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微生物学(双语)教学大纲

合集下载

专业基础课-《微生物学》课程教学大纲(英文班)

专业基础课-《微生物学》课程教学大纲(英文班)

《Microbiology》课程教学大纲适用对象:2015 PHARMACY 3(学分:3 学时:54 )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This course introduces the broad discipline of micorbiology at a depth of not found in any other textbook, mainly covering introduction to microbiology; microbial nutrition, growth, and control; microbial metabolism; microbial molecular biology and genetics; the diversity of the microbial world; ecology and symbiosis; host defenses; microbial deseases and their control.Provide basic knowledge of the principles of microbiology, including theory and application of microbial struction and funciton, nutrition and growth control, viral diversity.二、教学内容和要求(含每章教学目的、基本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三、课程的重点和难点:The History and Scope of Microbiology;Microscopes and the Study of Microbial Structure;Procaryotic Cell Structure and Function;Ecaryotic Cell Structure and Function;Viruses and Other Acellular Agents;Microbial Nutrition;Microbial Growth;Control of Microorganisms;Introduction to Metabolism;Catabolism: Energy Release and Conservation;Anabolism: The Use of Energy in Biosynthesis;Genes: Structure, Replication, and Expression;Regulation of Gene Expression;Mechanisms of Genetic Variation;Microbial Genomics;Biotechnology and Industrial Microbiology;Microbial Evolution, Taxonomy, and Diversity;The Archaea;The Deinococci and Gram-Negative Nonproteobacteria;The Proteobacteria;The Low G+C Gram-Positive Bacteria;The High G+C Gram-Positive Bacteria;Eucaryotic Microbes;Viral Diversity.四、参考性教学时间安排:五、实践(实验)教学环节(含实验项目、实践内容):六、教材和主要参考书:<Prescott's Principles of Micorbiology, 7th, Willy et al.><Laboratory Exercises in Microbiology, 5th, Precott et al.><Schaechter's Mechanisms of Microbial Disease, 5th, N. Cary Engleberg et al.><Sherris Medical Microbiology, 6th, Kenneth Ryan et al.>七、其他说明:1. All the courses are instructed with formal English for the pure English teaching class. This rule is not only fit the teacher but also all the students.2. For the normal class, all the presentations are under English, and try partial English teaching during class. The students can choose any language to respond.3. The final score are divided into seven parts as following:。

13422511《普通微生物学》课程教学大纲

13422511《普通微生物学》课程教学大纲

GDOU-B-11-213《普通微生物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简介普通微生物学是研究微生物细胞形态结构、生理生化、遗传变异及其生态环境的课程。

它即是现代生物科学、生物工程、生物技术和相关学科的基础,又是处于生物科学前沿的极具潜力的独立学科。

它是生物科学、生物技术、生物工程、环境工程、环境保护等专业的必修课。

要求学生掌握微生物学的基础理论和基本实验技术。

微生物学是生命科学领域中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而微生物学实验是微生物学教学的重要环节。

通过学习微生物学实验操作与教学网络教育,使学生掌握了微生物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技术,而且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综合素质。

\课程大纲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微生物学是研究微生物细胞形态结构、生理生化、遗传变异及其生态环境的课程。

它即是现代生物科学、生物工程、生物技术和相关学科的基础,又是处于生物科学前沿的极具潜力的独立学科。

它是生物科学、生物技术、生物工程、环境工程专业的必修课。

要求学生掌握微生物学的基础理论和基本实验技术。

二、课程的目的与基本要求:通过本课程的系统学习,使学生掌握有关微生物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及应用微生物学理论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

主要掌握原核微生物、真核微生物的形态特征,非细胞生物的结构和属性,微生物的营养、代谢,微生物的生长与环境条件,微生物生态、遗传、传染与免疫的基本理论和知识。

{三、面向专业:环境科学、生物技术四、先修课程:基础生物学、生物化学五、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微生物学是环境保护专业的学位课程,在本学科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通过本课程的系统学习,使学生掌握有关微生物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及应用微生物学理论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

