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魏晋文论的思想文化背景

合集下载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和思想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和思想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和思想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特殊的时期,这一时期的文化和思想发展具有极大的特点和价值。

在这一时期,文化和思想逐渐从老传统式的延续中走出,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面貌,并且具有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影响在中国古代文化和思想发展中可以延续到今天。

一、文学和艺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和艺术是这一时期最活跃和最富有特色的领域之一。

在这一时期,文学和艺术兴起了许多新的流派和风格,例如田园诗、乐府诗、小说、壁画等等。

田园诗是一种讴歌自然、崇尚田园生活的诗歌形式。

这种诗歌的产生和兴起与当时社会和政治背景有着紧密的联系。

在战乱频繁、社会动荡的情况下,田园诗歌成为人们心灵的寄托和安慰。

代表作品包括《山行》、《赋得古原草送别》等。

乐府诗是另一种流传广泛的诗歌形式,其特点是以民间的歌谣、乐曲为基础,以大众的语言表现社会生活的真实情感。

其代表作品包括《木兰辞》、《长恨歌》等。

小说方面,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小说的黄金时期,形成了具有独特特色的艳情小说、仙侠小说等流派。

其中,艳情小说最为著名,例如《董小宛传》、《西厢记》等作品。

壁画是当时中国艺术的一大特色。

这一时期的壁画多样丰富,内容取材广泛,具有浓郁的民俗风情。

这些壁画的主要载体是政府机构、宫殿、寺庙等建筑物,例如五台山壁画、云冈石窟等。

二、文化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呈现出多元化和复杂性的特征,包括学问、道德、宗教等方面的发展。

在文化方面,特别是学问方面,出现了士族文化和佛教文化两个主要的文化潮流。

士族文化表现为一种以士人为主体的文化,主要是儒家思想的传承和延续。

士族文化的主要表现是诗词、文章、论文等,反映出当时士人的思想、情感和社会观念。

士族文化的代表人物有左思、陶渊明、谢灵运等。

佛教文化是佛教在中国传播的结果。

在这一时期,佛教的传播范围和影响力逐渐扩大,同时,佛教在中国的本土化也逐渐展开。

佛教对于中国文化和思想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佛教文化主要表现为佛教经典翻译、佛教艺术、佛教教育等方面的发展。

论魏晋南北朝的文化背景与文学发展特点

论魏晋南北朝的文化背景与文学发展特点

魏晋南北朝是我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这一时期的文化背景和文学发展特点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文化背景和文学发展两个方面展开论述。

一、魏晋南北朝的文化背景1.政治与社会背景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历史上一个大动荡的时期,政治上的分裂和战乱给当时人们带来了巨大的痛苦与困扰。

这种政治上的动荡也对文化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2.精英文化的形成在这一时期,由于政治分裂和战乱的影响,士族集团逐渐崩溃,儒家精英文化逐渐形成并得到了重视。

儒家文化成为了当时社会的主流文化,对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佛教文化的兴起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文化在我国得到了迅速的发展,这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当时的文化氛围。

佛教文化的兴起对文学发展也产生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二、魏晋南北朝的文学发展特点1.文学思潮的多样性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政治动荡和文化融合,文学思潮呈现出了多样化的特点。

不同的文学思潮相互碰撞、交融,形成了独特的文学风貌。

2.文学风格的独特性在这一时期,文学风格的独特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形成了多种多样的文学表现方式。

诗歌、散文、小说等不同体裁的文学作品,风格各异,展现了当时文学的丰富性。

3.文学作品的主题深邃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作品主题多样,内容丰富,反映了当时社会政治、文化、宗教等方面的重大变化。

这些作品不仅在艺术上具有很高的价值,更是对社会历史的真实记录。

通过对魏晋南北朝的文化背景和文学发展特点的论述,我们可以看到,这一时期的文化背景对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同时也形成了独特且丰富多彩的文学特点。

这些特点不仅对后世的文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也为我国文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魏晋南北朝是我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这一时期的文化背景和文学发展特点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文学发展方面,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作品在内容和形式上呈现出了多样性和独特性,这反映了当时社会历史的变革和精神文化的丰富多彩。

本文将深入探讨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的典型作品和代表性人物,以及这一时期的文学对后世的影响。

