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知识点
第七章《力》基础知识点

2014春季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基础知识点第1节《力》知识点1、力1、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其中一个物体叫施力物体,另一个物体叫受力物体。
2、力一般用字母F表示,在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符号是No3、力的产生条件:a、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物体b、物体间发生相互作用。
4、力不能脱离物体而单独存在。
5、物体与物体间的相互作用:a、直接作用(相互接触)b、间接作用(不接触)知识点2、力的作用效果1、力能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a、速度大小改变,方向不变(变速直线运动)b、速度的大小不变, 方向改变c、速度的大小改变,方向改变2、力能改变物体的形状(力能使物体发生形变)知识点3、力的三要素1、力的三要素:a、力的大小b、力的方向c、力的作用点2、力的三要素决定力的作用效果。
知识点4、力的示意图1、为了形象的描述力的三要素,物理学中通常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来表示力,这就是力的示意图。
2、步骤:a、明确受力物体、力的作用点和力的方向b 、从力的作用点向力的方向画力的作用线。
c 、用箭头表示力的方向(箭头必须画在线段末端)。
d 、在箭头旁边标明表示力的字母(弹力F、重力G摩擦力f),有时候还要标出力的大小e 、同一副图中出现多个力时,线段越长,表示力越大。
知识点5、力的作用是相互的1、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2、物体间的力同时产生,无先后之分第2节《弹力》知识点1、形变1、弹性:物体受力时会发生形变,不受力时又恢复到原来的形状,物体的这种性质叫做弹性。
2、塑性:物体受力时会发生形变,不受力时不能复到原来的形状,物体的这种性质叫做塑性。
3、弹性形变:物体在弹性限度内发生发生的形变叫弹性形变(一切物体都可以发生弹性形变)。
4、塑性形变:物体变形后不能自动恢复原状的形变叫做塑性形变。
知识点2、弹力1、定义: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产生的力叫做弹力。
2、分类:a、宏观:弹簧、橡皮筋一类物体形变产生的力b、微观:推力、拉力、压力、支持力3、产生条件:a、两个物体相互接触、相互挤压b、发生弹性形变4、作用效果:阻碍物体发生弹性形变,是形变物体恢复原状的动力(反抗形变)。
第七章 电极电势知识点

第七章电极电势知识点一、解释并记忆1.氧化数(又称氧化值):是某元素一个原子的荷电数,该荷电数(即原子所带的净电荷数)的确定是把成键电子指定给电负性较大的原子而求得。
2.氧化反应:失去电子使元素氧化数升高的过程叫氧化反应。
3.还原反应:得到电子使元素氧化数降低的过程叫还原反应。
4.氧化还原电对:在氧化还原反应中,氧化剂与它的还原产物、还原剂与它的氧化产物组成的体系,称为氧化还原电对,简称电对。
5.氧化型物质:在氧化还原电对中,氧化数较高的物质称为氧化型物质。
6.还原型物质:7.氧化还原半反应:电对物质间的共轭关系式又称氧化还原半反应。
9.原电池:借助于氧化还原反应产生电流的装置称为原电池。
10.电动势(符号E):是指正、负极之间没有电流通过时的电极电势差。
11.电极的标准状态:通常将温度为298K,组成电极的各离子浓度为1mol/L,各气体压力为100kPa 时的状态,称为电极的标准状态(用上标“θ”表示)二、简答题1.简述确定氧化数的规则。
答:确定氧化数的规则有:1)单质中元素的氧化数为零。
2)氢在化合物中的氧化数一般为+1;在二元金属氢化物中氢的氧化数为-1。
3)氧在化合物中的氧化数一般为-2;在过氧化物中的氧化数为-1;在氟氧键中氧的氧化数为+2,如OF2中。
4)简单离子的氧化数等于该离子的电荷数。
5)共价化合物中元素的氧化数等于原子在化合态时的“形式电荷”数。
6)在中性分子中,各元素氧化数的代数和为零;复杂离子(即多原子离子)所带的电荷数等于各元素氧化数的代数和。
2.简述氧化数法配平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原则。
答:(1)得失电子守恒,即氧化剂中元素氧化数降低的总数等于还原剂中元素氧化数升高的总数。
(2)质量守恒定律,即方程式两边各元素的原子或离子总数相等。
3.应用能斯特方程时需注意哪些事项?答:应注意:1)计算前,首先配平电极反应式。
2)组成电极的物质中若有纯固体、纯液体(包括水)则不必代人方程中;若为气体则用分压表示(气体分压代人公式时,应除以标准态压力100kPa)。
《第七章力》知识点总结

《第七章力》知识点总结第一节力1、力的概念:力是的作用。
2、力产生的条件:①必须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物体。
②物体间必须有相互作用(可以不接触)。
3、力的性质: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作用力在任何情况下都是大小,方向,作用在物体上)。
两物体相互作用时,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反之,受力物体同时也是施力物体。
4、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力可以改变。
说明:物体的运动状态是否改变一般指:物体的运动快慢是否改变(的改变)和物体的是否改变。
5、力的单位: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简称,用符号表示。
力的感性认识:拿两个鸡蛋所用的力大约1N。
6、力的三要素:、、和。
7、力的示意图: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把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表示出来,如果没有大小,可不表示,在同一个图中,力越大,线段应越长。
第二节弹力1、弹性:物体的性质叫弹性。
2、塑性: 的性质叫塑性。
3、弹力:物体由于发生而受到的力叫弹力,弹力的大小与弹性形变的有关。
4、弹簧侧力计力的测量:⑴测力计:测量的大小的工具。
⑵分类:弹簧测力计、握力计。
⑶弹簧测力计:A、原理:在限度内,弹簧的与成。
B、使用方法:“看”:量程、分度值、指针是否指零;“调”:调零;“读”:读数=挂钩受力。
C、注意事项:加在弹簧测力计上的力不许超过它的最大。
第三节重力⑴重力的概念:地面附近的物体,由于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重力。
用符号表示。
重力的施力物体是:。
⑵重力大小的计算公式:,其中g=9.8N/kg 它表示质量为1kg 的物体所受的重力为。
物体所受跟它的成。
⑶重力的方向:,其应用是重垂线、水平仪分别检查墙是否竖直和桌面是否水平。
⑷重力的作用点——重力在物体上的作用点叫。
质地均匀外形规则物体的重心,在它的上。
如均匀细棒的重心在它的点,球的重心在。
方形薄木板的重心在两条对角线的。
第七章 平面直角坐标系知识点