为后续学习的环境保护学、污水处理生物工艺学、环境监测等专业课程奠定必要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技能.六、教学内容安排、要求、学时分配及作业:绪论(2学时)本章的重点与难点:掌握微生物的地位和对人类的贡献、微生物学的发展简史及其分科。

微生物学教学大纲

微生物学教学大纲

微生物学教学大纲一、课程概况微生物学是生物科学(师范)专业必修课程,该课程是在细胞、分子或群体水平上研究微生物的形态构造、生理代谢、遗传变异、生态分布和分类进化等生命活动基本规律,并将其应用于工业发醇、医药卫生、生物工程和环境保护等实践领域的科学。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了解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微生物的生物多样性和自然资源,掌握微生物的基本生物学特点和微生物学的基本理论,掌握研究微生物的主要技术和方法;了解微生物学的发展及其在生物学发展中的作用,了解微生物在工业、农业、医药、环境保护、能源等领域的实际应用,使学生较全面地了解该学科的发展前沿、热点和问题,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及工作实践打下宽厚的基础。

同时,通过微生物学课程的系统学习,理解科研伦理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性,养成关爱生命、崇尚科学、尊重事实、生态环保的意识;通过小组作业等形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

三、课程目标四、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指标点对应关系五、课程教学内容第一章绪论课程目标1、2课程目标支撑关系教学目标了解微生物的基本概念、发展简史和微生物学基本范畴;理解微生物的基本特征;掌握微生物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及原理。

教学重点微生物的定义和特性,微生物的种类,微生物的应用。

教学难点如何理解列文虎克、巴斯德和柯赫对微生物学发展的贡献以及与人类认识微生物世界的关系。

学时课堂教学2学时,课外自主学习不少于2学时。

教学方法讲授法、案例法主要内容 1.什么是微生物2.人类对微生物世界的认识史3.微生物学的发展促进了人类的进步4.微生物的五大共性5.微生物学及其分科学习方法自主学习第二章原核生物的形态构造和功能课程目标课程目标1、2、4支撑关系教学目标要求学生了解原核微生物的定义和基本类群;掌握原核生物的一般构造和特殊构造及其功能。

教学重点各种原生物的个体形态、结构,群体特征,繁殖方式,立克次氏体、支原体和衣原体的特性,蓝细菌的特性。

教学难点细菌细胞壁的组成、结构及革兰氏染色的机制,芽孢的耐热机制。

微生物学教学大纲

微生物学教学大纲

微生物学》教学大纲学时数:90 专业:临床医学课程的性质、目的和任务微生物学是一门独立的学科,主要特点是与其它的基础学科及临床传染病学等有密切的关系,是培养优秀的临床医生所必不可少的基础学科之一。

培养目标是让学生掌握微生物学的基本理论,并对相关的临床疾病及传染规律有初步的了解,为传染病及感染性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打下基础。

二.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1 .微生物学理论课:了解微生物学的发展历史,掌握各类微生物的基础知识,并使学生掌握收集相关知识、信息的思路、技能,了解致病性微生物与相应感染的关系。

2 .微生物学实验:根据微生物学教学改革的发展,实验课容将逐渐减少,形式上以示教为主,动手实验为辅。

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对微生物的分布、分离、培养及无菌操作技术等有一定的了解。

三.教学容第一章.绪论目的与要求:使学生了解微生物学的发展历史,相关领域的研究进展及微生物学涉及的容、围、微生物与传染病的关系、学习的方法。

学时:2 小时容: 1 、微生物学发展历史与现状2 .微生物与传染病。

传染病的病原学诊断3 .新技术对传染病控制的意义和应用方向4 .微生物的分类第二章.细菌的结构目的与要求:了解细菌的细胞结构,与生物学功能及抗菌感染药物作用的关系。

学时:3 小时容:1 、细菌的进化位置2 .细菌的基本结构及抗菌药物的作用靶目标3 .细菌的特殊结构及生物学功能4 .细菌的形态学检查方法与应用第三章.细菌的生长与代目标与要求:了解细菌生长的必需条件,细菌繁殖的方式、速度及其生物学和临床的意义。

