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春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6《明湖居听书》教学设计语文版
《明湖居听书》教案
![《明湖居听书》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69da797ae3bd960590c69ec3d5bbfd0a7956d5dc.png)
《明湖居听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明湖居听书》中的精彩片段。
(2)能够分析并评价作家老舍的语言风格和表现手法。
(3)学会欣赏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评书艺术。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通过朗读、表演等形式,体验评书艺术的魅力。
(3)运用想象和联想,感受明湖居的环境和氛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2)培养学生欣赏美的能力,提高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理解《明湖居听书》课文内容。
(2)分析老舍的语言风格和表现手法。
(3)欣赏评书艺术,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所涉及的北京方言和土语的理解。
(2)评书艺术的特点和表现手法。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老舍及其作品《明湖居听书》。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所表现的评书艺术。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
(2)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评书艺术的历史背景和特点。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精彩片段。
(2)分享讨论成果,全班交流。
4. 情感体验:(1)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朗读、表演等活动,体验评书艺术的魅力。
(2)学生谈感受,分享心得体会。
(2)布置课后作业,拓展学生知识面。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1)学生参与度、积极性。
(2)学生朗读、表演等能力的展示。
2. 作业完成情况:(1)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
(2)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3. 学习成果:(1)学生对评书艺术的欣赏和理解。
(2)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
五、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明湖居听书》中的精彩片段。
2. 写一篇关于评书艺术的心得体会文章。
3. 调查了解当地的传统艺术,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
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教师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营造明湖居的氛围,让学生身临其境。
2024年春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6《明湖居听书》说课稿语文版
![2024年春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6《明湖居听书》说课稿语文版](https://img.taocdn.com/s3/m/7067f1816e1aff00bed5b9f3f90f76c661374c9e.png)
-巩固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文学作品分析和解读能力。
-通过拓展学习,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和思维方式。
-通过反思总结,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不足并提出改进建议,促进自我提升。
拓展与延伸
1.提供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拓展阅读材料:
-《红楼梦》:另一部中国古典名著,描绘了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故事,展现了当时社会的风俗习惯和人物形象。
学生活动:
-完成作业:认真完成老师布置的课后作业,巩固学习效果。
-拓展学习:利用老师提供的拓展资源,进行进一步的学习和思考。
-反思总结: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成果进行反思和总结,提出改进建议。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完成作业和拓展学习。
-反思总结法: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成果进行反思和总结。
4.请结合《明湖居听书》的内容,谈谈你对古代社会生活场景的认识,以及这些场景对现代社会有哪些启示。
5.请以《明湖居听书》为例,谈谈你对文学作品鉴赏的理解,以及如何提高自己的鉴赏能力。
板书设计
1.标题:《明湖居听书》
2.主要内容:
-故事情节:茶馆景象、听书活动、人物形象
-人物形象:老残、说书人、听众
-社会风俗:茶馆文化、听书习俗、社会风貌
1.在讲解文章中的古代社会风俗和人物形象时,采用更多的实例和图片,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
2.采用更多的互动教学方法,如小组讨论、角色扮演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3.通过设计具有启发性的问题,鼓励学生进行深入的思考和讨论,提高他们的分析能力。
4.加强对学生作业的反馈和指导,帮助他们解决作业中的问题,提高作业完成质量。
-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语文教案《明湖居听书》
![语文教案《明湖居听书》](https://img.taocdn.com/s3/m/7f8271bfe109581b6bd97f19227916888586b94a.png)
语文教案《明湖居听书》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文章重要段落。
(2)理解文章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3)掌握生字词的正确书写和用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小组讨论、探究,提高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学会通过细节描写来分析人物性格特点。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明湖居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2)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珍惜家乡的情感。
