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学科教学案例

合集下载

小学科学案例分析(11个教学片段)

小学科学案例分析(11个教学片段)

小学科学案例分析(11个教学片段)教学片段1教学片段1介绍了如何通过观察种子发芽的过程来了解植物的生长过程。

学生们在实验室中观察到种子在适宜的环境中发芽并生长成植物的现象。

教学片段2教学片段2展示了如何利用水和油的密度差异来演示液体的分层现象。

学生们观察到在中加入不同密度的液体后,液体会分层而成为不同颜色的层次。

教学片段3教学片段3介绍了磁性材料和非磁性材料的区别。

学生们通过观察和测试不同材料对磁铁的吸引力来判断材料是否具有磁性。

教学片段4教学片段4展示了如何使用热水和冷水来观察物体的膨胀和收缩现象。

学生们通过将物体放入不同温度水中,观察到其体积的变化。

教学片段5教学片段5介绍了如何使用天平来测量物体的重量。

学生们通过将不同物体放在天平上,通过天平的示数来判断物体的重量大小。

教学片段6教学片段6展示了如何使用手电筒和不透明材料来演示光的传播。

学生们通过将手电筒的光照射到不透明材料上,观察到光没有透过材料的现象。

教学片段7教学片段7介绍了不同材料的导电性差异。

学生们通过将电流和不同材料接触,观察电流是否能够通过材料传导以判断其导电性。

教学片段8教学片段8展示了如何使用放大镜观察微小物体。

学生们通过使用放大镜放大物体,观察到微小物体的细节和特征。

教学片段9教学片段9介绍了动物类别的分类。

学生们通过观察动物的特征和性,将不同动物进行分类。

教学片段10教学片段10展示了如何使用显微镜观察微生物。

学生们通过使用显微镜放大微生物,观察到微生物的形状和结构。

教学片段11教学片段11介绍了水的三态和相变。

学生们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到水在不同温度下会呈现为固态、液态和气态。

小学科学实践教学的案例分享与总结

小学科学实践教学的案例分享与总结

小学科学实践教学的案例分享与总结在小学科学教育中,实践教学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通过实践,学生能够亲身感受科学的奥妙,培养科学思维和动手能力。

本文将分享几个小学科学实践教学的案例,并对这些案例进行总结和评价。

案例一:植物生长观察在小学三年级的生物课中,老师组织学生进行植物生长观察实验。

每个学生都会收到一盆小花,他们需要仔细观察并记录植物的生长情况,每天浇水、施肥,并观察和记录植物的生长变化。

通过这个实践活动,学生不仅加深了对植物生长的了解,还培养了他们的责任心和耐心。

总结:这个案例让学生通过亲自参与的方式了解了植物生长的过程,增强了他们的动手能力和观察力。

同时,将实践与理论相结合,提升了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理解能力。

案例二:水的三态转化实验在小学四年级的物理课中,老师进行了水的三态转化实验。

通过加热水、冷却水和观察水的蒸发、凝华等现象,学生能够亲身体验水的三态转化的过程,并理解其中的科学原理。

同时,通过实践操作,学生也提升了他们的实验技巧和观察力。

总结:这个案例通过实践操作直观地展示了水的三态转化过程,帮助学生理解了物质的性质和相变规律。

通过参与实验,学生培养了科学的思维和实践能力。

案例三:小动物观察在小学五年级的自然课中,老师带领学生观察小动物。

学生们前往校园或者公园,观察并记录他们看到的小动物的特征、生活习性等。

通过亲身观察,学生们更好地了解了小动物的生态习性,并对生物的多样性有了更深的认识。

总结:这个案例通过实地观察的方式,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小动物的生活习性,培养了他们的观察力和记录能力。

同时,这个案例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保护动物的责任感。

结论:小学科学实践教学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

通过实践,学生不仅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科学知识,还能够培养科学思维、动手能力和观察力。

在实践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和实践动手能力,适时组织丰富多样的实践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针对每个实践活动,教师还需要设置合适的问题和任务,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总结,提升他们的科学素养。

科学教育优秀案例

科学教育优秀案例

科学教育优秀案例
有关科学教育的优秀案例有很多,以下是一个典型的案例:
案例名称:探索式学习与实验结合的科学教育
背景:某小学针对科学课程进行改革,尝试引入探索式学习和实验结合的教学模式。

方案及实施:
1. 教学内容设计:教师结合课程内容设计了一系列具有趣味性和挑战性的实验任务,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

比如,针对化学领域,设计了简单的化学反应实验;对物理领域,设计了摩擦力和压力的实验。

2. 学生探索式学习: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小组讨论、实验操作等方式进行学习。

教师不是直接传授知识,而是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发现问题,并引导他们通过实验来找到答案。

3. 实验操作和观察:学生们在实验室中亲自操作,观察实验现象,并记录实验数据和结果。

学生通过实验探究、观察实验现象和结果,激发了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4. 课后总结和讨论:实验结束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数据分析和总结,并引导学生从实验中获取的知识进行讨论,加深对科学原理的理解。

成效和评价:
1. 学生积极性高:学生对科学课程充满兴趣,参与积极,自主探索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得到提升。

2. 学习效果显著:学生通过实验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对科学原理和实践有了更深入的理解,成绩提升明显。

3. 培养科学思维:这种探索式学习的教学模式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思维,让他们学会了观察、分析和实验探究问题的能力。

该案例展示了一个成功的科学教育案例,通过探索式学习和实验结合的方式,激发了学生对科学的兴趣,提高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科学素养。

小学科学教学案例分析与解析

小学科学教学案例分析与解析

小学科学教学案例分析与解析科学教学是小学教育中重要的组成部分,通过案例分析与解析的方式,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了解教学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并探索解决方案。

本文将以三个案例为例,对小学科学教学进行深入分析与解析,旨在提供实用的教学参考与借鉴。

案例一:观察昆虫变异现象某小学六年级的科学班,老师在昆虫繁殖实验中发现,同一组昆虫的部分个体出现了变异现象,有一些昆虫的颜色明显偏离正常情况。

老师想利用这个案例展开讨论,引导学生进行观察与思考。

分析与解析:首先,教师可以围绕“变异”的概念进行讲解,解释昆虫变异是自然界中普遍存在的现象。

然后,鼓励学生分组进行观察与记录,了解变异昆虫的特点和分布情况。

在讨论环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变异的原因,并展开关于进化与自然选择的知识讲解,引导学生理解环境变化对物种产生的影响。

