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位缩聚合成含聚芳酰胺/酯的微相复合物 Ⅴ.共聚酰胺与聚砜的微相复合物制备
纺织品 定量化学分析 聚芳酯纤维与某些其他纤维的混合物-最新国标
纺织品定量化学分析聚芳酯纤维与某些其他纤维的混合物1范围本文件规定了采用化学分析方法测定去除非纤维物质后聚芳酯纤维二组分混合物中纤维含量的方法。
本文件适用于聚芳酯纤维与某些蛋白质纤维(羊毛、桑蚕丝等)、再生纤维素纤维(莱赛尔、莫代尔、粘胶纤维等)、纤维素纤维、聚酯纤维、锦纶、聚乙烯醇纤维、聚丙烯腈纤维、某些改性聚丙烯腈纤维、氨纶、醋酯纤维、三醋酯纤维、聚乳酸纤维、对位芳香族聚酰胺纤维和间位芳香族聚酰胺纤维二组分混合物。
注:附录A给出了对位芳香族聚酰胺纤维、间位芳香族聚酰胺纤维和聚芳酯纤维鉴别试验方法。
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
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2910.1纺织品定量化学分析第1部分:试验通则GB/T2910.4纺织品定量化学分析第4部分:某些蛋白质纤维与某些其他纤维的混合物(次氯酸盐法)GB/T2910.6纺织品定量化学分析第6部分:粘胶纤维、某些铜氨纤维、莫代尔纤维或莱赛尔纤维与棉的混合物(甲酸/氯化锌法)GB/T2910.10纺织品定量化学分析第10部分:三醋酯纤维或聚乳酸纤维与某些其他纤维的混合物(二氯甲烷法)GB/T2910.11纺织品定量化学分析第11部分:纤维素纤维与聚酯纤维的混合物(硫酸法)GB/T2910.12纺织品定量化学分析第12部分:聚丙烯腈纤维、某些改性聚丙烯腈纤维、某些含氯纤维或某些弹性纤维与某些其他纤维的混合物(二甲基甲酰胺法)GB/T2910.14纺织品定量化学分析第14部分:醋酯纤维与某些含氯纤维的混合物(冰乙酸法)GB/T2910.24纺织品定量化学分析第24部分:聚酯纤维与某些其他纤维的混合物(苯酚/四氯乙烷法)GB/T38015纺织品定量化学分析氨纶与某些其他纤维的混合物3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211171498_聚酰胺复合膜微孔支撑基底的研究进展
化工进展Chemical Industry and Engineering Progress2023 年第 42 卷第 4 期聚酰胺复合膜微孔支撑基底的研究进展赵珍珍1,郑喜1,王雪琪1,王涛1,冯英楠1,任永胜2,赵之平1(1 北京理工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北京 102488;2 宁夏大学化学化工学院,省部共建煤炭高效利用与绿色化工国家重点实验室,宁夏 银川 750021)摘要:通过界面聚合法获得的聚酰胺复合膜在污废水处理、海水淡化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然而聚酰胺复合膜的结构对其应用起到关键作用,以往研究多数聚焦在分离层,而对复合膜微孔支撑基底的研究相对较少。
研究表明,微孔基底的物化特征对于聚酰胺分离层结构的形成及复合膜性能起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作用。
为此,本文从支撑基底的制备工艺出发,围绕微孔基底的不同改性手段,介绍了传统基底改进方法和新型基底的材料与结构,并探讨了基底结构对压力驱动膜(纳滤、反渗透)与渗透压驱动膜(正渗透)分离层结构与性能的影响。
分析表明,具有高孔隙率、亲水性好的微孔基底可有效调控界面聚合过程中单体的储存与扩散,有利于获得高渗透和高选择性能的聚酰胺复合膜。
因此,未来仍需从聚合物材料及纳米改性等几个方面,发展更具潜力的微孔基底材料与结构,以推动聚酰胺复合膜的应用发展。
关键词:支撑基底;界面聚合;聚酰胺复合膜;膜结构优化中图分类号:TQ 028.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6613(2023)04-1917-17Research progress on microporous supporting substrate of polyamidecomposite membraneZHAO Zhenzhen 1,ZHENG Xi 1,WANG Xueqi 1,WANG Tao 1,FENG Yingnan 1,REN Yongsheng 2,ZHAO Zhiping 1(1 School of Chemistry and Chemical Engineering, Beiji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Beijing 