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娜·卡列尼娜 悲剧成因整理

合集下载

论安娜_卡列尼娜的悲剧成因

论安娜_卡列尼娜的悲剧成因

论安娜•卡列尼娜的悲剧成因【摘要】列夫〃托尔斯泰塑造的典型形象安娜〃卡列尼娜是世界文学画廊里独具魅力的妇女形象之一。

安娜追求真爱与上流社会的虚伪道德之间的冲突,传统观念对她精神上形成的桎梏,母爱和情爱不能两全所造成的矛盾痛苦,以及对渥伦斯基爱情的幻灭和自身的性格等等,作者多方位、多层次地描写了安娜以生命为代价的唯美爱情悲剧, 并揭示了这一悲剧形成的必然性,本文从两个方面分析安娜〃卡列尼娜的悲剧成因。

【关键词】安娜;悲剧;内因;外因在世界文学的巍巍群山中,能与与莎士比亚、歌德、雨果这几座高峰并肩而立的俄国作家当首推列夫·托尔斯泰。

托尔斯泰是一位有思想的艺术家,也是一位博学的艺术大师。

他的作品展现的社会画面之广阔,蕴含的思想之丰饶,融会的艺术、语言、哲学、历史民俗乃至自然科学等各种知识之广博,常常令人望洋兴叹。

安娜·卡列尼娜是他的一部既美不胜收而又博大精深的巨著。

小说通过女主人公安娜的追求爱情悲剧,和列文在农村面临危机而进行的改革与探索这两条线索,描绘了俄国从莫斯科到外省乡村广阔而丰富多彩的图景,是一部社会百科全书式的作品。

主人公安娜是一位资质优异、诚实聪慧、有文化教养、有高度人格尊严的女性。

如此一位美丽动人,有丰富内涵的女性,只不过是为了追求自己想要的幸福,最终却被落到卧轨自杀的悲惨结局,我们不能不为其悲剧命运扼腕叹息。

她的美,不是一般的美,而是光彩夺人,美艳绝伦的。

连对安娜一直怀有成见的列文在看到安娜的画像时,都为那画中妩媚动人的,活生生的袒肩露臂,含着笑意的嘴角,温柔美丽的眼睛所迷倒。

在交谈中,她的美貌聪慧和良好的教养,都深深打动了他,使他不由得在内心赞叹道:一个多么出色可爱,逗人怜惜的女人!这个活人身上带着一种新鲜的动人心魄的风度。

同她谈话是一种乐事,而倾听她的谈话更是一种乐事。

安娜的美不仅体现在外表,还体现在内在上。

比如她对朵丽的关切友爱对不幸的人怀有同情在追求爱情上,安娜也是一位诚实勇敢有高度人格尊严的女性当她一接受渥伦斯基的爱情后,就再也不能容忍自己原来的虚伪与欺骗的生活处境她勇敢地向丈夫挑明,与旧生活决裂甚至为了追求她心中真正的人的生活毅然抛弃了自己心爱的儿子,与渥伦斯基生活。

安娜的形象及其悲剧的原因

安娜的形象及其悲剧的原因

安娜的形象及其悲剧的原因人物形象:托尔斯泰的代表作《安娜·卡列尼娜》中的主人公安娜是一个追求个性解放的贵妇形象,一个被虚伪道德所束缚和扼杀的悲剧人物。

1、安娜的感情强烈而真挚,有深刻丰富的内心世界。

当她还是少女时,就由姑母作主,嫁给比她大20岁的省长卡列宁。

卡列宁枯燥乏味,感情贫乏。

牢狱般的生活窒息了她生命中隐伏的爱情。

和渥伦斯基的相遇,唤起了她长期受压抑的处于沉睡状态的爱的激情。

她对爱情自由的执著追求,体现了贵族妇女个性解放的要求,具有反封建性质。

2、她对渥伦斯基的爱认真执著到疯狂和神经质的地步。

当渥伦斯基明显表现出对安娜的冷淡时:失去了一切的安娜绝望地想找回渥伦斯基最初的激情,找回那种不顾一切的爱,而渥伦斯基对安娜的“反常”越来越反感,安娜的感情受到极为惨重的打击,这使她对渥伦斯基的爱更加炽热真诚,发狂到了极点。

她的独特的个性是把爱当作生命,她想以死唤回爱的生,这是她的性格所决定的。

悲剧原因:她的悲剧是她的性格与社会环境发生冲突的必然结果。

内在因素:造成安娜爱情悲剧的内在因素是她独特的个性。

外在原因:是虚伪的上流社会和冷酷的官僚世界。

安娜之所以不能见容于上流社会,不是她爱上丈夫以外的男子,而是由于她竟然敢公开这种爱情。

这种行为本身就是对上流社会的一种挑战。

上流社会不能容忍安娜公开丈夫决裂和不“体面”的行为,对她进行了严厉的惩罚。

卡列宁为了折磨她,拒绝离婚,并且剥夺了她心爱的儿子。

在失去一切之后安娜生活中惟一的安慰便是渥伦斯基的爱情了。

爱情的破裂使安娜失去了生存的精神依据,上流社会通过渥伦斯基的手杀害了她。

安娜卡列尼娜悲剧原因

安娜卡列尼娜悲剧原因

安娜卡列尼娜是俄国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长篇小说《安娜卡列尼娜》的主人公,是一个追求个性解放的贵族妇女形象,是一个被虚伪道德所束缚的扼杀了的悲剧人物。

安娜的悲剧是她的个性与社会环境发生冲突的必然结果,以下将从四个方面分析安娜悲剧的原因首先,安娜的惨死是社会性的悲剧,与她的生存环境有关。

安娜处于一个农奴制受重大冲击,新兴资产阶级思想正在兴起的动荡时代。

当时的上流社会虚伪、放荡,允人们偷情但不能公开,因为公开会让贵族有失颜面。

接受新思想的安娜认为她与沃伦斯基的爱情是真正的爱情,他迫不及待想离婚想公开,可是当时卡列宁不允许、世俗不允许。

当沃伦斯基抛弃安娜后,上流社会所有人唾弃安娜,拒绝接受他,贵妇人对她施加恶言,无数双冷眼羞辱她,使安娜在这样一个环境中逐渐精神崩溃。

安娜萌发的新思想最终抵不过上流社会固有的旧思想,在新旧思想交锋失败后绝望自杀。

其次,虚幻的爱情是造成安娜悲剧的另一个重要因素。

沃伦斯基与安娜一见钟情,安娜深爱他,为他抛夫弃子,为他承受四面八方的言语攻击,把所有的希望放在沃伦斯基身上。

可是沃伦斯基没回报给娜同等的爱,对他来说事业才是首位,安娜不过是个可以满足他情欲和上流社会虚荣心的女人,得到安娜后他的升官之路因此被阻,于是对安娜慢慢产生厌倦、厌恶。

安娜成了个被上流社会不容,又被爱人冷落的多余人。

再次,安娜自身的矛盾是造成安娜悲剧的直接原因。

作为贵族,安娜深受贵族思想的熏陶,贵族社会的道德规范深深刻在她的思想里;可她又受新思想的影响,想追求自由的爱情。

因此她一方面热烈追求自身爱情,一方面又内疚于自己行为的越轨,骂自己是个“堕落的女人”。

甚至人格分裂,恨卡列宁窒息了她的生命但又对他怀有负罪感;爱弗伦斯基但又将他看做诱使自己堕落的罪人。

内心新旧思想的矛盾至死都在折磨着她。

第四,卡列宁的自私冷漠导致安娜悲剧的一个外部原因。

卡列宁端着一副官僚架子,他主持的家是刻板而不是温暖的,他给了安娜地位富贵,却吝于爱情。

安娜卡列尼娜婚姻和个人悲剧分析5篇

安娜卡列尼娜婚姻和个人悲剧分析5篇

安娜卡列尼娜婚姻和个人悲剧分析5篇第一篇:安娜卡列尼娜婚姻和个人悲剧分析安娜卡列尼娜婚姻和个人悲剧分析正如全书来头所说“幸福的家庭全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安娜的悲剧命运的成因也有很多,我不能一一分析,一下简单从婚姻和个人两方面分析安娜的悲剧一生。