案例二:探索水的沸腾温度某小学五年级的科学课上,老师计划通过小组探究的方式,让学生研究水的沸腾温度。

分析与解析: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分组进行实验。

首先,学生可以设计实验方案,明确变量控制和实验步骤,确保实验的准确性。

然后,通过观察实验现象,进行数据整理和分析,使学生了解沸腾温度可能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并引导学生合理解释实验结果。

在讨论环节,教师可以提出进一步的问题,如水的沸腾温度是否受海拔高度的影响,引导学生思考更广泛的知识领域。

案例三:观察植物光合作用某小学四年级的科学课上,老师希望通过观察植物光合作用的现象,引导学生了解植物对光能的利用。

分析与解析: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实验观察,让学生研究不同光照条件下植物叶片的表现现象。

通过实验结果的对比,学生可以发现植物在光线充足的情况下产生更多的氧气和养分。

然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讨论植物光合作用的原理,并进行相关知识的总结与归纳。

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思考植物对光能的利用能否应用到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中。

通过以上三个案例的分析与解析,我们可以看出,科学教学中的案例分析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式。

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案例分享

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案例分享

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案例分享【导言】科学实验是小学科学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环,能够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

本文将分享几个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案例,旨在丰富教学方法,提高学习效果。

【实验一】空气的存在实验目的:了解空气的存在及其特点。

实验材料:一张纸,一杯水。

实验步骤:1.将水倒满一杯。

2.将纸完全贴紧杯口。

3.迅速将杯子颠倒,保持杯子垂直,纸不掉落。

4.将杯子斜倾,把纸拿掉。

实验结果:纸不掉落,水并不溢出杯子。

实验原理:空气压力抵抗水的倾斜,使纸不会掉落,水不会溢出。

【实验二】植物的吸水能力实验目的:观察植物根部的吸水能力。

实验材料:白色鲜花,食盐。

实验步骤:1.将水倒满一杯。

2.加入适量的食盐,使盐水呈现浓度。

3.将花枝端放入盐水中。

4.观察数天后,记录花叶的变化。

实验结果:花叶逐渐枯萎。

实验原理:过高的盐浓度会破坏植物细胞的渗透平衡,导致水分无法正常吸收,从而导致植物枯萎。

【实验三】水的气态转变实验目的:了解水的三态转变。

实验材料:透明玻璃杯,冰块。

实验步骤:1.将玻璃杯中倒入适量的冰块。

2.观察冰的变化。

3.记录冰块逐渐融化的时间。

实验结果:冰块逐渐融化成水。

实验原理:水的三态转变是指固态(冰)、液态(水)和气态(水蒸气)之间的相互转变。

【实验四】声音传导的实验实验目的:了解声音的传导过程。

实验材料:一根细而长的绳子。

实验步骤:1.请两名同学拉紧一段绳子,保持绳子的平直状态。

2.其中一名同学用手指敲击绳子一端。

3.观察另一名同学能否听到声音。

实验结果:另一名同学能够听到声音。

实验原理:声音通过绳子传导,使得另一端的同学能够听到声音。

【实验五】自然光的折射实验实验目的:观察光的折射现象。

实验材料:一杯水,一支笔。

实验步骤:1.在杯子中注满水。

2.将笔放入杯子中,看光线经过水的折射。

实验结果:在水中,看到的水面上的笔会出现一个折射的画面,与实际笔的位置不同。

实验原理:光线在从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介质时,会发生折射现象,使得看到的物体位置发生偏移。

小学科学教学案例

小学科学教学案例

小学科学教学案例一、引言。

科学教学是小学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它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能力。

因此,设计一些生动有趣的科学教学案例对于教学效果的提升至关重要。

本文将围绕小学科学教学案例展开讨论,分享一些具体的案例教学经验。

二、案例一,水的循环。

在小学科学课堂中,水的循环是一个非常基础但又非常重要的知识点。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水的循环过程,我们可以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

首先,老师可以准备一个装满水的容器,放在课桌上。

然后,老师可以让学生观察容器中的水,让他们描述水的状态。

接着,老师可以将容器放在窗台上,让阳光直射容器,观察一段时间后,学生会发现容器中的水慢慢蒸发了。

最后,老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水蒸发后会去哪里,以及蒸发后的水会发生什么变化,从而引出水的循环过程。

三、案例二,植物生长。

植物生长是小学科学课程中的另一个重要内容。

为了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植物生长的过程,我们可以设计一个观察植物生长的实验。

首先,老师可以让学生在小花盆中种植一颗小型植物,然后让学生每天观察植物的生长情况,记录下来。

在观察的过程中,老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植物生长需要哪些条件,以及植物是如何获取养分和水分的。

通过这样的实验,学生不仅可以亲身体验植物生长的过程,还能够培养他们的观察和记录能力。

四、案例三,天气变化。

天气变化是小学科学课程中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学生们非常感兴趣的话题。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天气变化的原因,我们可以设计一个观察天气变化的实验。

老师可以让学生每天在同一时间观察天空的情况,并记录下来。

通过观察和记录,学生可以发现不同天气状态下的天空有何不同,从而引出天气变化的原因。

同时,老师还可以让学生观察气温计的读数,让他们了解气温与天气变化的关系。

五、总结。

通过以上的案例教学,我们可以看到,科学教学案例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科学知识,还能够培养他们的观察和思考能力。

因此,在日常的科学教学中,我们应该多多利用案例教学的方式,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科学探索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案例分享

科学探索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案例分享

科学探索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案例分享科学实验是小学科学教学中重要的一环,通过实验活动可以激发学生的科学兴趣,培养他们的实验动手能力和科学观察思维能力。

本文将分享一些优秀的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案例,帮助教师们更好地开展科学实验教学。

1. 实验题目:风向的判断实验目的:通过实验观察和判断风向的变化,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实验材料:一只塑料袋、一根长棍、一根线、几根小纸条实验步骤:1. 将一只塑料袋打开,用长棍将其固定在室外露天场地,确保塑料袋打开的一侧与地面平行。

