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诗词五首》PPT课件

合集下载

初中语文统编版八年级上册26《诗词五首》 课件(共96张PPT)

初中语文统编版八年级上册26《诗词五首》 课件(共96张PPT)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的“见”能改成“望”字吗?
不能,“见”是诗人在东篱下采菊时,无意 间抬起头来,南山的美景映入眼帘,生动地表 现了诗人无意得之、 悠然忘我的心境。
如果改用“望”字,便是心中先有南山, 才有意去望,就失去了一种自然的意趣,体现 不出物我两忘的“无我之境”,“见”形象地 写出了诗人远离尘俗、恬淡闲适的心境。
小故事:不为五斗米折腰 素简贵,不私事上官。郡遣督邮至,县吏白应 束带见之,潜叹曰:“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 乡里小人邪!”义熙二年,解印去县,乃赋《归去来 兮辞》。
——《晋书·陶潜传》
陶渊明之“悠然”:淡泊名利,清高自守,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悠然”,是诗人的一种选择。
赏悠然之景
选择了归隐之后,陶渊明的“人境”是怎样的?找出描绘田园 生活的诗句和意象,用诗意的语言将这一幅田园美景描绘出来。
诗歌五首——饮酒(其五)
陶 渊 明
■语言运用 反复诵读诗歌,品味感悟诗歌的韵律特点和精美的语言。 ■思维能力 结合作者生平和诗歌创作背景,理解诗歌中寄寓的情感。 ■审美创造 学习品析诗歌中传情达意的艺术手法。 ■文化自信 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感受作者的人格魅力,形成关注现实、关注民生 的人文素养
第一课时
导入:
有这样一个人,他种豆南山下,却草盛 豆苗稀;他短褐穿结,箪瓢屡空,却始终不 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他自己身处环 堵萧然,不蔽风日的环境中,却甘之如饴, 并悠然自得。同学们,你们知道他是谁吗?
他就是东晋大诗人陶渊明。 金代文学家元好问曾经这样评价过陶渊明 的田园诗: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 淳。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陶渊明的一首田园 诗《饮酒》(其五)。
饮酒(其五)
陶渊明
知人论世· 作者介绍

第26课《诗词五首》课件(69张PPT)语文八年级上册

第26课《诗词五首》课件(69张PPT)语文八年级上册

知识链接 山水田园诗
山水田园诗源于南朝谢灵运和东晋陶渊明,以唐代王维、孟浩然为代表。 这类诗以描写自然风光、农村景物以及安逸恬淡的隐居生活见长,借以表达诗 人们不满于现实的情绪以及对宁静和平生活的向往。诗境隽永优美,风格恬静 淡雅,语言清丽洗练,多用白描手法。
山水田园诗名篇: 谢灵运《登池上楼》 孟浩然《过故人庄》(教材收录) 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教材收录)
——苏轼评《饮酒》(其五)
苏轼旗帜鲜明的反对“望南山”的改法,认为如改为“望南山”,整首诗都会失去 神采。而“见南山”则是因采菊而见山,境与意会,全无机心,一片真淳天然。
细读分析 2.你同意苏轼对于“见”与“望”的理解吗?说说你的想法。
不能。“见”是指在漫不经心中偶见南山,写出了诗人无意得之、悠然忘我的心 境,与全诗闲远散淡的氛围吻合。“望”更有目的性,更像是有意为之,会破坏 诗歌自然而然、浑然天成的意境。
教师小结
“诗无达诂”,对同一文学文本的理解,不同的读者可以 见仁见智,对诗文意境、意义、寓意的理解是没有止境,亦 没有最完美答案的。
【字词解释】“达”,明白、晓畅之意;“诂”,用通行的话解释古代语言文字 或方言字义。
细读分析 3 .“ 采 菊 东 篱 下 ” 和 “ 飞 鸟 相 与 还 ” 两 居 中 , “ 菊 ” 和 “ 飞 鸟 ”两个意象有何象征意义?
目录
26 诗词五首
第一课时
第二课时
第三课时
01 学习目标
02
课前资料
03 教学过程
04 思维导图
学习目标
1.熟读、背诵五首诗词,体会不同体裁的诗歌的韵律特点。 2.读懂诗意,品析诗歌的遣词造句、意象选择和艺术手法。 3.结合诗人生平和诗歌创作背景,理解诗歌中寄寓的情感。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25《诗词五首》课件(41张ppt)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25《诗词五首》课件(41张ppt)

