地位及其创作特点。)
2.教学难点
(1)诗句的深入理解:对诗句中的难点词汇、句式进行解析,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句含义。
(举例:解释“玉笛”、“暗飞声”等词汇的含义,解析诗句的句式结构。)
(2)诗词主题的探讨: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探讨诗词所表达的家国情怀,提升学生的思考深度。
(举例:从历史背景、作者生平等方面,引导学生感悟诗词中的家国情怀。)
(3)诗词创作背景的掌握:对诗词创作的时代背景进行讲解,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诗词的内涵。
(举例:介绍唐代洛阳的历史地位,以及当时的社会风貌对诗词创作的影响。)
(4)诗词背诵与运用:指导学生有效记忆诗词,并能运用诗词表达自己的情感。
(举例:教授诗词背诵技巧,如联想记忆法、分段背诵法等,并鼓励学生在写作、口语表达中运用诗词。)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提出一些问题,如“你是如何理解作者的家国情怀的?”来启发学生的思考。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深入解读了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了解了诗词的基本内容、韵律美和修辞手法,以及作者的家国情怀。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我们加深了对诗词情感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欣赏和运用古诗词。如果有任何疑问,请随时向我提问。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2016部编版)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春夜洛城闻笛》教案
5.培养自主学习能力:鼓励学生主动探索诗词背景、作者生平,形成自主学习的习惯,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6.培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感悟诗人的家国情怀,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2016部编版)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春夜洛城闻笛》教案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2016部编版)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春夜洛城闻笛》教案,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诗词背景介绍:介绍李白创作《春夜洛城闻笛》的历史背景,让学生了解诗作的时代特点。
2.诗词原文学习:引导学生朗读、背诵《春夜洛城闻笛》,理解诗句的字面意义。
1.教学重点
-诗句的字面意义理解:学生需要掌握《春夜洛城闻笛》的每一句诗句的字面意思,理解诗句所描绘的场景和情感。
-诗词意象分析:学生应学会如何从诗中提取意象,并理解意象在诗中的作用,如“洛城”代表的文化背景,“春夜”暗示的季节情感,“笛声”引发的思乡之情。
-修辞手法运用:学生需要识别并理解诗中使用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以及这些手法如何增强诗歌的表现力。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春夜洛城闻笛》的基本内容。这是一首描写春夜洛城中笛声引发的思乡之情的诗。它体现了诗人李白对家乡和亲人的深切思念,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这首诗的具体内容。分析诗中的意象、修辞手法以及情感表达,理解诗人在特定背景下的情感体验。
-在修辞手法的深入理解上,学生需要通过实例分析,如“暗飞声”中的“暗”字,如何通过对比和隐含,增强了诗句的意境和情感。
七年级语文下册《春夜洛城闻笛》优秀教学案例
1.诗歌中描绘了哪些景象?这些景象与作者的情感有何关联?
2. “谁家玉笛暗飞声”这句话中的“玉笛”和“暗飞声”分别象征了什么?
3.作者是如何通过诗歌表达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的?
