杰出女性平凡事——苏雪林与李曼瑰关系研究

合集下载

文化碰撞视中的苏雪林研究

文化碰撞视中的苏雪林研究

摘要苏雪林是一位集作家、学者于一身的五四时期的杰出女性,无论在当时还是在其后的相当长时期,苏雪林在大陆学界和创作界都拥有相当高的声誉。

可是后来由于极其偶然的原因,苏雪林与鲁迅先生反目,加之后来她保守的政治立场,以至相当长的时间,苏先生在大陆几乎被人们遗忘。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随着海峡两岸关系的回暖,她才重新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

苏雪林先生一生笔耕不辍、著作等身,赢得了声誉。

可是先生的一生也是充满忧伤与坎坷的一生,她生活于社会历史正生着急剧变化的年代,社会的风潮猛烈的摇撼着苏雪林的年轻的心。

五四时期一个鲜明的时代特色就是西方的各种思想蜂拥而入,西方思想进入中国的过程其实就是中西文化碰撞交融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作为文明文化主要载体的知识分子,他们的观念和心灵都面临着一种近乎裂变似的挑战。

旧的思想牢牢扎根在他们心中,而西方新颖的充满活力与人性化眷顾的理念更是对他们充满诱惑。

尤其是年轻知识分子,他们在历史风潮面前充满期待与憧憬,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他们的人生选择,在更高层次上说来其实更是一种文化选择,但是文化选择并非非此即彼。

苏雪林先生的人生选择就是一个充满忧思迷茫甚至激烈思想斗争的复杂过程。

本论文就是以苏雪林女士为个案,在回溯历史的过程中,一方面,来梳理一段几近尘封的历史;另一方面,我们通过探求来深味文明碰撞过程中作负载沉重传统的知识分子艰辛的求新历程。

苏雪林接受过较为系统的传统文化的熏陶,这为其从事文学创作乃至后来的学术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但是事物往往具有两面性,这些思想同时也给了苏雪林女士一生最为深刻的羁绊。

无论是苏雪林一生为之梦魂萦绕的母爱,还是苏雪林极尽笔墨美化的婚姻生活,无一不充满悲情乃至悲剧色彩。

悲剧的根源在于文化碰撞过程中传统与现代斗争,传统拥有与天俱来的先期性,它深深扎根于主体意识中,虽然它的落后性与腐朽性决定它最终将被淘汰与抛弃,但文化的选择是一个艰辛的过程,苏雪林的人生历程深刻的昭示了这一点。

争议缠身的另类才女苏雪林

争议缠身的另类才女苏雪林

争议缠身的另类才女苏雪林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携带我和堂妹至省城投考,则我这一条小命也许早已结束于水中了。

”学业顺遂,锋芒渐露,苏雪林后升入北京高等女子师范,与庐隐、冯沅君成为同窗,曾在这里受教于胡适、李大钊、陈独秀。

后又留法,为使留学成行,瞒着家庭,临行前夜才告知母亲。

苏雪林上学之决心始终坚决,在她看来,学校教育使她“由一个家庭女性变成一个社会女性”。

而在求学事件中,苏雪林性格里的执着一面可见一斑。

上世纪20年代末,署名绿漪女士的散文集《绿天》和长篇自传体小说《棘心》相继面世,苏雪林在文坛崭露头角,尤以散文最为人称道。

后执教于高校,因喜另辟蹊径,解人之悬案,有“文坛名探”之雅号,《楚骚新诂》《屈赋论丛》名噪学界。

然而对于自己在文学和学术上的成就,苏雪林自认并非出于天资聪颖或刻苦勤奋,而是“婚姻的失败和一生的落寞”。

苏雪林是个“另类”的才女。

曾出版苏雪林自传及作品集的出版人、作家张昌华认为:“苏雪林的一生充满了矛盾”。

婚姻即是矛盾的一面。

面对父母包办的婚姻,接受过五四新文化洗礼的苏雪林以孝顺母亲的名义妥协,面对婚姻不幸,又因为觉得离婚二字对女人“不雅”勉强维持,新旧观念互相冲突。

苏曾在晚年回忆:“苏州天赐庄一年岁月尚算美满,但以后便是维持夫妻名义而已”。

丈夫张宝龄理工出身,理性,少情趣。

中秋十分,苏说月亮好圆,张答,再圆也没有我用圆规画的圆,苏兴致尽扫。

对于这桩婚姻,苏雪林有懊悔,也有反思,自认为“一种教条所拘束”,为“天生甚为浓厚的洁癖所限制”,自己不幸福,也“叫张宝龄孤凄一世”,觉得对不住他。

二人未有儿女,为继香火,张宝龄胞兄张柏年将一个孩子过继给他们,即嗣子张国祚。

然上世纪60年代张宝龄去世后,苏雪林与夫家断了联系,包括儿子在内。

苏雪林的“矛盾”也体现在她自负又自卑的双面性格。

这种性格在她的日记中尽显无疑。

皇皇400余万字15卷本《苏雪林日记》由台湾成功大学出版,贯穿起她从1948年到1996年的心路历程。

苏雪林的青阳情结

苏雪林的青阳情结

责任编辑临时决定去婺源,是缘于小妹的约请,更是缘于对那一片乡村桃源的向往。

抵达婺源境地,道路两旁皆是一排排整齐的香樟,浓荫如盖,阳光从枝叶的缝隙间点点滴滴地洒落,清风拂过,仿佛一朵朵金色的“太阳花”在地面腾挪跳跃。

第一站便直奔有着梦里乡村之称的严田民俗园。

刚入景区,一阵阵浓郁的桂花香随着秋风扑面而来。

正是江南仲秋时节,走在园中,嗅着饱满的桂花香气,一时恍惚,不知今夕何年。

热情的朋友引领我们去观赏园内的一株千年古樟,一旁的导游说,这是一棵有着1500年历史的古树,需十三个成人手牵手才能够合围,主干斑驳苍老,却枝叶繁茂。

面对这样一棵古树,让人多少生出些光阴似水的慨叹。

小妹家的一对儿女,早已经飞奔过去,围着虬结的树干玩耍嬉戏。

这也是一棵在乡村备受膜拜的“水口树”,它静静地依河而立,在沧桑岁月中默默佑护着村庄。

大树旁横跨一座古老的石桥,桥下溪水清澈,微波粼粼。

田畈间成片黄绿相间的稻田,白墙黑瓦的徽派民居散落其间,一派“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悠然和宁静的景象。