2. 在塑料袋的另一侧固定一根线,并在线上系上几根小纸条。

3. 观察小纸条的移动方向,判断风向。

实验结果:根据小纸条的移动方向,可以判断风向。

2. 实验题目:光的折射实验目的:通过实验观察光在不同介质中的折射现象,理解光的折射规律。

实验材料:透明玻璃、钢笔、水、盆实验步骤:1. 将盆中加满水。

2. 将透明玻璃倾斜放入盆中,其中一端露出水面。

3. 用钢笔向水中倾斜的玻璃发出光线,观察光线入射和折射的位置和角度。

实验结果:当光线由空气射向水时,光线会被折射,改变方向并使玻璃中的图像产生偏移。

3. 实验题目:植物的光合作用实验目的:通过实验观察植物在不同光照条件下的光合作用情况,了解光合作用的原理。

实验材料:一个小盆、一株绿色植物、黑色塑料袋实验步骤:1. 将植物种在小盆中,确保其生长健康。

2. 封闭小盆顶部,使用黑色塑料袋将整个植物完全遮挡。

3. 观察植物在黑暗条件下的生长情况。

4. 移除黑色塑料袋,观察植物在光照条件下的生长情况。

实验结果:植物在黑暗条件下无法进行光合作用,而在光照条件下可以正常生长。

通过以上实验案例,我们可以看到学生在实验中进行观察、判断、推理和记录等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提高了科学思维能力和动手实验能力。

同时,教师也可以根据这些实验案例进行拓展和延伸,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科学原理。

实验活动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科学态度,让他们通过亲身体验去发现科学的魅力。

小学科学优秀教学案例10篇

小学科学优秀教学案例10篇

小学科学优秀教学案例10篇1. 水循环实验目的:通过简单的实验来展示水的循环过程。

材料:一个玻璃杯、水、一块塑料薄膜、一根细棍子。

步骤:1. 在玻璃杯中倒入适量的水。

2. 用塑料薄膜盖住玻璃杯,并用细棍子将薄膜轻轻按住。

3. 将玻璃杯放在太阳下,待一段时间后观察薄膜上的水滴。

结果:随着太阳的照射,玻璃杯中的水会被加热蒸发成水蒸气,然后凝结在薄膜上形成水滴,展示了水的循环过程。

2. 种子发芽实验目的:通过种子发芽实验来观察种子的生长过程。

材料:玻璃瓶、棉花、水、豌豆种子。

步骤:1. 在玻璃瓶中放入一些湿润的棉花。

2. 将豌豆种子均匀地摆放在棉花上。

3. 每天给种子喷水保持湿润。

结果:经过几天的观察,学生可以看到豌豆种子开始发芽、生长,并最终成为豌豆植物,从而了解种子的生长过程。

3. 人体骨骼系统实验目的:通过实验来展示人体骨骼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材料:白色塑料管、彩色塑料圈、胶水。

步骤:1. 将白色塑料管剪成不同长度,代表人体不同部位的骨骼。

2. 在白色塑料管上粘贴彩色塑料圈,代表关节。

3. 拼接成一个模型,展示人体的骨骼系统。

结果:通过这个实验,学生可以直观地了解人体骨骼系统的构造,以及骨骼与关节的作用。

4. 磁力实验目的:通过实验来展示磁力的作用。

材料:铁钉、磁铁。

步骤:1. 将磁铁靠近铁钉,观察铁钉的反应。

2. 将磁铁移开,观察铁钉的变化。

结果:学生可以看到磁铁对铁钉有吸引作用,当磁铁移开时,铁钉会脱离磁铁,展示了磁力的作用。

5. 声音传播实验目的:通过实验来展示声音的传播过程。

材料:一根绳子、一个铃铛。

步骤:1. 将铃铛系在绳子的一端。

2. 用手拉动另一端绳子,使铃铛摆动产生声音。

3. 观察铃铛的声音传播情况。

结果:学生可以通过实验看到铃铛的声音可以通过绳子传播,感受到声音的传播过程。

6. 阻隔光线实验目的:通过实验来展示光线的阻隔情况。

材料:一个密闭的容器、一块黑色纸板。

步骤:1. 在容器里放一盏灯,使灯光亮起。

小学科学案例模板范文汇总 小学科学教学案例100例

小学科学案例模板范文汇总 小学科学教学案例100例

小学科学案例模板范文汇总小学科学教学案例100例1. 题目:吃下肚的勺子概要:通过模拟实验,让学生理解食物在进入人体消化系统时经历的过程,提高学生对食物消化的认识。

实验材料:碗、勺子、面粉实验步骤:1. 将面粉倒入碗中,用勺子搅拌均匀。

2. 让学生用勺子舀起一小口面粉,放入口中。

3. 学生观察面粉在口腔中的变化,然后咽下。

4. 学生用手指按压喉部,模拟食物进入食道的感觉。

5. 学生描述食物进入胃部的感觉。

实验目的:通过实验,让学生了解食物在进入人体消化系统时的变化过程,强化学生对食物消化的认识,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描述能力。

实验结果:通过实验观察,学生发现面粉在口腔中被唾液混合后形成糊状物,然后进入食道被推送至胃部。

学生描述食物进入胃部的感觉有压力和舒适感。

2. 题目:利用光学原理制作望远镜概要:通过制作简易望远镜的过程,让学生了解光学原理,提高学生对视觉的认识。

实验材料:两个空的纸板筒、塑料袋、剪刀实验步骤:1. 将一个纸板筒剪成长条状,将另一个纸板筒剪成短条状。

2. 将长条状纸板筒对折,固定在短条状纸板筒的一端。

3. 在长条状纸板筒的另一端贴上塑料袋,用橡皮筋固定。

4. 调整塑料袋和纸板筒的位置,使其能够看清远处。

5. 用望远镜观察远处的物体,比较使用望远镜和不使用望远镜的视觉效果。

实验目的:通过制作望远镜的过程,让学生了解光的传播和折射原理,提高学生对视觉的认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

实验结果:通过使用望远镜观察远处的物体,学生发现使用望远镜能够放大物体,使其更清晰可见。

相比之下,不使用望远镜时,物体看起来较小且模糊不清。

小学科学教学中的科学观察案例分析

小学科学教学中的科学观察案例分析

小学科学教学中的科学观察案例分析科学观察是小学学科中的重要环节,通过观察,学生能够深入了解自然现象,并培养科学思维和观察能力。

本文将通过分析几个小学科学教学中的科学观察案例,探讨如何有效地进行科学观察。

案例一:观察植物生长过程在小学科学课堂上,教师可以选取植物生长作为一个科学观察的案例。

首先,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一颗种子,并要求学生观察它的外观、形状和颜色。

接下来,教师可以将种子放在一块湿润的棉花上,并放入透明的玻璃容器中。

学生应该仔细观察种子的变化,例如是否发芽,发芽后是否出现幼苗。

他们可以记录下观察到的变化,并用图片和文字进行描述。

通过这个案例,学生可以了解到植物的生长需要水分和光线,并加深他们对植物生长环境的理解。

案例二:观察物体的浮力物体的浮力是小学科学课程中的一个重要概念。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浮力,教师可以选择一个观察案例。

