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习】春八年级物理下册 10.3 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应用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合集下载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10.3《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应用》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10.3《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应用》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10.3《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应用》教案一. 教材分析《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应用》这一节是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的重要内容。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掌握物体的浮沉条件,以及如何运用这些条件解决实际问题。

教材通过生动的实例和示意图,引导学生探究物体浮沉的奥秘,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这一节之前,已经学习了密度、压强等基础知识,对物体浮沉有一定的感性认识。

但如何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还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启发。

此外,学生需要通过实验和观察,加深对浮沉条件及其应用的理解。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物体的浮沉条件。

2.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物体的浮沉条件。

2.如何运用浮沉条件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实验观察法、讨论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六. 教学准备1.实验器材:浮力计、物体(如石头、木块等)、液体(如水、盐水等)。

2.课件和教学素材。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密度、压强等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展示实验现象,让学生观察并思考:为什么物体会在液体中浮沉?引导学生发现物体的浮沉与物体受到的浮力有关。

3.操练(15分钟)分组进行实验,让学生亲自操作,观察并记录实验数据。

引导学生通过实验现象,总结出物体的浮沉条件。

4.巩固(10分钟)让学生根据浮沉条件,分析并解决实际问题,如:为什么轮船能浮在水面?为什么潜水艇能下潜和上浮?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思考:浮沉条件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如:阿基米德原理、密度计等。

6.小结(5分钟)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强调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其应用。

7.家庭作业(5分钟)布置适量作业,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10.3《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应用》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10.3《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应用》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10.3《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应用》教案作为一名经验丰富的幼儿园教师,我始终坚持以幼儿的兴趣和需求为导向,设计出富有创意和趣味性的教学活动。

在本节课《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应用》中,我采用了实践探究的方式,让孩子们在动手操作中感受物理的奥秘,培养他们的观察力、思考力和创新能力。

一、设计意图本节课的设计思路是通过让孩子们自己动手做实验,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引导他们发现物体的浮沉条件,并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活动的目的是让孩子们了解物理学的乐趣,培养他们的观察力、思考力和创新能力。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理解物体的浮沉条件,掌握阿基米德原理,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探究,培养观察、思考、动手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物理学的乐趣,培养团队协作精神,增强自信心。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物体的浮沉条件,阿基米德原理。

难点:如何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实验器材(浮球、泡沫板、塑料尺等)、投影仪、电脑。

2. 学具:实验记录表、画笔、彩色纸。

五、活动过程1. 引入:通过一个简单的实验,让孩子们观察到物体浮沉的现象,引发他们的好奇心。

2. 实验探究:孩子们分组进行实验,观察不同物体的浮沉情况,记录实验数据。

3. 讨论交流:孩子们分享实验结果,共同探讨物体的浮沉条件。

4. 知识讲解:介绍阿基米德原理,解释物体的浮沉条件。

5. 应用拓展:让孩子们运用所学知识,设计一个浮力应用实例,如制作一个简易的浮力秤。

6. 成果展示:孩子们展示自己的作品,分享制作过程中的心得体会。

六、活动重难点重点:物体的浮沉条件,阿基米德原理。

难点:如何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七、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我认真反思了本节课的教学效果。

在活动过程中,孩子们积极参与,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通过实验探究,他们基本掌握了物体的浮沉条件,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八年级物理人教版下册 《10.3 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应用》教学设计 教案

八年级物理人教版下册 《10.3 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应用》教学设计 教案

八年级物理人教版下册《第十章第三节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应用》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物体的浮沉条件;(2)知道浮力的应用2.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分析、了解轮船是怎样浮在水面的;(2)通过收集、交流关于浮力应用的资料,了解浮力应用的社会价值。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2)初步建立应用科学知识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物体的浮沉条件,知道轮船、潜水艇、气球、飞艇的工作原理。

三、教学难点:物体的浮沉条件,由力的关系转化成密度的关系。

四、教学仪器: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一)复习回顾1.浮力产生的原因:液体对物体上下表面产生压力差。

