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韦应物——《闻雁》
唐韦应物闻雁赏析

唐韦应物闻雁赏析故园渺何处,归思方悠哉。
淮南秋雨夜,高斋闻雁来。
注释:故园:指作者在长安的家。
眇(miǎo):仔细地察看。
方:刚开始。
悠:远。
淮南:作者所在地滁州(今安徽省滁州市,位于淮河南岸)。
高斋:楼阁上的书房。
闻雁:听到北来的雁叫声。
翻译:故园远隔云山究竟在何处?归思悠长上心头情满胸怀。
淮南秋雨绵绵的漫漫长夜,高斋独坐听雁声阵阵传来。
赏析:“故园眇何处,归思方悠哉。
”首二句言诗人雨夜思归。
秋天的雨夜漫长而又寂寥,诗人独坐在高斋之中,孤灯长伴,孤影为侣,静静地听着外面渐渐沥沥的秋雨。
窗外一片漆黑,只有雨打梧桐的声音。
孤清的夜,深秋的凄寒,还有空寂的高斋,在这样一种萧瑟凄寂的环境气氛之中,诗人不免要触动羁旅他乡、远游为宦的思乡情思。
诗人的家乡在长安,而此时却在远离家乡两千余里的滁州为官,“眇”字反映诗人内心的无奈情态,因为云山阻隔、归路迢递,即使在白天登楼引颈也无法看到故园,更何况是暗夜沉沉。
故园的渺远,本来就和归思的悠长构成正比,再加上这漫漫长夜、绵绵秋雨,就更使这“归思”无穷无已、悠然不尽了。
“方悠”二字表明清寂的氛围,加深了思乡之愁。
“哉”是诗人久恩难平的叹息,这个长长的叹息,道尽了无尽思念的深渊。
“淮南秋雨夜,高斋闻雁来。
”这两句言闻雁而归思愈浓。
“淮南”与第一句的“故园”相对,由思念中的故园回到今天为宦的淮南,落笔高妙。
“秋雨”交待独坐时的清凉环境,“夜”既是表明时间很晚,是夜深人静的时候,也从侧面显露诗人贬谪滁州的苦痛如同黑夜一般。
正当怀乡之情不能自控的时候,独坐高斋的诗人又听到了自远而近的雁叫声。
这声音在寂寥的秋雨之夜,显得分外凄清,撩动诗人无尽的乡愁,使因思乡而永夜不寐的诗人浮想联翩,触绪万端,更加悲怆万分。
诗写到这里,戛然而止,对“闻雁”而引起的感触不着一字,留下的是“此时无声胜有声”的结尾。
沈德潜《说诗晬语》云:“五言绝句,右丞之自然,太白之高妙,苏州之古澹,并入化机。
”“古澹”很好地概括了韦应物五言绝句的风格特征。
韦应物——《闻雁》

韦应物——《闻雁》篇一:韦应物《闻雁》原诗、注释、翻译、赏析、阅读训练附韦应物《闻雁》原、注释、翻译、赏析、阅读训练附答案【原文】:闻雁韦应物故园眇何处?归思方悠哉。
淮南秋雨夜,高斋闻雁来。
【注释】:唐德宗建中四年(783),韦应物出任滁州刺史。
夏天离京,秋天到任。
这首《闻雁》大约就是他抵滁后不久写的。
【翻译】故园远隔云山究竟在何处?归思悠长上心头情满胸怀。
淮南秋雨绵绵的漫漫长夜,高斋独坐听雁声阵阵传来。
【赏析】:唐德宗建中四年(783),韦应物由尚书比部员外郎出任滁州刺史。
首夏离京,秋天到任。
这首《闻雁》大约就是他抵滁后不久写的。
这是一个秋天的雨夜。
独坐高斋的诗人在暗夜中听着外面下个不停的淅淅沥沥的秋雨,益发感到夜的深沉、秋的凄寒和高斋的空寂。
这样一种萧瑟凄寂的环境气氛不免要触动远宦者的归思。
韦应物家居长安,和滁州相隔两千余里。
即使白天登楼引领遥望,也会有云山阻隔、归路迢递之感;暗夜沉沉,四望一片模糊,自然更不知其眇在何处了。
故园的眇远,本来就和归思的悠长构成正比,再加上这漫漫长夜、绵绵秋雨,就更使这归思无穷无已、悠然不尽了。
一、二两句,上句以设问起,下句出以慨叹,言外自含无限低徊怅惘之情。
“方”字透出归思正殷,为三、四高斋闻雁作势。
正当怀乡之情不能自已的时候,独坐高斋的诗人听到了自远而近的雁叫声。
这声音在寂寥的秋雨之夜,显得分外凄清,使得因思乡而永夜不寐的诗人浮想联翩,触绪万端,更加难以为怀了。
诗写到这里,戛然而止,对“闻雁”而引起的感触不着一字,留给读者自己去涵咏玩索。
首句直抒胸臆,一个“渺”字体现了诗人内心的悲哀、凄凉;第二句借景抒情,其中“秋雨”以绵绵不绝、淅淅沥沥的雨来衬托诗人一言难尽的愁思,渲染了一种萧瑟、凄清的气氛,“高”字更体现出诗人的孤独。
全诗语言纯朴,自然含蓄,耐人寻味,主要表达了远宦思念家乡的情感,也蕴含了对动乱时代的苦闷感受,结尾留下广阔的空间,引读者自己去思考,给读者想象的空间。
《闻雁·故园渺何处》古诗_作者韦应物_古诗闻雁·故园渺何处的原文诗意翻译赏析_语文迷