偌大的景区内亭台轩榭,曲径通幽。

坐在古色古香的茶楼间,望远山似黛,近水如碧,不由生出一种逃离凡俗,偷得浮生半日闲的惬意来。

离开严田,路过彩虹桥,却因为维修不开放,与之擦肩而过,仿佛那有缘相遇却无缘相亲的爱情,令人有些怅然若失。

虽然只是远远一瞥,那座宋朝的古桥长廊,亦已经在心底摇曳如梦。

到达李坑景区的时候,已是夕阳近黄昏。

一进村口,便想起了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婺源李坑是一个以李姓为主的聚居古村落,村庄坐落在群山环抱之中,自古民风淳朴,人才辈出。

村里的民居宅院大都依山或沿溪而建,斑驳的青石板路纵横交错,溪水缓缓地穿村而过,十几座形状和材质各异的溪桥连通着两岸。

彼时,秋日的夕阳映照在粉墙黛瓦的徽派老屋上,老屋倒映在清澈的溪流中……眼前的群山,流水,人家,俨然是一幅绝美的水墨画,是不一样的天上人间。

苏雪林小说《棘心》中女性的爱的生命形象探究

苏雪林小说《棘心》中女性的爱的生命形象探究

苏雪林小说《棘心》中女性的爱的生命形象探究
马玉红;秦磊毅
【期刊名称】《井冈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22(43)2
【摘要】《棘心》最有价值意义的在于塑造了杜老夫人、白朗、马沙三个感人至深的中西方女性形象,她们的生命体现了成熟的爱,即完全舍己、甘于奉献的品格精神,昭示了爱的生命本质。

女主人公醒秋的生命形象则生动呈现了她在孝道中的挣扎成长历程,指示了爱的生命的成长成熟核心在于从自我的人生价值观转向舍己的人生价值观。

小说中女性的爱的生命形象,对当代中国家庭社会的和谐向上发展提供了正面积极力量。

【总页数】6页(P108-113)
【作者】马玉红;秦磊毅
【作者单位】井冈山大学人文学院;华东理工大学文法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6
【相关文献】
1.在皈依与背离中——苏雪林小说《棘心》中母子关系解读
2.生命长卷的绵延——近五年中篇小说中的农村女性形象
3.米兰·昆德拉小说中的女性人物形象探究--以小说《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为例
4.刘氏、“竹心”姑娘和美爱——解析《吃碗茶》中的女性人物形象
5.文学作品中的女性形象与女性书写\r——傅爱毛小说中女性生存境况及婚恋世界研究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历史趣闻被喻为文坛常青树的苏雪林非同寻常的爱国情怀

历史趣闻被喻为文坛常青树的苏雪林非同寻常的爱国情怀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被喻为文坛常青树的苏雪林非同寻常的爱国情怀
导语:苏雪林(1897年3月26 日1999年4月21日,享年102岁),原名苏小梅,乳名瑞奴、小妹,学名小梅,字雪林,笔名瑞奴、瑞庐、小妹、绿漪、灵芬
苏雪林(1897年3月26 日—1999年4月21日,享年102岁),原名苏小梅,乳名瑞奴、小妹,学名小梅,字雪林,笔名瑞奴、瑞庐、小妹、绿漪、灵芬、老梅等。

后因升入北京高等女子师范,将“小”字省去,改为苏梅。

由法回国后,又以字为名,即苏雪林。

籍贯安徽太平县岭下村,出生于浙江省瑞安县县丞衙门里,她一生从事教育,先后在沪江大学、国立安徽大学、武汉大学任教。

后到台湾师范大学、成功大学任教。

她笔耕不辍,被喻为文坛的常青树。

爱国情怀
1945年,日本侵略者投降了、全国人民欢欣鼓舞,苏雪林也沉浸在无比欢乐之中,当消息传到嘉定时,她与袁昌英、凌叔华等人抑制不住激动和兴奋,举着小旗,高呼口号,加入了游行队伍的行列。

苏雪林在武汉大学执教历时十八年。

1949年,到了台湾,离开了她为之奋斗半生的土地。

离开大陆后,苏雪林先去香港,在天主教真理学会任编辑。

1950年,第二次赴法国,为的是去海外搜集关于楚辞的研究资料,探讨屈赋与世界文化的关系。

在巴黎,她依靠从国内带去的工薪节余,省吃俭用,但为时不久,便因经济拮据,身体欠佳,与之朝夕相处的姐姐病重。

1952年春,乘船回到台湾,应聘为台湾省立师范大学教授。

1957年,赴台南成功大学任教授,1974年退休。

苏雪林赴台后,长期患眼疾,视力极差,严重时濒于失明,但她以
生活常识分享。

苏雪林简介

苏雪林简介

苏雪林简介苏雪林传由于中国台湾海峡和政治的隔绝,我们这一代,乃至下一代对苏雪林都有陌生感,她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才华横溢的作家,著作等身的学者,桃李满天下的教授。

