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中考备考课内外文言文对比阅读训练
中考语文 第三部分 文言文阅读 第一节 课内文言文阅读

探究分析
从上表可以看出: 1. 考查内容均出自考纲所规定篇目,且考查篇目基本不重复, 备考时近几年未考查的篇目应作为复习重点,但考查年份较远 的篇目也应重视,有可能会考查到。 2. 近三年的命题形式趋于一致,题型主要为:字词解释题,句 子翻译题,综合分析选择题。备考时要注意熟悉课文,全面掌 握好这三类知识。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3分) A. 文章以武陵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记述了渔人的 所见所闻,描绘出一幅环境优美、生活安宁的图画。 B. “咸来问讯”表现出桃花源人对外面的世界很好奇,“乃不 知有汉,无论魏晋”说明他们与外界隔绝的时间很长。 C. 文章写渔人虽“处处志之”,但终“不复得路”,暗示了 桃花源觅不可得,后来人们就用“世外桃源”来指幻想中的美 好世界。 D. 文章语言简洁生动,涉及的成语有些至今沿用,如落英缤 纷、豁然开朗、怡然自乐、柳暗花明、无人问津等。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3分) A. 文章以武陵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记述了渔人的 所见所闻,描绘出一幅环境优美、生活安宁的图画。 B. “咸来问讯”表现出桃花源人对外面的世界很好奇,“乃不 知有汉,无论魏晋”说明他们与外界隔绝的时间很长。 C. 文章写渔人虽“处处志之”,但终“不复得路”,暗示了 桃花源觅不可得,后来人们就用“世外桃源”来指幻想中的美 好世界。 D. 文章语言简洁生动,涉及的成语有些至今沿用,如落英缤 纷、豁然开朗、怡然自乐、柳暗花明、无人问津等。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 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 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 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 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
中考语文试课内外文言文对比阅读汇编

中考语文试题文言文对比阅读(一)阅读文言文语段,完成5~9题。
(16分)【甲】于是见公输盘。
子墨子解带为城,以牒为械。
公输盘九设攻城之机变,子墨子九距之。
公输盘之攻械尽,子墨子之守圉有余。
公输盘诎,而曰:“吾知所以距子矣,吾不言。
”子墨子亦曰:“吾知子之所以距我,吾不言。
”楚王问其故。
子墨子曰:“公输子之意不过欲杀臣。
杀臣,宋莫能守,乃可攻也。
然臣之弟子禽滑厘等三百人,已持臣守圉之器,在宋城上而待楚寇矣。
虽杀臣,不能绝也。
”楚王曰:“善哉。
吾请无攻宋矣。
”(选自《墨子•公输》)【乙】相如至,谓秦王曰:“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
且秦强而赵弱,大王遣一介之使至赵,赵立奉璧来。
今以秦之强先割十五都予赵,赵岂敢留璧而得罪于大王乎?臣知欺大王之罪当诛,臣请就汤镬,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秦王与群臣相视而嘻。
左右或欲引相如去,秦王因曰:“今杀相如,终不能得璧也,而绝秦赵之欢。
不如因而厚遇之,使归赵,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
(选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5.下列句子朗读停顿正确的一项是()(3分)A.吾请无/攻宋矣 B.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C.大王/遣一介之使至赵 D.秦王与群臣相视/而嘻6.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4分)⑴公输盘诎.⑵在宋城上而待楚寇.矣⑶左右或欲引.相如去⑷卒.廷见相如7.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A.①醉翁之意.不在酒②公输子之意.不过欲杀臣B.①臣诚.知不如徐公美②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C.①中间.力拉崩倒之声②间.至赵矣D.①男有分,女有归.②毕礼而归.之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注意加点字的解释。
(4分)⑴虽.杀臣,不能绝.也。
⑵不如因而厚遇之,使归赵,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9.墨子止楚攻宋,蔺相如完璧归赵,他们都表现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品质。
2015年中考备考课内外文言文对比阅读训练

