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
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革命的能动的反映论
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革命的能动的反映论人的认识就是在主客体的相互作用中产生和发展的。
认识的真正本质是在实践中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对认识本质的科学揭示。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的这一特点,不仅把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同唯心主义认识论、不可知论从根本上区别了开来,而且也同旧唯物主义认识论划清了界限。
第一,唯物论的反映论与唯心论的认识论的对立。
在哲学上有两条对立的认识路线:一条是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路线;一条是从感觉和思想到物的路线。
前一条是唯物主义的认识路线,后一条是唯心主义的认识路线。
唯物主义从存在第一性、思维第二性的根本原则出发,认为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人的认识归根到底是从外部世界得来的,这就在认识论上坚持了反映论的原则。
就一切唯物论的认识论都是反映论这点而言,马克思主义以前的唯物论在认识论上的基本立场是正确的,但由于这种唯物论具有形而上学的局限性,不懂得实践对于认识的决定性意义,所以,旧唯物主义未能从根本上解决认识的本质问题。
唯心主义哲学有各种表现形式,但它们的共同特征是从思维第一性、存在第二性的原则出发,以这样或那样的方式主张人的认识是先于经验而获得的,或者认为认识是从天上掉下来的,或者认为认识是人主观自生的,总之,人的认识与外部世界没有关系,同人的直接经验没有任何关系,这就是唯心论的先验论。
这种认识论对认识活动进行了很多探索和研究,积累了一些有用的思想材料,对于推动认识论的研究和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由于这种认识论不符合认识的实际过程,是非科学的,不可能正确解决认识的本质问题。
第二,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
可知论和不可知论是由对思维能不能认识存在、能不能正确地认识现实世界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而划分出来的。
唯物主义哲学对这个问题的回答都是肯定的,即思维能够认识、并能够正确认识现实世界,也就是说,现实世界是可知的。
有些唯心主义哲学家,对这个问题也给了肯定的回答,如黑格尔。
但他同唯物主义所主张的可知沦是有根本区别的。
思考与练习第一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第一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一、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1、为什么说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答:第一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由哲学研究的对象决定的第二对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的不同回答决定着其哲学发展的方向和命运。
第三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人类实践和实现生活的基本问题。
2、怎样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时代的产物?答:(1)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是指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随着时代和历史条件的变化而变化、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而发展的。
(2)与时俱进,最重要的是进行理论创新。
(3)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时俱进的过程,就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既坚持又发展的过程,必须把坚持和发展、继承和创新辩证统一起来。
3、有人讲科学性和革命性(阶级性)是相互矛盾的,二者不可能统一,那么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性与革命性相统一的思想体系答:马克思主义是具有严格的和高度的科学性的理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又是具有彻底革命性的理论。
马克思主义之所以具有彻底的革命性,从阶级性上讲,因为它是无产阶级的思想体系,是无产阶级和劳动群众根本利益的理论表现。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革命性具有内在的统一性。
科学性是革命性的前提;革命性是科学性的必然结论。
马克思主义既尊重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又尊重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所以它是科学性和革命性高度统一的理论。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又是以科学的实践观为基础的,进一步体现为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最本质的特征。
马克思主义不仅科学地阐明了实践的观点在自身理论体系中的基础和核心作用,而且与那些脱离实际的抽象教条截然不同,它是在实践中产生又经过实践检验并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的科学真理。
这无论是就它的整体来看,还是就它的每一个组成部分来看,都是如此。
马克思主义特别强调其改造世界的实践功能。
4、结合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实际和个人事业生涯发展目标,谈谈认真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性。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题讲座第二章:认识论
孟子 不学而能为良能 不虑而知为良知
柏拉图 理念世界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其它哲学认识论的区别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坚持了唯物主义反映 论,反对了唯心主义先验论。 反映论:是指确 认认识的本质是人脑 对客观世界的反映的 认识论原则,坚持从 “物到感觉和思想” 的认识路线。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其它哲学认识论的区别
游牧和农耕 丈量土地和商品交易 建筑、工业和战争
需
要
认 识
天文学 数学 力学
了解气候 精确计算 合理用力
政治统治
管理民众
政治学
另一方面,实践为认识发展提供可能 实践创造出必要的物质条件和手段, 使人的认识能够不断发展。
人眼观察:微尘级
光学显微镜:细胞级
电子显微镜:原子以下级
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
费尔巴哈
第三节 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再认识
再实践 认识 实践
第二次飞跃
第一次飞跃
先分析下认识的主客体
认识的客体
现象 本质
多变的
稳定的 反映现象 反映本质 感性形式 理性形式
认识的主体
感觉器官 思维器官
…实践
认识
感性认识
再实践…
理性认识
感觉、 知觉、 表象
概念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判断、 推理
一、从实践到认识 ——认识运动的第一次飞跃
区别于以下三种认识论:
唯心主义先验论 旧唯物主义反映论:机械性 不可知论
(二)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对认识的不同回答
感觉和思维
唯心主义先验论
物
唯物主义反映论
物
感觉和思维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其它哲学认识论的区别
专题四 认识我们的认识
4、理论要为群众所掌握。
主体对具体客体认识的全过程
(三)认识过程的多次反复性和无限发展
1、认识过程的多次反复性
麦哲伦
爱迪生
其一,受到客观事物发展程度的限制。客 观事物是复杂的,事物的各种特性及其本 质的暴露有一个过程。
其二,受到生产发展水平和科学技术条件 的限制。
其三,受到个人的立场、观点、方法、思 维能力、工作经验、知识水平等各种主观 条件的限制。
其二,人类的认识活动总是为实践的需要 服务的。
农牧业生产 建筑、手工业
天文学
力学
解决环境污染和生态失衡
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 改革开放
生态科学
马克思主义
邓小平理论
认识产生
实践需要
• 2、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冬夜读书示子律》 陆游 古人学问无遗力, 少壮功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 绝知此事要躬行。
(二)认识的本质
马克思主义哲学对认识本质的科学规定 认识的本质是在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就认识活动中各个要素相互作用的机制 来说,认识是摹写、选择、建构和创造的 统一。
摹写
选择
主体
建构 创造
客体
认识
三、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一)从实践到认识,即在实践基础上从感性认识到 达理性认识,这是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
亚里斯多德: 不同重量的物 体下落速度不 同。
伽利略:不同重 量的物体下落速 度相同。
认识只有回到实践中去,才能达到改 造世界的目的。
理性认识向实践飞跃的条件
1、理性认识本身应当是正确的,这是实现从 理性认识到实践飞跃的前提。 2、理论要同具体实践有机结合起来,化为指 导实践的具体观念;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
• 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主体对客体的 能动作用,客体对主体是制约作用。
2、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
首先,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
世界上的客观事物种类万千,只有那些和人 们实践相关、或者实践活动指向的事物,才能成 为人们认识的对象。 例如,天空中繁星密布,首先成为天文学研 究对象的是与人们确定季节关系密切的星体; 地球上的生物品种难以计数,而人们首先着 重研究的是与农业和畜牧业有关的植物和动物。
(3)社会历史性。——实践是社会的、历史 的活动。 人的实践总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的活 动,并受着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
3、实践的基本形式
(1)生产实践。 最早出现的实践形式、最基本的实践 形式。 (2)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 是处理社会内部人与人的关系的活动。
梭伦改革 攻占巴士底狱
(3)科学实验。
伽利略比萨 斜塔实验
孟德尔 豌豆实验
居里与夫人 在做实验 朱棣文在做实验
此外,还有一些实践形式、如教育实践、医疗 实践、艺术实践以及精神生产的其它实践等等。
二、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1、 认识的主体和客体。
(1)认识的主体: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从事 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人。
主体具有以下特征:自然性;意识性; 社会性; 实践性 认识主体包括:个人主体、集团主体、 类主体三种形式。
“泰坦尼克号”与雷达的发明
1912年4月10日,著名的“泰坦尼克号”邮轮满载 1348名旅客和864名船员以及价值1.24亿美元的钻石, 离开英国南安普敦码头开始了首航。这艘巨大的邮轮 总长267米,排水量4.6万吨,船上装饰豪华,娱乐设 备应有尽有。14日深夜,“泰坦尼克号”在纽芬兰海 面撞上了巨大的冰山,不幸沉没。船上人员除了705 人获救外,其余1507人均葬身大海。
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1)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2)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是为了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3)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4)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以上四个方面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2、简述哲学基本问题及其主要内容哲学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或意识与物质的关系问题。
它的内容包括两个方面:第一方面是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
如何回答这个问题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第二方面是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认识存在、现实世界是否可知的问题。
