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的诗歌创作
塞上曲二首其二感悟

塞上曲二首其二感悟摘要:1.介绍《塞上曲二首其二》的背景和作者2.分析诗歌中的意境和主题3.阐述诗歌中所表现的人生哲理和感悟4.总结诗歌的价值和意义正文:【介绍《塞上曲二首其二》的背景和作者】《塞上曲二首其二》是唐代著名诗人王之涣所作。
王之涣,字季凌,唐代初期文学家,擅长诗文,尤其擅长边塞诗。
这首诗作于唐太宗贞观年间,当时国家正值繁荣昌盛,对外战争频繁,许多文人墨客以边塞为背景创作诗歌,歌颂国家雄壮的军威,展现守边将士的英勇精神。
【分析诗歌中的意境和主题】《塞上曲二首其二》描绘了边塞风光的壮美和守边将士的英勇顽强。
诗中写道:“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诗人以黄河、孤城、万仞山等景象为背景,展现了边塞的雄浑壮丽。
同时,通过“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这句诗句,表达了守边将士对家乡的思念之情,以及在艰苦环境中坚守边疆的决心。
【阐述诗歌中所表现的人生哲理和感悟】这首诗不仅描绘了边塞的壮美风光,还蕴含着丰富的人生哲理。
首先,诗歌表达了人在逆境中要坚强勇敢的品质。
面对荒凉的边塞,将士们毫不退缩,守卫家园。
其次,诗中展现了人生的无常。
诗人以“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的景象,寓意人生百态,世事如白云苍狗,变化无常。
最后,诗歌传达了离别与珍惜的主题。
在艰苦的守边生活中,将士们对家乡的思念之情愈发浓烈,从而更加珍惜眼前的亲情、友情。
【总结诗歌的价值和意义】《塞上曲二首其二》作为唐代边塞诗的代表作品之一,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诗歌不仅描绘了边塞风光的壮美,还传达了对家国、人生的深刻感悟。
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领略到唐代边塞诗的魅力,感受到守边将士的英勇精神,同时体味到人生百态,学会在逆境中坚强。
论唐太宗东北边塞诗创作

科 学 版
摘 要 : 太 宗 李世 民不仅 是 我 国历 史 上 杰 出 的政 治 家 、 唐 军事 家 , 时也 是 初 唐 时 期 的 一 座诗 同 坛 重 镇 . 以其 独 有 的 风格 特 征推 动 了唐 诗 的发 展 。异 乎 常人 的丰 富 阅历 与 帝 王胸 怀 , 他在 并 使
取平 壤 ; 陆路 由李 世 劫 指挥 , 出柳城 ( 辽 宁省 今 辽 阳 )渡辽 河 至玄菟 城 ( 辽 宁省 抚顺 市 劳动 、 今 公 园旧城址 ) 。唐 太宗本人 也亲 至辽东 , 军攻 率
取 白岩城 ( 今辽 宁省辽 阳市 东太子河 北岸 ) 之 , 后 进迫 安 市城 ( 辽 宁省 海城 英 城子 )在 广 阔 今 ,
罗 朝贡唐 朝 的道 路 。 太宗 曾派使者 对其劝诫 , 唐
但 盖 苏文一 意孤行 ,拒不奉 诏 ,决 意与唐 朝对
抗 。其种种倒行逆施之举最终使唐太宗下定亲 征高句 丽 的决 , t。 l
一
间的递相攻 伐扰 乱 了唐 政权在 朝鲜半 岛的正 常
、
唐 太 宗 有 关 东北 边 塞 的 诗歌 创 作
之 处 如 此种 种 . 皆对 于后 世 诗 歌 创 作 产 生 了积极 的影 响 。 关键 词 : 太 宗 ; 唐 东北 边塞 ; 歌 创 作 诗
中图 分 类号 :2 62 IO . 文 献标 识 码 : A 文章 编 号 :6 2 8 5 2 O) 5 0 8 — 5 1 7 — 2 4(Ol 0 — 0 6 0
年 ) 月 , 军在 安 市 战事 不 利 , 致 东取 乌 骨 五 唐 导 山 ( 辽 宁省 凤 城 县凤 凰 山 ) 计划 未 能 完成 , 今 的
o
盔
o
李世民《赐房玄龄》全诗赏析

李世民《赐房玄龄》全诗赏析赐房玄龄①李世民太液仙舟迥,西园引上才。
未晓征车度,鸡鸣关早开。
【注释】①房玄龄(579-648):齐州临淄(今属山东)人。
与魏徵、杜如晦等同为唐太宗重要助手。
任宰相十五年,求贤若渴,量才任用,史称贤相。
②“太液”句:汉、唐京城皆有大液池,象蓬莱仙境,故称池中舟为“仙舟”。
迥(音窘):远。
③引:《全唐诗》作“隐”,与下两句不贯,据《万首唐人绝句》改。
④“鸡鸣”句:函谷关鸡鸣开关放行,见《史记·孟尝君传》。
【评析】此诗的主旨,是颂扬、勉励房玄龄为国求贤。
首句从反面落墨,用一“迥”字,表明房玄龄与“大液仙舟”距离甚远,其无暇游乐、无意求仙之意已见于言外。
次句从正面着笔,点明他止忙于“引上才”,而“仙舟”之所以“迥”,也由此得到解释。
三、四两句,以形象而有象征意味的笔墨写“引上才”的措施及其效果。
唐王朝的京城长安四面都有“关”。
如果闭关拒才,谁能进来?可是如今呢,天未破晓,不远千里而来的英雄豪杰已经驱车入关,向长安进发。
这因为:雄鸡初唱,关门就早已为他们打开;而贤明的宰相,正在“西同”忙于援引他们呢!四句诗,写得兴会淋漓,其求贤望治之意,溢于言表。
第四句,可能用了《史记·孟尝君传》函谷关鸡鸣始开的典故,但其中的“关”并不限于函谷关。
从泛指的、象征的意义上理解,会从更深的层次上把握全诗的意境美。
李世民(599-649),即唐太宗。
李渊次子,公元六二六-六四九年在位。
推行均田制、租庸调法和府兵制,发展科举制度,较能任贤纳谏,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史称“贞观之治”。
其开明的文化政策和自己提倡并从事诗歌创作,对唐诗的繁荣有积极影响。
《全唐诗》存诗一卷。
李白人生经历及对应诗歌创作(详细版,全)

