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安娜·卡列尼娜悲剧命运的必然性
论安娜_卡列尼娜的悲剧成因
![论安娜_卡列尼娜的悲剧成因](https://img.taocdn.com/s3/m/cdb2261af18583d049645994.png)
论安娜•卡列尼娜的悲剧成因【摘要】列夫〃托尔斯泰塑造的典型形象安娜〃卡列尼娜是世界文学画廊里独具魅力的妇女形象之一。
安娜追求真爱与上流社会的虚伪道德之间的冲突,传统观念对她精神上形成的桎梏,母爱和情爱不能两全所造成的矛盾痛苦,以及对渥伦斯基爱情的幻灭和自身的性格等等,作者多方位、多层次地描写了安娜以生命为代价的唯美爱情悲剧, 并揭示了这一悲剧形成的必然性,本文从两个方面分析安娜〃卡列尼娜的悲剧成因。
【关键词】安娜;悲剧;内因;外因在世界文学的巍巍群山中,能与与莎士比亚、歌德、雨果这几座高峰并肩而立的俄国作家当首推列夫·托尔斯泰。
托尔斯泰是一位有思想的艺术家,也是一位博学的艺术大师。
他的作品展现的社会画面之广阔,蕴含的思想之丰饶,融会的艺术、语言、哲学、历史民俗乃至自然科学等各种知识之广博,常常令人望洋兴叹。
安娜·卡列尼娜是他的一部既美不胜收而又博大精深的巨著。
小说通过女主人公安娜的追求爱情悲剧,和列文在农村面临危机而进行的改革与探索这两条线索,描绘了俄国从莫斯科到外省乡村广阔而丰富多彩的图景,是一部社会百科全书式的作品。
主人公安娜是一位资质优异、诚实聪慧、有文化教养、有高度人格尊严的女性。
如此一位美丽动人,有丰富内涵的女性,只不过是为了追求自己想要的幸福,最终却被落到卧轨自杀的悲惨结局,我们不能不为其悲剧命运扼腕叹息。
她的美,不是一般的美,而是光彩夺人,美艳绝伦的。
连对安娜一直怀有成见的列文在看到安娜的画像时,都为那画中妩媚动人的,活生生的袒肩露臂,含着笑意的嘴角,温柔美丽的眼睛所迷倒。
在交谈中,她的美貌聪慧和良好的教养,都深深打动了他,使他不由得在内心赞叹道:一个多么出色可爱,逗人怜惜的女人!这个活人身上带着一种新鲜的动人心魄的风度。
同她谈话是一种乐事,而倾听她的谈话更是一种乐事。
安娜的美不仅体现在外表,还体现在内在上。
比如她对朵丽的关切友爱对不幸的人怀有同情在追求爱情上,安娜也是一位诚实勇敢有高度人格尊严的女性当她一接受渥伦斯基的爱情后,就再也不能容忍自己原来的虚伪与欺骗的生活处境她勇敢地向丈夫挑明,与旧生活决裂甚至为了追求她心中真正的人的生活毅然抛弃了自己心爱的儿子,与渥伦斯基生活。
安娜卡列尼娜悲剧原因
![安娜卡列尼娜悲剧原因](https://img.taocdn.com/s3/m/ef4d661c52d380eb62946d30.png)
安娜卡列尼娜是俄国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长篇小说《安娜卡列尼娜》的主人公,是一个追求个性解放的贵族妇女形象,是一个被虚伪道德所束缚的扼杀了的悲剧人物。
安娜的悲剧是她的个性与社会环境发生冲突的必然结果,以下将从四个方面分析安娜悲剧的原因首先,安娜的惨死是社会性的悲剧,与她的生存环境有关。
安娜处于一个农奴制受重大冲击,新兴资产阶级思想正在兴起的动荡时代。
当时的上流社会虚伪、放荡,允人们偷情但不能公开,因为公开会让贵族有失颜面。
接受新思想的安娜认为她与沃伦斯基的爱情是真正的爱情,他迫不及待想离婚想公开,可是当时卡列宁不允许、世俗不允许。
当沃伦斯基抛弃安娜后,上流社会所有人唾弃安娜,拒绝接受他,贵妇人对她施加恶言,无数双冷眼羞辱她,使安娜在这样一个环境中逐渐精神崩溃。
安娜萌发的新思想最终抵不过上流社会固有的旧思想,在新旧思想交锋失败后绝望自杀。
其次,虚幻的爱情是造成安娜悲剧的另一个重要因素。
沃伦斯基与安娜一见钟情,安娜深爱他,为他抛夫弃子,为他承受四面八方的言语攻击,把所有的希望放在沃伦斯基身上。
可是沃伦斯基没回报给娜同等的爱,对他来说事业才是首位,安娜不过是个可以满足他情欲和上流社会虚荣心的女人,得到安娜后他的升官之路因此被阻,于是对安娜慢慢产生厌倦、厌恶。
安娜成了个被上流社会不容,又被爱人冷落的多余人。
再次,安娜自身的矛盾是造成安娜悲剧的直接原因。
作为贵族,安娜深受贵族思想的熏陶,贵族社会的道德规范深深刻在她的思想里;可她又受新思想的影响,想追求自由的爱情。
因此她一方面热烈追求自身爱情,一方面又内疚于自己行为的越轨,骂自己是个“堕落的女人”。
甚至人格分裂,恨卡列宁窒息了她的生命但又对他怀有负罪感;爱弗伦斯基但又将他看做诱使自己堕落的罪人。
内心新旧思想的矛盾至死都在折磨着她。
第四,卡列宁的自私冷漠导致安娜悲剧的一个外部原因。
卡列宁端着一副官僚架子,他主持的家是刻板而不是温暖的,他给了安娜地位富贵,却吝于爱情。
安娜卡列尼娜婚姻和个人悲剧分析5篇
![安娜卡列尼娜婚姻和个人悲剧分析5篇](https://img.taocdn.com/s3/m/06f239d60342a8956bec0975f46527d3250ca65e.png)
安娜卡列尼娜婚姻和个人悲剧分析5篇第一篇:安娜卡列尼娜婚姻和个人悲剧分析安娜卡列尼娜婚姻和个人悲剧分析正如全书来头所说“幸福的家庭全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安娜的悲剧命运的成因也有很多,我不能一一分析,一下简单从婚姻和个人两方面分析安娜的悲剧一生。
一:婚姻的不幸安娜将幸福的希望寄托在自己爱人的身上,然爱人不能使之幸福,不可寄托厚望。
安娜所爱非人。
安娜作为一个即将没落的封建贵族的一员,带有明显的贵族特点:优雅、高贵。
她同时又具有摆脱庸俗的精神追求,这形成了安娜的精神结构,这样的安娜任何一种思考和行为都带有纯粹的精神意义,当面对爱情,安娜所要求的就更加热烈、更加执着。
