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刑罚制度的演变

合集下载

试论中国古代五刑制度的演变

试论中国古代五刑制度的演变

中国古代五刑制度是中国古代刑罚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演变历程漫长而复杂。

以下是对中国古代五刑制度演变的简要论述:一、奴隶制五刑在夏、商两代,奴隶制五刑是主要的刑罚方式。

这五刑包括墨、劓、剕、宫、大辟,即肉刑。

墨刑是在犯人面部或身体其他部位刺字并涂墨,劓刑是割去犯人鼻子,剕刑是砍去犯人脚趾,宫刑是破坏犯人生殖器官,大辟则是死刑。

这些肉刑具有残忍和羞辱性质,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野蛮和落后。

二、封建制五刑随着封建制度的建立和发展,奴隶制五刑逐渐被封建制五刑所取代。

从汉文帝开始,肉刑逐渐被废除,代之以笞、杖、徒、流、死这五种新的体系。

其中,笞刑是鞭打犯人,杖刑是杖责犯人,徒刑是限制犯人自由并强制劳动,流刑是将犯人流放到边远地区,死罪则是死刑。

这些刑罚方式体现了封建社会的进步和人道主义精神。

三、隋唐以来的刑罚制度隋唐时期是中国古代刑罚制度的重要转折点。

在这一时期,刑罚制度逐渐完善和规范化。

死刑以斩、绞为正刑,斩者身首异处,绞者留口气不绝。

流刑被废除,代之以徒刑和流放。

同时,出现了赎刑和加役流等新的刑罚方式。

赎刑允许犯人以财物或劳役抵罪,加役流则是将犯人流放到边远地区并强制劳动。

这些刑罚方式体现了隋唐时期刑罚制度的宽仁和人道主义精神。

四、明清时期的刑罚制度明清时期是中国古代刑罚制度的最后阶段。

在这一时期,刑罚制度逐渐走向衰落和灭亡。

死刑的执行方式更加残酷和残忍,如凌迟等酷刑的使用。

同时,监候制度也逐渐废除,犯人被判处死刑后往往立即执行。

这些变化反映了明清时期社会动荡和政治腐败的现实。

总之,中国古代五刑制度的演变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

从奴隶制五刑到封建制五刑再到隋唐以来的刑罚制度,这一演变过程反映了社会制度的进步和人道主义精神的发展。

然而,在明清时期,随着社会动荡和政治腐败的加剧,刑罚制度逐渐走向衰落和灭亡。

中国古代刑罚制度的演变

中国古代刑罚制度的演变

中国古代刑罚制度的演变中国古代刑罚制度的演变是一个历史悠久且复杂的过程。

从古代至今,中国的刑罚制度经历了许多变革和演变,反映了中国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

在中国古代,刑罚制度主要分为私刑和官刑两种形式。

私刑是指个人或家族对犯罪者进行的刑罚,而官刑则是由政府机构执行的刑罚。

在战国时期,私刑占主导地位。

个人或家族可根据犯罪的严重程度决定刑罚,例如杀人者会被家族放逐或处以死刑。

然而,随着中央政府的建立和统一,中国的刑罚制度经历了重大变革。

在秦朝时期(公元前221-206年),实施了一系列严酷的法律制度。

秦始皇统一的刑罚制度称为“五刑”,包括:宫刑、腰斩、车裂、烹煮和流放。

这些刑罚的残酷性引起了广泛的抵制和反对声音,被认为是非人道和过度的。

汉朝时期(公元前202年-公元220年),刑法逐渐从秦朝模式中演变出来。

汉朝通过《《硃球仪刑书》》等法律文书,确立了一系列刑法规定。

汉朝的刑罚更加注重公平和正义,开始有了审判程序和证据的要求。

在汉朝,重刑的执行需要经过朝廷的批准,这种控制力度得到了进一步加强。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的刑罚制度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隋唐时期(公元581-907年),刑罚制度经历了一系列变革,律令体系的建立和发展成为当时的重要成果。

《隋律》和《唐律》,这两部法典赋予了官府更大的权力,加强了刑罚的执行和惩治力度。

此外,刑法规定逐渐细化,区分犯罪行为的严重程度,并制定了对应的刑罚。

宋代以后,官署设立和审判程序的完善成为了刑罚制度的重要改革方向。

通过建立审判机构和设立司法机关,加强了法律的制定和执行。

明清时期(公元1368-1912年)的中国刑罚制度进一步发展,采用了更加细化的刑法规定和审判程序。

刑罚制度有了更加系统和明确的规定,包括刑种的区分、犯罪行为的认定和刑罚的量刑等方面。

然而,尽管刑罚制度在中国古代经历了多次变革和发展,但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刑罚的过度和滥用、监狱制度的不健全等问题一直存在,并成为中国古代刑罚制度的突出问题。