概括主题
《春望》描写了安史之乱时诗人被困长 安的所见、所感,集中表达了他忧国伤时 、念家悲己的思想感情。
雁门太守行
知识备查
作者简介
李贺(790—816) 唐代诗人,字长 吉,世称李长吉、鬼才、诗鬼等,与李白 、李商隐三人并称唐代“三李”。其诗长 于乐府,大多表现政治上不得意的悲愤, 对宦官专权、藩镇割据的现实也有所揭露 、讽刺。
这首诗用奇异的色彩组成,黑云、甲光、 金鳞、燕脂、夜紫、红旗、玉龙,一系列 变幻莫测的光和色组成了这幅战场的图画。 这不仅从色彩上描绘出鲜明如画的战场景 物和紧张激烈的战斗氛围,也加浓加重了 战场悲壮的色调,有力地烘托出人物壮怀 激烈的爱国感情。
课堂小结
主题思想
《雁门太守行》用浓艳斑驳的色 彩描绘悲壮惨烈的战斗场面,表现了 战争的惨烈和守城将士们报效朝廷的 决心。
表现了诗人热爱自然的高雅情趣。
名句。
精读细研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傍晚山中的景象最美好,鸟儿结伴归巢。
写南山美妙的晚景,诗人由飞鸟悟出 返璞归真的人生真谛。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这里边有人生的真意,想要分辨起来,却已忘了怎样 表达。
主旨句,充分体现诗人安贫乐道、不流于 世俗的高尚品德。
课堂小结
整体感知
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读准字音,注意节奏。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精读细研 请同学反复朗读诗歌,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长安城已经沦陷,山河依旧存在,春天的都城杂草丛 生。
精读细研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战火接连几个月不断,一封家信抵得上万两黄 金。

八年级上册:第24课《诗词五首》ppt优质课件(77页)

八年级上册:第24课《诗词五首》ppt优质课件(77页)

颔联: 花、鸟
颈联: 烽火、家书
尾联: 2021/10/10
白头

21
译文:
国都已变得残破不堪,但山河依旧是原来那个 样子,春天降临到长安城,可是眼前却是乱草丛生。 (只因为)感伤国事,伤心离别,看到那美丽的花儿 反而痛苦流泪,听到那婉转的鸟鸣反而心惊胆寒。
战乱持续很长时间了,家人已久无音信,此时的一
2021/10/10
天宝十四载(755)十一月,
诗人赴奉先(今陕西蒲城)探亲,
未几,安禄山发动叛乱。次年五
月,贼破潼关,诗人被迫北上避
难。七月,肃宗即位于灵武(今
属宁夏),诗人闻讯后前往投奔,
不料中途为贼兵所俘,被押至长
安;因他官卑职小,未被囚禁。
第二年四月,他乘隙逃离长安,
历尽千心万苦,终于到达了当时
2021/10/10
31
写作背景
• 《雁门太守行》这首诗写于中唐以后,藩 镇飞扬跋扈,河北地区战事仍频,严重破 坏了国家的统一安定。李贺模拟乐府古题 而填写的这首新词,虽然带有想象成分, 并非纪实之作,但在当时是有典型性的, 且富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2021/10/10
32
领会诗意
• 结合下面注释疏通文意,理解每句诗歌的 大意,在不懂的地方做好标记,小组间质 疑难字难句。
2021/10/10
14
春望
2021/10/10
15
杜甫是唐帝国盛极而 衰的历史转折时期所 产生的伟大诗人。
他亲身经受了八年安
史战乱之苦,因而社会
的动乱、中下层人的苦
难、对国事的忧愤和自
己的不幸遭遇等,都交
织熔铸在他的名篇巨作
中。后人评杜诗为“诗
史202”1/10,/1称0 杜甫为“诗圣”。