安娜敢爱敢恨,不顾一切,冲破种种宗法礼教的禁锢和樊篱。
安娜在少女时代就嫁给了卡列宁,过了八年没有爱情的夫妻生活。
在贵族妇女中,她不只是外貌上尤其在精神气质上远远超出她的同伴,“可惜渥伦斯基并没有决心坚持真挚的爱情,虽然他在开始与安娜热恋时比较认真,有一些颇为高尚的行为。
他自从开始追求安娜后,洗心革面,变得真诚和专一起来,为了得到和保持安娜的爱情,放弃了他的前程名誉等一切妨碍他爱情的东西,也不顾家人的反对和对他实施经济制裁,甚至在安娜面临难产危险时自杀殉情。
在安娜情绪失控的时候,也委曲求全的努力迁就安娜的无理苛求,直到安娜报复性自杀之后,依然在悲痛之余,将所有的财产变卖一空,亲自组建了一支军队奔赴战场,显示了以死殉情的一番真情。
但这些行为与安娜为追求他的真爱所付出的远远不及。
安娜所追求的、所向往的,渥伦斯基并没有给她,也没能给她以希望。
安娜为了他放弃了一切。
却没有得到她想得到的,为此她绝望了。
渥伦斯基在获得了她的爱情,即满足了自己的情欲和虚荣之后,却对她越来越冷淡厌倦了,他自己的行为越来越退缩后悔了,她清楚地看到:她面临的只是被他最终抛弃的悲惨结局。
她恐慌,只有以死来“摆脱”。
渥伦斯基不理解她献身的爱,安娜也对自己所追求的爱产生了迷惘。
分析安娜·卡列尼娜的形象及其悲剧成因
![分析安娜·卡列尼娜的形象及其悲剧成因](https://img.taocdn.com/s3/m/497e677c3a3567ec102de2bd960590c69ec3d804.png)
分析安娜·卡列尼娜的形象及其悲剧成因分析安娜·卡列尼娜的形象及其悲剧成因人物形象安娜是追求新生活、具有个性解放特点的贵族妇女形象。
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富于激情,生机勃勃,不满封建婚姻,要求个性解放,追求真挚的爱情和幸福生活;二、真诚、坦率、高尚、勇敢,向上流社会挑战,反抗腐朽堕落的社会道德;三、受传统观念的束缚,内心有矛盾,有负罪感。
悲剧成因一、没有爱情的婚姻为日后的悲剧埋下了伏笔安娜还是少女的时候,由姑母做主嫁给了比她大20岁的省长卡列宁。
卡列宁伪善自私,过于理性化而生命意识匮乏。
他的主要兴趣在官场,是一架“官僚机器”。
相反,安娜真诚、善良、富有激情、生命力强盛。
她与这样的丈夫在一起,不知爱情为何物,这种生活窒息了她的生命活力。
二、贵族上流社会的迫害社会已宣判了她这个胆敢破坏既定秩序和道德规范的人不受法律保护;上流社会拒绝接受这个“坏女人”;作为一个母亲,她因“抛弃儿子”而遭到了社会舆论的强烈谴责,说她是为了“卑鄙的情欲”而不顾家庭责任。
凡是构成她幸福生活的东西,都遭到了严厉的抨击。
三、安娜自身的矛盾性格是导致她悲剧的深层原因弗洛伊德的理论来说,在安娜身上出现了双重的人格。
她的内心分裂为两个自我:一个是鲜活地迸发出青春活力、要独立、要自尊,要追求爱情与幸福的女性意识;一个是贵族宗法制道德体系下的贤妻良母的女性角色——卡列宁夫人。
我们可以将前者看成是安娜身上本我的体现,后者看作安娜的超我的代表。
本我与超我,双重人格的撕扯、搏斗,也就是中国古代所说的“天人交战”,使得她一直处在痛苦矛盾的挣扎与斗争中。
四、与渥伦斯基理念的不合断灭了安娜对爱情的追求安娜为了爱情牺牲了她所能牺牲的一切,渥伦斯基成了她唯一的希望和寄托。
而渥伦斯基,作为贵族上流社会的一分子,面对他和安娜之间的爱情给自己带来的羞辱、鄙视,潮水般的漫骂攻击,无疑也会感觉到尴尬并产生深深的负罪感和羞耻感。
这也如同一瓢凉水,浇熄了他与安娜之间的爱情火焰。
安娜卡列尼娜的悲剧及其意义
![安娜卡列尼娜的悲剧及其意义](https://img.taocdn.com/s3/m/8fd3a5d0112de2bd960590c69ec3d5bbfc0ada72.png)
安娜卡列尼娜的悲剧及其意义《安娜卡列尼娜》是俄国著名作家托尔斯泰的代表作之一。
小说讲述了贵族女子安娜·卡列尼娜因对农阀冯·瓦伦京的爱情而离开丈夫卡列宁,但最终导致自杀的故事。
本文将深入探讨该小说的悲剧性和所蕴含的深刻意义。
悲剧性小说中的安娜·卡列尼娜具有非凡的美貌和才华,但她的婚姻却并不幸福。
在与瓦伦京相忘于江湖后,她因无法摆脱道德规范的束缚而痛苦不已。
她在和瓦伦京的爱情中找到了内心的慰藉,但最终她被社会和家庭所排斥,甚至被妹妹接连拒绝。
因此,她在爱与责任之间感受到了极度矛盾与绝望,最终选择了自杀。
小说中的另外两个主人公,列文和卡列宁,同样是悲剧性的人物。
列文终日沉浸于自嘲和悲痛之中,常常表现出自杀倾向;而卡列宁则为了留住妻子而痛苦不已。
这些人物都是在严格的道德准则和社会规范的束缚下生活,无法摆脱自己的命运,最终拥抱彻底的绝望,这正是小说最深刻的悲剧性。
意义小说中的悲剧性具有普遍的人性价值。
一方面,它反映了人们内心深处的矛盾和挣扎,对恋爱、婚姻、道德和社会价值观的探讨价值不可估量;另一方面,它也揭示了资产阶级法律维护的家庭、婚姻、财产和继承制度所存在的漏洞与危机。
小说中,具有极高地位的安娜·卡列尼娜因为与农阀瓦伦京的私情而变得不受欢迎,她所受到的舆论壓力和審判是被不公义的权力机关所创造出来的。
这反映了俄国19世纪上半叶,资本主义未能消灭封建礼教带来的种种问题,大家需要收到等级制度和传统道德准则的束缚,而这些值观则不断地推动和影响着社会的变革。
此外,小说中的农奴主和农民也成为小说所批判的对象。
他们被描绘为贫穷、愚昧和受剥削的阶级,不断地为资产阶级主人立功效力。
小说通过这些描写,抨击了封建制度和旧秩序的不公正,这一思想也贴合当时俄国革命思想的发展。
结论《安娜卡列尼娜》是一部富含哲理的文学作品,尽管小说以艺术的形式写出了安娜·卡列尼娜的悲剧故事,但它也具有广泛的社会和精神意义,体现出人类的文化精神和生命力。
浅析安娜形象及其爱情悲剧的形成原因
