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统编人教版】六年级下语文3古诗三首优质课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新人教部编版教材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三首:石灰吟 竹石》优质课教案

新人教部编版教材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三首:石灰吟 竹石》优质课教案

新人教部编版教材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三首:石灰吟竹石》优质课教案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石灰吟》和《竹石》,背诵这两首诗,默写《竹石》。

2.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重点词语及诗句的意思。

3.在理解古诗的基础上,体会古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人生志向。

4.了解古诗的深层含义,学习古诗运用的托物言志的写法。

教学过程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背诵《马诗》,导入新课。

导语:在上节课中,诗人李贺把自己爱国的壮志和理想化作了《马诗》这首古诗,我们对他的才华感到钦佩,但又对他的命运感到哀叹。

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两首古诗,看看又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志向和情感,我们先来学习于谦的《石灰吟》。

二、学习古诗,掌握方法1.揭示诗题,简单介绍作者。

(1)板书诗题:“石灰吟”,学生讨论题意。

①“吟”的意思谁知道?(“吟”是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含有赞美的意思。

)②我们以前学过这种体裁的诗,如《游子吟》。

《游子吟》表达了游子的心声,赞美了伟大的母爱。

那么“石灰吟”是什么意思呢?(“石灰吟”即赞美石灰。

)(2)简介作者及古诗的创作背景。

①介绍作者。

于谦(1398—1457)字廷益,明代浙江钱塘(今杭州)人,永乐年间进士。

他的诗不事雕琢,明白如话,朴实遒劲的诗风中始终贯穿着深沉的报国爱民的思想以及廉洁坚贞的高尚情操。

②了解背景。

于谦从小学习刻苦,志向远大。

相传有一天,于谦走到一座石灰窑前,观看师傅们煅烧石灰。

只见一堆堆青黑色的山石经过烈火焚烧之后,都变成了白色的石灰。

他深有感触,便吟出了脍炙人口的《石灰吟》。

这首诗不只是石灰形象的写照,更是诗人日后的人生追求。

2.初读感知,读出诗味。

(1)教师出示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学生自读自悟,教师巡视,并相机指导。

(3)教师检查学习效果。

①指名分行朗读,教师相机正音。

②指名读全诗,进行比较评价。

在读的过程中体会如何把诗读出节奏来。

(语调的轻重、语音的延长以及停顿等。

)3.再读古诗,明意悟情。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3课《古诗三首》优质教案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3课《古诗三首》优质教案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3课《古诗三首》优质教案【学习目标】1.会写“侯、皎”等8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能想象诗中描绘的画面,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评价任务】1.会写“侯、皎”等8个字。

(针对目标1)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针对目标2)3.能想象诗中描绘的画面,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针对目标3)【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正确、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边读边看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3.感受这首诗的画面美和情感美,理解诗中抒发的感情。

【评价任务】1.正确、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针对目标1)2.边读边看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针对目标2)3.感受这首诗的画面美和情感美,理解诗中抒发的感情。

(针对目标3)【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激兴趣1.回顾以前学过的和传统节日有关的古诗,并说说相应的节日习俗。

教师提出要求:《元日》《清明》《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分别讲的是什么节日,有什么对应的习俗?预设1:《元日》相关的节日是春节,春节的习俗是:放爆竹、喝屠苏酒、贴春联。

预设2:《清明》相关的节日是清明节,清明节的习俗是扫墓。

预设3:《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相关的节日是重阳节,相关的习俗是登高、插茱萸。

2.教师导入新课: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与传统节日有关的三首古诗,一起去了解故诗中的节日习俗吧。

3.教师出示诗题并板书:寒食,学生齐读诗题。

二、学习古诗《寒食》(一)理解诗题,走进作者1.教师提出要求:同学们,通过预习查资料,你们对寒食节一定有所了解,谁来分享一下呢?预设1:寒食节又被称为“禁烟节”。

教师介绍:寒食节亦称“禁烟节”“冷节”,是中国古代的重要民俗节日之一,以禁火为标志。

有观点认为,寒食禁火的习俗源于“改火”,即每年熄灭旧火、重取新火,从而避免陈疾,获得新的生命力。

唐代常于清明时节取榆柳之火,皇帝也会将新取得的火种赐给权贵大臣,以示恩宠。

新统编版教材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三首《石灰吟》优质课教案设计

新统编版教材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三首《石灰吟》优质课教案设计
千锤万凿出深山(千和万红色强调锤和击红色强调)
(1)从这千和万你能感受到什么?锤:敲打。击:撞击。千、万:指撞击的次数多,虚指,不是实指一千一万,是夸张的手法。
(2)这一次又一次的锤子和凿子可是重重地砸在、狠狠地敲在石灰石的身上的啊,疼吗?——疼 再读。
过渡:石灰石所受的磨难仅仅是千锤万击吗?(引出烈火焚烧)
六、入境诵读
这一天,北京乌云压城,闷雷滚动。城中的老百姓扶老携幼,来为于谦送行。(指名读书最好的一生读)刑场上,于谦又想到了他年轻时的那首石灰吟,于是轻轻吟道——
“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此刻,于谦很坦然。他已经无愧于自己,无愧于百姓,无愧于国家,无愧于天地,死亦何惧?他再一次大声地吟诵着——(指名一个大组读)
3了解作者
4、理解“吟”。(“吟”是诗歌的一种形式)就像我们以前学过的《游子吟》。
知识讲解
(难点突破)
二、初读古诗,读出节奏
1、自由朗读古诗。
2、指导读出节奏。
三、再读古诗,整体感知诗意。
1、你能懂这首诗的意思吗?
2、指名回答。
四、感知石灰品质。
1、让我们一起看一看石灰这不同寻常的经历吧。(图片出示石灰的制作过程。)(师作讲解加深学生对古诗的理解)
2、出示古诗。(《白杨吟》教师创作,千辛万苦立荒原,狂风暴雨若等闲。飞沙走石全不怕,要留正直在人间。)
3、孩子们,让我们也试着写一写这样的诗吧。
听到于谦的吟诵,全城的老百姓也大声吟诵着——(指名两个大组读)
于谦走了,全城的老百姓铿锵有力地吟诵着为他送行——(齐读)
清白是于谦之志,也是我们的立人之本。这一刻,让我们默默地把诗中的一字一句都铭记在自己的心中。(背诵)
课堂练习
(难点巩固)