中国古代文学史研究10 魏晋文学

中国古代文学史研究10 魏晋文学

三、建安七子及蔡琰
1.建安七子(邺中七子): 曹丕《典论· 文》称孔融、陈琳 论 (《饮马长城窟行》 ) 、王粲(càn) (《七哀诗》《登楼赋》 ) 、徐干 ( 《 室 思 诗 》 ) 、 阮 瑀 (yǔ) 、 应 玚 (yáng)、刘桢(zhēn) (《赠从[có nɡ] 弟》 )为七子。其中王粲誉为“七子 之冠冕”。陈琳、阮瑀以章表书记见称 于时。
3、散文 《与山巨源绝交书》。公元261年,山涛被 任命为吏部郎,这说明“竹林七贤”发生 了分化。山涛举康代自,嵇康得知消息后, 于是给山涛写了一封信,要与他绝交。这 封信在中国书信史上是继司马迁的《报任 安书》之后的又一篇力作。信中反复申说 自己的政治立场和个人的性格、爱好,提 出了“七不堪”、“二不可”为不能出仕 的理由,说自己不能舍其所乐而从其“九 患”。信中鲜明的表明自己的个人意识和 追求个性自由的精神,这正是魏晋文学最 显著的特色。
2.代表作《咏怀诗》82首。 1)内容: ①忧生惧祸。《咏怀》其一“夜中不能 寐”。 ②讽刺统治集团。其三十一“驾言发魏 都”, 其十一“湛湛长江水” ,六十 七“洪生资制度” ③ 遗世独立、高蹈出尘。其三十二“朝 阳不再盛”
其一
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薄帷 鉴明月,清风吹我襟。孤鸿号外 野,翔鸟鸣北林。徘徊将何见? 忧思独伤心。
②艺术成就: 骨气奇高、词采华茂。 第一位大力写作五言诗的文人 (三分之二) 。为我国古典诗歌 从乐府民歌向文人诗转变做出了 巨大贡献。建安诗坛最杰出的代 表。
骨气奇高、词采华茂
奇:志士与才子 高:高远执着的功业理想、超群绝伦 的才华、不为世俗之礼所拘执之见识 奇高:个性、情感的丰富性 华茂:词采丰瞻、音韵声调上的创新、 由五古到五律的先声、艺术表现的多 样化。

魏晋文学总论 (1)

魏晋文学总论 (1)



魏晋南北朝文学的新变



新的文学观念下,文学创作的自由与个 性化; 玄学的兴起和佛教的传入为文学创作带 来新的因素; 语言形式美的发现及 其在文学上的运用。
魏晋南北朝文体的发展




五言古诗达到鼎盛; 骈文兴盛 抒情小赋发展成为骈赋 七言古诗的确立 南北朝乐府民歌对文人的影响 小说初具规模,出现了一批志怪小说和 志人小说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一、魏晋时期的社会现状



徘徊丘陇间,依依昔人居。 井灶有遗处,桑竹残朽株。 借问采薪者,此人皆焉如? 薪者向我言∶“死殁无复馀”。 ——陶渊明《归园田居》其四

二、乱世文学


乱世文学的主题 : 1、生死主题 感慨人生的短促、死亡的不可避免,关于如何 对待生、如何迎接死的思考。
中古文学研究
王 瑶:《中古文学史论》,北京大学出版社, 1986年。
中古文学研究

刘师培:《中国中古文学史讲义》,上海 古籍出版社,2000年。
一、魏晋时期的社会现状
1. 乱世

汉末战乱→三国纷争→八王之乱→西晋 灭亡→北方十六国混战→东晋王敦、桓 玄作乱→北朝、南朝朝代更迭→南北交 攻
2. 社会状况
陆机《文赋》、挚虞《文章流别论》、刘勰 《文心雕龙》、萧统《昭明文选》


文学自觉时代

第三,对文学的审美特性有了自觉的追 求。 形式 内容


文学自觉时代

文学批评的兴盛与文学理论体系的建立
《文心雕龙》 “龙学”

魏晋南北朝文学的新变

论魏晋南北朝的文化背景与文学发展特点

论魏晋南北朝的文化背景与文学发展特点

论魏晋南北朝的文化背景与文学发展特点论魏晋南北朝的文化背景与文学发展特点摘要:魏晋南北朝指的就是从东汉建安时期到隋朝统一中国中间大概四百年的历史时期。

这个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大动荡时期,社会矛盾十分复杂尖锐,这也促进了思想的大解放,文化的大发展,也为文学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发展可能性。

在这个漫长的时期内由于统治政权不稳定,各个利益集团明争暗斗,导致了很多受过教育的有才华的文人雅士得不到赏识和重用,甚至有许多人因为政治理想和统治者的意见不同而获罪,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这个历史时期诞生出来的文学作品也因为其独特的历史背景具有其特殊的文学特点。

关键词:魏晋南北朝;历史背景;文学特点一、魏晋南北朝文学产生的背景1.1士族垄断制度对文学产生的影响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一个士族垄断状况特别严重的历史时期,士族阶层拥有很高的社会地位和很大的政治权利,他们在政治上进行垄断,家族内世袭贵族,许多出身贫寒没有社会地位的文人往往怀才不遇,得不到晋升的机遇,无法施展胸中的抱负,这种严苛的社会现象造成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作品呈现出很多对士族的不满和庶族期望得到晋升、掌控政治权利的情绪特点。