102488, China;2State Key Laboratory of High-efficiency Utilization of Coal and Green Chemical Engineering, Department ofChemistry & Chemical Engineering, Ningxia University, Yinchuan 750021, Ninigxia, China)Abstract: Polyamide composite membrane fabricated by interfacial polymerization has been widely used in wastewater treatment, seawater desalination and other fields. However, the structure of polyamide composite membrane plays a key role in its application. Most of the previous studies focused on the selective layer, while there are relatively few studies concentrated on the microporous substrate of the composite membrane.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physic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of microporous substrate exhibit a great influence on the formation of polyamide selective layer and the corresponding properties of the resultant composite membrane. Therefore, this review first introduced the preparation technologies of the substrate, then focused on the different modification methods of the microporous substrate, including the traditional substrate improvement method and the material and structure of the new substrate. Furthermore,综述与专论DOI :10.16085/j.issn.1000-6613.2022-1082收稿日期:2022-06-09;修改稿日期:2022-07-26。
原位聚合
. 半预聚体法,如果二异氰酸酷的量大大的超过多元醇的量(为 2 倍以上), 那么大量的二异氰酸醋无处反应,只能以游离状态存在于预聚体中,所以在这种 情况下所制得的预聚体实际上是预聚体和二异氰酸酷的一种混合物"制备这种预 聚体的目的主要是为了降低常温下预聚体的粘度,以便在第二步反应中使预聚体 组分和扩链交联剂的粘度和体积比较的接近,以提高计量的准确性和混合效果" 为了有别于通常的低游离二异氰酸醋预聚物,将这种高游离异氰酸酷含量的预聚 物称为半预聚物或半预聚体,用半预聚合物合成的聚氨酷产品的方法称为半预聚 体法或半预聚物法" 蒙脱土层间有大量无机离子,所以对有机化合物呈疏性, 层间金属离子的可交换性,以有机阳离子(插层剂)交换金属离子,
堵塞,外加的引发剂分子很难通过扩散深入通道引发聚合"由此可见,蒙脱土这种 结构特征有助于我们排除一些存在于其它体系的复杂因素的干扰,定量地研究混 杂复合物的结构以及从分子水平探讨插层聚合的反应机理" 4)只需很少的填料<(5%,质量分数)即可使复合材料具有相当高的强度!弹 性模量!韧性及阻隔性能"而常规纤维!矿物填充的复合材料则需要比层状硅酸 盐纳米材料多 3 一 5 倍的填充量,并且各项指标液不能兼顾"所以,层状硅酸盐纳 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米复合材料比传统的聚合填充体系质量轻,成本也有所下降" 5)具有优良的热稳定性以及尺寸稳定性" 6)由于硅酸盐呈片层平面取向,因此膜材有很高的阻隔性" 7)层状硅酸盐蒙脱土在我国有丰富的资源而且价格便宜" 有机蒙脱土的制备 (l)CMMT 的制备 对 Na 气 MMT 的有机化处理工艺 l,,,0]如下: 先将 159 的 Na+一 MMT 先分散于 500ml 水中配成均匀的水溶液,然后缓缓加入到 盛有十六烷基三甲基澳化按的水溶液(6.029 的 cTAB 溶解于 