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美反映论的再思考
对“审美意识形态论”的再反思
中 图分类 号 : 6 1 0
文献标 识码 : A
文 章 编 号 :6394 (090—100 17—8120)5 6—6 0
关于“ 审美意识形态论” 我在多篇文章 中都 已谈 识对象不是 自在的 , , 而是 由人 的活动所 形成的 ; 同时 , 及; 这里要谈 的只是针对 目前学界有些学人对这个 问 人在通过 自己的活动作用于外部 自然 的过程中 , 也改 题 的质疑 , 以前 较分散 的 内容归纳 一下 , 把 较集 中地 变 了他 自身 , 提升 了 自身的认识世 界 的能力 , 充实 了 做一些学理上的论证 , 以便大家全面理解我对这个 问 人 自身 的内部 世界 。这就 改变 了以往 对认识作 纯科
对 “ 美 识 形 态 论 " 审 意 的再 反 思
王 元 骧
( 州 师 范 大 学 中 国美 学 与 文 论 研 究 中 心 , 江 杭 州 30 3) 杭 浙 10 6
摘 要 :审美” 意识形态” “ 与“ 两者既可兼 容也可 排斥 , 把审美与意识形态相融合 , 使意识形 态的一般理
、
文艺何以是一种“ 意识形态” ?
一
切精神现象都是现实世界 的反 映, 文艺作 品也 这两个概念 与近代认识论哲学 中的用语相 区别 , 学界
主体” 客体” 借 以表 明这种反 映不 与“ , 不 例外 。 自古 以来 , 多文艺理论著作都从文 艺与现 就把它们译 为“ 许 实的关系方面来探 讨文艺 的性 质 , 这是 完全 正确 的。 是直观的 、 向的 、 单 机械的 , 而是 双向的、 辩证 的 、 能动 问题只是对于“ 反映”人 们有不 同的认 识和理解 。反 的, 通过人 自身的活动来 完成 的, 总带有 人的一 , 是 它
2024年美学理论读后感范文
2024年美学理论读后感范文标题:走近2024年的美学理论——个人读后感引言:美学理论是对艺术与美的本质及其规律进行研究的学科,是探索人类审美情感与体验的范畴。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美学理论也在不断更新与变革。
本文将围绕2024年的美学理论发展,展开个人的读后感,尝试探讨其中的问题和思考。
一、多元美学观的兴起在2024年的美学理论中,一个鲜明的特征是多元美学观的兴起。
过去的美学理论往往将美的标准局限于某种特定的规范或范式,而2024年的美学理论则更加注重多元性和包容性。
对美的定义不再局限于传统的材质与形态,而更多地关注艺术作品所传达的情感、思想、社会背景等方面。
这种多元美学观的兴起使得人们对美的理解更加广泛,也使得艺术作品的创作和品味变得更加多样化。
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们的审美视野得到了拓宽,同时也能更好地欣赏和理解不同类型的艺术作品。
二、个体化的审美体验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信息的快速传播,2024年的美学理论中,个体化的审美体验变得愈发突出。
人们可以通过网络接触到来自世界各地的艺术品,并能够自由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领域进行深入研究。
艺术作品的鉴赏不再受限于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人们可以根据个人的喜好和需求,在自己的空闲时间里随时随地进行欣赏和研究。
个体化的审美体验使得每个人都有机会成为艺术的参与者和创造者,而不再是被动接受的观众。
这种变化不仅增加了人们与艺术之间的互动性,也促进了个人审美能力的发展与提升。
三、美学与社会问题的结合2024年的美学理论将更多地关注美学与社会问题的结合。
这体现了美学不仅是一门独立的学科,更是与社会息息相关的。
在艺术作品中,艺术家们通过关注社会问题,传递他们对社会现象的思考和反思。
艺术家们不仅在表达美感,更希望用作品去唤醒人们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思考。
美学的领域不再仅仅局限于审美享受,而是将美学与伦理、政治、文化等诸多方面相联系。
这种将美学与社会问题相结合的趋势,使得艺术作品更具深度和思想性,也使得观众在欣赏时能更好地从中产生共鸣和反思。
历史上五种主要的文学观念
新时期二十年来文学理论最大的变化莫过于文学观念的多样化。