李白【总体介绍】李白(701-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唐朝人,是我国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
【家庭出身】李白生于701年,当时正是武则天执政后期。
根据史书记载,李白祖籍为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是十六国时西凉建立者李暠的九世孙。
而李暠是西汉名将李广的后人,又是唐王室的世祖,因此李白与唐王室有一定的血缘关系。
但李白的先祖早在隋末时就因罪被流放到西域,李白因此出生于碎叶城(今属吉尔吉斯斯坦),5岁时随经商的父亲迁至剑南道绵州昌隆县(唐玄宗时避讳改为“昌明”县,今四川省江油市),在四川度过了他的少年时代。
【人生经历】少年时期:天生我材,发奋读书。
【1】历史时间:武则天神龙元年——唐玄宗开元十二年(705—724年)。
【2】时代特征:公元705年,武则天退位,唐中宗李显即位,恢复了李唐江山。
在经历了中宗、睿宗的短暂统治后,712年,唐玄宗即位,次年改元开元,唐朝进入全盛时期。
唐朝尊老子为祖先,奉道教为国教,采取措施大力推崇道教,提高道士地位。
唐玄宗即位后对道教进行改革,使道教达到鼎盛。
【3】李白年龄:5—24岁【4】活动地点:今四川【5】主要经历李白五岁时发蒙读书,能够诵读“六甲”(一种诗题)。
十五岁时,已有诗赋多首,并得到一些社会名流的推崇,开始从事社会干谒(指为某种目的而求见某人)活动。
同时受当时社会环境的影响,开始接受道家思想。
十八岁时,他到戴天大匡山(今四川省江油市内)访问道士,在此隐居读书。
期间出游江油、剑阁、梓州(州治在今四川省境内)等地,拜梓州郪县(今四川三台)长平山隐士赵蕤(ruí)为师,学习剑术、道术、纵横术、《长短经》(赵蕤著作,主要讲政治问题和哲学)等。
青年时期:仗剑去国,辞亲远游。
【1】历史时间:开元十二年—天宝元年(724—742年)【2】时代特征:在唐玄宗的统治下,唐朝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国力强盛,这一时期被称为“开元盛世”。
唐诗常识简介

唐诗常识简介
唐诗是中国文学史上一段辉煌的历史时期,唐代诗人们创作了大量经典之作,蕴含了丰富的情感和深刻的思想。
以下是唐诗常识的简介:
1. 唐诗始于唐太宗贞观元年(627年),终于唐玄宗天宝年间(742年-756年)。
这一时期被称为“盛唐”。
2. 唐诗分为“初唐”、“盛唐”和“晚唐”三个时期。
其中“盛唐”时期是唐诗的鼎盛时期,众多名家辈出,诗歌风格多样化。
3. 唐代诗人的创作主题广泛,包括山水田园、爱情、战争、政治、宗教等,其中以山水田园和爱情题材最为典型。
4. 唐诗的艺术特色主要表现在“格律”、“押韵”和“意境”三个方面。
唐诗的格律严谨,押韵优美,形成了独特的音韵美;唐诗还注重表达情感和抒发感悟,创造出深刻的意境。
5. 唐诗的流传和影响非常广泛,不仅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据着重要地位,也对世界文学产生了极大影响。
唐诗已经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被誉为“诗的王国”。
以上是《唐诗常识简介》的内容。
了解唐诗,不仅可以增长知识,还可以欣赏其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 1 -。
初唐诗歌发展历程

初唐诗歌发展历程初唐诗歌的发展历程是一个逐渐摆脱齐梁诗风,走向新的诗歌气象的过程。
一、初唐早期(高祖武德年间 - 太宗贞观年间)1. 宫廷诗风主导。
- 在初唐早期,宫廷诗风盛行。
当时的诗坛主要被宫廷诗人所占据,像唐太宗李世民周围就聚集了一批宫廷诗人,如虞世南、上官仪等。
- 这些宫廷诗大多内容上比较狭窄,主要是歌功颂德、应制唱和之作。
就拿应制诗来说,就是诗人按照皇帝的旨意或者宫廷的需求创作的诗。
比如上官仪的诗,风格绮错婉媚,讲究对仗工整、辞藻华丽。
他总结的“六对”“八对”等对仗方法,虽然在诗歌格律的发展上有一定意义,但从内容上看,这些诗往往缺乏真情实感。
就像一个精心打扮却没有灵魂的美人,外表好看,可就是让人感觉少了点什么。
2. 对南朝诗风的继承与延续。
- 这个时期的诗歌在很大程度上继承了南朝齐梁的诗风。
南朝诗歌注重形式美,讲究声律、对偶等技巧,初唐早期的宫廷诗也是如此。
诗人们在诗歌的音韵、辞藻上下功夫,比如在描写宫廷建筑或者宫廷生活场景时,会堆砌大量华丽的辞藻,像“金铺照春色,玉律动年华”之类的句子,满眼都是金光闪闪、美玉玲珑的景象,但是读多了就会觉得有点腻味,因为都是些表面的东西,没有深入到生活的实质或者诗人内心的深处。
二、初唐中期(高宗永徽年间 - 武后时期)1. “初唐四杰”的崛起。
- 这时候,“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横空出世,给沉闷的诗坛带来了一股新风。
- “初唐四杰”虽然在诗歌形式上还没有完全摆脱齐梁诗风的影响,比如他们的诗中仍然有一些华丽的辞藻,但是在内容和情感上已经有了很大的突破,就像给一个原本只是外表漂亮的花瓶注入了芬芳的鲜花,开始有了内涵。
2. 诗歌题材的拓展。
- 随着“初唐四杰”的努力,诗歌的题材大大拓宽了。
除了前面提到的友情、边塞、个人境遇等题材,还有对社会现实的一些反映。
比如他们会描写底层人民的生活疾苦,虽然不像中唐诗人那样深刻和全面,但已经开始有了这样的意识。
唐太宗李世民的歌曲

