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届佛山市第六中学高三语文三模试卷及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1届佛山市第六中学高三语文三模试卷及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现代文阅读I(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旧
梁实秋
①俗语说,“人不如故,衣不如新”。
其实,衣着之类还是旧的舒适。
新装上身之后,东也不敢坐,西也不敢靠,战战兢兢。
我看见过有人全神贯注在他的新西装裤管上的那一条直线,坐下之后第一桩事便是用手在膝盖处提动几下,生恐膝部把他的笔直的裤管撑得变成了口袋。
人生至此,还有什么趣味可说!看见过爱因斯坦的小照么?他总是披着那一件敞着领口胸怀的松松大大的破夹克,上面少不了烟灰烧出的小洞,更不会没有一片片的汗斑油渍,但是他在这件破旧衣裳遮盖之下优哉游哉的神游于太虚之表。
《世说新语》记载着:“桓车骑不好着新衣,浴后妇故进新衣与,车骑大怒,催使持去,妇更持还,传语云,‘衣不经新,何由得故?’桓公大笑着之。
”桓冲真是好说话,他应该说,“有旧衣可着,何用新为?”也许他是为了保持阃内安宁,所以才一笑置之。
“杀头而便冠”的事情,我还没有见过;但是“削足而适履”的行为,则颇多类似的例证。
一般人穿的鞋,其制作设计很少有顾到一只脚是有五个趾头的,穿这样的鞋虽然无需“削”足,但是我敢说五个脚趾绝对缺乏生存空间。
有人硬是觉得,新鞋不好穿,敝屣不可弃。
②“新屋落成”金圣叹列为“不亦快哉”之一,快哉尽管快哉,随后那“树小墙新”的一段暴发气象却是令人难堪。
“欲存老盖千年意,为觅霜根数寸栽”,但是需要等待多久!一栋建筑要等到相当破旧,才能有“树林阴翳,鸟声上下”之趣,才能有“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之乐。
西洋的庭园,不时的要剪草,要修树,要打扮得新鲜耀眼,我们的园艺的标准显然的有些不同,即使是帝王之家的园囿也要在亭阁楼台画栋雕梁之外安排一个“濠濮间”“谐趣园”,表示一点点陈旧古老的萧瑟之气。
至于讲学的上庠,要是墙上没有多年蔓生的常春藤,基脚上没有远年积留的苔藓,那还能算是第一流么?
③旧的事物之所以可爱,往往是因为它有内容,能唤起人的回忆。
例如阳历尽管是我们正式采用的历法,在民间则阴历仍不能废,每年要过两个新年,而且只有在旧年才肯“新桃换旧符”。
明知地处亚热带,仍然未能免俗要烟熏火燎的制造常常带有尸味的腊肉。
端午的龙舟粽子是不可少的,有几个人想到那“露才扬已,怨怼沉江”的屈大夫?还不是旧俗相因虚应故事?中秋赏月,重九登高,永远一年一度的引起人们的不可磨灭的兴味。
甚至腊八的那一锅粥,都有人难以忘怀。
至于供个人赏玩的东西,当然是越旧越有意义。
一把宜兴砂壶,上面有陈曼生制铭镌句,纵然破旧,气味自然高雅。
“樗蒲锦背元人画,金粟笺装宋版书”更是足以使人超然远举,与古人游。
我有古钱一枚,“临安府行用,准参百文省”,把玩之余不能不联想到南
渡诸公之观赏西湖歌舞。
我有胡桃一对,祖父常常放在手里揉动,噶咯噶咯的作响,后来又在我父亲手里揉动,也噶咯噶咯的响了几十年,圆滑红润,有如玉髓,真是先人手泽,现在轮到我手里噶咯噶咯的响了,好几次险些儿被我的儿孙辈敲碎取出桃仁来吃!每一个破落户都可以拿了几件旧东西来,这是不足为奇的事。
国家亦然。
多少衰败的古国都有不少的古物,可以令人惊羡,欣赏,感慨,唏嘘!