2.阿基米德原理的内容:浸在液体(或气体)里的物体受到竖直向上的浮力,浮力的大小等于物体排开的液体所受到的重力。

3.浮力的计算方法:(1)压力差法F浮= F向上-F向下(2)称重法F浮= G物-F拉(3)阿基米德原理的计算公式:F浮=ρ液gV排(二)情景导入假设手拿一物体浸没在水里,当手拿开后物体将会有几种可能性?将一颗鸡蛋放入提前调配好的盐水中让其悬浮,这是怎么回事了?学生回答后有教师引导给出上浮、下沉、悬浮、漂浮的概念。

(三)进行新课1.上浮、漂浮、悬浮和下沉上浮:物体正在向上运动,可能完全浸没,也可能部分浸没。

漂浮:物体液面处,部分体积浸没。

上浮的最终状态是漂浮。

悬浮:物体液面以下,完全浸没,可以在液面以下任何位置。

下沉:物体正在向下运动可能完全浸入,也可能部分浸入,最终状态是沉在水底。

在水里,许多东西能浮在水面,比如乒乓球、木块,石蜡等;也有许多东西沉到水底,比如石头、硬币、橡皮等;那么物体的浮沉取决于什么呢?2.探究:物体的浮沉条件学生讨论:浸没在液体中的物体都会受到浮力的作用,但是为什么有的物体要上浮,有的物体要下沉呢?提示:上浮和下沉即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了变化,那么就要考虑物体的受力情况。

让学生画出浸没液体中的物体受到哪些力的作用。

八年级物理下册 10.3 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应用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八年级物理下册 10.3 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应用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第三节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应用1课时新授课【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物体的浮沉条件。

2.知道轮船、潜水艇、气球和飞艇的原理。

3.通过浮沉条件的实际应用,了解物理知识在生产与生活中的应用。

过程与方法1.通过物体的浮沉现象的实验研究,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实验研究能力。

2.通过收集、交流关于浮力应用的资料,了解浮力应用的社会价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观察和实验,使学生树立以观察和实验的方法来研究物理问题的思想,培养学生与他人交流与合作的精神。

2.通过联系生活实际,使学生体会到物理知识在生活中的价值。

【教学重难点】重点:探究物体的浮沉条件及浮力的应用。

难点:探究物体的浮沉条件及浮力的应用。

【教学准备】或【实验准备】教师用:多媒体课件、橙子、土豆、西红柿、塑料袋。

学生用:烧杯、水、盐、牙膏皮、西红柿、纸杯、气球、铁钉、小瓶、泡沫、酒精灯、塑料袋。

【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第三节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应用一.物体的浮沉条件:上浮F浮>G物漂浮F浮= G物悬浮F浮=G物下沉F浮<G物最终沉底二.应用1.轮船:把物体作为“空心”的办法来增大浮力,使浮力等于船和货物的总重来实现漂浮。

2.密度计3.水艇:依靠改变自身重力来实现在水中的浮沉。

4.气球和飞艇:ρ气<ρ空气,使它受到的F浮>G物而升空。

【教学反思】一、教案的“亮点”1、本节课教学设计思想是源于生活、激发兴趣,创设情境、引发冲突,动手实践、体验探究,学以致用。

2.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线展开教学,实验器材充分、目的明确,能让学生通过丰富多彩的探究活动,使学生大胆实践、勇于创新,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探究能力得到了锻炼,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能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中提升对知识的认识,真正发挥了学生的正常思维潜能,激发了学生对自然科学的探究,培养了学生探究意识、动手能力和团结协作的精神,更重要是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教学中易出现的问题1、由于对学生自主动手实验学习能力信心不足,仍不敢对学生全面放手,教师在学生自主探究实验活动中时时不放心,这不利于学生自主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十章第3节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其应用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十章第3节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其应用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山东省滕州市大坞镇大坞中学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十章第3节《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其应用》教案(新版)新人教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术(1)明白物体的浮沉条件,会依照物体的浮沉条件判定物体的浮沉;(2)了解潜水艇、浮筒浮沉的工作原理;(3)应用浮沉条件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2.进程与方式(1)通过实验和理论分析,探讨物体的浮沉条件;(2)通过师生互动与多媒体辅助教学,引导学生试探潜水艇、浮筒的浮沉原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对潜水艇、浮筒的浮沉原理的学习,体验科学、技术、社会的紧密联系;(2)通过观看实验,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爱好;(3)通过新闻时事和生活中的科学技术,培育学生的民族自豪感,钟爱物理的情感;【教学重点】物体的浮沉条件。