人教统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25《诗词五首》教学课件(69张PPT)

人教统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25《诗词五首》教学课件(69张PPT)
首句即佳。这几句语言朴实,却道出了 他自己的心境和生活的真谛。
诗歌分析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君:诗人自称。尔:这样。
二句承上两句设问设答。因为“心” 能远远摆脱世俗的束缚,所以虽身处 闹境,也如同居于偏僻地区。诗人摆 脱尘俗烦扰后的感受。
诗歌分析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悠然:悠闲自在的样子。南山:庐山。 以美丽的自然景物烘托悠闲自得的情趣。
山中的落日,回巢的飞鸟,都显得那样美妙, 诗人从中体会乐趣。而飞鸟归巢自然勾起了 诗人辞官归隐的联想。
诗歌分析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此中:此地此时的情景,总指隐逸的田园生 活。真意:包括自然情趣和人生真谛。辨: 辨别,说明。忘言:不知怎样用言语表达。
由山中之景领会到人生真谛,但诗人并 未明辨。世界上美好的东西往往是无法 用语言表达的,只能用心灵去感受它。
诗歌赏析
一、背诵默写: 1、诗中借优美的山水田园风光,抒 发作者恬淡高远心境的诗句是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2、诗歌中表达作者对理想的追求,歌 咏人生的渴望的诗句是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诗歌赏析
二、选择题
1、对陶渊明的《饮酒》赏析有误的一项: C
A、诗歌表现了诗人不慕功名利禄的高尚节操以及 在自然景物中寻找乐趣的恬适心情。
诗歌赏析
③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诗人东篱采菊,抬头见山,表现了他悠 然自得,物我两忘的思想境界。
④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诗人通过黄昏中飞鸟结伴归林的美好景色, 表达了诗人摆脱束缚,自由自在的思想情感。
⑤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诗人从大自然中悟到了无法言说的人生 真谛,表达了诗人陶醉其中,悠然忘我 的境界。
在自家的菊园里采菊以佐酒,悠然闲 适的抬头来欣赏南山美丽的景色。显 示出了诗人超然物外的生活方式,与 那些官场中人孜孜以求名利截然不同。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诗词五首》ppt课件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诗词五首》ppt课件
教师课堂用语在学科专业方面重在进行“引”与“导”,通过点拨、搭桥等方式让学生豁然开朗,得出结论,而不是和盘托 出,灌输告知。一般可分为:启发类、赏识类、表扬类、提醒类、劝诫类、鼓励类、反思类。 一、启发类 1. 集体力量是强大的,你们小组合作了吗?你能将这个原理应用于生活吗?你的探究目标制定好了吗? 2. 自学结束,请带着疑问与同伴交流。 3. 学习要善于观察,你从这道题中获取了哪些信息? 4. 请把你的想法与同伴交流一下,好吗? 5. 你说的办法很好,还有其他办法吗?看谁想出的解法多? 二、赏识类 1. 说得太好了,老师佩服你,为你感到骄傲! 2. 你的设计(方案、观点)富有想象力,极具创造性。 3. 我非常欣赏你的想法,请说具体点,好吗? 4. 某某同学的解题方法非常新颖,连老师都没想到,真厉害! 5. 让我们一起为某某喝彩!同学们在学习过程中,也要敢于猜想,善于猜想,这样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创造! 三、表扬类 1. 你真让人感动,老师喜欢你的敢想、敢说、敢问和敢辩,希望你继续保持下去。 2. 这么难的题你能回答得很完整,真是了不起!你是我们班的小爱因斯坦。 3. 你预习的可真全面,自主学习的能力很强,课下把你的学习方法介绍给同学们,好不好? 4. 哎呀. 通过你的发言,老师觉得你不仅认真听,而且积极动脑思考了,加油哇! 四、提醒类 1. 你虽然没有完整地回答问题,但你能大胆发言就是好样的!
25 诗词五首
古人曾言:“诗言志,歌永言。”优秀的诗歌作 品都是真心话语,字字关情。本课所选的五首诗词都 是传统名篇,表现了古代文人对时代和生活的认识, 抒发了他们的思想感情和理想追求,至今读来,仍能 给人很多启发。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下吧!
八年级语文上册
25 诗词五首
25 诗词五首
第一课时 第二课时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唐诗五首》pptx课件(76页)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唐诗五首》pptx课件(76页)
我看到这些人又并不相识 ,我
长啸高歌真想隐居在山冈!
王绩(585~644),唐初著 名诗人。字无功,号东皋子,绛 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他是 后世公认的五言律诗的奠基人。
王绩是隋末大儒王通的弟 弟。除一度做过六合县丞、太 乐丞等职外,一生大部分时间 隐居乡里。生平不拘礼教,豪 放纵酒,自比嵇康、阮籍、刘 伶和陶渊明。
14
这首诗的体裁是五言律诗。自从南朝
齐永明年间,沈约等人将声律的知识运用
到诗歌创作当中,律诗这种新的体裁就已
酝酿着了。到初唐的沈佺期、宋之问手里
作品多以山水田园为题材, 有显然有别。
10
赏析
• 全诗于萧瑟恬静的景色描写中流露出孤独抑郁的心 情,抒发了惆怅、孤寂的情怀。
• 首• 联单,击“东此皋处薄编暮辑望母,版徙文倚欲本何样依式。”皋是水边地。东
皋山,、–指东第他 皋二家 ,级乡 自绛 号州“龙东门皋的子一”个。地“方薄。暮他”归交代隐时后间常,游渲北 染气氛•,第“三东级皋”点明地点,“徙倚”是徘徊的意思。 “欲何依”– 第,四化级用曹操《短歌行》中“月明星稀,乌 鹊南飞,绕树»三第五匝级,何枝可依”的意思,表现了百无 聊赖的彷徨心情。
诗人给我们描绘了一幅乡野之人放牧归来的动 态• 场单景击。此放处牛编的辑牧母童版唱文着本山样歌式,欢快的赶着牛
儿返–回第家二级中,猎人骑着骏马,大声吆喝着,带 着猎物• 满第三意级而归,多么安逸的场景,多么令人 陶醉的画–面第四啊级。但是这些热闹是他们的,诗人 什么也没有»,第有五级的就是寂寞和孤寂。
字平–仄第要二求级相同的规则。汉语虽有四声,但在律诗中, 并不需要• 第像三词级、曲那样分辨四声,只要粗分成平仄两 声即可。 – 第四级 4、要求对仗 » 第五级 对仗是句法要相同。如《旅夜书怀》的首联第一句没 有谓语,第二句也用无谓语句式相对。颔联上句的句 式是“主谓定宾状”,下句也用相同的句式相对。颈 联用的也是相同的句式;对仗是不能用一样的字相对。 像“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这种对仗,在词、 曲中是可以允许的。

