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史马永传》原文及翻译

合集下载

高中语文 课外古诗文《明史 马芳传》原文及翻译

高中语文 课外古诗文《明史 马芳传》原文及翻译

课外古诗文《明史马芳传》原文及翻译明史原文:马芳,字德馨,蔚州人。

十岁为北寇所掠,使之牧。

芳私以曲木为弓,剡矢射。

俺答猎,虎虓其前,芳一发毙之。

乃授以良弓矢、善马,侍左右。

芳阳为之用,而潜自间道亡归。

周尚文镇大同,奇之,署为队长。

数御寇有功,当得官,以父贫,悉受赏以养。

嘉靖二十九年秋,寇犯怀柔、顺义。

芳驰斩其将,授阳和卫总旗。

寇尝入威远,伏骁骑盐场,而以二十骑挑战。

芳知其诈,用百骑薄伏所,三分其军锐,以次击之。

奋勇跳荡,敌骑辟易十里。

寇营野马川,克日战。

芳度寇且遁急乘之斩级益多众方贺芳遽策马曰贼至矣趣守险而身断后顷之寇果麇至。

芳战益力,寇乃去。

累迁指挥佥事,复以功,超迁都督佥事。

已,袭寇有功,进二秩,为右都督。

寻以功进左,赐蟒袍。

三十六年,迁蓟镇副总兵,分守建昌。

土蛮十万骑薄界岭口,芳与总兵官欧阳安斩首数十,获骁骑猛克兔等六人。

寇不知芳在,芳免胄示之,惊曰:“马太师也!”连却。

四十五年七月,辛爱以十万骑入西路,芳迎之马莲堡。

堡圮,众请塞之,不可。

请登台,亦不可。

开堡四门,偃旗鼓,寂若无人。

比暮,野烧烛天,嚣呼达旦。

芳卧,日中不起,敌骑窥者相属,莫测所为。

明日,芳蹶然起,乘城,指示众曰:“彼军多反顾,且走。

”勒兵追击,大破之。

芳有胆智,谙敌情,所至先士卒。

一岁数出师捣巢,或躬督战,或遣裨将。

家蓄健儿,得其死力。

尝命三十人出塞四百里,多所斩获,寇大震;芳起行伍,十余年为大帅,身被数十创,以少击众,未尝不大捷,威名震边陲,为一时将帅冠。

石州城陷,副将田世威、参将刘宝论死,芳乞寝己荫子,赎二将罪,为御史所劾,敕戒谕。

后世威复为将,遇芳薄,芳不与校,识者多之。

(节选自《明史·列传第九十九》)译文:马芳,字德馨,蔚州人。

十岁时被北方敌寇掳掠去,让他放牧。

马芳暗中用曲木做箭弓,削成箭习射。

俺答打猎,猛虎在他前面怒吼,马芳一箭将老虎射死。

于是俺答授予马芳上等弓矢和好马,让他在身边侍候。

马芳佯装为他所用,却暗地从小路逃回。

语文文言文翻译-马永,字天锡,迁安人

语文文言文翻译-马永,字天锡,迁安人

马永,字天锡,迁安人马永,字天锡,迁安人。

生而魁岸,骁果有谋。

习兵法,好《左氏春秋》。

嗣世职为金吾左卫指挥使。

守备遵化,寇入马兰峪,参将陈乾被劾,擢永代。

镇守蓟州。

尽汰诸营老弱,听其农贾,取备直给健卒,由是永所将独雄于诸镇。

武宗至喜峰口,欲出塞,永叩马谏。

帝注视久之,笑而止。

中路擦崖当敌冲,无城堡,耕牧者辄被掠。

永令人持一月粮,营崖表,版筑其内。

城廨如期立,乃迁军守之。

录功,进署都督同知。

永上书为陆完请恤典,且乞宥议礼获罪诸臣。

帝大怒,夺永官。

巡按御史丘养浩言:“永仁以恤军廉以律已固边防却强敌军民安堵资彼长城闻永去遮道乞留且携子女欲遂逃移。

永徒感国士知,欲救区区之报。

祈曲赐优容,俾还镇。

”永竟废不用。

永杜门读书,清约如寒士。

久之,用荐佥书南京前府。

辽东兵变。

中官王永战败,辽东自军变后,首恶虽诛,漏纲者众。

悍卒无所惮,结党叫呼,动怀不逞。

广宁卒佟伏、张鉴等乘旱饥,倡众为乱,诸营军惮永无应者。

伏等登谯楼,鸣鼓大噪,永率家众仰攻。

千户张斌被杀,永战益力,尽歼之。

永畜士百余人,皆西北健儿,骁勇敢战。

辽东变初定,帝问将于李时。

时荐永,且曰:“其家众足用也。

”帝曰:“将须文武兼,宁专恃勇乎?”时曰:“辽土新定,须有威力者镇之。

”至是,竟得其力。

都御史王廷相言:“永善用兵,且廉洁,宜仍用之苏镇,作京师籓屏。

”未及调,卒。

辽人为罢市。

丧过蓟州,州人亦洒泣。

两镇并立祠。

永为将,厚抚间谍,得敌人情伪,故咸辄胜。

雅知人,所拔卒校,后多至大帅。

尚书郑晓称永与梁震有古良将风。

(选自《明史•马永传》,有删改)马永,字天锡,迁安人。

长得魁梧伟岸,骁勇果敢有谋略。

学习兵法,喜欢《左氏春秋》。

继承世袭职务为金吾左卫指挥使。

在遵化守卫,敌人入侵马兰峪,参将陈乾被弹劾,朝廷提拔马永代职。

镇守蓟州。

全部淘汰了各营里的老弱士兵,任他们务农和经商,赚取佣金供养健壮的士卒,因此马永所率领的部队单独称雄于各军镇。

武宗到喜峰口,想出塞,马永勒住马劝诛。

明史·马云传原文翻译

明史·马云传原文翻译

明史·马云传原文翻译明史·马云传原文叶旺,六安人。

与合肥人马云同隶长枪军谢再兴,为千户。

再兴叛,二人自拔归。

数从征,积功并授指挥佥事。

洪武四年,偕镇辽东。

初,元主北走,其辽阳行省参政刘益屯盖州,与平章高家奴相为声援,保金、复等州。

帝遣断事黄俦赍诏谕益。

益籍所部兵马、钱粮、舆地之数来归。

乃立辽阳指挥使司,以益为指挥同知。

未几,元平章洪保保、马彦翚合谋杀益。

右丞张良佐、左丞商暠擒彦翚杀之,保保挟俦走纳哈出营。

良佐因权卫事,以状闻。

且言:“辽东僻,处海隅,肘腋皆敌境。

平章高家奴守辽阳山寨,知院哈剌章屯沈阳古城,开元则右丞也先不花,金山则太尉纳哈出。

彼此相依,时谋入犯。

今保保逃往,衅必起。

乞留断事吴立镇抚军民,而以所擒平章八丹、知院僧孺等械送京师。

”帝命立、良佐、暠俱为盖州卫指挥佥事。

既念辽阳重地,复设都指挥使司统辖诸卫,以旺及云并为都指挥使往镇之。

已,知俦被杀,纳哈出将内犯,敕旺等预为备。

未几,纳哈出果以众至,见备御严,不敢攻,越盖至金州。

金州城未完,指挥韦富、王胜等督士卒分守诸门。

乃剌吾者,敌骁将也,率精骑数百挑战城下,中伏弩仆,为我兵所获。