2015年中考备考课内外文言文对比阅读训练四川省合江县泸高分校何泽彬一、阅读下面的文言节选,回答下面的问题。
(20分)【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节选自陶渊明《桃花源记》)【乙】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
夫子式①而听之,使子路问之,曰:“子之哭也,壹②似重有忧者。
”而曰:“然!昔者吾舅③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
”夫子问:“何为不去也?”曰:“无苛政。
”夫子曰:“小子④识之,苛政猛于虎也。
”(节选自《礼记•檀弓下》)【注释】①式:同“轼”,车前的扶手横木,这里用作动词。
②壹:真是,实在。
③舅:公公。
古代以舅姑称呼公婆。
④小子:古时长辈对晚辈或老师对学生的称呼。
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4分)A阡陌交通交错交通:相通。
B便要还家要:通“邀”,邀请。
C子之哭也子:儿女。
D苛政猛于虎也:苛:繁重,使人难以忍受。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和意思相同的一项[](4分)A.见渔人,乃大惊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司马迁《陈涉世家》)B.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今为宫室之美为之(《邹忌讽齐王纳谏》)C.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苛政猛于虎也。
D.夫子式而听之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4分)A.桃花源人与世隔绝,远离战乱,没有繁重的赋税和无尽的徭役;环境优美,民风淳朴。
2015年全国中考语文试题分类大汇编:专题17 课内文言文阅读、课内外文言文对比阅读:157个试题

2015年全国中考语文试题分类大汇编课内文言文阅读、课内外文言文对比阅读1(安徽省·2014)马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干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5.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5分)(1)一食或.尽粟一石或: (2)才美不外见.见:(3)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等: (4)安求其能千里安.:(5)执.策而临之执:16.翻译下列句子。
(4分)(1)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2)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17.从文中看,千里马遇不到伯乐,它们有着怎样的命运? (3分)18.作者借千里马不遇伯乐的遭遇,反映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现实? (3分)答案:15. (5分)(1)或:有时 (2)见:显现(3)等:等同 (4)安:怎么,怎能(5)执:拿着,举着16. (4分)(1)喂马的人不知道它是千里马,所以不按照千里马的喂养方法喂养它。
(2)千里马鸣叫,喂马的人却不知道它想表达的意思。
17.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3分)18.反应了当时的社会不重视人才,不善于发现人才的社会现实。
(3分)2(安顺市·2014)(一)阅读文言文《岳阳楼记》(节选),完成第10——14 题。
(16 分)①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
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②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喂,山岳潜形;商旅不行,墙倾揖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③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
2015年全国各地中考语文真题精选汇编:文言文比较阅读(含答案)

2015年全国各地中考语文真题精选汇编:文言文比较阅读(含答案)(xx•河南中考)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1513题。
[甲]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选自《孟子·告子下》) [乙]世言晋王①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吾有三遗恨,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庄宗受而藏之于庙。
其后用兵,则遣从事②以一少牢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方其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矣!及仇雠④已灭,天下已定,则专宠伶官,沉溺声色,朝政皆废。
终至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不知所归,何其衰也!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选自《新五代史·伶官传》,有删改)注:①晋王:即李克用,因帮助唐朝镇压黄巢起义有功封为晋王。
后面“庄宗”为其子,称帝后沉溺声色,终被伶官叛乱所杀。
②从事:一般属官。
③少牢:古代祭祀用牲畜,用羊.猪各一头叫少牢。
④仇雠(chóu):仇敌。
10.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C ) A.必先苦其心志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B.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沉溺声色 C.及凯旋而纳之庄宗受而藏之于庙 D.世言晋王之将终也终至一夫夜呼11.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内心忧困,思虑堵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
②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忧愁劳苦可以使国家兴盛,(贪图)安逸享乐可能使人丧失性命。
12.下列对甲乙两文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B ) A.甲文中的“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与乙文中的“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表意有异曲同工之妙,都表明了忧患意识对国家或个人的重要性。
初三九年级课内外文言文比较阅读【有答案】

初三文言汇编一、课内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曹刿论战十年春,齐师伐我。
公将战,曹刿请见。
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
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
”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对曰:“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公将鼓之。
刿曰:“未可。
”齐人三鼓。
刿曰:“可矣。
”齐师败绩。
公将驰之。
刿曰:“未可。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
”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
对曰:“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故克之。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又何间.焉(_____________)(2)小惠未遍.(_____________)(3)小信未孚.(_____________)(4)望其旗靡.(_____________)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2)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3、下面对文章内容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肉食者鄙,未能远谋”是曹刿请见的原因,反衬曹刿的远见卓识,也显示出他的自信。
B.鲁庄公身为鲁国的国君,在迎战齐师时,他寄希望于贵族的拥护和神灵的庇护,显示出他的“鄙”。
C.曹刿是一个既普通又平凡的老百姓,但正是有了他,才会有军事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长勺之战”的奇迹。
D.全文紧扣“论战”来写,对曹刿的论战写得详细,而战争经过写得简略,这充分表现了《左传》善于剪裁、言简意赅的特点。
4.根据下文(链接材料)的内容,你认为曹刿的“论战”与赵括的“谈兵”有什么不同。
谈谈你的看法。
(链接材料)赵括自少时学兵法,言兵事,以天下莫能当。
尝与其父赵奢言兵事,赵奢不能难,然不谓善。
中考课内外文言文对比阅读试题