唐太宗李世民的歌曲唐太宗(598年-649年),姓李,名世民,是唐朝的第二位皇帝,历史上被誉为贞观之治的创立者。
他治国有方,以文治武功,开创了唐朝盛世的辉煌,被认为是中国历史上的杰出君主之一。
今天,我们将介绍几首以唐太宗为主题的歌曲。
一、《长安忆·唐太宗李世民》《长安忆》是一首传统的民歌,被誉为唐朝时期的著名曲目。
而《长安忆·唐太宗李世民》则是以唐太宗为主题,描述他治国的英明才能和一生的战争经历。
歌曲旋律优美,歌词简洁明了,通过描绘唐太宗李世民的事迹,表达了对唐朝盛世的感慨和景仰。
二、《红旗颂·唐太宗李世民》《红旗颂》是一首经典的革命歌曲,但其实在唐朝时期已经有了离煞之歌,非常类似于红旗颂的曲调和旋律。
而在后来的版本中,该歌曲被改编为《红旗颂·唐太宗李世民》,成为了一首歌颂唐太宗功德的赞歌。
在这首歌曲中,唐太宗被称为“圣明世祖”,颂扬了他一生高瞻远瞩的领导才能和卓越的战功,以及对于民生的关注。
三、《赞秦淮八艳》《赞秦淮八艳》是描写唐朝时期美女的歌曲,其中就包括了唐太宗的女儿——公主平阳。
公主平阳享有盛名,相传她才情出众、良好的教育背景,在唐太宗的平易近人的教育下,她收到了良好的文化熏陶。
因此,这首纪念公主的歌曲也间接地赞扬了唐太宗他作为一个优秀的父亲对于家庭教育的关注和培养。
四、《长恨歌》《长恨歌》是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所创作的一首长篇叙事诗,流传至今,成为唐诗中的经典之作。
这首诗歌以唐皇后杨贵妃的悲剧爱情为主线,通过叙述唐太宗和杨贵妃的相遇和分离,表达了对于逝去的灿烂文明的怀念和不舍。
唐太宗虽然没有在这首诗歌中直接出现,但是他的形象被作为一个时代的象征一直贯穿其中。
五、《唐三藏·唐太宗御制诗》《唐三藏》是中国四大名著之一《西游记》中的重要情节,是描写唐僧师徒西天取经的故事。
而在唐太宗治国期间,他御制了一首《唐三藏御制诗》,以诗歌的形式对唐僧师徒行程的平安祈愿。
李贺《南园十三首·其五》古诗原文及赏析

李贺《南园·其五》古诗原文及赏析李贺《南园十三首·其五》古诗原文及赏析《南园十三首·其五》这首诗歌是《南园》组诗十三首中的第五首,为李贺应进士试受挫回昌谷闲居时陆续吟成,属于七言绝句。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李贺《南园十三首·其五》古诗原文及赏析,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南园十三首·其五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赏析这首诗由两个设问句组成,顿挫激越,而又直抒胸臆,把家国之痛和身世之悲都淋漓酣畅地表达出来了。
第一个设问是泛问,也是自问,含有“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豪情。
“男儿何不带吴钩”,起句峻急,紧连次句“收取关山五十州”,犹如悬流飞瀑,从高处跌落而下,显得气势磅礴。
“带吴钩”指从军的行动,身佩军刀,奔赴疆场,那气概多么豪迈!“收复关山”是从军的目的,山河破碎,民不聊生,诗人怎甘蛰居乡间,无所作为呢?因而他向往建功立业,报效国家。
一、二两句,十四字一气呵成,节奏明快,与诗人那昂扬的意绪和紧迫的心情十分契合。
首句“何不”二字极富表现力,它不只构成了特定句式(疑问),而且强调了反诘的语气,增强了诗句传情达意的力量。
诗人面对烽火连天、战乱不已的局面,焦急万分,恨不得立即身佩宝刀,奔赴沙场,保卫家邦。
“何不”云云,反躬自问,有势在必行之意,又暗示出危急的军情和诗人自己焦虑不安的心境。
此外,它还使人感受到诗人那郁积已久的愤懑情怀。
李贺是个书生,早就诗名远扬,本可以才学入仕,但这条进身之路被“避父讳”这一封建礼教无情地堵死了,使他没有机会施展自己的才能。
“何不”一语,表示实在出于无奈。
次句一个“取”字,举重若轻,有破竹之势,生动地表达了诗人急切的救国心愿。
然而“收取关山五十州”谈何容易?书生意气,自然成就不了收复关山的大业,而要想摆脱眼前悲凉的处境,又非经历戎马生涯,杀敌建功不可。
这一矛盾,突出表现了诗人愤激不平之情。
“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诗人问道:封侯拜相,绘像凌烟阁的,哪有一个是书生出身?这里诗人又不用陈述句而用设问句,牢骚的`意味显得更加浓郁。
初唐时期诗歌创作

初唐时期诗歌创作:主要是以唐太宗及其群臣为中心展开,一开始多抒怀言志或咏史之作,文风刚健质朴,但后来成为唐太宗器重的宫廷诗人,把诗作为唱和应酬的工具而琢磨表现技巧,多奉承应制之作,尽量在声律辞藻的应用方面日趋精妙,但在风格趣味方面日益贵族化和宫廷化,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盛唐时期诗歌创作:盛唐诗人在陈子昂和沈、宋的基础上,进一步把正确的方向和完美的形式结合起来。
玄宗开元、天宝间,诗歌全面繁荣,名家大量出现。
他们的作品精丽华美、雄健清新、兴象超妙、韵律和谐,表现了时代共同的艺术特色。
边塞诗和田园山水诗在盛唐诗中比重很大。
边塞诗派以高适、岑参、李颀、王昌龄为代表,其作品气氛浓郁、情调悲壮,多用七言歌行或七绝。
田园山水诗人以王维、孟浩然、储光羲、常建最知名,他们的诗多反映闲适、退隐的思想情绪,色彩清淡,意境深幽,多用五言律绝和五言古体。
这派诗人在发掘自然美方面比六朝人前进了一大步。
其中以王维成就最高。
李白、杜甫是盛唐诗歌最高成就的标志。
李白的名作,以安史之乱前为多。
内容、题材丰富,气势雄放,想象丰富,风格飘逸,多侧面、多层次地反映唐朝时期的社会生活和时代心理。
杜甫的诗则是动乱时代的诗史,忠实地记录了国家的变乱和人民的苦难;博大精深,沉郁顿挫;开新乐府运动先声。
在诗歌语言、格律、技巧等方面,他善于转益多师,广泛地吸取前人和并世作者的经验,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为后世诗歌发展开辟了众多途径。
另外,元结、沈千运、孟云卿等人也是此期较有特色的诗人。
中唐时期诗歌创作:中唐中期从贞元后期至长庆年间,是唐代诗歌发展的又一高潮。
与盛唐相比,中唐诗歌有所变化:其一,内容上现实主义倾向有所加强,题材有所拓宽,如揭露商贾渔利,反映南国风情,描写男女爱情,总结历史教训的题材增多。
其二,形式上流派众多,风格各异。
白居易、元稹、张籍、王建、李绅等人倡导、参与新乐府运动。
他们有一套较系统明确的理论,主张发挥诗歌的美刺作用,干预现实,对杜甫的现实主义有所继承和发展。
初唐诗歌