掌握细菌在人体的分布及意义,培养基的主要种类和应用。

了解细菌代产物在临床疾病及诊 断中的意义。

3 小时1、细菌的生长方式、生长曲线2 .细菌生长的条件:营养物、 ph 值、温度、气体环境。

“定植”的概念3 .细菌的代特点4 .代产物及其生物学的意义5 .培养基的制备与应用第四章. 细菌的遗传与变异了解细菌的基因结构、遗传规律。

从分子、细胞及生物群三个层次上理解变异的机制、 生物学的意义。

(完整版)微生物学教学大纲

(完整版)微生物学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微生物学》授课大纲学时数: 72讲课:72学制:四年制本科适合专业:生物科学有关专业一、本课程的性质和任务(一)课程的性质微生物学是生命科学中一门理论与实践性较强的重要基础课程,是一门对现代生命科学的发展发挥着不可以取代的重要作用的学科,故本课程分为理论解说和实践授课两大部分(实验部分还有授课大纲)。

理论课授课主要解说微生物发展的历史、微生物的形态构造、营养和代谢特点、遗传规律、生态、传染与免疫和系统分类等内容。

(二)课程的任务:本课程主要面对生物科学专业的本科学生讲课,是专业必修课。

经过学习微生物的形态构造、生理生化、生长生殖、遗传变异、生态分布、传染免疫、分类判断以及微生物与其他生物的互有关系及其多样性,在工、农、医等方面的应用,认识该学科的发展前沿、热点和问题,使学生牢固掌握微生物学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认识微生物的基本特点及其生命活动规律,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及工作实践打下宽厚的基础。

二、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联系:微生物学是一门专业基础课,与好多课程关系亲近,应在生物化学、遗传学、生理学等课程的基础进步行学习,并为今后专业课,如遗传学、生物化学等课程的学习确定基础。

三、授课内容(一)第一章绪论一、本学期的授课安排二、微生物和你三、微生物学四、微生物的发现和微生物学的发展五、 20 世纪的微生物学六、 21 世纪微生物学发展的特点和趋势授课基本要求:学习微生物学这门课程,必定第一认识什么是微生物、主要种类、特点、发展情况、研究意义等等。

本章要修业生在联系本质的情况下掌握微生物的见解、特点,并提起学生学习微生物的兴趣。

主要知识点与重点:微生物的见解、类群及特点。

(二)第二章微生物的纯培养和显微技术第一节微生物的分别和纯培养一、无菌技术二、用固体培养基获得纯培养三、用液体培养基获得纯培养四、单细胞(孢子)分别五、选择培养分别六、微生物的珍藏技术第二节显微镜和显微技术一、显微镜的种类及原理二、显微观察样品的制备第三节显微镜下的微生物一、细菌和古菌二、真菌三、藻类四、原生动物授课基本要求:掌握微生物学研究的基本技术,即无菌技术、纯种分别技术、培养技术及显微镜技术。

微生物学课程教学大纲

微生物学课程教学大纲

微生物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名称:微生物学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课程学分:_____课程总学时:_____适用专业:_____二、课程的性质、目的和任务(一)课程性质微生物学是一门在细胞、分子或群体水平上研究微生物的形态构造、生理代谢、遗传变异、生态分布和分类进化等生命活动基本规律,并将其应用于工业发酵、医学卫生、生物工程和环境保护等领域的科学。

本课程是_____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

(二)课程目的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微生物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实验技能,了解微生物在自然界中的分布、作用以及与人类的关系,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和今后从事相关专业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课程任务1、使学生掌握微生物的形态结构、生理生化、遗传变异、生态分布等方面的基本知识。