(3)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美好事物,培养乐观的生活态度。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准确理解文章内容,把握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2)学习并运用文章中的修辞手法。
(3)提高朗读和背诵能力。
2. 教学难点:(1)分析人物性格特点和心理活动。
(2)理解作者对明湖居的情感表达。
三、教学过程1. 导入:(1)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明湖居的美丽景色,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与明湖居相关的内容,为新课学习做好铺垫。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文章,理解大意,掌握生字词。
(2)分组讨论,分析文章中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3. 课堂讲解:(1)讲解文章中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2)分析人物性格特点和心理活动,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
4. 课堂练习:(1)让学生进行朗读和背诵练习,提高朗读水平。
(2)运用文章中的修辞手法,进行创意写作。
5. 课堂小结:(2)强调文章中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四、课后作业1. 抄写并背诵文章重要段落。
3.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写一篇以“我心中的美好家园”为主题的作文。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估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3. 作文评价:通过学生提交的作文,评估其在人物分析、情感表达等方面的能力。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究文章中的问题。
《明湖居听书》语文教案
![《明湖居听书》语文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05b66021bc64783e0912a21614791711cc79794d.png)
《明湖居听书》语文教案(一)学习本文侧面描写与正面描写相结合的写法。
(二)体会特殊的比喻——通感在修辞上的作用。
(一)为了突出白妞的演唱艺术,作者是怎样侧面进展了细致的描写的?分析:白妞出场之前,作者先以戏园的盛况、琴师的弹奏、黑妞的演唱和观众的议论来衬托白妞演唱的高超技艺。
先写戏园的盛况:白妞说书本来是下午一点才开始,可是老残进园子时,才不过十点,这个大戏园子已经坐得满满的了,他好不容易花了二百个钱,才弄了一条短板凳,在人缝里坐下,到十一点,那些一向等他们到齐了才准开演的官员们,也都提前着了便衣,带着家人,陆续来了,不到十二点钟,几张空桌俱已满了,还不断有人来,只好搬张短凳,安插在夹缝中。
来的人有当地官员,有生意人,也有读书人。
来的人有的彼此招呼,有的高谈阔论,有的嘁嘁喳喳,什么话都听不清楚。
作者通过这一张时间表,一个人物分析,几笔动态描写说明了以下几点:(1)说明在济南已掀起了一股白妞热,为了欣赏白妞的演唱,人们不惜提早几个小时赶到戏园,就是那些早已在戏园定了桌座的抚院、学院的贵人们也不例外;甚至有些连饭也顾不得吃,匆匆忙忙在戏园里买烧饼油条充饥。
这就有力地衬托出白妞说书的无穷魅力,为白妞出场渲染出浓烈的气氛。
(2)说明白妞的演唱艺术雅俗共赏,对各阶层的人都有吸引力。
从侧面衬托出其艺术造诣之高。
(3)对戏园里嘈杂场面的描写,为白妞出场的肃静埋下了伏笔。
一个是“什么都听不清楚”,一个是“连一根针吊在地上都听得见响”,两相对照便衬托出白妞演唱技艺的高超。
再写琴师的弹奏、黑妞的演唱和观众的评论。
写琴师用先抑后扬的手法,先写他“甚为丑陋”的外貌和令人“不甚留神”的一两个小调;然后就写他那绝妙的轮指,“抑扬顿挫,入耳动心”,引起台下不绝于耳的叫好声。
为描写他为白妞伴奏埋下伏笔。
写黑妞,也是从两方面入手:先描绘她的外貌,再重点写她的演唱,“字字清脆,声声宛转”,“转腔换调”,“百变不穷”。
听了她的演唱,就觉得“一切歌曲腔调俱出其下,以为观止矣。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6《明湖居听书》说课稿语文版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6《明湖居听书》说课稿语文版](https://img.taocdn.com/s3/m/1c5d493169dc5022abea002d.png)
《明湖居听书》说课稿初中语文教学大纲要求我们语文教育工作者“引导学生接受优秀文化的熏陶”,“进一步提高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
我选择了《明湖居听书》,希望能够贴近二期课改的要求。
一、学情分析所教授的是特色班的学生,他们思维活跃,愿意接受新事物,但喜看表象,难识本质;他们对记叙文具备一定的感性认识,但理性认识不足,逻辑思辨能力不强。
二、教材分析1.教材地位《明湖居听书》是语文新教材一篇讲读课文,单元主题是“技艺超群”。
文章从不同侧面展现了中国民间艺人、能工巧匠神乎其神的技艺,表现了中华民族心灵手巧的特点,这是一笔值得继承的宝贵财富。
本文虽然选自晚清四大谴责小说之一的《老残游记》,但我认为更主要的是从美文的角度节选的。
本文想象丰富,语言绚烂;大量使用比喻,成功运用映衬,把王小玉说书的魅力传递得淋漓尽致,与林嗣环的《口技》前后呼应,正好是帮助学生整合知识、拓展思维、提高鉴赏能力的良好素材。
2.学习目标基于对学情和教材的理解和分析,我将本文的学习目标定位为:1)知识目标根据“一课一得”的教学理念,揣摩文中特殊比喻句的作用就是本课的知识目标。
2)能力目标反复诵读,自然感悟语言的魅力,体现课堂的“语文味儿”。
3)情感目标感受传统说唱艺术的魅力,激发对文学音乐艺术的热情。
3.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揣摩文中特殊比喻句的作用。
教学难点:对无形音乐的传神描写。
三、说教法和学法在教学中,依照“归真、求美、移情”的心理过程,借鉴情景探究教学模式,利用多媒体直观教学手段,我采用诵读法、讨论法、欣赏法、探究法等教学方法,调动学生,让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协作学习贯穿教学始终,使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
四、说教学过程1.创设情景,导入新课孔子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促进学生学习的最好的动力。
这就要求教师“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利用多媒体,我播放了一段音乐。
《明湖居听书》教案
![《明湖居听书》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30756c704a73f242336c1eb91a37f111f1850d31.png)
《明湖居听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明湖居听书》中的精彩片段。
(2)能够分析并欣赏作者运用语言表达技巧的能力。
(3)了解古代说书艺术的特点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通过查阅资料、讨论等方式,了解说书艺术的历史背景和发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传统艺术的尊重和热爱。
(2)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二、教学重点1. 理解《明湖居听书》中的精彩片段,体会作者的语言表达技巧。
2. 了解古代说书艺术的特点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三、教学难点1. 分析并欣赏作者运用语言表达技巧的能力。