中国古代刑罚制度

中国古代刑罚制度

中国古代刑罚制度中国古代刑罚制度源远流长,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发展,并在不同的朝代和社会阶层中展现出不同的特点和形态。

本文将依次介绍古代刑罚制度的由来与发展、主要刑罚种类以及对社会的影响。

一、刑罚制度的由来与发展古代中国的刑罚制度起源于原始社会,原始社会中的刑罚主要以私刑为主,人们主要依靠血缘关系来解决纠纷和制裁罪犯。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统治者的出现,刑罚逐渐从私刑转向公刑,也就是由个人行使刑罚的方式转变为由国家来行使刑罚的方式。

由于中国古代历史悠久,刑罚制度发展经历了多个朝代的更迭和不同统治者的修订。

最早的刑罚制度可以追溯到商代和西周,主要以责罚和致罚为主。

随着中国进入封建社会,刑罚制度进一步完善,形成了成文法律,如《唐律疏议》、《宋律》等,其中包括了详细的刑罚种类和执行方法。

二、主要刑罚种类古代中国的刑罚种类众多,可以大致分为四大类:钳刑、笞刑、剐刑和死刑。

钳刑是古代常见的一种刑罚,主要包括以钳夹手指、拧胳膊等方式来惩罚犯人,旨在让犯人感受到剧痛。

笞刑则是利用鞭子或者棍棒等工具打击犯人的身体,目的是造成疼痛和伤害。

剐刑是指将犯人的脸皮剥下或者将犯人活生生剖开来示众,以震慑其他人。

而死刑则是最严厉的刑罚,包括斩首、绞刑、火刑等方式,旨在对重罪犯予以极刑以示威慑。

此外,中国古代还有一些特殊刑罚,如流放、杖刑、剐鼻、剁手等,这些刑罚通常用于特定的犯罪行为或特定的社会群体。

三、刑罚制度对社会的影响中国古代刑罚制度的存在对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刑罚制度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社会的秩序和稳定,通过对罪犯的惩罚,确保了法律的权威性和公平性。

这种因果关系的建立使得人们更加尊重法律,遵守社会纪律,从而维护社会的和谐与公正。

其次,刑罚制度作为一种公共政策,也有助于对罪犯进行警示和教育。

通过对罪犯的惩罚,向整个社会传递了一个明确的信息,即犯罪行为必将受到严厉的惩罚。

这种固定的刑罚制度可以起到预防犯罪的效果,减少社会的不安定因素。

中国古代刑罚的发展演变

中国古代刑罚的发展演变

1、试述中国古代刑罚制度的发展演变?1、原始社会的舜禹统治的时期已经有处罚的习惯。

将贪赃(墨)行为与劫掠(昏)杀人行为并列,一并处罚;2、夏代逐步确立了墨、劓、剕、宫、大辟的五刑制度。

3、商代刑法严酷。

盘庚规定“乃有不吉不迪,颠越不恭,暂遇奸宄,我乃劓、殄灭之无遗育”.死刑除去斩刑外,还有醢、脯、焚、剖心、刳、剔等刑杀手段。

4、西周形成以圜土之制、嘉石之制为名的徒刑、拘役等刑罚,以及赎刑、流刑等制度作为五刑的补充,这一时期为奴隶制刑罚的成熟阶段。

5、春秋战国时期仍然以五刑为主,残酷性并没有改变、商鞅被处死时,即用车裂之刑,这一时期为奴隶制刑罚向封建制刑罚过渡的阶段。

6、秦刑罚出现了新的变化,主要有笞、杖、徒、流放、肉、死、羞辱、经济、株连八大类。

其中前五类相当于现代的主刑,后三类相当于现代的附加刑。

秦法尚未形成完整的体系,有明显的过渡的特征。

7、汉代对刑罚进行了改革,汉文帝十三年,下诏废除肉刑,着手改革刑制。

改革之后,除死刑以外,还有笞刑,而宫刑未改。

到东汉初,明帝诏中又提到斩右趾,说明又以此刑代替弃市,把文帝时由轻入重的一项又回来,至此,两汉肉刑有宫和斩右趾。

8、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刑罚体系较前朝有了很大的变化,刑罚的总的变化的特点是逐渐宽缓。