初唐诗歌初唐诗歌概况从唐朝建立到唐玄宗即位。
这是唐诗的准备阶段。
在风格、意境、声律等诸多方面为盛唐诗歌高峰的到来做了充分的准备。
占统治地位的仍是齐、梁的颓靡遗风。
正如明人陆时雍所说:“调入初唐,时带六朝锦色。
”(《诗镜总论》)南朝齐梁宫体诗:咏内人昼眠萧纲北窗聊就枕,南檐日未斜,攀钩落倚障,插捩举琵琶。
梦笑开娇靥,眼鬟压落花,簟纹生玉腕,香汗浸红纱。
夫婿恒相伴,莫误是倡家。
”赋得樱桃华林满芳景,洛阳遍阳春。
朱颜含远日,翠色影长津。
乔柯啭娇鸟,低枝映美人。
昔作园中实,今为席上珍(唐太宗)第一节初唐宫廷诗人1 、宫廷诗第一代诗人:唐太宗、虞世南、魏征、李百药等。
❖诗歌特色:华赡典雅,气象恢宏壮丽,洋溢着帝国初兴的气息。
❖宫廷诗第二代诗人:上官仪(龙朔变体)(1)诗歌以“绮错婉媚为本”,讲求诗歌对仗工整、用典精切、音律和谐优美、体制精巧玲珑的诗篇,为诗歌格律化发展提供了新的模式。
(2)提出所谓“六对”“八对”等写作技巧,对律诗形式的发展和格律的完善有着明显的促进作用。
❖唐上官仪曰:诗有六对:一曰正名对,“天地”、“日月”是也;二曰同类对,“花叶”、“草芽”是也;三日连珠对,“萧萧”、“赫赫”是也;四曰双声对,“黄槐”、“绿柳”是也;五日叠韵对,“彷徨”、“放旷”是也;六曰双拟对,“春树”、“秋池”是也。
❖又曰:诗有八对:一曰的名对,“送酒东南去,迎琴西北来”是也;二曰异类对,“风织池间树,虫穿草上文”是也;三曰双声对,“秋露香佳菊,春风馥丽兰”是也;四曰叠韵对,“放荡千般意,迁延一介心”是也;五曰联绵对,“残河河若带,初月月如眉”是也;六曰双拟对,“议月眉欺月,论花颊胜花”是也;七曰回文对,“情新因意得,意得逐情新”是也;八曰隔句对,“相思复相忆,夜夜泪沾衣。
空叹复空叹,朝朝君未归”是也。
去其重复,共十种:正名对(的名对):天地、日月、东西同类对:意义上属于同类的异类对:意义上属于异类的双声对:双声词对双声词叠韵对:叠韵词对叠韵词连珠对:叠音的形容词或象声词对联绵对:五言诗的二、三字重叠。
王昌龄写的从军行写作背景

王昌龄写的从军行写作背景
王昌龄所写的《从军行》是中国古代诗人王昌龄在其为唐太宗李世民的龙图阁待诏期间创作的一首诗歌。
这首诗表现了王昌龄对于从军者的景仰与敬佩,以及对于军人们所必须承担的艰难与危险的深切理解和感悟。
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比喻和象征手法,描绘出军旅生涯中各种情境和心理状态,体现了军人们不屈不挠、勇往直前的精神风貌,展现了军队的威武和荣耀。
这首诗歌在唐代广泛传播,成为了咏史爱国诗歌的经典之一,持续影响着中华民族的爱国情感和军人精神。
李白最早的一首诗

李白最早的一首诗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著名诗人,被尊称为“诗仙”。
他生于唐太宗贞观十一年(701年),卒于唐德宗元和四年(762年)。
李白一生创作了大量脍炙人口的诗篇,他的诗歌风格独特,既有豪放不羁的气势,又有山水意境的抒发。
李白最早的一首诗《静夜思》创作于他青年时期。
这首诗描绘了在一个宁静的夜晚,作者因思念远方的故乡和亲人而产生的感慨。
诗句如下: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静夜思》通过对月光、地上霜、明月、故乡等元素的描绘,表现了作者内心的孤独和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同时,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生动的比喻,使诗句更加具有可读性和实用性。
在创作《静夜思》之后,李白继续创作了众多著名诗篇,如《将进酒》、《庐山谣》、《夜泊牛渚怀古》等。
他的诗歌作品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对后世诗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总之,李白作为唐代著名诗人,他的诗歌作品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
从他最早的一首诗《静夜思》开始,李白的诗歌创作便展现出了独特的风格和才华。
二章节初唐君臣之诗