中考课内外文言文比照阅读试题《桃花源记》【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佛假设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节选自陶渊明《桃花源记》〕【乙】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
夫子式①而听之,使子路问之,曰:“子之哭也,壹②似重有忧者。
”而曰:“然!昔者吾舅③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
”夫子问:“何为不去也?”曰:“无苛政。
”夫子曰:“小子④识之,苛政猛于虎也。
”(节选自《礼记·檀弓下》)【注释】①式:同“轼”,车前的扶手横木,这里用作动词。
②壹:真是,实在。
③舅:公公。
古代以舅姑称呼公婆。
④小子:古时长辈对晚辈或老师对学生的称呼。
17.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
〔4分)①阡陌交通..:②便要.还家:③子.之哭也:④苛.政猛于虎也:1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各句。
〔4分〕①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②今吾子又死焉19.从表达方式看,甲乙两文都运用了〔填2字〕;从艺术表现手法看,甲文主要运用了〔填2字〕的手法寄托作者的理想,乙文主要运用了〔填2字〕的手法突出主题。
〔每格限填2字〕〔3分〕20.桃花源人、泰山妇人为什么都不愿意离开他们各自生活的地方?〔4分〕阅读下面两篇选文,完成10~12题。
【甲】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刘禹锡《陋室铭》〕【乙】吾室之内,或栖于椟①,或陈于前,或枕于床,俯仰四顾无非书者。
中考语文课内外文言文对比阅读试题及答案

中考语文课内外文言文对比阅读试题(一)【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节选自陶渊明《桃花源记》)【乙】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
夫子式①而听之,使子路问之,曰:“子之哭也,壹②似重有忧者。
”而曰:“然!昔者吾舅③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
”夫子问:“何为不去也?”曰:“无苛政。
”夫子曰:“小子④识之,苛政猛于虎也。
”(《礼记·檀弓下》) 【注释】①式:同“轼”,车前的扶手横木,这里用作动词。
②壹:真是,实在。
③舅:公公。
古代以舅姑称呼公婆。
④小子:古时长辈对晚辈或老师对学生的称呼。
17.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
(4分)①阡陌交通..:②便要.还家:③子.之哭也:④苛.政猛于虎也:1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各句。
(4分)①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②今吾子又死焉19.从表达方式看,甲乙两文都运用了(填2字);从艺术表现手法看,甲文主要运用了(填2字)的手法寄托作者的理想,乙文主要运用了(填2字)的手法突出主题。
(每格限填2字)(3分)20.桃花源人、泰山妇人为什么都不愿意离开他们各自生活的地方?(4分)(二)【甲】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刘禹锡《陋室铭》)【乙】吾室之内,或栖于椟①,或陈于前,或枕于床,俯仰四顾无非书者。
2015年语文中考文言文课内外对比阅读专项复习

2015年语文中考文言文课内外对比阅读训练一、《孙权劝学》【甲】初,……结友而别。
【乙】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
”师旷曰:“何不炳烛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②安敢戏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
炳烛之明,孰与昧行③乎?”平公曰:“善哉!”——炳烛①夜读【注释】①炳烛:点烛。
②盲臣:师旷为盲人,故自称为盲臣。
③昧行:在黑暗中行走。
12、下面句子中的“于”和“晋平公问于师旷”的“于”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指通豫南,达于汉阴B.于厅事之东北角C.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D.游于是乎始13、解释下面句子中的加点词。
(4 分)⑴恐已暮矣________ ⑵盲臣安敢戏君乎________⑶即更刮目相待______ ⑷及鲁肃过寻阳(5)蒙辞以军中多务(6)初,权谓吕蒙曰1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6 分)⑴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译:(2)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译:(3)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译:15、【乙】晋平公担心学不好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甲】吕蒙不愿学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每处所填不超过 5 字)16、两文都是谈学习的,共涉及四个人,读完后你得到什么启发?二、《伤仲永》【甲】金溪民方仲永,……“泯然众人矣”。
【乙】七岁能辞章,韩愈、皇甫湜①始闻未信,过其家,使贺赋诗,援笔辄就如素构(早就构思好的),自目曰《高轩过》②。
二人大惊,自是有名。
每旦日出,骑弱马,从小奚奴③,背古锦囊,遇所得,书投囊中。
未始先立题然后为诗,如他人牵合程课④者。
及暮归,足成之。
非大醉、吊丧日率如此。
过亦不甚省。
母使婢女探囊中,见所书多,即怒曰:“是儿要呕心乃已耳!”【注释】①皇甫湜(shí):唐朝著名文学家,古文运动的参与者。
著有《普察集》。
初中中考课内文言文对比阅读训练35篇(有答案)