敌大沮。

富等纵兵击,敌引退,不敢由故道,从盖城南十里沿柞河遁。

旺先以兵扼柞河。

自连云岛至窟驼寨,十余里缘河垒冰为墙,沃以水,经宿凝沍如城。

布钉板沙中,旁设坑阱,伏兵以伺。

云及指挥周鹗、吴立等建大旗城中,严兵不动,寂若无人。

已,寇至城南。

伏四起,两山旌旗蔽空,矢石雨下。

纳哈出仓皇趋连云岛,遇冰城,旁走,悉陷于阱,遂大溃。

云自城中出,合兵追击至将军山、毕栗河,斩获及冻死者无算,乘胜追至猪儿峪。

纳哈出仅以身免。

第功,进旺、云俱都督佥事。

时洪武八年也。

十二年命云征大宁。

捷闻,受赏,召还京。

后数年卒。

旺留镇如故。

会高丽遣使致书及礼物,而龙州郑白等请内附。

旺以闻。

帝谓:人臣无外交。

此间谍之渐,勿轻信。

彼特示弱于我,以窥边衅。

还之,使无所藉口。

明年,旺复送高丽使者周谊入京。

马融传文言文翻译

马融传文言文翻译

马融,字季长,扶风茂陵人也。

父严,为将作大匠。

融为人美辞貌,有俊才。

初,京兆挚恂以儒术教授,隐于南山,不应征聘,名重关西。

融从其游学,博通经籍。

恂奇融才,以女妻之。

永初二年,大将军邓骘闻融名,召为舍人。

融非其好也,遂不应命,客于凉州武都、汉阳界中。

会羌虏飙起,边方扰乱,米谷踊贵,自关以西,道殣相望。

融既饥困,乃悔而叹息,谓其友人曰:“古人有言:‘左手据天下之图,右手刎其喉,愚夫不为。

’所以然者,生贵于天下也。

今以曲俗咫尺之羞,灭无赀之躯,殆非老庄所谓也。

”故往应骘召。

四年,拜为校书郎中,诣东观典校秘书。

是时,邓太后监朝,骘兄弟辅政。

而俗儒世士,以为文德可兴,武功宜废,遂寝蒐狩之礼,息战阵之法,故猾贼从横,乘此无备。

融乃感激,以为文武之道,圣贤不坠,五才之用,无或可废。

元初二年,上《广成颂》以讽谏。

颂奏,忤邓氏,滞于东观,十年不得调。

因兄子丧,自劾归。

太后闻之怒,谓融羞薄诏除,欲仕州郡,遂令禁锢之。

太后崩,安帝亲政,召还郎署,复在讲部。

出为河间王厩长史。

时车驾东巡岱宗,融上《东巡颂》,帝奇其文,召拜郎中。

融才高博洽,为世通儒,教养诸生,常有千数。

善鼓琴,好吹笛,达生任性,不拘儒者之节。

居宇器服,多存侈饰。

尝坐高堂,施绛纱帐,前授生徒,后列女乐,弟子以次相传,其盛如此。

郑玄在融门下,三年不得相见,高足弟子传授而已。

尝算浑天不合,诸弟子莫能解。

或言玄能者,融召令算,一转便决,众咸骇服。

及玄业成辞归,既而融有“礼乐皆东”之叹。

恐玄擅名而心忌焉。

玄亦疑有追,乃坐桥下,在水上据屐。

融果转式逐之,告左右曰:“玄在土下水上而据木,此必死矣。

”遂罢追,玄竟以得免。

融所著述甚多,有《周易注》、《尚书注》、《毛诗注》等。

其《广成颂》尤为后世传颂。

融一生博学多才,为东汉经学大家,对后世影响深远。

然其一生亦充满曲折,历经波折,终成一代宗师。

《明史马理传》原文翻译

《明史马理传》原文翻译

《明史马理传》原文翻译《明史马理传》原文翻译《明史》是二十四史中的最后一部,共三百三十二卷,包括本纪二十四卷,志七十五卷,列传二百二十卷,表十三卷。

它是一部纪传体断代史,记载了自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至明思宗朱由检崇祯十七年(公元1644年)二百七十六年的历史。

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明史马理传》原文翻译,希望对大家有帮助!原文:马理,字伯循,三原人。

同里尚书王恕家居,讲学著书。

理从之游,得其指授。

杨一清督学政,见理与吕柟、康海文,大奇之,曰:“康生之文章,马生、吕生之经学,皆天下士也。

”登乡荐,入国学,与柟及林虑马乡,榆次寇天叙,安阳崔铣、张士隆,同县秦伟,日切劘于学,名震都下。

高丽使者慕之,录其文以去。

连遭艰,不预试。

安南使者至,问主事黄清曰:“关中马理先生安在,何不仕也?”其为外裔所重如此。

正德九年举进士。

一清为吏部.尚书,即擢理稽勋主事。

调文选,请告归。

起考功主事,偕郎中张衍瑞等谏南巡。

诏跪阙门,予杖夺俸。

未几,复告归。

教授生徒,从游者众。

嘉靖初起稽勋员外郎与郎中余宽等伏阙争大礼下诏狱再予杖夺俸屡迁考功郎中故户部郎中庄绎者正德时首导刘瑾核天下库藏瑾败落职。

至是奏辨求复,当路者属理,理力持不可,寝其事。

五年大计.外吏,大学士贾咏、吏部尚书廖幻以私憾欲去广东副使魏校、河南副使萧鸣凤、陕西副使唐龙。

理力争曰:“三人督学政,名著天下,必欲去三人,请先去理。

”乃止。

明年大计京官,黜张璁、桂萼党吏部郎中彭泽,璁、萼竟取旨留之。

理擢南京通政参议,请急去。

居三年,起光禄卿,未几告归。

阅十年,复起南京光禄卿,寻引年致仕。

三十四年,陕西地震,理与妻皆死。

理学行纯笃,居丧取古礼及司马光《书仪》、朱熹《家礼》折衷用之,与吕柟并为关中.学者所宗。

穆宗立,赠右副都御史。

天启初,追谥忠宪。

(节选自《明史·马理传》)译文:马理,字伯循,三原人。

同乡尚书王恕闲居在家,讲学著书。

马理与他交游,受到他的指教。

《明史·许进传》原文及翻译译文

《明史·许进传》原文及翻译译文

《明史·许进传》原文及翻译译文1、《明史·许进传》原文及翻译译文《明史·许进传》原文及翻译明史原文:许进,字季升,灵宝人。

成化二年进士。

除御史。

历按甘肃、山东,皆有声。

弘治七年迁陕西按察使。

土鲁番阿黑麻攻陷哈密,使其将牙兰守之。

尚书马文升谓复哈密非进不可,乃荐为右佥都御史,巡抚甘肃明年莅镇告诸将曰小丑陆梁谓我不敢深入耳堂堂天朝不能发一镞塞外何以慰远人诸将难之乃独与总兵官刘宁谋,厚结小列秃,使以四千骑往,杀数百人。