首先,教师可以准备不同的物体,如木块、纸张和塑料玩具等,并向学生解释浮力的概念。

接下来,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将不同物体放入水中,并观察它们在水中的状态。

学生应该仔细观察不同物体在水中的浮沉情况,并尝试回答为什么有的物体会沉在水中,有的物体会浮起来。

学生可以根据观察结果和自己的理解,给出答案,并与同学进行讨论。

通过这个案例,学生能够直观地感受到物体的浮力,了解浮力与物体密度和形状的关系,并培养他们的观察和探究能力。

案例三:观察天气变化观察天气变化是小学科学教学中常见的观察案例之一。

教师可以要求学生每天记录当天的天气情况,包括天空的状态、气温和降水情况等。

学生可以利用气象仪器如温度计、风向标等进行观察和测量。

学生在记录天气信息的过程中,可以发现天气的变化与四季的关系、气候的变化等。

通过观察和记录天气,学生能够培养他们的观察力、记录力和数据分析能力。

总结:通过小学科学教学中的科学观察案例分析,我们可以看出科学观察对于学生的科学素养和思维能力的发展非常重要。

科学教师应该通过合适的案例来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并根据学生的观察结果进行讨论和引导,帮助他们深入理解科学知识和培养科学思维。

科学实验教学案例小学生动手探索科学的乐趣

科学实验教学案例小学生动手探索科学的乐趣

科学实验教学案例小学生动手探索科学的乐趣科学实验教学案例:小学生动手探索科学的乐趣科学实验是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和激发他们对科学的热爱的重要途径之一。

通过亲自动手参与实验,孩子们能够亲身体验科学的乐趣与魅力。

本文将通过一些具体的科学实验案例,展示小学生动手探索科学的乐趣。

1. 实验一:水的三态变化实验目的:通过观察和探究水在不同温度下的变化,了解水的三态变化规律。

实验材料:玻璃杯、热水、冷水、冷冻器。

实验步骤:1) 将一个玻璃杯中倒入适量的热水,观察水的变化现象。

2) 将另一个玻璃杯中倒入适量的冷水,再浸入冷冻器中,观察水的变化现象。

实验结果:热水快速变为水蒸气,冷水在冷冻器中迅速转变为冰块。

实验过程中,孩子们亲身感受到了水在不同温度下的态变化情况,加深了对水的理解。

2. 实验二:空气的压力实验目的: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空气所具有的压力。

实验材料:一个小空瓶、一张纸、盛有水的盘子。

实验步骤:1) 将小空瓶底部浸入盛有水的盘子中。

2) 将纸的四个边角剪去小块后,将纸盖在小空瓶口上。

3) 慢慢上提小空瓶,观察纸的变化。

实验结果:随着小空瓶被提起,纸会紧紧地贴在瓶口上,不会掉下。

通过这个实验,孩子们可以观察到由于空气的压力作用,纸紧贴在瓶口上,从而理解了空气的压力特性。

3. 实验三:物体的浮力实验目的:通过探究物体浸入水中的浮力现象,理解浮力的概念。

实验材料:一个空桶、一段细绳、一些铁钉。

实验步骤:1) 在桶的一侧钉上若干个铁钉。

2) 将细绳系在桶的另一侧。

3) 浸入水中,观察桶上的铁钉是否会浮起。

实验结果:桶上的铁钉会随着桶浮起,浮力使得铁钉减轻了受力。

通过这个实验,孩子们可以亲自感受到浮力的存在,理解浮力对物体的影响。

通过这些科学实验案例,小学生们能够在动手实践中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科学思维和动手能力。

同时,他们观察实验现象、总结实验规律,培养了观察和归纳的能力。

通过亲自动手实验,小学生们不仅对科学知识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也激发了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热爱。

小学科学第二年级案例分析

小学科学第二年级案例分析

小学科学第二年级案例分析在小学科学教育中,案例分析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科学知识。

以下将以小学科学第二年级的案例分析为例,详细介绍这种教学方法的好处以及如何进行案例分析。

案例一:植物的生长过程在小学二年级的自然科学课上,老师通过一个植物的生长案例引导学生探究植物的生长过程。

首先,老师向学生介绍种子的重要性,并展示了一颗种子。

然后,老师教学生们将种子放入土壤中,浇水并照顾它。

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和护理,学生们发现种子慢慢发芽,成长为小树苗,最后变成一个大树。

通过这个案例,学生们不仅了解了植物的种子是如何发芽成长的,还学到了植物需要适当的水分和阳光来生长。

他们还学会了照顾植物和尊重生命的意义。

案例二:动物的习性观察另一个案例是关于动物的习性观察。

在这个案例中,教师带领学生们参观动物园,让他们观察不同动物的特点和行为。

学生们尤其关注动物的食物来源、生活环境和行动方式。

回到教室后,老师组织学生们根据观察结果进行讨论,总结各类动物的习性。

通过这个案例,学生们不仅了解了各类动物的不同习性,比如食肉动物、食草动物和杂食动物的区别,还学习到了观察和总结的方法。

他们还培养了对动物的关心和呵护意识。

案例三:物质的变化实验第三个案例涉及物质的变化实验。

教师向学生介绍了物质可以经历固态、液态和气态三种状态,并组织学生们进行简单的实验来观察不同物质在加热或冷却过程中的变化。

通过这个案例,学生们亲自参与实验,亲眼目睹了物质的变化过程,加深了对物质状态变化的理解。

他们还学会了观察和实验的方法,培养了动手实践和科学探究的能力。

通过以上三个案例的分析,可以看出小学科学第二年级的案例分析教学方法的好处。

首先,案例分析能够将抽象的科学概念与具体实例相结合,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其次,案例分析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提高他们的参与度和专注度。

再次,案例分析能够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总结能力,培养他们的科学思维和动手实践能力。

教学实践案例科学(3篇)

教学实践案例科学(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小学科学课程越来越受到重视。

光的传播是小学科学课程中的一个重要知识点,旨在帮助学生了解光的传播规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本案例以小学三年级科学课程“光的传播”为主题,通过教学实践,探讨如何有效地开展小学科学教学。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光的传播规律,能够区分光的直线传播、反射和折射现象。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探索精神。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出示一张图片,展示阳光透过树叶的景象,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什么现象吗?”(2)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这是光的传播现象,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光的传播。

”2. 教学新课(1)光的直线传播①教师出示一根激光笔,让学生观察激光笔发出的光线,提问:“同学们,你们观察到什么现象?”②学生回答后,教师讲解光的直线传播原理,并演示光的直线传播实验。