第26课《诗词五首》课件(共71张PPT)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第26课《诗词五首》课件(共71张PPT)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背 景
世风大坏。处在这个时期的陶渊明既不能实现理想,也不 愿受制于人,与官场同流合污。相形之下,大自然与田园成 为他心中的一方净土。
《饮酒》组诗共 20首,是陶渊明弃官归隐后陆续写成的 一组五言古诗,为酒后即兴之作,旨在借酒抒怀,以醉语作 醒语。
三、读懂诗意
自主学习:参照注释,读懂词 句的意思。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赏析诗歌
3.“烽火连三月”交代了什么信息?如何理解“家书 抵万金”?
“烽火”指战争,“连三月”生动形象地点明战火持续不 断的境况。自开春以来战火愈烧愈炽,因而跟家人难通音信。 据史载,安禄山发动叛乱的初期,叛军所至之地,百姓皆惨遭 杀戮。
“家书抵万金”意思是“一封家书值万两黄金”。诗人被 困长安,与家人分离因战争无法相见。一家人的安危使他魂牵 梦绕,家书不至,他如何放心得下?“抵万金”使用夸张的修 辞写出了家书的珍贵,表达了对妻子儿女的强烈思念。
各时期代表作有:
青年时期 《望岳》(25岁,现存最早的杜诗)
安史之乱 时期
《春望》(被安史之乱叛军所俘,带回长安) “三吏”:《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 “三别”:《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安史之乱平息)
成都时期
《蜀相》《春夜喜雨》《江畔独步寻花 》 《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zhòng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wèi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贰 知人论世
贰 知人论世
作者简介
李贺(790—816),字长吉,福昌(今河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诗词五首》》课件ppt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诗词五首》》课件ppt
投身宁静优美的自然怀抱中呢?
这两句诗的深刻含义是:鸟飞倦了,也知还家,可有些 人呢?为什么还要奔波于龌龊的官场之中,不肯接受这种美 好的归宿呢?不思返归这优美宁静的大自然的怀抱呢?诗人 不光在勉励自己“还”,还在规劝其他人,不妨也“还”吧。
这两句跟前两句的人物描写有何关系?
这两句虽是写景,实是抒情悟理,与上两 句写人是紧密相关的,首先是悟理——飞鸟尚 知还,人亦更知还,用飞鸟相与还的现象类比 出人应“归真返朴”。而这个“理”,正好为 两句的“悠然”的行为提供了哲理基础。由此 可见,这几句写人写景,水乳交融,互为表 里。
唐代中期,各地藩镇拥兵自 重,不服从朝廷。于是朝廷派兵 讨伐,亦不能制止。河北诸镇为 祸尤烈。河北易水的成德节度使 王承宗祖孙三代拥兵割据39年之 长。此诗写的是朝廷和河北藩镇 之间的战争状况。
形容铠甲闪光如金色鱼鳞 铠甲迎着太阳闪出的光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敌军像乌云般的来势凶猛,仿佛城 墙也要被摧垮,铠甲在阳光的照耀下像 鱼鳞般闪烁着金光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因为忧国念家)变得越来越少了,抓起来 简直就要插不上簪子了。
这两句反映了诗人饱经忧患,强烈的忧国思家之 情。头发为之变白、稀疏,情境悲苦——满头的 白发越搔越短越少,简直要插不住簪子了。“白 头”因愁而生,“搔”的动作是为了解愁,“更 短”可见愁的程度越来越深。
在国破家亡,离乱伤痛之外,又叹饮酒》小序:
余闲居寡欢,兼比夜已长,偶有名 酒,无夕不饮。顾影独尽,忽焉复醉。 既醉之后,辄题数句自娱;纸墨遂多, 辞无诠次。遂命故人书之,以为欢笑尔。
比:近来
诠次:次序
2.朗读诗歌,初步感悟意境。 饮酒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八上24.诗词五首(部编版)优秀PPT课件