④旧的东西之可留恋的地方固然很多,人生之应该日新又新的地方亦复不少。
对于旧日的典章文物我们尽管喜欢赞叹,可是我们不能永远盘桓在美好的记忆境界里,我们还是要回到这个现实的地面上来。
在博物馆里我们面对商周的吉金,宋元明的书画瓷器,可是溜酸双腿走出门外便立刻要面对挤死人的公共汽车,丑恶的市招和各种饮料一律通用的玻璃杯!
⑤旧的东西大抵可爱,惟旧病不可复发。
诸如夜郎自大的脾气,奴隶制度的残余,懒惰自私的恶习,蝇营狗苟的丑态,畸形病态的审美观念,以及罄竹难书的诸般病症,皆以早去为宜。
旧病才去,可能新病又来,然而总比旧疴新恙一时并发要好一些。
最可怕的是,倡言守旧,其实只是迷恋骸骨;唯新是骛,其实只是摭拾皮毛,那便是新旧之间两俱失之了。
(选自《华夏二十世纪散文精编》,有删改)
1.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A. 开篇对新衣服、新建筑等寻常事物的叙述,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暗示读者正是这些寻常事物引发了“我”的思考,成全了“我”的文学创作。
B. 作者善于借事例说理,如借古代学堂的墙上多年蔓生的“常春藤”“苔藓”,喻指一流学校的文化底蕴,语气中含有一种对旧事物的认同。
C. 人们不肯改变节日的旧俗,是因为这些事关联着他们人生中难以忘怀的一段记忆,不仅具有特殊的意义,也是他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精神寄托。
D. 文章以“人们喜欢新事物”始,以“人生要日新又新”终,首尾呼应,脉络清晰,内容丰富,繁而不乱;文字优美,富有诗情画意和文化韵味。
2. 作者是如何围绕“旧”字展开富有层次感的叙述的?请结合作品具体分析。
3. 本文语言充满古朴典雅的气息,请结合全文加以赏析。
(二)现代文阅读II(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大数据技术是21世纪最具时代标志的技术之一。
国务院发布的《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中提出“大数据是以容量大、类型多、存取速度快、应用价值高为主要特征的数据集合”。
简单的说,大数据就是将海量碎片化的信息数据能够及时地进行筛选、分析,并最终归纳、整理出我们需要的资讯。
大数据对各行各业都有着重要影响,教育也不例外。
互联网时代,没有大数据分析,教育就是在玩概念。
在人类社会的动态博弈中,教育的需求是长期的、动态的。
将大数据的概念引入到教育里,能够让我们在教育或者被教育的过程中,更清晰更准确更迅速,甚至能提前“预知”成功。
基于大数据的精确学情诊断、个性化学习分析和智能决策支持,大大提升了教育品质,也帮助了老师及时掌握学生的真实信息,真正实现因材施教。
大数据的到来,学生在一个课堂中的需求与态度,经由大数据的处理变得可视,这也为教研活动提供了更鲜活的素材。
大数据的渗入真正实现了个性化教育和个性化学习。
基于大数据,可以精细刻画学生特点、洞察学生学习需求、引导学生学习过程、诊断学生学习结果。
通过对学习者学习背景和过程相关的各种数据测量、收集和分析,从海量学生相关的数据中归纳分析各自的学习风格和学习行为,进而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支持。
此外,大数据可以在保障教育规模的情况下实现差异化,一方面可以因材施教,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不同需求推荐合适的学习资源,另一方面可以达成更大的教育规模。
比如MOOC平台突破了传统教育中实体教室的限制,课程受众面极广,能同时满足数十万学习者学习需求。
由此可见,大数据对教育的影响深远重大。
大数据与教育相结合是大势所趋。
(2019-03-20搜狐新闻,《大数据对教育的影响》)材料二:
材料三:
大数据主要在四个方面对教育产生了影响,主要体现在:
(一)对数据价值的认识。
大数据传统数据最核心的区别体现在信息采集的方式以及对数据的应用上。
传统数据的采集方式相对来说只能够彰显出学生的群体水平,而非个人在同学科课堂上“开小差”的次数分別为多少,他在一道题上逗留了多久,等等。