③学生分组进行光的直线传播实验,观察实验现象,并记录实验结果。

(2)光的反射①教师出示一面镜子,让学生观察镜子中的景象,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什么现象吗?”②学生回答后,教师讲解光的反射原理,并演示光的反射实验。

③学生分组进行光的反射实验,观察实验现象,并记录实验结果。

(3)光的折射①教师出示一个装有水的玻璃杯,让学生观察玻璃杯中的景象,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什么现象吗?”②学生回答后,教师讲解光的折射原理,并演示光的折射实验。

③学生分组进行光的折射实验,观察实验现象,并记录实验结果。

3. 课堂小结(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光的传播规律。

(2)学生分享实验过程中的收获和体会。

4. 作业布置(1)完成课后练习题。

(2)课后进行光的传播现象观察,并记录下来。

四、教学反思1. 教学方法多样化。

创新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案例

创新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案例

创新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案例为了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实践能力,创新小学的科学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精神。

本文将介绍一个成功的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案例,以此作为参考,促进创新小学的实验教学改革。

案例一:种子发芽实验实验目的:观察和研究种子在不同条件下的发芽情况,了解种子发芽的原理。

实施步骤:1. 准备材料:种子、容器、湿纸巾、水壶、标签等。

2. 小组合作: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种种子进行实验。

3. 设计实验:每个小组根据自己的想法设计实验,可以改变光照、温度、水分等条件。

4. 实施实验:每个小组按照自己的设计进行实验,并记录观察结果和实验条件。

5. 分享讨论:小组向其他小组展示实验结果,并讨论影响种子发芽的因素。

实验结果分析:通过实验,学生可以得出结论:种子的发芽需要适宜的温度、水分和光照条件。

不同种子对这些条件的要求有所差异,需要具体分析。

学生还可以通过观察种子的生长过程,了解种子发芽原理,培养对植物的兴趣与爱护之心。

该实验案例的特点:1. 强调学生的探究性学习:学生通过自己的设计和实施实验,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培养了他们的实验探究能力。

2. 培养合作与交流能力:学生在小组中进行合作和讨论,分享实验结果,提高了他们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3. 融入科学原理:通过实验的过程,学生不仅可以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还可以理解种子发芽的原理,促进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实验教学的意义: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意义重大,它在以下几个方面具有重要作用:1.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实验活动生动有趣,能够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他们对科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2.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通过实验,学生可以亲自动手操作、观察、记录和分析,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科学思维方式。

3. 促进学科知识的巩固与应用:实验可以帮助学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际情况相结合,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4. 培养科学精神:科学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精神,他们可以主动提出问题、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和总结结论,培养了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

小学科学优秀教学案例10篇

小学科学优秀教学案例10篇

小学科学优秀教学案例10篇本站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小学科学优秀教学案例10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本站还可以找到更多《小学科学优秀教学案例10篇》。

第一篇:小学体育教学案例我觉得游戏比赛在小学体育教材中占有相当的份量,通过游戏教学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竞争意识、团结合作、热爱集体和遵纪守法等优良品质。

而这些优良品质正是一个人健康心态的集中体现。

游戏深受学生的喜爱,也为教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良机。

例如,在游戏比赛中一些个性较强的学生因不服输而与对方发生争执,甚至“动武”;也有失利组的学生互相埋怨,导致受指责的学生产生层场心理而退出比赛。

这样一来,不仅影响了游戏教学的正常进行,而且还伤了同学之间的和气。

这时,我就要抓住这一契机,耐心地教导学生特别是有偏游倾向的学生认识游戏比赛的意义,正确看待比赛的成败,批评有碍团结的不良倾向。

同时还要与学生一道分析造成失败的原因,找出制胜的有利因素。

还有一个例子就是,我们学校举行一个篮球比赛,就因为争一个球,就准备打架了,我马上跟他们两个人说:友谊第一,比赛第二;不然就请先离场休息。

最终使学生化“沮丧”为“振奋”,以积极的心态迎接。

第二篇:小学体育教学案例教学内容:1、并脚跳、单脚交换跳、双脚并腿跳2、游戏:甩尾比赛指导思想和理念:本课依据《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以跳绳为主教材,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突出一个“新”字,体现一个“改”字,以学生的心理活动为导向,面向全体学生,做到人人享有体育,人人都有进步,人人拥有健康。

借助多种教学手段,通过教师和优生的演示,使学生直观的了解跳绳的多种跳法和相关知识。

不但让学生学会多种的跳绳方法,而且让学生根据已有的跳法进行自由创编,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让学生将自己的跳法大胆的向其他同学展示,增强其自信心,获得成功的喜悦。

通过游戏比赛的形式培养学生良好的团结合作能力。

师生在民主、平等、和谐的氛围中完成教学目标。

小学科学优秀教学案例10篇

小学科学优秀教学案例10篇

小学科学优秀教学案例10篇1. 主题:观察水的性质目标:通过实验观察水的性质,了解水的密度、表面张力、蒸发和凝结等特点。

教学步骤:1)导入:老师向学生介绍今天实验的主题,让学生思考水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

2)实验1:密度实验。

老师准备一碗水和一些物体,让学生猜测哪个物体会浮在水面上,哪个会沉下去,并进行实验验证。

3)实验2:表面张力实验。

老师让学生观察水滴在硬币表面的现象,并解释表面张力的原理。

4)实验3:蒸发和凝结实验。

老师让学生用手摸水,然后将手放在风口处,观察手上水滴的蒸发和凝结过程。

评价:通过这些实验,学生不仅能够理解水的性质,还能够培养观察和实验的能力,增强对科学的兴趣。

2. 主题:发现植物生长的奥秘目标:通过观察植物生长过程,了解植物的生长需要光线、水和二氧化碳等物质。

教学步骤:1)导入:老师给学生展示一颗正在生长的小苗,引发学生对植物生长的思考。

2)实地调查:带领学生到学校附近的植物园或花园,观察各种植物的生长情况,并记录观察到的现象。

3)实验:种植小苗。

老师让学生分组,每组种植一颗小苗,观察它们在不同光照条件下的生长情况,并记录生长数据。

4)总结:学生通过对实验结果的分析,总结植物生长的原因和需要的条件。

评价:通过实地观察和实验,学生能够深入了解植物生长的过程,培养动手实践和观察的能力。

3. 主题:探索天气现象目标: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天气现象的原因和预测方法。