《闻雁·故园渺何处》古诗_作者韦应物_古诗闻雁·故园渺何处
的原文诗意翻译赏析_
故园渺何处,归思方悠哉。
淮南秋雨夜,高斋闻雁来。
《闻雁》译文
故乡遥远,模糊不清,不知道在哪里啊?
归家的思绪正无穷无尽。
在淮河南部的夜晚下着冰冷秋雨,
我听到大雁的叫声由远而近的传来。
《闻雁》赏析
古代交通不便,远飞的大雁常常引起游子对故土的怀念。
本作者在秋雨之夜,归思正深之际,听到自远而近的雁叫声,其心中的感触较之常人又深一层。
沈德潜说:“五言绝句,右丞之自然,太白之高妙,苏州之古澹,并入化机”(出自《说诗晬语》)。
古澹,确是韦应物五言绝句的风格特征。
从这首《闻雁》可以看出,他是在保持绝句“意当含蓄,语务舂容”的特点的同时,有意识地运用古诗的句格、语言与表现手法,以构成一种高古澹远的意境。
诗句之间,避免过大的跳跃,语言也力求朴质自然而避免雕琢刻削,一、二两句还杂以散文化的句式句法。
这种风格,与白居易一派以浅易的语言抒写日常生活情趣(如白居易的《问刘十九》),判然属于两途。
首句直抒胸臆,一个“渺”字体现了诗人内心的悲哀、凄凉;第二句借景抒情,其中“秋雨”以绵绵不绝、淅淅沥沥的雨来衬托诗人一言难尽的愁思,渲染了一种萧瑟、凄清的气氛,“高”字更体现出诗人的孤独。
全诗语言纯朴,自然含蓄,耐人寻味,主要表达了远宦思念家乡的情感,也蕴含了对动乱时代的苦闷感受,结尾留下广阔的空间,引读者自己去思考,给读者想象的空间。
描写大雁的古诗《闻雁》原文翻译鉴赏

描写大雁的古诗《闻雁》原文|翻译|鉴赏《闻雁》这首诗是诗人韦应物在秋雨之夜、归思正深之际,听到自远而近的雁叫声,有感而作。
此诗描写了由远飞的大雁引起游子对故土的怀念,表达了诗人思乡之情。
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带来闻雁的翻译鉴赏等相关资料,欢迎大家参考。
《闻雁》原文唐代:韦应物故园渺何处,归思方悠哉。
淮南秋雨夜,高斋闻雁来。
《闻雁》译文及注释译文故园远隔云山究竟在何处?归思悠长上心头情满胸怀。
淮南秋雨绵绵的漫漫长夜,高斋独坐听雁声阵阵传来。
注释故园:指作者在长安的家。
眇(miǎo):仔细地察看。
方:刚开始。
悠:远。
淮南:作者所在地滁州(今安徽省滁州市,位于淮河南岸)。
高斋:楼阁上的书房。
闻雁:听到北来的雁叫声。
《闻雁》鉴赏“故园眇何处,归思方悠哉。
”首二句言诗人雨夜思归。
秋天的雨夜漫长而又寂寥,诗人独坐在高斋之中,孤灯长伴,孤影为侣,静静地听着外面渐渐沥沥的秋雨。
窗外一片漆黑,只有雨打梧桐的声音。
孤清的夜,深秋的凄寒,还有空寂的高斋,在这样一种萧瑟凄寂的环境气氛之中,诗人不免要触动羁旅他乡、远游为宦的思乡情思。
诗人的家乡在长安,而此时却在远离家乡两千余里的滁州为官,“眇”字反映诗人内心的无奈情态,因为云山阻隔、归路迢递,即使在白天登楼引颈也无法看到故园,更何况是暗夜沉沉。
故园的渺远,本来就和归思的悠长构成正比,再加上这漫漫长夜、绵绵秋雨,就更使这“归思”无穷无已、悠然不尽了。
“方悠”二字表明清寂的氛围,加深了思乡之愁。
“哉”是诗人久恩难平的叹息,这个长长的叹息,道尽了无尽思念的深渊。
“淮南秋雨夜,高斋闻雁来。
”这两句言闻雁而归思愈浓。
“淮南”与第一句的“故园”相对,由思念中的故园回到今天为宦的淮南,落笔高妙。
“秋雨”交待独坐时的清凉环境,“夜”既是表明时间很晚,是夜深人静的时候,也从侧面显露诗人贬谪滁州的苦痛如同黑夜一般。
正当怀乡之情不能自控的时候,独坐高斋的诗人又听到了自远而近的雁叫声。
这声音在寂寥的秋雨之夜,显得分外凄清,撩动诗人无尽的乡愁,使因思乡而永夜不寐的诗人浮想联翩,触绪万端,更加悲怆万分。
韦应物《闻雁》“故园眇何处?归思方悠哉”古诗词阅读理解

韦应物《闻雁》“故园眇何处?归思方悠哉”古诗词阅读理解
诗歌欣赏:
闻雁
韦应物
故园眇何处?归思方悠哉。
淮南秋雨夜,高斋闻雁来。
注释:唐德宗建中四年(783),出生于韦应物出任滁州刺史。
夏天离京,秋天到任。
这首《闻雁》大约就是他抵滁后不久写的。
1.用自己的语言描绘“淮南秋雨夜,高斋闻雁来”。
2.通读全诗,概括诗歌内容,体会诗歌情感。
【答案】
1.一个秋天的雨夜,一位诗人独坐高斋窗前。
眺望窗外,窗外一片模糊,诗人的眼神啊,似乎遥远的故乡也能看见;窗外面不停的淅淅沥沥的秋雨声是他的孤独的倾诉,自远而近的雁叫声是他对家人的呼唤。
2.诗歌写诗人秋雨独坐高斋遥闻雁叫;表达诗人不尽的思乡之情。
【解析】
1.本题考查描写诗歌所展现的画面。
注意不能只是解释诗句。
描绘,还要结合上下句去联想想象,为了增添语言的描写性,我们一可以运用修辞,如比喻、拟人等,使语言更形象、生动;二可以添加联想与想象,把古诗因为追求简练而省略的内容补充出来。
结合诗句的意思:淮南秋雨绵绵的漫漫长夜,高斋独坐听雁声阵阵传来。
进行描写即可。
2.此题考查诗歌的思想情感,一般通过景物描写,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
“故园”、“归思”很自然地让我们想起思乡的主题。
“淮南秋雨夜,高斋闻雁来”的意思是:淮南秋雨绵绵的漫漫长夜,高斋独坐听雁声阵阵传来.“秋雨夜”渲染了一个下着绵绵细雨,漫长的萧索的秋夜,给人凄凉之感.“雁声”更是让人的思乡愁绪倍增.所以本诗通过写诗人秋雨独坐高斋遥闻雁叫;表达诗人不尽的思乡之情。
韦应物《闻雁》(带拼音、注释、译文)