1.2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思想状况魏晋南北朝时期虽然存在政治垄断的畸形社会现象的弊端,但其同时也是中国历史上文学思想飞速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也是在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之后文学思想最为活跃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儒家思想已经逐渐式微,社会混乱碰撞中产生出了许多新的人生观、价值观、社会观。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上逐渐形成了儒、释、道三足鼎立的局势,三个教派都有其大量的信奉者,这一点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作品中也有明确的体现。

二、魏晋南北朝的文化发展过程魏晋南北朝的文学发展过程总体可以分为建安文学、两晋文学以及南北朝文学三个大时期,这三个时期风格有一定的差异,特殊的社会背景使文学在飞速发展的同时也形成了丰富的风格,具有多样性的特点。

魏晋南北朝文学的开端是建安文学,这个时期最具代表性的文学家就是“三曹”,“三曹”即曹操、曹植和曹丕,除此之外还有“建安七子”以及女文学家蔡琰。

第四章魏晋南北朝文论(1.2)

第四章魏晋南北朝文论(1.2)


2、文学理论批评与文学创作具有更密切的关 系。文学理论是文学创作经验的总结,是文 学创作实践的理论升华。如果说先秦、两汉 的文学理论批评多侧重对文学作品的阐释解 说,特别是两汉的文学批评可以说是“六艺 之附庸”,两汉文学批评实质是“经学的批 评”,那么,魏晋六朝的文学批评已经具备 了文学理论批评的现代意义了。从此,文学 理论批评与文学创作并行不悖 ,成为文学之 两翼,共同推动中国文学的繁荣发展。

3、文学理论与学术文化的关系,不再是先秦 两汉时代文学理论依附于哲学、史学、经学, 而是独立于学术文化之外的一门新学科。而 又与同时代的学术文化相互渗透,相互影响。 例如文学理论与魏晋玄学,与佛教、道教等 都有十分密切的关系,又推动了魏晋六朝文 学理论批评的繁荣发展。
4、重视对文学创作本身特点和规律的研究。 鲁迅先生说当时是一个“为艺术而艺术”的 时代。当时的一些理论家对文学的审美特征 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从总体特征上来看,魏晋六朝时期的文学 思想,是由道家思想占据主导地位的。例如, 这一时期的许多文论家都极力推崇自然清新 之美,都倾心于探讨文学的内部规律,都注 重研究探讨文学的审美特征等,这很明显是 继承和发展了老庄道家的文艺观。
站在“文学的自觉”的高度,去审视魏 晋六朝的文学理论,其突出特点表现在以下 几个方面: 1、与先秦两汉文学文学理论批评重“诗言志” 相比,魏晋六朝文学理论以“诗缘情”为旗 帜。从此,“诗言志”说与“诗缘情”说, 成为中国诗歌理论与诗歌批评的两大重要学 说,奠定了中国诗歌“抒情言志”的优秀传 统。
这一时期的思想文化特征总体表现为从 玄学的兴盛到三教合流。 在魏晋南北朝三百多年的历史中,各种社 会政治力量和学术思潮不断分化组合,但也 都有各自的主线。由魏晋“九品中正制”逐 渐形成的特权门阀士族阶层,一直是社会的 主要统治力量。而学术思想上则表现为随着 佛学东渐,玄学兴衰,儒、道、释三家相互 交融,尔后,三教合流成为中国传说过,魏晋六朝是文学自觉的时 代。从文学史的角度来审视,这种文学的自觉性, 主要表现为:一是文学观念的变化,作家创作意识 的增强,即文学抒情言志的自觉性的增强。二是文 学创作题材的开拓,许多新的审美对象被发现被使 用,使文学创作的内容更加丰富多彩。三是作家的 主题意识加强,使文学创作更自觉地追求各自独特 的艺术个性与艺术风格。四是文学理论批评的繁荣, 标志着魏晋六朝人对文学本质的认识有了新的飞跃。 这种文学意识的独立与成熟,乃是魏晋六朝文学处 于自觉时代的主要表现。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思想与文化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思想与文化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思想与文化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历史上一个承前启后的重要时期,也是中国文化史上一个极为重要的阶段。

在这一时期,中国社会发生了深刻的变革,独具特色的思想和文化因此崛起。

本文将从哲学、文学、艺术等方面来探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思想和文化。

一、哲学思想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哲学史上极为重要的时期,涌现出了一批思想家和学派,他们的理论和思想对中国哲学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儒家、道家和佛教三大思想流派。

儒家思想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被称为新儒家。

他们重视天人合一、仁爱道德和敬天爱民,主张“道、德、言、行”相合,推崇“中庸之道”。

禅宗的创始人韦诺和后来的南北朝佛教思想家郦道元、慧远等都曾受过新儒家的影响,他们致力于将儒、道、佛三家思想融合起来,提出了许多新的哲学思想。

道家思想在此时期得到了更深的发展,提出了“无为而治”、“自然而然”等核心思想,强调自由自在、无拘无束、自力更生的理念。

同时道家还长期与野史、众说和治绸的做法进行着自我反思和对话,极大地丰富了中国哲学的思想内涵。

佛教思想在这个时期也得到了广泛传播和发展,尤其是南北朝佛教思想家对佛教的诠释和理解,促进了佛教文化的传输和扩散。

二、文学艺术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文学史上杰出的一个时期,富有特色的文学艺术作品层出不穷,不仅丰富了文学艺术表现形式,也对中国文化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诗歌创作热潮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大盛事,当时出现了一批重要的诗人,如曹操、陶渊明、刘义庆、陶潜等。

