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九、入伏各从哪一天起算?
三伏与数九天是如何算出来的

三伏与数九天是如何算出来的一、三伏的起源和计算方法1.起源三伏一词最早出现在《尔雅》一书中,它指的是夏季中的三段时间,分别为初伏、中伏和末伏。
根据古代的观测方法,初伏通常发生在农历的三伏节气后的第一个庚日,中伏发生在霜降节气后的第一个辛日,末伏发生在冬至节气后的第一个壬日。
2.计算方法三伏的计算方法与农历的节气计算方法紧密相关。
中国古代将一年分为24个节气,每个节气相隔大约15天,而三伏正好是在夏至、立秋和处暑这三个节气之后的连续三个庚、辛、壬日。
根据庚、辛、壬的计算规律和农历的活动规律,可以准确计算出三伏的开始时间。
二、数九天的起源和计算方法1.起源数九一词最早出现在《周易》中的卦辞中,它指的是冬季中的九段时间。
据《周礼》记载,冬至之后的九个九天被称为数九天,因为这段时间内天气最为寒冷,温度最低。
2.计算方法数九天的计算方法也与农历的节气计算方法密切相关。
根据现代气象学的研究,数九天是指冬至之后连续的九个九天,即九个节气的时间。
九个节气依次为大雪、冬至、小寒、大寒、立春、雨水、惊蛰、春分和清明。
根据这个计算方法,可以准确判断出数九天的开始和结束时间。
三、三伏与数九天对农业生产的影响1.三伏三伏期间气温高、湿度大,对于农作物的生长和发育有着重要影响。
由于三伏时节气温较高,湿度较大,因此会对高温作物、农作物的花粉传播、病虫害等产生不利影响。
对于农民来说,三伏期间需要加强田间管理,采取适当的措施,保护作物免受高温和湿度的影响。
2.数九天数九天是北方地区冬季最寒冷的时段,低温会对农作物的生长发育、土壤结冻、灌溉等产生不利影响。
农民需要根据数九天的到来,采取适当的农业措施,保护农作物免受严寒的影响,如合理施肥、覆盖土壤、保温等。
总之,三伏与数九天是中国古代传统农历中重要的天气现象,对于农业生产有着重要的影响。
通过准确计算三伏和数九天的开始和结束时间,并采取相应的农业措施,可以帮助农民更好地保护作物,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入伏从哪天算起

入伏从哪天算起入伏从哪天算起一般情况下,“冬至逢壬数九,夏至三庚入伏”.三庚,是中国农历中划定三伏天开始的标准“夏至三庚便入伏”.指的是从夏至日开始算起,数到第三个庚日就是初伏第一天.什么叫“三庚”?我国古代用天干、地支合并记载时间.天干的数字有10个,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的数字是12个,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把天干与地支相配,就得甲子、乙丑、丙寅、丁卯……,交叉配合60次,故称60花甲子.“三庚”就是遇上3个“庚”字,到第3个庚日为初伏.由于天干是10个,所以每隔10天就出现一个庚日,如庚子日、庚寅日、庚辰日等.一年365天(闰年366天)都不是10的整数倍,今年某一天庚日,明年就不一定是庚日.由于庚日的变化不定,所以每年入伏的日期不尽相同.我国旧历中所规定的夏季常年相对最热的三个连续时段.即头伏、二伏和三伏,统称为伏天或三伏.夏至后第三个庚日为头伏(或初伏)始日,第四个庚日为中伏始日,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为末伏(或三伏)的始日,每伏10天,但有些年份中伏为20天所谓庚日是指中国的「干支」记日法中带庚的日子,中国古代以十日为一旬,并分别配上甲,乙,丙,丁等十天支.其中第七日为庚日,因此庚日便是每旬的第七日.一年最冷的时间不在冬至,最热的时间也不在夏至,究竟一年中最热及最冷在什么时间呢?中国古代人民在长期观测中总结出「冷在三九,热在三伏」的规律.「三九」是指什么时间呢?「三九」其实是指从冬至后的第三个九天,约在阳历一月中旬,时间与「大寒」相近.而「三伏」又在什么时间呢?所谓「三伏」是「初伏」、「中伏」和「末伏」的总称.从夏至后第三个庚日开始「入伏」,第四个庚日为「中伏」,「末伏」是立秋之后的第一个庚日,所以「三伏」大约在六月下旬至八月上旬左右,而二十四节气中的「小暑」及「大暑」就是在「三伏」中.为什么最热及最冷的时间会在「三伏」和「三九」呢?在冬天,在冬至这一天虽然在北半球得到的太阳辐射热量最少,但陆地积累的热量还未损失至最少,所以在冬至时天气还不是最冷.在冬至以后,太阳位置虽然北移,但陆地每天吸收的热量仍少于散失的热量.直到「三九」以后,陆地每天吸收的热量才超过散失的热量,气温才逐渐上升.所以三九前后为一年中最冷的时期.相反,在夏天,在夏至这一天虽然在北半球得到的太阳辐射热量最多,但陆地积累的热量还未至最多,所以在夏至时天气还不是最热.在夏至以后,太阳位置南移,虽然太阳辐射热量逐渐减少,但仍比陆地损失的热量多.到「三伏」以后,陆地每天吸收的热量才少于散失的热量,所以到「三伏」以后,气温会逐渐下降.。
三伏与数九天是如何算出来的