【教学难点】运用物体的浮沉条件,说明潜水艇、浮筒的浮沉原理。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水槽、烧杯、水、小铁块、木块、细线、鸡蛋、盐、塑料瓶、剪子、小药瓶【教学进程设计】教学环节和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创设情境,引入新课】(预计用时:2分钟)播放视频,展示泰坦尼克号撞冰山瞬间下沉的过程,并且举出生活中常见的例子:生汤圆在沉在水中而熟汤圆却浮出水面。

提问:泰坦尼克号撞冰山后会沉下去了?为什么汤圆煮熟后会上浮呢?思考感到疑惑利用多媒体对有趣的现象产生好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观察实验,归纳总结】摒弃错误的前概念:(预计用时5分钟)通过展示生活中常见的浮沉现象,利用谈话法,步步引导学生否定学生潜意识里对物体浮沉条件的错误理解:“重的物体容易沉,轻的物体容易浮”、“浮力大的物体就上浮,浮力小的物体就下沉”得出浮沉条件:(预计用时10分钟)引导学生比较生活中常见的浮沉现象进行合理的猜想通过演示实验,对物体在水中的两种状态、过程进行受力分析,得出浮沉条件课堂练习:(预计用时10分钟)进行课堂练习帮助学生巩固知识,并从认识物体的浮沉条件过渡到如何改变物体的受力情况达到相应的浮沉条件以改变物体的浮沉。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10.3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应用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10.3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应用

教案: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10.3 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应用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内容为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10章第3节“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应用”。

本节课主要介绍物体的浮沉条件,包括阿基米德原理和物体的浮沉条件,并通过实例让学生理解浮沉条件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阿基米德原理,掌握物体的浮沉条件。

2.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阿基米德原理,物体的浮沉条件。

难点:阿基米德原理的应用,物体的浮沉条件的判断。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浮力演示器,浮力计算公式板书。

学具:学生实验器材,包括浮力计、物体、液体等。

五、教学过程1. 情景引入:通过展示轮船、救生圈等浮力实例,引导学生思考浮力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 知识讲解:(1)介绍阿基米德原理,讲解浮力产生的原因。

(2)讲解物体的浮沉条件,即当物体所受浮力大于等于其重力时,物体浮在液体表面;当物体所受浮力小于其重力时,物体沉入液体底部。

3. 实例分析:分析轮船、救生圈等实例,让学生理解浮力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4. 实验操作: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测量不同物体在液体中的浮力,验证浮沉条件。

5. 随堂练习:出示相关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浮沉条件解决问题。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10.3 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应用阿基米德原理:F浮 = G排物体的浮沉条件:1. F浮≥ G,物体浮在液体表面2. F浮 < G,物体沉入液体底部应用实例:轮船、救生圈等七、作业设计1. 请用本节课所学知识,解释轮船为什么能浮在水面上的原因。

答案:轮船的设计使其空心,增大了排水体积,从而增大了所受浮力,使其能够浮在水面上。

2. 请计算一个质量为2kg的物体在水中浸没时的浮力。

答案:F浮= ρ水gV排= 1.0×10^3 kg/m^3 × 10 N/kg ×2×10^3 m^3 = 20N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实例和实验,让学生掌握了阿基米德原理和物体的浮沉条件。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 10.3 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应用教案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 10.3 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应用教案

教案: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 10.3 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应用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源于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10章第3节“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应用”。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有:1. 物体的浮沉条件:物体在液体中的浮沉取决于物体的重力与浮力的关系。

当物体所受的浮力大于等于其重力时,物体将浮在液体表面;当物体所受的浮力小于其重力时,物体将沉入液体底部。

2. 物体的浮沉应用:物体的浮沉现象在实际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如船舶、救生圈、潜水艇等。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物体的浮沉条件,并能运用浮沉条件解释生活中的浮沉现象。