可以列出十几种甚至几十种不同的文学观念,但我以为影响最为持久和巨大的文学观念有以下六种:第一,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或审美反映论。
这种观念采用的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视角,但与传统的单一的认识论视角又不同。
传统的认识论实际上是知识论,把文学仅仅理解为一种知识,这种观念的局限是明显的。
审美意识形态论最重要的改变是引入“审美”这一概念,从而把文学看成是美的价值系统。
在80年代初、中期的美学热潮中,它力图摆脱了对“文学政治工具”论的单一的、僵化的思想的束缚,力图在马克思主义思想地平线上揭示文学自身的特征。
这一观念二十年来历久不衰,在我看来,至今仍是文艺学的第一原理。
当然这种观念的不足之处是过分看重作品,没有把文学理解为一种活动的过程。
第二,文学活动论。
这种观念采用马克思早期人学的视角。
它的新颖之处是把文学看成是区别于动物的生命活动的生活活动和精神活动,这种活动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自然的人化。
这种观念的长处是揭示人与人性与文学的密切关系,揭示了主体的人的实践是文学活动产生的根源,进而说明人的自由是人的实践的收获。
但这种观念立意在揭示人的文学活动与其他活动的共性,对于如何来确定文学区别于人的其他活动的特性,似乎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第三,艺术生产论。
这种观念采用的是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的视角。
它的突出的特点是把文学看成是一个生产与消费的过程。
在这种观念下面,作家从独特的创造者变成普通的生产者,作品从高雅的艺术品变成普通的商品。
文学的商品价值被突出强调。
文学消费等许多新的问题被提出来了。
这种观念对于实行商品经济的社会来说,无疑是有时代性的。
但是,文学被完全纳入生产与消费的视野,未免太狭隘了。
这就必然要有许多不可缺少的补充,如说明艺术生产的二重性等问题,需要有更充分的研究。
更重要的是,这种观念要揭示文学固有的特性也比较困难。
第四,艺术情感论。
这种观念采用的是文艺心理学的视角。
卢卡奇的马克思主义审美反映论涵盖的思想方法
卢卡奇的马克思主义审美反映论涵盖的思想方法西方马克思主义创始人乔治·卢卡奇( GeorgLukacs,1885 一 1971) ,是 20 世纪最有影响也最有争议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之一,他在哲学、美学和文艺理论等领域均有重大贡献。
鉴于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大思想阵营“都有危机”,卢卡奇仍坚信“真正的马克思主义是唯一的出路”。
①为此,卢卡奇晚年写成的《审美特性》被誉为第一部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美学巨着,收笔之作《关于社会存在的本体论》已成为 20 世纪最重要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着作之一。
可以说,《审美特性》和《关于社会存在的本体论》是卢卡奇 50 年来美学研究的理论总结与思想提升。
特别是在《审美特性》中,卢卡奇集中探讨了审美与艺术的历史生成、审美反映的辩证唯物主义机理以及审美结构中的特殊性范畴等基本美学问题,并立足于唯物史观的理论境域,重申了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基本立场,了却了其构建马克思主义美学的理论夙愿。
有意思的是,卢卡奇断言马克思主义美学“既存在又不存在”,再次表明他在《历史和阶级意识》中开篇明义提及的马克思主义正统只在于它是“方法”( 该着的副题就是“关于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研究”) ,“只有利用马克思所揭示的方法对现实加以客观地观察并经过整理加工,才能达到既忠于现实又忠于马克思主义”。
②在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方法研究美学与艺术问题方面,卢卡奇的《审美特性》堪称典范,本文拟探究其美学研究的方法论意义,以期对重构中国当代马克思主义美学、文艺学有所助益。