2、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包括微生物的培养、观察、染色、分离、鉴定等。

3、培养学生运用微生物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科学素养。

三、课程教学内容及要求(一)微生物学绪论1、微生物的概念和特点微生物的定义微生物的特点,如个体微小、结构简单、代谢多样、繁殖迅速等2、微生物的类群原核微生物:细菌、放线菌、蓝细菌等真核微生物:真菌、原生动物、藻类等非细胞型微生物:病毒、亚病毒等3、微生物学的发展简史微生物学的初创时期微生物学的奠基时期微生物学的发展时期4、微生物学的研究内容和方法微生物学的研究内容,如微生物的形态结构、生理代谢、遗传变异、生态分布等微生物学的研究方法,如显微镜技术、无菌操作技术、培养技术、染色技术等(二)原核微生物1、细菌细菌的形态和大小细菌的细胞结构,如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核区等细菌的繁殖方式细菌的群体特征2、放线菌放线菌的形态和结构放线菌的繁殖方式放线菌的菌落特征3、蓝细菌蓝细菌的形态和结构蓝细菌的生理特性蓝细菌的分布和作用4、支原体、立克次氏体和衣原体支原体的特点和致病性立克次氏体的特点和致病性衣原体的特点和致病性(三)真核微生物1、真菌真菌的形态和结构真菌的繁殖方式真菌的菌落特征常见真菌的代表种类,如酵母菌、霉菌等2、原生动物原生动物的形态和结构原生动物的营养方式和繁殖方式原生动物的分类和代表种类3、藻类藻类的形态和结构藻类的繁殖方式藻类的分类和代表种类(四)病毒1、病毒的形态和结构病毒的大小和形态病毒的结构组成,如核酸、衣壳、包膜等2、病毒的复制病毒的吸附和侵入病毒的核酸复制和蛋白质合成病毒的装配和释放3、病毒的培养和检测病毒的培养方法,如细胞培养、鸡胚培养、动物接种等病毒的检测方法,如血清学检测、分子生物学检测等4、病毒的分类和致病性病毒的分类原则和分类系统常见病毒的致病性,如流感病毒、肝炎病毒、艾滋病病毒等(五)微生物的营养和培养基1、微生物的营养物质碳源氮源能源生长因子无机盐水2、微生物的营养类型光能自养型光能异养型化能自养型化能异养型3、微生物对营养物质的吸收方式单纯扩散促进扩散主动运输基团转位4、培养基培养基的定义和分类培养基的配制原则和方法常见培养基的种类和用途(六)微生物的代谢1、微生物的能量代谢发酵有氧呼吸无氧呼吸2、微生物的分解代谢糖的分解代谢脂肪的分解代谢蛋白质的分解代谢3、微生物的合成代谢生物大分子的合成次生代谢产物的合成(七)微生物的生长和控制1、微生物的生长测定细胞数量的测定方法,如直接计数法、间接计数法等细胞生物量的测定方法,如干重法、湿重法等2、微生物的生长规律细菌的生长曲线真菌的生长曲线3、影响微生物生长的因素温度pH氧气渗透压4、微生物的培养方法实验室培养法工业培养法5、微生物生长的控制物理控制方法,如高温、低温、辐射等化学控制方法,如消毒剂、防腐剂、抗生素等(八)微生物的遗传和变异1、遗传物质的基础证明核酸是遗传物质的实验微生物的遗传物质2、基因突变和诱变育种基因突变的类型和特点诱变育种的原理和方法3、基因重组和杂交育种基因重组的类型和特点杂交育种的原理和方法4、菌种的衰退、复壮和保藏菌种衰退的原因和防止方法菌种复壮的方法菌种保藏的方法(九)微生物的生态1、微生物在自然界中的分布土壤中的微生物水体中的微生物空气中的微生物生物体中的微生物2、微生物与生物环境的关系互生关系共生关系寄生关系拮抗关系3、微生物在自然界物质循环中的作用碳素循环氮素循环硫素循环磷素循环(十)微生物的分类和鉴定1、微生物分类的原则和方法分类的原则分类的方法,如传统分类法、数值分类法、分子分类法等2、微生物的分类系统原核生物的分类系统真核生物的分类系统3、微生物的鉴定微生物鉴定的依据微生物鉴定的方法四、课程实验教学内容及要求(一)实验目的通过实验教学,使学生进一步巩固和加深对微生物学理论知识的理解,掌握微生物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技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意识。