小组讨论过程中,我会巡回指导,关注学生的讨论情况,适时给予提示和引导。讨论结束后,每个小组选代表进行汇报,共同分享学习成果。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掌握《春夜洛城闻笛》的基本内容,理解诗中的重点词语、句式和修辞手法,提高古诗文阅读理解能力。
2.引导学生通过分析诗歌的结构和韵律,了解古诗的格律特点,培养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
3.培养学生运用想象力和联想力,将诗中的意境转化为具体的画面,提高表达能力。
4.学会运用现代汉语对古诗进行准确、生动的翻译,提高语文综合运用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采用情境教学法,创设生动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感受诗歌的魅力,激发学习兴趣。
2.运用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思考,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精神。
3.组织小组讨论、分享,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提高他们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4.创设多样化的学习活动,如朗诵、表演、绘画等,使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知识,提高语文素养。
(五)作业小结
为了巩固所学知识,我设计了以下作业:
1.家庭作业:让学生课后对《春夜洛城闻笛》进行翻译,要求用现代汉语表达古诗的意境,提高学生的翻译能力。
2.拓展作业:鼓励学生搜集其他关于思乡的古典诗词,比较其与《春夜洛城闻笛》的异同,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创作作业:激发学生的创造力,让他们以《春夜洛城闻笛》为灵感,创作一首关于思乡的现代诗或一幅画作,展示他们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春夜洛城闻笛》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表格式)-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春夜洛城闻笛》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表格式)-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春夜洛城闻笛》教学设计课题内容春夜洛城闻笛课时安排1课时授课班级授课类型阅读课学情分析学生基础薄弱,对李白有一定的了解,对李白的诗歌有一定的积累,但对相关历史背景知识了解有限,对思乡的感情感受不深。
教材分析中国古代文学思乡题材的古诗有不少,也留下不少名句,如: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天净沙秋思》)、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等。
在教学中可以联系已有积累,增加学生的文化底蕴。
同时,古人思乡,都离不开特定的载体,如月亮、夕阳、茱萸等,往往是触景生情。
本文也是因笛声而勾起思乡之情,在教学时注意引导学生加以感受和体会。
教学目标1.学习想象和联想在诗中的运用;体味诗的韵律与语言。
2.背诵课文;积累有关思乡的古诗句。
3.领会诗人思念家乡和热爱家乡的感情。
教学重点体味诗的韵律与语言。
教学难点领会诗中蕴含的强烈的思乡情感。
教学方法诵读法、设问法学习方法诵读法、讨论法教具准备多媒体设备、教学软件教学过程环节时长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一、导入(7分钟)让学生根据自己掌握的知识介绍诗人李白,并背诵一至二首所熟悉的李白的诗。
对能背诵李白诗的同学进行表扬。
在学生回答后利用多媒体显示李白简介。
提问:在大家所背诵的李白诗中,有哪些是写思乡之情的?这种思乡感情是如何来表达的?设问:诗的标题包含了哪些内容?学生介绍李白的有关知识,互相补充。
学生回答。
如《静夜思》,诗人往往触景生情,有感而发,感受很深,容易引起读者共鸣。
学生理解题意,包括时间:春夜;地点:洛城(客居地);事件(闻笛,勾起思乡之情的缘由)等。
温故知新,导入新课。
理解题意。
二、诵读感知(25分钟)朗读。
引导学生理解全诗的感情基调,并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进行朗读,教师范读。
利用多媒体播放贝多芬钢琴曲《命运》、音乐《梁祝》等,然后提问:这些音乐让你想起什么?讨论:诗人李白听到笛声而勾起思乡之情,你认为合理吗?讨论:笛声把诗人带入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当中,请大家展开你们丰富的想象力,揣摩诗人当时的心理活动。
七年级语文下册《春夜洛城闻笛》教案、教学设计
2.各小组派代表进行汇报,教师适时给予点评和指导。
(四)课堂练习
1.让学生结合诗中的描绘,用文字描绘一幅春夜洛城的画面,注意运用诗中的修辞手法。
2.学生互相交流、分享作品,教师进行点评,指导学生如何改进写作。
(五)总结归纳
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春夜洛城闻笛》的诗意、手法及情感表达。
b.你是如何理解诗人的思乡之情?
c.这首诗给你带来了哪些启发?