韦应物《闻雁》(带拼音、注释、译文)
《闻
wén
雁
yàn
》
作
zuò
者
zhě
:
韦wéi
应yìng
物wù
故
gù
园
yuán
眇
miǎo
何
hé
处
chù
, 归
guī
思
sī
方
fāng
悠
yōu
哉
zāi。
淮
huái
南
nán
秋
qiū
雨
yǔ
夜
yè
, 高
gāo
斋zhāi
闻wén
雁yàn
来
lái。
作者介绍:
韦应物(737年-792年),中国唐代诗人,长安(今陕西西安)人。
因出任过苏州刺史,世称“韦苏州”。
诗风恬淡高远,以善于写景和描写隐逸生活著称。
注释:
故园:指作者在长安的家。
眇:仔细地察看。
方:刚开始。
悠:远。
淮南:作者所在地滁州(今安徽省滁州市,位于淮河南岸)。
高斋:楼阁上的书房。
闻雁:听到北来的雁叫声。
译文:
故乡遥远,它究竟在哪里啊?怀念家乡的思绪正无穷无尽。
在淮南秋雨的漫漫长夜,我听到了大雁由远而近传来的叫声。
闻雁韦应物诗意

闻雁韦应物诗意 韦应物的《闻雁》描写了由远飞的大雁引起游子对故土的怀念,表达了诗人 思乡之情。
全诗语言质朴自然,意境凄切古澹。
闻雁韦应物诗意 闻雁 故园眇何处 1?归思方悠哉 2。
淮南秋雨夜 3,高斋闻雁来 4。
【注释】 故园:指作者在长安的家。
眇(miǎo):仔细地察看。
方:刚开始。
悠:远。
淮南:作者所在地滁州(今安徽省滁州市,位于淮河南岸)。
高斋:楼阁上的书房。
闻雁:听到北来的雁叫声。
【白话译文】 故园远隔云山究竟在何处?归思悠长上心头情满胸怀。
淮南秋雨绵绵的漫漫长夜,高斋独坐听雁声阵阵传来。
【创作背景】 唐德宗建中四年(783),韦应物由尚书比部员外郎出任滁州(今安徽滁州市) 刺史。
首夏离京,秋天到任。
这首《闻雁》大约就是他抵滁后不久写的。
【赏析】 “故园眇何处,归思方悠哉。
”首二句言诗人雨夜思归。
秋天的雨夜漫长而 又寂寥,诗人独坐在高斋之中,孤灯长伴,孤影为侣,静静地听着外面渐渐沥沥 的秋雨。
窗外一片漆黑,只有雨打梧桐的声音。
孤清的夜,深秋的凄寒,还有空 寂的高斋,在这样一种萧瑟凄寂的环境气氛之中,诗人不免要触动羁旅他乡、远 游为宦的思乡情思。
诗人的家乡在长安, 而此时却在远离家乡两千余里的滁州为 官,“眇”字反映诗人内心的无奈情态,因为云山阻隔、归路迢递,即使在白天 登楼引颈也无法看到故园,更何况是暗夜沉沉。
故园的渺远,本来就和归思的悠 长构成正比,再加上这漫漫长夜、绵绵秋雨,就更使这“归思”无穷无已、悠然 不尽了。
“方悠”二字表明清寂的氛围,加深了思乡之愁。
“哉”是诗人久恩难平的叹息,这个长长的叹息,道尽了无尽思念的深渊。
“淮南秋雨夜,高斋闻雁来。
”这两句言闻雁而归思愈浓。
“淮南”与第一 句的“故园”相对,由思念中的故园回到今天为宦的淮南,落笔高妙。
“秋雨” 交待独坐时的清凉环境,“夜”既是表明时间很晚,是夜深人静的时候,也从侧 面显露诗人贬谪滁州的苦痛如同黑夜一般。
闻雁韦应物译文

《闻雁》韦应物故园眇何处?归思方悠哉。
淮南秋雨夜,高斋闻雁来。
【注释】眇(miǎo):仔细地察看。
方:刚开始。
悠:远。
高斋:楼阁上的书房。
闻雁:听到北来的雁叫声。
唐德宗建中四年(783),韦应物出任滁州刺史。
夏天离京,秋天到任。
这首《闻雁》大约就是他抵滁后不久写的。
韦应物,唐代诗人。
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
少年时以三卫郎为玄宗近侍,出入宫闱,扈从游幸。
后为滁州和江州刺史、左司郎中、苏州刺史,故世称韦江州、韦左司或韦苏州。
其诗以写田园风物著名,语言简淡。
与王维、孟浩然、柳宗元并称“王孟韦柳”。
传世作品有《韦苏州集》。
【白话译文】故乡遥远,模糊不清,不知道在哪里啊?归家的思绪正无穷无尽。
在淮河的南部的夜晚下着冰冷秋雨,我听到大雁的叫声由远而近的传来。
【赏析】光从文字看,似乎诗中所抒写的不过是远宦思乡之情。
但渗透在全诗中的萧瑟凄清情调和充溢在全诗中的秋声秋意,却使读者隐隐约约感到在这“归思”、“闻雁”的背后还隐现着时代乱离的面影,蕴含着诗人对时代社会的感受。
说:“五言绝句,右丞之自然,太白之高妙,苏州之古澹,并入化机”古澹,确是五言绝句的风格特征。
从这首可以看出,他是在保持绝句“意当含蓄,语务舂容”的特点的同时,有意识地运用古诗的句格、语言与表现手法,以构成一种高古澹远的意境。
诗句之间,避免过大的跳跃,语言也力求朴质自然而避免雕琢刻削,一、二两句还杂以散文化的句式句法。
这种风格,与一派以浅易的语言抒写日常生活情趣(如的),判然属于两途。
闻雁原文翻译及赏析(推荐阅读)