他们的诗歌作品不仅形式多样,而且主题也十分丰富,描绘了社会生活、自然景观和人生哲理等方面的内容,形成了独特的哲学思考方式和审美体验。

除了诗歌创作外,散文和小说也在这个时期得到了极为广泛的发展。

南北朝时期的散文对传统文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涌现了一批杰出的人物和作品,如《世说新语》、《列仙传》、《太平广记》等等,这些作品不仅在事实记载方面有极高的价值,而且在人物塑造、情节布局、表达风格等方面都有着突出的创新和发展。

第三章 魏晋南北朝

第三章 魏晋南北朝

• 二、此时期文论的特点 • 1、有了专门的文学批评著作。如曹丕的《典 论· 论文》,陆机的《文赋》、挚虞的《文章流 别论》、刘勰的《文心雕龙》、钟嵘的《诗品》、 等,标志着古代文论进入了一个成熟期。 • 2、开始注重文学的审美特征。文学不再仅仅当 作政教的工具和附庸,它本身的独立地位和审美 作用开始被认识;文人的社会地位有所提高。标 志着“文学的自觉”。
• 四、文论大量出现,并取得很高水平。《典 论论文》、《文赋》、《文心雕龙》、《诗 品》(梁钟嵘)等。这些都是影响深远的佳 作。它们的观点、美学被后世垂范。 • 五、典型文学风格、集团的形成。六朝从 建安风骨起到正始之音、太康诗风、陶渊明 的自然、鲍照的创新、庾信的老成……充分 说明了文学开始成熟。集团有 建安七子, 竹林七贤,太康诗人,玄言诗人、萧梁文学 集团等等。他们的不懈追求使文学成为真的 文学,不在从属别的东西之下。
第二节曹丕《典论· 论文》
• 《典论· 论文》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最早的 专篇论文。文章涉及到文学的地位和价值, 文学创作与作家的关系,文学批评态度, 作家论,风格论,文体论等重要内容。是 中国古代文论开始步入自觉期的一个标志。
• 一、文学价值:文章“不朽”说:
• 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年寿有时而尽, 荣乐止乎其身,二者必至之常期,未若文章之无穷。 是以古之作者,寄身于翰墨,见意于篇籍,不假良 史之辞,不托飞驰之势,而声名自传于后。
• • • • •
一、艺术构思说 如何进行艺术构思,是《文赋》探讨的重点问题。 ①构思准备(艺术体验——“眼中之竹”) 这就是《文赋》正文的第一段所论述的—— “伫中区以玄览,颐情志于典坟。遵四时以叹逝, 瞻万物而思纷。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心 懔懔以怀霜。志眇眇而临云。咏世德之骏烈,诵先 人之清芬。游文章之林府,嘉丽藻之彬彬。慨投篇 而援笔,聊宣之乎斯文。” • 陆机着重强调玄览、虚静的精神境界和知识学问的 丰富积累两方面的内容。提出创作构思的前提条件 是,既要深深地观察作为创作对象的外界事物,同 时又要饱读前人的诗书,从中陶冶自己的心胸,这 样才能写出高境界的文章作品。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与思想变革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与思想变革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与思想变革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由于长期的战乱,这个时期的政治、经济都非常动荡,但这个时期也是中国文化和思想的一个重要的转折点。

在这个时期,中国文化和思想开始发生了重要的变革和创新,涌现出了许多历史上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和艺术家,这些人的思想和作品对今天的中国和世界文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文化与社会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的社会处于一个比较黑暗的时期。

长期以来的战乱导致了社会的分裂和混乱,大量的人口流动和贫困化也使得社会矛盾和冲突日益加剧,在这种背景下,中国的文化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这个时期的文化呈现出一种兼容并蓄、多元化的趋势,这也反映了一个个体多元的社会生态。

在文化方面,魏晋南北朝时期涌现了很多文学作品和艺术形式,如曲艺、小说、绘画等。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曲艺,曲艺源于南北朝时期的民间之声,被称为“六艺之首”,它在中国文学的历史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曲艺以简单易懂的形式,传递着深刻的道理和思想,在普通民众中非常受欢迎。