教学步骤:1)导入:老师请学生观察当天的天气情况,讨论天气现象的原因。

2)实验1:模拟降雨。

老师为学生准备一个有水的罐子和一个喷雾器,让学生用喷雾器向罐子中喷水,观察模拟降雨的过程。

3)实验2:气压实验。

老师准备一个气压计,让学生观察不同气压下的水面高度变化,并理解气压与天气的关系。

4)预测:老师让学生根据观察和实验结果,预测未来几天的天气情况。

评价:通过这些实验和观察,学生能够了解天气现象的原因和预测方法,培养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心和科学探索精神。

科学探索:小学生发现和解决问题的教学案例

科学探索:小学生发现和解决问题的教学案例

科学探索:小学生发现和解决问题的教学案例引言科学探索是培养小学生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环节。

通过引导他们进行实际观察、实验和推理,可以帮助他们主动积累知识,并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团队合作意识。

本文将介绍几个小学生在科学探索中发现和解决问题的案例,旨在为教师和家长提供一些实际操作的示范。

案例一:植物生长分析背景小明是一名小学五年级的学生,他对植物生长过程很感兴趣。

在老师的引导下,他选择了向阳台上放置不同种类的花盆,并进行了观察、记录和比较。

方法与结果小明首先选择了三个相同大小的花盆,并在里面分别种植了大豆、向日葵和水稻种子。

他每天浇水并观察植物生长情况,同时记录下每个植物的高度、叶片数量以及根系情况。

经过一段时间观察后,小明发现向日葵生长得最快,高度超过了其他两种植物,并且根系也最为茂盛。

大豆次之,水稻生长最慢。

讨论与结论小明通过这个实验发现不同种类的植物具有不同的生长速度和特点。

他进一步推测,可能是植物对光照和土壤的需求不同导致了这些差异。

这个案例引导小学生通过实际观察和比较,培养了他们发现问题、提出假设和推理的能力。

案例二:飞机模型设计背景小红是一名小学四年级的学生,她对飞机很感兴趣。

在老师的引导下,她决定尝试设计一个可以飞行的纸飞机模型。

方法与结果小红开始思考如何改良传统的纸飞机设计。

她打开互联网查找相关资料,并研究了各种不同形状和折叠方式的纸飞机。

随后,她制作了几个不同样式的纸飞机进行测试。

经过多次尝试和调整后,小红成功设计出一个简单但是能够滑行较远且保持平衡的纸飞机模型。

讨论与结论通过这个案例,小红学会了使用互联网资源进行信息搜索、收集和分析。

她也体验到了不断尝试、调整和改进的过程,并最终获得成功。

这个案例鼓励小学生主动探索创新,并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案例三:环保设计比赛背景某小学决定举办一个环保设计比赛,鼓励学生提出创意并解决现实环境问题。

小鹏在参赛中设计了一种以废旧塑料为原料的手工艺品。

小学科学优秀教学案例10篇

小学科学优秀教学案例10篇

小学科学优秀教学案例10篇一、在交流阶段如何激活学生的思维──《搭支架》一课的教学海南省詹州市那大七小杨莉花《搭支架》是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形状与结构》中的第二课。

背景描述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

”这是小学科学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

在科学探究中,“学生的兴趣不能自始至终,学生只对活动操作本身感兴趣,在交流阶段注意力不够集中,思维不够活跃”这是一个经常出现的问题。

那么,如何来解决这个问题呢?在进行《搭支架》一课的教学中,我作了初步的尝试。

案例描述一、全班分为8个小组,每个小组都有课前准备好的旧报纸、透明胶、胶水等。

二、本课的任务是小组合作搭一座高塔,然后讨论:①哪些方法可以增强支架的稳定性和承受力?②采用什么样的结构承受力最大、最稳固,使用的材料又最少?③根据讨论的结果,你对本组或其他组的支架有什么建议?三、各小组开始搭高塔。

1.小组长综合组内其他成员的想法,确定好自己组要搭的高塔的形状,然后画出塔的草图,大家一起制作好搭塔需要的基本的材料,然后开始分工搭高塔。

2.各组的高塔搭建好后,组内成员测量好塔的高度,并检测塔的承受力(以放作业本的多少为准),然后填写好教科书第24页实验记录的后半部分。

3.各小组依次向全班同学展示自己组搭的高塔,并示范高塔的承受力是多少。

小组(一):我们组搭的高塔是三角形立体柱的支架,高19厘米,可以承受8本作业本。

示范:最大能承受8本作业本。

教师和其他同学一起观察该组的高塔。

塔的形状是三角立体形的,整个塔身是一个三角形立体柱,底部是三角形,顶部也是三角形,塔侧是3个长方形片状,塔身由内外两层重叠而成,外层比内层在底部多了侧面3片支撑叶。

小组(二):我们组搭的高塔是长方体形状的,高18厘米,但是不能承受一本作业本。

示范:不能承受一本作业本。

教师和其他同学一起观察该组的高塔。

这座高塔是长方体形状的,底部是一个长方形,塔身由四条圆纸棒站在长方形的四个直角上建成。

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案例分享

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案例分享

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案例分享科学课程在小学中是十分重要的一门学科,因为它不仅能够帮助学生理解我们周围的世界,还能够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实验技能。

然而,要让学生真正理解科学知识并且充满兴趣,需要采取富有创意的教学方法。

下面是几个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案例,供教师们参考。

1. 锅炉实验对于小学生来说,学习关于能量和热量的概念可能会有些困难。

因此,一个很好的教学方法就是通过实验的方式让他们亲自动手,来感受热量的变化。

在一个锅炉里放入热水和一些鹽来增加水的密度,并放上一只荷叶。

随着水的加热,会发现荷叶开始逐渐发生变化。

教师可以让学生用手触摸水的两端来比较热度的差别,然后带领他们讨论荷叶变化的原因,以及水的密度和温度变化如何影响热的传输。

2. 种植实验通过种植实验,可以帮助学生了解植物的生长、营养吸收过程以及环境对植物的生长影响。

在种植实验中,可以让学生亲手栽种一些常见的植物,如豆类、小麦等,然后让他们关注植物的各个阶段,并记录成长的情况。

通过这个实验,学生将加强对植物生长的理解,同时也可以培养出小学生的责任感。

3. 透明和不透明实验透明和不透明实验是一个极好的教学案例,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光传播的方式,包括透明和不透明材料的区别。