如何回答这个问题是区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3、怎样理解社会的物质性?社会的物质性主要表现在:第一,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是整个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
第二,人们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活动虽然有意识作指导,但仍然是物质性的活动。
第三,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生产力是人类改造自然的物质力量,生产关系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物质关系,因而生产方式的客观物质性与自然物的客观物质性完全一样。
4、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及其意义。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属性。
第一,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
第二,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
第三,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
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缺陷。
第四,体现了唯物主义的自然观与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5、简述实践的含义、特点和基本形式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二章
(2)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
F=GM1M2/R2
于源来 理性认识
感性认识
有待于发展到
(3)两者相互渗透,相互包含。
判断
这花是红的。
感觉
4、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过渡的条件: 第一,要勇于实践,深入调查,获取十分丰 富和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 第二,必须经过理性思考的作用,将丰富的 感性材料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 彼、由表及里地制作加工,才能将感性认识 上升为理性认识。
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根本缺陷 (1)脱离实践考察认识 (2)不了解认识的辩证本性
主体
主体
客体
实践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特点 (1)把实践引入认识论 (2)把辩证法运用于认识论
客体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其它哲学认识论的区别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坚持了唯物主 义反映论,反对了唯心主义先验论。 反映论:是指确 认认识的本质是人脑 对客观世界的反映的 认识论原则,坚持从 “物到感觉和思想” 的认识路线。
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 有理解了的东西才更深刻地感觉它。 ——毛泽东
认识 过程
理性因素 (认知结构)
协同作用
思维方式 科学知识 价值观念
非理性因素
情感、意志、欲望、 动机、信念、习惯、 本能等
郑人买履
春秋时期,有个郑国人打算到集市上去买鞋穿,于是,他 先把脚的长短量了一下,记下了一个尺码,可是他在临走时 粗心大意,竞把尺码忘在家中。到了集市上找到卖鞋的地 方,正要买鞋;忽然想起尺码的事,于是就对卖畦说:“我 把鞋的尺码忘在家里了,等我回家把尺码拿来再买.”说完就 往家里跑。等他跑回家拿了尺码,又急急忙忙地返回集市上 时,天色已晚,集市已经散了。他白白地跑了两趟却又没有 买到鞋子。有人知道了这件事,觉得非常奇怪,就问他“你 为什么不用自己的脚去试试鞋子,偏偏要回家去拿尺码呢?” 他却振振有词地答道:“我量的尺码是非常准的,用脚哪有 尺码准确呢?”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简答题
1、如何理解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自然界、人类社会和精神意识,尽管他们表现各异,特点不同,但都根源于物质,都是物质的一种存在方式或机能。
世界上除了运动着的物质,别的什么都不存在。
(2分)世界的物质统一性,以具体物质形态的差异性、丰富性和无限性为前提,而物质形态的差异性、丰富性和多样性,又以他们的客观实在性为基础,离开多样性的物质统一性,是空洞的抽象;离开客观实在性的多样性,会变成纯粹的虚无。
只有坚持物质世界的多样性的统一,才是对世界本来面目的真实反映。
(2分)2、怎样理解人的自觉活动与社会历史客观必然性的关系?(12分)第一,人的自觉活动的开展、自觉能动性的发挥,要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前提;(1分)第二,人的自觉活动的目的、意志同历史发展总结果之间的差异是永恒存在的,但人类活动的目的性与历史发展总结果接近的趋势也是不断发展的,人们在自觉活动中可不断掌握并运用社会规律;(2分)第三,社会规律的实现形式和途径具有可选择性,这使得社会历史的进程是统一性和多样性的统一。
(1分)3、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其他哲学认识论的区别是什么?第一,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坚持了唯物主义反映论,反对了唯心主义先验论。
(2分)第二、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坚持了唯物主义可知论,反对了不可知论。
(1分)第三、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坚持能动革命的反映论,反对直观被动的反映论。
(1分)4、怎样理解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本质特征?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2分)人民当家作主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1分)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1分)5、如何理解哲学的基本问题?“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2分)存在和思维或物质和意识何为世界本原,谁是第一性的问题。
根据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可以把哲学划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个基本流派。
思维和存在或物质和意识有无同一性,即人们的思维能否认识现实世界的问题。
马哲思考题及答案
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内容丰富而深刻,涵盖了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历史和人类社会发展与自然界的关系等诸多领域和各个方面。
从狭义上说,马克思主义即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从广义上说,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
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是从广义上理解的马克思主义。
当然,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作出不同的回答:从它的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讲,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而由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从它的阶级属性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从它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马克思主义是由一系列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它是一个完整的整体。
其中,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不可分割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
2、怎样理解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必然性?马克思主义是历史的必然,它的产生是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的统一。
(1)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首先,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历史条件。
19世纪40年代欧洲资本主义经济社会的发展及其矛盾运动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历史的条件,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阶级基础。
其次,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日趋激化,对科学理论的指导提出了强烈的需求。
(2)马克思恩格斯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与创新马克思主义是主要的或直接的理论来源是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法国英国空想社会主义等,马克思恩格斯吸收了人类文明优秀成果,并超越了它们,把人类思想推向了新的高度。
哲学论述题及答案
哲学论述题及答案1.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创立是人类思想史上伟大的革命?2.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什么?为什么?包含哪些内容?3.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范畴的科学内涵及其理论意义。
4.意识的起源、本质和能动作用。
5.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的内容及其意义。
6.怎样理解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为什么说实践决定认识?7.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及其现实意义。
8.如何理解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之间的关系?9.如何理解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
10.如何理解认识和实践、主观和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11.真理及其客观性、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12.如何理解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为什么说实践标准既是确定性的又是不确定性的。
13.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的表现及其意义。
14.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及其意义。
15.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及其意义。
16.怎样理解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17.为什么说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如何在实践中坚持群众观点,做到以人为本。
18.如何理解商品的二因素、劳动的二重性、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生产的基本矛盾。
19.价值规律(内容、表现形式、作用)。
20..资本不同成分在剩余价值生产中的作用。
参考答案:1.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创立时人类思想史上伟大的革命?答:1、产生:19世纪40年代。
标志:《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社会历史根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十八世纪末到十九世纪初的欧洲的一些主要国家已占统治地位,资本主义所固有的矛盾开始激化,导致周期性经济危机的爆发,暴露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历史局限性,经济关系决定一切社会关系的事实也暴露在人们面前,社会发展的唯物辩证性质就比以前更加明显地揭示出来了。
阶级基础: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无产阶级已开始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1831-1834年法国里昂工人的武装起义,1836年英国的宪章运动,1844年的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的起义,但都失败了。
认识与实践的关系(新版含有答案)
红 花!