京城唐人的送别地-----灞桥
别薛華 王勃 送送多窮路,遑遑獨問津. 悲涼千里道,悽斷百年身. 心事同漂泊,生涯共苦辛. 無論去與住,俱是夢中人.
比较前一首诗,同是送别 这首只有悲凄,解脱伤感 的方式也是消极的。此诗 作于王勃从京城到四川之 后
卢照邻《长安古意》 欣赏
道路之盛 车马之盛 建筑之盛
2、上官仪本人的创作表现出的绮错婉媚风格 詠雪應詔 禁園凝朔氣,瑞雪掩晨曦. 花明棲鳯閣,珠散影娥池. 飄素迎歌上,翻光向舞移. 幸因千里映,還繞萬年枝. 奉和山夜臨秋 殿帳清炎氣,輦道含秋隂. 凄風移漢筑,流水入虞琴. 雲飛送斷雁,月上浄疎林. 滴瀝露枝響,空濛烟壑深.
3、唐太宗的诗歌创作
過舊宅二首
4、对宦游诗人评价的分歧
王勃文章 王勃等四子之文,皆精切有本原 其用駢儷作記序碑碣,盖一時體格如此,而 後來頗議之。杜詩云:王楊盧駱當時體,輕 薄為文哂未休。爾曹身與名俱滅,不廢江河 萬古流。正謂此耳。身名俱滅,以責輕薄子。 江河萬古流,指四子也。
洪迈 容斋随笔
5、宦游诗人诗歌赏析 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唐太宗乘步辇接见外国使节
1、上官仪对于唐诗格律成熟的贡献 唐上官儀曰 詩有六對
一曰正名對,天地日月是也, 二曰同類對,花葉草芽是也 三曰連珠對,蕭蕭赫赫是也 四曰䨇聲對,黄槐綠栁是也 五曰疊韻對,彷徨放曠是也 六曰䨇擬對,春樹秋池是也
詩有八對 一曰的名對,送酒東南去迎琴西北來是也 二曰異類對,風織池間樹虫穿草上文是也 三曰䨇聲對,秋露香佳菊春風馥麗蘭是也 四曰疊韻對,放蕩千般意遷延一个心是也 五曰聮綿對,殘河若帶初月如眉是也 六曰䨇擬對,議月眉欺月論花頰勝花是也 七曰囬文對,情新因意得意得逐情新是也 八曰隔句對,相思復相憶夜夜淚沾衣空歎復空泣朝 朝君未歸是也 诗人玉屑 卷七
唐代最厉害的一首诗

唐代最厉害的一首诗
唐代最厉害的一首诗之一是《长恨歌》,它是由唐代著名女诗人王之涣创作的。
这首诗描写了唐太宗李世民和他的皇后杨贵妃之间的爱情故事,也记录了唐朝的兴衰沉浮。
整首诗共有一百三十四句,由七绝组成,每句只有四个字,但每句都精彩绝伦,使人感受到作者的诗歌才华和深邃哲理。
《长恨歌》开篇便道出了它的主旨:“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
”这句话通过汉武帝为了宠幸美女,而导致内外忧患,震撼人心,体现出当时皇帝纵情酒色,导致天下大乱的局面。
而杨贵妃则成为了太宗的心上人,他们之间的爱情故事也是诗中的重点。
《长恨歌》中有很多动情的词句,比如“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体现了时间的无情,生命的短暂;“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强调宏大的历史长河不会因为任何人的挽留而停止流淌;“万言牵衣只为伴,千水共舟忽忘情”,表达了杨贵妃和太宗的爱情之深和无奈。
这些动人的词句,不仅能引起读者心灵上的共鸣,也是王之涣诗歌才华的闪耀体现。
总之,《长恨歌》以其优美的语言、深刻的哲学内涵、感人的爱情故事,成为了唐代最著名的一首诗歌之一,也是中国古代文学宝库中不可忽略的一部分。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文学常识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是唐代诗人张继的代表作之一。
文章中,我将从诗歌的背景、作者的生平及创作背景、诗歌的主题和意境、诗歌的艺术特点以及诗歌的影响等方面展开全面评述。
我们来了解一下诗歌的背景。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写于唐代贞观年间,当时正值唐太宗李世民统一天下之时。
此时社会安定,国泰民安,人们对于生活充满了向往和憧憬。
而张继作为当时的文学大家,以自己独特的艺术手法,表达了自己对当时社会充满希望和对人民生活的美好向往。
我们应该了解一下作者张继的生平及创作背景。
张继是唐代著名文学家,他的诗歌创作以冷峻、清丽、豪放著称。
在他的作品中,不仅有对时代的关注,更有对个人情感的表达。
而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正是他一生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他郁结多年的情感的释放。
我们将探讨一下诗歌的主题和意境。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以“登楼望千峰”开始,整首诗写景婉转、意境深远。
其中“水龙吟”与“登建康赏心亭”,表达了对山水和人文的热爱与赞美,表现了唐代诗人追求高远、超脱的情感境界。
接下来,我们来剖析一下诗歌的艺术特点。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以山水为背景,以咏叹的笔调,抒发了诗人对家国江山的深情厚谊。
诗中蕴涵的情感丰富而深刻,意蕴隽永,表现了张继以情感为主导的艺术风格,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我们来谈谈诗歌的影响。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以其唯美清丽的意境和深刻的内涵,成为了我国古典诗歌中的经典之作。
它不仅在当时引起了强烈的共鸣,更在后世对我国诗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誉为古典文学宝库中的瑰宝。
在本文的总结和回顾性内容中,我们可以看到,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是一首富有深厚内涵的诗篇,其艺术风格、意境及影响都值得我们深入探讨,这首诗也体现了作者对于文学的追求和对时代的关怀。
对此,我颇为赞同作者张继的创作理念,他通过这首诗歌,将自己内心的情感与时代的变迁融为一体,最终成就了这首美丽的诗篇。
李白生活在唐朝的哪一个时期

李白生活在唐朝的哪一个时期
李白,唐代著名诗人,被誉为“诗仙”,他的诗歌充满了豪放不羁的个性和对
自然的热爱,被后人称颂为“诗人中的诗人”。
那么,李白生活在唐朝的哪一个时期呢?
李白生活在唐朝的盛世时期,唐朝在他的时代是一个文化繁荣、经济发展的时期。
李白出生于唐太宗贞观年间,贞观年间是唐朝的鼎盛时期,社会安定,国力强盛,文化艺术达到了巅峰。
在这样一个时期,李白得以在文化繁荣的环境中茁壮成长,也有了更多的机会展现自己的才华。
李白的诗歌充满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豪放不羁,这与当时的社会风气和
文化氛围是密不可分的。
在唐朝盛世时期,人们对自然的热爱和向往是非常浓厚的,而李白的诗歌正是表达了这种情感。
他的诗歌中经常描绘自然风光和人物形象,表现出了对自然的赞美和对生活的热爱,这与当时社会的风气是一致的。
同时,在唐朝盛世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也给了李白更多的机会展现自己的才华。
在这样一个文化繁荣、经济发展的时期,李白得以游历各地,结识各种人物,这为他的诗歌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灵感。
他的诗歌中不乏对壮丽山河和人文风情的描绘,这些都与当时社会的繁荣景象相得益彰。
因此,可以说李白生活在唐朝的盛世时期,这个时期为他的诗歌创作提供了丰
富的土壤和广阔的舞台。
他的诗歌充满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豪放不羁,正是与当时的社会风气和文化氛围相契合的。
他的诗歌不仅是对个人情感的宣泄,更是对当时社会风貌的真实写照,成为了唐代诗歌的一朵奇葩,也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孟浩然的简介资料朝代有哪些