sooml 水中)的三口烧 瓶中,三口烧瓶放入 60oC 油浴中,用电动搅拌机搅拌在 1000r/min 转速下搅拌 6 小 时"反应完成后,离心分离,倒去上层清液,沉淀物用蒸馏水清洗,再离心分离,直 至上层清液中没有残留的氯离子(用 0.01mol 几硝酸银溶液来检测氯离子的存在)o 最后,将分离产物置于 80oC 真空烘箱中烘 12 小时后,研磨成粉末,过筛(325 目), 备用"所制得的有机蒙脱土记为 CMMTo (2)OMMT 的制备 先配制 0.0375mol/L 的盐酸溶液于 IL 容量瓶中,称取 2.189 三经甲基氨基甲烷, 将其溶解于 50Oml 配制好的盐酸中"再将 159 的 Na+一 MMT 分散于 sooml 水中配成均 匀的水溶液后与 THMA 的盐酸溶液一起置于三口烧瓶中,放入 60oC 油浴里,其余步 骤与 CMMT 的制备相同"所制得的有机蒙脱土记为 OMMTo
PLAPBAT原位微纤复合材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PLAPBAT 原位微纤复合材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PLAPBAT 原位微纤复合材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摘要:本研究以甲基丙烯酸酯改性聚丙烯腈(PLAPBAT)为基础,采用原位微纤化技术制备了PLAPBAT 原位微纤复合材料,并通过不同的结构表征以及性能测试探究了其基本特性和应用前景。
实验结果表明,原位微纤化技术的引入可以改善材料的力学性能、热稳定性以及耐化学腐蚀性,并且样品具有优异的结构形态与表面特性,因此PLAPBAT 原位微纤复合材料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关键词:PLAPBAT,原位微纤化,复合材料,性能一、引言PLAPBAT 是一种新型的高性能材料,在人工组织工程、环保、航空航天等领域有广泛的应用。
虽然原材料的性能比较优异,但是其互穿网络结构却制约了其更进一步的应用。
由于其特殊的结构,制备PLAPBAT 复合材料是通过增加其它合成物质实现的。
传统的复合材料制备技术难以满足PLAPBAT 的需求,因此,本研究采用原位微纤化技术,将用于制备PLAPBAT 在复合材料方面,取得更好的性能和其特殊结构。
二、实验材料与方法2.1实验材料实验室采购的PLAPBAT 微颗粒;N,N-二甲基乙酰胺(DMF,乙腈(ACN),四氢呋喃(THF),阴离子界面活性剂SDS(十二烷基苯磺酸钠)等原料均为分析纯。
2.2实验方法步骤一、将SDS 溶于0.15mol/L 乙硫菌素溶液中,吸附于PLAPBAT 颗粒表面。
将待上溶液通过紫外线进一步RE 酶解处理,观察到PLAPBAT 颗粒已发生明显变化。
步骤二、将PLAPBAT 颗粒和不同溶剂(DMF、ACN 和THF 等)混合,并放置到较为合适的条件下进行反应,制备PLAPBAT 复合颗粒。
利用扫描电镜(SEM)、透射电镜(TEM)等技术研究复合颗粒的颗粒形貌、结构等特性。
步骤三、将制成的复合颗粒进行力学测试、热稳定性测试和耐化学腐蚀性测试等,评估样品的性能。
三、结果与分析3.1微观结构特性利用SEM、TEM 等技术对复合颗粒的形成机理进行了研究。
原位合成法在材料制备中的应用及进展
盐类混合后加入高温基体金属熔体中, 所加盐中 34 和 9 被金属还原出来而在金属熔体中反应形成 349: 增 强颗粒, 扒除副产物后即可浇注得到原位 349: 增强 ../0。要完善这种工艺, 关键是开发新的盐类反应。 盐和熔融铝产生如下的热扩散反应: *;: 345O N ’*12 V *3412* N *;125+ N ;* 125O , :;95+ N *12 V 129: N :;125+ 和 129: N 3412* V 349: N +12。 :D ’D ?E 直接氧化法 ( -4&%#F .%F"2 MY4="F4C<, -Z.M,) -Z.M, 是由美国 S"<Y4=% 公司开发的一种金属液 直接氧化合成氧化物增强颗粒的方法。其工艺是将金 属液 ( 如 12 ) 暴露于空气中, 使其表面生成 12: M* 膜, 里层金属再通过 12: M* 层逐渐向表层扩散继续被氧 化, 如此反复, 最终形成 12: M* 增强的 12 基复合材料。 在该方法的基础上, 结合喷射沉积工艺, 还发展了一种 反应喷射沉积法。它是在氧化气氛中, 将 12 滴分散成 大量细小液滴而使其表面氧化, 这些带氧化膜的液滴 同时 在沉积过程中, 因相互碰撞使 12: M* 膜破裂分散, 内部 12 液迅速冷却凝固, 从而形成具有弥散分布的 12: M* 增强 12 基复合材料。 -Z.M, 的优点是工艺简 单、 成本低、 基体与增强相之间的界面相容性高、 铸造 性能好, 但氧化物的生长量和形态分布不易控制, 分布 均匀性不好。;$"F&4 等人利用 -Z.M, 研制出了 12: M* 增强 的 12W84、 12WK4W.B 和 12WK4WX< 等 ../0, 其中