卢卡奇的马克思主义审美反映论所涵括的思想方法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历史还原方法卢卡奇回顾自己的美学研究历程时说道:“在 1930 年我重新积极从事艺术问题的研究时,一部系统的美学在我的视野中还是遥远的前景。
二十年以后,即五十年代初,我才想以完全不同的世界观和方法实现我青年时期的梦想,并且是以完全不同的内容和与以前完全对立的方法完成它。
”③这里所说的“完全不同的世界观和方法”,应该就是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
从审美反映论看傅东华《飘》的翻译过程
�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M a .2 0 10
� � � � � � � � � � 5期 � J � � a l fH be i U i e i f Ed cai V l .2 7 N 5 第 2 7� 卷第
从 审 美 反 映 论 看 傅 东 华
刘书梅
� 飘� 的
翻 译 过 程
[ 1]
�1 2 7 �
感. 通过以上分析可见, 译者在选择译介 �飘 � 时就已 经能动地对原作进行审美评价, 原作符合译者的审美
译者对原作的评价可以发现这样的删节与他对原作的 审美评价密切相关. 当时文学创作的空间被局限在消 遣文学的范围内 , 通俗小说风靡一时 , 如前所述 , 傅东
情感 , 也符合当时读者的审美期待 . 华曾经这样认为这部小说不是低俗小说可比 , 但是他 2 .对翻译策略的影响 � � � 同时主张 "译 这样的书, 与译 cl a i c 究竟两样, 如果 作为翻译审美活动中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中的一 极, 译者首先是原作的读者, 译者是原作的审美主体, 同时他的译作是译文读者的审美客体. 作为原作的审 美主体, 他必须把自己融入原文, 按作者的审美情趣去 感知原文的美, 努力在译作中再现原作者的审美情趣, 原作的美 .前文指出这种再现不是直接的再现 , 而是 通过译者对原作的审美评价的折射的再现, 译者在再 现原作的同时也会表现自己对原作的审美评价, 可以 , , 说 不论译者是否意识到 原作中总会有译者审美评价 的痕迹. 在选择原作后译者会确定相应的翻译策略, 分析 傅东华译本我们可以看到他的审美的心理结构和审美 情感也会影响其翻译策略的选择. 在翻译过程中译者 要真正字斟句确地译, 恐怕读起来反倒沉闷 " "还有一 些冗长的描写和心理分析 , 觉得它跟情节的发展没有 多大关系 , 并且要使读者厌倦的, 那我就老实不客气地 [ 3] ( 13 ) 将它整段删节了 . " 可见, 傅东华的翻译还是以故 事情节为重, 虽然他认为 �飘 � 的文学价值已经超出了 低级趣味的时髦小说, 但他还是没有看到小说揭示的 深刻的主题 .同时由于中国传统小说都是重情节轻描 写, 而这样的写作方法又不可避免地影响深受中国文 �飘 � 化熏陶的中国译者的翻译活动, 因此 原作中对反 映主题至关重要的心理描写通过傅东华的审美结构的 选择, 成为一些"冗长的描写和心理分析 " "它跟情节 的发展没有多大关系, 并且要使读者厌倦的 " , 就被删 节了 .
王元骧与“审美反映论”的理论建构
第35卷 第3期 天中学刊 Vol. 35 No. 32020年6月 Journal of Tianzhong Jun. 2020收稿日期:2019-12-24作者简介:郑玉明(1975―),男,山东泰安人,副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
· 6 ·王元骧与“审美反映论”的理论建构郑玉明(浙江工业大学 人文学院中文系,浙江 杭州 310023)摘 要:新时期以来的审美反映论研究经历了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中期的理论建构和90年代中期以后的理论深化、演进两个发展阶段。
在理论建构期,王元骧的审美反映论研究主要是从认识的角度,充分挖掘了文艺活动的审美性质,对以审美情感反映活动为核心的文艺反映活动进行了多层次的全面辩证研究;这与钱中文、童庆炳满足于对文艺活动审美性质的探讨而不重视文艺对社会现实的反映性有所不同。
在理论深化、演进期,钱中文主张新理性精神文学论,童庆炳倡导“文化诗学”,重视对“审美关系”的研究,与王元骧的审美反映论研究从认识角度转向实践角度,力图通过对文艺实践功能的充分发掘来呼应时代的文艺需要有了更为明显的反差。