孟浩然的简介资料朝代有哪些孟浩然是唐代著名诗人,也是弘扬山水诗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的诗歌中,表现了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和对人生的深刻思考。
今天我们将通过一系列资料,来认识一下这位伟大的诗人所处的朝代及其事迹。
1. 孟浩然的朝代孟浩然活动的朝代是唐朝,这是中国历史上一段重要的时期,也是中华文明的辉煌时期。
唐朝的长达300年的历史,是中国历代王朝中最辉煌的一个朝代之一。
自唐太宗李世民开创唐朝开始,历经十四位皇帝的统治,直到唐宣宗时期,唐朝逐渐走向衰落。
尽管朝代相对较短,但唐朝在文化、艺术、文学等方面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孟浩然活动的时期正是唐朝盛世的一个时期,这段时期被称之为“盛唐”。
2. 孟浩然的生平孟浩然原籍河南南阳,后来随家人迁居至四川成都。
他少年时期就读于成都的文林寺,后来又前往洛阳、长安等地求学。
孟浩然精通文学,多才多艺,喜爱游历,其诗歌充满了沧桑、感怀以及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之情。
他深受王之涣、王维、李白等诗人的影响,其诗歌格调清新高远,气韵轩昂,自成一家。
3. 孟浩然的诗歌特点孟浩然的诗歌创作,以山水为主题,表现了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深刻思考,其作品具有清新自然、超凡脱俗、独具匠心等特点。
在唐代文学史中,孟浩然被誉为“山水诗派的鼻祖”,他开创了山水诗的典范,后世无不受到他的影响。
4. 孟浩然的代表作孟浩然的代表作品有《春晓》、《登高》以及《归园田居》等。
这些作品中,表现了对自然的热爱,对生命的感慨,以及对自我境界的深入探究。
与其它诗人不同的是,他的作品具有清新淡雅的特点,令人耳目一新。
5. 孟浩然的影响孟浩然不仅在唐代文坛上卓尔不群,在后世也对文学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山水诗开创了一种全新的艺术表现方式,成为了中国古典诗歌中不可磨灭的一笔。
在古代和现代,他的诗歌被诵读无数,深深地影响了几代读者。
综上所述,孟浩然是唐代著名诗人之一,他的诗歌以山水为主题,清新淡雅,具有匠心独运的特点。
他的影响深远,对山水诗的发展和后代诗人产生了显著的影响,他的诗歌将一直陪伴着我们,为我们传递美好与温暖。
李白文学常识 填空

李白文学常识填空李白,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誉为“诗仙”。
他的诗歌作品以豪放、奔放、豪情万丈的风格著称,留下了许多经典之作,深受后世诗人的影响。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介绍李白的文学常识。
一、李白的生平与创作背景李白生于唐太宗贞观二年(701年),卒于贞观十年(762年),享年61岁。
他出生在一个文化世家,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
他的父亲是一位官员,家境优越,为他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环境。
李白年少时就显示出了对文学的浓厚兴趣,并从事诗歌创作。
李白的创作背景与唐朝的政治、经济、文化繁荣密切相关。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最繁荣、最富饶的时代之一,社会出现了相对稳定的局面,人们的物质生活逐渐改善,文化艺术蓬勃发展。
这种繁荣的背景为李白的创作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丰富的题材。
二、李白的诗歌风格与特点李白的诗歌风格独特,不拘一格,擅长运用比喻、夸张和象征等修辞手法,以及描写自然景物和抒发个人情感。
他的诗歌充满了豪放、奔放的气息,表现出他对自由和人生的追求。
李白的诗歌主题广泛,涉及了自然、历史、社会、人生哲理等多个领域。
他善于通过描绘自然景物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给读者留下了许多美丽而深刻的意象。
他的作品中常常出现山水、月亮、花草等自然元素,形成了独特的诗意。
三、李白的代表作品李白的诗歌作品非常丰富,留下了许多经典之作。
其中最著名的代表作品包括《静夜思》、《望庐山瀑布》、《登金陵凤凰台》等。
《静夜思》是李白最著名的短诗之一,以简洁明快的语言描写了一个寂静夜晚中的思念之情。
这首诗表达了人们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引起了广泛的共鸣。
《望庐山瀑布》是李白的长诗之一,以雄浑、激昂的笔调描绘了庐山瀑布的壮丽景观,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敬畏和对人生的豁达追求。
《登金陵凤凰台》是李白的长篇叙事诗,以雄浑的笔调讲述了诗人登上凤凰台,俯瞰大地的壮丽景象。
这首诗展现了诗人豪情万丈的气概和对自由人生的向往。
四、李白的影响与地位李白的诗歌创作风格独特,对后世影响深远。
阅读《帝京篇序》,谈谈唐太宗对初唐文学发展的引导意义。

阅读《帝京篇序》,谈谈唐太宗对初唐文学发展的引导意义。
《帝京篇序》是唐太宗李世民撰写的文艺批评文章,对初唐文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引导意义。
以下是这方面的几点分析:1.文学理论与创作观念:《帝京篇序》阐述了太宗对诗歌创作的看法和要求。
太宗认为诗歌应该追求表达深刻的思想和真挚的情感,拒绝形式主义与空泛的华丽修饰。
他强调要求诗歌言之有物、情感真切,注重言简意赅、意境深远的写作风格。
这样的文学理论和创作观念为初唐文学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促进了诗歌风格的简练、纯粹与深沉。
2.理性与情感的平衡:太宗在《帝京篇序》中提倡诗人要在表达情感的同时保持理性思考,注重情感与理智的平衡。
他认为诗歌应该具有真实的情感,但同时也要注重对社会现实的思考和抒发。
这种理性与情感的平衡成为初唐文学的特点之一,引导了诗人们在创作中更加注重内涵与思想的表达。
3.古典传统的发扬光大:太宗在《帝京篇序》中提到了文学的继承与发展,强调古典文艺作品对于塑造时代精神与文化传承的重要性。
他崇尚古代文学作品,鼓励文人通过研习古代文学来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这种对古典传统的发扬光大为初唐文学的复兴与创新提供了基础,促进了初唐文学的多样性和深厚的文化积淀。
4.文化庇护与扶持:太宗对文化与文人的庇护和扶持也为初唐文学的发展提供了条件。
他倡导文人创作,热衷于与文人交流辩论,力图打造一个优良的文化环境。
太宗的文化庇护与扶持为文人们提供了条件和动力,使得初唐文学能够有更好的发展和繁荣。
总的来说,《帝京篇序》体现了太宗对文学艺术的理解和期待,为初唐文学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引导和指导。
太宗的文学批评观点和审美标准,对初唐文学的创作方向、风格特点和价值取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杜甫的简介及作品风格