“三伏”天是怎样计算出来的?
每年入伏的时间不固定,中伏的长短也不相同,需要查历书计算,简单地可以用“夏至三庚”这4字口诀来表示入伏的日期:即从夏至后第3个“庚”日(即第3个带有庚字的日子)算起,初伏为10天,中伏为10天或20天,末伏为10天。
我国古代流行“干支纪日法”,用10个天干与12个地支相配而成的60组不同的名称来记日子,循环使用。
每逢有庚字的日子叫庚日。
庚日每10天重复一次。
从夏至开始,依照干支纪日的排列,第3个庚日为初伏,第4个庚日为中伏,立秋后第1个庚日为末伏。
当夏至与立秋之间出现4个庚日时中伏为10天,出现5个庚日则为20天。
看来,庚日出现的早晚将影响中伏的长短,所以,出现了有些年份伏天30天,有些年份伏天40天的情况。
“数九”从每年…冬至“(阳历12月的21日或22日)当天开始计算,每九天为一个单位。
“数九”的习俗很多,以“九九歌”最为广泛和悠久。
这些歌谣巧妙地利用自然界的物候现象,生动反映九九中的天气变化规律。
就我国多数地区而言,从一九到二九,天气并非最冷,而只是“一九二九,伸不出手”。
三九和四九大部分时间属于小寒节气,是一年中最寒冷的时候,所以说“三九四九,冻死母狗”。
五九以后,大地渐渐回春,天气由冷渐暖,故“五九六九,河边看柳;七九八九,单衣行走”。
到了九九,已是“惊蛰”节气,所以“九九闻雷,响声持久”。
正确的三伏天时间表

正确的三伏天时间表2023年三伏天时间表初伏:2023年7月11日-2023年7月20日,共10天; 中伏:2023年7月21日-2023年8月9日,共20天; 末伏:2023年8月10日-2023年8月19日,共10天。
三伏天顺口溜顺口溜一:一九二九,扇子不离手。
三九二十七,冰水甜如蜜。
四九三十六,拭汗如出浴。
五九四十五,头戴秋叶舞。
六九五十四,乘凉入佛寺。
七九六十三,床头寻被单。
八、九七十二,思量盖夹被。
九九八十一,家家打炭墼。
顺口溜二:小暑不算热,大暑三伏天。
三伏天的电扇,忙得团团转。
三伏天的冰块,见不得阳光。
三伏天的冰棍,人人喜爱。
顺口溜三:夏至入头九,羽扇握在手;二九一十八,脱冠着罗纱;三九二十七,出门汗欲滴;四九三十六,卷席露天宿;五九四十五,炎秋似老虎;六九五十四,乘凉进庙祠;七九六十三,床头摸被单; 八、九七十二,子夜寻棉被; 九九八十一,开柜拿棉衣。
初伏:7月11日-7月20日初伏第1天:2023年7月11日初伏第2天:2023年7月12日初伏第3天:2023年7月13日初伏第4天:2023年7月14日初伏第5天:2023年7月15日初伏第7天:2023年7月17日初伏第8天:2023年7月18日初伏第9天:2023年7月19日初伏第10天:2023年7月20日中伏:7月21日-8月9日中伏第1天:2023年7月21日中伏第2天:2023年7月22日中伏第3天:2023年7月23日中伏第4天:2023年7月24日中伏第5天:2023年7月25日中伏第6天:2023年7月26日中伏第7天:2023年7月27日中伏第8天:2023年7月28日中伏第9天:2023年7月29日中伏第10天:2023年7月30日中伏第11天:2023年7月31日中伏第12天:2023年8月1日中伏第13天:2023年8月2日中伏第15天:2023年8月4日中伏第16天:2023年8月5日中伏第17天:2023年8月6日中伏第18天:2023年8月7日中伏第19天:2023年8月8日中伏第20天:2023年8月9日末伏:8月10日-8月19日末伏第1天:2023年8月10日末伏第2天:2023年8月11日末伏第3天:2023年8月12日末伏第4天:2023年8月13日末伏第5天:2023年8月14日末伏第6天:2023年8月15日末伏第7天:2023年8月16日末伏第8天:2023年8月17日末伏第9天:2023年8月18日末伏第10天:2023年8月19日。
三九天,三伏天是怎样划定的

三九天,三伏天是怎样划定的《九九歌》: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望柳;七九河开,八九雁来;九九又一九,耕牛遍地走。
下面把三九,三伏天的划分,说法给大家介绍一下:热在三伏与冷在三九1、三伏天的划分三伏:初伏、中伏、末伏统称为三伏。
三伏天一般是一年中天气最热时期,初伏、末伏各10天,中伏10天或20天。
农历7月前立秋者,则中伏为10天农历7月后立秋者,则中伏为20天初伏:夏至后第三个庚日起到第四个庚日前一天的一段时间叫初伏,也叫头伏。
中伏:夏至后第四个庚日起到立秋后第一个庚日前的一段时间叫中伏,也叫二伏。
末伏:立秋后第一个庚日起到第二个庚日前一天的一段时间叫末伏,也叫终伏。
2,“三九”寒冬与冷在“三九”人们说:“数九寒天,冷在三九”。
“三九”一般出现在冬至到惊蛰。
冬至是数九的开始(一九)。
“冷在三九”:大寒正值三九,是天气寒冷到了极点的意思,一年中最冷的季节。
我国习惯以冬至日作为“数九寒天”的开始,以后每隔九天为一阶段,为一九,共九个九,八十一天。
有人问:“冬至是一年中白天最短的一天,阳光斜射地面受热量少,应最冷,为什么说冷在三九呢?”这是因为冬至地面得到太阳热量最少,但地面积累的热量还未损失到最小,所以它不是最冷时候。
冬至以后,太阳位置虽北移,但大地吸收热量还是少于散热的热量,入不敷出,温度继续下降。
直到三九以后,地面每天吸收的热量才超过散热的热量,气温才渐渐上升。
所以三九前后为一年中最冷的时期。
大雪时节,长江三角洲地区出现雾的频率比较高,上海12月份是一年中出现雾最多的月份,雾对交通、供电和人体健康都有很大影响,因此,要经常关心天气预报,注意天气变化,在大雾来临之前,做好预防工作,避免雾灾发生。
冬至——数九开始。
12月22日前后,太阳移至黄经270度时为“冬至”,此时太阳几乎直射南回归线,北半球则形成了日南至、日短至、日影长至,成为一年中白昼最短的一天。
冬至以后北半球白昼渐长,气温持续下降,并进入年气温最低的“三九”。
入伏与数九的算法