生物化学双语课程教学大纲

生物化学双语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教学大纲(course syllabus)
*学习目标(Learning Outcomes)
1.结构生物化学
主要培养学生的基础知识、研究能力、科学素养。
1)生物化学是一门发展中的学科:生物化学是生物多样性的基础;DNA阐明了组成和功能之间的相互关系;从化学概念解释生物分子的性质;基因组学和蛋白组学最新进展;认识到生物化学是生命科学必备的基础知识。
2.MetabolismBiochemistry
Focus on basic knowledge, scientific literacy, andresearch ability.
7)Metabolism: Basic Concepts and Design:Basic ConceptsofMetabolism; ATP;The Oxidation of Carbon Fuels Is an important Source of Cellular Energy; Metabolic Pathways Contain Many Recurring Motifs.
5)糖与糖蛋白:单糖;复杂糖(寡糖和多糖);糖蛋白;凝集素。
6)脂与生物膜:脂肪酸;三类膜脂质分子(磷脂、糖脂、和胆固醇);脂质双分子层;膜蛋白。
2.代谢生物化学
主要培养学生的基础知识、研究能力、科学素养。
7)代谢总论:代谢的基本概念;ATP;碳氧化供能;代谢过程反复使用的模式。
8)氧化磷酸化:电子传递链;氧化磷酸化及调控机制;线粒体内膜的穿梭系统。
Course Introduction:
This courseincludes23chapters.Itcovers twosections: structure biochemistry and metabolism biochemistry.

课程教学大纲-微生物学

课程教学大纲-微生物学

《微生物学》课程教学大纲(执笔人:审核人:教学院长:)课程简介(一)课程代码:(二)课程名称(含英文名称):微生物学Microbiology(三)课程类别:专业必修课(四)修读对象:生物技术专业本科学生(五)总学时与学分:45学时。

其中理论45学时。

2.5学分。

(六)相关课程:先修课程:医学免疫学;后续课程:发酵工程(七)内容提要(不超过200字)本课程主要学习微生物细胞的结构与功能,微生物的营养与代谢、生长繁殖及控制,病毒的分离、鉴定、特性、感染及控制、微生物的基因组、遗传规律与特性、微生物的基因表达、调控及基因工程、微生物的生态、进化、系统发育、分类鉴定及物种多样性,微生物感染与免疫及微生物生物技术与产品。

二、教学目的和教学方法学习微生物学在工、农、医等方面的应用,了解该学科的发展前沿、热点和问题,使学生牢固掌握微生物学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了解微生物的基本特性及其生命活动规律,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及工作实践打下坚实的基础。

教学方法采取多媒体教学与讨论相结合。

三、理论与实践教学学时分配四、选用教材和主要教学参考书教材:《微生物学》沈萍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第二版主要参考书:1.《微生物学教程》周德庆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5 第二版2.《医学微生物学》戚中田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第二版3.《现代工业微生物学》杨汝德主编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1五、理论教学内容(一)第一章绪论主要讲授内容:1.微生物定义及其类群2.微生物学的发展史:微生物与疾病间的关系;免疫学与微生物感染的关系微生物学的未来。

3.微生物学的发展对人类进步的贡献4.微生物的五大共性5.微生物学及其研究内容教学时数:2学时重点与难点:掌握微生物学的特点及微生物的发展历史。

熟悉微生物学的目的。

了解微生物学研究的主要范围。

思考题或练习题:为什么说巴斯德和柯赫是微生物学的奠基人?(二)第二章微生物的纯培养和显微技术主要讲授内容:1.无菌技术2.用固体培养基获得纯培养3.用液体培养基获得纯培养稀释法4.单细胞(抱子)分离5.选择培养6.微生物的保藏技术教学时数:4学时重点与难点:掌握微生物学研究的基本技术,即无菌技术、纯种分离技术、培养技术及显微镜技术。