除了曲艺之外,小说也是这个时期的一个重要的文学形式,它们也常常涉及道理、心理、社会和历史等多个层面。

这些文学作品不仅有助于提高人们的文化素质,更有助于塑造民智和催化社会的变革。

在艺术方面,南北朝时期也涌现出了许多著名的艺术家。

其中以著名的画家顾恺之最为突出,顾恺之是中国古代画家中最具天赋和创造力的一位,他的画作非常富有生命力和表现力,展现出了极高的艺术价值和审美价值。

此外,南北朝时期也出现了不少独具特色的手工艺品,如南朝梓童陶、北朝景德镇瓷器、陕北宝鸡玉器等,这些手工艺品也反映出了这个时期的文化多样性和创新性。

二、思想变革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思想方面,尽管时代非常动荡,但依然涌现出了不少名流和思想家。

这些人的思想观点和理论都对当时中国的文化和社会发展产生过深远的影响,也对未来的中国和全世界的思想和文化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这个时期的思想家主要涉及四大流派,它们分别是儒家、道家、佛教和法家。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文化时期,它的文化风貌和价值观念,对中国乃至世界的历史、文化和哲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文化背景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

这一时期,是从公元220年三国魏、蜀、吴的分立开始,到公元589年隋朝建立为止。

在这近三百年光景中,历经魏、晋、南北朝等多次政权更迭。

在这一时期,社会经济和政治土壤发生了深刻的变革。

新兴的社会力量快速崛起,造成了旧的文化和思想体系的崩溃。

由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处在政治、经济、文化的大变革时期,因此社会文化面貌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二、文化风貌1.文化流派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涌现出了多种不同的流派,包括道教、佛教、儒学和墨学等。

其中,佛教对于社会的文化和思想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帮助中国思想文化向精神上的解放和自由追求转变。

佛教为中国的禅宗和净土宗留下了宝贵的财富。

2.文艺成就魏晋南北朝时期,文艺成就也十分显著。

早期的南朝文学以楚辞为代表,以抒情和感性为主。

中期的南朝文学则以诗歌和宋词为代表,以文学批评和批判为出发点。

而北朝文学则自成体系,其代表人物有陶渊明、乐天等。

3.哲学思想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哲学思想,主要表现为陶朱、儒墨争鸣、玄学流派、佛学思想和道家思想等。

在这些思想学派中,魏晋儒学对于中国的后世儒家思想体系产生了重要影响。

三、文化影响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影响是深远的。

首先,在文学领域,南北朝文学对于中国文学的发展和繁荣起到了重要作用。

楚辞、诗歌、宋词等,都为后世的文学大师们提供了不竭的创作灵感。

其次,在哲学思想领域,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儒学影响了中国千百年的思想史,直接影响了唐宋文化的发展和儒家的荣辱兴衰,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最后,在佛教领域,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佛学对于中国思想文化的改变和革新起到了重要作用。

它让中国人初步体会了一份从生死轮回中获得的自由和解放,同时佛教还为中国的禅宗和净土宗留下了宝贵的遗产。

魏晋南北朝文学概况

魏晋南北朝文学概况

第一章魏晋南北朝文学概况从公元196年(汉献帝建安元年)至公元589年约近四百年,是中国历史上的魏晋南北朝北朝,这一时期的文学称为魏晋南北朝文学,也有称为中国中古文学。

魏晋南北朝文学在整个中国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是一个承上启下,走向繁荣的过渡时期。

这一时期,在文学思想、文学的题材、体裁以及整体风貌上,都呈现出许多新的变化。

而这些变化又是同这一时期的时代特点、哲学思想、文艺思潮密切相关的。

一、时代特征、哲学思想与文艺思潮(一)时代特点:魏晋南北朝时期,可说是中国历史上的“乱世”。

这近四百年间,除了西晋短暂的统一外,一直处于分裂、动荡之中,汉末动乱,代之而起的是三国鼎立。

公元265年,司马炎篡魏建立西晋王朝,至280年灭吴而统一全国,但至316年即由于“八王之乱”而灭亡。

317年,司马睿在江南建立东晋王朝,420年又为刘裕所篡。

此后便形成了南北对峙的局面。

北方是十六国的混乱局面,南方则宋、齐、梁、陈几个朝代频繁更迭。

这一时期除了西晋的统治时间较长外,其余的朝代均为时较短,最短的萧齐政权不过20余年,王朝更迭带来的争斗以及南北对峙带来的相互攻伐,使这一时期战乱不断,少有宁日。

战乱使很多人丧生,也带来了饥馑、瘟疫及大规模的人口迁徙,这些都深刻地影响了文人的心态与精神风貌,同时也影响到整个文学创作的主题、题材与作品的基调。

因为战争造成的大量的人口死亡,使心灵敏感的作家与文人普遍地感受到了人的生命的脆弱、命运的多变难卜,人生祸福无常以及生命个体面对多变的时代风云的无能为力,于是,我们便在魏晋南北朝文学里看到了一些集中的文学主题,如生死主题、游仙主题及隐逸的主题。

在乱世之中,文人的生活方式或表现为或慷慨悲歌、或任诞放达、或及时行乐,追求声色,而文学风貌也呈现出或梗概多气、或隐约曲折、或绮丽华靡的特点,这些都不能不说和特定的时代背景相关。