入伏与数九的算法从“夏至”开始的第3个“庚日”为入伏,并作为“头伏”的第1天,第4个“庚日”定为“中伏”开始的日子;从“立秋”开始算起的第1个“庚日”为“末伏”的始日,第2个庚日定为出伏,即伏天结束。
今年“夏至”后的第3个“庚日”出现在7月15日,即这一天数伏,7月25日入“中伏”;“立秋”后第1个“庚日”为8月14日,这一天入“末伏”。
故今年的“中伏”有20天,民间也有两个“中伏”之说。
三伏中的“头伏”和“末伏”都是10天。
因为庚日每10天出现一次,而一年为365天或366天,不是10的整倍数,所以庚日每年出现的日期是不相同的。
从“夏至”到“立秋”这47天内,可能有4个庚日,也可能有5个庚日。
当“夏至”与“立秋”之间出现4个庚日时中伏就为10天,当出现5个庚日时为20天,今年“夏至”到“立秋”有5个庚日,因此今年的中伏是20天。
"三伏"是指初伏、中伏和末伏,约在7月中旬到8月中旬这一段时间。
夏至以后,虽然白天渐短,黑夜渐长,但是一天当中,白天还比黑夜长,每天地面吸收的热量仍比散发的多,近地面的温度也就一天比一天高。
到"三伏"期间,地面吸收的热量几乎等于散发的热量,天气也就最热了。
再往后,地面吸收的热量开始少于地面散发的热量,温度也就慢慢下降了。
所以一年中最热的时候一般出现在夏至的"三伏"。
数九从冬至开始每过九天记为一九,共记九九,通常数九的前三九即冬至之后的头一个月是一年中最冷的日子,因此有“三九寒冬”或者“数九寒冬”的说法。
数到“九九”时天就暖了。
三伏是最热的时候,夏至虽然太阳高度最高,但由于地面散热的滞缓,要夏至以后才是最热,所以三伏都在夏至以后,只有一个月;而农村很多活动都按照“数九”执行,只是刚好三9四9最冷,所以说“冷在三九”;“数九”与“三伏”并不是向对应的。
另外数九从一九到九九有81天,三伏只有30或40天,因有时中伏为20天。
数九从哪个节气开始算

数九从哪个节气开始算数九是从冬至开始的。
时至冬至,意味着即将进入寒冷时节,民间从此开始数九计算寒天,民谚云:夏至三庚入伏,冬至逢壬数九。
数九,又称冬九九,是中国民间一种计算寒天与春暖花开日期的方法,是我国民间广泛流传的习俗之一,在传统文化中,九为极数,乃最大、最多、最长久的概念。
冬至又称日短至、冬节、亚岁、拜冬等,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既是二十四节气中一个重要的节气,也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又被称为交九或数九,即是从冬至这一天起,每隔九天作为一个九,共分成9个九,数完最后一个九,春天就来了。
冬至是四时八节之一,被视为冬季的大节日,在古代民间有冬至大如年的讲法,所以古人称冬至为亚岁或小年。
冬至日是一年中白天时间最短的一天。
过了冬到以后,太阳直射点逐渐向北移动,北半球白天逐渐变长,夜间逐渐变短,所以,有俗话说,“吃了冬至面,一天长一线。
”从气候上看,冬至期间,西北高原平均气温普遍在0°C 以下,南方地区也只有6°C至8°C左右。
另外,冬岍始数九,冬至日也就成了数九的第一天。
民间流传着的歌谣是这样说的,“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开,八九燕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数九最冷的时候:三九民间俗语有云:“数九寒天,冷在三九”,“三九”是指冬至后的第三个“九天”,即冬至后的第十九天到第二十七天。
《燕京岁时记》中说:“冬至三九则冰坚。
”意思是,从三九起就进入数九寒天中最冷的阶段了。
因此冬天的时候三九四九这个阶段是最冷的,此时也正好接近二十四节气中的大寒。
每年1月20日前后为大寒,大寒是天气寒冷到极点的意思。
从冬至之日起,中国即进入了数九寒天。
天文专家介绍说,“九九”是我国北方特别是黄河中下游地区更为适用的一种杂节气。
它从冬至那一天开始算起,进入“数九”,俗称“交九”,以后每九天为一个单位,谓之“九”,过了九个“九”,刚好八十一天,即为“出九”,那时就春暖花开了。
俗话说:“夏至三庚入伏,冬至逢壬数九”,到底哪天开始数九?