“割裂肌肤,残害肢体”的刑罚手段逐渐减少,向新的封建制五刑过渡。

9、隋《开皇律》删除不少苛酷的刑罚内容。

废除不少残酷的生命刑,把死刑法定为绞、斩两种。

对流刑、鞭刑均作修改。

10、唐刑罚比以前各代均为轻,死刑、流刑大为减少。

死刑只有绞斩两种;徒刑仅一年至三年;笞杖数目也大为减少。

更重要的是,其适用刑罚以从轻为度;唐律被认为是我国古代社会“得古今之平”的刑罚中的典范。

11、宋创设了一些新的刑罚制度,例如:刺配刑、凌迟刑、折杖法。

12、元法初为习惯法,成吉思汗时有斩决、流放、责打条子等刑罚,后逐渐向汉代的五刑体制过渡,并最终实行。

但其死刑中无绞刑,凌迟为法定死刑;13、明清刑罚有新的发展变化,其特点是刑罚更加残酷化,并大量复活了肉刑。

五刑制度的演变与发展

五刑制度的演变与发展

五刑制度的演变与发展
五刑制度是古代中国的刑律制度,包括笞、杖、徒、罚、死五种刑罚。

其演变与发展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 早期的五刑制度基本形成:早期的五刑制度,最早见于西周的《周礼》和春秋时期的《左传》。

当时的五刑制度还不够完备,只有笞、杖、徒和死刑。

2. 秦汉时期的五刑制度统一:秦始皇实现天下统一后,对法律制度进行了大量的改革和统一。

对于五刑制度,进行了补充和完善,像罪恶较轻的罪犯还可免于一部分的刑罚,六七岁以下的儿童则不受惩罚。

3. 隋唐时期的五刑制度进一步丰富:隋唐时期,五刑制度更为丰富,加强了刑罚的针对性和惩罚力度。

同时,律令制度也有了长足的进步,在审判、裁判程序和证据认定等方面都有了明确的规定和指导。

4. 宋元明清时期的五刑制度法律文件大量涌现:宋、元、明、清时期,五刑制度影响更广泛,法律文件也越来越多,对五刑制度进行了进一步细化和完善,如增加了新刑、罚款等,同时在法律程序、有关制度等方面也有了长足的进步。

总的来说,五刑制度的演变与发展,是与社会制度、政治形势、文化思潮等多方面因素密不可分。

近代以来,随着文化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得到重视,五刑制度也在逐渐回归到人本主义、法治主义的基础上,更趋人性化、公平化。

中国古代刑罚制度的演变

中国古代刑罚制度的演变

中国古代刑罚制度的演变中国古代刑罚制度的演变可以追溯到3000多年前的商代,经历了大约3000年的演变和发展,至清朝结束时逐渐走向现代刑罚制度。

在这漫长的历史过程中,中国古代刑罚制度经历了从私刑、酷刑、宫刑到法律司法等多个阶段的演变。

在中国古代的早期,刑罚主要是私刑,而刑罚的具体执行者则由治理者或村民等普通人行使。

早期的刑罚主要以伤害行为作为依据,如以伤害者的严重程度作为判决的标准。

这种刑罚制度不公平,容易导致私刑和激烈的复仇行为。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实行法律统一,创立了法家思想,建立了中国古代第一个统一的刑罚制度,并且提出了“以法治国”的原则。

秦朝的刑罚制度以酷刑为主,以严刑峻法来维护统治。

刑罚的种类非常多样,有宫刑、凌遲、车裂、宫刑等等。

尤其在酷刑方面,最为出名的是“五刑”,即剐、灌铅、抵挡、镬煮、伐,这些刑罚残酷,令人发指。

汉代由于继承了秦朝的体制,所以刑罚制度并没有太大的改变。

直到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佛教传入中国,刑罚制度才逐渐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响。