感觉是客观事物作用于人的感官而
引起的一种最简单的反映形式
硬! 红! 甜!
知觉 是对事物表面现象
和外部联系的综合反映
一个又甜又硬的红苹果!
苹果(知觉)=红+甜+硬+……
表象是在知觉的基础上形成的感性形象
表象
2、理性认识 理性认识是指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 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 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性 的认识。
补充内容:
认识对实践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1)正确的认识对实践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2)错误的认识对实践起着消极的阻碍作用
改革开放论
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论
格式塔图
二、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对认识的不同回答
感觉和思维
物
唯心主义先验论
唯物主义反映论
物
感觉和思维
唯心主义先验论 唯心主义 :主观唯心主义、客观唯心主义 唯心主义先验论从意识第一性、物质 第二性的前提出发,把物质世界看作主观 或“客观精神”的产物,从感觉、思想中 引出物质世界。中国古代有“生而知之” 、“万物皆备于我”的“良知”“良能” 。
(二)辩证唯物主义和旧唯物主义对认识的 不同回答 旧唯物主义的认识论:直观、消极被动的反 映论
亚理士多德的“蜡块说”
肯定了人类的知识起源于外部世界
约翰· 洛克的“白板说”
一切知识来源于经验
辩证唯物主义和旧唯物主义对认识 的不同回答
1)旧唯物主义认识论 以培根,洛克为代 表的经验论过分强调了 客体对主体的制约作用, 而忽视了主体在认识过程中能动性、创 造性。这是以“白板论”为典型代表的 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直观的反映论
马原(第二章)
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
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于源来
F=GM1M2/R2
理性认识
感性认识 有待于发展到
班· 达依尔 :陛下, 我只要 ……
舍罕国王 :当然可 以……?!
舍罕王赏麦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
判断
这些花是红的 感觉
批判
经验论: 洛克 霍布斯等 唯理论: 笛卡尔 莱布尼茨等
2、理性认识向实践飞跃的条件
(1)理论要同具体实践相结合
(2)理论回到实践须借助一定的物质条件
(3)理论要回到实践中去必须为群众所掌握
(4)要有正确的实践方法即工作方法
3、从理性认识到实践飞跃的重大意义
(1)是理性认识本身发展 的要求 (2)是实践本身发展的要求
(三)认识运动的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
一个又甜又硬的红苹果 苹果(知觉)=红+甜+硬+……
表象是在知觉的 基础上形成的感性形象。
知觉 表象
2、理性认识
含义 :是对事物的本质和内部联 系的规律性的认识,是认 识的高级阶段 特点:间接性、概括性、抽象性 形式:概念、判断、推理
理果
主义
反映 论
1、旧唯物主义认识论是消极的、 被动的、直观的反映论
(1)为什么
1)它不真正了解人的社会性和能动性; 2)把物质世界看成是消极直观的对象; 3)把主客体的关系仅看成反映与被反 映的关系。 1)脱离实践 2)不懂辩证法
(2)根本缺陷
2、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积极的、能动的、 革命的反映论
含义:是对事物表面现象和外部联系 的反映,是认识的初级阶段 形式:感觉、知觉、表象 特点:直接性、具体性、形象性 局限:只是对事物表面现象和外部联系 的反映
实践论读书笔记1000字5篇
实践论读书笔记1000字5篇《实践论》具体地论述了实践及其在认识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强调人类的生产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它决定其他一切活动;社会实践有阶级深刻的影响;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推动认识发展的原动力;只有人们的社会实践,才是认识外界的真理性的主要标准;实践还是认识的目的,无产阶级认识世界的目的是为了改造世界;阶级性和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两个最显著的特点.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实践论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实践论读后感1《实践论》是______写于一九三七年七月的一篇著作.《实践论》以认识和实践的关系为基本线索,系统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主要内容,本质特征和重要意义,坚持和发展了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______在《实践论》中阐述这以下四个基本问题:(1)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2)认识的辩证过程,即从实践认识的过程,又从认识到实践的过程.(3)批判〝唯理论〞和〝经验论(4)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关系______在《实践论》中总结了,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而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从感性认识而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而能动地指导革命实践,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全部认识论,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接触到这部分的内容还要追溯到大学时期,在《______概论》的课程上有所接触.但是大学时代的我们,学习这方面的内容大多数都是为了应付考试.对于一个没有任何社会经验的人,学这些理论无异于纸上谈兵,即使当时记得很牢,但是如果没有实践,你就学不会真正的知识,因为你没有形成共鸣,而知识和经验的掌握大多来自于亲身实践.就像好多帖子上所说的,大致意思就是:高中大学时所学到的理论知识,比如:各种物理定律,数学上微积分或是函数,能被用到的机率是少之又少.反倒是一些最基础的算术和一些基本的概念,在生活中被用到的机率很大.归根到底体现出了实践是很重要的.对于平时的生活也是一样,只有人们的社会实践,才是人们对于外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______同志对于这句话给了更加深刻准确的诠释:在社会实践过程中,人们达到了思想中所预想的`结果,于是认识被证实了,如果达不到,就会在实践中失败,在失败中得到教训.改正思想,然后取得成功.许多人总埋怨机会太少,机会从来就不是少,而是机会来了我们没有信心和能力抓住它.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我们要积极提升自我,积极了解各方面知识与经验,这样当机会来临时,我们才能把握机会,创造成功.我们要抓紧机会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才能做有准备的人.对于我们从事的这个行业,从事的这种技术行当来说,流行着一句话: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就好比像我们都经历的初始改装一样,师傅交给两个或是三个徒弟的知识是一样的,可能有些人接受的快一些,有些人接受的慢一些,通过两三课的学习,就能感受到自己属于哪一种类型的.在接下去继续的训练中,自己该知道在那些方面进行强化,知道自己在接下去的学习可能要花多一点的时间去理解,去模拟,以便跟的上师傅教学的节奏.在新学习的开始之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有着理论作为支撑,师傅讲解的经验作为指导,最终才能迈向成功的彼岸.对于飞行这个职业来说,我们也是在实践中不断摸索.顺着机长教员走过的路,在他们的指点教导之下,技术慢慢走向成熟,经历慢慢走向成功.试想一下,如果光有理论作为支撑,没有在平时飞行中机长教员给我们创造锻炼实践的机会,我们也许不会领悟这些理论的高深,不会对飞行有更深刻的认识,就像前面提到的高中大学学习的理论一样,最终还是由于使用的机率太少,最终都还给老师了.理论固然重要,没有经历过实践的考验,我们也无从辨别其正确性,只有经过实践考证过的理论,我们才能相信它的存在性,当我们解释或是运用时,又多了一份自信.