俗话说:“夏⾄三庚⼊伏,冬⾄逢壬数九”,到底哪天开始数九?在很多⼈的认知中,后天就是三九了,⼈们普遍认为从冬⾄那⼀天开始,每九天为⼀个九,等数到九个九天,九九⼋⼗⼀天之后,也就是九尽桃花开了。
但是这种数九的⽅法其实是错误的,有句话叫做:“夏⾄三庚⼊伏,冬⾄逢壬数九”,这才是真正的数九⽅法,下⾯就来看看真正的数九到底是怎么数的。
夏⾄三庚⼊伏这个“伏”是⼀个形象字,表⽰⽝趴伏在⼈⾝旁。
与“副”同⾳,⽽这个“副”字意思就是⽤⼑刨开的意思,在⼀些⽅⾔中,还把“杀狗”说成“副狗”,因此“伏”就是因狗⽽得名的。
古⼈在⼀年中有两种⽐较⼤的祭祀,⼀种叫“伏祭”,就是在每年夏⾄后的第三个庚⽇举⾏,⽤杀狗的⽅式来祭祀,另⼀种就是“腊祭”了。
很多⼈都以为夏⾄这⼀天就⼊伏了,其实并不是这样的。
“夏⾄三庚⼊伏”的意思就是夏⾄过后,遇到第三个庚⽇才算真正的⼊伏了,“⼊伏”指的就是进⼊了“头伏”,后⾯还有中伏和末伏,⼀共三个伏,每⼀伏为⼗天。
所以夏⾄过后最少还有三⼗天才⼊伏。
由于每年的庚⽇都是变化不定的,所以⼊伏的时间也是不固定的。
⽽“庚⽇”就是⼲⽀纪年法中的⼀种说法,所谓⼲⽀纪年法就是⽤⼗天⼲:甲、⼄、丙、丁、戊、⼰、庚、⾟,壬。
⼗⼆个地⽀:⼦、丑、寅、卯、⾠、巳、午、未、申、⾣、戌、亥相互配对⽽成的。
所以每过⼗⽇就会出现⼀个庚⽇,⽐如庚⼦⽇、庚⾠⽇,庚寅⽇等,从夏⾄之后数到第三个庚⽇就进⼊头伏了,第四个庚⽇就进⼊中伏,⽴秋之后第⼀个庚⽇开始就是三伏了。
这也就是⼈们常说的“⽴秋之后还有⼀伏”。
不过头伏和三伏的时间都是固定的,只有⼆伏的时间不固定,有时候是⼗天,有时候是⼆⼗天,这主要取决于夏⾄到⽴秋之间有⼏个庚⽇,如果有五个庚⽇,那中伏就有20天,如果有四个庚⽇,那中伏就有10天,所以夏⾄的时间直接决定了⼊伏的时间。
冬⾄逢壬数九很多⼈都以为冬⾄这⼀天就开始数九了,其实这种说法是错误的,“冬⾄逢壬数九”意思就是冬⾄过后第⼀个壬⽇才开始数九,也就是进⼊⼀九的头⼀天。
农历“入伏”和“数九”是怎么计算的

农历“入伏”和“数九”是怎么计算的夏至过后就要进入酷热的“三伏天”。
但究竟从夏至之后的哪一天开始“入伏”呢?有没有一定的规律呀?从现在公开出版发行的历书以及挂历台历上是看不出来的。
为什么?因为这些出版物上没天干地支纪日法的记载(通俗说法叫“甲子”)。
而夏至后的“入伏”和冬至后的“数九”都是按“甲子”来推算的。
那么,伏天和数九是怎么计算出来的呢?“ 夏至三庚入初伏,立秋一庚入三伏”。
三伏天是按照我国古代的“干支纪日法”确定的。
每年夏至以后第三个庚日(指干支纪日中带有“庚”字的日子)为初伏,第四个庚日为中伏(有将立秋后第一个庚日为末伏的,故中伏不只十天),合起来称为三伏。
但多数地方还是连庚计算,不分秋前秋后,故每伏十天。
这便是我国传统历法所记的“三伏天”。
在中国传统历法中,一年365天都是按照天干的“甲、乙、丙、丁、戊、已、庚、辛、壬、癸”与地支的“子、丑、寅、卯、辰、已、午、未、申、酉、戌、亥”的配制组合确定的,所以,天干与地支的组合,每六十日为一个循环。
这样,中国传统历法中,每天都有个天干地支日,比如甲子、乙丑、丙寅、丁卯……庚午...日子等。
那么,“数九”又怎样计算?“ 冬至逢壬数九”。
有人说数九从冬至开始,这是不对的。
正确的计算应该是:.冬至后逢天干中的“壬”日是第一九的第一天。
“九天”顾名思义就是以每九天为计:我们这里有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走,五九六九河边插柳,七九河开、八九燕来,九九八十一,庄稼老二下田犁之说。
一九至四九正好经历了农历节气的冬至、小寒、大寒,所以是冬天里最冷的一段时间;过了大寒就是立春了,天气将渐渐转暖。
“入伏”和“数九”是我们的祖先通过长期的经验积累,总结出来的用农历(也叫阴历)和六十甲子的记时方法,描述一年中最热和最冷的时节。
综上所述:夏至节后的第三个“庚”日入伏,以后每十天一伏,共30天,直到出伏。
冬至后第一个“壬”日数九,以后每九天为一阶段,依次是二九、三九……直到九九,共81天。
2024年数九从几月几号开始结束时间

