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玛与安娜的悲剧命运比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艾玛与安娜的悲剧命运比较
唐敏
(陕理工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中文1102班,陕西汉中 723000)
指导老师:蒋丽
[摘要]艾玛是法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福楼拜《包法利夫人》中资产阶级妇女的典型形象,安娜是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安娜卡·列尼娜》中上层贵族的典型形象,艾玛与安娜虽处在不同国家不同阶层,却有着相似的人生经历和情感追求,在追求理想的爱情生活中最终都以失败而告终,但是她们毕竟是不同国家不同文化背景不同身份和地位的两个女性,她们的人生观爱情观以及造成她们悲剧原因各不相同,本文就从多方面比较分析探究造成其悲剧的主要原因,更加深刻认识她们所蕴含的个人魅力和艺术价值。
[关键词] 艾玛;安娜;悲剧命运;比较
在灿烂辉煌的欧洲文化长河里,女性命运是一个永久不息的话题,所谓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长久以来神权与男权沉重地扣压在欧洲女性瘦弱的双肩上。
她们无力反抗,对任何一种至上权威的抗争都会永远的将她们钉在耻辱架上,艾玛与安娜就是这耻辱架上以身犯险的两个女人,像她们这样美丽、多情、浪漫年轻女性即使最平凡的爱情也不可得,婚姻由不得她们,金钱与地位成为最先择偶条件。
于是17岁聪明美丽的安娜嫁给了比她大20岁的彼得堡高官卡列宁,美丽多情的乡村姑娘艾玛嫁给了呆板木讷的乡镇医生包法利。
平淡无趣的婚姻生活不能满足她们多情丰富的感情世界,被压抑已久的感情一经触动就像火山找到了喷发口。
渥伦斯基唤起了安娜沉睡已久的爱情,却因此把她带入了罪恶的深渊。
安德烈侯爵为艾玛黑暗的生活增添亮色,从此她明白了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莱昂勾起了她那颗躁动不安的心,从此走上了犯罪的道路。
她们虽有着相似的人生经历,情感追求、悲剧结局却有许多不同之处,安娜天真果敢,艾玛软弱又耽于幻想,在爱情中安娜所追求是渥伦斯基同等的真实的爱,艾玛所追求的是理想浪漫的爱情,爱情理想的破灭是她们悲剧的共同原因而艾玛的死社会与家庭也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原因。
本文就从性格、爱情观、悲剧成因三方面做比较分析。
一、艾玛与安娜的性格比较
艾玛与安娜都不安于自己平静的生活,都想要追求自己理想的爱情,但在追求理想的爱情生活中安娜果敢而坚定,艾玛则更为软弱。
艾玛是外省一个富足农民的女儿,进修道院学习时看过一些浪漫主义的作品,因此对人生充满幻想,再加上卢奥老爹是一个追求物质享受的人“他不乐意把手伸出裤兜去干活,过日子又不肯节省开销,一心只想吃的好、穿得好、住得好,他喜欢味道很浓的苹果酒,半生不熟的嫩羊腿,搅拌不均匀的烧酒加咖啡,他一个人在厨房的灶前用餐,小桌上什么都摆好了,就像在戏台上一样。
”
[1]21卢奥老爹的这种行为从小就影响了艾玛,所以富足的生活条件也成为她所追求的目标。
就算是嫁给了并不富裕的包法利她也不吝开销,一进入包法利家就盘算着怎样布置房屋,糊新墙纸漆楼梯修喷施吃买马车,闲时就画素描读诗弹琴,简直是以贵夫人的生活模式来要求自己,结果包法利老太太不高兴了“她觉得艾玛出手太高,他们的家境摆不得这样的派头:柴呀、糖呀、蜡烛呀就像大户人家一样开销,光是厨房的木炭,就足够做二十五盘菜了! [1]37”这是艾玛理想生活与现实生活的一次直接碰撞,不能过她梦想的贵夫人般的生活,仅仅是在她所能承受的范围内稍稍大手笔一点也会遭到反对,如果生活一直这样平淡无奇也好,或许她还能安安静静的过完一生,侯爵的舞会让她真正踏入了自己想要的生活,却也只如昙花一现,短暂的一夜繁华过后她又必须回到原点,从此一石激起千层浪,对爱情与物质的憧憬使她越来越不满足于现实生活。
