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学生版)

合集下载

第八讲 古代选官制度

第八讲 古代选官制度
5.魏晋南北朝:九含品义中:正依制据门第高低下
来品评人才,选拔官吏。
(1)原因:察举制本身的弊端; 东汉国家行政组织日趋瘫痪; 地方豪强势力的发展
一、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变化
5.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
(1)原因:察举制本身的弊端;东汉国家行政 组织日趋瘫痪;地方豪强势力的发展
(2)标准:初以才能与家世并重,后以家世唯一
2、从士官制到察举制到科举制是中央集权加强的体现 3、科举制西传欧美并影响世界,是我国对世界文明 的一大贡献
4、公开公正、德才兼备、考试录用。、
5、人才是国家的宝贵财富,完善考试制度,有利于选 拔人才。我们应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尊重知识和人才。
2、促使社会阶层转化,加速社会流动,具有合理性内 核和价值理念
3、把选拔和任命官吏的权力从地方集中到中央,加 强了中央集权 4、以儒学为主要考试内容,有利于传统文化的发展
5、世界影响很大,被其他国家采用,西方国家吸收 改造成近现代的文官制度
科举制的评价
后期:消极为主
1、八股取士,严重束缚了读书人的思想,压 制科学进步
了解唐代的科举制的发展
所谓制举,是由皇帝亲自主持的考试。 科目多临时设置,平民子弟和官吏都可应 试。制举不常举行,在科举制度中不占重 要地位。
进士及第只取得做官资格,并不能直接 做官,要通过吏部的身、言、书、判考 试。
了解唐代的科举制的发展
考生来源:一是中央和地方学校的学生,称 为生徒;二是不在学校的读书人,可在州县 官府报考,经考试合格到京城参加考试,称 为乡贡
(3)影响:初期能选拔人才,是对察举制的继 承和发展;后来注重门第,很难选拔人才,加 剧士族和庶族间的等级,中央集权受到削弱。
一、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变化

人教统编版历史选择性必修一第5课《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教学设计】

人教统编版历史选择性必修一第5课《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教学设计】

第5课《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教学设计教学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任务引领、合作探究模式是一种感受性学习方式,基于课程标准的高中历史课堂教学设计要求教师运用一定的现代教育理论,对教学资源及教学活动进行系统分析和规划,给出任务,分组讨论合作并共同给出结论,学生小组合作实验并共同得出结论。

这样设计既让学生牢固地掌握了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体验到获得知识的方法及过程,最终形成科学探究的能力。

教学背景分析1 .课标要求了解中国古代官员选拔方式的更迭过程和不同阶段的特征,知道中央集权制下古代中国的官员考核和监察制度。

2 .教材分析(1)课文内容:本课主要讲述了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考核制度以及监察制度,即对官员的选拔与管理,它们是国家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会治理的必要前提,古代中国时间跨度极大,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国情,选拔与管理官员的方式也各异,这节课就要了解古代中国官员的选拔与管理,并清除其对后世人类政治文明产生了巨大影响。

(2)单元结构:本课是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一《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二单元“官员的选拔与管理”中的第一课《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中国古代历史上的官员选拔与管理经历了漫长的发展阶段,积累了丰富经验,为人类政治文明作出了重要贡献。

要注意第一课和之后几课的联系。

3 .学情分析(1)从学生自身来看:本课授课对象是高中二年级学生,在高一已经对中国古代史有了整体的学习,对本课所学有一定的了解,然而本课的知识性理论性较高,学生学习可能会兴致缺缺,因此要采取丰富的教学形式,运用图片、漫画、材料等直观形式,注重创设情境与构建逻辑框架,以启发教学。

(2)从学习情况来看:对于新教材的学习本就处于探索阶段,而且受疫情影响,对中国古代知识的学习,效率并不高,因此要丰富教学内容,更要引导学生进行深度学习,挖掘基本史实背后的深意。

教学立意1.课魂:从客观动态的视角看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2.线索:中国古代选官制度、考核制度与监察制度的演变教学目标1.通过理解分析古代选官制度演变原因以及影响,引导学生在唯物史观的指导下理解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关系。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高中语文常识)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高中语文常识)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教学设计本节课内容《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具体内容是历年高考的热点。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规律、不同时代不同选官制度与当时的社会背景之间的联系,这是高考的冷点。

本节课以讲授为主,辅助以课件。

本节课为高一新授课,内容是高一学生初次接触的,所以教学以讲授为主,做到通俗易懂。

(一)大纲版1.先秦:从夏朝到春秋,选官主要按爵位;战国时期,商鞅变法等地主阶级改革才重视按军功授爵。

(标准从爵位到军功)2.秦汉:西汉武帝时开始实行察举制,分察举(自下向上推荐)和皇帝征召(自上向下招聘)等,先重“孝廉”,德才皆备,到东汉时注重门第族望,世家大族形成。