一苏雪林,乳名瑞奴、小妹;学名小梅,字雪林。

后因升入北京高等女子师范,将“小”字省去,改为苏梅。

由法回国后,又以字为名,即苏雪林。

笔名有绿漪、灵芬、老梅、天婴等。

1899年生于浙江省瑞安县县丞衙门里,自嘲为半个浙江人,祖籍安徽太平县岭下村。

苏雪林的祖父在清朝末年当过县令,父亲受过高等教育,母亲出身于士宦之家,素以贤慧著称,给苏雪林以较大影响。

她幼时富有男性特点,好动、爱玩,凡男孩所爱的一些玩艺儿,抡刀、舞棒、扳弓射箭,以至去郊外捉蟋蟀、放风筝、钓鱼、捕鸟等她都爱玩,整日和几个年龄差不多的小叔叔、大哥哥们厮打在一起,玩得很开心。

而同样年龄女孩子所喜欢的——擦脂抹粉、穿针引线之类的事情,却毫无兴趣,偶而做一两件这样的事也是笨手笨脚,不像样。

人们都说:苏雪林是一个男性化的女孩,被称之为“野丫头”。

由于祖母“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封建世俗偏见,苏雪林不能像男孩子一样读书,她七岁开始,才跟着叔叔及兄弟们“名不正、言不顺”地在祖父衙署所设的私塾里跟读,只是不解其意,囫囵吞枣地背诵《》、《》、《女四书》、《幼学琼林》等。

在私塾里只跟读一二年,男孩子们都纷纷去学校读书了,她不得不辍学。

跟读辍学后,闲着无聊,便利用在私塾里学得的一二千汉字,从叔叔和哥哥那里借一些通俗小说当作课本自读。

久而久之,她不仅能读懂《西游记》、《水浒传》、《三国演义》、《封神榜》等,也能粗读文言的《聊斋志异》、《阅微草堂笔记》之类的书,整日埋头于书海,自得其乐。

从此,一颗寂寞的心找到了新的寄托。

后来,苏雪林的叔叔、哥哥们都先后进入上海新式中学或大学,每年寒暑假回家都要带回一些新旧图书和当时流行的报刊,苏雪林便借机有挑选地阅读起来。

《史记》、《汉书》,她读过一些选本;唐诗、宋词、元曲、明清传奇,以及历代名家的专集也都涉猎个大概,连当时流行的译作《天演论》、《茶花女遗事》、《迦茵小传》、《十字军英雄记》等,也都读得着迷。

跨语境中的台湾女戏剧家李曼瑰

跨语境中的台湾女戏剧家李曼瑰

跨语境中的台湾女戏剧家李曼瑰作者:苏琼来源:《艺苑》2014年第03期【摘要】女戏剧家李曼瑰的戏剧创作、戏剧活动及其对戏剧教育的热衷,与其是基督徒、戏剧教授、党务工作者此三重身份密切相关。

她从大陆赴台后,成为台湾第一位重要的女剧作家、台湾戏剧运动的领航人。

本文具体阐述了李曼瑰在1949至1975年间的戏剧活动与创作。

【关键词】李曼瑰;女戏剧家;台湾戏剧[中图分类号]J80 [文献标识码]A任意翻开一本有关台湾话剧史的著作,我们定能读到这个名字——李曼瑰。

她去世两天后,被台湾的教育界、文化界、戏剧界追封为“中国戏剧导师”,足见“一生尽瘁于戏剧”(1)的她在台湾话剧史上的地位与贡献。

李曼瑰(1907-1975),幼名李满桂,笔名雨初,广东省台山人。

20世纪20年代初,她开始接触西洋名剧与“五四”以后的剧坛新著,尝试编戏、导戏、演戏。

“她写戏剧——包括中文的和英文的(2)。

她翻译戏剧——包括古典的和现代的。

她演出戏剧——包括商业的和学院的。

她教戏剧——包括正规的和短期训练班的。

她推展戏剧——包括理论的和行动的。

”[1]亲传弟子张晓风这样概括。

在她眼里,李曼瑰是一个为戏剧矢志不渝的“傻瓜”:“在认识她以前,我从来不相信自己会投入舞台剧的工作——我不相信我会那么傻。

可是,毕竟我也傻了,一个人只有在被另一个傻瓜的精神震撼之后,才有可能成为新起的傻瓜。

”[2]147李曼瑰的父亲为其家乡第一个基督徒,她本人也是一位虔诚的基督徒,曾就读于教会中学,且终身未婚。

她最初的剧本就体现出非比寻常的道德高度与崇高精神。

1940年留美归国的李曼瑰,成为一名大学教授兼党务工作者。

1948年她当选为第一届立法委员,并担任此项职务直至去世。

她的戏剧创作、戏剧活动及对戏剧教育的热衷,与基督徒、戏剧教授、党务工作者此三重身份密切相关。

1949年6月,李曼瑰随国民党政府迁台,她的戏剧人生开启了一个崭新而重要的阶段。

此前,她只是参与中国现代戏剧文学创作的一分子;此后,她成为台湾第一位重要的女剧作家、台湾戏剧运动的领航人。

历史趣闻苏雪林的主要作品有哪些?苏雪林的个人作品

历史趣闻苏雪林的主要作品有哪些?苏雪林的个人作品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苏雪林的主要作品有哪些?苏雪林的个人作品
导语:《始恶行》,十九岁她写了一篇三四百字的五言古诗,继又将其写成短篇小说,小说用文言写出,当她念给家里人听时,婶婶、姐姐等女人竟为之流
《始恶行》,十九岁她写了一篇三四百字的五言古诗,继又将其写成短篇小说,小说用文言写出,当她念给家里人听时,婶婶、姐姐等女人竟为之流下了无数的眼泪。