初中课内文言文35处对比练习集与答案目录一《湖心亭看雪》与《满井游记》练习二《湖心亭看雪》与《江雪》练习三《桃花源记》与《醉翁亭记》练习四《五柳先生传》与《醉翁亭记》练习五《岳阳楼记》与《醉翁亭记》练习六《岳阳楼记》与《小石潭记》练习七《小石潭记》与《与朱元思书》练习八《答谢中书书》与《记承天寺夜游》练习九《答谢中书书》与《与朱元思书》练习十《送东阳马生序》与《孙权劝学》练习十一《饮酒》与《爱莲说》练习十二《桃花源记》与《结庐在人境》练习十三《三峡》与《与朱元思书》练习十四《爱莲说》与《记承天寺夜游》练习十五《与朱元思书》与《桃花源记》练习十六《桃花源记》与《岳阳楼记》十七《岳阳楼记》与《记承天寺夜游》练习十八《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与《记承天寺夜游》练习十九《江城子•密州出猎》与《记承天寺夜游》练习二十《记承天寺夜游》与《湖心亭看雪》练习二十一《小石潭记》与《记承天寺夜游》练习二十二《三峡》与《岳阳楼记》练习二十三《爱莲说》与《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练习二十四《陋室铭》与《爱莲说》对比阅读二十五《爱莲说》与《与朱元思书》对比阅读二十六《三峡》与《湖心亭看雪》练习二十七《钱塘湖春行》与《满井游记》练习二十八《童趣》与《送东阳马生序》练习二十九《岳阳楼记》与《爱莲说》练习三十《小石潭记》与《大道之行也》练习三十一《钱塘湖春行》与《满井游记》练习三十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与《送东阳马生序》练习三十三《鱼我所欲也》与《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练习三十四《唐雎不辱使命》与《公输》练习三十五《出师表》与《隆中对》练习一、《湖心亭看雪》与《满井游记》练习(甲)湖心亭看雪张岱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中考语文课内文言文对比练习集附参考答案

中考语文课内文言文比照练习集附参考答案目录一?湖心亭看雪?与?满井游记?练习二?湖心亭看雪?与?江雪?练习三?桃花源记?与?醉翁亭记?练习四?五柳先生传?与?醉翁亭记?练习五?岳阳楼记?与?醉翁亭记?练习六?岳阳楼记?与?小石潭记?练习七?小石潭记?与?与朱元思书?练习八?答谢中书书?与?记承天寺夜游?练习九?答谢中书书?与?与朱元思书?练习十?送东阳马生序?与?孙权劝学?练习十一?饮酒?与?爱莲说?练习十二?桃花源记?与?结庐在人境?练习十三?三峡?与?与朱元思书?练习十四?爱莲说?与?记承天寺夜游?练习十五?与朱元思书?与?桃花源记?练习十六?桃花源记?与?岳阳楼记?十七?岳阳楼记?与?记承天寺夜游?练习十八?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与?记承天寺夜游?练习十九?江城子•密州出猎?与?记承天寺夜游?练习二十?记承天寺夜游?与?湖心亭看雪?练习二十一?小石潭记?与?记承天寺夜游?练习二十二?三峡?与?岳阳楼记?练习二十三?爱莲说?与?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练习二十四?陋室铭?与?爱莲说?比照阅读二十五?爱莲说?与?与朱元思书?比照阅读二十六?三峡?与?湖心亭看雪?练习二十七?钱塘湖春行?与?满井游记?练习二十八?童趣?与?送东阳马生序?练习二十九?岳阳楼记?与?爱莲说?练习三十?小石潭记?与?大道之行也?练习三十一?钱塘湖春行?与?满井游记?练习三十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与?送东阳马生序?练习三十三?鱼我所欲也?与?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练习三十四?唐雎不辱使命?与?公输?练习三十五?出师表?与?隆中对?练习一、?湖心亭看雪?与?满井游记?练习〔甲〕湖心亭看雪张岱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2015年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试题汇编(课内外比较阅读56篇)(含答案与翻译)