八上24.诗词五首(部编版)优秀PPT课件
译:在东边篱笆下采摘菊花,无意 中看见了庐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1.气:气象,景色。 2.日夕:接近黄昏的时候。 3.相与:一起。 译:傍晚山色秀丽,飞鸟一起回巢。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1.意:意趣。 2.辨:辨别,说明。
译:这里边有隐居生活的真正意趣, 想说出来,却早就忘了该怎样用语 言表达。
饮酒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饮酒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头然白纸发上,。忧国思家,哀愁衰老的诗人形作象跃业
李贺(790— 816),字长吉,是 中唐的独树一帜的 诗人。李贺少年时 代就有才名,可惜 仕途坎坷,怀才不 遇,人称为“诗 鬼”。
雁门太守行
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土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悠然 → 超脱尘俗,热爱自然、高洁
飞鸟相与还→人、“呼吁”归真还朴
有真义→归隐乃人生真谛
菊花黄,南山青、夕阳红、山气飘、飞鸟还,大自然恬淡飘 逸,各有所归,人与鸟儿知倦而归,诗人心如止水,如明镜。 大自然的纯真意趣投映到他心里,自己的感受也从大自然中 折射出来。
结合诗作的学习,我们评评陶渊明是一个什么样 的人?他的思想在当时有什么积极意义和消极意 义?
蓬舟:像蓬蒿被风吹转的船。古人 以蓬根被风吹飞,喻飞动。 吹取:吹得。 三山:传说中海上的三座仙山。