这篇小说1919年刊于北京高等女子师范年刊后得到同班好友冯沅君的赞赏,并寄给在美国读书的哥哥冯友兰,亦受到好评。

二十年代初期,苏雪林还不时地发表用白话文写的《人口问题研究》《再论人口问题研究》《新生活里的妇女问题》《沉沦中的妇女》《生育制限运动声中的感想》《男盗女娼的世界》《相对性原理和哲学史的问题》《时髦男子择妻之条件》《相对性易解》《世界语者之宣言》《家庭》《民众艺术论》《对于“五一”的两大希望》《自由文爱论》《说内外》《说美恶》等五六十篇政论杂文,刊于《民铎》《民国日报·觉悟》《时事新报·学灯》、《国民日报·学汇》等报刊上。

此时她对国家政治、社会诸问题,表现了极大的热情,以寓言的形式发表对时局、人生的看法,还抽时间翻译法国作家莫泊桑、都德等作家的作品。

三幕话剧《鸠那罗的眼睛》
《蠹鱼集》(1938年,长沙商务印书馆)
《青鸟集》(1938年,长沙商务印书馆)
《屠龙集》(1941年,上海商务印书馆)
《蝉蜕集》(1945年,重庆商务印书馆)由几个短篇历史小说合集而成,其中多数故事取材于作家的《南明忠烈传》,成书于抗日战争取得最后胜利之时,作家以历史故事,借古寓今,对抗战中种种丑恶现象,
生活常识分享。

苏雪林棘心不死,绿天永存

苏雪林棘心不死,绿天永存

苏雪林:棘心不死,绿天永存作者:钟倩来源:《百家论坛》2012年第03期民国时期女子的爱情大多一波三折,有的为爱殉葬,比如萧红;有的因爱展翅,比如林徽因;有的因爱情无果而郁郁终生,比如白薇。

但是,有一位女子却与众不同,她敢于执著地抵抗,敢于在孤独和寂寞中书写爱恨交织的人生。

她就是苏雪林,与凌叔华、袁昌英一起被称为“珞珈三剑客”。

苏雪林原名苏梅,字雪林,她的祖父在清朝末年当过县令,父亲受过高等教育,母亲也出身于官宦之家,因此她自幼就受到良好的教育。

不过,童年时期的苏雪林却像男孩一样淘气好动,喜欢抡刀舞棒、扳弓射箭、去郊外捉蟋蟀,整天和一帮男孩子混在一起玩。

七岁起,苏雪林跟着叔叔在祖父衙署所设的私塾里读书,虽说是囫囵吞枣式的背诵,但学习的经历以及之后辍学在家的自学,为她日后的文学创作打下了坚实基础。

1914年,苏家从上海迁居安庆,在二叔的帮助下,苏雪林进入基督教创办的培媛女校就读。

一次,苏雪林牙痛,找女大夫看病时却被粗暴地拔牙。

这件事使她对教会学校的跋扈之气非常不满,决然退学。

后来,得知安庆省立初级女子师范招生,苏雪林跃跃欲试,“费了无数眼泪,哭泣、哀求、吵闹”,终于说服了祖母和家中长辈。

当时“求学的热心已经炽烈得燃烧至白热化,弄得不茶不饭,甚至差点投河自杀”。

如果说她此时的求学心切和对自由的向往,完全是一幅青春桀骜的图景,那么之后她对包办婚姻的抵抗则是独立性格的体现了。

在上海时,祖父就将她许配给商人张余三之子张宝龄,所以当她提出继续求学于女子师范时,祖母当头驳回,让其赶快完婚。

面对祖母的逼迫,苏雪林以跳水自杀相威胁,幸好母亲出面苦求祖母,她才得以继续求学。

1919年,22岁的苏雪林毕业后留母校附小任教,功课积劳使她大病一场,日后常为病魔所蹂躏。

当她再次想求学北京时,祖母又以完婚相阻挠,苏雪林愤怒不已,致使颈部淋巴腺结核穿孔,差点丢了性命,祖母这才答应她的求学。

在束缚中抵抗,在抵抗中坚守,苏雪林骨子里的执著就是这样炼成的,这无疑是那个时代的缩影。

苏雪林

苏雪林

经历Biblioteka • • • • 笔耕80载 执教50秋 著述 65部 创作2000余万字
轶事
• • • • • “野丫头” 矛盾一生 “珞珈三杰” “反鲁斗士” 故园安息
与 鲁 迅 论 战
1936年11月12日写了《与蔡孑民先生论鲁迅 书》,拉开了她“半生‘反鲁’的序幕” 。过四 天,她又写下《与胡适之先生论当前文化动态 书》,继续对鲁迅进行抨击 。 1967年将大部分文章结集出版《我论鲁迅》, 其中加上附录共收集十八篇文章,她在《自序》 中谈到了出版此书的目的。我为什么要在这时出 版这本集子?其一、人家想必都知道苏雪林是反 对鲁迅的。“反鲁”几乎成了我半生的事业,但 为什么要反?究竟是怎样反法?则好像是没有人 能知道清楚。……因为这本书代表我个人对鲁迅 的“观察”、“感想”、“评价”。 也应该写一 点,所以一口气竟写了一篇两万七千字的《鲁迅 传论》和《我对鲁迅由钦敬到反对的原因》。但 我担心鲁迅偶像又将在台湾竖立起来,鲁迅崇拜 也将在台湾日益推广。
苏雪林
——另类才女
生平
• • • • • 原名:苏梅,字雪林 笔名:绿漪、灵芬 生卒:1897~1999 籍贯:安徽太平 职业:作家 画家 教授 文学评论家
民 国 二 十 二 年 在 武 汉 大 学
苏雪林(右)与林海音
苏雪林(右)与谢婉莹
“安徽才女” “文学祖母” “中国现代文坛常青树” “闺秀派”代表作家 女性作家中最优秀的散文作者
杜醒秋:
杜醒秋是一个出身于旧家族又经历新思潮 洗礼的知识女性,小说多侧面展现杜醒秋 徘徊于新与旧、情与理(礼)之间的矛盾 心理:向往理想之爱又强调“爱情的贞 操”,与未婚夫没有感情、深以包办婚姻 为苦却为了减轻母亲痛苦勉力践行婚约, 愤愤于旧势力旧传统的戕害人性又恋恋于 祖父、母亲等人身上的那种“崇高悲壮” 的旧式美德,先是激烈批判宗教的“反科 学”后又神往宗教信仰的“虔洁”、“热 忱”、“神乐”并最终皈依宗教……一个 新旧时代夹缝中苦苦挣扎的女性形象跃然 纸上。