(标准从才能到门第)3.南北朝:九品中正制,按照“中正”所评品级决定官员奖惩,反映了世家大族(士族地主)的垄断地位。

(标准为门第)4.隋唐:随着士族门阀的衰落和庶族地主的兴起,产生了科举制。

隋文帝时分科考试,隋炀帝时设进士科,唐太宗时以进士明经为主,武则天时设武举和殿试,唐玄宗时任用高官主持考试。

科举制意义:打击门阀势力;扩大官吏来源;提高文化素质;加强中央集权。

(积极作用为主)5.宋元:北宋科举制进一步发展,分乡试、省试、殿试三级,实行糊名法,录取名额大增;王安石变法改革科举,不考诗赋,考经义和时务策,设明法科,考试成绩好的可直接授官。

(特点:更严密;人数增;更实用)6.明清:实行八股取士,从内容到形式都有严格限制,为君主专制培养了忠顺奴才,但严重制约了中国科技、思想的发展。

(消极作用为主)(二)新课标版从汉到元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1)汉朝:主要实行察举制。

汉武帝令郡国每年举荐孝、廉各一人,建立起人才选拔制度。

孝廉成为士大夫做官的主要途径。

(2)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九品中正制,朝廷要职多由世家大族担任。

世家大族子弟依靠门第即可步人仕途,所以他们往往不注重提高才能。

而真正有才学,但出身低微的人,很难到中央和地方出任高官。

随着世家大族的没落,依靠门第选官的九品中正制已无法继续下去。

中国古代史政治部分基础知识专题(六)·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

中国古代史政治部分基础知识专题(六)·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

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选官用人乃国之大事,为了保证人才选拔,在我国的封建社会,国家一方面大力发展教育;另一方面不断探索和完善选官制度,其中最为重要的是科举制的创立和完善。

“中兴以人为本”,自古有“得人皆昌”、“失贤者亡”之说。

因此认真总结中国古代选官用人的成功经验与失败教训,对我国今天的社会主义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发展演变(一)奴隶社会的选官制度—世袭制世袭制主要是依据血缘关系选拔官吏的制度,贵族依据血缘关系世袭爵位。

这是为维护奴隶主贵族利益而服务的(二)封建社会的选官制度在中国古代史上,封建社会的选官制度是复习的重点内容。

封建王朝的统治者在长期的摸索之中,选拔官员的制度逐渐成熟,在历史上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1、军功授爵制战国时期开始实行。

战国商鞅变法时推行奖励军功,按功授爵,贵族无军功不再授爵的措施。

这一制度的实行,打击了奴隶主贵族特权,增强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力量。

它与战国时期战争频繁的状况相一致,但作为选官制度,还未发展成熟2、察举制两汉时期的主要选官制度。

为了适应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封建国家统治的需要,汉朝发展了选举人才的选官制度。

这套制度包括察举、皇帝征召等内容。

其中,察举即选举,是一种由下而上的推选人才为官的制度。

这是两汉选用官吏最主要的途径之一皇帝征召是由皇帝征召才能之士,由皇帝召见面试合格后授予官职察举制是根据人才的才能和品德,由地方官推选为官的制度西汉汉武帝时期这套选官制度基本成熟,为国家选拔了大量人才。

各方面突出人才的涌现,是汉武帝时期鼎盛局面出现的重要原因东汉时期,察举制注重孝廉一科。

察举主要是根据人才在地方上的声望,称为乡举里选。

但随着地方豪强势力的发展,封建国家的基层行政组织日趋瘫痪,声望影响逐渐被官僚家族所支配,门第族望成为选举的主要依据。

累世公卿的世家地主因此形成并发展起来*3、九品中正制魏晋南北朝时期主要的选官制度。

它将世家地主世代为官的特权通过选官制度确定下来,其选官的标准是门第高低。

《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

《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1—3题。

(每题6分,共18分)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自三代到明清,形成了一个十分完整的发展序列。

对此,历史上不少学者曾作过总结,例如苏轼指出:“三代以上出于学,战国至秦出于客。

汉以后出于郡县吏,魏晋以来出于九品中正。

隋唐至今出于科举。

”这一总结有一定的道理。

大家知道,中国历史上选官制度的雏形,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末期的民主制时期。

《礼记?礼运》描述当时情形说:“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这里的“选贤与能”即当时自然而然形成的选拔公职人员的规程。