第七章 平面直角坐标系知识点本周我们所学的知识主要是平面直角坐标系,其中有以下主要知识点(需熟记)一、点的坐标:⑴在坐标系中已知点标出它的坐标:过点分别作x 轴与y 轴的垂线,在x 轴上的垂足所表示的数即是点的横坐标,在y 轴上的垂足所表示的数即是纵坐标,坐标需写成(x,y),(横坐标在前,纵坐标在后。
⑵已知点的坐标在坐标系中描出点。
分别在x 轴与y 轴上找到表示横坐标与纵坐标的点,过这两点分别作x 轴y 轴的垂线,两线的交点即是所求的点。
二、不同位置下点的坐标特征: a 、象限点:第一象限点(+,+),第二象限点(-,+)第三象限点(-,-)第四象限点(+,-)b 、坐标轴上的点:x 轴上点(x,0),y 轴上点(0,y)注:坐标轴上的点不属于任何象限三、点到坐标轴的距离:点到x 轴的距离=纵坐标的绝对值,点到y 轴的距离=横坐标的绝对值。
即A(x,y),到x 轴的距离=|y|,到y 轴的距离=|x| 四、对称两点的坐标特征:1、 关于x 轴对称两点:横坐标相同,纵坐标互为相反数。
2、关于y 轴对称两点:横坐标互为相反数,纵坐标相同。
3、关于原点对称两点:横、纵坐标均互为相反数。
五、同一水平线(平行于x 轴的直线)、铅直线(平行于y 轴的直线)上点的坐标特征:1、同一水平线(平行于x 轴的直线)上的点:纵坐标相同,2、同一铅直线(平行于y 轴的直线)上的点:横坐标相同。
即若A (a,b), B(a,c)则点A 、B 在同一水平线(平行于x 轴的直线)上,若M (a,b),N(c,b),则点M 、N 在同一铅直线(平行于y 轴的直线)上。
六、水平线段(在水平线上的线段)与铅直线段(在铅直线上的线段)的长度:水平线段长度=两端点横坐标之差的绝对值,铅直线段长度=两端点纵坐标之差的绝对值。
七、用坐标表示平移:1、点的平移规则:平移a 个单位长度:向左平移→横坐标减a,向右平移→横坐标+a,向上平移→纵坐标+a,向下平移→纵坐标-a,反之亦然。
九年级化学下册第七章《应用广泛的酸、碱、盐》核心知识点总结

第七章应用广泛的酸、碱、盐--核心知识点总结一、溶液的酸碱性:(一)酸性溶液、碱性溶液和酸碱指示剂:通过紫色石蕊试液辨别溶液酸碱性:1、凡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的溶液都具有酸性;2、凡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蓝的溶液都显碱性;3、不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色的溶液既不显酸性也不显碱性,呈中性。
通过酚酞试液辨别溶液酸碱性:1、凡能使酚酞试液变红的溶液都显碱性;2、不能使酚酞试液变色(无明显现象)的溶液显酸性或中性。
酸碱指示剂:能检验溶液酸碱性的试液,称为酸碱指示剂,常用的酸碱指示剂有紫色石蕊试液和酚酞试液。
(二)溶液酸碱性的强弱程度:不同酸性溶液的酸性强弱不同,不同碱性溶液的碱性强弱也不同,为此,人们用酸度和碱度来表示溶液酸性或碱性强弱的程度。
用pH 试纸可以测定溶液的酸碱度(即溶液的pH 值)。
pH 的范围通常在0~14 之间,具体如下:1、pH=7 时,溶液呈中性;2、pH<7 时,溶液呈酸性,且pH 越小酸性越强;3、pH>7 时,溶液显碱性,且pH 越大碱性越强。
总之,pH从左向右酸性由强到弱直到呈中性,然后碱性由弱到强。
★pH试纸的使用方法:1、检验溶液的酸碱性:取一小块 pH 试纸置于表面皿或玻璃片上,用玻璃棒蘸取待测溶液点在试纸的中部,待试纸显色后跟标准比色卡对照,便可得知溶液的pH;2、检验气体的酸碱性:先用蒸馏水将一小块试纸润湿,粘在玻璃棒的一端,手持另一端移动玻璃棒使试纸靠近气体,观察颜色变化,判断气体性质。
※注意:1、试纸不可直接伸入溶液;2、试纸不可接触试管口、瓶口、导管口等;3、测定溶液的 pH 时,试纸不可事先用蒸馏水润湿,因为润湿试纸相当于稀释被检验的 溶液,这会导致测量不准确;4、取出试纸后,应将盛放试纸的容器盖严,以免被实验室的一些气体污染。
酸碱指示剂的变色范围:酸碱指示剂的颜色变化是在一定的 pH 值范围内发生的,我们把指示剂发生颜色变化的 pH 值范围叫做酸碱指示剂的变色范围。
第七章知识点:调节知识点:和聚散第—节知识点:调节知识点:和聚散的解剖和生理