一:婚姻的不幸安娜将幸福的希望寄托在自己爱人的身上,然爱人不能使之幸福,不可寄托厚望。

安娜所爱非人。

安娜作为一个即将没落的封建贵族的一员,带有明显的贵族特点:优雅、高贵。

她同时又具有摆脱庸俗的精神追求,这形成了安娜的精神结构,这样的安娜任何一种思考和行为都带有纯粹的精神意义,当面对爱情,安娜所要求的就更加热烈、更加执着。

安娜敢爱敢恨,不顾一切,冲破种种宗法礼教的禁锢和樊篱。

安娜在少女时代就嫁给了卡列宁,过了八年没有爱情的夫妻生活。

在贵族妇女中,她不只是外貌上尤其在精神气质上远远超出她的同伴,“可惜渥伦斯基并没有决心坚持真挚的爱情,虽然他在开始与安娜热恋时比较认真,有一些颇为高尚的行为。

他自从开始追求安娜后,洗心革面,变得真诚和专一起来,为了得到和保持安娜的爱情,放弃了他的前程名誉等一切妨碍他爱情的东西,也不顾家人的反对和对他实施经济制裁,甚至在安娜面临难产危险时自杀殉情。

在安娜情绪失控的时候,也委曲求全的努力迁就安娜的无理苛求,直到安娜报复性自杀之后,依然在悲痛之余,将所有的财产变卖一空,亲自组建了一支军队奔赴战场,显示了以死殉情的一番真情。

但这些行为与安娜为追求他的真爱所付出的远远不及。

安娜所追求的、所向往的,渥伦斯基并没有给她,也没能给她以希望。

安娜为了他放弃了一切。

却没有得到她想得到的,为此她绝望了。

渥伦斯基在获得了她的爱情,即满足了自己的情欲和虚荣之后,却对她越来越冷淡厌倦了,他自己的行为越来越退缩后悔了,她清楚地看到:她面临的只是被他最终抛弃的悲惨结局。

她恐慌,只有以死来“摆脱”。

渥伦斯基不理解她献身的爱,安娜也对自己所追求的爱产生了迷惘。

安娜悲剧的原因

安娜悲剧的原因

《安娜卡列尼娜》安娜悲剧的原因一、社会环境的戕害当时俄国所处的时代环境,是造成安娜悲剧的社会根源。

十九世纪的俄国,正是新旧交替的历史时期。

贵族青年男女追求恋爱自由、婚姻自由的渴求,无法与强大的封建专制势力相抗衡,更无力承受来自传统的封建道德制度的致命打击。

当时的社会下,封建包办婚姻制度下形成的家庭才是“合法”家庭。

安娜在其姑母的包办下,嫁给了比她大二十岁的卡列宁,过着毫无爱情的婚姻生活,所以当她与伏伦斯基邂逅,重新唤醒了她对爱情的渴望,对幸福生活的追求。

她渴望对伏伦斯基双宿双飞,永远在一起,可是当时那个俄国社会,允许已婚的人偷偷摸摸、不清不楚地在一起,却不能接受离婚后名正言顺地在一起,而安娜无法忍受丈夫卡列宁,选择勇敢地出走,却成为千夫所指,被她所仅有的生活圈子所抛弃、所不容。

二、安娜自身矛盾的性格安娜的悲剧,根本原因当然是当时社会环境的强加与迫害,但是安娜自身性格上的弱点无疑加剧了外界因素对自己的伤害,从而导致了最终的悲剧。

在安娜多重的、复杂的性格因素中,武断和任性、激情与偏执等因素无疑都带有一种毁灭性的力量。

安娜这种极端性格恰恰很容易使人产生自杀倾向,这也就预示了她的悲剧命运。

安娜天生美貌,从小在受宠、溺爱的环境中长大,优越感很强。

贵族血统及优越的生活环境决定了安娜性格中带有自私、狭隘、固执己见的因素,而且,随着安娜爱情追求的进展,这些因素也逐渐膨胀、增加,力量日趋强大最终致使悲剧的发生。

三、没有爱情的婚姻卡列宁从小就是孤儿,从小就缺少父母之爱的他也养成了孤僻、固执的性格,最终在叔叔的帮助,才踏上了显要的仕途。

可以说他能取得后来的社会地位,能在物欲横流、金钱至上的俄罗斯上流社会占据一席之地,靠的主要是自己的奋斗。

他害怕一不小心就会失去这个来之不易的幸福,便将自己的全部精力投身于事业上,这本身是无可厚非的。

尽管安娜的姑母将侄女嫁给他,更多地是出于金钱和利益的考虑,但拥有安娜这样的如花美眷,对从小缺乏家庭温馨的卡列宁来说,是可遇不可求的。

分析安娜·卡列尼娜的形象及其悲剧成因

分析安娜·卡列尼娜的形象及其悲剧成因

分析安娜·卡列尼娜的形象及其悲剧成因人物形象安娜是追求新生活、具有个性解放特点的贵族妇女形象。

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富于激情,生机勃勃,不满封建婚姻,要求个性解放,追求真挚的爱情和幸福生活;二、真诚、坦率、高尚、勇敢,向上流社会挑战,反抗腐朽堕落的社会道德;三、受传统观念的束缚,内心有矛盾,有负罪感。

悲剧成因一、没有爱情的婚姻为日后的悲剧埋下了伏笔安娜还是少女的时候,由姑母做主嫁给了比她大20岁的省长卡列宁。

卡列宁伪善自私,过于理性化而生命意识匮乏。

他的主要兴趣在官场,是一架“官僚机器”。

相反,安娜真诚、善良、富有激情、生命力强盛。

她与这样的丈夫在一起,不知爱情为何物,这种生活窒息了她的生命活力。

二、贵族上流社会的迫害社会已宣判了她这个胆敢破坏既定秩序和道德规范的人不受法律保护;上流社会拒绝接受这个“坏女人”;作为一个母亲,她因“抛弃儿子”而遭到了社会舆论的强烈谴责,说她是为了“卑鄙的情欲”而不顾家庭责任。

凡是构成她幸福生活的东西,都遭到了严厉的抨击。

三、安娜自身的矛盾性格是导致她悲剧的深层原因弗洛伊德的理论来说,在安娜身上出现了双重的人格。

她的内心分裂为两个自我:一个是鲜活地迸发出青春活力、要独立、要自尊,要追求爱情与幸福的女性意识;一个是贵族宗法制道德体系下的贤妻良母的女性角色——卡列宁夫人。

我们可以将前者看成是安娜身上本我的体现,后者看作安娜的超我的代表。

本我与超我,双重人格的撕扯、搏斗,也就是中国古代所说的“天人交战”,使得她一直处在痛苦矛盾的挣扎与斗争中。

四、与渥伦斯基理念的不合断灭了安娜对爱情的追求安娜为了爱情牺牲了她所能牺牲的一切,渥伦斯基成了她唯一的希望和寄托。

而渥伦斯基,作为贵族上流社会的一分子,面对他和安娜之间的爱情给自己带来的羞辱、鄙视,潮水般的漫骂攻击,无疑也会感觉到尴尬并产生深深的负罪感和羞耻感。

这也如同一瓢凉水,浇熄了他与安娜之间的爱情火焰。

这使安娜的心灵受到了致命的打击,以致走上了卧轨自杀之路。

安娜卡列尼娜社会原因分析

安娜卡列尼娜社会原因分析

安娜卡列尼娜社会原因分析安娜卡列尼娜是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创作的一部经典小说,通过描绘安娜卡列尼娜的故事,展现了19世纪俄国社会的复杂性和深厚的社会背景。