聚酰胺纳米复合材料制备与性能研究
聚酰胺纳米复合材料制备与性能研究近年来,聚酰胺纳米复合材料因其出色的性能和广泛的应用领域,在材料科学领域备受瞩目。
本篇文章将侧重于探讨聚酰胺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以及其性能研究。
一、聚酰胺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聚酰胺作为一种重要的高分子材料,在工业生产和科学研究领域中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它具有优良的机械强度、热稳定性和耐化学性等特点,但也有一些缺点,例如断裂伸长率低、脆性等。
为了进一步提高聚酰胺材料的性能和应用范围,研究人员开始将纳米材料引入到其中,以制备聚酰胺纳米复合材料。
目前,主要的制备方法包括原位聚合法、离子交换法、机械混合法、表面修饰法等。
其中,原位聚合法是制备聚酰胺纳米复合材料的一种常用方法。
这种方法的基本过程是,在聚酰胺的聚合过程中,通过加入纳米粒子,使其与聚酰胺共聚合。
因此,在制备过程中需要选择一种合适的纳米粒子,例如纳米碳管、纳米氧化锌粒子等。
在制备过程中,一些因素会影响聚酰胺纳米复合材料的质量和性能,例如反应温度、反应时间、配比等。
因此,在制备过程中需要严格控制这些因素。
二、聚酰胺纳米复合材料的性能研究制备出聚酰胺纳米复合材料后,需要对其进行性能研究,以了解其性能和应用前景。
目前,聚酰胺纳米复合材料的性能研究主要集中在力学性能、热性能、电学性能等方面。
1. 力学性能聚酰胺纳米复合材料优异的力学性能是其能够广泛应用的重要原因之一。
通常使用拉伸试验和压缩试验来对聚酰胺纳米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进行表征,具体参数有拉伸强度、压缩强度、断裂伸长率等。
研究表明,在添加适量的纳米材料后,聚酰胺纳米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得到了显著提高。
例如,在添加纳米碳管后,聚酰胺复合材料的拉伸强度接近10GPa,压缩强度也显著提高。
2. 热性能除了力学性能外,聚酰胺纳米复合材料的热性能也非常重要。
在高温环境下,纳米材料的加入可以提高聚酰胺的热稳定性和阻燃性能。
目前,研究人员主要通过热重分析法、热膨胀仪以及差示扫描量热仪等方法来研究聚酰胺纳米复合材料的热性能。
聚砜膜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
《聚砜膜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2023-10-26•引言•聚砜膜的制备•聚砜膜的性能表征目录•聚砜膜的应用领域•研究结论与展望•参考文献01引言聚砜材料的应用聚砜作为一种高性能的工程塑料,在电子、汽车、航空航天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然而,聚砜膜在某些领域的应用中存在一些限制,如高成本、低产量等,因此研究聚砜膜的制备及其性能具有重要意义。
要点一要点二聚砜膜研究现状目前,对于聚砜膜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提高其性能、降低成本以及拓展应用领域等方面。
然而,仍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探讨,如制备工艺不成熟、性能不稳定等。
研究背景与意义研究目的本课题旨在研究聚砜膜的制备工艺,优化制备条件,提高膜的性能和产量,同时探究聚砜膜的结构与性能关系,为拓展其应用领域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研究内容本研究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1)聚砜膜制备工艺的研究;(2)聚砜膜性能的表征与测试;(3)聚砜膜结构与性能关系的研究;(4)聚砜膜的应用领域拓展研究。
研究目的与内容研究方法本研究将采用实验研究法,通过制备不同工艺条件下的聚砜膜,对其性能进行表征和测试,同时研究其结构与性能关系。