新人教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古诗三首《石灰吟》《竹石》优质课教案

新人教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古诗三首《石灰吟》《竹石》优质课教案

新人教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古诗三首《石灰吟》《竹石》优质课教案教学目标1.会写3个生字。

2.能借助注释理解《石灰吟》和《竹石》的意思。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石灰吟》和《竹石》。

默写《竹石》。

4.能联系诗人的生平资料,体会诗人的精神品质和远大志向。

(重难点)【语文要素】教学过程一、回顾旧知,导入新课1.回顾旧知。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马诗》,让我们一起背诵这首诗。

全班集体背诵,边背边回忆:诗人在咏马的同时抒发了自己怎样的情怀?2.导入新课:这节课我们来学习《石灰吟》和《竹石》这两首诗,看看这两位诗人又表露了怎样的人生志向。

(教师板书诗题,学生齐读诗题)二、细读古诗,把握诗意1.师生各读一首。

要求:读出古诗的节奏。

2.理解诗句意思,比较两首诗的异同。

(1)学生先自主借助课文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然后与同桌交流。

(2)指名说诗意。

教师相机引导学生思考:这两首古诗有哪些相同和不同的地方?(3)学生交流后,教师小结:这两首古诗的不同点在于所写事物不同;相同点在于都写出了事物的特点,即两种事物所处的环境都很恶劣。

(4)学生再读两首古诗,教师引导学生思考:石灰石和竹子分别处于怎样的恶劣环境之中?它们又是怎样面对的?三、深读古诗,品悟诗情1.学习《石灰吟》。

(1)学生自读《石灰吟》,边读边思考:石灰石是抱着什么样的态度来面对各种磨砺的?(2)指名读前两句诗,要求读准字音、读流利。

①启发思考:“千锤万凿”“烈火焚烧”是什么意思?通过这两个词语,你能想象到怎样的画面?②组织学生交流。

③教师指导朗读:经历着千锤万凿和烈火焚烧,石灰石畏惧了吗?大家在读这两句时,最好重读“千锤万凿”“烈火焚烧”,这样就可读出石灰石的坚韧与无畏。

(3)学会“锤”和“凿”这两个字。

①学生观察字形,教师提醒书写时需要注意的地方。

②教师范写,学生练习写这两个字。

教师点评。

(4)指名读后两句诗,要求读准字音、读流利。

①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即使粉骨碎身,它也不怕?②组织学生交流,教师追问:“清白”是什么意思?(“清白”一词出自《楚辞·离骚》中的“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意思是为保持清白的节操,即使死了也值得,这向来是古代圣贤所推崇的)③指导朗读:清清白白做人,纵使粉骨碎身也毫不畏惧,这正是诗人心中的坚定信念。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3课《古诗三首》优质教案+创新教案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3课《古诗三首》优质教案+创新教案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3课《古诗三首》优质教案+创新教案优质教案:课题:《古诗三首》教学目标:1.了解并背诵《江雪》、《相思》、《登鹳雀楼》三首古诗;2.理解诗歌的意境和主旨;3.培养学生对美的感知能力;教学重点:背诵和理解三首古诗教学难点:让学生对古诗的意境有更深理解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师生互动,询问学生对诗歌的了解,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诗歌;2.展示巴山夜雨的图片,引发学生对诗歌意境的思考。

二、呈现(10分钟)1.出示《江雪》的诗句,师生共同朗读;2.师生共同探究《江雪》的意象和意境;3.师生一起背诵《江雪》。

三、解读(15分钟)1.展示《相思》的诗句,师生共同朗读;2.师生共同探究《相思》的主题和意境;3.师生一起背诵《相思》。

四、创新(15分钟)1.学生小组讨论,分享自己对诗歌意境的理解;2.学生自由发挥,创作一首诗歌,要求表达自己对美的感知;3.学生代表进行诗歌朗诵和分享。

五、总结(5分钟)1.回顾本节课学到的三首古诗;2.分享学生创作的诗歌;3.鼓励学生多欣赏诗歌,多创作诗歌。

创新教案:课题:《古诗三首》教学目标:1.了解《江雪》、《相思》、《登鹳雀楼》三首古诗,感受其中的美;2.表演古诗,培养学生的表演能力;3.进行创意拓展,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创作。

教学重点:理解三首古诗的意境和主旨教学难点:进行创意表演,提高学生的表演能力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师生互动,用图片引导学生讨论四季的美;2.与学生分享古诗中对四季美的描写。