杜甫的简介及作品风格杜甫,唐代著名诗人,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生于唐太宗贞观四年(712年),卒于唐宪宗乾元三年(770年),享年59岁。
他是唐代最具代表性的大诗人之一,被誉为“诗史上的百科全书”。
杜甫的创作生涯可分为三个阶段:初期以抒发个人情感为主,中期主要以社会现实为题材,晚期则题材更加广泛。
他的创作涉及人生哲学、政治风云、社会百态、自然风光等多个层面。
杜甫的作品风格独具特色,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自然派”的诗歌语言杜甫的诗歌语言自然质朴,本着“明于志,实于事”的原则,真实地描绘了社会现实和自然景观。
他善于用具体事例生动地表达出自己的思想感情,让人感受到他深刻的领悟力和直观的感受力。
例如《赤壁》中写到“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虽然只有十几个字,但把瀑布的景像显现得淋漓尽致,读来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了瀑布的声音与力量。
杜甫的这种自然风格的诗歌语言,对后代的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
二、关注社会现实和人民生活杜甫的诗歌不仅关注了个人情感,更多的是关注了社会现实和人民生活,揭示了社会的黑暗面和人民的苦难。
他尤其关注的是百姓的生活状况,对贫苦农民和流离失所的人民表达了深切的同情和怜悯。
他的《客至》就表现了这种关注,例如:“夜雨剪春韭,新炊间黄粱。
半壶生酿热,新泉烹碎香。
”这首诗将客旅闯荡之苦,和百姓建设家园之甜,融为一体,表达了人与人之间的真挚情感和尊重。
三、富于哲理思想和人道主义精神杜甫的作品富于哲理思想和人道主义精神,他卓绝的文字技艺是他思辨、探究丰富的哲学思想的深刻体现。
这些思想和精神渗透到他的诗歌创作中,让他的诗歌变得更加深刻而有内涵。
他的《登高》就富含着哲学思想和人道主义精神,例如:“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
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
”这首诗以对江南山水的描写来探究人生哲学,借以表达作者对生命的认识和居高临下所体悟到的人性道理和高尚情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唐太宗的诗歌创作
平顶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胡绍玲
摘要:唐代的诗歌创作出现了前所未见的繁荣局面,是一个诗歌艺术天才成批涌现的时代。
本文分析唐代帝王唐太宗的诗歌创作及其对唐诗的影响,发掘其促进唐诗繁荣中所起的作用,以期拓展唐诗繁荣原因之视域,尽现帝王对一代文学之影响。
就初唐前期诗坛而言,唐太宗对扭转齐梁文风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其突出文学理论思想的前提下,他不反对文学应有完美的艺术形式。
唐太宗的各项政策有力地促进唐诗向前发展;唐太宗个人的诗歌也颇具时代特色,可圈可点,主要分为抒写怀抱,写景咏物等四类。
唐太宗为迎接盛唐诗风的转变起着先导作用;对初盛唐的诗坛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初唐诗坛有传世作品的作家约三百多人,如果选一代表诗人的话,应首推唐太宗李世民。
这样说是符合初唐诗坛的实际的。
其一,唐太宗挟帝王之威,扭转着齐梁文风,为开创唐诗的新局面,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为以后盛唐诗的繁荣,做了充分的铺垫。
其二,唐太宗重视文学之士,君臣文咏,推动着唐诗的发展;其三,唐太宗以博大的政治胸怀积极从事文学活动,表明他是初唐最重要的诗人之一,如《全唐诗》收录其诗约九十多首。
所以《全唐诗》编者在评价唐太宗文学地位时说:“初建秦邸,即开文学馆,召名儒十八人为学士。
既即位,殿左置弘文馆,悉引内学士,番宿更休,听朝之间,则与讨论典籍,杂以文咏。
或日昃夜艾,未尝少怠。
……有唐三百年风雅之盛,帝实有以启之焉。
”①其评价是公允的。
唐太宗的诗歌可分为四类。
其一是抒写怀抱之作。
高祖李渊建唐,倚重于唐太宗李世民。
在血与火的磨砺之中,唐太宗言志抒情,其诗作传达着高迈的情怀。
试看其《还陕述怀》:
慨然抚长剑,济世岂邀名。
星旗纷电举,日羽肃天行。
遍野屯万骑,临原驻五营。
登山麾武节,背水纵神兵。
在昔戎戈动,今来宇宙平。
诗以高亢激昂的情调,抒发着唐太宗高远的政治追求。
“慨然”二字领起全诗,一方面将人们带入隋末群雄纷争的过去,另一方面又以包吞宇宙的气势睥睨着一切。
抒写怀抱在唐太宗诗作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如他的《经破薛举战地》等都是脍炙人口的名篇。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这类诗作以气势取胜。
唐太宗除了以博大的胸怀将恢宏奋扬的精神注入其诗歌的创作外,还十分注重选择抒发情怀的视点。
我们细心研读就会发现其中相当一部分是登临之作,如他的《初春登楼即目观作述怀》、《山阁晚秋》等都带有这一特征。