![浅析安娜形象及其爱情悲剧的形成原因](https://img.taocdn.com/s3/m/a4d2bd8bc67da26925c52cc58bd63186bceb921b.png)
浅析安娜形象及其爱情悲剧的形成原因第一篇:浅析安娜形象及其爱情悲剧的形成原因浅析安娜形象及其爱情悲剧的形成原因《安娜•卡列尼娜》是俄国伟大现实主义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伟大著作,创作于十九世纪七十年代。
小说中塑造了众多生动的人物形象,而女主人公安娜是灿烂群星中的一个,她那美丽动人、令人心醉的风韵以及为了爱情不顾一切的辉煌悲壮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安娜是资质优美,有很高文化教养的贵族女子,她聪慧、典雅、质朴、活跃、沉静、从容、单纯、高贵,拥有一个复杂多端丰富活跃的精神世界。
她的美不仅溢于言表,更富于内心,她心地善良,单纯自然,对不幸的人怀着深厚的同情。
安娜还是一个勇敢的、向上流社会提出挑战的叛逆女性,义无反顾的,最后也不愿回到沉闷的生活中去,以死抗议了没有爱情的婚姻,抗议这个毁灭真情的社会专制制度。
她就像杂草丛中的一朵奇葩,以其惊人的美貌,丰富的内心世界,充满青春活力的生命,寄托了托尔斯泰的思想。
她的悲剧形成原因是复杂的,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剖析:一、动荡的社会及伦理道德。
安娜·卡列尼娜生活在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俄国,正是转型时的社会,当时的俄国正处于历史大变动时期,古老的封建制的俄国受到西欧资本主义浪潮的猛烈冲击。
安娜就是生活在这样一个社会、一个时代,她追求爱情自由的行动恰好和俄国社会的变动相呼应,代表了妇女争取婚姻自主的要求,反映了年轻妇女追求新生活的渴望。
她选择了原本属于她的那种人的平等权力,她有权寻找自己的欢乐而不是做卡列宁温顺的羔羊。
但是,她的行动与当时贵族社会形成了冲突,不是由于她的“红杏出墙”,而是由于她竟敢公开这种爱情,公然对贵族社会虚伪的道德观念挑战,在这个社会里,不可能给予安娜正当的生活要求的肯定与人格尊严的承认。
漫长的历史社会所形成的强大力量让安娜成为悲剧的代表。
安娜悲剧的根源便在这罪恶的社会。
二、自身性格的矛盾性与局限性安娜的内心深处存在着激烈的争取自由爱情和个人幸福与遵守贵族道德原则的冲突。
安娜悲剧命运的原因
![安娜悲剧命运的原因](https://img.taocdn.com/s3/m/33f4f7cd58f5f61fb736662d.png)
安娜悲剧命运的原因一:社会原因:《安娜·卡列尼娜》创作于十九世纪七十年代,当时俄国正处于历史变动时期,俄国文明受到了西方资本主义浪潮的猛烈冲击,在这社会大转型新旧思想交替时期,一切都混乱了,经过农奴制改革后,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关系在俄国迅速的形成,但封建统治仍然占优势,所以安娜的悲剧有一定的原因是受到当时的社会环境压迫而造成的。
(一)尖锐的矛盾冲突安娜受包办婚姻的毒害,在少女时就嫁给了比自己大20岁的大官僚卡列宁,过了八年没有爱情的婚姻生活,这使她饱受精神上的折磨,一次在莫斯科的火车站,她与近卫军军官伏伦斯基邂逅相遇,安娜可爱的表情中,那种特别温柔亲切的意味儿使伏伦斯基为之倾倒,也唤醒了安娜沉睡的爱情。
但腐朽的制度不能容许安娜沉浸在自己的爱情梦幻世界里,弱小的新兴资产阶级个性解放的要求,与强大的贵族社会思想道德相碰撞,产生尖锐的矛盾冲突,使安娜以悲剧结束。
安娜的爱情在这种社会矛盾环境下是不能得以实现和跨越的,道德败坏的男人和妇女在贵族上流社会中过着虚伪腐朽的生活,但对于一个诚实的妇女来说,即使是她拥有一个正当的理由去爱上一个男人,也是根本无法得到社会与他人的认可和属于自己未来的幸福生活。
安娜一开始的抗争就注定会以失败而告终,因为她势单力薄,可是面对的确无法想像的压力和强大的敌人。
安娜的生活盘桓于放浪声色的贵族上流社会,人们逢场作戏,以世俗,地位,名誉,金钱为生活中心,虚伪堕落的享受糜烂的生活,没有真诚,没有信任,没有彼此间的坦然,没有安娜所适应的,她厌恶憎恨这些人的八面玲珑,不分善恶,憎恨这些虚伪的人,难以和她们产生共鸣,但是安娜毫不遮掩自己的憎恨,从不遮掩对伏伦斯基的爱,真诚的面对爱情,面对自己和身边所有人,反而成为了大家眼中的罪人,不可原谅的人,当人们得知安娜追求的并非是上流社会普遍具有的那种个人的虚荣心和情欲满足,而是一种对自由生活的渴望,她们并不能给予理解和帮助,更别说认同了。
安娜卡列妮娜的悲剧及其意义
![安娜卡列妮娜的悲剧及其意义](https://img.taocdn.com/s3/m/1f2b76f56037ee06eff9aef8941ea76e58fa4a06.png)
安娜卡列妮娜的悲剧及其意义
安娜·卡列尼娜(Anna Karenina)是一部由俄罗斯作家列
夫·托尔斯泰创作的长篇小说,讲述了一对相爱的夫妇在革命年代
艰难的生活和离散的故事。
安娜·卡列尼娜这个角色及其故事在当
时引起了很大的震撼和反响,被认为是最伟大的小说之一,同时也
有着深刻的人生哲学和社会思考。
安娜·卡列尼娜是一个美丽优雅的女人,她的命运被她自己的
选择和行为所影响和决定。
她在出轨后不仅失去了自己的家庭和地位,也因此受到了严格的道德谴责和社会排斥。
她最后选择了以死
来结束这一切,既是对她自己所做过的事情的一种惩罚,也是对当
时社会对于女性自由的十分限制和束缚的一种反抗。
这个故事中的主要人物都有着深刻的性格以及心理变化,展示
了不同的人生哲学和人性的复杂性。
安娜·卡列尼娜的命运表现了
传统社会对于女性的限制和不公,同时也揭示了人性中的矛盾和悲哀。