十一月,诸军俱会。

薄暮大风扬沙,军士寒栗僵卧。

进出帐外劳军,慷慨曰:“男儿报国,死沙场幸耳,何泣为!”将士皆感奋。

夜半风止,大雨雪。

及明,冒雪倍道进。

又六日奄至哈密城下。

官军四面并进,拔其城。

贼退保土刺。

土刺守者八百人,诸军再战不下。

问其俘,则皆哈密人为牙兰所劫者,进乃令勿攻。

或欲尽歼之,进不可,遣使抚谕即下。

录功,加右副都御史。

明年移抚陕西。

十三年,火筛大举犯大同,边将屡败。

敕进与太监金辅、平江伯陈锐率京军御之,无功。

言官劾辅等玩寇,并论进,致仕去。

正德元年为尚书。

应诏陈时政八事,极言内监役京军,守皇城内侍横索月钱诸弊,多格不行。

又以帝狎比群小,请崇圣学,以古荒淫主为戒,不纳。

中官王岳奏官校王缙等缉事捕盗功,各进一秩。

进言:“边将出万死馘一贼,始获晋级。

此辈乃冒滥得之,孰不解体?”进性通敏。

刘瑾弄权,亦多委蛇徇其意,而瑾终不悦。

欲去进用刘宇代。

未几,削其籍。

瑾又摘进在大同时籍军出雇役钱,失勾校,欲籍其家。

会瑾诛得解,复官致仕。

(节选自《明史·卷一百八十六·列传第七十四》)译文:许进,字季升,灵宝人。

明成化二年中进士。

授官御史。

先后任甘肃、山东巡按,都有很好的声望。

弘治七年升任陕西按察使。

土鲁番阿黑麻攻陷哈密,派他的将领牙兰守卫哈密。

尚书马文升认为收复哈密非许进不可,于是举荐许进为右佥都御史,巡抚甘肃。

第二年,(许进)亲临前线,对各将领说:“小丑猖狂,认为我军不敢深入(他们的地盘)。

文言文马伶传翻译赏析

文言文马伶传翻译赏析

原文:马伶者,明末遗民也。

少孤,家贫,佣书自给。

年二十,游于金陵,从伶人某为弟子,学戏于伶界。

伶界者,犹今之戏曲学校也。

伶人某,名伶也,善演《西厢记》。

马伶从之学,凡三年,乃成伶界之才。

伶人某一日谓马伶曰:“吾观子之才,可成大器。

然须改易容貌,以避吾之影。

吾将去,子随之。

”马伶诺。

伶人某遂辞归,马伶从之。

伶人某至家,改易容貌,易姓更名,隐居于乡里。

马伶从之,亦改易容貌,易姓更名,隐居于乡里。

三年后,伶人某复至金陵,马伶亦至。

伶人某与马伶相见,曰:“吾已改易容貌,子亦改易容貌,吾不知子为何人。

”马伶笑曰:“吾亦不知子为何人。

”伶人某曰:“吾与子同行三年,子竟不知吾为何人,吾愧也。

”马伶曰:“吾亦愧也。

吾虽改易容貌,然吾之心未改。

吾与子同行,吾学子之戏,子学吾之戏,吾与子同演,子与吾同演,吾与子同成伶界之才。

子虽不知吾为何人,吾知子为何人。

”伶人某曰:“善。

”遂与马伶约为兄弟,同行于金陵。

译文:马伶,明末遗民也。

年幼丧父,家境贫寒,以抄写书籍为生。

二十岁时,游历金陵,拜一位名叫某的著名伶人为师,学习戏曲。

伶界,类似于现今的戏曲学校。

某,是位技艺高超的伶人,擅长表演《西厢记》。

马伶跟随他学习三年,终于成为伶界的人才。

有一天,某对马伶说:“我看你才华横溢,有望成为一代宗师。

但需改变容貌,以免与我相似。

我将离去,你随我同行。

”马伶答应了他的要求。

某于是辞别回家,马伶也跟随他。

某回到家中,改变容貌,更名改姓,隐居在乡里。

马伶也效仿他,改变容貌,更名改姓,隐居在乡里。

三年后,某再次来到金陵,马伶也一同前来。

某与马伶相见,说道:“我已经改变容貌,你也不例外,我认不出你是谁了。

”马伶笑着说:“我也不认得你是谁了。

”某说:“我们同行三年,你竟不知我是谁,我感到惭愧。

”马伶说:“我也感到惭愧。

我虽然改变了容貌,但我的心并未改变。

我们同行,我学你的戏,你学我的戏,我们共同表演,你与我共同成为伶界的人才。

你虽然不认得我,但我却知道你是谁。

高中语文 课外古诗文《明史 马世奇传》原文及翻译

高中语文 课外古诗文《明史 马世奇传》原文及翻译

《明史·马世奇传》原文及翻译明史原文:马世奇,字君常,无锡人。

世奇幼颖异,嗜学,有文名.登崇祯四年进士,改庶吉士,授编修.十一年,帝遣词臣分谕诸藩。

世奇使山东、湖广、江西诸王府,所至却馈遗.还,进左谕德。

父忧归.久之还朝,进左庶子。

帝数召廷臣问御寇策。

世奇言:“闯、献二贼,除献易,除闯难.人心畏献而附闯,非附闯也,苦兵也.今欲收人心,惟敕督抚镇将严束部伍,使兵不虐民,民不苦兵,则乱可弭。

”帝善其言,为下诏申饬.时寇警日亟,每召对,诸大臣无能画一策.世奇归邸,辄太息泣下,曰:“事不可为矣.”十七年三月,城陷。

世奇方早食,投箸起,问帝安在,东宫二王安在,或言帝已出城,或言崩,或又言东宫二王被执。

世奇曰:“嗟乎,吾不死安之!"其仆曰:“如太夫人何?"世奇曰:“正恐辱太夫人耳。

”将自经二妾盛饰前世奇讶曰若以我死将辞我去耶对曰闻主人尽节我二人来从死耳世奇曰:“有是哉!”二妾并自经。

世奇端坐,引帛自力缢乃死。

先是,兵部主事成德将死,贻书世奇,以慷慨从容二义质焉。

世奇曰:“勉哉元升。

吾人见危授命,吾不为其难,谁为其难者!与君携手黄泉,预订斯盟,无忘息壤①矣.”世奇修颐广颡,扬眉大耳,砥名行,居馆阁有声,好推奖后进。

为人廉,父死,苏州推官倪长圩以赎锾②三千助丧。

世奇辞曰:“苏饥,留此可用振。

”周延儒再相,世奇同郡远嫌,除服不赴都。

及还朝,延儒已赐死,亲昵者率避去,世奇经纪其丧。