在追求理想的这条道路上她天真过贤良过狠心过也浪荡过,在对理想生活的追求中,她不像安娜那样果敢而坚定,莱昂第一次换起了她的爱情,她爱莱昂却又囿于已为人妻的身份,她努力地使自己做一名合格贤良的妻子,从理智上拒绝莱昂,把自己伪装的很爱丈夫的样子,于是莱昂在痛苦中远赴巴黎。
理智能控制住一时情感的爆发却不能战胜一颗孤寂的心,欲望是一切罪恶的源泉。
她对浪漫爱情与物质享受的欲望在现实生活中愈演愈烈,老练的罗多夫看透了艾玛,小用手段就得到了她。
“艾玛对于生活是永不满足,她相信在平庸的现实中有美好的存在,终其一生孜孜追求这神奇世界 [2]”,所以当罗多夫抛弃她后她并不绝望转而投入莱昂的怀抱。
艾玛不能像安娜一样敢正面的与丈夫决裂与情人生活,她必须依附于没有能力的包法利,与情人寻欢只能偷偷摸摸,因此她的性格更加软弱而不如安娜般果敢。
安娜出生于贵族家庭,父母早亡,跟哥哥与姑母生活,从小接受的是贵族教育。
贵族式教育旨在把她培养成优雅的千金小姐,等着某位贵族单身男士看上,从此做一个端庄贤良的贵夫人,在家相夫教子,处理家务,在外内能合理的出入各个场合,给家族给丈夫争光。
从这个角度来说,在遇到渥伦斯基以前,贵族式的教育对安娜是成功的。
这从最开始大家对安娜的评价就可以证明,渥伦斯基第一次在车站见到长大后的安娜“渥伦斯基跟随列车员走向车厢,在走进那节包房时他停了一下,给一位正在外走的太太让路。
渥伦斯基凭他在社交界中养成的机敏,只对这位太太的外表瞟了一眼,便断定她是属于上流社会的。
他说声请原谅,正要往车厢里走,但是又感到必须再看她一眼—并非因为她非常漂亮,也并非因为她高雅而和蔼的风姿,而是因为当她侧身走过时,那张招人喜爱的面孔上,有着某种特别亲切温柔的东西。
[3]54”渥伦斯基也是出身贵族在社交界也可以说是有头有脸阅人无数的人,仅仅对她的外表瞟了一眼就能断定她是属于上流社会的人,并且对她的第一印象是亲切、温柔,这并不是安娜刻意为之,而本是如此,所以她很惹人喜欢,就连渥伦斯基的母亲,一位居孀的侯爵夫人,年轻时也是社交界光辉闪耀的女人也都喜欢上了她。
“跟您在一块儿就是走遍天下也不会寂寞的呀,跟您这种讨人喜欢的女人在一起,说不说话都开心。
[3]56”吉蒂与朵丽是资产阶级贵族小姐的典型形象,贵族式的教育使她们从骨子里面就崇拜像安娜这样人人称赞的贵妇,吉蒂在姐姐家第一眼见到安娜时就喜欢上了她。
这些都足以证明在遇到渥伦斯基以前贵族式的教育对安娜的确是很成功的,她达到了那种教育所期盼的样子,受到了整个上层贵族社会的喜爱,在社交界也是如鱼得水(当然不能说这与她丈夫的官位不无关系)
可是安娜是一个有丰富思想的人,她并不是上流社会的傀儡,她并没有像许多贵妇人那样处处说谎忸怩作态,她在服从贵族法则的情况下性格中的真也直溢于表,并且后来经渥伦斯基的触碰演变成她性格的主要方面,这种真性情是她性格的独特之处,是她吸引渥伦斯基之处,也是吉蒂感到自己所不能企及之处。
在车站见到哥哥时她不像许多贵夫人那样故作端庄亦步亦趋,而是迈着坚定轻盈的步伐,哥哥走近后又是搂又是吻,无异于最平凡的人见到亲人后那种激动的心情。
舞会上也不刻意挑选雍容华贵的礼服,而总是以一个纯朴、自然、优雅同时又快乐活泼的姿态出现。
她爱渥
伦斯基就不会与他偷偷摸摸,为了他敢于同整个上流社会做斗争,公然与他同居,公然向丈夫挑明他们的关系,最后,当她发现自己为之付出一切的真情早已在时光的消磨中渐渐褪色,她敢于以死来祭奠自己的爱情,并且向整个上流社会提出严厉的控诉。
二、艾玛与安娜的爱情观比较
艾玛所追求的爱情是如书中般的浪漫的爱情,她可以成为很多人的情人,而她的每一个情人都是子爵的影子,安娜所追求的仅仅是沃伦斯基一人毫无保留的爱,渥伦斯基是她的唯一。
艾玛从来对爱情就有着理想化的憧憬,她的这种憧憬来自于她所读过的浪漫主义作品。