第26课《诗词五首》课件(共47张)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第26课《诗词五首》课件(共47张)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据说王安石曾批评说:“方 黑云压城,岂有向日之甲 光?”你如何看待这一批评?
雁门太守行 唐 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听觉和视觉:渲染战场
的悲壮气氛,表现战争的
激烈残酷。
雁门太守行 唐 李贺
liyongqiang
李永强
墨剑飘雨 liyongqiang
李永强
雁门太守行
“雁门太守行”是古乐府曲名,
“行”,歌行体,古代诗歌的
唐 李贺
一种体裁。相对唐代“近体诗”
而言,“行”的押韵较为自由,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不受太多格律束缚。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点明写作背景,奠定 沉郁的感情基调。 突出战争给国家和人 民带来的沉重灾难。
春望
杜甫
此联一般有两种解释: 1.以诗人为主体:见花而落泪,听鸟鸣而惊心; 2.以花鸟为主体:花感时而落泪,鸟恨别而惊心。
绝句
情 这首诗描述了诗人困居 诗人慨叹历史上英雄成名的机 感 长安时的所见、所闻、 遇,感叹自己生不逢时,空有
所感,抒发了他触景伤 才能而不得施展。还有另一层 怀,忧国思家的情感。 意思:只要有机遇,相信自己
总会有所作为。
李 贺
雁门太守行
唐 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lín)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yān)脂凝(nínɡ)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zhònɡ)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xié)玉龙为君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只要心境旷远,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
保留一颗远离俗 世的心,就不会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受到世俗的干扰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写景名句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揭示主旨
————————
1、《饮酒》最后两句应怎样理解? 最后两句是全诗的总结:在这里可以领悟到生命
近体,都特别出色,又能融合前
人艺术的各种长处,形成了自己
“沉郁顿挫”的独特风格。
杜甫在我国诗歌发展史上所
作出的贡献是巨大的,他对后世
的影响是深远的。
春望
时代背景介绍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唐肃宗至德元年 (756年) 八月,杜甫从鄜 (fū) 州 (现 在陕西富县) 前往灵武 (现在属宁夏) 投奔肃宗,途中为叛 军所俘,后困居长安。这首诗作于次年三月。
自学目标
这首诗是唐肃宗至德二年 (公元575年) 三月杜甫在长安 时所作。安史叛军攻破京都长安,杜甫投奔唐肃宗,中途被 叛军俘获,带回长安。此时长安被焚劫一空,满目凄凉。
朗读诗歌,整体感知,思考以下问题:
a.如何理解题目“春望”?
(在春天,诗人看到长安的景象,借以抒怀)
b.诗歌描写了怎样的社会状况? (战火不断,国破家亡,妻离子散,民不聊生)
因为心情闲适,心志高远, 所以居所也显得偏僻安静 。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君:诗人自称。尔:这样。
二句承上两句,自问自答。 因为“心”能远远摆脱世俗的 束缚,所以虽身处闹境,也如 同居于偏僻地区。诗人摆脱尘
俗烦扰后的感受。
2.“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怎么理解?
表现诗人悠然自得的心情。“只有超凡脱 俗的无所挂碍,舍弃功名利禄,归隐田园 ,才有采菊的悠然;只有采菊的悠然,才 会见到南山的悠然;南山的悠然,正是自 己超凡脱俗的悠然。”是心与自然的会意 和亲近,物我合一,表现诗人超脱尘世, 热爱自然的情趣。
此中:此地此时的情景,总指隐逸的 田园生活。真意:包括自然情趣和人 生真谛。辨:辨别,说明。忘言:不 知怎样用言语表达。
诗人在大自然启迪下,已领悟到 人生的真意,又何须用语言表达。
3.“此中有真意”,你认为所谓“真意”指什么?
人的自然本性。
菊花黄,南山青、夕阳红、山气飘 、飞鸟还,大自然恬淡飘逸,各有 所归,人与鸟儿知倦而归,诗人心 如止水,如明镜。大自然的纯真意 趣投映到作者心里,自己的感受也 从大自然中折射出来。
傍晚山色秀丽,飞鸟结伴回还。
这里边有人生的真谛,想要辨识却不知怎样用语言表达。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 而:却。车马喧:喻世俗交往的打 扰。诗人身居尘世,却不受尘俗的 烦扰。