魏晋南北朝时期除了社会动荡不宁外,其另一值得注意的特点则是门阀制度。

门阀制度又称士族(世族)门阀制度。

魏晋南北朝文学[1]

魏晋南北朝文学[1]

• 嘉树下成蹊,东园桃与李。秋风吹飞藿,零落从 此始。繁华有憔悴,堂上生荆杞。驱马舍之去, 去上西山趾。一身不自保,何况恋妻子。凝霜被 野草,岁暮亦云已。(其三)
• 壮士何慷慨,志欲威八荒。驱车远行役,受命念 自忘。良弓挟乌号,明甲有精光。临难不顾生, 身死魂飞扬。岂为全躯士,效命争战场。 忠为百 世荣,义使令名彰。垂声谢后世,气节故有常。 (其三十九) • 驾言发魏都,南向望吹台。萧管有遗音,梁王安 在哉?战士食糟糠,贤者处蒿莱。歌舞曲未终, 秦兵已复来。夹林非吾有,朱宫生尘埃。军败华 阳下,身竟为土灰。(其三十一)
曹操:“曹公莽莽,古直悲凉。” “魏武帝自然沉雄” 曹丕:“子恒诗有文士气,一变乃父 悲壮之习也。要其便娟婉约,能移 人情。 曹植:“骨气奇高,词采华茂,情兼 雅怨,体被文质”
(二)正始之音: 1、正始诗风的特点: ⑴文人政治理想落潮,普遍出现危机感和幻 灭感,当时的诗歌更多的是抒发个人忧愤、 人生短暂 ⑵诗歌与玄理结合,诗风由建安时的慷慨悲 壮变为词旨渊永、寄托遥深 2、代表人物:竹林七贤
(2)艺术特点: ①奇警的形象: 方东树《昭昧詹言》:“此篇奇警。后来 杜公《出塞》诸什,实脱胎于此。明远 《代出自蓟北门》、《结客少年场》、 《幽并重骑射》皆抚此。” ②“任纵发扬”的气势: • 第一、选用动作幅度较大的动词 • 第二、运用对举突出动作与特点 • 第三、运用语言的张力加以暗示 ③铺陈的手法:
◆文学的自觉的标志: 1、文学从广义的学术中分化出来,成为 独立的一个门类。 2、对文学的各种体裁有了比较细致的区 分,更重要的是对各种体裁的体制和 风格特点有了比较明确的认识。 3、对文学的审美特性有了自觉的追求。
第一章 建安与正始诗歌选
一、建安风骨与正始之音: (一)建安风骨

魏晋南北朝文论概述[1].pptw

魏晋南北朝文论概述[1].pptw

时而尽,荣乐止乎其身,二者必至之常期, 未若文章之无穷。是以古之作者,寄身于翰 墨,见意于篇籍,不假良史之辞,不托飞驰 之势,而声名自传于后。故西伯幽而演易, 周旦显而制礼,不以隐约而弗务,不以康乐 而加思。夫然,则古人贱尺璧而重寸阴,惧 乎时之过已。而人多不强力;贫贱则慑于饥 寒,富贵则流于逸乐,遂营目前之务,而遗 千载之功。日月逝于上,体貌衰于下,忽然 与万物迁化,斯志士之大痛也!融等已逝, 唯干著论,成一家言。
本次课必读书目
《世说新语》 《文心雕龙》 《美学散步》宗白华 《中国美学史大纲》叶朗 《中国文学批评史》(一)罗根泽 《魏晋玄学论高》汤用彤 《玄学与魏晋士人心态》 罗宗强 《魏晋南北朝文学思想史》 罗宗强

第一节 魏晋六朝文学批评概述
第二节 曹丕《典论· 论文》
第一节、魏晋六朝文学批评概述
2、受玄学思想影响形成的几个主要 文艺批评范畴

(1)、言意论:言不尽意,得意忘象。 (重点讲解)
(2)、声无哀乐论(重点涉及音乐理论,
嵇康的《声无哀乐论》)
(3)、形神论、气韵论(重点涉及绘画理
论)
(1)、言意论:言不尽意,得意忘 象。
“圣人立象以尽意” (《周易。系辞上》) 筌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筌;蹄者所以在兔,得兔 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吾安得夫忘 言之人而与之言哉!(《庄子· 外物》) 夫象者,出意者也;言者,明象者也。尽意莫若象, 尽象莫若言。言生于象,故可寻言以观象;象生于 意,故可寻象以观意。意以象尽,象以言著。故言 者所以明象,得象而忘言;象者所以存意,得意而 忘象。犹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筌者所以在 鱼,得鱼而忘筌也。(王弼 《周易略例· 明象章》 )
对玄学的基本认识

魏晋南北朝的文学与思想

魏晋南北朝的文学与思想

魏晋南北朝的文学与思想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充满变革和创新的时期。

它是中国封建社会的转型期,更是中国文化史上一个值得探究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文学与思想发生了重要的变化,以开放性的态度推动了中国文化的进步。