2015年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试题汇编课内外比较【甲】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阳,气象万千。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
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耀,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
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
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选自范仲淹《岳阳楼记》)【乙】游之日,风日清和,湖平于熨,时有小舫往来,如蝇头细字,着鹅溪练上。
取酒共酌,意致闲淡。
亭午风渐劲,湖水汩汩有声。
千帆结阵而来,亦甚雄快。
日暮,炮车云生,猛风大起,湖浪奔腾,雪山汹涌,震撼城郭。
予始四望惨淡,投箸而起,愀然以悲,泫然不能自已也。
(选自袁中道《游岳阳楼记》10. 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2分)(1)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观:________(2)则有去.国怀乡去.:________11.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
(2分)(1)春和景明翻译:__________(2)时有小舫往来翻译:__________12. 【甲】【乙】两段文字写的都是游览者在岳阳楼的所见所感。
【甲】文中,淫雨、阴风、浊浪等景物出发了“迁客骚人”的悲苦之情,沙鸥、锦鳞、芷兰等景物触发了“迁客骚人”的喜悦之情。
【乙】文中,清风、湖水、①等景物触发了作者的愉悦之情,浓云、②、巨浪等景物触发了坐着的悲伤之情。
“迁客骚人”和袁中道都没有达到范仲淹所说的“不以物喜,不以已悲”的境界,原因是③。
(4分)【参考答案】10.(2分)【答案】(1)景象(景观)(2)离开【解析】此题为词语解释题,考查考生对重点字词的掌握情况。
(完整版)中考课内外文言文对比阅读训练(含答案)

孙叔敖遇狐丘丈人,狐丘丈人曰:小子不敏,何足以知之?敢问何谓三利,何谓三患?唐雎日:,绕。
⑩[参考答案一、《桃花源记》与《苛政猛于虎》:1.C2.A3.D4. ①(他们)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朝和晋朝了。
(3分)②如今我的儿子又被老虎咬死了。
(2分)5.陶潜,字元亮,少怀高尚,博学善文,颖脱不羁,任真自得,为乡邻之所贵。
参考译文:孔子路过泰山旁边,见到一个妇女在坟墓前哭的很伤心。
孔子用手扶著车轼侧耳听。
他让子路前去询问说:“听您的哭声,真像轼一再遇上忧伤的事。
”妇女于是说道:“是的。
以前我公公被老虎咬死了,我的丈夫也被咬死了,如今我儿子又死于虎口。
”孔子说:“那您为什么不离开这里呢?”妇女、回答说:“这里没有苛政。
”孔子对子路说:“你要好好记住,苛政比老虎还要凶猛啊!”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与《孙叔敖遇狐丘丈人》:1.A(4分)2.D(4分)3.C(4分)4.(5分)(1)人常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错误。
(3分,“恒”“过”各1分,语句通顺1分)(2)可以凭借这种做法免除祸害吗?(2分,“乎”1分,语句通1分)5.孙叔敖曰/不然/吾爵益高/吾志益下/吾官益大/吾心益小/吾禄益厚/吾施益博。
(3分)参考译文:《孙叔敖遇狐丘丈人》,孙叔敖遇到狐丘丈人,狐丘丈人说:“我听说,有三利必有三害,你知道吗?”孙叔敖吃惊不安地说:“我不聪明,怎么能够知道。
请问什么叫三利,什么叫三害?”狐丘丈人说:“爵位高的人,人们会嫉妒他;官大的人,君主会厌恶他;俸禄多的人,怨恨会集中于他。
这就是三利三害。
”孙叔敖说:“不是这样的。
我爵位越是高,心志越在于下层;我的官越是大,做事越小心谨慎,只想着人民百姓;我的俸禄越是多,(我对贫穷的人)布施越加广泛。
可以通过这种办法避免祸患吗?”狐丘丈人说:“说得好啊!这种事连尧、舜他们都特别担心做不到呢。
”三、《爱莲说》与《夏日赏荷》:1.C(陪同、会同)2.A3.D(爱莲说不是游记)4.(1)唉!对于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以后很少听说了。
初中中考课内文言文对比阅读训练35篇(有答案)