卡列宁则以自己的理智和不愿受到现实束缚和桎梏,选择了暴
力和极端思想,让他的故事成为了对于当时的一种反叛和革命。
同
样的,女性角色加利娜则以自由和个性化来追求自己的生活目标,
但同样遭到了家庭和社会的抵制和反命运的表现,使得整个故事充
满了阴暗的氛围,而对于社会和人物的思考,更成为了本书极为重
要的一部分。
托尔斯泰在《安娜·卡列尼娜》中着重强调了人的内心感情和
思想的世界,特别是对于人类面临的道德和哲学问题的探讨。
同时,他也关注了当时的社会和政治环境,对于农务和土地制度、教育和
1。
安娜·卡列尼娜 悲剧成因整理
![安娜·卡列尼娜 悲剧成因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b39de4df80eb6294dd886c99.png)
安娜·卡列尼娜的悲剧性成因《安娜·卡列尼娜》是俄国大文豪托尔斯泰的著名作品,写于十九世纪七十年代,当时俄国社会经历了剧烈的变革。
农奴制改革后资本主义迅速发展,各种社会矛盾随之激化。
正是在这样一个环境下他在这部作品中塑造的安娜形象具有了反抗意识,也让这部作品具有了深刻的批判现实主义意义。
在文中作者以史诗般的笔调描写了资本主义冲击下俄国社会生活和人的内心世界的骚动不安,展示了整个时代的风貌。
安娜·卡列尼娜乘坐着火车从彼得堡来到莫斯科,生机盎然、青春勃发地出现在渥伦斯基面前,惊鸿一瞥之间已经俘获了他的心;而最终,在爱情幻灭、绝望无助之际,安娜投身于火车轮下,用自己的死为这场悲剧划上了句号。
安娜的人生悲剧与爱情悲剧在铁路上开场,又在铁路上结束。
那么,是什么促成了这出悲剧的上演呢?其一、没有爱情的婚姻为日后的悲剧埋下了伏笔安娜与卡列宁的婚姻完全是由把她养大的姑母作主。
这一对新婚夫妇,一个是任人摆布、不谙世事的贵族少女,一个是沉浮于官场多年、久经风霜的政客。
两个人的人生经历迥然不同,性格差异更是巨大。
在年龄方面,两人成婚的时候,卡列宁已经快步入不惑之年,而安娜却还只有十七岁。
在外貌上,安娜美貌惊人,风姿绰约;而卡列宁却总是一副呆板冷漠的神情,长着一对刺眼的招风耳和一副“不风雅的外貌”。
两人无论从哪个地方看,都不相协调。
卡列宁从小就是孤儿, 从小就缺少父母之爱的他也养成了孤僻、固执的性格,最终在叔叔的帮助, 才踏上了显要的仕途。
可以说他能取得后来的社会地位,能在物欲横流、金钱至上的俄罗斯上流社会占据一席之地,靠的主要是自己的奋斗。
他害怕一不小心就会失去这个来之不易的幸福, 便将自己的全部精力投身于事业上, 这本身是无可厚非的。
尽管安娜的姑母将侄女嫁给他,更多地是出于金钱和利益的考虑,但拥有安娜这样的如花美眷, 对从小缺乏家庭温馨的卡列宁来说,是可遇不可求的。
因此他就要竭力维护家庭的完满, 同样也是为了保护他得之不易的事业的成功。
安娜个人命运不幸的必然性
![安娜个人命运不幸的必然性](https://img.taocdn.com/s3/m/56bb23be561252d381eb6e22.png)
安娜个人命运不幸的必然性《安娜·卡列尼娜》是俄国著名作家托尔斯泰最主要的代表作之一。
安娜的命运是不幸的,其不幸有着必然性。
通过对安娜命运不幸根源的探究,看到现实社会对于人个体的心理导向和观念变化的影响与压迫,从而进一步在现代社会视角的基础上来研究和对比人们对于“幸福”与“不幸”的理解。
另外对安娜个人不幸命运的研究可以引起我们对现代社会中家庭、婚姻、幸福等问题的深思。
标签:安娜;不幸命运;托尔斯泰观念《安娜·卡列尼娜》作为俄国近代文学史上一部里程碑式的作品,这部作品刚刚问世,就引起了人们的广泛注意。
与他同时代的俄罗斯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甚至认为,这是“一部尽善尽美的艺术作品”。
的确如此,安娜这个名字家喻户晓,她的形象也已经深深地印在了我们的脑海中,她的美丽外表和纯洁的内心深深地吸引并打动着我们。
但安娜的命运是不幸的,其不幸有着必然性。
一、造成安娜不幸的社会大背景列夫·托尔斯泰的著名长篇小说《安娜·卡列尼娜》写于19世纪70年代,这是俄国历史上的重大转折时期。
俄国封建地主贵族农奴制度社会正处于风雨飘摇的大变动时期,资本主义完成了原始积累,经过上升时期向着更高阶段发展,改革农奴制成了俄国不可抵挡的必然趋势,这必然引起作家托尔斯泰的注意。
当时他的世界观正处于从贵族地主立场向宗法制农民立场转变的过程中,充满着尖锐复杂的矛盾,托尔斯泰对于社会、家庭、道德、哲学和宗教等一系列问题进行了长期的思考和探索,这种思索的结论必然要寻求恰当的表达方式,而安娜这一经典人物形象也就是在这一时期产生的。
19世纪六七十年代,正是俄国在政治、经济、思想、观念上发生剧变的时代,正如小说中所描写的那样,贵族庄园的没落和资本主义经济增长的结果,剧烈地改变着人们的阶级关系,那些名门望族不得不向出身低贱的商人低价拍卖田产,商人、银行家、企业主发展的势力咄咄逼人,他们在社会上的地位日益显赫,俨然成为“新生活的主人”。
安娜卡列尼娜悲剧原因分析
![安娜卡列尼娜悲剧原因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e730b99fec3a87c24028c45d.png)
安娜卡列尼娜悲剧原因分析《安娜卡列宁娜》,一种凄凉感不觉涌上心头,自己也仿佛随着书中的主人公走完了一个人生——一个不凡的人生。
安娜是俄国上流社会的迷人贵妇,这种贤妻良母类的女人,让人感到一种慈祥的安宁。
但是,她接下来与渥伦斯基邂逅之后的事情,以及她最后走的极端,让人感到深深怜悯。
她是一个懦弱的,一直在劝慰自己的人,认为自己没有任何过错,是一种没有羞耻感的人。
在社交界,她是一种美丽的,慈祥的,任何人都喜欢的形象,可是,当她疯狂之后,为爱情所忙碌,以名誉和儿女为代价的这种行为,让人困惑和不解。