一、文学1. 魏晋南北朝文学的背景和特点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政治的背景和社会的变化,文学在内容、形式以及风格上都发生了重要的变化。

与此前的文学相比,魏晋南北朝文学更加关注现实生活和人性,对于人文主义的思想更加重视。

文学成为了人们思考和表达自己的一种重要方式。

2. 魏晋南北朝文学的代表作品和代表人物《左传》是中国古代史学著作的代表之一,被誉为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第一部白话文(散文)史书。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白话文和散文得到了大力发展,徐衍的《世说新语》、刘义庆的《说苑》、刘孝孙的《鱼骨》等名著相继问世。

在诗歌方面,曹操、陶渊明、刘禹锡、王之涣等人都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代表诗人。

他们不但内容广泛、表现手法灵活,而且更注重意境的表达,运用象征手法表现情感,为后来的诗歌发展奠定了基础。

3. 魏晋南北朝与传统文化的关系与传统文化相比,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更加开放和国际化,充满着文化交流和融合的氛围。

文学作品中融入了儒家、道家、佛教等多种思想,纵横捭阖、贯通东西,拓宽了中国文学的思想和文化空间。

二、思想1. 魏晋南北朝思想的背景和特点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变革和文化积淀推动了思想的发展。

在这个时期,儒家成为社会主流思想,佛教与道家的传播也逐渐扩大。

思想更加注重现实和人性,倡导心灵自由和博爱主义,主张“胸怀天下”。

2. 魏晋南北朝思想的代表人物和思想王充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著名思想家,他在《论衡》一书中详细阐述了天、地、人、法、德等方面的思想,强调人的本质和道德的意义,扩展了儒家思想的范畴。

玄学则是魏晋南北朝时期重要的思想流派之一,玄学认为道是存在的,通过觉醒的方法可以领略到道的存在,达到“无为而治”的境界。

北方的玄学代表人物是王弼,南方的玄学代表人物是陶渊明。

浅谈魏晋南北朝文学发展的社会文化背景

浅谈魏晋南北朝文学发展的社会文化背景

浅谈魏晋南北朝文学发展的社会文化背景从东汉政权崩溃到随灭亡南朝,是中国历史上的魏晋南北朝时期。

文学史上的魏晋南北朝则要上溯到东汉末年时。

这一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大分裂,大动荡,社会矛盾尖锐复杂的时期,也是思想大解放,文化大发展的时代,这就为文学的创作和发展提供了多样的发展的可能性。

第一,长期分裂割据,政权频繁更迭,社会动荡不安,是这时期历史最突出的特点。

在近四百年的时间里大部分处于分裂动荡之中。

由于国家分裂,政权不稳定,因而战争连年不断,人民群众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社会其他各阶层也深受战乱之苦。