中国古代尧、舜、禹“禅让”的传说,具体反映了当时选拔人才的情况。

夏商以降,开始了“家天下”。

(《礼记?礼运》记述当时“大人世及(即宫位世代相传)以为礼”。

这里的“大人”旧注释为“诸侯”,实际还应包括官吏,而“世及”之法,不仅仅是诸侯的传位原则,同时也是官吏的任用规程。

《尚书?盘庚》云“古我先王亦惟图任旧人共政”,可以证明这一点。

这种官吏“世及”的制度,即世官制。

至奴隶社会鼎盛的西周,世官制也进入鼎盛时期。

周世官制的特点,在于当时推行的宗法制分封制紧密结合,那些担任王室或诸侯国官职的大小贵族,在继承权位之前必须经过国学的教育。

他们均遵照嫡长子继承的原则代代相袭,占有封地,所以也就世代垄断官职。

春秋时,社会开始大变革。

出于争霸斗争的需要,一些大国突破世官制的框架,实行明贤制度。

到了战国,社会变革更加剧烈。

随着奴隶制的崩溃和封建制的确立,惟功惟贤的新选官制度逐步建立起来,世官制时代终告结束。

秦汉是我国古代出现的空前的大一统时期。

为了封建王朝的长治久安,统治者在选官方面创立了察举制。

此制选官,先经官吏察访,然后推荐给中央予以任用。

荐举的标准,主要看德行、才能,而非全靠家世。

汉武帝以后,此制逐渐向规范化发展。

东汉未,由于“天下兴兵,衣冠世族,多离于本土,欲征源流,遽难委悉”(《通典?选举二》),故魏王曹丕接受吏部尚书陈群的建议,乃立九品中正制。

历史部编版高中选择性必修一(2019年新编)第二单元教案

历史部编版高中选择性必修一(2019年新编)第二单元教案

欲为官者为五十石之官;斩二首者爵二级,欲为官者为百石之官。

官爵之迁与斩首之功相称也。

”设问: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春秋战国时期选官制度变化的背景?铁制工具的使用,使社会生产力得以提高,私学兴盛,士人阶层兴起。

诸侯国君为了在争霸战争中称雄,认识到人才的重要性,他们通过礼贤礼士、奖励军功等方式选拔人才。

3.秦朝:“以法为教”、“以吏为师”引入材料辅助说明:故明主之国无书简之文,以法为教; 无先王之语,以吏为师。

——《韩非子·五蠹》先秦法家主张的专以国家政策、法令为教育内容的制度。

“百姓”和“一般官吏”都向“法官、法吏”学习法律,加强普法教育;“法吏”也担负起宣讲法律、执行君王旨意的使命。

4.汉朝:察举制出示察举制的内容:察举制是中国古代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它的确立时间是汉武帝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

它的主要特征是由地方长官在辖区内随时考察、选取人才并推荐给上级或中央,经过试用考核再任命官职。

出示察举制的内容:一、取士包括德行、学问、法令、谋略四个方面的内容。

二、察举人才的标准有新规定,凡儒家以外的各家均不得举,开创了以儒术取士的标准。

三、察举分常科和特科两类。

设问:根据所学及察举制的内容分析察举制的影响?作用:推动儒家思想成为汉代选拔官吏的标准,扩大了官吏来源,为汉统治提供官吏人才;开创中国古代用考试选拔官吏的先例。

局限:容易任人唯亲;操纵在世家大族手中;难以选拔到真正的人才。

根据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并作答。

根据概念概括秦朝的选官制度实质为:向官吏学习律令而为官学生根据察举制的内容归纳、概括其过程分析和解读材料,并结合所学内容概括察举制的意义。

识,学会提取材料信息,概括及分析问题能力,培养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能力利用材料说明概念,培养学生历史实证素养培养学生归纳、概括问题的能力结合材料,联系课内外知识,学会提取材料信息,概括及分析问题能力,培养历史解释能力介绍察举制有代表性的常科与特科,强调德才并举,注意立德树人中国历史上真正意义上系统完整的选官制度是从两汉的察举制度开始的。

第5课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教学课件)——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1