在这个实验中,教师可以提供各种不同类型的材料,如玻璃、金属、布料等,并就它们的透明度和光照的折射程度进行讨论。

学生们可以试着把不透明的材料对光线的影响进行观察并记录下来,以提高他们的观察能力。

总结在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通过创意和富有趣味性的方法让学生感受和理解知识。

通过实验和手工制作等方式,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同时也激发了他们的好奇心和学习热情。

在实现这一目标的过程中,教师需要保持灵活性和开放性,以便以不同的方式为学生提供支持,鼓励他们的探索精神。

小学科学教学案例

小学科学教学案例

科学教学案例【案例一】在一节科学课中,当我布置注意事项及观察方法的时候某组学生(3男1女)都是把目光投入到了,实验材料盒中。

当我说到“活动开始”,其中一人从准备盒中拿出实验材料,马上被两名男学生抓到了手中观察了起来,唯一一名女同学没有得到任何材料。

1分钟后,坐在同侧的三个同学分别形成了两个更小的小组,而坐在另一边的一位女生仿佛被孤立了,手中没有任何材料,只是看着同伴们在活动。

几分钟后,当我发现这一问题时,那名女同学才加入其他三人的观察中,当老师说开始记录时,这一组中没有任何有关的的交流而是其中一位同学开始着手记录实验的发现,其他的两位同学开始漫无目的地利用其他材料互相玩着,而那名女同学依然坐在那里观望着……【案例二】分组实验往往是老师一宣布讨论或实验,前排学生唰地回头,四人小组里,每个人都在张嘴,谁也听不清谁在说什么。

几分钟后,老师一喊“停”,学生立即安静下来,站起来发言的学生一张口就是:“我怎么怎么看。

”“我觉得应该如何如何。

”学生关注的仍然是“我怎么样”,而不是“我们小组怎么样”。

很多老师很苦恼,教师在引导学生说出想法,或者学生在汇报探究结果时,不少同学却没能认真倾听,有说话的,有玩器材的,甚至有边玩边说的,也有精神不集中的。

学生没养成善于交流善于倾听的好习惯,导致探究结果不理想。

在小组探究中,我们常看到这样的现象,场面热热闹闹,热火朝天,似乎人人都在主动参与,但透过这种热闹的场面,我们不难看出其中的肤浅与浮躁。

有时候又有许多学生不按照要求和规程进行操作,不知道该怎么操作,更有学生把桌上的器材当作玩具在玩;有时候组内的个别学生承担了小组探究的全部任务,成了小组的主角,部分学生在小组中只是一个旁观者。

当学习任务和材料间的关系比较松散或材料比较充分时,学习小组的人数易少不易多。

【我的分析】“真实的问题”是指必须与儿童生活直接相关的问题。

构建真实的问题情境,有助于儿童发现那些对他们个人来说是真实的挑战,从而促使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4年至2015年第一学期小学科学学科教学案例刘盈佳教科版小学《科学》五下《地球的运动》单元第3课《证明地球在自转》。

《地球的运动》,对学生来说是很抽象的,除了公转和自转以外,还有其他许多运动,例如,和太阳系一起参与银河系的运动。

严格地说,地球的运动是多种运动的复合。

即便是公转,也不是简单地绕太阳作椭圆运动。

由于本单元是针对小学五年级学生的,因此只研究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的两种运动:地球的自转与公转。

本课《证明地球在自转》的教学内容,能让学生经历观察“摆的特点”研究、理解“傅科摆”原理,搜集和分析更多地球自转的证据,最后对昼夜现象进行解释这一系列科学研究过程。

傅科摆摆动以后,除受重力外,很少受到其他力的作用,由于惯性,摆摆动方向是不变的。

当观察者推动静止的摆锤沿子午线作南北方向的摆动,经过一段时间以后,就会看到摆动方向与子午线方向发生了偏转,从而证明地球在自转。

因为不能做傅科摆,所以本课教学要向学生学生解释傅科摆的原理。

教材的设计是让学生通过动手实验观察后得出“摆具有保持摆动方向不变”的特点,从而理解“傅科摆”能够证明地球在自转。

当然,学生课外收集的资料里,还有很多能证明地球自转的现象和实验,如:①重力加速度法②深井测量法③炮弹法④吹塑纸条法⑤昼夜交替模拟法等。

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以培养学生科学素质为宗旨的核心课程,早期的科学教育将对一个人科学素质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因此,为了发展学生对地球和宇宙现象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提高学生运用科学知识和技能认识周围世界的能力,促进他们科学思维和方法的提高,我对教材内容进行了适当的调整,安排了“摆的特点研究”、“理解傅科摆的原理”、“对昼夜现象的再次解释”和“制作信息卡”等四个主要活动内容。

五年级的学生,通过电视、书籍和网络,大多数都已经知道地球在自转并且围绕太阳公转这一科学现象。

如果让学生说一说地球自转或公转的证据,那就太少了。

通过前概念检测,我了解到学生对地球自转有一定的认知,但普通存在着一些真实、朴素但错误的观点,如:1.太阳沉到地下去了,黑夜就来临了,南北半球的昼夜相反(这是对地球在自转和公转中的姿态不了解)。

2.昼夜现象与月球有关,因为天黑了月亮就出现。

(这是简单地把两个现象相联)3.地球自转的方向可能是从西向东(这是对地球自转方向的不确定)。

4.地球可能是在运动,但我们感觉不到(这是不知如何寻找参照物的表现)。

小学科学课程要从学生的认知特点和生活经验出发,让他们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感受科学的重要性,了解科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逐步学会分析和解决与科学有关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因此,本节课我将利用学生这些认知基础组织教学,从而激发学生对自转现象的探究兴趣,让他们在探究活动过程中不断产生问题——解决问题——又产生新问题。

从而达到进行持续的长时间观察和研究活动。

根据教材的活动内容,结合自己学生的实际情况,我认为,通过本课的教学研究活动,我的学生将在以下三个方面有所收获:1.将掌握“摆具有保持摆动方向不变的特点”这一科学概念,知道可以用“傅科摆”可以证明地球在自转。

2.在“摆的特点”实验探究活动中,了解摆的特点,并借此理解“傅科摆”的原理,通过提供的有关“傅科摆”的阅读资料,理解傅科是如何向世人直接证明地球在自转的。

3.在研究活动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实证意识,使他们认识到地球的自转虽无法直接观察到,但通过实验,仍可以证实。

基于以上教学目标的达成要求,我认为本课的教学重点应该是“摆的特点描述”;难点是对“傅科摆的原理分析”。

为了更好地达成以上目标,使学生的自主探究活动顺利进行,我将为每组学生准备:一个单摆,一个支架、一个可转动的圆盘;以及“傅科摆”的阅读资料和有关地球“同步”卫星的资料。