其好义如此.赠礼部右侍郎,谥文忠。

(节选自《明史•马世奇传》)【注】①息壤:文中指誓言。

②赎锾(huán):罚金。

译文:马世奇,字君常,无锡人。

马世奇小时候聪敏异常,酷爱学习,有文学方面的名声。

考中崇祯四年进士,改任庶吉士,授任编修。

崇祯十一年,皇上派遣文学侍从之臣分别晓谕各位藩王。

马世奇出使到山东、湖广、江西各王府,所到之处拒绝馈赠。

回京,晋升左谕德。

因遭逢父丧回家。

很久才回到朝廷,晋升为左庶子。

马里传文言文翻译

马里传文言文翻译

汉光武中元二年,西南夷寻传、繇使、不韦、巂唐、叶榆、哀牢、博南,皆随号内附,遂置永昌郡,治不韦县。

永平十一年,罢永昌郡,并益州。

十三年,哀牢王柳貌率种人五千内属,以其地置哀牢、博南二县,割益州西部都尉所领六县,合为永昌郡。

永昌郡西南至永寿郡界,东北至叶榆,东西千里,南北八百里。

户二十三万,口百二十六万七千,永平中,哀牢王类牢反,攻博南,太守郑纯以兵讨之。

永平十四年,诸夷悉平。

明年,复属永昌郡。

《马里传》译文:汉光武帝中元二年,西南部的夷族寻传、繇使、不韦、巂唐、叶榆、哀牢、博南等地都纷纷归附,于是设置了永昌郡,治所在不韦县。

永平十一年,撤销了永昌郡,将其并入益州。

十三年,哀牢王柳貌率领族人五千人归附,以其地设置了哀牢、博南两县,并从益州西部都尉所领的六县中划出,合并为永昌郡。

永昌郡西南至永寿郡界,东北至叶榆,东西长千里,南北宽八百里。

户口总数为二十三万户,人口一百二十六万七千人。

永平年间,哀牢王类牢反叛,攻打博南,太守郑纯率领军队讨伐他。

永平十四年,各个夷族都被平定。

第二年,哀牢地区再次归属永昌郡。

马里传文言文翻译:汉光武中元二年,西南夷地寻传、繇使、不韦、巂唐、叶榆、哀牢、博南等,皆归附汉室,遂置永昌郡,治于不韦县。

永平十一年,罢永昌郡,并入益州。

十三年,哀牢王柳貌率众五千归附,以其地为哀牢、博南二县,割益州西部都尉所领六县,合为永昌郡。

永昌郡西南至永寿郡界,东北至叶榆,东西千里,南北八百里。

户二十三万,口百二十六万七千。

永平中,哀牢王类牢反,攻博南,太守郑纯以兵讨之。

永平十四年,诸夷悉平。

明年,复属永昌郡。

汉光武帝中元二年,西南夷地寻传、繇使、不韦、巂唐、叶榆、哀牢、博南等地,皆归附汉朝。

于是设立永昌郡,治所在不韦县。

永平十一年,废除永昌郡,并入益州。

十三年,哀牢王柳貌带领五千族人归附,以其地设置哀牢、博南两县,并将益州西部都尉所领的六县划归永昌郡。

永昌郡西南至永寿郡界,东北至叶榆,东西长千里,南北宽八百里。

文言文马严传翻译

文言文马严传翻译

马严,字子严,扶风茂陵人也。

汉光武中元元年,生于官舍。

父马援,汉明帝时为伏波将军,南征交趾,威震南蛮。

严少好学,博览群书,尤精《春秋》之学。

年二十,举孝廉,授郎中,累迁侍御史。

严性刚直,不阿权贵。

时宦官专权,朝政腐败,严屡次上疏,弹劾奸佞,言辞激切,不畏权势。

及邓皇后立,严又上疏言皇后宠幸过度,宜加节制。

邓后大怒,令有司诬陷严,严遂被免官。

免官后,严归乡里,闭门谢客,专心致志于《春秋》之学。

后汉章帝建初元年,征拜尚书令,仍以直言进谏。

章帝素知严之忠直,每有大事,必先与严商议。

时羌乱未息,边患频仍。

严上疏曰:“羌戎虽属异类,然亦我华夏之臣也。

今乃因贪欲而侵我疆土,实为不义。

宜以德服之,不宜以兵威压之。

”章帝深纳其言,遂命严为凉州牧,镇抚边疆。

严至凉州,励精图治,广施恩惠,使羌民归附。

又修治边塞,固守边疆,边患遂息。

时朝廷欲举严为三公,严固辞不受,曰:“臣以微薄之才,受命边疆,得以息民患,此臣之幸也。

三公之位,非臣所宜。

”章帝嘉其谦让,遂听其辞。

严在凉州数年,政绩卓著,民安其业。

后因年迈,上表乞归。

章帝许之,赐以金帛,荣归故里。

严归乡后,杜门不出,专事著述。

所著《春秋左氏传注》及《马严集》等,皆传世之作。

严虽居乡里,仍心系国家,每有国事,必上疏献策。

汉和帝永元三年,严病卒,享年八十二岁。

临终之际,遗命子孙:“吾生无大功于国家,但愿子孙继吾志,忠于国家,慎守礼法,勿为非义之事。

”子孙遵其遗命,代代相传。

马严,忠臣也,刚直不阿,敢于直言,为国家安宁立下赫赫功勋。

其人其事,可垂青史,永为后世楷模。

明史河漕转运文言文翻译

明史河漕转运文言文翻译

原文:河漕转运,国之大事也。

自古圣王,莫不以为重。

明太祖起自布衣,深知其道,故能奠国家之基,垂裕后昆。

我朝承之,历世守之,以俾四海之内,咸享升平之福。

自洪武初年,始设河漕转运之官。

置都转运使,掌管漕粮转运之政,以督司农、太仓、光禄、尚宝、兵马等司,总领天下漕运。

其制,设转运使一人,副使二人,经历、知事各一人。

转运使秩从三品,副使从四品,经历、知事从五品。

岁终,考其政绩,上闻于朝,以定赏罚。

河漕转运之道,以江淮为重。

江淮之间,水陆交通,漕粮所由,故置漕运使司于扬州。

扬州,古之吴越,地居江淮之中,为天下之冲。

自扬州而下,舟楫之利,百货之所聚,故漕运使司之设,实为要地。

漕运之制,先令有司择良匠,造舟楫之具。

舟以十为一编,编船以百计,计舟之大小,以载粮之多少。

船之大小,视水之深浅,水之深浅,视漕粮之轻重。