(二)方便教师更全面了解每一个学生。
大数据让教师能够更方便获得每一个学生在学校中的真实信息,例如:在不同考试中的错误对比分析情况,有利于开展个性化教育。
另外,也能够帮助教师根据学生整体学习情況选择最合理、最能让全体学生接受的教学模式,从而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率和学生的学习效率。
(三)帮助学生进行个性化高效学习。
学生借助“大数据”,可以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学习状况,针对性开展自主学习,提高学习效率。
教育领域的大数据与当下发展得如火如荼的在线教育密不可分,当前的教育模式不再仅仅局限于老师讲、学生听、期中期末考试评分等等。
大数据帮助我们以全新的视角判断事物的可行性和利弊性,详尽地展现了在传统教学方式下无法察觉到的深层学习状态,进而有条件为每个学生提供个性化教学服务。
(四)增强教师責任心和强化师德建设。
因为在大数据平台下,教师之间的竞争更加明显和强化,教师要
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和教育素养来应对这种竞争。
例如:在大数据面前,教师教书授业的好坏,对他个人影响甚微;不认真备课、授课的老师,事业将会停滞不前。
(摘编自百度文库《大数据对教育的影响》)材料四:
新型冠状病毒成了2020年飞出来的一只黑天鹅!那么,这只黑天鹅会对中国经济产生怎么样的影响?还是以非典做一个对比,2003年的非典,中国GDP水平12万亿人民币,但是17年后的今天,中国GDP 总量水平已经100万亿,也就是说:中国现在整体的抗风险能力,已经是当年的近10倍!
但是,不可否认,这只“黑天鹅”在很多方面“促进”了我们生活的变化。
比如“线上购物”对“线下购物”的加速替代。
尽管大家早就形成了线上购物的习惯,但是经历这次疫情之后,这个习惯还会被深度发掘,比如买菜,之前我们还是习惯去菜场,但是现在,很多人习惯于在网上买菜了。
如果仅从购物方面来讲,未来的购物一定绝大部分都是在线上完成的,即便是线下场景产生的交易,也会在线上进行,就好比你去商超买东西,手机当场就可以下单,然后很快送到你家里。
再如“线上教育”对“传统教育”的加速代替。
经历这次疫情,很多人习惯了在家里学习,传统的学习/培训机构必须加速转型。
就像互联网改变了产品的流通路径一样,互联网同样也改变了知识传播的路径,以前知识传播只有在教室才能发生,每个老师只能面对几十个最多上百个人授课。
而现在一个老师可以在线上跟上万人乃至几十万人授课,而且这些学生来自全国各地,包括落后山区(只要有网络)。
这就是线上教育的核心优势,它使优势的教育资源平民化,而这一点恰恰是解决我国教育问题的核心。
4. 下列关于“大数据与教育”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教育需要数据分析,引入数据分析的教育可以是清晰、准确的教育,也可以是“预知”成功的教育。
B. 数据可以为教学服务,为学情诊断、学习分析提供支持,有利于教师精确洞察学生需求、引导学习。
C. 大数据使得学生在课堂中的需求与态度变得可视,帮助教师选择最适合的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率。
D. 大数据影响教育的规模,优质课程资源的受众面增大,教育规模扩大;而因材施教缩小了教育规模。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大数据能够将海量碎片化的信息数据及时地进行筛选、分析、归纳、整理,体现出容量大、类型多、存取速度快、应用价值高的主要特征。
B. 根据数据统计可知,教育培训、医疗、影视动漫是某地网民当前最关心的三个话题,这是大数据带来的便利,借此能了解每个人的需求。
C. 对比2003年与2020年GDP水平,可知我国现在整体的抗风险能力显著提升,这说明“黑天鹅”不大可能对我国经济产生动荡性的冲击。
D. 影响生活方式的因素很多,2020年初的疫情使得我们对互联网依赖性凸显,线上购物、在线教育分别对
线下购物、传统教育产生了冲击。