第5课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教学课件)——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1
促使阶层流动,促进官僚政治的出现。
秦朝官员选拔
向官吏学习律令为官
故明主之国,
无书简之文,以
法为教;无先王
秦朝选任官吏有严格的道德和才能标 准。《为吏之道》规定了官吏应具备的道 德和行为准则,其中“五善”包括:“一 曰忠信敬上,二曰清廉毋谤,三曰举事审 当,四曰喜为善行,五曰恭敬多让。”秦
之语,以吏为师。
——贾玉英著《中国古代监察制度发展史》
明朝的都御史负责就查内外百官,弹劾一切不法人员,此外,还有代皇帝 巡按各省的职责,有大事奏裁,小事立断的权力
积极:有利于促进阶层流动,为两汉政权选拔了大批人才。 消极:东汉后期,察举制已被地方豪强势力控制,难以选拔真正的人才。
魏晋南北朝官员选拔
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概括曹丕为什么 要实行九品中正制?
原因:东汉末年政治社会动荡,豪强大族 控制了地方察举权;察举制所依赖的乡里 清议失去社会基础。
魏晋南北朝官员选拔
元明清官员考核
明朝
名称
考核内容
目的或结果
考满
满三年 满六年 满九年
初考 再考 通考
考核结果是决 定官员正常升 迁或降、调的
依据
外地官员 考察
京官
三年一次 六年一次
朝觐 考察 重点查处官员
的贪、酷和不
京察
作为
清朝
考课制度
名称
考核内容
京察 三年一次 考察京官
大计 三年一次 考察外省官员
元明清官员监察
◎睡虎地秦简《语书》
《汉书·百官公卿表》 记载,“御史大夫,秦 官,……掌副丞相,…… 在殿中兰台,掌图籍秘 书,……受公卿奏事,举 劾按章”。
秦汉官员监察
监御史,秦官,掌监郡。汉省, 丞相遣史分刺州,不常置。武帝元 封五年初置部刺史,掌奉诏条察州, 秩六百石,员十三人。成帝绥和元 年更名牧,秩二千石。哀帝建平二 年复为刺史,元寿二年复为牧。 ——《汉书》卷 19《百官公卿表上》

全国优质课一等奖高中历史必修一《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教学设计及反思

全国优质课一等奖高中历史必修一《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教学设计及反思

《探究:科举制的利与弊》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分析:本课选自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一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

这一课就其本身而言,在整个中国古代政治史上,尤其是对于理解中国古代人才选拔制度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尤其在近几年来,科举考试在高考中所占的比重也是逐年上升的。

通过探究这一内容,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探究科举制度这一种人才选拔制度的利与弊,为更好的进行一轮复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学情分析:本课的授课对象是高二学生(音乐生)。

在高中历史必修一教材以及一些影视作品中对科举制度的概况作了大量描述,学生对一些史实有了一定了解,但这些都仅仅是表象。

随着文化水平的提高,学生不再满足于感性的认识,他们希望深入了解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演变来了解科举制度在不同朝代产生的不同影响。

高中学生开始具备一定的理性思维能力,有自己的看法和见解。

通过展示史料与视频,加上课外小组探究,课上展示交流的形式,设疑激趣,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他们的历史核心素养。

三、教学目标:1.掌握科举制度的发展演变过程,运用唯物史观辩证地看待科举制的利与弊;2.了解历史概念科举制,能够根据史料分析不同时期科举制的影响;3.通过知识的学习,形成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及历史解释的能力。

四、教学重、难点:重点:1.隋唐时期科举制的利与弊;2.明清时期科举制的利与弊;难点:评价科举制五、教学方法讲授法、探究法、练习法六、教学过程探究:科举制的利与弊(课前任务单)制作人:审核人:日期:【课标要求】掌握从汉到元朝的政治制度,理解科举制的影响。

【学习目标】1.掌握科举制度的发展演变过程,运用唯物史观辩证地看待科举制的利与弊;2.了解历史概念科举制,能够根据史料分析不同时期科举制的影响;3.通过知识的学习,形成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及历史解释的能力。

【学习重点】1.隋唐时期科举制的利与弊;2.明清时期科举制的利与弊;【学习难点】科举制的评价自主学习:对基本史实的掌握要“牢”一、课前测:旧知回顾1.中国古代选官制的发展演变(1)西周以前——(2)战国至秦和汉初——(3)汉武帝时期——(4)魏晋南北朝时期——合作学习:对史料史识的理解要“深”史论结合—让理解更深刻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