舟之广狭,必称其载,以免倾覆之患。

漕粮之收,自郡县而上,必选良吏,以司其事。

岁之丰歉,视农之收成,必先为备。

收成不足,则移于邻郡,以补其缺。

岁终,漕粮既足,然后发舟转运。

转运之途,有陆有水。

陆则车马,水则舟楫。

车马之数,视漕粮之多寡,舟楫之大小,以定其数。

舟楫之载,必择平道,以免颠簸之苦。

车马之行,必择良道,以免颠蹶之患。

漕粮转运,非一日之功,必积岁之勤,乃能成功。

故转运使司,设官属,分职事,以司其事。

转运使秩从三品,副使从四品,经历、知事从五品。

其下有仓场司、水马司、驿站等,各司其职,以供转运之需。

河漕转运,国之大利,民之命脉。

故明太祖特设转运使司,以重其事。

历世相承,无不以河漕转运为急务。

夫河漕转运,所以通天下之财,安民生之计。

有司奉命,必竭诚尽忠,以称圣朝之望。

今夫河漕转运,既为大利,亦非易事。

有司宜深谋远虑,以图长久之策。

俾天下之民,咸得其所,而国家之基,益固矣。

译文:河漕转运,是国家的大事,自古以来,圣明的帝王都将其视为重要。

明太祖出身布衣,深知其道,因此能够奠定国家的基础,为后世留下福祉。

我朝继承此道,历代坚守,使四海之内,都能享受到升平的福气。

文言文注释-马永

文言文注释-马永

马永,字天锡,迁安人。

生而魁岸,骁勇有谋。

习兵法,好《左氏春秋》。

嗣【继承】世职【世代承袭的职位】为金吾左卫指挥使。

守备【防御,防备】遵化,寇入马兰峪,参将陈乾被劾,擢永代。

镇守蓟州。

尽汰诸【各】营老弱,听【听任,听凭】其农贾【务农经商】,取佣直【报酬,工钱】给【供养】健卒,由是永所将【统领】独【唯独、只有】雄【称雄】[于诸镇]。

武宗至喜峰口,欲出塞,永叩马【勒住马,表示忠言直谏】谏。

帝注视久之,笑而止。

中路擦崖当【面对,对着】敌冲【要冲,交通要道。

Eg.首当其冲:最先受到攻击或遭到灾难。

】,无城堡,耕牧者辄【总是】被掠。

永令人持一月粮,营【扎营】崖表【外,外面。

Eg.江表:长江以南地区(从中原看,地处长江之外)】,版筑【修筑土墙】其内。

城廨【xiè,官署】如期立,乃迁军守之。

录功,进【晋升】署都督同知。

永上书为陆完请恤典【朝廷对去世的官吏给予典例】,且乞宥【宽恕】议礼获罪诸臣。

帝大恕,夺【削夺】永官。

巡按御史丘养浩言:“永仁以恤军,廉以律己,固边防,却【使……退却,击退】强敌。

军民安堵【安定,安居】,资彼长城。

闻永去,遮道【拦路】乞留,且携子女欲遂逃移。

永徒【只是,仅仅】感完知【赏识】,欲效【报答】[以区区【诚挚。

另有“小、少”、“愚拙”、“自称的谦辞”义】之情]。

祈予优容【宽容,宽待】,俾【使,让】还镇。

”永竟【最终】废不用。

永杜【闭】门读书,清约【清廉节俭,清静自守】如寒士。

久之,用荐佥书南京前府。

辽东兵变。

中官王永战败。

辽东自军变后,首恶虽诛,漏网者众。

悍卒无所惮,结党叫呼,动怀不逞【作乱,叛变】。

广宁卒【士兵】佟伏、张鉴等乘旱饥,倡众为乱,诸营军惮永无应者。

伏等登谯楼【城门上的瞭望楼】,鸣鼓大噪,永率家众仰攻【从低处向高处进攻】。

千户张斌被杀,永战益力,尽歼之。

永畜【蓄养,培养】士百余人,皆西北健儿,骁勇敢战。

辽东变初定,帝问将[于李时]。

时荐永,且曰:“其家众足用也。

”帝曰:“将须文武兼,宁【难道】专【只】恃【依靠】勇乎?”时曰:“辽土新定,须有威力者镇之。

《明史·马永传》原文与翻译

《明史·马永传》原文与翻译

《明史·马永传》原文与翻译《明史·马永传》原文与翻译原文:马永,字天锡,迁安人。

生而魁岸,骁果有谋。

习兵法,好《左氏春秋》。

嗣世职为金吾左卫指挥使。

守备遵化,寇入马兰峪,参将陈乾被劾,擢永代。

镇守蓟州。

尽汰诸营老弱,听其农贾,取备直给健卒,由是永所将独雄于诸镇。

武宗至喜峰口,欲出塞,永叩马谏。

帝注视久之,笑而止。

中路擦崖当敌冲,无城堡,耕牧者辄被掠。

永令人持一月粮,营崖表,版筑其内。

城廨如期立,乃迁军守之。

录功,进署都督同知。

永上书为陆完请恤典,且乞宥议礼获罪诸臣。

帝大怒,夺永官,寄禄南京。

巡按御史丘养浩言:“永仁以恤军廉以律已固边防却强敌军民安堵资彼长城闻永去遮道乞留且携子女欲遂逃移。

永徒感国士知,欲救区区之报。

祈曲赐优容,俾还镇。

”永竟废不用。

永杜门读书,清约如寒士。

久之,用荐佥书南京前府。

辽东兵变。

中官王永战败。

辽东自军变后,首恶虽诛,漏纲者众。

悍卒无所惮,结党叫呼,动怀不逞。

广宁卒佟伏、张鉴等乘旱饥,倡众为乱,诸营军惮永无应者。

伏等登谯楼,鸣鼓大噪,永率家众仰攻。

千户张斌被杀,永战益力,尽歼之。

永畜士百余人,皆西北健儿,骁勇敢战。

辽东变初定,帝问将于李时。

时荐永,且曰:“其家众足用也。

”帝曰:“将须文武兼,宁专恃勇乎?”时曰:“辽土新定,须有威力者镇之。

”至是,竟得其力。

都御史王廷相言:“永善用兵,且廉洁,宜仍用之蓟镇,作京师籓屏。

”未及调,卒。

辽人为罢市。

丧过蓟州,州人亦洒泣。

两镇并立祠。

永为将,厚抚间谍,得敌人情伪,故战辄胜。

雅知人,所拔卒校,后多至大帅。

尚书郑晓称永与梁震有古良将风。