二、呈现(15分钟)1.出示《江雪》的诗句,师生共同朗读;2.分角色,学生进行小组表演《江雪》;3.观看表演,评价并探究表演如何呈现诗歌的意境。

三、解读(15分钟)1.展示《相思》的诗句,师生共同朗读;2.学生自由选择表演形式,如舞蹈、朗诵等表演形式,并进行小组表演;3.观看表演,评价并探究表演如何呈现诗歌的意境。

四、创新(20分钟)1.学生分组进行创作,将自己对美的感知和理解写成一首诗歌;2.学生自由选择表演形式,进行诗歌创作的表演;3.观看表演,评价并探究学生的表演和创作。

部编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10课《古诗三首》优质教案

部编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10课《古诗三首》优质教案

10.古诗三首[教学目标]1.会写4个生字,理解“焚烧、千锤万凿、粉骨碎身”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默写《竹石》。

3.借助注释和诗歌背景,了解诗的主要内容,理解重点诗句的意思。

4.了解诗人的崇高志向和节操,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以及坚韧不拔、不怕牺牲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了解诗的主要内容,理解重点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情感。

[教学课时]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课件出示马图)马,在中国古代具有重要的作用。

无论是在日常生活中,还是在战场上,都有不可替代的地位。

唐代有一位诗人生平写了几十首有关马的诗歌作品,马对他来说有着怎样的特殊意义呢?今天我们就通过一首古诗,去探索李贺的精神世界。

(板书课题:马诗)二、简介作者李贺(约公元790年—约817年),字长吉,是“长吉体诗歌开创者”。

李贺是中唐的浪漫主义诗人,与李白、李商隐并称为“唐代三李”,是中唐到晚唐诗风转变期的一个代表者。

他所写的诗大多是慨叹生不逢时和内心苦闷,抒发对理想、抱负的追求;对当时藩镇割据、宦官专权和人民所受的残酷剥削都有所反映。

李贺的诗作想象极为丰富,经常应用神话传说来托古寓今,所以后人常称他为“诗鬼”。

李贺因长期抑郁感伤、焦思苦吟的生活方式,在元和八年因病辞去奉礼郎回昌谷,27岁时英年早逝。

三、初读古诗,整体感知1.自由朗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通诗句。

2.谁来把这首诗读给大家听一听?(教师随机指导,出示诗的朗读节奏)3.指名再读,评价。

4.教师范读,学生跟读,最后全班齐读一遍。

5.通过刚才的朗读,请大家思考:诗题中的“马”是指哪种马?(战马)6.从哪里能看出这是一匹战马?(大漠、金络脑)7.理解字词。

大漠:广大的沙漠。

燕山:指燕然山,今蒙古国境内杭爱山。

这里借指边塞。

钩:古代的一种兵器,形似月牙。

何当:何时将要。

金络脑:用黄金装饰的马笼头。

踏:跑。

此处有“奔驰”之意。

师小结:通过了解字词的意思,我们可以判断这是一首边塞诗。

小学语文统编版六年级下册 古诗三首第一课时-教案

小学语文统编版六年级下册 古诗三首第一课时-教案
习目标
1.单元导入。
2.明确学习目标。
3.了解单元内容。
明确学习目标,让学生对单元内容有整体了解。
二、汇报预 学 情况,正确朗 读 古

1.导入古诗学习。
2.读准字音,能够正确停顿。
3.了解诗人生平。
激发学习兴趣,引入古诗,初读古诗。
三、借助字 词 注释,理解古 诗 大意
1.借助注释,初解三首诗的大意。
2.初次对比,发现共同题材——咏物诗。
了解古诗的大意,初次对比发现三首古诗的题材相同点。
四、品读
《 马诗》, 习得方法
1.朗读古诗,初步感知。
2.聚焦志向,品读诗句。
3.结合生平加深理解,读出志向。
4.品读景物,展开想象,丰富理解。
5.总结学法,尝试背诵。
6.拓展《马诗》。
品读体现志向的诗句,进一步结合资料、想象画面,能深入理解蕴含在诗歌中的诗
人志向。
五、布置作业
1.背诵《马诗》。
2.朗读《石灰吟》《竹石》,体会诗人的人生志向。
进一步巩固积累课上所学古
诗。
教 案
教学基本信息
课题
10.古诗三首第一课时
学科
语文
学段: 第三学段
年级
六年级
教材
书名:义务教育教科书六年级下册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9 年 12 月
教学设计参与人员
姓名
单位
设计者
实施者
指导者
课件制作者
其学环

主要教学活动
设置意图
一 、 了 解 单元概况, 明 确 学

语文六年级下册教案《古诗三首》

语文六年级下册教案《古诗三首》
(3)诗人想到昏庸腐败的朝廷,怎能不忧虑?因此他感叹:“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4)诗人想到自己被小人迫害,英雄无用武之地,怎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不愤慨?因此他感叹:“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3.小结:这首诗主要描写了诗人少年成名,诗名远播,但仕途失意,始终不能大战宏图的经历。
第二课时
一、解题导入,了解文体。
1.了解“吟”这种诗歌形式。
(5)熟读成诵。
三、盘点收获。
同学们,学习古诗,我们可以通过“读、品、悟、背”这四步来学习。
师过渡:诗人仅仅只是描写竹子的坚韧不拔吗?
生交流,师相机引导。
四、“两翼”带文环节。
认真阅读《经典诵读》中《新竹》,结合注释,了解意思,说说自己的感受。
1.自主学习,边读边批注。
2.汇报交流。