佛教强调了人性的本善和宽恕精神,提出了“因果报应”,渗透到刑罚制度中,对于原先的酷刑采取了一定的限制作用。

随着唐朝的兴起,刑罚制度开始重视人权,强调法律的严谨性和公正性。

唐代的刑罚制度逐渐规范化,确立了刑法的基本原则。

唐代的刑罚主要包括徒刑、赎刑、流刑、杖刑、充军等,其中较轻的刑罚是精神和身体的痛苦,而较重的刑罚则是剥夺自由。

宋代以后,刑罚制度进一步发展,尤其是在宋朝以后,刑罚获得了法理上的合法地位。

宋代制定了《刑统》,确立了审判制度,规定了各种犯罪的量刑标准。

刑罚的种类也更为多样化,包括缴罪、审曹刑、鞭子等。

同时,宋代刑罚开始注意到减轻人身伤害和尊重人权的重要性,逐渐放弃了酷刑。

元代以后,刑罚制度进一步规范和完善。

明朝时期,颁行了《大明律》,确立了折磨和酷刑的废止,强调审判过程的法律程序。

清朝时期,继承了明朝的刑法,加强了刑法的体系化和科学性,进一步提升了刑罚制度的公正性。

中国古代刑罚制度

中国古代刑罚制度

中国古代刑罚制度中国古代刑罚制度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罪犯的惩罚,维护社会秩序和安定。

本文将以不同角度探讨中国古代刑罚制度。

一、古代刑罚种类中国古代刑罚制度虽然多种多样,但也可以分为几大类:鞭刑、笞责、磔刑、剪耳、杖刑、斩首、流放、监禁和赐死等。

其中鞭刑是最严厉的惩罚,多用于轻罪和执行死刑前的酷刑。

另外,笞责和磔刑等也是常见的惩罚方式。

剪耳和杖刑属于轻微刑罚,而斩首和赐死则是最终的极刑。

二、古代刑罚制度实施规则古代刑罚制度实施规则因时因地而异,但大多数的惩罚都是公开的,以警示他人。

在古代,官员有权利在一定范围内处决犯人,但必须事先经过审查和汇报。

罪犯通常被带到特定的场所进行判决和处罚。

一些惩罚是由一群人执行的,例如鞭打、斩首等,往往会是极其残忍和令人震惊的。

三、古代刑罚制度演变古代刑罚制度是随着中国历史的演变而逐渐形成的。

在战国期间,惩罚的方式趋于严厉,人们因为担心罪犯再次犯案而对他们进行残忍的处罚。

秦朝时期,实行严控制度,将刑罚进一步的规范化,确立了奖罚分明的制度。

汉朝时期大力推行法制化,逐渐规范刑罚执行过程,开展司法制度改革。

这些努力逐渐改善了古代中国的刑罚制度。

四、刑罚与社会观念中国古代的刑罚制度不仅体现了它的社会观念,也反映了国家文化。

中国社会一直注重“以儒治国”的思想,认为通过道德和礼节的规范可以使人们行为端正。

因此,在古代中国,很少有以私人为目的的惩罚,而是通过刑罚来惩治违法犯罪行为,以维护社会稳定。

此外,古代人们还遵循着“痛罚必见之而弗犯”的观念,认为刑罚的使用可以起到警示作用并防止罪犯再犯罪。

五、刑罚现状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国的刑罚制度逐渐改变。

如今,国家已经将鞭打、杖责、绞刑和磔刑等极其残忍的刑罚禁止,并逐步推进司法制度和法律普及教育。

现代刑罚不但注重惩罚犯罪行为,也重视其改造和教育功能,尽可能地减少被判刑的人的惩罚和伤害。

六、对中国古代刑罚的思考中国古代刑罚制度是中国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呈现出了它的社会文化观念。

中国古代刑罚制度的演变及原因

中国古代刑罚制度的演变及原因

中国古代刑罚制度的演变及原因作者:张景峰来源:《职工法律天地·下半月》2015年第06期摘要:刑罚制度作为中国古代法律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华法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本文通过阐述中国古代刑法制度的演变过程,浅析其演变的原因,以其对中国古代法治文明的研究提供一定的价值。

关键词:刑罚;演变过程;演变原因一、中国古代刑罚的雏形关于中国古代刑罚阶段的划分,学界有多种观点,究其原因其起源阶段的确定具有重要作用。

“灋,刑也,平之如水,从水;廌,所以触不直者去之,从去。

”(许慎?《说文解字》)据此可知,古代的法即是刑。

通说认为,夏朝的建立是中国国家和法形成的标志。

据此,夏朝建立之前的原始社会时期,是中国古代法的雏形阶段,也是中国古代刑罚的雏形阶段。

据记载,此时期主要是以肉刑为主的惩戒手段,是夏商周奴隶制五刑形成的起源。

《尚书?吕刑》说:“苗民弗用灵,制以刑。

惟作五虐之刑,曰法,杀戮无辜。

”《尚书?舜典》载:“象以典刑,流宥五刑,鞭做官刑,扑作教刑……”二、中国古代刑罚的演变过程1.中国古代刑罚的早期发展阶段夏商周时期是以奴隶制五刑为中心的刑法体系形成和发展时期,各朝又各有其特点,尤其以周朝的刑罚制度对后世产生较大影响。