2024年数九从几月几号开始_结束时间2024年数九从几月几号开始数九是从冬至开始,所以2023年12月22日就是数九的开始时间,结束时间为2024年3月11日。
从冬至那天开始,每九天算一个“九”,第一个九天叫做“一九”,冬至是“一九”的头一天,第二个九天叫做“二九”。
以此类推,大家就可以对照详细的日期,数到“九九”,那时气候将会回暖,意味着春天来了。
什么是“数九”?“数九”是我国民间广为流传的习俗,到了数九寒天的时候,一些农村老人都会查看日历,这样就能大概地知道一年中什么时候最冷了。
在我国民间流传着一首人们耳熟能详的“数九歌”,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开,八九燕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在数九寒天,人们把每九天算“一九”,一直数到“九九”八十一天,表示寒气已尽,天气暖和了。
其中,“三九”和“四九”是一年中最冷的时候,我国北方往往“三九天”最冷,而我国南方往往“四九天”最冷。
数九是从哪个节气开始?数九是从冬至节气开始的,有民谚云:“夏至三庚入伏,冬至逢壬数九。
”数九是从冬至逢壬日算起,也有说法从冬至算起,每九天算一“九”,依此类推。
数九计算寒暖的方法,适用于我国冬至前后冷暖变化比较明显的地区,可以计算精确到天数,从冬至逢壬日数起,最冷时段在“三九、四九”,数至“九九八十一天”便是春暖花开的时候了。
还有一些地方数九是从冬至当天算起的,因为他们冬春两季很长时间段内气温均在零下摄氏度,冬至前后冷暖变化不明显。
三九天的习俗1、九九歌的广泛流传“九九歌”最为广泛和悠久。
这些歌谣巧妙地利用自然界的物候现象,生动反映九九中的天气变化规律。
2、画九明代出现了“画九”的习俗。
所谓的画,实则是冬至后计算春暖日期的图。
明代《帝京景物略》载:“冬至日,画素梅一枝,为瓣八十有一。
日染一瓣,瓣尽而九九出,则春深矣,曰九九消寒图”。
3、写九“写九”是富有文化底蕴的习俗,往往用“亭前垂柳珍重待春风”或“春前庭柏风送香盈室”九字(繁体),先双钩成幅,从头九第一天开始填写(类似书法练习中的“描红”)。
入伏从哪一天开始_入伏几天整理

让知识带有温度。
入伏从哪一天开始_入伏几天整理入伏从哪一天开头_入伏几天炎炎夏季,天气热是不行避开的,那么你们知道入伏从哪一天开头吗?下面是我给大家整理的入伏从哪一天开头_入伏几天,欢迎大家来阅读。
入伏从哪一天开头入伏第一天是7月11日。
“初伏”也称“头伏”或“入伏”,指夏至后第三个庚日起到第四个庚日前一天,总共十天。
这才是真正暑天的开头。
一般入伏之后,地表湿度变大,每天地面汲取的热量较多,散发出来的热量较少,地表层的热量累积,所以一天比一天热。
入伏详细时间表入伏第1天:7月11日入伏第2天:7月12日入伏第3天:7月13日入伏第4天:7月14日入伏第5天:7月15日入伏第6天:7月16日入伏第7天:7月17日第1页/共3页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入伏第8天:7月18日入伏第9天:7月19日入伏第10天:7月20日三伏天应当留意什么1、三伏天需要留意心情中暑许多人到三伏天就会消失各种心情问题:心烦、焦躁、易怒。
夏属火,与心对应,许多人消失脾气急躁、心烦失眠等症状,都是由于心火太旺的缘由,夏季气温高,易使人烦躁、怠倦,因此三伏天除了防中暑外,更要谨防心情中暑。
“那么,怎样预防心情中暑呢?建议保持心情舒服,重视心神的调养,是预防心情中暑的关键,建议大家在三伏天多安心静养,不要遇到一些小事就急躁,一旦消失‘心情中暑’,建议闭上双眼深呼吸,以缓解自己担心的心情。
2、三伏天需要留意饮食清淡三伏天饮食要非常留意。
饮食要清淡,留意卫生,避开夏季传染病。
同时,多吃苦味食物,如苦瓜、苦菜等,这样可以清热祛暑,健脾开胃,还能增进食欲,缓解不适感。
少吃油腻和辛辣的食物。
三伏天气温较高,人体代谢快,能量消耗大,这个时候肯定要适当补充蛋白质,每日摄入量应在100克-120克左右,如鸭肉。
据了解,鸭肉富含蛋白质,可准时补充夏日高温带来的过度消耗,并且还具有滋阴养胃、健脾补虚、利湿的作用。
3、三伏天需要留意驱除暑邪三伏天是阳盛阴衰之时,也是邪气简单上升的时期。
三伏天的计算方法是怎么推算的

三伏天的计算方法是怎么推算的三伏天的计算方法是怎么推算的第一种算法三伏天指的三伏是指初伏、中伏、末伏的总称。
夏至后的第3个庚日入伏,夏至后第4个庚日进入中伏;立秋后第一个庚日进入末伏,立秋后第二个庚日出伏。
庚日的“庚”字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10个天干中的第7个字,庚日每10天重复一次。
当夏至与立秋之间出现4个庚日时中伏为10天,出现5个庚日则为20天。
庚日出现的早晚将影响中伏的长短,所以,出现了有些年份三伏天30天,有些年份三伏天40天的情况。
第二种算法21世纪新算法——庚日公式:GR=(D-[Y/4])MOD10(GR庚日、D偶数年1单数年6、Y年、[]取整、MOD取余)初伏GR加10(2084年例外不加)、中伏GR+20、末伏GR大于7时减1小于8时加9(2096年例外减1),比如20XX年GR=(1-[6/4])MOD10=0(10),初伏7月20日、中伏30日、末伏8月9日。
什么是三伏天我国民间所说的“三伏天”,是初伏、中伏和末伏的统称(有的又叫头伏、二伏、三伏)。
三伏天出现在小暑和处暑之中,是一年中气温最高且又潮湿、闷热的日子。
所谓的"伏天儿",就是指农历"三伏天",即一年当中最热的一段时间。
可以这样理解:"伏"就是天气太热了,宜伏不宜动。
2023年三伏天时间表头伏是2023年7月11(庚午日)-2023年7月20日;中伏是2023年7月21日(庚辰日)-2023年8月9日(8月8日立秋节气);末伏是2023年8月10日(庚子日)-2023年8月19日(8月23日处暑节气)。
再根据古人传下来的农谚“冷在三九,热在中伏”的说法,其中在三伏中一般中伏是最热的一段时间,因此在7月21日到8月9日这段时间往往是最热的。
并且和往年有所不同的是今年的中伏有20天,相当于是加长版的了,也就意味着酷热天气也要加倍了。
应对三伏天高温天气措施面对三伏天的高温天气,我们需要采取一些措施来保护自己的身体健康。
2023年三伏天时间怎么算的