第4课 中国古代的选官、监察和谏议制度

第4课 中国古代的选官、监察和谏议制度

3、汉代选官制度:察举制和征辟制 标准:孝廉
背景:汉武帝时期,军功爵制不再适应和平年代的需要; 方法: (1)察举制:主要是根据皇帝的诏令,依据 一定的科目,由地 方向中央推荐人才,并通 过考察授予一定官职的选官制度。(从 下而上) (2)征辟制:包括征召、辟除。前者是皇帝 对特殊人物的直接 任命;后者是高级官员直 接任命属吏的方法。(从上而下) 标准:孝廉 评价:
C.避免了割据势力增长 D.起到了稳固统治的作用
【解 析】据材料“认为这样既能‘拔人才,治天下,牢笼英彦,消除反侧’, 又‘尊王室,抑豪族,扩大参与藉以教忠’”“至于有唐,一以考试为准绳,而后平 民有参与政治之机会, 阶级观念赖以破除焉”可知,唐朝科举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 权和扩大统治基础,起到了稳固统治的作用,故选D项;材料仅反映了科举制为平民 参政提供了机会,不能说明阻断了豪族入仕途经,且选项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 【答 案】D
C.相对客观公平公正 D.有利于选拔才学之士
【解 析】据材料“唐公主之子刘得仁,出入考场三十年而无功名”“唐宗室子弟 李洞,在昭宗时屡次应考却榜上无名”,可知唐朝时即使是皇亲国戚也不能左右科举 考试的录取结果,故选C项;科举制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士庶矛盾,排除A项; 【答 案】C
积极 影响
消极 影响
第4课 中国古代的选官、监察和谏议制度
一、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
朝代 西周
制度 世卿世禄
战国、秦、西汉初
军功爵制
汉武帝
察举征辟
东汉末、魏晋南北朝Leabharlann 九品中正隋唐 明清
科举制 科举(八股取士)
标准 血缘 军功
品行 门第
才学 八股文
1、西周选官制度:世卿世禄 标准:血缘

第5课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课时作业)-高二历史同步备课系列(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一)

第5课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课时作业)-高二历史同步备课系列(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一)

第5课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课时作业)一、作业目标通过作业检测进一步巩固对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相关内容的掌握情况。

二、作业设计(一)基础巩固(必做题,建议五分钟完成)1.汉代,中央各部门长官与地方各郡太守自行辟召属官,曾一度出现“名公巨卿,以能致贤才为高:而英才俊士,以得所依秉为重”的现象。

能够保障辟召制度有效运作的是()A.分科考试选官制建B.监察体系的改进C.郡国并行制度的完善D.察举制度的实施2.下图为唐代吏部尚书出身阶层占比示意图。

这反映出当时()A.地方豪强势力膨胀B.首创科举选官制度C.官僚制度日益成熟D.士族阶层影响仍在3.《资治通鉴》第一百九十二卷记载:长孙顺德,唐朝开国元勋,因受贿被唐太宗公开羞辱,在朝堂百官面前公布案情并赏绢帛令其羞愧。

悔过自新后,再起为泽州刺史,整肃吏治获赞誉。

这反映了唐朝监察制度的特点是()A.严刑峻法,不留余地B.道德惩戒,以儆效尤C.仁政为主,刑法为辅D.纵容腐败,事后弥补4.《后汉书》记载:“许武以弟许晏、许普未显,欲令成名,乃剖财产为三,自取肥田广宅,二弟所得悉劣。

乡人皆称弟克让,以此并得选举。

”这体现了()A.财产作为选官的主要标准B.察举制的弊端C.选拔官吏以品评等级为主D.科举制的演变5.明初,科考出现震惊朝野的南北榜案,在洪武三十三年会试中录取的五十一人皆为南方人。

经查实不存在舞弊,后始分南北卷。

这源于()A.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B.考试制度的不公平C.南北考生水平的差异D.明代主考官的腐败【设计意图】通过完成本组习题强化学生对古代中国官员的选拔和管理制度的认识。

(二)综合运用(必做题,建议十分钟时间完成)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曾国藩于1868年出任直隶总督,半年后他对直隶官员进行考核,并向朝廷上奏。

他认为对官员的考核,可以达到“奖劝所加,精神一振,观摩惕励,可渐跻循良之域”的效果。

下表是根据他对部分官员的考核清单而编制。

姓名身份考核评语处置建议萧履中南路厅同知论事轩爽,能耐劳苦,处处以体恤民情为务上达圣听,以表政绩张延绪候补知县心地明白,办事安详,清理积案,力求公允上达圣听,以表政绩胡季煊宁津县知县贪酷众著,民怨沸腾;宁津有呈控侵吞肥己各款,伪造巨款假账;株连平民,将其房产抄没变卖即行革职,永不叙用;所控各款认真查办,另行奏结李作棠保安州知州性耽安逸,罢敕不识,公事委之书差,上下其手以县丞降补宋炳文冀州知州性情疲缓,久有公事废弛之名:近尤精力衰颓,于大小政务不能照摄;惟居心厚道,且系进士出身改为教职归部选用——据《曾国藩全集》(1)据材料概括指出清代考核地方官员的依据。