2.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物体的浮沉条件的理解和运用。

2. 教学重点:浮沉条件的实验探究和实际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实验器材(如浮力计、物体、液体等)、多媒体设备。

2. 学具:笔记本、笔、实验报告单。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讲解船舶、救生圈、潜水艇等浮沉现象,引发学生对浮沉条件的思考。

2. 浮沉条件的实验探究:(1)教师演示实验,让学生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2)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3. 浮沉条件的运用:(1)让学生举例说明生活中的浮沉现象。

(2)引导学生运用浮沉条件解决问题。

4. 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浮沉条件的重要性和实际应用。

六、板书设计1. 物体的浮沉条件浮力≥ 重力:浮在液体表面浮力 < 重力:沉入液体底部2. 物体的浮沉应用船舶、救生圈、潜水艇等七、作业设计1. 请用浮沉条件解释下列现象:(1)为什么轮船能浮在水面?(2)为什么木块能浮在水面上?(3)为什么铁块会沉入水底?2. 请举例说明生活中的浮沉现象,并运用浮沉条件进行分析。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验和实际应用,让学生掌握了物体的浮沉条件,并能运用浮沉条件解释生活中的浮沉现象。

10.3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应用(教学设计)-八年级物理下册同步备课系列(人教版)

10.3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应用(教学设计)-八年级物理下册同步备课系列(人教版)

10.3 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应用(教学设计)八年级物理下册同步备课系列(人教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十章第三节“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应用”。

该章节主要介绍物体的浮沉条件,包括阿基米德原理、物体的沉浮条件及其应用。

具体内容包括:1. 阿基米德原理:物体在液体中受到的浮力等于物体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

2. 物体的沉浮条件:当物体受到的浮力大于等于物体的重力时,物体漂浮;当物体受到的浮力小于物体的重力时,物体下沉;当物体受到的浮力等于物体的重力时,物体悬浮。

3. 物体的浮沉应用:浮力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船舶、救生圈等。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阿基米德原理,掌握物体的沉浮条件,能够分析实际生活中的浮力现象。

2.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阿基米德原理的理解和应用,物体的浮沉条件的判断。

2. 教学重点:阿基米德原理的实验验证,物体的浮沉条件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浮力实验装置、液体比重计、实物模型等。

2. 学具:实验器材、笔记本、彩笔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讲解船舶、救生圈等浮力现象,引导学生思考浮力的原理。

3. 知识讲解:讲解物体的沉浮条件,让学生理解并掌握沉浮条件的判断方法。

4. 实例分析:分析实际生活中的浮力现象,如船舶、救生圈等,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5. 随堂练习:设计有关浮力问题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阿基米德原理:F浮 = G排2. 物体的沉浮条件:F浮≥ G:漂浮F浮 < G:下沉F浮 = G:悬浮3. 浮力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船舶、救生圈等。

七、作业设计(1)一个铁块放入水中。

(下沉)(2)一个木块放入水中。

(漂浮)(3)一个塑料球放入水中。

(悬浮)2. 答案:(1)下沉(2)漂浮(3)悬浮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验演示、实例分析等教学方法,使学生掌握了阿基米德原理和物体的沉浮条件。

八年级物理下册10.3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应用教学设计(新版)新人教版

八年级物理下册10.3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应用教学设计(新版)新人教版

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应用运用物体的浮沉条件说明生产、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根据二力平衡条件和力与运动的关系描述物体的浮沉条件,根据二力平衡条件和力与运动的关系描述物体的浮沉条件,同的浮沉状态。