在这场与列文、吉蒂、卡列宁、渥伦斯基等人的多角恋与各自婚姻的爱情的对比下,安娜无疑是可怜的,她选择独自承担了无望爱情的全部后果。
列文无疑是成功的。
他在婚姻的道路上,窘迫,失落过。
但是经过蜕变,与自己心爱之人喜结良缘,并且有了一个可爱的孩子,米佳。
而安娜与渥伦斯基婚外情,是最让人所不齿的。
他们有了在自己罪恶的结合下的牺牲品:女儿安妮。
1、就外因上讲,造成她的悲剧性的主要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以卡列宁为首的贵族官僚。
安娜的追求,首先就直逼卡列宁。
长期以来,她“尽力去爱丈夫”,以便做到爱情和母爱的统一,家庭生活的和谐。
可是家长制的虚伪等障碍阻挡了她,使她无法产生对卡列宁的爱;她企图在母爱中寻求解脱,但是母爱愈深,就愈感到爱情的可贵,就愈需要爱情;母爱愈深,也就越发不能填补爱情的空白,两者之间的不能互替,也就愈加分明。
因而,安娜追求母爱和爱情统一的想法就愈加炽热。
是否可以用别的追求来代替这种想法呢?不能,因为,比如寄情于书本,而读书是“追踪别人的生活”。
关键在于安娜本人要生活,她是个活生生的人,她需要生活,需要爱情。
爱情和生活在安娜眼里就是一组同义词。
所以,别的精神生活追求不能代替活人真实的感情要求。
生活战胜了抽象的思维,这是安娜身上体现出来的时代精神。
应该特别指出,托尔斯泰明确地说明:安娜“要自己来生活的欲望太强烈了”。
于无声处听惊雷——《安娜·卡列尼娜》女主人公悲剧的必然性
![于无声处听惊雷——《安娜·卡列尼娜》女主人公悲剧的必然性](https://img.taocdn.com/s3/m/7d9f133ca5e9856a561260be.png)
于无声处 听惊 雷
《 安娜 ・ 卡列尼娜》 女 主 人 公 悲 剧 的 必 然 性
潘 俊 莹
《 安 娜 ・卡列 尼 娜 》 是 俄 国作 家 列 夫 ・ 托 渡, 其悲 剧 结 局 具 有 一 定 的 必 然 性 , 主要 与 以
下 三个 方面 有关 。
尔斯泰 的代表作 品, 主要讲述 了一个 年轻的贵 族 已婚妇女为 了追求 真爱 而婚外 恋但 以卧轨
在微微 的笑容 中。
过度的爱和在乎 , 安娜总是 陷于无端猜 疑 中。 安 娜 在经历 热 恋后 坠 入 爱情 上 失 落 的 深 渊 , 她 内心慢 慢 培植 、 累积 起 来 厌 倦 , 充 斥 着 激 情 褪 去 之后 难 以驱 除 的 空 虚 和 绝 望 。 因为 男 性 和
自杀为 结 局 的故 事 。 “ 伸冤在我 , 我必报应。 ”
正如作 者 在书 的扉 页 上 写下 的圣 经语 录 , 托尔
第一 , 不幸 的 婚 姻 , 或 者 称 之 为 不 合 理 的
婚 姻制 度 。安娜 父母 早 逝 , 在 姑母 的包 办 下 嫁
给 比她 年长 二 十岁 的 政府 高 官 卡列 宁 , 他 们 的 结 合是 典 型 的封 建 包 办婚 姻 。在 那 个 年 代 , 上 流 社会 的联 姻 就 是 婚 姻 观 的 主 流 。在 遇 到 弗
儿 子 身上 。在长 达八 年 的婚姻 生 活 中 , 安 娜 不 知爱情 为 何 物 , 不 知 心 动 是 一 种 怎 样 的感 觉 , 同 时还能 打 破 “ 封建 礼 教 ” 枷 锁 的 人 选 呢 ?这 也是开启《 祝福》 主题 的重要钥匙 。显然 , 深受 封建 迷信 思 想 毒 害 、 精 神麻。 而满 嘴 “ 谬种” “ 可恶”
安娜·卡列尼娜 悲剧成因整理
![安娜·卡列尼娜 悲剧成因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b39de4df80eb6294dd886c99.png)
安娜·卡列尼娜的悲剧性成因《安娜·卡列尼娜》是俄国大文豪托尔斯泰的著名作品,写于十九世纪七十年代,当时俄国社会经历了剧烈的变革。
农奴制改革后资本主义迅速发展,各种社会矛盾随之激化。
正是在这样一个环境下他在这部作品中塑造的安娜形象具有了反抗意识,也让这部作品具有了深刻的批判现实主义意义。
在文中作者以史诗般的笔调描写了资本主义冲击下俄国社会生活和人的内心世界的骚动不安,展示了整个时代的风貌。
安娜·卡列尼娜乘坐着火车从彼得堡来到莫斯科,生机盎然、青春勃发地出现在渥伦斯基面前,惊鸿一瞥之间已经俘获了他的心;而最终,在爱情幻灭、绝望无助之际,安娜投身于火车轮下,用自己的死为这场悲剧划上了句号。
安娜的人生悲剧与爱情悲剧在铁路上开场,又在铁路上结束。
那么,是什么促成了这出悲剧的上演呢?其一、没有爱情的婚姻为日后的悲剧埋下了伏笔安娜与卡列宁的婚姻完全是由把她养大的姑母作主。
这一对新婚夫妇,一个是任人摆布、不谙世事的贵族少女,一个是沉浮于官场多年、久经风霜的政客。
两个人的人生经历迥然不同,性格差异更是巨大。
在年龄方面,两人成婚的时候,卡列宁已经快步入不惑之年,而安娜却还只有十七岁。
在外貌上,安娜美貌惊人,风姿绰约;而卡列宁却总是一副呆板冷漠的神情,长着一对刺眼的招风耳和一副“不风雅的外貌”。
两人无论从哪个地方看,都不相协调。
卡列宁从小就是孤儿, 从小就缺少父母之爱的他也养成了孤僻、固执的性格,最终在叔叔的帮助, 才踏上了显要的仕途。
可以说他能取得后来的社会地位,能在物欲横流、金钱至上的俄罗斯上流社会占据一席之地,靠的主要是自己的奋斗。
他害怕一不小心就会失去这个来之不易的幸福, 便将自己的全部精力投身于事业上, 这本身是无可厚非的。
尽管安娜的姑母将侄女嫁给他,更多地是出于金钱和利益的考虑,但拥有安娜这样的如花美眷, 对从小缺乏家庭温馨的卡列宁来说,是可遇不可求的。
因此他就要竭力维护家庭的完满, 同样也是为了保护他得之不易的事业的成功。
安娜·卡列尼娜读后感:悲剧的沉思与反思