“她读过《保尔和维吉尼》,梦见过小小的竹房子,黑黑的多曼戈,‘忠心的’小狗,尤其是一个好心的,情意脉脉的哥哥,为了给你摘红果子,可以爬上比钟楼还高的大树,为了给你找鸟窝,可以光着脚在沙滩上跑[1]30”她从小就梦想着能找到如书中般浪漫的爱情,能找到一个无条件对她好,情感丰富的男人,带着这样的憧憬,十三岁少女心萌动的她被送进修道院,这本是一个感应神灵召唤,禁欲苦修的地方。
现实的条条框框能抑制住人的行为却不能控制人的思想,欲望的种子一旦播下就会在身体里生根发芽。
现实生活中越不可得欲望就越强烈,修道院里的清规戒律控制了她的行动却不能压制住她欲望的火苗,理想的爱情在现实生活中找不到寄托她就只能在书中寻找安慰,而这种浪漫主义作品又加重了她对理想生活的憧憬。
“她多么希望像腰身细长的女庄主一样,住在一座古老的城堡里,整天在三叶形的屋顶下,胳膊肘支在石桌上,双手托住下巴引颈企望着一个头盔上有羽毛的骑士,胯下一匹黑马,从遥远的田野奔驰而来。
[1]32”如果说进修道院以前她所梦想的生活只是拥有朦胧青涩的爱情的话,那么修道院的生活则为她增添了物质的成分,这时她所渴望的不再是一个含情脉脉的大哥哥,而是如骑士与贵夫人般地理想爱情,但是她只是一个外省的乡村姑娘并不是一位优雅的女庄主也没有骑士为她远道而来,她所见过的不过是一些庄稼大汉,医生是她所接触的能带她走出农村的唯一一个人,没有骑士,她只能退而求其次,希望医生能给她想要的生活,然而医生却是一个胸无大志在自己行业里无所作为不懂浪漫得过且过之人,他对艾玛好,几乎可以说是百依百顺,但是这样的好却满足不了她那颗丰富的心,艾玛感到了理想与现实之间的落差。
“结婚以前她以为自己懂爱情,但现在却没有得到爱情应该带来的幸福,于是她想,是不是自己搞错了?艾玛竭力想要知道:幸福、热情、陶醉,这些在书中如此美丽的字眼在生活中到底是什么意思呢?[1]29”这是艾玛第一次怀疑婚姻。
人生已是如此的不幸上帝却偏要捉弄这样可怜的人,侯爵的舞会成为她人生的转折点,雍容华贵的装束,繁华的街景,贵夫人与子爵们的调情,纸醉金迷,肉欲与物欲泛滥,这不正是她想要的吗?繁华易逝,一夜富贵之后更多的是折磨,她回到贫寒的家中更加充满幻想,“她开始憎恨处境的不幸、怨恨上帝的不公,挥之不去的子爵形象,成为她不再满足于平庸现实而去追求浪漫爱情的触媒[4]”,从此子爵成为她意淫的对象,她像灰姑娘一样等待着王子的救赎,然而并没有谁为她的美貌倾倒不远千里来带她脱离苦海,没有王子,只有包法利时刻在她身边提醒她生活的无趣。
莱昂让她体会到了爱情后又离开了她,她的心更加寂寞,更加渴望爱,老练的罗多夫让她尝到了偷情的快感后又抛弃了她,她并没有绝望,莱昂的归来让她又重新看到了人生的希望,与莱昂在卢昂的偷情生活又成为她生活的唯一乐趣。
整部作品艾玛有两个情人,子爵是她理想的爱人,她一直生活在自己理想的世界里,虽然现实一次次的敲响她耽于幻想的大脑,她却怎么也不肯走出来。
年轻的莱昂与她的灵魂产生了共鸣,她真爱过莱昂,就像少女时所梦想的大哥哥那样,但当这种纯粹的爱情消逝之后,罗多夫也好,莱昂也好,都只是她心中子爵的影子,她所享受的只是偷情的快感,或者可以说偷情是她急切想要逃离现实世界的唯一方法,她越是厌恶现实世界偷情时就越是愉悦,并不是她的情人能真正的抚慰她空虚的心。
与艾玛不同,安娜生于贵族之家,没有灰姑娘情结,只是中规中矩的贵族生活压抑了她的活力,“在这短短的一瞥中,渥伦斯基及时的察觉到一种谨慎克制的盎然生气,这种生气流露在她的脸上,飘移在她闪亮的眼睛和那几乎不可察觉的,只令她嫣红的嘴唇轻轻一翘之间[3]55”这种生气便是她多
情而真实的内心,贵族式的教育把她培养成了一个标准的贵夫人,内心的欲望像掩藏不住的锋芒。
渥伦斯基唤起了她压抑已久的多情的心,从此她一发不可收拾的走上了犯罪的道路,但与艾玛不同的是她的婚外情追求的是真实的爱情,不像艾玛以理想模式的恋情作为追求的范本,从头到尾她只有渥伦斯基一个情人,也是真正只爱渥伦斯基一人,甚至把他的爱作为生活的全部依托,她对渥伦斯基的爱是真正纯粹的爱情,不掺任何的杂质,为此她可以同一切阻碍力量作斗争。
安娜的生活模式是艾玛终其一生所追求的,有职责分明的仆人,有宫殿般华丽的陈设,源源不断的交谊舞会,子爵侯爵的奉承,如果把艾玛放在安娜这样的环境中她也许会如培特西之类的贵夫人一样,情人无数,以撒谎维持自己的婚姻生活,不会真正的爱上某一个情人,也不会以某一个情人的爱慕作为她生活的唯一养料,她可以有很多情人却不会有真正的爱人,渥伦斯基是安娜的唯一情人也是她唯一的爱人。