容及过程【学生实验】把桌上的石块、蜡块、泡沫、铁钉、木块物体浸没在水中,观察它们在水中的页,思考下面的问题:力和它的的大小关系。

3.一实心物体浸没在液体中下沉,则F浮<G物,比较ρ液和ρ物的大小关系;悬浮呢?4.增大浮力的方法有:1)增大液体的密度,2)增大物体排开液体(或气体)的体积。

5.轮船是通过_______________方法,使它排开更多的水,增大浮力。

6.潜水艇是靠改变________________实现上浮或下潜的三、探究内化:轮船:【学生实验2】做课本58页“想想做做”。

(1)轮船原理:采用把物体做成“空心”的办法来增大浮力,使浮力等于船和货物的总重来实现漂浮。

(2)排水量:满载时,船排开的水的质量。

m排水量=m船+m货排水量可用吃水线来表示。

潜水艇:【学生实验3】用自制潜水艇的演示:吸气时,水逐渐进入管中,管子下沉;吹气时,管中的水被排出,管子上浮。

质疑:(1)潜水艇在水中上浮但未露出水面的过程,所受F浮是否变化?(2)它是怎样上浮或下沉的呢?潜水艇原理:靠改变自身重力来实现在水中的浮沉。

气球和飞艇:【学生实验4】释放一个氢气球,氢气球上浮至天花板。

现场吹一个气球,扎紧口并松手,气球降至地面。

思考后讨论:1、为什么一个上浮,另一个下降?2、如何才能使气球升空?3、热气球、飞艇带人飞上了天;要使升空的氦(或热)气球落回地面,应该采用什么办法?(减小浮力,利用F浮=ρgV知识,减小排开气体的体积)热气球停止加热,飞艇放出一部分气体。

度来理解,浮力和重力非平衡态。

八年级物理下册10.3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应用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八年级物理下册10.3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应用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10.3 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应用一、教材分析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十章第三节《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其应用》第一课时,教学对象:八年级学生。

《课程标准》对本节课的要求是:让学生知道物体的沉浮条件及其应用。

从这节课教材的地位来看,它是学生运用浮力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使浮力知识在这节课中得以升华与拓展。

本节课是建立在上一节阿基米德原理的基础上,通过实验探究让学生观察乒乓球在清水和盐水中的浮沉现象;通过简单的受力分析让学生加深对物体浮沉现象的认识,知道物体在不同状态下对应的浮力与重力大小关系,从而得出物体浮沉条件;引导学生运用控制变量法分析出改变物体浮沉两种的方法;通过实验演示和讲授可以帮助学生弄清楚轮船、潜水艇、气球与飞艇的工作原理。

二、学情分析由于这节课教学对象是八年级学生,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都很强,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从知识储备上看,学生已经学习了受力分析、二力平衡、阿基米德原理和浮力等相关知识。

虽然他们在生活中已经对常见的物体的浮沉现象有了大致了解,但是毕竟没有经过系统学习,难免会有一些潜在的模糊的甚至是错误的意识,比如:物体的浮沉状态究竟有哪些?物体浮沉条件是怎样的?是不是重的物体就一定会下沉,而轻的物体就一定会上浮等等。

而这些问题如果不解决就会一直困扰着学生。

因此在教学中我设计了较多的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的活动,如:让他们多动手实验,多观察现象,留给他们足够多的时间去思考,真正帮助学生纠正认知上的错误,理解他们所学的知识。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物体的浮沉是由物体在液体中所受浮力与重力的大小关系决定的;(2)知道F浮<G,F浮>G,F浮=G这三个表达式的含义。

能综合运用阿基米德原理、二力平衡等知识来讨论浮沉条件。

(3)知道轮船、潜水艇、气球和飞艇的工作原理。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探究和受力分析,得出物体的浮沉条件;(2)通过对演示实验的观察和分析,了解轮船是怎样浮在水面上的以及浮力的其他应用。