6. 请简要概括,大数据时代给学生学习带来的变化。
(三)现代文阅读III(15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冠状病毒是一个大型病毒家族,已知可引起感冒、中东呼吸综合征(MERS)和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等较严重疾病。
新型冠状病毒是以前从未在人体中发现的冠状病毒新毒株。
人感染了冠状病毒后常见体征有呼吸道症状、发热、咳嗽、气促和呼吸困难等。
在较严重病例中,感染可导致肺炎、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肾衰竭,甚至死亡。
目前,对于新型冠状病毒所致疾病没有特异治疗方法。
但许多症状是可以处理的,因此需根据患者临床情况进行治疗。
此外,对感染者的辅助护理可能非常有效。
(摘自《百度百科》)材料二:
据世界卫生组织估算,新型冠状病毒传播速率为1.4-2.5,远超SARS病毒,但在病毒性致死方面要弱一些,在可以人传人的病毒中,我们熟知的SARS病毒的致死率为9.6%,2012年的中东呼吸综合征(MERS)的致死率为34.5%。
科学防治,既要有科学的认识,也要有科学的方法。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各个方面、各个防控主体坚持科学的态度、采用科学的方法,坚持精准施策、做好协同配合。
比如,救治感染患者,就要按照“集中患者、集中专家、集中资源、集中救治”的原则,将重症病例集中到综合力量强的定点医疗机构进行教治。
又如,做好疫情监测、排查、预警等工作,就要有针对性地加强源头控制,对车站、机场、码头等重点场所,以及汽车、火车、飞机等密闭交通工具,采取通风、消毒、体温监测等必要措施。
无论是个人、社区,还是政府部门,都应该讲究科学方法、注重精准施策,让各项防控举措更加有力、更加有效。
(摘自《科学防治,让各项举措更有力有效》)材料三:
据新华社电,中国科研团队近日在美国《科学》杂志在线发表论文说,他们发现了两种可有效阻断新冠病毒感染的人源单克隆抗体,有望用于抗新冠药物和疫苗的研发。
研究人员从一名新冠康复患者的外周血单核细胞中分离出4种人源单克隆抗体。
实验显示,这4种抗体对新型冠状病毒均有中和能力。
其中两种抗体能够阻断新冠病毒感染,具有进一步被开发成治疗新冠病毒感染药物的潜力。
由北京大学领衔的科研团队17日在美国《细胞》杂志在线发表论文介绍,他们利用高通量单细胞测序技术,从新冠肺炎康复期患者血浆中成功筛选出多个高活性中和抗体。
动物实验证明,这些抗体有望用于
新冠治疗药物研发和短期预防。
(摘自《新冠治疗药物研发两中国团队有进展》)
7. 下列对“冠状病毒”相关知识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冠状病毒可引起感冒、中东呼吸综合征和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等较严重的疾病。
B. 新型冠状病毒是以前从未在人体中发现的冠状病毒新毒株,人感染此病毒后轻者发热、咳嗽、导致肺炎等,重者呼吸困难、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肾衰竭,甚至死亡。
C. 新型冠状病毒可以人传人,传播速率与SARS病毒和中东呼吸综合征(MERS)相比超高,故致死率相对偏高。
D. 对于新型冠状病毒所致疾病,没有特异治疗方法,但根据患者临床情况许多症状可以处理。
8. 下列对材料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新型冠状病毒疫情防控工作要按照“集中患者、集中专家、集中资源、集中救治”的原则,将确诊病人集中到综合力量强的定点医疗机构进行救治。
B. 新型冠状病毒疫情科学防控是一项需要各方坚持科学态度、采用科学方法、坚持精准施策、做好协同配合的系统工程。
C. 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过程中,要对重点场所和密闭的交通工具有针对性地采取必要的措施,才有可能做好疫情的监测、排查、预警等工作。