4.拓展研究:请学生分组选择一个诗人,了解其生平、创作背景及代表作品,制作一份PPT,下节课向同学们分享。
要求:PPT内容丰富,结构清晰,注意把握诗人的创作特点及其作品的艺术价值。
5.课后反思: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总结在学习《春夜洛城闻笛》一课中的收获与不足,并针对不足之处制定相应的学习计划。
6.拓展延伸,提高素养:课后布置相关阅读材料,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唐代诗歌及其创作背景,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7.评价与反馈:采用多元化评价方式,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及时给予反馈,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8.教学策略:
a.情境教学法:通过音乐、图片等手段,创设与诗歌意境相符的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体验诗人的情感。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诗歌的背景、作者生平及其创作特点,把握诗歌的整体意境。
2.掌握古诗文的基本知识,如韵律、对仗、修辞手法等,并能运用到实际阅读和写作中。
3.深入挖掘诗中的情感,体会诗人的思乡之情,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二)教学设想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在教学伊始,通过播放与《春夜洛城闻笛》意境相符的音乐,引导学生进入诗中所描绘的春夜洛城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七年级春夜洛城闻笛教案
七年级春夜洛城闻笛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诗人李白及其创作背景。
2、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3、培养学生诵读和赏析古诗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1)理解诗歌的内容和主题。
(2)体会诗人的思乡之情。
2、难点(1)感受诗歌的意境,理解诗歌的艺术特色。
(2)引导学生将诗歌中的情感与自身生活体验相结合。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诵读法、讨论法、情境教学法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播放一段悠扬的笛声音乐,营造氛围。
(2)提问学生:听到这样的笛声,你会想到什么?(3)引出课题: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看看诗人在春夜听到笛声时有怎样的感受。
2、作者及背景介绍(1)简单介绍李白,重点突出他的诗歌风格和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2)讲述这首诗的创作背景:这首诗是李白客居洛阳时所作。
在一个春天的夜晚,诗人听到了悠扬的笛声,不禁触发了思乡之情。
3、朗读诗歌(1)教师范读,要求学生注意字音、节奏和语调。
(2)学生自由朗读,教师巡视指导。
(3)指名学生朗读,其他学生评价。
(4)全班齐读,感受诗歌的韵律之美。
4、诗歌赏析(1)“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提问:“暗飞声”写出了笛声怎样的特点?(隐隐约约、断断续续)引导学生想象:笛声是怎样“散入春风满洛城”的?(春风吹拂,笛声悠扬,传遍整个洛阳城)体会这两句诗所营造的氛围。
(宁静、悠远)(2)“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解释“折柳”的含义(“折柳”是古代的一种送别曲,寓有惜别怀远之意)提问:为什么诗人听到“折柳”曲就会引发思乡之情?(因为“折柳”曲常常勾起人们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对思乡之情的理解。