![安娜·卡列尼娜读后感:悲剧的沉思与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626cfe90f71fb7360b4c2e3f5727a5e9846a2740.png)
——从安娜的命运看人性的挣扎和社会的枷锁阅读背景和初步印象: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据着无可撼动的地位。
这部作品以其深刻的思想内涵、丰富的人物形象以及精湛的艺术技巧闻名于世。
作为俄罗斯文学的经典之作,它不仅展现了19世纪俄罗斯社会的风土人情,更深刻地揭示了人性的复杂性和家族伦理道德的冲突。
印象深刻的情节和段落:书中最令我感动的部分是安娜即将赴死的那一段描述:“她突然意识到自己接近了死亡,并在这死前的一刻有了新的领悟……”(第八章)。
这是对她人生的一种讽刺性总结,也是对整个社会体系的一种彻骨哀叹。
当一个人彻底失去希望时,无奈而悲壮的形象跃然纸上。
主题思想深入探讨:全书的主题思想无疑是多层面且复杂的。
一方面,是对爱的追求和对社会制度束缚不安分个体命运的挣扎;另一方面,则反映了人在激情过后的痛苦、后悔和孤独。
通过安娜与弗龙斯基的关系来体现人的自然欲望与社会道德之间的矛盾构建起了该作品的核心主题之一。
书中托尔斯泰写道:“不论一切后果如何难堪”,体现了个人选择自由的重要性及其带来的风险。
个人体会情感共鸣及艺术特色品味:面对人性的拷问,《安娜·卡列尼娜》让我不禁产生深深的共鸣,并引我进一步思考艺术特色所承载的文化价值和独特视角。
“婚姻生活之所以枯燥无味,在安德烈看来是因为妻子缺乏灵活性自如的能力”(第二章)。
这不仅是安德烈对妻子的评价,更是对当时女性角色的一种普遍看法。
四十三岁才开始写作小说的大文豪托尔斯泰,在《安娜·卡列尼娜》中完美融入了许多深刻的哲理,在心理学、社会学等多个领域都述说精彩论点。
社会意义思考:通过对荣誉、爱情、责任等价值观的种种描绘,《安娜·卡列里尼娜》从多个角度透视人类情感与行为的社会影响。
乔治•奥威尔评价道,“只有在宽广政治背景下才有可能理解这样的故事”(1947) 显然作者并不止步于家庭小事或个案批判之范畴,而是拓展到更广阔的社会乃至民族国家间的价值认同问题上进行深层挖掘。
论《安娜卡列尼娜》悲剧成因
![论《安娜卡列尼娜》悲剧成因](https://img.taocdn.com/s3/m/bb07742d580216fc700afd9b.png)
本科毕业论文题目论《安娜•卡列尼娜》中安娜悲剧成因学院 _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_专业汉语言文学___年级 _2013级______学号 xxxxxxxxxx姓名 xxxxxxxx指导教师 xxxxxxx成绩年月日目录摘要 (1)关键词 (1)Abstract (1)Key Words (1)一、新旧交替的社会准则冲突 (2)(一) 背离传统贵族妇女形象 (2)(二) 新旧两种生活方式的冲突 (3)(三) 追求爱的行为与宗教伦理道德相违背 (3)二、不幸福婚姻的束缚 (4)(一)没有感情的婚姻 (4)(二)伪善的丈夫 (4)(三)母爱带来“约束” (5)三、真挚的爱情遭遇背叛 (6)(一)沉睡的生命热情被点燃 (6)(二)情人的爱情很短暂 (6)(三)真挚的爱情追求 (7)参考文献 (9)论《安娜•卡列尼娜》中安娜悲剧成因摘要: 《安娜•卡列尼娜》是列夫•托尔斯泰在现实主义潮流时期写的长篇小说,小说讲的是19世纪俄国上流社会一位渴望自由爱情的贵妇人安娜勇敢地跟命运作斗争的故事。
她追求自由与平等,享受爱情带来的幸福,为真挚的爱情毅然走上反叛之路。
她经过一系列的努力斗争之后并没有获得真正的幸福,所有的责任与辱骂让她独自一个人承担,选择了一条卧轨自杀的不归之路。
本论文认为安娜爱情悲剧的发生,首先是因为她追求爱情的这种行为与新旧交替的社会准则发生了冲突,她生活在一个不能容忍“爱情”的上流社会。
其次,不幸福的婚姻束缚着她,她的丈夫用婚姻关系和家庭压力煎熬她,让她无处可逃。
最后,她追求的真挚爱情遭遇了背叛,安娜为了情人放弃了所有,却换得情人喋喋不休的抱怨,让她所有的希望化为泡影,给她致命一击。
本文通过分析安娜爱情悲剧发生的成因,从而进一步地阐释19世纪俄国上流社会环境。
关键词:社会婚姻家庭爱情悲剧Abstract:Anna Karenina is a novel written by Leo Tolstoy in the trend of realism, the novel about19th century Russian Lady of high society who want to be free to love story of Anna's brave battle with destiny. Her quest for freedom and equality, enjoy the happiness of love, true love resolutely on the road to rebel. Her efforts after a series of struggles and no real happiness, all the responsibility and abuse on her own personal commitment, chose the protest suicide of a road of no return.This paper holds that Anna's love tragedy happened, first because of her pursuit of love, which clashes with the turn of the old and new social norms, she