本文将分析安娜卡列尼娜的社会原因。

家庭与婚姻观念的冲突安娜卡列尼娜与自己的丈夫凯伦尼斯基之间存在着婚姻观念的冲突。

她渴望爱情和自由,但婚姻却束缚了她的这些愿望。

与此同时,社会对于出轨和离婚的道德观念也给了她压力和矛盾。

这种家庭和婚姻观念的冲突最终导致了安娜卡列尼娜在爱情与婚姻之间的挣扎。

社会等级与身份认同的困扰19世纪的俄国社会分为贵族、地主和农民等不同的等级和身份。

安娜卡列尼娜是贵族出身,却在与农民出身的瓦伦京爱情中感受到了强烈的吸引力。

然而,社会对于不同等级之间的交往存在着严格的规范和偏见。

这种社会等级和身份认同的困扰使得安娜卡列尼娜在选择自己的爱情时感到迷茫和无奈。

社会道德与自由选择的冲突安娜卡列尼娜的出轨和与瓦伦京的私奔,引发了社会对于道德和伦理的强烈谴责。

社会道德对于个人自由的限制和约束成为了她内心的冲突。

她希望追求爱情的自由,但却受限于社会的道德标准。

这种社会道德与自由选择之间的冲突最终导致了安娜卡列尼娜的悲剧结局。

总结安娜卡列尼娜的社会原因可以总结为家庭与婚姻观念的冲突、社会等级与身份认同的困扰以及社会道德与自由选择的冲突。

这些原因在19世纪俄国社会中相互交织,造成了安娜卡列尼娜的悲剧。

本文通过分析这些原因,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小说中的社会背景和角色行为。

> 注意:以上内容为作者独立分析和总结,仅供参考。

安娜悲剧命运的原因

安娜悲剧命运的原因

安娜悲剧命运的原因一:社会原因:《安娜·卡列尼娜》创作于十九世纪七十年代,当时俄国正处于历史变动时期,俄国文明受到了西方资本主义浪潮的猛烈冲击,在这社会大转型新旧思想交替时期,一切都混乱了,经过农奴制改革后,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关系在俄国迅速的形成,但封建统治仍然占优势,所以安娜的悲剧有一定的原因是受到当时的社会环境压迫而造成的。

(一)尖锐的矛盾冲突安娜受包办婚姻的毒害,在少女时就嫁给了比自己大20岁的大官僚卡列宁,过了八年没有爱情的婚姻生活,这使她饱受精神上的折磨,一次在莫斯科的火车站,她与近卫军军官伏伦斯基邂逅相遇,安娜可爱的表情中,那种特别温柔亲切的意味儿使伏伦斯基为之倾倒,也唤醒了安娜沉睡的爱情。

但腐朽的制度不能容许安娜沉浸在自己的爱情梦幻世界里,弱小的新兴资产阶级个性解放的要求,与强大的贵族社会思想道德相碰撞,产生尖锐的矛盾冲突,使安娜以悲剧结束。

安娜的爱情在这种社会矛盾环境下是不能得以实现和跨越的,道德败坏的男人和妇女在贵族上流社会中过着虚伪腐朽的生活,但对于一个诚实的妇女来说,即使是她拥有一个正当的理由去爱上一个男人,也是根本无法得到社会与他人的认可和属于自己未来的幸福生活。

安娜一开始的抗争就注定会以失败而告终,因为她势单力薄,可是面对的确无法想像的压力和强大的敌人。

安娜的生活盘桓于放浪声色的贵族上流社会,人们逢场作戏,以世俗,地位,名誉,金钱为生活中心,虚伪堕落的享受糜烂的生活,没有真诚,没有信任,没有彼此间的坦然,没有安娜所适应的,她厌恶憎恨这些人的八面玲珑,不分善恶,憎恨这些虚伪的人,难以和她们产生共鸣,但是安娜毫不遮掩自己的憎恨,从不遮掩对伏伦斯基的爱,真诚的面对爱情,面对自己和身边所有人,反而成为了大家眼中的罪人,不可原谅的人,当人们得知安娜追求的并非是上流社会普遍具有的那种个人的虚荣心和情欲满足,而是一种对自由生活的渴望,她们并不能给予理解和帮助,更别说认同了。

安娜悲剧原因浅析

安娜悲剧原因浅析

安娜悲剧原因浅析安娜是列夫托尔斯泰《安娜卡列尼娜》中的主人公,她是一个美丽善良的贵族女子,集高贵典雅、情感真诚、外表美丽、内心丰富等优秀的品质于一身,并且还接受过资产阶级新思想的影响,可谓是秀外慧中的优秀的女子。

她大胆追求爱情,追求解放,追求幸福,但是,现实社会中各种矛盾却埋葬了她的理想,致使她最后十分痛苦,孤身一人躺在冰冷的铁轨上,绝望而又决绝的选择了死亡。

对于安娜的死亡,无数读者都觉得很是痛惜,但是悲痛之余,我们整理思路便可发现,安娜的悲剧是必然的,无法逃避的,下面简单谈一下造成安娜悲剧的原因。

安娜最后选择卧轨自杀最直接的原因就是沃伦斯基的背叛。

沃伦斯基对安娜是一见钟情的,在火车上第一次见到安娜时便被安娜的高贵美丽所吸引,于是便展开了猛烈的追求,后来安娜与其相爱、成了他的情妇,并决定放弃自己的婚姻,抛弃自己最爱的儿子,离开贵族上流社会社交界,安娜放弃了一切,决定跟沃伦斯基在一起,但是,沃伦斯基在得到安娜的爱情之后便厌烦了这种生活,开始对安娜厌烦,开始在外面拈花惹草,这在把爱情看得至高无上、为了爱情抛弃一切的安娜看来,是多么痛心的事情啊,当她终于明白沃伦斯基的自私与虚荣以及对她的爱情之后,她便绝望了,她背叛了自己的丈夫,抛弃了自己的儿子,受到整个社交界的讽刺与不容,她全是为了他,但是,他到现在却并不能给安娜同等的爱情,相反,还表现出的厌弃以及在外胡作非为,这无疑给了安娜一剂致命的毒药,书中写道:“她想,‘我同弗伦斯基伯爵就没有这样开心过,尽管我们很想过这种开心的日子。

’安娜这是第一次明白她同他的关系,这一点她以前总是避免的。

‘他在我身上追求的是什么呀?与其说是爱情,不如说是满足他的虚荣心。

’她回想起他们结合初期他说过的话和他那副很想驯顺的猎狗似的神态。

现在一切都证实了她的看法。

‘是的,他流露出虚荣心得到满足的自豪。

当然也有爱情,但多半是取得胜利时的得意。

他原以得到我为荣。

今天都已过去了,没有什么值得得意的了……他爱我,但爱得怎么样?热情冷却了……’”安娜的死与沃伦斯基是无法脱离干系的,所以,以至于在安娜死后,他陷入懊悔不能自拔从而选择去参军。

安娜悲剧原因

安娜悲剧原因

浅析安娜••卡列尼娜悲剧的原因安娜是十九世纪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的长篇小说《安娜••卡列尼娜》中的女主人公,她是列夫••托尔斯泰塑造的女性人物中最富有人性光辉和魅力的形象,也是世界文学史上最具有艺术魅力的艺术形象之一。