第七章调节和聚散第—节调节和聚散的解剖和生理调节和聚散是视力和视觉功能的根本要素,本局部将阐述其概念,并详细讲解有关调节和聚散测量的根本方法和临床应用。
调节和聚散的解剖和生理一、调节的机制睫状肌是由自主神经系统操作的,同时接受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的支配。
(一)副交感的支配副交感纤维起自E-W核。
这些纤维穿出中脑成为第三对脑神经的主干,然后进入眶隔,穿过眶上裂,并成为动眼神经一局部。
动眼神经在睫状神经节发出一支运动根,动眼神经在睫状神经内与副交感神经形成突触。
节后纤维进入眼球内发出睫状短神经,向前穿行于脉络膜腔隙,到达睫状肌,并支配它。
(二)交感神经的支配Gilartin运用解剖、生理、药理、临床和心理的方法证实了交感神经对睫状肌的支配,并在调节中起作用。
交感神经纤维沿着颈交感干走行,在颈上神经节形成突触。
节后纤维沿着颈内动脉到达海绵窦。
进入眼眶后通过睫状神经节的交感根发出两支睫状长神经和一支睫状短神经。
交感神经对睫状肌的支配总结如下:1.交感神经对睫状肌主要是抑制作用,通过β-肾上腺素受体来完成,主要是β2受体。
2.交感神经的作用较小,最大幅度是-1.50D左右。
3.正常的视觉环境中,交感神经的时间效应比副交感神经慢。
到达最大效应需要10~40秒;而副交感神经只需1~2秒。
(一)副交感的支配副交感纤维起自E-W核。
这些纤维穿出中脑成为第三对脑神经的主干,然后进入眶隔,穿过眶上裂,并成为动眼神经一局部。
动眼神经在睫状神经节发出一支运动根,动眼神经在睫状神经内与副交感神经形成突触。
节后纤维进入眼球内发出睫状短神经,向前穿行于脉络膜腔隙,到达睫状肌,并支配它。
(二)交感神经的支配Gilartin运用解剖、生理、药理、临床和心理的方法证实了交感神经对睫状肌的支配,并在调节中起作用。
交感神经纤维沿着颈交感干走行,在颈上神经节形成突触。
节后纤维沿着颈内动脉到达海绵窦。
进入眼眶后通过睫状神经节的交感根发出两支睫状长神经和一支睫状短神经。
初中物理第七章力知识点归纳

第七章知识点概括第1节力1、定义: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符号F2、单位: N 托起两个鸡蛋所用的力大概有1N3、条件:起码要有两个物体物体间要有互相作用③接触和不接触的物体之间都可能有力的作用4、作用成效:力能够改变物体的形状力能够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运动状态改变指:速度大小的改变运动方向的改变运动状态不变是指物体处于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5、三因素: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受力物体上〕,它们都能影响力的作用成效。
6、特色:物体间力的作用是互相的。
同一个物体既是施力物体又是受力物体,力不可以离开物体而存在。
互相作使劲特色:同时产生,同时消逝。
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向来线上,作用在两个不一样的物体上。
第2节弹力1、弹性和塑性物体受力时发生形变,不受力时又恢还本来的形状的特征叫做弹性。
〔弹性有必定的限度,超过这个限度就不可以完整还原。
〕物体受力时发生形变,不受力时不可以自动恢复本来形状的特征叫做塑性。
2、弹力:〔施力〕物体因为发生弹性形变而产生的力。
3、产生的条件:两物体互相接触〔挤压〕并发生弹性形变4、弹力的大小:与弹性形变的程度相关方向:与弹性形变的方向相反作用点:受力物体的接触面上5、常有的弹力:压力、支持力、拉力、推力等。
6、弹簧测力计原理:在弹性限度内,弹簧的伸长量与所受拉力成正比。
7、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答: (1) “三看清〞:看清测力计的量程、分度值以及指针能否瞄准零刻线,假定不是,应调零。
(2)被测力的大小不可以高出量程。
(3)使用前,用手轻轻地往返拉动几次,防备指针、弹簧和外壳之间的摩擦而影响丈量的正确性。
(4)使用时,要使弹簧测力计的受力方向与弹簧的轴线方向一致。
(5)读数时,应保持测力计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视野一定与刻度面垂直。
第3节重力1、万有引力:宇宙间任何两个物体之间都存在互相吸引的力。
2、重力定义:因为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遇到的力。
符号 G施力物体:地球受力物体:地球邻近的全部物体3、重量:重力的大小。
第七章-平面直角坐标系知识点总结

第七章《平面直角坐标系》知识点总结一、有序数对:1、 定义:有顺序的两个数a 与b 组成的数对,记作(a , b);2、 注意:a 、b 的先后顺序对位置的影响。
3、 坐标平面上的任意一点P 的坐标都和有序实数对(心)——对应。
二、平面直角坐标系1、两条互相垂直、原点重合的数轴,组成平面直角坐标系。
0 。
水平的数轴称为X 轴或横轴,取向右为正方向;°。
竖直的数轴称为y 轴或纵轴,取向上方向为正方向; 两坐标轴的交战为平面直角坐标系的原点2、 历史:法国数学家笛卡儿最早引入坐标系,用代数方法研究几何图形;3、 象限:坐标轴上的点不属于但可象限■第一象限:X>0 , y >0■第二象限:x<0 , y>0 ■第三象限:xvO , y <0 ■第四象限:x >0 , y <0■横坐标轴上的点:(x ,0)。
在x 轴的负半轴上时,x<0 ;在x 轴的正半轴上 时,x>0■纵坐标轴上的点:(0, y )。
在y 轴的负半轴上时,y<0,在y 轴的正半轴上 时,y >0三.平行于坐标轴的直线的点的坐标特点:a)在与,轴平行的直线上”所有点的纵坐标相等;b)在与.y 轴平行的直线上,所有点的横坐标相等;YC '点C 、D 的横坐标都等于"; n 「点A 、B 的纵坐标都等于〃?;X■各象限的角平分线上的点的坐标特点:1) 若点P (〃M )在第一、三象限的角平分线上,则加=",即横、纵坐标相等,mn>0; 2) 若点P (加丿)在第二 四象限的角平分线上则川+ 〃 = 0,即横、纵坐标互为相反数mn<0五. 与坐标轴.原点对称的点的坐标特点:♦ 点P 伽n )关于x 轴的对称点为R (ZT ),即横坐标不变,纵坐标互为相反数;♦ 点P (心n )关于y 轴的对称点为P 2 (-加,"),即纵坐标不变,横坐标互为相反数; ♦点P (〃M )关于原点的对称点为出(-心-“),即横、纵坐标都互为相反数;1 n yJ■■■■■■. pi i• 二 — 1 1 1 P -------■ 11 -/?? n 0 1 X1 —〃7 0 -------- X 11 0 X_ n ----- 丄 片 1 U---4_ n 关于X 轴对称 关于y 轴对称 关于原点对六. 用坐标表示平移:见下图七. 点到坐标轴的距离:♦点到X 轴的距离二纵坐标的绝对值;♦点到y 轴的距离=横坐标的绝对值。
九年级物理书第七章知识点