但是,光有实践,没有理论作为支撑,当操作起来时,那叫盲目.〝飞行无小事〞,你的每一个操作如果没有理论提供保证,带来的后果可能是意想不到的,或是不可逆的.在平时飞行的教学中,机长教员的教学也是有理论作为支撑的.如果你对某些理论存在疑惑或是对某个操作看起来畏首畏脚,缺乏自信,他就会以理论操作手册为基准,告诉你想了解的内容是什么样的,然后对应的操作流程,在他们的监督下,实践一下.帮住我们解惑答疑.这就是飞行,也需要经历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不断往复循环的过程.通过《实践论》的阅读,也给自己今后的学习指明了一个方向,首先要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平时要多学习,多总结;对于存在的疑问,也应该第一时间寻求解决.同时在平时的飞行准备过程中,也要做到充分.当机会来临时,有能力也有自信能够把握住.通过不断的实践让自己能得到大幅度的提高,满足一名飞行员所应该具有的基本素质,保障飞行的安全顺利!实践论读后感2《实践论》文题虽为〝实践论〞,但其论述的过程却始终不离开认识.通过不断阐述认识与实践的联系,从而更能深刻地表达实践.解释实践.《实践论》首先说明了认识对生产和阶级斗争的依赖关系,而在马克思主义理论里,人的社会实践其内容正是生产活动.阶级斗争.政治生活科学和艺术的活动等等.因此认识对社会实践同样有着依赖关系.〝只有人们的社会实践,才是人们对于外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______同志对于这句话给了更加深刻准确的诠释:在社会实践过程中,人们达到了思想中所预想的结果,于是认识被证实了,如果达不到,就会在实践中失败,在失败中得到教训.改正思想,然后取得成功,此正所谓〝吃一堑长一智〞,〝失败者成功之母〞.通过阐述认识的发展过程,我们可以更清楚地了解到人的认识究竟怎样从实践产生,而又服务于实践.首先,认识来源与实践.在实践过程中,人们通过自身的感官得出事物的各个表象.各种片面以及事物的外部联系,即对事物的感性认识.然后,随着社会实践的继续,人们抓住了事物的本质.全体以及事物的内部联系,感性认识达成飞跃,成为理性认识.而认识的飞跃,是绝对不能离开实践的.认识的不断深化,无不基于实践这一基础.无产阶级对于资本主义的认识,中国人民对于帝国主义的认识,以及战争的领导者对于战争的认识等等皆是如此.但是,认识的目的不是认识本身,而是用于实践.改造世界.因而认识来源与实践,并要回归实践.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运动,在获得理性认识之后,还有更重要的过程,那便是从理性的认识到指导实践又一个飞跃.通过得来的认识指导实践,并且在实践中检验的发展认识,这是认识过程的继续.理论是否符合于客观真理性,在由感性到理性的运动过程中是不能完全解决的.要完全地解决,只有〝把理性的认识再回到社会实践中去,应用理论于实践,看它是否能够达到预想的目的〞.认识运用于实践并得到证实之后,人们对于某一客观过程在某一发展阶段内的认识运动便是完成了,对于过程的推移来说认识并没有完成.事物是不断变化和发展的,实践活动也会跟着变化发展,所以,认识同样要不断变化和发展.某一客观过程在某一发展阶段向另一阶段变化发展时,认识就要继续,就要适应新的情况.客观过程的发展充满着矛盾和斗争,因而人的认识运动的发展同样充满矛盾和斗争;社会实践过程是无穷的,人的认识过程也应当是无穷的.于是,我们得出,在单个对于某一客观过程在某一发展阶段内的`认识中,通过实践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从感性认识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能动地指导革命实践,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我们又可以得出辩证唯物主义的知行统一观: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如此循环以至无穷,并且每个新的循环都代表着更高的内容.《实践论》不仅深刻而又系统地论述了认识与实践密切关系,同时也对一些与实践相关的问题给予了精辟独到的见解,使我深受启发.关于人们在面临新的实践活动的信心问题.通常人们都不愿在没有把握.不清楚情况的时候去进行某种实践.在《实践论》的论述中,谈到了一个人的勇气与信心跟他对工作的内容和环境有没有规律性的了解直接相关.这对于我们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我们大学生在学习.研究以至将来的工作都会面临各种机会与挑战,而对于面临的实践活动我们的了解程度直接影响我们的信心.许多人总埋怨机会太少,机会从来就不是少,而是机会来了我们没有信心和能力抓住它.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我们要积极提升自我,积极了解各方面知识与经验,这样当机会来临时,我们才能把握机会,创造成功.关于正确.深刻的认识来源问题.《实践论》谈到,〝感觉只解决现象问题,理论才解决本质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一点也不能离开实践.无论何人要认识什么事物,除了同那个事物接触,即生活于(实践于)那个事物的环境中,是没有法子解决的.〞这说法看似平淡无奇,实际上正是许多人忽略了的真理.比如说游泳.骑自行车,一个人因为不会而不去游.不去骑,总在一旁看别人做,那么他永远也不可能会.又比如说我们学英语,因为说得差而不说,总是把话放在心里念,那么我们就不可能说好英语.许多事物,必须我们亲身实践才能得到真实的.正确的感知,正所谓〝实践出真知〞.以旁观者的心态,是不能学到东西的.关于真理的绝对与相对的问题.这是一个极为深刻的哲学问题.〝没有绝对真理〞,这句话如果是正确的话,那这句话本身是否看作是绝对真理呢?这似乎存在着不小的矛盾.《实践论》认为:〝马克思主义者承认,在绝对的总的宇宙发展过程中,各个具体过程的发展都是相对的,因而在绝对真理的长河中,人们对于在各个一定发展阶段上的具体过程的认识只具有相对的真理性.无数相对的真理之总和,就是绝对的真理〞.绝对真理是存在的,但不能被人单独认识,不能被某一句话阐述,因为人们对于在各个一定发展阶段上的具体过程的认识只具有相对的真理性.《实践论》是______同志对于实践的正确而系统的见解,对于指导当时的中国革命,指导我们现在.将来各种实践活动都有着极为深远的意义.我们要认真学习它,并领悟其中的思想,应用于我们的实践,从而使我们更好的参与实践,收获成功.实践论读后感3_年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直属团委组织公司团员举办读书活动,推荐《实践论》与《矛盾论》两本书,这是一次很好的学习机会,对于青年朋友提高思想认识有重要作用.《实践论》是______在_37年7月写就的,这一时期在中国共产党内存在着两种错误的思想,一种是教条主义,一种是经验主义,都是片面的强调其中一个方面,错误的思想使中国革命受了极大的损失.为了揭露两种思想的危害性,特别是教条主义,______以重要的《实践论》做出了正确的思想批判,最终指导中国革命走向成功.可以说,如果没有______的《实践论》,中国革命要走很多弯路,甚至不能取得最后的胜利.这部著作《实践论》不论是在中国革命时期指引中国共产党走向胜利,还是在当下为社会各个方面提供思想指导,都是极其正确和重要的.《实践论》是______对于马克思主义唯物论对认识的深化运动的深刻理解,即认识和实践的关系.它包括人们通过最基本的实践活动(人类的生产活动等)获得一定的认识,实践活动的不断发展又推动人们认识的不断发展,最终通过实践才能对人们的认识的真理性进行判断.通过对两者相互关系的分析,强调了两者之间是密不可分的,只有将两者统一起来,才能正确地对待某一问题.《实践论》对于人们正确认识问题.分析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有很强的指导作用.在各种社会活动中,要正确对待某一事物.某一问题,就必须按照《实践论》的方法,不断的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在人们实际的工作生活中,都会遇到各种问题,发现问题后,应根据实际情况,分析问题可能产生的原因,然后就应该再回到现场根据初步原因再推理后果,分析能够产生哪种结果,论证之前得出的原因.如果不符合情况,就应该继续分析,直到找出真正的原因,最后才能依据原因解决问题.而如果只是得到一个原因就去解决问题,不去实践中论证,那可能得出错误的原因,根据错误的原因去解决问题,非但不能得到解决,反而会产生新的问题.所以,在实际工作生活中,应该根据《实践论》中认识和实践的相互关系,从实践中不断提高认识,从实践中不断验证认识的真理性.唯有如此,才能不断提高人的思想觉悟,才能不断提高人的工作能力.通过学习《实践论》,能够深刻认识到认识与实践的重要关系,而且更要在实践中加深理解,在工作生活中践行,使之成为一种习惯,从而不断进步,不断提高.让我们年轻朋友都能学习到《实践论》的精髓,真正的在实践中来完善自己吧.实践论读后感4实践是寻求真知的唯一途径〝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动力.目的和检验标准.