一、教学过程根据本课教学内容的安排,结合学生已经收集的资料,我将本课教学划分如下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摆的特点1.上课伊始,我先与学生交流:哥白尼提出了“日心说”,认识地球在自转,可人们一开始就对这一观点表示怀疑,因为当时没有人能观察到地球在自转。

虽然我们现在已经能通过人造地球卫星看见地球的自转,但是古代人们是怎样通过实验证明地球在自转的呢?这样的谈话引入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学生在认识了昼夜交替现象的解释之后,又在上一课时了解了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虽然他们对地球在自转的认知已经建立,但同样的,他们也没有见到地球自转的证据,他们更想到太空亲自看看地球的自转。

这时,我再次引导:早在150多年前,有一位科学家用一个实验证明了地球在自转,而且当时在现场的见证人都不由自主地说:我看到了地球在自转!同学们,你们想做这个实验吗?这时,学生的注意力全都集中到了本课重点研究活动上——“摆的特点”研究。

这样的心奇心有助于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让他们在对“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的期待中开始学习,使学生的思维处于一种积极的状态中。

学生思维的参与,对理解傅科摆原理这一教学难点起着重要的作用。

2.研究摆的特点紧接着,我出示一个单摆,问:我们研究过摆,知道摆有什么特点?学生可能会说:摆有等时性、摆的快慢与摆长有关,摆的摆动幅度越来越小,摆摆动的方向会改变等等。

我将直入主题,说:其实摆还有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大家一起来做做看。

我用课件直接出示“摆的特点”实验说明:(1)用铁架台做支架,挂上一个摆;(2)将铁架台和摆一起放在一个圆底盘上。

先让摆前后来后摆动起来,再缓慢而平稳地转动圆底盘。

(3)观察:当圆底盘转动90度、180度、360度后,摆摆动的方向变了吗?是跟着圆盘一起转动了还是基本不变?我要求学生反复多次实验观察,给学生充分的自主探究活动中,在自主探究过程中,学生能够比较容易认识到摆具有保持摆动方向不变的特点。

作为教师,要相信每一位学生都有学好的愿望,而且都有学好的能力。

传统教学中,教师没有充分认识这一点,在课堂教学中追求“小步走”,设计很多环节,一环紧扣一环,讲究水到渠成。

那样的课堂学生的思维空间比较小,虽便于教师控制。

却扼杀了学生创造性思维,剥夺了学生在课堂里自由思考的时间和空间。

摆的特点研究,我只是给学生出示了一个研究方向和方法,学生在近15分钟的自主研究过程中,发展了思维,形成了意识。

学生在操作中会发现,底盘转动了,而摆未改变摆动方向。

摆的支架转动360度后,摆依然未改变方向。

学生将总结出“摆具有保持摆动方向不变的特点”。

在学生汇报完观察发现后,我接着让学生想像:假设如果在地球平面上立一个巨大的摆,当地球这个底盘转动后,过一段时间会看到什么现象?这个现象,说明了什么?在学生了解了摆的基本特点之后,我让学生思考和讨论这个问题,将有助于在后一环节中,学生理解傅科摆能作为地球自转的证据铺设了有力的基石。

第二部分:傅科摆本部分内容主要安排学生在阅读了解傅科摆实验,理解傅科摆原理。

1.首先,我给每个小组一份“谁证明了地球自转?”的阅读资料。

给学生充分时间进行小组研读,对不理解的部分做一定的记录,再全班交流,说说自己的理解和收获,如:(1)傅科摆是一个特殊的摆,它特殊在什么地方?(2)傅科摆摆动后,发生了什么现象?(3)为什么资料说人们亲眼看到了地球的自转?在学生汇报结束之后,我用课件展示北京天文馆的傅科摆资料。

说明傅科摆是一个可重复验证的实验,决不是一个偶然。

今天人们依然可以通过傅科摆看到地球的自转。

2.接着,我组织学生汇报课前收集的更多有关证明地球自转的例子,让全班学生更多地了解证明地球自转的证据,也让学生认识到地球自转所产生的影响。

这部分的学习,虽然没有实验的操作与思考,但对于历史事件和分析与现象的理解有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

我们判断一个探究活动是否成功,关键要看它能够在多大程度上促使学生不断地去思考,去判断,去推理,去验证。

基于这个道理,我们有必要重新审视这个课外阅读,看似非常简单的科学教学活动,我们要思考,它能否将学生对傅科摆原理的理解更深入一步,哪怕是一小步,或许就能够提升这个活动的价值,最大程度地促进学生的发展,又或许就是这一小步,将引发学生思维的火花,生成更多的有价值的教学元素。

第三部分:对昼夜现象进行解释本部分的内容主要是在前两课《昼夜交替现象》和《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教学基础上,对能产生昼夜现象的几种假设进行分析和排除。

而本课将完成对这一现象的解释。

我将直接出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1)对原来有关昼夜现象的解释,你们需要修改吗?(2)你们认为哪些解释是正确的,哪些可以排除掉?为什么?这一活动要求学生继续对昼夜交替现象的解释进行处理和修正。

建议学生对前面的解释进行再次讨论。

在所有的解释中,将凡有地球自转的一类保留下来,地球不动的一类应当排除。

地球公转的一类在未有新证据判定之前,也应保留下来。

当学生掌握了一定的知识之后,对前面的概念或印象进行回顾有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与认知水平的提升。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对昼夜交替现象的解释更加明确,思维发展到了一定的水平。

第四部分:总结(制作信息卡)——机动通过前面三个活动的参与,学生对地球的自转现象和解释已经有所理解,组织他们制作信息卡有助于知识的整理和提升,因此我将组织学生利用制作信息卡的活动对本课内容进行总结。

我首先出示活动提示,要求学生自主取一个主题名,围绕主题选择相关的资料粘贴上去,版面设计就像制作手抄报一样。

根据不同班级学生的情况,我将为提供学生几个制作的样板参考。

目的是巩固前节课所学的知识,并进行课外知识的扩充,学生可运用课外寻找到的相关资料结合课内老师提供的资料来制作。

在合作中掌握技能,培养交流的习惯,获得鼓励和自信。

当然,如果课堂教学时间不够,这个活动完全可以延伸到课外,让学生在一定时间完成,我将对学生的作品组织评点和展示。

二、板书设计科学课讲究真实、明了和有效,根据本课活动内容的要求和特点,我设计了一个简洁、清晰的板书:证明地球在自转摆——傅科摆——地球在自转方向方向不变变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