作业设计
1.探讨:这首诗仅仅是在写马吗?请结合你搜集到的资料,想想作者想要表达怎样的情感?
2.指导学生背诵全诗。
(1)李贺是唐代非常重要的诗人,年少时便极负盛名,他为何会发出如此感叹呢?下面老师给大家介绍一下李贺的生平。(出示PPT)
(2)诗人在这万里平沙中,想到自己的才华不能得以施展,怎能不焦急?因此他感叹:“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二、“一主”教材教学环节。
(一)初读古诗,读好节奏。
1.学生自由读诗,注意读音,读通句子。
2.指名读,相机正音。着重指导:燕(yān)山 月似钩 金络脑。
3.教师范读,明确停顿。
(1)教师范读,学生批注停顿。
(2)指名学生读,交流停顿。
马诗
李贺 唐代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三课《古诗三首》教案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三课《古诗三首》教案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三课《古诗三首》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学习并掌握古诗中的生字新词,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和文学素养。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想象力,通过朗读、背诵古诗,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情感表达能力。

引导学生理解古诗中的哲理思想,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和道德情操。

通过古诗的学习,让学生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和启迪。

1. 知识与技能:a. 使学生掌握课文中的三首古诗《登高》、《春夜喜雨》、《望庐山瀑布》的基本内容和主题思想,理解古诗中的意象、语言和表现手法。

b. 引导学生了解古诗的艺术特点,包括韵律、对仗、意境等方面的知识。

c. 帮助学生掌握一些常见的文言文词汇和句式,提高阅读古文的能力。

a. 通过朗读、背诵等语言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语感。

b. 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学会分析诗歌的意境、情感和语言特色。

c. 引导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古诗的创作或仿写,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2. 过程与方法:简要介绍今天所要学习的三首古诗的作者和创作背景,为学生理解诗歌内容做好铺垫。

让学生跟随录音或教师示范朗读古诗,注意语音、语调、节奏的把握。

通过提问、讨论的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中的关键词汇及其含义。

结合诗歌的背景和作者生平,对每首古诗进行逐句解析,帮助学生理解诗歌内容。

分析三首古诗的艺术特点,如表现手法、修辞手法等,引导学生欣赏诗歌的美。

通过讨论、分享,引导学生体会古诗中表达的情感和哲理,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结合现实生活中的例子,引导学生理解古诗的现实意义,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鼓励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创作与古诗主题相关的小诗或短文,以巩固所学内容。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引导学生感受古诗文化的博大精深,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尊重之情。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理解古诗的深层含义,体验诗人的情感世界,从而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

通过三首古诗的学习,让学生感受到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对生活积极乐观的态度以及对友情、亲情的珍视。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一单元第3课《古诗三首:迢迢牵牛星》教案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一单元第3课《古诗三首:迢迢牵牛星》教案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一单元第3课《古诗三首:迢迢
牵牛星》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古诗《迢迢牵牛星》的背景和作者;
2.理解古诗内容,掌握诗歌中的语言特点和意境;
3.能正确朗读古诗,并体会其中的情感;
4.听读、朗读邀请学生诵读该诗;
5.感知《迢迢牵牛星》中表现出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二、教学重点
1.了解古诗《迢迢牵牛星》的内容及背景;
2.掌握古诗中的重点词语及意思;
3.体会诗歌中的情感表达。

三、教学难点
1.理解古诗的抽象意境;
2.在诵读时能够传达出古诗中的情感。

四、教学内容
1. 古诗《迢迢牵牛星》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五、教学过程
1. 初读课文
1.介绍古诗《迢迢牵牛星》的背景和作者。

2.教师指导学生朗读诗歌,引导学生感受古诗的意境。

2. 理解诗歌
1.解释古诗中的生词和成语。

2.分析古诗的意境和情感表达。

3. 朗诵古诗
1.学生跟读古诗。

2.分组朗诵古诗,比赛哪组表现更好。

六、课后作业
1.背诵古诗《迢迢牵牛星》;
2.写一篇感悟古诗的作文;
3.制作一份关于古诗的漫画或绘画。

七、教学反思
在教学中,应注意引导学生理解古诗的抽象意境,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理解能力。

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朗诵能力,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和情感传达能力。

以上是本次《古诗三首:迢迢牵牛星》教学的总结,希望能够引起学生对古诗的兴趣,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3课《古诗三首》优质教案+创新教案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3课《古诗三首》优质教案+创新教案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3课《古诗三首》优质教案+创新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能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三首古诗。

(2)理解三首古诗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情感。

(3)学会生字词,积累词语。

2.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理解诗句的含义。

(2)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开展创意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古诗的魅力,增强民族自豪感。

(2)培养热爱自然、关注生活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1)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三首古诗。

(2)理解三首古诗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情感。

2.教学难点:(1)理解《泊船瓜洲》中“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的含义。

(2)理解《游园不值》中“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的含义。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展示古诗《泊船瓜洲》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画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简介作者王勃,引导学生了解其生平事迹。