她高贵典雅、情感真诚、外表美丽、内心丰富、接受过资产阶级新思想的影响。

她勇敢地追求解放、追求爱情、追求幸福,然而最终绝望自杀,酿成悲剧。

本文将从四个方面浅析一下酿成安娜悲剧原因。

一、新思想与旧思想交锋的失败是导致安娜••卡列尼娜悲剧的根本原因安娜所处的那个时代是俄国社会变更动荡的时代。

旧的农奴制受到很大的冲击,新的资产阶级思想正在兴起。

在这样一个年代,资产阶级民主自由思想兴起,并广为传播,安娜作为一个长期生活在上流社会的贵妇人不可避免的受到了冲击并萌发了新观念、新思想。

当时的上流社会到处都弥漫着腐化之气,虚伪、放荡无处不在,所有的人都过着一种糜烂的生活。

上流社会允许人们偷情骂俏,可以婚外偷情但唯一的一个要求就是不能公开,因为一公开就意味着是对社会地位与荣耀的挑战,这会让上流社会的贵族感觉有失颜面。

可安娜不接受这种虚伪的要求。

当她以为自己与渥伦斯基的爱情是真正的爱情的时候,她迫不及待地想离婚、想公开,她不想虚伪地婚外偷情。

她内心深处的新思想鼓励着她勇敢地去追逐自己的自由与幸福,勇敢地去与渥伦斯基相爱,哪怕放弃一切上流社会的享乐与荣耀也在所不惜。

可就在安娜天真地以为自己能真正拥有爱情而不是婚外偷情的时候,世俗便否定了她,击碎了她的这个梦,毕竟旧思想太强大了。

她与渥伦斯基的爱情没有任何人认同。

卡列宁不同意离婚使得安娜无法光明正大地与渥伦斯基拥有主认可的婚姻。

因为如果旧思想同意了新思想的举动,那么新思想势必会对旧思想进行冲击最终瓦解旧思想,旧思想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与生存需要扼杀一切新思想。

安娜与渥伦斯基的爱情始终得不到上流社会的认同,这就意味着他们逃不脱婚外情的枷锁,这无形中为安娜的悲剧埋下了一颗隐患的炸弹。

安娜卡列尼娜悲剧原因分析

安娜卡列尼娜悲剧原因分析

安娜卡列尼娜悲剧原因分析安娜卡列尼娜》是一部令人感到凄凉的小说,它讲述了一个不凡的人生。

XXX是一位美丽的贵妇,她的形象让人感到XXX安宁。

然而,她与XXX的婚外情以及最终走向极端的行为,让人感到深深的怜悯。

她是一个懦弱的人,一直在劝慰自己,认为自己没有任何过错。

在社交界中,她是一个备受欢迎的形象。

但是,她选择了独自承担无望爱情的后果,这让人感到困惑和不解。

在与列文、XXX、XXX、XXX等人的多角恋和各自婚姻的爱情对比下,XXX无疑是可怜的。

列文最终成功了,他在婚姻的道路上也曾经窘迫和失落过。

但是,他最终与心爱的人喜结良缘,并且有了一个可爱的孩子。

而XXX与XXX的婚外情,则是最让人所不齿的。

他们的罪恶结合产生了牺牲品:女儿XXX。

造成XXX悲剧性的主要原因,可以从外因和内因两个方面来讲。

首先,以XXX为首的贵族官僚对她的追求构成了巨大的压力。

长期以来,她一直在努力做到爱情和母爱的统一,以保持家庭生活的和谐。

但是,家长制度的虚伪等障碍阻挡了她,使她无法对XXX产生爱情。

她企图在母爱中寻求解脱,但是母爱愈深,就愈感到爱情的可贵,就愈需要爱情。

两者之间的不能互替,也就愈加分明。

因此,XXX对母爱和爱情统一的追求变得更加炽热。

XXX明确地说明:XXX“要自己来生活的欲望太强烈了”。

这使她丢弃了书本,更重要的是,使她更执着于现实生活,从中发掘爱情和母爱统一的条件。

XXX这一形象超越了一般妇女形象之处,恰恰在于:她既不寄情于幻想,也不依托于书本,而是把生活与爱的权利结合为一体来追求,并使其能在现实中实现。

XXX取之不尽的精神力量和她的追求的无比理性都是以现实为依据的。

基于这种构思,XXX在《安娜·卡列宁娜》中,通过XXX对XXX的“我要生活,我要爱情”的呐喊和向XXX宣示“把关系搞明确并不在乎形式,而在乎爱情”的原则,展现了他们之间的感情冲突和道德对立。

然而,这种斗争的实质却触及了家庭的基础——社会制度,使得小说呈现出了一个普遍存在的社会问题,而不仅仅是个人生活权利与爱情权利的问题。

论《安娜卡列尼娜》悲剧成因

论《安娜卡列尼娜》悲剧成因

本科毕业论文题目论《安娜•卡列尼娜》中安娜悲剧成因学院 _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_专业汉语言文学___年级 _2013级______学号 xxxxxxxxxx姓名 xxxxxxxx指导教师 xxxxxxx成绩年月日目录摘要 (1)关键词 (1)Abstract (1)Key Words (1)一、新旧交替的社会准则冲突 (2)(一) 背离传统贵族妇女形象 (2)(二) 新旧两种生活方式的冲突 (3)(三) 追求爱的行为与宗教伦理道德相违背 (3)二、不幸福婚姻的束缚 (4)(一)没有感情的婚姻 (4)(二)伪善的丈夫 (4)(三)母爱带来“约束” (5)三、真挚的爱情遭遇背叛 (6)(一)沉睡的生命热情被点燃 (6)(二)情人的爱情很短暂 (6)(三)真挚的爱情追求 (7)参考文献 (9)论《安娜•卡列尼娜》中安娜悲剧成因摘要: 《安娜•卡列尼娜》是列夫•托尔斯泰在现实主义潮流时期写的长篇小说,小说讲的是19世纪俄国上流社会一位渴望自由爱情的贵妇人安娜勇敢地跟命运作斗争的故事。

她追求自由与平等,享受爱情带来的幸福,为真挚的爱情毅然走上反叛之路。

她经过一系列的努力斗争之后并没有获得真正的幸福,所有的责任与辱骂让她独自一个人承担,选择了一条卧轨自杀的不归之路。

本论文认为安娜爱情悲剧的发生,首先是因为她追求爱情的这种行为与新旧交替的社会准则发生了冲突,她生活在一个不能容忍“爱情”的上流社会。

其次,不幸福的婚姻束缚着她,她的丈夫用婚姻关系和家庭压力煎熬她,让她无处可逃。

最后,她追求的真挚爱情遭遇了背叛,安娜为了情人放弃了所有,却换得情人喋喋不休的抱怨,让她所有的希望化为泡影,给她致命一击。

本文通过分析安娜爱情悲剧发生的成因,从而进一步地阐释19世纪俄国上流社会环境。

关键词:社会婚姻家庭爱情悲剧Abstract:Anna Karenina is a novel written by Leo Tolstoy in the trend of realism, the novel about19th century Russian Lady of high society who want to be free to love story of Anna's brave battle with destiny. Her quest for freedom and equality, enjoy the happiness of love, true love resolutely on the road to rebel. Her efforts after a series of struggles and no real happiness, all the responsibility and abuse on her own personal commitment, chose the protest suicide of a road of no return.This paper holds that Anna's love tragedy happened, first because of her pursuit of love, which clashes with the turn of the old and new social norms, she lives in an intolerable "love" of high society. Secondly, the bad marriage binding her, her husband with marital relations and family pressure torment her, let her have nowhere to go. Finally, her pursuit of true love which encounters betrayal, Anna gave up all for love, but love everlasting complaints, all her hopes, give her a fatal blow. By analyzing the causes of Anna's love tragedy happened, further interpretation of 19th century Russian upper-class environment.Key Words:Community, marriage, family, tragedy of love一、新旧交替的社会准则(一)背离传统贵族妇女形象作家为什么会写出《安娜•卡列尼娜》,塑造安娜这种典型的贵族妇女形象,是与列夫•托尔斯泰的一身经历有关。