2023年三伏天时间怎么算的三伏天时间怎么算的三伏天指的三伏是指初伏、中伏、末伏的总称。
夏至后的第3个庚日入伏,夏至后第4个庚日进入中伏;立秋后第一个庚日进入末伏,立秋后第二个庚日出伏。
庚日的“庚”字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10个天干中的第7个字,庚日每10天重复一次。
当夏至与立秋之间出现4个庚日时中伏为10天,出现5个庚日则为20天。
庚日出现的早晚将影响中伏的长短,所以,出现了有些年份三伏天30天,有些年份三伏天40天的情况。
2023年入伏时间是什么时候2023年入伏时间是7月11号。
入伏是指进入三伏时期的第一天,即初伏的开始。
根据太阳到达黄经105°时的日期确定。
一般来说,入伏日期为夏至后的第11天。
具体日期每年会有所不同,需要根据当年的夏至日期来计算。
例如,如果夏至日期是6月21日,那么初伏的入伏日期通常为7月1日左右。
入伏标志着三伏时期正式开始,这段时间内天气通常炎热,需要注意防暑降温。
2023年三伏天是30天还是40天2023年的三伏天一共有40天。
三伏天是中国传统的节气之一,指的是夏季的三个“伏天”时期,即初伏、中伏和末伏。
根据天文学计算,今年的初伏开始时间是2023年7月11日,中伏开始时间是2023年7月21日,末伏开始时间是2023年8月10日,总共的持续时间为40天。
三伏天在中国古代被认为是一年中最热的时期,尤其在南方地区更是如此,因此人们常常会采取一些防暑降温的措施,如喝绿豆汤、避光避热等。
此外,由于三伏天时气温高湿度大,加上空气污染严重等环境问题,容易导致人们出现中暑等问题,因此也需要注意防护和安全。
三伏天可以泡脚吗三伏天一般可以泡脚。
泡脚能将虚火寒火往下引,会导致头面部的气血两亏,供血不足,引起头晕头疼以及情绪的变化等,再加上三伏天天气比较炎热,头部气血亏虚而引发眩晕等症状,所以一般来说三伏天是不可以天天用艾草泡脚。
但对于身体寒湿重的人,可以在三伏天用艾草泡两到三次脚,在泡脚的同时,喝上一杯生姜红枣水,即可以去寒又不至于泄气。
入伏时间简便算法

入伏时间简便算法进入入伏时节,天气是比较炎热的,大家外出时定要全副武装,也要注意补充水分,切忌贪凉。
入伏时间简便算法:入伏时间是从夏至往后数的第三个庚日算起。
入伏从七月开始一直到8月左右,历时一个月左右才会结束,这个时候主要的特征就是昼长夜短。
入伏后不要对着空调吹风、吃过多冰冻食物等,会影响身体健康,可以适当锻炼,多吃蔬菜补充营养。
入伏是从夏至日,阳历6月21日或22日,后第三庚日为初伏,有十天,第四庚日为中伏,立秋,阳历8月7日或8日后第一庚日为三伏,有十天。
这样推算,可以算出伏天在阳历的7月中旬至8月中旬。
伏,是避暑之意。
从夏至开始,白天开始变短夜晚开始变长,热的中间又带着一定的寒冷,故被取名为“伏”,入伏从七月开始一直到8月左右,大概一个月才会结束。
常言道:“夏至三庚入伏”。
我国古代流行“干支纪日法”,用10个天干与12个地支相配而成的60组不同的名称来记日子,循环使用。
每逢有庚字的日子叫庚日。
“夏至三庚便入伏”意思是说,每年入伏的时间,以夏至节气为参照开始算起,第三个庚日就入伏了,也就是头伏的第一天。
而头伏为一个“庚日”来计算,固定为10天。
入伏注意事项:一、夜卧早起。
夏季合理睡眠时间应该是:就寝时间为22:00—23:00,起床时间为5:30—6:30。
若夜晚不能早睡,午睡时间一般以30分钟至1小时为宜,时间过短达不到午休目的,时间过长不但会让人头脑发昏,肢体无力,还会影响夜间的睡眠质量。
二、养阳驱邪。
夏季阳气旺盛且常浮跃于外,反易被外邪所伤,如大汗则亡阳。
换言之,在炎热的夏季,不宜进行大量运动,运动之后应及时补充水分和营养物质。
三、调息静心。
夏季要神清气和,快乐欢畅,胸怀宽阔,精神饱满,对外界事物要有浓厚兴趣,培养乐观外向的性格,以利于气机的通泄。
四、食酸补盐。
夏季出汗多,盐分损失亦多,宜多食酸味以固表,多食咸味以补心。
西瓜、绿豆汤、乌梅小豆汤,为解渴消暑之佳品,饮食宜清淡不宜肥甘厚味。
入伏时间表2023年三伏天时间表(吉祥)