三、艾玛与安娜悲剧造成的根源
理想破碎是她们悲剧的根本原因,但社会与家庭也是其重要因素。
女人不像男人一样可以凭借自己的才能干出一番事业过上自己想要的生活,女人的一生只能依附于男人,婚姻是她们扭转命运的唯一途径,年轻美丽的卢奥小姐待字闺中等待着某位王子来叩响窗扉,却被卢奥老爹以不克扣嫁妆为由嫁给了愚蠢的包法利,理想与现实的第一次碰撞造成了巨大的落差,侯爵的舞会打开了她欲望的大门,她渴望爱情,渴望物质享受,年轻的莱昂挑起了她的情欲但却被理智强制压下,莱昂只是一个实习生不懂调情,罗多夫可是风月场中的老手,单纯的艾玛怎能逃过他的魔爪,小用手段就得到了她,天真的艾玛把罗多夫看成是书中英雄的化身,享受着与她偷情的快乐,短暂的激情之后生活又归于平淡,即使与情人在一起她也体味不到想要的幸福,为了过上想要的生活她到处凑钱,甚至愿意放弃一切与情人私奔,单纯如她怎知罗多夫在计划得到她的同时也在计划着如何甩掉她,相约的私奔罗多夫却不肯放弃财产与地位“‘话说到头,’他指手画脚的喊道‘我不能背井离乡,还得背个孩子的包袱呀!’他又自言自语,免得决心动摇。
‘再说,还有麻烦,还有开销……啊!不,不,一千个不!谁干这种傻事!’[1]178”当艾玛正在为罗多夫能带她逃离现实世界而欣喜若狂时,罗多夫仅仅只是用一封洒了水的绝交信就打发了她。
理想与现实再一次碰撞,失落的艾玛并未死心,莱昂再一次点燃了她生活的希望,鉴于罗多夫的抛弃,她把莱昂抓的更紧,害怕重蹈覆辙,从此她的世界被分为两个部分,一个是卢昂的理想世界,一个是荣镇的现实世界,在卢昂越是快活在荣镇就越是痛苦,去卢昂的日子成为她生活的唯一盼头,与之前一样激情之后与情人的日子也变成再平常不过的宽衣解带,并且她变得越来越敏感越来越暴躁,试图控制情人的所有生活,莱昂终于开始受不了她,并且开始反感她逃离她,理想再一次落空。
为了负担偷情的开销她中了高利贷商人勒合的圈套,为了套住情人的心她举债送他们昂贵的礼物,无力偿还,最后得到了一张法院的判决书,限她二十四小时之内必须还债,否则就扣押房产家具,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她找情人帮忙,“摧毁爱情的狂风暴雨,其中最冷酷无情的,最能连根摧垮的莫过于借钱了。
[1]280”昔日与她颠鸾倒凤的情人没有一个愿意帮助她,艾玛彻底绝望了,理想被现实击得粉碎,现实的无奈,理想的破灭终于使她走上了自杀的道路。
与艾玛不同的是安娜并没有物质上的逼迫,她不会像艾玛一样债台高筑,也不需要像艾玛一样在乎世人的眼光自己的声誉,情爱与母爱一直是困扰她的问题,当不能两全的情况下她毅然选择情爱,只要有渥伦斯基的爱她就一切都够,既然爱渥伦斯基她就会大胆的表现出来,即使整个上流社会为之把她拒之门外,爱情的力量支撑着她勇敢地跨过一切障碍,然而与艾玛相似的是,她所为之付出一切的爱情并没有得到相应的回应,渥伦斯基对安娜的追求也多带有虚荣的成分。
彼得堡上流社会早早的就对安娜关上了大门,却对他敞开着,他爱安娜,但爱情并不是他生活的全部,他还有事业还有母亲,这些都是他生命中不可割舍的一部分,在爱情的世界里一切的问题都可以用在乎来解答,因为在乎,她对渥伦斯基抓得越来越紧,猜忌心也越来越重,渥伦斯基在她与事业之间犹豫不定,他感到安娜那炽热的爱对他来说是一种负担,一次次的争吵对他来说是一种折磨,“‘安娜,干嘛这样折磨自己,折磨我呢?’[3]644”渥伦斯基意欲摆脱这种折磨,他希望安娜不要那么敏感多疑
捉摸不定,安娜认为渥伦斯基的这种表现表明他不再爱她,她认定他在外面有了新欢,认为渥伦斯基对他们的爱情不够忠诚,她想到了死,以为只有自己的死才能使他后悔,才能捍卫自己的爱情,才能惩罚他,于是毅然扑向铁轨,用鲜血来献祭这段爱情。
艾玛的死是内外因素的共同作用,爱情的幻灭是她悲剧的直接原因,“当时糜烂的贵族社会风气、毒害灵魂的宗教布道、资产阶级花天酒地的生活以及都市文化对乡村文化的冲击,都是造成艾玛悲剧的社会原因。