女性意识的萌芽与失落再析安娜卡列尼娜的悲剧成因

女性意识的萌芽与失落再析安娜卡列尼娜的悲剧成因

女性意识的萌芽与失落再析安娜卡列尼娜的悲剧成因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深入剖析《安娜·卡列尼娜》中女主角安娜的悲剧成因,特别是从女性意识的角度来探讨其意识的萌芽与失落。

通过细致分析文本,结合相关女性主义理论,我们将揭示安娜的个人悲剧如何与她的女性意识紧密相连,并探讨这一意识如何在社会、家庭、爱情等多重压迫下逐渐萌芽,最终又走向失落。

我们将分析安娜在男权社会中的挣扎与无奈,以及她如何试图寻找自我、追求真爱,却最终陷入无法自拔的境地。

这一过程不仅反映了当时社会女性地位的低下和女性意识的缺失,也揭示了女性在追求自我和幸福时所面临的困境与挑战。

通过对安娜悲剧成因的深入分析,我们将对女性意识的重要性有更深刻的认识,并对女性在社会中的地位和权益提出新的思考。

二、女性意识的萌芽在《安娜·卡列尼娜》这部文学经典中,女性意识的萌芽是一个重要的主题。

安娜,作为故事的核心人物,她的生命轨迹与女性意识的觉醒和失落紧密相连。

在安娜的生活中,女性意识的萌芽最初体现在她对爱情的追求上。

她勇敢地突破了社会规范的束缚,选择了与渥伦斯基的爱情,这一选择本身就是对传统女性角色的挑战。

她不再满足于被动的、依赖的地位,而是主动追求自己的幸福,这体现了她女性意识的觉醒。

然而,安娜的女性意识并没有止步于此。

在她与渥伦斯基的关系中,她进一步展现了对于自我价值的追求和对于个人自由的渴望。

她不愿意再被束缚在传统的家庭角色中,而是希望能够与渥伦斯基共同创造一个属于他们自己的世界。

这种对于自我实现的追求,是她女性意识进一步萌芽的体现。

然而,尽管安娜的女性意识已经有所萌芽,但她仍然生活在一个以男性为中心的社会中。

这使得她的女性意识在萌芽的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和困境。

她的行为被社会视为不道德的,她的爱情被视为不合法的,她的追求被视为不合适的。

这些外界的压力和束缚,使得安娜的女性意识在萌芽的过程中,也充满了挫折和痛苦。

在《安娜·卡列尼娜》中,女性意识的萌芽是一个复杂而深刻的过程。

论安娜悲剧命运原因

论安娜悲剧命运原因

论《安娜·卡列尼娜》中安娜的悲剧原因【摘要】《安娜·卡列尼娜》是俄国现实主义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代表作之一。

女主人公安娜是一个贵族妇女,她真诚善良富有激情,与其他贵族妇女不同的是,她对生活有着强烈的热爱,追求纯真的爱情。

在放弃家庭与伏伦斯基的爱情中,她受到社会道德的约束和自我内心的强烈谴责,充满了负罪感,导致她出现崩溃、精神分裂最终走上了卧轨自杀的道路。

她的命运悲剧除了伏伦斯基还有社会因素和自身的因素的影响。

关键词:安娜悲剧原因渥伦斯基社会原因自身原因一安娜悲剧的社会原因《安娜·卡列尼娜》是俄国现实主义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代表作之一。

它创作于十九世纪七十年代,当时的俄国社会正处于农奴制度的改革,资产阶级冲击了封建小农经济,使得经济和制度以及思想上都发生了一定的变化。

在思想的解放过程中资产阶级民主思想也开始走上了历史舞台。

但由于贵族资产阶级影响和封建制度的根深蒂固以及新旧思想的相互交织,安娜的爱情也由此萌发,这是安娜个人的崛起,也是那个社会新思想和反抗的萌芽。

但最终在这场矛盾中破灭。

动荡的社会因素正是安娜悲剧命运的根本原因。

(一)封建体制下的男权社会安娜是一个上流社会中的贵族妇女,有着平民没有的地位和荣华富贵的生活。

看似荣华的背后实则隐含着一种辛酸和无奈。

在安娜还是少女的时候,她没有享受到少女该有的青春和对爱情的勇敢追逐。

而是由姑母作主将她嫁给了比她大20岁的省长卡列宁。

嫁给省长虽然可以享受着至高的地位和无尚的荣誉以及平常人没有的富贵生活,但这只是物质上的满足,却不是安娜想要的。

他们之间没有爱情,这样的生活只能是索然无味的,而安娜是一个富有激情、生命力强盛而且真诚善良的女人,她很美丽,特别的有气质,对于生活有着强烈的热爱,对爱情有着执着的追求和向往,然而她所嫁的这位丈夫只能给她物质上的满足和显赫的地位,其他的什么也没有,在精神层面上永远不能和安娜产生共鸣。

因为卡列宁太过理性化,很机械,没有激情,与安娜是完全相反的一种人,对生命的意识也非常的匮乏。

浅析《安娜卡列尼娜》中造成安娜悲剧的原因

浅析《安娜卡列尼娜》中造成安娜悲剧的原因

浅析《安娜卡列尼娜》中造成安娜悲剧的原因作者:张晴来源:《环球人文地理·评论版》2014年第08期摘要:本文试从《安娜·卡列尼娜》的故事情节出发,围绕安娜内心中的理智与感情的激烈冲突同俄国社会转型时期的尖锐矛盾的角度来分析造成安娜爱情悲剧的原因。

关键词:安娜;爱情悲剧;原因《安娜卡列尼娜》这部长篇巨著自问世以来,文学评论界就从未停止过对安娜这个悲剧形象的讨论,研究者虽然对这不名著的解读各有侧重,但无不对安娜寄予了深深的同情,对安娜形象及其命运悲剧的关注也早已跨越了国界。

安娜的悲剧诚然脱离不了当时的社会环境,但是也与其自身的性格因素有关,其悲剧正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在此,我们主要从内因和外因两个方面来探讨造成安娜爱情悲剧的原因。

一、对安娜悲剧故事的探讨(一)安娜悲剧故事的概述《安娜·卡列尼娜》是俄国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代表作品,主要讲述了女主人公安娜追求爱情幸福,却在丈夫卡列宁的虚伪、情人渥伦斯基的冷漠和自私面前碰得头破血流,最终落得卧轨自杀、陈尸车站的悲剧下场。

小说中的安娜是一个内心世界极其丰富的女性,她不仅具有优雅的人格魅力,还有着崇高的人格追求,对真爱至死不渝,安娜将爱情等同于生命,也因为爱情最终选择了死亡。

安娜的悲剧在于当时的社会舆论和道德准则不允许她的追求,她本可以像当时的贵妇人一样,偷偷摸摸地当别人的情妇,以丧失个性的人格尊严来获得上流社会的默许,但这不是她想要的,她想光明正大的追求自己的爱情,甚至可以不惜一切代价,从一开始选择死亡就足以表明她对爱情的拳拳之心,而死而复生后,更加坚定了她对爱情的追求,她抛下了一切,毅然决然地跟着渥伦斯基离开了圣彼得堡,她唯一放心不下的只有自己的儿子阿廖沙,当她在此回到圣彼得堡时,周围的人对她只有指责、挑剔,这些她都不在乎,有渥伦斯基在她身边就已足矣,然而她所托非人,最终渥伦斯基也离开了她,失去爱情的她即便不选择自杀,也已经等同于死亡。