〞马克思主义者认为,只有人们的社会实践,才是人们对于外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实际的情形是这样的,只有在社会实践过程中(物质生产过程中,阶级斗争过程中,科学实验过程中),人们达到了思想中所预想的结果时,人们的认识才被证实了.人们要想得到工作的胜利即得到预想的结果,一定要使自己的思想合于客观外界的规律性,如果不合,就会在实践中失败.人们经过失败之后,也就从失败中取得教训,改正自己的思想使之适合于外界的规律性,人们就能变失败为胜利,所谓〝失败者成功之母〞,〝吃一堑长一智〞,就是这个道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内在实质,〝认识——实践——再认识〞是《实践论》的实践路线.实践要注意方法实践,就是一个怎样验证真理是否符合客观事物及其规律本来面目的过程.谈实践的方法,我想从实践的特性开始说起.一则,实践具有时间性和地点性:实践的内容会随时间.随场合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被前期.他地的实践所证明的东西不一定适用于当时(以及未来).当地.〝刻舟求剑〞者犯得就是类似的错误.二则,实践具备局部性和偶然性:某种局部实践的结论不一定适用于全局实践,某种偶然实践的结果不一定体现基本的.普遍的规律.〝守株待兔〞者犯得就是类似的错误.三则,实践具有层次性:此一层次实践的结论不一定适用于其他层次和全部层次.四则,实践具有主观性:人类的任何实践活动不可能绝对摆脱实践主体主观因素的制约;绝对客观的人类实践,是不存在的.主体能动发挥程度的不同,必会影响到实践的具体效果.上述特性的共同作用,则形成了人类实践的〝隐蔽性〞,或曰局限性.正因如此,仅仅依靠一时一地的.个别的.局部的具体实践,来完全否定或肯定某种认识,那是不充分的;仅仅依靠具体实践所得出的具体结论,而不给予理性地抽象.概括和总结,却来完全否定或肯定某种认识,同样是不充分的.具体实践只能用以证明具体结论,基本实践只能用以证明基本结论,普遍实践则可用以证明普遍结论;而唯有借助于人类的理性思维能力(能动),把人类的全部实践从局部上升到基本.从基本上升到普遍.进而抽象地形成人类的普遍实践(绝对实践),才能足够地证明客观事物的真理.另外,还要预防经验主义和教条主义.这篇文章,对当时中国革命的起到了巨大推动作用.它批判了当时革命中存在的两种不良倾向,其一是经验主义,其二是教条主义.经验主义有什么害处呢?不妨举一例说明.一队科研人员要到某雪山顶上探险.一位专家指出,高山顶上酷寒,煤气孔容易被冻住,需多带几根钢针以防不测.但是负责装备的是个老队员,他仅凭经验认为,一根钢针就足够了,因而没有听从专家的劝告.结果这群人全部被冻死在山顶,就因为那根钢针不小心弄断了,煤气孔堵塞,无法取暖.这个例能够极好的说明,经验是要得的,但经验主义是万万要不得的.我想,犯经验主义的结果就是,决策前〝眉头一皱计上心来〞,实践后〝鼻一酸眼泪流下来〞.实践要注意总结总结的过程是一个认识飞跃的过程.要善于在总结自己的实践经验中学习,在再认识的环节上下功夫.不论是学习还是总结,都要找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点,在结合中升华,在结合中创新,在结合中发展.为此,要把调查与研究结合,既弄清情况,又理出头绪;把经验与教训结合,成功的经验固然重要,但失败的教训更可贵,从教训中学习往往使人更聪明;把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结合,既要有丰富的材料,又要找出本质;把集中起来与坚持下去结合,既要善于集中正确的意见形成科学的决策,又要持之以恒的抓好落实.这样,经常不断地升华,使零碎的变成系统的,朴素的上升为理性的,又回到实践中运用,在实践中检验,在实践中发展.从而,形成实践.认识.总结.再实践.再认识.再总结的良性循环.实践论读后感5《实践论》是______写于一九三七年七月.《实践论》以认识和实践的关系为基本线索,系统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主要内容,本质特征和重要意义,坚持和发展了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______在《实践论》中阐述这以下四个基本问题:(1)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2)认识的辩证过程,即从实践认识的过程,又从认识到实践的过程.(3)批判〝唯理论〞和〝经验论〞.(4)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关系______在《实践论》中总结了,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而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从感性认识而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而能动地指导革命实践,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全部认识论,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在过去的高考课本里,我们学大多数都是为了应付考试,对于一个没有任何社会经验的人,学这些理论无异于纸上谈兵,即使当时记得很牢,但是如果没有实践,你就学不会真正的知识,因为你没有形成共鸣,而知识和经验的掌握大多来自于亲身实践.现在你回想一下高考的知识你还记得多少.如果现在让我们去再考又可不可以考到原来的分数呢?所以实践是重要的.〝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全部认识论,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这是正确的实践观.〝自觉投身社会实践中去〞,相信这也是对于我们年轻人的一个要求,同时也是我们进步的一个最好手段.所以,在实践中进步,从现在开始.《实践论》论文的语言不仅直白生动,还准确.对于论文而言,语言的准确性是第一位的.______通篇用的都是常见的词汇,但却十分精确地表达出了作者的思想内涵.比如说,〝秀才不出门,全知天下事,在技术不发达的古代只能是一句空话,在技术发达的现代虽然可以实现这些话,然而真正亲知的是天下实践着的人,那些人在他们的实践中间取得了‘知’,经过文字和技术的传达而到达于‘秀才’之手,秀才乃能间接地‘知天下事’.如果要直接地认识某种或某些事物,便只有亲身参加于变革现实.变革某种或某些事物的实践的斗争中,才能触到那种或那些事物的现象,也只有在亲身参加变各现实的实践的斗争中,才能暴露那种或那些事物的本质而理解它们.〞简洁精确的例子把要说的问题一语道破,这也算是______的高明之处了吧!〝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变革梨子,亲口吃一吃.你要知道原子的组成同性质,你就得实行物理学和化学的实验,变革原子的情况.你要知道革命的理论和方法,你就得参加革命.一切真知都是从直接经验发源的.但人不能事事直接经验,事实上多数的知识都是间接经验的东西,这就是一切古代的和外域的知识.〞实践,不论是怎样的工作都离不开实践,实践出真知!实践也是要求我们对于时间和空间有个统一,因为不同的时期和地点则要求我们进行不同的实践,在整篇实践论当中,也可以看到很多符合当时历史背景的具体实例,用那些实例说服人们,我们也知道,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所以在不同的时。
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哲学基础
第35卷第12期2023年12月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SOCIALSCIENCESJOURNALOFUNIVERSITIESINSHANXI Vol.35No.12Dec.2023 收稿日期:2023-09-03作者简介:李 亮(1971—),男,山西忻州人,上海师范大学教授,博士,从事中国共产党的基本理论与政策研究。
引文格式:李亮.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哲学基础[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23,35(12):16-20.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哲学基础李 亮(上海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上海200234)摘 要: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一文中首次明确地提出了“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这一哲学范畴,不仅对思维和存在这一哲学基本问题作出规定,科学回答了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问题,而且通过对认识的辩证运动的考察,揭示了理论与实践的辩证关系。