闻雁原文翻译及赏析(推荐阅读)第一篇:闻雁原文翻译及赏析闻雁原文翻译及赏析闻雁原文翻译及赏析1闻雁朝代:唐代作者:杜牧原文:带霜南去雁,夜好宿汀沙。
惊起向何处,高飞极海涯。
入云声渐远,离岳路由赊。
归梦当时断,参差欲到家。
译文故乡遥远,模糊不清,不知道在哪里啊?归家的思绪正无穷无尽。
在淮河南部的夜晚下着冰冷秋雨,我听到大雁的叫声由远而近的传来。
创作背景唐德宗建中四年(783),韦应物由尚书比部员外郎出任滁州刺史。
首夏离京,秋天到任。
这首《闻雁》大约就是他抵滁后不久写的。
这是一个秋天的雨夜。
独坐高斋的诗人在暗夜中听着外面下个不停的淅淅沥沥的秋雨,益发感到夜的深沉、秋的凄寒和高斋的空寂。
这样一种萧瑟凄寂的环境气氛不免要触动远宦者的归思。
韦应物家居长安,和滁州相隔两千余里。
即使白天登楼引领遥望,也会有云山阻隔、归路迢递之感;暗夜沉沉,四望一片模糊,自然更不知其眇在何处了。
故园的眇远,本来就和归思的悠长构成正比,再加上这漫漫长夜、绵绵秋雨,就更使这归思无穷无已、悠然不尽了。
一、二两句,上句以设问起,下句出以慨叹,言外自含无限低徊怅惘之情。
“方”字透出归思正殷,为三、四高斋闻雁作势。
正当怀乡之情不能自已的时候,独坐高斋的诗人听到了自远而近的雁叫声。
这声音在寂寥的秋雨之夜,显得分外凄清,使得因思乡而永夜不寐的诗人浮想联翩,触绪万端,更加难以为怀了。
诗写到这里,戛然而止,对“闻雁”而引起的感触不着一字,留给读者自己去涵咏玩索。
“归思后乃说闻雁,其情自深。
一倒转说,则近人能之矣。
”(沈德潜《高诗别裁》)参考资料:沈德潜《高诗别裁》闻雁原文翻译及赏析2《水宿闻雁》作品介绍《水宿闻雁》的作者是李益,被选入《全唐诗》的第283卷。
《水宿闻雁》原文水宿闻雁作者:唐·李益早雁忽为双,惊秋风水窗。
夜长人自起,星月满空江。
《水宿闻雁》注释①水宿:宿于船上。
②水窗:指船舱的`窗户。
《水宿闻雁》作者介绍李益(748—829),唐代诗人。
闻雁全文翻译和解析

闻雁全文翻译和解析(学习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学校: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文言文、现代文、教案设计、文案大全、作文大全、词语、成语、范文、读后感、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tore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classical Chinese, modern literature, teaching plan design, copy collection, composition collection, words, idioms, model essays, post-reading comments, and other materials. If you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闻雁全文翻译和解析秋雨连绵夜色,韦应物《闻雁》起乡愁:故园渺何处,归思方悠哉作者:来点君风吹叶动,叶动花落,不是叶动,并非花落,而是心动,而是情落。
《闻雁》赏析

《闻雁》赏析《闻雁》赏析韦应物,中国唐代诗人。
汉族,长安(今陕西西安)人。
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闻雁》赏析。
希望大家喜欢。
闻雁朝代:唐代作者:韦应物原文:故园渺何处,归思方悠哉。
淮南秋雨夜,高斋闻雁来。
译文故园远隔云山究竟在何处?归思悠长上心头情满胸怀。
淮南秋雨绵绵的漫漫长夜,高斋独坐听雁声阵阵传来。
注释故园:指作者在长安的家。
眇(miǎo):仔细地察看。
方:刚开始。
悠:远。
淮南:作者所在地滁州(今安徽省滁州市,位于淮河南岸)。
高斋:楼阁上的书房。
闻雁:听到北来的雁叫声。
赏析“故园眇何处,归思方悠哉。
”首二句言诗人雨夜思归。
秋天的雨夜漫长而又寂寥,诗人独坐在高斋之中,孤灯长伴,孤影为侣,静静地听着外面渐渐沥沥的秋雨。
窗外一片漆黑,只有雨打梧桐的声音。
孤清的夜,深秋的凄寒,还有空寂的高斋,在这样一种萧瑟凄寂的环境气氛之中,诗人不免要触动羁旅他乡、远游为宦的思乡情思。
诗人的家乡在长安,而此时却在远离家乡两千余里的滁州为官,“眇”字反映诗人内心的无奈情态,因为云山阻隔、归路迢递,即使在白天登楼引颈也无法看到故园,更何况是暗夜沉沉。
故园的渺远,本来就和归思的悠长构成正比,再加上这漫漫长夜、绵绵秋雨,就更使这“归思”无穷无已、悠然不尽了。
“方悠”二字表明清寂的氛围,加深了思乡之愁。
“哉”是诗人久恩难平的叹息,这个长长的叹息,道尽了无尽思念的深渊。
“淮南秋雨夜,高斋闻雁来。
”这两句言闻雁而归思愈浓。
“淮南”与第一句的“故园”相对,由思念中的故园回到今天为宦的淮南,落笔高妙。
“秋雨”交待独坐时的清凉环境,“夜”既是表明时间很晚,是夜深人静的时候,也从侧面显露诗人贬谪滁州的苦痛如同黑夜一般。
正当怀乡之情不能自控的时候,独坐高斋的诗人又听到了自远而近的雁叫声。
这声音在寂寥的.秋雨之夜,显得分外凄清,撩动诗人无尽的乡愁,使因思乡而永夜不寐的诗人浮想联翩,触绪万端,更加悲怆万分。
诗写到这里,戛然而止,对“闻雁”而引起的感触不着一字,留下的是“此时无声胜有声”的结尾。
韦应物《闻雁》鉴赏的内容

韦应物《闻雁》鉴赏的内容本文是关于韦应物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韦应物《闻雁》鉴赏闻雁韦应物故园眇何处?归思方悠哉。
淮南秋雨夜,高斋闻雁来。
意思:故乡遥远,模糊不清,不知道在哪里啊?归家的思绪正无穷无尽。
在淮河南部的夜晚下着冰冷秋雨,我听到大雁的叫声由远而近的传来。
闻雁,是中国唐代诗人韦应物在秋雨之夜,归思正深之际,听到自远而近的雁叫声,内心感触,而所作的一首诗。
光从文字看,似乎诗中所抒写的不过是远宦思乡之情。
但渗透在全诗中的萧瑟凄清情调和充溢在全诗中的秋声秋意,却使读者隐隐约约感到在这“归思”、“闻雁”的背后还隐现着时代乱离的面影,蕴含着诗人对时代社会的感受。
唐德宗建中四年(783),韦应物由尚书比部员外郎出任滁州刺史。
首夏离京,秋天到任。
这首《闻雁》大约就是他抵滁后不久写的。
这是一个秋天的雨夜。
独坐高斋的诗人在暗夜中听着外面下个不停的淅淅沥沥的秋雨,益发感到夜的深沉、秋的凄寒和高斋的空寂。
这样一种萧瑟凄寂的环境气氛不免要触动远宦者的归思。
韦应物家居长安,和滁州相隔两千余里。
即使白天登楼引领遥望,也会有云山阻隔、归路迢递之感;暗夜沉沉,四望一片模糊,自然更不知其眇在何处了。
故园的眇远,本来就和归思的悠长构成正比,再加上这漫漫长夜、绵绵秋雨,就更使这归思无穷无已、悠然不尽了。
一、二两句,上句以设问起,下句出以慨叹,言外自含无限低徊怅惘之情。
“方”字透出归思正殷,为三、四高斋闻雁作势。
正当怀乡之情不能自已的时候,独坐高斋的诗人听到了自远而近的雁叫声。
这声音在寂寥的秋雨之夜,显得分外凄清,使得因思乡而永夜不寐的诗人浮想联翩,触绪万端,更加难以为怀了。
诗写到这里,戛然而止,对“闻雁”而引起的感触不着一字,留给读者自己去涵咏玩索。
“归思后乃说闻雁,其情自深。
一倒转说,则近人能之矣。
”(沈德潜《高诗别裁》)光从文字看,似乎诗中所抒写的不过是远宦思乡之情。
但渗透在全诗中的萧瑟凄清情调和充溢在全诗中的秋声秋意,却使读者隐隐约约感到在这“归思”、“闻雁”的背后还隐现着时代乱离的面影,蕴含着诗人对时代社会的感受。
《闻雁·韦应物》原文与赏析