安娜卡列尼娜悲剧原因

安娜卡列尼娜悲剧原因

安娜卡列尼娜悲剧原因与阿历克塞结婚对安娜而言是一场灾难。

他们之间没有产生真正的爱情,安娜无法从阿历克塞身上得到精神与欲望的满足,她作为独立个体的强烈精神需求被抑制(这在文中表现为渥伦斯基在与安娜的初遇中看出她身上有被压抑的生命力),为了弥补这种缺失,她将所有的爱倾注于她的儿子谢廖沙身上。

在与渥伦斯基相遇之前,她向他人获取真正的精神满足的方式几乎只有抚养儿子并接受儿子的爱,这种情况与之后她将全部精神都投入对渥伦斯基的爱中其实是相似的:这是一种完全且偏执的爱,会使对方产生幸福但是同样也会产生压力——但作为幼儿的谢廖沙并不会产生压力,一是由于他会无意识地对安娜的爱进行完全的回报,因为安娜的世界只有他,而他的世界也只有安娜,彼此完全依赖的二人之间是没有隔阂的;二是由于年幼的谢廖沙心智尚不成熟,无法感受到安娜的爱其实是相当沉重的,没有进行“回报”的意识;三是幼儿亲近母亲的本能。

当安娜将全身情感都倾注于渥伦斯基时,渥伦斯基会感到自由被限制,会感到压力,因为他具有除爱情之外的情感需求。

他有虚荣心与事业心,当他对安娜的爱达到顶峰时他自认为前途已然不重要而抛弃了其他一切。

而当他对安娜的爱逐渐冷淡之后,就必须从其他事物上得到情感的弥补,但是同时期的安娜最主要的情感满足的途径就是他——安娜的世界只有他,但是他的世界不只有安娜。

这种根本的差异导致了安娜同样是对他人倾注完全的爱,但是遭遇却完全不同(当然,这不是唯一原因,而是根本原因),因为她托付爱的对象的精神需求是不同的。

这可以基本解释为什么安娜对两个子女态度天差地别:长子谢廖沙是她作为阿历克塞的可怜妻子时期唯一的精神满足来源;而与渥伦斯基相处时,次女安妮并不是什么重要的情感满足来源,渥伦斯基才是。

从这个角度出发我们可以看出安娜其实具有一定的自私,尽管她的母性是强烈的,但是相比之下“个性”是更强烈的——需要注意的是,安娜的个性并不是静止的,而是在总体上不断增强的。

抛弃家庭(最主要是儿子)对她而言是个艰难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核心的矛盾是母性与个性的矛盾,社会道德与个性的矛盾(这点之后再提),最终个性战胜了两个“敌人”。

安娜卡列尼娜悲剧原因分析

安娜卡列尼娜悲剧原因分析

安娜卡列尼娜悲剧原因分析《安娜卡列宁娜》,一种凄凉感不觉涌上心头,自己也仿佛随着书中的主人公走完了一个人生——一个不凡的人生。

安娜是俄国上流社会的迷人贵妇,这种贤妻良母类的女人,让人感到一种慈祥的安宁。

但是,她接下来与渥伦斯基邂逅之后的事情,以及她最后走的极端,让人感到深深怜悯。

她是一个懦弱的,一直在劝慰自己的人,认为自己没有任何过错,是一种没有羞耻感的人。

在社交界,她是一种美丽的,慈祥的,任何人都喜欢的形象,可是,当她疯狂之后,为爱情所忙碌,以名誉和儿女为代价的这种行为,让人困惑和不解。

在这场与列文、吉蒂、卡列宁、渥伦斯基等人的多角恋与各自婚姻的爱情的对比下,安娜无疑是可怜的,她选择独自承担了无望爱情的全部后果。

列文无疑是成功的。

他在婚姻的道路上,窘迫,失落过。

但是经过蜕变,与自己心爱之人喜结良缘,并且有了一个可爱的孩子,米佳。

而安娜与渥伦斯基婚外情,是最让人所不齿的。

他们有了在自己罪恶的结合下的牺牲品:女儿安妮。

1、就外因上讲,造成她的悲剧性的主要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以卡列宁为首的贵族官僚。

安娜的追求,首先就直逼卡列宁。

长期以来,她“尽力去爱丈夫”,以便做到爱情和母爱的统一,家庭生活的和谐。

可是家长制的虚伪等障碍阻挡了她,使她无法产生对卡列宁的爱;她企图在母爱中寻求解脱,但是母爱愈深,就愈感到爱情的可贵,就愈需要爱情;母爱愈深,也就越发不能填补爱情的空白,两者之间的不能互替,也就愈加分明。

因而,安娜追求母爱和爱情统一的想法就愈加炽热。

是否可以用别的追求来代替这种想法呢?不能,因为,比如寄情于书本,而读书是“追踪别人的生活”。

关键在于安娜本人要生活,她是个活生生的人,她需要生活,需要爱情。

爱情和生活在安娜眼里就是一组同义词。

所以,别的精神生活追求不能代替活人真实的感情要求。

生活战胜了抽象的思维,这是安娜身上体现出来的时代精神。

应该特别指出,托尔斯泰明确地说明:安娜“要自己来生活的欲望太强烈了”。

安娜卡列尼娜悲剧原因

安娜卡列尼娜悲剧原因

安娜卡列尼娜悲剧原因安娜卡列尼娜悲剧原因《安娜卡列尼娜》的创作背景《安娜卡列尼娜》是俄国伟大现实主义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伟大著作。

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于1828年俄历8月28日生于离图拉城不远的贵族庄园亚斯纳雅波里亚纳。

1844年,托尔斯泰进入了喀山大学。

在此期间,他读了卢梭的很多著作,深受卢梭思想的影响。

后又从军,一边战斗一边读大量的书,并从事写作。

从这时起,他开始了文学创作生涯。

50年代末和60年代初,托尔斯泰忙于进行农业改革,创作上的成就不多。

60年代和70年代,是托尔斯泰创作的鼎盛时期。

这个时期他创作了两部伟大的小说:《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

《安娜卡列尼娜》创作于十九世纪七十年代,当时俄国正处于历史变动时期,古老的俄国受到西欧资本主义浪潮的猛烈冲击。

作者在最初构思时,它的主题公局限于道德范围,意在谴责女主人公违反道德规范。

但生活启示了托尔斯泰,使他对现实生活进行了深刻思索,提示出女主人公悲剧的社会原因,把小说的批判矛头指向了罪恶的社会。

小说主要由两条线索构成。

一条是写安娜卡列尼娜和伏伦斯之间爱情婚姻的纠葛,展现了彼得堡上流社会、沙皇政府官场的生活;另一条写列文的精神探索以及他与吉提的家庭生活,展现了宗法制农村的甚或画面。