(选自《明史·马永传》,有删改)译文:马永,字天锡,迁安人。

长得魁梧伟岸,骁勇果敢有谋略。

学习兵法,喜欢《左氏春秋》,世袭为金吾左卫指挥使。

马永守备遵化时,敌寇入侵马兰峪,参将陈乾被弹核,朝廷提升马永代理官职,镇守蓟州。

各营里的老弱士兵,让他们去务农经商,赚取佣金供养健壮的士族,因此马永所统帅的部队,是各路部队中战斗力最强的。

关于《明史马森传》原文及译文解析

关于《明史马森传》原文及译文解析

《明史马森传》原文及译文解析关于《明史马森传》原文及译文解析马森,字孔养,怀安人。

父俊,晚得子,家人抱之坠,殒焉。

俊绐其妻曰“我误也”,不之罪。

逾年而举森。

嘉靖十四年成进士,授户部主事,历太平知府。

民有兄弟讼者,予镜令照曰:“若二人老矣,忍伤天性乎?”皆感泣谢去。

再迁江西按察使。

有进士嬖外妇而杀妻,抚按欲缓其狱,森卒抵之法。

马森,字孔养,怀安人。

他的父亲马俊,晚年得子,家人抱着不小心跌落,死了。

马俊骗他的妻子说:“是我的失误啊!”不怪罪家人。

过了一年生了马森。

嘉靖十四年,(马森)中进士,被任命为户部主事,曾任太平知府。

老百姓中有兄弟打官司的,(马森)给他们镜子让他们照照,说:“你们两人老了,还忍心损伤兄弟情分吗?”二人都感动得落泪道谢而去。

又升迁江西按察使。

有位进士宠爱别的女人而杀害妻子,巡抚巡按想拖延这个案件,马森最后还是按照法令处置。

历左布政使,就擢巡抚右副都御史。

入为刑部右侍郎,改户部。

初,森在江西荐布政使宋淳。

淳后抚南、赣,以赃败,森坐调大理卿。

屡驳疑狱,与刑部尚书郑晓、都御史周延称为“三平”。

病归,起南京工部右侍郎。

改户部,督仓场,寻转左。

以右都御史总督漕运,兼巡抚凤阳,迁南京户部尚书。

隆庆初,改北部。

(马森)曾任左布政使,接着升为巡抚右副都御史。

召入朝廷任刑部右侍郎,调任户部。

当初,马森在江西推荐了布政使宋淳。

宋淳后来巡察南、赣,由于(他)贪赃的事败露,马森被调为大理卿。

他屡次驳回有疑点的案子,与刑部尚书郑晓、都御史周延并称“三平”。

后来因病回乡,起用为南京工部右侍郎。

调到户部,督察仓场,不久转任左侍郎。

他以右都御史的官职总督漕运,兼任凤阳巡抚,升任为南京户部尚书。

隆庆初年,调任北部。

是时,登极诏书蠲天下田租半。

太仓岁入少,不能副经费,而京、通二仓积贮无几。

森钩校搜剔,条行十余事。

又列上钱谷出入之数,劝帝节俭。

帝手诏责令措置,森奏:“祖宗旧制,河、淮以南以四百万供应京师,河、淮以北以八百万供边。

高中语文 课外古诗文《明史 马世奇传》原文及翻译

高中语文 课外古诗文《明史 马世奇传》原文及翻译

《明史·马世奇传》原文及翻译明史原文:马世奇,字君常,无锡人。

世奇幼颖异,嗜学,有文名。

登崇祯四年进士,改庶吉士,授编修。

十一年,帝遣词臣分谕诸藩。

世奇使山东、湖广、江西诸王府,所至却馈遗。

还,进左谕德。

父忧归。

久之还朝,进左庶子。

帝数召廷臣问御寇策。

世奇言:“闯、献二贼,除献易,除闯难。

人心畏献而附闯,非附闯也,苦兵也。

今欲收人心,惟敕督抚镇将严束部伍,使兵不虐民,民不苦兵,则乱可弭。

”帝善其言,为下诏申饬。

时寇警日亟,每召对,诸大臣无能画一策。

世奇归邸,辄太息泣下,曰:“事不可为矣。

”十七年三月,城陷。

世奇方早食,投箸起,问帝安在,东宫二王安在,或言帝已出城,或言崩,或又言东宫二王被执。

世奇曰:“嗟乎,吾不死安之!”其仆曰:“如太夫人何?”世奇曰:“正恐辱太夫人耳。

”将自经二妾盛饰前世奇讶曰若以我死将辞我去耶对曰闻主人尽节我二人来从死耳世奇曰:“有是哉!”二妾并自经。

世奇端坐,引帛自力缢乃死。

先是,兵部主事成德将死,贻书世奇,以慷慨从容二义质焉。

世奇曰:“勉哉元升。

吾人见危授命,吾不为其难,谁为其难者!与君携手黄泉,预订斯盟,无忘息壤①矣。

”世奇修颐广颡,扬眉大耳,砥名行,居馆阁有声,好推奖后进。

为人廉,父死,苏州推官倪长圩以赎锾②三千助丧。

世奇辞曰:“苏饥,留此可用振。

”周延儒再相,世奇同郡远嫌,除服不赴都。

及还朝,延儒已赐死,亲昵者率避去,世奇经纪其丧。

其好义如此。

赠礼部右侍郎,谥文忠。

(节选自《明史•马世奇传》)【注】①息壤:文中指誓言。

②赎锾(huán):罚金。

译文:马世奇,字君常,无锡人。

马世奇小时候聪敏异常,酷爱学习,有文学方面的名声。

考中崇祯四年进士,改任庶吉士,授任编修。

崇祯十一年,皇上派遣文学侍从之臣分别晓谕各位藩王。

马世奇出使到山东、湖广、江西各王府,所到之处拒绝馈赠。

回京,晋升左谕德。

因遭逢父丧回家。

很久才回到朝廷,晋升为左庶子。

皇帝多次召集朝廷大臣询问抵御贼寇的策略。

杨士奇文言文翻译

杨士奇文言文翻译

杨士奇文言文翻译杨士奇文言文翻译导语:杨士奇(1366~1444),明代大臣、学者,名寓,字士奇,以字行,号东里,谥文贞,汉族,江西泰和(今江西泰和县澄江镇)人。

下面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杨士奇文言文翻译,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原文杨士奇,名寓,以字行,泰和人。