八年级物理下册 10.3 物体的沉浮条件及应用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八年级物理下册 10.3 物体的沉浮条件及应用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新课讲授
轮船
(1)工作原理:将钢铁做制成空心的轮船,可以排开 更多的水,漂浮在水面上。
(2)排水量(m排): 轮船满载时排开水的质量:
F浮= m排g 而 F浮=G ∴ m船+m货= m排
氢气球和飞艇
(1)氢气球和飞艇内充有密度 小于空气的气体——氢气、氦气、 热空气等。
新课讲授
氢气球
飞艇
(2)原理:利用空气的 浮力,通过改变自身体积, 从而改变排开气体的体积 实现上升和下降。
B)
C.悬浮在水中 D.以上几种情况都有可能
典型例题
3.如图所示,A、B两物体静止在水中( C )
A.两物体受到的浮力一定相等 B.两物体受到的浮力不等,A物体受到的浮力大 C.两物体的密度不等,B物体的密度大 D.两物体的重力不等,B物体的重力大
A B
典型例题
4.如图是四个体积相同而密度不同的小球在水中静止时的情况, 试比较他们所受浮力的大小
第3节物体的沉浮条件及应用
学习目标
1.知道物体的沉浮是由物体所受重力和浮力决定的。 2.理解物体的沉浮条件,会判断物体沉浮。(重点) 3.知道轮船、潜水艇、气球和飞艇的工作原理。 4.能应用沉浮条件解释一些简单现象。(难点)
新课引入
为什么轮船能浮在海面上,而钢 铁块不能浮在海面上?
长风破浪
不沉的航母
新课讲授
物体的浮沉条件
(1) 漂浮 F浮=G V排<V物 ∴ρ液>ρ物 (2) 悬浮 F浮=G V排=V物 ∴ρ液=ρ物 (3) 上浮 F浮>G V排=V物 ∴ρ液>ρ物 (4) 下沉 F浮<G V排=V物 ∴ρ液<ρ物
ρ物是物体的密度(平均密度),而不是 构成该物体的物质的密度

八年级物理下册 10.3 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应用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1)

八年级物理下册 10.3 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应用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1)

10.3 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应用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能根据二力平衡条件和力与运动的关系描述物体的浮沉条件;(2)运用物体的浮沉条件解释生产、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2、过程与方法(1)通过改变物体所受的重力或浮力的大小,使物体在液体或气体中处于不同的浮沉状态;(2)通过收集信息、阅读资料、相互交流,培养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与自学能力;(3)认识浮力知识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对轮船、潜水艇、气球、飞艇的浮沉原理的学习,体验科学、技术、社会的紧密联系。

(2)通过浮力知识应用实例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良好学风,激发学生学习情趣;通过学生自己的探究实验,激发学习欲望。

发展积极探索的精神,获得谋求内部协调统一的成功体验。

二、课时安排2课时三、教学重点知道物体的浮沉是由重力和浮力决定的。

四、教学难点理解物体的浮沉条件和改变物体浮沉的方法。

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图片展示】潜水艇。

思考:潜水艇这么一个庞然大物,却能自由地上浮与下沉,它是怎样在水中实现浮沉的呢?教师再做一个演示实验,将土豆和苹果一起放进水里,让学生观察:土豆在水中下沉,而苹果是漂浮在水面上的。

用力向下压苹果使浸没在水中,一松手,苹果又向上浮起。

以上的现象都与物体的浮沉有关,今天我们就亲自来探究影响物体浮沉的条件。

(二)讲授新课1.物体浮沉条件在上面的基础上,介绍名词:上浮、下沉、漂浮。

问:能让苹果在水中下沉,让土豆在水中上浮吗?我们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

为什么你们的做法能达到上述效果呢?这还要从力与运动的关系讲起。

思考:浸在水中的物体受到哪几个力的作用?它们的方向怎样?(浸在水中的物体受到两个个力:重力和浮力,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浮力的方向竖直向上)。

如果物体受到的重力和浮力大小相等,物体将处于什么状态?(根据二力平衡条件,物体将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物体处于漂浮或悬浮状态时,它受到的重力和浮力有什么关系?(物体处于漂浮或悬浮状态时,都是平衡状态。

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十章第3节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应用教案(新人教版)

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十章第3节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应用教案(新人教版)

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十章第3节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应用教案(新人教版)一. 教材分析本节课是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十章第三节,内容是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应用。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浮沉条件的定义和判断方法,掌握物体的浮沉条件的应用,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学习了浮力的概念和计算方法,对浮力有一定的理解。

但部分学生对于浮沉条件的理解和应用还有一定的困难,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来进一步巩固和提高。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掌握物体的浮沉条件的定义和判断方法,能够运用浮沉条件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实验和观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物理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合作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难点:物体的浮沉条件的理解和应用。

2.难点:如何判断物体的浮沉条件,如何运用浮沉条件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来探究物体的浮沉条件。