5、主题探讨(1)组织学生讨论: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思乡之情)(2)引导学生思考:诗人是如何表达这种情感的?(通过描写春夜听到的笛声,借景抒情)6、拓展延伸(1)让学生回忆自己学过的表达思乡之情的古诗,如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等,并进行比较阅读。
初一语文下册课外古诗词背诵教案:《春夜洛城闻笛》教学设计
3、思考讨论下列问题。 (1)怎样来理解暗”? 照应题目中的夜”;写出了闻”时的精神状态,先听到笛声,想 寻找它的来源,却又不知道何人所吹,从何而来;那未曾露面的吹笛人只管自 吹自听,却不经意间打动了许许多多的人。 (2)第二句使用了什幺修辞手法? 满洛城”是夸张写法,由己及人的推想,推想很合理,笛声本来是悠 扬的,又当夜深人静,加上春风吹拂,说它飞遍洛城并不过分,客居的有心 人,应该是听到的。 (3)谁来解释一下折柳”这个词在文中的意思? 李白在夜晚听到幽幽的笛声,而且正好吹的是《折杨柳》这首歌,唐人有 折柳赠别的风俗,所以由送别的伤感马上想到家乡和亲人。因此,本诗根据 折柳”的意象来表达故园情”的。 (4)启发提问:《春夜洛城闻笛》中用了那些词来表达作者心中的思乡之情 呢? 学生大概会找到玉笛”、折柳”,教师板书。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李白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王维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李商隐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李白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 这篇课外古诗词背诵教案就为大家分享到这里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初一语文下册课外古诗词背诵教案:《春夜洛城闻 笛》教学设计
教案在今天推行素质教育、实施新课程改革中重要性日益突出,在教师 的教学活动中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下面是一篇课外古诗词背诵教案,欢迎 各位老师和学生参考! 教学内容: 春夜洛城闻笛 唐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 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 何人不起故园情。 教学目的: 1、品味古诗的思乡怀亲的主旨。
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春夜洛城闻笛》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春夜洛城闻笛教学目标:1.了解“柳”的寓意,能够根据自己的理解描述诗歌的意境。
2.深情朗读,合作探究,学会抓住关键词语体悟诗歌情感的方法。
3.感受诗人的思乡之情,欣赏李白诗歌的风格特色。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作者简介】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合称“李杜”。
其诗构思奇特、情感强烈、想象丰富,意境奇伟瑰丽,语言清新明快,风格飘逸豪放。
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等。
【背景链接】本诗选自《李白集校注》卷二十五(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
这首诗是唐玄宗开元二十二年(734)或二十三年(735)李白游洛城时所作。
当时李白客居洛城,偶然听到笛声而触发故园之情,遂有此诗。
【题目释义】《春夜洛城闻笛》时间:“春夜”点出季节及具体时间。
地点:题中“洛城”表明是在河南洛阳(客居)事件:听闻笛声【朗读诗歌】(播放音频)自由朗读诗歌,采取各种形式把诗歌读通读顺,注意读准字音、节奏。
春夜洛城闻笛李白谁家/玉笛/暗飞声,散(sàn)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zhé)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精读细研】反复朗读诗歌,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玉笛:笛子的美称洛城:洛阳城译文:阵阵悠扬的笛声,从谁的家中飘出?(它)随着春风飘扬,传遍洛阳全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折柳:指《折杨柳》,汉代乐府曲名,内容多叙离别之情。