夏朝刑罚的最大特点是沿袭原始社会后期的刑罚雏形成,《左传》记载,“昏、墨、贼、杀,皋陶之刑也。

”商朝制定众多刑罚,而且刑罚严酷,出现诸如炮烙、醢、脯等酷刑。

周朝形成以墨、劓、宫、髌、大辟加上赎、鞭、扑、流等九刑的奴隶刑罚体系,对后世影响深远。

2.中国古代刑罚的进一步发展阶段秦朝刑罚繁多而残酷。

据出土的云梦秦简记载,秦朝法律包括《秦律十八种》等近30种之多。

其刑罚非常严酷,死刑执行残酷随意,有车裂、枭首、弃市、腰斩、族刑等十几种之多。

汉朝受秦亡和德主思想的影响,刑罚较为轻缓。

汉文帝因缇萦上书而为之所动,下令废除肉刑。

但由于“外有轻刑之名,内实杀之。

”(班固?《汉书刑法志》)汉景帝时,颁布《箠令》以改文帝时期肉刑改革的弊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刑罚制度的演变
一、早期的五刑
1、五刑的渊源
(1)三苗造刑
(2)象刑
*以特殊的服饰象征刑罚
*刑罚形态的画像展示
*象天道而作刑
2、五刑的内容
(1)墨,或黥:在面部刺字并涂墨;
(2)劓:割鼻;
(3)剕,或刖、膑,秦汉时称斩趾;
(4)宫,或腐、淫、椓:破坏人的生殖机能;
(5)大辟:辟,甲骨文中指灾祸。

大辟是最大的灾祸,即死刑。

3、西周的刑罚
(1)圜土之刑
“以圜土聚教罢民,凡害人者,寘之圜土而施职事焉,以明刑耻之。


“司圜掌收教罢民,凡害人者弗使冠饰,而加明刑焉,任之以事而收教之。

能改者,上罪三年而舍,中罪二年而舍,下罪一年而舍。

其不能改而出圜土者,杀。

虽出三年不齿。

凡圜土之刑人也,不亏体;其罚人也,不亏财。


(2)嘉石之刑
“以嘉石平罢民,凡万民之有罪过而未丽于法,而害于州里者,桎梏而坐诸嘉石,役诸司空。

重罪,旬有三日坐,期役;其次九日坐,九月役;其次七日坐,七月役;其次五日坐,五月役。

其下罪三日坐,三月役。

使州里任之,则宥而舍之。


(3)其他刑罚
“象以典刑,流宥五刑,鞭作官刑,扑作教刑,金作赎刑。

眚灾肆赦,怙终贼刑。

钦哉,钦哉,惟刑之恤哉!流共工于幽州,放驩兜于崇,窜三苗于三危,殛鳏于羽山,四罪而天下咸服。


4、西周刑罚的适用要求
(1)简孚
“两造具备,师听五辞,五辞简孚,正于五刑。

五刑不简,正于五罚。

五罚不服,正于五过。

五过之疵,惟官、惟反、惟内、惟货、惟来。

其罪惟均,其审克之。


(2)中刑
“士制百姓于刑之中,以教抵德”
“惟良折狱,罔非在中”
“兹式有慎,以列用中罚”
“在今尔安百姓,何择,非人?何敬,非刑?何度,非及。


(3)考察主观心理
《尚书·康诰》:“人有小罪,非眚,乃惟终,自作不典,式尔,有厥罪小,乃不可不杀。

乃有大罪,非终,乃惟眚灾,适尔,既道极厥辜,时乃不可杀。


《周礼·秋官·司刺》有“三宥之法”:不识、过失、遗忘
5、早期刑罚的特点
(1)成本低廉
(2)残酷
(3)侮辱性强
(4)惩罚性和身份性并存
(5)施用对象的选择性
6、中国古代的慎刑传统
(1)“《左传·襄公二十六年》引《夏书》:“与其杀不辜,宁失不经。

”——舜帝刑官皋陶的司法原则。

(2)西周强调“慎罚”
《尚书·康诰》:“要囚,服念五六日,至于旬时,丕蔽要囚。


7、中国古代用刑的重德传统
《周礼·秋官·司刺》有“三赦之法”:幼弱、老耄、蠢愚
二、战国至秦对五刑体系的扩充和刑罚思想的发展——以秦为例
1、秦朝的刑罚体系
(1)死刑
*戮:先刑辱示众,然后再斩杀。