2. 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
2. 采用案例分析法,分析课文中的精彩片段。
3.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明湖居听书》的背景及作者。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说书艺术。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大意。
(2)要求学生找出自己认为精彩的片段,做好笔记。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每组选取一个精彩片段进行深入分析。
(2)讨论作者在表达技巧上的运用,以及说书艺术的特点。
4. 分享成果(1)各组代表分享本组的讨论成果。
(2)全班同学共同总结说书艺术的特点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5. 课堂小结(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强调说书艺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6. 作业布置(1)让学生背诵本节课学习的精彩片段。
(2)课后查阅资料,了解说书艺术的历史背景和发展。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评估:观察学生在自主学习和合作探讨过程中的参与情况,包括发言积极性、讨论投入程度等。
2. 理解与应用能力评估:通过提问和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对《明湖居听书》内容的理解深度以及对说书艺术特点的掌握情况。
语文教案《明湖居听书》
![语文教案《明湖居听书》](https://img.taocdn.com/s3/m/6a94c847c381e53a580216fc700abb68a882ad71.png)
语文教案《明湖居听书》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明湖居听书》。
(2)理解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课文中所描述的明湖居及其周围环境的特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课文,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分析能力。
(2)通过小组讨论,提高学生的合作和交流能力。
(3)通过写作练习,提升学生的表达和创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自然景观的欣赏和保护意识。
(2)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和尊重。
(3)培养学生对阅读和写作的兴趣,激发他们对文学创作的热情。
二、教学重点:1. 课文《明湖居听书》的朗读和背诵。
2. 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的理解和运用。
3. 对课文中所描述的明湖居及其周围环境的特点的分析。
三、教学难点:1. 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的理解和运用。
2. 对课文中所描述的明湖居及其周围环境的特点的分析。
3. 学生对自然景观的欣赏和保护意识的培养。
四、教学准备:1. 课文《明湖居听书》的文本。
2. 生词和短语的卡片。
3. 相关的图片或视频资料。
4. 写作纸张和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1)利用相关的图片或视频资料,向学生介绍明湖居及其周围环境。
(2)引导学生对明湖居的自然景观进行观察和描述。
2. 阅读理解:(1)学生自读课文《明湖居听书》。
(2)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3)学生小组讨论,共同回答问题。
3. 生词和短语的学习:(1)教师出示生词和短语的卡片,学生朗读并翻译。
(2)教师解释生词和短语的含义,并进行例句演示。
(3)学生练习使用生词和短语进行口语表达。
4. 写作练习:(1)教师给出一个与明湖居相关的情景,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的生词和短语进行写作。
(2)学生写作,教师巡回指导。
(3)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进行分享和讨论。
5. 总结与反思:(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
(2)学生分享自己对明湖居的自然景观的欣赏和保护意识的体会。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6明湖居听书教学设计语文版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6明湖居听书教学设计语文版](https://img.taocdn.com/s3/m/be9ccb709ec3d5bbfc0a744a.png)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6明湖居听书教学设计语文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的写法。
2.欣赏对演唱艺术的形象化的描绘,品味形象、贴切、清新细腻的语言。
过程与方法:品味白妞演唱之精妙,掌握描摹音乐的角度和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古代说书艺人的精湛表演艺术,认识我国悠久的文化艺术传统。
重点品味形象、贴切、清新细腻的语言难点提高学生描摹音乐的能力【教学重点】场面烘托和人物映衬【教学难点】用感受和形象来比喻无形的声音【教学方法】欣赏式【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作者简介刘鹗(1857─1909),字铁云,笔名洪都百炼生,清末丹徒(江苏镇江)人。
他出身于一个封建官僚的家庭,懂得算学、医药、治河等实际学问,无意于以科举博取功名。
他行医于上海,后又弃医经商,直到资本丧尽才止。
1888年黄河决口,他因治河有功,官至候补知府。
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时,他曾从俄军处用低价购买太仓粮,赈济居民,后清廷以私售仓粟罪逮捕他,流放新疆,次年病死于迪化(乌鲁木齐)。
二、关于《老残游记》《老残游记》是刘鹗晚年写的一部小说,是晚清中谴责小说有影响的作品之一。
《老残游记》借老残在游历中所见所闻,对当时吏治的黑暗痛加抨击,揭露了所谓“不要钱”的“清官”,其实是一些不惜杀民邀功,“急于做大官”的刽子手,在客观上有助于人们认识整个封建官僚集团的阶级本质,有其进步的一面。
但是,作者的基本立场是落后的,甚至是反动的。
他维护封建统治,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本质缺乏认识,反对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义和团的反侵略斗争,在书中明显的表现,由此可见,《老残游记》是一部瑕瑜互见的书。
《老残游记》语言清新简练,对一些人物及自然景物的描写比较生动、形象,没有一般的陈词滥调,跟晚清的同类小说比较,艺术上的成就是比较卓越的,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也称赞这部作品“叙景状物,时有可观”。
三、关于本文《明湖居听书》节选自《老残游记》第二回:“历山山下古帝遗踪,明湖湖边美人绝唱”。
2024年春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6《明湖居听书》说课稿语文版