微生物学教学大纲

微生物学教学大纲

微生物学教学大纲一、引言微生物学是生物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微生物的结构、功能、分类、生理特性、遗传和进化等内容。

本教学大纲旨在为学生提供全面的微生物学知识,并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

二、教学目标1. 熟悉微生物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方法;2. 理解微生物的结构和功能;3. 掌握常见微生物的分类和特征;4. 了解微生物的生理特性和代谢过程;5. 理解微生物的遗传和进化;6. 培养实验技能和科学思维;7. 培养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三、教学内容1. 微生物学的概念和发展历史1.1 微生物学的定义1.2 微生物学的发展历史2. 微生物的结构和功能2.1 细菌的结构和功能2.2 真菌的结构和功能2.3 病毒的结构和功能2.4 寄生虫的结构和功能3. 微生物的分类和特征3.1 细菌的分类和特征3.2 真菌的分类和特征3.3 病毒的分类和特征3.4 寄生虫的分类和特征4. 微生物的生理特性和代谢4.1 细菌的生理特性和代谢 4.2 真菌的生理特性和代谢 4.3 病毒的生理特性和代谢4.4 寄生虫的生理特性和代谢5. 微生物的遗传和进化5.1 微生物的遗传特性5.2 微生物的进化过程5.3 微生物的基因工程应用6. 微生物实验技术和方法6.1 纯培养和鉴定方法6.2 微生物生长曲线的测定6.3 微生物的染色与观察技术6.4 分子生物学技术在微生物学中的应用7. 微生物学在生物工程中的应用7.1 微生物在发酵工业中的应用7.2 微生物在制药工业中的应用7.3 微生物在环境工程中的应用7.4 微生物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四、教学方法1. 授课:讲授微生物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知识;2. 实验:安排微生物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3. 讨论: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思考,培养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4. 小组活动:组织小组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5. 报告和展示:要求学生撰写报告并进行展示。

五、评价方式1. 平时成绩:包括课堂表现、作业质量和实验报告等;2. 期中考试:考察学生对微生物学知识的掌握情况;3. 期末考试:综合考察学生对微生物学的全面理解和应用能力;4. 实验评价:评估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和实验报告质量。

普通微生物学课程教学大纲

普通微生物学课程教学大纲

普通微生物学课程教学大纲一、基本概况课程名称:普通微生物学 ( General Microbiology )课程代码:231010024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学时/学分:70/4(其中理论46学时,实验24学时)需预修课程:生物学基础、生物化学适用专业:适用生物技术专业的本科教学课程简介微生物是一类重要而独具特色的生物群体。

普通微生物学是研究微生物的生命活动的基本规律及其应用的一门学科,是生物科学、生物技术、生物工程、环境工程等专业的基础。

课程以微生物形态结构、生长代谢、遗传变异、生态特性和物种多样性与分类进化五大生物学规律为教学主线,从细胞、分子或群体水平上讲清概念、阐述规律,并介绍微生物在农业、工业、医药卫生、生物工程和环境保护等领域的广泛应用。

同时设置了微生物菌种分离培养、纯化、染色观察、无菌操作、接种、有害微生物控制技术原理和方法等实验内容。

在介绍基础理论的同时,注重引入微生物学近年研究的热点和前沿,及研发应用发展趋势及前景等,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开拓创新思维。

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在掌握微生物学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为后续有关专业课程的学习,及今后工作实践奠定基础。

二、教学目标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在知识和能力等方面达到以下要求:1.理论、知识目标:掌握原核微生物、真核微生物及非细胞微生物的形态、结构、营养、、代谢方式、生长规律及影响因子、遗传变异、生态分布、物种多样性、分类鉴定以及微生物与其他生物的相互关系及其多样性等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了解微生物在现代生命科学发展中的地位和重要作用;了解微生物农业、工业、食品加工、医药、环境保护领域的广泛应用;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扎实掌握微生物学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与实验技术,为后续课程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基因工程、细胞工程等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