故园:故乡、家乡译文:就在今夜,听到哀伤的《折扬柳》,有谁能不生发思乡之情呢?【分析讨论】1.古人写诗非常讲究炼字,常有一字传神的妙处。
试赏析诗中“暗”和“飞”的表达效果。
“暗”有断续、隐约之意,写出吹笛人是毫不经意地吹,却在不经意间打动了许多人;“飞”字使无形的声音形象化。
2.赏析“散入春风满洛城”中“满”字的妙处。
“满”字运用夸张的艺术手法,极写夜之宁静,笛声之悠扬,反衬诗人闻笛后的思乡之情。
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春夜洛城闻笛》教学设计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课外古诗词诵读春夜洛城闻笛【教学目标】1.会读会背本诗,明白诗歌的意思。
2.学习李白的浪漫主义手法:意象、夸张和想象。
3.知人论世,感受作者浓烈的思乡之情。
【教学重点】知人论世,感受作者浓烈的思乡之情。
【教学难点】学习李白的浪漫主义手法:意象、夸张和想象。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1.请一位同学背诵这首诗,同时设疑:你已经会背诗了,很好。
那么你知道你所背诵的这首诗在中国诗歌史上的地位吗?2.出示评价:明代桂天祥《批点唐诗正声》:唐人作闻笛诗每有韵致,如太白散逸潇洒者不复见。
明代胡应麟《诗薮》:太白七言绝,如“谁家玉笛暗飞声”……谓为谪仙,良不虚也。
明代周珽《唐诗选脉会通评林》:意远字精,炉锤巧自天然。
清代朱之荆《增订唐诗摘钞》:写得万方同感,百倍自伤。
3.那么为什么这首诗评价这么高呢?下面让我们就具体来赏析一下这首诗歌。
二、内容分析1.学生放声自由朗读,读准字音、停顿,结合注释疏通诗歌大意。
2.通过几个问题来简单明确这首诗的意思:(1)题目交代了哪些内容?时间:春夜地点:洛城,即洛阳。
人物:隐藏的,作者本人以及吹笛人。
事件:闻笛。
(2)看题目,你觉得哪个字比较重要?为什么?闻,因为全诗都是因“闻”而起。
(3)作者是在什么时候闻笛的?这个时候闻笛有什么好处?春夜。
夜深人静,声音更清晰。
(4)诗中哪句话体现了笛声的清晰?“散入春风满洛城”。
(5)这句话哪个动词很重要?散。
正音:sàn谁能解释一下这个字的含义?散,化无形为有形,极具动态。
(6)是谁吹出了如此有感染力的曲子呢?“谁家”说明不知道是谁,而这时候也无需知道是谁,有笛声就已足够。
(7)作者在这样一个夜深人静的时候,听到了凄婉的笛声,有什么感受?思乡,“谁人不起故园情。
”没有人不,推已及人。
(8)其实并不是谁都会起故园情的,那作者为什么这么说呢?这是情感的深化和放大,由己及人,认为大家都是这样。
当然,谁人,这里更多的应该是指离乡之人。
(9)都说“春眠不觉晓”,春天正是睡眠好时节。
七年级语文下《课外古诗词诵读 春夜洛城闻笛》优质课教学设计_94
年级
七
班次
学习
内容
分析
主备人
上课时间
课题
春夜洛城闻笛
备课
寄语
爱是最高的师德,研究学生是最大的课程。
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走到心的深处。
学情
分析
分析知识生成点及新旧知识的关联,预设学生学习困难
七年级学生有一定的古诗词学习经验,但在诗歌鉴赏方面仍然存有欠缺方法技巧,特别是对意象意境的把握和情感的理解常常停留于表面的问题,需要在课堂上给予诗的意思。
学习
内容
分析
分析知识点在知识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分析知识的应用价值;分析知识对学生的情感熏陶及水平、思维培养上的作用
《春夜洛城闻笛》是唐代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
此诗抒发了作者客居洛阳夜深人静之时被笛声引起的思乡之情,其前两句描写笛声随春风而传遍洛阳城,后两句写因闻笛而思乡。全诗扣紧一个“闻”字,抒写自己闻笛的感受,合理使用想象和夸张,感情直率真挚又有余蕴,令人回味无穷。
学习
目标
符合课标、教材内容、学情;陈述具体、可测;体现过程与方法
1.了解“柳”的寓意,能够根据自己的理解描述诗歌意境。
2.深情朗读,合作探究,学会抓住关键词语体悟诗歌情感的方法。
3.感受诗人的思乡之情,欣赏李白诗歌的风格特色
重难点
准确把握
1、理解言外之意的诗意体现方式
2、区分表面意思与实际意思的层次性理解。
扣紧关键字“闻”,
合理使用想象和夸张
分析表现手法
举例古诗词的主题