![2024年春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6《明湖居听书》说课稿语文版](https://img.taocdn.com/s3/m/e71d4735a55177232f60ddccda38376baf1fe0c2.png)
现在,让我们来一场小型的研讨会,分组讨论以下问题:
-你认为作者为什么能够将自然景色和民间艺术描绘得如此生动?
-你能从课文中找到作者对民间艺术的尊重和传承的体现吗?
-如果让你用一种修辞手法来描绘你心中的明湖居,你会选择哪一种?
-学生分组讨论。
-各组代表分享讨论成果。
5.创作实践,巩固所学(15分钟)
2.分析课文中作者对明湖居的描绘,结合你对民间艺术的了解,谈谈你对民间艺术传承与发展的看法。(不少于300字)
答案示例:
作者通过对明湖居的描绘,展现了民间艺术的魅力。我认为,民间艺术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我们应该加以传承和保护。在现代社会,民间艺术面临着诸多挑战,但同时也迎来了发展的机遇。我们可以通过创新、融合等方式,让民间艺术焕发新的生命力,让更多人了解和喜爱民间艺术。
2.教学难点:
-对比手法的运用及其在文中的表达效果,如何帮助学生理解这种写作技巧并能够应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课文中一些生僻词汇和古汉语表达的理解,如“明湖居”、“说书”等词汇的文化背景和内涵。
-分析作者情感态度的细微变化,如何从字里行间捕捉到作者对自然和艺术的热爱与尊重。
-例如,课文中“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的意境描绘,对于学生来说,理解其中的修辞和情感表达是一大挑战。教师需通过实例分析、对比讨论等方法,帮助学生深入体会诗句的意境和情感。
2.课后自主学习和探究:
-研究性学习:鼓励学生选择一个中国传统艺术形式,如京剧、国画、剪纸等,调查其历史渊源、艺术特点以及在现代社会的传承与发展状况。学生可以通过图书馆、访谈艺术家或观看表演等方式收集资料。
-比较阅读:让学生比较《明湖居听书》与其他拓展阅读材料中的自然描写和艺术表现手法,分析不同作者的创作风格和情感表达。
初中语文 9下册 第2单元 6.明湖居听书教案
![初中语文 9下册 第2单元 6.明湖居听书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5b23d200e518964bce847c0b.png)
明湖居听书教案【教学目标】1、通过朗读,感受说书场面和白妞说书的高超技艺;2、学习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作手法,领会它们在文中的表达效果;3、揣摩课文特殊比喻在描摹声音上的作用。
【教学重点】1、从正面和侧面描写两方面烘托人物形象;2、品味特殊的比喻在描摹声音上的作用。
【教学难点】理解并能简单运用特殊的比喻描摹生活中的声音。
【教学方法】故事激趣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教学时数】2课时【学前准备】1、熟读课文,扫除生字词障碍。
(要求:查字典或运用课文下面的注解解释词语,并给加点的字注音。
)鹗.气味铮铮鏦鏦....羯.鼓遽.俱煞熨.伏贴恍.如骋.余音绕梁戚戚..2、有条件的同学可以通过网络和书籍查阅搜集刘鹗和《老残游记》的资料。
【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
1、上课之前,老师给大家讲一个小故事。
传说春秋战国时代,韩国有个名叫韩娥的歌唱能手,闻名全国。
有一年,韩国突然爆发狂风暴雨,洪水决堤,巨浪冲天,把田园、房屋都冲毁了,百姓们纷纷逃命。
韩娥在乡亲的帮助下幸免遇难,投奔齐国。
途中盘缠用尽,一路饥饿,断粮已好几日了。
于是,她便在齐国临淄城西南门卖唱求食。
她的歌声美妙而婉转,可谓登峰造极,深深打动了听众的心弦。
以至韩娥走后三天,人们依然能够听到她歌声的余音在房梁间缭绕。
于是,便有了“余音绕梁,三日不绝”之说。
今天,让我们跟随刘鹗走入明湖居,欣赏一段与韩娥之歌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大鼓书,感受民间艺术的魅力。
2、昨天让大家回家搜集了一些刘鹗的资料,让我们一起来简单交流下。
(用PPT显示重点文学常识。
)刘鹗(1857─1909),字铁云,笔名洪都百炼生,清末丹徒(江苏镇江)人。
《老残游记》共20回。
主人公老残是一个不愿做官的名士,他奔走江湖替人治病。
在老残的游历中,揭露了晚清吏治的黑暗,反映了涂炭人民的丑恶社会现实。
特别是比较真实地揭露了貌以“清官”实为酷吏的狰狞、可鄙的面目。
它和李伯元的《官场现形记》,吴趼人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曾朴的《孽海花》并称为晚清四大谴责小说。
语文教案《明湖居听书》
![语文教案《明湖居听书》](https://img.taocdn.com/s3/m/f46d8c15e418964bcf84b9d528ea81c758f52eb9.png)
语文教案《明湖居听书》第一章:导入教学目标:1. 引导学生了解《明湖居听书》的作者和作品背景。
2. 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培养对古典文学的鉴赏能力。
教学内容:1. 介绍作者刘鹗及其作品《老残游记》。
2. 讲解《明湖居听书》的文化背景和意义。
教学活动:1. 教师简要介绍作者刘鹗及其作品《老残游记》。
2. 学生阅读《明湖居听书》原文,理解故事情节。
3. 教师引导学生探讨《明湖居听书》所反映的社会现象和文化内涵。
第二章:字词解析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掌握文中的重点字词。
2. 提高学生对古文的理解能力。
教学内容:1. 解析文中的重点字词,包括实词和虚词。
2. 解释成语和典故的来源和含义。
教学活动:1. 教师引导学生朗读课文,注意字词的发音和语气。
2. 学生自主查阅字典,理解重点字词的含义。
3. 教师讲解成语和典故的来源和含义,例句应用。
第三章:句子解析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理解文中的重要句子。
2. 培养学生的句子分析和解读能力。
教学内容:1. 解析文中的重要句子,包括句子的结构和修辞手法。
2. 引导学生理解句子的深层含义和表达效果。
教学活动:1. 教师引导学生朗读课文,注意句子的停顿和语气。
2. 学生自主分析句子的结构和修辞手法。
3. 教师讲解句子的深层含义和表达效果,举例说明。
第四章:内容理解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理解《明湖居听书》的故事情节。
2. 培养学生的文本理解和概括能力。
教学内容:1. 引导学生概括故事情节和主要人物。
2. 分析故事中的冲突和解决方式。
教学活动:1. 教师引导学生朗读课文,注意故事情节的发展。
2. 学生自主总结故事情节和主要人物。
3. 教师提问,引导学生分析故事中的冲突和解决方式。
第五章:文化探讨教学目标:1. 引导学生了解《明湖居听书》所反映的传统文化。
2. 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和批判思维能力。
教学内容:1. 讲解《明湖居听书》中所体现的传统文化元素。
2. 引导学生探讨作品对传统文化的批判和反思。
《明湖居听书》语文教案
![《明湖居听书》语文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cf9e034f974bcf84b9d528ea81c758f5f71f297a.png)
一、教案基本信息教案名称:《明湖居听书》语文教案学科领域:语文年级:八年级课时:2课时教材版本:人教版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习并掌握生字词,了解作者简介及作品背景。
(3)分析课文中的景色描写、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体会作品的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课文内容。
(2)学会欣赏古典文学作品,提高审美情趣。