研究手段本研究将综合运用文献调研、实验研究、数据分析和理论分析等方法,具体包括:(1)搜集和整理聚砜膜的相关文献资料;(2)设计和制备不同工艺条件下的聚砜膜;(3)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原子力显微镜(AFM)、万能材料试验机等设备对聚砜膜的性能进行测试和表征;(4)通过X射线衍射(XRD)、红外光谱(IR)等技术手段研究聚砜膜的结构;(5)运用数据分析和理论分析方法对实验结果进行处理和研究。
研究方法与手段02聚砜膜的制备1原料及试剂23聚砜树脂是一种高性能的工程塑料,具有优异的热稳定性、化学稳定性和机械性能,是制备聚砜膜的主要原料。
聚砜树脂溶剂是制备聚砜膜的重要试剂,需要选择与聚砜树脂相容性好、挥发性适中的溶剂。
溶剂根据需要,可能还需要添加交联剂、催化剂等其他化学试剂。
缩合聚合生产工艺
2) 催化剂 为了加速缩聚平衡反应的进行,缩聚物 生产过程中有时须加入适当的催化剂。由于 催化剂具有选择性.应根据缩聚反应的类型, 反应条件等选择适当的催化剂。 3) 分子量调节剂与粘度稳定剂 用途不同,对产品平均分子量有不同须及时脱除
1 Xn 1 P K K pnw nw
聚合度与K平方根成正比,与低分 子副产物浓度平方根成反比。 低分子物可以不断除去,可获得较高的反 应程度和聚合度。 减少逆反应的措施:减压、加热或通惰性 气体等。 牛牛文档分享3、线型缩聚的实施方法
牛牛文档分享原料配方设计 熔融缩聚原料配方中除单体外,尚需加 入催化剂、分子量调节利、稳定剂等,用作 合成纤维时还需要添加消光剂,必要时须添 加着色剂。由于线型缩聚物的熔触粘度甚高, 所以通常不再进行熔融混炼以添加其他组分, 而是将合成纤维或热塑性塑料制品所需的各 种组分全部在原料配制艺与后处理 生产工艺较简单,反应结束后过滤、干燥即可得 到缩聚树脂。 该法限于少数无适当溶剂可溶解的缩聚树脂 生产或用来生产分子量较低的缩聚物,作为中间 产物以便于进一步缩聚。 产品分子量决定于:链增长速率、缩聚物沉 析速率、缩聚物的聚集态 进行非均相缩聚时,可改变一些反应条件和 因素,如单体浓度、反应温度、溶剂的性质或加 入适当盐类以提高缩聚物的溶解度;改变搅拌速 度,加入沉分享
溶液缩聚的优缺点:
优点:降低了反应温度,避免了单体与产物的分 解,反应比较缓和平稳、不需要高真空系统,对 单体纯度要求不严,对单体官能团的物质的量之 比要求也不严格。溶液缩聚对制备耐热聚合物如 聚砜、聚酰亚胺、聚苯并咪唑等有独到之处。
缺点:要求高反应活性的单体;由于引入了溶剂, 溶剂的回收、精制使工艺过程复杂化,设备利用 率降低,产成本增加;且大部分溶后一个缩聚釜 的结构形式要求严格,近来多使用卧式分 室缩聚釜,内装多个圆环式搅拌器,以保 证不断地形成新鲜薄膜表面并与下半部的 流体混合。其简图见书图5-2所示。
原位缩聚合成含聚芳酰胺/酯的微相复合材料Ⅳ.全芳香聚酰胺与聚砜的微相复合材料制备
在 利用 刚性 棒 状高 分子 与柔 性 基体 之 间的 相互
体溶 解 ; 按配 比倒 入 P F溶 液 于 反 应 器 中 。待 二者 S 混合 均匀 后 , 强烈 机 械搅 拌 下 加 入 T C 在 P 。反 应 立 刻 进行 , 系粘 度迅 速增 大 。在 室温 下 反 应 5h后 , 体
维普资讯
第 2 卷 第 l期 l
20 0 6年 3月
合
成
技
术
及
应
用
V0 . NO. 12l 1 Ma r. 2 o6 0
S YNTHE 【 I C ECHNOLOGY AND APP CA 【 U 0N
原 位 缩 聚 合 成 含 聚 芳 酰 胺/ 的微 相 复 合 材 料 酯
21 PT . P A与 P F间的相 互作 用 S
收 稿 日期 :2o 0 o6— 2—2 0
烘 干 ; 化锂 (a 1 , 氯 tc) 焙烧 干燥 处 理 ; 乙基 胺 ( E 三 T A) 和 二氯 甲烷 ( H C2 , C 2 1 常压 蒸馏 纯 化 。 )
1 2 原 位 缩 聚 反 应 .
三单 体 双 酚 A在 一 定 程 度 上 提 高 了 复 合材 料 的 抗 张 强 度 和 断 裂 伸 长 率 , 是 模 量 有 所 下 降 。 但 关键 词 :微 相 复 合 材 料 ; 位 缩 聚 ; 原 聚对 苯 二 甲 酰对 苯 二 胺 ; 聚砜 ;分 子 间相 互 作 用
中 图 分 类号 :T 00 4 Q 5 .3 文献 标 识 码 :A 文 章 编 号 :10 -3 X 20 )1 050 0634 (06 0- 1-5 0
所 提高 ; 外它 的结 构式 中含 有 多个极 性 基 团 , 可 此 有
PVP接枝PSF聚砜膜的亲水性改性
1 引言膜分离工程是一门科学,是人类在生产和科学领域中的一大进步。
用天然或人工合成的高分子薄膜,以外界能量或化学位差为推动力,对双组分或多组分的溶质和溶剂进行分离、分级、提纯和富集的方法,统称为膜分离法。
膜分离法可用于液相和气相组分分离。
对于液相分离,可用于水溶液体系、非水溶液体系、水溶胶体系以及含有其他微粒的水溶液体系[1]。
膜分离过程是一种新型、节能、不涉及相变的分离过程,它与过滤过程相类似,驱动力是压力或电场。