九年级物理书第七章知识点第七章:力和压力一、引言在物理学中,力和压力是非常重要的概念。
它们贯穿于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影响着我们的行为和周围环境的变化。
本章将深入探讨力和压力的本质及其应用,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身边发生的现象。
二、力的概念和特点1. 力的定义力是改变物体状态的原因,它是使物体发生运动、停止运动或改变运动状态的推动或阻碍。
2. 力的单位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牛顿(N)。
牛顿定义为施加在质量为1千克的物体上,使其产生加速度1米/秒²所需的力。
3. 力的特点力既可以使物体加速运动,也可以使物体减速或改变方向。
力具有大小、方向和作用点三个要素。
三、力的类别力可以分为重力、弹力、摩擦力、張力、浮力等。
1. 重力地球吸引物体的力被称为重力。
重力是指物体受到地球或其他天体吸引时受到的力。
重力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和距离有关。
牛顿通过研究万有引力定律表明了重力的本质。
2.弹力当物体被压缩或拉伸时,由于物体内部的弹性力,物体会产生与之相对的力,这种力称为弹力。
3. 摩擦力物体表面之间存在着一种阻碍相对滑动的力,这种力称为摩擦力。
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之间的相互接触面积和表面粗糙程度有关。
4. 張力張力是指物体受到拉力或绳子牵引时所受到的力。
张力的大小与绳子的材料、长度和受力方向有关。
5. 浮力浮力是物体浸入液体或气体中时受到的向上的力。
浮力的大小等于被物体所压挤走的液体或气体的重量。
四、压力的概念和应用1. 压力的定义压力是单位面积上的力的大小。
它反映了物体在单位面积上所受到的压迫程度。
2. 压力的计算压力=力/面积3. 压力的应用压力在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常见的应用有液体中的压强、气体中的气压以及大气压等。
举例来说,气球充气时,气体分子对气球内壁的碰撞就构成了气压,使气球充满空间。
五、总结力和压力是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物理概念。
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而压力反映了物体受力的作用。
通过理解力和压力的概念及其应用,我们可以更好地解释和预测周围世界中的现象,从而更好地引导我们的行为和做出科学决策。
毛概理论知识点(第七章)

第七章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1.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不断发展的,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
改革开放不断推动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2.全面深化改革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必须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深化改革。
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坚持正确方向,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加强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相结合。
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这两句话是一个整体,前一句规定了根本方向,后一句规定了实现路径。
坚持改革的正确方向,最核心的是在改革中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
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的,稳定是前提。
要坚持改革、发展、稳定的统一,把改革力度、发展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程度统一起来,把改善人民生活作为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
3.坚持改革的正确方向方向问题至关重要。
坚持什么样的改革方向,决定着改革的性质和最终成败。
4.正确处理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关系要把握和处理好全面深化改革的一些重大关系,包括处理好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关系、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的关系、全局和局部的关系、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的关系、胆子要大和步子要稳的关系、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等等。
5.开放和改革的关系开放也是改革,开放和改革密不可分、相辅相成,一起成为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强大动力。
6.坚定不移地实行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实施平等互利共赢的对外开放战略,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
7.中国实行对外开放的依据一是对中国长期停滞落后的历史教训深刻总结的结果;二是对当代世界经济、科技发展和国际形势敏锐观察的结果;三是为了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四是为了借鉴和吸收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
第七章-万有引力与宇宙航行章末复习-知识点和题型总结-2023年高一物理期末高效复习专题