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由于是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的有机统一,所以也从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出发,阐明了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道理。
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正确解决了贯彻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根本问题,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哲学基础。
关键词: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实事求是DOI:10.16396/j.cnki.sxgxskxb.2023.12.003中图分类号:A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285(2023)12-0016-05 1940年1月,毛泽东在发表于《中国文化》杂志上的《新民主主义论》一文中首次明确地提出了“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这一哲学范畴,不仅对思维和存在这一哲学基本问题作出规定,科学回答了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问题,而且通过对认识的辩证运动的考察,揭示了理论与实践的辩证关系;同时,从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出发,阐明了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道理。
可以说,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哲学基础。
一、哲学基本问题与实事求是 在总结全部哲学史的基础上,恩格斯明确地提出了一个纲领性的论断:“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能动的反映论
能动的反映论
能动反映说:辩证唯物主义关于文学创作源泉的解释。
只称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
认为文学是作家对社会生活的能动反映,是社会生活在作家头脑中反映的产物。
这不仅肯定了文学作品来源于社会生活,反映社会生活,坚持了唯物论,同时又强调了文学作品对社会生活的反作用,作家主观的能动性和创造性在反映生活过程中的重大作用,灌注着辩证法。
文学作品的素材来自社会生活,生活是文学创作的原料基地,作家的大脑则是这原料的加工厂。
自然形态的东西只有经过加工才能变成观念形态的东西,也就是说,客观生活只有经过作家头脑的中介才会转换为文学作品。
这里i作家头脑的加工和中介过程不是照相机的摄取或镜子的反射,而是复杂的精神劳动和思维过程;不是简单的反映,而是能动的反映。
作家的头脑不仅决定着文学反映生活的正确与否及其深浅程度,而且决定着文学作品对现实生活发生怎样的影响。
作家世界观的先进性也在于此。
能动反映说以辩证唯物主义为依据,把社会生活、作家和文学作品三者作为一个完整的系统加以研究,不仅揭示了以社会生活为原点的:三者顺向关系,而且指出了文学作品与社会生活的循环联系,以及作家对社会生活的反向乍用。
从而划清了与表现说,再现说的界限,对文学创作有着积极的指导意义。
马克思主义理论
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质属性,在于它的彻底的科学性、坚定的革命性和自觉的实践性,而彻底的科学性是最根本的。
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方法论是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所遵循的根本方法的学说和理论体系,方法论同世界观是统一的。
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又是方法论。
哲学的两个基本问题: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
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理论意义:一、坚持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物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二、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
三、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
四、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科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一方面,运动是物质存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脱离运动的物质是不存在的,设想不运动的物质,将导致行而上学;另一方面,物质是一切运动变化和发展过程的是在基础和承担者,世界上没有离开物质的运动,任何形式的运动,都有它的物质主体,设想无物质的运动,将导致唯心主义。
物质的运动是绝对的,而物质的运动过程中又有某种相对的静止。
时间和空间是物质的存在形式,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
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
为什么实践是人类存在的方式?首先,实践是人所独有的活动。
其次,实践集中表现了人的本质的社会性。
最后,实践对物质世界的改造是对象性的活动。
联系和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作为一个普遍的哲学范畴,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
发展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也是理解这些规律和范畴的“钥匙”;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跟班方法——矛盾分析法。
认识论—能动反映论(考研版)
认识论一、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1、实践的含义及基本要素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
实践的基本要素:实践的主体:主体是指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
实践的客体:客体是指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客观事物只有被纳入主体的活动范围内,作为主体活动所指向并与主体相对立的东西时才能成为客体。
实践的手段(中介):中介是指各种形式的工具、手段以及运用、操作这些工具的程序和方法。
2、实践的特征:(1)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性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
(2)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能动性的活动,体现了自觉能动性。
(3)实践是社会的历史的活动,具有社会历史性。
3、实践的形式:物质生产实践: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社会政治实践: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
科学文化实践:即科学实验,准备性和探索性的实践活动。
4.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人类的产生、生存和活动,是以实践为基本方式和标志的。
首先,实践是人所独有的活动,是人与动物区别开来的基础。
其次,实践是人的自觉能动性的集中体现。
实践队物质世界的改造是对象性的活动。
最后,实践是人的现实社会关系的基础,集体中表现了人的本质的社会性。
5.实践和认识的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实质主体和客体的关系,从根本上说是认识关系和实践关系。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主体和客体的关系不仅仅是认识和被认识的关系,而且也是改造和被改造的关系;主体反映客体的过程,也是主体改造客体的过程。
所谓认识过程,就是人们在改造对象的实践中辩证地反映对象的过程。
主体反映客体的过程,也是主体改造客体的过程。
主体在实践活动中,不断地打破客体的限制,超越现实客体,发展自己的能力和需求,同时也使客体得到进一步的改造、发展和完善。