lives in an intolerable "love" of high society. Secondly, the bad marriage binding her, her husband with marital relations and family pressure torment her, let her have nowhere to go. Finally, her pursuit of true love which encounters betrayal, Anna gave up all for love, but love everlasting complaints, all her hopes, give her a fatal blow. By analyzing the causes of Anna's love tragedy happened, further interpretation of 19th century Russian upper-class environment.Key Words:Community, marriage, family, tragedy of love一、新旧交替的社会准则(一)背离传统贵族妇女形象作家为什么会写出《安娜•卡列尼娜》,塑造安娜这种典型的贵族妇女形象,是与列夫•托尔斯泰的一身经历有关。
《不幸与悲剧的结合:《安娜·卡列尼娜》中的灾难命运剖析》
![《不幸与悲剧的结合:《安娜·卡列尼娜》中的灾难命运剖析》](https://img.taocdn.com/s3/m/caee1193c0c708a1284ac850ad02de80d4d8069d.png)
不幸与悲剧的结合:《安娜·卡列尼娜》中的灾难命运剖析
1. 引言
•简介《安娜·卡列尼娜》是经典文学作品,由俄国作家托尔斯泰创作。
本文将分析该小说中主人公安娜·卡列尼娜所经历的不幸和悲剧,探讨其命运因素。
2. 安娜·卡列尼娜的命运之旅
2.1 安娜·卡列尼娜的起始点
•描述安娜·卡列尼娜作为一个幸福而受宠的女子,在社交圈和家庭中的地位。
2.2 缘起:爱情与背叛
•讲述安娜在舞会上遇见了温特斯,并选择离开自己丈夫与之私奔。
•分析她对于爱情和自由的追求,以及决定对家庭和社会产生的影响。
2.3 来自外部世界的压力和谴责
•探索安娜在社会中所面临的非议、孤立感以及道德约束。
•分析她为了社会认同而付出的代价。
2.4 安娜·卡列尼娜的心理压力
•讨论安娜在追求个人幸福同时所面临的内心冲突、焦虑和挣扎。
•探索她如何应对这些压力,并思考是否存在更好的选择。
3. 结局:灾难命运之谜
3.1 安娜的沉沦与堕落
•描述安娜从追求爱情和自由到逐渐失去自我,走向堕落和痛苦的过程。
•分析她所做出的决定对自己和周围人造成的影响。
3.2 命运的不可逆转性
•总结安娜生活中命运因素造成不可逆转的后果。
•探讨托尔斯泰通过本书中安娜故事传达给读者的普遍主题和警示。
4. 结论
•总结《安娜·卡列尼娜》中描绘的不幸与悲剧,以及主人公安娜所经历命运因素带来的深刻影响。
•强调文学作品中对于人的命运与道德选择的思考和警示。
浅谈安娜悲剧的必然性
![浅谈安娜悲剧的必然性](https://img.taocdn.com/s3/m/79ade428591b6bd97f192279168884868762b839.png)
浅谈安娜悲剧的必然性摘要:托尔斯泰笔下的安娜是世界文学史上最优秀丰满的女性形象之一。
本文主要通过她敢与当时的封建社会决裂,在追求爱情中忘记自我,最终爱情破灭,结束自己生命的故事。
然而,她不把封建道德和上流社会的虚伪不堪放在眼里,最终成了众矢之的。
生活的社会环境、周围人的不理解(尤其是渥伦斯基)和她自身的矛盾性格造成了她的悲剧。
最终绝望痛苦的安娜在潜意识中扑向了驶来的火车选择了自杀,结束了自己不能如愿的一生。
关键词:安娜;悲剧;庸俗;虚伪;19世纪70年代的俄国占统治地位的仍是封建势力。
安娜是俄罗斯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宁娜》中的女主人公。
作品中她应哥哥的请求来调解哥哥因和家庭教师有染而带来的家庭矛盾。
在火车站通过渥伦斯基母亲之口我们知道了安娜的美丽、善良。
一次舞会更让她脱颖而出,成了充满生命力、富于激情的美的化身。
17岁的安娜由姑母介绍嫁给了比她大20岁的大官僚卡列宁。
在这个压抑的家庭中安娜将自己最美好的青春奉献给了卡列宁和儿子。
然而,自身的压抑的情愫在遇到渥伦斯基的一刻瞬间迸发,她疯狂地爱上了他,于是放弃了自己的家庭和渥伦斯基走在了一起。
但是,渥伦斯基并不理解安娜的爱,对她的爱丝毫不在意。
“我要爱情,我要生活。
”是安娜全部的精神追求。
可是,我们知道生活中虽然不能没有爱情,也不能活在爱情里。
那到底,这个必然性表现在哪些方面呢?一、安娜自身的性格在当时的俄国,在上流社会里占着统治地位的仍是旧道德和封建势力。
她的地位很脆弱,处境也相当不好。
她虽然走出了家门离开了卡列宁,可是在法律上,直到死,她始终都是卡列宁的妻子。
安娜在当时社会层面的身份很特殊,上流社会不正式的生活和教育成了她的精神枷锁这与她对自己幸福生活的向往形成了对立面,让她的性格呈现了多元化。
这对于一个开始的觉醒,却还没有完全觉醒的贵妇人来说是难以避免的。
安娜对渥伦斯基的爱,是在矛盾的心境中产生、增长、实现和毁灭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爱情婚 姻 悲剧 ,安娜 悲剧命运 的背后有着复杂深刻的原 因,是 由人物 自身的性格 、社 会环境 以及 时代 背景共 同促
成的 。是具有必 然性 的。
关 键 词 :悲 剧 命 运 ;性 格 ;社 会 环 境 ; 时代 背 景 ;必 然 性