(3)运用课文中的描写方法,进行创意写作。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自然风光和市井生活的热爱,培养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2)领略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强民族自豪感。
(3)学会珍惜生活中的点滴美好,培养乐观的人生态度。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分析课文中的景色描写、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3)掌握生字词,了解作者简介及作品背景。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的古诗词鉴赏。
(2)分析人物形象,理解作品主题。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激发学生兴趣:邀请学生分享自己喜欢的民间故事或市井生活经历。
(2)介绍课文作者及作品背景,引入《明湖居听书》这一课题。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感受作品的语言风格。
(2)学生自学生字词,组内交流分享。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景色描写、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4. 课堂讲解(1)讲解生字词,解析课文中的难句。
(2)分析人物形象,揭示作品主题。
5. 课堂练习(1)让学生进行课文朗读练习,提高朗读水平。
(2)运用课文中的描写方法,进行创意写作。
6. 课堂小结五、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3. 搜集其他关于明湖的民间故事或文学作品,进行比较阅读。
六、教学过程7. 拓展延伸(1)展示其他关于明湖的民间故事或文学作品,让学生进行比较阅读。
(2)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分享阅读心得。
(1)回顾课文内容,强调作品的艺术特色和主题思想。
语文教案《明湖居听书》
![语文教案《明湖居听书》](https://img.taocdn.com/s3/m/b71386effc0a79563c1ec5da50e2524de418d075.png)
语文教案《明湖居听书》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明湖居听书》。
(2)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领会作者的表达意图。
(3)了解《明湖居听书》的背景知识,包括作者、时代背景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欣赏古典文学作品,提高语文素养。
(3)培养学生的朗读、背诵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明湖居的喜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2)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珍惜美好生活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1. 课文的朗读和背诵。
2. 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的理解。
3. 课文的背景知识。
三、教学难点:1. 课文中的文言文句子理解。
2. 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欣赏能力。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与明湖相关的诗词或故事,为新课的学习营造氛围。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明湖居听书》,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句子和背景知识,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4. 讲解与示范:教师对课文进行讲解,解释文言文句子,引导学生正确理解课文。
5. 朗读与背诵:组织学生朗读课文,要求语音标准、节奏分明。
随后,挑选学生进行背诵,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记忆。
6. 课堂小结:五、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课文《明湖居听书》。
2. 结合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明湖居的作文。
3. 调查了解更多关于明湖的资料,下节课与同学分享。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课文中的难点问题。
2. 利用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课文内容。
3. 创设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明湖的美景,激发学习兴趣。
七、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作业完成评价: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包括朗读、背诵和作文等方面。
2019年九年级语文版语文下册教案:6 明湖居听书
![2019年九年级语文版语文下册教案:6 明湖居听书](https://img.taocdn.com/s3/m/585322f1d5bbfd0a795673cd.png)
6 明湖居听书1 教学分析【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学习作者用生动的感受和形象的比喻表现人物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学习场面烘托、人物映衬、侧面描写与正面描写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传统艺术的魅力。
【重点难点】重点:了解和学习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作方法难点:理解和学习描写声音的能力2 教学过程新课讲授一、简介作者及作品,导入新课。
《明湖居听书》选自刘鹗的小说《老残游记》第二回。
《老残游记》共二十回,署名洪都百炼生。
小说中主人公老残是一个不愿做官的名士,他手摇串铃,奔走江湖替人治病。
作者借老残之游历,记叙其“言论见闻”,揭露了晚清吏治的黑暗,反映了在这种黑暗统治下,人民被涂炭的社会现实。
暴露了当时丑恶的政治现实,特别是比较真实地揭示了一些所谓“清官”实为“酷吏”的狰狞,可鄙。
鲁迅先生把这部作品与李伯元的《官场现形记》,吴趼人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和曾朴的《孽海花》并称为晚清四大谴责小说。
刘鹗,字铁云,江苏人。
1888年因治理郑州段黄河有功升至知府。
庚子(1900)年,他买谷赈济北京饥民,后因私售仓粟罪流放新疆,不久死在那里。
二、听录音朗读,引导学生理清文章结构:引导学生按照时间顺序,台上、台下的反应来理清结构:本文结构图:时间: 次日九点钟以后地点: 明湖居人物: 老残、众多听众、艺人、歌女( 黑妞、白妞)事件: 听书( 唱书)三、分析文章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的写法。
(一)侧面描写:在白妞出场前写戏院盛况,琴师的演奏,黑妞演唱,观众议论,烘托白妞高超技艺。
1、戏院盛况(1)说明济南已掀起了一股白妞热,为了欣赏白妞演唱,人们不惜提早几小时赶到戏院,不吃饭,烘托了白妞说书魅力无穷,为白妞出场渲染了浓烈气氛。