第七章:万有引力与宇宙航行 章末复习知识点一:开普勒行星运动定律定律 内容公式或图示开普勒第一定律所有行星绕太阳运动的轨道都是椭圆,太阳处在椭圆的一个焦点上开普勒第二定律 对任意一个行星来说,它与太阳的连线在相等的时间内扫过相等的面积开普勒第三定律 所有行星的轨道的半长轴的三次方跟它的公转周期的二次方的比值都相等公式:a 3T 2=k ,k 是一个与行星无关的常量知识点二.万有引力定律一:内容自然界中任何两个物体都相互吸引,引力的方向在它们的连线上,引力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m 1和m 2的乘积成正比,与它们之间距离r 的二次方成反比.(2)公式 F =G m 1m 2r 2. 3.符号意义(1)G 为引力常量,其数值由英国物理学家卡文迪许测量得出,常取G =6.67×10-11N·m 2/kg 2.(2)r 为两个质点间的距离或质量均匀的两个球体的球心间的距离.二.万有引力的四个特性 特性 内容普遍性万有引力不仅存在于太阳与行星、地球与月球之间,宇宙间任何两个有质量的物体之间都存在着这种相互吸引的力相互性两个有质量的物体之间的万有引力是一对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满足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两个物体上宏观性地面上的一般物体之间的万有引力比较小,与其他力比较可忽略不计,但在质量巨大的天体之间或天体与其附近的物体之间,万有引力起着决定性作用特殊性两个物体之间的万有引力只与它们本身的质量和它们间的距离有关,而与它们所在空间的性质无关,也与周围是否存在其他物体无关三.万有引力的效果万有引力F =G MmR 2的效果有两个,一个是重力mg ,另一个是物体随地球自转需要的向心力F n =mrω2,如图6-2-3所示,重力是万有引力的一个分力.图6-2-31.重力与纬度的关系地面上物体的重力随纬度的升高而变大.(1)赤道上:重力和向心力在一条直线上F =F n +mg ,即G MmR 2=mrω2+mg ,所以mg =G MmR 2-mrω2.(2)地球两极处:向心力为零,所以mg =F =G MmR 2.(3)其他位置:重力是万有引力的一个分力,重力的大小mg <G MmR 2,重力的方向偏离地心.2.重力与高度的关系由于地球的自转角速度很小,故地球自转带来的影响很小,一般情况下认为在地面附近:mg =G Mm R 2,若距离地面的高度为h ,则mg =G Mm (R +h )2(R 为地球半径,g 为离地面h 高度处的重力加速度).所以距地面越高,物体的重力加速度越小,则物体所受的重力也越小.知识点三:万有引力理论的成就的应用一:天体质量与天体的密度 1.求天体质量的思路绕中心天体运动的其他天体或卫星做匀速圆周运动,做圆周运动的天体(或卫星)的向心力等于它与中心天体的万有引力,利用此关系建立方程求中心天体的质量.2.计算天体的质量下面以地球质量的计算为例,介绍几种计算天体质量的方法:(1)若已知月球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的周期为T ,半径为r ,根据万有引力等于向心力,即GM 地·m 月r 2=m 月⎝ ⎛⎭⎪⎫2πT 2r ,可求得地球质量M 地=4π2r 3GT 2.(2)若已知月球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的半径r 和月球运行的线速度v ,由于地球对月球的引力等于月球做匀速圆周运动的向心力,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得G M 地·m 月r 2=m 月v 2r ,解得地球的质量为M 地=r v 2G .(3)若已知月球运行的线速度v 和运行周期T ,由于地球对月球的引力等于月球做匀速圆周运动的向心力,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得G M 地·m 月r 2=m 月·v ·2πT G M 地·m 月r 2=m 月v 2r以上两式消去r ,解得M 地=v 3T2πG .(4)若已知地球的半径R 和地球表面的重力加速度g ,根据物体的重力近似等于地球对物体的引力,得mg =G M 地·m R 2解得地球质量为M地=R2gG.3.计算天体的密度若天体的半径为R,则天体的密度ρ=M 43πR3将M=4π2r3GT2代入上式得ρ=3πr3GT2R3.二:天体运动问题1.解决天体运动问题的基本思路一般行星或卫星的运动可看做匀速圆周运动,所需要的向心力都由中心天体对它的万有引力提供,所以研究天体时可建立基本关系式:G MmR2=ma,式中a是向心加速度.2.四个重要结论设质量为m的天体绕另一质量为M的中心天体做半径为r的匀速圆周运动(1)由G Mmr2=mv2r得v=GMr,r越大,天体的v越小.(2)由G Mmr2=mω2r得ω=GMr3,r越大,天体的ω越小.(3)由G Mmr2=m(2πT)2r得T=2πr3GM,r越大,天体的T越大.(4)由G Mmr2=ma n得a n=GMr2,r越大,天体的a n越小.以上结论可总结为“越远越慢,越远越小”.知识点四:双星问题的分析方法宇宙中往往会有相距较近、质量相当的两颗星球,它们离其他星球都较远,因此其他星球对它们的万有引力可以忽略不计.在这种情况下,它们将各自围绕它们连线上的某一固定点O做同周期的匀速圆周运动.这种结构叫做双星模型(如图6-4-1所示).双星的特点1.由于双星和该固定点O 总保持三点共线,所以在相同时间内转过的角度必然相等,即双星做匀速圆周运动的角速度必然相等,因此周期也必然相等.2.由于每颗星球的向心力都是由双星间相互作用的万有引力提供的,因此大小必然相等,即m 1ω2r 1=m 2ω2r 2,又r 1+r 2=L (L 是双星间的距离),可得r 1=m 2m 1+m 2L ,r 2=m 1m 1+m 2L ,即固定点离质量大的星球较近.知识点五:宇宙航行一:宇宙速度数值意义第一宇宙速度 7.9 km/s卫星在地球表面附近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的速度第二宇宙速度 11.2 km/s 使卫星挣脱地球引力束缚的最小地面发射速度第三宇宙速度 16.7 km/s 使卫星挣脱太阳引力束缚的最小地面发射速度1.第一宇宙速度的定义又叫环绕速度,是人造地球卫星在地面附近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所具有的速度,是人造地球卫星的最小发射速度,v =7.9 km/s.2.第一宇宙速度的计算设地球的质量为M ,卫星的质量为m ,卫星到地心的距离为r ,卫星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线速度为v :方法一:万有引力提供向心力→G Mmr 2=m v 2r→v =GM r――→r =R =6.4×106 mM =5.98×1024 kg v =7.9 km/s方法二:重力提供向心力→mg =m v 2r →v =gr ――→r =R =6.4×106 m g =9.8 m/s 2v =7.9 km/s二:卫星各物理量分析:项目推导式关系式结论v与r的关系GMmr2=mv2r v=GMrr越大,v越小ω与r 的关系GMmr2=mrω2ω=GMr3r越大,ω越小T与r 的关系GMmr2=mr⎝⎛⎭⎪⎫2πT2T=2πr3GMr越大,T越大a与r的关系GMmr2=ma a=GMr2r越大,a越小由上表可以看出:卫星离地面高度越高,其线速度越小,角速度越小,周期越大,向心加速度越小.可以概括为“高轨低速长周期”.三.人造地球卫星的轨道人造卫星的轨道可以是椭圆轨道,也可以是圆轨道.(1)椭圆轨道:地心位于椭圆的一个焦点上.(2)圆轨道:卫星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卫星所需的向心力由万有引力提供,由于万有引力指向地心,所以卫星的轨道圆心必然是地心,即卫星在以地心为圆心的轨道平面内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图6-5-4总之,地球卫星的轨道平面可以与赤道平面成任意角度,但轨道平面一定过地心.当轨道平面与赤道平面重合时,称为赤道轨道;当轨道平面与赤道平面垂直时,即通过极点,称为极地轨道,如图6-5-4所示.2.地球同步卫星(1)定义:相对于地面静止的卫星,又叫静止卫星.(2)六个“一定”.①同步卫星的运行方向与地球自转方向一致.②同步卫星的运转周期与地球自转周期相同,T=24 h.③同步卫星的运行角速度等于地球自转的角速度.④同步卫星的轨道平面均在赤道平面上,即所有的同步卫星都在赤道的正上方.⑤同步卫星的高度固定不变.⑥同步卫星的环绕速度大小一定:设其运行速度为v ,由于G Mm(R +h )2=m v 2R +h,所以v =GMR +h=gR 2R +h四:卫星变轨问题的处理技巧1.当卫星绕天体做匀速圆周运动时,万有引力提供向心力,由G Mmr 2=m v 2r ,得v =GMr ,由此可见轨道半径r 越大,线速度v 越小.当由于某原因速度v突然改变时,若速度v 突然减小,则F >m v 2r ,卫星将做近心运动,轨迹为椭圆;若速度v 突然增大,则F <m v 2r ,卫星将做离心运动,轨迹变为椭圆,此时可用开普勒第三定律分析其运动.2.卫星到达椭圆轨道与圆轨道的切点时,卫星受到的万有引力相同,所以加速度也相同.[考点题型]考点题型一:开普勒行星运动定律1.(2021·河南·商丘市回民中学高一期末)人类对行星运动的研究漫长而曲折,关于开普勒行星运动定律,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定律后,开普勒整理牛顿的观测数据,发现了行星运动的规律B .所有行星的轨道半长轴的二次方跟公转周期的三次方的比值都相等C .开普勒行星运动定律适用于行星绕太阳运动,也适用于宇宙中其他卫星绕行星的运动D .行星环绕太阳运动时,线速度大小始终不变2.(2021·山东聊城·高一期末)2021年5月29日,上午10时30分,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建成暨开通仪式在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
第七章《三角形》知识点归纳与练习