“艺术”与“道德”之间的厚此薄彼——从《鸠那罗的眼睛》看苏雪林对唯美—颓废主义思潮的接受

“艺术”与“道德”之间的厚此薄彼——从《鸠那罗的眼睛》看苏雪林对唯美—颓废主义思潮的接受

13 年《 95 文学》 月刊 5卷 5 。苏雪林 自己对这部 后 期 。其 中英 国唯美一 颓废 派作 家王 尔德及其 作 品 期
作 品相 当满 意 , 之 为 “ 淡 经 营 , 称 惨 良工 心 苦 ”, 是 最受现代文坛瞩 目。据统计 , 仅其 《 一剧 , 莎》 当时 “ 冒一次灵 魂 的 险 ” … 发 表 后 其 挚 友 、 剧 家 袁 昌 就 约有六 种 中译本 。该 剧被 奉为 唯美一 颓废 主义 的 。 戏
解 志 熙 在 其 长 篇 论 文 《 青 春 、 、 魔 、 术 责 , 终 在 19 “ 美 恶 艺 最 85年 那 场 著 名 的 审 判 中 锒 铛 入 狱 。
剧》 , 中 详细列举和分析 了二三 十年代带有不 同程 清 教观念 冲 突的双 重焦虑 的显 现 , 将 个 人 “ 我 ” 他 本
的重 视 。
1 “ 东方《 莎乐美》’ ’
来在《 我所爱读 的书》 一文中, 更将《 列为她最喜 莎》 爱 的五部 西洋 戏剧 之一 , 莎 士 比亚 的《 与 哈姆 雷 特 》
等剧并列。2 世纪 3 0 0年代苏雪林在佛 教典籍 《 法
西方 唯 美—— 颓 废 主 义思 潮 自 12 90年 代 进 入 苑珠林》 的影响下 , 直接继承 了《 的爱 欲与毁灭 莎》
坛其他作家对西方唯美一 颓废主义的“ 造性不 忠” 代表 了现代 文坛 对 以王尔德为代 表 的唯美一 颓废 主义 的 创 ,

响, 并对之给予 了自己的理解 。
关键词 : 鸠那罗的眼睛》; 莎乐美》; 《 《 唯美一颓废 主义 ; 艺术; 道德
中图分类号 : 6 1 0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 号 :62 90 2 1 )6 0 4 — 5 17 — 2 X(0 1 0 — 03 0

论苏雪林作品中女性情结

论苏雪林作品中女性情结
T h is th e sis m a in ly d is e u s se s th e f em in in e e o n s e io u sn e ss o f S u X u e lin ,5 w o rk s , b y u sin g th e lite ra ry th e o ry o f f em in ism a n d e o m b in in g h e r lif e a n d e lla ra e te r, h o P e f u lly P ro m o tin g th e re se a re h o f th e M a y F o u r th w o rk s b y w o n le n w rzte rs .
申请 学 位 级 别 :
中 国现 当代 文 学
现代方 向
郭长保 专业技术职称 :
硕士
论苏雪林作 品 中的女性情结
摘要
苏 雪 林 是 五 四 运 动 以 后 出现 的 著 名 女 作 家 之 一 ,无 论 是 在 小 说 、散 文 ,还 是 戏 剧 、诗 歌 ,甚 至 在 学 术 研 究 领 域 ,都 有 不 菲 的 成 就 。在 五 四 培 养 的 新 一 代 女 作 家 中 ,她 与 庐 隐 、冰 心 、冯 沉 君 等 人 齐 名 ,有 着 突 出 的 文 学 史 地 位 。在 五 四 新 文 学 中 ,尤 其 是 她 的 学 者 、作 家 、诗 人 、教 授 集 一 身 的 身 份 特 征 ,更 显 出其 研 究 的 必要性和重要性 。
th is th esis,C h aP ter 2 an aly ses th e in flu en ee o f S u X u elin ,5 life and th o ugh ts o n h er