中国历代选官制度

中国历代选官制度
• (一)春秋时期选举制度的新变化 • 封建地主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崛起,以“任 人唯贤,因功受禄”的选举制取代世卿世禄制, 不拘一格选才,壮大地主阶级力量。如: • 齐桓公重用他的政治仇敌为相,“选其官之贤 者而复用之”、“匹夫有善,可得而举”,终称 霸一时。 • 秦穆公以五张羊皮赎来当过陪嫁奴隶的百里奚, 用为大夫。且重用从戎人那里投奔来的由余, 使秦强大。等等。
二、奴隶社会的选举
• (一)、夏商王朝:权利世袭 • 夏商两朝,是继原始氏族社会后的两个奴隶制 王朝。夏商王朝从最高统治者到各级奴隶主贵 族,其权位均由自己的后代子孙世袭继承,享 受特权,这就是世卿世禄制。《礼记· 礼运》 称此时期是“大人世及以为礼”,以子继父称 为世,以弟继兄称为及。 • 商王用人任官,也遵循世袭原则。《尚书· 盘 庚》:“古我先后,亦惟图任旧人共政。”旧 人,即指奴隶主贵族,世代相袭。
• 汉代学者贾谊在《过秦论》一文中提到战国时的“四 君”说: • “齐有孟尝、赵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此四 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 • 之后,苏秦,张仪等游说之士鼓吹合纵联横,形成纷 争局面。苏秦联络山东六国以抗秦,一人佩六国相印, 显赫一时。 • 在以上的政治背景下,演绎出许多生动的“故事”, 如窃符救赵、鸡鸣狗盗、狡兔三窟、完璧归赵、负荆 请罪、荆轲刺秦王、毛遂自荐……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
主讲人:陈林
• “三代以上出于学,战国至秦出于客,汉以 后出于郡县吏,魏晋以来出于九品中正,隋 唐至今出于科举 。”(苏轼:《苏东坡 集· 后集》卷十一)
一、原始氏族社会的民主选举 与“禅让”
• (一)民主选举 • 背景:原始氏族社会,生产力低下,人 们只能依靠共同劳动维持生存,生产工 具与收获均归集体所有。大家共尽义务, 享有同等权利。无“官”、无“民”。 部落及部落联盟首领由集体协商和民主 选举产生。

高中历史《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说课

高中历史《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说课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第一课时同学们好,今天我们来学习第5课,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谈到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管理,同学们都知道这是非常重要的,为什么呢?因为当一个国家的政治制度建立起来的时候,中国古代的官员的选拔和管理,实际上就影响着国家治国理政的效果。

如果从全世界范围来看的话,不同国家它的国情不同,政治制度不同,古代官员的选拔的管理方式自然也就不尽相同。

中国古代的政治家,思想家,逐渐懂得了“官人国之己也,天下治必贤才”的道理,建立起来了一套比较完善的古代官员的选拔和管理制度。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

讲到这里,很多同学要说了老师我们已经学过这些内容了。

没错,我们在中外历史纲要的学习之中,了解到了像察举制、九品中正制,还有隋唐的科举制。

今天这节课就是要在大家此前的学习经验的基础之上,我们进一步梳理中国古代官员选拔制度的更迭的过程,我们来分析一下各阶段的不同的特点,并且在这个过程之中呢,我们要去发现中国古代思想家、政治家的选拔官员之中蕴含的政治智慧。

首先就让我们来看一下西周时期的选官制度。

谈到西周时期的选官制度,我们要知道要从哪找呢?要从考古发现之中。

考古发现表明,金文中有很多关于西周选官制的记载,像一些青铜器的铭文之中,就记录了周王命令贵族去继承祖上旧职。

那么这个记录说明了什么呢?哦,原来他们是按照血缘关系来世世代代为官,世世代代享受俸禄,这就叫做世官制。

按照周礼的规定,周王室的官员由贵族来担任。

其他诸侯国的官员同样也由贵族来担任,于是就形成了这样一个效果:“文王子孙,本支百世;凡周之士,(丕)显亦世。

”什么意思啊?周文王的子孙世世代代繁衍生息,凡是在周能够担任卿士的这些人,世世代代都享受光荣和尊显。

很多同学发现了这不就是世官制的真实写照吗?通过刚才我们的讲述,你发现西周时期选官制度的两大特点了吗?好,第一个特点就是官位是世袭的;第二个特点就是贵族垄断了。

到了战国时期,时代背景就不一样了。

第5课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学案--高二历史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第5课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学案--高二历史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第 5 课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课标要求】了解中国古代官员选拔方式的更迭过程和不同阶段特征知道中央集权体制下古代中国的官员考核和监察制度【重点难点】学习重点:了解中国古代在不同时期官员选拔方式的变化,以及官员考核、监察的方法。

学习难点:掌握历代官员选拔方式演进的内在规律以及不同时期选官制的利弊。

【学习过程】知识点一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1.西周至春秋:实行_________。