《闻雁·韦应物》原文与赏析韦应物故园眇何处?归思方悠哉。
淮南秋雨夜,高斋闻雁来。
闻雁而思故园,在唐人诗中不乏良构佳制,但思故园而复闻雁,蕴藉悠远,令人兴发不已者却是不多。
此诗约写成于德宗建中四年(783),时诗人由尚书比部员外郎出任滁州刺史。
离开自己的故乡及原职住所——京师,初到淮南滁州,天涯之感及失意之绪每袭心头,因而惆怅恍惚,整日所思所念者似乎除了故园还是故园。
此时常会生出一种迷失之感,竟不知故乡在何方了,诗人一开始便脱口自问道:“故园眇何处?”此句劈空而来,给人以迷茫之感,“眇”字于理于情皆极切合。
次句从时间入手,谓思归之念正悠长难禁。
根据前面有关心理过程的扫描可知,此两句在逻辑上是倒置的:前为果,后为因。
这样写,便于先声夺人,钩魂摄魄,全诗力度赖此增强。
这两句在写法上与王维的“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实出同一机杼。
此两句集中笔墨写思归。
三、四两句便点到闻雁:秋雨淅沥的淮南滁州之夜,高斋独坐,闻阵阵雁声悠悠而来又悠悠而去。
此两句与首两句又是倒置。
诚如清人沈德潜所说:“归思后说闻雁,其情自深。
一倒转说,则近人能之矣。
”(《唐诗别裁》)此一倒置妙在使首两句变心理上的结果为心理上的造势,使三、四两句变心理上的原因为心理上的延长。
若无首两句的造势,则三、四两句的闻雁便显得寡淡无味了。
另一方面,此一倒写又给人以品赏不尽的余味。
为什么呢?因为首两句是叙述,为实写,三、四句是描写,为虚写。
以虚写作结,则觉四至俱空,满处生风,反之则闷矣。
归思后说闻雁,其情自深。
一倒转说,则近人能之矣。
(沈德潜《唐诗别裁》)高斋雨夜,归思方长,忽闻鸿雁之来,益念故园之切。
闲闲说来,绝无斧凿痕也。
末句为归思添毫。
(黄叔灿《唐诗笺注》)前二句先说归思,后二句点到闻雁便住,不说如何思归,而思归之情弥深。
“眇何处”,离家之远也。
“方悠哉”,归思之久也。
此时而闻雁,其感触归思为何如?况当秋夜方长,秋雨凄清之际乎!第三句又是加一倍写法。
韦应物:闻燕

韦应物:闻燕引导语:韦应物由尚书比部员外郎出任滁州刺史。
首夏离京,秋天到任。
《闻雁》大约就是他抵滁后不久写的。
闻雁【唐】韦应物故园眇何处?归思方悠哉。
淮南秋雨夜,高斋闻雁来。
译文故乡遥远,模糊不清,不知道在哪里啊?归家的思绪正无穷无尽。
在淮河的南部下着冰冷秋雨的夜晚,我听到大雁的叫声由远而近的传来。
写作背景唐德宗建中四年(783),韦应物由尚书比部员外郎出任滁州刺史。
首夏离京,秋天到任。
这首《闻雁》大约就是他抵滁后不久写的。
作者介绍韦应物(737~792),中国唐代诗人。
汉族,长安(今陕西西安)人。
今传有10卷本《韦江州集》、两卷本《韦苏州诗集》、10卷本《韦苏州集》。
散文仅存一篇。
因出任过苏州刺史,世称“韦苏州”。
诗风恬淡高远,以善于写景和描写隐逸生活著称。
赏析这是一个秋天的雨夜。
独坐高斋的诗人在暗夜中听着外面下个不停的淅淅沥沥的秋雨,益发感到夜的深沉、秋的凄寒和高斋的空寂。
这样一种萧瑟凄寂的环境气氛不免要触动远宦者的归思。
韦应物家居长安,和滁州相隔两千余里。
即使白天登楼引领遥望,也会有云山阻隔、归路迢递之感;暗夜沉沉,四望一片模糊,自然更不知其眇在何处了。
故园的眇远,本来就和归思的悠长构成正比,再加上这漫漫长夜、绵绵秋雨,就更使这归思无穷无已、悠然不尽了。
一、二两句,上句以设问起,下句出以慨叹,言外自含无限低徊怅惘之情。
“方”字透出归思正殷,为三、四高斋闻雁作势。
正当怀乡之情不能自已的时候,独坐高斋的诗人听到了自远而近的雁叫声。
这声音在寂寥的秋雨之夜,显得分外凄清,使得因思乡而永夜不寐的诗人浮想联翩,触绪万端,更加难以为怀了。
诗写到这里,戛然而止,对“闻雁”而引起的感触不着一字,留给读者自己去涵咏玩索。
“归思后乃说闻雁,其情自深。
一倒转说,则近人能之矣。
”(沈德潜《高诗别裁》)光从文字看,似乎诗中所抒写的不过是远宦思乡之情。
但渗透在全诗中的萧瑟凄清情调和充溢在全诗中的秋声秋意,却使读者隐隐约约感到在这“归思”、“闻雁”的背后还隐现着时代乱离的面影,蕴含着诗人对时代社会的感受。
闻雁_闻雁的诗意及解析