第七章 三角形知识点一: 三角形1、定义:由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的三条线段顺次首尾相接所组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
2、分类:(1)按角分: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2)按边分:不等边三角形;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3、角平分线:三角形的一个角的平分线与这个角的对边相交,这个角的顶点与交点之间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角平分线。
4、中线:连接一个顶点与对边中点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中线。
5、高:从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向它的对边作垂线,顶点与垂足之间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高。
注意:三角形的角平分线、中线和高都有三条。
6、三角形的三边关系:三角形的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任意两边的差小于第三边。
7、三角形的内角: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
如图:180321=∠+∠+∠ 8、三角形的外角(1)三角形的一个外角与相邻的内角互补。
18041=∠+∠(2)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与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
324∠+∠=∠ (3)三角形的一个外角大于任何一个与它不相邻的内角。
4∠>2∠或4∠>3∠6、三角形的周长、面积求法和三角形稳定性。
(1)如图1:C △A BC =AB +BC +AC 或C △A BC = a +b +c 。
四个量中已知其中三个能求第四个。
(2)如图2:AD 为高,S △ABC =·BC ·AD三个量中已知其中两个能求第三个。
(3)如图3:△ABC 中,∠ACB=90°,CD 为AB 边上的高,则有:4321S △ABC =·AB ·CD=·AC ·BC 即:AB ·CD=AC ·BC四条线段中已知其中三条能求第四条。
知识点二:多边形及其内角和1、n 边形的内角和=()2180-⨯n ;2、n 边形的外角和=360。
3、一个n 边形的对角线有()23-n n 条,过n 边形一个顶点能作出()3-n 条对角线,把n 边形分成了()2-n 个三角形。
(健康管理师)第七章-营养与食品安全知识点汇总

第七章-营养与食品安全知识点汇总一、营养学基础1、营养的概念:机体通过摄取食物,经过体内消化、吸收和代谢,利用食物中对体有益的物质作为构建集体组织器官、满足生理功能和体力活动需要的生物学过程。
2、营养素A、概念:是机体为了维持生存、生长发育、体力活动和健康,以食物的形式摄入的必需物质。
人体所需的营养素有碳水化合物、脂类、蛋白质、矿物质和维生素和水,共六大类,有些营养学家将膳食纤维也列入营养素。
B、分类:7 大类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和脂类因为需要量多,在膳食中所占的比重大,成为“宏量营养素”;矿物质和维生素因需要量相对较少,在膳食中所占比重也较小,称为:“微量营养素”。
常量元素:矿物质中有的在体内含量较多(大于体重的 0.01 ),每日膳食需要量都在100mg 以上者,成为常量元素,有钙、镁、钾、钠、磷、氯、硫共 7 种。
微量元素:体内含量小于体重的 0.01 ,每人每日膳食是需要量为微克至毫克的矿物质,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包括铁、碘、锌、硒、铜、钼、铬、钴、锰共9 种。
氟属于可能必需的微量元素。
(教材155和166页上编写“微量元素是8种”是错误的!)维生素 14 种:脂溶性的维生素 A、维生素 D、维生素 E、维生素 K,以及水溶性的维生素C、B1、B2 、B6、B12、烟酸、泛酸、叶酸、胆碱、生物素。
C、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是一组每日平均膳食营养素摄入量的参考值,包括平均需要量(EAR)、推荐摄入量(RNI)、可耐受最高摄入量(UL)、宏量营养素可接受范围、预防非传染性慢性病的建议摄入量、特定建议值(1)平均需要量(EAR):是群体中各个体需要量的平均值,有个体需要量研究资料计算而得;是根据某些指标进行判断,可以满足某一特定性别、年龄及生理状况群体中50%个体需要的摄入水平;这一摄入水平不能满足另外50%个体对该营养素的需要;是制定推荐摄入量的基础。
(2)推荐摄入量(RNI):相当于原来传统使用的RDAS ,可以满足某一特定性别、年龄及生理状况群体绝大多数(97-98%)个体需要量的摄入水平;长期摄入RNI 水平,可以满足身体对该营养素的需要,保持健康和维持组织中有适当的储备。
第七章运动和力知识点总结