通过认识与实践两个角度的深入研究,王元骧的审美反映论研究以不同于钱中文、童庆炳的深刻理论思辨实现了理论研究的彻底化,推动了审美反映论研究的深化和演进。
在当今文艺学研究中,反思型研究的理论价值由王元骧的研究得到充分展现。
关键词:王元骧;审美反映论;理论建构期;深化演进期;描述型;思辨型 中图分类号:I20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6–5261(2020)03–0006–12在新时期以来的文艺基础理论研究中,审美反映论的建构与不断完善得到了学术界的高度认同。
因为审美反映论主张文艺创作与社会现实生活的本质联系,所以其理论演进、完善大体上存在着如下两种不同的致思路径:或执着于敏感地捕捉文艺发展的时代特色,力求通过理论研究给予总结和宣扬,或更为重视深化对文艺与社会现实的本质联系的具体认识以更深刻地回应时代现实对文艺的要求。
从“审美反映论”到“艺术人生论”--王元骧教授访谈录
From“the Theory of Aesthetic Reflection” to “the Theory of Artistic Life”:An Interview with Professor
Wang Yuanxiang
作者: 苏宏斌[1]
作者机构: [1]浙江大学中文系
出版物刊名: 文艺研究
页码: 84-92页
年卷期: 2019年 第6期
主题词: 审美反映论;艺术精神;人生论;王元骧;访谈录;《文学理论与当今时代》;浙江省人民
政府;中国社会科学院
摘要:王元骧,男,1934年10月生于浙江省玉环县(今玉环市)楚门镇,祖籍浙江省永康县(今永
康市)。
1958年毕业于浙江师范学院,留校从事文学理论、美学等课程的教学与研究工作,现为浙
江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其研究以建立在实践论基础上的审美反映论为理论支点,吸
取本体论、价值论、人生论哲学的思想精华,力求把审美、文艺、人生三者统一起来,使文艺既反映人生又回归人生。
代表作有《审美反映与艺术创造》《审美超越与艺术精神》《论美与人的
生存》《审美:向人回归》《文学理论与当今时代》及《文学原理》等,其论著曾多次获得中宣部、教育部、中国社会科学院、浙江省人民政府的嘉奖,其中一等奖六次。
本刊特委托浙江大学
中文系苏宏斌教授采访王元骧教授,现整理出这篇访谈录,以飨读者。
钱中文的“审美反映论”论析
钱中文的“审美反映论”论析作者:李世涛来源:《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02期[摘要]建国以来,中国文论界就“反映论”展开过广泛而热烈的讨论。
从当代文论史看,“反映论”曾被盲目崇拜,在新时期又被一些人视为文艺发展的障碍。
但是,不少研究者在汲取历史经验教训的基础上进行了科学的探索,重新赋予了它新的阐释力和有效性。
其中,钱中文对“反映论”的阐释很有代表性。
他反对简单地、庸俗地、情绪化地对待“反映论”,梳理了“反映论”的含义,在尊重“反映论”哲学基础的前提下,强调了审美因素之于文艺反映的重要作用,提出了“审美反映”的概念。
“审美反映”科学地说明了文艺反映的过程、作用,探索了文艺反映的意义和潜力。
其“审美反映”赋予了“反映论”以新的内涵。
具体来说,文艺反映是审美反映,它有独特的心理结构、动力源、心理定势,因审美介入了现实、改变了现实,并最终体现在文艺作品中。
“审美反映论”不但挽救了“反映论”,而且提高了文艺“反映论”阐释文艺现象的能力,还有助于促进文艺批评和文艺创作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认识论;反映;审美反映;心理结构;动力源;心理定势[中图分类号]10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2689(2010)02-0006-06在中国当代文论史上,“反映论”绝对称得上是一个关键词。
不仅仅因为它与文艺创作、文艺理论有着密切的关系,而且还可以从它的历史变迁中得以证明。
它曾经被定于一尊,盲目地受到信任、崇拜,又被新时期的某些极端者视为文艺发展的障碍欲处之而后快。
但是,对于严谨、持重而稳健的理论工作者来说,它则是一个必须认真对待的理论问题,既要吸取历史的经验教训,又要面对创作和理论的实际,需要以科学的论证克服任何情绪化的态度和轻率。
实际上,新时期以来,许多文论家都曾经从不同的角度对“反映论”加以阐释和发展,他们在开放的对话中共同探索了文艺反映的复杂性和潜力,也可以说,因为有了中国当代文学理论研究者的集体智慧,才有了对反映论的科学阐释。