2.学习《泊船瓜洲》(1)学生自由朗读古诗,注意语气、节奏。

(2)教师范读,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情感。

(3)学生合作探究,理解诗句的含义。

(4)学生用自己的话复述诗句的含义。

(5)开展创意活动:以“瓜洲美景”为主题,进行绘画或写作。

3.学习《游园不值》(1)学生自由朗读古诗,注意语气、节奏。

(2)教师范读,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情感。

(3)学生合作探究,理解诗句的含义。

(4)学生用自己的话复述诗句的含义。

(5)开展创意活动:以“游园不值”为主题,进行讨论或写作。

4.学习《江上渔者》(1)学生自由朗读古诗,注意语气、节奏。

(2)教师范读,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情感。

(3)学生合作探究,理解诗句的含义。

(4)学生用自己的话复述诗句的含义。

(5)开展创意活动:以“江上渔者”为主题,进行绘画或写作。

5.课堂小结(2)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美好事物,学会欣赏大自然。

6.作业布置(1)背诵三首古诗。

(2)选择一首古诗,进行创意改编,如绘画、写作等。

部编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10课《古诗三首》优质教案

部编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10课《古诗三首》优质教案

《马诗》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学习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通过朗读并结合插图了解古诗的大致意思,感受诗人的豪情壮志和一幅渴望立功报国的赤子之心。

教学重点:1.学习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通过朗读并结合插图了解古诗的大致意思,感受诗人的豪情壮志和一幅渴望立功报国的赤子之心。

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1.教师启发谈话:《马诗》是一组以马诗为题材的组诗,共有二十三首,名为咏马,实则咏人。

这首诗为组诗中的第五首,诗人借咏马来抒写自己的情怀。

2.板书课题,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教师范读,使学生整体感受,激起兴趣。

自己试读课文。

对照格里的生字画出文中的生字,同桌间互相读一读,读准字音。

出示生字卡,开火车读生字。

三、细读课文,读懂诗句。

你一定想把这首诗读给同学们听吧,那你可得多读几遍。

(生自由读诗句)指名学生读诗句。

(请读的好的学生配上音乐再读一读)你可以看着图也可以看着诗,你想到了什么?(诗中一、二句展现出边疆战场的景色:连绵的燕山山岭上,一弯明月当空;平沙万里,在月光下像铺上一层白皑皑的霜雪。

构成了一幅立体的图画,这是一幅任凭千里马奔驰飞腾的“画卷”。

平沙如雪的疆场寒气凛凛,但它是英雄用武之地。

三、四句借马以抒情:何时战马才能配上金络脑,快步驰骋在清秋的大地上?)男、女生进行比赛,看谁读的好。

四、朗读背诵,体会感情。

指导学生背诵古诗。

会背这首古诗了吗?先自己试一试吧。

指名学生背诵。

分四人小组,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背诵。

集体背诵古诗。

五、课外延伸,注重积累。

你还收集了哪些和马有关的古诗?背给同学们听听吧!板书设计:马诗李贺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石灰吟》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认知目标:学生通过学习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能理解诗句中重点词语的意思,并说说诗句的意思。

【【新统编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下语文3《古诗三首》优质公开课教学设计】 统编人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书

【【新统编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下语文3《古诗三首》优质公开课教学设计】 统编人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书

【【新统编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下语文3《古诗三首》优质公开课教学设计】统编人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书3 古诗三首【教材分析】《寒食》是唐代诗人韩翊的一首七言绝句。

诗的前两句写的是白昼风光,描写了整个长安柳絮飞舞、落红无数的迷人春景和皇宫园林中的风光;后两句则是写夜晚景象,生动地画出了一幅夜晚走马传烛图,使人如见蜡烛之光,如闻轻烬之味。

全诗用白描手法写实,刻画皇室的气派,充溢着对皇都春色的陶醉和对盛世泰平的歌咏。

从当时皇帝到一般朝士,都偏爱该诗,历来评价也很高。

《迢迢牵牛星》是产生于汉代的一首文人五言诗,是《古诗十九首》之一。

此诗借神话传说中牛郎、织女被银河阻隔而不得会面的悲剧,抒发了女子离别相思之情,写出了人间夫妻不得团聚的悲哀。

字里行间,蕴藏着一定的不满和反抗意识。

诗人抓住银河、机杼这些和牛郎织女神话相关的物象,借写织女有情思亲、无心织布、隔河落泪、对水兴叹的心态,来比喻人间的离妇对辞亲去远的丈夫的相思之情。

全诗想象丰富,感情缠绵,用语婉丽,境界奇特,是相思怀远诗中的新格高调。

《十五夜望月》是诗人在中秋佳节与朋友相聚时所作。

出处:唐代诗人王建创作的《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

这是一首中秋之夜望月思远的七言绝句。

在民俗中,中秋节的形成历史悠久。

诗人望月兴叹,但写法与其他中秋咏月诗完全不同,很有创造性,甚至更耐人回味。

▶教学目标 1.会写“宫、侯”等8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学会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画面等方法,感知古诗大意,用自己的话讲述诗句的意思。

4.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学习诗人所运用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 1.学会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画面等方法,品味诗句,感知古诗大意。

2.指导背诵,积累古诗。

▶教学难点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学习诗人所运用的表达方法。

▶教学策略 1.字词教学在字音教学上,要注意本课的多音字:“纤”读“xiān”;“脉”读“mò”。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3 古诗三首》教案教学设计小学公开课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3 古诗三首》教案教学设计小学公开课