第七章运动和力知识点总结一、力1、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出现一个力必然有两个物体: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力不能离开物体单独存在。
(一个巴掌啪不响)。
2、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也可以改变物体运动状态(速度大小、运动方向、运动和静止)。
3、力的三要素是:大小、方向、作用点。
他们都能影响力的作用效果。
4、力的图示:用一条带有箭头的线段,把力的三要素都表示出来。
(三要素+刻度+数值)力的示意图:只表示出方向和作用点(用于受力分析)5、力的作用的相互性: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一个物体对别的物体施力时,也同时受到后者对它的力)。
例如:划船、喷气式飞机等。
二、弹力和力的测量1、弹性:物体受力发生形变,不受力时能自动恢复原状的性质叫弹性。
塑性:物体受力发生形变,不受力时不能自动恢复原状的性质叫塑性。
两者区别:外力撤去后能否自动恢复原状。
2、弹力: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由于要恢复原状,对与它接触的物体产生力的作用,这种力叫做弹力。
理解:①产生条件:相互接触,发生弹性形变,在弹性范围内。
②弹力的方向:垂直于接触面,与形变方向相反。
(弹簧:指向平衡位置;绳:指向绳的收缩方向)。
③弹力是性质力,常见的拉力、压力、支持力都是弹力。
3、弹簧测力计的原理:在弹性限度范围内,弹簧受到的拉力与弹簧的伸长量成正比。
弹簧测力计的结构:弹性很好的钢质弹簧、挂钩、提环、指针和刻度板。
弹簧测力计使用方法:①观察量程和分度值,便于读数。
②观察指针是否指在零点,否则要调零。
③轻轻来回拉动挂钩几次,防止弹簧卡壳。
④测力时,要使弹簧伸长的方向跟所测力的方向一致,弹簧不要靠在刻度板上。
⑤测量时,所测的力不要超过测力计的量程,以免损坏。
⑥读数时,视线要与刻度板垂直。
注意:把弹簧秤倒过来使用会产生什么影响?(竖直方向、水平方向)3、探究“弹簧伸长量与弹力的关系”实验【实验目的】1、探究弹力和弹簧伸长量之间的关系.2、学会利用图象法处理实验数据.【实验原理】1、在弹簧下端悬挂钩码时弹簧会伸长,平衡时弹簧产生的弹力与所挂钩码的重力大小相等。
化学第七章知识点

第7单元 燃烧及其利用一、燃烧和灭火1、燃烧的条件:(缺一不可)(1)可燃物 (2)氧气(或空气) (3)温度达到着火点2、灭火的原理:(只要消除燃烧条件的任意一个即可)(1)消除可燃物 (2)隔绝氧气(或空气) (3)降温到着火点以下3、影响燃烧现象的因素:可燃物的性质、氧气的浓度、与氧气的接触面积 使燃料充分燃烧的两个条件:(1)要有足够多的空气(2)燃料与空气有足够大的接触面积。
4、爆炸:可燃物在有限的空间内急速燃烧,气体体积迅速膨胀而引起爆炸。
一切可燃性气体、可燃性液体的蒸气、可燃性粉尘与空气(或氧气)的混合物遇火种均有可能发生爆炸。
二、燃料和能量1、三大化石燃料: 煤、石油、天然气(混合物、均为不可再生能源)(1)煤:“工业的粮食”(主要含碳元素);煤燃烧排放的污染物:SO 2、NO 2(引起酸雨)、CO 、烟尘等(2)石油:“工业的血液”(主要含碳、氢元素);汽车尾气中污染物:CO 、未燃烧的碳氢化合物、氮的氧化物、含铅化合物和烟尘(3)天然气是气体矿物燃料(主要成分:甲烷),是较清洁的能源。
2、两种绿色能源:沼气、乙醇(1)沼气的主要成分:甲烷甲烷的化学式: CH 4 (最简单的有机物,相对分子质量最小的有机物) 物理性质: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小,极难溶于水。
化学性质: 可燃性 O H CO O CH 222422++点燃(发出蓝色火焰)(2)乙醇 (俗称:酒精, 化学式:C 2H 5OH)化学性质: 可燃性 O H CO O OH H C 22252323++点燃工业酒精中常含有有毒的甲醇CH3OH ,故不能用工业酒精配制酒!乙醇汽油:优点(1)节约石油资源 (2)减少汽车尾气(3)促进农业发展 (4)乙醇可以再生3、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1) 放热反应:如所有的燃烧(2) 吸热反应:如CO CO C 22高温+4、新能源:氢能源、太阳能、核能、风能、地热能、潮汐能氢气是最理想的燃料:(1)优点:资源丰富,放热量多,无污染。
第七章知识点: 交叉圆柱透镜调整柱镜试片轴向