一个真实的苏雪林

一个真实的苏雪林

一个真实的苏雪林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一个真实的苏雪林。

《一个真实的苏雪林》是由左志英著作的一本书。

该书于xx年由东方出版社出版。

书名,《一个真实的苏雪林》。

作者,左志英。

ISBN,9787506031509。

页数,336。

出版社,东方出版社。

出版时间,xx-06-01。

装帧,简装。

开本,16开。

字数,265000。

图书内容。

作为一位二十世纪的才女。

苏雪林一辈子困顿在矛盾之中。

并因种种矛盾而“一生都在与生命打苦仗”:她“思想很新。

行为则旧”;她说自己受五四影响最大的“便是‘理性主义…’”却庆幸“虽服膺理性主义。

还知选择应走的路”;她深爱母亲。

却因这份爱而失却感情的自由;她并不相信天主教。

却为有所依托而整日整夜祈祷;……她自称“乃是一个弱者。

一个充满矛盾性的人物”。

却足够耐人咀嚼……。

图书目录。

绪论世纪才女百味传奇一。

另类个性时处显二。

传奇成败缘何物三。

嫁非所爱憾终身四。

政潮卷入感性人五。

蜡炬成灰泪始干第一章小地方出了个大才女一。

从官宦之家到寻常百姓二。

不爱红装爱武装三。

私塾启蒙四。

真正的学生时代五。

京华烟云六。

沐浴法国浪漫第二章婚姻无爱人生有爱一。

父母之命不敢违二。

美好光阴何其短三。

苏雪林姐妹情深相依到老四。

终生未育有儿有女第三章杏坛上。

一辈子的教书匠一。

苏州过眼二。

执教安徽大学三。

转战武汉四。

再次赴法五。

落地台湾六。

南洋访学第四章学术界的福尔摩斯一。

踏着两本书跻身文坛二。

揭开李商隐爱情之谜三。

倾心“屈赋”四。

红楼解梦第五章与鲁迅的恩恩怨怨一。

崇鲁青年二。

都是聚会惹的祸?三。

爱屋及乌?――苏鲁矛盾的另一种解释四。

鲁迅逝世后的风波五。

知音难觅六。

独角戏。

从大陆唱到台湾七。

关系千万重――苏鲁恩怨形成的多种分析八。

后人的评说第六章胡适。

一个不容触动的偶像一。

初识胡适二。

真正的学术交流三。

往事与亲情第七章同乡情谊深一。

与陈独秀的两面之缘二。

红颜知己潘玉良三。

苏雪林与朱湘第八章不无遗憾的尾声附录苏雪林著作书目苏雪林年表。

珞珈三杰的历史与传奇--苏雪林与袁昌英、凌叔华关系研究

珞珈三杰的历史与传奇--苏雪林与袁昌英、凌叔华关系研究

珞珈三杰的历史与传奇--苏雪林与袁昌英、凌叔华关系研究李灵
【期刊名称】《昌吉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3(000)005
【摘要】珞珈三杰苏雪林与袁昌英、凌叔华,因才力卓群,关系密切而得名。

苏雪林与袁昌英、凌叔华关系虽偶有龃龉,但始终互相扶持,心心相念。

细究苏雪林与袁昌英、凌叔华的关系表现,我们可以窥见苏雪林既真诚、善良、热情却也自尊甚重、有嫉妒之心的多样性格,揭开笼罩在三杰交往中的神秘面纱。

【总页数】4页(P8-11)
【作者】李灵
【作者单位】四川大学四川成都 610065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6
【相关文献】
1.“珞珈三杰”与外国文学关系研究综述 [J], 崔诗晨
2.走进“小人国蜜蜂文化园”——福州高级中学吴骊妮、林梦遥、朱珞珈三位同学和她们的创新设计 [J], 徐小敏
3.基于珞珈一号的岳麓区第二、三产业GDP公里网格空间化研究 [J], 王嘉丞;李德平;周亮;高航;黄金侠;张栋;马宇
4.基于珞珈一号的珠三角地区GDP空间化研究 [J], 徐嘉源;陈美招;郑荣宝;马小宁
5.三螺旋创新体系的演化博弈分析——以珞珈创谷为例 [J], 罗晓蔓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苏雪林:伴陪母亲到永远

苏雪林:伴陪母亲到永远

苏雪林:伴陪母亲到永远
傅宁军
【期刊名称】《世界华文文学论坛》
【年(卷),期】2001(000)003
【摘要】黄山脚下有个太平湖,湖北岸黄山区的永丰乡有个名叫岭下苏家的山村。

村子虽小,却出了个名扬海峡两岸的才女苏雪林。

近几年,苏雪林著作在祖国大陆重新出版,苏雪林研究也随之升温,于是这个很偏僻的皖南小山村,便吸引了许多外地人慕名而至。

譬如我们,就是远道而来的寻访者。

【总页数】4页(P69-72)
【作者】傅宁军
【作者单位】南京作家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7
【相关文献】
1.在母亲的花园里继承什么——从苏雪林看现代知识女性的人生困境 [J], 郭晓霞
2.陪母亲过母亲节 [J], 吴昆
3.在母亲的花园里继承什么——从苏雪林看现代知识女性的人生困境 [J], 郭晓霞
4.母亲消失了,母亲永远存在 [J], 韩松落
5.永远的母亲永远的灯塔 [J], 李严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生之痛——简评《苏雪林:荆棘花冠》

生之痛——简评《苏雪林:荆棘花冠》

生之痛——简评《苏雪林:荆棘花冠》
张佳惠
【期刊名称】《长治学院学报》
【年(卷),期】2008(25)1
【摘要】作为"五四"的一代学人、作家、评论家苏雪林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在出走与回归、"恋母"与"寻夫"、叛逆与顺从之间挣扎跌宕,几经徘徊.我们从她的人生经历和诸多作品当中可以洞见女性的命运与时代背景及文化环境的关系.
【总页数】3页(P40-42)
【作者】张佳惠
【作者单位】长治学院中文系,山西长治,04601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6.7
【相关文献】
1.历史中的个体及其阐释的可能性——读《苏雪林:荆棘花冠》 [J], 赵普光
2.因学术之名:消解一个禁忌书写一段传奇——评方维保先生新著《苏雪林:荆棘花冠》 [J], 方岩
3.塔塔:荆棘与花冠的神话 [J], 汤飞凡
4.《苏雪林:荆棘花冠》出版 [J],
5.简评苏雪林的《溪水》 [J], 王新伟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一个真实的苏雪林