2.春秋战国时期:实行_________和_________制。

3.秦朝:主要是“__________”和“__________”制度。

4.汉朝:实行_______、_______、_______。

5.魏晋时期:实行_____________。

6.隋唐至明清:实行_____________。

知识点二中国古代官员的管理(监察和考核)1.官员监察制度:(1)秦汉:①中央:以_________为首的中央监察体系。

②地方:汉武帝时设置_________,负责监察地方高官(巡视监察制度)。

(2)隋唐:①中央:_________为最高监察机构,长官为御史大夫②地方:唐太宗将全国分为十道_________,委派监察官定期或者不定期巡回监察。

(3)宋朝:①中央:承唐制设御史台;②地方:划分_________作为监察区。

③宋朝监察制度的重要变化是_________,御史拥有了谏官的议事权,谏官拥有了御史的监察权(4)元朝:中央设有_________、地方有_________、_________。

(5)明清:监察机构_________和_________,合称“_________”。

①明朝:督察院监察御史职责:六科给事中职责:②清代:将________并入都察院。

2.官员的考核制度:(1)秦汉:主要是_________。

(2)隋唐:官员考核归属________。

(3)宋朝制定严格的标准考核官员。

(4)明朝:________和________(5)清朝:________制度。

第5课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教案 高二上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第5课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教案 高二上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第5课《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教学重点: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更迭过程,对察举制及科举制的评价。

教学难点: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特点。

【新课导入】:官员的选拔与管理是国家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会治理的必要前提。

中国古代的官员选拔与管理经历了漫长的发展阶段,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为人类政治文明做出了重要贡献。

秦汉以来,中国古代的官员选拔与管理制度始终围绕着君主专制的加强、中央集权的强化而不断变化,是巩固王朝统治、强化专制的一种手段,更体现出中国古人在国家制度创新与社会治理方面的卓越智慧。

设问: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具体的更迭过程是什么?是如何体现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强化服务的?讲述:本课分为两大部分,一是选拔,二是管理(考核和监察治吏),选拔是自上而下选拔官吏进入官僚系统。

一、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制度1.西周至春秋:世官制(1)标准:血缘(2)结果:贵族世代垄断高官、重血缘、轻才能,阶级固化,阻碍社会进步讲述:注意:世官制≠世卿世禄制世官制即贵族世代为官的制度,就其所任而言,世官制并不等于世职(不能世袭父亲的官位,但可以当官),并不局限于某家族担任某一固定官职。

世卿世禄制是爵位和禄田的世袭制度,父死子继,世代相袭。

设问:秦朝之后,官僚政治取代了以血缘宗亲为纽带的贵族政治。

世官制是否还有体现?引导学生回顾《中外历史纲要上》与本课相对应的知识,同时说明世官制在后世以土司制、恩荫制等形式,还是有所体现的。

讲述:秦朝之后实行官僚政治,但世官制并没有就此消失,一方面在后代的少数民族控制地区或王朝有出现,另一方面通过“恩荫制”(官僚子弟凭借先人之功绩循例而仕的一种选官制度)的形式遗存下来。

2.春秋战国时期:荐举(毛遂自荐、鲍叔牙举荐管仲)、军功爵制、客卿制等(1)背景:尚贤思想兴起,各国争霸图强。

(2)标准:才能或军功、道德(3)方式:举荐有才能的人为官,或依据军功大小授予官职。

讲述:此时这种选官方式还是临时的,缺乏制度化。

人教版2021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知识归纳: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

人教版2021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知识归纳: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

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一、重要的选官制度①原始社会:禅让制——按才能举荐;奴隶社会:分封制——按血缘世袭。

②封建社会:战国时期逐渐废除“世卿世禄”局面,商鞅变法——按军功授爵;秦朝由皇帝任免——按政绩;两汉时期的察举制(包括察举、征辟两种主要途径)——按“孝廉”(注重选拔符合封建伦理道德的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九品中正制”——按“门第”;隋到清科举制——按成绩;(隋朝开创了科举制度,后经唐朝完善,沿用于宋元,明清时期科举考试实行八股取士,科举制衰落,直至1905年清末新政被废除,科举制成为中国历史上持续时间最长的选官制度,历时1300余年。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统治者选拔人才的标准及方法途径也各不相同,但它们却有相同的作用,它对维护地主阶级封建统治、促进封建社会向前发展曾起过巨大的作用。