从诗词中抓中心词“折柳”“故园”
分析概括
课后
反思
从教学理念、教学行为、教学效果三方面反思,问题明确,理解深刻
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春夜洛城闻笛》教学设计-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春夜洛城闻笛》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准确诵读古诗,理解诗歌内容。
2、学习触景生情的写作方法,学习初步鉴赏诗歌的能力。
3、体会诗歌表达的思乡之情,引导学生感悟生活。
教学重难点:1. 了解古曲《折杨柳》的意义,学习触景生情。
教学过程:导入:在唐朝多假设满天繁星的诗人中,有一位诗人是唯一被人们誉为既有侠肝义胆,乂有仙风、道骨的浪漫主义诗人。
他就是一一李白。
李白传奇的一生,豪放飘逸的诗风,确实给人们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以至于一提起李白,就可以想见一个飘然超群的诗仙形象。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一首诗感受一下。
(板书课题、作者)一、读诗人。
李白(701年一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
有《李太白集》传世,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等多首。
就其开创意义及艺术成就而言,“李白词” 享有极为崇高的地位。
(补充“小李杜”)二、读诗题。
从题目中你知道了什么?(时间:春夜地点:洛城今河南洛阳事情:闻笛)谁能用一句话来说说题目的意思?三、读诗文。
1、自由读古诗,正音、读顺。
(散san)2、指名读。
把握节奏。
(七言绝句一般4/3指名读)3、有感情读。
轻声默念:谁家玉笛-一暗飞声;低吟:散入春风---一满洛城;高声:此夜曲中----闻折柳1;情到深处可以长叹一声:何人不起-----故园情四、读诗意。
要准确把握诗的情感,首先要准确理解诗的内容。
1、刚才我们从题目当中知道了,时间、地点、事件。
现在谁具体说说这首诗。
可以翻译,也可以用自己的话描述李白当时的情景。
(不知从谁家的窗户里悄然飘出了阵阵悠扬的笛声,这笛声随着春风传遍了整个洛阳城。
在这个夜晚听到《折杨柳》的曲子,谁不会萌发思念故乡的深情!)2、学生回答后教师点拨:“谁家生“暗”、“散”、“满”“折杨柳”等。
出示资料:《折杨柳》此曲叙说离别,表达不舍之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目标】【知识与水平】1、在理解诗歌内容和情感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读出诗的节奏和内涵。
2、学习由音乐引起感想,抒发感情的写法。
3、按照诗歌的顺序作文,试着通过想象,把诗中提示的音乐用文字描写出来。
4、背诵诗歌。
【过程与方法】1、有感情地反复诵读,体会古诗的意境。
2、使用启发式教学,让学生自主学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启发学生热爱祖国古典文化的思想感情。
2、提升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1、通过停顿、重音、语速、语气、语调的朗读训练,提升诗歌的阅读水平与水平。
2、背诵全诗。
【教学难点】1、了解古曲《折杨柳》的意义,理解诗句表达的思想感情。
2、用文字描写诗中提示的音乐。
【教学时间】本课为1课时。
【教学过程】导入:[设计意图] 创设情境,揭题激趣。
同学们,乡愁是漂泊在外的游子心中永远的歌。
在王安石眼中,乡愁是那一片吹绿了家乡的徐徐春风(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在张籍笔下,乡愁又成了一封拆了又写,写了又拆的家书(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在李白眼里,乡愁以前化作了那一轮明月(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今天这节课我们再次走进李白的另一首思乡诗《春夜洛城闻笛》。
(板书课题)、一、资料助读[设计意图] 让学生在阅读诗歌之前,了解作者、作品的创作背景,有利于学生快速背诵,加深对文本的印象。
义诗人,被后人尊称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大李杜”。