入伏时间表2023年三伏天时间表(吉祥)入伏时间表2023年三伏天时间表天文科普专家明确表示,现在距离入伏还有一段时日。
7月11日才开始正式入伏,今年三伏依旧是40天。
这也是从2015年以来连续第九年三伏长达40天。
【三伏天时间表】入伏时间:7月11日出伏时间:8月19日持续时间:40天初伏持续的时间固定为10天,所以今年的初伏就是从7月11日至7月20日;末伏,是立秋之后第一个庚日。
今年立秋是8月8日,往后找到的第一个庚日(庚子日)是8月10日,这一天就是末伏的第一天。
末伏持续的时间也固定为10天,所以今年的末伏就是从8月10日至8月19日。
初伏和末伏之间的时间都是中伏,根据庚日来得早晚不同,留给中伏的时间一定是10天或20天,因此整个三伏的时长一定是30天或40天。
今年的中伏从7月21日至8月9日,为期20天。
为什么说三伏天会很热原因为什么说三伏天会很常说“热在三伏”,三伏是一年中气温最高,天气最热的时候。
三伏是初伏、中伏和末伏的总称。
我们知道太阳是地球上热和光的****,如果没有了太阳光的照射,地球上就没有了温暖也就没有了四季的变化,一切生物也就无法生长了。
夏季太阳高高挂在天顶上,每年的夏天那天太阳光直射北回归线,这时北半球获得的阳光最多,太阳高度角最大,正午时分,阳光近似于直射地面。
这时太阳光穿过的大气层厚度最小,太阳的光和热被大气层吸收、散射和反射的小,到达地面的就多,有利于地面的温度升高。
其次,夏季的白天比黑夜长,白天时间长,阳光照射的时间也长,地表吸收的热量远大于支出,这就使地面一天天聚集的热量增加,温度持续增高,在盛夏,也就是在三伏天期间地表热量的积累达到高峰。
夏季雨水多,空气湿度大,水的热容量比干空气要大得多,这也是天气闷热的重要原因之一。
七、八月份正是副热带高压加强,在副高的控制下,高压内部的下沉气流,使天气晴朗少云,有利于阳光照射,地面辐射增温。
三伏天吃什么食物最好1、饺子头伏吃饺子是传统习俗,因为每逢伏天,人的胃口就不好,吃不下去东西,而饺子在中国人的传统习俗里正是开胃解馋的食物。
伏天和数九的日期怎样算

伏天和数九的日期怎样算
年代夏至日头伏开始天数立秋日末伏开始
具体时间是:
2010年7月19日~7月28日为头伏 10天
2010年7月29日~8月7日为二伏 10天
2010年8月8日~8月17日为三伏 10天
2010年 6月21日 7月19日 10天 8月8日 8月8日
2011年 6月22日 7月14日 20天 8月8日 8月13日
2012年 6月21日 7月18日 10天 8月7日 8月7日
2013年 6月21日 7月13日 20天 8月7日 8月12日
2014年 6月21日 7月18日 10天 8月7日 8月7日
其算法是入伏的日期可用“夏至三庚”这4字口诀来计算。
从夏至开始,依照干支纪日的排列,第3个庚日为初伏,第4个庚日为中伏,立秋后第1个庚日为末伏。
每个庚日之间相隔10天,从初伏到中伏的时间为10天,末伏也是10天;中伏可能10天,也可能20天:当夏至与立秋之间出现4个庚日时中伏为10天,出现5个庚日则为20天。
数九,是从冬至起算的。
一共九个九。
冬至一般在12月22----23日,三九,就是从1月8---9日了。
因为冬至这天,北半球接受的太阳辐射最低,但此后一段时间仍很低,而地面散失热量继续超过接受太阳热量,气温继续下降。
到三九之后,由于温度很低了,散热少了,而太阳辐射又有了一定增强,气温不再继续下降,开始回升。
三伏三九怎么算

三伏三九怎么算
三伏怎么算:夏至日后数到第3个庚日开始三伏的日期是从夏至日后数到第3个庚日是初伏,第四个庚日到第五个庚日为中伏,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到第二个庚日为末伏。
(每一个庚日相隔10天)中伏天数不固定,夏至到立秋之间有4个庚日时,中伏为10天,有5个庚日时,中伏为20天。
三伏天是中原地区在一年中最热的三十或四十天,三伏是按农历计算的,大约处在阳历的7月中下旬至8月上旬间。
每年入伏的时间不固定,中伏的长短也不相同。
简而言之,即从夏至后第3个“庚”日算起,初伏为10天,中伏为10天或20天,末伏为10天。
三九怎么算:冬至后的第十九天到第二十七天三九天具体计算方法是,以冬至为起点,每“九天”算一“九”,第一个九天叫做"一九",第二个九天叫"二九",依此类推,一年中最冷的时段便在"三九、四九天"。
一直数到“九九”八十一天,“九尽桃花开”,此时寒气已尽,天气就暖和了。
冬至交节时间在每年公历12月21-23日,以冬至逢壬日为起点数到“九九”八十一天,即是在公历3月下旬(春分前后)便“九尽桃花开”、“春深日暖”。
由于中国幅员辽阔,各地的气候相差悬殊,并非全国各地都如此,与数九“九九八十一天,九尽桃花开、春深日暖”相对应的只有我国部分地区。
入伏时间是怎样计算出来的