3.古诗三首1.会写“侯、章”等7个字。

2.能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能想象诗中描绘的画面,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4.能了解诗中涉及的节日习俗或传说,感受诗中体现的传统文化内涵。

1.能想象诗中描绘的画面,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2.能了解诗中涉及的节日习俗或传说,感受诗中体现的传统文化内涵。

相关课件3课时➢课时目标1.自主学习字词,会认会写“侯”字,理解字义,识记字形。

2.借助注释了解诗歌大意,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想象《寒食》中描绘的景物,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读题解题1.师:同学们,中国是诗的国度。

诗人们用手中的笔描绘自然风景,记录社会风貌,抒发心中之情。

自古以来,每逢传统节日,诗人们的诗情显得更加蓬勃汹涌,留下许多与节日有关的脍炙人口的诗篇。

你知道哪些与节日有关的诗篇呢?2.复习节日诗歌。

预设:直接以节日名为诗名的诗歌有《清明》《元日》。

与节日有关的诗歌有《十五夜望月》《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3.板书“寒食”。

生齐读诗题,师生解题。

师:哪位同学愿意结合预习为我们介绍一下这个节日?4.作者简介。

师:接下来,让我们一起走进这首诗,看看诗人都写了什么,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二、整体感知,了解诗意(一)初读感知,读准、读通古诗。

1.师:请大家翻开课本,自由轻声读古诗,争取做到读准每个字音。

2.指名大声地读这首古诗。

预设:关注“御”“斜”“散”三个字的读音。

强调“散”是多音字,这里读sÀn这个音,指名用sÀn组词。

3.齐读全诗。

(二)结合注释,理解诗意。

1.师:这首诗没有难字,理解的难度不大。

请大家结合注释,边读边想每句诗的意思,不理解的地方就用旁批的方式标记在书上。

(生自主学习,理解诗意)2.师生交流,明晰诗意。

3.全班交流,质疑解惑。

预设:“传蜡烛”怎么理解?“五侯”是什么意思?4.老师提供部分资料,学生借助资料突破理解的瓶颈。

5.圈出诗中写到的景物,结合资料和教材中的注释,交流诗人描绘的画面。

【新教材】部编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3.古诗三首(优质教案)

【新教材】部编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3.古诗三首(优质教案)

部编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3.古诗三首(优质教案)《寒食》教学设计【教材简析】这是一首描写宫廷寒食节的诗。

寒食节禁火,然而受宠的宦官,却得到皇帝的特赐火烛,享有特权。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诗歌大意,能有感情地朗诵古诗,背诵古诗。

过程与方法:借助注释、图画了解、想象诗中描绘的景物。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了解诗歌大意,能有感情地朗诵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了解诗歌大意,能有感情地朗诵古诗,背诵古诗。

【教具准备】小黑板。

【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过程】一、检查预习效果及自学能力。

(1)指名读。

(读后评读)(2)填空练习。

《韩食》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所做。

二、教师点拨。

(1)知诗人,解诗题。

韩翃:字君平,南阳(今属河南)人。

天宝进士。

官至中书舍人,“大历十才子”之一。

原有诗集,后散佚,明人辑有《韩君平集》。

寒食是我国古代一个传统节日,一般在冬至后一百零五天,清明前两天。

古人很重视这个节日,按风俗家家禁火,只吃现成食物,故名寒食。

(2)明诗意,感情读。

师:自由读诗,结合注释看能不能说说诗句的含义。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诗人立足高远,视野宽阔,全城景物,尽在望中。

“春城”一语,高度凝炼而华美。

“春”是自然节候,城是人间都邑,这两者的结合,呈现出无限美好的景观。

“无处不飞花”,是诗人抓住的典型画面。

春意浓郁,笼罩全城。

诗人不说“处处飞花”,因为那只流于一般性的概括,而说是“无处不飞花”,这双重否定的句式极大加强了肯定的语气,有效地烘托出全城皆已沉浸于浓郁春意之中的盛况。

诗人不说“无处不开花”,而说“无处不飞花”,除了“飞”字的动态强烈,有助于表现春天的勃然生机外,还说明了诗人在描写时序时措辞是何等精密。

“飞花”,就是落花随风飞舞。

这是典型的暮春景色。

不说“落花”而说“飞花”,这是明写花而暗写风。

一个“飞”字,蕴意深远。

由此我们可以充分体会到诗人炼字的功夫。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统编人教版】六年级下语文3古诗三首优质课教学设计【教材分析】《寒食》是唐代诗人韩翊的一首七言绝句。

诗的前两句写的是白昼风光,描写了整个长安柳絮飞舞、落红无数的迷人春景和皇宫园林中的风光;后两句则是写夜晚景象,生动地画出了一幅夜晚走马传烛图,使人如见蜡烛之光,如闻轻烬之味。