首句即佳。清代著名诗人黄遵
宪,名其居室为“人境庐”,诗集为
《人境庐诗草》,即取陶渊明诗意
1.诗人“结庐在人境”,为什么 又说“而无车马喧”呢?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山气:南山的气象。还:飞回巢。
写南山美妙的晚景。
《归去来兮辞》“鸟倦飞而知还” 意思是天色晚了,鸟尚且会“知还”, 人当然更应该“迷途知返”。飞鸟晨出 夕还,眷恋山林,是出于生物的本性; 人既是自然的产物,也应顺应自然之理,
生与大自然同生,死与大自然同体。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的真谛,可是刚要把它说出来,却已找不到合适的 语言了。
2、本诗的主旨是什么?
这首诗通过对田园生活中自然景色的 悠然欣赏,写出作者心情的闲适、恬静和 对官场生活的厌恶,表现作者归隐自洁、 超脱世俗的人生追求。
①本诗中表现境与意会,情与景会,物我 皆忘,悠然自得的生活情趣的名句是: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 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誉为「诗史」。其人忧 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奉为「诗圣」。

杜甫现存诗一千四百多首。诗 甫
“三吏”“三别”皆被传诵,作品 简
汇为《杜工部集》。 他善于表现重大的主题,也

善于描写细小的事物,题材是多
方面的。无论五言、七言、古体、
饮酒(其五)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熟读诗歌 初解诗意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我的房屋建在众人聚居的地方,却无车马喧嚣的烦扰。
采菊东篱下,悠然尘世,超脱世俗,心志高远,所以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居所自然也就偏远。
在东篱附近采摘野菊,悠然自得地欣赏庐山。
②表现作者对权位名利否定的语句是: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他是谁?
他是唐代最伟大的现 实主义诗人 他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 的年代 他的诗多沉郁顿挫
后人尊称他为“诗圣” 他的诗反映了当时的现 实,故被誉为“诗史”
作者简介:
杜甫(七一二-七七零),字子美,生于河南巩县 (今河南省巩县),因曾居长安城南少陵,故自称少陵野 老,世称杜少陵。三十五岁以前读书与游历。天宝年间到 长安,仕进无门,困顿了十年,才获得右卫率府胄曹参军 的小职。安史之乱开始,他流亡颠沛,竟为叛军所俘;脱 险后,授官左拾遗。乾元二年(七五九),他弃官西行, 最后到四川,定居成都一度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中任检校 工部员外郎,故又有杜工部之称。晚年举家东迁,漂泊鄂、 湘一带,贫病而死。
饮酒
陶渊明
陶渊明(365-427),一名 潜,字元亮,私谥靖节,自号五 柳先生,东晋文学家,浔阳柴桑 人。29岁时出仕,任江州祭酒, 不久归隐。后陆续做过镇军参军、 建威参军等小官,过着时隐时仕 的生活。41岁再出为彭泽令,八 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 园。他以田园生活为题材进行诗 歌创作,是田园诗派的开创者。 诗风平淡自然,极受后人推崇, 影响深远。主要作品有《归去来 辞》《桃花源记》《归园田居》 《饮酒》。
关于本诗
《饮酒》是一组五言古诗,共二 十首,是陶渊明在归隐之初酒后即兴 之作,实际是借“饮酒”之题表达醉中 的乐趣和对人生的感慨。这里选的是 第五首,是其中最有名的一篇。
饮 酒 (其五)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