2.采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3.采用案例教学法,通过具体的案例来引导学生理解和应用浮沉条件。

六. 教学准备1.准备实验器材:浮力计、物体(如石头、木块等)、液体(如水、盐水等)。

2.准备教学多媒体课件,包括图片、视频等。

3.准备相关的教学案例和练习题。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生活中的实例,如船舶的浮沉,引发学生对浮沉条件的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通过多媒体课件,向学生介绍浮沉条件的定义和判断方法,让学生对浮沉条件有一个明确的认识。

3.操练(10分钟)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操作,观察不同物体在不同液体中的浮沉情况,让学生通过实验来验证浮沉条件的判断方法。

4.巩固(10分钟)通过一些实际案例,让学生运用浮沉条件进行分析和解决问题,巩固学生对浮沉条件的理解和应用。

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思考浮沉条件在生活中的应用,如船舶的设计、潜水艇的工作原理等,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八年级物理下册 10.3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应用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八年级物理下册 10.3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应用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应用
教学方法
浮沉子、木块、铁块(等体积)水槽、搅拌棒、圆筒、盐、自制潜水艇、橡皮泥
由浮沉子实验激起学生兴趣,引入本节课新知
分析得出两者浮力相同
V
将一个实心均匀的物体放入盛
三个物体,放入水中静止后,处于如图所示
鱼鳔的膨胀、收缩改变排开液体的体积。

学生观察,并尝试描述出自制潜水艇如何实现下沉、上浮!类比自制潜水艇,能说出潜水艇如何实现下沉和上浮。

原理:通过水舱的吸水、排水,改变潜水艇的重力。

(修改人:)的物体
ρ空气。

最新新编学年八年级物理下册10.3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应用教案新版新人教

最新新编学年八年级物理下册10.3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应用教案新版新人教

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应用一、新课引入演示:先让学生注意铁块、木块体积相同,而材料不同,然后把铁块、木块一同浸没水中,同时放手,让学生观察。

依次提出下列问题,让学生回答,教师小结。

1.浸没在水中的木块、铁块,各受到什么力的作用?为什么一个浮起,一个沉下?2.浸没在水中的木块、铁块受到的浮力相等不相等?为什么?受到的重力相等不相等?为什么?3.木块、铁块的体积相等,为什么受到的重力不相等?(引导学生认识是因为密度不相等)小结:像铁块、木块这些实心的物体,有的密度比水大,有的密度比水小,把它们浸没在水里密度比水大的,下沉;密度比水小的,上浮:如果物体的密度跟水一样,它将怎样呢?二、新课讲解将橡皮泥、废牙膏(铝的)分别放在2个玻璃水槽旁。

教师:橡皮泥、铝的密度都比水大,能不能使密度比水大的橡皮泥、牙膏皮浮在水面上?(找2名学生分别做这2个实验,并让他们每个人试着说明自己采用的办法为什么能达到要求。

然后,教师就着做成船形的橡皮泥、空心的牙膏皮小结。

)小结:密度比水大的物质,做成空心,就可以浮在水面上。

这时,这个物体受到的重力虽然没变,但它排开水的体积增大了,受到的浮力增大了。

边讲边板书:浮力的应用1.采用“空心”的办法能增大可以利用的浮力教师:密度小于水的物质,像木材,做成独木舟——“空心”,能增大可以利用的浮力,运送更多的人和货物。

密度大于水的物质,像橡皮泥、铝,做成空心,也能调节它受到的重力和浮力的关系,使它下沉、悬浮或漂浮。

现在看看技术上怎样利用这个道理。

先看看轮船。

教师:轮船是钢铁做的。

钢铁的密度比水大还是比水小?轮船为什么能浮在水面上呢?(根据学生的回答,边小结边板书。

)2.浮力的利用(1)轮船用空心办法,增大体积,增大受到的浮力。

教师:如果一只轮船,它本身和装的货物总重100000牛,它受到的浮力多少牛?它排开的水重多少牛?它排开的水的质量是多少吨?(简单交代什么叫排水量)讨论:这只船如果从河水驶入海里,它受到的浮力变不变?它排开的水的体积变不变?它是沉下一些,还是浮起一些?为什么?(2)潜水艇演示:潜水艇挂图,潜水艇模型。