③重要的选官制度——科举制隋文帝废“九品中正制”,开始采取分科考试办法选拔官吏;隋炀帝时,始设进士科,科举制形成;唐朝贞观年间增加了考试科目,进士和明经两科为主;武则天创设武举和殿试;开元年间,任用高官主持考试,提高科举地位;北宋科举试分为乡试、省试、殿试三级,考试科目逐渐减少,进士成为主要科目,考试实行糊名法;增加录取名额。

王安石改革科举,废明经,设明法科,进士考经义和时务策;明清实行八股取士。

二.古代重视人才选拔的突出事例①春秋战国:各诸侯国为了在争霸中占有优势,非常重视人才选拔。

如齐恒公重用管仲,确立了中原的霸主地位;秦孝公重用商鞅,为秦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②唐朝:唐太宗重用贤相房玄龄、杜如晦,名将李靖等,重用谏臣魏征,调整统治政策,出现“贞观之治”。

武则天破格用人和发展科举制度,实行自荐官制度,任用名相狄仁杰、姚崇等,使社会经济继续发展。

唐玄宗前期选贤任能,选拔德才兼备、年富力强的姚崇、宋璟等人为相,出现“开元盛世”。

开元以后用人失当,任李林甫、杨国忠为相,酿成“安史之乱”。

③北宋:宋神宗任用王安石主持变法,使政府的财政收入大为增加,各地兴修了许多水利工程,不少的荒地辟为良田,军事实力也有所增加,在一定程度上就转了积贫积弱的局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1—3题。

(每题6分,共18分)
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自三代到明清,形成了一个十分完整的发展序列。

对此,历史上不少学者曾作过总结,例如苏轼指出:“三代以上出于学,战国至秦出于客。

汉以后出于郡县吏,魏晋以来出于九品中正。

隋唐至今出于科举。

”这一总结有一定的道理。

大家知道,中国历史上选官制度的雏形,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末期的民主制时期。

《礼记•礼运》描述当时情形说:“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这里的“选贤与能”即当时自然而然形成的选拔公职人员的规程。

中国古代尧、舜、禹“禅让”的传说,具体反映了当时选拔人才的情况。

夏商以降,开始了“家天下”。

(《礼记•礼运》记述当时“大人世及(即宫位世代相传)以为礼”。

《尚书•盘庚》云“古我先王亦惟图任旧人共政”,可以证明这一点。

这种官吏“世及”的制度,即世官制。

至奴隶社会鼎盛的西周,世官制也进入鼎盛时期。

那些担任王重或诸侯国官职的大小贵族,均遵照嫡长子继承的原则代代相袭,占有封地,所以也就世代垄断官职。

春秋时,出于争霸斗争的需要,一些大国突破世官制的框架,实行明贤制度。

到了战国,社会变革更加剧烈。

随着奴隶制的崩溃和封建制的确立,惟功惟贤的新选官制度逐步建立起来,世官制时代终告结束。

秦汉是我国古代出现的空前的大一统时期。

为了封建王朝的长治久安,统治者在选官方面创立了察举制。

此制选官,先经官吏察访,然后推荐给中央予以任用。

荐举的标准,主要看德行、才能,而非全靠家世。

汉武帝以后,此制逐渐向规范化发展。

东汉未,由于“天下兴兵,衣冠世族,多离于本土,欲征源流,遽难委悉”(《通典•选举二》),故魏王曹丕接受吏部尚书陈群的建议,乃立九品中正制。

这实际是一种发展了的察举制,其具体做法就是各州郡县的地方长官,将本地的人才按照丸种不同的等级推荐上来,政府据此授以官职。

应该看到,九品中正立制之初,具有选贤用意,但不久即被门阀势力左右,成为世族把持政权的工具。

隋唐之后,门阀势力衰落,中小地主兴起,九品中正制遂为新兴的科举制所取代。

所谓科举制,是一种考试选官的制度。

它的基本特点;即“一切以程文为去留”,换言之,就是说白了能否释褐为官要凭考试成绩。

此制产生于隋,确立于唐,大发展于北宋。

明清时期,科举制达到了极盛。

作为成熟的重要标志,是科举与学校教育的完全合流。

学校储才以应科目,而科举必由学校。

这种“学校一科举”培养选拔人才的模式,从当时世界范围来看,无疑是十分先进的。

但由于明清两代的科举完全笼罩在封建文化专制主义之下,加上八股文内容空虚,形式呆板,所以科举制也开始走向没落。

1904年,清政府举行了最后的一次科举考试,从此,实行了一千多年的科举制便宣告终结。

考察以上三个时代,不难看出我国古代选官制度经历了一个从简单到复
杂,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

(节选自黄留珠《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有删改)
1、请简要概括本文的论述思路。

(6分)
2、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概括科举制的特点。

(6分)
3、从选官制的角度对苏轼说的“三代以上出于学”作出具体说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