入伏时间是怎样计算出来的
在确定夏至和立秋的日期后,即可进行入伏时间的计算。
入伏时间通常被分为三个阶段:初伏、中伏和末伏。
初伏是指夏至后10天内的一段时间,中伏是指夏至后20天内的一段时间,末伏是指夏至后30天内的一段时间。
具体计算入伏时间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以立秋为基准,逆推入伏日期;另一种是以夏至为基准,顺推入伏日期。
1.逆推法:以立秋为基准,计算出立秋的日期,然后倒推入伏时间。
例如,如果立秋为8月7日,则初伏开始日期为立秋前10天,中伏开始日期为立秋前20天,末伏开始日期为立秋前30天。
2.顺推法:以夏至为基准,计算出夏至的日期,然后顺推入伏时间。
例如,如果夏至为6月21日,则初伏开始日期为夏至后11天,中伏开始日期为夏至后21天,末伏开始日期为夏至后31天。
需要注意的是,入伏时间的计算结果可能因为历法系统的差异而有所不同。
同时,地理位置的不同也会对具体的入伏时间产生影响,因为地球的运行轨道和太阳的位置会受到地球自转和地球倾斜轴的影响。
总之,入伏时间是根据夏至和立秋的日期计算得出的,涉及到太阳位置、地球轨道和历法系统等因素。
不同的计算方法和历法系统可能会产生略有不同的结果。
入伏怎么算

入伏怎么算什么是入伏入伏,是中华传统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指的是夏至后第三个庚日的开始。
夏至是夏季的中期,此后阳光开始逐渐偏向南方,气温也开始升高。
而入伏则标志着盛夏的正式到来,天气更加炎热。
入伏的计算方法计算入伏的方法主要有二,一种是以立秋前一天称之为入伏,另一种是以夏至后第三个庚日作为入伏的开始。
1.计算方法一:立秋前一天传统上,入伏是以立秋前一天作为起点。
立秋通常是阳历8月7日或8日,因此入伏日期不固定,但一般是在7月下旬或8月初。
这种计算方法比较简单易懂,也符合自然规律。
2.计算方法二:夏至后第三个庚日传统农历将一年平均分为24个节气,其中夏至是第10个节气。
夏至通常在阳历6月21日或22日,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即为入伏的开始。
庚日是农历中特殊的计时方式,它是指一个十天周期的第八天,以农历天干庚来表示。
这种计算方法更加依据农历,比较精确。
需要注意的是,由于农历和阳历的差异,每年入伏的具体日期都会有所浮动。
入伏的气候特点和应对措施气候特点入伏是夏季的正式开始,气温开始明显升高,天气也更加闷热。
入伏期间,日照时间长,紫外线强,空气湿度高,降水量较大,同时也是雷雨天气的高发期。
在这段时间里,人们需要特别注意热中暑和高温天气对身体的影响。
应对措施为了应对入伏期间的高温天气和湿热环境,以下是一些应对措施供参考:1.多喝水:入伏期间人体水分流失加快,要尽量多喝水,补充身体所需水分。
2.避免阳光直射:外出时尽量避免在强烈日光下暴晒,可佩戴帽子和太阳镜,涂抹防晒霜,选择遮阳棚或寻找阴凉的地方停留。
3.调节饮食:入伏期间应多吃清淡易消化的食物,避免过度食用辛辣燥热的食物,如辣椒、生姜等。
4.注意防暑降温:可通过冷水洗澡、用湿毛巾敷额等方式进行降温,在室内使用空调或风扇,保持室内空气流通。
5.注意防雷电:入伏期间雷雨天气多,外出时要注意避雷,避免靠近高耸物体和开放空旷场所。
在室内时,也要远离窗户和大型电子设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数九、入伏各从哪一天起算?
再过三天(12月22日,冬月二十八日)就是农历辛卯年的“冬至”。
冬至过后就要进入严寒的“数九”天了。
但这究竟从哪一天开始数“九”呢?日前央视直播的“第十届海峡两岸知识大赛”中有一个选择题是:“数九”从哪天开始?正确答案是“冬至”。
这个答案值得商榷!
在我国传统天干地支纪日法中,一年365天都是按照天干(甲、乙、丙、丁、戊、已、庚、辛、壬、癸)与地支(子、丑、寅、卯、辰、已、午、未、申、酉、戌、亥)相配确定的,每六十日为一个循环。
这样,中国传统历法中,每天都有个天干地支,比如甲子、丁已……等。
按照“冬至逢壬数九”之传统计算法。
正确的计算应该是:.冬至及其后逢“壬”的那天开始数九。
如果冬至那天正好逢“壬”,那“数九”就可以从冬至起算,但起算的依据不是“冬至”,而是“冬至逢壬”,所以,笼统地说“数九”从冬至开始是不对的。
“数九”就是九天为一个“九”:一共9个“九”,共81天,其中一九至四九正好经历冬至、小寒、大寒,所以是冬天里最冷的一段时间;过了“大寒”就是次年的第一个节气“立春”,立春天气开始转暖。
一年之中,与“数九”相对应的是“入伏”,入伏即到了盛夏。
那么又从何日开始入“伏”?传统计法是“‘夏至’三‘庚’入‘伏’”。
即是“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入伏,每伏十天,一共3个“伏”天,出伏后,天气开始变冷。
这就是“夏至三庚入伏”与“冬至逢壬数九”的传统计算方法。
可有人说夏至那天“入伏”,这是不对的。
即使夏至逢“庚”,也还有两个“庚”才能入伏。
近些年来为什么会出现“夏至即入伏,冬至便数九”的计算法呢?我以为这与我国近些年来正式出版发行的历书类有关。
这些出版物上没有干支纪日的“甲子”不说,有的还标明夏至“入伏”、冬至“数九”,之误导!
而今,清明、端午、中秋等传统节日已作为国家法定节日了,我们的历书上可不可印上干支纪日法?希望今后出版的历书、挂历、台历之类读物,加印上干支纪日法。
这也应算把复兴国学落到实处吧!
上述仅属个人之见,以期引起有关方面重视,亦望方家不吝赐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