为提高传质速率,有时需要加温,但总的能耗则大大降低,因此在水资源的再利用、纯水超纯水制备、特别是从废水废气回收相应资源直接保护环境方面得到了广泛应用。
对分离膜的研究,膜材料、制备技术是研究的重点。
膜材料的发展很快,总体上分为两类:一是高分子分离膜材料,包括有纤维素衍生物类、聚砜类、聚酰胺类、聚酰亚胺类、聚酯类、聚烯烃类、乙烯类聚合物、含硅聚合物、含氟聚合物、甲壳素类等;二是无机膜材料,包括致密金属材料和氧化物电解质材料、多孔材料等。
聚砜类材料是应用得很多的一类膜材料,是膜材料研究的热点。
聚砜类树脂是聚砜是一种热塑性工程塑料,是一类在主链上含有砜基和芳环的高分子化合物,主要有双酚A-型聚砜、聚芳砜、聚醚砜、聚苯硫醚砜等。
从结构上可以看出,砜基的两边都有苯环形成共轭体系,由于硫原子处于最高氧化状态,在高温下也保持优良的力学性能,长期使用温度为160℃,短期使用温度190℃,加之砜基两边高度共轭,所以这类树脂具有优良的抗氧化性、耐水解、热稳定性和高温熔融稳定性。
此外聚砜类材料还具有优良的机械性能、电性能、透明性和食品卫生性。
因而,在超滤、微滤、反渗透、气体分离、醇/水分离、烯烃/烷烃分离、固定化载体、血液透析等方面得到了广泛应用。
不同的膜有不同制备技术,目前大多数工业应用中还是以有机高分子非对称膜为主,主要包括两类:相转化膜和复合膜。
相转化膜的制备方法主要有溶剂蒸发法、水蒸气吸入法、热凝胶法、沉浸凝胶法等;复合膜的制备方法第 1 页共 30 页主要有高分子溶液涂敷、界面缩聚、原位聚合、等离子体聚合等。
《合成技术及应用》2006年第21卷总目录
”
…
D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两亲性 聚乙烯醇.. b聚苯乙烯嵌段共聚物 的合成及表征
…
国 内外 消息
韩国晓星推 出两 种弹 性纤 维 新品—— cer 30及 C 0/ r 丑H 5 o 4 0
H 5 ………・ 40 …… … … , … … … …… …… … … … ” 1 ( 1 ・ , : 1)
P TP E / P合金流变性能 的研究 … ……………………… 1 ( ) :4 聚丙烯酰胺水凝胶 的 P H敏感性研究………………… 1 ( ) :8
含 氯 化 钠 的 聚 乙烯 醇 静 电纺 丝 研究 … … … … … … … 1 (2 :1 )
熔 体 直 纺 细旦 涤 纶 F Y4 m / 8f 产 工艺 D d x4 生 4
…………… 3 (2 :1 )
l 1 2
设备 改造
2
脂 肪 族 聚酯 熔 点 的预 估 … …… … … … … … … … … … 3 (5 :1 ) 连 续 : 】 o 4 维 前 驱 胶 微 观结 构 的 研究 o一 2 4 4 溶 纤
一
… 3 (8 :1 )
…- -
影响干法腈纶毛条收缩率 的因素探讨 ……………- -
制 氢 装 置 氢气 纯 度 的控 制 … … … … …… …… … … ・ ・ 装 饰 用 阻 燃 空 气变 形 纱 的研 制开 发 … … …… … … ・ - 影 响 P A产 品 中 f 酸 含 量 的 因 素 分 析 …… … … 一 T r r
天然高分子/水性聚氨酯复合材料制备和研究进展
水性聚氨酯对天然高分子力学性能的改性。另一方 面则 是 以天然 高 分 子作 为分 散 相 或 可 反 应 性 基 团 , 以水 性 聚氨酯 为连 续相 或改 性基 材 实现 对水 性 聚氨
酯耐 水性及 可 降解性 的改性 作用 。结 合 天然 高分 子 和水 性聚 氨酯 两类材 料 各 自性能 的优 势互 补 以及 两
物¨ J 工 。在 软段 和 硬 段 发 生微 相 分 离后 , 段 微 区 硬
分布于软段的连续相 中起着物理交联点的作用 , 提 供材 料 的力学 性 能 , 因此 聚 氨 酯具 有 良好 的物 理 机 械性 能 、 耐低温 和耐 磨 性 。而 水 性 聚氨 酯 又 具 有 环
保性 能 , 得 水 性 聚 氨 酯 材 料 具 有 较 好 的 应 用 前 使 景 J 。天然 高 分 子 是 一 类 广 泛 存 在 于 植 物 或 动 物 体内, 具有 降解 性 能 的高分 子材 料 , 常 带有 大量 的 通 羟基 、 氨基 等活 性反 应性 基 团 J 通 过水性 聚氨 酯 , 与天然 高分 子共 混 , 将 天 然 高 分 子 的 活 泼 氢 基 团 或 与异氰 酸根 基 团反 应 制 备嵌 段 型 高分 子 复 合 材 料 , 选 择合 适 的复配 比例 , 可 提 高 天 然 高 分 子 的力 学 既 性能 , 又可 获得 水性 聚氨 酯 的可 降解性 。
种材 料进 行混 合改 性 的可 能 性 , 绍 了最 新 的 关 于 介
两类 材料 改性 的成 果 和所取 得 的成 就 。
1 水 性 聚氨酯 对 天然 高分 子 的改性 1 1 对 淀 粉 的改 性 .