安娜卡列尼娜爱情悲剧的原因一、动荡的社会和宗教及伦理道德。

小说以史诗的笔调描写了资本主义冲击下俄国社会生活忽然人内心世界的躁动不安。

展现了“一切都翻了个身,一切都刚刚开始安排”的时代特点。

小说的悲剧气氛,死亡意识,焦灼不安的人物心态正是人物有损人的尊严的环境发生激烈冲突的产物。

这种焦虑不安的气氛正是“一切都混乱了”的社会的特点,也是处于“阿尔扎玛斯的恐怖”之中的托尔斯泰自身精神状态的艺术外化。

在这动荡的社会中安娜那原本就没有根的爱情也必然会随风飘摆,最终以悲剧结束,这主要体现在安娜卧轨自杀后伏伦斯选择投军上战场来为这一场爱情划上句号。

十九世纪的俄国还处于一定的宗教束缚中而托尔斯泰对安娜的态度是矛盾的。

安娜卡列尼娜社会原因分析

安娜卡列尼娜社会原因分析

安娜卡列尼娜社会原因分析《安娜卡列尼娜》是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一部经典作品,被誉为世界文学史上最伟大的小说之一、小说中安娜的悲剧命运是由于当时俄国社会的诸多负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从社会原因的角度分析安娜卡列尼娜的悲剧。

首先,农奴制度的废除是安娜卡列尼娜悲剧的一个重要因素。

在17世纪至19世纪初,俄国农民被剥夺了自由和权力,成为地主的奴隶。

这种剥夺了农民权利的制度导致了社会和经济的不平等,农民们生活在贫困和无尽的劳动中。

然而,在小说中,农民阶级开始争取自由和权利,引发了社会的动荡。

这种社会的不稳定性使得人们的道德观念逐渐淡化,贞节观念的瓦解间接导致了安娜的不幸。

其次,俄国社会的封建传统也是安娜卡列尼娜悲剧的一个重要原因。

在托尔斯泰笔下的俄国社会,男女婚姻是基于阶级地位和财富的结合。

安娜从一开始就因为婚姻不幸而被束缚。

她与亚历克谢·凯伦斯基结婚是基于社会地位和金钱,而不是真正的爱情。

婚姻的压力和不幸导致了她与华伦斯基的出轨,并最终陷入了无尽的痛苦。

这种封建传统的束缚剥夺了个人自由和幸福追求,推动了安娜走向悲剧。

此外,社会道德观念的缺失也是导致安娜悲剧的因素之一、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俄国是一个道德观念相对淡薄的时代。

尽管当时俄国社会对于婚姻和家庭的道德要求仍然较高,但托尔斯泰描述的社会中,貌似正常的婚姻也暗含了欺骗和不忠。

安娜与华伦斯基的出轨行为被社会视为道德败坏,因此她成为了被社会所排斥和谴责的对象。

这种社会道德观念的缺失使得安娜在困境中无法得到社会支持和理解,最终导致她走向了绝望和自杀。

最后,文化和思想启蒙的缺乏是俄国社会存在的另一个问题,也是导致安娜悲剧的一个因素。

在小说中,托尔斯泰通过描写安娜对文学书籍的热爱和对自己的思考,展示了她对知识和智慧的追求。

然而,大多数俄国社会成员没有接受过良好的教育和文化的熏陶,对于个人自由、幸福追求和人生意义的思考理解相对薄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安娜·卡列尼娜的悲剧性成因《安娜·卡列尼娜》是俄国大文豪托尔斯泰的著名作品,写于十九世纪七十年代,当时俄国社会经历了剧烈的变革。

农奴制改革后资本主义迅速发展,各种社会矛盾随之激化。

正是在这样一个环境下他在这部作品中塑造的安娜形象具有了反抗意识,也让这部作品具有了深刻的批判现实主义意义。

在文中作者以史诗般的笔调描写了资本主义冲击下俄国社会生活和人的内心世界的骚动不安,展示了整个时代的风貌。

安娜·卡列尼娜乘坐着火车从彼得堡来到莫斯科,生机盎然、青春勃发地出现在渥伦斯基面前,惊鸿一瞥之间已经俘获了他的心;而最终,在爱情幻灭、绝望无助之际,安娜投身于火车轮下,用自己的死为这场悲剧划上了句号。

安娜的人生悲剧与爱情悲剧在铁路上开场,又在铁路上结束。

那么,是什么促成了这出悲剧的上演呢?其一、没有爱情的婚姻为日后的悲剧埋下了伏笔安娜与卡列宁的婚姻完全是由把她养大的姑母作主。

这一对新婚夫妇,一个是任人摆布、不谙世事的贵族少女,一个是沉浮于官场多年、久经风霜的政客。

两个人的人生经历迥然不同,性格差异更是巨大。

在年龄方面,两人成婚的时候,卡列宁已经快步入不惑之年,而安娜却还只有十七岁。

在外貌上,安娜美貌惊人,风姿绰约;而卡列宁却总是一副呆板冷漠的神情,长着一对刺眼的招风耳和一副“不风雅的外貌”。

两人无论从哪个地方看,都不相协调。

卡列宁从小就是孤儿, 从小就缺少父母之爱的他也养成了孤僻、固执的性格,最终在叔叔的帮助, 才踏上了显要的仕途。

可以说他能取得后来的社会地位,能在物欲横流、金钱至上的俄罗斯上流社会占据一席之地,靠的主要是自己的奋斗。

他害怕一不小心就会失去这个来之不易的幸福, 便将自己的全部精力投身于事业上, 这本身是无可厚非的。

尽管安娜的姑母将侄女嫁给他,更多地是出于金钱和利益的考虑,但拥有安娜这样的如花美眷, 对从小缺乏家庭温馨的卡列宁来说,是可遇不可求的。

因此他就要竭力维护家庭的完满, 同样也是为了保护他得之不易的事业的成功。

忽视卡列宁的生活遭遇的人们把后来他得知妻子有了情人之后的表现斥为“懦弱、自私、伪善、残忍”,就有点片面、不尽人情了。

而安娜身为皇室的后裔,拥有与生俱来的地位和尊严。

贵族血统所带来的种种特权和优越的地位以及天生的美貌,使她处处受到人们的青睐。

在宽容和宠爱的环境中,安娜形成了唯我独尊的高傲和固执己见的性格。

安娜的出身赋予了她浪漫的气质,所以她不可能理解卡列宁那种事业至上的性格。

而卡列宁身处勾心斗角的官场,要想保持今天的地位, 就必须付出全部的精力来应付。

这必然会扼杀他的生活情趣,使得卡列宁不可能像安娜期待中理想的丈夫那样温柔体贴,浪漫多情。

诚然,卡列宁也确实尽到了丈夫的责任, 并且真心实意地爱自己的妻子。

但是两个人从年龄、出生、成长环境、人生经历到性格的一系列不同,使他们不可能真正地互相理解对方,这也正是他们婚姻不幸的根源。

两人都竭力用理性来维持自己的婚姻基础,然而这种联系无疑是脆弱的,也是不能长久的。

一旦有外力的入侵必将走向毁灭的深渊。

其二、上流社会的排斥断绝了安娜的希望在十九世纪俄国的一系列变革中,影响最深远的应该是思想观念以及社会风气的变革,在当时的上流社会,追求婚外情几乎是一种时尚,几乎每个家庭都貌合神离,同床异梦,夫妻各过各的,丈夫个个有情妇,妻子人人有“外遇”。

经济拮据早已山穷水尽了,却还要打肿脸充胖子,到处充斥着肮脏和龌龊,华丽外衣下包裹着的是一个个灵魂散发着恶臭的躯体。

但他们只要表面维持着家庭的体统,上流社会就允许,并加以鼓励,他们把无耻当作“有趣”。

揭开封建贵族社会“道德”的面纱,显现出来的是糜烂透顶的内幕。

但婚外情的双方却又彼此心知肚明,往往以掩人耳目的方式,维护着原有的婚姻和家庭,表达对社会伦理规范的畏惧和尊重,这种尊重尽管虚伪却充满自觉。

可自从安娜爱上渥伦斯基后自以为找到真爱和幸福时,她既不想象陶丽那样委曲求全,也不想象李迪娅、培特西那样无耻淫荡。

她不想偷偷摸摸,她不顾渥伦斯基的劝阻,以公开的方式,冲破了婚姻和家庭的樊笼,毫不隐讳地于世人面前展现自己独立人格和情感自由,表达对现存道德规范的挑战和反叛,借以摆脱上流社会的污浊,寻求妇女的正当权利,她这是向贵族社会的虚伪道德公开挑战,违反了那个污潭的游戏规则。