杜夫海纳审美对象论中再现与表现的世界
2 l ̄3 0 2 [ 月 z
湖 南 城 市 学 院 学 报
J OURNAL OF HUNAN T CI Y UN I VERS TY I
、013 No- ,.3 2
M a . 201 r 2
杜夫海 纳 审美对 象论 中再现 与表现 的世界
1 2
湖
南
城
市
学
院
学
报
2 1年第2 02 期
艺术家 的T作在 于删 除和填补杂乱的表象 , 以艺术 他 地手法保 留他认 为可 以保 留的东西 , 使我们进入一个完整
视域转 向观 赏者 ,因为艺 术作品总是置于观赏者 的面前 ,
即使是艺术 家本 人 , 当一件作品被创作 出来 , 他也 只能是
审美对象时 问的切身性才 能使读 者很 容易进入作品 , 也使
作 品在 时 间 中建 立 起 再 现 世 界 的 “ 度 ” 同 时 ,再 现 世 厚 。
基 于对现实世界的描摹与构想 , 再现再具有想象 和虚幻 的
特征 , 深度 也不能与表现相 比,总之 , 其 再现 的世 界就是 为 了表现的世界 。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审美对象 的这种 相遇归结为再现 的和表现 的两种方 式。
一
面够不上再 现的世界 , 作为实体性的作 品世界是对现实世
界 的机械复 制 , 必然 丧失现实世界 的活力 , 为审美对 象 作
、
再 现 的世 界
的再现世界虽然 也在 反应一个物的世界 , 但要使审美对象 凸显就需要具备一种 唤起 自身存在的能力 , 即审美对象 的 再现世 界需要 突出物 的重 围,使 自己周 围的他物 建立联
30第四章__审美反映论
• 柏拉图虽然发展了模仿说,但他从 理式出发否定了模仿客体的真实性, 同时也否定了模仿艺术的价值。
• 亚里士多德也对模仿说进行了阐述,但与柏 拉图不同,在亚里士多德的模仿世界中,艺 术家借助模仿所表现的现实就是真实存在的 现实世界。
• 这与模仿说自身存在的缺陷密切相关。
• 模仿说主要强调艺术与外在世界的吻合,在 模仿理论中,主体被压制在一个毫不起眼的 位置,主体性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遮蔽。外 在世界是唯一的评判标准,模仿的水平高低 一切以是否与外在世界吻合的程度为依据, 因此,模仿使得主体成为了一个缺席的不在 场者,而这也使得模仿理论从一开始就有着 与生俱来的缺憾。
• 能动反映论相比于唯物主义的一般反映论, 其本质发生了很大变化:
• 首先,能动反映论拓展了反映主体与反映客 体的理论内涵。
• 其次,能动反映论突显与强化了反映主体的 能动性与主动性。
• 强调和突显反映过程中主客体的辩证统一关 系是能动反映论的本质特征之一。
• 唯物主义的一般反映论与能动反映论构成了 审美反映论的哲学基础。但需要指出的是, 一般反映论与能动反映论只是奠定了审美反 映论的哲学基石。
• 对亚里士多德来说,诗的真实不同于历史的 真实和生活的真实,诗虽然要写个别的人或 事,但诗的目的不在于个别,而在于一般。
• 诗要对生活现象加以概括和提炼,抛弃掉不 必要的和偶然的东西,并透过现实深入本质, 通过个别的描述揭示了现象的内在本质和规 律,从而表现出事物的必然性和普遍性,达 到个别与一般的统一。
•在文艺思想上,审美反映论则与模仿与再现 理论有着复杂的理论关联。
反复的美学哲学思考
反复的美学哲学思考
反复的美学哲学思考是以评估独特的个人体验,来研究美的本质,以及回应审美行为、感官体验和一般模式。
反复的美学哲学思考包括
一些基本问题,比如审美、相对性以及情感影响,以及它们对生活中
的意义和结构之间的关系。
审美学和美学思考不仅仅是受社会和历史
影响的,也受到个人以及自然的影响,比如科学、技术,包括艺术在
内的所有因素都在影响它们。
美学和审美起源于古希腊文化,即通常被称作“古典审美”的思想。
古典审美的主要思想是以古典主义者的眼光评估艺术作品,也就
是寻找它们中的完美和形式,以及谋求节奏、比率和平衡。
自古以来,这种思考方式一直沿用到了当代,同时也包括了主观和多元性的方法,不仅从古典的角度评估作品,也从现代的角度去评估,而且有时可以
把它们结合起来使用。
今天,反复的美学哲学思考是一种跨学科的思维方式,它把对美
的思考和研究融入理论思考中,例如神话学、语言学、音乐学、空间
分析、心理学以及社会学等等。
在这些学科中,人们可以深入理解作
品中的审美和表现形式,以及研究它们本身是如何影响我们的情感,
而且这种理论思考也能够让人们去发展出自己的审美体系,让思考更
加全面。
总之,反复的美学哲学思考能够让我们把一些既定的观念拆解和