全诗用白描手法写实,刻画皇室的气派,充溢着对皇都春色的陶醉和对盛世泰平的歌咏。

从当时皇帝到一般朝士,都偏爱该诗,历来评价也很高。

《迢迢牵牛星》是产生于汉代的一首文人五言诗,是《古诗十九首》之一。

此诗借神话传说中牛郎、织女被银河阻隔而不得会面的悲剧,抒发了女子离别相思之情,写出了人间夫妻不得团聚的悲哀。

字里行间,蕴藏着一定的不满和反抗意识。

诗人抓住银河、机杼这些和牛郎织女神话相关的物象,借写织女有情思亲、无心织布、隔河落泪、对水兴叹的心态,来比喻人间的离妇对辞亲去远的丈夫的相思之情。

全诗想象丰富,感情缠绵,用语婉丽,境界奇特,是相思怀远诗中的新格高调。

《十五夜望月》是诗人在中秋佳节与朋友相聚时所作。

出处:唐代诗人王建创作的《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

这是一首中秋之夜望月思远的七言绝句。

在民俗中,中秋节的形成历史悠久。

诗人望月兴叹,但写法与其他中秋咏月诗完全不同,很有创造性,甚至更耐人回味。

【教学目标】1.会写“宫、侯”等8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3.结合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古诗描绘的景象和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导入新课:春色是美好的,人们希望自己的生活也如春光一样,安静美好。

杜甫借花、蝶、莺来歌颂春,一起背诵《江畔独步寻花》。

我们再走入春天的长安城去看看寒食节的景象吧。

2.知诗人,解诗题。

韩,字君平,南阳(今属河南)人。

天宝进士。

官至中书舍人,“大历十才子”之一。

原有诗集,后散佚,明人辑有《韩君平诗集》。

寒食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每年清明节的前1~2天,节日期间不能生火做饭。

二、读准字音,自学生字、词语。

1.自学“御、暮”两个汉字。

指导学生从意义上区分“暮、幕”,从而理解“日暮”的意思。

2.指名读诗,要求读准、读通。

3.再读诗句,画出停顿、重音。

三、再读古诗,感悟诗意。

(一)连词成句,读懂诗意。

1.想想每个词的意思,遇到不会的怎么办?(查字典、看注释)春城:指春天的京城。

寒食:寒食节,在冬至后的第105天,清明节前1~2天,节日期间不能生火做饭。

御柳:皇帝御花园里的柳树。

汉宫:这里用汉朝皇宫来指唐朝皇宫。

传蜡烛:寒食节禁火,但朝廷传赐蜡烛给公侯之家,受赐的可以点火。

五侯:这里指天子宠幸之臣。

2.把词语连成句子,小组内说说这句话的意思。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暮春长安城处处柳絮飞舞、落红无数,寒食节东风吹拂着皇城中的柳树。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傍晚汉宫传送蜡烛赏赐王侯近臣,袅袅的轻烟飘散到天子宠臣的家中。

3.全班汇报。

(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二)展开想象悟诗情。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1.指名读第一句。

出现在你眼前的是什么景象?(板书:飞花御柳)2.“飞花”是什么情景?“无处不飞花”写出了花的什么特点呢?(落花随风飞舞,写出了花的轻盈美丽。

)①不说“落花”而说“飞花”,这是明写花而暗写风。

一个“飞”字,意蕴深远。

由此我们可以充分体会到诗人炼字的功夫。

②指导读出花飞柳摇的美。

③用双重否定的句式极大加强了肯定的语气,有效地烘托出全城皆已沉浸于浓郁春意之中的盛况。

3.交流寒食节有哪些习俗。

(寒食节禁火、吃冷食。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4.日落天黑时,长安城里又是一番怎样的情景呢?指名读第二句。

5.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有什么想说的?(板书:蜡烛轻烟)四、补充资料,加深理解。

1.补充课前搜集到的资料,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用自己的观点去理解这首诗的含义。

2.寒食节民间禁火,而汉宫却传烛赐火,这说明了什么?(皇帝特许重臣“五侯”可破例燃烛并直接自宫中将燃烛向外传送,讽喻皇宫的特权以及宦官的专宠。

)五、熟读成诵,拓展延伸。

1.朗读全诗,熟读成诵。

2.课下搜集这首诗的写作背景,和同学交流你自己的见解。

寒食以汉喻今流露不满-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展示牛郎织女故事图,提问:这是什么故事?请同学们讲一讲牛郎织女的故事。

2.导入新课:今天我们就来学一首跟这个故事有关的诗《迢迢牵牛星》。

3.板书课题,解释题意。

(选自《古诗十九首》。

作者不详,写作时代大约在东汉末年。

迢迢,遥远。

)二、初读古诗,扫清字词障碍。

1.借助拼音自由读诗。

同桌互读,集体交流。

指导学生读好以下词语。

迢迢..(zhá zhá) 机杼..(j..(jiǎo jiǎo) 擢.(zhuó)素手札札..(tiáo tiáo) 皎皎ī zhù) 脉脉..(mò mò)2.重点指导书写“素、章、盈、脉”四个生字,注意字的占格和笔顺。

3.熟读古诗,读出诗的节奏。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三、结合注释,理解诗意。

1.借助注释,理解每句诗的意思,小组内交流。

2.全班汇报。

①汇报词语意思。

迢迢:遥远。

牵牛星:隔银河和织女星相对,俗称“牛郎星”,是天鹰星座的主星,在银河东。

皎皎:明亮的样子。

河汉:银河。

河汉女:指织女星,是天琴星座的主星,在银河西。

织女星与牵牛星隔银河相对。

擢:伸出,抽出。

素:白皙的。

札札:织机发出的响声。

机杼:织机的梭子。

章:有花纹的纺织品,这里指整幅的布帛。

零:落下。

几许:多少。

盈盈:形容清澈。

脉脉:用眼睛表达情意的样子。

②连词成句,交流每句诗的意思。

(看那天边)遥远的牵牛星,明亮的织女星。

(织女)伸出细长而白皙的手 ,正摆弄着织机(织布),发出札札的织布声。

(她思念牛郎,无心织布),因此一整天也没织成一整幅布帛,眼泪像下雨一样落下来。

银河又清又浅,相隔又有多远呢?虽只隔一条清澈的河水,但他们只能含情凝视而不能用话语交谈。

四、品读感悟,体会情感。

1.再读古诗,与同学交流诗文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织女与牛郎被银河阻隔,不能相见的哀伤与不幸的情感。