早孤,随母适罗氏,已而复宗。

贫甚。

力学,授徒自给。

多游湖、湘间,馆江夏最久。

永乐二年选宫僚,以士奇为左中允。

五年进左谕德。

士奇奉职甚谨,私居不言公事,虽至亲厚不得闻。

在帝前,举止恭慎,善应对,言事辄中。

人有小过,尝为揜覆之。

广东布政使徐奇载岭南土物馈廷臣,或得其目籍以进。

帝阅无士奇名,召问。

对曰:“奇赴广时,群臣作诗文赠行,臣适病弗预,以故独不及。

今受否未可知,且物微,当无他意。

”帝遽命毁籍。

时籓司守令来朝,尚书李庆建议发军伍余马给有司,岁课其驹。

士奇曰:“朝廷选贤授官,乃使牧马,是贵畜而贱士也,何以示天下后世。

”帝许中旨罢之,已而寂然。

士奇复力言。

又不报。

有顷,帝御思善门,召士奇谓曰:“朕向者岂真忘之。

闻吕震、李庆辈皆不喜卿,朕念卿孤立,恐为所伤,不欲因卿言罢耳,今有辞矣。

”手出陕西按察使陈智言养马不便疏,使草敕行之。

士奇顿首谢。

群臣习朝正旦仪,吕震请用乐,士奇与黄淮疏止。

未报。

士奇复奏,待庭中至夜漏十刻。

报可。

越日,帝召谓曰:“震每事误朕,非卿等言,悔无及。

”帝监国时,憾御史舒仲成,至是欲罪之。

士奇曰:“陛下即位,诏向忤旨者皆得宥。

若治仲成,则诏书不信,惧者众矣。

如汉景帝之待卫绾,不亦可乎。

”帝即罢弗治。

或有言大理卿虞谦言事不密。

帝怒,降一官。

士奇为白其罔,得复秩。

时有上书颂太平者,帝以示诸大臣,皆以为然。

士奇独曰:“陛下虽泽被天下,然流徙尚未归,疮痍尚未复,民尚艰食。

更休息数年,庶几太平可期。

”帝曰:“然。

”因顾蹇义等曰:“朕待御等以至诚,望匡弼。

惟士奇曾五上章,卿等皆无一言。

岂果朝无阙政,天下太平耶?”诸臣惭谢。

杨士奇文言文翻译杨士奇杨士奇,名寓,以字行於世,泰和人。

秦良玉文言文翻译

秦良玉文言文翻译

秦良玉文言文翻译秦良玉文言文翻译大家有学过《秦良玉》这篇文言文吗?以下是这篇文言文的原文翻译,一起来欣赏吧。

秦良玉文言文翻译原文:秦良玉,忠州人,嫁石砫宣抚使马千乘。

万历二十七年,千乘以三千人从征播州,良玉别统精卒五百裹粮自随。

明年正月二日,贼乘官军宴,夜袭。

良玉夫妇首击败之,追入贼境,连破七寨,大败贼众,为南川路战功第一。

贼平,良玉不言功。

其后,千乘为部民所讼,瘐死云阳狱,良玉代领其职。

良玉为人饶胆智,善骑射,兼通词翰,仪度娴雅。

而驭下严峻,每行军发令,戎伍肃然。

所部号“白杆兵”,为远近所惮。

崇祯三年,永平四城失守。

良玉奉诏勤王,出家财济饷。

庄烈帝优诏褒美,召见平台,赐良玉彩币羊酒,赋四诗旌其功。

会四城复,乃命良玉归。

七年二月,贼陷夔州,围太平,良玉至乃走。

十三年,罗汝才犯夔州。

良玉邀之马家寨,斩首六百,追败之,夺汝才大纛,擒其渠副。

贼势渐衰。

当是时,督师杨嗣昌尽驱贼入川。

川抚邵捷春提弱卒二万守重庆,所倚惟良玉及张令二军。

绵州知州陆逊之罢官归,捷春使按营垒,见良玉军整,心异之。

良玉为置酒,语逊之曰:“邵公不知兵。

吾一妇人,受国思,谊应死,独恨与邵公同死耳。

”逊之问故,良玉曰:“邵公移我自近,去所驻重庆仅三四十里,而遣张令守黄泥洼,殊失地利。

贼据山巅,俯瞰吾营。

铁骑建瓴下,张令必破。

令破及我,我败尚能救重庆急乎?且督师以蜀为壑,无愚智知之。

邵公不以此时争山夺险,令贼无敢即我,而坐以设防,此败道也。

”逊之深然之。

已而捷春移营大昌,监军万元吉亦进屯巫山,与相应援。

其年十月,张献忠连破官军,良玉偕张令急扼之,挫其锋。

会令为贼所殪,良玉趋救不克,转斗复败,所部三万人略尽。

乃单骑见捷春,请曰:“事急矣,尽发吾卒,可得二万。

我自廪其半,半饩之官,犹足办贼。

”捷春见嗣昌与已左,而仓无见粮,谢其计不用。

良玉乃叹息归。

张献忠尽陷楚地,将复入蜀。

良玉图全蜀形势,上之巡抚陈士奇,请益兵守十三隘,士奇不能用。

复上之巡按刘之勃,之勃许之,而无兵可发。

《明史·太祖孝慈高皇后马氏》原文及翻译

《明史·太祖孝慈高皇后马氏》原文及翻译

《明史·太祖孝慈高皇后马氏》原文及翻译原文:太祖孝慈高皇后马氏,宿州人。

父马公,母郑媪,早卒。

马公素善郭子兴,遂以后托子兴。

马公卒,子兴育之如己女。

子兴奇太祖,以后归焉。

后仁慈有智鉴,好书史。

太祖有札记,辄命后掌之,仓卒未尝忘。

太祖既克太平,后率将士妻妾渡江。

及居江宁,吴、汉接境,战无虚日,亲缉甲士衣鞋佐军。

陈友谅寇龙湾,太祖率师御之,后尽发宫中金帛犒士。

尝语太祖,定天下以不杀人为本。

太祖善之。

洪武元年正月,太祖即帝位,册为皇后。

初,后从帝军中,值岁大歉,帝又为郭氏所疑,尝乏食。

后窃炊饼,怀以进,肉为焦。

居常贮糗糒脯脩供帝,无所乏绝,而己不宿饱。

及贵,帝比之“芜蒌豆粥”,“滹沱麦饭”,每对群臣述后贤,同于唐长孙皇后。

退以语后。

后曰妾闻夫妇相保易君臣相保难陛下不忘妾同贫贱愿无忘群臣同艰难且妾何敢比长孙皇后也。

帝前殿决事,或震怒,后伺帝还宫,辄随事微谏。

吴兴富民沈秀者,助筑都城三之一,又请犒军。

帝怒曰:“匹夫犒天子军,乱民也,宜诛。

”后谏曰:“妾闻法者,诛不法也,非以诛不祥。

民富敌国,民自不祥。

不祥之民,天将灾之,陛下何诛焉。

”乃释秀,戍云南。

帝尝令重囚筑城。

后曰:“赎罪罚役,国家至恩。

但疲囚加役,恐仍不免死亡。

”帝乃悉赦之。

帝尝怒责宫人,后亦佯怒,令执付宫正司议罪。

帝曰:“何为?”后曰:“帝王不以喜怒加刑赏。

当陛下怒时,恐有畸重。

付宫正,则酌其平矣。

即陛下论人罪亦诏有司耳。

”洪武十五年八月,寝疾。

群臣请祷祀,求良医。

后谓帝曰:“死生,命也,祷祀何益?且医何能活人。

使服药不效,得毋以妾故而罪诸医乎?”疾亟,帝问所欲言。

曰:“愿陛下求贤纳谏,慎终如始,子孙皆贤,臣民得所而已。

”是月丙戌崩,年五十一。

帝恸哭,遂不复立后。

是年九月庚午,葬孝陵,谥曰孝慈皇后。

(选自《明史》,有删改)译文:太祖孝慈高皇后马氏,是宿州人。

父亲马公,母亲郑媪,早年就已去世。

马公一向与郭子兴交好,于是把马皇后托付给郭子兴。

明史列传第七十四翻译

明史列传第七十四翻译

明史列传第七十四翻译《明史》是二十四史中的最后一部,共三百三十二卷,包括本纪二十四卷,志七十五卷,列传二百二十卷,表十三卷。

它是一部纪传体断代史,记载了自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至明思宗朱由检崇祯十七年(公元1644年)二百七十六年的历史。

清朝顺治二年(公元1645年)设立明史馆,编纂《明史》,因国家初创,诸事丛杂,未能全面开展。

在二十四史中,《明史》以编纂得体、材料翔实、叙事稳妥、行文简洁为史家所称道,是一部水平较高的史书。

这反映出编者对史料的考订、史料的运用、对史事的贯通、对语言的驾驭能力都达到较高的水平。

明史列传第七十四翻译正德元年,南京报恩寺中佛塔被雷击,南京守备太监傅容上表奏请维修。

曾鉴向皇帝进言说这是上天警示,不应当再大兴土木伤害民力,于是停止了这个工程。

御马监太监陈贵上表奏请动迁马房,钦天监官员倪谦前去查看,上表奏请,附和陈贵的意见。

给事中陶谐等人弹劾陈贵假公济私,并弹劾倪谦阿附太监,皇帝没有听从。

曾鉴执意(再次)上奏,说马房是由钦天监负责监造的,以后(马房自己)随意增加的建筑,应当拆除改正,节省费用,这样可以使牧马的事业不受影响而百姓也不劳累,上报以后,皇帝表示同意。