[5]”安娜的死更多地来自于内在因素,“爱情是安娜生活的唯一希望,她既已成了抛夫弃子的叛逆者,落入世俗谩骂、攻击的海水中,她的爱情就是那救命的稻草,本就无法救命,而安娜偏执着与它,一门心思靠它,结果只能落得个悲惨的下场。
” [6]她明知道渥伦斯基是爱她的,偏要忍不住的猜疑,她把自己的一切寄托在渥伦斯基一个人身上,也要求渥伦斯基完全的把自己奉献给她,当他达不到这样的要求时他们就越走越远,这样的爱情来得炽烈也让人承受不起,爱一个人就要先懂得尊重他,聪明如安娜怎么不明白这样的道理,用死亡来捍卫自己的爱情惩罚爱人既是勇敢也是无知。
艾玛与安娜都是在理想梦碎后走向死亡的道路,她们被欧洲文明永远的钉在了耻辱架上,却也以血淋淋的人生展示出整个欧洲社会对女性的毒害,她们的悲剧是整个欧洲女性阶层的悲剧也是一个时代的悲。
参考文献:
[1][法国]福楼拜著.许渊冲译.《包法利夫人》[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3
[2]许延.著名作家笔下安娜与艾玛形象之比较[J].工会论坛.2002.10
[3][俄国]列夫·托尔斯泰著.智量译.《安娜·卡列尼娜》[M].北京:译林出版社.2001.5
[4]孙琦.意识觉醒后的无奈突围—艾玛与安娜悲剧命运的同一性[J].商丘学院学报.2012.10
[5]夏爱元.安娜与包法利夫人的爱情悲剧比较[J].湖南城建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
[6]蒋领敏.追求幸福与走向毁灭—安娜悲剧的在思考[J].平顶山学院报.2004.8
Emma and Anna of tragedy fate compared
Tangmin
(Grade02,Class1102,Major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Liberal Arts Dept.,Shaanx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Hanzhong 723000,Shaanxi)
Tutor :Jiang Li
Abstract:Emma is France critical realism writer Fu floor worship Madame Bovary Lady in the bourgeois women of typical image, Anna is Russian critical realism writer Leo Tolstoy Anna ·Karenina pelagic nobles of typical image, Emma and Anna although in different national different class, is has similar of life experience and emotional pursuit , In the pursuit of the ideal love life ultimately ended in failure, but they are different countries with different cultural backgrounds with different status and the status of two women, their concept of life and love, as well as causing their tragic reasons vary, this article from the comparing analysis causes the main causes of the tragedy, more profound understanding of their inherent charm and artistic value.
Keywords:Emma Anna tragedy compar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