酯 反应 后得 到 的预 聚体 再 经 小 分 子 多元 醇 ( 多 元 或 胺) 扩链 得到 的软 段 与 硬段 共 存 的一 种 多嵌 段 共 聚
聚酰胺聚醚嵌段共聚物 -回复
聚酰胺聚醚嵌段共聚物-回复聚酰胺聚醚嵌段共聚物的主题是什么?聚酰胺聚醚嵌段共聚物是一类具有独特结构和性质的高分子化合物。
它是由聚酰胺部分和聚醚部分交替排列而成的嵌段共聚物,具有很高的结构多样性和可调控性,在许多领域都有着广泛的应用。
本文将通过回答一系列问题,逐步介绍聚酰胺聚醚嵌段共聚物的合成方法、性质特点以及应用前景。
问题1:聚酰胺聚醚嵌段共聚物是如何合成的?聚酰胺聚醚嵌段共聚物的合成方法有两种主要途径:化学合成和生物合成。
化学合成方法包括原位聚合法和后续聚合法。
原位聚合法是通过选择合适的单体,进行聚合反应来实现。
常用的单体有酰胺类和醚类化合物,通过合适的反应条件,如温度、催化剂等,可以得到所需的聚酰胺聚醚嵌段共聚物。
后续聚合法则是通过已有的聚合物基础上进行进一步化学反应,引入新的单体或功能基团,实现聚酰胺聚醚嵌段共聚物的合成。
生物合成方法则是利用微生物或酶的作用,通过生物催化反应合成聚酰胺聚醚嵌段共聚物。
这种方法具有环保、高效、可控性强等优点,并且可以在中低温下进行反应。
问题2:聚酰胺聚醚嵌段共聚物有哪些性质特点?聚酰胺聚醚嵌段共聚物具有以下几个主要特点:1. 结构多样性:聚酰胺聚醚嵌段共聚物可以通过选择不同单体和控制反应条件实现多样的分子结构。
不同的分子结构可以赋予聚酰胺聚醚嵌段共聚物不同的机械、电学、光学等性质。
2. 界面活性性能:聚酰胺聚醚嵌段共聚物具有良好的界面活性,可以在油水界面形成胶束结构,用于乳化、分散、包覆等应用。
同时,聚酰胺聚醚嵌段共聚物还具有较低的表面张力和高的表面活性,可以提高材料的润湿性和界面能。
3. 热稳定性:聚酰胺聚醚嵌段共聚物具有较高的热稳定性和耐热性。
这得益于聚酰胺和聚醚的分子结构稳定性以及链段之间相互作用的影响。
4. 生物相容性:聚酰胺聚醚嵌段共聚物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可用作生物医学材料、药物传递系统和组织工程支架等应用。
此外,聚酰胺聚醚嵌段共聚物还表现出一定的生物降解性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15×N%
() 1
1 实 验
1 1 原 料 .
13 2 偏 光显微 镜 ( O 表征 .. P M) 用 Oy p sB . lm u H 2型偏 光 显 微 镜 与 M te F . e l P5 tr
V. 聚酰 胺 与 聚砜 的微相 复合 物 制备 共
黄 双 武 吴 美琰 张树 范 , ,
(. 1美光 半导体亚洲有 限公 司, 新加坡 394 ;. 39 22 中国科学院化学所 , 北京 108 )  ̄ 0 0 0
摘
要 :用 原 位缩 聚法 合 成 了芳 香 一脂 肪 共 聚 酰 胺 与 聚 砜 的 微 相 复 合 物 (A / S ) 初 步 结 果 表 明 :A / S P A PF。 P A P F微 相
0 c … 2 CH )l 2 N( 2l I NH
N M _ C I A PLi . TE
PS ou i n F s lto
响 P A的转化 率 。 A
收 稿 日期 :20 06—0 —1 8 6
O
O
O
O
七
13 表征 .
一
H HN N 2 (h C o
甘/ P s
维普资讯
第2卷 第3 1 期
20 0 6年 9月
合
成
技
术
及
应
用
Vo . No. 121 3 S p. 2 0 e 06
S YNTHET C TECHNOL I OGY AND PL CAn ON AP I
原 位 缩 聚 合成 含 聚 芳酰 胺/ 的微 相 复合 物 酯
el l { 3 H 0 }2+ c l
CH3
由表 1可 以 看 出 , P A含 量低 于 4 0 围 在 A 0c 范
内 ,A 的 转 化率 均 在 9 % 以上 , 说 明 二元 胺 与 PA 5 这 酰氯在 聚砜 溶液 中的缩聚反 应是 比较完 全 的。在实 验过程 中 , 水分 的控 制要 非常 严格 , 量 的水会影 对 微
12 原 位 缩 聚 方 法 .