综合运用微生物学知识和实验技术手段,理论联系实际,激发创新意识和创新潜能,培养科学研究能力,及在工作应用微生物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普通微生物学(双语)》教学大纲课程编号:0741525002学时:85 学分:5适用专业:四年制生物技术专业一、微生物学的教学目的、任务和要求微生物学是生物技术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

本课程结合生物技术专业的特点,较系统的介绍微生物学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对学生进行微生物学实验的基本操作和基本技能的训练,为生物技术专业课和从事本专业的实际工作打下基础。

微生物学的教学过程,分为理论课和实验课两部分内容。

理论课部分在课堂讲授,应使学生重点掌握微生物各主要类群的形态、构造和生理功能;掌握微生物生命活动的基本规律及控制它们生命活动的基本方法;明确微生物在整个生物界中的地位与在自然界中的分布,在掌握微生物与自然界、人类和动植物关系的基础上,了解微生物在生产实践中的意义。

在系统讲授理论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实验课使学生掌握微生物学的必要操作技术,牢固树立有菌概念,严格执行无菌操作,使学生进一步巩固和加深理论部分的理解。

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基础上,培养学生掌握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记录方法,提高分析与总结的能力。

Course Outline of General MicrobiologyEnroll #:0741525002 Course name:General MicrobiologyLecture hours:85 Credit:5Assumed course:BiochemistryCourse Introduction and Goal:Microbes are the most abundant organisms on earth and have great impact on other areas of biology and general human welfare. Who and where are they, what do they do, and how? Microbiology is the study of organisms too small to be clearly seen by the unaided eye (i.e., microorganisms); these include viruses, bacteria, archaea, protozoa, algae, and fungi. Some microbes (e.g., algae and fungi) are large enough to be visible, but are still included in the field of microbiology.This course is one of the main courses in students majored in biotechnology. Two semesters each of biology and chemistry are assumed. This course introduces the general discipline of microbiology: the morphology and structure of microbiology, microbial growth and its control, metabolism, genetics, immunity and ecology, and the nature of viruses. Through taking this course, students will understand the b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morphology, physiology and genetics) of common microbial strains; and master laboratory skills, such as culture media preparation and sterile and pure culture techniques, isolation of microbial strains from nature.The overall goal of this course is to provide students with a working knowledge of microbiology and biology. Through taking this course, students will learn how to read the literature in the field and how to find answers to their future questions. This course provides an integrated understanding applicable for students aiming for careers in research, teaching and industry.Assignments and Grading:Final exam: 50%, Lab Practice: 30%, Homework: 10%, Presentation: 10%.Presentation:In class, 12 PP slides (including title and conclusions). Graded for clarity, organization, use of time, substantiation of facts, breadth/depth.Textbook:Brock Biology of Microorganisms 11th ed. Madigan, Michael T., John M. Martinko. Prentice Hall. 2006.Lecture hour of this course is 85 hours including 51 hours for theory lecture and 34 hours for lab practice.二、教学内容(一)理论讲授内容第一章绪论本章教学目的、要求:1.认识微生物及其特点,了解它的主要成员。