D. 中国科研团队发现了两种可有效阻断新冠病毒感染的人源单克隆抗体,它们对新型冠状病毒有中和能力,将有可能用于抗新冠药物和疫苗的研发。
9. 根据材料内容概括应对新冠病毒肺炎疫情的做法。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马世奇,字君常,无锡人。
世奇幼颖异,嗜学,有文名。
登崇祯四年进士,改庶吉士,授编修。
十一年,帝遣词臣分谕诸藩。
世奇使山东、湖广、江西诸王府,所至却馈遗。
还,进左谕德。
父忧归。
久之还朝,进左庶子。
帝数召廷臣问御寇策。
世奇言:“闯、献二贼,除献易,除闯难。
人心畏献而附闯,非附闯也,苦兵也。
今欲收人心,惟敕督抚镇将严束部伍,使兵不虐民,民不苦兵,则乱可弭。
”帝善其言,为下诏申饬。
时寇警日亟,每召对,诸大臣无能画一策。
世奇归邸,辄太息泣下,曰:“事不可为矣。
”
十七年三月,城陷。
世奇方早食,投箸起,问帝安在、东宫二王安在,或言帝已出城,或言崩,或又言东宫二王被执。
世奇曰:“嗟乎,吾不死安之!”其仆曰:“如太夫人何?”世奇曰:“正恐辱太夫人耳。
”将自经二妾朱盛饰前世奇讶曰若以我死将辞我去耶对曰闻主人尽节我二人来从死耳世奇曰:“有是哉!”二妾并
自经。
世奇端坐,引帛自力缢乃死。
先是,兵部主事成德将死,贻书世奇,以慷慨从容二义质焉。
世奇曰:“勉哉元升。
吾人见危授命,吾不为其难,谁为其难者!与君携手黄泉,预订斯盟,无忘息壤①矣。
”
世奇修颐广颡,扬眉大耳,砥名行,居馆阁有声,好推奖后进。
为人廉,父死,苏州推官倪长圩以赎锾②三千助丧。
世奇辞曰:“苏饥,留此可用振。
”座主周延儒再相,世奇同郡远嫌,除服不赴都。
及还朝,延儒已赐死,亲昵者率避去,世奇经纪其丧。
其好义如此。
赠礼部右侍郎,谥文忠。
(选自《明史·马世奇传》,有删改)【注】①息壤:文中指誓言。
②赎锾(huán):罚金。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将自经/二妾盛饰前/世奇讶曰/若以我死将辞/我去耶/对曰/闻主人尽节我二人/来从死耳
B. 将自经/二妾盛饰前/世奇讶曰/若以我死/将辞我去耶/对曰/闻主人尽节我二人/来从死耳
C. 将自经/二妾盛饰前/世奇讶曰/若以我死/将辞我去耶/对曰/闻主人尽节/我二人来从死耳
D. 将自经/二妾盛饰前/世奇讶曰/若以我死将辞/我去耶/对曰/闻主人尽节/我二人来从死耳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东宫,可以指太子所居之宫,后来又可以借指太子,这与后宫又可以借指妃嫔是同理。
B. 古时对人死的称呼因严格的等级制度而有所区别,帝王或重臣死称为“崩”。
C. 除服,是古代丧礼仪式之一,也称“除丧”,即守孝期满,除去丧服。
D. 礼部,中国古代官署之一,南北朝北周始设,其长官被称为礼部尚书。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马世奇洁身自好,为人清廉。
他被皇上派遣到各地巡视,拒绝各位藩王的馈赠;当苏州推官倪长圩想用罚金帮助他办丧事时,他予以推辞。
B. 马世奇建言献策,为国担忧。
他为皇上分析时局,提出抵御贼寇策略;当形势日益紧急,大臣们无能为力时,他总是叹息流泪,内心忧虑。
C. 马世奇忠君爱国,慷慨赴难。
在国家处于危亡之际,他与成德相约为了国家共赴黄泉;京城陷落,皇帝生死未卜,他以自杀来表忠心。
D. 马世奇品行高尚,讲求大义。
他严格要求自己,喜欢推举奖励后辈;周延儒被赐死,平日与之亲近的人大多回避,他不顾与周有嫌隙,为其料理丧事。
13.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惟敕督抚镇将严束部伍,使兵不虐民,民不苦兵,则乱可弭。
(2)先是,兵部主事成德将死,贻书世奇,以慷慨从容二义质焉。
(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
阅读下面三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纵笔三首①
苏轼
寂寂东坡一病翁,白须萧散满霜风。
小儿误喜朱颜在,一笑那知是酒红。
父老争看乌角巾②,应缘曾现宰官身。