(2)来的各方面人,说明白妞演唱艺术雅俗共赏,对各阶层人物都有吸引力。
(3)戏院嘈杂场面描写,为白妞出场肃静埋下伏笔。
2、琴师的弹奏、黑妞的演唱、观众的评论写琴师用先抑后杨的手法,先写相貌,写小调,再写绝妙的轮指,为描写他为白妞伴奏设下伏笔。
《明湖居听书》教学设计
![《明湖居听书》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008f1fbff605cc1755270722192e453610665bcf.png)
《明湖居听书》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了解《明湖居听书》的内容和故事情节。
2. 提高学生的听力和阅读理解能力。
3. 培养学生对于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
教学步骤:
1. 热身活动:
教师可以首先以口头或书面形式提问学生有关明湖居的知识,例如明湖居的作者、故事背景等,并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想法。
2. 导入新课:
教师介绍《明湖居听书》的故事内容和背景,激发学生的兴趣。
3. 监听指导:
教师为学生播放《明湖居听书》的录音,并提供音频文件或文本材料给学生跟读。
4. 分组活动:
将学生分成小组,要求每个小组选择一个章节或场景,进行表演或朗读。
学生可以从文本中找到相关的对话和描述,来展示他们对故事的理解和再现。
5. 教师引导:
教师针对每个小组的表演或朗读进行点评和引导,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表达故事中的情节和角色。
6. 学生讲解:
每个小组选出一名代表,向全班介绍他们选择的章节或场景,并分享他们的表演或朗读过程中的体验和收获。
7. 小结复习:
教师带领学生回顾故事的主要情节和角色,并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解答和梳理。
8. 扩展活动:
鼓励学生阅读更多的文学作品,如其他章回小说、经典名著等,以提高阅读和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评价方式:
教师可以通过观察学生的参与程度、表演或朗读的准确性、对于故事情节的理解等方面进行评价。
同时,学生之间也可以互相评价和交流彼此的表演或朗读成果。
语文教案《明湖居听书》
![语文教案《明湖居听书》](https://img.taocdn.com/s3/m/4a85652b7ed5360cba1aa8114431b90d6c85892e.png)
语文教案《明湖居听书》第一章:导入教学目标:1. 引导学生了解《明湖居听书》的作者及作品背景。
2. 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培养对古典文学的鉴赏能力。
教学内容:1. 介绍作者刘鹗及其作品《老残游记》。
2. 讲解作品背景,了解明湖居的历史与文化价值。
教学活动:1. 教师简要介绍作者刘鹗及其作品《老残游记》。
2. 学生阅读课文《明湖居听书》,了解明湖居的历史与文化价值。
第二章:字词解析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掌握课文中的重点字词。
2. 提高学生对古文的理解能力。
教学内容:1. 分析课文中的重点字词,解释其含义。
2. 结合语境,理解字词在文中的作用。
教学活动: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重点字词,解释其含义。
2. 学生通过小组讨论,结合语境理解字词在文中的作用。
第三章:内容理解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明湖居听书》的主要内容。
2.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教学内容:1. 分析课文结构,概括文章主题。
2. 理解文中描述的明湖居景象及人物形象。
教学活动: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结构,概括文章主题。
2. 学生通过小组讨论,理解文中描述的明湖居景象及人物形象。
第四章:欣赏与评价教学目标:1.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2. 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评价,表达自己的观点。
教学内容:1. 分析课文中使用的修辞手法,体会其艺术效果。
2. 学生表达对课文的理解与评价。
教学活动: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使用的修辞手法,体会其艺术效果。
2. 学生分享自己对课文的理解与评价,进行讨论交流。
第五章:拓展与应用教学目标:1. 引导学生了解传统文化,培养对古典文学的兴趣。
2. 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
教学内容:1. 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与明湖居相关的历史文化知识。
2. 结合课文内容,进行创意写作或展示。
教学活动:1. 教师布置任务,要求学生查阅资料,了解与明湖居相关的历史文化知识。
2. 学生进行创意写作或展示,分享自己的学习成果。
2019年春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6《明湖居听书》课堂实录及评说语文版
![2019年春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6《明湖居听书》课堂实录及评说语文版](https://img.taocdn.com/s3/m/89d84830844769eae009ed4d.png)
《明湖居听书》课堂实录及评说一、导入新课师:音乐,是人类心灵的诗章。
真正的音乐能打动所有真诚而丰富的心灵。
70年代中期,欧洲某乐团深入中非一部落为那里的土著居民演奏舒伯特小夜曲。
令人惊奇的是,这些几乎没有接触过现代文明的原始部落的居民,居然被小夜曲感动得如痴如醉!上世纪末,当俄国大文豪托尔斯泰听了柴科夫斯基的《如歌的行板》后,禁不住老泪纵横,说自己因此“触摸到了俄罗期民族的灵魂”。
现在,让我们也来聆听这首《如歌的行板》吧。
(放录音。
学生很快便沉浸到音乐之中,这正是选择该乐曲作为导入音乐的缘由。
这段音乐情感极其浓烈,听者极易受到感动。
)师:此后不久,在中国有一位名叫刘鹗的奇人也被一段音乐陶醉了,请看《明湖居听书》。
(板书课题)二、把握课文框架师:请同学们游览全文,思考一下:本文写了几处音乐表演?重点写谁?(学生迅速浏览,并在书中圈点勾画。
已经进行预习,所以很快便有学生举手发言。
)生;本文总共描写了三个人的表演:一位丑陋的琴师的弹琴,一位名为黑妞的姑娘的演唱和白妞的精妙绝伦的表演。
重点是写白妞。
师:那琴师和黑妞在文中能起什么作用?生:烘托陪衬白姐。
师:请具体解释一下。
生①:琴师弹奏技巧纯熟,“入耳动心”,如此高明的琴师必有高超的歌手才会相称,他为白妞的演唱做好了铺垫。
生②:(补充)琴师弹琴时,“人也不甚留神去听”,这节文字后文王小玉出场时“满园子里便雅雀无声”形成强烈的对比。
师:那么写黑妞的作用呢?生③:黑妞演唱如“新莺出谷,乳燕归巢”,令人听了“以为观止”,但这样精彩的表演仍然“比白妞差多远”,可以想像白妞的演技定然是炉火纯青。
师:除了用人来衬托王小玉说书,文中还用了哪些内容陪衬?(加重语气,暗示可从另一角度考虑。
学生思考。
片刻,有学生举手发言。
)生④:文章开头写戏园子挤满了人,有官员、读书人、市民、生意人,下午才演出,不到十点就满座了,以致于老残要小小地行个贿(众笑)才得到一个小凳子,说明大家都是慕王小玉之名而来的。
语文教案《明湖居听书》
![语文教案《明湖居听书》](https://img.taocdn.com/s3/m/ca561d7eabea998fcc22bcd126fff705cc175cb7.png)
语文教案《明湖居听书》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明湖居听书》的基本内容,把握文章的结构和主题。