重新组成,去思考美的本质以及它们对生活的影响,并且能够帮助我
们去认识到不同情感之间的关系,去分析它们如何影响我们的认知,
从而让我们对美有着更为深入的理解。
审美反映论的理论困境
审美反映论的理论困境
叶达
【期刊名称】《西安社会科学》
【年(卷),期】2012(000)004
【摘要】反映论在文艺领域的困境,不仅是其作为认识论基础的薄弱,同时它的整体论思维方式对文学创作和解读也产生了很大危害,反映论拒绝除己之外的其他解释,并且由于过分注重文艺的认识功能,忽略了作品的审美性。
反映论的合理性实质上是借助政治权力得以确定的,如果缺乏政治高压,反映论在理论上的三个重大缺陷很难得以弥补。
作为认识论基础的逻辑错误,及其整体论的思维方式,和缺乏中介作用的机械反映,这三个缺陷是反映论的困境所在。
【总页数】5页(P3-7)
【作者】叶达
【作者单位】天津师范大学文学院,天津300387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01
【相关文献】
1.评文艺反映论与审美反映论——就《感应美学》答客难 [J], 郁沅
2.“总体性”审美反映论下的审美人类学--从《审美特性》谈起 [J], 何利娜
3.反映论、审美反映论与文化研究论——20世纪80年代以来文学理论知识型的一个考察 [J], 邢建昌;
4.反映论、审美反映论与文化研究论——20世纪80年代以来文学理论知识型的
一个考察 [J], 邢建昌;
5.从反映论到审美反映论的发展和意义 [J], 杜卫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审美反映”若干问题的澄清
【哲学与当今世界】社会科学家SOCIAL SCIENTIST2020年8月(第8期,总第280期)Aug.,2020(No.8,General No.280)收稿日期:2020-04-17基金项目:本文为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当代美学的基本问题及批评形态研究”研究成果(项目编号:15ZDB023)作者简介:石然(1987-),山东青岛人,杭州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生导师,浙江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杭州师范大学基地研究员,《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编辑,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
“审美反映”若干问题的澄清石然(杭州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浙江杭州311121)摘要:反映论论争是中国文艺理论界掀起的又一场论争。
反映论是思维与存在关系的根本揭示,不能简单地把反映论当作“科学认知层面的哲学方法论”;“简化为镜子”是机械唯物主义的反映论,绝非辩证唯物主义的反映论;文艺理论应遵守反映论的普遍指导,具体地认识文艺的审美反映;审美反映是文艺的特性,但文艺仍可能具有知性、伦理性等其他反映形式;当代“认识论美学”和“认知美学”进一步证实了“审美”与“认识”具有内在一致性。
关键词:反映论;审美反映;认识论美学;认知美学中图分类号:G83-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3240(2020)08-0021-05近年来,学术界围绕着反映论问题展开了一场大讨论。
夏中义教授通过学术访谈和一系列文章,使用“走出反映论”“告别反映论”“反思反映论”等话语和论述,试图动摇文艺的反映论基础。
为此,王元骧教授、王杰教授分别写文章予以回应。
事实上,“审美反映”是马克思主义美学若干基本命题之一。
那么,什么是辩证唯物主义反映论?怎样看待反映论在文艺领域内的表征?反映论过时了吗?本文力图对一些基本问题做出详细把握和准确解读,探究国内外研究的新进展,从而对反映论论争做出正确回应。
一、辩证唯物主义反映论内涵的澄清反映论是思维与存在关系的根本揭示,而不仅是“科学认知层面的哲学方法论”。
论审美反映的实践论视界-文艺学
。
最 近 有 刊 物 集 中 讨 论 为 什 与 实 践分 离 开 来把 它 们 理 解 为
,
”
与
物质
”
么 我 国 当 今少 有与 时 代 相 匹 配 的 文 学 作 品 的 出 现
的 关系 所 致
。
因 为按 直 观 的 观 点
物 质是 客 观 的
?
、
43
?