溪边古路三叉口,独立斜阳数过人。
北船不到米如珠,醉饱萧条半月无。
明日东家当祭灶,只鸡斗酒定膰③吾。
[注]①元符二年(1099年),已经64岁的苏轼被贬州(今属海南省),于岁末作《纵笔三首》。
②乌角巾:古代隐士常戴的头巾。
③膰(fán):祭祀用的熟肉,这里作动词“馈”,进食于人。
14. 下列对这组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 第一首次句以白发申述衰老,“霜”字既显须白之色,又略带凄寒之气。
B. 第二首从寂寞写到热闹,用恬淡的笔触,不露痕迹地来体现闲适之情。
C. 第三首“米如珠”运用比喻和夸张的手法写出被贬之地儋州米价之贵。
D. 第三首的成功之处在于诗人以直截之笔写率真之怀,突出一个“真”字。
15. 苏轼在《赤壁赋》中所表现的人生旷达之情,这三首诗中亦有所体现,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贺《李凭箜篌引》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与苏轼《赤壁赋》中的“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都用了蛟的意象来侧面表现音乐的魅力。
(2)杜牧《阿房宫赋》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述阿房宫烟气缭绕的情景,从侧面生动地表现了阿房宫美女之多。
(3)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生动地表达了物是人非之意,透露出作者深深的悲伤。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9分)
17.下面是我校生物社团学生负责人王哲给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中国著名药学家屠呦呦写的一封短信,其中有几处用语不得体,请指出并改正。
尊敬的屠奶奶:
您好!
作为当今国际中医界霸主,您能够应允忝列本社顾问,百忙之中挤出时间为本社的发展提供绵薄之力,我们十分感激。
本社广大中医学佼佼者恳请您不吝赐教。
敬祝编安
生物社团王哲
2018年1月10日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11分)
18.下列交际用语使用得体的一项是
A. 希望贵公司提供更高效的在线办公软件,特来电垂询。
B. 今日高朋在座,满室生辉,感谢各位光临家父寿筵!
C. 拜读完大作,深感佩服,斗胆稍作斧正,请多包涵!
D. 今日叨扰老师多,请您留步,足下改日再来求教。
四、写作(60分)
19.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分两个阶段进行,第一个阶段是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材料二“中国梦是历史的、现实的,也是未来的;是我们这一代的,更是青年一代的。
”(习近平)材料三“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
”(鲁迅)
读了以上的话,我们会产生许多感想和联想。
请你以“写给2035年”为副标题作文,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
参考答案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A项,“成全了‘我’的文学创作”无中生有。
开篇对新衣服、新建筑等寻常事物的叙述,只是展开话题,说明旧东西的好处、以及旧事物可爱的原因等,与"“我”的文学创作并无关联。
B项,“喻指一流学校的文化底蕴”说法错误。
本句不属于借喻手法。
D项,“首尾呼应”“富有诗情画意”理解错误。
“首尾呼应”不明显:本文以“人念旧”开头,又以“理性对待新旧”结尾。
另外,“诗情画意”文中表现少。
故选C。
【2题详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