2.了解微生物学的发展史和为人类进步所做的贡献。

3.了解微生物学的学科发展及与其他学科的交叉、渗透和融合。

教学内容:1.微生物的概念及其在生物学分类中的地位。

2.微生物学的任务与研究微生物的意义。

3.微生物的发现和微生物学的奠基人。

4.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对微生物的认识和利用。

5.近代微生物的发展和我国微生物学的成就。

教学重点、难点微生物的五大共性。

第二章微生物的形态和构造——原核微生物本章教学目的、要求:1.通过本章的学习掌握原核微生物包括的内容及其形态特征。

2.掌握原核微生物的繁殖方式及其生活史。

教学内容:第一节细菌形态结构1.细菌的基本特征。

2.细菌的基本形态(球菌、杆菌、螺形菌)与大小。

3.细菌的基本构造:细胞壁的结构、组成与功能,细胞壁与革兰氏染性的关系。

细胞质膜的结构、组成与功能。

中体、核质体、细胞质、内含物及亚细胞结构。

3.细菌的特殊构造:荚膜、鞭毛、菌毛、芽孢的形态、组成与功能。

4.细菌的繁殖方式。

5.细菌的形态学检查法。

第二节放线菌1.放线菌的基本特征。

2.放线菌的一般形态(基内菌丝、气生菌丝、孢子囊及孢子)。

3.放线菌的菌落特征。

4.放线菌的繁殖方式与生活史。

放线菌的分科介绍与代表属(链霉菌属、诺卡氏菌属、小单孢菌属,游动放线菌属特征)。

第三节蓝细菌第四节立克次氏体、支原体、衣原体支原体、立克次氏体和衣原体第五节古细菌教学重点、难点:1.革兰氏染色。

2.各种原核细胞形态、结构的异同点。

第三章微生物的形态和构造——真核微生物本章教学目的、要求: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掌握酵母菌、霉菌的形态结构、繁殖、菌落等特点,真核微生物与原核微生物细胞结构的区别。

教学内容:第一节霉菌1.霉菌一般形态结构及与细菌、放线菌形态的比较。

2.霉菌的菌落特征。

3.霉菌的繁殖。

4.毛霉、根霉、青霉、曲霉等常见霉菌的形态结构及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

第二节酵母1.酵母细胞的形态大小。

2.酵母细胞的结构:细胞壁、细胞质膜、细胞核、细胞质细胞器及内含物。

3.酵母的培养特征。

4.酵母的繁殖方式。

5.几种重要的酵母(啤酒酵母、解脂假丝酵母、阿氏假囊酵母)。

教学重点、难点:1.各种真核细胞形态、结构的异同点。

2.真菌的繁殖和生活史第四章病毒本章教学目的、要求:了解病毒及其生物学特点。

教学内容:1.病毒的概念、生物学特点及种类。

2.病毒的形态与大小、病毒的化学组成、病毒的结构、病毒的繁殖。

3.病毒的干扰现象,物理、化学、生物因素对病毒的抑制和干扰。

教学重点、难点:病毒的繁殖特点。

第五章微生物的营养本章教学目的、要求:1.了解微生物的营养需要,掌握营养物质透过细胞的主要运输方式。

2.掌握微生物的营养类型及培养基的种类、配制原则。

教学内容:1.微生物的营养需要,营养物及其功能。

2.营养物质透过细胞的主要方式。

3.微生物的营养类型。

4.培养基的种类、配制原则与应用。

教学重点、难点:营养物质透过细胞的主要运输方式。

第六章微生物的代谢本章教学目的、要求:1.掌握微生物的产能代谢的各种方式。

2. 分解代谢与合成代谢的联系。

3.了解微生物的代谢调节与发酵生产。

教学内容:1.微生物的的能量代谢。

2.分解代谢与合成代谢的联系。

3.微生物次生代谢物的合成。

4.微生物的代谢调节与发酵生产。

教学重点、难点:微生物的代谢调节第七章微生物的生长繁殖本章教学目的、要求:1.掌握微生物培养的方法和微生物生长繁殖的测定方法。

2.掌握微生物的生长曲线。

3.了解连续培养与同步生长的基本方法和原理。

4.了解各种因素对微生物生长的影响。

教学内容:1.测定微生物生长繁殖的方法。

2.微生物生长的规律。

3.影响微生物的生长的主要因素。

(温度、氧气、pH)4.微生物培养法概论。

5.有害微生物的控制。

教学重点、难点:微生物的培养与控制。

第八章微生物的遗传变异本章教学目的、要求:1.掌握.微生物遗传性、变异性的概念及其相互关系、遗传物质在细胞中的存在方式、基因突变的类型于规律、菌种保藏的原理及主要方法和菌种衰退的原因、防止及其复壮方法。

2.了解突变与育种的关系、营养缺陷型的筛选及其应用及基因工程及其前景。

教学内容:1.微生物遗传性、变异性的概念及其相互关系。

2.DNA是遗传变异的物质基础及实验根据。

3.遗传物质在细胞中的存在方式。

4.基因突变的类型与规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