文学 评 论
,
一
它不可能是 主 观
自
生
,
有人问津
例
,
所 以 能 真 正 解 决 问 题 和 有 理 论 建 树 的 的
,
说 到 底 是现 实 生 活 在 作 家 头 脑 中 反 映 的 产 物
成果 微 乎 其 微
出的
一
对 于 反 映 论 文 艺 观 的 讨 论 就 是 突 要 是作 家没 有丰 富 的 生 活 积 累 和 深 刻 的 人 生 体 验
把 审 美 判 断视 作 既 是 人对
自
身 生 存 状 态 的评 价活 动
又是 对
当
身 生存意 义 的探寻活 动
,
它 的 认 识 与 实践 的 双 重性 质 不仅要 求 我 们 把
与身
、
反映 主体
有
当
作
一
个处身 于现实 关
、
系 中 的心
,
心 灵 与 行为 的 统
一
体
,
同 时
也 决定
,
从事 实 际 活 动 的 人
、
从而 把 认识论置 于 实践 论
就应该 以 这
自
的 基础 上
的心与身
卢卡奇审美反映论学说的再认识
作者: 王雄
出版物刊名: 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
页码: 117-125页
主题词: 审美反映论;卢卡奇;学说;马克思主义美学;再认;艺术真实;现代西方艺术;意识形态
摘要:本文重新检视了卢卡奇审美反映论学说,并作出了新的评价.作者认为,审美反映论构成了卢卡奇全部美学思想的基础和主体框架,也是卢卡奇据以开展美学批评的出发点和理论参照。
从总体上看,卢卡奇审美反映论学说是马克思主义美学的正统继承者。
体现了后者在二十世纪发展的基本方向和最高成就。
就理论形态而言,这种学说具有高屋建翎、兼收并蓄的特点,它围绕着审美反映与艺术真实、审美反映与主体建构、审美反映的中心对象、审美反映的最高仲裁者等方面构筑了自身的理论体系,并就审美反映与科学反映、审美反映与艺术形式等问题进行了开创性的研究。
当然,卢卡奇审美反映学说未能很好地把艺术的认识论价值与审美价值、艺术的反映特性与意识形态特性统一起来,也未能将现代西方艺术完整地纳入其理论视野,因而留下了某些缺憾。
审美反映的名词解释
审美反映的名词解释在生活中,我们经常听到术语“审美反映”,但对于它的确切含义以及其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很多人可能并不清楚。
本文将为大家解释什么是审美反映,以及探讨它在不同领域的应用和意义。
一、审美反映的定义审美反映是指人们在感受艺术品或形象美时产生的感情和认知的反应。
它是一种主观体验,因为不同的人对于同一事物的审美反映可能截然不同。
审美反映不仅包括对美的感受,还涉及对于美的理解和解释。
审美反映是人类文化及创造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延伸到了各个领域,如绘画、音乐、文学、建筑等艺术形式,以及日常生活中的服装、家具等日常物品。
审美反映也有助于我们认识和理解不同的文化和时代。
二、艺术中的审美反映艺术作品是审美反映的典型表现。
艺术家通过创造出形、色、声、韵等各种艺术形式来唤起观众的审美反映。
例如,一幅画作通过线条的组合和色彩的运用,让观者感受到作者所表达的情感或主题。
音乐作品通过旋律、节奏和和声,引发出听众的情感共鸣。
艺术的审美反映不仅仅是美的感受,它更是一种对人性、社会、历史以及个人经历的思考和记录。
通过欣赏艺术作品,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艺术家对于特定主题的理解和表达。
三、日常生活中的审美反映审美反映不仅局限于艺术领域,它渗透到了我们日常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衣着装扮、室内设计、食物的摆盘等都反映着人们的审美观念。
比如,在服装方面,不同人对于时尚的理解和追求往往变化万千。
一些人喜欢简约、大方的款式,而另一些人则更倾向于夸张、抢眼的设计。
这种差异反映了每个人内心对于美的不同理解和追求。
在室内设计中,我们可以看到不同风格的装饰,如现代风格、古典风格、简约风格等。
这些设计灵感来源于设计师对于美的追求和对于文化背景的理解。
而我们的喜好也会受到个人背景、经验和文化因素的影响。
四、审美反映的意义审美反映在我们的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它不仅仅是对美的感知,更是我们对于世界理解的一种方式。
通过审美反映,我们可以培养自己的审美意识,并从中获得情感上的满足和启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 学 艺 术 作 为 对 在 客 观 世 界 的 话 语 表 达 与 反
的相互关 系 理 论 为 文 艺理 论 中的 审美 反 映 论 奠定
映 , 不 是作 家 或 艺术 家对 外 在世 界 的机 械 反 映 , 它 而 是 作 家 或 艺 术 家 对 外 在 世 界 的 一 种 审 美 的 能 动 反 映 。作 为 马 克 思 主 义 文 学 理 论 的 基 本 命 题 , 美 审