第七章交叉圆柱透镜调整柱镜试片轴向(cross cylinder corrected for the axis of cylinder)交叉圆柱透镜,又称Jackson交叉柱镜,是在两个互为正交的子午轴向上具有量值相同、性质相反的复合式圆柱透镜,在屈光测定的过程中用于对客观屈光检测或散光盘视标检测觉察的规则性散光的轴向和焦度进行微调,也用于觉察未知的规则性散光。
一、交叉圆柱透镜的结构和特性1.双合式透镜概念交叉圆柱透镜为一双合式镜片,一条主子午轴向显示单纯性负圆柱透镜焦力,另一主子午轴向则显示单纯性正圆柱透镜焦力。
综合验光仪上的交叉圆柱透镜焦力通常为-0.25/+0.25 D手持交叉圆柱透镜尚有-0.50/+0.50 D和-1.00/+1.00D等规格。
2.交叉圆柱透镜的结构(1)焦度轴向为检查时便于操作,交叉圆柱透镜装在一个镜片内环上,在内环的边缘上有轴向标记,红点表示负圆柱透镜轴向,白点表示正圆柱透镜轴向,在镜片外环对应的位置上由英文字母P来表示。
(2)翻转手轮位于两个轴向之间的子午轴向中点有一个手轮,在镜片外环对应的位置上由英文字母A来表示。
以手轮所在的子午向为轴心将镜片内环串联在镜片外环上,当旋动手轮时,镜片内环可围绕手轮所在的轴向翻转,使交叉圆柱透镜的两个面交替向外。
(3)面向翻转与轴向互换在交叉圆柱透镜的面向翻转以后,负圆柱透镜的轴向与正圆柱透镜的轴向发生互换,通常将交叉圆柱透镜的负轴接近水平向的面向称为A面,将交叉圆柱透镜的负轴接近垂直向的面向称为B面(图7-1)。
3.交叉圆柱透镜的焦力分析交叉圆柱透镜的负轴向位可显示最大正焦力,向翻转手轮方向移位可显示的正焦力越来越小,至手轮处焦力为O;同样交叉圆柱透镜在正轴向位可显示最大负焦力,向翻转手轮方向移位可显示的负焦力越来越小,至手轮处焦力为O,故在交叉圆柱透镜的手轮轴向上无焦力(图7-2)。
4.交叉圆柱透镜的轴向与柱镜试片的轴向关系综合验光仪上的交叉圆柱透镜移到视孔前后,假设将它的手轮轴向或正、负柱镜轴向与柱镜试片的轴向重合时,会发出轻度的“咔啦〞声,以确认两轴向精确重合。
第七章物理知识点

一、知识点回顾1、力是2、物体间力的作用是。
两物体相互作用是,施力物体也相当于,反之,受力物体同时也是。
3、力的作用效果:(1)力可以改变(2)力可以使物体产生4、力的单位: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简称,用表示。
5、力的三要素:、、和。
6、力的表示法:(1)力的图示:A、定义:用带箭头的线段把力的表示出来的方法。
B、具体做法:沿画一条线段,线段的长短表示力的,在线段的末端画个箭头表示力的,用线段的起点与终点表示力的。
在图上附有。
(2)力的示意图:不需要严格的表示出力的,只表示出力的的简易图示叫力的示意图。
7、弹力:物体受力发生时,就会对跟它接触的物体产生的力叫弹力。
(1)产生条件:①②(2)弹力的方向与物体形变的方向。
8、测量力大小的仪器叫。
实验室常用的测力工具是。
(1)弹簧测力计的原理是。
(2)使用方法:①认清和②观察指针是否指在。
③测量时拉力的方向应与弹簧的轴线方向。
9、相互作用力:(1)只要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施加了力,则另一个物体肯定也会对该物体施加一个力。
这两个力就是。
(2)相互作用力同时产生、同时消失,它们大小、方向、分别作用在物体上,且作用在直线上。
10、(1)重力的概念:叫重力。
重力的施力物体是:。
(2)重力大小的计算公式,其中g=9.8N/kg它表示。
(3)重力的方向:。
(4)叫重心。
质地均匀外形规则物体的重心在它的上。
11、摩擦分类:①两物体没有发生相对运动,但由于有相对运动趋势而产生的摩擦力叫。
②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上发生相对滑动时,在两个物体接触面之间会产生的力,这个力就叫滑动摩擦力。
③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滚动而产生的摩擦力叫。
12、滑动摩擦力:(1)摩擦力产生条件:①②③(2)摩擦力的方向与物体相对运动方向。
(3)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①②③当接触面的粗糙程度相同时,压力越大,滑动摩擦力越。
当压力相同时,接触面越粗糙,滑动摩擦力越。
13、增大和减少摩擦力的方法:(1)增大摩擦力的方法:①②(2)减小摩擦力的方法:①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七章知识点
一、有序实数对
定义:有顺序的两个实数a,b组成的数对,叫作有序实数对记作(a,b)
注意:当a≠b时,(a,b)≠(b,a)
二.平面直角坐标系
1、定义:在平面内两条互相垂直的,原点相互重合的数轴组成了平面直角坐标系。
水平的是X轴或横轴,习惯取向上为正方向;
竖直的数轴叫作y轴或纵轴,取向上为正方向;
交点叫作原点,记作O(0,0)
2、坐标轴上的点的特点:
(1)X轴上的点,纵坐标为0,表示为(x,0)
(2)Y轴上的点,横坐标为0,表示为(0,y)
(3)坐标轴的点,至少有一个坐标为0(√)
3、象限中点的坐标符号特点:
8、坐标的平移:
左右平移,纵坐标不变,横坐标加减,右加左减;
上下平移,横坐标不变,纵坐标加减,上加下减
9、(1)平行于X轴的直线上的点(与Y轴垂直的直线上的点),纵坐标相同(2)平行于Y轴的直线上的点(与X轴垂直的直线上的点),横坐标相同10、用坐标表示地理位置
(1)建立坐标系选择一个适当的参照点为原点,确定X轴,Y轴的正方向(2)根据具体问题确定单位长度
(3)在坐标平面内画出这些点,写出各点的坐标和名称
注意:①通常选择具有标志性的地点或参考物为坐标原点
②通常取正东,正北分别为X轴,Y轴的正方向
11、割补法求面积:
(1)直接法:把要求的图形分割成为可求面积的图形
(2)间接法:用一个大的矩形把要求的面积包括起来,用矩形的面积减去多余的面积
注意:①用到的所有图形都用字母表示出来
②做的辅助线要写出来
12、已知三点求另一个动点使以这四点为顶点的四边形构成平行四边形
步骤:
(1)先画图:过已知的三点分别做对边的平行线,交于D1,D2,D3三点,这三点即为要求的点
(2)再求解:
法一:平移法
法二:对点法(相对的点的横坐标和相等,纵坐标和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