【K12教育学习资料】八年级物理下册 第10章 第3节 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应用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K12教育学习资料】八年级物理下册 第10章 第3节 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应用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应用
理解改变物体所受的重力与浮力的关系,能增大可利用的浮力。

烧杯、水、体积相同的蜡块和铁
分析铁块:松手后,浸没在水中的铁块所受到的
到达容器底部后,铁块受到F
若一个物体浸没在水中,松手后
:从浮力的角度看,把物体做成空心的
(把沙取出来,)大家的想法是如何调节的铁罐子的浮沉的呢?(
:上述实验告诉我们
体可利用的浮力,还可以使下沉的物体变得上浮或漂浮。

是一种很重要的军事舰艇。

是怎么工作的呢?我们用打吊瓶用的小塑料管来模拟
是否变化?(塑料管形变很
:潜水艇两侧有水舱,当水舱中充水时,潜水艇加重,就逐渐潜
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应用
一、新课引入
演示:先让学生注意铁块、木块体积相同,而材料不同,然后把铁块、木块一同浸没水中,同时放手,让学生观察。

依次提出下列问题,让学生回答,教师小结。

1.浸没在水中的木块、铁块,各受到什么力的作用?为什么一个浮起,一个沉下?
2.浸没在水中的木块、铁块受到的浮力相等不相等?为什么?受到的重力相等不相等?为什么?
3.木块、铁块的体积相等,为什么受到的重力不相等?(引导学生认识是因为密度不相等)
小结:像铁块、木块这些实心的物体,有的密度比水大,有的密度比水小,把它们浸没在水里密度比水大的,下沉;密度比水小的,上浮:如果物体的密度跟水一样,它将怎样呢?
二、新课讲解
将橡皮泥、废牙膏(铝的)分别放在2个玻璃水槽旁。

教师:橡皮泥、铝的密度都比水大,能不能使密度比水大的橡皮泥、牙膏皮浮在水面上?
(找2名学生分别做这2个实验,并让他们每个人试着说明自己采用的办法为什么能达到要求。

然后,教师就着做成船形的橡皮泥、空心的牙膏皮小结。


小结:密度比水大的物质,做成空心,就可以浮在水面上。

这时,这个物体受到的重力虽然没变,但它排开水的体积增大了,受到的浮力增大了。

边讲边板书:
浮力的应用
1.采用“空心”的办法能增大可以利用的浮力
教师:密度小于水的物质,像木材,做成独木舟——“空心”,能增大可以利用的浮力,运送更多的人和货物。

密度大于水的物质,像橡皮泥、铝,做成空心,也能调节它受到的重力和浮力的关系,使它下沉、悬浮或漂浮。

现在看看技术上怎样利用这个道理。

先看看轮船。

教师:轮船是钢铁做的。

钢铁的密度比水大还是比水小?轮船为什么能浮在水面上呢?(根据学生的回答,边小结边板书。


2.浮力的利用
(1)轮船用空心办法,增大体积,增大受到的浮力。

教师:如果一只轮船,它本身和装的货物总重100000牛,它受到的浮力多少牛?它排开的水重多少牛?它排开的水的质量是多少吨?(简单交代什么叫排水量)讨论:这只船如果从河水驶入海里,它受到的浮力变不变?它排开的水的体积变不变?它是沉下一些,还是浮起一些?为什么?
(2)潜水艇
演示:潜水艇挂图,潜水艇模型。

(边讲解边板书)
用改变水舱中水量的办法,使潜水艇受到的重力大于、等于或小于受到的浮力来实现下潜、悬浮、上浮。

(3)气球和气艇(让学生看课文而后问学生)
教师:气球、气艇采用了什么办法使它能够受到空气的浮力而升空呢?(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用充密度小于空气的气体的办法,使它受到的浮力大于重力而升空。

讨论:要使充了氢气、升到空中的气球落回地面,你们能想出什么办法?要使热气球落回地面,有什么办法?
三、课堂小结
(略)
四、布置作业
(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