主体与客体之间这种限定和超越或限定中的超越关系,就是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实质。
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主要包括以下环节:一是确立实践目的和实践方案。
二是实践主体按照实践目的和实践方案实际地作用于实践客体,通过一定的实践手段把实践方案变成实际的实践活动。
第一节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能动革命的反映论
第八节整体和部分整体和部分作为唯物辩证法的范畴是揭示事物发展的全局与局部及其相互关系的一对范畴。
整体和局部是客观事物普遍联系的一种形式,世界上的事物都有整体和部分两个方面,大至宇宙天体,小到基本粒子,无一例外。
一、什么是整体、部分整体(whole)是指由事物的各个内在要素相互联系构成的有机统一体及其发展的全过程。
如:自然界的银河系、太阳系、生态系统及其发展的全过程;社会中的国家、部门、单位等及其发展的全过程,都是整体。
整体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有组织的整体,一类是没有组织的整体。
相对没有组织的部分组成的整体,其整体和部分的关系是简单的。
如一堆砂子,沙粒之间没有有机的联系,整体的性质可以看成是部分的总和。
相对有组织的整体来说,就具有了复杂的性质,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就有了特殊的意义。
部分(part)是指组成有机体的各个方面、要素及发展全过程的某一阶段。
如:对太阳系来说,地球、月亮等星球就是组成部分;一个人的大脑、心脏、四肢等各部位就是人这个有机体的组成部分。
相对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来说,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等都是其中的一个部分。
二、整体和部分的辩证关系1、整体和部分的对立(1)整体和部分的区别首先是指在同一个事物中,整体和部分是有严格的区别界限的,就是说整体就是整体,部分就是部分,二者不能混淆,也不能颠倒。
(2)整体和部分的地位不同在确定的联系中,整体居于主导地位(dominant status),统率着部分。
整体处于全局的统率地位,起着支配、领导、决定的作用,整体统率着部分,协调各个部分朝着一个方向发展。
如国家相对于家庭而言是整体,“国破家亡、国兴家昌”则形象地说明了国家这一整体起决定作用。
部分服从整体,处于从属地位(subordinate status)。
如:“地方服从中央”。
(3)整体和部分的功能不同整体的主导地位是通过它具有与部分不同的功能体现出来的,即整体具有部分根本没有的功能。
首先表现在整体具有部分没有的功能,当部分按一定的方式组合成为整体时表现出来的功能和作用是部分所没有的或不具备的。
实践论
《实践论》是毛泽东写于一九三七年七月。
《实践论》以认识和实践的关系为基本线索,系统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主要内容,本质特征和重要意义,坚持和发展了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
毛泽东在《实践论》中阐述这以下四个基本问题:(1)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
(2)认识的辩证过程,即从实践认识的过程,又从认识到实践的过程。
(3)批判“唯理论”和“经验论”。
(4)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关系。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动力、目的和检验标准。
”马克思主义者认为,只有人们的社会实践,才是人们对于外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
实际的情形是这样的,只有在社会实践过程中(物质生产过程中,阶级斗争过程中,科学实验过程中),人们达到了思想中所预想的结果时,人们的认识才被证实了。
人们要想得到工作的胜利即得到预想的结果,一定要使自己的思想合于客观外界的规律性,如果不合,就会在实践中失败。
人们经过失败之后,也就从失败中取得教训,改正自己的思想使之适合于外界的规律性,人们就能变失败为胜利,所谓“失败者成功之母”,“吃一堑长一智”,就是这个道理。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内在实质,“认识——实践——再认识”是《实践论》的实践路线。
实践要注意方法实践,就是一个怎样验证真理是否符合客观事物及其规律本来面目的过程。
谈实践的方法,我想从实践的特性开始说起。
一则,实践具有时间性和地点性:实践的内容会随时间、随场合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被前期、他地的实践所证明的东西不一定适用于当时(以及未来)、当地。
“刻舟求剑”者犯得就是类似的错误。
二则,实践具备局部性和偶然性:某种局部实践的结论不一定适用于全局实践,某种偶然实践的结果不一定体现基本的、普遍的规律。
“守株待兔”者犯得就是类似的错误。
三则,实践具有层次性:此一层次实践的结论不一定适用于其他层次和全部层次。
四则,实践具有主观性:人类的任何实践活动不可能绝对摆脱实践主体主观因素的制约;绝对客观的人类实践,是不存在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坚持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重新学习《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林志浩《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以下简称《讲话》)发表于1942年,这是伟大的毛泽东思想成熟的时期。
毛泽东思想最根本的的东西,不是别的,而是毛泽东同志所阐述,所丰富的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和辩证法。
《讲话》中有关创作问题的一系列精湛论述,正是建立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牢固基础上,是彻底的、辩证的唯物主义思想在创作问题上的表现。
四十年来,我们产生过许多光辉作品,雄辩地证明《讲话》的这个根本思想已为大批的文艺工作者所接受,成为他们进行创作的重要指导思想。
但是,毋庸讳言,这个根本思想并未被普遍接受和正确理解,因而出现种种偏离甚至对抗它的论调。
“四人帮”大批所谓“黑八论”,首当其冲的就是“写真实”论、“现实主义广阔的道路”论、“现实主义深化”论,这就是严重的对抗《讲话》的论证。
反对写真实,反对现实主义在新的社会条件下不断深化,不断开拓自己广阔的道路,这就是反对文艺上的唯物主义原则,就从根本上抽空了毛泽东文艺思想的基石。
几年来的拨乱反正,取得了伟大的成绩,文艺上出现百花齐放,欣欣向荣的景象,毛泽东文艺思想也重放光华。
但是对于《讲话》的这个根本思想的理解,仍然存在着种种分歧和偏差,这是值得注意的现象。
文艺是人们认识世界的一种形式,它必然要受到认识论的一般规律的制约。
认识论的首要问题是确定认识的来源。
人的认识只能来源于外部的客观世界。
《讲话》对此作了明确的论述:“作为观念形态的文艺作品,都是一定的社会生活在人类头脑中的反映的产物。
革命的文艺,则是人民生活在革命作家头脑中的反映的产物。
人民生活中本来存在着文学艺术原料的矿藏,……这是唯一的源泉”。
这是彻底的唯物主义思想。
这里所谓反映,用恩格斯的话来说,是“决意按照它(指现实世界)本身在每一个不以先入为主的唯心主义怪想。
除此以外,唯物主义根本没有更多的意义。
”①这是彻底的唯物主义的反映论,它要求排除一切先入为主、和事实不相符合的怪想。
不排除这些,就谈不上反映,谈不上承认社会生活是唯一的源泉。
所以反映论的第一要义,还是要按照生活“所呈现的那样”来理解、来反映,要描写客观存在的社会生活的真实情况,不隐瞒,不夸大,也不粉饰。
在这个意义上说,“写真实”的口号是正确的。
因为它承认社会生活是创作的源泉,生活中存在着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真实性。
文艺要反映生活,就必须写真实。
所以写真实的要求,同《讲话》所阐述的反映论的原则是一致的。
怎样写真实,怎样正确反映呢?生活中的真实虽是客观存在的,但它决不会自己来到作家的笔下。
毛泽东同志把自己的认识论著作,叫做《实践论》,特别强调实践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
因为只有经过实践,客观真实才能反映到人脑中来,“离开实践的认识是不可能的”。
马克思主义的反映论所以同机械唯物论的反映论存在着原则分歧,就在于前者强调实践在认识中的作用,认为离开人的能动作用,实践的作用,就谈不到正确的反映,而后者则不懂得这个道理,它不把辩证法应用于反映过程,因此它的反映论只能是一种直观的消极的反映。
这在文艺创作上,就有现实主义与自然主义的原则区别。
毛泽东同志始终坚持实践在认识中的作用,坚持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