(2)学会生字词,并能正确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
(2)学会通过细节描写来表现人物形象和情感。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2)培养学生欣赏美的眼光,提高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明湖居听书》的内容,把握文章结构。
(2)学会生字词,并能正确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2. 教学难点:(1)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
(2)通过细节描写来表现人物形象和情感。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课文《明湖居听书》的背景和作者。
(2)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课堂。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文章内容。
(2)学生通过查阅工具书,学习生字词。
3. 合作探讨:(1)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
(2)学生分享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细节描写练习:(1)教师给出一个场景,要求学生通过细节描写来表现人物形象和情感。
(2)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教师点评并指导。
四、作业布置:1. 复习课文《明湖居听书》,巩固生字词。
2.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写一篇关于“我眼中的传统文化”的作文。
五、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总结教学中的优点和不足,并提出改进措施,以提高教学质量。
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确保学生能够达到预期的学习效果。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以及合作探讨的表现,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积极性。
2. 作业评价:对学生的作业进行批改,关注学生的书写质量、语法正确性和思维深度,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七、课程拓展:1. 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如参观明湖居等地,让学生亲身感受传统文化氛围,增强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体验。
《明湖居听书》教学设计
![《明湖居听书》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fd9918ec48649b6648d7c1c708a1284ac8500509.png)
明湖居听书教学设计引言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发展,听书作为一种传统的听觉艺术表现方式,与时俱进,呈现出新的面貌,也成为了今天教学的重要手段和部分学生文化休闲生活的组成部分。
本文旨在以《明湖居听书》为基础,探索如何将听书教学与学科知识有机结合,提高学生的听、读、说、写的综合语言能力。
选题依据听书是一种重点训练听力的方式,能够帮助学生提高听力、阅读和口语表达能力。
对于学习语文的学生来说,听书除了提高语感和鉴赏能力外,还可以提高学生的读书兴趣,增加文化积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听书教学需要教师在选材、阅读理解与鉴赏分析等方面具备相关能力,能够引导学生更好地进行听书活动。
选题依据《明湖居听书》系列与国学名著有机结合,既能满足语言教学要求,又能够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学生可以在听书中感受到浓郁的中华文化底蕴,培养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明湖居听书》系列的内容和特点;2.掌握国学名著故事的基本情节和内涵;3.感受和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4.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丰富学生的想象空间和想象能力;2.提高学生的听力水平,帮助学生提高听力建构和听辨能力;3.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提高发音、语音语调准确度;4.培养学生的文化表达能力和文化自信。
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心和文化认同感;2.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提高听书时的文化素养和道德水平。
教学内容《明湖居听书》系列中包括《名人传》、《寓言故事》、《中华故事》、《西游记》等系列,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年级和知识水平进行选择。
例如,对于小学的低年级学生,可选取《寓言故事》系列进行教学,中高年级学生可选择《名人传》进行教学。
教学准备1.选取适合学生年级和知识水平的《明湖居听书》系列;2.准备多媒体设备、音频播放器等设备。
教学过程1.引导学生初步了解《明湖居听书》系列,以及听书阅读的目的和意义;2.教师播放选取的听书内容,学生跟随主要情节进行听书;3.教师组织学生对故事情节进行复述、概括、分析、解释等活动;4.引导学生听书体验的感受,学生对听书角色、故事情节等展开讨论;5.教师与学生共同探讨故事中人物和事件的道理和性质;6.教师通过课堂问答的形式加深学生对故事内涵的理解;7.教师与学生交流关于文化素养的探究和提高等话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明湖居听书》【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的写法。
2.欣赏对演唱艺术的形象化的描绘,品味形象、贴切、清新细腻的语言。
过程与方法:品味白妞演唱之精妙,掌握描摹音乐的角度和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古代说书艺人的精湛表演艺术,认识我国悠久的文化艺术传统。
重点品味形象、贴切、清新细腻的语言难点提高学生描摹音乐的能力【教学重点】场面烘托和人物映衬【教学难点】用感受和形象来比喻无形的声音【教学方法】欣赏式【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作者简介刘鹗(1857─1909),字铁云,笔名洪都百炼生,清末丹徒(江苏镇江)人。
他出身于一个封建官僚的家庭,懂得算学、医药、治河等实际学问,无意于以科举博取功名。
他行医于上海,后又弃医经商,直到资本丧尽才止。
1888年黄河决口,他因治河有功,官至候补知府。
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时,他曾从俄军处用低价购买太仓粮,赈济居民,后清廷以私售仓粟罪逮捕他,流放新疆,次年病死于迪化(乌鲁木齐)。
二、关于《老残游记》《老残游记》是刘鹗晚年写的一部小说,是晚清中谴责小说有影响的作品之一。
《老残游记》借老残在游历中所见所闻,对当时吏治的黑暗痛加抨击,揭露了所谓“不要钱”的“清官”,其实是一些不惜杀民邀功,“急于做大官”的刽子手,在客观上有助于人们认识整个封建官僚集团的阶级本质,有其进步的一面。
但是,作者的基本立场是落后的,甚至是反动的。