中图分类号 :I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7 3 0 【0 0 6— 19一 3 16 6 1— 8X 2 1 )0 0 2 O
A s at A n ae i ” i ah g l s aeyw i os yo e rtew d . n a aeyi nt tt ipel ead bt c :“ naK rnn r a s ueca i t gd hc T l o f ro o d A n 't g o j s l o n s cr h t f h s r d s m a m v
我们不能 否认 ,在 悲剧 的诸 多成 因中 ,各个 因素是 互
相作 用 ,共同促成 事 物的 变化 ;但 也不 能否认 。总有 一种 因子是起 决 定作 用 ,其他 因子是 由此衍 变 、派 生 出来 的。 在安娜 的悲剧成 因 中便包 含 了性格 、社 会 、时 代等诸 多 因
福十分渴望 ,对 自己的婚姻 生 活感 到不满 ,安娜 曾 悲愤地 诉说 道 :“ 八年来他摧残 了活在我身上 的一切 有生命 力 的东 西。他甚 至 一 次 也 没有 想 过 我 是 一 个 需要 爱 情 活着 的女 人。 …㈣ 在不幸婚 姻 中受到 的压 抑 ,在 遇到 渥 伦斯 基后 ” 化成爆 发的力量 。这 种追 求真 爱 的勇气 是其 他 女性 所不具 有的 ,她们甚 至连想 一下 的勇 气都 没有 。在安 娜 心 中,爱 是一种至高无 上 的情感 。正 是这 种对 爱 的尊 重 ,安娜 不会 也不 能像其他贵妇 那样 去对 待这 份爱 情 。然 而 安娜对 于爱
其次 ,安娜不仅有这样想 的勇气 ,而且并 不怯 于行 动 。
在火车站与渥伦斯基 的相见 ,在舞会 上与渥伦 斯基 的相识 ,
迹 中,我们不难看 出渗透在性格和精神世界 中的悲剧 因素 。
( ) 性格 中的 积 极 便 毅然 与渥伦斯 基在一 起 了,
mar g aey A n  ̄t g t h s o pe n rf n ao sA n St i t i d pn nA n Scaat 、tesce n raet gd. n a r i f e a m lxadpo u di fn. n a cf e s eedo na hrc r h i ye- i r a c a c o -l e mg a e o t
娜毫不 掩饰 的惊慌 失措 ,这就 等 于 向世 人公 开 了他们 的关 系。在 卡列宁追问安 娜时 安娜 也没 有否 认 她对 渥伦斯 基 的
安娜表面上 和 当时那些 贵妇 人没 有什 么 区别 ,高 贵典 雅 ,美 丽而有教养 ,但却是 一个 有着丰富 内心世界 的人 。
爱, 并无 畏地与渥伦斯基过着 同居的生活 。
Th e ia i t fAn a Ka e i a ’ St a i a e ei vtbl y o n r n n n i r gc f t
I Ti g 2 n
( irtr A a e e ot Lt aue cdm ,Suh—ws N r a nvrt ,C og i 0 7 5 hn ) e e om lU i sy t ei hn q g40 1 ,C i n a
丝毫 没有 矫揉造作 和上 流贵 妇惯 用 的矜持 ,也 没有 害怕别
女人最 突出的性格 特征往 往在 爱情 生 活中表 达得 淋漓 尽致 。多莉 的委 曲求全 ,吉 蒂 的温顺 ,安 娜 的勇敢 热情 都 是在她们各 自的婚姻 爱情生活 中被我们所 了解 和认 知的。
人的 “ 眼光 ” 而将这爱 深藏 于心 。在渥伦 斯 基坠 马后 ,安
V0 2, No 6 L3 .
Jn 2 1 u .0 0
论 安 娜 ・ 列 尼 娜 悲 剧 命 运 的 必然 性 卡
李 婷
( 南大 学文 学院 ,重庆 西 北碚 40 1 ) 07 5
摘
要 :《 安娜 ・ 列尼娜》 是托 尔斯泰为世 界奉上 的一部 悲剧 经典 巨作 。安娜 的 悲剧不仅仅 是一 个 简单 的 卡
情的渴求也为她埋下 了悲剧 的祸根 。
素 。那些 看似巧合 的原 因却恰好 揭示 了当时社会 生 活的本
质 ,使得 安娜的悲剧成为一种必然 。
一
、
个人性格
悲剧人 物 自身都存 有 自我毁灭 的 因子 ,这 “ 因子” 即
“ 悲剧 性格” 。在安 娜 的思想觉 醒 、矛盾 痛苦 、反抗斗 争乃 至于最后走 向毁灭 的过程 中,从 她行 动的 趋向 和情感 的轨
( )性格 中的消极 因素 二
首先 ,安娜是 渴望 真爱 的。安娜 是一 位公 爵家 庭 出身
的贵族小姐 ,在 年幼 无知 时 ,便 由姑妈 作 主 ,嫁 给 了 比她 年长 2 的省长卡列 宁。婚 后的安娜 过着一种没有 爱情 的 O岁 生 活。但受到资产 阶级 个性 解放 影 响的安 娜 ,对 自由和幸
vrn n n h o dt n ft . o A n t i aei n vtbe lo me t d tec n io so me S n a r tft sie i l. a i i a a Ke r s T a i ae; C aa tr S ceye vrn n ; C n i o so me;Ie t i t y wo d : rgcF t h rce ; o it n io me t o dt n ft i i nv a ly ib i
在火车站与渥伦斯基的相见在舞会上与渥伦斯基的相识安娜在确定了解自己的心意后便毅然与渥伦斯基在一起了丝毫没有矫揉造作和上流贵妇惯用的矜持也没有害怕别人的眼光而将这爱深藏于心
第3 2卷 第 6期 21 0 0年 6月
宜春 学院学报
Ju n lo c u o ee o r a fYih n C H 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