终身不得志。
李白诗以抒情为主,诗之风格豪放、洒脱、大气,清新俊逸,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构成其特有的瑰丽绚烂的色彩。
他是继屈原之后,中国最杰出的诗人。
有《李太白集》。
2、关于背景:这首诗是开元二十三年(735)李白游洛阳时所作。
描写在夜深人静之时,闻笛声而引起思乡之情。
二、解题助读[设计意图]此环节通过指导学生朗读,初步了解诗题内容。
1、生读题目。
(要求读准确)从题目中这简简单单的六个字中你知道了什么?(时间:春夜地点:洛城就是哪里?今河南洛阳事情:闻笛闻就是?闻笛就是?)谁能用一句话来说说题目的意思?2、生再读题。
(要求读出感情)诗题中的中心词就是——闻笛。
这笛声勾起了李白心中怎样的情感呢?就让我们梦回千年和李白一同去感受一番。
三、朗读诗歌,整体感知[设计意图] 此环节通过指导学生朗读,让学生对文本有一个整体理解,并较熟练地朗读全文,为下面的了解诗意奠定基础。
1、学生自读古诗两遍,注意两个多音字的读音。
2、抽查学生朗读,相机正音:散(sàn) 折(zhé)师:同学们能根据意思的不同而选择它在诗中的准确读音,真棒!当然读好古诗,不光要读准字音,还要讲究节奏、停顿,如同唱歌一般。
(出示节奏线自由读,指名读)古诗如果还能眼中有物,心中有情,抑扬顿挫,那就能读到诗人的心里。
诗有时能够轻声默念:谁家玉笛——暗飞声,有时能够低吟:散入春风——满洛城,有时我们能够高唱:此夜曲中——闻折柳,有时情到深处能够长叹一声:何人不起——故园情!师生接读,学生自由练读,齐读。
3、读着读着,我们和诗人的心越来越近了,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呢?再读,深入理解何人不起故园情!谁来说说这句话的意思?这是个什么句?是怎样的笛声让诗人心中升起如此强烈的思乡之情呢?我们一同去寻找这笛声吧!四、再读古诗,感悟想象[设计意图] 此环节旨在通过引导学生感悟诗歌主旨,学会欣赏诗歌的水平。
1、学习一、二句,想象“玉笛飞声满洛城”。
想想可能是谁家的笛声?(学生先自读一、二句,然后老师播放笛曲《望乡》,让学生闭目边听边想象)师:你从这笛声中感悟到了什么情感吗?生:思念家乡,想念亲人。
师:那你听后心中有什么感受呢?生:有点想念在远方的爷爷奶奶。
师:这笛声勾起了很多同学对亲人的思念。
同样,这悠扬的笛声如果在洛阳城响起,会不会也勾起很多人对亲人的思念呢?生:当然会。
师:为什么会?生:这首曲子就是一首思乡曲,洛阳城中一定有远离故乡的人。
诗人李白不就远离故乡吗?师:不错,想得合情合理。
“暗飞声”又该怎么理解?生:笛声是看不见抓不住的,又因为闻笛是在“春夜”,所以说“暗”。
师:笛声虽然看不见抓不住,但诗人却能听得见想得到,你听,谁家的笛声已悠然传来……(播放古曲《折杨柳》,曲音由弱渐强,又由强渐弱)这笛声由远而近,又由近而远,逐步飘散在洛阳城。
请同学们自悟、自读一、二句。
师:这悠扬的笛声是怎么飞入作者的耳际,又是怎么逐步飘散在洛阳城的?四人一小组交流并汇报。
生:伏案疾书的李白抬起头来,因为一曲凄清、忧伤的笛声打断了他的思路。
这笛声一会儿强一会儿弱,像少女低声的倾许,又像湖面的涟漪荡漾开去。
生:远处传来悠扬的笛声,那曲调一会儿欢快一会儿忧伤,李白侧耳倾听,这笛声又像长了翅膀的小精灵一飞而过。
生:时断时续的笛声在这宁静的春夜中飘散,传入作者的耳中,这笛声断断续续,好像有淡淡的乡愁,如同一湾悠悠的小溪缓缓流淌,流向远方。
师:让我们带着感悟再次齐读一、二句。
由音乐引起感想、抒发感情的写法是我们学写作的重点。
师:这么凄清、忧伤的笛声在春风里飘散,飞遍了洛阳城。
想象一下这又是怎样的一番情景呢?这笛声又引起了哪些人的感想?生:一个个绿豆芽似的音符好像一个个小精灵,在春风姑娘的陪伴下,手捧思念的种子撒向洛阳城。
师:好个通达人情的小精灵呀!她会把思念的种子撒向哪些地方或人家呢?这些人又会有哪些不同的反映和感受呢?师出示句子,生想象补充。
“这些小精灵在春风姑娘的陪伴下,手捧思念的种子撒向……”生:撒向旅店,旅客翻来覆去难以入睡。
师:旅店的旁边有什么?生:茶楼,撒向茶楼,出门远行的人正在这儿歇脚,一边喝茶一边聊着家乡的事情。
师:茶楼的旁边呢?生:有店铺、人家。
又撒向常年在外做生意的店主、人家。
师:人家的旁边呢?生:有湖,有亭子,有小船。
这些小精灵在春风的陪伴下,来到了湖面,飞过亭子,把思念的种子撒进了小船。
船客来到船头,仰望着天边的明月。
真希望“明月千里寄相思”啊!师:这笛声就这样随着春风飘呀飘,真不知是(引读)谁家玉笛……,散入春风……。
2、学习三、四句,体会“折柳勾起故园情”。
师:刚才我们通过抓住诗中的关键词展开想象,使用环境描写实行铺垫渲染。