流变性 能测 试在 D 动 态 应力 流变 仪 上进 行 。 S
用平行 板夹 具 , 直径 2 i, 5In 间隙 0 5In 在 2 5o n . n, i 8 C
下进行 动态 应力 和频 率扫描 以及 稳 态应力 扫 描 。
在 聚砜 的二氯 甲烷 溶 液中 , N P为溶剂 , i1 用 M LC
利用原 位 缩 聚方 法 , 即芳 香 一脂 肪 两 类 二 元胺 与二元 酰氯在半 刚性 聚砜 基体 聚合 物 中进行 低温 溶 液共缩 聚合成 共 聚 酰 胺 ( A 与 聚砜 ( S ) P A) P F 的微 相 复合 物 。P A 与全 芳 聚 酰胺 P T 相 比 , A PA 由于 亚 甲
复 合 物 具 有 热 致 液 晶性 能 ;A P A的 加 人 大 大 提 高 了微 相 复合 物 的力 学 性 能 。 以 P 3 (A A 0 P A=2 . ) 例 , 伸 强 度 和 模 量 9 5m 为 拉
分别提高到原来的 2 5 和 3 5 。 .倍 .倍
关 键 词 :微 相 复 合 物 ; 位 缩 聚 ; 香 一脂 肪 共 聚 酰 胺 ; 原 芳 聚砜 ; 子 问相 互 作 用 分 中 图 分 类 号 :T 0 04 Q 5 .3 文 献 标 识 码 :A 文 章编 号 : 10.3x 20 )300 .4 0 634 (06 0.080
为助 溶剂 , 以三 乙胺 ( E 为 酸 吸 收剂 的 低 温 溶 液 T A)
2 结 果 与 讨 论
表 1 出了 在芳 香 二 胺 与 癸 二胺 等 摩 尔 比下 , 列 不 同含 量 的 P F二氯 甲烷 溶液 中经 原 位缩聚 反应合 S 成 所得 的微 相复 合物 。反应 中选 用 的聚合 物 浓度均
左右 。
维普资讯
第 3期
黄双武等 . 原位缩 聚合成含 聚芳酰胺/ 的微相 复合物 v. 酯 共聚酰胺 与聚砜 的微相 复合物制备
13 1 P A P F的 组 成 分 析 .. A /S
用元 素 分 析 法 测 定 复 合 物 的 Ⅳ 含 量 , 公 式 按 () 1 计算 P A的含量 : A
P A含 量 =(A A P A重复 单 元 分 子 质 量 ×Ⅳ%) /
( ×N摩 尔质 量 ) 4
=
基 的 引 入 , 低 了 液 晶 相 变 温 度 _ J 这 为 实 现 降 l ,
热 台连接观 察 了 P A P F复 合物 的相 行 为 。 A /S
1 3. 流 变 性 能 . 3
癸 二胺 ( MD ) 上 海试剂 一厂 ; , ( ,( D A, 4 4 一3 3 二
甲基联 苯二胺 ) [ M P A] P 德 国产 ; )D B D ,C , 其余 所 用
溶剂处 理方法 见 本专题 I L 。 V5 J
为 1 %。 0
缩聚法 , 成 芳 香 一脂 肪 共 聚 酰 胺 。 在 N PLC 合 M .i1 T A溶剂体 系 中 按 预定 量 加 入 以 下 3种 单 体 : 二 E 癸 胺、 联苯 二胺 和对 苯二 甲酰 氯 , 室温 下进行 缩 聚反 在
应, 反应 时 间 5h 反应 溶 液 用 甲醇沉 淀 , 用 大 量 。 再 蒸馏 水洗 涤 至中性 。 聚芳 一脂 酰胺 在 P F溶液 中的原 位缩 聚反应 方 S 程式如 下式所示 :
作 者 简 介 :黄 双 武 (97一) 男 。 徽 桐 城 人 。 士 。 工 程 师 , 16 , 安 博 总
现 就 职 于 新 加 坡 美 光 半 导体 亚 洲私 人 有 限 公 司 。 要 从 事 半 导 体 应 主 用 高 分 子 材 料 的 研究 和 开发 。 已在 国 内外 学 术 期 刊 上 发 表 论 文 2 0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