一个真实的苏雪林

一个真实的苏雪林一个真实的苏雪林。

《一个真实的苏雪林》是由左志英著作的一本书。

该书于2008年由东方出版社出版。

书名,《一个真实的苏雪林》。

作者,左志英。

ISBN,9787506031509。

页数,336。

出版社,东方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8-06-01。

装帧,简装。

开本,16开。

字数,265000。

图书内容。

作为一位二十世纪的才女。

苏雪林一辈子困顿在矛盾之中。

并因种种矛盾而一生都在与生命打苦仗:她思想很新。

行为则旧;她说自己受五四影响最大的便是‘理性主义…’却庆幸虽服膺理性主义。

还知选择应走的路;她深爱母亲。

却因这份爱而失却感情的自由;她并不相信天主教。

却为有所依托而整日整夜祈祷;……她自称乃是一个弱者。

一个充满矛盾性的人物。

却足够耐人咀嚼……。

图书目录。

绪论世纪才女百味传奇一。

另类个性时处显二。

传奇成败缘何物三。

嫁非所爱憾终身四。

政潮卷入感性人五。

蜡炬成灰泪始干第一章小地方出了个大才女一。

从官宦之家到寻常百姓二。

不爱红装爱武装三。

私塾启蒙四。

真正的学生时代五。

京华烟云六。

沐浴法国浪漫第二章婚姻无爱人生有爱一。

父母之命不敢违二。

美好光阴何其短三。

苏雪林姐妹情深相依到老四。

终生未育有儿有女第三章杏坛上。

一辈子的教书匠一。

苏州过眼二。

执教安徽大学三。

转战武汉四。

再次赴法五。

落地台湾六。

南洋访学第四章学术界的福尔摩斯一。

踏着两本书跻身文坛二。

揭开李商隐爱情之谜三。

倾心屈赋四。

红楼解梦第五章与鲁迅的恩恩怨怨一。

崇鲁青年二。

都是聚会惹的祸?三。

爱屋及乌?――苏鲁矛盾的另一种解释四。

鲁迅逝世后的风波五。

知音难觅六。

独角戏。

从大陆唱到台湾七。

关系千万重――苏鲁恩怨形成的多种分析八。

后人的评说第六章胡适。

一个不容触动的偶像一。

初识胡适二。

真正的学术交流三。

往事与亲情第七章同乡情谊深一。

与陈独秀的两面之缘二。

红颜知己潘玉良三。

苏雪林与朱湘第八章不无遗憾的尾声附录苏雪林著作书目苏雪林年表。

青年时代也颇向往爱情生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杰 出 女性 平凡 事
——
苏雪林与李曼瑰关 系研究


( 四川 大学 文学 与新 闻学 院 , 四川 成 都 6 1 0 0 6 5 )

要: 苏雪林与李 曼瑰 皆为独立、 自 强女性典范。苏雪林婚姻不幸, 李曼瑰终生未婚。她们
将注意力更多转入创作、 学术 , 而追求艺术的永恒。然而, 杰出女性在平凡事中更见证真挚友谊 , 她们情 系危难, 倾心以交, 感念至深 , 惺惺相惜 , 互相 理解。苏雪林赞赏李曼瑰性格 , 将其 引为知
2 0 1 3年 l 0月 第2 6卷第 5期
十 堰 职 业 技 术 学 院 学 报
J o u r n a l o f S h i y a n T e c h n i c a l I n s t i t u t e
Oc t ., 2 01 3
Vo 1 . 2 6No . 5
于燕大研究中国古代戏剧 , 并赴美 国密歇根大学 、 哥 第六宿舍寝室, 喝茶聊天 , 从此友谊 日益深厚。 ” J 】 伦 比亚大 学进 修戏剧 。1 9 4 0年 回国, 栖身学 政两 苏雪林去成大后 , 到台北经常落脚李曼瑰家 , 友情 自 界。历任成 都金 陵女 子 文理学 院英 语 系副 教授。 然加深。苏雪林与李曼瑰都是杰出的女性 , 苏雪林 1 9 4 9年 赴 台 , 任教师范大学、 政 治大学、 辅仁大学。 在 小说 、 散文、 戏剧 、 学术 等方 面笔耕 不辍 , 李曼 瑰则 她写 出了以汉代历史 为题材 的系列历史剧《 楚汉风 对 戏剧 情有 独钟 , 对 台 湾 戏 剧 事 业 作 出卓 越 贡 献 。 云》 、 《 汉宫春秋》 及汉 武帝三部 曲等。李曼瑰 的历 两人关系匪浅, 默默耕耘 , 揭开历史 的面纱 , 我们 可 史剧 比较忠于史实 , 形象地再现了汉代的历史风云 , 窥 见杰 出女性 的平 凡事 。 剧 中人 物众 多 , 但 形 象 鲜 明丰 满 , 矛 盾 冲 突 错 综 复 杂, 结构 纵横 捭 阖 。她 因受 西 方古典 戏 剧影 响 , 历史 苏雪林与李曼瑰 日 常交往见勤 , 信件不绝于途 , 剧 也有较 浓重 的 悲剧 和 哲理 意 味 。1 9 7 5年病 逝 , 被 台湾戏剧界奉为“ 中国戏剧导师。 ” 其创作 以戏剧为 常互相拜访 , 彼此关照, 祸福相依 。以下三例为证 : 主, 多数作品属历史题材 。剧本有《 瑶池仙梦》 、 《 皇 第一 , 情 系危难 。李曼 瑰 晚年 因肠 癌入 院 , 苏雪 天后土》 、 《 国父传》 等近 3 O种。 林坐立难安 , 谴责李事业心太重 , 所揽事情太 多, 有 苏 雪林 与 李曼 瑰 虽在 台湾 才 正 式见 面 , 但 早 有 病也不肯人院检查 , 拖延成大患。苏到处营求治癌 鱼雁 相通 。民 国卅 年 , “ 蒋 夫人 ( 宋美龄) 聘其 ( 李 曼 之法 , 后为李求得露德圣水小半瓶 , 并言虽李信奉基 瑰) 为新 生 活 运 动 妇 女 指 导 委 员 会 文 化 事 业 组 组 督教 , 但上帝只有一位 , 不会分彼此 , 且此圣水 曾显 长, 遂 自成都 至战 时 陪都重 庆 。 ” “ 蒋 夫人 委 谢 氏( 冰 了无数灵迹 , 劝李服用。“ 曼瑰见我远来看她 , 神色 心) 为‘ 三民主义青年团 ’ 干事 , 又命谢 氏主编《 妇女 见了圣水 , 知其来之不易 , 更喜 , 说一定 新生活月 刊》 , 李 氏为其 副。 ” _ l 】 J 】 李曼瑰成 了冰心 间甚为感动 , ” _ 2 J 1 加 苏雪林 又 打听 到一 种 治 癌 草 药 , 听说 已 治 的副手 , 冰心对会事刊事一委李氏, 李便代兼冰心之 服 。 便 出钱让苏淑年买给李曼瑰 , 又留钱让她不 职, 写信向苏雪林索稿 , 于是苏李便经常通信 , 但素 愈多人 , 未谋面。1 9 5 2年苏雪林 自法返台 , 在台湾立法 院秘 断地买。每隔两三天便写信给李曼瑰。见报刊有治 嘱 咐其秘密告 诉李曼 书包文 同家里始第一次见到李曼瑰。苏雪林任教台 癌药方定剪下来寄给叶蝉贞 ,
己。 又因 着李 曼瑰 展 示 的通 透世 态 , 简洁 宏伟 , 唯 美体 裁 的笔 风 符合 苏雪林 的 审 美尺 牍 , 两人 关
系 日渐 笃厚 , 终成 良友 。
关 键词 : 苏雪林 ; 李 曼瑰 ; 关系 中图分 类号 : I 2 0 6 . 6 文献 标 识码 : A 文章 编 号 : 1 0 0 8 47 3 8 ( 2 0 1 3 ) O 5 - ( ) O 8 9 - ( ) 4
收 稿 日期 : 2 O l 3 9 5
作者简介 : 李
灵 ( 1 9 8 8~) , 女, 四川大学文学与新 闻学院 2 0 1 2级硕士研究生 , 研究方向 : 中国现当代文学。