在《讲话》里,他特别强调作家“必须到群众中去”,“到火热的斗争中去”,这不是去游山玩水,也不是去走马观花,而是去生活、工作和斗争,去参加变革自然和变革社会的实践活动。
社会实践是创作实践的前提和基础,离开了前者就不可能有后者。
社会实践是艰苦的,创作实践也很不容易。
《讲话》要求作家必须“观察、体验、研究、分析”一切对象,必须把“日常的现象集中起来,把其中的矛盾和斗争典型化”。
它不仅强调生活是唯一源泉,作家应当“根据实际生活创造出各种各样的人物来”,还指出“集中”和“典型化”的重要性。
这在创作上必然倾向于现实主义而反对自然主义。
“马克思主义只能包括而不能代替文艺创作中的现实主义”,这句话充分说明毛泽东同志对于现实主义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中所处的重要地位的正确理解。
《讲话》揭示认识和反映的规律,不是直观的、机械的,不是生活中有什么真实就描写什么真实,而是必须“集中”,还必须“典型化”。
所谓“集中”,就是“将丰富的感觉材料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改造制作工夫”;所谓典型化,固然还要通过感性的生活形式来表现,但它已经是从感性认识跃进到理性认识的产物。
恩格斯评论玛·哈克奈斯的《城市姑娘》,一开始就赞扬它具有“现实主义的真实性”,因为它所写的伦敦东头女工耐丽被格朗特玩弄和遗弃,以及她后来的种种悲惨生活的描述,都是真实感人的。
但恩格斯并不满足于这种真实性,他作为“一个有幸参加了战斗无产阶级的大部分斗争差不多五十年之久的人”,决不把自己的眼光局限在作者所描写的特定的题材之内,而是高瞻远瞩,看到十九世纪八十年代前后英国工人运动的情况,因而提出他对现实主义的要求:“除细节的真实外,还要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
”并批评小说对于“环绕着这些人物并促使他们行动的环境”的描写,“就不是那样典型了”。
这启示我们,真实性是文艺的必要条件,但作家决不能满足于某一题材范围内的真实,他必须给自己提出更高的目标—典型化。
这就要求他高瞻远瞩,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分析、研究现实生活,从感性认识跃进到理性认识,从而创造出“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正是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反映论,《讲话》提出了文艺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原则:“人类的社会生活虽是文学艺术的唯一源泉,……但是文艺作品中反映出来的生活却可以而且应该比普通的实际生活更高,更强烈,更有集中性,更典型,更理想,因此就更带普遍性。
”这里用了六个“更”,都是文艺反映生活所产生的特征。
为了简要地说明问题,人们常常用一个“高”字来囊括其余。
但是这个“高”字却常常遭到有些人的非议。
这是须要澄清的。
如果我们真正相信《实践论》,坚持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那就应该承认这段话是正确的,文艺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理论原则是无可非议的。
这所谓“高”,乃是提高,而不是拔高,是炼铁矿石成铁,而不是点石成金,是把自然形态的原料化成观念形态的作品,这当然是一种提高。
我们必须理直气壮地坚持文艺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原则,因为这是今天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需要。
近几年来,人们对“四人帮”治下由于拔高而炮制出来的“瞒和骗”的文艺,产生一种正当而强烈的愤恨情绪,因而特别强调文艺要“源于生活”,要按照生活的本来面目来反映。
这当然是合理的,而且取得了积极的成果。
我们今天仍然要坚持文艺“源于生活”的原则,要反对一切脱离生活或肆意拔高的不良倾向。
但是决不能因此而反对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
否则就会产生偏差,并在创作上造成不良后果。
有的同志曾在全国有影响的报刊上专门发表文章,公开反对源于生活的文艺还要高于生活的原则。
有的同志主张文艺要按照生活的本来面目来反映时,十分强调真实性,认为作家只要再现生活的真实就够了。
他说:“艺术真实不是对生活真实的改造,也不是作家主观的产物,更不是高于生活真实的第二真实。
它是被再现了的生活真实。
文学作品的思想性、倾向性,就是再现的准确和深刻与否。
”这里的意思很清楚,艺术真实是再现了的生活真实,即艺术真实﹦(再现了的)生活真实。
这是在正确地坚持文艺源于生活的同时,又错误地反对它高于生活的特性。
从生活真实到艺术真实,决不限于把前者用语言形式再现出来。
车尔尼雪夫斯基说得好:“再现生活是艺术的一般性格的特点,是它的本质;艺术作品常常还有另一个作用,—说明生活;它们常常还有一个作用:对生活现象下判断。
”①这里指出“再现生活”是艺术的本质,就是肯定了唯物论的反映论。
“再现生活”与“高于生活”决不是矛盾的,前者指的是艺术的本质,侧重于承认客观对于主观的第一性;后者则是就其完整的表现形态而言,侧重于说明主观在反映客观中的作用。
创作者何?创作就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而不是机械地、无动于衷地反映,它不仅要运用作者的思维能力,还要渗透作者的思想感情,要对生活作说明和下判断。
不这样是不可能的。
人脑是能动的器官,而不是被动的机械。
如果作者对所要反映的生活无动于衷,没有自己的是非和爱憎,他就很难下笔。
这里关键的问题在于:作家的主观能动作用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是符合历史潮流的,还是违背历史潮流的。
凡是正确的、符合历史潮流的能动作用,必然要帮助作家更真实、更深刻地反映生活,否则就会歪曲生活,产生瞒和骗的文艺。
所以只是强调再现生活,强调艺术的一般性格,而不同时指出作者的正确的能动作用在创作过程中的不可忽视的重要性。
那肯定是一种片面性的观点。
所以我们对于从生活真实到艺术真实的问题,一定要坚持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不仅要承认客观对于主观的第一性,要再现生活的真相,还要强调发挥作者正确的主观能动作用,以挖掘生活的真义,展示生活的趋向。
这样的反映过程,既是一种改造,也是一种提高。
它提高人们对生活真实的认识,也提高人们的思想和情操。
所以文艺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原则是不可动摇的,否定了它,就是否定了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
必须指出,批判林彪、江青之流鼓吹的瞒和骗、假大空的文艺,从认识论的角度说,应该批判他们的主观唯心主义、唯我主义,而不是去反对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
他们曾经大肆鼓噪能动的反映,实是打着能动反映的旗号以遂其天马行空、肆意捏造的反革命意图。
如果我们因为批判林彪、江青之流的谬论,不敢理直气壮地坚持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坚持文艺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原则,而把脱离生活的拔高和源于生活的提高混同起来,认为你搞拔高,我就连提高也不讲,只讲再现,用一种片面性去反对另一种片面性,用机械唯物论去反对主观唯心主义、唯我主义,那是无论如何也反对不了的。
所以医治瞒和骗、假大空的灵丹妙药,不是别的,而是回到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上来,回到《讲话》的根本精神、根本思想上来。
毛泽东同志的反映论,最有决定意义的一点,在于他不仅强调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而且对实践贯彻历史唯物论的观点,这集中表现在他关于认识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上。
《实践论》开宗明义指出:“马克思以前的唯物论,离开人的社会性,离开人的历史发展,去观察认识问题,因此不能了解认识对社会实践的依赖关系,即认识对生产和阶级斗争的依赖关系。
”毛泽东同志没有抽象地谈论社会生活,而是具体地揭示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生产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就因为他们是生产活动的积极承担者。
而阶级社会的阶级关系,从根本上说就是生产关系。
所以“这是人的认识发展的基本来源”。
把这种实践观引入认识论,必然要承认:认识主要来源于千百万群众的实践,群众是认识的主体,即是说:“凡属正确的领导,必须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经过群众实践的考验,“然后再从群众中集中起来,再到群众中坚持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