)2.诗中哪些地方体现了织女的哀伤与不幸的情感?(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五、熟读成诵,拓展延伸。

1.熟读成诵,小组交流:诗中的织女给你留下什么印象?(美丽、勤劳、孤独、哀怨、痛苦)2.推荐阅读《牛郎和织女》。

迢迢牵牛星牵牛星↔织女星美丽、勤劳、孤独、哀怨- 第三课时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贴出图片(一个宁静、美丽的夜晚,一轮玉盘似的月亮高悬夜空),你看到了什么?看到月亮,你想到了什么?激发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

(可诵读关于月亮的古诗)2.导入新课: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另一首关于月亮的诗《十五夜望月》。

二、释题意,明作者。

1.十五夜: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的夜晚。

2.王建,字仲初,许州(治今河南许昌)人,唐进士,曾任昭应丞、渭南尉。

一生困顿,晚景尤其凄凉。

早年以宫词著称,中年后,诗风转变,其乐府诗多方面地反映劳动人民的生活面貌,揭露统治阶级的暴行。

语言通俗明晰,凝练精悍,风格简括爽利,善用七言歌行体。

三、初读古诗,扫清字词障碍。

1.借助拼音自由读诗。

同桌互读,集体交流。

2.重点指导书写“栖、鸦”两个生字,注意“栖”字右面是“西”,不要加横。

“鸦”是左右结构,注意书写时笔画的穿插避让。

3.熟读古诗,读出诗的节奏。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四、结合注释,理解诗意。

1.借助注释,理解每句诗的意思,小组内交流。

2.全班汇报。

①汇报词语意思。

中庭:即庭中,庭院中。

地白:月光照在庭院的地上,像铺了一层白霜。

栖:歇,休息。

冷露:清冷的露珠。

湿:打湿。

秋思:秋天的情思,这里指思乡怀亲的思绪。

②连词成句,感悟诗意。

中秋的月光照射在庭院中,地上好像铺上了一层白霜,树枝上栖息着乌鸦。

夜深了,清冷的秋露悄悄地打湿庭院中的桂花。

人们都在望着今夜的明月,不知那秋天的思念之情会落到谁家?五、品读感悟,体会情感。

1.文中写了哪些传统习俗?(八月十五望月)你还知道哪些传统习俗?2.再读古诗,与同学交流: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八月十五游子的思乡之情。

)六、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1.熟读成诵,感悟古诗表达的情感。

2.课下搜集描写中秋节习俗的古诗或思乡的古诗,与同学交流。

十五夜望月望月兴叹1.课前布置了搜集与古诗相关的资料,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对古诗的学习起到了很好的辅助作用。

2.朗读是学习古诗的好方法,经过充分地朗读,能体会诗文的意思,理解诗人的情感。

《寒食》这首诗描写了暮春时候长安城白天满城飞花,皇家花园柳枝随风轻摇的曼妙春色,傍晚皇宫分传蜡烛,袅袅炊烟散入王侯贵戚家的情景,展示出寒食节长安的独特迷人风光。

本课的鉴赏关注三个方面:一是对诗情的多元解读。

对《寒食》一诗,自古以来就有两种看法。

有的认为这是首讽刺诗,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的特权及宦官得宠专权的腐败现象;有的认为这是首摹景诗,选点典型,写出了唐朝寒食节市井民情,赞颂皇恩浩荡。

既然诗的主题没有定论,教者在教学中没有必要也不应该把自己的主观理解强加给学生。

只需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解读诗文,学习多元解读的方法即可鉴赏关注的第二个方面是感受诗文中的形象。

优秀的文学作品往往“形象大于思想”,由于作者未曾刻意求深,只是沉浸在打动了自己的形象与情感之中,因而使诗更含蓄,更富于情韵。

教学中指导学生抓住诗中典型形象,可以使学生意会到比作品更多的东西。

鉴赏关注的第三点是佳词妙句,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在对佳词妙句的品评中提升对语言的感受力和鉴赏力。

通过课堂展示后学生的表现,我认为这节课是比较成功的。

课后慢慢想来,这节课成功主要得益于课堂教学中把新课标中的新理念作为教学的基本理念,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尊重学生,信任学生,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使学生想学,乐学。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变了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课件方式。

以学“答”为主的教学方式和以学“悟”为主的教学方式,虽只有一字之差,但表现出来的观念不同,课堂效率也不同。

以往课堂多体现教师、学生一问一答,学生围着教师转,这种方式束缚了学生的思维,抑制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本节课,我始终以学“悟”为主。

通过学生自学、质疑、生生合作、师生合作的学“悟”为主的方法,完成了学习任务。

建立了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营造了和谐共进的互动氛围。

本节课中,我改变过去自己高高在上,统帅课堂的作风,走下讲台和学生共同学习、交流,成为学生的朋友、伙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