初中课内文言文35处对比练习集与答案目录一《湖心亭看雪》与《满井游记》练习二《湖心亭看雪》与《江雪》练习三《桃花源记》与《醉翁亭记》练习四《五柳先生传》与《醉翁亭记》练习五《岳阳楼记》与《醉翁亭记》练习六《岳阳楼记》与《小石潭记》练习七《小石潭记》与《与朱元思书》练习八《答谢中书书》与《记承天寺夜游》练习九《答谢中书书》与《与朱元思书》练习十《送东阳马生序》与《孙权劝学》练习十一《饮酒》与《爱莲说》练习十二《桃花源记》与《结庐在人境》练习十三《三峡》与《与朱元思书》练习十四《爱莲说》与《记承天寺夜游》练习十五《与朱元思书》与《桃花源记》练习十六《桃花源记》与《岳阳楼记》十七《岳阳楼记》与《记承天寺夜游》练习十八《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与《记承天寺夜游》练习十九《江城子•密州出猎》与《记承天寺夜游》练习二十《记承天寺夜游》与《湖心亭看雪》练习二十一《小石潭记》与《记承天寺夜游》练习二十二《三峡》与《岳阳楼记》练习二十三《爱莲说》与《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练习二十四《陋室铭》与《爱莲说》对比阅读二十五《爱莲说》与《与朱元思书》对比阅读二十六《三峡》与《湖心亭看雪》练习二十七《钱塘湖春行》与《满井游记》练习二十八《童趣》与《送东阳马生序》练习二十九《岳阳楼记》与《爱莲说》练习三十《小石潭记》与《大道之行也》练习三十一《钱塘湖春行》与《满井游记》练习三十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与《送东阳马生序》练习三十三《鱼我所欲也》与《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练习三十四《唐雎不辱使命》与《公输》练习三十五《出师表》与《隆中对》练习一、《湖心亭看雪》与《满井游记》练习(甲)湖心亭看雪张岱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初中中考课内文言文对比阅读训练35篇(有答案)