闻雁_闻雁的诗意及解析韦应物(737~792),中国唐代诗人。
汉族,长安(今陕西西安)人。
今传有10卷本《韦江州集》、两卷本《韦苏州诗集》、10卷本《韦苏州集》。
散文仅存一篇。
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关于闻雁的诗意,方便大家学习。
本诗背景:公元783年(唐德宗建中四年),韦应物由尚书比部员外郎出任滁州刺史。
首夏离京,秋天到任。
这首《闻雁》大约就是他抵达滁后不久写的。
原文:《闻雁》唐代:韦应物故园渺何处,归思方悠哉。
淮南秋雨夜,高斋闻雁来。
注释:故园:指作者在长安的家。
眇(miǎo):仔细地察看。
方:刚开始。
悠:远。
淮南:作者所在地滁州(今安徽省滁州市,位于淮河南岸)。
高斋:楼阁上的书房。
闻雁:听到北来的雁叫声。
诗意:故乡遥远,模糊不清,不知道在哪里啊?归家的思绪无穷无尽。
在淮南秋雨绵绵的漫漫长夜里,独坐楼中书房听那北来的雁叫声。
赏析:这首诗是诗人韦应物在秋雨之夜、归思正深之际,听到自远而近的雁叫声,有感而作。
此诗描写了由远飞的大雁引起游子对故土的怀念,表达了诗人思乡之情。
全诗语言质朴自然,意境凄切古澹。
“故园眇何处,归思方悠哉。
”首二句言诗人雨夜思归。
秋天的雨夜漫长而又寂寥,诗人独坐在高斋之中,孤灯长伴,孤影为侣,静静地听着外面渐渐沥沥的秋雨。
窗外一片漆黑,只有雨打梧桐的声音。
孤清的夜,深秋的凄寒,还有空寂的高斋,在这样一种萧瑟凄寂的环境气氛之中,诗人不免要触动羁旅他乡、远游为宦的思乡情思。
诗人的家乡在长安,而此时却在远离家乡两千余里的滁州为官,“眇”字反映诗人内心的无奈情态,因为云山阻隔、归路迢递,即使在白天登楼引颈也无法看到故园,更何况是暗夜沉沉。
故园的渺远,本来就和归思的悠长构成正比,再加上这漫漫长夜、绵绵秋雨,就更使这“归思”无穷无已、悠然不尽了。
“方悠”二字表明清寂的氛围,加深了思乡之愁。
“哉”是诗人久恩难平的叹息,这个长长的叹息,道尽了无尽思念的深渊。
“淮南秋雨夜,高斋闻雁来。
”这两句言闻雁而归思愈浓。
闻雁韦应物的翻译

闻雁韦应物的翻译闻雁韦应物的翻译古代交通不便,远飞的大雁常常引起游子对故土的怀念。
本诗诗人在秋雨之夜,归思正深之际,听到自远而近的雁叫声,其心中的感触较之常人又深一层。
以下是小编為大家分享的闻雁韦应物的翻译,欢迎借鉴!《闻雁》韦应物故园眇何处?归思方悠哉。
淮南秋雨夜,高斋闻雁来。
译文故园远隔云山究竟在何处?归思悠长上心头情满胸怀。
淮南秋雨绵绵的漫漫长夜,高斋独坐听雁声阵阵传来。
【赏析】唐德宗建中四年(783),韦应物由尚书比部员外郎出任滁州刺史。
首夏离京,秋天到任。
这首《闻雁》大约就是他抵滁后不久写的。
这是一个秋天的雨夜。
独坐高斋的诗人在暗夜中听着外面下个不停的淅淅沥沥的秋雨,益发感到夜的深沉、秋的凄寒和高斋的空寂。
这样一种萧瑟凄寂的环境气氛不免要触动远宦者的归思。
韦应物家居长安,和滁州相隔两千余里。
即使白天登楼引领遥望,也會有云山阻隔、归路迢递之感;暗夜沉沉,四望一片模糊,自然更不知其眇在何处了。
故园的眇远,本来就和归思的悠长构成正比,再加上这漫漫长夜、绵绵秋雨,就更使这归思无穷无已、悠然不尽了。
一、二两句,上句以设问起,下句出以慨叹,言外自含无限低徊怅惘之情。
“方”字透出归思正殷,為三、四高斋闻雁作势。
正当怀乡之情不能自已的时候,独坐高斋的诗人听到了自远而近的'雁叫声。
这声音在寂寥的秋雨之夜,显得分外凄清,使得因思乡而永夜不寐的诗人浮想联翩,触绪万端,更加难以為怀了。
诗写到这里,戛然而止,对“闻雁”而引起的感触不着一字,留给读者自己去涵咏玩索。
“归思后乃说闻雁,其情自深。
一倒转说,则近人能之矣。
”(沈德潜《高诗别裁》)光从文字看,似乎诗中所抒写的不过是远宦思乡之情。
但渗透在全诗中的萧瑟凄清情调和充溢在全诗中的秋声秋意,却使读者隐隐约约感到在这“归思”、“闻雁”的背后还隐现着时代乱离的面影,蕴含着诗人对时代社會的感受。
沈德潜说:“五言绝句,右丞之自然,太白之高妙,苏州之古澹,并入化机”(《说诗晬语》)。
闻雁_闻雁的诗意及解析