在这笛声当中,李白听到了什么?这吹笛人仅仅吹了这个首曲子吗?他还会吹什么呢?可李白为何偏偏就选了折杨柳来写?(1)理解“折柳”。
生看书中注释。
折柳:指《折杨柳》,汉代乐府曲名,内容多叙离别之情。
师补充。
汉乐府有古曲《折杨柳歌辞》曰:“上马不捉鞭,反折杨柳枝。
蹀坐吹长笛,愁杀行客儿。
”古代离别的时候,往往从路边折柳枝相送,“柳”与“留”谐音,暗含要行人留下来。
早在《诗经》中就用“昔我往矣,杨柳依依”来表达离乡眷恋故土之情。
故折柳送行表示别情;后来,古人送别时折柳,盼望亲人归来也折柳,据说长安灞桥即为有名的送别之地,有人说这个地方的杨柳被送行人攀折殆尽。
《折杨柳》曲伤离惜别,其音哀怨幽咽。
(2)师播放笛曲《折杨柳》,生闭目欣赏体会。
师:让我们闭上眼睛,敞开心扉,聆听这首充满离愁别绪的《折杨柳》。
你们听后感觉这笛声像什么?试着把无形的笛声有形化,仿照例子试着写一两句话。
例句:蝉声如行云如流水,让人了却忧虑,悠游其中。
又如澎涛又如骇浪,拍打着你心底沉淀的情绪。
(把无形的蝉声比喻成有形的行云、流水、澎涛、骇浪)生1:笛声好像少女低声的哭泣。
生2:笛声就像家乡的云雾将我缭绕,仿佛我已梦回故乡。
生3:笛声是深秋的风,掀起思乡的波澜,让人心颤。
师:在这宁静的春夜,李白独自客居洛阳城,原来他听到的笛声中有这叙述离愁别苦的《折杨柳》呀!他的心中会怎样呢?生:会思念故乡、亲人。
师:这种情就叫什么情?生:故园情。
师引读:何人不起……生接读:故园情。
师:除了诗人李白,还有谁的心中会升起对故乡的思念之情?生:出门旅行的人,外地经商的人,他乡工作的人,外出求学的人……师:总来说之,是远离故乡的人。
古往今来有多少人思乡啊!因为思乡,纳兰性德“聒碎乡心梦不成”;因为思乡,范仲淹“明月高楼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因为思乡,马致远“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因为思乡,李白又会怎样呢?让我们伴着《折杨柳》的笛声,走进李白的世界,想象此时的他,会做什么?会想什么?注意刻画人物的动作、神态、心理等细节描写。
生1:这首曲子触动了他孤独伤感的情绪,使他不由得想起以前与亲友在春风中折柳赠别的情景。
生2:他呆呆地望着窗外。
向西望,那是他家乡的方向。
他似乎看到一个柔弱的身影在古井边一俯一仰。
那是他母亲在汲水!生3:他不禁流下眼泪,泪水模糊了他眼前的景象。
生4:他来到窗前,仰望星空,深情地吟诵“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他的思绪渐远,耳边响起的已不是笛子的声音,而是远在千里外的家人的嘘寒问暖,一句句唠叨饱含了多少深情啊!生5:“唉……”,他长长地叹了一口气。
一阵春风吹来,他收回思绪,伏案坐下,写下了这首《春夜洛城闻笛》。
(3)分句引读。
师:在这宁静的春夜,不知从谁家飞传出悠悠笛声,飘散在洛阳城……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师:李白听到了感伤离别的《折杨柳》……此夜曲中闻折柳。
师:这么动人心弦的曲子,勾起了李白深深的思乡情,不免感慨道……何人不起故园情。
(4)再次引领学生整体诵读古诗,感悟诗情。
师导读:一千多年前,一位浪漫主义诗人游洛阳时,听到哀怨幽咽的《折杨柳》引发了他浓浓的故园情,写下了这首千古传诵的思乡之作。
(生深情齐读古诗) 师:李白曾因明月而生思乡之情,现在又因《折杨柳》的笛声而生思乡之情,这种写作方法叫作“触景生情”或者说“借景抒情”。
师:我们如何把外在的景(悠悠的笛声)与内在的情(思乡)有机地联系起来,如何走进唐朝诗仙李白的“故园情”?在接下来的写作中要按照诗歌的顺序(初闻笛声,细听笛声)作文,充分想象、联想,试着把诗中提示的音乐用文字描写出来。
五、学生写作,展示佳作[设计意图] 此环节通过听音乐,引导学生感受独特的情感,培养学生欣赏美的水平。
1、师生交流感受,学习诗人由音乐引发感想,抒发感情的写法。
2、生写作(能够从不同角度,如“我”,第三人称等)。
3、交流展示,师生评价。
六、小结方法[设计意图] 通过总结方法,总结规律,使学生找到改写古诗的方法。
总结“借景抒情”类古诗改写的方法:(1)抓住描绘景物的词语想象画面;(2)借助背景资料揣摩人物内心;(3)不同角度实行改写。
李白的这首诗写的是闻笛,但它的意义不限于描写音乐,还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这才是它感人的地方。
同学们要多多学习这样的写作方法。
背诵《春夜洛城闻笛》。
七、板书设计春夜洛城闻笛(唐)李白借景抒情↓《折杨柳》↓玉笛声故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