*磔:裂其肢体而杀之。

即车裂
*弃市:当众执行死刑。

*腰斩:拦腰斩断
*枭首:砍头并将首级悬于高竿示众
*定杀:生埋
*具五刑:五刑并用
(2)肉刑
*黥、劓、斩左趾、宫
*笞:秦简常称“治”,即以竹板责打
*髡、耐(髡:剃光头发/耐:剃去鬓须)
(3)徒刑
*城旦舂:城旦,为早起筑城;舂,为舂米。

男犯服筑城等苦役,而女犯服舂米等苦役的一种刑罚。

*鬼薪白粲:鬼薪,为宗庙祭祀所用之薪柴;白粲,为宗庙择米。

男犯为宗庙砍柴,而女犯为宗庙择米的一种刑罚。

*司寇、作如司寇:强迫犯人到边地服劳役,兼作防御。

*候:《说文》:“候,伺望也。

”强迫犯人去边地伺望敌情。

(4)迁、谪:将犯人迁至指定地区,禁止擅自返回原籍的一种刑罚。

多适用于官吏,也适用于百姓。

(5)赀:罚金。

(6)废:限定官吏终生不得再为官的刑罚。

适用于官吏的一种身份刑。

2、刑罚适用通则
(1)刑事责任能力
*秦以身高为刑事责任年龄的标准。

男六尺五寸、女六尺二寸。

(2)以犯罪意识的有无作为定罪与否的标准
*甲盗,脏值千钱,乙知其盗,受分脏不盈一钱。

问乙何论?同论。

*甲盗钱以买丝,寄乙,乙受,弗知盗,乙论何也?毋论。

(3)区分故意和过失
*甲告乙盗牛若贼伤人,今乙不盗牛、不伤人,问甲何论?端为,为诬人;不端,为告不审。

*甲告乙盗牛,今乙盗羊,不盗牛,问何论?为告不审。

(4)数罪合并重论
*诬人盗值廿,未断,又有它盗,值百,乃后觉,当并脏以论。

*当黥城旦而以完城旦诬人,何论?当黥劓。

(5)共同犯罪加重
*五人盗,脏一钱以上,斩左趾,又黥以为城旦。

*士伍甲盗……脏值过六百六十……甲当黥为城旦。

(6)自首减刑
(7)诬告反坐
(8)连坐:亲属连坐、邻伍连坐、职务连坐
三、汉文帝、景帝时期的刑罚改革
汉文帝、景帝时期刑罚改革的主要内容是废除肉刑。

这次刑罚改革是汉朝刑事法律的最重要的一次变革,也是整个中国封建法制史上的一次重要的法制变革。

1、改革的过程与内容:
*据《汉书·刑法志》记载,文帝十三年(公元前167年),“齐太仓令淳于公有罪当刑,诏狱逮系长安。

淳于公无男,有五女,当行会逮,骂其女曰:‘生子不生男,缓急非有益!’其少女缇萦,自阿行悲泣,乃随其父至长安,上书曰:‘妾父为吏,齐中皆称其廉平,今坐法当刑。

妾伤夫死者不可复生,刑者不可复属。

虽后欲改过自新,其道亡由矣。

愿没入官婢,以赎父刑罪,使得自新’”。

文帝诏曰:“今人有过,教未施而刑已加焉,或欲改行为善而道无繇至,朕甚怜之!夫刑至断支体,刻肌肤,终身不息,何其刑之痛而不德也!岂为民父母之意哉!其除肉刑,有以易之;及令罪人各以轻重,不亡逃,有年而免。

具为令!”
*核心内容:除肉刑、有年而免
2、改革的特征
*弱化刑罚的残酷野蛮性
*弱化了刑罚的身份性
*有期自由刑成为主要刑种
3、改革的意义
*刑罚宽简之开端
*废旧启新
4、刑制改革后的刑罚体系
*死刑。

执行方法主要有三种:枭首、腰斩和弃市。

*徒刑:一是髡钳城旦舂,去发戴铁钳服苦役五年。

二是完城旦舂,完发服苦役四年。

*三是鬼薪白粲,为神庙打柴择米服役三年。

四是司寇,戍边御寇二年。

五是罚作、复作,或守边或作杂役一年。

*笞刑:两等,即笞一百和笞二百。

*徙边
*禁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