大内织染局奏请新开苏州杭州等府织造处,这些织造处应当上供锦绣共二万四千余匹。

曾鉴奏请强力制止,最终上供数目减少了一成半。

太监许镛等人奉旨去江浙等地抽运树木,也是因为曾鉴的意见而停止。

孝宗末年,内阁各部大臣都是一时之选,曾鉴也是持身秉正之人。

后来曾鉴与韩文等人奏请诛除宦官,没有成功。

那些没有被逐出朝廷的大臣们都谦顺表示(对宦官)的服从,只有曾鉴一人保持了节操。

皇帝下诏赐给皇亲夏儒府邸,皇帝嫌(现在的房子)狭窄,要扩建房子。

曾鉴强力争辩,皇帝没有听从。

第二年春天,太监黄准奉命守备凤阳,皇帝依照他的奏请,赐给他皇命旗牌。

曾鉴等说只有大将出征和守备边境的将领,才有旗牌,凤阳守备是内地守备,以前没这个先例,于是此事被制止。

马隆转文言文翻译

马隆转文言文翻译

马隆,字幼遐,蜀汉犍为武阳人也。

幼而孤,家贫,然志存高远,好学不倦。

及长,姿貌魁梧,膂力过人,喜骑射,武艺超群。

年二十,应募从军,遂入蜀汉。

初,马隆任蜀汉牙门将,守汉中。

时魏将张合率军来犯,隆奋不顾身,率众迎战,大破敌军,斩首千余级。

魏人闻风丧胆,不敢再犯。

后马隆转任凉州刺史,镇守凉州。

时凉州边陲不稳,外有羌、胡侵扰,内有豪强割据,民不聊生。

隆到任后,励精图治,整饬军纪,安抚百姓,边境渐趋安定。

一日,羌人叛乱,攻陷临洮。

隆闻讯,星夜兼程,率军驰援。

临洮城破,隆率众坚守,与敌激战数日,粮尽援绝,隆仍不屈不挠。

羌人见隆如此英勇,心生敬畏,遂退兵。

是年,马隆因功升任征西将军,领凉州刺史。

时魏国名将张既领兵进攻凉州,隆率军迎战,大败魏军,斩首数百级。

魏人丧胆,不敢再犯。

后马隆转任凉州牧,镇守凉州。

时凉州边陲不稳,外有鲜卑侵扰,内有豪强割据,民不聊生。

隆到任后,励精图治,整饬军纪,安抚百姓,边境渐趋安定。

一日,鲜卑叛乱,攻陷金城。

隆闻讯,星夜兼程,率军驰援。

金城城破,隆率众坚守,与敌激战数日,粮尽援绝,隆仍不屈不挠。

鲜卑见隆如此英勇,心生敬畏,遂退兵。

马隆在凉州任职期间,深得民心,被誉为“凉州之良牧”。

后因年事已高,马隆请求退休,归隐山林。

蜀汉后主刘禅准其所请,马隆遂辞官归乡。

马隆归乡后,安度晚年,直至寿终正寝。

其一生英勇善战,屡立奇功,为蜀汉江山立下赫赫战功。

后人称颂其英勇事迹,将其誉为“蜀汉良将”。

马隆,字幼遐,蜀汉之良将也。

勇猛善战,屡立奇功,为蜀汉江山立下赫赫战功。

其一生历尽艰辛,历尽磨难,然始终不屈不挠,为国家和民族利益而英勇奋战。

今将马隆生平事迹,以文言文形式呈现,以示后人敬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明史马永传》原文及翻译
明史
原文:
马永,字天锡,迁安人。

生而魁岸,骁果有谋。

习兵法,好《左氏春秋》。

嗣世职为金吾左卫指挥使。

守备遵化,寇入马兰峪,参将陈乾被劾,擢永代。

镇守蓟州。

尽汰诸营老弱,听其农贾,取备直给健卒,由是永所将独雄于诸镇。

武宗至喜峰口,欲出塞,永叩马谏。

帝注视久之,笑而止。

中路擦崖当敌冲,无城堡,耕牧者辄被掠。

永令人持一月粮,营崖表,版筑其内。

城廨如期立,乃迁军守之。

录功,进署都督同知。

永上书为陆完请恤典,且乞宥议礼获罪诸臣。

帝大怒,夺永官,寄禄南京。

巡按御史丘养浩言:“永仁以恤军廉以律已固边防却强敌军民安堵资彼长城闻永去遮道乞留且携子女欲遂逃移。

永徒感国士知,欲救区区之报。

祈曲赐优容,俾还镇。

”永竟废不用。

永杜门读书,清约如寒士。

久之,用荐佥书南京前府。

辽东兵变。

中官王永战败。

辽东自军变后,首恶虽诛,漏纲者众。

悍卒无所惮,结党叫呼,动怀不逞。

广宁卒佟伏、张鉴等乘旱饥,倡众为乱,诸营军惮永无应者。

伏等登谯楼,鸣鼓大噪,永率家众仰攻。

千户张斌被杀,永战益力,尽歼之。

永畜士百余人,皆西北健儿,骁勇敢战。

辽东变初定,帝问将于李时。

时荐永,且曰:“其家众足用也。

”帝曰:“将须文武兼,宁专恃勇乎?”时曰:“辽土新定,须有威力者镇之。

”至是,竟得其力。

都御史王廷相言:“永善用兵,且廉洁,宜仍用之蓟镇,作京师?屏。

”未及调,卒。

辽人为罢市。

丧过蓟州,州人亦洒泣。

两镇并立祠。

译文:
马永,字天锡,迁安人。

长得魁梧伟岸,骁勇果敢有谋略。

学习兵法,喜欢《左氏春秋》,世袭为金吾左卫指挥使。

马永守备遵化时,敌寇入侵马兰峪,参将陈乾被弹核,朝廷提升马永代理官职,镇守蓟州。

各营里的老弱士兵,让他们去务农经商,赚取佣金供养健壮的士族,因此马永所统帅的部队,是各路部队中战斗力最强的。

武宗巡幸至喜峰口,想要出边关,马永紧急规劝阻止。

皇帝注视良久,笑而止步。

中路擦崖面对敌人的要冲,没有城堡,耕地和放牧的百姓经常被敌寇抢掠。

马永命令士兵每人带一个月的粮食,在山外扎营,在山崖上建筑城墙。

城墙官署按期完成,于是调部队防守。

记功,晋升为都督同知。

马永上书为陆完请求朝廷按已故官员给予典例,并且请求宽恕因议大礼而获罪的各位臣子。

皇帝大怒,剥夺了马永的官职。

巡按御史丘养浩说:“马永仁厚体恤军队,清廉并自律,巩固边防,击退强敌,军民安居乐业,把他比做国家的长城。

边民听说马永要调离,拦住道路请他留下,并且携带子女想逃到他乡。

马永只是感念杰出人才赏识自己,想报效自己的私情。

请皇上宽容原谅他,让他回到原来的职位。

”马永最终被罢官不用。

马永闭门读书,生活清简的和寒士一样。

很久以后,因人推荐被任用为南京前府任闲职。

辽东发生兵变。

宦官王永战败。

辽东自发生军变后,首恶虽被斩杀,漏网的却很多,匪兵无所顾忌,结党串联,心怀不轨。

广宁卫士兵佟伏、千户张鉴等乘旱灾饥荒,煽动众人造反做乱,各营军兵却因惧怕马永没有敢响应的。

佟伏等叛兵登上谯楼,擂鼓叫嚣,马永亲率家
兵向上展开猛烈攻击。

叛将千户张斌被斩杀,马永奋力战斗,带领将士全歼了叛敌。

马永蓄养了猛士百余人,都是西北健儿,骁勇敢战。

辽东兵变初定时,皇帝问李时谁可当部将。

李时推荐说:“马永的家将足够用了。

”皇帝问:“当将军须文武兼备,难道要专靠勇猛吗?”李时说:“辽东土地刚平定,必须有威力的人才能镇守。

”结果最终,真的得益于这些人的助力。

都御史王廷相上书皇帝说:“马永善于用兵,并且廉洁,仍应该让他镇守蓟镇,作为京师的?屏。

”还没来得及
调遣,马永就去世了。

辽东人因为悲痛而多日不做买卖。

当送丧队伍路过蓟镇,蓟镇人也都哭泣了。

后来这两个重镇都为他立了祠堂。

马永身为大将,厚待间谍,能得到敌人的真实情报,因此逢战必胜。

知人善任,他所提拔的士兵校尉,后来大多官至大帅。

尚书郑晓称马永有古代良将的风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