此外,在唐太宗抒写政治情怀的诗作里,有时他还借景抒情,抒发山海般的情怀,如他的《春日望海》就是这样的佳作:
披襟眺沧海,凭轼玩春芳。
积流横地纪,疏派引天潢。
……
贞观十九年(645) ,唐太宗统六军自洛阳东征高丽,暮春之际途经渤海之滨写下此诗。
诗的首句点明描绘的对象,“眺”字既点出“望海”的主题,又为引出下文作了铺垫。
随后十句写景,竭力盛赞沧海的浩瀚,为以下抒写壮怀蓄势。
最后直抒胸臆,以缅怀秦皇汉武作结,表达要建立伟业的宏志。
读这首诗,很容易让人联想起曹操的《观沧海》。
两者同为观海之作,同样表现着一代帝王的胸襟和气派,但由于他们的个人气质、修养不同以及身份上的差异,故在思想的表达方面,曹操的较为含蓄,而唐太宗的则直截了当。
其二是写景咏物之作。
这类作品在唐太宗的诗作中占有相当的份额。
如他的《咏饮马》、《咏风》等都写得清新可喜,显示出较高的艺术水准。
如《咏风》:
萧条起关塞,摇飏下蓬瀛。
拂林花乱彩,响谷鸟分声。
披云罗影散,泛水织文生。
劳歌大风曲,威加四海清。
诗的前六句重点描摹风在自然界中的形态,在这里,诗人展开绮丽的玄想,从边塞写到海上仙山,从风在山林、山谷中的行状写到天空中的云霞、水中的波纹。
可谓是极尽风的形态。
最后二句猛然翻出汉高祖作《大风歌》之事,其心迹溢于言表,就是以汉高祖为楷模,要求威加海内、天下清宁。
唐太宗的写景咏物之作还包括吟咏山河壮美的诗篇,如《入潼关》、《望终南山》、《于北平作》等,在写景状物方面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准。
又如“遥山丽如绮,长流萦似带。
海气百重楼,岩松千丈盖”(《于北平作》) ,“重峦俯渭水,碧嶂插遥天。
出红扶岭日,入翠贮岩烟”(《望终南山》) 等,都以绮丽的词汇激起人们的无尽遐想。
尽管唐太宗的写景咏物诗在一定程度上还留有齐梁的痕迹,对此我们不必苛求,唐太宗的创作毕竟处于新旧交替时期。
而应该看到的是,唐太宗的写景咏物之作在反对吟风弄月方面已迈开了坚实的一步,即他已经初步地把个人的情感融入了写景咏物之中,使写景咏物之作具有了一定的思想内容。
其三是怀人酬赠之作。
这类诗抒发着唐太宗的真情实感,不但有着充实的思
想内容,而且言辞也平实贴切。
如他的《望送魏征葬》就是优秀的诗篇:
阊阖总金鞍,上林移玉辇。
野郊怆新别,河桥非旧饯。
……
魏征是唐太宗的重臣,深得唐太宗的信赖。
魏征死后,唐太宗认为自己失去了一面洞鉴得失的镜子。
这首诗的前四句写送葬时的场景,其中不乏追忆君臣欢娱之辞。
五、六句宕开一笔写景“惨日映峰沉,愁云随盖转”,加重着唐太宗失去魏征的悲怆气氛。
七、八句由远景写到近景,以“哀笳”、“悲旌”再次渲染悲哀,以强化其意象。
九、十句由“情”、“泪”直伤情怀。
最后一句以反诘的句式加重怀人的意绪。
整个诗可谓是感人至深。
除了写死别的伤痛外,唐太宗的酬赠之作也写得情真意切,表现出君臣之间真挚的情谊。
其四是歌咏宫苑之作。
这类诗在唐太宗诗作中有一定的数量,它突出的标志是唐太宗以天子的身份,纵笔描绘宫苑的雄伟,凸现着皇极意识,从一个层面宣扬着唐帝国的赫赫声威。
如他在的《帝京篇》其一中写道:
秦川雄帝宅,函谷壮皇居。
绮殿千寻起,离宫百维余。
连甍遥接汉,飞观迥凌虚。
云日隐层阙,风烟出绮疏。
从表层看此诗极事铺排,但其深层却展示了唐太宗“建用皇极”的意识, 抒发着帝王居高的情怀。
由于皇极意识的作祟,唐太宗在《帝京篇》中还以形象化的言语探讨着“保极”的问题,如他吟唱道:“披卷览前踪,抚躬寻既往。
望古茅茨约,瞻今兰殿广。
人道虑高危,虚心戒盈荡。
奉天竭诚敬,临民思惠养。
纳善察忠谏,明科慎刑赏。
”应该说唐太宗总结成败之理是有积极意义的。
而《帝京篇》提出的思想,也不是其他的个体所能承担的,只有唐太宗这样的文化角色才能承担。
宫苑之作的外化形式,一是唐太宗的行幸之作,二是狩猎之作。
前者可以唐太宗《幸武功庆善宫》、《重幸武功》为代表;后者可以他的《出猎》为代表。
《幸武功庆善宫》作于贞观六年(632) 九月,是时,唐太宗返回出生地武功庆善宫,欢愉之余,仿汉高祖刘邦的《大风歌》写下了此诗。
《重幸武功》则是唐太宗于贞观十六年(642) 十一月,再返武功庆善宫留下的诗作。
这两首诗虽有自我陶醉之感,但“弱龄逢运改,提剑郁匡时。
指麾八荒定,怀柔万国夷”(《幸武功庆善宫》) ,还是有着一股豪气的。
《出猎》主要是描绘帝王惊心动魄的狩猎场面,其中“三驱陈锐卒,七萃列材雄。
寒野霜氛白,平原烧火红”等,都把皇家出猎的场景渲染得气势飞动。
上述四个方面是唐太宗诗歌创作的主要内容,由于他挟帝王之威,积极倡导文学,故给初唐诗坛留下了深刻的烙印。
唐太宗对初唐诗坛的影响,一是他提出的文学主张制约着初唐诗歌的发展方向;二是在尚质的前提下不反对文饰,因此,在唐太宗时期出现了“上官体”,其“六对”、“八对”之说为迎接唐格律诗时代的到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三是他的诗歌创作成为一代追求的典范,影响着初唐作家的诗歌创作。
同时,作为一代英主的唐太宗亲自作诗,为唐朝后续诸帝王树立了一个很好的学习榜样。
事实上,写诗这一传统不仅被唐历朝帝王所继承,而且对于唐诗的繁荣兴盛产生了积极影响。
②
参考文献:
①(清)曹寅、彭定求.全唐诗[M].北京:中华书局,1999.
②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总纂:《唐代文学史》[M],上册,人民文学出版社,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