因而描写动乱现实,揭露社会黑暗,反映统一愿望,成为这时期文学最强劲的主题。

第二,统治阶级内部斗争激烈,汉族与少数民族政权对峙并互相融合,是这一时期历史的又一个特点。

来自统治阶级内部的某一政治集团,不断壮大自己的势力,诛锄异己,并与执政集团相抗衡,最后取而代之,是这一时期朝代更迭的一般规律。

在这一过程中,废立双方,宗室之间,常常为争夺统治权而展开你死我活的争斗。

而为了扩大自己的影响,维护自己的利益,又往往诛锄异己,甚至滥杀无辜。

这样就使得当时的社会统治处于极端恐怖的状态之中,士人无所适从,动辄得咎,心中充满了苦闷,文学表现上则多隐约曲折。

从西晋灭亡到隋代统一,北方主要在少数民族政权的统治之下,他们与南方的汉族政权构成长期对峙的状态。

这种状态一方面加剧了民族的矛盾与斗争,阻碍了北方经济生产的发展,造成了中国经济文化重心的南移。

两一方面,在长期的矛盾,斗争,磨合,相处的过程中,也形成了民族的大融合。

这种民族的对峙,杂处与交融,也给文学带来重大影响,使得北方文学少婉曲而多朴质,少细腻而多粗犷,少柔情而多刚健。

第三,寒门与士族矛盾尖锐,知识分子极端压抑,是这一时期历史的两外一个特点。

门阀制度的腐朽性在当时显而易见。

它不辨贤愚,优略,凭血缘和门第来确定地位,授官用人。

世族大姓都过着清高悠闲,富贵尊荣,骄奢淫逸,腐化堕落的生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的觉醒除有外在条件之外,还与思潮自身的发展有关。到汉代,儒学变为了经学,它有两种发展趋势:“一是空守章句师说以至烦琐迂阔”,“另一发展趋势是与阴阳五行灾异谶纬之说紧密结合,援天道以证人事以至荒诞不经。”这使儒学失去了原初对现实的关怀精神,失去了自身的魅力,个人也逐渐失去了思想归宿。这种发展正如余英时所说,“一种学术思潮之流行除其具有实用之价值外,又必须能满足学者之内心要求。而汉儒说经既羼以阴阳五行之论,复流于章句繁琐之途,东京以降遂逐渐不足以厌切人心,其为人所厌弃则尤是事有毕至。”“皇帝神话”破灭后,通经以致用,施之世务的实用价值虽仍存在,但“满足学者之内心要求”的作用已大为折损。其实,一思想僵化之时,往往是其思想核心在新因素的作用下焕发新的生命力之时。更重要的是士人们出于自我保护,急切寻找新的思想归宿。这种思想必然是在新因素的刺激作用下对原思想的继承、批判和发展。
1、儒学(经学)的发展趋势
(1)“空守章句师说以至烦琐迂阔”——古文经学
(2)“与阴阳五行灾异谶纬之说紧密结合,援天道以证人事以至荒诞不经”
——今文经学、谶纬之学
2、魏晋士人对汉代儒学的态度:抛弃——创新
学说价值:心灵满足+实用功能
汉代儒学:失去抚慰人心的作用
三,魏晋玄学与文论的影响
四,魏晋时期文学发展新情况
第一节魏晋文论的思想文化背景
【教学目的】
熟悉魏晋时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的社会概况及思想概况,发掘此时文论与之的关系,探析其对文论的影响。
【教学内容】
1、魏晋士人的觉醒体现;
2、魏晋儒学的新变化;
3、魏晋玄学对文论的影响;
4、魏晋文学的新情况。
学时安排:2学时
教学内容
一,魏晋士人的觉醒
引言:成复旺《中国古代的人学和美学》
1、各种文章齐备,并且日趋成熟
汉代以来,文人所作各种文章日益增多,诸种文体大致齐备,如颂、讚、铭、章、奏、书、记、箴、碑、诔、论等都大量涌现,诗、赋也有了很大的发展。文人写作的小说、笑话一类作品也有所发展。
2、文情转变
汉时,文学成为政治的附庸,不见个人之情。汉末,由于民间诗歌样式的影响,五言、七言两种诗体已为文人采用,不但有一定的数量,而且具有相当高的艺术成就。它们所抒发的相思之情、身世之感以及对人生短促的悲哀等,纯属一般知识分子个人情感的歌唱,并不具有政治教化作用。
五,文论上的巨大成就
1、论作家
跟人物品评有关(刘邵《人物志》、“九品中正制”),作家的才性直接影响到创作,而且跟文的风格有密切联系。
2、论创作
就如何运思创作进行细致讨论,如《文赋》、《神思》。
3、论文体
随着文体的成熟,对其分析就成为必然,这也是文的自觉的要求。
4、审美特性
重视以情动人,这是文论史上第一次明确地表达了对强烈情感的爱好,它实是建安作家共同的审美趣味,反映了时代风气,同时追求作品的语言风格之美。
3、文士辈出
既是由于社会的需要,也是由于汉代人物品评的驱动,出现了很多的文章之士,《隋书·经籍志》所载两汉文集共百余家,三国六十余家,晋代多至三百余家,也出现了一大批著名作家,如嵇康、陆机、左思、谢灵运、陶潜等。他们的作品,继承和发展了汉末、建安文人制作注重抒发日常生活情感的传统,而又各具独自的风貌,表现出比较鲜明的创作个性。
5、文学发展
文章乃是与时代相通的,在《通变》篇中有详细地论述。
6、文学地位和作用
不仅论述文章对社会、政治的作用,还论及文章对人的精神安慰,成为人的安身立命之所。
思考题:
教学后记:
“先秦两汉时期,我们知道很多人的姓名、职业、学说、业绩乃至履历,却不太清楚他们的性格、爱好和日常生活。他们是个体的人,却似乎并没有意识到自己是个体的人,没有想到在自己的职业、学说、业绩之外,还应该有独立的兴趣、性格,没有想到在公共生活之外,还应有仅仅属于自己的日常生活。一般人是如此,连诗人也是如此。例如屈原,他似乎除了忠君爱国关心政治之外什么都没有想过。魏晋以后就不同了,我们看到许多人都各有自己的秉性、爱好,都在过自己的与众不同的日常生活,以至于,我们可能不大知道他们的社会角色和社会活动,却清楚他们的仪容风度,个性特征。就是说,在这个时期我们才看到了许许多多活活生生的、血肉丰满的个体的人。”
魏晋时期是一个士人觉醒的时期。有两个支柱:
1、政治上的世袭:累世公顷的局面已经形成,如琅邪王氏、陈郡谢氏。
2、经济上的独立:他们以爵位、官位、贸易,甚至抢劫的方式获得巨额财富。
魏晋士人的社会地位的提高让他们有资本傲视皇权,傲视儒家礼制,以自我取向作为行动准则,为保持独立的人格奠定了厚实的基础。
二,魏晋儒学的新变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