他维护封建统治,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本质缺乏认识,反对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义和团的反侵略斗争,在书中明显的表现,由此可见,《老残游记》是一部瑕瑜互见的书。
《老残游记》语言清新简练,对一些人物及自然景物的描写比较生动、形象,没有一般的陈词滥调,跟晚清的同类小说比较,艺术上的成就是比较卓越的,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也称赞这部作品“叙景状物,时有可观”。
三、关于本文《明湖居听书》节选自《老残游记》第二回:“历山山下古帝遗踪,明湖湖边美人绝唱”。
作者清末刘鹗,笔名洪都百炼生。
《老残游记》借一个不愿做官,奔走江湖行医的名士老残,在游历途中的所见所闻,揭露了当时的官吏昏庸残暴的行径,反映了社会的黑暗和人民的痛苦,也表现了作者反对革命运动,主张维新图强、科学救国的政治态度。
这部小说刻画人物、描写自然景物比较生动形象,在语言运用和再现手法上颇具特色。
重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评论这部作品:“叙景状物,时有可观”《明湖居听书》便是“可观”的一节。
“明湖居听书”故事是这样的:老残来到济南府,在高升店住下。
第二天上街游玩,见那墙上贴了一张黄纸,居中写“说鼓书”三个大字,旁边一行小字是“二十四日明湖居”,不知是什么事情。
路上听得两个挑担子的说道:“明日白妞说书,我们可以不必做生意,来听书罢。
”又听得铺子里柜台上有人说道:“前次白妞说书是你告假的,明儿的书,应该我告假了。
”一路行来,街谈巷议,大半都是这话,心中诧异道:“白妞是何许人?说的又是何等样书?为甚一纸招贴,便举国若狂如此?”回到店里向茶房打的此事,茶房介绍刘:这说鼓书,用一面鼓,两片梨花简,名叫“梨花大鼓”,演说些前人的故事,本也没什么稀奇,自从王家出了个白妞、黑妞两姐妹就不同了。
这白妞名叫王小玉,是天生的的出奇人物,十二三岁就学会了说书的本事。
他有一副好嗓子,又吸收京剧、昆腔、小调种种腔调,运用到大鼓书的调儿里,经过二三年的工夫,创造出梨花大鼓的新调,“竟至无论南北高下的人,听了她唱书,无不神魂颠倒”。
明儿下午一点钟开唱,若上午十点钟去,便没了座位,要听还是早去。
老残听了茶房的话,也不甚相信,次日九点多钟便便去明湖居听书。
可以说,在节选的这部分文字之前,作者已在为白妞说书作了铺垫,那属“耳闻”;进入课文之后,则属“目睹”了。
四、朗读,引导学生理清文章结构:引导学生按照时间顺序,台上、台下的反应来理清结构:本文结构图:时间: 次日九点钟以后地点: 明湖居人物: 老残、众多听众、艺人、歌女( 黑妞、白妞)事件: 听书( 唱书) .听书前:台上: 空洞无人,设备简陋十点钟台下: 拥挤热闹 ( 侧写烘托)台上: 仍空洞无人先声夺人)十一点钟台下: 更拥挤热闹台上: 男人( 丑陋、弹曲、动心)十二点半钟台下: 叫好不绝听书时 :台上: 黑妞姑娘( 十六七岁) ─清脆婉转,百变不穷弹罢数分钟 ( 侧写正写)台下: 老残感觉: 以为观止。
两人对话: 白妞更好. 映衬对比)台上: 白妞姑娘( 十八九岁) ─清秀动人、唱书妙绝正热闹时无比奇妙精彩绝妙台下: 鸦雀无声─暗暗叫绝─轰然雷动听书后:闹声稍定台下: 少年盛赞白妞,众人交口称是五、分析文章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的写法。
(一)侧面描写:在白妞出场前写戏院盛况,琴师的演奏,黑妞演唱,观众议论,烘托白妞高超技艺。
1、戏院盛况(1)说明济南已掀起了一股白妞热,为了欣赏白妞演唱,人们不惜提早几小时赶到戏院,不吃饭,烘托了白妞说书魅力无穷,为白妞出场渲染了浓烈气氛。
(2)来的各方面人,说明白妞演唱艺术雅俗共赏,对各阶层人物都有吸引力。
(3)戏院嘈杂场面描写,为白妞出场肃静埋下伏笔。
2、琴师的弹奏、黑妞的演唱、观众的评论写琴师用先抑后杨的手法,先写相貌,写小调,再写绝妙的轮指,为描写他为白妞伴奏设下伏笔。
写黑妞从外貌与演唱两方面,目的在于:(1)为写白妞设伏笔,可以省去笔墨。
(2)把黑妞的演唱写到叹为观止的地步,好像已词尽意穷,无可复加。
然后用观众评论(第245页)使文章绝路逢生,从而从侧面烘托白妞演唱技艺之高、绝妙。
第二课时一、继续分析文章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的写法(二)正面描写:出场、演唱、反映三方面写。
1、白妞出场先写外贸,紧接着写梨花简的几声叮当,鼓棰子的两下轻点,两眼一顾一盼,来写她出场时的动作和动作所产生的结果。
2、白妞说书描写白妞说书是本文的重点内容。
作者首先用声音的高低、缓急,把演唱分五个部分:(1)初不甚大:演唱开始(2)越唱越高:演唱发展(3)陡然一落:旋律的跌宕(4)忽又扬起:演唱的高潮(5)人弦俱静:演唱的结束使读者从整体上体会白妞说书的全局作者具体地从听众的感受出发,用大比喻,以人们的感觉、视觉形象,赋予声,细致描写,多处用此。
人参果:舒畅熨斗熨:伏贴钢丝:尖细、高亢、有力登泰山:险、奇、不断升高黄山飞蛇:轻快、回环、多变东洋烟火:形色兼备,多姿多彩(1)用感觉设喻:通感(2)用视觉设喻:通感(3)用容易体会的声音设喻:比喻说唱的音乐转瞬即逝,作者却借助于精妙的比喻,把白妞说书的或高或低或缓或急,形象地描摹了出来。
从发展、跌宕、高潮、结束,其音乐的过程一目了然,不能不让人赞叹其技艺的精湛。
作者为了突出白妞演唱还用了对比手法,层层烘托步步映衬。
节选部分共写三个人物,无论琴师、黑妞都是为了写白妞的演唱技艺。
小结:“水涨船高”、“山外青山楼外楼”,这四处无一处写白妞,实则处处写白妞,这就是铺垫,就是侧面描写,从而烘托的妞说书的精湛技艺。
(再出示完整的鲜花图)。
整篇课文就是以鲜花样凸现在大家面前,正面的描写和侧面的铺垫,浑然一体,鲜明生动。
二总结课文:(一)这篇课文主要写白妞高超的歌唱艺术。
为了突出这一中心,在写演出之前,先写场内热闹场面,先写琴师和黑妞,先写场中的议论,这些都是为突出白妞说书的高超技艺作烘托和铺垫的。
然后,作者集中笔力,正面写白妞说书的高超技艺,最后,写听众的反应,高度评价白妞说书的效果。
分别分析如下:1 . 明湖居是一个戏园子。
\' 听书人多: 当官的;做生意的;读书人。
下午一点钟才开始,可十点钟园子已坐满。
台上、台下对比: 空洞无人热闹侧写场内热闹场面,有力烘托白妞说书的魅力,渲染了气氛,与白妞出场寂然无声形成鲜明对照。
2 . 写琴师和黑妞,也是为白妞说书作烘托和铺垫。
写琴师用欲扬先抑的手法,貌甚丑陋,开始弹琴琴声也不动人,最后轮指弹奏,动人心弦,突出轮指弹奏的高超技艺,为后文替白妞出色地伴奏埋下伏笔。
写黑妞容貌、服装,细致说明她朴实、纯洁,为后文白妞的容貌、服装描写节省笔墨,以便集中笔力写演唱,然后突出吐字清晰,行腔婉转的特点。
但她的技艺远不如白妞,因她的调门儿都是白妞教的。
就这样层层铺垫,烘云托月,很好发挥琴师、黑妞的陪衬作用。
3 . 借观众之口议论,将黑妞白妞说书互相比较。
黑妞: 好! 是白妞教的,别人可说得出,别人能学一两句白妞: 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无法学到手 (对比、烘托、先声夺人)4 . 白妞说书;⑴白妞登台: 貌不惊人但一举一动,一顾一盼,就使观众为之倾倒。
( 动作、眼睛)⑵白妞说书: 运用大量形象、贴切而生动的比喻。
声音: 低─高─极高─陡然一落愈低愈细─无声─忽起─无限声音俱来并发─霍然一声、人弦俱寂说唱 ,听觉: 感觉妙─伏贴─畅快─暗暗叫绝─屏气凝神不敢少动─叫好之声轰然雷动本文的比喻句,使难以捕捉的没有实体形象的声音美,变成了可见、可感的实体形象,借助了作者的生活经历和感受,引起读者丰富多彩的联想,深化了作品的意境,增强了作品的生动性、形象性和感染力。
5. 听众评价: 借一湖南少年之口用了两个典故。
(二)《明湖居听书》一节不涉及谴责的内容,是该书中以描摹生动而素被人所称道的一段文字。
这段文字运用了侧面描写和正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引人入胜地描绘出白妞说书的精湛技艺。
所谓侧面描写,指的是文中那些铺垫的笔墨;正面描写,指对白妞说唱所作的直接描写。
说唱的声音之美,并无实体形象,全靠听觉鉴赏,直接描写很不容易,但作者却写得很成功。
他选用可见到的形象、可经历的事情、可体验的感觉作喻体,使读者借助其他感官来体会声音的美妙。
这是一种特殊的比喻,现在的修辞学上称之为“通感”。
课后还要对文中的侧面描写、正面描写,特别是“通感”的修辞手段细心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