闻雁_闻雁的诗意及解析韦应物(737~792),中国唐代诗人。
汉族,长安(今陕西西安)人。
今传有10卷本《韦江州集》、两卷本《韦苏州诗集》、10卷本《韦苏州集》。
散文仅存一篇。
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关于闻雁的诗意,方便大家学习。
本诗背景:公元783年(唐德宗建中四年),韦应物由尚书比部员外郎出任滁州刺史。
首夏离京,秋天到任。
这首《闻雁》大约就是他抵达滁后不久写的。
原文:《闻雁》唐代:韦应物故园渺何处,归思方悠哉。
淮南秋雨夜,高斋闻雁来。
注释:故园:指作者在长安的家。
眇(miǎo):仔细地察看。
方:刚开始。
悠:远。
淮南:作者所在地滁州(今安徽省滁州市,位于淮河南岸)。
高斋:楼阁上的书房。
闻雁:听到北来的雁叫声。
诗意:故乡遥远,模糊不清,不知道在哪里啊?归家的思绪无穷无尽。
在淮南秋雨绵绵的漫漫长夜里,独坐楼中书房听那北来的雁叫声。
赏析:这首诗是诗人韦应物在秋雨之夜、归思正深之际,听到自远而近的雁叫声,有感而作。
此诗描写了由远飞的大雁引起游子对故土的怀念,表达了诗人思乡之情。
全诗语言质朴自然,意境凄切古澹。
“故园眇何处,归思方悠哉。
”首二句言诗人雨夜思归。
秋天的雨夜漫长而又寂寥,诗人独坐在高斋之中,孤灯长伴,孤影为侣,静静地听着外面渐渐沥沥的秋雨。
窗外一片漆黑,只有雨打梧桐的声音。
孤清的夜,深秋的凄寒,还有空寂的高斋,在这样一种萧瑟凄寂的环境气氛之中,诗人不免要触动羁旅他乡、远游为宦的思乡情思。
诗人的家乡在长安,而此时却在远离家乡两千余里的滁州为官,“眇”字反映诗人内心的无奈情态,因为云山阻隔、归路迢递,即使在白天登楼引颈也无法看到故园,更何况是暗夜沉沉。
故园的渺远,本来就和归思的悠长构成正比,再加上这漫漫长夜、绵绵秋雨,就更使这“归思”无穷无已、悠然不尽了。
“方悠”二字表明清寂的氛围,加深了思乡之愁。
“哉”是诗人久恩难平的叹息,这个长长的叹息,道尽了无尽思念的深渊。
“淮南秋雨夜,高斋闻雁来。
”这两句言闻雁而归思愈浓。
韦应物的闻雁的赏析