这样做也就意味着否定了其他人的所谓尊重及由此产生的虚伪,这便是她遭到普遍攻击和指责的一个重要原因。

这也就是上流社会将她视为异己和淫妇,摒弃于自身之外的一个重要原因。

安娜敢于向整个上流社会公开自己的爱情,在于她个性真诚光明磊落,更主要的是她把她与渥伦斯基之间的结合视作纯真崇高的爱情而非简简单单的发泄情欲。

作为一个自小在上流社会环境中成长起来、将上流社会看成自己立身之所和容身之地的的贵族女性,她骨子里还是渴望上流社会重新接纳她的。

这种侥幸心理在无情无尽的流言羞辱中渐渐变成了一种内心深处的羞耻和绝望。

上流社会永远遗弃了她,给她的攻击越来越烈,让她越来越感觉到孤独,忧郁,走投无路。

安娜那曾经蓬勃的生命力,最终被淹没在了各种力量汇成的洪流中,最终难免走向毁灭。

其三、与渥伦斯基理念的不合断毁灭了安娜对爱情的追求安娜的爱情观是将爱情等同于生活,视其为生命意义的所在,她向往的是轰轰烈烈的爱情,但是她最初在无爱的婚姻中饱受折磨, 所以一旦遇到所爱, 就不顾一切地去追求。

但是安娜的可悲之处也正是源自她的这种爱情观。

为了爱情, 她抛弃家庭, 丢下儿子, 为上流社会所不齿和抛弃, 可以说,安娜为了爱情牺牲了她所能牺牲的一切, 渥伦斯基成了她唯一的希望和寄托。

因此,为了爱情,对于上流社会的仇视,个人的荣辱,母爱权力的失去等,她都可以以极大的忍耐力去承受。

但是却不能容忍渥伦斯基对她爱情的冷淡。

渥伦斯基并不只是个简单的上流社会逢场作戏的轻薄子弟。

他对安娜有过真诚的爱情。

他也为这爱情作过牺牲。

他对安娜也一直没有始乱终弃,从意大利回到彼得堡,尽管爱情已经冷淡,但他仍然把自己的命运和安娜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

但此时促使他这样做的已经不是爱情的力量,而是良心发现的责任感。

安娜需要的不是同情,而是爱情,渥伦斯基此时所作的一切都只能使她更加痛苦。

事实上,他对安娜的爱一开始就缺乏安娜那种深刻的思想内涵,缺乏那种理想主义的激情,只是一种浅薄的爱。

这种爱情,来得猛烈,去得迅速。

从前在他眼中魅力四射的安娜,如今变成了一个性格乖戾的平凡女人。

“他不久就感觉到了他的愿望的实现所给予他的,不过是他期望的幸福的山上的一颗小沙砾罢了”。

这句话,最能形容渥伦斯基此时的心态。

而渥伦斯基,作为贵族上流社会的一分子,面对他和安娜之间的爱情给自己带来的羞辱、鄙视,潮水般的漫骂攻击,无疑也会感觉到尴尬并产生深深的负罪感和羞耻感。

这也如同一瓢凉水,浇熄了他与安娜之间的爱情火焰。

面对心中的爱情早已经消失,对自己越来越厌倦的渥伦斯基,此时已经不得不将与渥伦斯基之间的爱情看作自己生命全部意义的安娜陷入了近乎疯狂的精神恐惧和异乎寻常的变态心理中。

她四面楚歌,无依无靠,最后剩下的这风雨飘摇的爱情之舟也即将倾覆。

她害怕失去这段爱情,因此她的爱变得越来越强烈,越来越自私,以至于最后发展成让人匪夷所思的变态的爱。

以至于“对她来说,整个的他,以及他的习惯、思想、愿望、心理和生理上的特质只是一件东西:就是爱女人。

而她觉得这种爱应该完全集中在她一个人身上。

”渥伦斯基不能理解这种心情,对她越来越冷淡,用种种借口疏远她。

这使得安娜陷入了更深的疯狂中。

最终,这种绝望,疯狂,将她推到了火车的车轮之下。

其四、安娜自身的矛盾性格是导致她悲剧的深层原因前面说过,托尔斯泰在构思安娜·卡列尼娜这个人物的时候,先后考量到了安娜·斯捷潘诺娃和普希金娜的形象。

同样,作为一个鲜活的人的安娜,本身也是复杂矛盾的。

用弗洛伊德的理论来说,在安娜身上出现了双重的人格。

她的内心分裂为两个自我:一个是鲜活地迸发出青春活力、要独立、要自尊,要追求爱情与幸福的女性意识;一个是贵族宗法制道德体系下的的贤妻良母的女性角色——卡列宁夫人。

我们可以将前者看成是安娜身上本我的体现,后者看作安娜的超我的代表。

本我与超我,双重人格的撕扯、搏斗,也就是中国古代所说的“天人交战”,使得她一直处在痛苦矛盾的挣扎与斗争中。

她深爱渥伦斯基,尽管她与渥伦斯基在一起时,卡列宁在她心中合法丈夫的地位却又从来没有动摇过。

卡列宁那被损害的丈夫的形象总在她心中升起,像法官一样审视着她,让她感到自己那深深的不可饶恕的罪孽。

连渥伦斯基也受此影响在她心中具有了二重性:既是带给安娜生命活力和情感幸福的天使,又是把她推向毁灭深渊的恶魔。

这种心理矛盾,本我与超我之间的斗争带来的心理折磨,给她带来了沉重的罪恶感,也预示了安娜命运悲剧的必然性。

安娜的命运悲剧是本我与超我严重分裂的后果。

安娜并不是一个自觉的斗争者,所以她才不去主动和卡列宁离婚,并把身陷尴尬屈辱的境地视作对自己的惩罚,来补偿对卡列宁的负疚心理。

安娜一方面勇敢地向传统的社会道德准则和世俗的观念挑战,把爱情幸福作为目标大胆地去追求;另一方面,又时时向社会道德准则和世俗的观念妥协,从内心深处感到背叛卡列宁是犯罪。

她一方面认为自己的爱是高尚崇高的,一方面又认定自己的婚外情是肮脏可耻的。

她有勇气挑战上流社会,却不敢彻底割断与之的联系,一举一动还深受上流社会言论的影响;上流社会的攻击也加重了两人的隔阂和安娜的心理压力。

最终,面对孤独,绝望,社交圈子的遗弃,背叛丈夫和家庭的负罪感,与渥伦斯基之间被她看作生命全部的爱情的淡薄和破灭,安娜只能选择自我毁灭。

托尔斯泰认为,社会、历史的稳定和进步,需要一套秩序,女性在这秩序中担负相夫教子、稳固家庭的责任。

基于这种观点,托尔斯泰一方面着力肯定安娜追求爱情和幸福的勇气,并为安娜的悲剧感到同情;另一方面,又深深地谴责安娜,认为安娜尽管在上流社会面前是无罪的,但在永恒的道德面前是有罪的。

因为她违背了“爱的宗教”,为了满足自己的情欲,而舍弃了作为一个妻子和母亲的责任。

正因为如此,她又是有罪的,理应受到上帝的惩罚。

这也就是托尔斯泰最终让安娜·卡列尼娜毁灭的原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