初中课内文言文35处对比练习集与答案目录一《湖心亭看雪》与《满井游记》练习二《湖心亭看雪》与《江雪》练习三《桃花源记》与《醉翁亭记》练习四《五柳先生传》与《醉翁亭记》练习五《岳阳楼记》与《醉翁亭记》练习六《岳阳楼记》与《小石潭记》练习七《小石潭记》与《与朱元思书》练习八《答谢中书书》与《记承天寺夜游》练习九《答谢中书书》与《与朱元思书》练习十《送东阳马生序》与《孙权劝学》练习十一《饮酒》与《爱莲说》练习十二《桃花源记》与《结庐在人境》练习十三《三峡》与《与朱元思书》练习十四《爱莲说》与《记承天寺夜游》练习十五《与朱元思书》与《桃花源记》练习十六《桃花源记》与《岳阳楼记》十七《岳阳楼记》与《记承天寺夜游》练习十八《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与《记承天寺夜游》练习十九《江城子•密州出猎》与《记承天寺夜游》练习二十《记承天寺夜游》与《湖心亭看雪》练习二十一《小石潭记》与《记承天寺夜游》练习二十二《三峡》与《岳阳楼记》练习二十三《爱莲说》与《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练习二十四《陋室铭》与《爱莲说》对比阅读二十五《爱莲说》与《与朱元思书》对比阅读二十六《三峡》与《湖心亭看雪》练习二十七《钱塘湖春行》与《满井游记》练习二十八《童趣》与《送东阳马生序》练习二十九《岳阳楼记》与《爱莲说》练习三十《小石潭记》与《大道之行也》练习三十一《钱塘湖春行》与《满井游记》练习三十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与《送东阳马生序》练习三十三《鱼我所欲也》与《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练习三十四《唐雎不辱使命》与《公输》练习三十五《出师表》与《隆中对》练习一、《湖心亭看雪》与《满井游记》练习(甲)湖心亭看雪张岱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5年中考备考课内外文言文对比阅读训练四川省合江县泸高分校何泽彬一、阅读下面的文言节选,回答下面的问题。
(20分)【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节选自陶渊明《桃花源记》)【乙】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
夫子式①而听之,使子路问之,曰:“子之哭也,壹②似重有忧者。
”而曰:“然!昔者吾舅③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
”夫子问:“何为不去也?”曰:“无苛政。
”夫子曰:“小子④识之,苛政猛于虎也。
” (节选自《礼记·檀弓下》)【注释】①式:同“轼”,车前的扶手横木,这里用作动词。
②壹:真是,实在。
③舅:公公。
古代以舅姑称呼公婆。
④小子:古时长辈对晚辈或老师对学生的称呼。
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4分)A阡陌交通..交错交通:相通。
B便要.还家要:通“邀”,邀请。
C子.之哭也子:儿女。
D苛.政猛于虎也:苛:繁重,使人难以忍受。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和意思相同的一项[ ] (4分)A. 见渔人,乃.大惊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司马迁《陈涉世家》)B.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今为.宫室之美为之(《邹忌讽齐王纳谏》)C.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苛政猛于.虎也。
D.夫子式而.听之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4分)A.桃花源人与世隔绝,远离战乱,没有繁重的赋税和无尽的徭役;环境优美,民风淳朴。
人们安居乐业,祥和幸福。
B.虽然一家祖孙三代死于虎口,但是泰山妇人深知山下世间苛政带来的灾难远比山中的虎患更为惨烈,更令人不堪忍受。
C.从表达方式看,甲乙两文都运用了记叙或描写;桃花源人、泰山妇人都不愿意离开他们各自生活的地方。
D.甲文主要运用了对比反衬的手法寄托作者的理想,乙文主要运用了想象虚构的手法突出主题。
4.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5分)①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译文】②今吾子又死焉【译文】5.用/给下面的的文言断句(共6处,每处0.5分,共3分)陶潜字元亮少怀高尚博学善文颖脱不羁任真自得为乡邻之所贵。
二、阅读【甲】【乙】两篇文言,回答文后的问题。
(20分)(甲)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乙)孙叔敖遇狐丘丈人,狐丘丈人曰:“仆①闻.之,有三利必有三患,子知之乎!”孙叔敖蹴然②易容曰:“小子不敏,何足以知之?敢问何谓三利,何谓三患?”狐丘丈人曰:“夫爵高者,人妒之;官大者,主恶.之;禄厚者,怨归之③。
此之谓也。
”孙叔敖曰不然吾爵益高吾志益下④吾官益大吾心益小吾禄益厚吾施益博。
可以免于患乎?”狐丘丈人曰:“善哉言乎!尧,舜其尤病诸⑤。
”(《孙叔敖遇狐丘丈人》)[注]①仆:对自己的谦称。
②蹴然:吃惊不安的样子。
③怨归之:怨恨会集中于他。
④吾志益下:我的心志越在于下层。
⑤尧,舜其尤病诸:这种事连尧、舜他们都特别担心做不到呢。
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4分)A.必先苦.其心志(苦于……)B.入则无法家拂.士(通“弼”,辅佐)C.仆闻.之(听说)D.官大者,主恶.之(讨厌,厌恶)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 (4分)A.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B.舜发于畎亩之.中此之.谓也C.所以..兴隆也(陈寿《隆中对》)..动心忍性此先汉所以D.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孙叔敖曰:不然.。
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4分)A.甲段列举舜、孙叔敖等人的例子证明了成就大业者,通常要在生活、思想和行为等方面经受一番艰难甚至痛苦的磨练。
B.乙段狐丘丈人说“三利必有三患”,其原因是大多人得“三利”之后纵情傲物,放任自己,以至于以荣升开始而以失败告终。
C.甲段气势充沛,感情强烈,富于鼓动性;乙段善于运用譬喻来陈说事理,辩论是非,既能引起人们的注意,又增强了说服力。