8 9 —
李 灵 : 杰 出女 性平 凡事——苏雪林与李曼瑰关系研究 瑰 的家人 采 用 。苏 雪林 还 能 照顾 到 李 精 神 上 的 需 关心彼此生活情 况。如台湾文星为苏雪林 出书十 求, 当她 看 到李 曼 瑰 剧 作 《 瑶 池仙梦》 剧 照, 剪 下 寄 本 , 但却私 印 苏雪林 尊师胡适 选 集 , 一 则 以喜一 则 以 给 曼瑰 , 以博 李病 中高 兴 。而 李 曼 瑰 在 病危 中再 见 忧 , 使得 苏处 于尴 尬 地 位 , 她在 1 9 6 6年 1 2月 3 1日 到 苏雪林 , “ 她( 李曼瑰) 精神颇振作 , 握 着 我 的手 , 1 3记 中记载 : “ 写 三页 信 与李 曼瑰 , 及谈 及 此 事 亦 以 说 话 比上次 多 。曼瑰 是一 向想 我搬 来 台北 的 。 ” “ 曼 此 事萦 绕 我怀 , 麾之 不 去 了。 ” 李 曼瑰 成 为苏 雪 林 瑰说 她 已迁 内湖 李 委住 宅 , 将 来我 可 以到 她 家 住 几 在 脑海 里有 难 以释 怀 之 事时 最 想倾 诉 的对 象 , 倾 心 天, 她也来 我 处住 住 。 ” Ⅲ。 能在 病 危 之 中惦 记 着 苏 见深 。李 曼 瑰 也 常 关 心 苏 雪 林 的生 活 状 况 , 如 李 雪林 , 并 希望 长期住 在一起 , 但 见李 曼瑰 对 苏雪林 喜 1 9 7 1年 4月 1 5 日写 给苏 雪林 的信 : “ 本 周 和 冰 莹 在 爱 。此前 1 9 6 2年苏雪 林 与寒 爵 、 刘 心皇 论 战即 台湾 会议 上碰 到两 次 , 也 谈 到您 了 , 蝉贞说 也 收到你 的信 文 坛著 名 的“ 文坛往 事辨 伪 案 ” , 苏雪 林 在 文艺 界 颇 了。昨天 妇女 庆 生会 在 华严 家 里 开 , 大 家 都 惦 记 着 瞩笔 敬候 。 ” _ 5 台湾妇 女写 作协 会 常 聚 会 , 但 李 受 了些 委屈 。事情 起 因于 1 9 6 2年 2月 2 4 E t , 胡 适 您 , 逝世 , 苏雪林 悲痛万分 , 提笔 写下 《 寒 雨 酸 风 哭 大 曼瑰 在 欢娱 同 时念 念 不忘 苏 雪林 的近 况 实 属 难 得 。
李曼 瑰 ( 1 9 0 7 -1 9 7 5 ) , 女 戏 剧 家 。笔 名 雨 初 , 湾 师大 , 李 曼 瑰 也 在 师 大 英 文 系兼 戏 剧 课 。 “ 我 们
原籍 广 东 台 山。 1 9 3 1年燕 京 大 学 国 文 系 毕 业 。 曾 常 在教 员休 息室相 聚 , 有 时邀 她 ( 李 曼瑰 ) 到 我住 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