《闻雁》是唐代诗人韦应物创作的一首五绝。
这首诗是诗人韦应物在秋雨之夜、归思正深之际,听到自远而近的雁叫声,有感而作。
此诗描写由远飞的大雁引起游子对故土的怀念,表达诗人思乡之情。
全诗语言质朴自然,意境凄切古澹。
下面是韦应物的闻雁的赏析,请参考!
韦应物的闻雁的赏析
闻雁
故园眇何处1?归思方悠哉2。
淮南秋雨夜3,高斋闻雁来4。
词句注释
方:刚开始。
悠:远。
高斋:楼阁上的书房。
闻雁:听到北来的雁叫声。
白话译文
故园远隔云山究竟在何处?归思悠长上心头情满胸怀。
淮南秋雨绵绵的漫漫长夜,高斋独坐听雁声阵阵传来。
整体赏析
“故园眇何处,归思方悠哉。
”首二句言诗人雨夜思归。
秋天的雨夜漫长而又寂寥,诗人独坐在高斋之中,孤灯长伴,孤影为侣,静静地听着外面渐渐沥沥的秋雨。
窗外一片漆黑,只有雨打梧桐的声音。
孤清的夜,深秋的凄寒,还有空寂的高斋,在这样一种萧瑟凄寂的环境气氛之中,诗人不免要触动羁旅他乡、远游为宦的思乡情思。
诗人的家乡在长安,而此时却在远离家乡两千余里的滁州为官,“眇”字反映
诗人内心的无奈情态,因为云山阻隔、归路迢递,即使在白天登楼引颈也无法看到故园,更何况是暗夜沉沉。
故园的渺远,本来就和归思的悠长构成正比,再加上这漫漫长夜、绵绵秋雨,就更使这“归思”无穷无已、悠然不尽。
“方悠”二字表明清寂
的氛围,加深思乡之愁。
“哉”是诗人久恩难平的叹息,这个长长的叹息,道尽无尽
思念的深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年韦应物——《闻雁》
篇一:韦应物《闻雁》原诗、注释、翻译、赏析、阅读训练附答案
韦应物《闻雁》原诗、注释、翻译、赏析、阅读训练附答案【原文】:闻雁韦应物故园眇何处?归思方悠哉。
淮南秋雨夜,高斋闻雁来。
【注释】:唐德宗建中四年(783),韦应物出任滁州刺史。
夏天离京,秋天到任。
这首《闻雁》大约就是他抵滁后不久写的。
【翻译】故园远隔云山究竟在何处?归思悠长上心头情满胸怀。
淮南秋雨绵绵的漫漫长夜,高斋独坐听雁声阵阵传来。
【赏析】:唐德宗建中四年(783),韦应物由尚书比部员外郎出任滁州刺史。
首夏离京,秋天到任。
这首《闻雁》大约就是他抵滁后不久写的。
这是一个秋天的雨夜。
独坐高斋的诗人在暗夜中听着外面下个不停的淅淅沥沥的秋雨,益发感到夜的深沉、秋的凄寒和高斋的空寂。
这样一种萧瑟凄寂的环境气氛不免要触动远宦者的归思。
韦应物家居长安,和滁州相隔两千余里。
即使白天登楼引领遥望,也会有云山阻隔、归路迢递之感;暗夜沉沉,四望一片模糊,自然更不知其眇在何处了。
故园的眇远,本来就和归思的悠长构成正比,再加上这漫漫长夜、绵绵秋雨,就更使这归思无穷无已、悠然不尽了。
一、二两句,上句以设问起,下句出以慨叹,言外自含无限低徊怅惘之情。
“方”字透出归思正殷,为三、四高斋闻雁作势。
正当怀乡之情不能自已的时候,独坐高斋的诗人听到了自远而近的雁叫声。
这声音在寂寥的秋雨之夜,显得分外凄
清,使得因思乡而永夜不寐的诗人浮想联翩,触绪万端,更加难以为怀了。
诗写到这里,戛然而止,对“闻雁”而引起的感触不着一字,留给读者自己去涵咏玩索。
首句直抒胸臆,一个“渺”字体现了诗人内心的悲哀、凄凉;第二句借景抒情,其中“秋雨”以绵绵不绝、淅淅沥沥的雨来衬托诗人一言难尽的愁思,渲染了一种萧瑟、凄清的气氛,“高”字更体现出诗人的孤独。
全诗语言纯朴,自然含蓄,耐人寻味,主要表达了远宦思念家乡的情感,也蕴含了对动乱时代的苦闷感受,结尾留下广阔的空间,引读者自己去思考,给读者想象的空间。
本诗借秋雨独坐遥闻雁叫的描写,表达了作者不尽的思乡之情。
【阅读训练】一、⑴下列与本诗描述的季节相同的一项是()(2分)A.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B.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C.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D.翅湿沾微雨,泥香带落花。
⑵用自己的语言描绘“淮南秋雨夜,高斋闻雁来”。
(2分)⑶赏析首句的妙处。
(2分)二、
(1)韦应物的《闻雁》借秋雨雁鸣来抒发思乡怀切的句子是:。
(2)诗中表现漫漫长夜、绵绵秋雨,诗人归思无穷无已、悠然不尽了的诗句是:。
【参考答案】:一、⑴A⑵独坐高斋的诗人在暗夜中看着外面下个不停的淅淅沥沥的秋雨,忽然听到南归的大雁自远而近传来声声鸣叫。
⑶运用设问的手法(1分),写家乡遥远,不知在何处,表达诗人的思乡之情(1分)。
二、(1)淮南秋雨夜,高斋闻雁来(2)故园眇何处,归思方悠哉
篇二:闻雁韦应物
《闻雁唐·韦应物》赏析及练习
赏析
闻雁唐·韦应物
故园渺何处?归思方悠哉。
淮南秋雨夜,高斋闻雁来。
译文
故乡遥远,模糊不清,不知道在哪里啊?归家的思绪正无穷无尽。
在淮河南部的夜晚下着冰冷秋雨,我听到大雁的叫声由远而近的传来。
...
赏析:
古代交通不便,远飞的大雁常常引起游子对故土的怀念。
本诗作者在秋雨之夜,归思正深之际,听到自远而近的雁叫声,其心中的感触较之常人又深一层。
首句直抒胸臆,一个“渺”字体现了诗人内心的悲哀、凄凉;第二句借景抒情,其中“秋雨”以绵绵不绝、淅淅沥沥的雨来衬托诗人一言难尽的愁思,渲染了一种萧瑟、凄清的气氛,“高”字更体现出诗人的孤独。
全诗语言纯朴,自然含蓄,耐人寻味,主要表达了远宦思念家乡的情感,也蕴含了对动乱时代的苦闷感受,结尾留下广阔的空间,引读者自己去思考,给读者想象的空间。
练习
1、《闻雁》中直抒胸臆,抒发了浓浓的思乡之情的句子故园渺何处?归思方悠哉。
2、赏析首句的妙处。
运用设问的手法,写家乡遥远,不知在何处,表达诗人的思乡之情。
3、在中国古代,有鸿雁传书的故事。
鸿雁是大型候鸟,每年秋季南迁,常常引起游子思乡之情和羁旅伤感。
鸿雁传书指传信。
也有以鸿雁来指代书信。
如“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杜甫《天末怀李白》)、
4、《闻雁》光从文字看,似乎诗中所抒写的不过是远宦思乡之情。
但渗透在全诗中的萧瑟凄清情调和充溢在全诗中的秋声秋意,却使读者隐隐约约感到在这“归思”、“闻雁”的背后还隐现着时代乱离的面影,蕴含着诗人对时代社会的感受。
5、首句直抒胸臆,一个“渺”字体现了诗人内心的悲哀、凄凉;第二句借景抒情,其中“秋雨”以绵绵不绝、淅淅沥沥的雨来衬托诗人一言难尽的愁思,渲染了一种萧瑟、凄清的气氛,“高”字更体现出诗人的孤独。
6、读诗需要联想和想象,请用生动的语言描述诗歌所描绘的画面。
独坐高斋的诗人在暗夜中听着外面淅淅沥沥的秋雨,忽然听到了自远而近的归雁的悲鸣之声,暗夜沉沉四望一片模糊,更不知道故乡远在何处,归思之情无穷无尽。
7、通读全诗,表达作者怎样的情感?
诗歌借秋雨独坐遥闻雁叫的描写,表达了作者不尽的思乡之情。
下列与本诗描述的季节相同的一项是()
A.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B.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C.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D.翅湿沾微雨,泥香带落花。
篇三:闻雁
闻雁
韦应物
故园眇何处?
归思方悠哉。
淮南秋雨夜,
高斋闻雁来。
韦应物诗鉴赏
唐德宗建中四年(783),韦应物由尚书比部员外郎出任滁州刺史。
初夏离京,秋天到任。
这首《闻雁》大约就是他抵达滁州后不久写的。
这是一个秋天的雨夜。
独坐高斋的诗人在暗夜中听着到外面淅淅沥沥下个不停的秋雨,愈发感到夜之深沉、秋之凄清和高斋之空寂。
在这种萧瑟凄寂的气氛中,敏感的诗人不由归思难禁。
韦应物家居长安,与滁州相隔两千余里。
即使白天登楼引领远望,也会有云山阻隔、归路迢遥之感;黑夜沉沉,四望一片迷蒙,自然更不知其眇在何处了。
故园的眇远,本来就和归思的悠长构成正比,再加上这漫漫长夜、绵绵秋雨,就更使这归思无穷无尽、悠然难止了。
一、二两句,上句以设问起,下句出以慨叹,言外自含无限低徊怅惘之情。
“方”字透出归思正浓,为三、四高斋闻雁作势。
正当怀乡之情难以排遣时,独坐高斋的诗人听到了自远而近的雁叫声。
这声音穿越寂寥的秋雨之夜,显得分外凄清,使得因思乡而彻
夜不眠的诗人浮想联翩,触绪万端。
诗写到这里,戛然而止,对“闻雁”而引起的感触不着一字,留给读者自己去吟咏玩索。
“归思后乃说闻雁,其情自深。
一倒转说,则近人能之矣。
”(沈德潜《唐诗别裁》)
纯粹从文字看,诗中所抒写的似乎不过是远宦思乡之情。
但渗透于全诗的萧瑟凄清情调和充溢于全诗的秋声秋意,却令读者隐约感到在“归思”、“闻雁”背后隐含的时代乱离的面影,蕴藏着诗人对时代社会的感受。
沈德潜说:“五言绝句,右丞之自然,太白之高妙,苏州之古澹,并入化机”(《说诗晬语》)。
古澹,确是韦应物五言绝句的风格特征。
从这首《闻雁》可以看出,他是在保持绝句“意当含蓄,语务舂容”的特点的同时,有意识地运用古诗的句格、语言与表现手法,以构成一种高古澹远的意境。
诗句之间,很少大
的跳跃,语言也力求朴质自然避免雕琢刻削,一、二句还杂以散文化的句式句法。
这种风格,确有古体的流风余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