D.乙文中孙叔敖所持的观点与甲文中“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的观点相近。
4.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5分)(1)人恒过,然后能改。
(3分)[译文] (2)可以免于患乎?(2分)[译文] 5.用/给下面的的文言断句(共7处,每处1分,共3分)孙叔敖曰不然吾爵益高吾志益下吾官益大吾心益小吾禄益厚吾施益博。
三、阅读[甲]、[乙]两则文言文,完成问后各题(20分)[甲]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乙]余忆年少时,住西湖。
每至夏日,临湖赏荷,便欣然忘食。
一日,偕数友,观荷于湖边亭中。
兴正浓,忽有大雨倾盆而至,湖中荷花尽作飘摇之态。
少时,雨过天晴,波澜不惊,湖天一色。
荷花为雨所洗,鲜妍明媚,袅娜多姿,清丽雅致,实为花中仙子也。
李太白诗云“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余以为妙绝。
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4分)A.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亲近而不庄重)B.余以为妙.绝(美妙到了极点)C.偕.数友,观荷于湖边亭中(携带)D. 濯.清涟而不妖(洗)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 (4分)A.湖中荷花尽作飘摇之.态水陆草木之.花B.实为.花中仙子也不足为.外人道也(陶渊明《桃花源记》)C.忽有大雨倾盆而.至莲之出淤泥而.不染D.牡丹之爱,宜乎.众矣等死,死国可乎.(司马迁《陈涉世家》)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4分)A.甲文通过对莲的形象和品质的描写,歌颂了莲花坚贞的品格,从而也表现了作者洁身自爱的高洁人格和洒落的胸襟。
B.乙文赏荷观其形美,表现雨中荷花的“荷花尽作飘摇之态”,描绘雨后荷花的语句是“鲜妍明媚,袅娜多姿”。
C.甲文作者不仅运用了托物言志、对比反衬等表现手法,还善于把记叙、描写、议论、抒等表达方式情融为一体,使之相得益彰。
D.两篇游记所用方式虽然不同,所写角度也也有差异,表现了作者把莲花当做人来写,表明自己喜爱之情。
4.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5分)(1)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2分)[译文](2)每至夏日,临湖赏荷,便欣然忘食。
(2分)[译文]5.用/给下面的的文言断句(共6处,每处1分,共3分)藩年十五尝闲处一室而庭宇芜秽父友同郡薛勤来候之谓藩曰孺子何不洒扫以待宾客藩曰:“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安事一室乎?”勤知其有清世志,甚奇之。
(《陈蕃愿扫除天下》)四、阅读【甲】【乙】两段选文,完成文后各题。
(共20分)【甲】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前人之述备矣。
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耀,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
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
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是进亦忧,退亦忧。
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
噫!微斯人,吾谁与归?【乙】余为儿童时,闻山游者说峡山寺,难为俦①远地,尝以为无缘能来。
及兹获游,周历五峰,然后知峡山之名于世,有其故焉。
于灵鹫寺时,述诸山居之所长,而未言其所不足。
如虎丘之剑池不流天竺之石桥下无泉麓山之力不副天奇灵鹫拥前山不可视远峡山亦少平地泉出山无所潭。
乃知物之全能,难也。
况求友择人而欲责全耶?去其所阙,用其所长,则大小之材无遗,致天下於治平②也,弗难矣。
(《题峡山寺》)【注释】①俦(chóu):伴侣,此处用作动词,结伴同游。
②治平:政治修明,社会安定。
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4分)A.去.国怀乡(离开) B.至若春和景.明(美景)C.然后知峡山之名.于世(出名,著名) D.去其所阙.(通“缺”,指缺点)2.选出下列加点词语意思、用法相同的一项[ ] (3分)A.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入则.无法家拂士(《生于忧患,死于安乐》)B.不以.物喜全石以.为底(柳宗元《小石潭记》)C.而.未言其所不足学而.不思则罔(《<论语>十则》)D.有其故焉.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3.选出对【甲】【乙】两段选文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 (3分)A.甲文先写登岳阳楼所见的自然风光,接着写“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景不同,情亦不同,一阴一晴,一悲一喜,形成鲜明的对比。
B.甲文写景、抒情、议论紧密结合,把人物的感受融入景物描写之中。
C.乙文中,作者通过写童年时听旁人的讲述,从正面表现了峡山寺的美景。
D.乙文是一篇借题发挥之作,写峡山寺只是一个引子,目的是引出后面的议论。
4.用现代汉语解释下面两个句子。
(6分)(1)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译文】(2)乃知物之全能,难也。
况求友择人而欲责全耶?【译文】5.用“/”在【乙】文的原文中给画浪线的句子断句(断7处,共4分)五、阅读【甲】【乙】两段选文,完成文后各题。
(共20分)【甲】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
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
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
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同舍生皆被绮绣,戴珠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