反 映 论 有 着 非 常 深 远 的 理 论 渊 源 。 在 哲 学 上 , 美 审
了 唯 物 论 的 哲 学 基 石 。然 而 , 质 与 意 识 的 相 互 关 物
系理论仅 仅 是 唯 物 主 义反 映 论 的基 本 原 理 和理 论
前 提 , 全 面 讨 论 审美 反 映论 , 们 还 必须 进 入 辩 要 我
证 反映论或 能动反 映论的 阐释视域 。
反 映 论 以 唯 物 主 义 反 映 论 为 基 石 , 在 文 艺 思 想 而 上 , 美 反 映 论 则 与 模 仿 与 再 现 理 论 有 着 复 杂 的 理 审
论 关 联 。 在 马 克 思 主 义 经 典 作 家 的 理 论 域 中 , 学 文
ic r f et t e e t nte r.a s e c r e t n ter jce e hbo d i o lea r rf c o e r , h h at s ei rf ci o o o a h c l o h y et t e c o oy i e t f s l n t t e e et n t o w i h i f i h l n dr o t iru l i h y c
m a n i rt r e e to he r o o t i w h o eia on p e rng kig lt au e r f c in t o y t b an a ne te r t lp ita p a e l c i . K e wo s: sh tc Re e to he r y rd Ae te i f cin T oy;Lie au e Re e to he r o gi l tr tr f cin T oy; r n;r fe to l i e cin l
J n , 01 u .2 0
V0 . 6 No 2 12 .
审 美 反 映 论 的再 思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考
杨 向 荣 杨 雪 筠
( 潭 大 学 文 学 与 新 闻 学 院 ,湖 南 湘 潭 湘 41 0 1 5) 1
提
要 : 为 马克 思主 义 文 学理 论 的基 本 命 题 , 美 反 映 论 有 着 非 常 深 远 的 理 论 渊 源 , 作 审 而文 学 反 映 论 经 由别 林 斯
能动反 映论相 比于 唯物 主 义 的一般 反 映论 , 其
本 质 发 生 了很 大 变 化 。首 先 , 动 反 映 论 拓 展 了 反 能
映 主体 与 反 映 客 体 的 理 论 内 涵 ; 次 , 动 反 映 论 其 能 突 显 与 强 化 了 反 映 主 体 的 能 动 性 与 主 动 性 。 马 克
基 、 格 斯 和 毛泽 东 的 丰 富和 发 展 , 恩 已成 为 审 美反 映论 不 可 分 割 的理 论 因 素 。 审 美 反 映 论 注 入 文 学 反 映 论 审 美 的 新 鲜血 液 , 文 学反 映 论获 得 了新 的理 论 增 长 点 。 使
关键 词 : 审美 反 映 论 ; 学 反 映论 ; 源 ; 思 文 渊 反 中图 分 类 号 : 8 0 K 3— 文 献标 识 码 : A 文 章编 号 :0— 8 f00 0 0 4 O 1 4 7 2 1 )2— 0 2一 5
e r h n n e eo me to e l s y,E g l a d Ma e o g,te l e au e r f c in t e r a e o h n e r l n i me ta d d v lp n f l n k c B i n es n oZ d n h i r tr e e t oy h sb c me t e itg a t l o h
Re hi i g a utAe t e i fe to e r t nk n bo sh tc Re c i n Th o y l
Y ANG an r n Xi g—o g Y ANG e “ Xu
Ab ta t sr c :Ast e b scp o o i o fMa xs l e ay te r ,a sh t e e t n t e r a e e p o gn h a i rp st n o r i i r r h o y e t ei rf ci h o h sa v r d e r i .W i h i t t c l o y y i t te h
思 、 格 斯 曾 经 指 出 , 人 们 是 自 己 的 观 念 、 想 等 恩 “ 思 等 的 生 产 者 , 这 里 所 说 的 人 们 是 现 实 的 、 事 活 但 从 动 的 人 们 , … 意 识 在 任 何 时 候 都 只 能 是 被 意 识 到 …
反映论 曾是一个 经典命 题 。然 而 , 认 文学 艺 术对 承 现实世界 的反映 , 不 过是 对文 学艺 术 的本 质所 做 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